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的基本特征(精选8篇)
风险的基本特征 篇1
广告的基本特征
一、广告的对象是公众。广告的信息不是传播给某一个人,而是传播给全体公众或某个特定的人群。广告提供的所有信息,对公众来说应该是有价值的,即能起到传播信息、引导消费、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作用。
二、广告有特定的广告主。广告主是为了推销商品或者服务,自行或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任何一个广告都是由一定的人或组织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而制作的,特定的广告主一方面能使消费者放心地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并在受到广告欺诈等违法行为的侵害时有明确的索赔对象;另一方面特定的广告主有利于国家对广告的管理,当出现广告欺诈等违法行为时,也有利于追究广告主的法律责任。
三、广告者支付一定的广告费。广告费是指开展广告活动所需要的广告调研、设计、制作费,广告媒体费,广告机构办公费和人员工资等,广告费由广告主承担并转移到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上,有人便据此认为广告费用的增加会加大商品或服务的成本。而实际上,由于广告费具有不变费用的性质,即一次投入后,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并随着商品销售的增加和服务被广泛地接受而使单位成本下降,众多广告主选择广告这种促销手段都是从最有效、最经济的角度来考虑的。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和服务的成本会有所增加,但是这不是由于广告费的增加而引起的,而是以买方为主导的经济的必然要求。据统计,全世界工商业在经济广告上的费用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美国每年花在广告方面的费用上千亿美元。
四、广告是一种沟通过程。沟通,就是信息发出者与接收者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与思想交流,以求达到某种共识。因此,沟通是一种双向活动,而不仅仅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向影响过程。广告是一种双向沟通,是因为广告主将广告信息通过大众媒体传递给目标消费者,以求说服、诱导消费者购买广告商品。只有当目标消费者接受了广告信息,即认为广告信息是真实和可信的,并同意广告所传递的观点时,广告信息才能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广告沟通过程
五、广告信息要借助一定传播媒体。世界上最早的广告是通过声音进行的,叫口头广告或称为叫卖广告,现代广告信息传播主要是靠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邮寄、传单散发等媒体手段进行的。以下是各种媒体的特点。
(一)、报纸
1、传播速度较快,信息传递及时
2、信息量大,说明性强
3、易保存、可重复
4、阅读主动性
5、权威性
6、高认知卷入
7、注意度不高
8、印刷难以完美,表现形式单一
(二)、杂志
1、读者阶层和对象明确
2、杂志印刷精美,阅读率高,保存期长
3、杂志媒体版面安排灵活,颜色多样
4、读者针对性强
5、知识性
6、重复性
7、美感好,引人注目
8、时效性差
(三)、广播
1、传播方式的即时性
2、传播范围的广泛性
3、收听方式的随意性
4、受众层次的多样性
5、制作成本与播出费用的低廉性
6、播出的灵活
7、激发情感的煽动性
(四)、电视
1、直观性强
2、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3、受收视环境的影响大,不易把握传播效果
4、瞬间传达,被动接受
5、费用昂贵
6、有较高的注意率
7、利于不断加深印象
8、利于激发情绪,增加购买信心和决心
9、不利于深入理解广告信息
10、容易产生抗拒情绪
(五)、网络
1、小众媒体
2、互动性
3、超大信息容量
4、付费性
5、吸引有意注意程度
6、引起兴趣,满足需要程度
7、易辨认,易识别程度
8、信息的针对性、亲和力
9、引起在线购买程度
六、广告传达一定信息。任何一个广告都是有目的地向公众介绍一定的信息,这是广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商品、劳务、观念的信息。商品信息包括商品的性能、质量、用途、购买时间和地点以及价格等有关信息。劳务信息包括文娱、旅游、饮食等服务性活动的信息。观念信息是指通过广告倡导某种意识,使消费者树立一种有利于广告主推销商品或劳务的消费观念。如旅游公司的广告,不是着重谈经营项目,而是介绍秀丽的山水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以激发人们旅游的欲望。广告必须与市场营销活动相结合,并以说服消费者购买所宣传的商品或享用所宣传的服务力最终目的。简而言之,广告是一种推销商品、获得盈利为最终目标的商业行为。如:1.Just do it.跟着感觉走。(耐克运动鞋)
2.Ask for more.渴望无限。(百事流行鞋)3.Obey your thirst.服从你的渴望。(雪碧)
4.Feel the new space.感受新境界。(三星电子)5.Focus on life.瞄准生活。(奥林巴斯相机)
6.Good to the last drop.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氏咖啡)7.A Kodak moment.就在柯达一刻。(柯达胶卷)/Share moments.Share life.(柯达胶卷)
