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文献综述

2024-08-19

教师专业化文献综述(精选8篇)

教师专业化文献综述 篇1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文献综述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命题,各种教育理论,教学经验,学术报告比比皆是,行内外的专家学者也加入进来,形成了较大阵容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团队。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无疑有促进作用。但是,在条件比较艰苦农村地区,学校布局欠佳,教育资源匮乏,公平教育在短期内很难实现,由于种种原因,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一直不尽人意,直接影响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入进行。

关键词:农村教师; 专业发展; 现状

一、有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近年来,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很多教育家,学者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及研究。

2011年“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项目组对全国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各级各类中小学专任教师11 190人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教师的一般信息、教学与评价、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工作状况与学校管理四个方面。调查结果发现,教师性别比例趋向平衡,但城镇间差异显著;中青年教师占主体;教师资格基本达标,农村小学阶段存在通科教师;教师职称晋升与教龄密切相关。提升教师的入职资质和学历层次依然是改革发展的重心之一,要建立和规范教师教学工作量制度,采取针对性措施减轻教师工作压力;进一步理清和优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与教科研视野;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规范和推动教师教育信息技

【】术的应用;关注教师一般教育能力和信念的增强,全面提升教师效能1。

霍礼强(2011)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及策略中指出,农村教师专业缺乏政策与制度的保障,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农村教师自主专业发展能力不强,自主专业发展意

【】识淡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2。

周红(2010)在分析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指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不乐观,表现在教师资格标准偏低,职后学历提高培训“学教不一致”现象严重,教育观念陈旧,专业发展意识不强,职业道德意识淡薄,教师个体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完整,整体的知识

【】结构不合理。现代教学技术能力不强,教育科研能力薄弱3。

黄翠华(2010)在西部少数名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研究中指出,当前大部分教师的专业态度良好,近半数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普遍欠缺。近半数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欠缺。多数农村教师虽然自主学习能力、教育科研意识较强,但由于教育经费短缺、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导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欠缺,加上教

【】师职后培训机会较少,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4。

胡秀平等人(2011)在加强农村教师自主发展,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研究中指出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一些新问题,教师素质相对偏低,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自我发展意识差,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对岗位成才的认识,缺乏专业发展意识,农村教师的学历提升有水分,所学非所用,尤其是英语、信息技术、音体美等学科,不能真正弥补教学缺口,农村教师工学矛盾突出,教师专业化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途径和策略,也难以分享优质培训资源。所以,必须立足农村以及农村教师实际,着力提升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进一步

【】推进农村新课改工作的顺利开展5。

沈蕾(2010)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初探的研究中指出,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有,自身素质不高,农村条件比较落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农村社区教育意识

【】普遍淡薄,农村教师压力大6。

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总结 1.农村教师自主专业发展能力不强,自主专业发展意识淡薄。2.教师个体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完整,整体的知识结构不合理。3.农村教师素质偏低,职业道德意识缺乏。4.农村教师资格标准低,达不到专业要求。

5.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对岗位成才的认识。6.现代教学技术能力不强,教育科研能力薄弱。7.所学非所用,学教不一致。

8.教学反思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欠缺。9.职后培训机会较少,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研究展望

教师的成才是岗位成才,岗位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教中学”是岗位成才的根本途径,行动研究是岗位成才的重要形式。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必须通过系统进修培训和校本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来实现。所以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这一块,可以根据具体的培训来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及反思,总结出有利于教师学习的策略进行推广,为我国广大农村的教育事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以提高我国农村教育教学水平,从最基层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开放农村人民的思想,为提高全民素质做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项目组.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J].教育研究,2011,(3):3-12.[2] 霍礼强.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及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6):17-19.[3] 周红.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30(3):72-75.[4] 黄翠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管理,2010,43-44.[5] 胡秀平.加强农村教师自主发展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J],2011,3:6-7.[6] 沈蕾.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初探[J].铜陵学院学报,2010,(3):112.

教师专业化文献综述 篇2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幼儿教师

在《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中将幼儿教师定义为:“在幼教机构中, 对3-6岁幼儿进行教育的主要工作人员, 即指受社会的委托, 在幼儿园或其他幼教机构中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从事教育和保育工作的教育工作者”。[1]由此定义可知, 幼儿教师既包括主要负责幼儿教学的教师也包括保育人员。而在本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幼儿园中从事幼儿教学工作的教师。因此本研究中将幼儿教师定义为:在幼儿园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 帮助他们获得有益的知识经验,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并在幼儿学习活动中起支持、引导作用的教育工作者, 亦称幼儿园教师。

1.2 体育素养

“素养”一词在《辞海》[2]中的解释为: (1) 经常修习涵养。《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 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 不可以重国。”亦指平日的修养, 如艺术素养;文学素养。 (2) 平素的豢养。《后汉书·刘表传》:“越有所素养者, 使人示之以利, 必持众来。”而在许多情况下, “素养”和“素质”可以互相替用, 但二者始终存在着差异。素质的形成主要由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 而素养则主要是指在后天的环境中通过社会培养和自身修养而获得。[3]

《现代汉语大词典》[4]对“素质”的解释是:素养包含修养、涵养的意思, 且素养也可以指素质。

曾旭升、金卫星[5]认为, 体育素养是指在体育方面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修养, 综合起来应包括四个因素:健康常识、体育意识、运动技能、身体条件。

黄春林[6]在《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中阐述到, 体育文化素养是指人的各种体育精神要素及其品质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体育素质。包括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个性、体育品德、体育行为五个因素。

冯古首、王勇慧[7]认为, 体育素养是个人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所有体育行为、品质及个性的综合。基本内容包括:运动常识、运动技术、运动参与意念、运动特征、运动品行、运动行为六个因素。

王勇慧[8]认为, 体育文化素养是人们在先天自然因素 (生理方面) 基础上通过环境与体育教育影响所产生的后天社会因素 (精神方面) 及其体育能力等品质相结合而形成的人的一种体育素质。简言之, 就是人的各种体育精神要素及其品质的综合。它包括六个因素: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和体育行为。

赖天德教授[9]对体育素质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阐述, 对体育素质的定义为:体育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 通过后天的学习与锻炼所形成的从事各种体育活动所具有的生理、心理潜能的总和。体育素质的外延包括七个因素即体质基础、体育 (参与) 意识、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心理 (素质) 与体育品德。

余智[10]则认为, 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 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 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和体育品德七个因素组成的综合素质与修养。

史晓亮、车小辉[11]则认为, 体育素养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 体育素养包括体育锻炼的习惯、爱好、体质、智力、情商、健康的心理, 健身处方以及对体育“三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 掌握等。

陈雁飞、胡峰光[12]等表示, 体育文化水平就基本可以反映人的体育素养, 即指人们平时所具备的体育知识储备、价值观念及体育技能能力, 主要包括:运动意识、体育活动参与意向、简单运动常识以及从事运动健身、肢体活动与赏析竞技比赛水平等方面。

综上所述, 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体育素养的内涵进行了概括, 有“四因素说”、“五因素说”、“六因素说”以及“七因素说”, 还有的是侧重体育对人的“文化”素质方面的影响, 这些观点的共同特点是与分析的对象密切联系, 但都不能具体的体现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因此, 本人通过对体育素养的概念进行归纳整理, 并综合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 本论文将幼儿教师体育素养定义为:体育素养是指幼儿园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 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直接影响的体育素质的总和。

2 基于幼儿教师体育素养的相关研究及启示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 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13]而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与核心则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近年来, 学术界对幼儿教师体育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基于幼儿教师专业知识视角的研究述评

