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任务

2025-01-07

高校教师任务(通用11篇)

高校教师任务 篇1

教学与科研二者的和谐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是两项互补性的任务, 但由于个人时间、精力等限制, 再加上工作业绩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的不完善, 教学与科研被割裂开来, 成为两项替代性的任务, 并由此导致教师将时间与精力过多地投入到科研中而不注重教学, 甚至不从事教学, 这就是教学与科研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所以高校管理者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二者兼顾, 实现教学与科研的齐头并进。通过应用委托代理理论, 建立教学与科研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 特别在激励契约中加入教师能力与任务相关性系数两个变量, 并求解得出相对激励因子, 讨论各关键变量对相对激励因子的影响, 给出改进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相关建议。

一、模型的假定

1.委托代理关系中, 只有一个委托人高校管理者和一个代理人教师, 代理人需从事教学与科研两项任务。α1, α2代表教师在科研与教学活动中付出一次性努力, θ代表教师能力, 代理人可观测产出πi=θai+ζii=1, 2。ζi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ζi:N (0, σundefined) , 且ζ1和ζ2相互独立。

2.在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中, 大多都是把激励相容问题和信息效率问题分开来考虑, 激励相容理论只考虑在给定的自利行为准则下, 一个既定目标可实施的条件, 而不考虑机制的信息要求量问题。因此虽然教师的教学业绩在实际中很难考核, 但随着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 技术手段的发展, 制度的创新, 假定教学业绩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评价。

3.委托人为风险中性, 代理人为风险规避, 且代理人的效用函数具有不变的绝对风险规避特征, 为U=-e-ρw, 其中ρ为绝对风险规避度, w为教师的收益。

4.代理人的成本函数undefined, 当undefined, 两任务不完全替代, undefined, 两任务不完全互补。

5.对于两个可观察的产出, 代理人的收益w=α+β1π1+β2π2, α为代理人教师的固定收入, β1和β2分别为代理人对产出π1和π2的分享份额。

二、多任务委托下教师激励机制分析

1.模型求解

由于委托人是风险中性的, 其期望收入E (U1) =E (π1+π2-w) = (1-β1) θa1+ (1-β2) θa2-α而代理人是风险规避的, 所以代理人效用确定性等价为undefined2。

undefined

假定委托人、代理人都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 于是委托人面临如下决策:

undefined

其中w0代表代理人的保留收益水平。根据激励相容约束条件的一阶条件得到:

undefined

在最优条件下, 参与约束IR等式成立, 委托人不会支付给代理人更多的收益, 有下式成立

undefined

分别将②③两式代入①中可得

undefined

根据上式的一阶条件整理可得:

undefined。

2.模型分析

下面考虑各关键变量对教师的相对激励强度undefined的影响, 并设undefined表示任务1对任务2的相对激励强度。

undefined, 说明相对激励强度ϕ随着科研任务的不确定性加大而降低, 随着教学任务的不确定性加大而提高。

定理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学校对于不确定性较低任务的激励力度应大于不确定性较高任务的激励力度。

undefined, 当undefined, 说明当科研任务的不确定性高于教学任务时, 学校应加大对能力较高教师在科研上的激励;当undefined, 说明当科研任务的不确定性低于教学任务时, 学校应加大对能力较高教师在教学上的激励。

定理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学校应加强不确定性高的任务且能力较高教师在该任务上的激励。undefined, 当undefined, 说明当科研任务的不确定性高于教学任务时, 学校应降低风险规避度较高教师在科研上的激励;当undefined, 说明当科研任务的不确定性低于教学任务时, 学校应加大风险规避度较高教师在科研上的激励。

定理三: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学校应降低不确定性高的任务且风险规避度较高教师在该任务上的激励。

undefined, 当δ=0时, 教学与科研两项任务是独立的, 最优激励系数为:undefined, 此时对每项任务的激励与单一任务问题一样;当undefined, 若两项任务不完全替代时, 学校应随着任务间替代性的增强而提高 (降低) 对科研的激励力度, 降低 (提高) 对教学的激励力度, 若两项任务不完全互补时, 学校应随着任务间互补性的增强而降低 (提高) 对科研的激励力度, 提高 (降低) 对教学的激励力度。

定理四: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学校应该随着任务替代性的增强加大不确定性较高任务的激励力度;随着任务互补性的增强降低不确定性较高任务的激励力度。

三、建议

在设计教师的激励机制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学校应注重对能力较高教师的激励, 给他们提供更优厚的科研与教学条件、经费以及其他支持。根据定理二为能力较高教师提供这样的高能激励, 更有助于高能力教师实现科研难题的攻关、突破, 或者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难度较高的活动中去。

其次, 在如何解决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上, 从学校的角度看, 应该因校制宜, 具体到激励机制的设计上, 应该因不同的教师、任务的相关性而异。

1.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细化岗位、层次、等级, 同等看待科研业绩与教学业绩, 弱化对科研活动的激励, 在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基础上, 加大对教学活动的激励力度, 提高教师教学任务的积极性。但由于教学业绩很难对其进行量化评估, 根据定理一, 这就不免导致学校降低对教学任务的激励力度。因此, 应加强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研究, 树立教学与科研的正确关系。

2.针对教学任务的不确定性高于科研任务的现状, 若教师没有很好地处理教学与科研二者的关系, 那么随着科研对教学任务替代性的加强, 学校应加大对教学的激励力度, 降低对科研的激励力度;若教师很好处理了教学与科研二者的关系, 那么随着科研对教学任务互补性的加强, 学校此时就可以加大对科研的激励力度, 降低对教学的激励力度, 即学校应随着两项任务相关性的变化, 适时调整激励机制, 使教师不断修正自己在教学与科研上的投入比例, 做到二者相辅相成。

需要说明的是, 如何评价教学业绩, 是上述结论得以实际应用的关键点, 也是难点。考核机制应全面反映教师的努力水平和实际贡献, 这就需要高校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公正, 可执行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并在实际施行中不断完善修正。

参考文献

[1]田国强.经济机制理论:信息效率与激励机制设计[J].经济学 (季刊) , 2003 (2) :271-308.

[2]骆品亮, 陈祥锋.研究型大学教师薪酬制度再设计研究[J].科研管理, 2000 (5) :10-15.

[3]李建军, 费一文, 费方域.不对称信息条件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契约分析[J].上海管理科学, 2008 (2) :78-81.

[4]HolmstromB, MilgromP.Multi-task principal-agent analyses:Incentive contracts, asset ownership andjob design[J].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sation, 1991 (7) :24-52.

[5]Jean-Jacques Laffont and David Matimort.The Theory of Incentives[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高校教师任务 篇2

关于教师形象的界定很多,有人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也有人说教师是春蚕;还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有人说教师的蜡烛。

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

教师每一天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为未来和现在而工作。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油盐酱醋,而后他必须作好一个人,争取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记住并学习的人。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切实做到呢?

