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的路径思考

2024-09-19

教师成长的路径思考(共12篇)

教师成长的路径思考 篇1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理念落实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教师在落实新课程理念过程中遇到诸多的障碍,如专业知识准备不足、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教学伦理储备不足等问题,这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教师克服这些障碍,适应新课程改革。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怎样才能成长为优秀的教师,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研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影响优秀教师的因素

优秀教师成长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专业发展过程。胡定荣以《人民教育》杂志2003~2005年“名师人生”栏目报道的优秀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优秀教师撰写的带有个人自传性质的人生经历的内容分析,揭示影响优秀教师成长过程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因素,如性别因素、教龄因素、学段因素、学科因素、入职学历等对优秀教师成长存在明显影响。而家庭富裕程度、入职学校类型对优秀教师成长不存在明显影响。优秀教师的成长主要不是天赋,而是后天的因素。后天因素对优秀教师成长的影响程度依次为个人的努力、教学互动、专家引领、师傅指导、同伴互助和领导支持。他的研究还发现,教学中的挫折和冲突等关键事件对优秀教师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自身努力、积极参与教学展示活动、积极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得失、积累课例等,都对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优秀教师成长的路径

1. 有效开展教师专业伦理教育,培养教师专业理想和精神。

从一般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尽管有外部压力的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还是教师自身。作为成人学习者,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是自我导向、自我驱动的结果,没有教师的自主参与,教师个体只能获得狭隘的经验。要发挥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作用,关键是要培养教师的专业发展自主意识。然而,由于我国师范教育的不足和学校用人机制的弊端,很多中小学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动力。为此,教师继续教育中要加强教师专业伦理教育,帮助教师树立牢固的专业理想和公平、进取、民主的专业精神,为教师专业发展注入自主动力。

2. 有效开展积极情感教育,重塑教师健康人格。

积极情感教育,就是帮助教师悦纳自己,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就是养成教师开朗宽容、平等待人的心态和尊重学生的品质。职业情感是职业自豪感与职业满足感的前提,是人们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心理基础,要充分肯定情感在普通教师成为优秀教师过程中的价值。教师凭借对学生的情感、对教育事业的情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进行自主探索。如果教师缺乏积极的情感,则这些参与的内容就会减少,程度就会降低,就会影响他们从普通教师向优秀教师的发展。

3. 有效开展校本研究,积累实践智慧,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

专家引领、同伴合作、实践反思,是校本研修的三大特点,也是优秀教师成长的经验。将岗位训练、课题研究、教学反思和拜师结对等功能集于一体,有利于教师提升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思维品质,从而积累实践智慧,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

4. 有效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提升教师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腹有诗书气自华”,魏书生、李镇西等名师的发展经历都显示,一名普通教师要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就必须不断地学习、阅读,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对学校、教师培训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就是要精心组织开展教师读书活动,为教师自学提供机遇、条件和氛围,促使教师提高人文修养。

5. 以评促教,倾听学生的声音,促进教师对教学进行深度的反思。

大量事实表明,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由关键事件诱发的。一些名师在回顾自己专业成长过程时,也都承认上公开课、参加教学评比等活动是有益于自身专业能力提高的。为此,我们要定期开展优秀教师评定、优质课评比、学生评教等活动,帮助教师成长。

教师成长的路径思考 篇2

——新学期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8月27日,学校安排了为期二天的新学期教师培训,我收获颇多,明白了教师是个终身学习的职业,利用闲暇时间多读书,读一些名师笔录,读一些自己也不读不明的书籍,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更要有一颗博大的胸怀去爱学生,忠诚于教育事业。

一、陈赣老师的“教师发展路径与思维境界”

陈老师的讲座幽默、诙谐、朴实,我们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剖析的“句句精辟,提纲擎领,高瞻远瞩,发人深省”。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我们勾画了教育蓝图。当陈老师讲到教师发展的路径时,情绪有点激动,激动的目光中多了几分期盼。因为陈老师也是来自农村,深知民工教育的不易。所以希望我们平时能多阅读,弥补自身的不足,要养成看书的好习惯,与书为友,更告诫我们“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让我们把这种阅读的习惯传染给学生,也会潜移默化的我们的提升专业素养,拓宽视野。在实践教学中,形成自己专业能力。我们会牢记陈老师的教育心得——阅读,让阅读成为我们生命中的重要一环,不断传播下去。

二、杨校“如何执行好教学常规的几点思考”

教师如何上好每一堂课,如何让自己的课与众不同,怎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好每一门课程,这都是我们教师应该予以思考的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千变万化。如果我们还走老路子,不革新,那我们将与时代脱轨,更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无法与其交流,那我们终将被教育淘汰。如何在平凡的教学中彰显非凡的教学的艺术呢?

1、重视个性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这样容易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思维,以致学生走向社会都缺乏一种创新意识,这源于我们的小学教学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自由发挥其想象和创新能力,从而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以致能更好的服务社会。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应该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

2、改变教学模式,以启发、讨论、教学相结合理念促进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多以讲解、问答、操练、批评为主,学生思考、交流、创新、甚少,这样无形中就牵制了学生的智力活动。如何让学生能在课堂的有限时间里,跟随教师的思维呢?传统的讲解、问答已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改变理念,让学生主动去学,主动去思考,去讨论,抓住有限的时间,达到满意的效果,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学习的枯燥感,反而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互相尊重,与学生成为朋友

我们要学会蹲下身子,与学生为伍,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及学习矛盾,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其心理特征,逐步引导,走向学习征途。但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很多的老师却高高在上,一味的以自己的主观思想为主,忽略了学生也是个个体,一个有思想的个体。导致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教师也无法控制其这样的局面,听之任之,造成了很多教育惨剧。如果我们教师都能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心声,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教不好学生呢?学生又怎么会那么叛逆呢?学会蹲下身体,学会倾听,让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的舞台不仅仅在那三尺舞台上,更在与学生相处的点滴之中。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就意味着一生的奉献,我们要调整好、适应好这样的环境,跟随学校的教学理念、目标和办学绩效,发扬学校的团队精神,不断学习老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谦虚谨慎,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这样,我们才可以成长的更快,在教育的这片土地上扎根、成长。

永 悦 小 学

“球状”教师成长路径的实践探索 篇3

关键词:“球状”教师成长路径;素养球;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一、何为“球状”教师成长路径

可以暂且把教师所具备的素养称之为“素养球”。“球内”为已具备的素养,球外为未具备的素养。“素养球”小,意味着已有素养少,相应的未知领域也小。如果不给予外界干预,教师则满足于现状,自我感觉良好。反之,“素养球”越大,意味着已有素养越多,其未知的外延也越大,教师便会感觉自身不足,希望通过学习充实自己。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内涵随之扩大,外延也随之拓展,长此以往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因此,“素养球”由小变大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过程,其由小变大的路径,便为“球状”教师成长路径。

二、“球状”教师成长路径的特点

“球状”教师成长路径的核心是“成长”,形态是“球”的成长变化,其特点如下:

(一)成长的内部动力

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是生命。“素养球”成长变化的内部动力是教师的成长渴望。教师的成长渴望往往来自教育理想,以及因个体差距而形成的不适感。因此,促使教师树立教育理想,创设情境使之想走出原来“舒适圈”,产生成长渴望。成长渴望愈强,行动力量愈大。

