文献综述(共12篇)
文献综述 篇1
近年来, 以朴赞郁、金基德、奉俊昊、李沧东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韩国导演屡次在国际重要的电影节上获得奖项, 其作品相继进入国际视野。在韩国优秀的电影中, 犯罪题材作品俨然成为韩国电影艺术中最具鲜明风格特色的题材类型。通过对韩国犯罪电影内涵的研究, 可进一步挖掘电影所带来的潜在人文意义与价值。以本文研究的韩国犯罪电影为例, 事实上, 韩国电影文化价值的整体概念是指电影所具有的文化物质形态, 也就是虚体物质, 主要是从引发社会反响的角度进行概述。韩国犯罪电影对亚洲地区乃至全球其他电影市场均有较大的艺术传播影响力, 应当重点对其艺术价值加以关注并进行相应的论述。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在中国知网检索中, 以“韩国电影文化研究”为关键词共检索出有关论文15308个结果, 以“韩国犯罪电影”为关键词共计检索出5508个结果, 以“韩国电影价值”为关键词共检索出有关论文668498个结果, 以“韩国电影跨文化价值传播研究”为关键词共检索出有关论文181402个结果。由此可见, “韩国电影价值”的相关论题研究最多, “韩国犯罪电影”相关论题研究最少, 但本文将这二者相互融合, 以韩国电影价值研究为论述主体方向, 重点以韩国犯罪电影为实际研究案例, 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
张虹 (2014) 在其著作《韩国犯罪题材电影在影视文化意义上的特征浅析》一文中指出:“韩国犯罪题材的电影往往具有深刻的‘社会问题意识’, 作品中既有真实事件的改编, 又有在聚焦社会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戏剧张力之间的变换。例如:作为韩国犯罪电影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的《熔炉》就是聚焦2005年韩国光州一所聋哑学校发生的性暴力事件, 该电影清晰地表述了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抨击了学校的道貌岸然与司法过程的不公。 该部影片上映后, 引发了韩国社会的极大反响, 并最终推动了韩国性侵犯罪的量刑标准的提升, 这一成果的取得实属不易。”随着全球电影市场的不断细分, 对于电影市场本身而言, 有些看起来不是很重要的信息也必须引起重视, 这一点事关电影题材之间的诸多变化。当前, 虽然电影中出现大量的非理性投资, 但在电影行业, 资金、 资本等优质投资的优势也展现出来:首先是票房大制作电影之间的关联性被破坏, 专业人员早就不再迷恋大制作的电影, 而是变为注重观众的兴趣爱好, 作为电影的主要思考因素;其次就是电影院的建立速度也在逐渐放慢。电影院不再通过增加票价来促进票房增加, 而是用适当的价格来吸引观众, 让每个观众都能看得起电影。 但是, 我国电影更应当学习的是韩国犯罪电影的题材选取性, 从深层次价值的角度探索电影的内涵价值与社会意义。
张艺璇 (2014) 在其著作《浅析韩国犯罪题材电影特征》一文中指出:“近年来, 韩国犯罪题材的电影总能够在某一种高度层面上以惊喜、创意、深刻等人文内涵的角度不断反映其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 并在影片中不断找寻韩国电影文化价值的进步与探索。以韩国犯罪电影题材特征为例, 其主要具备影片主体之间的彰显民族意识、影片风格之间的突显黑色阴郁、影片叙事之间的独具匠心与升华影片主题等特征价值。并且, 韩国犯罪电影一个较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在人物的设置、影片中的意象运用方面均显示出了超高的艺术水准与价值, 并最终成就了韩国电影的辉煌。”1近年来, 电影产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诸多外部影响, 着重体现在:由于受到了欧洲金融危机以及各国经济的紧缩政策, 总体来说电影文化创作的增长模式是和国家政策紧密相关的, 特别是根据现时代发展的需要, 电影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的经济支柱, 韩国电影产业每年平均投入近3万亿韩元, 约合近500亿元人民币, 这一产业投入比重远远超过我国电影产业的投入比重。并且, 韩国在电影创作机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体化编剧、导演、发行等完善的机制, 这一点在当今世界的电影文化产业中也是较为领先的。因此, 我国更加需要从政府政策机制入手, 完善我国电影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根据《“十二五” 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可以看出, 到2015年年底, 文化产业将迅速增加, 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大幅度提升, 能够建立健全的公平竞争市场、企业自主经营的电影产业经营体系, 能够不断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电影产业的增长速度同时带动着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文化价值有明显的增长, 综合效益也有很明显的提高, 随着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政府对电影也极力地推动, 这对电影文化价值传播市场具有很强的推动力。
张凤雯 (2014) 在其著作《以真为影, 震撼心灵—— 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的政治及犯罪类型电影浅析》一文中指出:“相比韩国其它类型的电影创作题材, 韩国的犯罪电影大多不是以残暴的电影画面作为描述方式, 而更多的是以电影唯美的画面, 其整体画面细腻而又真挚的情感抒发著称。实际上, 韩国犯罪在一方面把这种美渲染地极为绚烂美好, 在电影的文化价值内涵中不断使其饱有深刻的温情。在另一方面, 可以将它作为本来的美好毁灭, 不断挖掘电影潜在的内涵价值, 使其在变成某一种状态时, 既是一种可怕又是一种残忍, 最终形成某种阶段的真实状态与真实情感的统一, 那份真诚充分显现出电影文化价值中的美好与残忍, 在观看的过程中, 足以震撼尘世间麻木的心灵。”2在韩国犯罪题材类型的电影中, 真实是其一大显著的特色, 并最终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价值与反响, 例如:因为电影《辩护人》使得成为韩国社会话题的“釜林事件”再次受到关注, 2014年9月25日进行了复审宣判, 33年前曾被判有罪的五名被告在几十年后被法院认定无罪, 洗刷了多年的冤屈。韩国著名青少年犯罪题材电影《熔炉》的放映, 在很大程度上迫使了2005年光州聋哑人学校案件的调查重新启动, 并且最终使韩国国会对2011年性侵罪量刑标准重新修订《韩国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 这部又可以被称作为《熔炉法》的法律在韩国国会立法成功后, 曾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也引发了其他国家电影人的思考。
(二) 国外研究综述
韩国著名学者金钟元和郑重宪在其合著的《韩国电影100年》一书中指出:“韩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与韩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存在着极其微妙的关系, 每一次电影历史的发展阶段均伴随着韩国政治以及社会的变革, 无论是在政治封锁或开明时, 韩国电影均存在低迷与复兴之间的徘徊, 随着韩国政治形势的不断昌明, 韩国电影最终实现了复兴。在某种意义上, 对于韩国犯罪题材电影而已, 其想要能够延伸发展出电影文化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并不是所有的韩国犯罪电影都能够开发电影文化传播。需要开发犯罪题材电影文化需要有一些比较特定的特征:电影必须经典有一定的影响力, 一种文化价值能够让社会所接受, 就必须能够影响到社会, 如果电影本身不具有吸引力, 那其发展的文化价值与意义也没办法吸引社会民众, 只有具有影响力的影片才能大范围地进行文化意义的传播, 才能够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观看, 也只有这样, 文化传播才能够永远被追随购买。例如: 对于韩国犯罪题材电影而言, 这些犯罪题材电影的文化价值意义与传播就有很好的社会效应, 并取得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 这些都是电影文化传播的重要价值体现。”3在韩国犯罪电影题材的研究特点方面, 应当坚持从商业电影文化价值传播的角度进行探究, 需要对具体的社会题材进行艺术加工和演变,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电影文化价值概念的定义。长期以来, 韩国诸多不同题材的电影凭借其电影作品内涵的广泛影响力, 在当今世界电影界拥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其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不断坚持从电影的社会性价值角度入手。因此, 对我国电影的文化价值传播而言, 其在发展与研究过程中需要重点从电影社会性风格角度、电影的影片主题、影片艺术思考、 影片商业性特征、影片制作方式、影片插曲等诸多方面引入社会性内涵价值。
美国学者闵应军、韩国学者朱真淑、郭汉周等在共同编写的《韩国电影:历史、反抗与民主的想象》一书中指出:“韩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布局曾经历过一个漫长复杂的演变过程, 其电影的审查制度曾将公众置于民主、 自由之外, 并使得这种文化绵延至今, 使得电影文化成为韩国一种恐怖的回忆。无论是快乐的, 还是丑恶的, 无论是压迫的还是独立的, 脱离文化的电影历史均是不能存在的, 也是需要不断对其进行审视与呈现的。在韩国电影产业布局的调整上, 除了过去多年一直强调的创作制片环节和影院终端建设仍需强化外, 发行环节的建设已经越来越迫切。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经过10年产业化改革, 当韩国电影产业已经从初级阶段逐步升级, 整个产业的渠道系统、市场系统的重要性就自然而然地突显出来。在好莱坞, 世界闻名的六大电影公司都是以发行为主要业务职能的企业, 但在国内, 目前公众对电影企业的认知还仍然停留在电影内容生产商层面。”4要想真正体现出电影文化历史脉络的价值内涵, 就需要对电影的无差异特性进行深入地研究与论述, 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市场细分以后, 不参照任何市场的特点, 只是考虑市场的普遍性, 仅仅推出一种产品, 使用单调的市场营销组合, 它只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尽最大可能来满足所有的观众要求。无差异性的特点就是规格、品类、 格式简单易懂, 这样有利于大规模运作和标准化制作, 有利于降低电影在制作、传播、播放等环节所产生的费用。 不足之处表现为:在众多电影中, 一旦有一部分电影实行无差异性市场营销时, 在我国电影行业里就会出现强烈的竞争力, 这时小制作电影就没有竞争优势。比如有一个电影院为了推出电影优惠政策, 而不考虑整个电影行业的价格规定, 忽略了电影的整体性, 这时候制作出的电影, 就是单一性的电影, 不会被观众喜爱。虽然有的电影是大手笔投资, 可是现在我国电影行业内竞争强烈, 小制作电影不被人们接受, 最终会对整个电影行业造成影响, 导致整体收益减少, 阻碍了电影的发展。