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知识的源泉,是活的教科书。教师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对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知识财富加以选择和概括,然后毫不保留得传授给求学者。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任务。教书,是指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育人,是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格的教育。怎样能够做好育人工作呢?作为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认识教师职业,从而进一步提升至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只有爱岗敬业,才可有育人而言

第二,规范行为,以实际行动服人。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高校“任务驱动法教学”研究 篇3

關键词: 任务驱动法 计算机教学 教学设计

“Excel教学”是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难点,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它具有操作性较强、实用性高的特点,并且版本升级较快,内容更新很快,如果要学好这门课就必须让学生多多上机实践操作,并且要和日常身边的实际应用结合,灵活运用,不断跟上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课堂上学到的课后遇到日常实际问题还是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应用。

任务驱动法是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完成若干个“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到知识点,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Excel软件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软件操作任务的驱动下,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完成这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培养他们利用Excel软件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使得他们获得成就感,以激发他们更强烈的求知欲,逐步形成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一、大学计算机教育现状和“Excel教学”

尽管中学普及计算机教育已经很长时间,但由于应试教育等客观原因在中学中计算机教育基本上属于“兴趣班”状态,可有可无。加之学生来自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就造成高校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普遍来讲较为薄弱,而且基础差异较大。

在计算机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Excel是捆绑在大部分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软件,学生对Excel软件比较熟悉,但对具体的操作掌握度不高。课堂教学照本宣科,提不起学生兴趣,他们看不到具体应用,学习热情低。(2)教学中存在应试教育倾向。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要求是证书。而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考核,与Excel掌握的关系不大。这样就促使学生踊跃积极报名证书考试,而部分教师在资格证书过关率和经济报酬的驱使下而采用应试教育,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工作中,对Excel教学造成严重影响。(3)Excel课程设置与专业结合不紧密。Excel软件应用已经渗入许多学科领域,不同专业学生对该课程存在不同层次需求。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因为作为一门公共课,各个专业的教材内容基本上都是雷同的,教学重点也基本上是在对Excel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学习和掌握上,与专业结合极少,这就导致学生对Excel的认识不足,觉得与专业没有必然联系、关系不大,缺乏学习动力。(4)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高校的教学条件都有较大改善,大部分院校的Excel教学采用多媒体课堂讲授和机房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模式下教师依然处在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及地位,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任务驱动法”研究现状及其在“Excel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是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完成若干个“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知识点,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摆脱被动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适合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任务驱动法在大学Excel软件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这种共识多为理论层面的,缺乏具体的可以操作方法指导,存在实施的许多问题。

周碧璇(2004)较早地研究了任务驱动法在Excel教学中的应用[1]。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了Excel 2000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实施问题,他认为任务驱动法的关键在于任务的设计。梁小晓(2009)则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任务驱动法[2]。它将Excel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Excel入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学生主要是模仿操作,较为简单。第二阶段是应用提高,让学生利用已学的Excel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此阶段则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任务驱动法在Excel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也较多。众多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者结合自身实践分析了Excel教学中他们是如何利用任务驱动法组合教学的,以及自己的看法与体会,比如:许建平(2011)与以往学者的研究不同,强调要对学生特征进行分析[3]。他在Excel2003的教学实践中,讨论了对于学习没有兴趣、学习自觉性较差,需要的不仅仅是管教式的、强加式教学的中职学生,并以他们的期末成绩作为分析处理对象,利用任务驱动法进行了具体教学实施。他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了一种观点:班级不一样,学生也不一样,任务驱动法的应用也不一样,效果也不同,不能盲目地采用任务驱动法,要因材而异,因班而异,因人而异。罗春红(2013)也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任务驱动法[4]。认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对任务设计进行调整。同时她坚持不让任何一个学生落后的原则,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到学生生源区域之间的差别,教师可以设计出不同的Excel学习任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总之,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认为任务驱动法运用到Excel教学中是有必要的,并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尝试运用这一方法,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也有不足,比如大多数相关研究看似是支离破碎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缺乏系统性理论性的指导,具体体现在:对于任务的设计原则、设计思路没有形成有机的系统性思维,采取规范步骤对任务进行分析也没有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方法如何选择及如何具体实施等都研究不够。

三、“任务驱动法”实施步骤

“任务驱动法”是教学过程围绕任务而展开,它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传统的任务驱动法主要有四步组成,分别是:

传统的“任务驱动法”在现实的实施当中存在一些问题:(1)任务的设置过于简单,不针对具体教学对象,对不同基础和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不区别对待设置不同任务。(2)任务设置不具体,不具备操作性。比如在教学中常常有“建立一张学生成绩表”或“制作个人简历”等诸如此类的教学任务。任务开放性强,但是要求不明确,对现在自主能力差的教学群体而言,常常有学生敷衍了事或者虽然有心完成任务但是自己不知从何处入手,任务完成效果差。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有必要对教学任务进行分解。使教学任务可操作性强,能够对教学效果可靠有效地进行评价。(3)传统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到效果评价为止,缺少总结的过程。一个教学任务结束之后,大量信息被传输给学生,不管个人的记忆力多么好,缺少整理和复习,这些知识和能力也不会百分百成为自己的。这样就需要老师进行整理和总结,把知识变成体系性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4)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复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传统的“任务驱动”缺少复习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做同类型的任务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巩固。练习的过程不仅是应用的过程,巩固的过程,同时发现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检验学习效果,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纠正。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传统的“任务驱动”教学过程进行改进,增加相应的准备资料、分解任务、总结分析和复习巩固几个相应的过程。经过改进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四、任务驱动法在Excel教学中的应用

Excel教学是一种实践性教学,要针对具体的应用对象和实施环境进行。实施步骤大体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巩固阶段。

1.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准备材料,分析教学对象,进行筹备工作。“任务驱动”教学办法是针对特定的情境而设置的任务,我们首先应该进行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进行分析。其次明确任务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有明确任务,任务要有可操作性和可计量性。任务没有固定格式和要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出发设计任务。任务的类型分类角度有很多,一般按教学内容的开放程度将任务分为封闭型任务和开放型任务。在这里我们使用封闭性任务,封闭性任务要求明确,考核标准统一,过程简单。

2.接着进行作品的展示,激发学生兴趣。布置具体的任务,进行讨论,完成任务。讨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起到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尝试,自己进行操作,加深印象,把知识能力变成自己的。

3.考核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重要,然而外在评价和约束同样必不可少,传统任务驱动,缺少了任务考核,缺少了外在约束,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没有强制约束力,任务完成情况不理想。我们加上了考核,使学习更有效力。任务考核以后,对任务进行总结,加深印象,熟悉操作。任务完成以后要对任务加以总结、分析和研究,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得出经验教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要知其所以然,灵活应用,掌握方法,熟悉步骤,形成自己的能力。

五、结论

1.正确看待任务驱动法。

Excel课程包含很多知识点,既有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具有操作性很强的技能。任务驱动法固然有其优点,但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任务驱动法有其局限性,需要和其他教学方法搭配使用。同时,任务驱动法在不断向前发展,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到它,让它发挥更大作用。

2.恰当把握教师角色。

教师在任务驱动法中扮演主导角色:情境的创设者,任务的设计者,是学生任务完成的引导者,同时是课堂的监控者和任务评价者之一。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构建知识,而不是在教师的灌输下被动接受。

3.任务评价的多元化,强调过程性评价。

课题已经尝试任务评价的多元化及利用现代综合评价方法进行量化分析,但仍有缺陷,尤其是操作过程较难评价,而Excel课程中的任务很多情况是需要过程性评价。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应该由一元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化,由总结性定性评价向形成性定量评价转化,重视学习过程和能力素质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周碧旋.“任务驱动法”在《Excel2000及其应用》教学中的运用案例[J].職业教育研究,2004,(12).