8.Started Ahead.成功之路,从头开始。(飘柔洗发水)9.Make yourself heard.理解就是沟通。(爱立信手机)
10.Intelligence everywhere.智慧演绎,无处不在。(摩托罗拉手机)
(七)、广告需要创意和策略广告的制作和宣传应该满足消费者需要,能唤起消费者注意,并调动兴趣,激发欲望,从而实现消费行为。目前广告市场中,争取消费者注意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每天都要面对成百上千条广告的冲击。如果想要在众多商品品牌中为你所宣传的商品在消费者心目中争取一个位置,那么广告就要有创意。创意的本质就是使广告所包含的信息能得到更好传达,对诉求对象产生更大的影响作用。好的创意,必须在明确的信息策略指导下产生。没有任何策略指导的信息,即使表现得再独特,也很难成为好的创意。因此,在广告创意这个环节中,信息广告的诉求策略和表现策略应该得到足够重视。其中语言在此尤为重要。以下是广告语言的特点。一、广告词法特点
(一)选用简明易懂的常用词
广告用语须通俗易懂,使读者尽快得到信息。
(1)Lose ounces, save pounds.(失去几盎司,省下几英磅。)上面是一则减肥食品的广告。pounds 一语双关,既可代表“英镑(”货币单位),又可代表“英磅”(重量单位),但在本广告中应指“英磅”,与其前的“盎司”相对比,妙趣横生。使读者不难理解,该食品价廉物美又不会使人发胖。
(二)模拟新造词
新造词使语言变得生动活泼,引起读者的感知而达到促销的目的。
(1)Surefit Shoe Ltd.(舒飞鞋业有限公司)
Surefit这个生造词的使用,使人一下就想起Surely to fit your feet(一定合你的脚), 自然穿上它便可让你“舒舒服服地飞了”。
(三)运用动感性动词
运用动感性动词是广告英语词法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标题:We do a lot of things to computer systems 正文:.We package them.We store them.We deliver them.We protect them.We install them.We network them.We integrate them.We support them.We serve them.这则广告运用了大量的动词构成一幅服务动态图,吸引顾客购买。
(四)运用复合词
复合词在广告英语中不仅应用广泛,而且其组词方法不受英语语法在词序排列上的限制,比较灵活,能充分体现广告创作的创新精神,使用起来更加轻松活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The Self-Made woman.She’s living better all the time.白手起家的女性,生活得更加美好。
二、广告的句法特点
(一)多用单部句和简单句,少用复合句。
广告用语必须以最少的版面,最精炼的语言,传递出最多的信息,最有效地激发读者的购买欲望。如:(1)Going East.Staying Westin.(到东方,住Westin宾馆)这是一则设计得极为巧妙的宾馆广告,两个单部句,无主谓结构,选词对称,紧凑明快。Westin是宾馆名称,又使人联想到与East对应的West。
(二)频繁使用疑问句
疑问句容易激起人们的反应,特别是广告标题或正文的开头使用疑问句,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理,增加他们的阅读兴趣。抓住读者注意力的广告比比皆是。如:(1)Are you going grey too early?(你的乌发是否过早白了?)
(三)巧用祈使句
祈使句本身含有请求、号召人们做某事的意思,能有效地迎合消费者心理,实现广告的目的,因此,祈使句在广告中被巧妙及时的大量采用。如:(1)Give your clients the full picture of Hong Kong.(恭请浏览香港全貌)祈使句本身有请求之意,用在此处,妙笔生辉。
三、广告的修辞
广告英语的修辞是基于词、句功能上的一种表达技巧,修辞手段的使用往往决定着广告的创意与效果。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比喻(figure of speech)比喻能使广告语言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形象思维。如:(1)The born leader.(天生的领导者)
此句暗示产品生来居领导地位,当然是优秀产品。
(二)拟人(Personification)
把物写成人,使之有生命力、个性和情感。如:(1)Time will tell.(时间是会作证的。)
时间都会出来作证,说明该产品经久耐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三)对偶(Antithesis)
把结构相同、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两组词语或句子并列使用称为对偶。使用对偶修辞法,能突出所强调的内容,增强语言气势和音韵的优美。如:(1)Once tasted, always loved.(一旦品尝,爱之终生。)结构相同两组词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排比(Parallelism)
把结构相同、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几个(有时是两个)词组或句子并列使用称为排比。排比句能层层递进,加强语势。如:
(1)Designed with a computer.Silenced by a laser.Built by a robot(电脑设计,激光消音,机器人制造。)
(五)押韵(Rhyme)韵律(metre)是由相同或类似的重读或非重读音节的韵脚(feet)组成,而节奏是按行末的重读元音来构成的。