(二)成长的外部诱因

教师成长需要外部诱因,如导师的鼓励、考核机制、同伴竞争等。导师鼓励使其树立信心,达成目标使其体验成功;同伴竞争激发求胜欲望。外部诱因如同催化剂,催化成长速度与力度。

(三)成长的方向性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每位教师都具成长的潜在可能性,但因具备的素养不同,成长方向也不同。培训前,对每位教师进行全面诊断,发现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依据自身特点制订“成长规划”,确定近期与远期的发展目标;然后有计划、有策略地实施,不断完善“素养球”。

(四)成长的个性化

教师的个性化成长源自教师个体的独特性与差异性。面对不同的教师,培训者要针对其独特性与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扬长补短,使之特长更长,短板不短。

三、“球状”教师成长路径的探索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培训就是为学习者的主动建构创造学习机会。为达到教师“素养球”的充实与延展,可以在五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一)阅读书籍,丰富专业内涵

定期推荐文学性书籍,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举行读书沙龙,开展名著导读,增加文学知识,厚实文学底蕴。定期阅读理论书籍,扩大教师的教学视野,提升理论素养。

(二)文本解读,提高解读能力

这里分两个层面解读:一是解读《语文课程标准》,邀请资深教研员做专题解读,把握新理念、新目标。二是解读文本特质,共同解读指定课文,依据文本资源、编排位置、学段要求等解读出文本特质,明确教学价值与目标。得出三种解读策略:横向解读同文体的文本,在对比中发现该文体的共同特点,探寻教学价值;宏观上解读整册教材,了解编者意图,发现教学目标序列;微观上解读某一篇文本,发现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

(三)课例研制,提高教学能力

课堂是教师成长的“练兵场”。围绕几种常见文体,按照学段由低到高,分别开展了“童话、儿童诗、记叙文、散文、说明文”等课例研制。每次聚焦一篇课文,通过集体备课,多次试教修改,研制精品课例,从而把握该文体的特点,研究该学段目标,选择该文体的教学策略。请看吴文双老师的《乌塔》课例研制过程:

《乌塔》课例研制的成功,为教师成长路径提供了几点启示:

1.文本细读,提升文本解读力是教师成长的必要前提

不同角度的文本细读,促使教师领悟编者意图,观照教材整体目标序列,纵深探究文本的言语秘妙,把握文本的独特气质。只有深入解读文本,才能准确把握目标,选择合宜的教学策略,教学时才能做到删繁就简,深入浅出。

2.课例研制,提升课堂执行力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一切预设都是老师一厢情愿,有了学生参与,课堂可能精彩纷呈,也可能一败涂地。课例研制将教师置身课堂,直面教学中真实问题,在原有经验上,不断更新理念,改进教学,在寻找自身与他人、设计与现实的差距中获得新的教学经验,从而提升课堂执行力。

3.课后反思,改进教学设计是教师成长的坚强后盾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课后反思促进教师在成功中寻找经验,在失败中探寻原因,并悟出解决的办法。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四)课题研究,提高科研能力

本培训项目开展两方面研究:一是研究如何教好“不同文体”课文,使学生学得有效;二是研究如何通过“课例研制”促教师专业成长。

为提高研究效果,还做了三个阶段培训:课题立项前,邀请专家做开题鉴定,对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等做指导,明确研究方向;实施过程中,请特级教师诊断课堂,分析研究成果,纠正偏移,在操作层面上指导研究策略;成果整理阶段,以观点报告的形式交流研究成果,教授现场指导,提高成果含金量。

(五)撰写论文,提高写作能力

实践与反思是教师成功的双翼。每种文体教学研讨后,教师及时反思提炼,总结经验,论文发表或获奖,并以赛促训,先后举行“教学设计、课例研制评比、我的教学观”等评比。这不仅及时总结了研究的成果,促使教师且行且思,且思且行,同时提升论文撰写能力。

经历系列培训后,教师的阅读视野、教学视域拓宽了,文本解读、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等能力提高了,“素养球”得到了充实与延展。“素养球”越扩展,教师越感不足而努力,越努力学习,“素养球”越扩展,如此循环,便形成了“球状”教师成长路径。(如图1)

参考文献

[1]胡南,冯海英.当代建构主义对教师培训的启示[J].人文教育,2012(7).

[2]朱钟敏.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现代走向[J].教师发展论坛,2010(8).

教师成长的路径思考 篇4

1 教学反思的作用

1.1 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提高专业素养

提倡反思教学, 使教师自觉的在教前、教中、教后严谨地审视自已的教学行为, 改进自已的教学实践, 能够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师的责任感和教师的专业素养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曾经有人向一位特级教师问道:“在教学这个岗位上许多人都平平凡凡地度过了一生, 而你却成绩卓著, 您有什么秘诀吗?”老师回答道:“我没有什么秘诀, 只不过每节课后我都会对这堂课运一下神”。这个事例较好地诠释了一个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1.2 有利于教师积累经验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缺憾, 教学中的缺憾对教师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如果不进行反思, 这些缺憾或许永远隐藏在背后, 或许会“重蹈覆辙”。教师要反思失败的原因, 要敢于以批判的眼光站在自己教学的对立面, 反思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 对败笔之处要作深刻的剖析, 并设计有效的改进方案, 这样持之以恒, 教师就会不断超越自我。当然, 反思并不是只反思错误, 也要把自己好的经验记录下来, 用于以后的教学。要从多姿多彩中积累反思内容, 从“支离破碎”中抽象教学规律。比如新课的导入, 或引用诗歌, 或讲讲精美的故事, 或一组有气势的排比, 因文体不同而各异, 多实践和反思总结, 长期这样就能使教师的有效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进而转化成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底蕴和实力, 有利于教师的经验积累。

1.3 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在新课改理念的支持下, 我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原来一直认为教师是至高无上的, 总是居高临下, 不能去和学生交朋友, 学生必须听老师的。观念改变后, 在课堂上, 我能耐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特别是后进生, 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自由, 倾听他们的心声, 肯定鼓励他们的每一次进步, 使他们恢复了学习信心。当学生没做作业, 我会去调查原因, 原因找出之后我就会针对性地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通过不断地调查和反思, 我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 也能心平气和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知不觉间, 学生对我亲近起来, 他们认为我和蔼可亲, 知识渊博, 讲解力强, 有时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就能使他们茅塞顿开。

1.4 有利于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我在每上完一节课后就静心沉思, 总会发现一些些成败和得失。如果能及时从课件的设计、学生思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问题讨论、创新能力、多媒体运用等方面做出深刻反思, 记下精彩的瞬间或疏漏之处, 写下心得与体会, 作为今后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探索规律的依据, 则可以扬长避短,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坚持反思就能从“点点滴滴的小收获”中悟出教育理论的“大道理”来, 不仅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而且还有利于开创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2 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2.1 教师要对教学反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

其实, 现在的教学反思除了部分是自觉之外, 很多是由于学校的大力提倡, 甚至明文规定篇幅字数而写, 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寥寥几笔, 纯属应付;有的东拉西扯, 反思不到点上;即使有洋洋洒洒一大篇者, 也不过是重复他人之言, 毫无实际意义和价值。这样的反思, 与我们的初衷相去甚远。长此已往, 徒费时间笔墨而已。我想, 反思贵在真实, 反思的落脚点应是我们自已的教学行为, 教学进程完毕, 我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疑问, 与组内的教学老师一起研究讨论, 随机记录即成。千万别把它当成一项任务、一种负担。

