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基本特征(共3篇)
审计风险基本特征 篇1
现代化背景下, 社会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其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审计风险防控机制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 通过防控机制的系统化落实, 高效控制审计风险。然而现行的审计风险防控机制不够健全, 基本构成有待完善。针对现状, 我们积极探索审计风险防控机制的发展趋势,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把握要点问题, 进一步构建完备的防控体系, 从而提高控制审计风险的水平。
1. 研究现行审计风险防控机制的基本构成
1.1 审计风险防控机制的主要概况
审计风险防控机制是在审计过程中所遵循的预防控制风险的制度体系, 对审计工作进行科学合理地指导, 促进审计风险防控各个环节的有序运行。审计风险防控机制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 涉及审计过程的风险点, 利用系统化的统筹规划, 对审计工作加以有效地制约, 控制审计运行中的各项风险因素, 从而不断强化审计水平。审计风险防控机制融入盘库、调阅、监管、报告、评估和归档等多项重要环节, 形成一个整体的体系, 加强审计环节之间的协调性, 提高审计效率, 减少失误性操作, 尽可能减小审计风险。同时, 健全的审计风险防控机制对提高审计质量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采用科学化的制度管理, 规范审计秩序, 把握基础性问题, 优化审计工作流程, 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不断提升审计质量水平。
1.2 审计风险防控机制的基本构成
审计风险防控机制是针对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所建立的预警防控机制, 旨在减少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风险因素, 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展。审计风险防控机制是一个系统化的体制组合, 主要包括素质能力教育机制、审计质量控制机制、审计信息公开机制、法制建设创新机制等, 涉及关键性的审计质量风险点。审计风险防控机制着重从审计执法风险、效能风险和廉政风险方面入手, 制定相关的风险预警防控制度体系, 逐步完善审计风险控制系统。
1.3 审计风险防控机制的构成缺陷
现行的审计风险防控机制不够完善, 在机制构成上存在着较多的缺陷, 与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目前的审计风险防控机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关机制有所欠缺, 使得审计风险防控工作环节的协调度较低, 审计运行秩序相对混乱, 导致审计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无形中增加审计风险因素。
2. 积极完善审计风险防控机制的基本构成
2.1 健全权力风险监管机制
权力风险是审计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 健全权力风险监管机制对解决审计风险问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现行的审计风险防控机制尚未将权力风险监管机制纳入相应轨道, 亟须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健全权力风险监管机制, 应当以制约审计权力为出发点, 建立风险制衡监管机制, 加快审计风险内部监督与管理的步伐, 实现审计权力风险监管的长效机制。同时明确审计各部门各人员的分工, 将权力制约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防止审计权力的滥用, 加大监管力度, 合理控制审计人员的自由裁量权, 减小审计风险滋生的概率。
2.2 突出项目协调增效机制
由于审计风险防控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 审计项目相对复杂, 各项目之间的协调运作十分重要。因此, 重点突出项目协调增效机制是完善审计权力风险监管机制的关键举措。审计项目协调增效机制的要点在于对各个项目加以科学合理地统筹规划, 根据审计工作中的实际情况, 分析现行环境下审计工作的影响因素, 制定出全面的计划, 增强项目运行的协调性, 以加大审计计划的可行性。同时, 加强审计项目进度控制的力度, 优化审计项目流程, 增强各项目运行环节之间的合作程度, 以大幅提升审计效率, 控制风险因素, 尤其在审计项目的审核、报告、归档阶段建立起紧密的链接, 简化不必要的程序, 进一步促进审计风险的控制。
2.3 引进外部力量利用机制
针对现代化背景下的审计环节, 引进外部力量利用机制, 将在很大程度上完善审计风险防控机制, 有效控制审计风险。引进外部力量利用机制应当从完善其法律法规制度入手, 制定出相应的聘用方案与审核标准, 规范外部力量的引进秩序, 并为审计系统注入新鲜的血液, 促进审计工作的进步与发展。除此之外, 对引进的外部力量加以制度化的约束, 采用激励机制与竞争机制, 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 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养, 以减少审计风险因素。
2.4 创新风险责任评估机制
创新风险责任评估机制在现行的审计风险防控机制运作中不可或缺, 为保证审计质量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新风险责任评估机制应当在原有考评机制的基础上融入审计执法风险评估、审计效能风险评估和审计廉政风险评估三方面的内容, 统筹各项考核因素, 一同纳入风险责任评估机制, 明确审计责任并将其落实到各个人员身上。着重完善风险责任追究制度, 制定责任标准, 对审计人员加以统一的考核, 将问责制度落于实处, 从而将审计风险控制到最小化, 实现审计风险防控的长远发展。
结语
近年来, 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审计工作的难度日益增加, 无形中扩大了审计的风险。审计风险防控机制为控制风险发挥着关键的指导作用, 有效提高审计风险防控能力。然而审计风险防控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化工作, 现行机制尚未发展成熟,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使得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问题。健全审计风险防控机制, 完善防控机制构成要素迫在眉睫, 因此,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重点把握审计风险防控机制的要点性问题, 突出项目协调增效机制, 创新风险责任评估机制, 不断完善系统化机制, 将审计风险防控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市场环境日益复杂, 审计风险不断增加, 受到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审计风险防控机制作为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制度保障, 能够有效减少审计过程中的不良因素, 提高审计水平。因此, 深入分析审计风险防控机制的基本构成有着积极的意义, 通过研究现行机制的状况, 不断完善审计风险防控机制, 以增强审计风险的预警防控能力。
关键词:审计风险,防控机制,基本构成
参考文献
[1]胡南微, 陈寒问.客户重要性、审计风险与审计报告决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4 (6) :52-54.
