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授

2024-11-29

课堂教授(共12篇)

课堂教授 篇1

听评课活动是学校基本的教研形式, 高中语文听评课的一般程式是“授课者上课———听课者填写评价表———授课者谈设计思路———听课者集中评课”。事实上, 在课改的背景下, 不少教师理念优于实践能力, 理念先行, 大话多、套话多, 没有自己的声音;另一方面, 碍于情面, 同时评课者有自己或前或后也会接受别人评价的顾虑, 美言多, 好话多。听评课似乎成了应付事。如何在不挫伤授课教师积极性的前提下, 既充分挖掘和肯定教师的优点, 又能以客观的对话启迪教师积极思考、深度参与, 发挥样本的剖析与示范效应, 让听评课活动更富有成效, 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思索的话题。2011年11月, 笔者有幸参加在连云港市新海高级中学举办的“江苏省特级语文教师论坛”, 魏本亚教授主持的“复盘式”评课, 终于让这个迷雾散开,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和以往的听评课活动完全不同。

魏教授解释, “复盘”这个词语源于他看电视中下围棋, 才有这样的灵感。“复盘”是围棋术语, “复盘”是指把自己下过的棋再按顺序重新摆出来。此外“复盘”还有一层意思, 就是让高手讲解你下过的棋, 指出其中的毛病。能经常找高手复盘, 是迅速提高水平的好方法。魏教授正是根据围棋复盘提出了“复盘式”评课。下面以江苏新海高级中学谢敏老师的观摩课《将进酒》为例对这一评课方式进行解读。

谢老师以余光中的《寻李白》“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导入第一个环节, 来品味李白的豪迈, 品味李白的诗酒人生;第二环节是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学生点评, 教师点评;随后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诗的内容;第三环节合作探究:筵席之上的李白是怎样的形象?在这一环节中师生合作探究形象, 教师注重学生通过诵读来体味李白的形象以及作者感情的变化, 有个读、有齐读, 教师边讲边板书, 教师最后总结本诗感情变化及本文的思想, 并展示了自己撰写的对李白的看法, 文辞优美, 具有深刻内涵;第四环节布置课后作业:写一副对联来表达对李白的缅怀之情。

从常规角度来观这节课, 整堂课有两大亮点:一是教师充分把课堂还给学生, 重视合作探究。整节课用了55分钟, 第三环节大约用了40分钟, 有23名学生曾发过言, 有的学生不止回答了一次, 学生是这堂课的主角, 充分参与了课堂教学。二是抓住了诗歌教学的重点。首先是多种形式的朗读开展得很好, 粗略统计, 课堂上运用了齐读、师生接读、自读等多种读书方式;其次是抓住了诗歌的感情变化:悲伤———欢乐———愤激———狂放, 基点为一“愁”字。课堂教学结束后, 魏本亚教授邀请谢敏老师来到黑板前, 进行了“复盘式”评课。评课分三步:

一、复盘:回顾课堂, 认定事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对教与学起到了方向性的作用。魏教授的“复盘式”评课就从教学目标开始, 他先在黑板上列出了一个评课维度表, 包括教学目标、教的内容、学的活动、学习效果四大板块。然后, 由谢老师完成这个表格的前三项。最后一项学习效果, 是学员老师从这节刚下课的班级中随意抽取8位学生, 让学生写下学到了什么、没有学到什么, 然后由这位老师汇总后填到这个表格里。完成的表格如下:

这就是“复盘”, 也就是“回顾课堂、认定事实”。“复盘”即完成这个表格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要忠实于“真”的课堂, 不能包装美化, 而且要求越细越好, 并且听课老师都在监督并且协作完成。“目标”版块内容比较明确, 授课教师很快就完成了。“教的内容”、“学的活动”, 这些板块是授课教师与台下听课者一起梳理出来的。

从这几个板块中, 我们不难发现, “复盘式”评课将对学生的关注放到了核心位置。“复盘”的内容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评课内容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随着“复盘”的深入, 大家被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确定化、清晰化震撼了, 那些平时被大家忽略的地方清晰地呈现在面前。

从授课教师的角度看, “复盘”是一个很好的反思过程。“我为什么这样确定目标, 为什么这样设计学生活动, 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了没有?”这些问题会在“复盘”过程中萦绕在授课教师的脑际。经历了这样的评课, 授课教师会反思很多, 思考、研讨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审查:对照目标审视教学

语文教学主要涉及到两个维度:一是教什么, 二是怎么教。相比而言, “教什么”是第一位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王荣生教授曾经谈到: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对照目标, 审视教学”就是看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与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否一致, 哪些教学活动达成了预期目标, 哪些教学活动达成的效果目标中没有设计, 这时就要考虑是不是无效环节, 或目标的设计是否全面、合理。

表格梳理完后, 魏教授请台上的谢老师把“教的内容、学的活动、学习效果”三个版块与教学目标连线, 看看这三个板块与教学目标的哪项目标对应, 并用不同颜色的笔写上所代表目标的数字。谢敏老师连线之后, 结果发现问题了:有的教学内容达成的效果目标中没有设计, 有的目标未能很好体现, 有的环节需要调整……这时, 授课教师就要考虑哪些环节是无效环节, 或思考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全面、合理等问题。

“复盘式”评课首先再现教学目标, 然后围绕目标审视课堂上学生参与了哪些活动, 学会了什么。在此过程中, 强化了授课者的目标意识和学生意识。同时, 也使评课者明确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以及评价一节课的标准。通过对教学目标、教的内容、学的活动、学习效果的微格审视, 目标更加明确、具体了, 流程更加清晰、简练了, 课堂的主要任务就凸显出来了。这样的评课, 无疑为教师今后的备课和教学指明了方向。

三、研讨:反思课堂研究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是评课者和授课者围绕“复盘”的事实进行反思、评价。这种评课方式有三个特点:一是要把授课者作为评课主体, 让其站在台上;二是评课者要用欣赏的眼光发现问题并和授课者协商解决;三是要研究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魏教授追问了以下问题:如果再上一节课, 哪些地方做一些调整?为什么设计这些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放在其他文章可不可以?诵读在此文中有何特殊的要求?如何读出李白诗与杜甫诗的不同?为什么没有涉及表达技巧?这些问题不光只是对授课教师提出的, 更引发了每一位听课老师的思索。有的教师提出:能否在教学目标板块里面再细化, 如设计成授课者设计的目标和观察者观察的目标;学习效果应改一下, 要体现课堂学习的多元性。还有的老师建议朗读诗歌时注意四点:用诗歌的方式读诗, 用教师的性情读诗, 用李白的心田读诗, 用语文的学养读诗。这样的评课方式确实激发了教师评课的热情, 并且有所思, 有所悟, 这样的评课方式才是最真实的, 更是最务实的。

魏教授指出:课堂评价是一个难题, 尤其是怎样认定一堂课是否高效?有些课堂观察提出了20个点64个视角, 太科学化了, 实用性有待商榷。因为语文本身的学科特点, 既有工具性, 又有人文性, 一节课很难用点和视角来量化。魏教授的团队曾经对一个班级进行了前测和后测的调查, 前测和后测同一份练习题, 这个练习题设计简单。班里共有43名学生, 在前测环节中, 先让学生自读20分钟, 然后做练习题, 平均分是65.3分;后测是上完课后再做同一份练习题, 平均分是69.4分, 其中, 29个学生后测比前测好, 10个学生没有进步, 4个学生退步。这样连续做了10个案例, 没有一个案例提高了10分, 一般5分左右, 在细化时, 不会的还是不会, 会的只是对主题理解有提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其实在语文教学中, 最难的问题是语文课的起点在哪里?因此, 在上课之前, 必须有一个学情分析, 有的地方制作学案很有必要, 可以帮助了解学情, 而目前高中课堂教学内容多, 应准确地判断学情, 确立教学起点, 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以学定教, 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

审视魏教授的“复盘式”评课过程, 对语文教学和教师而言, 都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和指导价值。

1.“复盘式”评课, 体现了从现象到规律的提升过程, 不仅对授课者是一个促进, 而且对评课者也是一种成长。因为对于一个真正愿意成长的教师, 虽然站在台上有些煎熬, 但经过痛苦的磨炼, 才能化蛹成蝶。这种“复盘式”评课, 既是展开对话、反思的过程, 更是务实求真的过程。大家围绕共同的话题展开平等的交流, 有的是尊重, 有的是协商。“复盘”展现课堂的原貌必须做到求真务实, 然后集中话题, 深入对话, 这样才能促进大家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2.“复盘式”评课, 适合评价他人、自己的课, 也适合备课及课后反思。教师在备课时, 不妨也列一个这样的表格, 这样可以清楚地看出哪些教学行为是无效的, 哪些教学行为是需要强化的。这样, 教学就会真正有的放矢, 课堂就会高效。比如, 在教学中永远不要忽视目标, 一切形式服从内容, 一切内容服从目标, 一切目标服从育人。所以, 评课时, 大家一起把内容和目标连接, 学了什么和目标连接, 学会了什么连接, 这是非常科学实用的。

