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

2024-06-16

学习和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共10篇)

学习和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 篇1

“反思”一词源于哲学,本指思维,即反思性思维。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或反省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知识的来源之一;荷兰哲学家 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反思是一个把握绝对精神发展的辩证概念,是从联系中把握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本质的概念。总之,人们通常把反思或反省视为对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心理感受等的思考。所以,威廉杜拉姆在《思维的革命》一书中指出:“假如一个人掌握了思维的力量,那么就会加速成功的频率”。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教学反思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诸如总体课程目标的反思,总体课程内容的反思,总体课程组织的反思,科目目标的反思,科目内容的反思,科目组织的反思,单元目标的反思,课程中具体学习活动的反思等。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课后反思是教师及时补救的依据以及今后教学改革的借鉴,通过课后反思能达到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有的教师执教多年,却长进不快,有的教师刚涉足教坛,却能后来居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者是否在与思考、探索和总结。可见,写课后反思是一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它对教师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认识提高

新课程强调教师既是新课程的实践者又是思想者。按照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上课过程应该包括教学前的预案设计和教后的反思。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能仅仅满足于“今天我的课已经上完了”,而应该在课后反思自己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有何得失、有何感悟,要把写好课后反思当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最终达到“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透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的目标。反思教学中的“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使现有教学活动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条件,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反思,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中的种种本质特征,成为一名清醒的、理智的教学实践者,成为最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没有对自己教学经验的继承和对教学教训的吸取,对教学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其教学水平也只能停留在“一般型”教师层面,不能成长为“骨干型”教师。

二、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知识的优化

要评判自己的一堂课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要求,是否有效,以及在备课和教学中有何得失,通常要在讲完课才能发现。因此,经常性的进行课后反思能使今后的教学更加符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并根据教学情况对下一阶段教学任务进行调整,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是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教师写课后反思是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自我诊断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对于提高教师授课艺术、优化课堂教学是大有益处的。可以说,认真写好课后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起点。反思教学中的“反思”,就是教师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育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包括教师自身的行为,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教学反刍,是教师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教学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积极探索新思想和新途径,从而冲破“经验型”的束缚,成长为一名教学研究者。

三、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独特风格的养成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意识,有自己独特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能自觉地把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冷静地思考和总结,并最总能够有意识的、谨慎地将研究结果和理论知识应用于下一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就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针对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使自己得到最大的发展。正因为课后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特征教师就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教师由教学新手到骨干教师,再到专家型教师,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学反思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反思教学,能使教学更理性、更自觉,教学过程更优化,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尽快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四、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对学生与课堂的把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与课堂的把控尤为重要,即教师发展学生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怎样解决,总结了哪些经验,值得老师们共勉。几年来通过学习和实践以及不断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我认识到:

(1)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对课上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种估测:哪些问题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学生互相探讨或教师点拨,然后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在具体操作时注意这样几点:1.营造氛围,确定高质量的有探究价值的需讨论的问题,激发合作学习的兴趣。2.科学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在小组合作之前要留足学生亲近文本、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对研究的问题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3.建立机制,教给方法,努力克服盲目无序、无意义、无效率的教学行为,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4.宏观调控,适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并非无事可做,而应密切关注和把握小组讨论的进程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和点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切不可让学生的思路刚刚打开就草草收场,使“讨论只流于表面形式”。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要努力建立起“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从操作层面看,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关注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慎重,要维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不能简单或粗暴地否定,更不能不作评价,或是笼统地以一个“好”来表述;另一方面,鼓励赞赏的同时,还要从发展性的角度去评价,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启迪思维,拓展思路,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让学生对自己的结论有新的认识,在否定之否定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

(3)“提问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从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知识的传授只是我们的一个目的,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特别是让学生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应该更为重要。也许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学大于教”的境界。

总之,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书育人,我们要时刻反思自己,抛开一切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诱惑,积极吸取先进的课改成果,投身新课程改革的浪潮,让自己的教育思想在反思中建设。

 

学习和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 篇2

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专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不断成熟的过程, 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很多, 既有来自教师自身素质、内在发展动机的因素, 也有来自外在的家庭、制度、体制、学校文化、机遇等因素的影响。因此, 关于教师成长的研究应该是综合性的整体研究, 教师教育教学思想内容的提炼与总结不是单向度的, 而是多维立体的, 可以从成长史、教育教学 (管理) 思想、师德和影响力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其中, 个人成长史中的“关键事件”尤为重要, 因为关键事件经常发生在教师的变化和选择时期, 是对教师的职业产生自我挑战的事件, 教师通常用这些关键经历来建构其职业生涯故事。判断关键事件有两个标准:第一, 教师本人提及的非常有意义的事件。比如“这对我来说太重要了”, “我一直没有忘记那种痛苦的感觉”。当教师从过去的记忆中回忆起并表达出来的事实被当作有意义的事件时, 上面的话语就是一个清晰的关键事件的暗示。第二, 当有意义的事件与教师的职业发展、主观的教育理论及职业行为相联系时, 那些被教师归因于对自我或职业行为产生影响的事件。

就这些关键事件而言, 它可能来自外部的社会事件, 也可能来自教师专业发展上关键阶段的经验, 这些事件影响教师专业实践知识的再建构与发展。关键事件、经历对教师的重要意义在于, 教师在经历关键事件时, 教师个体要作出自我职业形象和自我职业认同的抉择。关键事件给教师创造了一些选择的机会, 让教师确认自己行为或个性中的哪些部分适合于教师角色、哪些不适合教师角色。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要作出某种选择和改变。关键事件集中体现着教师对自我已有内在专业结构合理性、适应性的评价和最终决策。这其中也包含着教师对长期累积的经验的体悟。