审计风险基本特征 篇2
摘要:关注建设项目的流程审计,是对建设项目整个过程进行的监督。对促进被审计单位进行科学决策,减少投资损失,提高投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基本建设程序应遵循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展开剖析。使审计人员从直观简单入手,了解项目审计的概况。
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的批准环节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初步设计批复。在此环节的审计工作,重点或关键控制点应该放在各项批准工作的程序执行和批准单位权限使用方面。项目批准环节 1.1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编制依据包括国家和行业内部相关的法律、政策及长远规划、项目建议书、方案确定和项目研究的基础资料(如技术、环保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地理、气象、地质、经济和社会的基础资料、必要的实验数据和资料、必须的地图资料等)。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主要大体可分为三方面,包括市场研究、技术研究和经济研究。建设项目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总论(项目背景及研究依据等)、需求预测及拟建规模、建设条件和选址方案、资源状况、技术工艺和设备选型、劳动组织及人员配备、预计效率等。
1.2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审计关注风险点及审计要点
根据基本建设程序,投资项目在可行性研究之后,如果属可行,应向有关部门申报,待批准后即进入项目设计阶段。这里,对可研报告的批复实际就等于做出了项目决策。
对可研的审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合规性审查,重点审查有无项目建议书、有无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承担可行性研究的单位是够具备相应的资质、研究人员的构成是否满足需要等;二是合理性审查,重点审查可研报告内容和深度是否满足项目建议书的要求、是否能够满足项目审批机关投资决策及编制审计任务书的要求,是否明确回答项目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以及确定的设计方案和估算的投资、成本和利润达到合理的精确度。
对可研的评估主要包括四核方面的内容:一是建设的必要性(市场、资源和技术);二是建设条件(原材料、燃料等供应是否落实;资金来源是否可靠;建设地址是否合理;是否有相关环境保护的解决方案;相应的地质水文资料是否清楚);三是经济评估(建设投资估算、成本估算、销售收入和税金估算、利润预测、投资回收期估算以及投资方案的比选等);四是技术评估(工艺技术是否先进适用;引进设备是否符合国情;新技术、新设备是否安全、可靠等)。1.3 初步设计阶段的审计 1.3.1 项目初步设计
在我国,一般大中型项目采取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初步设计是按照设计任务书要求所做的具体实施方案,是编制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确定工程总造价、制定建设计划的重要依据。
初步设计文件由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主要机电设备目录和工程概算书等几部分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设计依据及指导思想;建筑规模和资源配置;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选型;主要建筑物;占地面积和土地使用情况;外部协作条件;生产组织和劳动定员;建设顺序和期限;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工程总概算。
1.3.2 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计关注风险点及审计要点