2.2 在钻研教材中培养反思能力

一个有上进心、要求专业有发展的老师, 必须反复地钻研教材, 深入文本, 独立思考, 而不是一味地迷信教材或教参。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比如《项链》一文, 对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的认识, 以前的教材和教参都只把她看做爱慕虚荣、爱幻想、不知足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 这实际上就是片面的理解人物和作品, 给文学人物贴政治标签, 人们没有看到她身上的勤劳、诚实、勇于担当等优秀品质。文学是人学, 它表现的应该是人性, 当然包括真善美和假恶丑了。19世纪的法国本身就是一个浮华的社会,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 她不可能脱离社会, 不食人间烟火呀,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难道穷人就只能甘于贫穷, 就不能奢望一顿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吗?渴望幸福美好是人的天性嘛。可贵的是丢失项链之后, 为了偿还一条真项链, 主人公夫妇俩任劳任怨地付出了10年的艰辛劳动, 人也变得苍老、耐劳、实际多了, 我们难道不应该为她的诚实喝彩吗?这件事挽救了她的婚姻, 让她活得更真实, 更有人格尊严啊!我在教学这课的时候, 就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对主人公也有争论, 然后我引导学生全面去看人物, 从丢项链前到丢项链后人物的变化等全方位地看, 学生都能接受从人性角度解读人物形象的方法, 这就是钻研教材的收获, 也是反思的魅力呀。

2.3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来培养反思能力

我们常常在上完一堂课后及时写出教学反思, 反思这堂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的语文学科, 除了教给学生知识, 我们还要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另外, 教学观念的运用也很重要, 因为思想观念支配人的行动。我们都明白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 关注学生的活动和可持续发展, 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却常常与先进观念背道而驰:为了赶进度或追求一堂课的完整, 常常置学生于不顾, 老师以教代学, 满堂灌;还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 课件的丰富花哨, 学生活动太多且缺少控制, 放羊式的一堂课下来, 学生收获寥寥。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误区, 需要我们进行反思和改进, 才会提高课堂的效率。又比如, 通过上课我发现, 高一新生对高中语文学习很不适应, 感觉很吃力, 因为高中文言文又多又难, 初中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 初高中之间缺少过渡衔接, 这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进入高中后的学习信心和学习状态, 而且初中在语法学习方面本身就很淡化。了解了这种情况后, 我一般采用停上新课的方式, 先给学生补上现代汉语的语法, 包括词语、短语、句子成分及结构等, 文言文的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语法知识, 这些对学生学习文言也很重要, 先补上这些, 磨刀不误砍柴功, 帮学生扫除了学习道路上的障碍, 学生就能满怀信心的走在高中语文学习的路上了。

2.4 运用各种资源培养反思能力

成长路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5

市教科所《成长路径》,感悟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发现他们都是幸福的读书人。由于同是校长的原因,又由于沛县是我的家乡,我对毕业于沛县师范学校的曹玉辉校长的成长轨迹尤感兴趣。曹校长从一个贫困地区的乡村走来,“走过了从乡村到城镇又回到乡村的路,经历了从教师到校长到教研员又到教师的转变。”最终走向了徐州市名校长的宝座,是读书使他旷达、脱俗,学会了用一种宏观的综合的眼光看待教育现实。他自己说,“读书着,思考着,蓦然回首,自己以为,十几年工作生涯的许多灵感,成就,几乎都来自多年读书的涵养与积淀。”读书,使他有了对教育的痴情和梦想:他要办一所有文化品位的学校,让教育充满生命的气息;让师生成为最幸福的人,最要好的朋友;使学校成为世界上最善的场所。正是这个“乌托邦”引领着他的团队,在地处边缘的农村,在条件简陋的小学,演绎着大气的教育人生。“他的同事说,曹玉辉是个”读书狂人“。他自己说自己”什么都看,“看教育论著、网络小说、经典名著、儿童读物,也看企业管理、甚至美女小说、时尚读物。他和老师一起读书。”一天天读去,一月月读去,读得张集小学一片滋润。“

读书能拯救自己。曹玉辉校长说:”教师要在岗位上成才,唯一的方法就是读书,我们拯救自己的唯一路径,还是读书,一个不读书的人,哪怕只有二十岁,他已经老了。“非常感动曹校长的话语,也非常感动曹校长因读书而生长出来的办学理念。一位沛县师范毕业的中师生,一位地处落后地区的村小校长,竟有如此胆识、气魄、眼光和豪情,能在条件及其简陋的乡村小学去”倾情打造一个至善至美的乡村教育的乌托邦!“,这不能不归于读书的功劳。读程言峰的《行者,曹玉辉》的”凡人“部分,心在濡湿,人在感动。管理员视校长为知己:”愿为知己者生,愿为知己者死“;清洁工视校长为兄长:感动于”有一种情感叫引领,有一种泪水叫感恩。“普通教师视校长为邻居:校长没架子,”你的尊严也被抬举的高贵无比"。是读书,让曹校长跟师生走得更近;是读书,丰富了曹校长的形象,提升了曹校长的高度;也是读书,使师生更具有了人文精神。

与曹校长相比,我们的书读得确实太少了。整天忙忙碌碌,没有真正的把读书之事放在重要的位置,没时间没空好像成了不去读书的最好的诠释。曹校长却是把读书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他床上、厕上、车上、沙发上、鞋柜上,有空多读,没空也要撇两眼。名校长秦晓华也是如此,大学形成的阅读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每日必读书,再忙,2小时的读书时间是必须保证的。读书笔记虽不像过去那样每日都记,但每周至少要整理一次。每次听秦校长的报告,都为他满腹的才思而折服,腹有诗书气自华嘛。看看这些名师,读读这些名校长,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自己不能读书呢?细想,读书的好处很多,对于校长来说,更应该读书。首先,学校发展需要校长读书。从当前学校发展来看,凭经验型管理学校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学校的发展要求,校长必须是具有教育思想的人,决非任何人都可以当校长。有一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影响一个人能否成为好校长的因素很多,其中是否善于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合格的中小学校长不只应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而且应该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深厚的理论素养,是能洞悉教育问题、引导教育前进的人。读书就是能涵养人的思想素质的最好的途径。因为读书,曹校长成了“思想的狂者。”“他的每一句心得,就是一枚思想的种子,落地就能生根,就能开花。”

书香校园的创建也需要校长读书。建设学习型组织,创建书香校园是时代的要求。学生读书兴趣的.激发靠教师,教师读书热情的激发靠校长。作为一个好校长,应该是教师的领袖、学生的导师、社会的楷模。在书香校园创建活动中,校长们应该做师生读书的带头人。校长不是官,不是商,应该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烟酒味;多一些思考探讨,少一些应酬娱乐;多一些教育智慧,少一些经验管理。