(1)My goodness!My Guinness!Goodness与 Guinness首韵和尾韵均相同,读来容易上口,便于记忆和传播。
风险的基本特征 篇2
一、从基本属性上看, 国际舆论风险具有衍生性和建构性
1. 衍生性
“舆论风险之根在于社会风险”, 国际舆论风险属于次生风险, 是社会事件或基本风险的衍生性后果之一。通常, 国际舆论风险的社会根源有自两个方面。
第一, 来自于现实的、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这些事件在发展过程中就充满着矛盾和风险, 一旦被国际舆论进行“焦点凝视”, 不同的国际舆论主体出于其国家利益诉求, 会对其做出不同的解读, 必然会引发出新的未知风险。2008年发生的中国与日本之间“毒饺子”事件, 就是国际舆论风险衍生性特征的典型例证。
2008年1月, 日本媒体分别报道千叶县与兵库县的两户人家, 因食用我国河北天洋食品厂生产的速冻水饺而“中毒”。日本媒体相继渲染有数百名日本民众身体发生不良反应, 日本《产经新闻》更是发表了题为“中国饺子受害申报人数逼近500人”的报道。自此, 中国出口日本所谓“毒饺子”事件引爆了国际舆论强烈关注。此后两年以来, 由此事件引发的国际舆论风险不断, 中国制造、中日贸易、中国食品安全乃至中日关系均受到了冲击和影响。
第二, 来自于社会的基本风险 (或称硬风险) 。“‘硬’风险是一种实体性风险, 像战争、生态环境恶化、经济风险、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贫富分化、利益冲突等方面的威胁和危险, 都属于‘硬’风险。” (1) “硬”风险通常的存在状态是隐形的, 其一旦被国际舆论所关注, 便会被国际社会或有意或无意进行“舆论塑造”, 从而诱发国际舆论风险。
所以说, 无论是社会事件, 还是社会风险, 一旦被国际舆论关注, 就会衍生出国际舆论风险。
2. 建构性
风险社会理论学家贝克指出, 风险“既是一种客观事实, 又是人们的一种认识体验。”风险是可以被自由地想象或随意地界定, 也就是说, 风险具有建构性特征。再者, 国际舆论是国际社会对某一特定问题的意见表达, 而其意见是基于不同立场和视角基础之上, 具有明显的主观建构性, 其作为危险因素引发的国际舆论风险自然也具有建构性特征。
2008年2月15日, 日本《周刊朝日》刊出了耸人听闻的标题:“中国杀人食品工厂的真实状态”。而同样是日本媒体的《周刊东洋经济》的报道就比较客观理性, 2008年2月16日, 该刊以“毒饺子骚动与危险妄想的谎言”为题发文指出这肯定不是中国食品的质量问题, 而只是一个特殊“案件”, 并称“中国产食品并不危险”。同样的事件, 不同的舆论声音, 代表着不同的视角、观点和立场。基于不同立场的风险建构, 其后果则有着明显的不同, 前者会导致对中国食品安全的恐慌, 后者则有助于消费者能够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中国食品。
二、从表现形式上看, 国际舆论风险具有伴随性和动态性
1. 伴随性
政治、经济、文化等硬风险是社会发展过程自然孕育生成的, 有着独立的发展过程。但国际舆论风险则不同, 它因社会事件或社会基本风险的舆论聚焦引发, 伴随着舆论发展;随着舆论变动而变动;随舆论渐趋消散, 其损害后果发生的可能性也随之下降。它不能脱离舆论而独立发展, 是一种伴随性风险。
2. 动态性
国际舆论风险的动态性是通过舆论的动态性表现出来的:
第一, 国际舆论的社会时空不断变化, 国际舆论主体对事件的评价, 总是从此地到彼地, 相互呼应, 从今天至明天, 不停地流动, 其引发风险的时空也处于变动之中。
第二, 国际舆论主体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出于不同的立场, 有的加入, 有的退出, 有的转变立场, 因而伴随的风险也就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
第三, 国际舆论的内容也具有动态性, 国际舆论主体议论的对象和目标不断转移, 或不断发生详略的变化, 导致其风险也随时变化。国际舆论风险的风险主体、风险客体、风险内涵都可能变化,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总之, 国际舆论风险的伴随性与动态性是与诱其产生的国际舆论纠结在一起的, 关于某一问题的国际舆论的起伏跌宕, 直接导致其国际舆论风险的变动。
三、从风险过程上看, 国际舆论风险表现出复杂性和不可控制性
1. 复杂性
第一, 诱发风险的国际舆论本身就有着复杂性。国际舆论源于社会事件的国际关注, 并恰好契合某种国际社会意识或期待。而这样的事件何时发生, 如何发生, 如何被传播, 国际社会的舆论关注有何种目的, 有何种期待, 国际舆论的演进模式是什么等等, 都有着极强的复杂性。
中日毒饺子事件曝光后, “日本大众传媒近乎于全力渲染。最初的十多天里, ‘毒饺事件’每天都成为各报头版头条。电视更是日以继夜报道, 其间不乏不负责任之煽情言论。部分日媒还质疑中国举办奥运会能力, 进而谈论中国人的国民性” (2) 。有媒体评论说, 毒饺事件由一个个案, 发展成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严重影响了日中贸易往来和外交关系, 无非是个由头, 这种舆论争执的背后却是中日历史冲突、文化隔阂和国民情绪等复杂情绪的表达。
第二, 国际舆论风险变动过程具有“蝴蝶效应”的传播机制。某种社会风险或社会事件, 偶然情况下博得国际媒体的关注, 往往会成为引爆国际舆论风险的导火索, 进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在舆论的旋涡中, 其事态发展往往呈现出非线性和非逻辑性的表征, 其风险性会以几何倍数增加, 并迅速扩散, 其风险后果往往令当事者无法掌控, 难以预测并带有一定的随机性。
2. 不可控制性