初步设计文件按照规定补习报国家或上级有关部门批准。设计文件批准后,不得擅自改动,凡修改涉及初步设计主要内容的,必须报原初步设计批准部门同意。对初设的审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合规性审查,重点审查有无初步设计及相应的设计概算,初步设计编制单位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设计概算的编制依据(采用的定额、价格、指标、费用标准等)是否符合现行规定及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概算投资是否完整地包括从筹建到竣工投产的全部费用,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对设计合同的签订和执行情况审查;二是合理性审查,重点审查设计深度是否达到设计任务书要求;规模标准与国际国内同类工程比较是否合理;工艺技术方案的选择和主要设备的选型是否经济适用;建筑设计是否满足工艺设计的要求并合理节约等。2 项目前期准备环节
该环节主要包括设计、监理、施工、物资采购的招投标及合同签订工作,招投标审查的重点和关键控制点是招投标执行程序、队伍的资质、招投标合法性。
合同签订方面审查的重点或关键控制点是合同标的、价款及结算方式、工期、质量违约责任;主要权利方面与招投标结果一致性,与《合同法》、《价格法》、《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的一致性。3 项目施工建设环节
该环节主要包括工程工期、工程质量、工程投资、工程环境保护等审查重点。各重点部分的关键控制点如下:(1)工程建设工期:计划工期的落实程度;保证计划工期实施的措施、手段、方法、可行性、合理性及投资支出的效益型。
(2)工程质量: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工程质量保证措施、方案可行性、经济型、合理性;工程质量保证措施、方案、质量监督检查落实程度。
(3)工程投资:按投资构成划分为建筑安装投资、设备投资、其他投资等。各项投资的关键控制点由于投资支出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
建筑安装投资支出反映的主要形式是工程结算,工程结算审查的关键控制点是工程项目与批准投资范围、标准、规模的一致性,工程量计算的正确性,取费标准执行的合理性,定额使用的正确性及合规性;合同结算原则、方式、方法的落实程度,成本列支额与结算额的一致性。
设备投资审查环节为身背采购合同、到货验收单、购货发票、成本列支总额。关键控制点是采购设备与批准投资范围、标准、规模的一致性,合同规格、型号、数量、金额与实际到货的一致性,购货发票与成本列支的一致性。
其他投资,主要包括设计费、监理费、管理费等为完成工程建设补习发生的各项其他支出。其他投资支出审查的关键控制点,一是各项支出与建设项目的相关性。二是各项支出所依据的合同、协议的合规、合法性。费用支出合同、协议合规、合法性主要内容包括:合同、协议中的标准、结算方式、合同标的、执行义务方面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一致性;合同、协议中的费用计算与国家规定一致性。三是支出费用在成本中的列支金额与相关合同、协议中实际应支出金额的一致性。
(4)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审批手续合法性;环境保护措施的可行性、环境保护与工程实施的同步性。项目竣工环节
审计风险基本特征 篇3
一、从基本属性上看, 国际舆论风险具有衍生性和建构性
1. 衍生性
“舆论风险之根在于社会风险”, 国际舆论风险属于次生风险, 是社会事件或基本风险的衍生性后果之一。通常, 国际舆论风险的社会根源有自两个方面。
第一, 来自于现实的、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这些事件在发展过程中就充满着矛盾和风险, 一旦被国际舆论进行“焦点凝视”, 不同的国际舆论主体出于其国家利益诉求, 会对其做出不同的解读, 必然会引发出新的未知风险。2008年发生的中国与日本之间“毒饺子”事件, 就是国际舆论风险衍生性特征的典型例证。
2008年1月, 日本媒体分别报道千叶县与兵库县的两户人家, 因食用我国河北天洋食品厂生产的速冻水饺而“中毒”。日本媒体相继渲染有数百名日本民众身体发生不良反应, 日本《产经新闻》更是发表了题为“中国饺子受害申报人数逼近500人”的报道。自此, 中国出口日本所谓“毒饺子”事件引爆了国际舆论强烈关注。此后两年以来, 由此事件引发的国际舆论风险不断, 中国制造、中日贸易、中国食品安全乃至中日关系均受到了冲击和影响。
第二, 来自于社会的基本风险 (或称硬风险) 。“‘硬’风险是一种实体性风险, 像战争、生态环境恶化、经济风险、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贫富分化、利益冲突等方面的威胁和危险, 都属于‘硬’风险。” (1) “硬”风险通常的存在状态是隐形的, 其一旦被国际舆论所关注, 便会被国际社会或有意或无意进行“舆论塑造”, 从而诱发国际舆论风险。
所以说, 无论是社会事件, 还是社会风险, 一旦被国际舆论关注, 就会衍生出国际舆论风险。
2. 建构性