3.“复盘式”评课, 让教师明确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 不是包办者。教师要知道, 教是为了学服务的。教师不是导演, 学生不是演员, 学生不是配合教师教学的, 这个问题不能颠倒。所以, 评课也要看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复盘式”评课关注了学生如何学, 具体地促进了授课教师的思考。让评课不再云遮雾罩, 不再东拉西扯;也让授课教师有的放矢, 明确改进方向。

总之, “复盘式”评课是在新课改形势下产生的新的教学思路, 是改进课堂教学,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有效的研修活动, 这种评课方式既求真务实, 又耳目一新, 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去揣摩和学习。

课堂教授 篇2

2014年10月11日,我怀着无比憧憬与敬仰的心情来到沙河市一中,在这里彭贤智教授要进行一次《课堂文化的构建与设施策略》的讲座。讲座中,彭贤智教授绘声绘色地讲解,深入浅出地指引,使我受益匪浅,相信我会在彭贤智教授的引领下能更清楚地了解课堂文化的真正内涵,以便做好课堂的改革和深入研究。现将《课堂文化的构建与设施策略》总结如下:

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国家教育部提出新课改,课改的主要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课堂是教育发生影响力的核心地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为课堂文化的重建提出了紧迫要求,课堂文化的变革或重建势在必行。

从学校文化的基本要素上分析,可以把课堂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课堂精神文化是指以学生为本,对课堂道德水准、课堂育人价值、课堂的生命感召力、学科文化价值以及学校主题文化价值的体现。课堂精神文化是课堂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它规定和制约着课堂环境的品位,规定和制约着课堂制度的严谨和规范,规定和制约着师生课堂行为的准则。课堂制度文化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规范,或是各种外显和内隐的规则体系,它代表师生要实现的目标、信念、哲学伦理及价值观。制度文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对人的心理和情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它的本质在于协调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规范教师与学生的行为,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课堂文化的生长。课堂环境文化是指依据当代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营造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有利于实现有效课堂的和谐的环境氛围。其文化内涵是自由、开放、赏识、宽容、激励。课堂行为文化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某种价值取向构建的教学行为方式。课堂文化建设主要就是研究课堂行为文化,因为无论课堂教学改革基于何种新理念,课堂(课前、课上、课后)的全部运行都是由行为来支撑的。其文化内涵主要是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包容、和谐。其课改的理念主要是自主、合作、探究、有效等课堂行为文化可区分为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互动行为。

课堂文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以某种价值体系引领下所建构的教学生活方式。新课改之下的课堂文化的教学理念的价值取向是以学为本,问题导学。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型,由教师传递型课堂向教师导学型、问题导学型以及学生自我导学型课堂转型,改变“以教代学”、“有教无学”的局面。而教学环境的价值取向是安全的、宽容的、赏识的、自由的、开放的、富于支持和激励的。师生教学关系的价值取向是民主的、平等的、和谐与融洽的、相互尊重与信赖的。教学条件的价值取向是畅通、便捷的网络化技术和丰富的资源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任何一个活动设计,他的一言一行都传达某种价值观,包括隐性的、显性的,价值观是课堂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将决定着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方式。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影响教师教学方式。

所以,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通过集中培训、专家讲座、专题研究、名师指导、教育考察、现场观摩等有效途径,转变教师传统教学观念,确立“以学为本、问题导学”的基本理念,深入理解课堂文化建设的意义与内涵。创设有效和谐的课堂1.备课一定要充分。2.课堂上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3.注意捕捉学生的信息作出恰当的反馈。4.评价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5.评价时能和学生平等地交流。6.注意调动群体学生,作出全面评价。7.课余注意提高自身素质。

当有生成性学习的良机出现的时候,教师一定不要轻易放过,要善于捕捉。教学实践证明,对生成性学习时机的正确捕捉,能使一堂课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怎样让课堂真正有效果?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深入浅出:1·知识内容不要讲空,讲远,讲旧,讲死了。2·教学内容少一点,切入点准一点,从兴奋点、困惑点入手。3·贴近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不无的放矢,不大而化之。4·教学案例多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说明、证明,可感可触,可亲可信。5·听进去,听明白,耳目一新:新知识,新信息,新事实。6·教师要有一颗爱心,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其有安全感。爱的文化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生命文化课堂是充分尊重、关爱学生的生命的课堂,是体现师生生命价值的课堂。在求创新的同时要求真务实。教师要调控得活,以使课堂动静结合,活而不乱。在教学中能体现出生命意识、生命关怀、生命责任、对生命的尊重,在课堂中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7·课堂教学要有效率课堂教学效果为、效率要高。课堂教学是能体现出了“三讲”“三不讲”原则。三讲:易错、易漏的知识讲;重点、难点讲;有扩展性内容的知识讲。三不讲:学生会的知识不讲;通过自学能学会的知识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知识不讲。

课堂文化建设带来的效果:拓宽课堂教学改革的视野,提升课堂教学改革的高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构建课堂教学改革的机制,营造课堂教学环境的氛围,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品位。

总的来说,课堂文化有五个特征:(1)课堂文化具有特殊性,它是以专门传授和学习文化为主要目的活动。适合于某些具有某种特征的个人或团体参与的文化。课堂文化是一种动、静态结合,以动态文化为主的特殊文化。(2)课堂文化具有情境性。(3)课堂文化从构成上和形成过程都具有多元的聚合性。(4)课堂文化具有生成性。(5)课堂文化具有内隐性。

怎样构建课堂文化?要从三个方面来说:(1)以主题文化价值取向构建课堂教学的特色。(2)以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构建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教学模式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在一种教学模式中可以集中多种教学方法。(3)课堂教学要渗透学科的思想方法。

课堂教授 篇3

唐文方1982年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同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当年曾和林毅夫同读一个学校、同住一间宿舍、在餐厅的同一张桌子吃饭,两人都是勤奋好学且思想活跃者,不同的是林学经济唐学政治。林毅夫后来在经济界一举成名,现任世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唐的经历看似不如他辉煌,但也不拘一格,在业内颇有建树。

唐文方自芝加哥大学毕业后,即被美国匹兹堡大学聘任,不久,入座政治系终身教授的位子。近年回国,递来的名片上更添了“匹兹堡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孔子学院院长唐文方博士”的名衔。他创造了一套“把课堂从美国搬到中国去”、“让美国大学生到中国来留学”的教学理念及其“匹大在中国”的教学实践,历经10年而不衰,成为匹大学生争相宠爱的香饽饽。

问及这套教学理念产生的缘由,唐文方说,美国人对中国的事实了解太少,而偏见和误会却很多,特别是美国社会一些有影响力的人,满脑子“冷战思维”。唐文方在美国曾经发表过多部学术著作和论文,试图把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介绍给美国人。但他认为,他不仅是学者,还是教师,应当从教育学生做起,年轻人更能代表美国和中美关系的未来。于是,他产生了把课堂从美国搬到中国来的想法。他笑着说,其实他这样做并不是无私奉献,中美关系的和平与稳定,关系到他们这些海外华人的切身利益。

他讲述的“搬课堂”过程一波三折颇有传奇色彩,我们的系主任欧文教授是一位有着英国血统和绅士风度的人,给人的印象是和蔼但不可亲。由于他对美国以外的事情并不太感兴趣,所以,对我做的这件事情没有给予相应的支持。

“几天以后,欧文教授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说:‘学校没有同意你把课堂搬到中国的设想。一为什么?’‘学校觉得你一个学期在中国的时间太长了,这边有许多工作需要你做。’‘我在中国仍然会做一样的工作。’我不甘心这么好的事就这样吹了。‘工作不仅是教课和研究,还有带学生和行政管理。’他说,‘这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啊,现在的电子邮件、网络视频这么方便。’我还是不舍得放弃。”

唐够“轴”的,后来,那个系主任不紧不慢地说出了自己的担心:“说实话,我不认为你能够招够学生。”

唐说:“我决定直接找校领导。明明是件对学校和学生都有好处的事,我就不信学校不同意。我找到了一位校领导,她对我说,学校在这种事上尊重系里的意见,除非我说服系主任,否则学校没办法。最后她给了我一条起死回生的建议:暑假中组织学生短期去中国,这样学校就可以直接批。”

“好极了。”唐教授亲自张贴广告开始招生,他说,“按学校外国留学办公室的规定,至少要招到8名学生才可以成行。匹兹堡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建立于1787年,历来重视国际问题研究,拥有三万多名学生,只招8个人,我觉得问题不大。”