杨春桃, 刘双林[14]在《论幼儿教师专业知识范畴》一文中指出,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是揭示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范畴的前提基础, 并围绕“幼儿教师专业知识范畴”这一中心命题, 结合当前国内外学前教育现状, 以学科的形式较为全面地阐绎了“幼儿教师专业知识范畴”, 界定了包括体育、幼儿教育体育在内的许多必修科目, 只有这些必修科目检测合格、幼儿园教育实习合格, 才能认定为专业知识合格。

刘晓红, 曹艳梅[15]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下的教师专业素养调查研究———以河南省“国培计划 (幼儿园骨干教师) ”为例》一文中提到, 幼儿园骨干教师普遍重视幼儿教育五领域的学科专门技能, 而对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和掌握程度均不理想。尤其是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 特殊需要幼儿的教育策略等。在保育教育类知识上, 教师最熟悉的是一日生活的安排, 也能够进行环境创设、游戏活动设计, 但是缺乏的是对这些知识的正确认识,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幼儿园安全方面, 缺少相关的法律常识, 没有系统的安全应急预案, 在意外事故发生时常常显得忙乱无序。对于更专业的观察幼儿、与幼儿谈话、记录等方法知之不多, 能力不足。

阳曼超[16]在《论“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一文中提到, 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 首先构建了完整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结构, 强调专业化的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知识, 即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 及通识性知识。这三种知识互相联系, 共同构成了专业化幼儿园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其中, 幼儿发展知识是核心;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是关键;通识性知识是基础。上述知识共同构成了专业化幼儿园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姜红梅[17]在《试论幼儿教师素质的提高》一文中提到, 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适应科教兴国的需要, 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就必须面对改革的新形势, 新的挑战, 必须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幼儿天性活泼好动, 爱唱爱跳, 喜欢画画、讲故事,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好的专业知识, 更应该有较宽、较广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多才多艺, 具有语言、音乐、舞蹈、绘画、体育、游戏、科技和工艺等方面的技能技巧, 掌握幼教专业基础知识, 懂得幼教规律, 熟悉幼儿的身心特点等,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潜能, 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张晓红[18]在《广州市幼儿体育活动现状研究与分析》一文中,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调研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观察法, 对广州市幼儿教师体育活动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调查, 幼儿体育任课教师对身体素质、体育教学原则、体育课的结构、体育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遵循的教学规律等概念和涵义了解不多, 而其他体育理论的知识了解甚少。大部分的教师对体育动作的名称模糊不清, 对在教学中常用的动作技术原理一知半解, 使用术语不规范, 可以说他们的体育理论知识相当贫乏。

陈小娟[19]在《幼儿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还指出:“幼儿教师的体育知识缺乏, 设计体育活动及游戏, 不符合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水平;也缺失对幼儿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综上所述, 已有很多学者、专家对幼儿教师专业知识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多数是有关幼儿教师教学内容的知识、教学方法的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一般文化知识等某一方面理论或实践的宏观研究, 而对于体育学科类知识的探讨多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本论文将重点研究幼儿教师专业知识中有关体育方面的知识。

2.2 基于幼儿教师专业能力视角的研究述评

叶丽[20]在《重庆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一文中, 考虑到专业能力的动态性问题, 从幼儿教师的教学及其相关活动出发, 认为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应该包括五个维度:教学能力;组织幼儿一日生活的能力;与幼儿交往的能力;合作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顾荣芳[21]在《从新手到专家: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研究》一书中提到, 幼儿教师要有与幼儿互动的能力 (如创造性地设计活动方案、选择活动方法与策略、创设环境、灵活调整教学的能力、观察与评价能力) ;与同事及家长的合作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

武琳[22]在《浅谈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一文中认为, 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构成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教育教学能力、组织一日生活的能力、家园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

余启政[23]等在《体育专科学生进入幼教领域的可行性与培养方案》一文中说到, “目前幼儿教师体育专业技能缺乏, 而对体育专项技能技巧不熟悉, 就不能全面熟练地掌握体育课程标准及配套教材中与各项教学内容相关的基本技术与基本技能, 在教学工作中不能正确运用体育专业术语, 示范动作不准确, 示范位置不合理等”。

李晓铭[24]在《浅论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与能力》一文中指出, 幼儿教师不仅应掌握幼儿教育的各学科知识和教法, 还应具备将所学知识以适当方式传授给幼儿的技能。她们要熟练地掌握各种幼儿喜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使幼儿在游戏与活动中学到知识, 得到培养与锻炼;还要具有自带操、看图教操及自编操的能力, 能较好地掌握队列、队形、编队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做到口令清晰准确、富有情感。能够根据幼儿年龄及特点, 为他们设计编创适当的游戏, 并能有效、巧妙地指导幼儿进行游戏活动及处理游戏活动过程中的问题。

陈榕[25]在《广西幼儿园骨干教师专业能力的调查研究》一文中, 选取幼儿教师中的骨干教师, 研究其专业能力, 研究结果表明:骨干教师在教学技能、教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方面有较高的水平。骨干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活动预设能力和教学活动评价能力, 较高的教学预设能力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前期准备阶段中, 对课程的设计、环境的创设、教学活动资源的获取中。对教学活动的评价能力则表现在骨干教师能更好地把握评价的要领, 从活动对象和活动设计过程进行评价。但骨干教师的教学活动实施能力则没有表现出优势;骨干教师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 其中骨干教师不断学习的能力、对教学辅助设备的运用能力及科研能力表现出明显优势。

康建琴[26]在《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框架的初步构建》一文中, 采用分析、综合、归纳的思维方法, 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十二条要求, 有幼儿教师必须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并具有依据这些特点进行教育的能力、幼儿教师必须具有对幼儿进行身心保育能力、幼儿教师必须具有组织幼儿一日活动的能力, 包括组织幼儿开展生活活动、教育活动和游戏活动的力、幼儿教师必须具有制作游戏材料和玩教具, 创设活动环境的能力等。

综上所述, 学者们关于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中, 以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维度构建和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现状与对策两类研究为主, 多数研究的也是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总体方面, 较少的将幼儿教师专业能力下的某一维度单独划分出来进行具体深入的微观研究。因此, 本研究将从这一角度入手, 重点探讨专业能力下有关体育方面的能力。

2.3 基于幼儿教师专业素质视角的研究述评

邱成凤[27]在《提高幼儿教师素质加强保教队伍建设》一文中提到, 为了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优势, 创办高质量合格性示范幼儿园, 是每个幼儿园乃至每一个幼儿教师积极探索实践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 幼儿教学仍然存在许许多多的弊端, 在教育中, 教师只重视选择、落实教材, 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 很少考虑每一个幼儿个性和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说得多, 幼儿相互交流少, 动手少。幼儿围着教师的时间多, 游戏时间少;集体活动的组织多, 幼儿自由交流时间少, 幼儿在园内的时间多, 接触自然、社会的时间少。忽视目标的调控作用, 忽视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等等, 幼儿活泼爱动的天性被压抑, 身心得不到很好的发展。高素质的幼儿要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培养, 没有保教队伍的质量, 也就没有幼儿的良好素质。因此, 提高幼儿教师素质, 加强保教队伍建设是办好幼儿园, 提高服务水平的当务之急。

姜珊珊, 蔡东霞[28]在《“园校协作互动”模式中幼儿教师素质结构优化探析》一文中指出, 幼儿教师的素质应突破传统的一维模式限制, 而应是一个立体、多维的结构体系。幼儿教师的职业形象已不再囿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 而转变为能与幼儿进行良好沟通的、实践反思型的专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总结基础上, 提出幼儿教师素质的结构应是一个包含四个一级子目标、五个二级子目标的结构体系, 而且在这些素质结构中也包括体育活动的导入技能、体育活动的引导技能等等。并在文章的最后探讨了幼儿教师素质结构的优化策略。