读书也是校长个人成长的需要。从校长的成长规律来看,校长是沿着称职校长——成熟校长——优秀校长——教育家型校长的轨迹成长的。要想自己成为一名成熟的、优秀的校长,就要读一些有影响的中外教育家的著作,研究教育发展史,懂得教育的昨天和今天的演变过程,掌握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要读当代教育家的优秀著作,关注和研究不断变革的教育实践,把所掌握的先进教育理念自觉转化教育行动,具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要读经典性的管理著作,学习国家的政策、方针、路线和有关法律法规,提高依法治校和管理学校的能力;要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动态,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提高科学规划学校发展的能力;要读点哲学著作,从哲学的高度来审视教育实践,既能抓准问题的关键和主要矛盾,又能对学校发展进行系统思考、整体规划,增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成长的路径思考 篇6

何谓有效教师?有学者认为,只有“以自身精深的才学、多彩的教学艺术去培育人;以自身人格的力量、严慈相济的爱去感染人;以自身的时代责任感、奋斗不息的精神去引导人”,这样的教师才称得上有效教师。实践证明,有效教师是具有健全的专业情意、把教育事业作为终身追求的教师;有效教师是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能够持续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师,教学中不只是教知识,而要传播人生信念;有效教师是具有超群的教书育人能力、受学生广泛喜欢而且因喜欢而信任的教师。事实上,有效教师只有常念“三项修炼经”,修炼自己的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修炼专业情意——超越自我思想的境界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指教师基于对自身所从事的专业的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教师职业所必需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教学专业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修炼专业情意是有效教师的基础,也是有效教师超越原有思想境界不断健全思想境界的有效途径。有效教师要从“四方面”修炼自己的专业情意:一要提升专业理想。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它为教师提供奋斗目标,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并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教师的专业理想的核心是对学生的爱,包括诸如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等方面内容。有效教师要“志存高远”“淡泊名利”,要热爱自己的职业,要把干好教育事业当作毕生追求;要通过参加学习、培训和各种主题活动等,不断加强师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要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为自己设定专业愿景,使自己有个期待,让愿景不断引领自己专业发展。二要巩固专业情操。教师的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有效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有效教师要学会“享受”职业的幸福,热爱自己的职业,要把这份情感内化为干好这份职业的激情,转化为一种主动发展、自主发展的内驱力,修德强能,德才兼修,教学相长,实现事业发展、自我发展“两丰收”,从而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情操。三要促进专业性向。教师的专业性向是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具备的人格特征,或者说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有效教师要站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高度,心无旁骛,把激情燃烧在教书育人上、把精力集中在教书育人上、把智慧凝聚在教书育人上,把课堂当作是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赛场,把学生认可、社会评价当作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把本事体现在育人效果上,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力争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用实绩赢得学生和家长的尊敬、赢得社会的尊重。四要让自己拥有良好的专业自我。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有效教师要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对自己具有深切的认同感、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和自我价值感,从而有效地作为独特的个性“自我”来进行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效果。

修炼专业知识——优化自我知识的结构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指教师拥有某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及修养。拥有这些专业知识是教師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素养。“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自己必须拥有一泉活水。”“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有效教师必须要源源不断地获得活水,才能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才能更好地胜任教育。为此,有效教师要修炼“四点”专业知识,不断优化自我知识结构。第一,要博览通识性知识。教师的通识性知识是指教师所拥有的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普通文化知识,这种知识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还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背景性作用,是师生成长之树的庞大根系。通识性知识是教师根基性的知识,这既是要与充满好奇心、随时会提各种问题的学生相处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胜任教师角色所必须的,也是随着着时代、科学发展而不断学习、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教师所必需的。有效教师要通过广博的阅读来获得通识性知识,既要读时事政治,以此提高政治觉悟;又要读教育专著,以此夯实理论功底;还要读经济专著,以此激发教育智慧;更要读畅销书刊,以此体验时尚人生。第二,要精通本体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一切是以本体性知识的传授为基础的,教学的最终绩效是用学生掌握的本体性知识的质量来衡量的。有效教师要对本学科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熟练掌握本科学相关的技能、技巧;要对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有基本的了解,特别要做好相关学科知识的贯通;要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了解推动其发展的因素,了解该学科对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以及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多种表现状态;要掌握本学科所提供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界、界限、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熟悉学科内科学家的创造发现过程和成功原因以及在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第三,要熟悉条件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知道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以及在何种条件下才能更好地运用原有知识、经验开展教学的一种知识类型。即在教学中,如何将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以学生易理解的方式表达、传授给学生。条件性知识是有效教师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保障。有效教师要重视自己条件性知识的学习,时时关注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发展。第四,要娴熟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开展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提炼。实践性知识可分为可言说和不可言说的两种形态,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把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等来表述的知识叫明确知识;把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那部分知识叫做默会知识。由此,对明确知识有效教师要通过参加培训、自学、师徒结对等方式习得;而默会知识需要通过有效教师个体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尤其是特定的实践领域中积极地感知、辨别、检讨和澄清,通过解

构、重组和重构生成具有个体独特性的实践智慧。

修炼专业能力——提升自我育人的水平

能力就是做事的本事。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指教师为能完成教育教学职责所具有的专业本事。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教师合理、优化的能力结构是教师能力素质的重要标志。为此,有效教师除了要修炼包括沟通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等在内的基础性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修炼有助于自己专业发展的“四项”发展性能力。一是合作研究能力。有效教师要有独立的批判和反思意识,要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要通过日常教学反思,“以小见大”,以敏锐的眼光去捕捉那些教学中的细微之处,尝试着创造性地运用理论,并善于总结规律,进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要有一种平等开放的意识,有不耻下问、乐于助人的情怀,与同事合作共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课程开发能力。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能再是“教教材”的传声筒,而是“用教材教”的开发者、创新者,所以,有效教师必须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实践和反思,把教材内容按照学生实际需求加以组织、整合,实现教材内容的再创造,同时,利用校外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充实教育教学资源。三是创新能力。创新是教学的灵魂,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一个教师有没有创新能力是区别“一般教师”与“有效教师”的根本标志。有效教师要多进行教育基本功的练习、多借鉴他人成功的教育经验、积极参与各种可促进自我发展的培训活动、多进行教育反思、积极参与各项教科研活动,不断地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还要不断接受教育新信息将其整合内化为自我新的教育观念,如多进行研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案例性学习、合作式学习等;要积极展示创新能力,因为只有在展现创新能力时,创新能力才得以运用,才得以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加强,创新教育才能收到实效;要有“抢抓机遇,彰显潜能”的行为意识,要在机遇出现时展示自我潜能,在互動互惠的教学中、挖掘自我潜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释放自我潜能,创造课堂教学新思路、突显自我潜能,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生发自我潜能。四是知识管理能力。所谓知识管理,就是一种知识收集、整理、分析和创造的处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知识不断被修正,新的知识持续产生,新旧知识不断被保存、累积、转化和重新组合,并获得新的表现形态,使知识发挥了比分散状态下更高的效能。知识管理的最主要的目标乃是将个人或组织的内隐知识转化为外显知识,以及创造、利用和传播新的知识,使个人或组织能够采取迅速有效的决定和行动策略,以增加个人或组织的知识资产,提升个人或组织智慧,强化个人或组织的竞争力,以有效地达成行动目标。知识管理能力是有效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所以,有效教师要善于从当今大量的信息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管理好自己的知识系统,不断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