然而, 某个事件能否成为关键事件并不取决于它本身, 而是在于由其所引发的自我澄清过程、个人思维的清晰化过程, 也就是包括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在内的教师专业结构的解构与重构, 这即是教师的反思过程。那么教师如何对关键事件进行反思呢?第一, 要确定关键事件, 在此基础上对其加以思考和分析。第二, 要记录关键事件。教师要及时、客观地记录关键事件出现的情境、情节描述、相对完整的事件过程、事件的结果、当时这么做的原因、自己的情绪反应。记录关键事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我碰到了什么问题?”“我是怎样碰到这个问题的?”“我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这个问题留给我的思考是什么?”第三, 要分析关键事件。分析关键事件中遇到的问题, 掌握整个事件的因果联系, 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 尽可能对事件进行多视角、深层的解读, 改变教师的思维定式。教师要多问自己“为什么我会这样看待它?”“我还能怎样对待它?”“我处理它的方法是否正确?”教师多视角的提问会让问题更深入, 思维更清晰, 分析更透彻, 判断更准确。这对提高教师本人的专业判断力, 进行有效的专业实践非常重要。第四, 行为调整与改变。通过分析, 寻找相关的理论并依此检验教师自己在处理关键事件中的得失以及他人处理相关事件的比对, 并将这些经验凝炼成自己的理论;重新设计类似事件的处理策略;再付诸实践, 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 在反思的基础上, 教师逐渐积累、形成富有个性的教育实践的见解、观点和思想。

可以说, 面对每一个关键事件, 教师是否有“反思”的参与以及“反思”的成效如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 外在的影响因素与教师自我的教育信念和知识之间的矛盾更加明晰化和尖锐化, 再经过对各种作用因素之间关系的反思, 来作出判断和选择, 并对原有的内在专业结构做局部修改、调整或全部更新, 从而获得专业发展。这样, 我们可以把教师每经历一个关键事件而获得专业发展的过程, 称为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循环。此后, 教师会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 遭遇新的冲突情境和关键事件, 进而开始新一轮的专业发展过程。

由此可见, 教师的个人经历不仅成为教师建构实践知识的基本素材, 更是教师重构其自身知识的动力来源。当然, 并不存在绝对的关键事件, 也不是每经历一个关键事件, 教师都会出现相应的专业发展, 也不可能都会产生相同的专业发展。要从关键事件中获得专业发展, 教师自身必须要有一个自我澄清过程, 印对自己过去已有专业结构的反思、未来专业结构的选择以及在目前情形下如何实施专业结构重构的决策过程。否则, 所谓的“关键事件”只能对教师有潜在的专业发展意义, 而难以在实际上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要总结、提炼好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 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好以下的基础性工作: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现场, 可以通过录像 (录音) 观察、记录有研究价值的教育教学场景, 为日后的研究工作获取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以了解教师本人对人 (或事) 的态度及教育教学行为产生的背景, 为分析教师的成长、教育教学思想的特点奠定基础;收集、整理并保存好自己发表的文章、出版的书籍及讲课录像、视频、光盘等电子出版物, 以便分析、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

实际上, 对教育教学思想进行总结和提炼的过程, 就是一个教师把自己置于被研究对象来反思自己的过程, 更是一个教师与自我对话的过程。外来研究者的参与, 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梳理其思想脉络。借助外来研究者对特级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加以总结与提炼, 无论对研究者还是教师本人都是彼此受益的, 也是需要的。因为研究、提炼工作需要有他人的对视、反观, 从而获得客观的判断与评价。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思想的梳理、分析、加工、提炼、反思与追问, 可以再一次审视自我、重塑心灵, 进一步在专业发展上实现自我提升。

学习和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 篇3

【摘 要】 在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学校可将读书、反思与教育科研相结合,把教学后记所关注及思考的方向统一到一定的科研课题上来,让教师以最平常的工作状态、内容、方式切入到教育科研中,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素质,促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研究型教师”。

【关 键 词】 教室专业成长;读书;反思

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的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才能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承担起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

一、事欲成,必读书

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是世界上人均读书最多的国家,而占以色列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68本;相比之下,我国人均每年读书量就少得可怜,不足5本。以色列人口稀少,但新中国成立后短短的时间内,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人,且获奖者中犹太人占18.5%;以色列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以色列人却把沙漠变成了绿洲,生产的粮食不但供自己,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这充分说明“知识就是生产力”“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教育家成长的历史,就是他的读书史。教师作为传承文化的使者,他的成长必须伴随着读书,只有读书才能让教师成长,进而超越自我。

(一)读书可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文化素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说过: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作为教师,首先应读专业书籍,以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当今社会是一个新事物层出不穷、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时代,不论是谁,只要停顿下来,不学习新的知识,很快就会落后,然后被淘汰。可能多数教师都发现了一种现象:我们使用的课本在一段时间后,一些概念会重新修改、一些事实和观点也不完全相同了,其内容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教师教学生涯中,不仅要读专业书籍,知道“教什么”,更要明确该“怎么教”。只有大量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和学科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研究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把所学理论知识用于教学实践,才能制定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案,并熟练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二)读书可增强自信,提升专业智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对于学生应是源头活水,而要保证自己是源头活水,必须加强读书学习。教师除了阅读专业书籍和教育理论,还应阅读经典名著,涉猎更多的知识领域,让自己的思想常新,知识常新,从而在面对不同的学生、遇到不同的问题时,不会因为束手无策而尴尬。凡是成功的课堂都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获得的,教师的专业阅读是教师智慧实践的重要来源,深广的阅读可使教师从更广阔的层面理解教育,能站在社会的高度去看教育,能用教育者的观点去对待教育,紧跟时代,永葆智慧。因此,作为教师,定要坚持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引领学生,从而引领社会的发展。

