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教师德育(共12篇)
专业化教师德育 篇1
在全球化、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的新形势与新机遇下, 一方面, 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德育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 德育实践进一步科学化、丰富化。另一方面, 某些传统德育现状已不能满足现实德育的需求, 而日益凸显弊端, 如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教师群体专业素养偏低, 影响着中小学德育实践的顺利进行。中小学德育教师作为中小学道德教育实践工作的主体, 其德育素养结构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对于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效的进一步提高, 促进中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德育教师专业化的界定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 这个概念, 正如反过来, 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1]在他看来, 道德教育内在地统一于教育教学过程, 两者相互结合、渗透, 缺一不可。鉴于此, 我们可以明确, 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是德育工作者, 各科教师在进行各自学科教学的过程中, 其行为举止、思想观念、人格气质都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各科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方式、态度对学生起间接的德育影响, 但是由于其自身专业特性与现实教学任务等局限性使得他们难以全面、深入地挖掘教学与生活情景中的德育资源, 对学生的品德心理、现状、需求进行全方位、及时的鉴定, 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这就要求各个学段都要有专门的德育教师或德育工作者, 因此他们的德育专业素养应当大大高于一般教师即非专门德育工作者, 这也就对中小学专门德育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要求。德育教师专业化, 是指在学校从事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教师主体的专门化配置与专业发展, 专门德育教师的专业化和非专门德育教师的专业化是教师德育专业化的两个方面。[2]这里笔者主要就专门德育教师的专业化的重要性及专业化途径进行探究。
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育相结合、专门德育课程与各科教学渗透相结合是我国当前开展中小学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而现实中大多数中小学德育课、品德课不是由语文、数学等科目任课教师兼代, 就是放在校长身上, 甚至有些地方学校因为单纯追求文化科目教学成绩而不开设德育课, 以“两套课程表”来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 导致中小学德育边缘化。因此, 我们不能撇开专门德育教师的专业化而谈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中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化势在必行。
二、中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的现实需求
(一) 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西方在近代进行了一个道德同政治、法律、宗教的明显的分化过程, 而我国受传统思想以及近代特殊的政治革命历史轨迹的影响, 形成了带有德育政治化、泛化的本土特色, 毫无德育教师专业化可言。一方面, 德育教师专业化需求是在教师专业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被提到日程上的。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6年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了明确说明。[3]随后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国情提出并界定了适合自己国情的教师专业化规定。最近几年, 我国对中小学各学科教师乃至学前教师专业化问题也给予了重视。另一方面, 德育主体的分化将德育工作置于一个专门研究和探索的地位, 人们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但是同时又导致人们固执性地把德育工作的职责全部移加到专门德育课之上, 而中小学并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这就导致了中小学校出现这样的现象:德育课、思想品德课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部。这种现状是急需改变的, 唯一出路就是实现专门德育教师的专业化。
(二) 社会转型期文化多元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价值澄清理论盛行, 其价值上表征的相对主义加上其本土传统上的个人主义导致了80年代大量青少年问题的出现。有学者认为, 导致美国这一时期青少年道德问题的直接根源在于其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否定, “一些地区否定直接德育、废除专门德育课程及其教师, 逻辑上彻底删除德育教师的专业化”。[4]当然, 我们不是直接把当时美国的社会背景与青少年道德现状的教训拿来论述当前我国现实德育专业化的问题, 而是基于我国现阶段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文化多元、价值多元背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指出:“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 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 等等, 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5]未成年人身处于一个各种思想文化冲突尖锐的社会环境之中, 各种不健康或不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次文化、亚文化随时对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利的影响, 这就需要专门的德育教师深入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基于中小学生的现实品德现状, 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 指导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德育途径的独特性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当前, 我国学校德育范式的人本化、生活化转向, 要求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进而要求从事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要系统、全面地了解学生现实生活世界, 了解他们的现实道德状况, 针对他们的各种问题, 采取适当有效的途径, 组织广泛而深入的教育实践活动来引导与教育学生,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德性与行为习惯。当然, 这是忙于学科教学与学校其他事务的中小学教师所不能胜任的。同时, 不可否认, 在德育工作中, 专门德育工作者与非专门德育工作者的主动参与和影响都缺一不可, 但若是缺乏系统的协调与配合, 而且每一位教师各自为战, 向学生传输不一样乃至相悖的思想观念, 甚至带有个人情绪化的观点, 其危险性自不必多说了。因此, 对专门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是必然的。
(四) 当前青少年德育现状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学校德育实效性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所在, 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否扎实, 关系到青少年个体未来一生的品德发展。当前, 我国中小学生呈现出独特的90后文化特质:鲜明的个性, 强烈的好奇心, 同时又表现出情绪情感的不稳定性以及意志力方面的相对薄弱。传统单一、僵硬的灌输式德育途径与方法以及重复乏味而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德育内容, 不仅没有起到多少实际作用, 反而引起他们的反感与排斥。改变现实中小学花力气但是德育效果差的局面, 就需要专门的德育教师依赖自身过硬的德育专业素养, 挖掘贴近中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德育素材, 设计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具有吸引力的德育方式方法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三、中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实现途径
(一) 政府与地方方面
1. 建立德育教师的专业培养培训制度
德育专业化最主要的是要提高德育专业师资的力量。在师范院校开设德育相关专业并加强德育的相关专业培训, 同时, 提供德育教师专业的就业保证, 增加德育专业学习的吸引力, 提高德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生存保障, 夯实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 为社会培育、输出高质量的德育教育专业人才。
2. 增加德育教师的入职考核制度
在当前中小学语文、数学、外语等教师入职考试中加入德育教师入职考试, 提高德育专业的考核比重, 在教师资格认定方面对德育教师提出相应的专业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要求。同时, 要善于借鉴国外经验, 如有研究者建议学习日本等国家在教师德育专业化方面进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调整和教师教育安排的变革的经验[6], 做好优秀德育教师的培养与选拔任用。
3. 加强地方学校德育教师的工作监督与评价
现实德育实践中仍有不少地方学校实行“两套课程表”, 在许多小学, 思想品德课要么设课而不上课, 要么由其他教师或校长临时代课, 德育实效性得不到最基本的保证。而在中学, 虽然思想政治课成为正式的学习科目, 对中学生也进行正规的学业考试, 但完全是教师枯燥单调的理论灌输, 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改变这些现状的关键还是在于德育教师, 因此, 要改变中小学教育中“轻德重智”的现状, 去除学校德育功利化以及边缘化的弊病, 将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地方学校德育课程的开设与德育教师工作的监督与评价。
(二) 学校方面
在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与发展中, 学校起着支撑、促进与保证的作用。首先, 学校要尊重德育教师的专业地位与专业自主权。由于学校德育“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不要”的边缘化传统, 带来学校对德育教师地位与重要性的轻视, 成为德育教师专业化的现实阻力。因此, 中小学应正确认识德育教师专业地位, 重视德育教师在德育实践中的重要性。其次, 德育对象以及德育途径的独特性意味着德育教师在开展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时不仅需要其他各任课教师、班主任的密切配合与帮助, 而且需要开展一定的德育实践活动以保证德育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全面性。因此, 学校应为德育教师的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途径上的支持, 并做好各教育部门、各教育机构、各任课教师的思想沟通工作, 为德育教师提供物力以及人力上的辅助, 以保障学校德育的顺利进行。
(三) 教师自身
1. 树立坚定的育人信念
信念是一个人前进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 而坚定的德育信念能够帮助德育工作者树立以德育人的高尚理想, 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 敢于肩负自身的社会职责, 以身作则, 以德育人。中共中央在《意见》中指出,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 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关系到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中小学德育教师要认清我国当代社会的德育现状以及自身肩负的育人使命, 树立牢固的育人信念, 通过树立自身高尚的道德形象, 伟大的人格力量, 投身到学校德育的实践, 以人为本, 为社会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与良好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提升德育专业素养
中小学德育不同于一般学科的教学, 现行《中小学德育纲要》明确了思想政治课、其他各科教学, 共青团、少先队、劳动与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校外教育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方式与途径, 这也就对中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要求。首先, 德育教师不仅要有一般教师的专业知识与理论素养, 而且要有精深的德育专业知识与理论, 掌握中小学生德育原理、德育过程及其心理机制。其次, 德育教师要有较高的德育技能, 德育途径的独特性不仅要求德育教师能够根据中小学生的德育实际, 采取活泼、灵活而又适合并易于他们接受的德育方式方法, 同时要有较高的课外与校外活动的组织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 积极地创设德育情境, 因势利导, 系统、有序而高效地进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再次, 德育教师自身要有高尚的道德素养与人格魅力, 树立以自身模范榜样育人的德育信念。
3. 增强德育科研与创新能力
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依赖于自身德育科研能力的发展。德育教师不仅需要严格遵守德育职业规范, 按照《中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开展德育实践, 同时德育活动的开展又依赖于每一个德育教师对现实社会德育现状的深刻洞察与研究, 反思现实德育现状种种不足, 以德育研究的开展为依托, 提高自身的德育专业研究能力。同时, 德育教师要在进行德育研究的基础上, 提高德育创新能力, 敢于开拓新的中小学德育领域、途径与方法, 探究有效的德育模式, 为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4. 提高德育实践的能力
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体现在一定的德育实践之中。德育教师要提高自身育人的自觉性, 时刻以所肩负的育人使命督促自己投身于中小学德育实践, 敢于尝试新的德育途径,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提升, 通过德育实践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与德育能力, 为自身德育专业化的发展创造机遇。
参考文献
[1][德]约翰·弗里德, 里希·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文集 (第3册) [M].李其龙, 郭官义, 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2][4]檀传宝.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的德育专业化[J].教育研究, 2007 (4) .