2007年6月份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发出中国产牙膏含过量二甘醇警示。“对此, 美国媒体普遍报道———中国是违反美国相关食品安全规定最严重的国家。于是新一轮‘中国食品恐慌’在美国发源, 借着西方媒体‘煽风点火’, 从美洲一路东进, 沿着纽西兰、澳大利亚一直‘吹’到了东南亚各国。” (3) 因为食品安全风险的人类共通性, 一国发生的食品安全舆论, 会很容易在另外的国家引发舆论反响, 诱发舆论风险。
对于国际舆论风险, 难以掌控之处在于:一是无法确定同一舆论诉求会在什么时间, 在哪个国家, 以什么样的舆论诉求发生。二是由于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 针对同一问题的国际舆论会有不同的着力点和社会期待, 其导致的国际舆论风险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幅度有多大, 其后果是什么?都是不可控制的。
四、从风险后果上看, 国际舆论风险具有消极性和高风险性
消极性风险是不想面对又不得不面对的风险, 基本没有收益的可能性。国际舆论风险本身就是社会硬风险和危机事件引发的衍生风险, 用通俗白话讲它有类似于“火上浇油”的消极作用, 自然是没有收益可能的消极性风险, 这是其高风险性的表现之一。2008年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 路透社曾这样报道:“三鹿于上周暂停生产, 并召回大量产品。但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 (Helen Clark) 周一表示, 在新西兰政府和北京主动取得联系后, 中国的地方官员们才开始有所行动。” (4) 这样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报道直指对我国政府的危机治理能力, 对国家形象造成伤害。
其二, 国际舆论风险的高风险性还表现为风险关联性。国际舆论风险的威胁力量不在于单一风险、不是孤立的存在, 而在于具有传染性, 不同风险之间往往相伴而生, 相互尾随, 互为因果, 并伺机转换。关联风险成串堆积, 引发连锁反应和危机。
其三, 国际舆论的高涨或逆向发展, 会导致舆论风险的进一步积聚, 若其达到一定“阈值”, 将会引发受众恐慌, 其后果的损害性将超出想象。“受饺子中毒事件影响, 中国产蔬菜、鱼类和贝类等生鲜食品对日出口将大幅下降。” (5)
五、从长期影响上看, 国际舆论风险具有惯性和扩散性
1. 惯性
国际舆论风险惯性源于舆论惯性。舆论惯性是指“旧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能量延续。” (6) 主要表现在把过去的印象、经验绝对化, 进而形成刻板成见, 以陈旧的观点评判现实事物, 是舆论在异己时空中的延续传播。
舆论惯性, 无论表现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还是刻板成见的意识表述, 都只能说他们是旧舆论带给新事件的国际舆论风险因素。旧舆论引发的风险, 在舆论惯性下, 也具有了相应的历史惯性。
2008年日中“饺子事件”日渐平静后, 有媒体指出, “不排除在某些情况下‘饺子事件’在日本国内被重新炒热的可能”。2010年1月共同社以《饺子事件发生近两年解决恐遥遥无期》为题刊发报道, 日本《朝日新闻》1月28日报道题为《毒饺子事件至今尚未水落石出》, 均将责任再次指向中国方面。以媒体为代表的日本舆论重点渲染的还是日本民众对中国食品的不信任感。这样一种舆论的惯性导致了其舆论风险也呈现出惯性发展, 中日贸易、中日交往等均受此所累, 再次承担风险。
2. 扩散性
国际舆论风险具有扩散性, 这种扩散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从区域性风险向全球的蔓延;二是全球性的风险向某个区域渗透。
全球化状态下的信息和交通空前发达, 一切社会要素都能在全球范围内自由传递, 国际舆论风险也同样会得以无限扩散。而且, 它的扩散影响不仅局限于舆论客体本身, 也会扩展到其它利益相关者。“在日本媒体曝出中国产饺子引发中毒事件之后, 31日, 韩国也采取行动, 开始对从中国进口的饺子进行清查。” (7) 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结语
国际舆论风险作为传统风险与国际舆论的共生性风险, 具有鲜明的特征。它是由社会事件或硬风险衍生而来, 是一种生成机制复杂、惯性极强的消极性、伴随性风险, 具有鲜明的建构性、不可控制性、高风险和扩散性特征。■
摘要:国际舆论风险是社会事件引发国际舆论聚焦的产物, 是传统风险与舆论的共生性风险。本文以中日毒饺子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为例, 分析了国际舆论风险的基本特征。指出国际舆论风险是由社会事件或硬风险衍生而来, 是一种生成机制复杂、惯性极强的消极性、伴随性风险, 具有鲜明的建构性、不可控制性、高风险和扩散性特征。
关键词:国际舆论风险,特征,日本毒饺子事件
参考文献
[1]张涛甫:作为一种“软”风险的舆论风险[J].http://news.fudan.edu.cn/2009/1009/22444.html, 2009, (10) .
[2]卓南生:中日民间情感何以落差大?——兼论2008年中日相互报道[J].新加坡:《联合早报》, 2009年1月3日.
[3]中国牙膏海外受阻“食品安全威胁论”持续蔓延[J].国际金融报, 2007年6月22日.
[4]毒奶粉已导致六千余婴儿患病——卫生部部长[J].路透社中文网, 2008年9月17日.
[5]毒饺子事件或引发贸易战对日出口需预防风险[J].中国经济网, 2008年03月22日.
[6]刘建明、纪忠慧、王莉丽.舆论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7]郭芳:日毒饺子事件引发连锁反应韩开始清查中国饺子[J].环球时报, 2008年2月2日.