可是到了报名截止日期,只有5个学生报名。“系主任欧文教授的预言终于应验了。”唐有些自嘲地想。

度过了两天失望的日子,唐文方说:“突然有两个美国学生到办公室来找我,问我可不可以再给他们一次机会,接受他们的报名。他们没等我说话,就很认真地解释为什么错过了截止时间。我故意板着脸说:‘念你们是初犯,这次可以原谅,但下不为例。一你的意思是可以接受我们的报名?太棒了!太感谢你的宽宏大量,我们保证不再犯了。’两个学生兴奋地抱在一起。”

“这两个学生一走,我立即拨通了留学办公室主任尤卡斯博士的电话,恳求她不要因为只差一个学生就让这么好的计划流产。我强调这是第一次,许多学生还不知道,希望能破例让我们成行。尤卡斯博士的回答是研究研究。”

“放下电话,我认真琢磨,发现生源不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去一次中国要花几千美金,却只能得到3个学分,学生认为有点不值。于是我向课程审批委员会打了一份报告,请求将3个学分改为6个学分,原因是我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学习和考察的内容。当时已是圣诞前夕,到处都弥漫着节日的气氛。课程审批委员会要过了圣诞节才开会,我只好耐心等待。”

困顿之时,唐文方想起匹大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斯川娜翰教授,“斯川娜翰教授曾在一个基金会工作,说不定可以在经费上帮我一把。”唐说,“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她听到以后告诉我有一个‘佛里曼基金会’,专门促进美国对中国的了解。斯川娜翰教授还表示,她愿意以亚洲中心的名义出面帮忙。但警告我,钱的数量太大,不一定能批。”

事不宜迟,唐文方赶快起草了一份申请报告,详细说明他这个“匹大在中国”教学活动的学术目的,学习和考察的具体题目,以及对学生的选拔和考核办法、经费预算等等。死马当活马医吧。唐想。

唐文方回忆,1997年的圣诞节显得特别长,我一点过节的心情也没有,因为我知道,过完节,递上去的三个报告就该有回音了。看来他真是把工作当家事办了。套一句中国老话,应该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唐说:“1月中旬,我终于接到了留学办公室主任尤卡斯博士的信:‘我很高兴地通知你,留办很同情你的情况,同意让你先试一次,但如果下次还招不够8个学生,项目就会取消。’又过了两天,我接到课程审查委员会秘书的电话,通知我已经正式批准将‘匹大在中国’从3个学分改成6个。她还半开玩笑地说:这么好的课程设置,我都想去了。”

行政审批、生源和资金三座大山一下搬走了两座。唐文方说:“我刚松了口气,亚洲中心主任斯川娜翰教授的电话就来了,她说:‘情况不容乐观,基金会第一个反应是钱太多,而且一要就是三年,他们以前没有一次性给过这么多钱,要在董事会上讨论。’她听我在电话这头沉默不语,就用鼓励的语气补充道:‘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希望了。’”

“一个月之后,斯川娜翰教授用电子邮件通知我,董事会已经开会,决定全额批准我的报告和预算,并且一批就是9年。有了奖学金,不用我去找学生,他们会自动找上门来,我还可以从中挑选最好的!”

唐文方告诉我:过去多少年,美国人出国留学,绝大多数是去欧洲,其次是去拉美,选择亚洲的人虽然近年来增长很快,但总人数还是少得可怜。以匹兹堡大学为例,每学期去伦敦的学生有五十多人,另外还有人在排队。可是在他以前,没有一批学生到中国留学。他组织的“匹大在中国”彻底改变了

这种情况。目前“匹大在中国”已经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留学项目之一,很多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争相报名,“我还得从中挑选最优秀的学生呢!”唐不无得意地说。

最近,唐文方还把到中国来留学的美国学生写的感想编成《美国青年看中国》一书,出版后收到不小反响,在搜狐网的读书栏中,有人留言:“此书读来觉得这些美国孩子的确不虚中国之行。另外,学校的这种教学方式也颇有启发。坐在美国课堂里谈论中国,恐怕难有文中写下的这些感受。”还有人说:“的确很有意思。它有‘镜子’效应,即让中国人知道,在老外眼里中国人是个什么形象。这些老外初到中国,什么都感到新鲜,所以很敏锐,写的东西就有味道。我所认识的美国人,因为到中国多次,已经没有新鲜感了。他们写不出来(当然不同职业的人感触和关注点不同)这样的东西。”又有人说:“这些留学生从美国人的视角、美国青年人的视角,窥探到平日里我们熟知而又不曾留意的方方面面。他们新奇好学,目光敏锐,文字客观、直言不讳,把一个崭新的,时而令人骄傲,时而令人快乐,时而令人汗颜的中国展示出来。中国的读者,尤其是将要举办奥运的中国人,通过这本不厚的小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国家。”

问及唐文方教授自从1998年以来,9次领队“匹大在中国”,把美国大学生带到中国来,把美国课堂搬到中国来,有什么感想和心得?他说,凡是来过中国的匹大学生,大多数都会对中国刮目相看。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会重新回到中国,或者是继续学习中文,或者在中国就业,其中一个已经成为中国国有证券公司雇用的第一个美国人,有的在中国做了模特儿,还有的回美国后进了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继续深造。

他说,“匹大在中国”的成功说明,此类学术交流是增进了解和消除隔阂的好办法,这不仅关系到两国老百姓的看法,还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中美两国的关系。作为教师,我希望这种有意义的交流活动能够长期坚持。

由此想到,人,这一辈子做成一两件事就不容易了。或许唐文方做的其他事情我不甚了解,但他作为一个教师,能让他的学生热爱所学的专业,了解研究的对象,对中国真正地“眼见为实”,也算是做成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了。

他的作用套一句中国老话,叫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知道合适不合适。

课堂教授 篇4

江绍祥﹕BYOD这四个英文字母代表了“Bring Your Own Device”,意思是“自携装置”。这个“自携装置”的词汇首先是在国外兴起的,主要指大学生携带自己的装置到学校课堂上使用,这里的“装置”是指计算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有了自携装置,学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与教师同步或者按自己的进度观看教师上课使用的PPT。这样,课堂“阅读”就由“教师主导”变成了“学生主导”,使学生能够更轻松地接受和掌握教师传递的信息。因此,“Bring Your Own Device”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近二三十年来,不少国家的中小学校都希望在课堂上能够像大学一样让学生打开自己的平板电脑或手机进行课堂互动。同时,目前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不再停留于观看PPT,而是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够更加主动,如在课堂上实时查找数据,而这样的教学需要网络的支持。因此,“Bring Your Own Device”学习模式能否实施,不仅取决于学生所使用的装置是否强大,还取决于教室是否有无线网络,该无线网络是否完善。

香港最近也用了4年的时间,将1000所中小学(由首先的100所,扩展到后来的900所)逐步分3年,每年按学校各自的进度去完成无线网络的安装,从而让全港近千所中小学校的每一间教室都能覆盖无线网络。这说明,任何一个区域或城市,若要推进BYOD的发展,都要花时间来逐步安装无线网络,这是首要的(硬件)要求。

学校在完成无线网络的覆盖后,就要考虑第二个问题:学生是否有而且能带自携装置进入课堂学习。目前,比较集中的现象是,学校在完成无线网络的安装后,会自购一批平板电脑,根据教学需求,教师会在课前将平板电脑分发给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这种接近BYOD的模式,虽然在理论上可以推行信息化学习,但也加大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课前要将平板电脑充好电,然后分发给学生;课后还要做好收集、处理存储等工作。尽管这种模式实施起来比较繁琐,但学校还是希望能够实施BYOD教学。

事实上,在“BYOD”这个名词流行之时,很多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没有对其操作进行细致的研究和了解。“BYOD”这四个字母作为口号说出来容易,但实践起来就要有多方面来考虑。例如,是否能使每一位家长为学生购买平板电脑?每一位家长是否能够让学生带着平板电脑去课堂展开学习活动?教师是否能很好地利用这些平板电脑展开教学?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当前,虽然人们看到了移动设备进入中小学校的美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在内地很多电子书包(未来教室)只是作为摆设,没有真正实现教学应用常态化,您觉得是什么原因呢?BYOD能够使得移动终端教学应用常态化吗?