二、小结
我国电影产业目前存在三个重要的问题:第一, 我国电影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上游制片业和下游影院终端都非常庞大的格局, 但本应成为产业驱动关键所在的中间发行环节却非常脆弱。第二, 我国电影产业经过十年产业化改革, 虽然已经拥有了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 但在市场逐步放开的形势下, 国产片的生存压力却越来越大。第三, 我国电影产业当前的盈利模式过于单一, 对票房收入的过度依赖导致行业上下游不得不绞尽脑汁, 在有限的“饭碗”里多分一点羹。相比韩国犯罪题材的电影文化价值, 我国电影的文化价值内涵该如何进一步地体现, 需要业内人士不断关注与反思, 只有这样, 我国电影才不再只是梦幻的光影, 梦幻才可以照进现实, 种种光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最终会变成一种力量, 真正成就我国电影产业的辉煌与价值。总体而言, 目前我国对电影的社会文化价值题材的市场开发还不够成熟, 甚至有的地方没有开发意识, 与韩国已经较为成熟的电影开发机制存在很大的出入, 国内在电影社会文化价值题材的开发力度上、广度上都很不足, 而且相对国外来说起步较晚。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电影产业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产业, 其发展速度已超越了预期, 随之而来的商机也越来越多, 学者对电影内涵价值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从而使得电影产业不断地改进, 业内人士也逐渐将目光放在了电影文化与内涵的研究上。
关键词:韩国,犯罪电影
文献综述 篇2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卢正花2008级国际经济与贸易4班
指导老师谭江蓉
一、前言
中美经贸关系自中美建交以来就在曲折和摩擦中发展。近年来,中美经贸关系始终复杂多变,一方面是频繁举行的、级别又不断升格的经贸战略对话,中美经贸关系在博弈中似乎有着很强的战略性和全局性;另一方面是中美经贸摩擦有增无减,接连不断的各类贸易争端案将中国推向贸易争端的风口浪尖上。中国越来越多地承受着贸易摩擦的巨大压力,成为遭受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最多的世贸组织成员国。特别是,在当前美国经济和金融需要从危机中摆脱出来,以及正逢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华情绪”抬头的情况下,中国自然成为当前美国挽救经济和贸易保护主义首当其冲的受害国,给摩擦不断的中美经贸关系带来了新的、更多的负面影响。本文从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问题,探讨今后的前景以及中美贸经关系的相互依存的建议,为中美贸易建更有利的发展指明道路。
二、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
对于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在磨合中不断前行是总体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中美经贸联系加深,双边经贸合作与发展继续扩大,但是贸易逆差一直成为双边关系的敏感问题,导致贸易摩擦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虽然有摩擦,但是双方经贸发展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美国仍是中美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中国的外贸发展离不开与美国的经贸联系,美国也离不开中国市场,中美经贸关系是双赢的。
对于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研究,一些专家对此也有自己的分析。
(1)李伟的《美国经济形式与中美经贸关系》中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美经贸关系在一个较为稳定、透明和可预见性的框架内迅猛发展,近几年来中美经贸关系总体上呈现了不断发展的态势。中美关系层级提高,贸易不平衡加剧。
(2)马素红,倪建军,张宁等人对于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又有一些新观点,马素红与张蓓在中共经济报告中《中美经贸关系的分歧与共赢》认为美方高估贸易逆差,中美经贸关系前途光明。
(3)张宁的《未来中美经贸关系走向何方》——后危机时代中美经贸关系评价
第1页(共4页)
与展望研讨会综述上指出,中美贸易摩擦将进一步扩大,中美经贸关系岌岌可危。
(4)柴海涛《中美经贸关系现状述评》中,十分看好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认为虽然摩擦不时发生,但,从现状看前景,还是十分看好双方的经贸合作。
(5)刘碧云的《论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及展望》中提及,中美经贸合作深化,其中资本合作深化,投资交流扩大,中美经贸关系对中美双方经济促进作用愈发明显,对华经贸有助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双方的就业增长。
三、中美经贸关系的问题
中美经贸关系虽说在不断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很多专家学者也指出了近几年来或者一直以来中美经贸关系中一些突出的问题,并进行了一个具体的分析:
(1)孙振宇的《中美经贸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中美对华贸易逆差将继续成为敏感问题,关于贸易不平衡问题,双方都认识到存在贸易统计上的差异。从长期来看随着中国自美进口逐步增长,中美间贸易不平衡状况将得到改善。但是在短期内,由于中国市场开放循序渐进以及名义关税率较高实际关税率低的事,期待美国商品和服务一下子大量地进入中国市场是不现实的。美国出口商却不愿正视这个现实,因此当出口并非像他们想象那样快速增长时,各种各样的压力随之而来,甚至演变成贸易战。
(2)赵悦龙,《如何看待新出现的“美国衰退论”——展望中长期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中提出中美反倾销反补贴斗争不容忽视。由于美国歧视性地坚持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认定,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和产品的利益。
(3)美国官员对中国知识产权执法及市场准入政策施压,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网上的消息。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又把中国列入“重点国家名单”,根据美国“特殊301法”将对中国在进行为期半年的调查、磋商基础上采取一定的范围内的贸易报复措施。
(4)阎学通的《加大的政治影响力——非同步的中美政治与经济关系》提出,中美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这是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的最重要的条款,是两国经贸关系的基石。一旦美方中止给中国最惠国待遇,中方也必然取消给美国的最惠国待遇,同时也并不排除会采取一些报复性的措施的可能性。这势必会使两国关系,特别是双方经贸关系受到严重损害,各自的经济利益亦将受到严重的损害,希望美国各界人士继续从中美两国关系的大局出发,多做积极的促进和维护工作。避免两国关系出现倒退。
(5)郎咸平教授在2011年四月就曾警告国人,美国继成功打败欧元,维护了美元的强势地位后,美国一定会追寻下一个政治目的,那就是对付china。所以特别指出人民币升值问题是中美经贸关系的一个敏感点。
四、中美经贸关系的前景
中美经贸互补、互利和共赢的格局是经过长期磨合形成的,来之不易,双方都不愿意轻易破坏目前的基本格局。两国经贸关系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经贸关系之一。
(1)余峰的《现阶段中美经贸关系不平衡的解决措施》中说明虽然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双方出现分歧是正常的,在贸易领域,美国不论是从战略安全角度出发还是美国经济利益角度出发,美方都不会毫无顾忌的损害双边经贸关系。要平等协商消除分歧。
(2)温家宝在出席纽约美国银行家协会举行的中餐会上发表演讲:温家宝曾说过“在中美贸易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可以取得共识,也是可以逐步得到解决的,不应该也不可能影响中美经贸发展大局。只要双方有诚意,这类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平等协商和扩大合作来加以解决”。只有中美两国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友好共赢的经贸环境,才符合双方的利益乃至全世界的利益和健康发展。
(3)潘锐的《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与挑战》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有利于中美两国,而且有利于世界经贸的发展。中国加入WTO后,遵循WTO规则进行关税与非关税措施减让,对美国产品的进口有较大增长,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将逐步缩小。因此,中美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与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所以要相互体谅,寻求共识。
(4)曲哲在《中美必须站得更近》中提出中国需要美国强大技术支持,互惠互利,所以中美必须互为贸易伙伴才符合各方的利益,实现双赢。
(5)陈宝森的《美国经济中长期前景与中美经贸关系展望》中也提出了中美必须互为贸易伙伴才是双方的双赢,符合世界的利益。
五、总结
本文参考了20篇国内外的文献对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问题与前景进行了一个分析研究。分别对现状问题以及未来的前景做了个深入的说明与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见解。希望中美经贸关系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李伟.美国经济形式与中美经贸关系[J].国际经贸,2009,(02):32-36
