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文献综述报告

2024-10-06

专业文献综述报告(通用8篇)

专业文献综述报告 篇1

综述的主体一般有引言、正文、总结、参考文献四部分。

引言部分

引言用于概述主题的有关概念、定义,综述的范围、有关问题的现状、争论焦点等,使读者对综述内容有一个初步轮廓。这部分约200—300字。

正文部分

正文部分主要用于叙述各家学说、阐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其叙述方式灵活多样,没有必须遵循的固定模式,常由作者根据综述的内 容,自行设计创造。一般可将正文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标上简短而醒目的小标题,部分的区分也多种多样,有的按国内研究动态和国外研究动态,有的按 年代,有的按问题,有的按不同观点,有的按发展阶段,然而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应包括历史背景、现状评述和发展方向三方面的内容。

历史背景方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简述本课题的来龙去脉,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没有?研究成果如何?他们的结论是什么?通过历史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现状评述又分三层内容:第一,重点论述当前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着重评述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亮出作者的观点;第二,详细介绍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和假说,并引出论据(包括所引文章的题名、作者姓名及体现作者观点的资料原文)。

发展方向方面的内容:通过纵(向)横(向)对比,肯定本课题目前国内外已达到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

正文部分是综述的核心,篇幅长约1000――1500字。

总结部分(不是必须的)

在总结部分要对正文部分的内容作扼要的概括,最好能提出作者自己的见解,表明自己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特别交待清楚的是,已解决了什么?还存在什么 问题有待进一步去探讨、去解决?解决它有什么学术价值?从而突出和点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这一部分的文字不多,与引言相当。短篇综述也可不单独列出总结, 仅在正文各部分叙述完后,用几句话对全文进行高度概括。

专业文献综述报告 篇2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绩效评价,文献综述,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影响因素

1 背景

2007 年7 月国家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 确立了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在此背景下, 各地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对合作社的绩效进行评价, 学者们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 但数量不多。

2 关于文献综述的综述

关于合作社绩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文献综述的相关文献, 有价值的只有几篇。综述如下:范远江, 杨贵中 (2011)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评价进行了文献综述, 其中对合作社绩效概念、体系指标设定、研究对象、数据收集、方法选用四个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的文献进行综述。熊延虹 (2012) 从绩效评价的概念、合作社对象选取、评价指标选择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综述概括, 并指出该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孙艳华, 刘乐英 (2013) 从绩效评价指标、绩效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对文献进行了梳理, 并指出合作社绩效研究未来的趋势和展望。

3 关于文献综述的述评

他们的综述主要涉及合作社绩效的定义、评价体系指标的设定、研究对象和评价方法的使用等, 全面而细致。但读起来感觉到杂乱无章, 找不到重点。

4 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包括的指标

浙江省农业厅课题组 (2008) 认为应该包括五个二级指标, 其中二级指标下又包括相应的三级指标, 它们为组织运行、运营活动、社员收益、组织发展和社会影响[1]。徐旭初 (2009) 在浙江省农业厅所定五个指标的基础上, 以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样本进行了检验。之后, 赵佳荣, 蒋太红 (2009) 根据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认为合作社的绩效评估指标应为“三重绩效”, 重点提出生态绩效指标的引入。刘滨, 陈池波, 杜辉 (2009) 主要分为五个一级指标, 重点发展了发展潜力指标,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因素的重要性。黄晓俐 (2009) 就养殖业合作社设定经济贡献、社会效应和社会发展三个一级维度, 同时有七个二级维度和二十五个三级维度, 对四川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绩效评价。李新曼, 周静, 孙若愚 (2011) 对辽宁东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指标体系设置, 在前人指标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合作社要有规模和服务提供两个指标。冉赤农, 霍学喜 (2012) 判别层选择体现合作社绩效的六个部分, 即规模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变能力和组织完善程度。其中, 创新之处在于引入应变能力指标, 其下分为市场敏感度和信息畅通度两个指标, 以此体现出合作社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要具备快速灵活应对市场的能力。

总结, 农民专业合作社评价指标都是在浙江省农业厅五个二级指标基础之上建立并逐步发展而来, 开始的五项指标+ 生态绩效+ 可持续发展+ 规模和服务提供+科技创新+ 市场应变能力。

5 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方法

5.1层次分析法

赵佳荣, 蒋太红 (2009)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湖南省10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绩效评估, 发现样本合作社的“三重绩效”并不理想[2]。黄晓俐 (2009) 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内江市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绩效, 并对影响绩效的指标进行分析。程克群, 孟令杰 (2011) 对安徽10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就16 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绩效评价。刘洁, 王厚俊, 祁春节, 陈新华 (2012) 采用层次分析法, 对江西赣州40 家样本合作社的绩效水平进行综合排名和评价。王敏 (2013) 运用层次分析法, 从定量的角度, 对寿光市蔬菜专业合作社进行绩效评价, 并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实用性验证。

5.2因子分析法

徐旭初 (2009) 利用浙江省526 个合作社的样本数据, 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侯翔 (2010)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8 家农业专业合作社进行绩效评价, 评出各社的绩效水平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李新曼, 周静, 孙若愚 (2011) 利用因子分析法对辽宁东部合作社进行绩效分析, 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分析。郑少红, 刘淑枝 (2012) 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 以福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5.3数据包络线 (DEA)

刘丹 (2013) 基于DEA模型和普洱市烟农合作社的数据情况, 把烟农的资本投入、人工投入和土地投入等作为投入变量, 把烟农的产值作为产出变量, 测定普洱烟农合作社现阶段的种植规模效率情况, 并对规模无效的样本进行规模报酬阶段的分析。赵捷 (2014) 运用DEA投入产出模型对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绩效分析[3]。张征华, 王凤洁 (2014) 基于江西省22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据, 使用DEA模型, 设定三个投入指标和二个输出指标进行绩效评价, 发现经营绩效欠佳, 有待进一步提高。

5.4平衡积分卡 (BSC)

文雷 (2013) 采用基于BSC的理论模型对合作社进行绩效评价。结合合作社整体发展状况, 设计了4 个二级基表和16 个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 采用问卷调查搜集的153 家合作社的信息进行绩效评价。沈玉萍, 陈共荣 (2014) 在可行性和战略意义的基础上应用 (BSC) 评价方法, 设计了包括财务指标、顾客指标、核心内部流程指标和学习与成长指标四个目标层, 其下10 个准则层共25个指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总结, 本段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主要方法进行了分类综述, 让需要研究这方面的学者可以一目了然地查看到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不足之处, 各个方法下的文献梳理也只是主要研究者, 并没有包括全部;其次, 研究方法的综述也只是四种主要的方法, 其他的方法 (比如描述统计法、五点量表法和案例分析法) 由于过于简单, 就没有综述梳理。

6 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6.1有序概率模型

黄胜忠, 林坚, 徐旭初 (2010) 利用浙江168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数据, 基于有序概率模型对合作社的治理机制及其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发现, 良好的合作社治理机制与其成长能力和赢利能力正相关, 社员满意度也高。胡经纬 (2010) 运用计量模型, 具体就是有序Probit模型, 实证了合作社治理机制与绩效的关系。许晓春, 孟枫平 (2014) 基于安徽省286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数据, 使用Ordered Logit模型对合作社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

6.2普通最小二乘法 (OLS)

潘克定 (2010) 用OLS法分析扬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影响因素, 回归结果发现:合作社中“人”的因素、资产总额和领导人能力对合作社绩效影响显著。文雷 (2013) 采用OLS多元回归的方法对绩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 因变量Y为绩效综合评价指标, 自变量分别有股权集中度、管理层报酬指数、外部理事比例、内部监督指数、退出指数和参与人数6 个指标。

6.3结构方程模型 (SME)

李道和, 陈江华 (2014) 基于江西省300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数据, 使用结构方程模型,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发现, 企业家才能和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有正向影响作用;技术因素没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有正向影响;政策扶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有间接影响。郑文文, 孟全省 (2014) 运用陕西省杨凌示范区189户农户数据, 使用结构方程模型, 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路径和相互关系。

6.44Tobit模型

刘丹 (2013) 运用Tobit模型对普洱烟农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发现是否三年连续种烟、烟用固定资产、自用工投入量、雇工投入、农药费、化肥费和机耕费等11 项指标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合作社绩效影响显著。赵捷 (2014) 运用Tobit模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 根据回归结果发现二次返利额、农民的技术服务培训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稳定的合作销售对象与合作社绩效正相关[3]。

总结, 本段综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影响因素分析的几个计量模型, 根据因变量和自变量的不同数值特征, 需要选择不同的模型。根据模型回归结果, 就可判断模型整体回归效果和各影响因素影响显著性大小, 从而发现影响合作社绩效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就可提出改进合作社绩效的方案。

7 思考与展望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虽然数量很多, 但质量很差, 特别是很多合作社都是“空壳”, 没有实际运营。另一方面, 国家农业部门和工商管理局可能在“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的背景下, 对合作社的现状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作为。政府需要在这方面进行自身政府积极作为的建设和合作社“真伪”辨别的方法的科学设定, 先建成真正的合作社再评绩效。

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中, 要体现合作社在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经营中的优势, 即为建立合作社之后是否比不建之前的农业总收益真的提高了, 而不仅仅看合作社目前本身总收益是多少, 这样的对比评价指标也要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其次, 合作社目的是让农民增收, 而不是核心成员成了“暴发户”, 特别是政府补贴的款项是否用到了农民身上, 会否被“截留”给了核心成员。这样的评价指标是核心关键指标, 是国家农业政策是否真正落实农民身上的指标, 所以这个指标也要纳入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农业厅课题组.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初探[J].农村经营管理, 2008 (10) .