(三)读书可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

教师大量阅读最终修炼出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会无形中影响着学生,会成为学生竞相效仿的榜样。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很多学校,不仅倡导学生多读书,更倡导教师多读书。教师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在教育教学中可引领学生学习,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成长离不开反思

(一)反思可形成教学风格

《论语》中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出了“学”和“思”的关系及重要性,这在青年教(下转32页)(上接30页)师专业成长中尤其重要。读书是反思的前提,通过阅读,教师的教学语言、教育理解能力、反思能力都得到提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得到强化。反思也是实现读书价值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不仅要多读书,更重要的是要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走“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路,以强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教师不仅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更要对整个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二)反思的途径

撰写教学后记是促进反思习惯形成的有效途径。多数学校提倡集体备课,这是通过校本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但因教师和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且所占有的教学资源有所不同,教师施教的方法也有别,效果也会不同。所以,教师通过写教学后记的形式来完成个性化的反思过程,这对教师专业成长更有效。教师以自己读书而获得的理性知识为基础,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甚至个别的教学细节进行审视和开展深入的思考,总结得失;不断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处理问题的方法等,最后都形成文字于备课笔记之后,可作为今后教学的参照,也可作为教学问题研究的基本材料。

其次,开展课题研究可提升读书反思的价值和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逐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我们应鼓励教师发现问题,并指导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获得更好的、更科学的解决办法。

在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学校可将读书、反思与教育科研相结合,把教学后记所关注及思考的方向统一到一定的科研课题上来,让教师以最平常的工作状态、内容、方式切入到教育科研中,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素质,促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研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 金本能. 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M]. 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 蒙佐德,曾光福,李雪梅. 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论[M].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学习和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 篇4

以前我对写教学反思的认识不够,这正是受习惯性思维和教学低期望的阻抗,还有传统的教学习惯等的制约。现在逐渐认识到教学反思的作用和意义,所以便加强理论学习,掌握了一定教学反思的策略和方法,形成了教学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在关于评价改革中,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贯彻新的教育理念,要有反思的意识、反思的能力和反思的习惯。教师应基于新课改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反思才会有发展,有反思才会有改革,有反思才会有提高。当然,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的意义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所以我们应该对当前的“教学反思”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教学反思及其意义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有“扣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说法和论述,这说明早在古代,人们就充分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事实上,反思一词本身就含有“反省”“内省”之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即通过对当前认识的审视、分析来洞察其事物的本质。

教学反思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是对教学活动本身,尤其是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深入思考,这种深思使得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谨慎地、经常地将研究结果和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参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是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既可以反思教育观念与教学艺术,也可以反思教学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既可以反思教师本人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可以反思学生的学习方法等。一般而言,教学反思的内容主要指五个方面:1.指向教学,即分析、评价教学活动本身的利与弊,以及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2.指向学生发展,即分析、考虑与学生发展、能力培养相关的一些因素;3.指向教师发展,即分析、考虑与教师自身发展、素质提高相关的一些因素;4.指向教育改革,如考试制度的改革、课程的改革、教育改革的实效性等;5.指向人际关系,如教师如何与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以说,没有反思的经验只是狭隘的经验,至多是肤浅的认识。而反思可以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改进,发现的问题及时探究,积累的经验升华为理论。受到美国总统布什接见的2006年美国教师凯慕柏莉&S226;奥立佛说:“我意识到,好教师不必是那些上出成功的课或教出得分最高班级的教师。好教师是那些有能力去反思一堂课、理解什么对了或什么错了、寻找策略让下次更好的教师。” 她的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在她看来,所谓好教师应该具有专业反思能力,以养成自身的教学智慧。我渐渐地意识到,教学反思的意义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获得的经验,而应该对经验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以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就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教学水准上,而使自己的专业不断成长。有学者认为,“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反思对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成为反思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专家引领与各级培训固然必不可少,但教师开展自我的行动性研究却是内在的、自发的行为,而诱发教师行为研究的“催化剂”则是教学实践和学习交流中引动的教学反思,对教学中具体问题的直觉反思是平时养成的反思习惯的基础。在此前提下,不断拓展教学反思的领域,逐步形成理性的认识和批判性的观点。通过这样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由实践到理论的循环往复的反思,逐渐使自己不但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和探索者,还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和发展。

(二)教学反思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我国当前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对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和调整。这对广大教师而言,无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崭新的挑战,教师应如何有效提升自身素质以应对课改需要,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实。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都是很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通过培训、落实和实践,已取得了应有的成效,教师也意识到改革带来的作用。但在目前,相当一部分的老师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这些倡导的理念为何转化不成教师的教学行为呢?原因就在于部分教师仍依赖过去传统的教学经验,而新的知识理念又没有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仍走那条早已熟悉的老路。怎样才能使这些倡导的理论真正成为教师实践中采用的知识理论呢?

教师首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经常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更要自觉研究课程理论的宏观发展趋势,领悟新课程理念的创新,优化自身的课程理论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充分发掘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学生个性健康的促进者,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使新课改理念落到实处。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

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有许多途径,比如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开展教研活动、集体讨论等,但更直接、更有效的方法是进行教学反思,这也是借鉴和学习他人教学经验内化为自己教学行为的中介,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经之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即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无情地解剖,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批评,与优秀教师对照,找出差距,弥补不足,努力超越现实、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力地推动自己的成长、发展和成熟。

教学反思其实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只有明确自己需要反思的内容,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反思意识,掌握一定的教学反思策略,最终实现自我的发展和提高。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化水平等,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使其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关于教学反思的几点想法和建议,以此和大家共勉。