[2] 马素红,张蓓.中美经贸关系的分歧与共赢[J].中国经济报告,2011,(02)
[3] 柴海涛.中美经贸关系现状述评,商业周刊/中文网,2006,(6)
[4] 孙振宇.中美经贸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国际贸易,1999,(07)
[5] 倪建军,王力.中美经贸关系现状与前景[J].现在国际关系,2006,(6):39
[6] 张宁.未来中美经贸关系走向何方?——后危机时代中美经贸关系评价与展望研
讨会综述,2010,(9)
[7] 余峰.现阶段中美经贸关系不平衡的解决措施.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7):376
[8] 赵悦龙.如何看待新出现的“美国衰退论”——展望中长期中美经贸关系发
展.2011,(9)
[9] 刘遵义.对美国贸易平衡的新估算[J ].国际经济评论,1999,(23)
[10] 程大为.美国内经济关系对中国“入世”的影响[J ].国际贸易问题,2004,(04)
[11] 余万里.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极其限制[J ].国际经济评论,2000,(04)
[12] 美国官员对中国知识产权执法及市场准入政策施压[EB/OL].中国保护知识产权
网,2011,(09)
[13] 陈文达.经济分析与观察制约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2011,(07)
[14] 曲哲.中美必须站得更近——访美驻华大使骆家辉.2011,(09):248
[15] 阎学通.加大的政治影响力——非同步的中美政治与经济关系[J ].国际贸易,2002,(12)
[16] 美报告竟将国内失业问题归咎于中国[N ].参考消息,2010,(03)
[17] 温家宝.温家宝在出席纽约美国银行家协会举行的中餐会上发表演讲[N ].人民
日报,2003,(12)
[18] 潘锐.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与挑战[J ].世界经济研究,2003,(12):65
[19] 陈宝森.美国经济中长期前景与中美经贸关系展望[J].新金融,2006,(08):12
绿色制造文献综述 篇3
前言
在上个世纪,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经济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的趋势。而归根到底,这主要是制造业的功劳。但是制造业的发展会消耗大量的资源,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现在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鉴于此,绿色制造势在必行。
1.绿色制造的概念
绿色制造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现代制造业中的体现,是一种综合考虑资源消耗和环境问题的生产模式。它首先是在美国被提出的。绿色制造的目标是尽量减小产品在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对环境的破坏,使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都能保证绿色生产。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绿色制造的国内研究现状
自绿色制造被提出以来一直都受到国家、企业、科研单位的高度重视。到目前为止,在国家相关基金的大力支持下,国内各高校也对绿色制造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
重庆大学的刘飞教授一直从事绿色制造方面的相关研究。他通过对一般理论方法的研究,对工艺要素规划、工艺过程规划、以及工艺评价与决策等方面有自己的一定见解。
合肥工业大学也对绿色制造方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的研究主要针对对绿色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产品可拆卸性设计、绿色产品评价理论等方面。现阶段的研究方向有干式切削、废旧产品回收理论与方法、绿色设计理论与方法等。
除了高校科研机构对绿色制造进行研究,作为各个领域研究前沿的研究者们也对绿色制造进一步进行了探索。
袁珊珊从分析绿色制造的内涵入手,研究了绿色制造的目标及其集成特性,指出绿色制造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机电产品绿色制造集成框架,从绿色资源、绿色生产与绿色产品三个方面对绿色制造进行了论述。
尚可超基于绿色制造的基本原理,在分析和比较国内外采煤机齿轮常用材料和加工成本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实际情况,研制出能取代该钢种的新材料,并对其性能及应用情况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丁丰梅从绿色设计制造理念出发,提出了基于绿色制造的干切削刀具材料的选型方法,以及干切削加工工艺规划模型设计方法。尝试利用绿色制造的相关技术解决切削液回收利用、切削噪声消除等切削加工污染的问题。
牛印宝分析了在绿色制造中处于关键地位的刀具。绿色制造的中心环节正是刀具的合理选用。所以他分析了影响刀具评价的因素,提出了刀具评价体系。该体系基于绿色制造的原理,充分考虑了加工的时间、质量、成本以及资源消耗等因素而产生。
李先广建立了齿轮加工过程碳排放计算模型。他所做的这个研究主要是想要了解干式切削齿轮加工过程的碳排放特性。在研究过程中他对加工过程的碳排放特性、资源耗费、废料处置都进行了充分的分析。所建立的模型说明干式齿轮生产的成本以及资源消费较低而且生产过程环保,符合绿色制造的生产要求,所以高速干式齿轮加工技术应该首要齿轮制造业的重视。
综合上面的研究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科研单位还是研究个人都非常重视绿色制造。但是目前对绿色制造的研究大都还处在口号宣传和概念研究的阶段。所以当务之急是寻找企业战略与绿色制造的结合点,让绿色制造真正在企业中使用起来。
2.2 绿色制造的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一些研究机构和个人也对绿色制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在加拿大女王大学的Jeswiet J教授对与绿色制造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他的研究方向包括可持续设计;潜在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清洁能源[8];全球气候变暖等。
在美国的麻省理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环境友好制造小组主要研究了:制造过程的环境分析[9]、产品回收及再制造等。该研究小组是一个专门针对绿色制造的研究团体。它主要以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环境能源问题为研究对象。
在澳大利亚的皇家墨尔本技术设计研究院,近年来潜心投入于对绿色制造的研究。主要研究的专题方向为:可持续材料、可持续建筑环境、可持续产品及包装、生命周期评价等[10]。
在国外除了学校的科研机构对绿色制造进行研究以外,各个制造业企业也在积极研究绿色制造。比如德国的LIEBHERR公司以及美国的GLEASON公司。在最近几年它们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具备绿色特性的齿轮加工机床,在大量投入的推动下,形成了自己的一种竞争优势。它们的产品具有绿色净化、全数控及全护罩防护等特点。
综上所述,绿色制造已经深入到世界上各个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它不仅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而且世界各国对其重视程度都非常高。各国为了适应技术环境的发展,不在快速发展的潮流中落后,都争先恐后开展了对绿色制造的研究,而且研究工作都进行得非常深入,并已经得到了产业界的响应。
3.结论
我们生活在一个召唤环境保护的时代,在当今世界,环保是当之无愧的主题。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们发展的口号,绿色制造无论是对于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的形势看来,我国的绿色制造还处于初始阶段,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有决心,紧跟世界发展的步伐不断深入研究,我国的绿色制造技术一定能促进我国机械工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机械工业的国际化成长。(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曹华军,刘飞何,李智勇.面向绿色制造的机床设备选择模型及其应用木[J].机械工程学报,2004,40(3).
[2]刘志峰,林巨广.家電产品的回收设计[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2,18(4): 45-47.
[3]袁珊珊,钟佩思,刘梅,等.机电产品的绿色制造技术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4): 256-258.
[4]尚可超.基于绿色制造的采煤机齿轮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J].机床与液压,2011,39(4): 31-32.
[5]丁丰梅,骆军军.基于绿色制造的干式切削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1(1): 109-111.
[6]牛印宝,汪永超,王宇.面向绿色制造的刀具评价方案的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4(8): 1-4.
[7]李先广,杨勇,李聪波,等.面向绿色制造的干式齿轮加工过程碳排放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14,16: 010.
[8]Jeswiet J.A Curriculum for Life Cycle Engineering: leading the way[C]//12th CIRP LCE Seminar.2005.
[9]Gutowski T G,Branham M S,Dahmus J B,et al.Thermodynamic analysis of resources used in manufacturing processes[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9,43(5): 1584-1590.