[3]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Z].1966.
[5]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4]8号) , 2014-02-26.
[6]毛伟霞.论小学德育课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和途径[J].读与写杂志, 2010 (2) .
专业化教师德育 篇2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道德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
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社会主义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从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德育体系。它贯穿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在中小学教育中居重要地位,它与其他各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起着主导作用。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学校、家庭、社会齐心协力,是提高德育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与班主任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班主任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时时树立榜样,做学生道德上的楷模。工作中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因为在班主任的眼睛监督同学行为的同时,还有几十双眼睛注视着自己,班主任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书。班主任的品德对全体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且高尚的品德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言传身教,营造一种班级氛围,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
“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教师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自己犯错误也能勇敢的承认。记得新学期换教室,班级只有我一套钥匙,开学第一天,我便让学生吃了闭门羹,当我急匆匆的来到教室的时候,已经有将近一半的同学在门口等着了,我有些歉疚,犹豫了好几分钟,我在晨会时间在全班同学面前道歉,同学们对我的行为都非常惊讶,尴尬了几秒钟之后,从同学的表情中,我读到了大家对我的谅解,我想收获不仅于此吧。
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目标,是一种追求,也是一项事业,需要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体会和感悟。班主任必须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结合实际构思班主任工作的方法和策略,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才能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树立远大理想,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好学生。在我们班级发生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课堂上,由于一名同学身在课堂心却不在,以至于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三遍之后他才回过神来,老师批评了他几句,他却顶撞了几句。听了这个消息我非常惊讶,这个孩子在四年级还是个非常调皮的孩子,可是上了五年级用“痛改前非”一次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无论是道德品质还是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进步,班级的综合进步奖刚花落他家,他还被学生推荐为小组长,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决定第二天找他谈,先给他一天的时间去冷静。第二天一早,当我找到他时,他很快向我承认了错误,但我告诉他,事情并没有发生在我们两个人身上,你要向当事老师道歉,他拒绝了。虽然生气,我还是很平静的告诉他:你已经长大了,你要对你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你要有胆量承担自己的错误。这样才是个好孩子。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过错都没有勇气面对,还能干什么?老师知道你是一时冲动,你的本质很好,我相信你能处理得很好。老师只能帮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靠你自己。也许正是我对它的信任,和他自己意识到的责任,他主动找那位老师道歉了,事后,我们只有一个会心的微笑,让我打心里开心。
如果我把对他行为的惩罚变成当着全班同学面批评他,对于他可能永远都是一个阴影,更失去了他在同学中的威信,我们应该宽容同学们错误,允许他们犯错,但也要他们学会对自己过错承担起责任。
班主任要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班主任的能力素质在班级管理中所起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地说,班主任必备这样几种能力:
(1)组织能力:即组织集体开展各项活动,充分发挥每位学生尤其是班委会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班集体的自我教育功能。班干部是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他们身处学生之中,对学生之间的任何信息了解的最直接、最清楚。所以,要培养和使用学习优秀、处事能力强、整体素质高、在学生心目中威信高和对班主任非常知心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并给他们一定的职权。但是,对班干部一定要严格,不能因为是班干部,班主任就另眼看待,这样班级中的其他同学对班主任就没有什么大的意见,要让学生明白班干部对班级的管理是为了自己的班级的整体荣誉,而不是为了自己利益。
(2)个别教育能力: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全班学生,班主任尤其要具备转化后进生和失足学生的能力。他们同样是班级中的一分子,他们转化得如何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整个班级管理水平。
(3)创造能力:新形势会产生新情况新问题。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不断变化,班主任不仅要给予关注和理解,更应该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灵活机智地解决出现的问题。
(4)协调能力:班主任特殊的角色决定了他(她)还必须具备协调能力,即协调自己与班干、学生的关系,协调任课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协调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协调自己与其他任课老师的关系等等。在实际工作中各方面协调得好不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班集体教育的水平。
(5)调研能力:调查研究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工作方法。只有深入细致地走入班级,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并及时总结工作得失,同时不断反思,思考提炼,整理成文,这样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专业化教师德育 篇3
关键词:德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需求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185-01
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也就是说教师职业的主要责任是“教书育人”。在我国的中学里,目前担任学校德育任务的主要是学校的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德育处处和团委的管理人员,他们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实际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
作为一名教师,要胜任育人的任务,就必须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思想和具备育德的能力。也可以说,教师的育德能力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提升育德能力,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了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水平,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的专业化水平的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让自己不断地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并为之不断地努力。
教师能力,是指从事教师职业应具有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基础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师自我完善能力。教师育德能力是指教师不必用特定教材而按照社会现在和未来的需要,教育和培养新一代思想道德素质的能力。育德能力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了解、观察学生的能力,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沟通与协调的能力,转化后进生的能力,指导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善于发挥学科德育功能的能力,班级管理的能力,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教师“身教”的能力,班主任组织各种教育活动的能力,以及选拔、培养班干部的能力等。
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不仅仅是班主任、专职德育教师的事,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把提升育德能力看作是自身的需要,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的德育工作不像文化教育课一样教什么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不像其他工作显而易见的。简单来说德育是对人的心灵的教育和塑造,是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指导,是对学生心理的辅导,是对学生生命的教育等,换而言之,我们德育工作者既是对学生教育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生成才的导师,也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工作中创新德育理念;创新德育内容;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学校德育途径;创新家庭教育。时刻牢记德育工作使命感。
教师能力的育人功能是巨大的,要想使教师的育德能力在提高德育实效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充分实现其社会价值,必须依靠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环境的积极支撑,缺少任何一方都会妨碍育德能力的提高和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首先,是教师对育人意义的认识和教育观念的认可。教师只有对“教书育人”有了深刻认识,并把它视为天职,才会产生“育人”的内驱力和提升育德能力的自觉性。第二,能否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对自己的育德能力,要能够作出正确评价,这样才能看到自己在“育德”中的长处与不足,才会在提升育德能力的过程中,制定出恰如其分的目标,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第三,是否具有完善的人格。教师的人格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其育德能力的发挥。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增强自律意识。第四,教师的人文底蕴直接关系到育人的效果。有调查显示,当前青年教师人文素养普遍缺失(表现在知识面狭窄、人文方面书籍的阅读量少、教育理论专著涉及不多等),这样的现状不改变,必将会产生不良后果。所以说教师首先就要教会学生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能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审美情趣融于一身,使人类一切美好的情感在自己身上具体化,以特有的个性魅力吸引学生、影响学生。因此,要适应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的人文素养也得不断提高。
我校历年来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取得了可喜成绩,在社会上享有较好的声誉,这与学校长期以来重视德育工作、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分不开。在提升教师育德能力的实践中,我们坚持从理论研究入手,以科研为载体,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育德能力,实现传统的说教型向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型转变,由单一行政要求向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转变,由学生被动接受向自我教育转变。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而学校德育工作是人生德育工作的基础,基础不牢,根基不稳,人生就会偏离方向,甚至误入歧途。所以,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智、体、劳的关键。学校德育工作的好坏,更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决定因素。在新的教育形式之下,教育环境日益复杂,转型德育思路,转变德育工作路径,是提升学校德育实效之需。同时,为了响应吴江区推出的德育导师制,在全体教职员工中确立一种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我校建立此种制度,旨在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互动的新型育人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以“三有三讲”(有感恩心、有责任心、有进取心、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德育内涵为根基和依托,赋予德育工作丰富的内涵和具体的目标要求,使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更明,内容更实。