教师成长的路径思考 篇7

一、借助环境, 同步成长

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 优质的工作环境、和谐健康的团队为成长提供了基本保障, 能够对成长起到激励和促进的积极作用。作为青年教师要善于借助环境的力量实现专业成长。

1. 团队的裹挟力量, 帮助全面成长

在省二, 青年教师占教师整体的60%, 面临着青年教师经验薄弱的挑战, 因此, 团队裹挟成为省二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特色, 借学校优质资源裹挟青年教师发展, 给青年教师成长的力量。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省二为了帮助青年教师适应角色、了解学校、掌握教学, 并对青年教师实施全面培训的校内组织。青年教师通过聆听精彩的报告、见识学科的骨干精英、模拟实战的课堂、倾听一线的经验、配备经验丰富的师傅等一系列的措施, 满足了自身对成长的需求。可见, 青年教师要善于借助学校的优质资源实现专业成长。

2. 团队的管理制度, 推动自主成长

成长中会有懈怠与停滞, 但是当你置身于一个团队之中时, 团队的管理机制是化解懈怠与停滞的最好措施。青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机制, 实现自主成长。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学。”[2]可见, 没有学习与读书就没有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省二的读书学习制度中明确规定:教师要多读书、多思考、读后有批注、有反思、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等。这项制度是对教师读书行为的一个制约, 青年教师能否在制度的规约下, 积极、主动、自主地读书并有所感、有所获, 是成长的关键。

3. 团队的发展态势, 促进快速成长

学校声誉重于一切, 它是一种品牌, 是一张无形的名片。青年教师的成长、自己在学科领域的位置都离不开一个优秀的团队, 特别是这个团队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潜能教育”[3]的盛名、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家长认可、群众满意的社会地位等等, 都足以让我们骄傲与自豪, 为我们增添了成长的胆量与勇气。因此, 作为一所优秀学校的青年教师, 我们的成长需要为学校的过去负责———坚守荣誉;需要为学校的现在负责———践行理念;需要为学校的未来负责———创造辉煌。可见,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 杰出的团队引领着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作为青年教师, 应该了解、明确与学校发展的相关性, 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 实现与学校的同步成长。

二、敢于担当, 主动成长

“追求卓越, 勇于担当”是我们的学校精神, 担当是一种责任, 一种自觉, 是一种境界追求、一种人格修养, 更是一种拼搏意志, 一种牺牲奉献。青年教师要在担当中实现自我的专业成长与价值提升, 在担当中积极主动成长。

1. 做好常态工作, 稳步中成长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 常态工作就是上好每节课、培养好每位学生。看似简单常态性的工作, 由于其重复单一、缺乏挑战, 会让很多青年教师在适应工作的过程中慢慢地产生倦怠, 失去激情, 出现了“大材小用”的错觉。但是, 在青年教师工作的初级阶段, 其成长的主要任务就是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为实现专业成长储备能量。一节节的虚心听课、一堂堂课的微小创新、一次次的认真批改作业、一回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如果能够将这些积累变成文章、变成经验、变成课例、变成佐证成长的素材, 那么, 青年教师就会在常态的工作中为自己找到成长的方向与乐趣、在日积月累中为自己积攒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 作为青年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做好常规的工作是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历了自身能力与经验不断增加与丰富的成长积累, 相伴而来的是厚积薄发的跨越式发展。

2. 做细繁琐工作, 熟练中成长

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 教师的工作真琐碎, 每天早中晚, 上课、下课、批改周而复始, 中间还要夹杂着学生的矛盾调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对, 以及伴随学生所产生的各类健康问题、安全隐患、成长问题等等。作为青年教师, 面对这样繁琐的事情就会更加力不从心, 手足无措, 如此境况谈何专业成长?笔者认为, 将这些繁琐的事做细致, 就是将问题当课题, 遇到问题想解决办法, 然后总结提炼。当你的问题越来越少, 经验越来越多, 专业成长就越来越清晰了。因此,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需要在模糊的行走与清晰的前进之间, 选择一个个问题作为媒介通过细致的研究[4], 实践的探索, 熟练掌握方式方法, 实现专业成长。

3. 做精特殊工作, 超越中成长

所谓特殊工作, 就是指非常态的工作, 特殊工作的强度、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超越青年教师能力所及范围, 或从未尝试过、或对自身的知识与能力是一种挑战、或与同时进行的某项工作相冲突。面对特殊工作, 青年教师要有一个信念, 只要努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如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 (“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5], 这也是适合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原理。完成特殊性工作的过程, 就是体验成长的过程, 这也是挑战自我的过程,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 如果有了第一阶段的积蓄与梳理, 有了第二阶段的研究与提升, 那么, 第三阶段的特殊工作就是成长的一个机会、一个跨越的平台, 将特殊工作完成的精致完美,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会实现华丽的转身。

三、把握时机, 加速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是由若干个细小的关键事件组成的, 作为青年教师, 既要学会借助团队优势激励推动自己, 通过积极主动担当丰富完善自己, 更要善于把握每次成长中的关键事件, 通过关键事件的打磨, 全面提升自己, 实现专业成长。

1. 努力上好每节公开课

一节公开课, 注定投入的精力要比常态课多, 特别是有人听课更是难得的机会, 资源就在身边。每位领导、每位长者、每位经验丰富的教师都是无穷的宝藏, 他们一个简单的提示与点拨, 足够青年教师思考或者琢磨半载或者更长时间。作为青年教师, 要善于抓住每个公开讲课的机会, 好好上课;要抓住每个听课者点评的关键词, 揣摩评课;要抓住每次修正的机会, 做好二次上课。将一节公开课当成一部好的电影, 有编剧———细致打磨的教案;有彩排———组内的听课讨论;有公映———正式的上课;有剧组访谈、观众点评———评课议课;有续集———二次上课。经历了如此细致的打磨, 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将出现一次质的飞跃。

2. 认真准备每次公开讲话

作为青年教师, 在台前亮相不仅是一个人的形象, 更是综合素养的表现。一次总结、一次读书汇报、一次心得体会、一次交流研讨、一次座谈会, 是表达心灵感受、总结工作经验、提高思维能力的难得机会, 通过一次次讲话的锻炼, 会使逻辑更严谨、思路更清晰、表达更流畅, 这也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一次高度概括了青年教师一个时期的成长、一个阶段读书的收获、一次特殊事件的启示、一次针锋相对的讨论、一次表达感恩的心灵独白的公开讲话是教师专业成长路上一块块经历了岁月洗涤的鹅卵石, 晶莹剔透, 诠释着青年教师成长背后的故事。

3. 踏实研究每个小课题

问题即课题, 这应该是青年教师对问题的理性认识和工作态度。《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应该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 进行探索和研究[6]。可见, 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来说, 其中包括自身适应性问题、教育共性问题、学生个性问题、教育教学突发问题, 等等, 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问题课题化, 正视问题, 研究问题, 最终实现对问题的突破。作为一线教师, 具备得天独厚的研究空间, 拥有研究的现场、观察的对象、思考探索的现象等便利条件。课题研究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巨大工程, 课题研究常态化即“正确研究的意识”指导下的研究行为常态化。作为青年教师应该转变观念, 带着问题走进教育、走进学生、走进教学, 在研究、探索、解决、反思的过程中化解问题、积累经验、提升自我, 实现专业成长。