[2]梁小晓.Excel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09).

[3]徐建平.Excel中尝试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1,(06).

[4]罗春红.基于任务驱动视角计算机Excel教学创新性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4).

语文教师的任务 篇4

遇到的几届高三年级的学生, 我都有意识地问过他们一些学习语文的具体情况, 也把上述的感慨陈列给他们, 每次学生们都频频点头称是。感叹之余, 我想问问, 我们的语文教师到底教了学生什么?又该教学生什么?

我想还是先来看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吧。学生从小学开始到高三毕业, 已经学习了12年的语文, 可是问到他们学了什么的时候, 似乎就只记得在开始学语文时, 还知道自己的语文学了些不外乎拼音、汉字的书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那时候的抄写汉字词语、组词、造句、抄课文的情景似乎还在记忆里。后来就似乎只略微记得自己的语文教师说过些什么某某的文章如何好, 某某在文学史上有较大的影响, 最多不过就是遇到在某个天气中对老师的某段讲解, 产生过一点点矫情的感动。那么语文课在干什么呢?看小说杂志、睡觉、搞小动作……偶尔有提得起兴趣的, 不外乎就是语文老师的搞笑作秀, 或荤或素, 或暧昧或激动, 反正听见了别人笑, 就自己也掺和进去, 笑完了, 就回到原来状态的我, 涛声依旧。

但我们又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尴尬:当我们的学生到了高三的时候, 要考汉字的拼音了, 还是得专门列出板块, 印发资料让学生记住, 还觉得“有总比没有好”。每当这种时候, 我们不禁要想, 以往的语文究竟教了些什么?想想自己吧, 每次从高一开始就在老教师的教导下, 在领导的督促下, 认真地备课, 然后去上课。心里想的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就这样懵懂地上啊上的, 终于有一天, 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到底教了学生些什么?”

这一问往往会问得自己心惊胆战, 觉得自己好像每天都在当骗子。当我自己读到那篇课文的时候, 我想过要挖掘什么主旨吗?我想过这个或那个句子怎么理解吗?我想过那篇文章究竟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吗?也许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真诚地说没有, 可是为什么我们就能在课堂上这么去给学生分析来分析去呢?为什么我们还在备课的时候在教学参考资料上苦苦地找, 在互联网上左突右冲地筛选着那些虚假的主旨、意义、技巧呢?时间一长, 都会扪心自问:是不是为了混够相应的时间做着这一切?是不是为了这份糊口的工作做着这一切?是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昧心地做着这一切?

再比如高三的语文训练, 当自己读了某段文字或某首诗的时候, 也许也会产生一些想说想评的冲动, 有可能我们还会觉得自己很有见解, 并为之口若悬河。可是当我们知道了参考答案并发现我们的理解与其大相径庭的时候, 还不得不尴尬地说其实应该那样理解, 在“求同”的高中阶段, 你能不这样吗?

那么好吧, 我们就在课堂上借着课本, 上上历史课、心理课、思想品德课,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联系点儿现实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的事情, 大家都如坐春风, 其乐无穷哉!可是这是语文课吗?如果说这是语文课, 那么其他学科又有什么开设的必要呢?有人说语文学科负载着文化传承的重任, 我向来对此抱有万分的怀疑。语文课究竟传承着怎样的文化?又是怎样传承的?即使传承了, 又传承了多少?

到底我们语文教师该教些什么呢?

首先我们应该通过一定的指导, 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 了解古今中外的先进思想, 然后逐渐学会自己思索, 学会对人生进行终极追问, 成为一个有自己头脑的人。他不会受什么东西的蛊惑, 他不会盲目地追随此起彼伏朝起暮落的潮流, 他有独立而完整的人格, 他能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而不会受某种思想的奴化, 他有健全的心理而不会轻易地将自己或他人的心灵扭曲, 他具有很好的人文素养, 他懂得尊重别人, 他具有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精神, 他有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等等。特别在现代这个疯狂、浅薄、庸俗、虚伪、贪婪、滥情、欺骗、无度、绝情、污染、杀戮、抢劫、渺小等等充斥的社会里, 他要进行自我的选择, 选择一条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人生道路, 拟定好自己的人生目标, 然后能不为外力所影响, 终生义无反顾地坚持。

其次, 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学生明白, 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一种东西叫纯真。也许我们所教的学生将来在社会的大染缸中会濡化为形形色色的人物, 可能他们还会和今天一样的纯真, 但更多的人可能就不会像今天这样的纯真了。在现实的冷酷而激烈的竞争中, 他们也许会和今天判若两人。那么, 我们教他们, 就是要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种下纯真, 让纯真不会轻易地从他们的心灵深处消失, 让我们栽种在他们心灵深处的纯真能在有一天日暮乡关时的炊烟里苏醒, 让迷途的游子找到他们心灵的家园, 让喧嚣的思绪能获得哪怕片刻的宁静。至少也希望那些我们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种下的纯真能换取他们瞬间的苏醒、短暂的茫然、弥留时的一滴干干净净的眼泪、离开人世时的一丝真诚的忏悔。

第三, 我们应该让学生感到一种对语文的需求和一种永远的无功利的快乐。我曾告诉我的学生, 假如我教的学生在高考考场上全都考了零分 (当然这种奇迹也不太可能) , 但是他们却能终身坚持看书读报写日记, 那么我觉得我就是一个很优秀的语文教师。因为这样的结果就是让语文成了他们自己的一种需求, 这就成了一种自然, 而不是像我们现在的语文一样, 是一种苛求。从某种角度说, 语文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把我们教师的苛求转换为学生自己的需求。

另外, 我们还应该让他们在美的面前不是无动于衷, 而是主动地发现美追寻美捍卫美。当他们面对一枝傲霜的梅花时, 能在眼神中流露出由衷的敬佩;当他们迎着海风时, 能自然地张开双臂闭上双眼地放松自己;当他们在忙忙碌碌后, 能从枕边或茶几上拿到自己喜爱的书静静地读, 在书中找到久违的宁静, 医治生活的创伤, 抛开日常的繁重, 洗去心灵的尘垢, 体会思想的精髓, 并在柔和的灯光下, 微笑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他们的脸上, 且让微笑在那个沉沉的黑夜里蔓延。如果我们语文教师教的学生能这样了, 再辛苦再累再受委屈也是幸福的, 因为我们让快乐得以延续。

第四, 语文教师在前三点思想的指引下, 水到渠成地传授学生和语言交际书面表达有关的技巧性的东西, 这本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附属产物, 可现在的语文教学却把它放在首位。其实抛弃那些砸晕人的理论化的名词, 说简单点儿, 就是要学生学会主动了解人类已有的和正在有的文化, 学会通过语言和别人较好地交往, 学会借助文字透彻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和思索, 就是我们常提起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些内容是重要的, 但不是主要的;这些内容是手段, 但不是最终的目的。