江绍祥:其实,当我们想让学生自携装置进入学校课堂进行学习时,我们需要从四个角度进行考虑:一是学校是否有相关的政策去支持BYOD发展;二是教师是否掌握了相关技能,并准备好使用这种教学模式;三是家长是否能够支持学校采用的新型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四是学生本身是否准备好接受该学习模式。

目前,推动BYOD模式的主要力量仍然是学校。那么,为什么学校热衷于尝试和推行该模式呢?主要原因是部分学校的校长观察到了社会发展的角度,并看到了其他学校在展开BYOD的实践。面对BYOD,三种不同的做法与态度将校长分为三类:第一类校长认为BYOD已是一种世界潮流,应一马当先地在学校推行,没有考虑教师、家长和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并准备好;第二类校长会先和教师和家长商量究竟是否要推行,又将怎样实施;第三类校长认为高考压力大,学校不需要在信息化学习这个领域走得过快,只是将该模式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

三类校长中,最令人担心的是第一类校长的做法,这是造成“摆设”现象的主要原因。这类学校会首先尽力筹集足够的资金来安装覆盖所有教室的无线网络;当解决了BYOD的首要条件——无线网络后,校长就要求教师去说服家长为学生购买装置。然而,这种没有和教师与家长提前充分商讨的做法往往很难得到支持。于是,校长就选择退而求其次地购买一批平板电脑,并将其分发给教师展开教学试验,但这些试验工作往往事倍功半。原因是:(1)教师不是自发地认为其教学需要学生使用自携装置。(2)教师还不具备使用BYOD进行教学的思维,是被迫地将这些装置带进自己的课堂。(3)师生缺乏使用装置的技能和素养,在教学中会遇到很多阻碍和挫折。

从第三类校长的做法,我们可以看出BYOD不是其发展的重点和追求,学校并不打算推行,也就不会经历第一类校长所遭受的挫折。

第二类校长首先与教师进行讨论,如果教师认为学生自携装置有助于其教学,教师就去说服家长。然而,要说服家长为学生购买平板电脑,学校就不能只在小部分课堂上实行BYOD,因为大部分家长会考虑平板电脑的使用频率。其实施过程可按部就班逐步从某些班级开始推行。例如,一些学校会在小学的高年级(如四年级)先试行,因为高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上网查找数据或与同学展开互动交流的几率更高。接着学校逐渐加大力度,由四年级扩展到五、六年级。这样不仅让教师有逐渐适应的过程,同时也能让家长从成功的班级中了解到BYOD的可行性,进而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但就当前情况来说,类似第二类校长的做法还只是少数,原因是这种做法效果不明显,没有较为突出的成绩。

从上述三类校长的做法中,我们可看出第二类更具备在学校逐步发展和推行BYOD的条件:(1)学校首先具备安装覆盖所有班级无线网络的规划;(2)教师可以在家长愿意为孩子购买自携装置并带到课堂学习的班级进行试验教学并取得经验;(3)试行成功的教师和家长可以分享经验和成果,使BYOD实践的效果和影响得到有效扩散;(4)高年级的学生对信息化装置的接受能力强,所以只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学生就会乐于配合学校去实行新的教学模式。

总之,要推行BYOD就需要学校有一定的发展规划,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和适应以及家长对学校的配合。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香港地区的BYOD进展如何呢?有哪些典型学校和典型经验能够给内地中小学分享吗?

江绍祥:BYOD在香港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实例是让人惊讶的。十几年前,香港有一所小学决定在四、五、六年级推行BYOD,并要求家长为学生购买手提电脑。那时,买一台手提电脑需要近一万港币,因此要求家长花这么多钱给孩子购置一台手提电脑进行学习是相当不容易的。当年,有一位教师成功地说服了校长让其在四年级的4个班中选取家长愿意为学生购买装置的1个班级进行BYOD试验。

那时,我有幸被邀请参观了BYOD实验班,我发现BYOD实验班的课堂教学十分有趣。负责的教师告诉我们,学校要求四年级4个班的评估工作(测验与考试)进度要一致。因而,BYOD实验班的教学模式其实和其他班的差别不大,只是教师把原本课堂使用的纸质内容变成了电子文件让学生在电脑上操作。刚开始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如有的学生在电脑上画直线时,会习惯性地用直尺在屏幕上比划和量度。这样看来,虽然BYOD实验班使用了自携装置,但理论上和其他班级一样都是传统教学。然而,评估教学成果后,数据却显示BYOD实验班的成绩比其他班级好很多。我们对此结果感到疑惑和惊讶。后来我们与负责的教师座谈后了解到,学生在使用自己的手提电脑学习时,会逐渐主动承担学习责任。例如,早期试行BYOD的阶段,教师要求学生提交电子版作业时,部分学生会因为没有储存文档而无法交作业,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只好使用更多的时间去完成各种学习任务。有了这些“痛苦”的教训和经验,大部分学生在一个月后就能够熟练地操作电脑,进行学习,并意识到使用电脑做功课的每一个操作和过程都必须认真。这就很好地培养了他们学习的责任感。

这是发生在十几年前的香港,那时候香港或许只有这一所学校有如此经历,而那位说服校长的教师后来去了另一所小学,成为隶属香港教育大学的一所小学负责推行e-Learning的教师。当时,新学校的校长希望这位教师能把在原来学校推行BYOD的经验带到新学校再一次尝试推行BYOD。于是,这位教师和校长决定在四年级3个班级中的1个班级与几位主科教师商议使用BYOD教学模式,同时说服这个班的学生家长为孩子购买手提电脑以作学习之用。至于教材问题,他找到了能够同时提供电子和印刷两种版本的教材出版商,以此减少教师的准备工作。最终得出的经验是:先从四年级的几位愿意试行BYOD教学的教师开始,一年后该班升为五年级但仍然使用BYOD模式,而新的四年级中的1个班级也同样试行这种模式,而试行BYOD教学的教师也从几位扩展到了七八位。到了第3年,四、五、六年级就都有了试行BYOD的班级,负责的教师也增至十几位。在此过程中家长也有了变化,他们希望学校能扩大试行BYOD的班级名额,让一个年级可以有2个班试行BYOD的教学模式,这就使试行BYOD从学校要求变成了家长主动要求。

因此可看出,发展BYOD,教师、教材和家长都需要准备好,然后按部就班地从一些试点班级进行尝试,而这些试点班级是切实需要家长为学生购置自携装置的。由于涉及金钱问题,家长也就会认真对待。而面对家长的认真,教师就不得不认真,因为教师要努力实现家长的期望。同时,发展有了一定的进程与成果后,那些处于观望的教师就会主动提出加入BYOD实践,这样BYOD的发展就变成了良性循环。

香港在这十几年试行BYOD教学模式的小学从刚开始的一所已经扩展到现在的十几所,而其中有多所学校的实践是较为成功的。同时,在特区政府的推动下,香港一千多所中小学在2017年将完成全校无线网络的覆盖安装。我们相信,有了试点学校的实践及基建的逐步完善,在未来几年更多的香港中小学推行BYOD的机会将变得更大,但大规模学校同时实行BYOD的情况在香港至今还没有出现。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BYOD进入中小学校后,我们觉得应该会对学校的学与教产生影响和变革作用的,您认为学校实施BYOD之后将如何改变学与教呢?

江绍祥:其实,在学术领域和教学上,比起BYOD,我们更常用另一个名词“One-to-One”即每一个学生有一台计算机进行学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更普遍的情况是已经超出了One-to-One的要求,因为很多学生不只拥有一台计算机,他们还会有一部手机可以协助学习。其实,我认为One-to-One,“一人一计算机”的教学模式,是未来推动信息化学习的大趋势,就像学生上学会带上一支笔一样普遍。我相信,在未来的学校,学生不仅会有一支笔,还兼具一台计算机来展开学习,这种模式带来的教学转变,是将传统的教师主导变成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同时,当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可以上网的平板电脑时,这台平板电脑就记录了学生个人的学习历程和信息(如相关网页和软件)。因此,相比于学校课前派发的计算机来说,学生能更加自如地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操作,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在适应操作上所花费的时间,而且能更专注于知识的建构。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生自主学习,并非指每一位学生用自己一人的力量去完成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习,而是指从幼儿园至大学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上的支持和辅助逐渐减少,整个学习历程中学生都是一个自主学习者。例如,怎样将小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自主学习者呢?小学阶段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学生是很难用一己之力发展各项能力的,这就需要同学和同辈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互相支持、互相成长,而学校的作用就是提供一个环境让学生进行学习的互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eer-learning。我们不希望一个学生在一种完全自闭或完全虚拟的环境中成长,因为未来的信息化世界中的数字公民仍然需要互相沟通和爱护。既然一个学生的成长不能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需要与群体互动,那么教师作为促进学习的工作者,就要在提供了环境的学校里为学生创造互动的机会,而且要让学生与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得到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做一些引导、指导、支持和总结,从而让准备好的学生不断向更高的学习阶段迈进。到了中学,如果学生已经养成了很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思考的则是如何让学生在学科重点和学习途径方面有一个更好的成效,并给出相应的学习支援。到了大学,教师的指导可能就不再是学问的本身,而是如何做学问,不是让学生去消费信息,而是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去建构新的知识,从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来应付未来社会工作所需要的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

因此,我认为,“一人一计算机”这种教学模式是一个契机,即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装置,这个装置是记录学生个人学习历程、功课和信息的集成器,其作用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自己所学过和掌握的学科内容及知识(这种了解甚至可以从计算机里很多条曾经点击或储存的hyperlink中看出)。

Bring Your Own Device只是One-to-One的一个起步,我们希望让这个device最终变成一种personal life learning hub,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portfolio、信息化学习的历程,也让学生可以随时展示多年的学习成果,而这个成果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或英文字母代表的分数,还可以是学习过程中完成的一个作品或一篇文章。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BYOD进入中小学校面临的挑战有哪些呢?家长是不是最大的挑战呢?因为很多家长都认为长期使用移动终端会影响到儿童的视力以及注意力等,您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呢?是否有好的办法呢?