刘阳美, 杨丽珠[29]在《大连市幼儿教师素质现状分析及其教育对策》一文中指出, 幼儿教师素质的主结构应由如下4方面组成, 即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教育能力素质。教育能力素质主要包括教育思想和保教能力。其中保教能力又包括教育活动能力、与幼儿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创设教育环境能力、日常生活管理能力、艺术活动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自我提高能力、教育评价能力、教育机智等。教育活动能力具体指标为能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活动, 会运用游戏等多种手段配合教学。

刘翠红[30]在《浅谈幼儿教师的素质教育》一文中指到,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新课程体制改革的深入, 对我国的幼儿教师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因为幼儿教师不仅是幼儿进入学习阶段的指导者, 同时也是幼儿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者。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具备很高的素质, 特别是要有综合能力。教师还要制定一系列的教学计划, 设计能够吸引幼儿兴趣的课堂游戏, 使幼儿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来, 做好与幼儿的沟通与互动。并提出了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于晶汝, 杨楠楠[31]在《新时期幼儿教师素质刍议》一文中提到, 幼儿教师必须根据新的基础教育改革理念来调整和端正自身的价值取向, 理性地构建自己的教育观念, 要热爱儿童、尊重儿童, 通过多种形式对儿童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 寓教育于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之中, 注意儿童化、因材施教。而且还应具有娴熟的业务能力, 特别是组织能力, 如, 怎样才能合理计划、科学安排儿童的活动, 启发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 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的发展?这就需要幼儿教师有一定的组织能力。除此之外, 幼儿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弹 (琴) 、跳 (舞) 、唱 (歌) 、画 (画) 、做 (纸工、泥工、陶工) 、演 (表演) 等艺术表达能力, 并擅长其中的一、两项。

朱莉, 马丽枝[32]在《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理论探讨》一文中指出, 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应该包括了解幼儿、创设教育环境、组织一日活动等能力。幼儿园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幼儿教师负责本班幼儿的保教工作, 开展涉及健康、语言、社会、数学、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 并组织各种形式与类型的游戏活动, 因而幼儿教师则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才能组织开展本班幼儿的活动。

蒋荣辉[33]在《浅析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视野下的幼儿教师素质结构》一文中指出, 教育能力是幼儿教师素质的核心结构, 其中, 保教能力是在幼儿教育知识、幼儿身心发展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形成的幼儿教师特有的专业能力, 它包括利用与创设幼儿园教育环境、幼儿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教、幼儿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幼儿的发展与评价等, 其中观察幼儿并能根据幼儿的需要进行教育的能力是关键。

综上可知, 许多学者们的研究多集中于幼儿教师素质的现状或专业素质结构, 而有关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下的体育素质一带而过, 对于幼儿教师体育素养基本结构的实证性研究更是基本没有。本研究通过对幼儿教师体育素养基本结构的实证研究, 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新意。

3 结语

本文只是根据所掌握的文献进行了述评, 通过综述我们发现现有的研究中对幼儿教师体育素养的研究甚少, 所研究的大多偏向于幼儿的体育教育现状, 以幼儿教师为对象的研究也多集中在教学能力上或整体素质上, 而以幼儿教师为主体的研究关乎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体育素养方面几乎处于空白阶段。因此, 在幼儿教师方面还是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特别是幼儿教师的体育素养方面是很有必要深入研究的。

摘要:随着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 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其中关于幼儿教师体育素养的研究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就有关幼儿教师体育素养的研究现状作了梳理, 为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体育素养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教师专业化文献综述 篇3

关键词:远程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 状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教育的新的命题。“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接受教育和不断接受在教育的过程;是教师作为主体的主动发展过程;是教师寻求专业化的过程;包括职前教育阶段、入门适应阶段和在职任教阶段。”

“远程教育又称遥距教育、远距教育,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线,有别于传统需要往校舍安坐于课室的教学模式。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生,由于不需要到特定地点上课,因此可以随时随地上课。学生亦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多种不同渠道互助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教师和变革世界中的教学工作》指出:“大多数国家的教师教育虽然仍把重点放在教师的前期培训上,教师的在职培训或进修在最近30年显得日益重要。某些国家在使用'继续教育'一词。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同其他职业不一样,是一种'学习'的职业,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自始自终都要有机会定期更新和补充他们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从上面可以看出目前教师教育的需求正是远程教育所特有的优势,因此这两组概念就很容易走到一起,形成基于远程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

在中国知网上输入“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共有106篇相关文献,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5年以后基于远程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开始被重视,并被广泛研究。目前我国基于远程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网站资源建设方面

2002年12月开通了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该网站自建立以来,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平台,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并为多种培训工作提供了统一平台。比如它提供了教师培训板块,专门为教师的非学历教育培训提供了各种资源;有中小学教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板块,为教师的再教育提供了一种途径和可能;有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和研究生课程班板块,都是为各类教师提供了学习的资源和途径;还有博客、论坛、教研指导等为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了途径。但是正如周国能的硕士论文《关于远程教育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中所说的:“这些网络课程共同存在重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讲解,轻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设计的缺陷,如相当一部分的网络课程的讲解与呈现仍旧以大量的文字阅读为主,个别还存在着文字材料搬家,黑板搬家的现象,而许多学历课程的视频讲解,只是照本宣讲重点难点的教学实况,更缺乏生动活泼的研究性学习环节,协作学习环节的设计”。

还有另一类教师网络学习资源就是各级各类师范院校自己设计的网络课程,但是这类网络课程大部分是以学历教育为目的的网络课程。

二、具体实践方面

目前,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2010~2012年中央财政每年投入5.5亿元支持“国培计划”的实施。“国培计划”简介中指出:“实施‘国培计划’旨在发挥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通过该计划培训一批'种子'教师,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推动全国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开展;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引导和鼓励地方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显著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教育改革,推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这个计划的具体实施情况以及效果还有待时间来检验和回答。

三、在研究领域

从关于基于远程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章总结如下。

关于基于远程教育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有13篇;关于基于远程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8篇;关于培训活动5篇;关于远程教育教师的研究5篇;关于网上教研的研究3篇;关于说明远程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3篇;关于模式研究2篇;关于校本培训2篇;关于远程研修平台设计的研究2篇;关于装备和资源效益的研究1篇。

第一,基于远程教育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也是研究其问题和对策的,因此研究问题和对策的文章达到了21篇。那么当前我国基于远程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呢?以及有何策略呢?

《关于远程教育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一文中总结了三方面的问题:①.教师的专业需求与资源供给;②远程课程设计质量不尽人意;③教师远程学习动力的缺失。五种对策:①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设计教师教育资源体系;②依据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设计教育内容;③设计优质远程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④激励与评价并行增添教师持续发展的动力;⑤运用多种实施形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第二,其他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多,只是因为输入的关键词是“远程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当输入“远程教育活动”时,就会出现很多关于远程教育过程中活动的设计之类的文章。其他的方面也是。而真正研究的比较少的是“关于说明远程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和“关于基于远程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的研究。

首先,关于说明远程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的研究中:

《远程教育——西部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一文根据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缺乏有效的专业能力培训方式、教师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经费严重匮乏、工学矛盾突出、缺乏高水平专家的直接指导等”,指出了通过远程教育正是一个解决以上问题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这篇文章是从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的。

《终身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一文指出了教师终身学习的必要性,而远程教育则是终身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从而达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这篇文章是从教师学习的必要性出发的。

《现代远程教育——新课程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文中对远程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作了三方面的总结,“一、现代远程教育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知识;二、现代远程教育培养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三、现代远程教育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这篇文章是从远程教育的作用出发的。

这三篇文章从问题、需求和作用这三个角度对远程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作了说明。关于这个问题,还可以从目前我国开展基于远程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进行讨论;还可与从教师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远程学习的需求来考虑远程教育的功效。

然后,关于基于远程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

《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校本培训》一文提出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校本培训的概念,详细讨论了网络环境下教师校本培训七种模式,以及培训的评价方法和组织管理,以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该论文提出的七种模式有“辅助式培训模式、反思性培训模式、自主学习培训模式、研究型学习培训模式、专题培训模式、课题研究式、项目设计法培训模式”,其中对课题研究式模式作了实践探究,结合作者学校实际开展了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培训,但对其他模式只是从理论上加以阐述了,对于其他几种模式的具体实施及其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教师校本培训需要现代远程教育的支持》从校本培训的三个要素“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指出了现代远程教育对校本培训的支持,如“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了校本培训下教师的自主学习”“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了校本培训资源共享的要求”“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了校本培训合作互动”。这篇文章指出了教师校本培训对现代远程教育的需求。

这两篇文章从需求和模式两方面讨论了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校本培训,还可以针对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校本培训的作用和效果讨论其必要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远程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正在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人们也正在致力于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虽然这方面的工作还有一些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提高,以及理论的健全,最终会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参考文献:

[1]顾小清.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2]百度百科[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8864.htm.