癔症文献综述 篇4
1诊断
袁晶(2012)等人证实了量子共振检测在癔症诊断中的重要应用价值。研究者将140例确诊为癔症的患者用量子共振仪评定其精神症状,而后将其结果与精神科临床医生的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发现该仪器诊断的准确性较好,对大部分癔症患者的敏感度较高,肯定了该仪器对癔症诊断的应用价值。樊之凤(2003)等人的研究发现,脑电图癔症诱发实验(EEG-HPT)对癔症的诊断也存在一定的价值。将癔症病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中将EEG-HPT阴性病人进一步确诊,而对照组全部按照癔症进行传统治疗。结果发现两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阴性病人中最终确诊癔症患者2例,该方法在最终确诊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也有的研究者应用视频脑电图(VEEG)进行癔症的诊断,井晓荣(2008)等人应用脑电扫描系统,记录患者在清醒、睡眠、发作期的完整脑电,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显示,癔症患者无癫痫样放电,多为肌伪差,患者睡眠期间脑电基本正常,发作多在清醒期。王静(2008)等人在对患有癔症的儿童进行VEEG研究时,也发现了相同的规律,与其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果。陈波(2006)等应用VEEG及暗示诱发试验对患者进行诊断,也发现发作前后脑电图无明显变化,结果与其他研究者一致。另外,戴宪国(2006)等人应用视觉诱发电位(VEP)和眼电扫描术(ERG)联合检测对癔症性眼盲进行诊断,分析了VEP100波潜伏期、波幅,ERG的a波、b波潜伏期及波幅,均为确诊提供了可靠、客观的依据。也有的研究者通过对临床经验的总结,发现眼球旋转在癔症的诊断中也存在一定的价值,研究者发现,非癔症病人闭眼时,眼球不会发生无意识转动,而癔症病人的眼球则不停的来回转动。该方法为临床快速分析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通过以上分析,EEG-HPT利用病人易受暗示性的特点进行实验并诊断,是鉴别癔症的一种经济、快捷的方法。VEEG则给临床医生提供了可反复观看的脑电变化,与EEG完美结合,为鉴别诊断提供了强而有力的证据,而且使用相对方便、安全。但是,VEEG花费较高,是其存在的一个缺点,使得大多数病人无法长时间使用该设备。前两者相对于直接使用EEG诊断,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因检查条件带来的限制,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2治疗
2.1暗示治疗:由于癔症具有较高的受暗示性,而无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暗示疗法在治疗中也常用。刘冬琴(2009)在研究癔症性失声时,采用了自身对照法,首先使用间接喉镜法,无效后使用颈前皮下注射法,药物为生理盐水,类似于暗示法。结果发现,颈前皮下注射组有效率与前者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而证明了暗示疗法的有效性。陈超美(2013)在32例炎症性瘫痪患者的治疗中,用10%葡萄糖酸钙10ml静脉推注,使患者感到发热的同时给予暗示治疗,患者全部康复。研究者史志春研究了不同暗示疗法存在的效果差异,结果显示,语言针灸、语言按摩治疗效果均优于语言药物治疗,但是无法排除针灸、药物单独作用所起的效果。临床上不同症状的患者经暗示治疗后,在可获得的文献中,均报告效果良好。
2.2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研究发现,MECT治疗的作用机制有以下方面:(1)改变血脑屏障,增加脑内药物对血液的浓度,增强药效。(2)作用于多条神经进而产生效果[1]。临床工作者的研究表明,该疗法效果良好。朱(2012)研究了无抽搐电休克(MECT)对癔症性精神病的治疗效果,得出了肯定的结论。同样,张生(2014)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癔症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研究者设置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结果发现实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与对照组,且副作用较少,对患者治疗的依存率也较高。与此同时,张会堂(2011)的研究也得出了与上述一致的结论。由此可发现,MECT的治疗效果较好、安全性高,为癔症治疗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方法,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2.3药物治疗:由于癔症发作常由强烈刺激引起,使得精神遭受较大刺激,患者的心理稳定性相对较差,因此可对患者进行一定的抗精神类药物治疗。王秀锦(2012)在研究中应用经典抗精神类药物氯丙嗪、合并心境稳定剂碳酸锂或合并丙戊酸钠的治疗效果,研究发现,三者治愈率无显著差异。但氯丙嗪合并心境稳定剂用药与单独用药相比较能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孙兆庆(2006)的研究发现卡马西平的治疗效果优于氯丙嗪,而且副反应相对较少。
3讨论
由于癫痫与癔症的发作在临床表现上极为相似,有时存在固定的先兆及表现形式。而神经病学专家认为,仅靠临床症状诊断的准确率仅为70%[2]。这就促进了仪器设备的发展与应用,只有建立在客观的数据、诊断标准上,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癔症的误诊率。另外,癔症发作的症状可与多种躯体疾病相似,患者往往前往综合医院就医,而综合类医院的医生对精神类疾病了解相对较少,临床医生往往有躯体疾病先入为主的想法,有时无法做出准确诊断。这就要求医疗卫生机构,加大对临床易见的精神类疾病普及力度,注重临床工作者在精神医学方面的学习,使其掌握相关的知识,从而更加准确的鉴别出精神类疾病。最后要加强患者的体格检查,以求准确诊断。
癔症的治疗方法较多,精神卫生工作者应加强科研意识,主动总结临床经验。在平时工作中,要评估各种治疗方法单独或综合使用产生的治疗效果,从而准确有效的对癔症进行治疗。
摘要:癔症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及各类医院中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癔症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分析近年与癔症相关的文献,研究者发现基础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在生理和脑机制方面,治疗与诊断发展迅速。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癔症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癔症,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姜佐宁.现代精神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925.
自我教育文献综述 篇5
文献综述
(一)自我教育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1、国外自我教育概念的形成与发展1
目前,关于自我教育的定义,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自我教育本质就是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把握、认识、完善和超越的过程。人类对自我的认识和反思伴随着人类文明而来。早在公元前2000年,印度的宗教文献中就有关于自我意识萌芽的记载;到了苏格拉底时代,“认识自己”逐渐演变为人类的独立宣言,标志着人类对自我的自觉认识;而人类对自我的真正研究,始于近代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笛卡尔①最先提出了“自我意识”这一概念,同时也提出了“用心灵的眼睛去注意自身”的精辟论断。从此,人的“自我”之谜从此被哲学家、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们以各种比喻的方式揭开。从古至今,国外学者对自我教育的理论有很多的阐述,教育思潮派别林立,理论纷呈,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存在主义的自我教育。他们认为教育是以个人的“自我完成”为目标,个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即是创造自我,完成自我,每个人最好的老师就是自己,认为自我教育是最实际的教育,道德标准要自由选择,因其自我教育理念过分强调学生主体论的极端发展,过分强调对“自我”的关注,充满了个人主义,最后走向否定教师、否定教学、取消学校的极端。第二,人本主义自我教育。它的核心观点是自我实 1 笛卡尔.17世纪法国哲学家,科学家,西方近代哲学的莫基人之一,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现,主张教育是每一个人的自我教育,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教育做自我选择的淘汰工作,个体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有个性的人;认为人的存在价值和自我实现是教育的新起点,教育就是要促进个人潜能的发挥,教育的最高宗旨就是自我实现。第三,现代合理性自我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指出:“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认为在对个体的教育中,自我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个人教育离开自我教育是难以想象的。苏霍姆林斯基把自我教育放在整个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地位上。他认为自我教育是学生以接受课外活动的教育为主,以学生的精神境界和内部需求为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决定性的作用,外在条件只能是辅助,教师、教育者的激发和引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要想使学生的个性真正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必须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必须坚持自我教育。
2、国内自我教育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对于自我教育的探索,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孔子是提出人生系统论的第一人,有一套独到的道德体系和道德修养的方法。“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自述的进德修业的过程,其实就是他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符合自己既定标准的过程。在自我修养的方法曾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指出立志和力行的重要性。孟子1提出了性善论,指出“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也就是说人性之中具备了一切道德的要素和可能,只要反身而诚,进行自我道德修养,就能成为有道德的人。((大学》和((中庸》,总结了前期儒家的思想,对自我教育问题的论述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庸》把“诚”看成道德行为的根本,提出了“慎独”的修养方法。“孟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告诫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应从小节、点滴来培养人的品德修养。在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最需要而最忽略的是启发自觉,应该探讨最合理最有效之新教育原理与方法,促进青少年自觉性的启发、创造力的培养、教育的普及、生活否认提高,并提出了“集体主义的自我教育”思想。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不教育!”不教育不是放弃教育,而是通过自我教育达到非被动教育的状态。他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认为德育不仅是教育者向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活动、是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活动;学生终究要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一定要使学生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在我国最早系统地论述自我教育理论的是周锡玉,从教育发展的必然进程中全面论述自我教育的重要意义及方式方法,提出了“自我教育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志”的著名论断。近年来,自我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界学者地重视,但遗憾的是对自我教育的概念问题,目前仍然没 有统一的界定。绝大多数学者对此概念的定义仍局限于心理学的范畴,也有相当多的学者从德育的范畴来解释自我教育的概念。如:朱智贤把自我教育定。义为“个人主动地提出道德修养目标,并以实际行动努力完善或培养自己的人格品质的过程。它是个人品德修养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是在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顾明远认为,“自我教育指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而进行的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发展自己的道德活动能力,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意识,使良好的品质日臻完善,使不良的品质得到克服”。
二.自我教育特征:
张耀灿、陈万柏,认为自我教育的特点是自觉性和主动性。(2001年)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冯春芳在《自我教育的概念界定义及特征分析》一文中认为自我教育的特征是:主体性、自控性、内向性、社会性和终身性。(前沿,2004(3))祖嘉合认为自我教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地位由常规模式中的客体地位向主体地位转化;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由外在教育向内在疏导教育转化;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由社会规定转化为自我设定。(2004)白雪涛认为自我教育的特征有以下四个部分:主客体的统一性,他律、自律的统一性,选择的自主性,内化的主动性。(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4(4))三.自我教育的具体方式
一般学者为自我教育分为群体(集体)的自我教育和个人的自我教育。群体自我教育一般学者都认为包括集体讨论,参观调查,批评与自我批评,向先进学习,开展竞赛等等,而个人的自我教育则因侧重点不一样,则有些差别。祖嘉合认为自我教育包括两种方式,集体的自我教育和个人的自我教育,集体的自我教育包含集体讨论,参观调查,批评与自我批评,向先进学习,开展竞赛等等。而个人的自我教育则包含自我管理,自我修养,自我批评,自我鉴定等。一些学者认为个人自我教育包含:自我修养,自我总结、自我鉴定、自我改造等形式。(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有学者认为个体自我教育包含:自我管理、自我修养、自我批评、自我鉴定等。(罗洪铁,2002)班华认为自我教育法包括自我认识的方法,自我体验的方法,自我控制的方法。(2001)