[2]赵佳荣, 蒋太红.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个三重绩效评估模式[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8 (4) .

专业文献综述报告 篇3

社会的发展需要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这一目标之间尚有不小的差距,甚至有所偏离。不少高职院校热衷于建设新校区和高楼大厦,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建设重视不够;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企业科技开发、管理咨询的能力不足,深入企业的时间很少;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由于受教师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制约,绝大多数时间仍然是讲授理论知识等情形不一而足。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表现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竞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理应成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所在。高职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其所开设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 核心竞争力问题的提出

核心竞争力最早是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上由美国经济学家哈默都斯和普拉哈拉德提出,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1]核心竞争力理论先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后来随着高校竞争的加剧也逐步应用至高校。

二 国外核心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文献并未直接从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角度构建指标体系,而是更多地从评价职业教育质量角度构建评价指标,尽管如此,由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反映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所以这些指标体系对研究我国高职院校所开办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国际组织构建的指标体系

经合组织2002年开发了评估国际职业教育质量的指标体系,分为学习者个人特征与学习环境、权益者(学习者、行业企业、社区、政府、职业教育机构和教师)及其期望、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等四个部分,其教育结果具体包括岗位、就业率、收入、权益者满意度、取得资格、掌握技能、终身学习、参加人数、完成人数、路径与公平、个人品质等指标。

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是欧盟最重要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它为欧盟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03年其开发的职业教育质量指标包括三个维度,即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的满足度、机会均等,每一维度又包括了背景、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五个方面,构建了包括成功完成职业教育和培训或者辍学的比率、毕业率、就业率、在工作场所运用所学技能的情况等指标在内的73个具体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致力于建立国际通用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标准,2009年从机会和范围、一国职业教育培训(TVET)体系内部效率、人力和物质资源、经费、职业融合率、教育与职业一致性、教育与就业间的关系、劳动力市场8个维度构建了评估一国职业教育培训发展情况的54个指标。

随着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一体化战略的“哥本哈根进程”的推进,欧盟2013年又进一步修订了职业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三大类,第一是机会、吸引力、灵活性,第二是技能培训与人才市场的相关性,第三是整体过渡与就业趋势,共涉及29个具体指标。[2]

(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构建的指标体系

瑞典作为职业教育发达的典型国家,从1979年开始用学生完成培训6个月后的就业率、达到培训合格要求的人数占参加培训人员的比例、培训的有效性等指标对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进行评价,后来瑞典政府又进行了修订,将指标分为量化指标和定性指标两大类,量化指标如所提供课程及其参与者的数量、学生的就业率等,定性指标如企业的满意度、受训者的满意度等。[3]

美国2006年新修订的《帕金斯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详细规定了各个州包括各实施学校,在发展生涯与技术教育责任方面的核心指标,并细分为中学阶段和中学后阶段职业教育,其中中学后阶段的职业教育核心指标包括五项,分别为技能获得情况、证书及资格证和学位获得情况、学生巩固情况或转学情况、学生就业情况、非传统职业项目完成情况。[4]

澳大利亚政府2007年立足于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五个目标,即为所有公民提供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平等、增加对培训的投入,实现公共职业教育与培训价值的最大化,构建了六个维度共53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5]

芬兰政府为了对职业教育实施绩效本位的拨款模式,从21世纪初开始建立教育与培训绩效指标,并于2011年进行了修订,具体指标包括学生的就业情况、学生继续深造的比率、学生完成学习与技能掌握情况、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情况、对教学的投入情况等。[6]

德国政府2013年构建了一套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包括学校管理、学习与工作条件、教育与培训过程、质量开发、合作等5个维度,分别考查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学校的物力和财力资源,教学业务水平,学校内部督导,学校之间及学校与外部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与合作程度。[7]

通过对国外职业教育评价指标的梳理和对比分析,得到如下启示:第一,应该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如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的“三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八维度”、澳大利亚政府的“六维度”、德国政府的“五维度”,等等。第二,重视校企合作和职业院校教师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如在欧盟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73个指标中涉及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相关指标将近10个,充分显示了教师深入企业并不断提高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性,这与欧洲国家双元制职业教育传统以及重视学徒制的发展密不可分。第三,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尽管不同的国家的表述不同,但其本质都共同指向了学生的技能,例如,欧盟的“从雇主和雇员的角度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获得的技能在工作场所使用的情况”,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TVET学校中具有企业孵化器(或小型企业)或任何涉及学生职业活动的比例”,美国的“技能获得情况”,等等。

当然,国外的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多侧重从国家层面评价职业教育,如上述指标体系中都非常强调机会与公平,而这属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考量范围,不属于学校层面所能解决的问题。

三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专家、学者对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界定的研究,回答了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的问题;二是基于专业层面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从微观的角度,回答了一所高职院校的某个专业比另一所高职院校的同一专业强,强在哪里的问题;三是对评价指标的研究,不同专家学者、政府部门都构建了各有侧重的指标体系,回答了核心竞争力如何评价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的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表述

1 三层说

张清霞(2006)[8]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构建可分为内涵层、中间层和外显层,内涵层包括办学理念、学院定位和校园文化,中间层包括管理团队、师资队伍、专业建设,外显层包括高职院校社会声誉、校企联盟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的就业率。

2 两性说

丁训言(2008)[9]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分成显性竞争力、隐性竞争力,这两种竞争力分别包括核心资源、核心能力和核心产品三个方面。

3 有形和无形说

安秀芳(2009)[10]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可表现为有形资产(硬件)、无形资产(软实力)两种资源,其中硬件包括土地、资金、房屋、设备、师资力量、学生、组织机构和制度等,软实力包括校园文化、创新意识、声誉、内外关系等,并指出竞争力不等于核心竞争力,认为形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是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中那些使学校能够保持竞争优势的要素,同时指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直接的表现是学生入学率和专业对口就业率,以及供不应求的社会需求率、强大的社会影响和服务能力,较高比例的毕业生成才率。

4 三力说

张洪春(2012)[11]认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由资源整合力、人才培养力、示范经营力构成,其中人才培养力又细分为教育体制机制与创新、教学资源建设与整合、学生素质水平与能力、教师结构与教学、教育教学组织与执行。陈涛(2007)[12]在其硕士论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中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核心技术能力、创新管理能力、文化力,而核心技术能力是基础,创新管理能力是重点、是关键,文化力是灵魂。

5 四力说

周卫民(2010)[13]在其硕士论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研究》中指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分成四个一级指标,分别为文化竞争力、管理竞争力、教学科研竞争力、营销竞争力等四个,每个一级指标下再细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例如教学科研能力再进一步分为师资队伍、专业设置及培养模式、科研能力,每个指标都附有相应的权重。

6 四要素说

胡家秀(2012)[14]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由人才要素、技术特色要素、制度建设要素、硬件配置要素构成。

(二)专业层面的核心竞争力内涵表述

1 人才培养质量观

胡秀元、梅洁(2008)[15]在《校际竞争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特色解读》中认为,专业特色更接近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即在“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上下功夫。对高职院校专业特色而言,这样的竞争能力更多体现为在专业领域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掌握了过硬的本领,这种本领是其他同类高职院校该专业学生所不具备的。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够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并被用人单位优先选择,以真实的就业率等指标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

2 综合能力观

王国庆(2012)[16]认为,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中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在社会经济、产业结构、政策制度及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技术开发与服务平台等多种要素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并保持的,能够促进受教育者价值提升和自身发展,并在其从属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

3 多要素整合观

齐保林(2008)[17]认为,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核心,通过课程设置与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人力资源开发、科研和服务、组织管理整合,使某要素或要素组合突显效用,使专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邹晓宏(2010年)[18]在《论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一文中指出,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核心,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课程设置与开发、师资队伍的培养、科研及服务等要素的整合,使专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4 专业创新观

林强、庞康养(2013年)[19]在《校企深化合作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创新》一文中认为,专业创新,是高职院校凝炼特色、打造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文中以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专业为例,学院联合多个会计师事务所,在校内创办财务咨询服务公司,实现财务室和教室合一、学生与会计核算员合一、教师与财务主管合一、教育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教学资料与会计核算资料合一、作业与账表合一、教育与科研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等“八个合一”,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的支撑作用,将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三)评价指标的研究

福建省是全国第一个向全社会公布高职院校某个专业全省排名的省份,该省建立了专业建设质量评价指标,并于2012年向社会公布了首批布点广泛的专业如机电、会计等十几个专业全省高职院校的排名情况[20]。该指标体系共分基本情况、教学团队、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教材建设、其他建设成效等5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再设若干二级指标[21]。在该指标体系中,考虑了教师的因素,有“教学团队”一级指标,并再分成“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兼职教师”3个二级指标。该指标体系也涉及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但是比重偏小。在该指标体系中,也考虑了学生的因素,如设有“毕业生双证书与就业”二级指标,但是该指标尚不足以反映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还不能使得一所学校在与其他学校的比较中脱颖而出,该指标体系还考虑了教学条件方面的因素,如设有“校内实训条件”“校外实训条件”等二级指标,但是指标的设置过于宽泛,不够具体,也不能够充分量化。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省高等教育评估所)依托山东省高等学校专科专业信息采集系统,开展了山东省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评价相关工作,并出版发行《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专业填报指导手册》。在该信息采集系统中,设置了一套指标体系,共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3个一级指标,“人才培养”下再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招生就业”“教学奖励”5个二级指标,“科学研究”下再设“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二个二级指标,“社会服务”下设“社会培训”、“社会服务”二个二级指标[22]。在该评价指标体系中,非常重视荣誉称号的获取尤其是政府主管部门颁发的,例如国家级重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国家级、省级投入重点建设专业,国家级、省级学生实训基地,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等等。