[3]周国能.关于远程教育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国培计划”简介[DB/OL].http://guopei.teacher.com.cn/DisplayInfo.aspx?ID=442&subject=1&item=1.

[5]梁濤.远程教育——西部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4):104.

[6]陈永跃.终身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18(5):81.

[7]张桂珍.现代远程教育——新课程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继续教育(科技与教育),2003,5:50.

[8]周莉亚.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校本培训[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中文专业文献综述范例1 篇4

贺铸(1052-1125)是我国宋朝著名词人,他不独工于词,亦擅文能诗。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研究贺铸的文章(包括专著)共有70篇(部)左右,内容涉及到贺铸年谱、词作和人格风格。

一、关于贺铸年谱

贺铸年谱应是宋代词人中修订较早、准确性较高的一部。夏承焘先生早在1933年8月即在《词学季刊》1卷2号上发表了《贺方回年谱》,史料广博,论证工严;李维新先生的《读夏承焘先生〈贺方回年谱〉札记十一则》(《郑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对此提出了一些修订;钟振振先生则在他的《北宋词人贺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中对贺的出身、世系、生平等作了详细地考订。各年谱主要分歧点有贺铸籍贯、一些名作的创作时间及贺铸的一些行踪等。

夏谱谓方回“卫州人”,未详细指明卫州何处。王梦隐《贺铸年谱》称为“卫州汲县人”(未做考证);李谱、钟谱则谓其为“卫州共城人”,即今河南辉县。李、钟之考订尤为严格,他们从贺诗及一些史料出发,认为当是“共城贺铸”而非“汲县贺铸”,并指出:“一些文史著作和词选大都在‘卫州’下注‘今河南省辉县’,“此错误流传甚广”。此说当为可信。

关于名作《青玉案》的创作时间,各家观点不一。夏谱据叶传、程序及朱强村对于东坡《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苏伯固归吴中》一首的系年,断定贺铸的《青玉案》必非作于苏之和词之年(元佑七年),而苏亦不应此年先有和章,这就提出了一桩无头公案;王谱则据《山谷年谱》及叶传称此词作于崇宁二年;李谱则本着一种通脱的态度认为此诗不必定要作于吴下,因“横塘”这地名决非苏州所专有,并进一步认为“宋人笔记、诗话多载方回以《青玉案》一词知名,故所作不应太晚,最少应在方回四十岁以前官历阳任上”;钟谱则疑此词作于吴下,可能在元符元年至建中靖国元年之间。

对于贺之名作《六州歌头》一词的系年及背景之考订,钟谱则作出了“终结”。他以极其翔实的资料考订此词作于1088年秋,且词中之“天骄”应指西夏人,而非人民出版社《中国历代诗歌选》之谓“时间定在1125年”贺铸临终之时,抗击对象为“金”;也不是近人论词绝句中所谓作于贺铸临死之前(1125),抗击对象为“辽”。钟谱首先从贺铸年谱及北宋当时史实出发,得出此词绝非为抗金或抗辽所作,并总结指出,“北宋时,北部地区少数民族政权中对汉族政权构成威胁的只有两家:正北方的辽契丹族政权,西北方的西夏党项族政权。而宋辽之间自从真宗景德元年(1004)‘澶渊之盟’以后,一直到徽宗宣和四年(1122)宋金联合抗辽为止,一百多年间没有发生什么战争。检《宋文》中神宗、哲宗二纪,熙宁八年至元佑六年(1075-1091)十六年间,与北宋战事频仍的惟有西夏,因此本篇中‘天骄’当指夏人”,考据严谨,立论有据。应该说,钟之考订一出,遂为定论。

二、关于贺词研究

对于贺词的研究,一直是贺铸研究的重中之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贺词艺术风格的研究

关于这一点,龙沐勋先生早在1933年《中国语文学刊》第1期上发表的《论贺方回词质胡适之先生》一文就为贺词研究定下了基调。他指出:贺词艺术风格多样,词句精新,手法奇特,不比周邦彦逊色,是宋词中由苏到辛的中间人物。后代学者一直沿着这条路继续深入下去。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研究大多从总体上论贺词的特色,如周宗盛《鬼头艳词话贺铸》(《大华晚报》51版,1975 11);缪钺《论贺铸词》(《四川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张起《论贺铸的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都指出贺词兼具婉约与豪放的风格,陈振濂的《略论贺铸词的艺术特色》一文则深入细致地从炼字、结尾、善喻、对比、意象组合、用前人语六个方面对贺词的艺术手法作了归纳。九十年代李晓湘的两篇文章《论贺铸婉约词的风格》(《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6期)、《论贺铸豪放词的风格》(《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对贺铸这两类词的风格和特征进行了探讨,指出:贺铸沉郁、丽密的婉约词风是其词体意识和拓新意识相统一的产物;他引诗入词,以“沉郁”充当其婉约词的内在体格,并熔“深婉丽密和顿挫”为一炉作为沉郁风格的外在表现形式;其豪放词风以雄豪、悲壮、旷逸这三格为主体。与此同时,关于贺铸对苏轼“以诗为词”革新观念的吸纳和运用的研究也深入开展了起来。诸葛忆兵在1984年他的硕士学位论文上,就专门从此入手,认为贺铸是继苏轼之后,比较全面地承继了苏的作风且将“诗化”革新推向深化的词人。

上个世纪末,陈心浩专门对贺词的诗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的着眼点不是泛泛而论贺词的诗化倾向,而是从细部着眼,更加微观地审视其词的诗化特点。1999年10月的《试论贺铸词的诗化技巧》一文,着眼于贺词的诗化技巧,从语言、情与景关系的处理、篇章结构以及结构的处理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出他的词无论从内容、情感还是风貌上都堪称为“诗人的词”;他在《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上发表的《试论贺铸词的诗化特色》一文,认为贺铸词的诗化特色体现了他词体观念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从音律方面看,他的词豪放而不隳音乐声韵;从抒情方式看,他更加注重词之传统的审美特征,或汲取楚骚遗韵,以比兴、寄托的方式抒写郁结在心的难平悲愤,或刚柔相济,以健笔写柔情。可以说这两篇文章已经站在了贺铸研究的前沿。关于贺词的地位问题

所有研究者都认为贺词具有承先启后的过渡性作用,但对于贺词是位于哪两者之间的过渡,则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宛敏灏在他的《北宋两位承先启后的词人———张先和贺铸》(《语文教学》,1957年第10期)一文中指出,贺铸的词有婉约与豪放两者的长处,“不完全同于苏轼,也不完全同于周邦彦,论他的词风是介乎二者之间”;1988年第2期《北方论丛》上发表的诸葛忆兵的文章《贺铸词风格之多样化及过渡性》承继其观点,认为贺词“恰好展示了苏轼清雄旷逸的豪放词到周邦彦富艳圆美的和词之间的过渡”。