第五,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感到自己一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而不仅仅是一个学生。教育是引导他们健康发展为有用的人才, 而不是把他们约束成同样的模子里铸成的钱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我们要把我们从讲坛上拉下来, 不要把自己放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上找寻那种本就是虚无的良好感觉。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观念, 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 强化学生“首先是人”的观念, 在备课中要尽可能地加大备课的广度和力度, 在有效的师生互动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我想, 这些想法有点幻想的成分, 可是面对现在语文教学的困惑, 甚至可以说是语文教学方向感的失落, 我们不得不进行思索。我想应该给语文教学定个比较高且比较纯化一点的目标, 毕竟它是我们的母语, 我们不能仅仅用交际工具就把它涵盖完了。在这个充满危机的现实里, 学生们就好像花朵, 但如果没有肥沃的土壤, 很难开出美丽的花, 那么就让我们无怨地做那肥沃的土壤吧。当我们选择了当语文教师的时候, 我们就注定要在语文教学这条路上默默前行。

摘要: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 使学生学会思索;让学生明白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叫纯真;让学生感到一种对语文的需求和一种永远的无功利的快乐;让学生学会主动了解人类已有的和正在有的文化;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而不仅仅是一个学生。

高校教师任务 篇5

从2009年起,国家启动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但目前各培训机构和高校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教师教学技能、业务能力的培训上,对教师道德素养涉及不多。笔者认为,教师培训不仅要将关注点放在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上,也应加强对教师职业兴趣与敬业精神的引导。通过培训,要使教师树立更加正确的职业观,形成明确的人生规划,达到业务能力和道德素养双提升。 一、加强教师道德素养的必要性 教师道德素养,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其他岗位不同,高尚的道德素养是教师职业所必备的,因为这个职业关乎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教师要忠诚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它是最核心、本质的职业要求;要热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尤其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面对的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相对于教学能力和专业技巧,教师的品质更重要。教师的价值观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不良风气盛行。学校存在于这个社会,教师也是社会人,这种不良风气自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渗透到学校中。加上教师队伍良莠不齐,教师素质高低不一,以致目前教育行业,特别是在中小学、幼儿园出现了许多由于教师道德品质问题引起的恶劣问题,严重损害了部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也让教师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二、目前教师培训的误区

目前的教师培训,无论从指导思想还是培训主旨,更多地关注教师教学技能和方法的提高,重视的是知识传授和先进教学仪器的运用,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基本上只限于学科课程和教材教法研究,或者搞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专题讲座,忽视对教师道德素养、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的引导。虽然有些培训也注意到了教师背离师德导致的事件,但只是流于表面的说教。教师也只是把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看成是“软任务”,知识和学历成为衡量一切的“硬指标”。

三、教师培训中提升教师道德素养的策略

1.进行有关道德素养的专题培训

要针对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举办道德素养专题培训。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师和时下教育行业的热点问题,聘请有影响力的学者、专家专题研讨培训,帮助教师探究解决的办法和措施,消除教师的职业恐慌和畏惧,激发参训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的内在动机,使其对教育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念。

2.在培训方案中注重教师道德素养内容

目前,大部分培训的关注点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育技能的掌握,从培养方案到课程安排以及参观考察,都是以单一的知识技能为重点。在今后的培训方案制订上,应增加师德教育课程,将师德内容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

3.聘请道德修养高的教师担任培训主讲

聘请专家时既要注重其教学水平、社会影响,也要注重其人格典范,防止有的专家在课堂上卖弄知识、哗众取宠,虽笑点很多,但内容经不起推敲和质疑。这本身就影响了培训的水平,对参训教师也是一种误导。

4.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只有对职业充满兴趣和热爱,教师才能获得不断发展的动力。随着学校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提出,教师在学校中的主导地位和尊严也受到挑战,整个教师队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培训应注重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教师进行疏导和解压,使教师从职业的焦虑和困惑中解脱出来,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5.教师要端正培训态度

教师要认识到,培训不是为镀金,也不是为享受,而是要利用来之不易的机会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与素养。培训单位也应把有限的经费用在教学上,聘请更多的专家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探讨,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教师游刃有余地解决教学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的任务——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篇6

一、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要讲究方法,从教学的开始,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方法。

以小学升入初中后的学习为例,小学的学习和初中的学习是截然不同的。到了初中,学习的内容多了,知识的难度也大了,许多学生对此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从他们到初中的第一天起,班主任老师就应该经常利用班会向学生介绍初中所学科目的特点以及相应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对初中的学习有个初步的了解,同时经常向他们传授好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例如,就如何做好预习和复习工作,我就教给了学生几个方法:如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教学生怎样使自己的复习达到最佳效果;又如从初一起就让学生专门为各科准备一个锦囊本,把自己平时搞不清的问题和做错的题目记下来,作为考前复习的重点材料;还有教学生学会自己看书,学会独立完成作业等;同时每学期初或大考前,我还会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计划在班会上交流,好的计划当场给予点评肯定并加以推广,不足的地方当场或课后个别给予指正,指导他们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这些学习方法,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领创建良好的学风

良好的学风,是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保证,学风建设就是为了使学生想学、会学和乐学。人的先天素质一般来说差别不很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心理意志存在一定缺陷,往往是对学习缺乏动力、兴趣和爱好的缘故。通过学风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确定赶超目标。当然,良好学风的形成,离不开学校、社会、家庭共同的教育和培养。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或个别谈话,要求同学们制定个人学习计划,确定个人的标杆。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态度,做到激励和惩戒相结合,使班集体形成较为浓厚的学习风气。

三、引发强烈的学习欲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浓厚程度影响着学习效果。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们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遇到困难时也能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们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持之以恒。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1) 利用多元化分层次教学,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在成功中获得自信,从而增强对学科学习的欲望; (2) 建立激励机制,对学习进步或表现出色的学生及时地表彰,激发其学习的更大兴趣; (3) 运用学科迁移法教学,学生普遍存在喜欢实践教学而讨厌理论教学的现象,我们可以在实践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把这种热情迁移到理论学习中去,引导学生探讨实践与理论的内在联系,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易操作化,增强学生的兴趣。同时,我们发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要求教师率先垂范,言必行,行必果。对全体同学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不能厚此薄彼,否则会导致学生产生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挫伤学习情绪,导致对所学知识失去兴趣。

四、巧设问题情境

巧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教材中的问题能否使学生产生问题情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巧设问题情境,还要求教师必需立足教材,超越教材,把教材当做“导火索”,教师的成功就在于点燃“导火索”,选择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从而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学习的主体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我们认为:

(一)要放手让学生去“看”。

“看”就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通过阅读课本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良好习惯。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发现疑难,积极思维,提出问题,寻求答案,这个过程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学过程,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表现。

(二)要放手让学生去“想”。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没有思考就没有学习。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他们都强调“想”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留时间给学生“想”。在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敢思敢想,奇思异想,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要放手让学生去“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大胆地让学生去“讲”,以“讲”促“思”。当然,在让学生“讲”的教学中,他们的“讲”需要教师的“扶”,尤其是对初学“讲”或“讲”得不太好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扶助。讲的过程应是学生建构知识和形成思维的重要过程。当然,学生的“讲”还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只有“引”得准,“讲”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讲得正确,讲到点子上。

(四)要放手让学生去“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得到认可。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大胆的“议”去主动探索知识。如,议一议问题的一题多解,议一议对知识概念的不同理解等,从中培养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让学生拥有成就感