[1]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道德的基本特征探析 篇3
一、突出的民族性
自从阶级社会出现以来,一切社会意识形态都具阶级性、民族性和普世性相统一的特征,但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统一的内在结构关系有所不同。政治与法律的阶级性最突出,民族性其次。文艺,尤其宗教最为突出的是普世性。而道德,恰恰是民族性最为突出。道德从来是民族的道德,表现出独有的民族风格,反映着鲜明的民族性格。在这一个民族被视为善的行为,在另一个民族中可能就不被允许;甚至某一种环境、某一些人身上是道德的,在另一个环境、另一些人身上就是不道德。可见,道德总是存在于特定的人群和环境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谈到道德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关系时,曾把以往社会的道德归结为阶级的道德,强调道德的阶级性特征,这显然是从当时动员和组织无产阶级向不平等的剥削制度作斗争的实际需要出发的,但与此同时也没有否认道德的民族性和普世性特征。实际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道德的民族差异性还体现在不同民族之间,甚至体现在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区之间,使道德成为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构成要素。
二、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均衡性
任何社会意识形态都具有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特征,但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内在构成上是不一样的。政治与法律的内涵主要是价值观念和标准,集中反映特定历史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社会制度的性质。一国的政治和法律本质上是从维护该国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超越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之上的政治和法律在今天实际上仍然十分罕见。文学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它以形象的思维方式概括反映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引导人们崇尚和追求美和善的生活。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重视的是艺术逻辑而不是生活逻辑,有时尽管描写的是理想化的情节,但人们还是对其流连忘返,就因为其思想内容具有超越性,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宗教对人们心灵的影响主要是凭借其超越性价值。对“主”或“神”的敬仰和信仰,可以使人产生敬畏和归属心理,从而使人的心灵得到安宁,调节人的心理,减轻不安全感。这是人们信教的根本原因所在。而道德在其真理与价值两者在由此构成的相统一的结构关系中是比较均衡的,一般不存在主次的问题。过去中国人理解道德时习惯于只将其看成是一种价值,用“应当”的命令方式将其区别于政治和法律,这其实是有悖于道德的基本特性的。道德在内涵上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体,作为真理,它根源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并与其他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着深刻的逻辑联系,一定社会的道德应能真实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政治和法律的建设大体上相协调,与大多数人道德品质的实际水平大体上相一致。正因为如此,道德能够充当评判社会文明进步的实际水平的真理尺度。而道德作为价值形式,一方面引导人们向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看齐,满足现实社会的和谐要求,另一方面要引领社会不断走向超越现实标准的理想境界,引导人们不断走向崇高,因此道德总是会表现为对人行为和欲望的一种约束,总是要求在或多或少的自我利益牺牲中实现。前者,即所谓道德的广泛性要求,后者则是先进性要求;社会道德应当是广泛性要求和先进性要求的统一体。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道德充当着引领社会和人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指南针。把道德看成是真理与价值大体上处于均衡状态的统一体的思维方式,对于科学地提倡道德、开展道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社会提倡的道德和要求人们所具有的道德素质,首先应当是真实地反映所处时代的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要求,其次才是价值和价值导向问题。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和个人所具有的道德素质,都应当做到真与善的统一。
三、明显的精神强制性
道德和政治、法律、文艺、宗教,都具有价值导向的社会功能,都包含着价值因素,在实践中都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但在强制性这一点上表现程度不同。政治与法律的强制性最为明显,而且主要是对群体成员进行外在的行为强制,并渐渐形成心理上的强制性的影响。文学艺术对人行为的强制性影响很弱,而对人的心理影响却比较强烈。这种影响的情况比较复杂,例如优良的文艺作品对人的影响一般是潜移默化的,不良的文艺作品对人的影响则往往是立竿见影的,后者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反映比较明显,如有一些青少年看了黄色的作品便随之模仿作品中人物的做法,有的甚至因此而违法犯罪。宗教对人们的影响都是从价值导向开始,而最终达到精神控制的目的,对人的精神强制最为明显。这种精神强制一般也是以对教徒实行行为规定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有的邪教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道德具有价值导向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它是社会和人的生活的“指南针”。相比较而言,道德的精神强制特征其实比其价值导向特征更为明显。维系道德离不开人们的内心信念,良知、道德感等是人们内心的“法官”,是监督和调整人的价值取向、实行精神强制的心理机制。良心会使人在做了合乎道德的事情之后感受到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因而产生荣誉感和幸福感;也会使人在做了违背道德的事情之后感受到失去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因而产生羞耻感和痛苦,这就是精神强制。相对于政治、法律、文艺和宗教来说,道德的精神强制普遍性较强,只要是思维能力正常的人都会感受到道德的精神强制作用,这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人人都会有一个内心的道德法庭,感到这个“法庭”的“法官”在时刻注视和审判自己。轻视甚至忽视道德的精神强制性,是“道德无用论”的典型表现。过去,中国人看道德更多的是看道德的价值导向的一面,而对道德的精神强制性的一面重视不够,这种思维定势是需要改变的,它涉及到如何看待道德思维方式的变革问题。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需要加强道德建设,道德建设需要与其他方面尤其是经济、政治和法律建设协调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充分肯定和强调道德对人具有精神强制性特征,显然是很有必要的。
四、广泛的渗透性