夏承焘先生和李维新先生则着重从贺词的豪放特征出发,得出其乃豪放一脉的中间人物。夏先生在他的《手批东山词》评《小梅花》(缚虎手)时指出“稼轩豪迈处,从此脱胎。”(《词学》第五期,华东师大出版社,1986年10月)李维新则在他的《步武东坡 继往开来———试论贺铸词的历史地位》一文中,将他视为豪放风格中的一个重要过渡人物,他认为,苏轼开创豪放词风,“当时词坛名家,„„只有贺铸,当东坡在词坛上孤军奋战的时候,继之而起,扩大了词的内容和表现方法,给词坛吹进了一股遒劲雄伟的清刚之气”,为南宋豪放词派的鼎盛一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河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其他研究

对于贺词,有两篇文章角度比较新颖,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一是以贺铸为参照系对辛弃疾词考察,因为二人“性格、学识、词风相仿佛”(赵佳聪:《稼轩词与东山词比较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3期),通过“探析二者的契合与相异”,来达到“深化对辛弃疾其人其词的认识”的目的;月人的《奉和贺铸的青玉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则从文本出发,对贺铸的名作《青玉案》及其几首步韵之作进行了剖析,突出了贺词韵位的“疏密相宜”,节奏的“急缓得当”,语言的“奇妙无比”,对贺铸的词作了另类目光的审视。

三、关于贺铸其人的研究

钟振振先生在他的《北宋词人贺铸研究》一书中对贺铸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其中对于贺铸的家世与生平所作的考订与记述,以其翔实与准确,堪称贺铸研究的里程碑,它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多侧面的人:是武官,又是文官,且带有一丝侠气;此外,他又是一个藏书家,书法亦甚好,又善于制墨。如此丰富而全新的一个人,真让我们耳目一新;即使是从贺铸本人给自己所起的号甚至书斋的名字上,也能够窥测到他的性格特色,其自号“北宗狂客”,这是仿效其十五代族祖贺知章号“四明狂客”而来,显示了贺铸对他的崇拜,更透露了贺铸性格中“狂”的一面。词人在作钱官时,效法王将书斋命名为“阿堵斋”,“令人解颐”,寓居苏州曰升平桥水轩时又称之为“曰升平地”,又可见其陶然自乐于世的心胸。李晓湘《论贺铸的性格矛盾》(《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4期)首次探讨了贺铸性格中存在的矛盾:“豪侠狂放”又“细密深静”,“慷慨激昂”又“沉稳谨慎”,“刚健超逸”又“柔婉缠绵”,这种对立统一的复杂状态,就形成了他“丰厚完善”的性格。而关宁的《试论贺铸对杜牧的认同与继承》(《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则将这种研究进一步拓展到了文化人格层面,他从《东山词》中大量袭用的杜诗入手进行分析,认为“他更偏重于那些描写繁华之后的冷清、孤寂、忧伤之情的诗”,并从贺铸的人生遭际入手,“身世和经历的相似使他认同了杜牧的第二种形象,并在自己创作中选择同样的题材,从而在其词中构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感伤氛围”。杜牧的第二种人格形象就是失意颓唐、玩世自放的风流才子形象,贺铸对此是情有独钟。这篇文章大大拓展了研究视野,给贺铸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领域。

贺铸虽然文、诗、词皆工,但他的主要成就在于词,可以说,学者们对贺铸的词已进行了非常充分的研究,从内容到风格再到技法、历史地位等问题,都给再研究留下了很少的余地。

贺铸的诗,《全宋诗》共辑有十一卷,数量也不可谓少,但专门的研究还没有,可耕耘的空间还存在。对于贺铸其人的研究,也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在贺铸研究中,还有一个问题很少有研究者提出,即贺铸存词二百八十多首,数量仅次于苏轼,位于北宋词人之亚,但对他的研究却一直不那么热烈,这背后的原因还值得探讨。

街拍

http://

新疆农业大学专业文献综述 篇5

(文献综述)

姓名:阿孜古丽·阿不都如苏力

班级:农学081班 学院:农学院

学号:083131119

南疆陆地棉主栽品种(系)综合评价

作者:阿孜古丽·阿不都如苏力

指导老师:张巨松

摘要:近年来,南疆陆地棉品种呈现“多、乱、杂”趋势,棉纤维品质参次不齐,不同等级棉花混种混收现象普遍发生,确定南疆棉区综合性状优良的主栽品种势在必行。如何科学合理的评价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综合性状好的棉花新品种(系)是并非易事。多年以来,对棉花品种(系)比较试验资料的研究,多限于对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并根据试验结果对各性状进行单项比较,定性描述,再参照田间观察记载结果来决定品种的优劣。而决定棉花品种优劣除产量因素外,尚有与产量因素有关的其它性状指标。本文对南疆陆地棉品种(系)进行综合评价,从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指示、主要纤维品质性状以及不同生育时期的叶绿素含量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各种品种之间的差异。为南疆棉区如何选择高品质陆地棉主栽品种参考,以期能初步解决南疆棉花品种“多、乱、杂”的局面。

关键词:南疆;陆地棉;主栽品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多样化,市场对高支纱棉织品的需求增长,加大了陆地棉的需求量[1]。新疆在种植棉花上具有优势,优越植棉条件能否充分体现,关键还需要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品种,只有主栽品种本身也同时具备高产优质的特性,新疆作为全国高产棉区、高品质生态分布区的特点才能充分发挥[2]。

南疆是新疆最主要的棉花生产亚区之一,回顾南疆棉花育种30年历程,品种选育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生产上品种多乱杂的局面存在,一直以来对这方面

[3]做全面、系统的研究还很少。为此,通过对南疆陆地棉品种进行综合研究分析,以期为南疆棉花品种选育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导,指出积极推广优质陆地棉品种,筛选适合南疆种植的优质陆地棉品种是南疆棉花生产的发展方向和满足棉纺织工业多种需求[4]。1 陆地棉育种发展状况 1.1 国外陆地棉育种发展动态

近年来,陆地棉品种的选育与应用,是为国内外棉业发展的趋势。乌兹别克斯坦、美国、印度、巴西等国在陆地棉品种选育上已有一定的基础,育成并推广了一些品种(系)。如俄罗斯Yu.Ikramov(1989)报道选育出纤维长度大于31mm的陆地棉材料;乌兹别克O.Zhalilov(1991)报道育成陆地棉品种Yulduz,纤维长度33mm~34mm;美国R.G.Cantrell(1992)报道育成陆地棉品种Acala1517SR3,平均纤维长度31.2mm,印度K.N.Gururajan(1991)报道育成种内杂交陆地棉品种Savita,平均纤维长度32mm、马克隆值3.5~3.8;巴西J.C.F.Santana(1999)报道育成陆地棉栽培品种CNPA7H,平均纤维长度32mm~34mm,陆地棉品种Algodao,纤维长度34~36mm[5]。1.2国内现有陆地棉品种品质现状

我国由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新疆三大棉区构成的,目前我国自育棉花品种的产量水平已基本接近或超过国外品种,但其纤维品质与国外品种相比还存在一【6】定差距。

国内现推广具有代表性的优质陆地棉品种与别的国家推广面积较大、有代表性的陆地棉优质品种进行比较。表明我国的优质棉纤维比强度偏低,马克隆值偏高,纤维偏粗。综合评价我国优质棉在某一项或几项指标上比别国棉占有优势,但总体上我国优质棉普遍存在品质匹配性较差,具体表现为有的纤维绒长指标达到,但比强度没能跟上,或有的比强度达到指标,但马克隆值偏高等现象【7】。2.南疆陆地棉主栽品种综合评价研究