江绍祥:其实,当学校推行“一人一计算机”的教学模式时,我们很希望学生能够真的自携装置到课堂,从而能让教师进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同时,学生不可能只是在课堂上学习,课后他们还是要完成一些功课或对新学知识的消化、整理,因此学生也会在课后利用这个装置进行学习。不可否认,“一人一计算机”的教学模式会加大学生使用计算机的频率。家长也会因此而担心学生因长期或长时间使用计算机而对眼睛及其他身体部位造成伤害或不良影响。

因此,学校必须要有适当的措施来应对家长的顾虑。一些措施是用来“治标”的,包括让学生做一些对眼睛、四肢有保健作用的运动。台湾在几年前开始在小学推行“一人一计算机”时就曾经做过相关的实验,让使用“一人一计算机”教学模式的班级在下课休息时间做眼保健操以及一些身体的伸展运动。的确,因为小学生还处于身体发育的阶段,过多使用信息化装置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也是我们不建议在小学1~3年级过早推行这种教学模式的原因。但真的要实行的话,我们就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可能产生的负面因素。例如,鼓励学生在课间做眼保健操和体操活动,让学生因长时间使用计算机而产生的身体劳累得到舒缓。同时,要求家长也要监督学生在家里做适当的运动。

家长担心的另一方面是,学生上网会看到一些垃圾信息,或由于按了“like”或“unlike”导致群体对某个学生的认同或不认同,从而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做出了伤害他人的事情。其实面对网络广泛的信息,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得到适当的保护的,但保护不代表被禁止使用。禁止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禁止只会导致更大的好奇,学生会想方设法地躲开家长的眼睛去探索。因此,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和家长需要明白的是要在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可避免地,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聊天、查找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信息等。学校和家长必须正视这些现象,教师应该在课上提出并对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引,而家长则可以与学生有一些协议(如学习多少小时后能有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自由上网娱乐时间),这就是所说的contract-based learning,即由一个合约来推动学生向正面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和家长也要帮助、指导学生分析网络信息,让他们了解接受哪些信息对他们日后的成长更有利。

总的来说,在推行这种新的学习模式过程中,家长更多的或许还是关注这种学习模式是否对孩子的身体状况造成不良的影响,但除此之外,家长更应该配合学校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控制能力,让学生在推行“一人一计算机”这种新型学习模式中得到正向的发展。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面对BYOD,很多学校校长都认识到了移动终端进校园的必要性,但是他们都在担心管理问题以及不知道如何推动教学变革,您对学校实施BYOD有哪些建议呢?

江绍祥:学校在推行BYOD的过程中会有的一些顾虑,与家长是很不一样的。事实上,香港在推行BYOD的过程中遇到最多的情况是,家长让学生带家庭共用的平板电脑来上课,而很多时候家庭成员又会与学生“争”用装置,如父亲会拿这台计算机来跑马下注。因此,装置中的应用程序不一定是学生下载和使用的,而学校看到这些与学习无关的各种软件有时会对学生产生误会。

在香港的学校里会有维持纪律的“风纪队”,如检查学生的校服是否符合要求。于是,有些香港学校在推行了BYOD后,也产生了校园“电子风纪”。“电子风纪”并不是指要求学生上交平板电脑来检查,而是和“电子风纪”商量学生带来的自携装置能安装哪些软件。这又要考虑到另一个问题,面对日新月异的数码时代,如果只让教师去寻找或检测适合学生的软件,兼具教学任务又要管理学生自携计算机里的应用程序,教师的工作量将会十分巨大。现在有一些学校积累的经验显示,如果学生提出很想在自己的平板电脑里安装某个应用程序,可以先让“电子风纪”的学生去试验和判断这个程序是否有益,然后做出一个初步的筛选,接着让负责的教师做出决定,最后由学校来公布筛选后可放进学生自携装置的应用程序。这种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也减轻了教师和学校在管理行政上的负担。另外,相对于简单直接地禁止学生在装置里安装某些应用程序来说,让“电子风纪”与学生商讨后再向学校提议哪些软件可以放在装置的方式,可以减少因允许学生带平板电脑来课堂学习而可能引起的一些有关应用程序上的不和与纠纷,也能让学校环境变得比较民主和安静。

由此可见,BYOD是在多方面影响学校学习的一个议题。如果校长想通过实行BYOD从而让学校的名声有所提升,其背后要做的工作是非常大的。尽管如此,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来说,学校仍然要以一个正面的角度看待BYOD,让教师逐渐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说服家长并得到家长的信任,使其愿意为孩子购买用于课堂学习的自携装置,让学生有意识并明白自己要学会和参与管理自己平板电脑上的软件等,只有综合多方面的条件,才能为BYOD模式提供一个良好的推行环境。

实施BYOD,需从四个角度考虑:一是学校是否有相关的政策去支持;二是教师是否掌握了相关技能,并准备好使用;三是家长是否支持学校采用该模式;四是学生本身是否准备好接受该模式。

发展BYOD,教师、教材和家长都需要准备好,然后按部就班地从一些试点班级进行尝试,使BYOD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一人一计算机”的教学模式,是未来推动信息化学习的大趋势,就像学生上学会带上一支笔一样普遍。

课堂教授 篇5

美国大学是出了名的宽进严出,拿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不代表你一定可以拿到这所学校的学位。据统计,进入美国大学的学生能按期毕业的不到百分之六十。造成毕业率低的主要原因就是课业压力太大导致学生焦虑或者抑郁。据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Center for Collegiate Mental Health at Penn State)研究表明,全美10万多大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到校园诊所就诊时提到了焦虑问题,并视其为健康隐患。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美国大学的上课方式和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尤其在以小班教学为主的文理学院,很多课程的上课形式以讨论为主,这就对学生的预习能力和语言水平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要怎么做才能最快地适应美国大学的教学style,扛起大鸭梨,打败学位boss,走向人生巅峰呢?

就先从了解美国大学的课堂文化还是说吧。

“美国大学的契约精神”

Syllabus(课程纲要)对于很多中国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词,而它在美国大学的课堂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节课的预习内容、上课内容、任务要求、死线(deadline)、考试日期、阅读清单、老师的office hour等等都会明明白白地写在这份大纲上。在点课台君拿到过的Syllabus中,少的大约是3-4页A4纸,多的话可能有个几十页。每个学期开学的第一周也称为“Syllabus Week”,大家的任务就是去各个老师老师那里收集纲要,回家仔细研读,并把一些重要的日期马克在自己的Planner 上。推荐阅读:学习计划制定秘籍之大表格技能Get√(学霸养成)

从Syllabus内容来看,它很像一件产品的说明书,告诉学生怎么上这门课,要做什么事情,什么时间做,怎么做,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也可以推算出你每周大约在这门课上需要耗费多少时间。这样学生和老师对这个科目的理解就能在同一个层面上,避免了很多因要求模糊造成的问题。所以第一节课,作为老师的我们会跟学生强调,如果他们有任何问题,先查看纲要,找不到答案后再来询问。Syllabus不仅仅是这节课的说明书,也可以算是一份契约书,有些老师甚至会要求学生在最后一页签上自己的名字。

很多学生也会根据这份syllabus来决定自己是否想要继续上这们课。比如擅长写paper的学生发现这门课的成绩都是按课堂考试的成绩来算的话,就可以选择换课。不然自己读得痛苦,还拿不到好成绩,多悲催呀。

“别做课堂里的“边缘人””

美国大学大多数的课堂都要求学生踊跃发言,你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或是对自己不清楚的内容提出疑问。这一点不仅对主修文科的学生重要,学理工科的也一样。因为在美国大学里,所有的学生都要上一些属于必修性质的文科课程。

咱中国学生的语言能力不如米国人,加上对自己的不自信,在课堂上常常会手足无措,不知道要说什么、不知道怎么说、担心自己的发言会被人嘲笑,所以在课堂上很容易就变成了一位耐心的倾听者,在老师看来就是你没有做好预习工作。美国人嗓门大,想到什么说什么。也许在你听来他们的发言毫无内涵非常弱智,但人家就是能“热烈”地讨论起来,给老师一个积极发言的好印象。