传统德育模式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怀和引导,致使当前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当今时代要求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发展人的主体能力;而且在德育过程中也只有发挥个体自身的能动力量,培养个体的道德观念。中学生的品德教育,历来是政府和学校极为重视的一个领域,特别是在我国政府提出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其意义就更加明显。但现实中的中学德育现状却令人担忧,它的重要性似乎人人知道。
专业化教师德育 篇4
关键词:教师德育专业化,研究现状,不足,展望
每位教师都肩负着德育职责, 教师是德育的重要力量, 全体教师的德育专业化能够促进我国教师的专业发展, 有利于提高我国德育质量, 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我国教师德育专业化的研究, 仍存在一些不足, 本文试对此作出分析, 以期为今后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一、教师德育专业化的研究现状
檀传宝教授曾说:“教师的德育专业化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班主任的德育专业化, 而指的是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掌握现代德育的规律、知识、技能, 实现其德育素养的专业化发展。”目前, 我国对教师德育专业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德育教师的专业化研究
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的德育专业化相互联系, 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德育素养专业标准存在差异。有关德育教师的专业化研究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是对德育教师队伍的界定和分类。“德育教师包括两部分人:其一是担任思想政治课等德育理论课教学的专职教师, 其二是指导和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及日常生活行为的专职班主任或辅导员。”[1]为满足我国德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德育教师队伍根据不同的工作职责、不同科目和不同的教育阶段进一步细分为职责或工作内容更为具体的德育教师群体, 如中小学德育课教师、中小学班主任、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高校辅导员等。
二是以整体或者某一具体的德育教师群体为研究对象, 探究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的现状、影响因素、实现途径等方面的内容。有研究者将制约德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概括为:部分德育教师德育信念不坚定, 缺乏专业发展的原动力;德育教师队伍不稳定, 使德育教师专业化缺乏稳定主体;德育教师从业门槛相对较低, 部分德育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 辅导员缺乏专业知识, 制约着其专业发展水平;部分德育教师专业自主性和专业意识不强, 制约其专业发展的动力的形成。[2]有研究者从德育工作者专业化资格制度、专业化教育培训制度、专业水平等级评估制度、协同工作制度四个方面阐述了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制度建设。还从提高认识, 形成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的环境氛围;坚定信念, 促进德育工作者自我成长;互动学习, 加强德育工作者专业培训方式、方法的创新;专业引领, 培养德育工作者开发共享德育资源的能力;行动研究, 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研究质量和工作水平五个方面介绍了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实践操作模式的共性要求。[3]
三是从不同视角思考和审视德育教师专业化。有研究者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认为发展心理学作为一种条件性知识, 构成了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核心内容, 发展心理学为德育教师了解和研究学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德育研究与实践提供了理论参照。[4]除此之外, 还涉及到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重要性、标准和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调查等方面的研究。
(二) 教师德育专业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很多研究者在教师德育专业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方面的观点较为一致, 认可和肯定了教师德育专业化的重要意义, 其中檀传宝教授的研究就具有代表性。檀教授提出“经验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的转变是人类教育生活历史性进步的一个重要表征。因此, 德育工作和德育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问题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他从历史发展和现实存在两方面论述了德育主体的分化历程及其重要影响, 并指出“不是不要专门的德育课程、德育教师, 而是如何实现各类课程的分工与协作、狭义的德育教师和所有教师的全面的德育合作。因此, 与其提倡德育教师的专业化, 不如更准确地提倡包括德育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檀教授强调“基于教育的本性、基于时代的需要、基于对‘教师专业化’概念本身缺陷的纠正, 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确立‘教师的德育专业化’的命题, 无疑是教育界十分必要、迫切的任务”。同时, 他再次从教育根本性质的保障、教育现实问题的解决、教师专业化概念的缺损等三个维度对提出“教师德育专业化”命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进行了讨论。
(三) 教师德育专业化的多角度探讨
部分研究者从德育意识、德育素质、德育能力等不同研究重点阐述、思考和分析教师的德育专业化, 部分研究内容之间虽然存在交叉, 但是多角度的探索丰富了教师德育专业化的研究。有研究者提出教师的德育专业化呼唤教师德育意识的生成和唤醒, 并从达到教育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和专职德育教师的德育素养要求两个方面简述了德育意识唤醒下的教师德育专业化实现途径。[5]有研究者认为教师的德育素质包括德育理念、专业精神和德育能力三个维度, 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依托、相互包含, 构成教师德育生活的统一精神世界。[6]有研究者指出了教师德育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不足, 并从转变德育观念、培育自我道德发展能力、善于总结、发现德育方法和技巧等方面介绍了培养与提高教师德育能力的策略。[7]
(四) 教师德育专业化的实现途径和方法
1.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实现教师德育专业化
如提升师德修养、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德育意识、挖掘德育潜能等。有研究者认为“在学校中, 教师是最大的隐性课程。要最大程度地挖掘和利用教师作为隐性课程的作用, 教师需要增强身份意识与教育敏感性, 不仅要做好自己,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还要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下, 发挥职业优势, 把握工作细节, 抓住教育契机, 发挥自身的德育价值”。[8]
2.从学校角度出发实现教师德育专业化
如学校应重视德育工作、构建和谐校园、规范和强化教师德育培训、完善管理和监督制度等。有研究者立足校本研究, 从建立教师德育工作培训机制, 唤醒教师德育责任意识;加强教师德育常规工作管理, 增强教师德育常规意识;以各种活动为载体, 提高教师的德育专业能力;建立德育工作监督机制, 提高教师的德育素养;建立德育工作评价机制, 提高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五个方面探索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9]
3.从社会和国家层面促进教师德育专业化
如完善教师德育专业化相关制度建设、重视教师道德教育和加强师德建设、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等。有研究者认为教师德育专业化包括“德育教师的专业化”和“教师的德育专业化”, 从强化德育教师德育角色转换和身份认同, 创新德育教师教育模式和重视专门德育教师的培养以及完善德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三个方面提出了德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路径, 并从构建非德育教师德育素养专业标准, 加强学校德育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完善并严格师德监督机制和法治建设三个方面论述了教师的德育专业化发展途径。[10]
二、教师德育专业化研究的不足
(一) 教师德育专业化研究起步较晚
利用中国知网, 以“教师”并含“德育专业化”为主题进行检索 (检索时间为2015 年11 月) , 检索结果显示共计21 篇, 在时间分布上多集中于2012~2014年, 共15 篇, 占总数的71.4%;以“德育教师”并含“专业化”为主题进行检索, 检索结果显示共计48 篇, 在时间分布上多集中于2007~2014 年, 共42 篇, 占总数的87.5%。从数量上看, 德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占大多数, 且集中于对特定的德育教师群体 (高校辅导员、中小学班主任、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师等) 专业化的研究, 针对教师德育专业化的研究占较少比例。从时间上看, 我国针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要早于针对教师德育专业化的研究, 大部分教师德育专业化的研究集中于近几年, 而教师德育专业化研究的时间跨度要相对小于德育教师专业化研究。
(二) 教师德育专业化研究基础较薄弱
现有的教师德育专业化相关理论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一些基础性、概念性的内容仍有争议, 部分理论研究的科学性、适用性、可行性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论证和检验,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德育专业化研究的整体水平。有些研究者提出的观点或者策略多是主观设定的应然状态, 存在研究与教育现实相脱节, 不适合基层德育实践的问题;一些研究者缺少对实际德育实践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研究内容脱离德育现实需要, 研究视域相对较窄。我国教师德育专业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被局限于教师群体, 缺少对德育工作相关的其他人员的关注, 而后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学校担负着推进教师德育专业化的重要职责,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有些学校的教师德育专业化进展缓慢, 甚至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德育专业化发展要落实到教师身上, 就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努力与实践, 部分教师偏重于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学习, 对自身的道德修养关注不够, 德育意识欠缺, 德育能力不足。
(三) 教师德育专业化研究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 我国对德育教师的专业化研究占较大比重, 特别是针对高校辅导员、中小学班主任、思想品德课教师等某一具体的德育教师群体的专业化研究较多, 相对而言对全体教师的德育专业化关注较少, 缺乏对全体教师德育专业化较为整体、综合和全面的思考。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界定、内涵诠释、实现途径探究等方面, 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着力点不同, 部分内容较零散, 缺少对相关研究的整合和统筹, 研究的系统性不足。在研究方式上, 教师德育专业化研究偏重逻辑思辨, 研究方式较单一, 研究的理论性较强, 实证性欠缺。有的研究者用其他学科的视角来审视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研究内容, 但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处于尝试阶段, 研究广度和深度不够, 缺少对教师德育专业化多学科研究视角的综合分析和深入挖掘, 研究中提出的相关建议和策略需要德育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三、教师德育专业化研究展望
(一) 明确核心概念, 夯实研究基础
加快教师德育专业化研究的交流与沟通, 对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入探讨, 逐步形成较为统一、清晰、准确的核心概念。加强教师德育专业化的基础性研究, 重视对全体教师的德育专业化研究, 积极借鉴和吸收德育教师的专业化研究成果。注重对现有教师德育专业化研究的整合和统筹, 总结归纳出基本研究板块, 构建教师德育专业化研究框架, 减少重复研究, 提高研究效率, 鼓励创新研究。
(二) 加强实证研究, 提升研究深度
加强对教师德育专业标准的研究, 根据教师德育专业化目标, 综合分析年级、科目、层次、教育职责等多种因素, 建立适合全体教师的德育专业标准体系。提高研究方式的科学、规范程度, 增加调查、观察、测验和实验等研究方式在教师德育专业化研究中的应用, 确保研究资料真实可靠, 减少研究内容的主观性。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挖掘理论研究深度, 为我国教师德育专业化提供先进的理论支持和指导。同时, 教师德育专业化研究离不开德育实践, 应加深对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间联系的研究, 探索将理论研究结果应用到德育实践中的有效模式或方案, 努力促使理论研究与实践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层层深入。