道德是广泛地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首先,社会调控的调节器系统中包含着道德规范或道德准则。一个社会要维护自己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不断赢得繁荣和进步,就需要从多方面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调控,建造一种调节器系统,道德规范或准则体系就是这种调节器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渗透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道德规范体系与调节器系统中的其他社会规范体系以并行的方式而存在。一般来说,一个社会的调节器系统是由政治、法律、职业、道德四大基本规范体系构成,道德规范体系是其中的一个方面。(2)道德规范体系以与其他社会规范体系相衔接的方式而存在。健全的法律制度下的法律规范体系与道德规范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应当是“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是最高水准的法律”;道德上公认为是善的行为,在法律上就应当受到保护,反之,法律就应当加以禁止。在行政运作系统中,行政规则应当以社会道义为逻辑基础,得到社会道德的说明和支撑。(3)道德规范体系以与其他社会规范系统相交叉或重叠的方式而存在。这种情况最为普遍。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法律规范中总是包容着道德规范,道德被政治化、法律化,出现所谓政治化道德和法律化道德,因此道德调节的方式往往为政治和法律的调节方式所替代。其次,人的价值追求包含对道德价值的追求。人的行为与动物行为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行为总是表现为以一种追求的姿态出现,而追求又总是从某种价值需求出发,总是为了实现某种价值目标,而所追求的价值在内涵上又总是包含着真、善、美的因素。而每个人的价值追求都不会是单一的,总是以一种系统的方式而存在。人在一生中时常会把道德价值作为直接追求的目标,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善良意志出发,做一些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事情。除此之外,人对任何真和美的事物的追求总是或多或少地包含着对善的追求,因为人的行为动机和追求目标往往包含着某种善的价值倾向。即使没有包含明确的善的价值取向,这种追求行为本身也具有善的客观倾向。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真和美的价值追求所包含的道德价值,通常以动机和目的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成为道德评价的对象。有的人在追求自己的价值目标的过程中会有意排斥道德价值目标的内涵,为自己的放纵行为制造理由,因此有时这种排斥会发展为破坏道德标准的恶念,最终产生一种恶的价值观。再次,各种形态的社会关系中包含着道德关系。道德关系作为一种思想的社会关系,是由物质形态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同时渗透在物质形态的社会关系之中。渗透在物质和思想等各种形态的社会关系中的道德关系,是连接相应的社会关系的纽带。道德关系以渗透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其他社会关系的质量。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简要分析大致可以看出,道德是以广泛渗透的方式存在的。这是道德生成、发展和不断走向进步的一大特征。
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 篇4
授课时间:2012-9-4 星期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2、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重点、难点)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事物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情感目标
关注生物,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
课前准备:一盆生长旺盛的绿色开花植物A和一盆塑料质的绿色开花植物B;一些有代表性的生物标本、图片;学生查找与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多媒体屏幕呈现: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空中有白云、飞机、太阳,还有蝴蝶、小鸟。远处有山林、草地,草地上有大大小小的蘑菇。近处有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小狗趴在旁边吐着舌头。还有一座小桥,水中有游鱼、水草。
从学生熟悉的画面引入,目的是使学生从学习一开始就感到亲切、有趣,并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 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飞机、白云、太阳、山石、桥、水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都没有生命;蝴蝶、小鸟、草、鸡、狗、鱼、蘑菇等是生物,因为它们都有生命。
1、为了加深学生对生物的理解,让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生物。
2、大屏幕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生物标本、图片。学生说出名称。在学生视野充分拓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众多的生物简单分类,明确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过渡句: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他们都是有生命的。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
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出示一盆生长旺盛的绿色开花植物A和一盆塑料质的绿色开花植物B,让学生判断哪一盆是生物,并列举它是生物的理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并进行评比,看哪一小组列举的理由多而合理。学习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解疑释惑、评价概括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总结出生物具有生长、呼吸、排出废物、摄取营养物质、繁殖、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生命现象。生物的各种生命特征的总结,依托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提取和运用,从中品尝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空间和气氛,为以后的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当堂训练、巩固达标 助学第2、3页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1、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5、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6、生物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教学反思:
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 篇5
B.强制性
C.全民性
D.相对稳定性
答案:ACD
【相关题目二】
简述社会公德的含义和特点。
答案: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就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它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所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礼貌成果的一种沉淀和积累。
其特点是:(1)基础性;(2)全民性;(3)相对稳定性。
【相关阅读】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就应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社会公德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社会公德是指:反映阶级、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必须社会、必须国家个性提倡和实行的道德要求,甚至还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使之得以重视和推行。狭义的社会公德是特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一般指影响着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礼貌礼貌、清洁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尽管存在各种不同阶级的划分,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分工,但处于同一时代的同一社会环境里的全体社会成员,为了彼此的交往,为了维持社会的起码生活秩序,郡务必遵守为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所必需的起码的简单生活规则。
