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专业化

2025-01-18

高校教师专业化(精选12篇)

高校教师专业化 篇1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阐释。

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 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 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 当了一辈子教师也并不意味着专业性都得到了发展。教师专业化过程虽然与时间有关, 但不仅仅是时间的自然延续, 更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自我的形成, 最终真正成为教育世界的创造者。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是:

1. 专业知识的拓展。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包括三个方面: (1) 量的拓展, 即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 补充知识, 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 (2) 知识的质的深化, 即从知识的理解、掌握到知识的批判, 再到知识的创新。 (3) 知识结构的优化, 以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为背景, 以精深的学科知识为主干, 以相关学科知识为必要补充, 以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为基本知识边界的复合性的主体知识结构, 是专业性教师追求的目标。当然, 知识结构的优化过程还包括教师个体独到的感悟、体验和经验总结。

2. 教师专业技能的娴熟。

教师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教学技能、教育科研技能、组织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机制, 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教书匠”形象, 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发展。

3. 教师专业情意的健全。

教师专业情意主要体现教师的职业道德中。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品德。它主要包括对教育的忠诚, 爱岗敬业, 做到乐业、勤业、精业, 这是教师专业情意的事业基础。关爱学生, 诲人不倦, 这是教师专业情意的对象基础。教育本身要求挚爱和真诚, 教育中充满并洋溢着爱。黑格尔认为爱的道德是“一个没有统治, 没有屈从的道德, 即作为爱的特殊样态的道德”。别林斯基说过:“与其把注意放在消灭儿童缺陷方面, 不如把注意放在用生气蓬勃的爱来感染他们方面。有了爱, 缺陷就不存在了。”[1]关心集体, 团结协作, 同舟共济, 这是教师专业情意的集体基础。我们应弘扬集体主义精神。严谨治学, 勤于进取,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这是教师专业情意的人格基础。乌申斯基曾说:“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 是任何教科书, 任何道德箴言, 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二、教师专业化的标准

教师专业化应该有自己的标准, 对于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各国围绕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议论和方案。英国教育家霍勒教授对教师专业化的标准提出了六条要求:履行重要的社会服务;需要持之以恒的理论与实践训练;系统知识训练;高度的自主性;经常性的在职进修;团体的伦理规范。[2]伯尔布斯等人则以分类方法将教师职业化的特征作了如下概括:职业上的自主权;知识基础界限明确, 高深博大, 专业性强, 深具理论性;对新到者的培训、证书和执照有控制权;有自我管理和自由制定政策的权威 (尤其在职业道德方面) ;忠实于公共服务等。

《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明显隐含了教师是“反思性实践家”的观点, 从而规定了教师的专业属性第一条标准显示了教师第一位的责任不是消化课程, 而是参与并帮助儿童的学习成长, 这就说明了教师是把孩子的幸福放在最高价值的专门职业。第二和第三条标准显示了构成教师职域中心的教学的专业内容及其知识基础。第四、第五条标准则进一步增添了以上标准中所表达的“反思性实践家”的专业性特征的色彩。尤其是第四条标准采用了相当于“反思性实践家”概念的表述构成实践性学识的本身就是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之一。第五条标准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师的形象, 教师被看作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但是从“反思性实践家”观点出发, 《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在把握专业化概念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性的问题, 如教育实践的概念, 主要是从文化实践的角度来看, 社会实践的意识很淡薄, 伦理实践与政治实践的性质淡化, 但这并不影响到人们对《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的好评。这一标准大纲正式地表达了教师专业化的标准、职域, 为教师专业化的社会认同打下了基础。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看, 它对于我国的教师专业化成长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还处于举步维艰阶段,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教师专业化程度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化意识不强:

当前我国不少教师还没有形成“教师职业专业化”意识, 没有把教师职业当作是一个实现自我的职业。不少教师从事教师工作的热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相当一部分教师将教师职业仅仅当作是一种谋生手段, 把教学工作当作是一种枯燥的、重复性的劳动, 工作缺乏主动、创造精神, 更有甚者是得过且过。

2. 专业化能力薄弱:

部分教师教育基本能力不足, 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部分教师按部就班, 安于现状, 缺乏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对于作为教师应提高的基本能力, 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教育手段, 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组织教学与管理的能力、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班级偶发事件的能力等不能主动地去学习和掌握, 甚至将其理解为会给自己的工作增添负担。

3. 专业化知识陈旧:

当前我国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还是依靠师范院校的培养, 由于较强的专业性划分, 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从事教学工作后, 只关心本专业的知识, 对于教师所必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既不愿去学也不愿去用。新教师如何从事教学工作、如何能够做好教学工作, 主要是从老教师那里汲取经验。对于那些已步入正轨的教师来说, 由于日常繁忙的教学工作, 巨大的教学压力, 他们只能凭以往经验开展教学, 对于自己专业化知识的更新和研究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往往关注不够, 导致教学中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 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也空前高涨, 因此这种通过经验的传授逐步掌握专业化知识的做法显然已跟不上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4. 专业化研究不足:

大部分教师教育科研意识较弱、教育科研能力较差, 只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 重视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教学常规工作, 没有时间和精力搞教育科研, 甚至把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对立起来。不少教师每学期的教学总结流于形式, 质量低下, 缺乏理论指导, 教学论文的写作也是敷衍了事。对于那些旨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教师再教育与培训,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或避免、或勉强应付, 根本没有将其作为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机遇看待。

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1. 政府加大对教师教育的投入与管理。

目前, 我国正面临师范院校调整与高校合并改组时期, 政府对教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认识将直接影响其生存与发展。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们认为应保留师范院校的地位, 三级师范向一级师范过渡要因地制宜, 不能统一要求, 更不能一刀切, 全国要有基本的规划布局, 确保教师教育的持续稳定, 特别是便于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协调统一。各级政府在经费紧张的前提下, 应优先考虑师范院校的投入, 同时积极建立师范院校教育质量的评估方案, 切实加强教师教育。

2. 树立全新的教师教育理念。

伴随着学习化时代的到来, 终身学习理念已经为人们所广泛认可和接受, 全民学习思潮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 也改变了教育培养的目标, 新时期我国各行业需求的是自主学习型的人才, 因此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研究型教师。应以问题研究为中心, 采用参与和反思的培养方式, 使行动研究贯穿教师的成长过程。除了通识文化课的学习, 还要加强教育科学的研究。

3. 大力倡导教师的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借助于行动研究, 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法等问题, 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一种方式。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可靠的途径, 是所有专家型教师必备的品质。目前, 反思性教学已成为我国教师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反思的内容包括目的、过程、态度、情境等, 反思的方法包括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

4. 积极推进“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目前我国教师教育的新理念, 它是针对原有的它校 (即教育学院培训或教师进修学校培训) 提出来的。所谓“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与指导下, 以教师任教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 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 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这种培训改变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培训效率低、费用高的弊端, 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直接结合, 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 是一种比较经济的培训方式。实施“校本培训”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名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 假期短训班, 校际观摩, 开展课题研究, 相互听课, 自编教材等。

5. 健全有关教师教育的法律。

我国目前拥有《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及《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 但总体上显得单薄, 特别是对教师培训的标准、条件没有系统规范的规定;教师的合法权益 (如工资等) 尚未得到根本保证。因此, 迅速组织专家修订或制定教师教育方面的法规, 使之完善化, 成了当务之急。

当然,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教师自身不断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怀。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等.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1.

[2]柳海民等.试论教师专业化及其专业化培养[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5) .

[3][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4]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5]荀渊.从政策转变看教师专业化的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 2004, (2) .

高校教师专业化 篇2

(带下划线的材料均可在湖南省教育厅政务网下载)

一、个人申报评审材料要求

(一)表格(单放)

(二)参评资格审查材料(按序号顺序装订成册)

(三)任职资格评审材料(按序号顺序装订成册)

(四)送审论文原件

(五)破格材料(仅限于破格申报人员,装订成册)

(六)任现职以来一个学年为本(专)科生讲授一门课程的完整原始教案(装订成册)

(七)附件材料(装订成册)

(八)特殊要求提供的材料

1.申报讲师须提供教育教学工作经验总结1篇,可作附件材料装订。

2.申报高级实验师,须提供实验报告1份,可作附件材料装订。

3.申报实验师需提供以下材料,可作附件材料装订:

(1)实验教学经验总结1份

(2)实验教学教案或档案1份

(3)实验报告1份

4.档案系列:限从事人事档案、综合文书档案、学籍档案、学生档案、财务档案工作的人员申报,需提交本人述职报告5份。

5.会计系列:限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申报。要求指导一个地区、一个系列的财务会计法规制度、办法5篇以上,加强单位成本核算和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合理化建议、意见、方法2项以上(要求有文字材料且被单位采纳),本人述职报告25份。

6.卫生系列:限从事医务卫生工作的人员申报。副高要求近5年原始病历各1份,本人述职报告10份;中级要求近4年原始病历各1份;本人述职报告5份。

7.工程系列:限从事工程建设工作人员申报。副高要求本人述职报告10份;中级要求本人述职报告5份。凡申报土建工程专业中,高级资格的人员,需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业务考试。

8.经济系列:限从事经济工作的人员申报。副高要求本人述职报告10份。

9.审计系列:限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申报。副高要求本人述职报告5份。

10.统计系列:限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申报。副高要求本人述职报告5份。

11.社会科学研究系列:限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并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工作的人员申报,专任教师不能申报,要求个人述职报告30份。

12.政工系列:限直接从事或以主要精力从事思政工作的人员申报。具体要求按湘政职(2003)2号文件执行。

13.农业技术系列:限从事农业科学研究一线工作人员申报。

14.自然科学研究系列:限主要精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员申报。

(九)有关要求

1.所有的材料、表格均可从湖南省教育厅政务网下载,且填写要求字迹工整、清楚,不得任意涂改,除部分表格有特殊要求外,其余材料一律要求使用A4纸;

2.送审材料审核责任卡上所对应的栏目中审核人签名须与相对应的复印件材料上的签名一致。

3.除表格外,所有材料均按统一封面样式分类装订,不收零散材料。

4.所有送审材料应装入送审材料袋内。材料袋的正面写明申报人姓名、所在(或送审)单位、申报系列、职务及学科专业(其中申报艺术、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须注明到专业),并列出送审材料目录。材料袋的底端封口处应醒目地标明申报人姓名、所在(送审)单位、申报职务、学科专业。