4. 全心参与每次学校活动

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事件, 每学期教师都会经历一些由年组、部门或学校组织的大型教育教学活动, 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好的契机。无论是活动主题下的直接参与教师、或者是作为下一级组织者的班级活动设计者班主任、或者是科任教师的友情赞助, 每位青年教师都会有一个舞台, 这个舞台给予青年教师参与体验、配合协作、担当细节、总揽全局的机会。每次活动过程中, 教师都会非主观意愿地面对突发的事、接触意外的人、考虑欠周全的环节、存在遗憾的细节。这样的机会与场合遇到的问题都是属于教育教学之外的, 或者是青年教师经验范围之外的, 这些经验的获得可能作为人生已有经历的一种补充, 只有在特殊的事件、特定的氛围才有可能获得。这些经验获得的越多, 人生经验就越丰富, 处理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因此, 学校大型活动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隐性因素, 对青年教师教育思想脉络的打通、知识结构的整合、专业能力的提升、处理教育教学事件的更加智慧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 青年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借助所处环境的优势, 积极主动地实现专业成长, 通过日积月累的修炼、耐心细致的守候、追求卓越的自我突破实现专业成长。

摘要:青年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新生力量, 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一所青年教师比例较大的学校, 在借助青年教师自身优势的同时, 为帮助青年教师实现角色转化、提高专业能力, 必须采取多种措施, 借助环境, 同步成长;敢于担当, 主动成长;把握时机, 加速成长, 使青年教师借助学校环境优势, 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努力实现专业成长。

关键词: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参考文献

[1]陈玲.青年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培养论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36) :226-227.

[2]朱永新.改变, 从阅读开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7:5-25.

[3]宋戈.潜能教育理念的生成与实践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120.

[4]杨道州.在集体备课中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J].基础教育研究, 2010 (7) :21-22.

[5]郭晓霞.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应用与拓展[D].长春:吉林大学, 2007.

教师成长的路径思考 篇8

一、教师个体成长的现状

当代教师正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被重视、被重用的良好发展时期。纵向看,从蒲松龄笔下的“墨染一身黑,风吹胡子黄,但有一线路,不做孩子王”,到如今教师成了炙手可热的职业之一;从将教育工作视为一种谋生的基本手段,到成为个人理想追求的途径。横向看,教师这一职业,带有明显的稳定性、安全性,颇受人们的青睐。这充分彰显了社会的进步及国家对教育事业亘古未有的重视。然而,现实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1.教师的社会认同性被高估与放大,甚至变异

在教育内外部,人们日益意识到教育带来的福利,由此教师工作的自由空间被不断挤压,其实现个体价值的愿望受到一定的制约。而唯升学率、唯不切实际的这证那书,更迫使教师追着赶着去迎合各种考查,“公开课”“观摩课”“评选课”“展示课”等成为一条迷惑人的风景线,作假、作秀成为时尚。为了追求与产生即时效应,部分教师将一堂常规教学课反复试教,可谓千锤百炼,外表果然鲜亮,而实质却被扭曲,内涵已经变异。

2.群体素养略低

教师从某种意义上看,还没有真正被当成专业化的职业群体,有的人仅仅把教室作为谋生的场所。不少教师专业教育的背景不深,职业训练过于浅表,成长发展缺乏规划,课堂教学偏重于实践,缺少一定的研究精神,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有的甚至是得过且过。同时,由于评价机制的相对滞后,不能有效激励起教师的钻研精神和发展热情。再加上人才精英(客观地分析)大部分不到师范院校就学。这种个体行为的汇合,导致教师群体素养略为偏低。

3.角色出现错位

金钱的胶着,使有的教师职业道德偏向、行为偏航,甚至于背离社会规范;有的教师忙于耕种“自留地”,而荒废了“责任田”,有偿家教已从高中阶段延伸到了初中阶段,现又蔓延到了小学,甚至现已涉及学龄前的教育,这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形象;有的教师不思进取,降低了对自身专业的发展要求……这种状况,严重削弱了整个教育过程的衔接与进程,阻碍着教育的发展。

4.专业发展需进一步培育

教育事业是需要长期耕耘的,需要教师不断锤炼,不断发展,尤其是个体专业的培养与提升,需要有一种静得下心、吃得起苦的精神。而目前浮躁心态者有之,安于现状者有之,不研究、不学习、不反思者有之。这无疑制约着教育专业精神的进一步培育。

5.物质待遇与付出不相适应

教师作为有高等学历、有特定专业、有较高智力并肩负着社会重任的群体,其经济待遇还与之不相适应。如此种种,影响了教师的心态和教育的软环境,压缩了教师个人主动成长的空间。

6.教师身心健康不容忽视

作为一种相对高负荷的职业,教师的身心负担还是过重,这主要来自繁重的课务及升学率带来的精神压力,以及社会角色的矛盾等。这使教师普遍觉得身心很累,不少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这显然不利于教师个体的全面成长,更不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师个体成长可能改变的路径

在现有状况下,“无论从已经获得的经验来看,还是从未来采取行动的可能性有所增加的情况来看”,我们要改变的是现实中变了味的景况,必须要让教育走出窘境,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1.营造和谐要素

教师承担了太多本不应承担的责任,这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理性的氛围。教师作为完整的生命个体,其精神和情感应被高度重视,努力克服与消除教师内心的失衡因子,使人性回归原来的本真。如:学历与能力之间,不能简单地画等号,或简单地加以类比,因为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提高的。又如:过程与结果、形式与内容,我们追求的不应是被人为割裂开来的过程与结果、形式与内容,而应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我们既要讲究结果和形式,更要注重过程和内容,使教师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潜在主人,使教育更具真实性和有效性。

2.形成群体合力

要积极引导教师,明白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既是谋生的途径,更是事业成长的基石。其实明白比智慧更重要,教师只有明白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才能促使自己对专业的孜孜追求,对成长的长远规划,对工作的热爱敬业,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实践研究中,做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中学习。教师专业化主要是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而教师专业发展则是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提高。个体提高了,群体也就发展了,久而久之,群体合力也就自然形成了。

3.倡导敬业精神,注重制度设计

首先,敬业精神是教师的必备素质,也是教师修养的主要内容。我们要把教育视为自己终身的事业,投入以心,注入以情,使入以力。教师要正确认识所在岗位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要进一步规范自身行为,强调教育中的道德因素。其次,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注重制度设计,要研究设计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形成法理的约束,拿出切实可行的应对办法,责无旁贷地压缩有偿家教的空间,还百姓以期盼,还社会以和谐。第三,科学的评价机制要跟进,尤其是激励很重要。第四,我们的教材内容安排、教学目标的设置要进一步地科学调研。例如:小学一年级,由于强调了集中识字,将汉语拼音分散认识,因而就导致了学前恶补汉语拼音的现象,以适应小学一年级的大量识字,这为社会上那些“学前教学汉语拼音”的学习班找到了借口。