2.1对南疆陆地棉主栽品种主要纤维品质的研究

棉花纤维品质的优劣,决定着棉纱和织布的质量,所以纤维品质育种一直是育种家的重要目标【9】。棉纤维细胞由胚珠外珠被单个细胞分化而来,其分化和发育过程可分为纤维细胞分化与突起、纤维细胞的迅速伸长、次生壁的合成和脱水成熟4个时期【8】。

棉花纤维品质指标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

1.长度:影响纤维长度的主要是气温。根据高品质棉的定义,纤维长度要求在30mm以上【10】。一般来说,棉株下部棉铃的纤维较短,中部棉铃的纤维较长,上部棉铃的纤维长度介乎二者之间。

2.马克隆值:棉花纤维细度与成熟度的综合指标。马克隆值越大,表明棉纤维越粗或成熟度越好,反之,棉花纤维越细或成熟度较差【13】。

3.纤维强度:主要受最高温度的影响【10】,取决于纤维的加厚发育,【11】单纤维强度因种或品种不同而异,一般细绒棉多在3.5-5.0克之间,长绒棉纤维结构致密,【14】强度可达4.5-6.0克。

我国栽棉品种纤维的抽查结果表明:纤维长度主要分布在28~29mm;纤维整齐

度指数高,主要分布在82%~84%;断裂比强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主要分布在27~29cN/tex;纤维成熟较好,粗细适中,马克隆值主要分布在4.6左右;色特征级多数分布在21、31、41级。目前我国棉花纤维质量可以满足纺织工业纺中、低档棉纱(32~40支纱)的要求,可纺高支纱(60~80支)的原棉纤维所占比例较少【12】。2.2对南疆陆地棉主栽品种农艺性状的研究

棉花新品种要在产量上有所突破,应重点选择结铃性强的材料,同步提高单铃重、衣指和衣分,要对这些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和通径分析。农艺性状的研究为新疆陆地棉品种选育、选择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和参考依据。农艺性状与单株皮棉产量的关系,对南疆陆地棉品种(系)的主要性状进行变异性、聚类和相关性分析。这些品种之间的表型特征差异较明显。其始节位、果枝数、亩株数、株高的变异系数较大,产量及其构成次之、纤维品质构成最小;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单铃重、一亩株数、衣分、始节位、果枝数、绒长呈正相关,与株高、籽指、衣指、比强度、整齐度、伸长率和马克隆值呈负相关,其中衣分、亩株数与 皮棉产量达到了显著水平。衣分和亩株数是影响皮棉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单株铃数和单铃重。因此南疆种植陆地棉应选择高衣分品种、适当增大密度是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15-16】

2.3.对南疆陆地棉主载品种在各生育时期叶绿素含量变化研究

作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多少,既显示作物的生长状况,又是作物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条件。叶片色素含量与植株光合能力、发育阶段和氮素状况密切相关,已经成为评价植物长势的一种有效手段【17】。同时,叶绿素又是叶绿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物叶片光合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叶片功能持续期长短的重要标志。延长叶片的功能期和寿命,可以提高光合速率和作物的产量【18】。因此,实时观察棉花叶片中色素含量的变化,对于棉花长势监测和产量估算具有重要意义【17】。

棉花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均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棉花叶片的SPAD值基本能反映出叶绿素含量的水平,棉花出苗后25d~56dSPAD值有较大的变化,而56d~117d呈缓慢的上升趋势。出苗后25d~36dSPAD值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棉花植株迅速生长,叶片绿色加重,叶片增厚所引起的。而在棉花出苗后46d~56dSPAD值又有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棉花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过渡,导致叶片氮素开始向生殖器官转移,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降低,从而影响到叶片的颜色,导致叶绿素含量的下降【19】。

棉花不同生育时间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a+b含量和叶绿素a/b值)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棉花全生育期叶绿素a含量表现为现蕾期最高,从现蕾期到开花期下降,并降到最低,然后又上升,在花铃期达到高峰,然后下降;叶绿素b含量和叶绿素a+b含量表现为棉花全生育期呈现单峰曲线,但是不同品种(系)有差异,叶绿素a/b值的变化规律为现蕾期最高,然后下降,开花期和结铃期先是维持较低的水平,然后升高【20】。2.4对南疆陆地棉主栽品种产量和产量指标的研究

新疆是我国三大棉区之一,20世界90年代以来,新疆棉花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由1990年的1080kg·hm-2提高到2000年的1482kg·hm-2,并在南疆棉区相产量达3000~3465kg·hm-2的高产,这表明新疆棉花的增产潜力很大,系统地分析总结南疆陆地棉主栽品种高产的成因,对实现棉花生产由高产向高效的轨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5]。

对一个棉花品种来说,产量是最重要的因素,但由于影响选育高产棉花品种成效的因素十分复杂,有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生态因素、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等。同时,还有组成棉花产量结构的诸因素间的相关性,以及这些因素同棉花本身其它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要选育出增产潜力更大的高产品种,必须从这些复杂的因素中找出影响较大的主要因素,以促进棉花育种工作不断深入【22】。

【21】产量性状主要包括衣分,铃重和单株结铃等因素。当三个因素都大时,产量最高。三因素中除衣分主要受遗传特性支配外,其它二者受外界环境影响,变化较大。虽然单位面积总铃数对棉花的产量影响最大,但是,棉花单铃重和衣分对产量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对棉花单铃重、单位棉铃数和衣分的变化对棉产量

[21]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3】。除了这些外,还有气象因素,品种因素,残膜污染,[24]不同收摘期,施肥方法,病虫危害等外在因素也影响棉花产量。3.结论:

前人在陆地棉新品种方面已经做了不少研究,但生产上品种多乱杂的局面存在,一直以来对这方面做全面、系统的研究还很少,新疆在棉花生产上具有优势条件,但这个优势的发挥需要一个载体,就是适宜种植的主栽品种;品种是棉区棉花生产上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充分挖掘棉系列的品种资源优势,选择有潜力的适合南疆种植的陆地棉品种资源,将丰产性与生长周期匹配,解决南疆棉花生长期长问题。要加快现有棉花品种的筛选,加快品种资源组成和南繁现代育种,解决品种多乱杂问题,提高棉花核心竞争力,真正打造新疆棉花品牌。

参考文献:

[1]秦文斌,李雪源,孙国清,艾先涛,莫明,吐逊江。中长绒陆地棉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思考[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4(S1)000~000.[2]买买提,莫明,李雪源,艾先涛,吐逊江,王俊铎,郑巨云,多力坤.南疆棉花主栽品种的优势研究.[3]艾先涛,李雪源*,沙红,王俊铎,郑巨云,莫明,吐尔逊江,多力坤.南疆自育陆地棉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

教师专业化文献综述 篇6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国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说:“当前,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更多更高的需求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是我国教育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发展高质量的教育。”朱仁宝认为未来教育“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四大支柱”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的实现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因此,“四大支柱”的基石是教师的高素质。我国社会的发展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提升国家的教育实力。

我国的教师教育提出比较晚,9月,教育部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以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有力地推动了教师教育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一次在政府文件中以“教师教育”替代了长期使用的“师范教育”的概念,我国开始进入教师教育的阶段。教师教育创新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则呼唤着教师教育的创新。我国完成了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探讨这些问题的文章也纷纷出现。