5.送审材料一般为一人1袋,最多不超过3袋,材料袋使用牛皮纸纸质袋。

6.美术、艺术设计等艺术类专业申报人员提交的作品应采取特别保护措施。

二、个人申报认定材料要求

初次认定高校教师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需填写《正规全日制院校毕业生初任专业技术职务呈报表》(一式两份),并提供经单位人事部门验证盖章的最高学历学位证书、教师资格证书复印件。

调入人员重新认定高校教师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需填写《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认定表》(一式两份),并提供学历学位证书、职称外语水平考试成绩单、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表》、原职称证书、聘书、原发文机关确认文件等材料原件和复印件。

三、单位申报材料要求

(一)通过“湖南职称管理系统”采集上报的参评人员基本信息电子档、参评人员花名册(一式2份,用A3纸打印)。

(二)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公示材料电子文档。、(三)特别信息材料。教育厅直属高校参评高校教师系列外国语言文学、艺术专业技术职务和同时申报两个系列职务的对象,须报送《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花名册特别信息表》(用A4纸打印)及其Excel表格文档。

高校教师专业化 篇3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体育教师;文化素养;探析

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随着21世纪的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领域中一个热点问题。教师专业化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成长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中包含两个方面:前者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后者是教师职业专业化。因此,可以说教师专业化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动力,教师专业化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技术,而且需要情感和智慧的融合,同时,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发展过程。本文试图在教师专业化视域下,对体育教师文化素养进行分析。因为体育教师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培养人才的质量,决定着体育课的成效,影响着学生体育价值观的确立,并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另外,是针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的保障。那么,如何建构体育教师合理的文化素养,是当前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核心,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1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法对教师专业化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素养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相关概念的操作定义

素养,指修习涵养,也有平素所供养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的行为道德的词语。文化修养总的来说,是对人文文化、科技文化中的部分学科有了解、研究、分析、掌握的技能,可以独立思考、剖析、总结并得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力〔1〕。体育教师接受的是师范教育,带有双专业特点,如运动生理教育、教育学教育、体育心理教育、运动训练教育、运动营养教育、体育保健学等,这些分别是教育学、心理学、人体科学、营养学、康复学组成的一个复合专业。这些专业的最大特点就是两个或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学科的结合越巧妙,越一体,并形成自己的专业特点,其专业化程度也就越高。因此,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以综合性和多元化的学科教育为基础的,并要求其在体育实践教学中随着授课的技术特点、学生特点熟练运用多元知识转化的一种综合能力。

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体现在教师个人专业化和教师职业专业化两方面,在实施过程中体现在道德情操、专业理论知识、技术体系、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收集信息能力、艺术鉴赏等诸多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依据自身的文化知识结构、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及教育教学能力整合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与创造实施较深远的影响。体育是一种肢体运动文化的综合表现,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精湛的技术体系群,才能较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及要求。杨玲认为体育教师文化素养在教学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中体育知识的融入,使学生掌握健身方法和领悟体育文化内涵;二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培养良好品质;三是引导学生健康生活,教会其做人做事〔2〕。

2.2教师专业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文化素养的构成

体育的宗旨在于健身育人。上世纪50年代马约翰就提出:体育的功效最重要在于培养人格,补充教育不足。在体育教学中无一不要求体育教师积淀健身与人所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具备参透与传承这些知识与文化的能力。比如教育学、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保健知识、教学方法、营养知识、健身知识、专业理论知识、采集信息的知识等,这些可以理解为体育教师内炼的层次,借用杨玲老师“内炼”的含义,内炼是指通过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夯实文化知识基础,储备课堂教学能源,是合格的体育教师必备的基础素质,属隐性素质〔3〕。外展就是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付诸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直接感知并获取利益,换句话说,这取决于体育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属显性素质。

2.2.1道德情操——内炼与外展的根基

道德情操(moralsentiment)通常指道德情感和操守的结合,是构成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4〕。体育教师的道德情操是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是师德,是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教书育人、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等综合表现。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事业,监管与培育着未来接班人的体质健康,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兴旺的大事,这对中国伟大的复兴将有着非凡的意义。拥有这样的职业道德,将会逐渐杜绝所谓“一个班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放任自流的体育课现象。在教师专业成长中,道德情操的培养比技能培训显得更为重要。只有干一行爱一行,忠于职守,乐于奉献,才能自觉提高抵制社会负面影响的免疫力,在功利主义浓厚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才能“出淤泥而不染”〔5〕。

2.2.2专业理论知识——隐性素质

体育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由教育学、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保健知识、教学方法、营养知识、健身知识等理论知识所组成。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是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的实施者和组织者,也是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指导者〔6〕。因而,体育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在体质健康工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位优秀的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授课的过程中,会将所有的知识结构融会贯通在一节体育课中,将会引起学生的崇拜与尊敬,而这种带有倾向性的崇拜将会逐渐影响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确立和发展。掌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会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效调动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并加以引导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而相关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保健学、营养和健身方面的知识,除保证体育课程顺利实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群体,开设不同的运动健身处方,指导科学的体育锻炼,达到生态体育锻炼的意境。

2.2.3扎实的技术基本功,丰富多彩的技术体系——显性素质一

基本功是各行各业的根基,基本功扎实,其技术会随着实践越加精湛。不管是球类、田径运动项目,还是武术、跆拳道、健美操项目,都要求“手眼身法步”的功力,武术还要求“精神气力功”〔7〕。比如篮球项目,篮球手上的基本功是指对球的感应能力、控制球能力和手指、手腕的集中爆发用力能力,表现为接、传、投、运球时手指、手腕、翻腕粘球的技巧。腰是控制身体平衡和影响身体重心转移的能力,脚的基本功是指身体重心、变化速度和脚部的控制能力;眼需要视野开阔,对全场情况判断及时;步型步法要稳健、有力且灵活。体育基本功不外乎是手、眼、腰、步等在实践中的操作和运用,有了基本功的根底,跟随技术动作的隐形转移特点,一个体育教师就能构建其体育项目技术群。体育教师隶属师范类教师,球类、田径、武术、健美操、体操都是学习内容。球类的熟知田径,武术的可以承担跆拳道、健美操的课程。“一专多能”型师资,或“多专多能”型师资是较受欢迎的对象。

2.2.4科研能力——显性素质二

俗话称“教学科研是一家”,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发现问题,要勤于动手动脑,带着学术严谨性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我科研能力,教中寓问题,解决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能力。

2.2.5创新能力——显性素质三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议:“以人为本、以素质提高为核心的理念指导下,逐渐重视了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发展”。重视学生身心的个性化、身心化、终身化的内容体系,进一步突出了体育课程的娱乐性、游戏性、观赏性和表现性。很多学校随地域文化,开辟了很多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增进了许多新型时尚的体育项目,如定向越野、拓展、轮滑、瑜伽等。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下,要求体育教师具有创新能力、再学习的能力〔8〕。

这种创新能力同时表现在针对原有的体育课程内容,有着对课程内容重新构建与选择、组合的能力,对课程的设计开发多形式化的能力,使老课程内容花样层出不穷,新课程内容新颖刺激。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师应该确立自我持续性学习观与专业个性化的观念,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能力,要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与创造力等,使体育教师教育的全过程真正满足其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从而推动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2.6收集信息能力——显性素质四

随着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体育教师来说,掌握新的知识,吸收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缺陷,不仅可以不断完善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可以在授课过程中传递学生思想信息,增加讨论的亮点。体育教师掌握收集分析信息的方法:一是建立收集、传递、沟通信息的网络组织系统,一般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在加强同兄弟院校联系的同时,重视相关教育类报纸传递的信息,以及政府部门和领导的决策等。其次,做好信息分析、处理和储存。处理的过程要去伪存真,弄清其形成的原因,处理好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因果分析三个环节,这样才能使信息的根系做到比较客观、全面、准确。

2.2.7组织教学能力——显性素质五

体育教学工作本身是一个结构复杂、组织严密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学的场地、器材、教材内容、学生特点、教师个性、教学组织的方法和手段,课程各部分之间的衔接,练习的密度、强度,及天气变化等因素,都决定着体育课的质量和效果。而且各因素之间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因此,为保障一节课的顺利进行,教师在实践操作前首先完成四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学法、“备安全”,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可以说,体育教学不愧为一门艺术,不仅需要简明扼要、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同时需要体育教师在拥有正确、漂亮、帅气的示范动作的同时,还得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以愉悦、主动的心态积极获得体育运动知识和技术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石。总之,体育活动中的组织教学能力是衡量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

3结论

教师专业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文化素养的构成分为隐性素质和显性素质。专业理论知识是以教育学、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保健知识、教学方法、营养知识、健身知识、专业理论知识、采集信息的知识等为内容的,属于内炼性的隐性素质;扎实的技术基本功,丰富多彩的技术体系,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收集信息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属于显性素质,是隐性素质的外展与延伸。而一位体育教师的隐性素质和显性素质的发挥基石标杆是其道德情操。高校体育教师文化素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多种文化知识(隐性素质)与其个人技术、组织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收集信息能力(显性素质)等交融相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自如,才能突出人格魅力、技术魅力,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灵活运用多种体育教学模式,成功组织体育课。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文化修养〔EB/OL〕.http://baike.baidu.

com/view/3110407.htm.

〔2〕〔3〕杨玲.专业化进程中体育教师文化素养的修炼〔J〕.体育学刊,2010,8:73.

〔4〕百度百科·道德情操〔EB/OL〕.http://baike.baidu.

com/view/3226258.htm.

〔5〕黄水林.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教育评论,2012.6.

〔6〕王晖,王庆祥.基于教师专业化视域下的教师教

育课程改革〔J〕.教育探索,2011.1.

〔7〕王立.新课程语境下的教师文化素养探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0.2.

〔8〕段宝斌,武雪鹰.终身体育思想下体育教师教育

培养目标的特征〔J〕.贵州社会科学,2006.5.