分析研究国内文献,发现存在如下不足:第一,有的指标体系指标数量偏多,有大而全的倾向。大而全的指标体系表明研究者或制定者未能厘清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之差别,同时也会导致指标应用的可操作性不强,尤其是对于社会公众而言。第二,有的指标体系指标倾向过于明显。例如有的省份推出了专业评价排名的指标体系,所有的指标都是清一色的与政府所颁发的荣誉称号或证书有关,如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等等,这种指标体系完全将用人单位、学生和家长等利益相关者排除在外,是不科学的。第三,指标难以量化评价。例如有的指标体系中包括文化力或文化竞争力或校园文化,诚然文化积淀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很重要,但是文化力很难量化评价,它属于内在的因素,而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可以通过外在的现象或特征呈现出来的,而这些现象又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字加以量化的。第四,有的指标可信度不高。如就业率,有的学生实际并未真正就业,但是由于有一些高职院校规定“凡是没有签订就业协议者,一律不得参加论文答辩,一律不得如期获得毕业证书”,从而使得一部分学生不得不随便找一个单位盖章交差了事,他们属于“被就业”。

参考文献

[1]C.K.Prahalad,Gary Ham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n Statistical System Development

fo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R].

December 2009.

[2] On the Way to 2020:Data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olicies:Country Statistical Overviews Update

2013[R].Cedefop Reference Series 97.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2014.

[3] Kaaren Blom,David Meyers.Quality indicator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R]. Australian National Training

Authority,2003.

[4] Carl D.Perkins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t of

2006,Pub[Z].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6.No.

109-270.

[5] AQTF 2007-A Better System For Everyone[EB/OL].

http://www.training.com.au/ portal/ site/public/menuitem,

2007-11-20.

[6]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Initi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Finland   2011[M].Helsinki: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2011.

[7]ISB. Exteme  Evaluation  [EB/ OL]. http:// jsb. bayem.

de/ schulartueberg-reifendes/qualiaetssicherung -

schulentwicklung/evaluation/exteme evaluation,

2013-07-01.

[8]张清霞,张国宏,吴雪敏.试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

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6(4).

[9]丁训言,任爱珍.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

[10]安秀芳.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

学,2009(3).

[11]张洪春,王斌 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与评

价机制[J].现代教育管理,2012(11).

[12]陈涛.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

2006.

[13]周卫民.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

2010.

[14]胡家秀,倪勇,丁明军.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研究[J].

高教探索,2012(2).

[15]胡秀元,梅洁. 校际竞争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特色解读

[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9).

[16]王国庆.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的内涵及评价指标[J].职

业技术教育,2012(8).

[17]齐保林,袁洪岭,胡晓波,胡森.培育高职专业的核心

竞争力[J].机械职业教育,2008(8).

[18]邹晓宏,刘楚佳.论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J].继续教育,2010(6).

[19]林强,庞康养. 校企深化合作 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创新

[J].中国高等教育,2013(7).

[20]福建省教育评估中心.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

评价结果公布.http://pg. fjedu. gov.cn/index.php/

Index/view/wz/322.

[21]叶峰.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评价.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 com/ link? url= v4cA8dFpYmF5pu8

NSMkJzZIalnrw-A_ZJxgVHEmM1Wng54lpoBBomrid8

GfYadcG_kqvLIgNznrBDAgVvr5KLOjWEe8iA0o6sVL0

zEKSmme.

[22]山东省高等教育评估所.山东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评

估信息系统.http:// 211.64.142.115  /index.php/cl/

文献综述-正报告 篇4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论文题目:建筑工程物资采购成本控制策略研究——以中交二航局物流发展有限公司为例

学生姓名:×××

进入21世纪,经济时代的革新信息时代到来对建筑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冲击,而建筑工程方面材料占工程的60%,使得更多的企业看重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而中交二航局作为我国建筑行业内少有的几家上市建筑公司也对工程物资采购成本进行了控制,而且组建了自己的物流公司对工程材料进行采购。使公司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占有有利位置。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抓好项目管理中的材料采购十分重要。切实把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的重心落实到工程项目上。目前国内建筑企业物资采购制度上不健全,没有建立可行的成本控制体系。采用传统成本控制模式,按月统计数据,不能及时反映项目成本与进度状况且无法及时掌握成本的损益情况。只有在工程竣工决算时才能得出结论,没有实现成本的动态同步控制。使成本控制具有盲目性、随意性和被动性。无法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无法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步入恶性循环。因此,目前建筑行业的竞争已经从工程质量竞争转向成本竞争。

当前,我国的建筑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尤施工企业赢利空间逐渐缩小的情况下,不得不将注意力转向内部的成本管理。由于材料费用占工程成本的60 %以上, 因此,控制材料成本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新突破点。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大部分项目的成本管理是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在材料成本控制方面,多数企业施工准备阶段的用料计划计算不准确, 造成了工程材料成本偏高,因而需要进行材料成本控制,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1]

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本文献综述就工程物资采购成本控制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

一、国内物资采购成本控制现状

郭凤[2]提出采购成本是企业的成本大户,存在很大的利润空间,控制采购环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节中的各种费用、降低企业的成本,可以给企业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并以列出物资采购成本公式:物资采购成本=物资购买成本+采购管理成本+存储成本。企业采购管理,是面向市场按质、按量、按时、以低成本采购企业所需的各种物资,它通过采用 科学 有效的管理方法,合理安排购进物资及适量的调节库存。从而最大化地降低采购成本。降低采购成本,是采购人员提供企业附加值最直接的方式。

王瑞[3]提出对施工企业采购成本管理,指在施工过程中运用必要的技术与管理手段对物化劳动和劳动消耗进行计划、组织和监督的一个系统工程。施工企业项目采购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利润、扩大积累的最主要途径,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因此抓住施工项目采购成本控制,就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项目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生产和管理始终服从于保证工程质量和降低工程成本这个主题。

李茅[4]在《采购成本控制初探》中提出控制采购成本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目标至关重要。由于材料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往往达到50%以上,因此,控制好采购成本并使之不断下降,是一个企业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的重要和直接手段之一。作者所在企业在过去的一年里,加强采购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完善采购管理制度,使总体采购成本下降15%以上,再加上对施工环节材料消耗的控制,使企业的整体生产成本下降了20%,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祝勇,潘晓弘,王正肖[5]在《电子制造供应链采购任务分配》中写到在多供应商之间分配采购任务使双方整体效益达到最优,结合电子制造业典型特点和多供应商环境下电子元器件采购特征,提出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协作模式:连续补给型、一般协作型、订货供给型和紧密协作型.主要针对一般协作型、订货供给型和紧密协作型3 种类型供应商,采用两种不同的任务分配策略:成本优先控制策略和交货期优先控制策略,分别建立电子制造供应链采购任务分配模型,同时考虑产品总的采购成本,基于两种分配策略构造了采购任务分配算法.通过计算一个实例来验证采购任务分配模型和说明该算法是如何求解问题的,结果表明,准时交货率得到最大保证,而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刘洪飞[6]提出大型建筑施工企业集中采购的时代背景和意义,从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物资采购的现状出发,介绍了区域采购模式的基本思路,分析区域采购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模式的优势、不足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探讨了电子采购门户网站的基本结构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以期达到降低采购成本和促进物资管理精细化的目的。

刘建英,赵文娟[7]提出了供应链理论运用到施工采购成本管理中。而施工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左右, 材料采购管理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成本的高低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供应链采购成本管理是一种集成的采购管理方法, 将供应链理论运用于施工企业的采购成本管理, 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采购管理水平,降低施工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进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岳峰[8]在采购成本管理在国际工程应用中提出,目标采购成本管理是为工程成本管理的重中之重,其关键在于如何制定合理的消耗指标,通过目标采购成本管理来促进项目的生产效率。目标采购成本管理的另一方面的作用是建立企业施工定额。项目实施目标采购成本管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经验数据为制定企业定额提供数据基础。总之,目标采购成本管理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目标采购成本管理是实现国际工程经营目标的基础和保证。

车靓,张达[9]在《试论物流成本控制与服务的辩证关系》中这样写到物流是企业成本的重要产生点,是降低成本的宝库,服务水平是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力、收益大小的关键。物流成本控制和服务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同时又相互限制、相互排斥的矛盾运动,符合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正确认识和定位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物流业的效益。

何光清[10]提出了加强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降低产品成本,就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成本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并从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成本管理,实施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

根据文献的综合可以把采购成本的控制分为这样几点:①物资的购买成本。在物资采购量不大但品种比较多的情况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状况进行比价议价的方法进行采购并制定统一管理制度,而在采购量大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招投标或根据需要与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②运输成本,在大量购买物资情况下运输也是很大一笔费用怎样降低成本企业可以与供应商和物流公司形成战略联盟把物资进行外包运输从而共同取得利益。③采购管理成本,是采购过程中员工采购所产生的成本,公司可以建立完善的采购管理成本制定以降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低采购成本。