4.构建终身教育基石

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有来自外部的推动力,又有来自内部的驱动力。首先,强化制度供给。因为一个教师成长进程的快慢、专业发展的厚薄,除了自身建设之外,还取决于制度的供给,而且这些制度应该是比较规范的、具有系列式的,这样才能引导教师沿着一定的轨迹发展前行。在按制度操作的进程中,教师久而久之会形成“自觉效应”。其次,重视管理中的人文精神,强化情感与文化氛围的建设,增加学校内部活力,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第三,职业培训由训练模式向开发模式转变,在时空上,要给教师多点自由支配的时间、多点拓展的空间。第四,教师专业化不仅仅是有知识、有学问,而且要有道德、有理想、有抱负、有奉献,还要有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精神。这样,教师才能适应新的教育格局,才能以自身的发展去促进学生的发展。

5.优化教育环境

期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造就了许多教师人格的分裂,因此,一方面要引导教师的心理倾向,另一方面要设法逐渐缩小和最终消灭那种不合理的差别。我们应该注意到,物质分配的同时也蕴涵着精神的评判,物质上的高分配,其本身也是精神上的高层次的表彰和肯定。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必须正视利益是劳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因此,我们在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要进行科学的调控。应当承认,社会的认同更多的是要给予物质的支援。我们的绩效工资要尽快建立起逐年增长的机制。

6.调节各种有利因子

我们的教育专家、心理学家、行政管理行家,要研究如何把教师的体力、智力、情绪等因素综合调动起来,适当减轻教师的社会角色压力、教育教学工作压力,及时化解教师承受的精神层面的心理负担。,在外部可通过制度的调整,降低对教师的社会期望值。比如,健全教师心理干预机制,使教师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自我维护身心健康。只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在内部可进行正面的导引,以及自身修养的提升,使教师摆脱不良情绪的纠缠。

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成长路径研究 篇9

一、独立学院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的高低取决于师资力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教学科研成果的高低, 这三个方面的高低又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青年教师队伍。独立学院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独立学院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 对于保持独立学院在未来的发展优势和提高独立学院的社会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独立学院在办学初期为了迅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聘请母体高校的在职教师和离退休教师, 师资结构上过于依赖外部供给, 没有自己的培养机制, 具体表现为没有长远的师资建设发展理念、青年教师培养发展规划缺失、坚持队伍建设的自主性薄弱、师资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缺乏等方面。独立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缺乏长远的师资建设发展理念, 导致青年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青年教师培养发展规划, 导致青年教师队伍整体教育教学水平不高;缺乏队伍建设自主意识, 导致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薄弱;师资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缺乏后劲, 导致青年教师流动性大等问题。

二、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成长路径

青年教师是独立学院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 很多独立学院已经认识到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针对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已经展开。各个独立学院可以依靠母体高校的优势资源, 创建本学院的优势学科;融合当地经济, 紧密围绕学院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专业特色建设, 对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整合。学院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 制定教师培养目标, 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体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活动, 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并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技能,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学科研能力及实践能力, 建设一支品德高尚、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青年教师队伍。

(一) 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 做好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顶层设计

当前, 先进的管理理念不仅能够促进独立学院的发展, 而且有利于未来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队伍建设。伴随当前我国各级各类高校掀起的争创一流的风潮, 很多独立学院都在自己发展的领域提出创一流的、高水平的或有影响力的大学的目标。虽然教育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但是良好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却是有利于整体未来发展的。独立学院要想在发展中占得先机, 就应该牢固树立培养高素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一流的青年教师队伍的理念。为此, 独立学院要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进行目标化、具体化、合理化的长期规划, 以打造高素质青年教师队伍为核心, 同时建设过程中必须有“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独立院校应把提高青年教师的结构、教育水平、科研能力, 改变青年教师的学历、职称、知识结构作为重要的努力方向, 以此配合独立院校整体发展目标。各个独立院校应具有不同的特色, 可以依靠母体学校的优势资源, 创建本学院的优势学科;也可以融合当地经济, 紧密围绕学院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专业特色建设, 做好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顶层设计。

(二)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和进修活动, 增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青年教师大多是刚刚毕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 相当一部分还来自非师范类院校, 因此, 入职后对青年教师开展“新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强化教研室的帮扶作用”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活动, 有利于他们尽快熟悉并掌握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学能力及实践能力。这对于建设一支品德高尚、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青年教师队伍, 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独立学院应注重加强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 鼓励青年教师在所研究的领域里的继续深造, 同时, 在制度上严格推进教师培训、考核、监督、辅导等制度, 开展教学活动专项研究。为了给青年教师创造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 独立学院应每年不固定地选派一部分教师赴国有大中型与外资企业实践一年以上, 强化其社会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同时, 一些资源比较充足、资金比较充裕的独立院校可以推荐一部分青年教师到国外高校进修, 以提升青年教师的国际视野。

(三) 构建完善的科研管理机制, 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

实践及理论证明, 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独立学院所开展的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并直接作用于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水平。独立学院应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投入到科研管理机制的构建及完善中, 构建一套完善的科研管理机制。

独立院校应当及时有效地对青年教师进行科研能力的培训, 比如, 在特定时间举办不同学系的科研讲座, 每年若干次邀请校外知名专家就其研究项目进行系列专题讲座, 主要以如何进行论文写作、如何进行项目及基金的申报等内容为主。在进行纯理论讲座的同时, 独立院校也时不时邀请企事业单位知名投资专家举办实业讲座, 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能够更进一步刺激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 并有效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独立学院可以制定科研政策, 提高教师的科研热情。首先独立学院的科研管理部门应当重视本校的科研工作, 让青年教师知道科研工作对自身、对本校的意义, 并采取一定措施对青年教师进行引导和提供一定的帮助。独立学院可以尝试通过设立院级课题激励青年教师的科研兴趣, 不仅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及环境, 而且能够进一步调动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

(四) 严格推进教师考核、监督、晋升机制, 保障青年教师工作的稳定性。

独立学院在完善现有的考核、监督、晋升等管理方案时, 还应当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对外要具有一定的竞争性, 这将有利于人才的吸纳;二是对内要公平, 如对本校科研能力出色的教师, 应当及时进行职称的评定及科研工作的肯定;三是对个人要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 包括物质及精神方面, 这将有利于提高个人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教师成长的路径思考 篇10

所谓的体育特色课是教师个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反映, 是一种体育教学技巧, 是体育教学规律进行科学认识和合理运用的结果, 这种课是个人体育教学风格体现, 在一定程度上说, 是不可复制的。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智慧, 言谈举止, 思维, 想法各不相同, 从而通过不断的课堂实践, 反思, 再实践, 再反思, 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不同的体育教师, 不同的体育教学风格, 形成了体育教学中的多种特色, 对传统特色小学体育教学起到巨大的推力。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 许多小学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对课堂教学的限制过死, 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 而忽视了其它特色创新部分的教育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 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 而忽视了教学质量。小学体育新课程倡导主体性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一、突破传统的教学形态

规范课、模式课确实非常重要, 是形成特色课的重要条件。“教无定法”是现代小学体育教学提倡课堂教学, 结构的多元化, 根据课的类型、教材内容|、组织形式, 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人有机体的活动变化规律, 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 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 即完成一节课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 也要在内容之间巧妙转换, 体现小学体育教学的连惯, 不断发展和突破, 提高教学质量。

二、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小学体育教师在新授课模式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小学体育教师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受者和管理者, 而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小学体育教师作为促进者, 其角色行为的表现: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和协调, 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形成良好的锻炼身体习惯、掌握小学体育锻炼方法和发展学习小学体育的能力;创设丰富的小学体育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轻松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例如, 小学教学单手肩上投篮时, 由学生自己先尝试找出投得准的方法, 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 在学生找到动作方法基础上, 教师进行总结和示范。