高校教师专业化 篇4

大学英语的学习, 应该摆脱应试教育下单方面对写的能力的训练, 而应该从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英语的教学, 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的储备, 更要把英语当成自己的母语来使用, 且在使用中不能显得过于古板, 给人的感觉不仅仅是因为说英语而说英语, 而是使用的自然流畅, 进而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1]。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师都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方法的多变来使英语的学习变得有趣更容易记忆, 但是随着高等院校的扩建和扩招, 高校内英语教师的队伍不断壮大, 很多并不专业的英语教师也加入了教学队伍, 这就使英语教师的再教育作用显现出来, 本文将从不同的方面对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继续教育做以阐述。

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

教师专业化指的是教师作为一门职业, 在职业生涯中要不断通过一些专业的训练和自主地学习, 来提高本身的专业教育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技能, 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者。教师专业化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有:第一, 教师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教学技能;第二, 国家要提供教师实行教育的专业机构;第三, 国家对教师要有专业的管理机构;第四, 国家要制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准[2]。

(二) 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

1. 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

高校英语教师教学的专业素质虽然看起来和初中高中教师的专业素质没什么太大差别, 但它们的实质却大有区别, 初中高中教师对英语的教学主要注重在写, 对英语教师给学生教听、说、读这方面的要求不是很高, 因此英语教师在听说读方面专业知识欠缺也不觉得有多不妥。但是高校英语教师已经摆脱了应试教育, 所以高校英语教师被要求具有更高的专业知识水平, 包括英语的交际能力, 也就是语言技能, 还有语言知识等。高校英语教师想要交给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自己首先就得具备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在语言的学习中, 知识和技能是分不开的, 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科学地结合知识和技能。

2. 具备良好的教育水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对教师的教育水平要求有所提高, 教师被要求不仅仅具有专业知识水平, 还要有良好的教育水平。高校英语教师也是一样, 如果自己具有很高的专业知识水平, 但是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它传授给学生, 那专业知识水平再高也没有意义。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仅要自身的从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能力出发, 提高自己的专业教育水平, 还应该积极了解学生的想法, 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对自己的课堂有什么建议, 根据学生的要求积极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3]。

3. 不断学习

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 这就要求高校英语教师要不断的进行学习。高校英语教师要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新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 然后进行不断的自主学习。高校学生对全球各种信息资讯的接收速度非常快, 如果高校英语教师能在教学中引用一些国际英文资讯, 相信更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校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

(一) 树立正确的理念

高校英语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 很少有主动自己寻找教育机会的的, 教师接受教育大多都是在被动情况下接受的, 比如说学校对教师进行的教育, 或者一些教育机构对教师的教育, 教师没有在主观上接受教育的意识, 所以在观念上和精神上并不会得到提升。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受教育理念, 积极主动的创造受教育条件, 从根本观念上理解接受教育对自己综合素质的提升的作用[4]。另外, 高校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教育能力的提升, 还要注重对高校英语教师人格的培养。

(二) 继续教育的内容

高校的英语教师的队伍中, 大部分都接受过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和教育技能教育, 充分掌握了专业英语知识和教育知识, 获得了在高校任职的资格。社会的不断进步使人们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 高校英语教师继续教育下专业化水平发展应该从自主学习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等多方面入手。

1. 自主学习能力

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直用比较老套的教学方法, 有些高校英语教师的在教学过程中, 只是一味地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 课堂上除了书本上既定的知识再没有其他新的元素, 这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所以高校英语教师在继续教育中, 应该加强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积极地了解外界的资讯信息并在课堂上加以引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程设计能力

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高校英语教师应该积极学习别人的优秀教学经验, 听一些教学效果显著的同行的课堂, 从课堂的构思到课堂的调整, 看别人的课堂是如何设计的, 对比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对课程设计的不足, 并做出改进措施。

3. 同学生的沟通能力

高校中教师和学生见面的机会就只有课堂, 教师应该积极抓住这个机会和学生沟通, 听取可行意见并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做以改进[5]。教师教学的目的在于能够让听课的学生接受所教的知识, 但是部分高校英语教师忽视了自己教学的真正意义, 有课的时候来到课堂, 讲完课就马上离开课堂, 从不与学生进行交流, 也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这不仅仅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发展得到限制, 更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所以高校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 不管是课前、课后还是课堂当中, 都要积极地和学生进行沟通, 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4. 课堂管控能力

高校英语教师在继续教育过程中, 应该提升自己的课堂管控能力, 包括自己对课堂知识的管控、讲解进度的管控以及对学生的管控等。对课堂知识的管控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全方位地认真地准备自己要讲的内容;讲解进度的管控指的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把握好知识的输出速度, 讲解的内容要分出重点和非重点, 对重点部分要多花点时间, 使课堂时间都能够被合理地利用, 如果教师知识输出速度过快, 学生就在知识的理解上就会出现困难;如果知识的输出速度过慢, 就会影响自己整体的教学计划;对学生的管控除了对课堂纪律的管控, 还要对学生接受知识过程进行管控, 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方面。

5. 教学反思能力

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可以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 这对日后自己教学方式的改进具有指导意义, 也可以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升。但是大多教师很少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 即便有进行反思的, 效果也没有太多的实际指导意义[6]。高校英语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对课程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质量的反思以及对教学评估等方面的反思。高校英语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 要分类对自己的教学状况进行反思。

6. 使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 教育方面也不例外, 高校英语教师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 应该学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 事实上现代高科技在教学当中使用的例子越来越多, 并且在教学中使用信息化设备是一种发展趋势, 高校英语教师在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技能的基础上, 应该学会使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设备, 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进步, 传统的教学方式会被淘汰, 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信息化教学, 高校英语教师应该积极推动这种发展潮流, 促进教学领域的变革。

7. 执行计划能力

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首先要经过教育机构的指导, 自己也会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这就需要高校英语教师提高自己执行计划的能力, 在教育机构的进行教学指导的过程中, 高校英语教师要积极听取教育机构对自己所教学科总体教学的大政方针, 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跟着大方向走;自己制定的教学计划, 教师也应该积极执行, 这就要求教师有严格的自律能力, 严格执行自己的教学计划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英语已经成为许多国家除了本国母语之外需要掌握的第二语言, 我国的各类教育机构也早已把英语放在考察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之内, 因此对于英语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作为英语教师群体的中坚力量, 高校英语教师的应从课堂、课外等多个方面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袁磊, 张艳丽, 赵鹏等.社会性软件支撑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3, (10) :62-65, 69.

[2]张再生, 张春瀛.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与对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73-76.

[3]徐承萍, 孙小娅, 薛若雯等.高校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公开课拓展研究——兼论公开课如何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化[J].盐城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27 (4) :78-81.

[4]张春武, 赵莉莉, 王文丽等.在职培训与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12) :115-116.

[5]李春燕.西方国家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经验与启示[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5 (4) :81-83, 97.

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发展 篇5

网友:我是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好不容易苦读到了今天,却缺少成就感。跟高校其他专业教师相比,职称比谁都难解决,说搞科研别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哎,激情都快燃光了,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发展了。

专家:你讲的确实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在许多人看来,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很简单,“只需上上课,不用做科研”,似乎这是思政课教师工作的一种常态,思政课教师也常常会感到缺乏发展机会。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国家政策的重视以及学校管理的支持以外,更重要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自己要积极调整心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专业发展。我的建议有下面几条:

做一名自信的教师。高校思政课教师如果不能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就会失去专业发展的可能。《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如此,思政课教师作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自己更要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做一名教学能手。如果不能通过课堂来吸引学生,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思政课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影响大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政治理论修养,还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既要多联系当前国内外的社会热点问题,针对学生困惑有的放矢的讲解,又要充分重视学生真实需要,灵活的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将课堂讲授、专题讲座、课堂讨论、学生演讲、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做一名研究型教师。高校思政课教师如果缺乏科研能力,就会失去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无论是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还是更好地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校思政课教师都需具有广博的知识、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良好的科研能力。因此,思政课教师应提高理论修养,关注学术前沿问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加强学术研究,提升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增强教学吸引力的同时,推动学科建设与完善,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最终实现专业发展。

论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建设 篇6

【摘要】 随着社会行业专业化趋势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了主流。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建设不仅关系师资素质的高低,也是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本文从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出发,分析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建设的重要意义,探讨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实践途径,以推动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进程,促进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高校教师专业伦理高等教育和谐发展

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指的是高等教育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在满足社会需要、引领社会进步中实现自身健康发展的一种状态。19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社会行业的专业化趋势日益明显,大学教育的专业化已经成为了主流。1966 年, 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发表的《关于教员地位的建议》明确指出: “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它要求对所辖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的及共同的责任感”。顺应专业化的要求,加强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对于提高高校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 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

建设高校教师专业伦理,首先必须要正确理解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所谓专业伦理(Professional Ethics),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作的人员,在执行专业相关的业务时,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Standards of Conduct)。一种职业专业化的提升,如果没有相应的专业伦理的规范和约束,必然不能赢得社会对其专业服务的高度信任和尊重,该职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专业地位的取得也必然难以实现。专业人员必须获得社会大众对于其本身专业或专业工作人员本身的善的信任。也就是说,一项专业之所以成为“专业”,除了专业人员本身所具有的专业素养之外,公众对于该专业人员的道德(morality)也必须能够抱有很高的信任与期待,否则这个专业将无法成为真正的专业。

专业伦理与职业道德不同,一方面,专业伦理与特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紧密相连,并且由于这种联系性而将专业伦理与与其他一般职业道德明确区别开来。另一方面,专业伦理更强调从业人员的自律。它要求在明确的专业范围内,在服务供求及双方责任关系的基础上,自觉的遵守专业的行为规范,以维持与发展专业人员与雇方的的关系。职业道德则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并且由于专业性不强,易于认识与监督,更加容易为他律所约束。

高校教师专业伦理是高校教师表现其教育作为时所参照之专业规准。亦即教师在推展教育政策、学生辅导或班级经营时,所依循的道德原则或伦理规约等。将工作价值内化为积极的工作态度,愿意为工作而积极奉献自己的时间与心力,并从工作中获得满足与乐趣。笔者认为,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 教学伦理

教学活动是大学教育的主渠道,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体系的任务,更要促进学生智慧的形成和精神的培育,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品质。因此,教学不仅要符合科学合理性的标准,更要符合伦理正当性的标准。高校教师应当不断地要求自我与充实自我,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本着专业的理念,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在教学活动整个过程中,秉持专业的精神,建立正确的教学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及追求知识的能力,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 师生伦理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以道德责任和道德权利相结合为基础的特殊的伦理道德关系,作为贯穿高等教育过程始终的基本关系,它的好坏影响高等教育活动的一切环节。大学生作为成年人,自我意识较强,主体意识和成人意识都在不断发展之中。在这个有着强烈的平等意识的阶段,“朋友”是双方沟通共同的角色期待。高校教师应公平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以朋友的身份与大学生平等相处、真诚关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正如陶行知所说:“当学生不觉得你是老师的时候,你就是最好的老师。”