(一)教师要自觉提高教学反思意识,培养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

我们现在大多数教师对反思还不够重视,很多人认为出现了问题才要反思,平常没有必要进行反思,认为反思的内容是做得不好的地方。这反映了反思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还没有引起教师的注意和重视。学校的要求或做总结的需要,只能造成教师一时的反思行为,而教师是要使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变外在的反思压力成内在的反思兴趣与态度,提高他们自觉反思的意识。

(二)教师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理论学习可以增强教师反思意识的觉醒,提高反思的能力,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反思,才能探究到问题的根源。任何新观念的内化一般都要经历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个性化等五个由浅入深、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成为终身学习者,才能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其他相关能力。

教师要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更应把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快学习和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反思中用学术的眼光看教学,用学术的思维做教学,将教育教学视为科学和艺术。通过自身的学习和亲身体验,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学理论转化为自己的品格和教学风格,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在实践中提升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三)掌握教学反思的策略和方法。

很多教师不愿意进行教学反思,主要原因是缺乏反思的基本理论知识,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地反思。学校可以组织多种活动,教给教师进行反思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如请专家为教师作专门讲座、教师同伴进行互相辅导、利用在职培训、校本研修等进行反思技能的训练等。当前教师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教学札记反思、学生反馈反思、经验观摩反思、教学反思日记、观察课堂录像、教学叙事、教学档案反思等。尽管教学反思的方法不同,但都有一些基本的程序或策略,我们就要通过各种途径掌握这些方法,以便更好的进行教学反思。

(四)学校要拓宽教师教学反思的交流空间。

学校要努力拓宽教师教学反思的交流空间,从制度和管理等方面积极引导对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积极性,为教师提供有利交流的空间。比如,可以尝试使用校园网、教研组等方式,将教师的教学反思内容在网上公布,或在教研组内讨论传阅,使教学反思“公开化”。这样一方面对每位教师是一个督促,无形中也是一种压力,可促使教师努力将教学反思写得更好。另一方面,对教师也是一件省时高效的事情,每个教师都能学习、借鉴和应用同行的心得体会。

还可以建立教学反思网络交流,开展教学反思沙龙活动,给教师提供广阔的空间,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为教师们进行交流、自主探讨、教学积累提供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会使教师真正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教育教学活动迸发出鲜明的个性和生命力。

浅谈四爱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 篇5

泸西县白水镇初级中学

孙统

浅谈“四爱”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

一、教师要热爱教育

都说教师是天底下最辉煌的职业,说他辉煌是因为教师能改造人的思想,能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人才。然而教师职业又是一个高压力与高风险并存的职业。教师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对学校和领导负责;对家长和孩子负责,责任越大压力既然也就越大。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党和国家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家长对子女期望值也日益提高,直接和间接地对教师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教师的劳动强度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失衡;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期待;教育系统的变革、经济转型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生存危机等问题,这些重压都会使教师产生很多心理疾病。所以在教师这辉煌的职业的背后是重大的责任,是重大的压力与挑战,那么教师如何背负重压继续前进,我想应该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有爱就有动力,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把责任和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才会像小草默默无闻的不求回报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才会想着在平凡的教育事业上有不平凡的作为;才会对社会负责,学校负责,家长和学生负责;才能对社会、学校、家长、学生负责。相反作为作为一名教师却不喜欢,不热爱教育事业,甚至是怨恶教育事业,这样产生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许多教师做梦都在想着跳出教师行业,我们可以想象得出他们是怎么工作的,他们是不会把心思放在教育和教学上,放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上,甚至有时候他们还会把自己对人生的不满,对职业的厌倦发泄在学生身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这种人在曹营心在汉地工作,务必是教育的悲哀,学生的不幸。

所以,热爱教育事业是一名教师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

二、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专业

专业知识是教师在成长路上斩妖除魔的锐利武器,教师爱自己的专业应该像一个武者爱自己的剑,一个书法家爱自己的笔,一个长途跋涉的人爱自己的鞋一样。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益解惑,若自己还在困惑中难以自拔,又怎能解学生之惑。教师专业发展是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对教师“量”的急需逐渐转换到“值”的需求的反映。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专业,才会不断的发展专业。教师专业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实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重要区别;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是引领教师教学改革,加速教师教育法制化的进程和促进教师个人成长的需要。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个人来说意味着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要有合理的文化素质结构、高尚的品格特征和职业情感以及良好的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另外,教师专业发展还意味着教师不仅要系统的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结构,而且还要有特殊的教学技能和能力。再次,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对自己的工作有积极探索的能力和反思的态度。我们可以想象教师若少了这些,是不可能为学生所敬仰,这将会成为教育教学的一块绊脚石。

教师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碗水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作为一名教师自己才有一碗水,却要把一这碗水一滴不漏的全给学生是一件多么不容易或是不可能的事,更何况有的学生要的不仅只是一碗水。所以教师要热爱专业并不断的发展专业,扎实的专业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

三、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校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也必须是热爱自己的学校的,因为学校是教师工作和追求职业幸福的平台。平台垮了,受损的不只是学生和教师自己,还有家长、国家和社会。所以,爱自己的学校应该是每个教师的本分。

爱学校就要真心地维护学校声誉。一是要牢记人民教师的身份,时时刻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决不让学校声誉因为自身原因而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损失。爱学校就要用心做好自身的本质工作。一是要有做好教师做最好自己的意识和行动。二是要用心地认真地做好日常每一项工作,努力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三是要科学地艺术地处理好工作和私事的关系,尽可能少地因私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爱学校就要真正地成长自己和发展自己。一是要对教育心存敬畏,懂得误人子弟是教师最大的“恶”。二是通过阅读和实践,扎扎实实修炼自己的人品、知识和技能,牢记人品是为师之基,努力做一个善良、慈爱、严格、智慧的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做一个充满热情,有着很强人格魅力和感召力的老师。三是修炼自己的“激励性人格”,努力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望,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学会学习。爱学校就要时刻心存规矩。一是要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坚决杜绝原则性错误和失误,做严格遵守纪律的楷模。二是坚决地做到令行禁止,学校要求做的事或应该做的事早做、做好,学校不让做的事坚决不做。爱学校要时刻心存同事。一是时刻关注同事。二是时刻为同事着想,帮助同事。三是有活儿抢着干,有活儿自己先干,不计较小利小惠。四是有冲突有矛盾,要学会先反思自己,先看自身问题,学会宽容别人也会宽容自己。