四、自我教育在当代发展的有效途径研究概况
学者们因为研究自我教育的切入点不同,提出的具体途径也有一定差别,有学者认为应该从营造社会教育环境,激发自我教育需要,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和培养自我教育习惯几个方面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孙其昂,2004)有学者认为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有意识地组织多种实践活动,引导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从中培养综合能力。(张耀灿、陈万柏,1999)一些学者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孙明在《大学生自我教育价值和途径》一文中指出:第一,加强两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建设,保障自我教育的集体条件。第二,将自我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探索“隐形教育”途径。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自我教育良好氛围。(2005(1))刘春雁在《关于当代大学自我教育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应该:第一,组织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第二,加强学生集体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第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会自我调试方法。第四,加强理论教育,掌握自我反思武器。(2005(3))综观以上观点,大自我教育的理论阐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本 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从一定角度和一些层面上来说的,因此也存在一些不足指出:
1、关于自我教育的文章很多,但是具体、全面的阐述自我教育机制的文章并不多,尤其是对大学生自我教育机制的研究,在深度、广度上也没有达到相应的理论深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2、关于大学生自我教育机制的基本理论研究也非常薄弱,很少有学者涉及它的内涵、构成要素、意义等方面。
3、大学生自我教育机制的有效整合,研究者寥寥无几,这就为我们进行大学生自我教育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参考文献:
【1】仁川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2】魏贤超.道德心理学与道德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3】了杨小微.现代教育理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4】张龙光.现代德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5】李晶,刘霞.现代管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6】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7】黄希庭,郑涌.当代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8】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9】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0】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1】川刘琦译评.论语【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12】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13】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4】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版.【1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16】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7】李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8】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9】冯正直.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贵州瑶族文献综述 篇6
摘 要:贵州瑶族人口不多,主要分布在黔南、黔东南、黔西南州等地。目前对贵州瑶族的研究相对并不多,而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如果能够大力挖掘瑶族文化,打造具有瑶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地方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贵州;瑶族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8-0041-02
在贵州,瑶族人口为4.18万人,点状分布于贵州省黔南、黔东南、黔西南三州及铜仁、安顺两地的荔波、榕江、从江、雷山、三都等16个县的崇山峻岭之中。瑶族按支系聚居,大的聚居点为一个瑶族乡,一般都自成村寨,现全省有瑶族乡7个。瑶族支系众多、服饰各别、习俗独具、语言差异、自称不同[1]。目前,学术界对于瑶族的研究以研究广西瑶族的最多,毕竟在中国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这个省份。另外,还有专门介绍瑶族的网站,一个是中国瑶族网,由全国瑶族研究学会主办,于2009年10月28日正式开网。网站以瑶族为主要报道对象,兼顾其他民族的报道,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瑶族资讯门户网站。还有2010年12月底上线测试,2011年6月6日正式上线的瑶族网经过近两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民族地区综合门户网站。足见瑶族受关注的程度之高,被研究的范围之广。但是,对于贵州瑶族的研究相对还很薄弱,事实上还可以对贵州瑶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期对于学术界关于贵州瑶族的研究做一点补充。
一、对贵州瑶族史和总体性的研究
谈到贵州瑶族,我们当然要先找出贵州瑶族的起源、历史问题说起。吴永章教授所著的《瑶族史》[2]一书,全面地介绍了瑶族的历史,从先秦一直写到清代,每一朝都大体罗列了他们的分布,当朝对于他们的政策,同时还描写了瑶族人的社会生活史和瑶族的民族关系史。此书既是一部关于瑶族总结性的书,也是一部开拓性的书。其中在文中讲到每一个朝代时都分别列出了瑶族在贵州省的分布情况及他们的活动组织和方方面面的情况。后来孙秋云专门在中南民族学院(现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聚精撷英—吴永章教授〈瑶族史〉》评介[3],不但从五个方面赞扬了吴教授的这部书,还提出了更好的研究措施,那就是结合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考古资料、体质人类学资料等资料撰写一部纵观古今的瑶族通史幸甚。奉恒高编的《瑶族通史》(共分上、中、下三册),该书对瑶族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当然书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了贵州的瑶族,与别的少数民族通史只写到1949年不同,该书将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历史也写了进去。还有专篇叙述瑶族向海外迁徙和在海外的发展。张民主编的《贵州少数民族》[4]一书中专门有一章节从贵州瑶族的称谓、语言、族源等等作了简要的介绍。还有贵州民族研究所编的《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仫佬族、满族、羌族卷》,其中有专门的篇幅讲到瑶族,从贵州瑶族的概况、社会历史、经济、武术和音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由柏果成、史继忠、石海波三位学者所著的《贵州瑶族》[5]一书,从贵州瑶族的历史、现状、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宗教及民族风情进行了介绍,也是一部非常全面介绍贵州瑶族的学术专著。
二、对贵州瑶族文化的研究
由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黄海(瑶族)所写的文章《贵州瑶族的铜鼓文化》,该文章认为:铜鼓在贵州瑶族生活中是权威的象征,富有的标志,通神的“重器”,欢乐的乐器,并介绍了瑶族民族民间铜歌鼓舞的内容和艺术特征。其实生活在贵州的另一个少数民族布依族也有相同的铜鼓文化,并且布依族也认为铜鼓是宝物、神物,具有祈福愿望的功用[6]。具体参见罗正副、王代莉于2008年发表在《广西民族研究》第3期的文章《仪式展演与实践记忆——以一个布依族村寨“送宁”仪式为例》[7],这里的“送宁”是指当地送铜鼓和迎铜鼓两个仪式同时举行的合称。
三、对贵州瑶族族群进行的研究
贵州少数民族纵多,有必要厘清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并对他们进行归类。侯绍庄、史继忠、翁家烈所编的《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8]在第四章中专门提到了贵州瑶族的形成问题,当然本书主要是围绕民族与阶级的关系和民族关系的主流等问题展开探讨,提出了在阶级社会里,民族不平等是民族关系的主流等新论点。贵阳医学院和复旦大学联合做的研究报告《贵州瑶族3支系Y-DNA及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分析》[9],该文认为贵州瑶族父系遗传结构单一,具有典型的苗瑶族群特征,又存在与其他族群的融合。同时该文指出贵州瑶族母系遗传结构相对复杂,9bp缺失是贵州瑶族母系遗传结构特征。由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黔南州民族事务局的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贵州8各民族6种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群体遗传学研究》[10],该文对贵州瑶族、布依族、苗族、土家族、彝族、侗族、汉族等8个少数民族的约2000人的利手、利足、利眼、叠背、叠腿等6种不对称行为特征进行活体观察,认为不对称行为特征分布具有群体遗传特征,并且存在明显的地域性,相关的不对称行为特征间的亲和特征表现为同侧组合特征行为。
四、对贵州瑶族医药的研究
于2001年发表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上的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一批学者撰写论文《贵州瑶族医药论要》[11],文章认为:贵州瑶族同其他民族一样有着自己传统的民族民间医药,贵州瑶族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预防健身的药浴,治疗跌打损伤、骨折、毒虫毒蛇咬伤等都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同时该文也提出了由于历史上的一些原因贵州瑶族民族医药的总结和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又较其他民族发展缓慢。
五、对贵州瑶族语言的研究
由张济民、徐志森、李珏伟三位学者发表的文章《贵州瑶族的语言》,文章认为:贵州瑶族讲的语言可分为两个支派。从江、榕江的瑶语应该是瑶语系统的语言,荔波、黎平的瑶语应该属于苗语系统的语言。还有李珏伟的文章《从江高忙瑶语调查》[12],该文的原标题为《发展中的贵州从江高忙瑶语》,该文对贵州从江高忙这个地方的瑶语进行了调查研究,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知道贵州瑶语的概况。
六、对贵州瑶学学科建设的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所的黄海研究员所写文章《“六山六水”调查与贵州瑶学学科建设》[13],文章说贵州的瑶学研究,始于“二战”末期,20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全省的六山六水调查中,瑶族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为瑶族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还有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两山(麻山、瑶山)扶贫攻坚。有了国家的经济支持,瑶族本民族的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瑶族文化的发展,必然会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七、结语
总的来说,目前学术界研究中国瑶族和跨境瑶族问题的多。但具体涉及到区域研究研究的少,特别是对于贵州瑶族的研究相对太少,而且仅仅局限于贵州本土瑶族的研究,没有把贵州的瑶族与其他地方的瑶族进行比较性研究,没有充分挖掘出贵州瑶族的文化特色来,也未能打造出贵州瑶族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来。望今后有更多的学者加入到这个研究团队中来,让贵州瑶族研究热起来,特别是对于贵州本土的学者,在生与斯长于斯的地方能够比其他地方的学者体会得更深、看得更远。
注释:
[1]黄海.贵州瑶族的铜鼓文化[J].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
[2]吴永章.瑶族史[MJ].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8月.
[3]孙秋云.聚精撷英—吴永章教授《瑶族史》评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4]张民.贵州少数民族[M].贵州民族出版社.第225-239页.
[5]柏果成,史继忠,石海波.贵州瑶族[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年.
[6]黄海.贵州瑶族的铜鼓文化[J].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
[7]罗正副,王代莉.仪式展演与实践记忆——以一个布依族村寨“送宁”仪式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8]侯绍庄,史继忠,翁家烈.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
[9]褚迅,单可人等.贵州瑶族3支系Y-DNA及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分析[J].遗传.2006.
[10]曹显明,王克松.贵州8各民族6种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群体遗传学研究[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2年9月.