二、研究现状

1.比较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分析教师教育的特点

黄葳的《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潘懋元、吴玫的《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刘开源的《教师培养制度的变革: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以及肖爱芝的《对新时期教师教育的思考》等探讨的都是这方面的问题。通过研究,他们认为我国的“教师教育”内涵丰富,在内容上包括人文科学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教学实践,从顺序上来看有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从层次上来看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师教育”包含教学职业的职前、试用和在职等层次。他们普遍认为我国的教师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我国的教师教育强调的是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教师教育要专业化。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主体。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能力素质两个方面。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主体知识、专业前沿知识。这是教师业务素质的基础内容,也是教师业务素质的内在表现。教师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能力和特殊能力,教师应具有的基本能力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快速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灵活的思维力、积极的应变力、独特的创造力。教师通过专业的教育与训练,掌握教育教学的专门知识、形成教育教学的专门技能、养成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专业素养,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发展过程就是教师的专业化。教师教育的课程是三个相互联系的系列:教师专业知识课程系列、教师专业技能课程系列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系列。教师教育就是实施这些专业教育的活动。

(2)我国的教师教育是开放、多元的教育。我国的教师教育不再仅仅是师范大学的专利,各类综合性大学、专门性大学都可以成立教育学院,那些愿意当教师的各种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在学校的教育学院里接受教师教育,教师教育的渠道被拓宽了,教师的来源日益多元化。

(3)教师教育是终身教育。潘懋元和黄葳等认为我国的教师教育不再是职前教育,而是终身教育随着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和无线电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它们已经成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信息的有效手段,因此肖爱芝等提出教师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传统的传播知识的技术已经落伍了。

(4)教师教育注重质量教育。多数研究者认为,我国的教师教育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最显著的是不再注重数量而是侧重于质量。教师供求关系的基本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并且随着社会上公众对其子女教育期望的提高转变为永恒的质量矛盾。

另外,黄葳认为教师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教师培养活动,肖爱芝认为教师教育应该法制化,这些新的观点为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的教师教育的发展。

2.探讨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促进教师教育创新

浙江省教育厅师范处处长励如孟指出:新时期,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教师为本,坚持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的方向,坚持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的方针,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为宗旨,以骨干教师尤其是农村骨干教师建设为重点,不断创新,努力建设一支高质量中小学教师队伍。他们认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很多途径,比如,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完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抓好常规教学,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等。而他们一致认为创新教师教育才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根本,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有: (1)教师要具有宽厚的知识功底,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教师要能胜任教学工作就必须有坚实、宽厚的知识功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补充自己的知识,这符合现代教育观,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发现真理、探索结果的方法最重要,教师只有具备这些新的教学理念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工作。

(2)教师教育工作要高举质量的大旗,以提高教师质量和专业化水平为导向,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要牢固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观念。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是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和最终目的,而全面推进教师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3)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推进教师教育创新。许祥源等认为要建设高水平的师范大学,来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师范大学可以通过加强学术研究,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可以提高综合化水平,创设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通过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培养专业化的教师;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注重教师教育课程与学术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对我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创新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部分文章只局限于问题的一个方面,真正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很少。很多研究者探讨的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或者是如何推进教师教育创新,而将二者联系起来专门探讨如何通过教师教育创新、提高教师的素质或者如何通过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推进教师教育创新的文章却很少,而这个问题的探讨对今天的教师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的教师教育改革是世界性的,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阶段,教师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育正在面临着从满足数量需求向质量提高的重大转变。如何改革创新教师教育、建设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一些解决方案流于书面形式,没有实践意义。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通过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人才流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在反复的探索中才能找到答案,而且要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决不是说只要人才流动了,就能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了。教师教育创新需要创新型的教师,要加强教师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怎么样加强?人人都有创造力,但是创造的程度有差异,要使每个教师都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达到个人的“最近发展区”则需要有专家型的领头雁,那么又如何培养这样的领头雁呢?研究者甚少。许多人认为,应该加强对教师的职前培训,并提出了很多培训的方法,但是,如何才能保证每个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能“训之有效”呢?这就很少有人涉足。

9月22日,以“师范生免费教育与中国教师教育改革”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教育家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指出,此次师范生免费教育的重要性在于:首先,师范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其次,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有力地了教育创新;再次,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在社会上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社会氛围,有利于推动教育改革。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在呼唤着建设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我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必将推动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J].人民教育,(9).

[2]朱仁宝.现代教师素质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基于博客的教师反思研究文献综述 篇7

Jupiter认为博客是个人自由表达和人与人之间进行深度交流的网络新平台, 有助于个人知识的过滤与积累。Williams认为博客主要特征就是频繁更新、简洁明了和个性化。傅树京认为教师博客是教师与管理人员通过使用“零壁垒”的博客技术, 以文字、多媒体、超链接等方式, 将教师的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地表达出来, 与他人共享思想和知识的一种平台。教师博客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具有持续性、便捷性、反思性特点。[1]

反思是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2]Shulman将反思定义为“回顾、重建、再现及批判性的分析自己和课堂表现, 并给出基于证据的简单解释的过程”。将反思理解为内省, 是一种元认知过程, 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 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将反思看作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 是一种特殊的问题解决。[3]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 + 反思 = 成长”,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 = 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传统的教学反思日志有很多弊端, 如不方便查阅与保管, 不利于交流。博客用于教育反思的优点是易修改、保存, 查询方便, 且具有开放性和合作性, 可以建立电子档案袋。博客的“平等、开放、共享”特性, 有助于建教师群体反思的平台。[4]

2 基于博客的反思研究

目前基于博客的教学反思研究,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基于博客的教学反思的优势

盛加炳 (2007) 讨论了博客用于教育反思的优点:电子化、开放性、集成化、查询方便等。[5]储明岳 (2007) 认为博客具有“平等、开放、共享”的优点, 可以与他人异地分享经验, 在群体的分享与交流中促进自己与他人的反思能力的提高。[6]

2.2 基于博客的教学反思内容

大部分基于博客的反思研究以教师博客或博客群为研究对象, 采用内容分析法。如陈向东等 (2010) 研究发现, 在线反思的内容集中于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缺失;反思集中于教学实践, 对于理论的反思很少。[7]王琦、宁建花 (2014) 以外语教师博克群中参与反思的教师为研究对象, 探讨其在线反思的内容、水平。研究发现, 教师整体反思水平较低;教师反思主题丰富, 以教学方法和策略内容居多;以描述性书写和描述性反思为主。[8]柔萨尔 (2014) 对海盐教师博客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反思博客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英语教师在线反思的内容大多集中在实践性反思和认知性反思, 很少涉及情感性反思和元认知性反思, 极少涉及批判性反思。[9]王海燕, 底亚楠 (2013) 通过对成熟型教师的个案研究发现, 基于博客的教学反思内容以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为主, 以情境性反思为主, 批判性反思不足, 大部分反思还不能揭示教学活动背后的支撑理论。[10]于学宁 (2013) 研究发现教学反思日志内容上存在的问题:有关教学目标、课堂氛围和教育机智的反思不足;反思的内容集中于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对于理论的反思很少;反思的深度和持续性不够。[11]

2.3 基于博客的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张学侠 (2009) 通过对教育博客进行分析, 发现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不能坚持利用教育博客进行教学反思;对话交流不够;教学反思的质量不高;缺乏专家指导。[12]底亚南 (2010) 研究发现, 基于博客的教师个体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反思理论等知识相对匮乏, 教学反思的水平低、反思过程不完整;教学反思意识淡薄;持续性反思不够。还发现, 教师协作反思存在问题:反思日志回复较少;回复质量不高, 回复者之间没有交互, 只是发生在博主与访客之间;回复的持续性以及对同一问题的关注度太低。[13]

2.4 基于博客的教学反思策略

杨九民等 (2011) 针对师范生反思能力培养的策略开展了基于博克的行动研究, 通过两轮行动研究发展和完善了以动机激发、写作指导和交互强化为基本框架的师范生反思能力培养策略。[14]杨卉、马如霞 (2014) 聚焦教师在线实践社区反思研修活动模式的研究, 得出结论: 在线实践社区多元反思方法一体化反思活动模式能够使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活动相互促进, 并能够有效提升各教师群体的反思能力。[15]王陆 (2012) 研究发现:教师在线实践社区对三种教师群体的教学反思水平都具有持续的促进作用, 对新手教师的教学反思水平提升效果显著,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能够支持教师的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16]张学侠 (2009) 提出了教学反思的策略:加强专家指导;鼓励教师之间通过教育博客进行交流反思;规范利用教育博客进行教学反思的内容的建设。[17]