四、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

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能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个学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情感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剂,我国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如果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教学的灵魂。教师在授课中的情感以及伴随而发的语言,不仅能激活学生听课的情绪,而且能增强说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对待学生要温和、微笑、多赞扬,多关爱。

都说教师是又当爹又当妈的工作,这话说的不假,那么就把学生看做自己的孩子,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里有一点特别要强调,老师关怀体贴学生要全面、公平,这是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和要求。全面公平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更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

爱学生就要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主要指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位置,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就是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就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要多给予一些温暖,用“爱”字改变他们,用情感去感化他们。尊重、理解、信任是培养学生自主品格的养料。

爱不是居高临下的,封建家长式的爱,应该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爱,应该是像爱亲人和朋友一样的爱。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无论性别、智商、家庭背景等,都应该得到老师的平等对待,也渴望得到老师的平等相待。正如《简爱》中的女主人公所说:虽然上帝没有赋予我财富和美貌,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当我们死后,将经过坟墓平等地来到上帝的面前。除此之外,要做一名好教师,必须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每处理一件事情,学生都会把你对他的处理与你对别人的处理进行比较。公平才能产生认同,厚此薄彼必产生逆反和抵触。

爱学生就要理智地引导学生。爱学生就是对学生负责,就是对家长负责,也是对教育负责。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学到更多的东西;我们有责任引领他们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在无尽的天空;我们有责任引领他们张开理想的翅膀,梦中的彼岸。这就要求老师爱学生要深入的毫无保留的爱,但我认为爱学生更要理智的爱,这就要求教师要把严格要求学生和爱学生相结合。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前途。

学习和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 篇6

专业的课堂观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发挥了重要作用。

1、立足课堂,反思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专业的课堂观察所关注的角度通常都是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专业的课堂观察的大部分工作,其实都在“反思”。既有上课教师和听评课教师的个体反思,也有课后的集体反思;既有观课时短时的个人反思,也有之后撰写报告时长时的个人反思;既反思课堂的教训与不足,又反思课堂的经验与成功。正是通过教师这样专业的课堂观察和反思,增进了教师对自己行为的意识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心,促进其系统地、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和教学行为,改进其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立足常态,开展教研,促进教师研究的实效性

专业的课堂观察可以避免教师研究的“贵族式”和“运动式”,使教师把课堂观察作为常规的武器来使用,可以在每一次课堂观摩中运用,使课堂观察成为教师教研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重要部分。用专业的视角对常规教学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讨论,将组内教师构成一个合作体,能给每一位教师一个学习探究、专业成长的机会,能使教师从经验型向反思型的实践者转变,催生教学机智和教学智慧的互惠与共享,提高教师研究的有效性。

3、立足合作,专业自觉,推动教师成长的高效性

学习和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 篇7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 反思性教学的教学理论在世界各国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和实践中蓬勃兴起, 备受教育界的青睐, 教学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倡导发展要教师的反思能力, 呼吁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向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反思者, 这对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有专业知识, 还要能够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 希望通过教学反思来提高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因此, 教师必须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使自己成为一个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思索的“反思型的实践者”。各国教育改革对教师反思性教学的重视, 让我们了解到了反思性教学对教师专业成长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随着社会对教师的需求从数量转向质量, 教师的专业化逐渐提上议程, 并于八十年代在欧美兴盛。八十年代以后, 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流运动, 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新潮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 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 教师作为一个专门的职业, 通常都要经历着从不成熟到成熟、不专业到专业的过程, 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获得专业成长。而美国著名学者Posner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不完整的经验, 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那么其发展将大大受到限制, 可见, 反思是教师个体成长、提高专业水平的必然选择。因此, 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不断地进行研究, 通过教学反思来减少教师在教学的错误, 才能促进教师走向成熟、走向理智, 发展教师专业水平, 进而提升整个教育质量。

由于社会上普遍地提倡反思性教学、教师专业成长, 就会存在过度反思、为了反思而去反思、形式化的反思等等误区, 同时, 我国在教师专业成长问题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面对我国这样的教育现状, 深入分析、研讨问题背后的种种因素, 才能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水平的提高, 加快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我国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反思性教学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作用

1、反思性教学的内涵

关于反思性教学的含义, 不同的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有学者说,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来对自己所作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重视和分析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的总结, 它是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也有学者认为, 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 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还有学者将反思性教学定义为, 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 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 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 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 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 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在反思性教学内涵的表述上, 不同学者有所不同, 但是其本质不乏共同之处:反思性教学使教师学会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达到更合理的教学高度;反思性教学可以看作是教师全面发展的过程。

2、反思性教学可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从刚开始不同学业阶段毕业的师范生, 到实习后初步融入学校的新教师, 逐渐发展成有经验的专家型教师。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本来就是一个终身发展的过程。“事实上, 反思的过程常常孕育着专业发展和能力的结构性螺旋上升。这个过程既是教师自身的完善过程, 同时也能够促使教学质量有一个稳步的提升。”

(1) 有助于增强教师自主发展的意愿, 加强教师的责任感

开放的态度、责任心和全身心投入是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必备要求, 具有了这些, 才能帮助教师确立人生追求的目标, 这种高度的自觉性也使得教师心甘情愿地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多的牺牲和奉献, 并获得了心灵、精神上巨大的满足感。