(三) 学术伦理

高等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行业,也是学术研究的行业,学术研究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高校教师应保持学术的独立地位,使得学术研究不受政治与行政的干涉;致力于研究工作,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秉持诚信与良知,不抄袭、剽窃他人作品,不捏造、篡改学术资料; 担任学术评审人员与时,保证评议的客观、公正,不因主观立场、私人关系、学术派别的偏见而影响评审结果。

(四) 社会伦理

高校的三大职能是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因此,以知识服务社会,引导社会风气,乃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如何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恪守适当的伦理准则,实现大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建设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高校教师应当在教学与科研之外,积极关怀并参与社会事物;应具有专业的知能,以社会公益为基本目的来参与社会各界活动;与外界互动时,应当遵守自律原则,避免经营不当的私人利益以及接受不合理的馈赠和宴请,同时不应忽视对本校应尽的责任。

二、 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建设是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相当一部分与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建设的缺失密切相关。随着高校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在高等教育和谐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愈加凸显。

(一) 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建设是高校教师职业的内在需要

专业伦理是专业的内在需要,是专业人士的生命。高校教师作为一个专门职业,要求其从业者不可忽视本身的伦理规范,对其专业伦理应有自觉的意识并全面加以履行。可以说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建设衡量高校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标准。

(二) 高校教师专业伦理是约束高校教师行为的需要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专业领域差异性的知识与技术能力成为专业建立权威之所在。然而这种差异性造成了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之间的资讯不对等的现象,影响了对专业人士的约束力。因此,用以约束专业人士行为,保护服务对象的专业伦理,才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教师作为一个专门职业,不仅传授知识,也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人格素养。在高校教师的专业行为上,就表现为以理性自省的道德为基础,承担教书育人的专业责任。高校教师专业伦理,正是通过约束高校教师的行为来促进高校教师向大学生提供更佳的服务,并驱逐同行中的不良分子,使得高校教师专业化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

(三) 高校教师专业伦理是保障大学生受教权益,落实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需要

大学作为公共行政的一环,其受惠的对象是大学生,而不是教师、家长,也不是行政人员。高校教师所作的分配资源、课程发展、学生评价等决定是否公正公平,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受教权益,是落实教育均等概念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性别、民族、宗教、性格、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等各不相同,在高等教育中难免会出现不均等的状况。在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偏私、不歧视,通过教师的专业判断,满足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的不同需求,才符合大学生教育机会均等的需要。可以说高等教育如果没有伦理的考量,必然会影响大学生整体的受教益权,降低大学生的受教品质,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 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

目前,高校教师专业化运动正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构建教师专业化时代所要求的高校教师专业伦理,既是提高高校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构建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是“服务他人之企图”,以服务理念为核心构建高校教师专业伦理,从而树立高校教师的职业威望,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建设健康发展的高校教师队伍,推动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一) 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形成专业伦理文化

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应当建立在专业的基础上。作为专门职业,高校教师必须接受专门的学习和训练。由于一些高校教师并非教育专业出身,因此,通过加强高校教师再教育的专业培训,重建适应课程要求的专业训练,注重教学实践环节等措施,推动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显得更加重要。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专业伦理文化就会成为影响专业伦理决定的最明显因素之一。这是因为高校教师身为高校组织中的一员,其伦理决定必然会受到高校管理者、高校教育团体和其他高校教师的行为态度和价值判断的影响。高校管理者应当积极的创造伦理的情景,塑造专业伦理文化,使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将专业伦理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体系,反过来影响教育者的伦理判断和决定。

(二) 组成高校教师专业团体,制定专业伦理规范

要使得高校教师成为一种专业领域,最重要的就是成立专业组织,形成专业团体,审定专业标准,制定专业伦理规范。可以说专业团体是职业专业化的标准之一。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各种教师专业团体纷纷成立。各个教师专业团体为了协助其成员表现出专业行为,规范其成员行使专业职权,维护专业团体成员的公共利益,发挥专业决策的影响力,都制定了严谨的“专业伦理规范”(Professional Ethic Code)。一般来说,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倾向于自律性,是教师道德责任感的内化。它包含了教师的教育良心和角色敬畏,以及教师为了履行专业职责、提高专业水平而自我反思的专业习惯。这种在组成高校教师专业团体,制定专业伦理规范,培养专业责任感基础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与规范体系,为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升高校教师专业形象,促进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 发挥关怀伦理,关注高校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

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构建,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引导高校教师实现自我价值,达到对人的完整追求。在高校管理中应当倡导关怀伦理,执守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关注高校教师作为“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追求,重视教师人格的塑造。不仅要对高校教师专业的成长负责,更要对高校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负责。应让高校教师深切地感受到:教育作为一门专业,除了工作本身外,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期待。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从自上而下的灌输转变为平等的对话,在开放气氛中彼此互动,重视教师的个体经验,了解教师的职业情感,透过相互理解的过程,形成互为主观性。这种高校管理者与高校教师的对话,不应当是上下阶层关系,而应是民主的伙伴关系。高校管理者在开放模式中分享意义,构建知识,引导教师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使教师的教育目标与学校所追求的目标相结合,使之具有目的感与责任感,为高校的教育目标奉献心力。

(四) 寻找专业伦理与行政裁量的平衡点,保障服务对象福祉

行政机关在处理公务时的首要原则是“依法行政”。在这一前提下,行政机关行使职权执行公务,必然要以法规为依据。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限的行政法规往往难以涵盖复杂的客观情况,需要行政机关在行政法规之外,借由自身合理判断来作出决定,这就是所谓的行政裁量。高校教育行政人员,在处理教育事物时,难免会遇到两难困境。这是因为教育行政时常包含着伦理的挑战,不可能为所有的情境拟定各种伦理行为,因此造成伦理方面的决定引起争议或无法达成共识情况的发生。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发展,要求高校教育人员在专业伦理和行政裁量之间寻找平衡点,调和专业伦理与行政伦理可能有的冲突。在行使裁量权的时候优先考虑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作决定时深思熟虑,避免违反专业伦理要求的情况发生;行为公开、公平、公正;遵循适当性、必要性和狭义比例(亦称比例性)三大原则,在现行的法规和制度权威下寻找权益的均衡点,保护受教育者的权益,并以此为标准来判断裁量是否适当。

总之,高校教师专业伦理是在高校教师专业化背景下提出来的新概念。随着高校教师职业竞争的不断加强,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制度、高校教师再教育专业化等外围制度的完善,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得到了广泛认可。建设高校教师专业伦理,不仅是促进大学生成长的需要,而且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需要。对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2]黄藿.教育专业伦理[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

[3]范炽文.教师专业伦理——理论、困境与实践途径[A].台湾师范教育学会教师形象与专业伦理[C].台北:台湾心理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QK07-08-01)

【作者简介】 王京(1981-),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伦理学。

高校教师专业化 篇7

一、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 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 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中国在1993年通过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总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 我国又建立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从时间层面强化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即教师这个专门的职业, 需要通过严格的培养和训练, 不断持续的学习, 不断深入的实践, 从而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能, 以达到思想意识, 文化知识, 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和发展, 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也就是说, 教师的专业化是在始终保持一种与时俱进的状态下, 努力达到一种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更高境界, 实现知识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并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既是一种状态, 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需要在“动态”专业发展过程中, 不断将自己的态度、价值、信念、知识技能和行为表现时刻加以调整、修正、评估、重新审视才能接受挑战和考验。

二、中国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

从高校教师的发展原动力来分析, 所谓教师专业化发展, 就是教师在传授基本的学科知识时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促使学生各方面的积极发展, 如丰富的专业知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成熟的心理素质等, 从而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优质的合格人才。

从高校学习的本质和目标来看, 高校教师扮演双重角色, 作为某一学科专家的同时, 还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做社会有用的人, 奉献爱心, 回报社会。

“面向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 专家马立在演讲中反复申明教师专业不可磨灭的特殊性——那是一种庄严的传统和无可替代的品质, 与哲学、艺术等一切探及人类精神世界深处的专业传统和品质等同:“教师专业的发展, 必须同时具有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专业态度的养成与提高, 仅仅具有专业知识的提升, 并不代表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是具有浓厚个人特色和自觉性的专业, 教师必须具备充分的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 必须将所有外在影响的因素都内化为个人发展的积累, 这样才能得到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是通过体验、思考和实践逐步形成的, 是对专业知识和理论进行感悟、内化, 并与个人的应用情景相融合而成的”。

三、中国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

(一) 博而精的学科知识

面向21世纪, 社会需求复合型人才, 那么作为高校教师, 其知识结构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这就要求高校教师首先成为复合型人才。世界各国将教育改革聚焦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队伍的优化。高校的教师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关键因素, 是教育发展的原动力, 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更是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建设一支政治业务素质好、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是新形势的要求, 新时代的呼唤。逐步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来达到提高科研水平和培养高级人才的目的。

(二) 现代的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活动中, 不仅要实现教学内容的理论化、课程结构的综合化, 还要求教学方法的创新化, 教学手段的媒体化, 这是当前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面对学校教育信息化, 广大教师是实践者, 又是建设者,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既是客体也是主体, 一方面教师的专业化能够带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也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二者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 以互联网技术为传播媒体的现代远程教育, 可以不受时空限制, 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区域的任何一台网络终端随时入网学习, 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 自由选择学习内容, 自行安排学习计划, 随时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并能及时得到解答, 教师充分利用因特网丰富的信息资源, 随时补充、修改教学内容, 开设最新的课程或讲座, 及时获得新知识, 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这就为更广大体育教师群体提供了即时的职业技术培训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 使学习更加个性化、主动化。

(三) 教师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的意识

所谓“自我更新”, 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 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 激励自我更新, 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订、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教师自我更新有两个核心因素, 一是自我发展需要和意识, 或者说自我更新意识;二是自我专业发展能力, 或者说自我更新能力。只有具备自我更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师才能不断自觉地促进自我专业成长, 它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主观动力。所以高校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反思与自我专业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自我反思, 同时加强专业合作并学会终身学习。

(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榜样示范是一种责任教育手段, 教师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引路人, 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 他们对社会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也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 作为高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正确对待社会上的人与事。

四、中国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一) 教学实践与进行科研相结合, 提高自己的教学以及科研水平。高校教师应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 把更好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当中, 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双向发展。

(二) 高校教师应该进行跨学科交流, 积极与他人合作。跨学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知识体系综合化、学生认识综合化和社会问题综合化。促进跨学科研究, 需要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 这样促进知识的融合, 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三) 高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敢于突破、勇于创新, 认真学习有关文献及现代教育科学理论, 积极主动的探索提高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四) 教学能力的提高, 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学好“整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效果, 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注重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