(三) 贴近现实生活, 突破研究局限
教师德育专业化研究需要贴近生活实际, 积极探索现实生活中与教师德育专业化相关的问题、话题和影响因素等, 并选择恰当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 进一步深入分析。教师德育专业化研究需要突破现有研究局限, 争取获得社会、国家、学校、教师等多方面的认可, 综合利用多种资源保障研究的顺利进行;社会和国家需要关注教师德育专业化研究, 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学校需要意识到德育专业化研究的重要价值, 针对教师德育专业化开展调研活动, 激发基层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强化问题意识, 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 在德育实践中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勇于探究。
(四) 拓宽研究视域, 支持跨学科研究
教师德育专业化研究需要广阔的研究视域与多样的研究思路, 从多学科视角思考教师德育专业化, 探索其他学科对教师德育专业化进行研究的着力点, 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知识或研究方法。教师德育专业化研究需要加强不同专业背景研究者间的交流与合作, 关注其他学科内容在教师德育化研究中的适用性和实效性, 鼓励团队研究, 有效利用心理学、法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丰富资源。
参考文献
[1][2]孔冬梅.试论制约德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J].教育探索, 2009 (4) .
[3]程灵, 梁美凤.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制度建设与操作要领[J].闽江学院学报, 2008 (3) .
[4]迟希新.德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心理学的视角[J].教育研究, 2007 (4) .
[5]胡莉.德育意识唤醒下的教师德育专业化[J].天津教育, 2008 (8) .
[6]唐松林.论现代教师的德育素质[J].教育探索, 2000 (10) .
[7]陈丽.教师德育能力发展研究[J].班主任, 2006 (11) .
[8]张宁娟.走向“教师德育专业化”之德育实务模作为隐性课程的教师角色探析[J].中小学德育, 2013 (9) .
[9]崔艳平, 赵智勇, 孟凡伟.立足校本研究探索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途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5) .
德育年终总结:教师德育工作小结 篇5
【编辑寄语】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德育年终总结:教师德育工作小结的文章,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教师德育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我1985年师范毕业参加工作,1987年自考大专毕业,1991年函授本科毕业,现任珙县民族职中副校长。先在珙县原洛表区民胜乡初中任教,1994年调入珙县民族职中工作至今。20多年来从来没有离开过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长期担任过初中、高中的班主任,长期任教过初中语文、数学、政治、生理卫生和高中语文等学科,长期担任过学校团委书记和语文教研组长。1995年—2006年担任学校中层干部,任过政教处副主任(主持政教处工作)、办公室主任,其中1998年—2006年还担任副校级干部任学校党支部副书记,2006年秋起担任学校副校长。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学校领导,我主要是参与德育工作的领导、管理和开展,一直做着育人教书的工作。
二、德育工作汇报
我们学校校长是一把手,我现在是的副校长,是校长的助手,我的责任和担子都是很重的,从学校领导分工来看,我管的事情很多,管理教育、教学、教研是我的工作主体,德育(教育)工作是我的核心工作,我努力地和各位行政领导一起、和各位教职
工一起来重抓德育工作。下面做些简要的汇报:
1、思想认识上我是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的。教育大计,德育为本。我认为学校的一切教育都以转变学生的思想和培养良好品行为根本。德育工作要放在首位,对眼前的这些未成年人学生来讲,培养他们良好考试吧的思想品德是第一重要的。不管什么样的学生,解决他(她)的思想问题最关键,教育引导他(她)提高认识,提高觉悟,要放在第一。然后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养成优良的品德。老师首先就是对学生“传道”,作好和完成“传道”这个第一的任务。
2、我大力宣传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团结和调动教职工们来一起抓好德育工作。我在学校教职工当中,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当中,时时强调育人首位,教学生做人最重要,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当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来开展,围绕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来开展。对于青少年学生,我们说“德育不好,可能是危险品;智育不好,可能是次品;体育不好,可能是废品。”最关键的就是我们要抓好德育,努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青少年良好品行。因为“危险品”是最不好的,将来可能会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要让老师们牢固树立“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观念,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切实认真实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全体教职工形成共识是首要的,都来高度重视德育工作,齐抓共管,亲密配合,这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
3、我们一直成立有学校德育工作组织机构,领导小组组长是
校长,我是副组长,成员为中层干部和工会、团队领导及各班班主任老师,常务机构是政教处。德育工作组织机构时时研讨和开展德育工作,抓好对全校学生的日常常规管理,将工作细化,制定有学生常规管理细则,认真的检查落实学生“守则”和“规范”,对学生的纪律表现和卫生情况天天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有人抓,将德育工作规范化并且常抓不懈,这就有利于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4、利用各种机会、各种途径,组织开展很多有益的活动,积极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如:
(1)利用升旗活动、学生校会、周会、年级学生会等等学生聚会的机会,集中给学生讲解,加强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摆事实、讲道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集中教育学生,从而导之以行。
(2)开展各种有益活动,每年“五.一”“五.四”“国庆节”“12.9纪念日”“元旦”等大型纪念日都认真组织开展活动,每期都结合活动举行新团员宣誓、满18岁学生成人宣誓等,我经常代表学校给学生们讲话,对他们进行教育,让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
专业化教师德育 篇6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专业课教育;中职生;德育教育
相比于传统的全日制高校,中职院校与之存在一定差异,中职院校更注重的是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步入社会后能够凭自身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明显的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中职院校学生普遍学生成绩相对落后,学生处于叛逆期,专业课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保证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下文就此展开讨论阐述。
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特点及中职生心理状态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多数中职院校均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即教师在讲台上讲解所学知识,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仅坐在下面听,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也没有形成课堂互动。这种情况下通常课堂氛围较差、教学环境过于枯燥,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厌学心理,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程度具有一定阻碍作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中职教育的需求,大部分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予以改革,形成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主要从三方面出发,首先专业课教师要明确本学科当前在市场的发展情况,能够明确市场的发展动向,同时将这些内容传授于学生,保证学生对未来就业环境有一定影响。其次,专业知识就业需求,这一点就是教师将专业课程理论性知识传授于学生,保证学生在上岗之前能够掌握全面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能够对自身未来工作岗位有基本的设想,明确自己专业未来可以就职于哪些岗位。最后,加大实训教学,学校可以设定校内实验站,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提供不同实验环境,保证学生可以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变为动手实践操作,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除此之外,中职院校还可以跟其所在地不同企业之间相互联合,院校为企业输送技术人才,企业为院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完全转化为实际操作技巧,同时对自身未来工作岗位更加明确,更有利于学生发展进步。
中职生多为青少年,个人心智还不够成熟,学生多处于叛逆期,分辨是非、自我控制能力均较差,在学习方面意识淡薄、主动性较小。学生“三观”不健全,甚至部分“问题学生”缺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对中职生进行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德育教育,这已经成为未来必然趋势。
2、理实一体化教育模式下专业课教师对中职生德育教育措施分析
2.1 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德育教育
通常中职院校会为学生安排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讲教师为本专业教师即可。教师在授课之前需要了解本专业的市场动向、市场需求等。在讲课过程中向学生全面讲解,通过近几年的该专业市场就业情况数据进行分析,向学生讲解市场对于该专业的需求情况,同时分析每年就业率情况,可以从不同城市、地区等进行多方面讨论分析,使学生明确自身的就业前景。与此同时还需要介绍与本专业相关的周边行业,如汽修专业的话学生除了可以做本职行业修车、卖车等,同时还可以从事汽车装饰及汽车保险等方面行业,保证学生对自己本专业处于完全自信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及未来工作内容,并保持积极向上心态融入社会和工作岗位。
2.2 职业道德与法律讲授中的德育教育
教师在专业课堂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实验课中均可以融入职业道德与法律相关内容。教师首先要讲解每项工作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及小细节等,还要讲与本专业岗位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讲解,保证学生能够懂法守法,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在工作中不贪图便宜、不随便动用客户及单位物品、不泄露企业核心经营材料等,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有利于其能够在工作中遵纪守法,做合格员工、合格公民。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适当讲解与单位领导、与同时之间的相处之道,保证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够谦虚谨慎、真诚礼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个人素养,这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2.3 经济政治与社会的道德教育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中职学生的学习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两者相互融合到一起,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哲理,我们有任何理想都要付诸于行动,并且在行动中不断发现问题并保持坚定的意志解决问题,才能够真正做好。这种人生哲理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个人利益与当前国家社会集体利益之间是相互捆绑的关系,少年强则国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才能够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鼓励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崗位中积极努力、上进钻研,为本专业行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这能够有效鼓舞学生的士气,能够使学生争取认识价值观,明确自身的未来价值,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中职学生除了需要接受传统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知识学习以外,教师还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能够保住学生树立正确三观,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及个人素养,有利于学生未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奕飞.一体化教学中加入德育教育的探索与分析[J].职业教育,2015,(14):37-40.