为了不做边缘人,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老美可以读1/5的阅读内容就侃侃而谈,中国学生却需要仔仔细细的通读一遍文章,甚至是两遍才能憋出那么一两个观点。刚开始大家可以少发言,集中注意力观察美国同学如何讲话,如何与老师互动,从语气用词到表情动作细心揣摩。然后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比如这节课一定要说一次到两次话。

课后向老师寻求帮助也很有效,既能打消老师对你不做预习的想法,也能让老师知道如何帮助你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去。

“尽早适应Teamwork,不搭free ride”

Teamwork可以算是美国大学期间的必修课。在美国的大学课堂里几乎所有的课上都有这个教学内容:教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做项目(或叫课题)。有时每个小组的题目相同,有时不同。每个小组的成员要在课后聚在一起讨论,分工协作,最后在一起汇总。项目完成后,各个小组都要在全班面前做汇报演讲。教授根据评分标准给各个组打分,有时还会让全班同学互相打分。小组的得分就是每个组员在这门课上的一个分数。

小组合作项目作为功课中的重要一项并直接影响成绩,这让很多中国留学生感到“压力山大”,因为在他们过往的学习经验中缺乏这一项。我们的教育中在成绩这一块强调的是“个人英雄主义”;而美国大学里还要考评你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留学生感到压力的有两方面:一是与同学沟通合作,二是在众人面前做演讲。

如果学的是数理化,那中国学生绝对是被抱大腿的对象。如果是文科,那请大家一定要注意搞清楚自己负责的部分是做什么的,如果不太自信的话随时向老师和组员求助,前提是你一定要有过自己的思考。

在项目的最后演讲展示阶段,留学生往往会因为语言原因自动退缩,这在留学(课程)之初是可以理解的,不过长期这样下去,一会降低自己在教授心目中的印象分,二会在同学中被边缘化。

其实,这种小组合作项目和汇报演讲的形式,不仅是美国大学课堂上的特色,也是美国职场中司空见惯的一种工作形式。如果在大学期间对它适应了,未来在职场就能驾轻就熟。

“学会向教授提问,多刷脸卡也是极好的”

上文提过,学期刚开始的时候老师会在Syllabus上标出自己可以一对一见学生的时间,一般来说每人半小时。学生人数多的大公校,学生得到的见面机会和时间就少,而一些小型文理学院因为教授和学生的比例低,学生就能得到更多的辅导时间。利用好这些时间,多刷脸卡,无论是你上课没听懂的内容或者作业上遇到的问题都可以找教授讨论。有时候,你的学习态度会比你的能力更重要。老师其实很喜欢学生去找他聊天儿的,不一定非要局限在学术上。

有一位留学生分享过这样的经验:“当我在与教授单独会面时表达了我想改变自己参与到课堂里的愿望时,教授不仅给我建议,后来还在课堂上特别留意我,提一些跟我或是与中国文化相关的问题,给我创造发言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慢慢地,我在课堂上上说话变得自信而随意了。”

“美国课堂也强调,无规矩不成方圆”

在美国的大学课堂上有大量的时间是用来讨论问题、表达观点、师生互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随意、混乱和无约束。上课不迟到、开小差、玩手机,以礼貌和尊重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同学依然非常重要。

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抄袭在美国大学的课堂上是“零容忍”的,其后果的严重性常常是留学生们想象不到的。

针对考试作弊,一般的大学有停学(suspension)开除(dismissal)等严重的处罚。所以一般的学生认为,这些处罚非常的严重,造成了一种威慑力。在美国的伊利诺斯大学,对于作弊的处分,任课教师拥有很大的权力,但各个系制定出最低的指导标准:对于初犯者:(1)考试记零分(2)若是作业剽窃则记零分,并带入期末成绩。如果再次作弊,该科记为零分。除此之外,教师在决定处分是有相当的灵活处理空间,可以严格标准或者稍作放松。一般而言,学院或系所会在学生档案上追加本次事件的永久纪录。此外,一旦处分下达,就需要上报学院。如果一个学生在两个课程中作弊,学院或系所一般就会作出开除的决定。

作为与美国学生在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里长大的留学生来说,美国大学课堂上与中国大学的不同之处往往是你最初遭遇到的“瓶颈”,不过一旦你以积极的态度了解、适应美国大学的课堂文化,你就会重拾自信,你的留学生活也会变得顺畅,变得有意义、有收获。

——本文部分文字来源外滩教育、,点课台独家整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诺贝尔奖的摇篮” 盘点欧美获诺贝尔奖最多的大学

90后留学生的感悟:让孩子在中国长大

教育工作者频频侵犯学生 美国社会是如何应对的?

访徐英超教授 篇6

这话要从去年年底说起。那时,电视台向全国转播了祝贺徐英超教授执教六十年的茶话会实况。教育部长蒋南翔同志,原教育部和高教部长、现任国家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杨秀峰同志,国家体委荣高棠同志等,都热烈祝贺徐老健康长寿,祝贺他桃李满天下,在光荣的工作岗位上所做出的贡献。蒋南翔同志说:“徐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献身体育教学事业已整整六十年。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在清华大学时,我曾经提倡大家要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现在看来,不仅可能,并且能超过。”

最近记者走访了徐英超教授,就是想了解,徐老是怎样能够健康地为祖国服务六十年的。

的确,徐老现在的身体状态仍然是良好的;精神矍铄、面色红润、手脚麻利、目光有神,和他说话时不必大嗓门,他都能听得清楚。更重要的是,他仍然每天坚持上班,照样做繁重的工作——他正在忙着修改国家体委交办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最近,他还制订了自己的下一个十年规划,要进一步研究增强青少年体质的规律,以期总结出一套适合于我国情况的增强体质的科学方法。真不愧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当记者问到他的好身体的由来时,徐英超教授笑呵呵地回答说;

“我主要从年轻时候起,就喜欢活动身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这对于保证健康是最重要的。”他谈到自己最喜欢户外活动,喜欢蹬自行车、跑步。体育学院有室内游泳池,他冬夏坚持游泳。有时也做一点气功。前年和去年,他曾两次横渡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今年还准备再渡一次。徐英超教授说,他锻炼身体已成了习惯。要是间断了,反而不舒服,浑身没有劲,精神也差,容易闹毛病。去年有一阵子,因外出参加会议多,有两个多月没法游泳,结果在去兰州时患了感冒。现在他每天都游泳三百公尺以上,多的时候游一千公尺。

谈起锻炼身体的好处,徐老追述到一九五四年,那时,由于体院刚建校,工作太忙,忽视了锻炼,结果生病住院,还留下了气管炎的病根子,吃了无数药,每年仍要犯。后来,坚持冬夏游泳,仅仅两年就出现了奇迹,气管炎完全好了,整个身体也强壮了,冬天不怕冷,大衣不穿了,连皮帽子也扔掉了。这再次证明,坚持锻炼于身体大有好处。

然而他进一步指出;根本是两条,一是坚持经常的身体锻炼,另一条更要紧,就是精神卫生,也就是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他说:“我的思想、性格是:没有了不起的困’难,什么都想得开,没有消极的念头。”“个人得失少考虑,相信人民、相信真理一定会胜利,就精神愉快。这比锻炼更重要。”他说;“情绪稳定、乐观,神经系统控制得好,使全身生理保持协调和平衡,适应环境并抵抗外来侵扰的能力就强。相反,如果思想情绪不正常,生理机能紊乱,就会降低身体的抵抗力。文化大革命中我也曾被冲击,但是我想,游泳也难免喝两口水,在革命的道路上有点曲折又算什么,因此仍然心胸坦然。而不少同志,在身心备受折磨时,想不开,就加倍损害了自己的健康。”他的这种精神状态,不仅在文化大革命中是如此。在解放前夕,由于徐英超教授积极支持蒋管区的爱国学生运动,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了他,施严刑,逼他交出共产党员名单,并且以死相威胁,他也是将生死置之于度外,充分表现了一个革命知识分子的崇高气节。徐老的双腿,虽然被敌人的杠子压伤,至今还有些怕冷,但是他的整个身心,却仍是那样健壮。

当问起徐老在生活起居方面的经验时,徐老说:“我生活很规律,饮食定时定量,不喜欢抽烟和喝酒,就喜欢看书,晚上有时看看电视,除了运动,没有其他嗜好。”谈到饮食,他说:“我吃饭不吃饱,七八成饱就不再吃了。每顿饭前饿一个钟头,这样就吃得很香。”徐老爱吃杂粮,爱吃豆制品,爱吃新鲜水果瓜菜,什么都吃。不爱吃鸡鸭鱼肉,有时吃点瘦肉。吃得很淡,习惯于不吃太成的。爱吃硬的,不爱吃软的。爱吃干的,不爱喝稀的。这里顺便提到:徐老的牙齿还很硬朗,只坏过两个,其中一个还是年轻时打篮球碰掉的。