社会公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简单的行为准则,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是适应社会和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特殊且广泛的社会作用。每个社会成员都就应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1.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场所正常秩序和安定环境、维护现实社会生活的最低准则,是人们现实社会生活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
2.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社会公德发挥着维护现实的.稳定、公道、扬善惩恶的功能,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着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社会公德的这种作用体此刻:一方面肯定、维护和促进一切有利于或有助于社会和个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否定、抑制和阻止一切有碍于或有害于社会和个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为。这主要是透过社会公德的规范方式来促进社会和个人弃恶扬善,扶正祛邪,从而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非强制性地调节和规范着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言论和行动,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宥效地为满足社会与社会成员的需要服务。
3.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礼貌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礼貌程度的“窗口”。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社会公德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稳定而深刻、广泛而持久。社会道德又是社会精神礼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人们实践社会公德的自觉程度和普及程度,能够看出整个社会精神礼貌建设的状况。因此,如果社会公德遭到了践踏和破坏,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就可能会瓦解,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也将被破坏,社会主义精神礼貌建设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社会的精神礼貌当然包括多方面的资料;但在必须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的道德风尚通常是衡量一个社会的精神礼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整个人类社会精神礼貌发展的一种反映和体现。因为,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总是先从社会风尚中表现出来。总之,在必须好处上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进行的基础,是现代社会务必高扬的基本道德。每个社会成员都就应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自觉地以社会职责感思考自己的行动,遵循体现社会群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公共规范。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礼貌成果的一种沉淀和积累。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在每一个社会都被看做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遵守社会公德,是对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在此基础之上还有许多更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又昭示着一个社会道德风气好坏的程度。
2.全民性。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务必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适用范围。在同一社会中,任何社会成员不管属于哪个阶级或从事何种职业,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规则,都务必遵守,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谴责。国家、社会团体、机关单位有时甚至能够以国家权力或行政权力、经济权力予以干预。
3.相对稳定性。社会公德作为“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明白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人类世世代代调整公共生活中最一般关系的经验的结晶。这种最一般的关系,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里都存在着,因而,调整这种关系的社会公德在历史上比起其他各种道德分支来,具有更多地稳定性。而且社会公德总是随着社会物质礼貌和精神礼貌的发展,保存和发扬其进步的、合理的方面,剔除其落后的、不合理的部分。
4.简明性。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往往不需要做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
资料要求
社会公德的资料是对公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出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在我国现代社会中,社会公德的主要资料为:
礼貌礼貌
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就应和谐相处,举止礼貌以礼相待。自觉杜绝说脏话、随便猜疑、欺骗他人等恶习。这是处世做人最起码的要求。
爱护公物
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极其重要的资料。尤其在公共场合更要注意这一点。要爱护国家及公共财产不受侵犯。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交往中用以调整相互关系的最一般的行为规范之一。在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就应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忙。爱人者人恒爱之,信人者人恒信之。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人人都时时快乐、事事顺心,难免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人帮忙、救济的时候。这就需要人们之间互相帮忙,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以助人为乐。对不法行为,每个公民都应当分清是非,挺身而出,智斗勇斗,见义勇为,都有职责和义务自觉维扩社会治安。
遵纪守法
法律是对公民行为的必要约束及规范,是对道德的补充。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纪律,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公共生活中人们要能顺利地进行社会活动,就务必要有规矩可循,就务必遵循必须的行为规范。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的有关规定。人们只有依照法律、法规及纪律的有关规定行事,才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也保障自己所要从事的某项活动;才不会绐社会和他人造成损失和伤害,持续社会公共生活相对稳定和和谐,并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遵纪守法反映了人们的共同要求,体现了人们共同的利益。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自觉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纪观念,自觉用法纪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履行法纪规定的义务,敢于并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同各种违法乱纪现象作斗争,并能正确运用法纪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真正做到知纪懂法,遵纪守法。