反思, 主要是一个人的内部行为, 需要个人的自觉性。教师自己觉得最有价值、最有意义或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其反思性教学中所需要探讨的, 即教师的自身需要是一切反思的源泉。而这种通过反思来解决实际问题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 帮助其获得创新体验, 这种体验会给教师增添继续反思的推动力, 从而逐渐养成反思习惯。

另外, 反思性教学改变了教师被动地接受教育理论灌输的现状。教师在反思过程中, 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审视、分析自身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活动, 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 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边实践边反思, 在反思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使教学和反思有机结合, 积极寻求新方法、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教学问题, 形成自己对教学问题的独特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 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 这既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也发挥了教师的积极能动性,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2) 有助于形成专业的知识体系, 生成教育智慧, 提升教育质量

通过教师自我反思性教学, 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包括关于教育对象的知识、方法论方面的知识、具体的教育与教学方法的知识等等都可以逐步形成。

反思, 实际上是连接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反思性教学的关键在于, 使教师关注到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 并不断分析、思考隐藏在教育实践的深层次的观念, 改变自己的惯性思维, 摆脱藩篱的束缚, 反省、思考、探究自己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对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调整和改善, 构建自己独特的理论结构, 转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 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指导, 提升教学品质, 形成教育智慧, 从而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促进专业素质的提高。

(3) 有助于发展教师的综合素养, 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在反思性教学中, 教师需要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 并且在新课改“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的学生”的理念下所进行的教学反思, 有利于教师获得学生生命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观念, 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知识、能力, 即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养。例如:教师应该尊重生命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手法, 因材施教;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主体等等。

此外, 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 教师研究自己的教育行为, 反思由此产生的结果, 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 使教学和反思有机结合, 成为真正的研究者。

自觉地反思, 才能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促进其专业实践活动的进步, 才能密切联系个人专业发展与教育的终极目标, 从而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真正成为教育的实践者和自身教学行动的研究者, 实现向研究型教师的成功转变, 实现自身专业化的发展。

三、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具体举措

1、丰富反思内容

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 涉及面多且广, 因此教师反思的内容也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师不能仅仅把自己的反思内容局限于课堂上、教学中, 只关注教材内容、教学规范、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结果、教育对象等等, 也要对影响教育教学、制约学生成长的大的社会环境进行反思, 这样反思的内容才是全面的, 完整的, 反思的结果才会更加有说服力。

2、了解反思过程

反思性教学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它也遵循着一定的程序, 反思的过程一般包括了以下几个步骤:发现问题, 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梳理出存在的问题, 并选择特定的问题进行关注, 搜集补充相关资料;分析问题, 依据收集到的资料, 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形成假设, 通过各种方式, 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预测假设的结果;验证假设, 深入思考后, 积极验证假设, 从而形成有效的反思链。

3、掌握反思方法

反思性教学, 方法多种多样, 不同的教师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适当修改, 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方法。

(1) 自我反思

教师可以采用反思日记、教后记、成长自传等方法对记录一堂课、一天中、一段时间内所发生的各种教育行为, 简要分析自己的收获与不足, 并对教学活动进行归纳、总结、评价, 从而改进不足之处,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促进专业的发展。

(2) 学习式反思

教师应该多抽点时间来阅读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 扩充理论知识, 并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结合起来, 用相关理论自觉地审查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 反思自己已有的教育理念和行为, 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教育的真谛, 从而进行矫正, 摸索出更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

(3) 交流式反思

“三人行, 必有我师”, 积极与他人交流、听取他人意见对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与同事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 检验自己的教学实践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足, 并通过共同研究来作出正确的决策、解决问题。

4、养成反思习惯

教师的成长过程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不断地反思、重构, 因此, 教师自觉地进行反思、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至关重要。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反思习惯, 教师才能自觉进行反思, 才能准确把握个人成长的足迹, 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成为一名成功的反思型教师。

此外, 反思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 学校为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创造良好的反思氛围也是义不容辞的, 包括对教师的反思给予指导、支持, 可以定期举行反思讲座、反思交流等等活动, 鼓励、促进反思性教学的深入开展, 营造一个支持性的反思性教学环境。

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成长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完善的过程。反思性教学有助于增强教师自主发展的意愿, 加强教师的责任感;形成专业的知识体系, 生成教育智慧, 提升教育质量;发展教师的综合素养, 成为教学的研究者。由此可见, 反思性教学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296-297.

[2]李春英.反思性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作用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7.

[3]杜燕红.反思: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及趋势[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2) .

[4]R.M.加涅, LJ.布里格斯, 著.教学设计原理[M].皮连生, 庞维国, 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哈贝马斯.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出版社, 1989.

[6]李春英.反思性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作用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7.

[7][英]Andrew Pollard.王薇, 郑丹丹, 译.小学反思性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8]王兵.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重要途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7) .