[2]梁海葵,班琳富.见缝插针 随机育人--一体化教学课堂德育渗透案例[J].职业,2013,(26):114-115.
[3]刘有星.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德育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1):79-80.
专业化教师德育 篇7
2005年国务院做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给职业技术教育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2009年12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语重心长地说, “技术工人非常重要, 如果没有一流的技工, 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是的,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当中, 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非常缺乏。如何将我们的学生打造成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这需要有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去塑造。那么我校教师自身灵魂状况如何?作为一名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 我们无法回避也完全有责任来反思我们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到底怎样?
一、现状调查分析
(一) 职责意识有待加强
《规范》要求教师树立教育事业心, 以正确的教育思想教书育人, 全面履行教师职责。在我校学期末“学生问卷调查”中显示:广大学生对我校教师事业心和责任心, 敬业爱岗, 无怨无悔的工作精神有较高的评价。有44%的学生反映教师上课课堂气氛活跃;有51%的学生反映教师讲课有激情、感染力强;40%的学生反映本专业教师专业技术水平高;但17%的学生反映教师上课照本宣科, 各系均出现个别班级上课时间学生睡觉现象, 但均未引起授课教师的重视, 仍然继续讲课。
(二) 关爱学生不够
《规范》要求教师关心热爱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 保护学生, 严格要求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是我校一贯提出的工作准则。关爱学生, 这是师德规范的核心, 也是一名合格人民教师应有的内在品质。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关心、爱护、理解、信任、尊重、期待以及尽责的感情。教师无小节, 处处皆育人。在我校的《班主任工作问卷调查》当中, 学生对“班主任老师是否主动关心学生, 有网络、书信、电话或口头方式的思想交流”?中, 有61%学生反映“一般”, 8.6%学生反映“不主动”。对“班主任对你的情况了解多少”中, 有43%学生反映“较少”。
(三) 言行举止不当
《规范》要求教师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自觉规范言行、举止, 严于律己, 作风正派。在调查中, 有75%以上的学生对教师的为人师表较为满意。但有些学生反映, 当学生不听话时, 有些教师采取歧视讽刺挖苦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如罚站、抱着被子到操场上跑步等。在上课时, 有的教师接听手机, 还有的教师迟到、早退。在校园公共场所有的教师抽烟, 喝酒后不注意形象等等, 在学生中造成不好的影响。
依据调查结果分析, 影响师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对教师职业认识有偏差。少数教师对教育工作者承担的神圣职责和义务认识不足或错误。因而对选择教师职业感到无奈, 把从事教育事业仅仅看成是一种谋生手段, 厌倦本职工作, 这些人少的是埋头务实奉献的精神, 多的是怨天尤人骂娘的牢骚。既损坏了教师形象, 也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 市场经济对教师的负面影响。少数教师受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 加上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种种压力, 因而心理失衡, 在价值取向上出现“错位”, 在行为上违规。
3) 缺乏对教师师德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一是对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缺乏严密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二是对教师师德有效的评价体系尚未形成或不够完善, 软性指标多, 可操作性不强。因此, 不少人抱着只要没有违法乱纪或明显违规也就无碍大事。
二、解决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对策
加强教师道德的建设, 对改变不良社会风气, 对整个校园精神文明 (道德风尚) 建设的有着深远的影响。加强和改进我校师德建设应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
1) 加强师德教育,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的观念水平。这是指教师观念上的问题, 譬如教师对学生的变相体罚, 在学生面前常发牢骚等, 都是教师观念的问题。因此在教师培养、培训工作中, 要把师德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的观念问题作为主要内容。
2) 深化教师队伍建设。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因此, 应把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提高放在教师职业道德首要位置。这是促进我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实施“内涵式建设精细化管理”的有力保障。
3) 树立典型, 即树立身边的典型形象, 以活动为载体, 以点促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 有效的途径是正面引导、树立典型、辐射带动, 最终达到全员提升。因此, 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开展学习先进活动, 学习和宣传身边涌现的优秀人物和优秀事迹, 并定期进行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 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引路作用, 使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通过比、学、赶、帮、超, 实现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和飞跃。我校实施的学科带头人、首席班主任、教学能手和教学新秀就是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形式。
4) 群体创优, 即将师德创优由“个体”向“群体”发展, 以“群体”的力量来制约“个体”的行为。多年来, 我校举办“学雷锋60天活动”, “自治区级精神文明单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荣誉的创建和获得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值得总结和推广。
5) 大力强化实践环节。当前, 师德建设虽然已经引起了我校的重视, 但总的来说, 讲“必要性”比较多, 讲“怎样做”比较少, 讲“应当怎样做”比较多, 讲“如何才能做到”比较少。这样一来, 与广大教师的实际就存在着较大差距, 比如“关爱学生”, 经常在说, 而如何去做, 则需要的是弘扬热爱学生的美德, 当“热爱学生”的美德转化为我们教育工作中的点滴言行时, 才能取得实质效果。学校无小事, 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 处处是楷模。从实践中体现“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的教育遵旨。
6) 营造氛围, 即营造有利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文化氛围。师德建设与校园文化息息相关, 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校风、教风和学风。一所学校的校风如何, 与师资队伍的素质状况密切相关, 因而加强师德建设与形成良好的校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良好校风的带动下, 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学风。
7) 领导带头, 即各级领导要严以律己, 带头学习贯彻和实践《规范》。身教重于言教。要求教师做到的, 领导者首先做到, 要求教师不做的, 领导者坚决不做。许多教师在座谈会上直言, 师德建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 如果领导言行不一, 就会严重影响师德建设的效果。
8) 齐抓共管, 即对师德师风建设各级党政工团组织要齐抓共管。因为, 师德教育活动是一项公共性的工作, 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的方方面面, 需要发挥各级各类组织的作用, 齐抓共管, 各司其职, 形成合力。
中职德育课的专业化教学探索 篇8
当前随着生源数量下降, 再加上普高热、高职热, 中职招生比较困难, 随着“直升生”制度的全面铺开, “直升生”已经成为了职高学生的主体。部分“直升生”常常迟到, 早退, 上课违纪, 有的沾染了社会上的不良习气, 身上有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习惯。这些不文明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 对于这些即将走上社会, 担负起现代化建设的重任的职高生来说,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非常重要。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他们可以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自觉地遵纪守法,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提高自身的修养, 热爱专业, 勤奋学习, 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非常广泛, 学科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服务工作、学生会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 “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1) 但是,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课, 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 实效性还远远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 在当前“学科本位”模式下, 德育课内容侧重学科知识, 课程偏重于知识内在的逻辑系统, 强调各学科的分段和独立, 忽视知识的生活化、实用化, 学生不清楚所学知识与工作具体情境的联系。
以德育课教材与我所任教的导游专业的专业课教材为例, 从内容上看, 德育课内容与专业联系不紧密。例如, 《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中在阐述职业道德时, 仅仅讲了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而对旅游职业道德却只字未提, 在论述就业与创业时, 也未能对导游专业的学生如何就业和创业给出一点更具体、更直接的建议;《法律基础知识》中讲到了合同法、诉讼法等一些和导游专业有联系的法律知识, 但未能具体涉及旅游合同、旅游纠纷等这些和导游专业直接相关的命题。