[11]张朝卿等.贵州瑶族医药论要[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1年.
[12]李珏.伟从江高忙瑶语调查[J].贵州民族调查,1986年.
缺失值文献综述 篇7
John R. Gerlach (2009) 等指出:缺失=在数据步中应用且区别于“缺失陈述”的系统选项。“缺失陈述”中认为在原始数据中, 缺失值就代表数值型数据。从近几年的国内外研究文献来看, 对缺失值的处理方法可概括为两大类:删除 (忽略) 和插补。
2 近几年国内外对缺失值问题处理方法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1) 缺失值处理方法比较分析。
B. Mehala等 (2009) 分别用C4.5和K均值算法在不同的缺失率、不同的属性中的情况下, 对缺失值进行估计。并通过实验证明K均值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所得结果更好。
(2) 缺失值处理方法的改进、扩展研究。
近年来, 国外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这方面。Shichao Zhang等提供了一种基于数据聚类的不含参数的计算缺失值的方法:CMI (Clustering based Missing value Imputation) ;Luai Al Shalabi等基于GRNN (Generalized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s) 的概念提出了一种非参数多重插补的新方法:GMI;Michinori Nakata and Hiroshi Sakai研究了量化容量关系 (Valued tolerance relations) 方法处理不完整数据的适用性。
2.2 国内研究现状
郭超、陆新建 (2010) 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中数据确实的问题, 首次提出运用MI方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处理;张国毅等 (2010) 针对机械观测平台侦收辐射源目标信号时由于条件限制和外界干扰导致观测量缺失的情况, 根据缺失数据的性质, 提出利用最小二乘多项式拟合法填补观测数据的缺失值, 通过仿真分析得出该法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价值;刘凤芹 (2009) 对收入变量的缺失值问题, 将一种基于链式方程的多重插补方法应用到实际数据集, 结果表明此方法适用于通常计量分析中绝大部分的收入变量和数据集。
3 总结
目前关于缺失值的处理方法大多数都是针对某一类或某一领域的缺失值问题, 而且考虑的环境影响因素很有限。影响缺失值处理方法的环境因素主要是:缺失值的类型、缺失率、缺失属性的相关性、属性的类型、缺失对象与其他对象的关系以及操作性等等。而目前的处理方法考虑的范围很有限。同时, 从理论上讲, 在各种方法中, 多重插补法是最合适的, 但是在实践中要正确地运用多重插补却并非易事, 因为没有一种方法能使用于全部的缺失问题, 在实践中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选择合适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郭超, 陆新建.工业过程数据中缺失值处理方法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0, 31 (6) .
[2]张国毅, 宋德亮, 王长宇, 李冬梅.相位差变化率定位法中缺失值精确填补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 2010, 28 (1) .
[3]伍丁辉, 阳小华, 尹继元.基于同分布无偏样本的伪缺失值检测方法[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0, (4) .
[5]B.Mehala, P.Ranjit Jeba Thangaiah, and K.Vivekanandan, Se-lecting Scalable Algorithms to Deal With Missing Valu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cent Trends in Engineering, Vol.1, No.2, May 2009.
赞助营销文献综述 篇8
目前, 体育、音乐、慈善等是赞助活动的核心领域, 这就形成了关于赞助的广义和狭义的界定。本文中研究的赞助营销, 相对于广义上的赞助, 可以从商业和非商业的角度进行区分, 而商业角度的“sponsorship”更贴切于我们关注的赞助营销。在后期大量研究中, 是否为慈善事业, 作为赞助营销与否的界定标准。
Gardner等 (1987) 从目标角度指出, “赞助可被定义为对事件或活动的投资, 用来支持公司目标 (如提升公司形象) 或营销目标 (如提升品牌认知水平、品牌价值等) ”。Otker (1988) 从管理的角度指出, “商业赞助是购买和利用与某一事件的关系 (如某一运动队、集团等) , 以实现特殊营销 (传播) 的目的”。Gardner和Otker跳出了赞助者和被赞助方的角度, 从赞助活动的营销效果和管理的角度, 对赞助进行了定义。而Cornwell (1995) 则从赞助者利用事件关联出发, 将赞助定义为“赞助关联营销”, 如“营销活动的协调和实施, 目的是为了建立和传播与赞助特定的关联”。
卢长宝 (2005) 赞助营销的本质可界定为以下三个重要层次第一, 从商业诉求来看, 它指赞助者与事件所有者基于“事件关联”的交易和交换。第二, 从营销目的来看, 它是赞助商围绕“事件关联”实现其战略目标的营销策略。第三, 从传播手段来看, 它是赞助商与消费者沟通的有效传播工具。笔者认为,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 赞助营销已经作为一个专业独立的概念被运用于学术界, 以区分于普通意义上的赞助, 为研究赞助营销对品牌资产及赞助营销自身的维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基于对以上各种定义的回顾, 本文将从消费者角度进行的对赞助营销进行界定, 主要是利用赞助营销及其他传播工具共同实现营销传播目的的, 且对于赞助营销的范围仅限于商业用途, 不考虑单纯的慈善事业。
二、赞助营销的评估
赞助营销其传播效果被人们所关注的同时, 也在现代营销传播发挥其自己的作用。尽管国外的相关研究以体育赞助作为标题的很少, 但其内容与体育有很大关联。从总体来看, 国外有关赞助效用的评估仍然留在初级阶段, 没有采用任何理论框架研究赞助反应。相反地, 则是追求对于赞助营销效果的评估, 国内外相关学者都做出了大量努力, 学者们也都就自己的观点给出了理论成果。国外学者他们对于赞助营销的研究主要倾向于那些可以最恰当评估赞助效果的技巧上面, 而没有形成相关的理论框架和模型。
国内学者相较于外国学者的研究, 理论结构基本形成, 但是仍没有形成完整的评估理论模型。表1是国内学者理论研究情况: (见表1)
综上文献, 可看出我国国内学者相对于国外学者赞助技巧的研究, 已经形成较好的理论体系, 并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就赞助营销的评估维度仍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三、结语
尽管目前过于赞助营销的国内外研究已经很普遍, 并且赞助营销的内涵已经比较完善, 但是关于赞助营销的评估维度仍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以及业界认可的模式。在未来相关理论需要不断去完善, 以适应赞助实践的需要, 为企业进行赞助营销提供理论支持和评估手段。
参考文献
[1]卢长宝国外赞助营销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5 (5) :27-5
[2]马修·D·尚克.体育营销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3]卢长宝赞助营销的本质和传播价值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5 (11) :25-6
[4]卢长宝体育赞助营销效用评估方法的回顾及重构[J]:体育科学, 2005:25-12
[5]梁立君, 李丹.对我国赞助效果评估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04, 26 (1) :12-14
[6]汪玮琳, 肖斌.体育赞助的评估与管理[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 (6) :75-77
[7]王金堂, 林升栋.企业赞助项目的选择与评估[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12) :12-13
[8]俞诚士.试析媒体的特性及在体育赞助各部分的效力[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7 (1) :11-12
股权激励文献综述 篇9
股权激励是企业为了激励留住核心人才, 对员工进行长期激励的一种方法, 使激励对象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 实现企业的长期目标。股权激励起源于美国, 在经历萌芽和起步阶段后, 在发达国家得到推广,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 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 而股权激励的实施较好的解决了这一矛盾, 随后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在我国, 2005年5月实施的股权分置改革, 为股权激励奠定了制度基础, 随后出台的《公司法》、《证券法》为股权激励的实施进一步扫清障碍, 如今, 股权激励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发展, 然而, 在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方面, 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本文就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文献综述, 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二、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大体呈三种观点:分别是正相关、负相关、曲线相关。
(一) 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国外学者Jensen和Meckling (1976) 最早开始了对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 并提出了“利益汇聚假说”理论。该理论认为, 管理层持股汇集了管理者和股东利益, 因此管理层持股比例应该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基于Jensen和Meckling的观点, Leland和Pyle (1977) 构建了资本结构模型, 并在模型中纳入了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当经营者持股增加时, 公司价值也会相应提高, 在此之后, Hanson (2000) 、Frye (2004) 等学者分别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利益汇聚假说”, 认为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绩效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Kedia、Mozumdar (2002) 通过研究200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 将异常报酬率做为业绩评价指标, 结合股票期权效用, 认为公司的股权激励可以增加企业价值。
(二) 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负相关
与“利益汇聚假说”相反的观点是“管理者防御假说”, 该理论由Fama、Jensen (1983) 提出, 该假说认为, 如果管理层持股比例过高, 则有可能控制董事会, 威胁其他投资者的利益, 进而降低公司的价值。Stule (1988) 遵循了Fama、Jensen的思想, 认为当管理者持有适度股权时, 可以缓解与股东间的利益冲突, 但是当股权比例过高时, 容易形成“管理者防御”, 从而影响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有同样观点的是Ghosh, Sirmans (2003) , 该学者以房地产信托基金公司为研究对象, 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发现, 高管持股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
(三) 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曲线相关
Mork、Shleifer、Vishny (1988) 通过实证分析认为管理层持股比例与托宾Q值之间存在区间效应, 即当持股比例在0-5%范围内时, 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当持股比例在5%-25%范围时, 两者间呈负相关关系;而当持股比例大于25%时, 两者间再次呈现正相关关系。
Mc Connell、Servaes (1990) 研究发现, 管理层持股比例与托宾Q值代表的公司绩效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 即当管理层持股比例低于40%-50%时, 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间呈正相关关系, 当持股比例大于50%时, 二者又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同样认为二者存在曲线关系的还有学者Keasey (1999) 和Davies (2005) 。
三、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 大体也呈三种观点:分别是正相关、负相关、曲线相关。