二、国外物资采购成本控制现状

JIANG Xue-mei[11]在Research on Management Method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 Purchasing Cost中提出建筑业目前发展很快,建筑材料成本管理与控 制已成为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首要前提,建筑材料成本在建筑工程造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要控制好施工项目管理成本,必须抓住“材料成本”这个关键环节,在实施过程中要具体落实到项目经理部,就是如何在提高施工估料准确性、降低材料消耗、杜绝浪费、减少库存积压等方面狠下工夫,达到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杰克R 梅瑞狄斯(美),小塞缪尔J 曼特尔(美)[12]在《项目管理:管理新视角》一书中这样写到为确保目标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健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系,包括建立各级组织机构、设计成本管理流程和运行程序、明确各级各岗的成本职责和考核办法,用成本管理体系文件的形式予以表达。

国外物资采购成本控制大致分为这几个方面:①建立完善采购程序和制度,控制采购成本。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严格的采购程序和制度;建立严格完善的采购制度,不仅能规范企业的采购活动、提高效率、杜绝部门之间扯皮,还能预防采购人员的不良行为和犯罪。②运用了降低采购成本的方法和措施。通过付款条款的选择降低采购成本,如果企业资金充裕,或者银行利率较低,可采用现金交易或货到付款的方式,这样往往能带来较大的价格折扣;以竞争招标的方式来牵制供应商,对于大宗物料采购,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实行竞争招标,往往能通过供应商的相互比价,最终得到底线的价格。③制定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需要量大而且长期使用的材料向制造商直接订购,可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制造商的技术服务、售后服务会更好,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④建立了完善的采购成本控制的信息平台。一个企业的采购管理要达到一定水平,应充分注意对采购市场的调查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市场的状况和价格的走势,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

三、建筑工程物资采购成本控制现状 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何辉[13]在施工企业怎样降低采购成本中这样写到:当前一些国有施工企业采购的单位成本出人意料的高,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单价高于甚至远远高于市场平均价格二是采购费用高, 有的施工企业以单价的作为采购部门采管费的取费标准。针对这种现象, 不少人主张将采购权下放到基层单位, 作者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因为分散的采购活动相对于集中的采购活动而言, 一方面将更加难以控制, 另一方面也因为降低了采购批而削弱了对供应商的砍价能力。笔者把降低采购单位成本的措施归纳为三句话集中采购, 统一配送, 三权分立。

张凤鸣[14]提出了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提供恰当的物品。它和传统的采购方法在质量控制、供需关系、供应商数量、交货期的管理等方面有许多不同, 其中关于供应商的选择(数量与关系)、质量控制是其核心内容,以缩短供货期、提高购物的质量、获得满意交货等效果,以达到建筑工程物资采购成本的控制。

李辉[15]在施工企业物资采购之成本控制方略中提出物资管理是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物资采购、储运、供应规律的一门经济管理学科,具体地讲,它是研究如何遵循物资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对物资流通过程中的各要素及其运动过程中进行计划、指挥、协调与控制,以达到工程物资采购成本的控制,而得最大经济效益。

张卫东[16]提出了建立规范的采购网络。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各企业纷纷挖潜增效,加强管理, 降低采购成本, 有效地避免无效成本支出,尽可能获得最大收益,以此达到工程物资采购成本的控制,这已成为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李萍[17]指出,我国建筑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建筑市场逐步规范, 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在各施工单位得以普遍展开, 不仅提高了企业组织内部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而且降低了施工成本,引入的采购招投标竞争机制在降低施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胡毅[18](2007)指出,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后,残酷的市场竞争,特别是成分复杂的建筑市场的有序和无序的竞争是非常残酷和激烈。而企业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确保自己在业界的地位,就要不断的加强管理,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创建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打造出自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己响当当的品牌。而物资管理是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成本控制的关键因素之一,物资管理好了,成本就能降低,跟物资管理相关的关系链就能良性循环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就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经营氛围和经营能力。

四、结束语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各企业纷纷挖潜增效,加强管理, 降低采购成本, 有效地避免无效成本支出,尽可能获得最大收益, 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筑工程物资采购成本控制中存在以下不足:①缺乏成本控制意识。企业不能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意义,未能正确认识到做好成本控制。为了承接项目,盲目迎合业主意愿,忽视投标报价阶段的成本分析,缺乏项月成本控制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业主提出的垫资、压价超出企业的承受能力也照样全部接受,导致企业从投标报价阶段就开始失去了对项目成本的控制与保障。②制度上不健全,没有建立可行的成本控制体系。③在控制方法上,成本控制没有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工程开工前,没有采用一定的方法明确成本控制的重点,没有根据预算来制定成本控制的目标,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可靠的成本控制标准,只能凭经验在过程中进行成本控制

[19]。

目前文献研究指出现有的几种成本控制方法:

①招投标采购,使用单位申报采购计划———领导批准采购计划———拟定采购价格———招标采购或议价采购———签订合同———质量检验———仓库验收———发票与合同核对———结算货款

[20]

。②准时采购,准时采购也叫JIT 采购法,是一种先进的采购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浪费,降低库存。它的基本思想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提供恰当的物品。它和传统的采购方法在质量控制、供需关系、供应商数量、交货期的管理等方面有许多不同, 其中关于供应商的选择(数量与关系)、质量控制是其核心内容。准时采购包括供应商的支持与合作以及制造过程、货物运输系统等一系列的内容。准时化采购不但可以减少库存, 还可以缩短供货期、提高购物的质量、获得满意交货等效果[20]

。③多样化采购方式,它不同的招标采购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运作方式,企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选择:如通过付款条款的选择降低采购成本如果企业资金充裕,或者银行利率较低,可采用现金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交易或货到付款的方式,这样往往能带来较大的价格折扣。此外,对于进口材料、外汇币种的选择和汇率走势也要格外注意

[21]

;供应商之间要充分竞争对于大宗物料采购,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实行竞争招标,往往能通过供应商的相互比价,最终得到底线价格。招标竞价法目前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除了传统的现场招标外,网上招标、第三方招标也越来越多地被企业采用

[22]

。通过对不同供应商的选择和比较使其互相牵制,从而使公司在谈判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再次,对招标后配额的分配要仔细,招标后供货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较大,一个好的方案会改变供应商的投标态度。

参考文献

[1] 彭建勋,冯红卫:《建筑材料采购成本控制研究》,载《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一期。[2] 郭凤:《控制企业物资采购成本方法研究》2009-03-14 中国论文联盟- [3] 王瑞:《浅谈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载《企业论坛》 http: / /www.studa.net [4] 李茅:《论现代物流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应用》,载《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 第5期

[5]祝勇,潘晓弘,王正肖: 《电子制造供应链采购任务分配》,载《浙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10期

[6] 刘洪飞:《基于电子采购的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区域采购模式》,载《建筑经济》2009年第8期

[7] 刘建英,赵文娟:《供应链理论在施工企业材料采购管理中的应用》,载《财会通说》2006年第10期

[8] 岳峰:《第一批浅析目标成本管理在国际工程的应用》,载《科技实践》2008年 [9] 车靓,张达:《试论物流成本控制与服务的辩证关系》,载《商业研究》2006年 [10] 何光清:《加强成本管理实施全过程成本控制》,载《企业论坛》2008年

[11] JIANG Xue-mei:《Research on Management Method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 Purchasing Cost》,Tangs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2008(54)[12]杰克R 梅瑞狄斯(美),小塞缪尔J 曼特尔(美).项目管理:管理新视角(第6 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3] 何辉:《施工企业怎样降低采购成本》,载《管理技术》2007年

[14] 张凤鸣: 《准时采购策略在铁路施工企业中的运用》,载《科技创新导报》2009。[15]李辉:《施工企业物资采购之成本控制方略》,载《财经与管理》2009 NO.23 [16] 张卫东:《浅谈施工企业降低采购成本的有效途径和意义》,载《油气田地面工程>第21 卷第4 期

[17] 李萍:《采购招投标机制确保施工企业降低成本》,载《企业管理》2005年 第二期 [18] 胡毅:《施工项目物资管理过程中成本控制研究》,载《项目管理技术》2008年 [19]王怀湘:《浅议建筑工程企业降低施工成本的几项措施》,载《林业科技情报》2005年第2期.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中文专业文献综述范例2 篇5

我国对赵树理的研究至今已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虽然赵树理的创作风格和特点几乎没有因时代的改变而发生大的变化,但对他的研究却可以根据时代的变化大体上划分为四个时期:1943—1949 年新中国成立的倡导期;1949—1966 年的评介期;1966—1976 年“文革”期间的停滞期;1978 年至今的纵深期。

一、倡导期

1943 年 9 月《小二黑结婚》发表,扉页上有彭德怀的题词:“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第一版印行 20000 册仍供不应求,可以说,除了赵树理小说自身独具的魅力外,政界要人彭德怀的引荐,使赵树理的作品得以在解放区、根据地更广泛地传播,为人了解。这个题词成了赵树理研究的一个导火线、生发点。