切实把高校党建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篇7

一、深刻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 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作为高校党建的根本性建设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高地, 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加强高校党的建设, 必须认清形势,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以思想理论建设为切入点和着力点, 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扎实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要清醒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当前, 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是好的, 但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复杂、斗争尖锐。高校处于意识形态领域前沿, 各种思想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 各种社会思潮在这里交锋较量, 各种信息资讯在这里交会扩散, 都对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因此, 我们要准确把握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从2013年年底在高校调研的情况看, 我省高校政治局面稳定, 教育秩序良好, 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秉持爱国主义, 但政治参与意识弱化。广大学生高度信任并拥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 具有较高的爱国热忱, 在重大历史关头和关键时刻敢于担当, 可政治参与意识不够强。二是认同传统美德, 但价值取向多元。三是进取意识强烈, 但功利思想突出。四是个性意识较强, 但身心素质滑坡。五是思想行为主流积极健康, 但存在积极面与消极面共生的现象。

要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作为高校党建的根本性建设。着眼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推进党的思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线, 坚持立德树人, 坚定理想信念,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思想理论建设的“铸魂”作用, 牢牢守住高校意识形态这个重要阵地, 激励广大师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学习奋斗, 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提供智力和人才保证。

二、紧紧抓住大学生理想信念这个核心任务, 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三个自信”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 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革命理想高于天”, 是对共产党员的要求, 也是对青年学生的要求。高校思想理论建设必须把培育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作为核心任务, 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解决好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问题, 引导他们用远大理想激励自己前行, 用坚定的信念为自己的人生导航。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 为大学生提升理论素养、把握发展大势、确立人生坐标提供了生动教材。高校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作为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 组织大学生认真学习研读系列讲话, 准确领会基本内涵, 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做到知其言、更知其意,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把学习贯彻讲话精神, 作为深化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教育的重点内容, 融入课堂教学, 纳入党课、团课, 帮助青年学生及时学习掌握,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 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书写出精彩的“中国故事”, 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河南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实现了由经济落后省向全国重要经济大省的转变, 由温饱不足省向全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的转变, 由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的转变。事实雄辩地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要深入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更是青年一代的梦。现在,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距离这个目标越近, 越要动员广大青年学生为之奋斗。一要以“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 在高校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 讲明白中国梦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 讲明白中国梦在国家、民族、个人三个层面上的有机联系, 用中国梦激发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增添大学生的青春正能量。二要把实现中国梦与大学生的个人梦紧密联系起来, 创造条件为青年学生播种梦想、点燃梦想, 让大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三要把实现中国梦与河南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凝聚起全省青年学生的聪明才智和磅礴力量, 共同为推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宏伟事业而努力奋斗。

要深入开展改革开放的宣传教育。一要在高校深入开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解读和研究阐释, 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重大举措, 引导他们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二要大力宣传我省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巨大成就, 宣传打造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三要激励青年学生与时代同行, 自觉加强知识储备、技能储备和本领储备, 保持创造活力, 成为推动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生力军。

三、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快推进文明河南建设

今年是文明河南建设的开局之年, 高校要把文明河南建设当作一项重要工作, 按照省委的部署, 精心组织, 抓好落实, 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校园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前不久, 中央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高校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接受习惯, 把意见精神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 外化为自觉行动。二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充分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 增加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 通过举办论坛讲座、开展普及活动等方式, 引导青年学生多阅读经典名著, 多了解文化传统和文化的现代发展,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礼敬自豪地对待中华文化。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中原人文精神, 引导青年大学生做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者和践行者。三要加强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各方面, 融入教师教书育人的各环节, 融入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之中, 激励诚信意识, 培养诚信品质, 牢固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诚信观念。把大学生在助学贷款、就业等方面的诚信情况逐步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监测机制、评价机制和惩戒机制, 有效引导价值取向, 规范大学生行为。

要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一要深入开展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开展以“两创两争” (争创“文明学校、文明班级”和争当“文明教师、文明学生”) 为主要载体的创建活动, 深入开展文明标兵学校评选工作和文明教师创评活动, 不断深化教育系统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二要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今年, 省委要整合志愿者队伍, 成立河南省志愿服务联合会,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 完善组织领导体制、管理运行机制和激励措施, 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程度。省委高校工委、教育厅和团省委等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 共同做好工作, 落实有关政策, 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不断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伍。广泛开展学习雷锋、学习道德模范等道德实践活动, 重点开展“雷锋式学校、班级和青少年”创建和命名活动, 引导大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提升道德素质, 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三要深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用好经典诵读、道德讲堂、民间文化、“我们的节日”等活动载体, 引导大学生增强文明意识、提升道德自觉。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和“节限、节水、节电”教育活动, 开展高校大学生诚信商店试点单位遴选启动工作和“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评选活动, 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 弘扬传统美德, 张扬时代新风。

要深入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集中开展专项治理活动, 是解决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的重要工作方法和途径。今年, 要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道德建设方面, 围绕道德领域存在的公德缺失、道德失范等突出问题, 加强教育、管理、惩戒, 开展劝导、引导、疏导, 深化高校“讲文明、树新风”活动, 组织实施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上网、文明餐桌行动, 整治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二是在诚信建设方面, 严肃查处学术造假等各类学术不端行为, 加强学术诚信建设。三是在法治建设方面, 加强大学生法治观念教育, 增强依法办事、依法经营、依法维权的意识, 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校园法治环境, 解决部分学生法制意识淡薄问题。四是强化规章制度建设。要加强学生守则、行为规范和校园管理制度等建设, 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和生活学习习惯, 树立当代学生的良好形象。

四、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一定要理直气壮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不断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 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前不久, 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这个问题作出重要批示, 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办好, 关键是把教材编好, 在给科研机构拨付正常经费的同时, 按照国家规定的本科生、专科生标准, 提取专项经费, 用于教师学术交流、学术研讨等活动, 确保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要切实加强大学生教育引导工作。当前, 我省在校大学生160万人, 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部分学生思想困惑, 面临一些实际问题。一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把教育学生与服务学生结合起来, 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加强心理疏导,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二要落实完善信息会商制度和研判制度, 建立全省高校稳定隐患台账管理系统, 加强督查督导, 维护高校稳定。三要认真落实中央、全省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的精神, 开展无邪教校园创建活动。四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让校园文化丰富活跃, 让大学生活多姿多彩, 培育良好校风学风。

要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一要加强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 配足配齐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促使思想理论干部提高综合素质, 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全面发展。大胆使用人品正、干实事、敢破难、有担当的干部, 努力培养一批熟悉思想理论工作、懂管理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造就更多的思想理论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二要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合理核定专任教师编制, 配备足够数量的专职辅导员。进一步完善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 解决好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问题。今年, 省里考虑在高校学科评审组中单独设立辅导员职称评审学科组, 单设标准、单列指标、单独评审。进一步完善辅导员职级晋升制度, 落实好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 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专职辅导员在职攻读学位和国内外业务进修, 应纳入学校教师培训计划, 享受学校有关鼓励政策。继续开展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辅导员年度人物和优秀辅导员的评选表彰, 形成良性的激励机制和导向。三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配备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落实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 完善培养培训体系, 通过全员培训、骨干研修、在职攻读学位、国内考察、国外研修、科研项目等多种途径, 努力造就一大批政治坚定、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教学一线骨干教师。今年, 省里决定实施百名优秀青年社科理论人才培养工程, 在省管高校、社科研究部门、省重点社科研究基地中, 选拔培养100名优秀青年社科理论人才。