[9]郝琳.反思性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学习和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 篇8

关键词:教学个性 奇思妙解 简洁美 学习诀窍 核心和动力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例题教学为什么要进行反思了。事实上,对每一例题的教学反思都是一个知识系统总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汲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例题教学的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本文拟就以下三个方面作些探究。

一、对例题如何讲解进行反思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组合,选取更好的事例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程,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所以我们可结合学生实际适当改变例题,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理为趣,增强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形成课堂教与学的合力;我们要让学生感悟数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有些问题适宜变讲授为分层由学生去自主探索,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多创造一些探索的素材,达到培养学生良好思维的目标。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边长为6;求周长[1]。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是4,周长是14,求底边长(考察逆向思维能力)。

变式2: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巩固前两题的基础上,分类讨论)。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在分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明确题中的3只能做底边)。

变式4: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引导思索,归纳方法,探究一般规律)。

变式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为14。请先写出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再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与前面各题相比,要求又提高了,特别是对条件0

通过例题的层层变式,学生对三边关系定理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有利于培养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例题解法多变的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灵通性。

二、从例题本身的知识魅力进行反思

一个人要做好某项工作、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是他所热爱的、情不自禁地要去从事的目标,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中小学教学实践也表明,当一位学生对某门学科入了门,他就会以惊人的勤奋和坚强的毅力来学习这门学科。

在例题教学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法时,能够扣动学生的心弦,学生会在感受数学简洁美中享受到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发明数学的能力。

首先,我们可以看一看如下例子:

据说,古希腊数学家帕普斯是丢番图最得意的一个学生,他很小的时候就跟随丢番图学习数学。有一天他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有四个数,把其中每3个相加,其和分别为22、24、27、20,这四个数各是多少?[2]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具体做起来却有一定的复杂性。帕普斯请教丢番图有没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可以解答这个问题。丢番图提出了一个巧妙的解法,他不是分别设四个未知数,而是设四个数之和为x,那么四个数就分别为x-22、x-24、x-27和x-20,于是有方程x=(x-22)+(x-24)+(x-27)+(x-20)。解之得x=31,从而得到四个数分别为9、7、4、11。对老师漂亮的解法帕普斯非常佩服,从而坚定了毕生研究数学的意愿,后来成了一位著名的数学家。

通过著名的数学故事激发学生探究应用题时始终要坚持一题多解,从中找到最简便的解法,很多学生对应用题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有了自己的见解,一次又一次的漂亮解法令人感到欣慰。

再看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道趣味数学:“一个六位数,六个数字都不相同,最左边一位数字是1,表示为1abcde(其中a、b、c、d、e分别表示各数位上的数字),将它乘以3后变为一个新六位数为abcde1,求原来这个六位数。”[3]

按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以往的经验,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下列推理的方法:

1abcde

解法一:由式子×3出发

abcde1

探索发现:由于3只有乘7才能得到个位为1的数,故先断定e=7;把式子中的两个e都换为7后,可进而断定d=5;按乘法竖式运算规律,从左到右类推,依次可得c=8,b=2,a=4。故所求的六位数为142857。

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学生在《走进数学世界》里面已经对类似的数字游戏有过接触。

下面不妨让学生探索用刚学过的“方程”的知识来解决。学生可能束手无策:“好多未知数怎样解?”这时可引导学生用整体思想来思考,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解法二:设这个六位数的后五位数为x,则这个六位数为100000+x。

根据题意,得:

3(100000+x)=10x+1

解得:x=42857

于是这个六位数为:100000+42857=142857

至此,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果这时教师再继续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那么学生将会有极大的探索兴致。我们可以经常通过一些生动内容的学习,体现数学是美的,数学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奏出感人的乐章。像上面两例都堪称体现了数学最为典范的简洁美,使每一个学习者无不为之打动,激励着每个学习者为之奋斗,创造一个又一个惊奇!

三、对学生的易错题进行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达方式又可能不准确,这就难免有“错”。有些问题,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讲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过后学生要犯的错误却照犯,我们不得不反思。

实践表明,对于错题,让学生自己反思,建立错题记录,进行错因分析,及时认真地重新做每一个错题,在作业本上做一遍,再在改错本上做一遍,对错题再制定一个复习计划,这样做比教师直接订正错题效果要好得多,值得推广。

一位优秀的学生对错题记录有如下感慨:

“对于学习中的错误,我有一个心得,决不能一错再错!我把错题记录下来后,会非常认真地对待,是错题记录让我找到了学习诀窍。如果只是把错题在试卷上标注,复习时翻看试卷,这种方法看上去省时间,但我觉得拿着一大沓试卷翻看错误,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复习很容易走过场,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把犯过的错误写在一个本子上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好办法,一方面容易发现自己的知识盲点,另一方面复习起来更加方便。看到错题记录本上的错题,一下就可以看到自己曾经所出现的问题,于是翻开课本里相应的内容,这样边记边看效果会更加显著。

每次考试前,我都要把错题本认真看一遍,把错误再扫视一遍,那些错误都被我牢牢记在心里,并且以最佳状态做好了防范。这样才保证了我次次测试的成绩名列前矛。”

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就指出:“反思是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反思在新课程理念下是教师和学生学习活动中值得共同重视的重要过程。

参考文献

[1]朱成杰 著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专业教材.《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导论》,文匪出版社,2001.1。

[2]苏玉堂 著《创新能力教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共课程培训教材,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5.

学习和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 篇9

幼儿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画家为目的,它对幼儿进行心理、人格和情操的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也是一种全面育人的教育。幼儿美术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美术活动,因为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借助美术活动,如画画、做手工等,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还可以培养人格,陶冶情操。文章从美术教育中的绘画方面探讨其对幼儿的发展和成长的重要性。

幼儿可以通过绘画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人们可以从一幅幼儿的画中看出他想表达的东西,他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都会表现在他的画面中。有一件令笔者印象深刻的事情,有一次一位学生画了一幅关于他一家三口的画,他拿给笔者看并说“老师,你看这是我,我今天很开心,这是我爸爸,这是我妈妈。”一开始看到这幅画,笔者觉得很普通,可是仔细一看,画面中有两个很小的房子在两边,笔者就问他为什么旁边还有两个房子,他告诉笔者,今天爸爸和妈妈带他出去玩了,所以他才很开心。后来笔者了解到,他的爸爸妈妈离婚了,没有住在一起,只有偶尔在周末时爸爸妈妈才会一起带他出去玩。其实,当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完善的时候,绘画就是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法。因此,我们要更好地了解幼儿,帮助幼儿健康地成长,就要掌握幼儿美术教育这把钥匙。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和成长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三点:

一、记忆力、想象力与观察能力的提高

对于幼儿毫无“艺术感”的绘画,我们往往会觉得是一种涂鸦,看不出画的是什么。其实,如果幼儿绘画的画面符合大人的审美观,那就不是幼儿绘画了。站在幼儿的角度看,可能几根线条就是一棵树,一个圆圈就是一朵云,我们不能理解幼儿的画面是因为思维方式的差异。古时的甲骨文就和幼儿时期的涂鸦很像。幼儿在涂鸦时,也是将自己脑海中对于一些事物的记忆用自己的方式抽象地表达出来。有时候大人之所以看不懂幼儿的画,是因为两者的想象力和认识能力有差别。大人世界里的.事物一般都是中规中矩的,而幼儿不一样,他们的世界里太阳会唱歌、小猫会跳舞、电视机会长出脚,这正是幼儿想象力的表现。当你的孩子拿着自己的画说“看我的超级奥特曼。”这时请不要说画得不像或者画得不好,因为这是幼儿自己通过观察画出来的事物,有时生活中大人不屑一顾的事物在幼儿眼中会以特别的形象出现,这也是提高幼儿观察能力的一种方法。

二、幼儿情绪的及时宣泄

教育家迪斯特・韦赫指出“画1小时获得的东西,比看9小时获得的东西还多。”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心理学家在治疗时让病人先画一幅画的原因。在儿童心理学中也有这么一项内容,即通过幼儿的绘画看出幼儿心理疾病的根源。幼儿有着天性的童趣和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在纸上,当他们的语言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时,会通过手脑结合的方式来画画,可以说,每一幅画都是幼儿内心世界的写照。如果幼儿涂鸦的线条生硬、重叠,颜色暗淡,说明他当时情绪不好;相反,如果幼儿涂鸦的线条丰富、柔和,色彩明亮,则表明他当时的心情还不错。

三、使左右大脑同时“开工”

在平常生活中,动手能力主要开发的是人的左大脑,而在画画的时候,我们需要思考画什么东西、应该怎样画,并对双手进行控制,这些会促进左右脑的智力开发。在绘画时,对颜色、形状和构图等的思考,无意间培养了幼儿的判断、认知能力,这对幼儿右脑的开发也是很有好处的。绘画可以让幼儿同时活动左右脑,在绘画过程中,幼儿会不断打破原有的固定思维和方式,让左右脑同时工作。

2至3岁的幼儿绘画基本上属于涂鸦,3至4岁的幼儿对事物的描绘逐步有了一定的形,5至8岁的幼儿慢慢有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可以自己掌控画面了。从筒单的涂鸦开始,幼儿就在不断创新,从大量的儿童绘画作品及其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是不可缺少的。如,让幼儿创作出一张游泳的绘画,幼儿如果游过泳,肯定对游泳有一定的了解,他会回想游泳需要注意什么,自己在游泳时穿的是什么衣服,游泳池旁边还有什么其他东西,潜水时眼晴不敢睁开,或者水进眼晴时自己是什么感觉,等等,幼儿只有亲身经历过游泳才知道这些,同时这也是对幼儿记忆力和观察力的培养。游过泳之后,幼儿自己心里肯定有了对游泳的看法,是喜欢还是讨厌,要是喜欢,他画这幅画时可能就会用比较明亮的颜色,要是不喜欢,可能会用暗淡一点的颜色,这正是幼儿情绪的一种宣泄。

学习和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 篇10

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2016年9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意味着党和国家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而要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培养,教师是关键所在,可以说,教师的素养影响学生的素养,有怎样的教师才能培养怎样的学生。所以,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更需要教师有素养,可以说,只有具备良好核心素养的教师,才能在工作中言传身教,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换句话说,就是教师须以自己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就必须多方面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等,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是一个懂教学、擅管理、会研究、有高度的教师。

一、教师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中学教师的最大挑战就是不能再单纯地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来理解历史教育,而必须从人的素养提升的角度来理解,历史教育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历史专业本身,更需要面对许多活生生的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对于教师来讲,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三大核心任务。因此,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素养提升与自身成长已经成为了教师内在的需求。

二、教师自身应具备的核心素养要求:

1、精神素养: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使得社会上对教师的思想道德要求远远超过一般行业的从业人员,核心为坚定的教育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师德是教师素养的核心,而师德的根本是师爱,没有热爱便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全部技巧。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用足够的耐心来促使每一位学生特长与个性发展,创造出彩的人生,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灌注着教师无限的心血与才智,自然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师德的魅力源自一种淡定的心态。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冲击而形成的社会浮躁情绪,一定要“守静无妄”,对自己的心灵一定要 “时时勤拂拭,不让惹尘埃”,淡泊名利,这样才能静下心来去教书育人,也就是说要有一种“处陋巷”而“不改其乐”的精神境界与追求。当下,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和职业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既要抗拒外在社会的诱惑,又要扛起自身专业成长的压力。因此,教师要用宁静的心去面对生活,要用对教育炽热的爱去面对工作,要能坦然面对学生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在外在浮躁和功利的氛围中,能有坚定的教育理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工作和生活中的酸楚转化为抗压的正能量,转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正能量。

2、能力素养:教师要能够吃透新课标、吃透新课程、吃透学情,把自身的学科知识转化为高超的学科教学技能,同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学习借鉴,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并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知识是培育学科素养的载体,学科活动才是形成学科素养的途径。有了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历史教师终究要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最终贯彻落实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目标,所以历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组织好教学活动。

上一篇:麦格乡2012年妇幼卫生年初工作计划下一篇:上坪寨乡中心学校2012年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