总之, 中国高校教师专业化是整个高校教师群体、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希望。不管是教育界内人士, 还是业外的旁观者, 都希望我们的高校教师能够更加有效地传道、授业、解惑, 也希望其尽早找到自己的专业世界, 不再仅仅作为一种美好的道德形象存在于社会。教师专业化任重而道远, 求索仍须继续。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理论问题, 并进一步提出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内容, 最后提出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即在理解教师专业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探讨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思路和策略。通过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来提高高校教师质量, 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黄崴著.教师教育体制:国际比较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

[2]王建磐名誉主编.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3]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国际比较与思考.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9-01-03

[4]中国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报告.http://www.51report.net2009-5-4

高校教师专业化 篇8

中国“师范教育”的实行逐步实现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然而, 中国没有专门培养高校教师的机构, 高等教育的学术专业性促成了目前高校教师的培养模式, 即具有一定学术专业性和理论基础的人才, 通过岗前培训等形式形成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 并逐步进入高校教师行列。因此, 与中小学教师相比, 高校教师的专业化问题, 其内容更加复杂, 也更需要来自政府、高校和社会等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本文在剖析高校教师专业化内涵的基础上, 力图探索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问题, 以求进一步引导和促进高校教师“双专业性”的形成。

一、高校教师的专业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教师队伍的日益壮大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中国教师职业开始走向专业化。其中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1.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教师专业化”这一说法, 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 主要强调教师作为一个群体的整体专业性的转变和提升。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作为一种职业, 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 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即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具体来看, 教师专业化包含四个基本含义: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 也包括教育专业性, 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 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既是一种状态, 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上述定义及其内涵主要是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来阐述的, 即我国日益成熟的“师范教育”培养模式。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 高校教师的培养, 主要强调其学科专业性, 而对其教育专业性的要求, 一般是从真正进入高校教师行列之初才开始, 即高校教师的教育专业性, 更多的是通过短期的技能型培训如岗前培训等进行培养, 而缺乏更系统的教育专业性的学习;绝大多数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主要从实践教学中获得, 因此个体差异性很大, 缺乏较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因此, 高校教师的专业化, 其内涵也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不完全一致。参照目前“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高校教师的专业化, 是指高校教师作为一种职业, 应具有自身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 有系统的培训、进修、晋升制度, 有完善明晰的管理制度, 即实现高校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2.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内容

从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含义可知, 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 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

包括学科专业知识、一般社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高校教师面对的是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独立意识的大学生, 一方面, 他们学习的专业性很强, 这需要高校教师具有非常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 能教授他们普遍适用的专业理论, 引导专业学生对该专业的普遍规律进行总结归纳;同时当代大学生又拥有非常发达的信息网络资讯, 他们对社会百态都有着较敏感的认知能力和基本态度, 这要求作为当代的高校教师, 还必须具备较完善的社会文化知识, 能在理解学生态度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对诸如人生规划、社会现象等社会普遍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确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确保大学生德、才共同发展, 成为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的人才;最后, 高校教师作为一种职业, 要想实现“教书育人”这一职业的专业化, 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 掌握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 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高校教师必须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普遍意识、行为能力和学习态度, 与学生一起努力, 形成师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培养大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能力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2) 高校教师的专业技能

包括学科专业技能和教学专业技能。目前高校教师的学科专业技能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职前的学科专业学习和训练 (即学历教育) , 二是任教过程中主动的学科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 如专业进修、对口企业挂职培训等, 其中第二类技能提升方式更接近行业实践, 需求也更为迫切。至于高校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 普遍缺乏较系统的学习和训练, 目前的现状是高校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 一方面, 来自职前及职中各类岗位培训、教学研讨会等;另一方面, 也是更为主要的方式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积累和同事之间的相互切磋。

(3)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

目前, 没有全国性的专门针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不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有很多相似之处, 如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等内容。但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与中小学生不同, 高校教师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 来规范个人的职业操守和职业行为,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

3.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高校教师的入职管理缺乏明晰的目标

目前高校教师的招聘普遍以高学历、高职称为基本条件, 但却忽视了拟招聘教师实际的专业教学能力, 从而导致高成本招聘到的双高型人才无法发挥较好的专业教学带头作用。可见, 在高校教师的入职管理中, 过分重视教师的硬件和资质而忽略对其专业素养的考察, 必定会误导和阻碍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2) 高校教师的职业培训缺乏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对于新入职的教师, 由于面临身份角色的转变, 必须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 此类培训的开展情况相对较好。但由于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性的特点, 在教师入职之后, 还应该开展系统性的在职培训, 如教学方法培训、先进教学理念培训、教学心理学培训等。目前针对高校教师的在职培训缺乏有效的管理, 全凭教师自愿, 开展效果较差。

(3) 高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较弱

虽然高校教师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但是由于职业分工的不同, 教师对本专业所在行业的实践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操作,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如教授酒店管理的教师, 虽然系统学习过酒店管理方面的知识, 但是由于缺乏真正的酒店行业的从业经验, 或对该行业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缺乏了解, 从而难于驾驭这类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更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 职业压力大导致责任感下降

高校教师应以教学为第一要务, 但是目前的现实是, 教师每年都要面临各种各样的考评和评估, 如教师个人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职称任务等, 另外, 还有各类专业评估、高校评估所带来的繁琐的整理、准备、汇总、报告等任务。繁重的职业压力导致目前高校教师不堪重负, 职业责任感下降, 缺乏教书育人的工作热情。

二、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

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对于教师个体而言,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意味着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1.专业能力

能力, 是个体所具有的与完成某种任务相关的本领。因此能力总是与特定的任务或活动相关。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 是指作为个体的高校教师在完成本职任务的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或素质。

2.专业能力结构

由于高校教师这一职业本身的复杂性, 它所要求的专业能力不是单一方面的能力, 而是具有系统性的能力层次, 我们将这种职业所要求必须具备的能力层次成为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助于我们在明晰其专业能力结构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提升高校教师个体的专业能力。

依据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内容, 可以将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大致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 不断学习的能力

这是作为高校教师最基本的能力, 教书育人所需要的各类知识及其更新, 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 尤其是在目前信息网络如此发达的情况下, 高校教师更需要获取广泛而前沿的各类知识, 并融会贯通到教学过程中, 才能更好的满足现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2) 人际沟通和表达能力

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师生互动, 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能保证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从而为课程教学提供良好的互动环境。而表达能力则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若教师普通话不标准、方言味十足, 或吐字不清晰, 表述不清楚, 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 从而可能造成学生疲乏、反感的情绪。因此良好的人际沟通和表达能力, 是高校教师“授业、解惑”的基本工具, 也是其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

(3) 调控教学活动的能力

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活动, 这包括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效果评估等一系列环节。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 即根据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 认真设计和落实每个教学环节, 并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改进。对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是高校教师专业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 也是当前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最薄弱的方面。

(4) 积极创新的能力

高校教师是面向未来的职业, 因为他在为行业培养未来的员工, 在为社会培养未来的主人, 因此高校教师必须高瞻远瞩, 无论在教学实践方面还是在自身的科研活动等方面都必须具备创新的能力, 并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 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行业和社会需求的人才。

三、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

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是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涉及到国家、高校和教师个体三个层面的内容。

1.国家层面——制定、实行针对性的政策

目前, 我国在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已实行的政策主要包括高校教师资格政策和职称评定政策, 高校教师资格政策要求新入职的高校教师以短期培训的方式获取高校教师资格证, 从而获取从业资格, 而职称评定政策则主要依据教师个体在科研方面的水平进行评定, 对教学水平的要求不高且过于笼统。可见目前在国家层面针对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定的政策尚不全面且不系统, 无法较好地发挥国家政策在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导向和保障作用。应建立和完善与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相配套的系列政策, 如高校教师资格评定政策、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政策、高校教师专业水平评价体系等, 同时还应在高校教师的薪酬待遇水平、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政策引导, 从而为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2.高校层面——完善、落实职业培训和管理制度

高校是高校教师的所属单位和管理单位, 同时也是国家相关政策的执行单位, 因此在高校教师专业能力建设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具体到高校层面, 应该制定和落实好完善的高校教师职业培训制度和管理制度, 其中培训制度应包括入职前的岗前培训、在职的系统培训等, 此类培训应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 同时提高培训的可持续性, 促进高校教师的在职培训成为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平台;同时针对教师个体的自主进修活动如学历进修、学术交流等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管理制度应包括教师入职考核制度、教师年度考核制度、教师业绩评估制度以及各类针对教师专业能力和工作业绩的奖惩制度等。要说明的是, 这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应广泛征求教师群体的意见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修订, 同时制度的实施要成为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常态, 并尽量降低各类考核给一线教师带来的繁复工作量。

3.教师层面——终身学习, 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作为高校教师个体, 应充分认识自身专业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结合专业特性和学生特点, 认真思考和总结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途径;要充分利用国家和学校提供的系列引导政策, 积极进行专业进修和培训, 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并时刻谨记“教书育人”的职业要求, 用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负责任的教学心态来认真面对每一堂课, 为培养行业未来员工和社会未来主人而不懈努力。

总之, 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事关高等教育改革的成败, 也是每个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来源。国家、高校及教师个体都有责任积极探索和实践高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途径, 共同促进高校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摘要: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关键课题之一, 也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求。在明晰高校教师专业化含义的前提下, 从高校教师的职业要求出发, 全面剖析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内容, 进而对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在专业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教师个体的角度, 对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进行归纳;最后从国家、高校和教师三个层面, 系统阐述了我国高校专业能力建设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专业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应强.大学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学能力建设[J].现代大学教育.

[2]袁锐锷.教师专业化与高素质教师[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朱宏福.教师能力建设机制与策略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29 (2) .