再从举例方面来看, 以《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这两门案例最多的课程为例, 全书所有的案例无一和导游相关。这些问题, 正是当前课程体系下存在的突出而又现实的问题。
正是因为德育课的内容, 自成体系, 与专业课内容联系不紧密, 没有反映职业性内容, 导致学生缺乏兴趣, 教学效果不理想, 再加上内容偏深、偏难、偏多, 呈现明显的学问化倾向, 这很容易使学生感到这些德育课程枯燥乏味, 缺乏兴趣, 上课时不认真听讲、睡觉、看课外书、讲话, 甚至还会出现更糟的违纪现象。这样一来, 教育、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 导致德育课程在职业学校实施非常困难, 教育质量令人担忧。而教师也深感德育效果低, 如果单纯地给学生讲学习德育课的重要性, 或者脱离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就是治标不治本, 收效甚微。因此, 有必要对德育课教学进行改革, 并且把这种改革同专业课的教学和改革结合起来, 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部在2000年颁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 共制定出13大类470个专业, 国家或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每一个专业都组织专家针对性地编写德育教材, 这样做是不可能的事情。每一位德育课教师都根据自己所任教的专业去开发校本教材, 也不是明智的做法, 因为有的教师要教两个甚至更多专业的学生的课, 而往往经过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期就要换到别的专业任教, 如果要对每个专业都开发校本教材, 工作量太大。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知识更替很快, 开发的校本教材可能又需要重新开发, 而教师往往受自身能力的限制, 开发校本教材也是不可能的。
那么, 怎样解决当前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呢?我认为, 可以立足现有的教材, 德育课教学走“专业化教学”之路, 这种做法比较简便易行, 效果较好。我结合自己在导游专业德育课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加以说明。
围绕专业举例, 分析德育课中的一些基本理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德育理论, 可以进行理论上的阐释, 也可以举例分析。事例形象生动, 往往更容易使空洞的理论具体化, 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举例的时候应当精选事例, 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举例, 会取得更满意的效果。例如在教授《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 (苏州大学出版社) 第四章第二节“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时, 我发现教材上没有列举事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书上的理论, 我给学生举了一个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事例———全国道德模范、湖南省湘潭市新天地旅行社的导游员文花枝的先进事迹。
当我讲到文花枝自己左腿胫骨断裂, 血流不止, 伤口已露白骨, 腰部以下部位被卡在座位里不能动弹, 营救人员赶来, 想将坐在前排的文花枝抢救出来, 她却平静地说:“我是导游, 后面都是我的游客, 请你们先救游客。”时, 很多同学为之动容。当他们听说文花枝伤势很严重, 左腿9处骨折, 右腿大腿骨折, 髋骨3处骨折, 右胸4根肋骨骨折, 伤口已严重感染, 随时都有生命危险。29日下午, 为了避免伤势进一步恶化, 医生为文花枝做了左大腿截肢手术。主治医生李军非常惋惜:“要是早点送来, 及时进行清创处理, 她这条腿是能保住的!”教室里一片寂静, 同学们被深深地感动了, 有的同学眼眶湿润了……
文花枝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岗敬业, 忠于职守”、什么是“遵纪守法, 诚实守信”、什么是“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 给学生以深深的震撼, 对一个导游专业的学生, 其它行业的人员的事迹, 不会使他们觉得这样亲切和易于接纳, 使他们产生如此的共鸣, 给他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把德育课的一些理论向专业拓展。《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 (苏州大学出版社) 第十二章“创业基本程序”, 只讲到了“选择创业目标”、“拟定创业计划”、“实践创业构想”三个大问题, 而对于导游专业学生关心的“旅行社的创立”的相关问题, 没有提到只言片语, 四个事例也和导游专业没有任何关系。学生在学习时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离自己的专业太远、太空泛, 学完了这些知识仍然感到还不能解决心中的疑团:我要开办旅行社到底该怎样做?需要哪些条件?
于是我就将这些创业的基本理论向专业方向拓展, 给他们介绍了旅行社开办和审批的法律规定、旅行社经营和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定, 结合德育课教材上相关程序性理论的学习, 这样学生就感觉到内容很充实、很具体、很实用, 也激发了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 加深了对专业的认识, 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职业情感。
围绕专业教学进行内容整合。德育课教材有许多内容与专业课教材重复, 以具体的章节来举例说明。比如在专业课教材《导游法规知识》 (中国旅游出版社) 一书中, 第四章“旅游合同法律制度”中关于旅游合同的概念、形式、内容、履行、解除与变更、法律责任这些内容, 其实只是《合同法》相关知识的演变, 《合同法》知识在《法律基础知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的第四章第四节中有专门的阐述;《导游法规知识》第十一章“旅游投诉法律制度”、第十二章“旅游纠纷处理的法律规定”这两章中的知识点主要就是调解、仲裁和诉讼, 这些知识点在《法律基础知识》这本书的第六章有更系统的介绍。
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是围绕专业教学进行整合的方法。与《导游法规知识》的任课教师沟通, 了解相关知识的教学要点和教学要求, 将这部分知识与德育课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比如《导游法规知识》第四章“旅游合同法律制度”与《法律基础知识》中第四章第四节中关于合同的基本内容整合, 整合后关于合同基本理论相关知识的教学, 在进行理论讲解和举例时学就以旅游合同和劳动合同为主线, 这样的教学既避免了合同相关理论教学的空洞、乏味, 提高了理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又避免了教学上内容的重复, 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专业化教学的意义
围绕专业进行德育课教学, 可以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 (2008年12月) 中要求:“德育课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 突出育人特色, 进一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模式, 强调各学科的分段和独立, 强调知识内在的逻辑系统, 忽视知识的生活化、实用化。德育课的内容自成体系, 没有反映职业性内容, 与专业课内容联系不紧密, 这样德育课教学就缺乏针对性, 与“意见”的要求相去甚远。
多年以来所沿袭的以理论灌输为主要手段, 以知识记忆为主要考核目标的德育教学模式要彻底改革, 德育课教学要围绕专业教学开展。德育课教学中, 事例围绕专业, 内容围绕专业拓展, 与专业课内容整合, 这样一来空泛的理论被具体化、专业化, 学生明白了自己所学的德育课的理论与自己所学专业具体情境的关系, 教学的针对性会得到提升。
整合利用资源, 提高教学效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专业课教师与德育课教师各自为战, 互不关心对方的教学活动, 内容上有没有重复、德育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可以相互提供哪些帮助, 都不得而知。通过以上的探索与实践, 可以打破传统课程组织形式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科的逻辑性, 加强德育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对德育课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的整合, 避免重复教学, 可以利用好有限的课时资源、教师资源、教学设施, 协调好文化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关系, 让德育课教师目标更明确, 更清楚其在德育课教学中怎样围绕专业进行教学, 服务专业教学, 提高导游专业的教学质量, 实现专业培养的目标, 能够“在高质量完成基础课教学任务的同时, 实现基础课为专业教学服务的目的, 达到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完美结合”。 (2) 实现对现有教育资源的配置、组织, 提高教学效率, 这也正符合教育管理的根本理念。
分层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学生学习相关德育基本理论, 目的不在于会背几个概念, 掌握几个规定, 而关键在于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和职业活动中去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传统的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 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情感体验, 使学生对德育课程感到枯燥乏味, 缺乏兴趣。学生不清楚所学知识与工作具体情境的联系, 进而会丧失学习的快乐体验, 造成知与行、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从课程内容自身入手, 德育课根据专业建设和专业课内容的实际需要, 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在教学中结合对德育课内容进行模块化开发 (3) , 增加一些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 内容上也比以前变得更加丰富;在教学资源方面, 进一步引入校外资源;在教学上, 将德育内容直接与学生的生活现实、工作场景结合起来, 使理论灵动、形象、有说服力。内容、形式和资源的多样化, 与现实的生活或职业场景相结合, 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需要, 德育课程突破了理论与生活的樊篱, 不仅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到德育课程对学生以后职业生活的指导价值, 而且在教学方式上充分体现出实践性, 通过实践让学生去感悟、内化, 培养提升学生内在的德性。这些做法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也为学生自主性的分层提升提供了可能, 准备了条件。
注释:
参考文献
[1]石伟平, 徐国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4.