保护环境
借款合同的基本特征介绍 篇6
当今市场经济发展迅猛,资金流转高效,经常会出现需要进行借款的地方。在进行借款的时候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往往会签订一份借款合同,那么这样的借款合同有什么特征呢?本文为您详细解读。
1.贷款方必须是国家批准的专门金融机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和专业银行。专业银行是指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全国的信贷业务只能由国家金融机构办理,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与借款方发生借贷关系。
2.借款方一般是指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学校、研究单位等实行财政预算拨款的单位则无权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在特殊情况下,城乡个体工商业户、实行生产责任制的农民也可以成为借款合同的主体,同银行、信用社签订借款合同。
3.借款合同必须符合国家信贷计划的要求。信贷计划是签订借款合同的前提和条件。借款方必须根据国家批准和信贷计划向贷款方申请贷款;贷款方必须在符合国家信贷计划的信贷政策的条件下,由贷款方与借款方签订借款合同。超计划贷款必须严格控制。
4.借款合同的标的为人民币和外币。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是借款合同的主要标的`。外币主要是供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其他需要使用外汇贷款的单位借贷使用的。在外币的借款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借什么货币还什么货币(包括计收利息)
5.订立借款合同必须提供保证或担保。借款方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必须有足够的物资作保证或者由第三者提供担保,否则,银行有权拒绝提供贷款。这种保证或担保是使贷款能够得到按期偿还的一种保证措施。
个性化作文的基本特征 篇7
一、内容个性化。
面对同一个题目或同一个话题, 学生会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例如, 同样是写班主任王老师的肖像, 甲同学写道:“王老师把自己油黑的长发染成紫红了, 同时把原来那种瀑布式的发型烫成了大海之中的浪花了。灯光下, 那紫红的长发反射出的光真晃眼, 那滋润长发的香水弥漫在教室的每个角落, 那悬挂的白炽灯也似乎散发着油香。”乙同学写道:“王老师特意将自己的粗眉毛修剪成古书中或戏曲中美女的那种柳叶眉, 为了彰显自己比较好强的那种很厉害的性格, 她特意将眉毛画得细长陡峭, 随着眼睛的绷大, 那眉毛几乎就直立了, 很凶悍的样子, 根本看不出女教师的温柔, 真像武林中的女侠客。”丙同学写道:“王老师是个最爱打扮的女教师, 即使在冬天, 她也穿着各式各样的裙子。有时候, 配裙子的裤子和皮肤的颜色一样, 我们还以为她在寒冷的冬天也因为爱美而没有穿裤子, 我们因此评价她美丽冻人。”甲同学写的是老师的“头发”, 乙同学写的是老师的“眉毛”, 丙同学写的是老师的“衣着”。这就是内容的个性化。
二、主题思想的个性化。
一篇文章或一个片段, 总是或明或暗地反映着一个主题。比如, 同样写老师, 下面的两个片段就表达不同的主题思想。
我和同桌打架了, 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 怒吼道“你这个疯子, 为什么用脚踢人家的肚子?”话音未落, 他就一脚踢在我的屁股上, 我的身子往前一个趔趄, 他顺势在我的脸上打了一个耳光。“我要叫你尝尝挨打的滋味, 我不相信改不掉你疯狂的脾气。”
——学生犯了错误, 老师总会进行教育的。老师的性格不同, 修养不同, 教育的方式方法就不一样。这个片段要表达的是老师粗暴的性格特征和教育方式。
吴老师轻盈地走到讲桌前, 笑盈盈地环视一下全班学生, 柔声地说声“上课”, 等我们起立问好后, 她不回敬“同学们好”这样的礼貌语, 说一声“请坐”鞠一个躬, 便开始讲课了。”
———这段描写要表达的是吴老师温柔的性格特征。
三、表达方式个性化。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等。学生的思维特点不同, 所选择的表达方式就不一样。例如, 同样是写国旗下的演讲活动, 下面的语段就应用了叙述、说明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这周, 星期一早上在国旗下的演讲就轮到我们班了。早读的时候, 班主任就在教室里组织“彩排”。正式演讲开始了, 我和马伟东走上讲台, 面对国旗行礼, 然后转身有表情有手势还抑扬顿挫地演讲了。我们模仿领导们讲话, 在关键的地方提高嗓门表示强调或抒发强烈的感情, 换来台下的掌声。演讲结束, 我们一走下讲台, 班主任就为我们竖起了大拇指。
今天早晨的演讲活动共有四项内容。第一项是李鸿和马伟东代表我们班演讲, 他们两个演讲的主题是“做文明的好少年”;第二项内容是副校长宣读上周全校的评比情况;第三项是颁发各种流动红旗;第四项是校长做“新一周寄语”。
四、语言个性化。
一般来说, 语言风格有平实和华丽之分。不少老师认为学生精彩的语言表现在词句的华丽上, 其实, 这种认识是不够正确的。平实的语言也能准确地表达客观事物和主观感受, 也能为作文添光增彩, 两种风格各有千秋。比如, 同样是写“晨读情景”, 我的学生就能用自己的语言风格表现自己所选择的内容和形式。
教学楼前, 我们在晨读。王小雷打开课本朗读, 朗读一会就合上课本背诵。他是个静不下来的人, 走过来走过去, 而且走的速度很不慢, 背诵的时候, 仰起头, 眼睛微闭, 一遍又一遍, 声音很大, 口中的白沫从嘴角溢出来, 下课的铃声响了, 他似乎没有听到, 还在那里摇头晃脑地背着。
你看, 晨读是一道美丽的风景:那招展的红旗, 那碧绿的松树, 那争奇斗艳的花朵, 还有那穿着蓝色校服的同学。你听, 晨读是一曲动听的交响乐:低沉的蜜蜂声, 清脆的鸟鸣声, 琅琅的读书声。
谈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 篇8
关键词:高效课堂;创设;培养
一、教师应具备活用课堂用语的能力
就课堂用语而言,无论是普通话还是英语口语都要说得规范、地道、标准,英语教师一口流利纯正的口语能给人以英语的享受,相反教师连发音都不正确,又怎能给学生做以示范呢?所以在給学生每天安排听音模仿的同时,教师应适当地给自己布置听读任务,在不断地听读训练中提高、巩固语音的标准性,如何用好课堂用语,要看教师如何用精炼的语言去组织课堂,教学中有的知识点到为止,切不可啰嗦,这就要求教师讲得巧、讲得精,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40分钟的课堂上扎实、有效地开展活动。
二、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好的情境设计,可以使学生全身心融入教学活动中,低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英语,离开了情境,只是一味地反复朗读,几分钟就烦了,不认真听讲,教师适时地创造情境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我在教学Stand up,Please和sit down,please时,表现好的孩子可以成为小老师,孩子们生怕自己当不上用心去学,用心去读,小老师要配合老师进行活动,我说“class begins.”小老师说“stand up,please.”我说“good morning,boys and girls.”小老师在师生问候完毕时候说“sit down please.”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身信心。
三、培养实际意识
创设文化氛围,感受语言文化,小学生学英语主要靠的是熏陶,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设计一个语言情境,让学生去感受,教师可以给学生起一个英文名字,结合英文名字来讲解西方国家姓氏的来历,如:Anlice代表着真理,John是上帝的礼物,这样的介绍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为指导,经过自己不断地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真正的高效教学。
【风险的基本特征】推荐阅读:
审计风险基本特征11-05
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风险识别08-16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方法09-26
戏曲的基本特征06-12
道德的基本特征09-11
个性教育的基本特征06-10
体验教学的基本特征11-05
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07-24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10-17
导学案的基本特征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