高校教师专业化 篇9

一项工作,首先是一份职业,是为了取得报酬而从事的劳动。而专业则被赋予了更多的特质,是一群人经过专门教育或训练,具有较深入和独特的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知识与技术,并按照一定的职业标准进行的一项劳动。“专业化”则是“专业”的动词形式,是根据一项职业的内涵与要求,不断地付出努力,使其达到该职业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强调的是过程,而非结果。那么这一过程应该通过什么来实现。

1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培养体系的建立

1996年通过的《大会宣言》以及与宣言相联系的《建议》中九条建议的第七条提出“主要通过实施高水平的初期师范教育和终身职业的专业发展,创设多样化的以适当的评价体系为支撑的职业结构,提高教师的物质和社会地位,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以初期师范教育和终身职业发展为手段,评价体系为支撑,这一观点与教师职业社会化理论非常相似。因为就其内容而言,教师社会化就是个体学习教师职业所应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价值观等;具体来说教师的社会化过程包括预期职业社会化和继续职业社会化。教师的预期职业社会化是个体在准备担任教师之前接受的专业学习与训练。完成这项工作的主要机构是师范院校或具有师资培训任务的其它学校。教师的继续职业社会化是指在其担任教师这一角色后,由其所在的学校结合本校课程需要对其进行的岗前及在职培训。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角色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内化教师职业价值,掌握教师职业手段,认同教师职业规范,形成教师职业性格。这两个阶段、三个时期正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所需要重点着手的方向。

1.1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

1.1.1 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李家同教授在一次演讲中也提出:“大学的专业教育,绝对应该追求卓越,但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培养杰出的专业人才,而在于培养有宏观的、有人文素养的而又关怀社会的精英分子,所以起码使同学们了解,即使只为了他们自身的职业,也不能只吸收专业化的知识”。这对教育专业来讲,更是尤为的重要。因为教师不单单是一份职业,更承载了培育后人、传承历史的使命。在教学中,一句简单的话,一个小的行为都可能对他人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理想的大学教育应该是注重人格的陶冶,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智慧的养成,对真理的追求。

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各种新观念、新思想不断涌出,诸如“终身体育”、“快乐体育”、“阳光体育”层出不穷。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单纯的“运动技术技能”不再能够作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点。当然,运动技能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体育课的手段和方法及基础。相比运动员,体育教师所应该注重的并非在“一专”上的拔高,而是更注重“多能”,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教师,其所具备的各种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和融会贯通,让同学们喜欢上课,热爱运动。看似简单的一个要求,但做起来并不容易,他包含了教师的个人魅力、文化涵养、体育知识、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等,其中任一环节的缺失都会对课堂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这也就决定了各高校在培养未来的体育教师时应该注重的方面不仅仅是专业技能,还应该加大教育学、心理学、思想道德、哲学等诸多方面的培养。例如:生理、解剖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但是体育教育过程和群众健身过程的生物学研究却在课堂上鲜少出现。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更注重知识的多元化和结构化以及人格的陶冶,这些都是一个人自我提升所必不可少的基础。

1.1.2 注重教育实习,强调教师教育机构与学校的有效联系

纯理论教师的培养存在缺陷,非常多的学生认为基础课程枯燥乏味,并感觉所学理论空洞无用,即使记住知识与理论也只是能够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但仍然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进行教学活动。所以,各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实习工作,切实加强学生的教育实践,保证与中学高校建立长期、频繁、有效的联系。用实习来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

1.2 高校体育教师的入职培养

目前体育教师的岗前培训多是指即将上岗的时候,由省市师范大学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对新教师进行的一种职业技能教育。直接的目的是取得高校教师任教资格证,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学科的内容,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行政法规等。就目前师范教育的情况来看,它在提高教师专业化方面是有成效的。但针对性较差,尤其在认识到教师的职业价值,认同教师的职业规范及形成教师的职业性格方面则是很少涉及。这就要由本校领导与教师对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做有针对性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岗前培训。

(1)理论方面的专题讲座。例如“怎样做好职业定位”、“怎样做好教学工作”等专题报告,从大学的类型、定位、大学精神及大学教师的使命和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阐述,帮助青年教师成功转型,帮助其做好角色、目标、责任、知识和身份的转换,把教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也能够使新教师对学院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职业规范与职业价值有更深入的认识。

(2)团队凝聚力方面,重视素质拓展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对新入职的体育教师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有助于其树立团队意识,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素质拓展训练,能够培养新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树立了团队观念,这将对新教师更快地融入学校、更好地开展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3)技能训练方面,采取理论实践相结合。采用示范课方式,发挥“样本效应”,让新教师通过观摩,把现象的感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微格教学训练方式,使新教师通过摄制的录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更为深刻的分析,并增强了改进教学的针对性,往往比正规的课题教学的经验更有效。

对体育教学工作的理解以及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感悟是教学工作实践活动的产物。学生很难仅仅通过课堂学习完成。采用这些切合实际的培训方式,可以使新教师更快地适应新角色、适应体育教师的岗位,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逐步成长从而形成自身的教学性格及特点,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

1.3 高校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广义上的在职培训包括获取学历的教育、获取从教资格的教育、专业提高性质的教育等。所有这一切的落脚点都是使体育教师成为有一定研究方向的体育学者或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优秀体育教师,所以在职培训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培养体系的最高阶段。

人对知识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时代的变迁、文化的融合、人们认识的改变、知识领域的延展等一系列的变化,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地进步。理论上讲,在职培训的重点是使体育教师成为有一定研究方向的体育学者或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优秀体育教师。从实际角度出发,以技术见长的体育课程,任课教师的身体状况和体能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儿不断下降的,如果仅凭过去的运动水平去应对未来所有的体育教学的话,显然是无法与新时期的课程要求相匹配的,所以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尤为重要。

可以采用多种培训方式,例如会议交流、专业培训、国际交流等,以达到拓宽体育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学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专业能力的目的,为教师自身更好地发展、学校更好发展提供养料。

针对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可以采用高等体育院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等,参加函授课程、在职硕士学位班、助教进修班、单科进修班、访问学者等。

学校应积极引导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可以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自我完善。同时也可以建立教师业务考核制度,由此来督促教师通过继续教育来解决教学中的不足。

2 高校体育教师在专业化成长中的个人反思

上述方面均是学校在教师专业化道路上能够为教师提供的帮助。然而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需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作为教师,内省与反思是专业成长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好比一味药引,将诸药引向一定的经络脏腑,进行针对性治疗。和“成药”相配使用,可达到引药归经,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的效果。“反思”这一“药引”可以缩短教师在专业化的道路上的路程,使其取得更好的效果。

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教师专业化发展只有通过对实践的反思和拥有系统理论与研究才是可能的。古语有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尚且三省吾身,作为一个有缺点、有矛盾的教师,更应该从多反面进行反思。一个勤于思考的教师,会生成出他独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修养。人容易忘却过去,并且总在重复错误。在反思中真实地记录每一天,记录教学过程中的点滴,记录自己的成功与失败,能够切实提高教学监控能力。

体育教师必须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认真审视和反思现有的教育观念,不能把体育教育看做单纯的身体锻炼,而是通过科学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身体规律、掌握技术动作、体会运动节奏,进而健美体格,突破自我,完美人格。要实现这个过程,取决于体育教师持续的反思性实践。体育教学不是一个纯技术层面的机械操作活动,体育教师教学水平以及相应教育观的提升与转变不可能只是借助于纯理性的逻辑推理判断或名词思维,它需要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影响和改造,要经历一个教学思维冲突的引发和解决过程。

如果体育教师不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有效的跟进学科的发展,形成个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则只能停留在“教书匠”的阶段,无法向高水平的教育教学专家型教师转变。

3 结论

(1)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的过程,是一个由不专业向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2)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应从两个阶段,三个时期进行论述。在职前培养阶段,主要以培养并形成具有初步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为主,同时指出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入职培养阶段:职前培训,主要以各种相关知识学习和形成合格体育教师培养为主,熟练掌握心理学、教育学,根据教材内容准确灵活地运用方法手段合格的体育教师;在职培养时期,是体育教师形成体育学者的阶段,其培训的内容以提升个人素质、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为主。采用的方式以交流为主、参加各种课题以及高峰论坛的形式进行。

(3)在三个培养时期中,职前培养时期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培养的基础和起点,入职培养时期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培养的重要阶段;在职培养时期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培养的发展阶段,也是最高阶段。

参考文献

[1]UNESO.International Labuor Organation(ILO),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he Status of Terchers[R].Paris:Adopted by the Speci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tatus of Teachers,1966(10):12-13.

[2]吴昊.走向贯通:新世纪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观[J].体育文化导刊,2006(2):63-65.

[3]蒋晓丽.体育教师专业化语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J].体育科技,2006(27):10.

[4]汪海涛.高等师范体育专业现状与体育师资培养改革的思考切[J].四川体育科学,2001(1):74-76.

[5]蔡德坤.体育课程改革期待新型体育教师[J].体育与科学,2002(1):79-81.

[6]李才俊.教师教育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105-107.

[7]常智.从教师教育的理念审视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闭[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387-389.

[8]付万凯,张爽.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05(4):244.

[9]王维群,钱铭佳,黄汉升,等.未来中学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闭[J].体育学刊,2001,8(3):93-96.

高校教师专业化 篇10

一、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问题

( 一) 教师缺乏完善的培训和学习

在从事成人教育工作的教师中,有部分根本没有接受过较为正规的成人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甚至都没有参加过一些较为系统性的成人教育职业培训和学习。同时对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理论研究还不够到位,涉及的很多领域还没开垦,成人教育教学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在人才培训方面,很大一部分教育学者和学生都比较认可成人教育硕士,但是成人教育硕士在实际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一些成人学生把自己一直接受教育作为取得学历的根本路径,不改变观念上的错误认识,甚至对自己都不严格要求,虽然有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但是在实际学习中效果并不好。

( 二) 高校成人教育教师对相应的心理特点及学习规律缺乏认识

大部分高校因为重视经济效益往往忽略掉成人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一些教师不能准确掌握成人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并不能深入研究成人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特点,也无法根据成人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

( 三) 高校成人教育教师教学行为及教学观念上的误区

目前,我国成人教育教师认定的是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并没有具有自身特点的职业资格。成人高等教育和各高校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的主从关系是当前成人教育师资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成人教育主要依附点为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资源,特别在师资力量配置方面,只能采用“低头求人”“见缝插针”的方法,没有自己独特的建议。随着一些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扩招,使得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这样一来,既不利于成人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成人教育的教学形式通常是集中授课,一般是在寒暑假进行上课,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学院配置的教师都不是专职教师,只是招聘一些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往往需要承担一定量的社会工作、科研任务或者各种形式的教学任务,这样一来,一些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便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成人教育的函授制教学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全日制教学之间的差别很大,尤其是在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历和生源组成方面。如果一些教师采用照搬套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或者将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运用到成人教育上,那么势必会影响到成人教育的效果,不能较好地完成成人教育教学任务,没法确保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结合校本实际情况,增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 一) 加大校本培训活动的开展力度