实践证明了赵树理小说形式的生命力后,在整个 40 年代,他的作品都受到热情的赞扬。这一时期,对赵树理的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 1942 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精神为指导原则、以社会历史学研究方法为主,将作品中反映的生活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比照,整个研究呈现出较强的政治功利色彩,学理性较弱。批评的主力军大部分是“著名的文学家、文艺理论家及赵树理故旧亲朋中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及“政界要人”[1](P23)。最初的评论文章中,影响较大的是当时华北地区宣传工作负责人李大章的《介绍〈李有才板话〉》[2]。文坛三巨头郭沫若、茅盾、周扬,都写了热情洋溢的评论,高度评价了赵树理的作品。如郭沫若《谈〈李家庄的变迁〉》[2]、茅盾《关于〈李有才板话〉》[2]和《论赵树理的小说》。而这个时期最重要的评论是周扬于 1946 年 8 月 26 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论赵树理的创作》,赵树理的地位因之得以确立。尽管 1948 年底和 1949 年初发生了对《邪不压正》的分歧,但并未对赞美的主旋律发生多大干扰。这个时期对赵树理的肯定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肯定其作品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深刻描写农村阶级斗争,配合了当时的政治斗争;二是从艺术上肯定他塑造了生动的农民形象,运用口语和民间文学传统,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这个时期主要是一些评论文章,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回忆和评述赵树理的生平、思想、性格、文学观、创作的基本情况等。李普《赵树理印象记》,记述了赵树理“不想做文坛文学家”,而想“做一个 文摊文学家”的文学观[2](P23);杨俊《我所看到的赵树理》[2],通过五个日常生活片断,反映了赵树理朴素、平易近人的性格;王春《赵树理是怎样成为作家的》[4],揭示了赵树理创作的“不尽源泉”„„这些文章多立足于《讲话》中有关作家论的思想来展开评述。

(二)有针对性地分析赵树理创作的特征和意义。当赵树理在解放区崭露头角,尚未得到知识分子圈子的认可时,周扬就指出赵树理“是一个新人,是一个在创作、思想、生活各方面都有准备的作者,一位在成名之前,已经相当成熟了的作家,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4](P1),赵树理的作品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上实践的一个胜利”[4](P10)。他还较系统地从人物、语言方面作了分析。周扬以无产阶级文艺批评家、以共产党文艺方针代言人的身份,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对赵树理及其创作作了评价,其结论在这一时期的赵树理评论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并对其他评论产生了深远影响。陈荒煤在《向赵树理方向迈进》中总结出赵树理创作的 3 个特点——“政治性很强”、“民族新形式”、“革命功利主义”,首先提出了“赵树理方向”,“号召边区文艺工作者向他学习”[2](P171-175)。二人的表述为这一时期及下一时期前期对赵树理的评价奠定了颂扬和提倡的主调。

二、评介期

1949—1966 年为赵树理研究的第二个时期—评介期,基本上承袭上个时期的研究方法和指导思想,政治倾向鲜明。但由于这个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学科的正式建立和赵树理仍在不断创作,对赵树理的研究出现了新气象:对赵树理在文学史上进行定位,并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有关赵树理的资料。

(一)与上个时期一样,此期仍有许多关于赵树理生平、思想的回忆和介绍,以及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史纪言的《赵树理同志二三事》[2],记叙了他对赵树理的印象。另有刘真的《我的老师严文井、赵树理》(《光明日报》1956-03-10)、万曼的《赵树理的生活和创作》[5]、张瑞华的《赵树理在太行山》(《光明日报》1958-01-05)等。映白《“第一颗硕果”——〈小二黑结婚〉》(《前哨》1956,5)从主题、人物、情节、语言来分析作品,是这个时期较为系统的一篇论文,类似的有王中青《论赵树理的〈三里湾〉》[2]、傅雷《论〈三里湾〉在情节处理上的特色》[2]、唐弢《〈锻炼锻炼〉中人物描写上的焦点》[2]、冯健男《赵树理创作的民族风格》[2]等,针对创作中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剖析。

(二)值得关注的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大量文学史著作中,对赵树理的历史地位作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如李何林等人著的《中国新文学史研究》、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丁易《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其中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将赵树理视为“在反映农村生活方面,在小说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6](P372)的杰出代表,其观点可作为这个时期科学公正地肯定赵树理的代表性言论。其他批评家也开始评论赵树理的历史地位,如刘泮溪的《赵树理在文学史上的意义》[2]。除文学史外,还出现了个人研究的专著,这是上个时期所没有的。20 世纪 50 年代就有黄修己的《论赵树理的小说》,1964 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方欲晓的《赵树理的小说》。

(三)研究资料的建设开始起步,大量收集赵树理的作品,出现了有关赵树理研究评论文章的汇编书籍。1950 年出版了《论赵树理的创作》一书,收集了周扬、茅盾、郭沫若等著名文学家、批评家、理论家的评论性文章。山东大学中文系 1960 年编纂了《赵树理研究资料汇编》,选取各个时期不同方面有代表性的评论文章,书后还附有赵树理创作年表。1958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赵树理选集》,也为研究提供了方便。

此期的赵树理研究,可以用“褒贬毁誉之间”来描述:前期处于社会正轨时,有关论述,几乎都把他作为实践《讲话》方针的典范,把他的创作视为延安文艺整风运动的最早实绩,研究较上一时期有了深入的发展。但“左”的思潮也在不断发展,渐渐地,整个研究与政策路线挂钩,《三里湾》等作品受到批判,特别是 1959 年,《文艺报》组织“文艺作品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讨论,恰逢毛泽东提出“十大关系”、“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言论不久,最终导致对赵树理的否定性认识,否定 的理由是认为赵树理把社会主义农村描写得太黑暗了,武养在《一篇歪曲现实的小说——〈锻炼锻炼〉读后感》中发出的质问可视为此类观点的代表:“难道这就符合农村的现实吗?难道这就是农村妇女的真实写照吗„„作者把它写到纸上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2](P474)当然也有不同的看法,王西彦便撰文《〈“锻炼锻炼”〉和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愿意“充当一名保卫《锻炼锻炼》的战士”[2](P467)。老舍、茅盾等人也一再为其作品辩护,但未能改变赵树理作品“不合时宜”的局面。1962 年 8 月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上,邵荃麟代表中国作协党组宣布 1959 年对赵树理的批判是错误的。会上肯定他反映了农村生活中的困难和曲折,达到现实主义的深化。但同年 9 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的“阶级斗争学说”,又否定了大连会议的精神。两种力量较量的结果是后者的失败。对赵树理越来越严厉的指责和批判,实际上是当时文艺界越来越高涨的激进主义文艺思潮和公式化、概念化倾向的反映。1964 年以后,对赵树理的评价发生了重大变化,大连会议受到严厉批评,赵树理成了“写中间人物论”的标兵,问题渐渐变成了对赵树理创作生死存亡的审定,对他的研究已无法再正常进行了。

三、停滞期

1966—1976 年是十年“文革”的特殊年代,受极度夸大了的阶级斗争论和极“左”思潮的影响,加上“四人帮”利用文艺篡党夺权,文学成为首当其冲的靶子,文学研究遭到空前的大破坏和大倒退,基本上失去了研究的意义,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赵树理研究也不例外,40 年代以来的肯定性评价被全盘否定,他从忠实贯彻毛泽东文艺方针的代表性的作家,一下子变成反对毛泽东思想的“黑作家”,作品大都成了“大毒草”,被打翻在地。

在这个历史越出常轨的时期,“大批判”式的所谓“学术研究”铺天盖地,以当时的文艺政策和政治观念来界定其人其文:《从赵树理作品看他的反动本质》(《山西日报》1966-08-11)、《赵树理是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标兵”》(《光明日报》1967-01-08)、《不许赵树理丑化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山西日报》1970-07-27)、《鼓吹“实利主义”就是复辟资本主义》(《山西日报》1970-07-27)、《赵树理是反对三面红旗的急先锋》(《山西日报》1970-08-05)、《〈三里湾〉是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全面反动》(《山西日报》1970-08-17)、《赵树理是那个阶级的“方向作家”?》(《山西日报》1971-05-24)、《赵树理鼓吹实利主义是阴谋复辟资本主义》(《山西日报》1971-07-19)„„基本上形成了以《山西日报》为中心的批判阵地,这些标题大体反映了当时的“研究”内容。

所谓的“大批判”不过是政治迫害的一种手段,真正的文艺研究、文艺评论被中断,只是为了历史发展过程叙述的完整性,姑且把这个时期称为赵树理研究的第三个时期——停滞期。

四、纵深期

粉碎“四人帮”后,进入了赵树理研究的第四个时期,这是赵树理研究的一个中兴期。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日益开明的文艺政策和政治氛围,以及国外各种思潮的引入,使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和研究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1978 年 9 月,赵树理得到平反昭雪,赵树理研究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这个时期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前一阶段(1978—80 年代初)主要是拨乱反正,恢复名誉。从批判“文革”的角度出发,对赵树理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反封建的主题给予高度赞扬,重新肯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吕元明的《论赵树理的创作》(见《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0,3)。怀念、回忆赵树理生平、思想的文章大量出现,赵树理的子女及其生前好友、同学、同事、培养的文学新人等构成此类评论文章的队伍主体,拉开了新时期赵树理研究的序幕。作为赵树 理多年的同学、同事,史纪言的《赵树理同志生平略》(《汾水》,1980,1),简要介绍了从 1906 年到1970 年,赵树理一生的经历和著作。另有孙犁《谈赵树理》[2]、赵广建《回忆我的父亲赵树理》[2]、马烽《忆赵树理同志》[2]、陈登科《忆念赵树理同志》[2]„„但这一阶段的评价仍未全脱前两个时期的评述思路,带有明显的阶级、政治意识形态色彩。