徐老说,他每天清早起床,晚上定时睡觉,中午还睡一点儿,睡够八小时。他说,睡好觉跟锻炼分不开。他们学校离城四十多里。徐老每次进城都骑自行车。去年,到九十里外的通县参观,别人劝徐老坐汽车去,他却把这当作锻炼的好机会,早上三点提前骑车出发,按时到会,还参观了一整天。他说,累一点,吃和睡就更香。

谈到看病吃药。徐英超教授说:“有了病,跑医院、吃药,当然必要,但这是下策,讲卫生,避免传染疾病以及注意营养很重要,但这是中策;上策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他说:“生病有内因。身体的抵抗力不行了,外因一病菌和病毒才攻得进来。病菌、病毒,到处都有,甚至身体内部都有,很难完全避免它的侵犯,所以要有抵抗力。主要依靠自己体质的增强。”他进一步说明;“成年人多吃鸡鸭鱼肉,如果缺少身体活动,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因为体重有两种。多吃而不活动,只长脂肪,这叫做死的体重,徒增负担而不长肌肉,不长活力。另一种是活力的体重。所以人类不可缺少体育锻炼。现在,冠心病在许多国家占死因的第一位,这说明必须从小时候起,就加强身体锻炼。中老年人如果不重视身体锻炼,也会提前老化,缩短工作年限,缩短寿命。”

谈到如何掌握锻炼时,徐英超教授指出。锻炼身体也要适度,不然,反而损害身体,尤其可能损害心脏。由于身体有自己的规律,因此,体育必须和卫生结合起来,蛮干是不行的。不懂得保护,锻炼不得法,年纪轻轻也会得心脏病。徐老恳切地说;“要经常检查自己心脏的力量。我每周量自己的脉搏,这是最简单的检查心脏方法。早上刚睡醒时摸脉搏,是多少,均不均匀,有没有间歇,都记下来,每周、每月前后比较,如果发现心脏有不正常的现象,就找医生检查。”徐老说:“我也有时累了不注意,结果出毛病;或者凉热不注意,也出点小毛病。这往往是对自己的身体估计过高。现在知道,毕竟年纪一年比一年大了,不注意是不行的。”

徐英超教授非常关心广大青少年的健康问题,正在为增强青少年体质而紧张地工作着。他满怀信心地说,他决心至少再于它十年,用实际行动迎接祖国美好的明天。

课堂教授 篇7

陈玉琨,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院长, 慕课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五、第六届国家督学, 全国教育干部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成员,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在教育科研方面, 陈教授著有《教育评估的理论和技术》《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现代教育管理技术》《教育评价学》与《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等十余部专著, 公开发表论文百余篇。

记者陈教授, 您好!我们知道, 慕课起于大学校园。您曾说, 慕课的到来是一场教育革命。作为中国最先引入慕课理念, 筹建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建立C20慕课联盟的第一人, 请谈谈将幕课引入中小学教育的初衷, 为何认为其能掀起教育变革的新浪潮?

陈玉琨慕课出现已有一段时间了, 在2011年开始风行, 2012年被纽约时报誉为世界“慕课元年”, 其在中国的引入和发展则是在2013年, 以上海交通大学率先加入全球最大慕课平台为标志。时至今日, 我认为慕课带来的是一场超时空的变革。我也曾把慕课称之为“继班级授课制以后最大的一次革命”, 不仅因为它使教育超越了时空的界限, 也因为它使得优势教育资源实现了全球和全民的共享。我们知道, 在基础教育, 慕课的核心概念是“微视频、小测验、在线互动”, 这也是其广受中小学学习者欢迎的理由:容易获得, 容易学懂。与以往动辄四五十分钟、没有激励机制、没有互动交流的在线课程不同, 慕课平台上都是“微课”, 一般时间持续在10分钟左右, 甚至更短, 正是中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段;慕课借助游戏里的通关设置, 在课程与课程之间设置了许多进阶式小问题、小测验, 学生只有全部答对才能继续听课;学生如果有疑问, 也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出, 无论是同步还是异步, 最终会有来自教师或学习伙伴的解答。这些都是慕课能得到关注并引入到基础教育的前提。

2013年 9月 7日 C20慕课联盟 (初中/小学) 成立

记者据报道, 在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大学已经开始放弃慕课, 甚至有人提出了“反慕课”的概念, 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陈玉琨作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慕课有着众多的类型。其在高等教育与在基础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异, 即使在高等教育内, 也有诸多的流派。

所谓“反慕课 (Anti-MOOC) ”则是奥德丽·沃特斯在2013年提出来的。不过令人意外的是, 著名的慕课 (MOOC) 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学者乔治·西蒙甚至说:“如果2012是慕课元年, 2013将成为反转慕课之年”。为什么乔治·西蒙的看法会突然发生变化?事实上, 乔治·西蒙是著名的联通主义的倡导者。他在《联通主义:数字化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一文中系统提出了联通主义的思想, 指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 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他认为:“技术已经重组了我们的生活交流与学习方式。正规教育不再构成我们学习的主体, 非正规学习成为我们学习的重要部分。”在乔治·西蒙看来, 目前的慕课模式已经远离连通主义教学理念, 并没有体现他所倡导的开放、连通的概念, 对此, 他十分不满, 由此就提出“翻转慕课”的想法。

讲到这一问题, 我们还必须提到另外一个概念:“私博课”。所谓“私博课 (Small Private OnlineCourse, 简称SPOC) ”。其中“Small”是指学生规模小, 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Private”原意为“私人的”, 这里指为特定对象定制的, 因而, 它对学生入学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 只有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进来。私博课其本质是一种“小众在线课”。

应当说, 除慕课外, 无论反慕课还是私博课都是出现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概念。不过由于教育的相通性, 深入地理解反慕课与小众在线课对我们尽可能地减少在慕课建设过程中的失误有很大帮助。

如前所述, 最早提出反慕课的正是慕课的创始人之一乔治·西蒙。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段时间内, 大量在线课程打着慕课的名义, 仍然以很传统的方式进行着教学。为此, 乔治·西蒙大为失望就不难理解了。在他那里, 所谓“反慕课”就是希望慕课能重新回到联通主义的模式上来, 任何过度的解读都是不恰当的。

在高等教育慕课推行的前几年, 虽然一门课程注册人数多, 点击率高, 但最终能够通过课程的人数却不多, 一般约在3%~4%之间。这是一些名牌大学推出设置学生限制性准入条件的、小众在线课程的重要原因。无疑, 它对维护大学的声望是有一定意义的。

的确, 哈佛大学等名校的上述举动很容易让人以为“慕课”已经过时, 国内也有媒体发表“美国在抛弃‘慕课’, 中国却趋之若鹜”的言论。但是, 哈佛大学在线教育学术委员会主席罗伯特·卢教授指出, 哈佛不是在抛弃慕课。他将哈佛的课程比作俄罗斯套娃, 既可以面向全球的巨量学习者, 比如慕课, 也可以提供给规模小些的受众, 比如私博课, 甚至是人数更少的、面向大学校园内的学生课程。

事实上, 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 包括在线教育在内的人才培养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如果认为一种模式可以包打天下, 那肯定是要出问题的。各种模式并存, 以多样化的形式满足社会与各类不同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 教育才能拥有更大的价值。

记者您认为, 慕课在中小学要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陈玉琨慕课能否成功地运用到中小学教育中, 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但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优秀的微视频为什么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为:微视频是集视频与音频于一体、图文结合的学习资源。它对大脑提供的是多样化刺激。

中外教育在推行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都发现, 一些患有智能障碍的、自闭的、多动症的小孩, 在微视频的刺激下, 有相当比例的孩子有了良好的表现。看来, 这并非是偶然的。美国有位教授做过一个叫“割裂脑”的实验, 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人的左脑是理解语言的中枢, 主要完成语言、分析、逻辑、代数的思考、认识和行为。右脑则负责可视的、综合的、几何的、绘画的思考、认识与行为。观赏绘画、欣赏音乐、凭直觉观察事物、纵览全局这都是右脑的功能。由于微视频具有充分调动学生大脑全部功能的作用, 因而, 它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就会有很大帮助。

当然, 由于大脑全部的功能都得到了开发, 学生学习效率提升了, 但学生长时间地观看也会感到很累。所以, 我们要求微视频一定要在“微”上下功夫, 一个微视频大约在5~7分钟, 不超过10分钟。

此外, 慕课的另一个魅力在于———人性化, 这种人性化表现在:学生在家学习时, 可以完全自主地、按照自己的节奏、以一种比较放松的心态去学习。学生在已经掌握知识点的情况下, 实现课堂学习的真正翻转。

我预感到, 慕课的到来将为中国基础教育带来很大的变化。首先, 它能使学生远离家教。有了慕课, 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 请家教的意义就不大了。如果我们的慕课做好了, 学生只需要坐在家里, 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能及时解决问题, 而且慕课平台上的课都是免费的, 是由优质学校的优秀教师传授, 师资是有保障的。其次是能促进教育的均衡和公平。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环是教师流动, 但是教师流动不是简单的事, 涉及到方方面面。而通过慕课, 优秀课程资源由学生自主选择, 这就使得优质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教育均衡成为了一个自然的选择过程, 并不依靠行政强制。最为重要的是慕课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通过“翻转课堂”、先学后教, 将学生在线学习与学校学习结合起来, 可以大大提升教学的效益。

记者在您的阐述中, 提到了继“慕课”概念后的另两个关键概念, “微课程”与“翻转课堂”。我们编辑部也经常收到很多一线教师的来信, 咨询有关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的关联, 您能否为我们做个解释?