[2]赵润杰.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讨.教育与职业, 2008, 15.
[3]徐国庆.论职业院校的普通文化课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7.
[4]白文新, 李丽.高职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新探.辽宁高职学报, 2007, 1.
[5]黄崇本, 陶剑文.高职课程改革新趋势分析与再思考.职业技术教育, 2007, 4.
专业化教师德育 篇9
一、充分认识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和学生的需要, 遵循品德形成规律, 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 通过内化和外化, 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非常重视学校德育, 他不止一次强调指出“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 若无德, 则虽体魄智力发达, 适足助其为恶, 无益也。”当代大学生在国际、国内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下, 面对西方宣传和社会经济大潮带来的不良因素的影响, 从他们的思想状况来看, 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是好的, 但也有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精神危机、道德滑坡, 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倾斜, 主要表现为:放松政治理论学习、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文化素质薄弱、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等。引导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激发其爱国热情, 增强民族自信心, 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 是历史赋予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加强自我修养, 提高全面素质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者, 人之模范”。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 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 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的工作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要育人, 先育己。教师对发展教育事业起着主导性的关键作用。高校教师必须加强自我修养,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1. 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要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加强政治学习, 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 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 立场坚定, 旗帜鲜明。在当前就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两会”精神, 激发神圣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保持教育观念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 把握国家教育政策法规的导向, 了解教育理论的研究动向, 掌握其最新研究成果;要发扬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在改革的大潮中积极磨炼, 塑造现代品质, 培养具有感召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 努力使自己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 真正做到身正学高、为人师表。
2. 业务能力素质。
时代在发展, 科技在进步, 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必须与时俱进, 更新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知识多十倍、多二十倍, 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 在课堂上从中选取最重要的来讲。即教师要做“一桶水倒一碗水”的准备, 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 才能从中选取最精华的部分传授给学生。因此, 高校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 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注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勇于探索, 广泛涉猎各种知识, 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丰富头脑、开阔眼界, 以保证自己为学生储备的“一桶水”是新鲜而富有营养的“活水”, 而不是“一潭死水”。教师还应该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掌握教育规律和方法,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
三、寓德育于教学过程之中
在学校, 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教学不仅是进行培养智育的途径, 也是培养德育的重要过程。德育和智育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寓德育于教学过程之中, 就是把德育目标和任务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把教学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 利用学科优势, 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其教学过程的始终, 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大学生受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影响, 形成心灵的感应和精神的升华, 潜移默化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心理品质、价值取向等方面与教育目标相一致, 从而实现健全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塑造, 是高校德育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1. 培养爱国情怀, 树立远大理想。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史, 我们的指南针曾为世界辨别前进的方向, 我们的火药曾为人类轰平前进途中的顽石, 我们的造纸和印刷术曾为社会文明插上飞越时间、空间的翅膀……悠久灿烂的文化令每一个炎黄子孙足感自豪和荣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大力倡导本学科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增强民族进取精神和民族凝聚力。赋予其继承传统、发扬光大、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 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2. 磨炼意志, 培养良好的品质。
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 学习过程也是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过程。比如, 课堂回答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品质;课外作业可以培养学生勤奋认真的品质;科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品质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 抓住每一个教学环节, 通过各种方法, 培养和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3. 光大集体主义精神,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行为。
课堂和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的集体场所, 教学效果和实验质量的提高需要集体的密切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 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比如, 在体育教学中, 篮球、排球、接力等项目的教学, 教师在讲战术和技术配合时, 可以很自然地向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集体主义精髓和团队协作的力量, 培养团结一致、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集体主义精神。比如,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实验的同时, 应严格要求学生公共药品不要乱拿乱放, 公共设施要先人后己, 废弃药液不要随便乱倒。这些要求, 一方面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 也对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公德教育, 培养了文明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寓德育于教学过程之中, 不同的学科有各自不同的优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洞悉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充分利用学科优势, 有目标、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大学生开展德育工作, 把教书育人落实到实处。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全员德育是创新高校德育工作体系的有效方略, 高校教师应该强化德育意识, 既教书又育人, 加强自我修养, 全面提高素质, 为人师表, 寓德育于教学过程之中。
专业化教师德育 篇10
关键词:德育,教师,智慧,高校教育
目前,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德育环境、德育对象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高等院校的德育教师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 无疑应针对这一变化, 用自身的德育智慧, 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起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四有”新人, 培养出合格的高校毕业生。
1 德育教师要正确认识当前变化了的德育环境和德育对象
德育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上,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 而国内处在一个大改革、大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 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边形和差异性日益增强。面对国际、国内的深刻变化, 面对学生求新、求知各种需求, 高等院校的德育工作在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管理运行诸多方面还不适应。如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 脱离学生实际;未能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品德形成规律, 灌输式、说教性的手段与方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道德规范和规则, 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德育工作大多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 未能有效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工作过于专门化, 缺乏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网络。德育教师应当直接面对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 正视道德冲突, 解决道德困惑, 帮助学生分辨是非, 学会判断和选择。
德育对象发生了变化。高校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时代, 成长与社会转型时期, 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1) 从思想现实看, 学生关心热点在减少, 舆论一致情况较少;政治意识、理想激情逐渐被理智、客观、冷静、现实的头脑所取代。 (2) 从思想价值上看, 他们初步具备了一些现代性的思想品质, 但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公德意识、心理素质还有欠缺。有些学生自我意识强烈, 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大局意识、社会整体意识缺乏, 有些学生面对复杂社会, 面对激烈竞争, 面对将来择业, 心理脆弱, 信心不足, 适应能力差。 (3) 从思想行为看, 学生的主体性、选择性、观点多样性特点突出。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生活和讲求实效, 更加注重主体的自我感受, 更善于独立思考, 更希望在平等的交流中追求真理。
2 德育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德育观念,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以人为本是德育理念的本质内容, 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可以最广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 最充分地激发其创造活力, 从而使德育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变外力为内力、变自发为自觉。因为学生是德育的主体, 只有主体充分参与, 尊重主体的需求, 双向互动, 德育工作才能做到学生心里去。高校德育教师首先应从传统道德知识的传授、灌输, 转移到多向互动, 让学生掌握批判的武器, 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辨析力、选择力和创造力, 学会自己面对人生、创造生活。其次, 高校德育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尊重, 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把学生当做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有思想感情的人, 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再次, 高校德育教师在教育中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要把人间之爱、手足之情、意志的力量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深深熔铸在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中,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追求高尚情感, 使学生养成善德、锻炼善行、具备善心。只有以情感人, 才能以理服人。
3 德育教师要结合教育内容探索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的实效性
(1) 针对德育环境和德育对象的变化, 有针对性地确定德育重点内容。 (1) 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学生,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中。 (2) 重视民族精神的教育。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 确立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 (3) 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引导高校学生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 从身边的事情做起, 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4)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2) 结合德育教育的内容, 探索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的实效性。德育教师要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 (1)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传统的教育方式需要继承, 但是德育教师更应积极大胆地创新, 区分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 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德育教育形式。 (2) 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应注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学生利用假期或者社会实践课程。 (3) 积极引导与加强管理的关系。要发挥德育教育优势, 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4) 课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不仅要把课堂教育继续作为教育的主渠道, 同时还要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创造积极的文化氛围, 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4 德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塑造自身人格魅力
具有人格魅力的德育教师首先应有较高的工作热情, 真心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 而且关心他们的心理状态、所思所想, 学会换位思考, 尽量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 加强沟通和交流。其次, 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社会问题分析能力, 能够找准知识点与时代热点的衔接点, 抓住学生求解的迫切时机, 适当地点播和引导, 结合专业知识讲学习、讲做人, 解决学生深层次的问题, 把德育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再次, 应具有性格亲和力和较高的沟通能力, 不仅亲切爽朗、平易近人、充满活力, 而且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与学生的沟通, 既是学生的老师, 又是学生的忘年交。最后, 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 用自己的言行从正面引导和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动。
参考文献
[1]周双娥.创新教育中德育教师角色转换探析[J].中国教育创新, 2007 (3) .