2.5 影响教师利用博克进行实践反思的因素

周逸先、祝刚 (2011)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教师写教育博克的持续时间对教学反思水平的提高没有显著影响, 而教育博克的“回复”具有显著影响。[18]钟洪蕊等 (2009) 揭示了阻碍教师利用博克进行实践反思的八种因素:教师的时间精力、对博客的认识、教学反思、表达习惯、博客的交互性、写作时的言论自由, 以及教师对身体健康、网络安全的考虑。[19]

2.6 利用博客提高反思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王海燕 (2014) 设计了5种形式的教师在线教学反思支架:教学反思范例、教学反思过程示范、教学反思日记撰写模版、引导性问题和建议。[20]王海燕, 底亚楠 (2013) 提出了提高反思能力的一系列建议:组织网上专题反思, 促进教师间的深度协作;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学反思指导团队;进行分层反思指导;设计与开发专门支持教师协作反思的网络工具。[21]于学宁 (2013) 提出了以下对策:提高教师反思意识;营造活跃的反思氛围;提供专业指导, 使教师学会反思;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改进评价制度, 使教师大胆反思。[22]底亚南 (2010) 提出了促进教师个体教学反思的对策: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提供专家指导和教学反思精品范例, 采取措施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持续性。同时提出了促进教师协作反思的对策:组织网上主题讨论, 实现深度交互协作;构建网络指导团队;运用Blog+QQ群的形式强化博客的交流功能。[23]盛加炳 (2007) 提出了撰写教学日志、建立档案袋来提高反思能力的途径。[24]

3 结语

本文通过有关文献回顾, 发现目前利用博客提高反思能力所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 以及在反思内容方面的不足。通过提供相应的教学反思策略、对策和建议, 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利用博客提高反思水平。从文献中, 我们发现教师教学反思意识淡薄, 反思理论缺乏, 反思水平低, 合作和批判反思缺乏。教师的在线反思水平还有待提高。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基于博客的教师反思研究文献, 发现目前基于博客的教学反思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基于博客的教学反思的优势;以教师博客或博客群为研究对象, 分析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存在的问题;探讨反思能力培养策略;影响教师利用博克进行实践反思的因素;利用博客提高反思能力的对策与建议等。

教师专业化文献综述 篇8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教育创新 现状 问题

一、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教育创新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国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说:“当前,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更多更高的需求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是我国教育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发展高质量的教育。”朱仁宝认为未来教育“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四大支柱”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的实现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因此,“四大支柱”的基石是教师的高素质。我国社会的发展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提升国家的教育实力。

我国的教师教育提出比较晚,2000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以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有力地推动了教师教育的发展。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一次在政府文件中以“教师教育”替代了长期使用的“师范教育”的概念,我国开始进入教师教育的阶段。教师教育创新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则呼唤着教师教育的创新。我国完成了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探讨这些问题的文章也纷纷出现。

二、研究现状

1.比较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分析教师教育的特点

黄葳的《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潘懋元、吴玫的《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刘开源的《教师培养制度的变革: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以及肖爱芝的《对新时期教师教育的思考》等探讨的都是这方面的问题。通过研究,他们认为我国的“教师教育”内涵丰富,在内容上包括人文科学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教学实践,从顺序上来看有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从层次上来看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师教育”包含教学职业的职前、试用和在职等层次。他们普遍认为我国的教师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我国的教师教育强调的是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教师教育要专业化。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主体。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能力素质两个方面。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主体知识、专业前沿知识。这是教师业务素质的基础内容,也是教师业务素质的内在表现。教师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能力和特殊能力,教师应具有的基本能力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快速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灵活的思维力、积极的应变力、独特的创造力。教师通过专业的教育与训练,掌握教育教学的专门知识、形成教育教学的专门技能、养成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专业素养,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发展过程就是教师的专业化。教师教育的课程是三个相互联系的系列:教师专业知识课程系列、教师专业技能课程系列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系列。教师教育就是实施这些专业教育的活动。

(2)我国的教师教育是开放、多元的教育。我国的教师教育不再仅仅是师范大学的专利,各类综合性大学、专门性大学都可以成立教育学院,那些愿意当教师的各种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在学校的教育学院里接受教师教育,教师教育的渠道被拓宽了,教师的来源日益多元化。

(3)教师教育是终身教育。潘懋元和黄葳等认为我国的教师教育不再是职前教育,而是终身教育随着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和无线电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它们已经成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信息的有效手段,因此肖爱芝等提出教师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传统的传播知识的技术已经落伍了。

(4)教师教育注重质量教育。多数研究者认为,我国的教师教育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最显著的是不再注重数量而是侧重于质量。教师供求关系的基本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并且随着社会上公众对其子女教育期望的提高转变为永恒的质量矛盾。

另外,黄葳认为教师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教师培养活动,肖爱芝认为教师教育应该法制化,这些新的观点为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的教师教育的发展。

2.探讨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促进教师教育创新

浙江省教育厅师范处处长励如孟指出:新时期,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教师为本,坚持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的方向,坚持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的方针,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为宗旨,以骨干教师尤其是农村骨干教师建设为重点,不断创新,努力建设一支高质量中小学教师队伍。他们认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很多途径,比如,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完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抓好常规教学,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等。而他们一致认为创新教师教育才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根本,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有:

(1)教师要具有宽厚的知识功底,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教师要能胜任教学工作就必须有坚实、宽厚的知识功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补充自己的知识,这符合现代教育观,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发现真理、探索结果的方法最重要,教师只有具备这些新的教学理念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工作。

(2)教师教育工作要高举质量的大旗,以提高教师质量和专业化水平为导向,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要牢固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观念。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是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和最终目的,而全面推进教师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3)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推进教师教育创新。许祥源等认为要建设高水平的师范大学,来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师范大学可以通过加强学术研究,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可以提高综合化水平,创设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通过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培养专业化的教师;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注重教师教育课程与学术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对我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创新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部分文章只局限于问题的一个方面,真正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很少。很多研究者探讨的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或者是如何推进教师教育创新,而将二者联系起来专门探讨如何通过教师教育创新、提高教师的素质或者如何通过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推进教师教育创新的文章却很少,而这个问题的探讨对今天的教师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的教师教育改革是世界性的,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阶段,教师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育正在面临着从满足数量需求向质量提高的重大转变。如何改革创新教师教育、建设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一些解决方案流于书面形式,没有实践意义。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通过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人才流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在反复的探索中才能找到答案,而且要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决不是说只要人才流动了,就能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了。教师教育创新需要创新型的教师,要加强教师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怎么样加强?人人都有创造力,但是创造的程度有差异,要使每个教师都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达到个人的“最近发展区”则需要有专家型的领头雁,那么又如何培养这样的领头雁呢?研究者甚少。许多人认为,应该加强对教师的职前培训,并提出了很多培训的方法,但是,如何才能保证每个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能“训之有效”呢?这就很少有人涉足。

2007年9月22日,以“师范生免费教育与中国教师教育改革”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教育家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指出,此次师范生免费教育的重要性在于:首先,师范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其次,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有力地了教育创新;再次,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在社会上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社会氛围,有利于推动教育改革。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在呼唤着建设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我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必将推动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J].人民教育,2005(9).

[2]朱仁寶.现代教师素质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乡镇年度项目和招商引资的工作总结下一篇:医保定点药店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