五、不断强化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要强化和落实领导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意识形态管理“一把手”责任, 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列入党委中心组学习的必学内容, 定期研究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真正把思想政治素质强、善于办学治校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高校领导班子中来, 努力建设政治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富有创新精神、具有较强凝聚力战斗力、善于驾驭复杂局面的坚强领导集体。

高校包括民办高校的领导班子要加强自身建设, 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夯实思想理论建设的组织基础。高校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牢固树立“抓意识形态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不称职”的观念, 坚定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 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 带头引导本校宣传思想舆论导向, 带头批评错误观点, 纠正错误倾向, 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形成全党动手和部门负责的工作格局,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继续坚持省领导联系高校制度, 做好向民办高校选派党组织负责人工作。

高校教师任务 篇8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独具的一种社会化模式,它具有人类观念社会化的共性因素。它是为思想服务的,使思想为人们所接受,内化为人的行为取向而使人按照一定的规范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着特定责任,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承担的特定责任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根本问题,它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内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和价值之间存在着既联系又区别的关系。任务依赖于价值,价值是实现任务的现实基础,没有价值就不会有任务。价值是一个系统因其要素与功能而产生的一种客观性作用,它具有有限性的特点。任务是基于这一客观性作用价值主体向客体提出的主观性需求。任何任务的规定都要合乎一定的目的性。但是这些主观的目的无非是希望能达到什么样效果的目的,它与价值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但不是价值的本身。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做什么”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做什么”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在保持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一致性前提下,才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还要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发展特点和思想道德社会化过程不同阶段的要求。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大学生群体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大学生的普遍化自然使社会问题在他们身上得到更多的体现———大学生更加“社会化”了。我们不能脱离社会的实际把大学生无一例外地培养成为理想的“标准件”、精雕细琢的珍品。其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应该定位于源于物质人又要高于物质人的社会人,有人文精神的人的觉悟的提高上。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讲,主要还是基础性教育、引导性教育和指导性教育,促使大学生自身智慧、技能、业务水平的提高。培养大学生今后成为合格公民,自由和谐发展。

总的来说,以往对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规定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在目标上,以远期目标代替阶段性目标,造成任务的完成远不可及;在价值归属上,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放大了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忽视了教育的目的性价值,即忽视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人;在功能发挥上,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和限制性功能,忽视育人功能的发挥。

由于在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安排上的偏差,使得教育的效果偏离了主流意识对思想政治教育质的规定,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本质要求。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个人思想道德素质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安排上的偏差有一定的关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确定的方法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作出明确的规定,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的实现,从其方法论来说必须重视三个问题。

1.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寓于具体任务之中。

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具体的,在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就会有具体的任务。如抽象地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从实际出发,盲目地进行“超高要求”的针对性不强的教育,就会影响教育目标和教育功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在于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不违背主流意识质的规定性前提下,要针对不同的人群,针对不同的思想特征和教育要求,提出不同的任务。

2.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的过程具有渐进性。

人的思想政治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人的社会化逐步发展的过程而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确定和完成必须体现阶段性和渐进性,与被教育者的心理发育特点和接受的能力相一致,从易到难、从浅入深、从外到里,层层相扣,逐步推进。借用黑格尔的一个比喻来说,任务就像一个葱头,必须一层层的剥掉,最后才看到葱头的心。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确定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把大学生个体与群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教育来改善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确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要突出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和根本性的要求,从大学生成长最基础而又最根本的思想道德发展要求出发。

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阐释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从浅入深应确定以下任务:

1. 哲学素质的培养。

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以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面临“选择”的难题,如何进行选择,这就涉及一个人的哲学素养问题。

人们对于是非善恶的评价,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各种关系的理解,都是以一定的哲学观点为根据和指导的。良好的哲学素质和哲学头脑,对于拓宽我们的思路和视野,更全面、更灵活、更深刻地认识事物,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哲学素质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欲化、片面化、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等的转变能起引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导人们把个人生活放在历史发展中来观照,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懂得生命存在的可贵及其真正价值而确立远大理想,正确认识并超越现实的种种矛盾,在面对物欲泛滥时保持一份自由与尊严,从而产生坚持理想的顽强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因此,哲学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一种“转识成智”的“仁智”,是一种思维方法。

主体的价值观念深蕴在思维方法之中,并通过具体方法的实施体现出来。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哲学思维)。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应以哲学知识的掌握为基础,哲学能力的系统训练为重点,哲学品格的塑造为核心。

2. 责任意识的培养。

责任感是指社会主体对自己所应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责任感不仅是现代社会对每一个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健康社会化和科学融入社会的重要内容及必备条件。责任感的养成,有利于大学生从道德人格、能力发展、政治修养等方面促进自我完善与成才。如果大学培养的人缺乏责任意识,乃至成为道德的漠视者,即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再好,其教育就本质而言也是失败的。

责任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形成生命责任意识、行为责任意识、成才责任意识和回馈责任意识。首先,要以生命责任教育为突破口,一个珍爱生命的人,会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自觉地履行相应的责任;其次,要增强大学生的行为责任意识,培养大学生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只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能有成才、报效祖国之心;第三,要有成才责任意识,目前一些大学生成才意识淡薄,学习缺乏动力,或者目光短浅,缺乏远大志向,学习的功利化倾向严重,认为“成才不如发财”;第四,要有回馈责任意识,学会感恩。知恩、感恩和报恩是形成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收获更多快乐,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才能主动关爱他人、回报社会。

3. 正确理想信仰的确立。

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信仰问题仍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传统的理想信仰教育下,学生普遍认同理想信仰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性,接受社会主流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但这种认同与接受,仅停留在认识层面。而在实践中,大学生往往把重点放在技能学习、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对道德观念的形成重视不够。高等教育是青年学生思想形成、行为规范、人格健全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加强信仰教育,在当代大学生中培养一批坚定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者,为正确把握知识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整体上提高民族创新能力,提供了人才保障。

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理想信仰教育:一是引导大学生对确立正确信仰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要教育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三是要求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道德。

摘要:在保持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一致性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才有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实现要体现具体性、渐进性、基础性、根本性的要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道德社会化发展阶段任务出发,充分认识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需求,加强大学生的哲学素质、责任意识的培养,确立正确的理想信仰。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哲学素质,责任意识,理想信仰

参考文献

高校教师任务 篇9

一、高校档案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作用

(一) 高校档案是大学生崇德修身的好教材

“德”为修身之本。唯有立德才能树人。德即人格、品质、道德。古人说:“德者事业之基, 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告诫当代大学生:“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 都具有基础性意义, 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要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首先要注重其良好德性的养成。高校档案就是一本厚重的大学生崇德修身的好教材, 它全程记录了高校的发展历程, 涵盖了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的内容, 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特别是高校档案记录的杰出专家学者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奉献社会的科学精神和杰出校友的艰苦奋斗、学有所成的求学经历, 以及他们身上所蕴藏的优秀道德品质, 是难得的道德资源。这一道德资源亲切可感, 感染力强, 易入脑入心, 有助于大学生明大德爱国敬业, 守公德严私德诚信友善、自省自律。