风险社会理论学家贝克指出, 风险“既是一种客观事实, 又是人们的一种认识体验。”风险是可以被自由地想象或随意地界定, 也就是说, 风险具有建构性特征。再者, 国际舆论是国际社会对某一特定问题的意见表达, 而其意见是基于不同立场和视角基础之上, 具有明显的主观建构性, 其作为危险因素引发的国际舆论风险自然也具有建构性特征。
2008年2月15日, 日本《周刊朝日》刊出了耸人听闻的标题:“中国杀人食品工厂的真实状态”。而同样是日本媒体的《周刊东洋经济》的报道就比较客观理性, 2008年2月16日, 该刊以“毒饺子骚动与危险妄想的谎言”为题发文指出这肯定不是中国食品的质量问题, 而只是一个特殊“案件”, 并称“中国产食品并不危险”。同样的事件, 不同的舆论声音, 代表着不同的视角、观点和立场。基于不同立场的风险建构, 其后果则有着明显的不同, 前者会导致对中国食品安全的恐慌, 后者则有助于消费者能够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中国食品。
二、从表现形式上看, 国际舆论风险具有伴随性和动态性
1. 伴随性
政治、经济、文化等硬风险是社会发展过程自然孕育生成的, 有着独立的发展过程。但国际舆论风险则不同, 它因社会事件或社会基本风险的舆论聚焦引发, 伴随着舆论发展;随着舆论变动而变动;随舆论渐趋消散, 其损害后果发生的可能性也随之下降。它不能脱离舆论而独立发展, 是一种伴随性风险。
2. 动态性
国际舆论风险的动态性是通过舆论的动态性表现出来的:
第一, 国际舆论的社会时空不断变化, 国际舆论主体对事件的评价, 总是从此地到彼地, 相互呼应, 从今天至明天, 不停地流动, 其引发风险的时空也处于变动之中。
第二, 国际舆论主体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出于不同的立场, 有的加入, 有的退出, 有的转变立场, 因而伴随的风险也就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
第三, 国际舆论的内容也具有动态性, 国际舆论主体议论的对象和目标不断转移, 或不断发生详略的变化, 导致其风险也随时变化。国际舆论风险的风险主体、风险客体、风险内涵都可能变化,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总之, 国际舆论风险的伴随性与动态性是与诱其产生的国际舆论纠结在一起的, 关于某一问题的国际舆论的起伏跌宕, 直接导致其国际舆论风险的变动。
三、从风险过程上看, 国际舆论风险表现出复杂性和不可控制性
1. 复杂性
第一, 诱发风险的国际舆论本身就有着复杂性。国际舆论源于社会事件的国际关注, 并恰好契合某种国际社会意识或期待。而这样的事件何时发生, 如何发生, 如何被传播, 国际社会的舆论关注有何种目的, 有何种期待, 国际舆论的演进模式是什么等等, 都有着极强的复杂性。
中日毒饺子事件曝光后, “日本大众传媒近乎于全力渲染。最初的十多天里, ‘毒饺事件’每天都成为各报头版头条。电视更是日以继夜报道, 其间不乏不负责任之煽情言论。部分日媒还质疑中国举办奥运会能力, 进而谈论中国人的国民性” (2) 。有媒体评论说, 毒饺事件由一个个案, 发展成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严重影响了日中贸易往来和外交关系, 无非是个由头, 这种舆论争执的背后却是中日历史冲突、文化隔阂和国民情绪等复杂情绪的表达。
第二, 国际舆论风险变动过程具有“蝴蝶效应”的传播机制。某种社会风险或社会事件, 偶然情况下博得国际媒体的关注, 往往会成为引爆国际舆论风险的导火索, 进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在舆论的旋涡中, 其事态发展往往呈现出非线性和非逻辑性的表征, 其风险性会以几何倍数增加, 并迅速扩散, 其风险后果往往令当事者无法掌控, 难以预测并带有一定的随机性。
2. 不可控制性
2007年6月份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发出中国产牙膏含过量二甘醇警示。“对此, 美国媒体普遍报道———中国是违反美国相关食品安全规定最严重的国家。于是新一轮‘中国食品恐慌’在美国发源, 借着西方媒体‘煽风点火’, 从美洲一路东进, 沿着纽西兰、澳大利亚一直‘吹’到了东南亚各国。” (3) 因为食品安全风险的人类共通性, 一国发生的食品安全舆论, 会很容易在另外的国家引发舆论反响, 诱发舆论风险。
对于国际舆论风险, 难以掌控之处在于:一是无法确定同一舆论诉求会在什么时间, 在哪个国家, 以什么样的舆论诉求发生。二是由于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 针对同一问题的国际舆论会有不同的着力点和社会期待, 其导致的国际舆论风险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幅度有多大, 其后果是什么?都是不可控制的。
四、从风险后果上看, 国际舆论风险具有消极性和高风险性