三、转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小学体育教师作为引导者, 要具有如下一些角色行为: 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 因而坚信每个小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对周围的人对某一个学生的评价小心采纳, 对学生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机会, 要经常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 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结果和实施奖励时, 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意见, 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 随时审视, 随时纠正。

四、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课堂教学过程的变化。当小学体育教师以知识技能作为传授重点时, 传授过程是将知识、技能分解, 并将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 学生通过观察、练习, 再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当小学体育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进行教学时, 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 监测学生在解决问题后的反思。教师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活动,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步骤。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上, 将不再是固定讲解、示范、而是在操场上和学生一起活动, 与学生一起感受运动的喜悦。在教学中, 体现合作分组, 我的分组做法并没有固定的模式, 田径教学按体能分组, 体操教学以“升降级”浮动分组。球类教学按技术水平。“选项”教学以兴趣分组。教学比赛以“友伴”组合分组, 考核按能力分组。

五、实现教学风格的独特性

要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必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传统特色小学体育教育的优势, 转化不利条件, 正视自己, 解放思想, 拓宽思路, 大胆突破, 既尊重传统, 也不要被传统拘束。既学习各地先进的教学方法, 也要创造适合本校小学体育教学实际的方法, 使每节小学体育课都做到教法新颖, 措施有力,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 每节课都体现自身的价值和特点, 在教育改革中走出适合自己的路子。如教快速跑, 则安排“长江、黄河”、“喊号抓人”等快速反应能力的游戏; 上跳越课, 则安排“人、枪、虎”、“斗鸡”等活动下肢为主的游戏;上投掷课则安排“击球进圈”、“双人角力”等着重活动上肢的游戏。球类教材主要安排灵敏性、协调性要求较高的游戏。

参考文献

[1]马少忠.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方法.中小学教育, 2013年9月

反思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篇11

教育部近日下发了《关于教育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通知引述总书记的讲话,“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青年一代的希望和要求上来,用中国梦打牢青年师生的共同思想基础,用中国梦激发青年师生的历史责任感。

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人才素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高素质教师的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来实现。青年教师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其专业成长越来越受到关注。暑期将近,教师如何將假期作为—种资源和财富很好地进行利用是很有意义的。在这个假期,教师可利用空闲时间,以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科学培训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教师成长的路径思考 篇12

一、让学习成为班主任的生活方式

学习是班主任自我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 只有夯实了理论功底, 才能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班主任教师要从胜任到优秀, 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不仅要学习经典理论, 还要学习班主任专业化知识的三块“基石”, 即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知识;不仅要向书本期刊学习, 还要向网络媒体学习, 要向同行和名师学习;不仅要联系岗位需要, 结合职业特点广泛性地学, 还要联系工作实践、结合班级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学。事实上, 作为一个挚爱教育而又喜欢学习的班主任教师来说, 心中有教育, 眼中有班级, 万事万物都能读出教育和班级管理的道理来, 通过学习将新的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论、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内化形成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和班主任素养。

二、让实践成为班主任的发展动力

作为班主任仅有学习的意识是不够的, 一定还要有搞研究的意识、借鉴成功案例的意识, 更重要的是, 要有意识地将自己学来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不断探索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不断去摸索一些适合自己和学生的班级管理方法, 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有许多班主任曾经都有这样的感觉:在带班之前, 对班主任工作心中没数, 担心不能胜任, 但带班以后, 随着班级工作的逐步开展, 一边学习, 一边探索, 经过几年的实践、锻炼, 也就逐步适应了。实际上, 从建设班集体、培育班级文化到抓学习、管生活, 从培养学生干部、关注后进生发展到开班会、搞活动, 班主任的许多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组织管理能力, 都是在工作实践中通过磨炼逐步形成的。因此, 学校很有必要建立良好机制, 引导班主任注重在工作实践中磨炼意志, 锻炼基本功, 努力“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 实现育人育己双重功效。

三、让研究成为班主任的工作习惯

学而不研则浅。班主任教师一是可以起步于问题研究, 注意个案的积累和分析, 关注形势变化、学生发展带来的难点、热点, 善于积累经验和探索方法。

二是立足于主题探究, 积极实施科研带动战略。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学校及时对研究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 定期组织班主任把课题研究凸现的特色和个性化的做法进行交流, 发现典型, 培植推广。

三是收获于论坛研讨。每年举办全校性的班主任工作研讨, 从经验丰富和管理班级“点子”多的班主任中选拔代表交流, 同时鼓励班主任教师全员参与互动, 实现智慧共享。通过对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问题开展有指导性和实用性的研究, 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新手段, 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 促进班主任队伍的发展。

四、让培训发展自我成就团队

最好的成长是共同的成长。班主任特别是年青的班主任, 除了需要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班主任教师的“传、帮、带”之外, 更需要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根据班主任专业发展规律, 探索适合不同层次班主任特点的培训模式, 建立新班主任、骨干班主任、优秀班主任、德育导师四个层次相互衔接、梯次成长的班主任培养体系。既要严格岗前培训, 也要重视职后培训, 既要科学规划, 也要有序推进。

1. 校本培训。

主要以校内专业讲座、集中辅导、论坛交流、案例研讨、体验参与、经验分享等形式进行。重点围绕班主任工作相关教育政策法规、现代教育理论与班级管理知识、班务工作基本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自身的心理调适、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及班主任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研讨等, 旨在满足班主任工作的实际要求, 提高班主任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 研修培训。

主要是满足班主任的成长需求, 对具有发展潜力的班主任重点培训, 使班主任工作更富有成效。通过发挥优秀班主任的示范、引领与辐射作用, 促使优秀班主任由经验型、事务型向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转变。学校需要设立专项资金, 建立班主任外出参观学习考察制度, 以集中研修为主, 结合调研实验、课题研究、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进行, 积极推荐优秀班主任参加国家及省市级业务研修、学习培训。在交流中共享科学人文的教育方法, 共同切磋问题的处理, 达成教育共识, 形成少数人受训、众多人受惠的良好局面。

3. 团队培训。

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学习实际, 可以组建专业团队和项目团队, 通过师徒结对、言传身教、专题指导、互动交流等方式, 开展课题研究, 举办竞赛活动, 引导班主任既能自我加压促发展, 又能融入集体同发展。组建团队时充分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 同时尽量做到团队成员的年龄、性别、职称、专长合理配置。发挥名优班主任效应, 着力培养具有高度事业心和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中青年班主任, 形成班主任人才梯队, 保持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引领、辐射学校德育工作。

五、让反思成为班主任的思维方式

教育反思, 实际上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经历进行综合、总结、分析、提炼的过程。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是一名教师成熟的必由之路。班主任要有鲜明的问题意识, 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 加强自己的工作反思, 对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梳理, 对自己和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和总结。反思最有效形式是写作和讨论交流, 同时读书笔记、管理手记、教育随笔和德育案例等都是简便易行的形式。

反思主要包括: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对教育现象的反思、对教育理论的反思。在所有的反思中, 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反思, 是对自己错误的反思。通过反思可促进自己不断学习、思考、完善, 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升华, 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上一篇:矿床基本特征下一篇:三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