(二)第二个阶段(80 年代初—)是其研究的全面、多样、深化的发展时期

1.资料建设。(1)著作辑佚方面,1980 年,工人出版社和山西大学合编《赵树理文集》4 卷本,1983 年,又出版了《赵树理文集续集》。此后,山西省作协和北岳文艺出版社合作,编辑出版标注本《赵树理全集》共 5 卷,到 1994 年出齐。(2)年谱考订方面,董大中 1982 年出版了《赵树理年谱》,又经过 12 年努力,推出了迄今最为翔实完备的年谱增订本。(3)研究资料集成方面,有复旦大学中文系贾植芳等编的《赵树理专集》,中国赵树理研究会的3 卷本《赵树理研究文集》,黄修己选编的《赵树理研究资料》,陈荒煤主编的《赵树理研究文集》等。(4)传记方面,黄修己《赵树理评传》首开先河,介绍了赵树理的生活经历和作品,还对其作品的历史贡献及局限作出了描述。随即有戴光中的《赵树理传》、高捷等人的《赵树理传》、申双鱼的《铁笔圣手——赵树理》、杨品的《赵树理传:颠沛人生》等多部传记问世。(5)有关赵树理创作与生活的专著,如董大中的《赵树理写作生涯》、韩玉峰、赵广建合写的《赵树理的创作与生活》、王献忠的《赵树理小说的艺术风格》、李土德的《赵树理小说的艺术世界》、杨志杰的《赵树理小说人物论》等。(6)对赵树理研究的研究,如董大中《十五年来赵树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王辉《五十年来赵树理研究述评》(《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2,2)、戴光中《赵树理研究回顾》(《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6)等,但此类研究还不多。

2.队伍建设。1982 年、1986 年、1990 年先后召开三次全国性赵树理学术研讨会,1992 年成立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并出版《赵树理研究通讯》,首任会长陈荒煤。此前,山西长治市已有赵树理文学研究会和该会编印的《赵树理研究》季刊。2001 年 9月下旬在山西召开了第四次国际学术讨论会。这个时期,形成了一个以专家学者为主体的研究队伍,最有代表性的有 80 年代前期的周扬、黄修己,后期的戴光中,90 年代的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陈思和等。

3.研究领域得到深化和拓展,更加重视从文学本身的特质来分析作品,研究方法不断更新。1985年兴起的方法热打开了赵树理研究的新局面,大量西方现代批评方法被采用。方法的兴起可追溯到黄修己的《赵树理研究》,该书用“发生学批评”、“审美批评”、“社会学批评”、“整体性批评”、“比较批评”等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观察分析,打破惯常的社会历史研究方式,实现了赵树理研究的突破。到 1990 年年底第三次赵树理学术讨论会之后,形成了一个运用新方法研究赵树理的局面,将赵树理研究放到民间文艺、全球化、文化学、传播学、接受美学、女性主义批评、叙事学、比较研究等领域,找出某些内在联系。陈思和在《民间的浮沉——对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的解释》(王晓明主编《20 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修订本)》(下),东方出版中心 2003 年)中,把赵树理作为民间文化的杰出代表,论述其创作的意义;在《当代文学史教程》中从民间立场的角度,挖掘出赵树理的创作与主流意识形态间的裂痕。沈光明的《全球化与赵树理方向》(《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6)一文肯定了赵树理的本土化立场,也指出了“赵树理方向”的局限及其在全球化面前所遭遇的挑战。朱庆华在《论传播学意义下的赵树理小说》(《文学评论》,2003,2)中用传播学的方法分析了赵树理小说受到欢迎的“诸多有利条件”。刘登阁《才子佳人模式的现代置换》(《莱阳农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3)借助神话原型视角,重新审视《小二黑结婚》,从中发现隐含的“才子佳人”模式。杨新敏在《接受美学视野中的赵树理》(《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7)中对赵树理进行接受美学的分析。刘洁《试论赵树理的文学模式》(《社科纵横》,1994,1)一文从叙述角度、叙述线索、叙述语言三个方面探讨赵树理创作的模式。周云鹏通过张爱玲和赵树理与五四文学传统关系的对照,以及二人在民间立场上的相似性,将他们进行了比较研究[7](P54-57)。范家进《现代乡土小说三家论》一书中把鲁迅、沈从文、赵树理三人放在 20 世纪 20 年代至 60 年代乡土小说的流脉中进行考察和剖析„„此类评论与著作层出不穷,难以胜数。

4.对赵树理的评价出现争议,呈现出稳定深入发展中的波动性。一部分评论家仍坚持赵树理的方向性,但另一部分则对此提出质疑。这个时期,围绕赵树理发生过两场争论。一次是“山药蛋派”是否存在的问题。戴光中依据文学流派应有共同的理论主张和相似风格的原则,对赵树理与马烽、西戎进行比较研究后提出了质疑,从而引起山西直至各地文艺界的广泛论争。另一次争论也是由戴光中引起的,其论文《关于“赵树理方向”的再认识》,作为“重写文学史”专栏的首篇发表于《上海文艺》1989 年第 2 期,在分析了赵树理所坚持的“问题小说论”与“民间文艺正统论”之后,认为不宜作为新文学的“方向”加以提倡,此文受到当时学术界普遍关注。这两次论争,暴露出某些研究者身上浓重的地缘感情色彩,“乡贤情结”也妨碍了他们作为学术研究者应有的价值中立立场。

时至今日,赵树理研究已经历了 60 年的发展历程,回首过去,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研究主要集中于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而对他本人极感兴趣并投入大量心血的曲艺、戏剧方面,则少有人问津,同其他作家相比较,突破较小,也没能发现新的兴趣增长点。近年来,各种文学现象和思潮旗帜林立,让人眼花缭乱,赵树理研究大有“尘暗旧貂裘”之感,许多研究者把目光投向了别处,赵树理研究正 面临着巨大考验。

参考文献:

[1] 康序.赵树理研究沉思录[J].吕梁学刊(哲社版),1991,(1).

[2] 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赵树理专集(内部资料)[C].1979. [3] 郭沫若,等.论赵树理创作[C].武汉:中南新华书店,1950.

[4] 山东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赵树理研究资料汇编(内部资料)[C].1960.

[5] 现代文学选讲[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 [6]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本科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篇6

毕业设计的开题报告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为规范毕业设计的开题报告,学生应在开题报告前,通过调研和资料搜集,主动与指导教师讨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

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菠萝皮渣中各种纤维成分的分离研究 30311499

指导教师 XX

填表日期

食品科学与工程指导教

菠萝皮渣中各种纤维成分的分离研究

开题报告内容

第一部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部分:研究现状

第三部分:实验原理和实验设计方案 指导教师意见:

备注:1、要有10 篇以上相关文章的阅读量。

2、理、工科开题报告撰写不少于2500 字,人文社科开题报告不少于3500 字,包括论文选 题的背景和意义、工作任务分析、调研报告、方案拟定与分析、毕业论文撰写提纲及实 施计划、文献综述(理、工科可不提交文献综述)等。

3、电脑打印,用A4 纸,页边距左边3.2cm,右边2.54cm,上下边距2.54cm,在左边装订; 内容为小四号宋体,行距为固定值20 4、文献综述(按文献综述格式打印)附在开题报告后面一起装订。

文献综述内容:本项目研究意义菠萝 Pineapple)又名凤梨 ,学名 nanascomosus )Merr,是热带 亚热带著名水果 ,其色、香、味及营养价值俱佳 ,深受群众喜爱。

目前菠萝的 加工产品主要是糖水菠萝罐头 ,在加工过程中几乎有 50 %~60 ]的菠萝皮被加工厂丢弃 ,这既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据报道[ ]菠萝皮渣含有的营养成分与果肉的基本成分相接近) ,又严重污染加工区的生态环境[ 料,

写下提取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作用和意义)半纤维素是植物性材料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占15%~30%,是陆生植物细 胞壁的一种主要组分,较集中于初级和次级细胞中[4]。

半纤维素主要是由木聚 糖组成,没有化学通式[5]。

近年来,半纤维素特别是木聚糖在生物和制药工业 中的应用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 但是人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半纤维素利用的潜 力。

在食品工业中, 半纤维素可作为食品黏合剂、增稠剂、稳定剂、水凝胶、食用纤维、薄膜形成剂及乳化剂,如应用在面包生产中可增加面包的体积和吸 水量,并提高面包的质量[5]。

因此可以考虑从菠萝皮渣中提取纤维素来提高菠萝皮渣利用率,在煤 、天然气的储量日益减少的今天,纤维素可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来研究和开发。

而且天然植物纤维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突出的优点是具有生物可 降解性和可再生性。

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方面有重要意 研究现状(研究现状应该在文献阅读基础上写,要求上说你应该不少于10 篇文献,你可下载些多糖提取的文献,还有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提取的文献,

1 讲下纤维素提取和多糖提取方法;2 讲下超声目前研究现状,

3:粗纤维的提取 进展和方法,van soest 方法的原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纤维素的研究在其他原料上也有许多成果,如玉米皮[6],玉米秸秆[7],米糠 [8],小麦麸皮[9],苹果渣[10]中纤维素的提取等。

以上原料中半纤维素的提 取都基于半纤维素的.碱溶性,再由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最佳提取参数。