消极性风险是不想面对又不得不面对的风险, 基本没有收益的可能性。国际舆论风险本身就是社会硬风险和危机事件引发的衍生风险, 用通俗白话讲它有类似于“火上浇油”的消极作用, 自然是没有收益可能的消极性风险, 这是其高风险性的表现之一。2008年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 路透社曾这样报道:“三鹿于上周暂停生产, 并召回大量产品。但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 (Helen Clark) 周一表示, 在新西兰政府和北京主动取得联系后, 中国的地方官员们才开始有所行动。” (4) 这样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报道直指对我国政府的危机治理能力, 对国家形象造成伤害。
其二, 国际舆论风险的高风险性还表现为风险关联性。国际舆论风险的威胁力量不在于单一风险、不是孤立的存在, 而在于具有传染性, 不同风险之间往往相伴而生, 相互尾随, 互为因果, 并伺机转换。关联风险成串堆积, 引发连锁反应和危机。
其三, 国际舆论的高涨或逆向发展, 会导致舆论风险的进一步积聚, 若其达到一定“阈值”, 将会引发受众恐慌, 其后果的损害性将超出想象。“受饺子中毒事件影响, 中国产蔬菜、鱼类和贝类等生鲜食品对日出口将大幅下降。” (5)
五、从长期影响上看, 国际舆论风险具有惯性和扩散性
1. 惯性
国际舆论风险惯性源于舆论惯性。舆论惯性是指“旧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能量延续。” (6) 主要表现在把过去的印象、经验绝对化, 进而形成刻板成见, 以陈旧的观点评判现实事物, 是舆论在异己时空中的延续传播。
舆论惯性, 无论表现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还是刻板成见的意识表述, 都只能说他们是旧舆论带给新事件的国际舆论风险因素。旧舆论引发的风险, 在舆论惯性下, 也具有了相应的历史惯性。
2008年日中“饺子事件”日渐平静后, 有媒体指出, “不排除在某些情况下‘饺子事件’在日本国内被重新炒热的可能”。2010年1月共同社以《饺子事件发生近两年解决恐遥遥无期》为题刊发报道, 日本《朝日新闻》1月28日报道题为《毒饺子事件至今尚未水落石出》, 均将责任再次指向中国方面。以媒体为代表的日本舆论重点渲染的还是日本民众对中国食品的不信任感。这样一种舆论的惯性导致了其舆论风险也呈现出惯性发展, 中日贸易、中日交往等均受此所累, 再次承担风险。
2. 扩散性
国际舆论风险具有扩散性, 这种扩散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从区域性风险向全球的蔓延;二是全球性的风险向某个区域渗透。
全球化状态下的信息和交通空前发达, 一切社会要素都能在全球范围内自由传递, 国际舆论风险也同样会得以无限扩散。而且, 它的扩散影响不仅局限于舆论客体本身, 也会扩展到其它利益相关者。“在日本媒体曝出中国产饺子引发中毒事件之后, 31日, 韩国也采取行动, 开始对从中国进口的饺子进行清查。” (7) 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结语
国际舆论风险作为传统风险与国际舆论的共生性风险, 具有鲜明的特征。它是由社会事件或硬风险衍生而来, 是一种生成机制复杂、惯性极强的消极性、伴随性风险, 具有鲜明的建构性、不可控制性、高风险和扩散性特征。■
摘要:国际舆论风险是社会事件引发国际舆论聚焦的产物, 是传统风险与舆论的共生性风险。本文以中日毒饺子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为例, 分析了国际舆论风险的基本特征。指出国际舆论风险是由社会事件或硬风险衍生而来, 是一种生成机制复杂、惯性极强的消极性、伴随性风险, 具有鲜明的建构性、不可控制性、高风险和扩散性特征。
关键词:国际舆论风险,特征,日本毒饺子事件
参考文献
[1]张涛甫:作为一种“软”风险的舆论风险[J].http://news.fudan.edu.cn/2009/1009/22444.html, 2009, (10) .
[2]卓南生:中日民间情感何以落差大?——兼论2008年中日相互报道[J].新加坡:《联合早报》, 2009年1月3日.
[3]中国牙膏海外受阻“食品安全威胁论”持续蔓延[J].国际金融报, 2007年6月22日.
[4]毒奶粉已导致六千余婴儿患病——卫生部部长[J].路透社中文网, 2008年9月17日.
[5]毒饺子事件或引发贸易战对日出口需预防风险[J].中国经济网, 2008年03月22日.
[6]刘建明、纪忠慧、王莉丽.舆论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7]郭芳:日毒饺子事件引发连锁反应韩开始清查中国饺子[J].环球时报, 2008年2月2日.
[1]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