(二) 高校档案是大学生增智广才的好帮手

“智”为成才之基。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德和才一直是衡量是否为人才的两个基本标准。在高校, 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专业技能的必要途径, 学以增智、学以广才, 因此, 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主渠道作用。但高校档案在传承科学文化知识、创新高校智育、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高校档案是高校文化的积淀, 是学校各项工作特别是教学工作的最为直接、最为真实的历史记录, 是学校宝贵的信息资源和文化财富。这些内涵丰富、知识多样的珍贵记录经过系统的整理、分析、加工、提炼、阐明、提升, 形成新的知识新的育人资源, 达到利用档案对学生进行知识创新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效果。高校档案中珍藏有专家学者的发明专利、学术著作、获奖证书等知识含量很高的文化资源, 对于渴求知识立志成才的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激励作用, 是大学生增智广才的好帮手。

(三) 高校档案是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好载体

“志”为力量之源。古人云:“非志无以成学。”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立德树人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明确志向。当今社会各种思潮相互激荡, 社会现象纷繁多变, 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 大学生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通过励志教育, 激励、唤醒和鼓舞大学生树立志向, 明辨是非, 坚定信念, 砥砺前行。高校档案真实地记述了学校的历史变迁、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社会影响等方面情况, 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励志内容:名人档案是目标励志教育的好榜样, 名师档案是道德励志教育的好楷模, 校友档案是挫折励志教育的好向导, 优秀学子档案是榜样励志教育的好范本, 荣誉档案是奖惩励志教育的好素材, 声像档案是课堂励志教育的好途径, 实物档案是自我励志教育的好形式。一言以蔽之, 高校档案是营造励志教育的好载体, 在立德树人方面体现独特的价值。

(四) 高校档案是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好导师

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灵魂, 是大学精神的体现。立德树人又一基本任务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对大学生而言, 人文精神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精神根基, 犹如人的中枢神经一样重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 其实质就是以人文精神来教化人。高校除了传授给大学生科学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育人, 关注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品性, 铸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发掘大学生的最大潜能。高校档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如校歌、校训、校铭、校规、校史、校志等体现着高校办学历程中所积淀的校风、教风、学风、工作作风和办学特色, 既有相对的稳定性, 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特色鲜明的档案文化, 犹如德高望重和蔼可亲的精神大师, 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 在立德树人、人文育人、精神育人中发挥着导向作用、驱动作用、激励作用。因而, 高校档案在启迪智慧、陶冶心灵、健全人格方面是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好导师。

二、高校档案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路径

高校档案工作是高等学校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要把着眼点和着力点牢牢地放在“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点上, 解放思想, 开动脑筋, 探索档案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路径, 实现档案育人的本真即“立德树人”。

(一) 更新育人理念, 强化档案服务意识

强化档案服务意识是高校档案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高校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应站在立德树人的前沿, 立足档案资政、育人职能, 强化档案服务意识, 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在立德树人上的积极作用。一是服务于学校管理。找到档案工作与学校管理内容“节点”, 通过对档案信息进行归纳提炼和深度分析, 为学校管理部门提供咨询和借鉴, 起到“智库”作用。二是服务于教书育人。找准档案工作与教书育人互动的切入点, 充分挖掘档案资源的教学、科研价值, 为教学科研提供历史资料和事实依据, 推动档案工作与教学工作的深度对接。三是服务于学生工作。把握档案工作与学生工作的交汇点, 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诚信档案、体质档案、道德档案等, 掌握学生成长规律, 推动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为他们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

(二) 丰富馆藏资源, 夯实档案服务基础

丰富的馆藏资源是高校档案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高校档案工作应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在丰富资源、夯实基础方面着重从以下三个环节做起。一是系统收集, 确保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创新等过程中形成的制度、文件及各种有归档保存价值的资料地收集、整理、归档。二是抓住重点, 加强对重点工作、重点建设项目、重大活动的资料即时收集。三是拓宽渠道突出特色。注重实物档案、精品课程档案、新型载体档案的收集、征集, 注重对名人、杰出校友、优秀学子信息的抓取筛选和有序归档, 注重以校史馆建设为契机寻求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新发展。做到立德树人事业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覆盖到哪里、档案服务领域就就拓展到哪里。

(三) 搭建网络平台, 拓展档案服务空间

搭建网络平台是高校档案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高校档案工作者应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 努力实现档案的现代化管理与服务, 搭建网络育人平台, 拓展档案网络服务空间。一方面, 要注重运用现代技术采集、存储档案信息资源, 对急需利用的档案和馆藏重点及珍贵档案、利用率高的档案优先进行数字化, 形成以服务为主导的档案信息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 将数字化档案与学校馆藏档案进行对接, 利用网络载体增强档案信息的传输速度、传播方式和传播范围, 为师生提供方便、快捷地查询手段和“大海捞针, 瞬间可得”的服务, 实现高校档案服务形式精彩化、服务对象扩大化。

(四) 营造育人氛围, 提升档案服务效能

营造育人氛围是高校档案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高校档案工作者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档案宣传活动。一是重视校史文化展馆建设, 这是营造档案育人氛围提升服务质量的最好途径。校史文化展馆集学校历史、大学精神于一体, 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开启尘封的历史, 是展示学校软实力的重要窗口、大学生爱国主义和爱母校教育的基地。二是重视档案文化家园建设。通过校报、宣传图册解读办学理念、办学特色, 通过校园广播宣传学校历史、立德树人成就, 通过展板、厨窗展示校训、校规, 凝练大学精神, 把档案声音传进每个学生心间。三是以“了解档案知识、传承大学精神”为主题, 举办档案知识讲座, 组织专题座谈会、研讨会、演讲会, 开展档案知识竞赛、知识交流等, 增强学生的爱校荣校意识, 营造高品位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 扩大档案在立德树人中的影响力。

摘要:本文对高校档案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作用和高校档案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路径进行了思考, 指出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高校档案工作。

关键词:立德树人,作用,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5-05.

[2]张药.充分发挥档案馆功能促进育人作用的实现[J].兰台世界.2013 (6) .

高校教师任务 篇10

关键词:语言教学;任务教学法;写作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社会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如何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给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很多高校普遍将培养各个领域的实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产学研相结合成了高校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技能的培养。作为语言交际的重要手段,英语写作已成为高校英语教学大纲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写作却是学生相对薄弱的一项,不管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效果,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善。传统的写作教学重视学生的词汇量、单词拼写、语法训练、句子结构等,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如何改善写作教学成了困惑外语教师的一个难题。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or task-based approach)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其核心是让学习者通过“做中学”来实现语言习得的一种教学模式。一些学者比如Tyler和Nunan在对任务教学法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模式,但著名学者Jane Willis提出的任务教学模式更具实际操作的价值。在这一教学模式中,Willis将任务的执行过程划分为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三个阶段,这和英语写作的“三步曲”——构思、草稿和修改不谋而合,因此可见,任务教学法适用于英语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 任务教学法

2.1任务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Vygotsky的心理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和认知发展是一个不断与他人交际的社会化过程(Foley,1991),这为任务教学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任务语言教学中,传统的以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语言交际环境,从而使学生实现在使用语言和开展有意义的语言活动中习得语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作为基本思想,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是建构主义者关心的重点,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被提到了一个至高的地位。“认知——建构主义”的外语学习观认为:人的认知与经验是共同发展的,知识是经验的重组与重新构建,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心理建构过程。“以形式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是任务教学的核心,为学习者提供了宝贵的体验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