测定提取率和纯度的方法都是采用,中性洗涤剂纤维(NDF)及酸性洗涤剂纤维 (ADF) 超声波提取也属于人们比较关注的项目,目前已经有很多物质的提取采用这种 方法:如水溶性豆皮膳食纤维的提取[11],玉米皮中水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12] 等。

文章中对于超声波的辅助提取功效做了充分验证,实验证明超声波具有提 高提取率的功效。

三实验原理和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基本原理: 利用半纤维素的碱溶性以及超声波的辅助提取来提取半纤维素。

(先总体上说明下打算用什么方法?为什么采取超声,必要性讲下) 半纤维素的物质组分与结构特点半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 它能被热的无机酸所水解。

与纤维 素相比它是相当容易被水解的。

半纤维素的结构单元是木糖、阿拉伯糖、葡萄 糖等以及这些糖的甲基化、乙酯化单位和醛酸衍生物。

不同来源的半纤维素各 种结构单元比例不同, 但分布比较稳定的组分是木糖, 糖苷键连接, 分支度高。

(讲下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不同,怎么样将这两者分离开, 怎么确定半纤维素的纯度?) 超声波辅助提取的原理超声波提取技术 :超声波是指频率为20 千赫~50 兆赫左右的电磁波,它 是一种机械波,需要能量载体—介质—来进行传播。

超声波在传递过程中存在 着的正负压强交变周期,在正相位时,对介质分子产生挤压,增加介质原来的 密度;负相位时,介质分子稀疏、离散,介质密度减小。

也就是说,超声波并 不能使样品内的分子产生极化,而是在溶剂和样品之间产生声波空化作用,导 致溶液内气泡的形成、增长和爆破压缩,从而使固体样品分散,增大样品与溶 剂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目标物从固相转移到液相的传质速率。

在工业应用方 面,利用超声波进行清洗、干燥、杀菌、雾化及无损检测等,是一种非常成熟 且有广泛应用的技术。

超声波提取的原理:是基于超声波的特殊物理性质。

主要是主要通过压电换能 器产生的快速机械振动波来减少目标萃取物与样品基体之间的作用力从而实现 固--液萃取分离。

(1)加速介质质点运动。

高于20 KHz 声波频率的超声波的 连续介质(例如水)中传播时,根据惠更斯波动原理,在其传播的波阵面上将 引起介质质点的运动,使介质质点运动获行巨大的加速度和动能。

质点的加速 度经计算一般可达重力加速度的二千倍以上。

由于介质质点将超声波能量作用 于质点上而使之获得巨大的加速度和动能,迅速逸出基体而游离于水中。

空化作用。

超声波在液体介质中传播产生特殊的“空化效应”,“空化效应”不断产生无数内部压力达到上千个大气压的微气穴并不断“爆破”产生微观上的强大 冲击波作用在原料上,使其中半纤维素成分物质被“轰击”逸出,并使得基体被 不断剥蚀,其中有效成分不断被分离出来。

综上所述,物质在超声波场作用下 不但作为介质质点获得自身的巨大加速度和动能,而且通过“空化效应”获得强 大的外力冲击,所以能高效率并充分分离出来。

本实验设计方案为: 原料预处理(给出总体的技术路线,比如:原料—破碎—过筛—等等,然后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你可以再分点写) 原料——打浆——烘干——粉碎 2,粗纤维的确定 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是由聚糖混合物紧密地相互交织在一起 糖混合物称为半纤维素。

半纤维素是一种复合糖,要绝对分离各组分几乎是不 可能的 ,只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分离。

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分离方法适用于所有半 纤维素的分离 ,对于不同的植物原料 ,采用不同的方法。

本实验对于适用与菠萝皮渣的洗涤法洗去皮渣中果胶,蛋白等物质。

同时进 行各种洗涤方法的洗涤效果比较,被比较的洗涤方法有酸洗涤法,碱洗涤法, 中性洗涤液法,同时用蒸馏水洗涤作比较。

3,正交实验确定最佳提取条件(超声波辅助提取) 首先,进行超声波提取的单因素实验,将超声波功率,超声波提取时间,水 解温度,碱液浓度确定为影响因素。

称量 1g 样品,加入 25ml 碱液。

各个因素 水平设定见下表: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水平4 水平5 功率(w) 100 200 300 400 500 (min)15 30 45 60 90 1015 18 然后采用正交实验以提取率和纯度为指标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以什么作为指 标,间苯三酚是什么方法,Douglas 方法的原理和干什么的,具体说明下) 采用间苯三酚显色法确定半纤维素含量。

戊聚糖的常规分析方法有色谱法和比色法。

色谱法:样品首先被水解成单糖 形式,经过还原和酯化,生成能气化的糖腈的衍生物,而后通过色谱分析,其含量 为阿拉伯糖和木糖的和。

此法结果精确,但制备工艺复杂,费时费力,而且很大程 度上受到仪器的影响。

比色法有地衣酚-盐酸法和 Douglas 法。

地衣酚-盐酸法 是根据戊聚糖被热酸水解成糠醛,再与地衣酚反应,由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 戊聚糖含量。

此法较为简单,但是容易受己糖的干扰,需要采用双波长吸光度法 测定。

本实验采用 Douglas 法测定提取物中的戊聚糖,是一种快速简便,且较为 精确测定戊聚糖的方法。

实验部分显色剂的配置: 2g 间苯三酚+110ml 冰醋酸+10ml 无水乙醇+1ml 葡萄糖液 在比色管中加入2ml 样液,10ml 显色剂。

在沸水浴中加热25 分钟,迅速冷 却。

测552 吸光度值。

参考文献 参照论文格式写 备注:1、文献综述内容包括:国内外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 2、文献综述必须切题。

3、电脑打印,用A4 纸。

内容为小四号宋体,行距为固定值20 磅,页边距左边3.2cm, 右边2.54cm,上下边距2.54cm,在左边装订。

专业文献综述报告 篇7

(一)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动因

国外研究:Levay (1983)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 认为降低交易费用是农业合作社出现的主要动因。Hendrikse和Vee man (2001) 以营销合作社为例, 立足于交易费用的视角, 认为只有当农产品加工阶段的资产专用性程度低于农业生产阶段的资产专用性程度时, 合作社才能成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Bijmann和Hendrikse (2003) 通过分析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荷兰的水果和蔬菜合作社重组为更大的营销合作社的过程, 指出农民组建合作社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建立反市场垄断的力量。

国内研究:早期国内多数学者是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视角来讨论合作社发展的必要性。张晓山 (2003) 指出, 在产业化经营中发育农民的合作社可以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交易行为和获取规模收益、提供专项服务和增加农民收入, 有其存在的经济和社会的合理性。合作社运行中存在着管理者和普通社员资源享赋的差异, 也不利于合作社的长期发展 (张雪莲、冯开文, 2008) ;农民为保护自身利益而进行合作, 在组织成员不断重复博弈的过程中, 合作社产生进而得到健康的发展 (朱国玮, 2007;赵晓峰;2015) 。

(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权

国外研究:委托代理理论认为, 合作社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所有社员共同拥有资产剩余所有权和决策权的治理结构。 Staatz (1989) 指出, 合作社全部社员共同所有的只是资产剩余的所有权和决策权, 而决策管理权则依具体合作社而定。 威廉姆森 (1991 ) 将治理结构区分为市场、混合和科层三种形式。Menard (2007) 认为, 在混合结构组织中“成员明确并且自动地拥有对资产的大部分所有权和决策权”。许多学者把合作社认定为企业 (Hendrikse & Veerman , 2001) 。Hendrikse & Veerman (2001) 运用交易成本理论, 对IOF和合作社在控制和投资决策行为上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

国内研究:国内关于合作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权制度安排方面。从产权内容方面, 周春芳和包宗顺 (2010) 认为产权包括所有权、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马彦丽、孟彩英 (2008) 提出我国的农民合作社存在着双重的委托—代理关系, 并呈现出由少数人控制的特征。王曙光 (2010) 基于契约—产权视角分析了合作社的制度结构和演进特征, 用契约与产权理论解释了合作社的绩效。颜华、冯婷 (2015) 研究了普通成员对应得利益的了解程度和核心成员的出资比例对普通成员的利益实现有显著影响。潘婷、何广文和潘淑娟 (2015) 认为共享的利益机制能解决产权的异质性。

二、农产品流通渠道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研究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渠道中的上游连接农户和供应商, 下游连接批发商和零售商, 是农产品营销渠道中的重要成员。国内外学者通过研究发现,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实现了资源的优化组合, 减少了流通环节的交易成本, 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效率, 增强了农业劳动者的竞争能力。

国外研究:1. 合作社可减少交易成本。Staatz (1984) 和Sexton (1986) 认为农民通过合作可以获得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中间环节等, 这些原因就是合作社产生的动因。 Akshietal ( (2006) 基于印度的案例进行了比较分析, 认为小农户通过加入营销合作社的方式, 可以较好地减少市场交易成本。2.合作社可提高竞争力。Sexton (1990) 通过实证证明了合作社具有促进市场竞争的效应。Herbst & Prufer (2007) 认为, 合作社成为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的前提是, 合作社中的集体决策成本足够低, 并且市场中竞争程度不太激烈, 反之, 合作社将变得效率低下。3.合作社可提高效率。HAzzam & An- dersson (2008) 基于瑞士的经验证明, 合作社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了生产和加工的效率, 从而降低了成本, 而且这种低成本效率所产生的牛肉价格降低效应超过了市场谈判能力提升所带来的价格上涨幅度。