(一) 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国内学者在2006年以前对股权激励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管理层持股比例, 如周建波、孙菊生 (2003) 通过研究上市公司的数据, 分析得出结论:在实行股权激励的公司中, 实行股权激励前公司业绩普遍较高, 同时经营者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数与由第一大股东选派的董事比例显著正相关, 此外对于成长性较高的公司, 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与经营者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数显著正相关。
此外, 许娟娟、陈艳 (2016) 以我国2007—2013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 探究了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结果发现:股权激励强度与公司绩效呈显著正相关。
也有学者以某一家公司为例研究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如邱婷 (2014) 运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式, 分析了双鹭药业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前后公司绩效的变化, 结论是双鹭药业的股权激励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 促进了公司的发展。
沈小燕、王跃堂 (2015) 则是以2006-2010年间实施股权激励的57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 研究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后公司绩效提高, 且这种情况在国有企业更为显著。
持有相反观点的是董斌、陈婕 (2015) , 他们虽然认为股权激励提升了上市公司绩效, 但是这种情况在国有上市公司表现并不明显。
(二) 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负相关
理论上讲, 股权激励是公司委托人用来激励代理人并促使其与公司利益趋于一致的方法, 在实施程序得当的前提下, 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减少委托代理成本提高公司绩效的, 但仍有少部分学者通过研究得出了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具有反向作用的结论。
苏冬蔚、林大庞 (2010) 从盈余符理的角度对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研究发现:与未实施股权激的公司相比, 实行股权激励的公司高管行权后公司业绩大幅下降。
(三) 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曲线相关
李维安、李汉军 (2006) 以1999年至2003年间的民营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上市公司的市场因素, 股权结构、高管持股对绩效的影响, 得出的结论是:大股东的绝对控股权很大程度上影响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当第一大股东绝对控股时, 公司绩效与其持股比例呈显著正相关, 当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20%时, 公司的股权激励效果微弱, 只有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大于20%小于40%时, 对高管的股权激励效果才会显著, 并且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公司绩效呈倒U型关系。
章雁 (2010) 以2009年沪深股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通过建立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得出结论:股权激励水平与公司每股收益之间存在着三次曲线关系, 并且只有股权激励水平处于11.77%-60.05%区间时, 其与公司业绩之间才会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而在其他区间, 股权激励水平与公司业绩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
吴淑琨 (2013) 通过研究2007—2012年采取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样本数据, 分析得出公司高管持股比例和公司经营业绩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
四、研究评述及展望
国内外学者认同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的观点人数较多, 少数学者认为其存在曲线关系和负相关关系。
国内学者在2006年之前对股权激励的研究, 主要将管理层持股比例作为衡量指标, 原因是股权激励早期还不成熟, 持股计划只是应用于少数高管层面, 福利效应大于激励效应, 且应用的数据主要是股权分置改革前上市公司的数据, 数据较为陈旧, 在这一点上, 国外的研究数据较新, 且实证研究样本容量大, 原因是国内外的市场环境不同, 国外的资本市场和股票市场较国内市场更为成熟和完善, 鉴于这一特点, 国内对股权激励的研究应结合我国国情和公司治理环境的特点。
因此, 未来对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研究应着眼于加强对实施效果的检验, 扩大样本容量, 增强行业的广泛性, 另一方面, 应结和我国国情, 分析研究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不同, 特别是国家现在提倡的混合所有制, 债转股的情况下, 如何通过股权激去促进管理层的工作, 提高业绩, 促进其对公司绩效的正向影响。
随着相关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 股权激励在中国的应用逐渐广泛, 这为学者研究公司的股权激励效果提供了更多的样本选择, 增强了研究的准确性。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发挥有赖于诸多因素:如公司自身特点、行业特性、公司治理结构, 所以, 公司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制定股权激励方案, 分析影响股权激励的重要因素, 构建一个促进公司绩效提高的股权激励方案。
摘要: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 在促进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趋于一致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其是否发挥应有效果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对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梳理, 旨在促进股权激励发挥最大效用。
人力资本文献综述 篇10
1.1 早期古典经济学家对劳动价值的研究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是第一个真正将人力视为资本的人,斯密在肯定劳动创造价值以及劳动在各种资源中的特殊地位的基础上,还明确提出了劳动技巧的熟练程度和判断能力的强弱必然要制约人的劳动能力与劳动水平,而劳动技巧的熟练程度要经过教育培训才能提高,教育培训则是需要花费时间和付出学费的[1]。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认为,花费在教育与培训方面的费用总和称为“积累资本”,受过教育培训的人的劳动报酬,不仅包括劳动的一般工资,而且还应该包括培训时所付出的资本的利息,因为教育培训支出是资本。他还明确提出了科学知识是生产力的一部分[2]。到了二十世纪初,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知识和组织是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认为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人对自身教育的投资是一种最普遍的方式,是一种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3]。
1.2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研究
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1960年经济年会上发表“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拓展了资本的概念。他认为资本有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这两种表现形式,并明确界定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所构成的资本,具体在货币形态上表现为提高人口质量、提高劳动者时间价值的各项开支,将人力资本看作“人力资本的显著标志是它属于人的一部分,它是人类的,因为它表现在人身上;它又是资本,因为它是未来满足或未来收入的源泉。”另外,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渠道包括:健康与保健服务、在职培训、在各级正规学校所接受的教育、非公司的成人教育、个人和家庭适应于转换工作机会的迁移支出[4]。
贝克尔弥补了舒尔茨只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缺陷,进行了微观分析,研究了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他在其著作《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中阐述了“人力资本”概念:“我们对于人力的投资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形成的人力资本。”并指出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所有增加人的资源并影响其未来货币消费和收入的投资[5]。此外,犹太经济学家明赛尔首次将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并给出了完整的人力资本收益模型,从而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另一个分支,同时他还研究了在职培训对人力资本形成的贡献[6]。
2 国内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人力资本的研究开始于改革开放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尽管起步较晚,但相关的研究却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针对人力资本理论做了如下的定义和研究。
中国学者李建民教授在分析归纳前人对人力资本的各种定义和解释的基础上,认为个体的人力资本与群体的人力资本存在差异,他给出的人力资本定义是:对于个体,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对于群体,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群体每一个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及健康等质量因素之整合[7]。学者朱舟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工资和薪金决定机制进行间接市场定价的,由后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职业培训、卫生保健、劳动力迁移和劳动力就业信息收集与扩散等途径而获得的,能提高投资受体未来劳动生产率和相应劳动市场工资的、凝结在投资受体身上的技能、知识、健康、道德水平和组织管理水平的总和。学者魏杰对人力资本定义为:人力资本指的是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概念和管理方法的总称。具体来说,它仅包括企业中的两类人,一类是掌握核心技术的技术人员,另一类是具有企业家素质的经营者[8]。
3 小结
综合来看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本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人力资本的内容为核心,二是以人力资本的功效为核心。不管中外学者从什么角度界定人力资本,有几点是共同的:人力资本的载体是人,是劳动者;人力资本是通过后天投资取得,投资的数量有多有少,取得的方式是不同的。可以说,中外学者对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各有各的特点和道理,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综述,对于我国以后人力资本及应用的进一步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接受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的作用远远超过物质资本的作用,表现出其特有的优势和地位。而本文就是对国内外人力资本含义的界定以及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详细的理论综述,希望对我国未来有关人力资本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理论,综述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57-258.