德育教师为何要“同化教材” 篇11
何谓“同化教材”?“同化教材”有两层含义:其一,表现在认知、智慧层面,教师要把握教材的内蕴;其二,表现在人格、心灵层面,教师要认同教材所承载、充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鲁洁教授的说法,就是“教师不仅要理解教材所阐发的道理,所讲述的知识,而且还要和教材内容具有一定价值观的认同,情感的共鸣”[1]。
之所以强调同化教材,是因为德育课程主要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德育课堂上,只有当教师的人格修养与教材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质、同格时,教师的言说才能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产生正向的教育效应;反之,教师人格表现与教材蕴含的情感、态度、价格观有冲撞、有反差,德性教育就如同“过眼云烟”,荡然无存。例如,教科书传授的是宽厚、大爱,而教师的人品表现却是贪婪、吝啬,那么,即使教师在课堂上说得冠冕堂皇,学生也是完全听不进去的,更不会产生积极的教育意义。德育课程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既要用自己的认知、思维、智慧参與,以理解教材呈现的知识,阐发的道理;同时也须有教师人品的介入,以达到对教科书寄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同。诚如帕克·帕尔默所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
以下,笔者就德育教师为什么应该同化教材,从三个维度进行解析:
维度一:德育教材的根本属性
德育教材与自然科学学科教材不同:后者呈现或陈述的是一种客观知识,而前者却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例如,基础教育7-9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主要是基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材内容的核心和灵魂。德育教材的鲜明价值属性,决定了教师必须高度认同,与之契合;绝对不能偏移教材内在的主流价值观,更不容许背反。
维度二:教师对教材的评价及其效果
对于德育教材中的价值蕴含,具有不同人格素养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评价。学者孙迎光指出:“教师不是通过文本的价值观而是通过自己(对教材)的价值评价实施教学”,这种评价“包括负向评价、中立评价和正向评价三个向度”[2]。
例如《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一课,引用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两句道德名言,阐发和高扬了社会主流价值观:要树立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的观念;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有爱心,能帮助他人实现其发展。教材所蕴含、张扬的高尚情感是:能设身处地感受别人的遭遇、处境、痛苦和不幸,具有同情心、怜悯心;能体验平等待人,尊重他人,成全他人所带来的愉悦和甜美。教材中的这种意义蕴含,不同人格操守的教师,其评价迥然相殊,教育效应也会有正反之别。
持负向评价的教师,并不相信这节教材中蕴含的“大美”“善心”“成人之美”的价值观,心里没有他人只有自己,这就必然遭致教学的负效应。
持中立评价的教师,往往把这节教材中承载的主流价值观,仅仅当成了静态的道德概念、知识点或考点(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等等),教师只是教授学生掌握道德知识,而不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此,德育教学的目的必然丧失。
持正向评价的教师,表现为对这节教材承载和充盈的价值观不仅完全认同,而且通过价值评价和价值思考,变为自己的思想;然后春风化雨般地渗透给学生,让学生也受到这种主流价值观的熏陶和濡染。这种教育效应真可谓是“听有道德的老师讲道德,学生可以入脑入心,受益匪浅”。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强调同化教材,无非是要求德育教师对教材中负载和充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正向理解和评价,并将其转变为自己立身处事的思想和信念。
维度三:学生道德理解的心理需求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道德接受心理,对于德育教师能不能同化教材,学生是很敏感、很关注、很在乎的。大凡教师对德育教材中某一教育主题的阐释,学生往往都会把教材内容、教师言说以及教师平日里的行为表现联系起来进行考量。如果教师的人品及其言说与教材蕴含的价值观同质同格,学生就会敬重老师;其言其语,学生自然洗耳恭听,教学也能让学生获得醍醐灌顶、醒脑明德的效应。反之,教师人品、心灵与言说表现为口是心非,学生就会责怨老师:“怎么说一套,做一套,完全是两股道。”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言说就会受到学生的自觉防卫和抵制。
例如,《人生而平等》一课(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材主要讲每个人境遇与条件不同,但人生来平等,这种平等应得到充分尊重。而平等的表现不外乎两个方面:其一,是人格上的平等,每个人都应享有受到别人尊重的尊严感;其二,是人与人在法律上平等。教学这个主题时,如果教师具有平等待人的人格素养,真诚地教诲、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不论学生是男是女,长相是俊是丑(帅还是不帅),智力敏捷还是迟钝,情商是高还是低,家庭富裕还是贫穷,性格内向还是外向,身体健全还是有残疾,都一律平等相待。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移情性理解;每个学生作为“世上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都能得到尊重、欣赏和呵护。如此,教师就能用自己的人格打动和感化学生;教学就能赢得感染力强、穿透力强的诗化效应。反之,教师平日里不能平等待人,爱摆架子,不尊重学生;或是偏心眼,只喜欢女同学,欣赏学习“尖子”,嫌弃来自贫穷家庭的子女和身体有残疾的学生。这样的教师即使对教材中关于“金钱、地位等差异不能超越人格尊严”的道理,阐述得头头是道,也不能触动学生心灵,反而会引发学生的反感。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道德理解,总是表现为“知识与人格的交往与互动,如果学生对教师的人格产生怀疑,就难于达到关于德育主题的正向理解”[3]。
综上所述,德育教师必须同化教材,才能实现教师、学生与教材的对话和良性互动,才能营造彰显生命意义和生成价值的课堂生活;而要同化教材,德育教师一定要有良好的品德操守和高尚的情感素养。如此,教师和教材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进入学生心灵,并转化为他们生活中的信仰。
参考文献:
[1] 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J] .课程·教材·教法,2003,(9).
[2] [3] 孙迎光.德育理解:跳出传统教育学思路[J].新华文摘,2011,(3).
(作者单位:宜都市教学研究室
湖北宜昌443300)
专业化教师德育 篇12
一、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对学校德育的促进作用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直接领导者,在高中学校组织机构中,学生组成了一个个的班级,班主任就是班级的引导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虽然说每个学生会在学习中接触到各个学科的老师,但是相对学科教师而言,班主任是教师职业中最富有特殊性质与地位的职业角色,担负着更多的育人功能,因此,班主任自身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对德育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
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直接执行者,如果单纯以责任心和勤奋来开展德育工作,是无法适应的。因此,将班主任工作提升到专业化层面,以专业化发展理念来指导工作,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由于德育工作是随着学生的变化和社会的变化而调整的,因此,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以专业化发展的眼光提升管理水平,助推德育活动的开展
高中生的思想正处于逐渐成熟期,他们大部分走过初中的叛逆期,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但高中学习生活是比较枯燥的,有些学生会因为困难而放弃,因此,班主任要借助德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通过德育活动让学生受到洗礼,从而破茧成蝶。
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包含: 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个别教育能力、创造能力、协调能力、调研能力等。如,班级将学生组织在一起,学生会在三年的学习中建立深厚的同学情谊,班主任要提升组织能力,将班级学生组织成向上的班集体,推选出让同学信服的班干部,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如高中生学习压力比较大,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爬山,通过设置一定的难度和富有激情的引导语,让高中生体会挑战的真正内涵,产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又如,在高中生群体中,总会有一些人在学习上、心理上、思想上有不理想的地方,他们处于彷徨状态,这些人是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对象之一。班主任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个别教育能力,通过自己的思想引领帮助高中生走出困境,从而迎接未来的人生挑战。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与高中生的成长紧密联系,班主任要通过专业化发展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从而助推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
三、以专业化发展的眼光整合资源,助推德育活动的开展
学校德育活动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在实施德育活动时,各学科教师也是实施德育的活动者。在实施德育时,学校团委、学生会、学校社团等也是重要的组织,但由于学科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了解不是很全面,在开展德育活动时,需要和班主任紧密联系,才能更好地针对本班学生实施德育活动。因此,班主任要意识到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独特地位,意识到育人管理方面的创新、学生精神面貌的改变和学生价值观的塑造都离不开班主任,意识到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各个关系的重要联络人,有效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思想动态,积极同学校其他教育组织、教育者进行充分沟通,从而一道积极践行学校德育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