国内研究:国内的学者通过实证发现有助于增强农户的安全感和抗风险能力, 而且规模化生产、合作社产品品牌效应以及质量安全保证能够提高农户的谈判能力和地位 (石敏俊、 金少胜, 2004;郭红东, 2005) 。Jiaeta (2010) 利用了中国157家农业合作社调查数据, 认为可以将农业资产决策权配置分解为3个阶段, 即产前、产中和产后。生产要素采购和田间生产管理的决策主要以农户控制为主, 产品销售决策权趋向于合作社控制;牵头创办合作社的主体身份、相关机构的质量认证以及是否与龙头企业签订购销合同等因素对合作社控制农业经营决策权的影响非常显著。

三、渠道关系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组织在农产品营销渠道中与上游和下游各组织间的协作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的渠道关系。Karhetal (2006) 分析了影响土耳其农户参与合作社行为决策的原因, 结果表明: 对农户参与合作社行为的概率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的影响因素包括:户主受教育程度、种植规模、信息获取能力以及是否采纳新技术, 而对农户参与合作社行为的概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的因素则是户主的年龄。政府推动和扶持, 农户的合作需求、产业发展基础、市场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都是影响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农户之间的社会信任对于合作社的产生、存续和发展显得更为重要 (徐志刚等, 2011) 。

2.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的渠道关系。 目前我国合作社与超市对接还在起步探索阶段, 但合作社与超市的合作是合作社发展的趋势之一, 受到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姜增伟 (2009) 指出“农户+合作社+超市”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农超对接”模式, 这是被各地实践证明的。安玉发 (2011) 指出, “农超对接”的必须依赖合作社和农业协会才能成功实施。由于其与农户联系紧密以及规范化的生产流程, 农业专业合作社可能成为未来“农超对接”模式发展的趋势。温绮 (2012) 对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农超对接”模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认为资金实力强、生产规模大的合作社可以采用合作社与超市直接对接的方式;资金实力弱、生产规模小、物流水平较低的合作社可以采取通过中介组织的对接方式。李莹, 胡定寰 (2011) 研究表明:合作社注册资本越多, 运营时间越长, 产品供给能力越强, 实现农超对接的机会就越大, 合作社的对接意愿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农超对接的实现。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渠道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游连接农户和供应商, 下游连接批发商和零售商, 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中的重要成员。国内外学者对合作社这一组织在农产品营销渠道中的作用, 以及及其与上游和下游各组织间的协作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研究发现合作社作为流通主体, 可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效率以及提高竞争力, 合作社与上游农户的连接可以有效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的问题, 与下游成员的连接可以加快农产品流通的速度。合作社与下游经销商的连接,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从农超对接的视角, 研究重点集中在合作模式和实施条件, 基于渠道关系视角来探讨双方合作关系的研究目前还较少, 这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如珍.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合作经济, 2012 (12) :49-52.

[2]李彤.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产品流通中的权力平衡[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 (17) :33-34.

专业文献综述报告 篇8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校企合作

U471-4;U472-4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多的初中毕业生走进了中职学校,接受职业教育,据统计数据表明,2015年我国中职在校生人数达2400多万人。一方面,大量的初中毕业生涌入中职学校,给中职学校的办学规模带来了“繁荣”;另一方面,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却遇到了“萧瑟”。单从就业率来看,我校汽修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可达到95%以上,但在这个数字的背后,却是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符,顶岗实习期间鲜有在企业完整度过实习期,难有上升空间等问题存在。

归其原因,我们从中职学校课堂教学中发现,由于中职学校现有教学模式主要来自传统教学,即“教师讲,学生听”,加之汽修专业课程中含有大量的机械原理类知识,内容相对枯燥难懂,学生很容易晕晕欲睡,难以达到课堂教学目标;而在实训课程中,由于汽修行业发展迅猛,技术日新月异,学校的财力难以跟上设备的更新换代,因此造成实训环境与企业工作场景脱节,学生到达工作岗位后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中。最终,导致社会对中职学校的认可率不高,长此以往,将会对中职学校的办学带来较大的冲击。

改革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是势在必行的,教职成厅[2012]5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中对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因此,中职学校应着力于学生的技能培养,辅以理论学习,达到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技能的方式选择多种多样,教职成[2014]9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为中职学校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现代学徒制。所谓“现代学徒制”,就是将传统“学生”的身份双元化,“学生”即是“学徒”,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既不同于传统的学徒制,也不同于单纯的学校职业教育,它试图改变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是传统职业学校的一场重大变革【2】。

“现代”是相对于“传统”提出的,“现代学徒制”在国外已有较为成熟的体系和运行机制,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以及澳大利亚“新学徒制”是其中典型代表,另外在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地,“现代学徒制”也有广泛的开展和应用。本文试图从呈现国内外先进的“现代学徒制”实践成果出发,归纳总结“现代学徒制”在国内外运行的成功经验,为我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一、关于国外“现代学徒制”的研究综述

2015年1月14日对中国知网搜索“双元制”,可以找到5805条结果,“英国现代学徒制”可以找到1185条结果,澳大利亚“新学徒制”可以找到2621条结果。在高级检索中,主题“双元制”可以检索到4506条结果,主题“英国现代学徒制”可以检索到34条结果,主题“新学徒制”可以检索到47条结果。

关晶的论文《西方学徒制研究》从“双元制”的背景因素、开展情况、法规框架、组织管理、教育实施、改革与管理几个方面综合呈现了德国当代双元制的特点:双元制的法制化、培训的标准化以及工业培训方法的现代化。其中,对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基本框架叙述如下:在德国双元制中,学徒通常是由雇主直接招募的,与企业签订学徒合同。一般而言,学徒在企业的培训时间与在学校的脱产学习时间比例约为7:3。学徒每周3-4天在企业中接受职业岗位的技能操作训练,另外的1-2天在职业学校中进行专业知识及普通文化学习,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又各司其职【3】。

郭扬、雷正光的论文《借鉴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对德国双元制课程体系构建如下【4】:

熊萍的论文《走进现代学徒制—英国、澳大利亚现代学徒制研究》中,对英、澳两国学徒制发展史、现代学徒制产生的背景、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全面的描述和分析。文中指出,英国现代学徒制与英国NVQ水平资格证书整合、产业负责、广泛行业的参与、培训的灵活性与广度、培训期限的弹性化、学徒具有雇佣身份等,另外,留了扩大培训和向更高级别学历晋升的机会。而澳大利亚“新学徒制”是将原有的“学徒制”和“受训生制”进行合并和改革后得到的产物,具有:培训的灵活性、培训对象的多样性、培训证书的通用性、培训的广泛性、培训经费的强大支持等特点。同时,澳大利亚“新学徒制”在培训结束以后,可获得全国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AQF),使劳动者在全国范围进行职业流动称为可能。此外,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的培訓包是他们教学模式的亮点,设计培训包的目的是为了将工业界规定的能力和评估指导原则与国家证书文凭标准联系起来,培训包计划明确了产业界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结果的要求,并向注册培训机构提供一个设计自己培训项目和培训服务的工具【5】。

二、关于国内“现代学徒制”的研究综述

在我国,传统学徒制由来已久,但是在近代,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因素,中国自始至终没有经历工业革命, 真正的机器大工业是从改革开放后开始的,所以我国的现代学徒制起步较晚,在研究方面相对也比较欠缺。搜索知网“中国现代学徒制”有1893条结果。

在职业院校的试点运行中,2006 年,江苏大仓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企业合作,形成了本土化的“定岗双元制”高职学历人才培养模式;2011 年宁波北仓职业高级中学以协议的方式开始试行中职教育学历的现代学徒制教学;广州技师学院与企业合作探索非学历技工培训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0年6月,江西省新余市委、市政府拟投资60亿元规划建设江西职业教育园区,在园区内构建新余市现代学徒制实验基地;2013年,广东省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启动了以现代学徒制为主导的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皮连根的论文《现代学徒制在汽修专业的探索与实践》中对汽修专业课程体系作了如下的探究:根据汽车的结构特点,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五个学习领域,即:汽车发动机学习领域、汽车底盘学习领域、汽车电器学习领域、汽车车身学习领域和汽车综合故障诊断学习领域。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技能特点的同时,将汽车机电维修岗位能力按照初级、中级、高级进行划分,对不同等级的岗位能力所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整合,按照应知、应会、掌握、拓展等不同要求,从简单到复杂,结合具体车型的结构特点以及汽车维修案例编写适合现代学徒制教学的学生手册和教师手册,把不同等级的岗位能力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进行梳理,按照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的技能要求,以工作任务的方式,结合企业的操作规范和汽车维修规程,编写专业技能训练手册和任务工作单,形成适合现代学徒制教学的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6】。

胡秀锦的论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提到:“现代学徒制”是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典型模式,也是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最佳形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既有相关的政策文件支持,又有合作双方的协议, 同时还有一定的组织保障,使校企合作在教学层面上得到升华, 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使学生在掌握职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在企业实习、实践,接受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熏陶, 从而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7】。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关于“现代学徒制”不管是从理论还是试点运行,均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案例可供参考。

三、结语

我校汽修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核心问题就是要对现有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前提,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将教学模式融入企业的工作场景,把课程体系结合企业需求,在教师、师傅的共同引导下,实现“学生”、“学徒”双重身份的相互转换,培养懂理论、会操作、能干活、有潜力的新型实用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Z].2012

上一篇:爱给我带来烦恼作文下一篇:从北京奥运会看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