校本培训一般来说是指根据学校切实的情况,由学校发起组织,主要目的是实现教师发展的需求,主要特点是选择范围大,自由度广。在开展成人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校本培训机制,并且定时或不定时地开展一些校本培训活动,这样一来,既可以完成高校教育改革在教学方面的任务,也有利于增强高校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另外,成人同样需要根据学校目前的发展水平和教师的专业知识来制订有关校本培训的具体实施计划,这个项目不仅要能满足教师的要求,还要有利于教师未来更长远的发展。教师之间可以开展教学实践经验交流、相互讨论学习等活动,让教育教学工作在实践中形成统一,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

( 二) 健全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机制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是比较漫长的,每位教师都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因此,我们需要结合终身学习教育理念来开展一些教师职前及职后的培训活动,促使教师职前与职后能形成一体化。对教师所进行的在职培训,一般来说是提高教师研究工作、更新知识的教育活动。学校未来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开展教师职后培训最重要的目标,之后围绕一些重要的教学任务展开活动,最后再挑选出科学合理的方法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需要培养其终身学习理念已经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我国各成人高校将会把增强在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及科研水平作为基本任务,增加一些培训项目和形式来提高成人教育教师的创造力。

( 三) 为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环境

高校应当为教师专业化创造一些优秀的条件和有利于发展的环境,不断完善教师及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高校应该构建起教育教学的相关科研组织,以便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和取长补短等,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同时也完善和优化了高校教师的内部结构。另外,成人高校应该针对教师发展的问题,建立相关的咨询服务平台,为教师专业化发展、专业知识训练和帮助教师专业化健康发展提供最佳的建议和服务。

三、完善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创建

( 一)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对教师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该培训不能只依靠个人或者高校来努力完成,而是需要靠国家和社会制定的保障制度。社会对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注需要经过多种方式来实现,为教师师资培训专门设立专项资金,让教师培训顺利进行。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立一些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用的机构,从原来的仅靠高校变为教师和社会共同关注的专项培训。

( 二) 增强社会对成人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了解

成人高校想要实现教师专业化可以说是一项漫长且具有挑战的任务。成人高校构建教师专业一体化发展不仅是社会的责任,还是成人教师个人的责任。相比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过程,观察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情况,研究总结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教训,很容易得出,在目前形势下我国教师教育在发展的道路上挑战和机遇同在。我们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对成人高校教师专业化的认识,训练出可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确定未来发展的方向,促进教改机遇和挑战的发展。

四、政府增加投入资金,为教师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 一) 制定成人高校教师专业化能力标准

成人高校教师仅凭借自己的学科理论不可能是一位合格的教师。相关报道中曾明确说明: 师范教育毕业的教师必须有一定的毕业标准及教师录用资格,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成为一名合格的成人高校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育事业非常热爱,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及事业心,要具备优秀的师德,对系统的科学专业技能及知识要能完全掌握。所以我国应该结合师资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要求,不断汲取国外高校教育教学中成功的经验,为成人高校教师制定出更符合实际需求的能力标准及专业标准,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为教学提供最基础的质量保障,继而帮助成人高校教师在未来得到更专业、更完善的发展。

( 二) 成人高校应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度

我国政府要为教师培训活动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国家必须加大对培训活动的资金投入量、制定一些针对性的政策,为教师提供一些较好的培训机会。方便教师更稳定、更快速地发展,同时运行机制的制定必须有效和完善。因此,我国政府一定要担负起鼓励机制、法律、政策等方面的责任,还要着重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按照学科建立不同类型、形式多种的教师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国家需要设置能够提升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和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课程。第一,结合我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过程》《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执行能力较强、针对性较强的成人高校教师培训制度,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在法律方面的发展; 第二,对目前一些仍然不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正,使其执行能力和操作性更加具有连续性; 第三,受训者应该受到法律法规的保障,对管理工作者、政府单位、工作人员的规范度要不断增强,避免在执行法律法规时出现力度不足的情况,同时还能改善形式单一化的不良情况; 第四,成人高校在对教师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培训时一定要注意,要将教师的自由发展及个性发展等因素充分考虑到,让成人高校教师在未来更专业、更完善地发展。

五、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教师良好的终身学习观念

( 一) 拓展内涵的发展,提升自身素质发展,理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可以说是持续性的,其内涵会受到成人高等教育好坏的直接影响,想要健全及丰富其内涵,必须不断完善成人高等教育。曾经有人指出,其实教师自身所掌握的学科知识与学业成绩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只需要教师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能满足所需的水平高度就行,而超出水平高度的知识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身为一名成人高校教师,必须对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掌握及理解,以便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成人高校教师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学习能力不只是各种学习技能,而自身所从事的教学工作也不只是进行知识灌输。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关键的三个任务,培训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路径,因此,要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作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势必不能为了科研将教学放弃,同样也不可以为了开展教学而不重视科研。此外,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把研究的相关成果及发现融入到教学之中,是学生获得最新科学动态、科研知识、增强授课效果、提高教学技能的有效方式。教师一定要清楚地了解及掌握专业化发展最重要的内涵所在,合理地运用科学手段,有效地解决教学与科研相互间的关系,让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好地提高。

( 二) 构建终身学习观念,增强自主专业发展认识

现代社会的重要理念就是终身教育,若是想要创建终身学习系统,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终身学习的主要作用是解决学历社会化的问题,让一些学历低的人也有发挥才能的机会; 终身学习也可以取长补短,发现每个人的长处,使得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也可以说现代义务教育制度的继续就是终身学习,这样一来既可以弥补他人的不足,也可以使得每位教师都可以自觉自主地学习; 终身学习的最后一个作用是让社会经济及教育事业在未来更好地发展。年轻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自身主要职责,建立起教师终身学习的模范,同是,他们也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和领导者,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终身学习事业应该是教育制度中关键的组成部分。但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专业自主权,也就是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能做出相应的重要决策,让自身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影响者。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其实是教师不断学习及自主发展的重要过程,因此,成人高校教师应该改变自己角色状态,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树立自主专业发展的理念,充分明确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另外也要为教师专业化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根据发展的需要来制定出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不断反思和探究成人教育教学,尽可能健全自身所掌握知识的结构,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绝对不放过任何可以促进自身发展的机会。

六、结语

现在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已经成为大众所关注的话题,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才能在社会上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地位,为社会大众所尊重,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培养高校教师专业化水平是最为重要的任务。高素质人才培养一直以来都是成人高校至关重要的责任,也由此可见高校开展专业化发展何等重要。此外,在成人高校中进行教师专业化的培养是一个较为持久的过程,需要教师、高校、国家、社会的共同努力将其完成,对其的研究工作也是一个具有极大挑战的研究课题。

摘要: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师资力量素质关系着整体成人教育的成效。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项多阶段、多层次和多维度的建设工程,就目前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来分析,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专业化能力偏低。因此,针对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李淑丽.成人教育兼职教师专业化探析[J].成人教育,2008(5):76-77.

[2]李翠萍.成人高校教师队伍现代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7(16):194-195.

[3]刘琳.关于成人高等学校教师培养、提高问题的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9):251-253.

高校教师专业化 篇11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高校青年教师

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009年教育统计数据,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30岁及以下为35.34万人,31-35岁为25.54万人,36-40岁为21.32万人,40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3.48%。一般而言,一名青年教师达到职业成熟的年龄在40岁左右。本研究所指的高校青年教师是在地方高校系统从事教育、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工作,年龄在26-40周岁的教师。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應用型为办学定位的高等院校,一般包括二本和三本院校。应用型本科重点体现在“应用”上,要求以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中,应该体现“应用”二字;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最终能够通过应用型本科教育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

专业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其含义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其基本含义是: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曾任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的亨利·罗索夫斯基说过:“衡量大学状况最可靠的指标,是该校教师队伍的优秀程度。这几乎决定其余的一切:吸引优秀的学生、基金以及校友和公众的支持,并能赢得国内和国际的承认。保持和提高学校声誉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改善教师队伍的质量。”

在高校人才队伍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的主要构成,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在高等教育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群体是潜在的人力资源库,其价值在高校未来的发展中将呈现乘数效应。快速提高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是国内外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传统的本科院校相比,不尽相同。应用型本科院校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着重强调“应用”二字,重在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要培养上述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就必须要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校可持续发展,但是在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长期被认为只是中小学的事情,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还是一个新概念,对于其概念、内涵、发展方式等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还很不够,

三、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当前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中有些薄弱,而这些青年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和教学的质量问题,因此,如何来培养这些青年教师,加强对应用性本科院校教师的专业化指导,更好地挖掘他们的潜力,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成为我们全社会共同研究的问题。

(一)健全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保障

目前,国家现行的教育法规和政策有对教师专业化的相关规定,表现了国家对教师专业边界的保护。如:在法律方面,1994年实施的《教师法》就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制度方面,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对加强教师职业专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教师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1995年12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10月23日发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尽管如此,我国在教师专业化的法律制度保障方面仍然很不健全,这些相关法律政策的建立不过十年左右的时间,各方面的政策的执行力度还有待于加强。

目前国内的教师教育体系及认可制度还有待健全,在提倡教师教育开放性的同时,更应强调教师教育的专业性,这也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集中表现。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作为中国教育界特有的概念--一“双师型”教师的含义是:既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双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专业操作示范技能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专业教师(注:“工程师”泛指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能的人员)。

“双师”概念的核心在于双素质。“双师型”教师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2.“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方式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要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二要从生产、科研第一线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三要制定有利于教师向“双师”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方面,对专业教师进行职业培训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通过“带、送、下、引,,建立一支技术精湛、充满活力、素质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带”,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送”,是选拔部分教师到省内外重点师资培训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深造进修。

“下”,是让部分教师下到基层企事业单位(包括校内外实验、实训室,实习,室训基地)锻炼。

“引”,是指从生产一线引进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教师工作,利用政策进入教师编制。

另一方面,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手段。

(三)创建学习型组织,增强教师自主发展能力

学习型组织概括地说,它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单位是众多会学习的团体。

学习型组织能促使教师有效地进行相互的沟通和交流。学校要指导教师建立学习型组织,使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寻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不断探索、研究、反思,用学习充盈头脑,用智慧提升专业品质。

(四)健全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建设

任何一种职业的专业化都不是空口说教,教师专业化带来的一切问题都需要得到资金的支持和保障。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化需要教师成为研究者,但是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持教师是不可能完成教育教学研究的。要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政府就必须加大资金投入,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有为的人参与到高等院校教师队伍中来。

(五)立足学校实际,构建灵活有效的研训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区域间的合作:一是利用网络打破时空限制进行不同省市之间同类学校的教研合作,从课程设置、课程资源开发、课时安排、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提升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二是与学校专业对口的企业、公司进行合作,使其成为学校的实习培训基地,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学校和企业的结合能更好地促进教育内容的更新和进步,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达到以教带研、以研促教。通过教学的实践环节,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结合专业教学,进行教学教具的开发和自主研制,使理论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总之,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多层次考虑,特别是各应用型本科院小校需要根据各自具体情况,结合教师实际和社会需求,统筹规划实施,充分调动学校教师的智慧,不断地探索出更多的渠道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建设的健康稳步发展。

随着我国教育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转轨,高校教师素质正在受到教育变革形势的挑战,而应战的对策唯有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我们坚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教师教育及教师专业化发展,将会给高等教育带来无限的生机。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一财富殖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社,1996:142-143.