2.2任务教学法的优势

2.2.1 它是一种新的语言学习观和教学观。

任务教学法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更加强调实践教学,注重语言的实用性。替代了成果教学法、写长法等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方法,教师的任务不再是决定学生学什么,而是给学生提供语言学习的条件和环境。任务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参与课堂,而是积极主动地推进课堂活动,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只是课堂的参与者、观摩者,和学生一样可以自由思考、自由提问,协助并促使学生提高语言应用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2.2.2 任务教学拉近了课堂和生活的距离。

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课堂和生活紧密联系,生活实例为任务型课堂提供了鲜活的实例,更能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任务型课堂将生活实例和语言学习的课堂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语言学习成了人际交往的过程。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复杂多样的课堂话语,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过去的课堂中,生活和课堂脱离,导致出现“哑巴英语”、“应试学习”的局面。

2.2.3 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做中学”。

实践教学强调“教、学、做一体化”,任务型语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任务中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课堂中实现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体验、参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中达到语言学习的目标。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应用为动力的教学特点。在任务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更加有利于开展变化多样、丰富多次啊的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意识的培养。任务型语言教学实现了传统教学的长处和现代教学优点的有机结合。

3 任务教学法与英语写作教学

在英语的各项技能中,写作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很多外语教学者尝试将任务教学法运用到英语写作教学中,本文任意选取某高校74名非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组成实验班和控制班开展实证研究,每班各37人,男女比例相当。通过实验前的测试和数据分析,得知这两个班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写作水平相当。在英语写作课堂上,对实验班学生采取任务教学法,而在控制班仍采取传统的过程教学法。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对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的控制班和实验班的多次写作测试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发现Willis的任务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写作中遇到的问题,改善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

3.1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大增强

经过一个学期的任务语言教学,学生的学生兴趣大大增强,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在任务教学实验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每一小组都不甘示弱,努力寻找相关素材使自己的作品出类拔萃。任务教学采取了让学生编辑报纸、诗歌散文评论、访谈、寓言故事等多种形式,对于学生的作品采取班级传阅、生生互改的形式,对于同学之间的互相欣赏、肯定及相互团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能有效激励他们不断努力。

3.2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

高校教师任务 篇11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高校写作课程的讲授也面临极大变革, 历年来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采用“结果教学法”、“过程教学法”, 后来有“小组讨论”以及“体裁教学法”及“课堂体裁”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活动方式被我国英语教学工作者认识和接受。“基于问题的学习”这一教学理念是指改变过去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各类活动, 每节课内容丰富实在, 问题设置明确合理, 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而如何将任务型细化到写作课堂之中也是笔者苦苦思索的问题, 现就任务型教学法在高校英语写作教学的相关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1 任务型教学简述

1.1 任务型教学概念

20世纪80年代, 勃雷泊提出了一种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即语言学习不仅要注意语言的形式, 而且要注意语言的意义和语言的学习过程。在具体的教学上, 他把任务型学习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前任务 (pre-task) 、任务 (task) 和反馈 (feedback) 。以任务即问题组织教学, 让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 以交流、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 参与教师或教材精心设计的任务型活动。调动他们已有的语言资源, 在实践中吸收感悟新知。

1.2 任务型学习的研究现状

我国有许多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对任务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如今成为专家学者们讨论的焦点之一, 更是教师关注的问题。任务型写作教学法在我国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许多的教育理论家和教师也在高校写作教学中不断向更广的方面发展。

2 任务型教学的本质

在贯彻任务型教学法的同时, 教师都有同样的疑问:“任务”与“问题”区别在哪里?任务型教学的理论来源是社会建构理论。该理论认为, 学习和发展是社会活动和合作活动, 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 是知识的建构者。任务型教学是将课堂语言教学真实化, 社会化。任务不仅是为达到课堂教学目的, 深远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开放思维, 进而进行自主学习。任务的履行要求学生进行合作, 教师提供接近现实生活的情境, 在课堂气氛高涨的同时, 提高了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 满足在真实生活中的社会交际需要。

3 任务型教学法在写作课堂的应用

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提高, 在一个个任务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 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增强他们的感悟力, 从而逐渐获得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脉络。

3.1 前期任务设计

教材是学生首先接触到的而且是最主要的教学素材。因此任务型写作教学应充分合理地利用教材本身, 给学生提供大量运用语言的机会, 教给学生写作的系列方法和技巧。

首先, 教材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素材, 以教材为依托有利于消除学生恐写的心理障碍;其次, 利用教材可以减少教师搜集资料的时间, 可以更专注精力在备教法上;最后, 以教材为依托, 复习了所学知识, 深化了学习效果。

任务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任务应有明确的目的且具有真实意义;任务应涉及信息的接收、处理和传递等过程;学生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英语;完成任务后一般应有一个具体的成果。

3.2 任务实施

3.2.1 任务前写作阶段。

教师首先导入写作素材, 与教材相关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历设计教学活动, 力求能唤起学生的兴趣, 激活写作的内容;在交流中打开大家的想象空间, 同时也让大家进一步巩固了语言知识。此时学生进入准备状态, 对已有的相关信息进行搜索整理。

3.2.2 任务中写作阶段。

a.角色分工, 参与活动。老师布置学生根据刚才所给的话题进行构思, 然后列出提纲, 。学生分成小组, 个人准备之后, 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交流, 按角色分工, 参与活动, 进行展示, 并在活动的过程中, 构建知识, 为下一步完成任务做铺垫。b.小组合作, 完成任务。在活动之后,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通过归纳总结以及独立思考等过程完成写作任务。这时教师在学生需要时可以给予一定指导, 让写作过程更流畅。c.汇报任务。选择2-4篇不同层次的典型习作, 向班级汇报写作结果, 为同学们呈现范文, 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有所借鉴, 也集中呈现出一些典型的语言问题, 让同学们更加印象深刻。

3.3 后期评价

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评价, 学生小组交流并修改后的作文质量有明显提高, 在互评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语言知识, 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纠正了一些错误。当然, 这样的作文往往还存在一些问题, 还需要老师给予批改。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一步完善习作, 在一次次修改中学生逐步提高了写作能力, 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任务型写作教学在注重过程、强调语言的交际性等方面与过程教学法有相同之处, 从而弥补了成果教学法的不足, 并为高校英语写作教学和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首先, 双方互动的活动过程才是教学, 决定语言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学习者的兴趣和参与。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其次, 必须随时转变角色, 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 这是在任务型写作教学中, 教师面临更大的挑战。与传统写作教学相比, 在任务型写作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是任务的设计者, 任务和语言结构的介绍者, 任务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而且是聆听者和评论者等。

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中, 学生写作思路开阔了, 学生更关注作文的意义和内容, 使其写作兴趣、写作信心以及写作技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 任务型写作教学法在高校英语中的运用仍有不足之处, 需要专家学者提出指正批评并加以完善, 以更好的服务于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事业。

摘要: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流行起来的一种教学理论, 它有助于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以及克服传统教学法中诸多弊端。对任务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情况如今也成为专家学者们讨论的焦点, 更是教师及其关注的问题。笔者从实际出发简要论述了任务型教学在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任务型英语写作较之其他教学法则更为灵活, 它具有横向和纵向的适用性以及多种写作教学法的优点兼容性。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高校英语写作,应用,适用性

参考文献

[1]龚亚夫, 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刘红.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证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 2008.

[3]张静, 高艳梅.高校英语任务型写作教学的理论探讨[J].教学研究, 2009.

上一篇:管理细化下一篇:流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