[2]保罗·A·萨谬尔森.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3]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4]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5]加里贝克尔,梁小民.译.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雅各布明塞尔,张凤林.译.人力资本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中介语理论文献综述 篇11
摘要:中介语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本文将就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发展过程、来源、特征等角度进行分析,并阐述了中介语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关键词:中介语;来源;特征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89-01
一、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内容及来源
中介语(Interlanguage),又称为“过渡语”或“语际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有五种来源(Selinker,1972),分别为语言迁移、培训迁移、二语学习策略、二语交际策略、和目的语语言规则的过渡概括,这五种来源在二语学习者构建中介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是中介语产生的两个基本因素。二语学习者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各不相同,但有一条途径是一致的,他们会借助于母语的知识,吸收二语新知识,使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交织,融合,从而实现构建一套自己的过渡语系统。
二、中介语的特征
大量研究(C. Adjemian 1976,Krashen 1985)表明,中介语有以下特征:
1.创造性。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过程中,并不完全按母语的语法规则,也不硬套目的语规则,而是创造性地使用,学习者语言所独有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具有独特的语言形式和语言规则。
2.开放性。中介语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逐渐进化的特征,其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3.灵活性。中介语是一个灵活的、不断变化的体系,新的语言规则进入中介语系统后有较强的扩散能力,中介语系统处于不断的重组中。
4.系统性。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研究者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犯的错误并不是毫无规律可循的,相反,这是受规则制约的。中介语在任何阶段都是呈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和内部一致性,中介语的系统性重要表现在各种系统性错误,体现在错误的前后一致。中介语系统在总体上达不到目的语完全一样的水平,即僵化现象(fossilization)(C. Adjemian 1976)。可以说系统性是中介语最重要的特征。
三、中介语理论的突出贡献及不足
中介语理论是较早用认知观点解释二语学习的理论模型,其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它把二语学习看作是一种心理过程,并且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这种心理过程,而且这种理论框架为后来人们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二语学习提高了理论基础;其次,Selinker提出的中介语概念,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语言知识的一种表征。因此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后来认知理论进一步探讨这一表征的性质,及其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打下了理论基础。另外,Selinker 中介语理论的不足主要在于它并没有明确说明中介语系统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也没有说明中介语系统是怎样影响语言输出的。
中介语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二语或外语学习的错误由过去的对比分析发展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错误分析阶段,它对发展语言学习理论和语言教学理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
1.中介语给错误分析研究提供了实证性材料。在心理语言学中,错误分析以中介语为基础。主要研究和分析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产生的差错,从而了解学习者共同的学习困难。错误分析研究表明,本族语迁移往往由于语言间的差异所造成,并导致错误的产生,这就是所谓的“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即“干扰”( interference );而语言间的相同点则有利于学习目的语,这是“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根据中介语的研究,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因负迁移所造成的错误只占很少的比例。Burt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因负迁移所造成的错误只占4.7%(见桂诗春1988:59)。Krashen(1982:27)甚至认为,这根本不是“干扰”所造成的,而是学习者无知的结果,即缺乏语言行为中所需的第二语言规则的习得。这说明语言间的差异并非一定会导致学习者的错误。相反,学习者的许多错误正出现于语言间相同的地方,这些错误其实来自学习者在内在化过程中对目的语的理解和俏化不够全面。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中介语研究促进了错误分析的研究。
2.中介语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习得或外语学习理论。语言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认知过程。通过中介语的研究,可以了解学习者如何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以及他们在语言使用时所采用的策略,从而揭示语言学习的一般性规律。中介语的研究表明,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在前系统阶段由于对目的语的规则不甚了解而犯一些因本族语干扰而造成的错误,但随着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的逐步了解和内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语言的负迁移现象随之减少。学习者更多地采用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如有意回避一些本族语所没有的结构等),以及对目的语的规则系统进行概括。当这种概括过度时,错误便会产生。这类错误常常是学习者在对目的语规则加以内在化处理时产生的,和学习者的本族语关系不大。虽然这只能说明外语学习的一般性规律,但是,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必将与Corder的“错误分析”、Krashen的“监检理论”(Monitor Theory )、Schumann的“文化移入理论”( Acculturation Theory)以及Nemser的“渐近系统理论”等一起丰富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理论,促进该领域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3.中介语研究对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外语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主要研究怎样教外语,即倾向于对客体的研究。六十年代以来,心理语言学的发展才促使人们注意学习者的因素,即转为对主体的研究。中介语的研究以语言学习者为研究中心,探讨第二语言习得或外语学习的规律,引起外语教学界的关注,使如何学外语越来越受重视。通过中介语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语言学习的一般性规律,而且可以知道他们在外语学习的不同阶段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在语言使用中出错的原因和类型。这就为外语教学及其教材编写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使教学能够更好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通过中介语的研究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或者有待改进的地方,从而有效地提高外语教学水平。
注:本文为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我国第二语言习得现状研究》(SK201407-3)阶段性研究成果。
人力资本文献综述 篇12
(一) 国外有关人力资本内涵的论述
欧文·费雪在1906年发表的《资本的性质和收入》最先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概念, 由于并没有得到当时学术主流的认可;直到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发表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 “人力资本”概念才正式被学术主流接受。他认为:“人们获得了有用的技能和知识……但是, 这些技能和知识是资本的一种形态, 这种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慎重投资的结果, 而且这种增长完全可能是经济体制最显著的特征。用于教育、卫生保健和旨在获得较好工作出路的国内迁移的直接开支就是其明显的例证。”从这里可得出, 他所指的人力资本, 是知识和技能并且是经过人们投资的。他论述的人力资本由五个方面组成: (1) 卫生和保健; (2) 对人员的培训; (3) 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 (4) 不是由企业组织的那种为成年人举办的学习项目, 包括那种多见之于农业的技术推广项目; (5) 家庭和个人因交换就业机会的迁移等。
美国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在其著作《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中明确地阐述了“人力资本”概念:“对于人力的资本投资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是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形成的人力资本。”并指出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所有增加人的资源并影响其未来货币消费和收入的投资。另外, 贝克尔其理念为了突出人力资本的时间价值, 进一步联系了时间因素与人力资本。
后来, 还有许多关于人力资本的定义。例如, 萨洛将“人力资本定义为个人的生产技术、才能和知识。”M·M·麦塔认为:“人力资本可以宽泛地定义为:居住于一个国家内人民的知识、技术及能力的总和, 更广义地讲, 还包括首创精神、应变能力、持续工作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兴趣、态度以及其他可以提高产出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人的质量因素。”
(二) 国内有关人力资本内涵的论述
在我国, 许多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例如, 李忠民认为:“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内, 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 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 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他强调价值范畴是人力资本的特性。他将人力资本划分为一般型、技能型、管理型和企业家型四类。另一学者李玲的观点与其一致。
从群体和个体的角度分别对人力资本进行定义的是李建民。他认为:“对于群体, 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群体每一个人体之中, 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健康等质量因素之整合;对于个体, 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 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
李宝元认为:“人力资本是指人们花费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这种资本, 就其实体形态来说, 是活的人体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和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的总称, 它可以在未来特定经济活动中给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剩余价值或利润收益。”人力资本的两个基本特征是作为获利手段使用的“资本”和人身上的“人力”。
笔者认为:一个地区或国家中每个人具有的并能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为经济主体带来收益的能力、知识、健康、技能等个体人力资本构成因素的整合是总体人力资本;通过投资形成的在人身体内的并能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为经济主体带来收益的能力、知识、健康、技能等是个体人力资本。
二、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述评
人力资本缘起于对人的经济价值的研究并伴随着古典经济学的建立而发展起来。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德国学者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等从不同角度对人的技术和知识在生产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193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S·R·沃尔什发表了《人力资本观》, 通过个人收益和个人教育经费比较, 阐述了初期的人力资本观。
20世纪中期出现了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本理论, 其代表人物加里·S·贝克尔和西奥多·W·舒尔茨。舒尔茨被称为“人力资本之父”, 他认为, 人力资本体现在人身上是技能、知识、经验、熟练程度和经历, 是对人的投资而形成的;体现在货币形态上的是提高劳动者时间价值的各项开支和提高人口质量。它将人力资本分为卫生保健、在职培训、正规教育、成人学习项目、就业迁移五大类。在舒尔茨看来, 人力资本的提高要比劳动者数量增加, 物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重要得多, 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首先, 人力资本会通过技术操作的工艺水平、增进物力资本的使用效率, 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导致其他物力资本生产效率的改善。其次, 人均产出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一国人力资本存量越大和人口素质越高成正相关。经济学家的大量研究表明, 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是人力资源质量的改进和人力资本的不断发展和积累。相反, “人的能力没有与物力资本齐头并进, 而变成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所以, 仅仅增加某些非人力资源, 资本吸收率必然低下, 这并不奇怪。”所以可以说, 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是人力资本。
稍后, 美国经济学家E·F·丹尼森通过对经济增长中各种主要因素的研究, 为舒尔茨的观点提供了最为有力的证据。丹尼森通过1962年和1967年的研究表明:在1929~1957年期间, 美国经济增长中有23%的比例归功于教育的发展, 即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累。丹尼森还对影响总体经济增长贡献的5个因素进行了排序, 位居首位的是技术创新和管理、组织改进, 即“知识进展”, 占美国经济增长的31%, 超过资本、劳动力的作用。他说:“由于知识成倍于生产的发展, 它能从既定资源数量提高产出……知识进展是最大和最基本的原因。”
舒尔茨、贝克尔等学者通过揭示了人力资本的内涵及形成途径对人力资本的创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其理论仍然对人力资本的作用多集中在“知识效应”方面, 对“外部效应”“外溢效应”关注不够, 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内在机理分析十分淡薄, 未能将人力资本作为独立内生变量纳入到经济增长模型中。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西方国家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人力资本进入了发展与完善阶段并被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之中。美国经济学家P·M·罗默在1986年将生产要素分为资本、非熟练劳动、人力资本 (以受教育年限来衡量) 、新思想 (以专利数量衡量) 四个方面, 在1990年又建立了包括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和研究与开发 (R&D) 三部门在内的增长模型, 把技术进步作为总生产函数的一个变量。1988年R·E·卢卡斯建立了“两时期模型”与“两商品模型”, 将人力资本作为独立的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 认为具有“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0, P1.
[2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P1.
[3]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 P42.
[4]李玲.人力资本运动与中国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3, P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