[2]江澤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2,9,9(1).

[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6):8.

[4]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高利容,王叙红.教师专业化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07(1):143.

高校教师专业化 篇12

一、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专业化”指依据一定专业特点与标准, 来规范一个普通职业群体, 使这个群体不断提高从业能力, 并努力争取专业地位, 最后使其所从事的行业变成一种专门职业的过程。对此, 学者们普遍认为教师要达到专业化的程度, 应符合六个标准:第一, 运用专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 强调服务的理念和职业伦理, 即服务所需的专业道德;第三, 经过长期的培养与训练;第四, 需要不断地学习进修;第五, 享有有效的专业自治;第六, 形成坚强的专业团体。依据此标准, 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即指教师在整个教师生涯发展中依据成人教育专业基本理论, 通过终身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 逐渐习得成人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 实施专业自主并提高自身专业道德素质, 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成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成长过程。本文认为, 这个界定适用于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教师专业化。一般来说, 教师专业化存在着静态和动态的两种概念, 但由于我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尚不成熟, 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多采取动态概念, 即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经历的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直至成熟的发展过程, 注重的是教师专业成长。

二、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

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在办学模式、培养目标、教学对象等方面, 具有不同于普通高校的特殊性, 这也就决定了其教师专业化不仅具有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特点, 也存在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推进和深化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教师的专业化, 首先必须正确把握其自身的特殊性, 并以此为基点形成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殊路径。

(一) 复杂性——指向成人教学对象

成人高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学对象是成人。成人学生与普通学生相比, 具有学习需求多样化、学习方式自由灵活、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社会角色多元化、工学矛盾突出等特点。面对这样复杂的求学群体, 教师的专业化自然也相对复杂, 不但要具备一般教师的专业特征, 还要具有针对成人学生的专业标准, 即除了要掌握普通教师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必须同时研究成人教育教学方法和成人学生学习理论等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理论和规律, 这样教师才可能较好地完成成人高校的教育教学任务。可见, 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教师要想满足成人学员的需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 多样性——指向学历教育生源危机和多种办学类型

随着普通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 独立设置成人高校生源萎缩和专业频繁更迭的问题日益凸显, 这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得不面临的一个现实。为此, 有的教师开始尝试探索跨学科跨专业授课, 在教学工作量还不能达到考核要求时, 有的教师则还必须投入到学校的社区教育或职业培训, 教学活动可谓多种多样, 教师的专业化呈现出多样性特点。因此, 在独立设置成人高校, 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应确定为培养复合应用型教师, 就是使教师具有基础较宽、功底较厚、综合能力较强、适应性较强的“一专多能”的特点。“一专多能”的复合, 在教学上表现为专一门, 兼教二门, 了解多门学科的知识。[1]

(三) 实践性——指向人才培养规格

独立设置成人高校的学生多为在职工作人员, 他们对教学的实用性需求较高, 因此, 学校的培养目标大都定位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一线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与素质应适应社会职业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水平。成人高校教师在沟通教育和社会、教育和经济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样的角色也要求他们在职业能力上朝着“实际、实用、实效”的方向发展。实际上, 目前大多数成人高校在教学上都强调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对老师具备双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 孤立性——指向教学教研活动和教师继续教育

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还呈现出孤立性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师继续教育两方面。在教育教学活动上表现为:学校专职教师人数少, 每门课程往往只有一名教师承担且长期垄断, 客观上导致教师在校内无法互动;学生学习期间不住校, 上课即来, 下课即去, 缺勤现象也比较普遍, 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同类院校间没有建立合作联盟, 教师同行缺乏沟通与联系。在教师继续教育上, 学校缺乏像基础教育和普通教育所得到的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其他教育机构的大力支持, 教师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意识和努力去进行专业进修和提升。学校虽然也通过开展校本培训等措施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一些平台, 但是培训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 深度和广度也都不够。所以, 在独立设置成人高校, 教师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知能陈旧、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科最新动态跟踪滞后等问题。

(五) 自主性——指向教学实施

由于上级主管部门对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实行的是比较宽松的宏观管理, 没有统一的教学文件和毕业考试要求, 教师在教学上享有比较大的专业自主性, 比如在教学大纲建设、教材选择、课堂教学设计、考核形式与内容等方面。教师能够自主地根据社会需求及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 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有利于教师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但同时, 教师要注意避免教学的随意化、低俗化, 应把提高质量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永恒追求。

三、校本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成人高校教师的专业性要求高于普通教育教师, 而且实现难度更大。鉴于目前我国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仍缺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 而且相应的教师教育的专业组织也还没有成立, 本文认为学校要进一步承担起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职责, 大力推动基于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从学校实际出发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 营造有利氛围, 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理念

在独立设置成人高校, 大多数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比较淡薄, 对成人教育教师职业规范和专业发展规律等方面的认识也不到位, 还没有把专业化作为自己发展的内在需要, 其结果直接导致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并进而影响到其专业上的长远发展。对此, 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 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理念。首先, 学校要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化, 把它当作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依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培养计划;其次, 学校要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 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形成, 并作为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再次, 学校要在制度上给予保障、进行引导, 形成不但满足学校管理需要, 同时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及其水平的竞争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此外, 学校还要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时间支持。总之, 学校要积极营造有利氛围, 不断增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和内在动力, 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 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

(二) 弘扬高尚师德, 提升专业道德

专业道德是为更好地履行职业责任、满足社会需要、维护职业声誉而制定的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教育活动首先是个道德活动, 教师的专业特性以道德要求为基础, 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职业必备的最起码的专业准则、基本规范和核心要素。可以说, 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比其他专业更高、更严格。但是, 在成人高校却潜伏着失德危机, 比如部分教师认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将呈现萎缩的状态, 缺乏工作热情和责任心;部分教师认为成人学生素质较低, 所以不愿给予学生足够的重视, 导致教学存在应付态度等。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进程。对此, 学校应高度重视, 通过组织学习先进理念和人物事迹、树立典型、表彰优秀、促进交流等途径, 大力弘扬高尚师德, 促进教师专业道德的提升, 使教师认识到作为一名成人教育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术、还担负着对成人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

(三) 开展校本培训, 自上而下进行专业知能训练

培训是提高教师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特别是针对教师专业知能的训练。我国成人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从整体上看还相对滞后, 与教师专业化的现实要求和目标存在着较大差距。鉴于目前成人教育教师培训工作缺乏上级部门和专业组织的支持, 学校必须更主动地承担起教师培训的职责, 大力开展校本培训。所谓校本培训指的是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 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 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它具有目标的直接指向性、组织的自我主体性、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和方式的灵活多样性等特点。说它自上而下, 是因为它更多地反映的是学校的意志。[2]有目的地开展校本培训活动, 符合师资培养的现实需要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根据文献学习和实践经验, 本文认为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开展校本培训应注重考虑以下几点:首先, 在培训理念上, 凸显成人教育特色, 校本培训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应遵循此原则。其次, 在培训内容上, 除了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能, 成人教育教师还必须接受专业的成人教育理论和成人教育从业专业技能的培训, 以便用来处理时常要面对的成人教育的相关问题, 这是成人高校教师与普通教育教师最重要的区别, 也是教师们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最困惑的问题。第三, 在培训形式上, 可根据教师发展实际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如参加学历进修、专家引领的集中培训、根据教师发展理论实施分层培训、教师间的交流共享、师带徒的个性化培训、教师个体实践反思等。第四, 在培训途径上, 可与专业院校、企事业单位、科研单位等专业组织建立协作关系、利用网络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学校自身人力资源等。

(四) 推进校本科研, 自下而上的提升专业知能训练

教师科研能力的强弱, 以及科研素质的高低, 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和关键。校本科研是以学校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 以教师为研究主体, 以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研究模式。它强调教师在科研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突出教师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有利于培养自主成长型教师。说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路径, 是因为校本科研更多地是教师自发的, 并以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主要目标。成人高校教师的科研意识萌发较晚, 他们更多的是忙于教学和提高学历。近年来, 成人高校教师的科研意识逐渐增强, 但是又苦于很难争取到上级课题, 因此, 校本科研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学校应从理念引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保障等方面大力开展校本科研, 使更多的教师融入其中。通过从事科研活动, 教师的学习、教学、研究、创新以及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均能得到培养,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进而得到提高。

(五) 促进交流合作, 形成有效专业团体

如前所述, 孤立性是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之一, 而这种个体性过分突出、缺乏团结协作的专业化发展, 必定会因其缺乏集体的智慧、激发和互助而很难持续或水平较低。可以肯定, 形成教师专业团体, 通过群体内的优势互补互促, 必将对教师专业化发展产生良性的促进作用。因此, 学校应该积极创建有利于合作共生、知识共享的学校文化, 促进教师从一种“封闭”的文化走向“开放”的文化, 逐步形成具有内聚力的教师专业团体, 这样才能充分释放出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能量, 与教师同伴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能量。学校具体可采取教研例会制度、组织专家讲座、召开研讨会、优秀教学团队评选、师徒结对、外出考察交流等形式, 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交流平台, 使教师在开放式交流、互动中学习, 取长补短, 相互借鉴, 提高教师个体的专业能力, 进而推动学校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此外, 为了更好地推进和深化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应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科学研究, 以先进的科研成果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使其符合当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即重视目标的全面性, 强调专业化水平和提高教育层次, 突出教师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由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 呈现教师教育的封闭型与开放型模式相结合、学术性与师范性发展取向相结合、理论培养和实践训练相结合、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育教师培养相结合。[3]

参考文献

[1]叶忠海.新时期中国成人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2]吴卫东.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水份控制下一篇:煤炭物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