2013年 10月 26日深圳南山实验学校观摩研讨

陈玉琨好的。总结起来,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慕课:大规模的、在线开放性课程。这种课程可以是大型的学术讲座, 比如, 美国耶鲁大学的“死亡哲学”, 也可以是由可汗学院创造的教学微视频。微课是一种微型的课程, 一般包含了微视频、作业和在线互动。有些教师常常将教学的微视频当作微课, 这是不对的。微课包含了课程的要素, 诸如内容、互动、作业以及测试。把微课放在网上, 那就成了以微课为载体的慕课。当然, 有些教师自编微课, 只供自己教学使用, 那就与慕课无关了。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微视频并不就是微课, 微视频只是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当前, 我们探讨与研究的“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 也是一种教学实践。它借助微课带动课堂翻转, 实现从“依教而学”向“先学后教”的转变。“翻转课堂”其实早已有之, 其之所以没有迅速传播开来, 一个主要障碍是学生课下可以利用的视频资源不够丰富。而随着我们的慕课网络开放课程和可汗学院微视频的兴起和走红, 中小学将再次掀起“翻转课堂”教育变革的浪潮。

记者关于微课程的运用和开发, 慕课中心有比较成熟的指导意见和评价体系。那么, 微课程中的微视频应该怎样制作, 如何对其进行评价?

陈玉琨关于微视频的制作,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 其并不是让教师按传统教学经验、根据教材要求逐个讲解知识点, 而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科自身逻辑构成知识图谱, 厘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确定与分解教学目标, 利用数字技术对知识点进行最优化呈现。除此之外, 在微视频的制作过程中, 教师还要研究如何形象生动地表达以吸引学生的视线, 如何设计科学的进阶练习以确保教学的有效, 如何利用网络的特性实现教学互动……而这些, 都是当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关注的问题。其次, 微视频以知识点为基础进行编制, 时间通常控制在10分钟左右, 视频中不出现教师形象, 更突出学生的学。因此, 教师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 除了考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把知识点讲清楚, 还要考虑怎么把课讲得生动, 所以教学语言要有亲和力和幽默感, 而不是一本正经的“老师腔”。最后需要提出的是, 教师制作微视频, 现在技术层面是没有问题的, 关键还是理念的转变。这个转变很难, 必定需要一个过程。在微视频的制作者中, 有的教师按照传统教学方式, 把整张PPT课件放进视频, 这并不妥当, 因为课件演示节奏太快, 不能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此外, 微视频在版面设计、声音处理等呈现细节上, 教师也都要花心思、动脑筋, 这样才能吸引学生。

2013年12月 14日青岛二中教学观摩研讨

关于对微视频的评价, 我校国际慕课研究中心有关于微视频全国中小学教师/全国高等院校师范生的大奖赛, 现在正在进行第二届的比赛。通过微视频比赛, 我们评选出优秀参赛视频并上传到慕课中心平台作为慕课资源, 并向社会免费开放。

这些微视频既然是为学生开发的, 就要让学生在评奖中有他们的发言权。我们正在举行的第二届微视频大奖赛, 计划让学生“用眼睛和耳朵投票”, 自己评选出心目中的优秀视频。借助慕课平台, 以竞争上线的方式让好的课程留下来。而且这个平台是公平客观的, 能把全国的教师都调动起来, 即使是普通学校的普通教师, 也可能在慕课上获得影响, 得到学生的认可。

记者慕课的产生是基于美国的文化背景、美国人的价值观, 发展于高校。我们本土化慕课绝不能简单照搬, 必定存在一个消化和探索的过程。对此, 您有何考虑?

陈玉琨对于这个问题, 我需要做些特别的说明。作为“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多年来已经做过大量的探索, 比如南京东庐中学的讲学稿与前一阶段在不少学校采用的导学案, 都是一些成功的案例。微视频之所以出现在美国, 而导学案产生于中国的农村, 实在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条件的不同, 我国中小学教师是充满智慧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技术条件的改善, 这一问题有望很快得到解决。

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上的探索已经有了不少令人鼓舞的成果, 相信以后会有更大的进展。

为推动我国中小学“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也准备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协助有关学校把这一改革做得更好。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途径。第一个途径就是设置进阶作业和小测验。学生在慕课平台上完成的主客观作业, 教师收集信息后, 通过大数据的分析, 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反馈到实体课堂上。有大数据和云平台的支撑, 教师可以轻松地看出每个学生在某个知识单元停留了多长时间, 在哪里停留, 反复回看了几遍, 回答对了几题……也知道学生在哪方面学习有困难, 并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 从而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因此, 我们无需担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自控力差这些问题。通过技术手段,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 都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第二个途径就是动员师范生做后台志愿者服务。除了技术支撑, 完善的后台教师服务系统可能意义更大。我们的创新之处恰恰在此:华东师范大学除了安排教师进行后台服务, 还动员了全体师范生, 按学科划分, 参与后台答疑服务, 并将此作为师范生的选修课———实践操作课。以后, 我们慕课平台上每一门课程都是由一位教师带领数十个的师范生共同参与, 但由于即将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学生, 所以将来我们可能需要上百人来为某一门课程服务。当然, 即使有上百人在后台同时服务, 我们也不可能解决所有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因此, 某些共性问题还是需要归类解决, 而针对部分学生的个别问题, 我们则可以个别回答。

第三个途径是对学校而言的, 学生在家学了知识后, 学校并不是没任务了, 相反责任更重。学校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组织师生和生生交流研讨。课堂上就有了更多的时间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 通过更多的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养成学生的健康人格和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以预想到, 学校总体的教育质量会有大幅度提高。

2014年 6月 14日·常州北郊初中·教学观摩研讨

记者2014年8月在C20慕课联盟 (高中) 成立一周年内之际, 又推出了“C20慕课联盟 (地市教育局) ”, 此举一出, 在国内中小学引起了极大关注。那么, 未来您对慕课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有什么样的设想?

陈玉琨2013年8月12日和9月7日, 由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牵头, 分别成立了基础教育的C20慕课联盟 (高中/初中/小学) 。2014年6月, 鉴于更多的学校有志于从事慕课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广州市教育局、苏州市教育局与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协商, 联合发起成立C20慕课联盟 (地市教育局) 。目前已有郑州教育局、西安教育局、沈阳教育局、银川教育局、乌鲁木齐教育局等20个教育局共同参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验。

该联盟旨在共同探讨“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以实现我国基础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综合素质本位的转化;通过慕课学习资源管理平台,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推动教育公平, 全面提升我国基础教育质量。

近日, “华师慕课”学习平台已经开通, 以后工作重点将围绕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到2015年底完成覆盖基础教育2万多个知识点的微视频资源建设。依靠中国顶尖的高中、初中、小学教师, 通过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精的过程, 实现一个知识点提供3个以上微视频;给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微视频;让学生拥有选择权, 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的教学变革。同时, 借助技术平台,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全国范围的免费共享, 从而推动教育公平。

第二, 探索翻转课堂, 先学后教、依学而教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对每个学生来说学习时间是固定的, 是常量, 但学习结果却是变量, 因人而异。但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真正希望看到的是每个学生都达成学习目标, 而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却可以是不同的, 可以快也可以慢。也就是说学习结果应该是常量, 即每个学生掌握以及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而学习时间、过程、方式应该是变量, 因人而异, 这才符合人类学习的特征和要求。

一年来, C20慕课联盟先后在广东省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上海市七宝中学、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江苏省镇江外国语学校、江苏省苏州国际外国语学校等地召开了19场“慕课与翻转课堂现场观摩与研讨会”, 逾6000名中小学教师与会。这些活动受到了盟校教师的极大欢迎, 也为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实践注入了活力。

第三, 建立学情分析系统, 旨在从知识维度、梯度、相关度等方面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 数据规模化后, 也可以用来检验学校、地区教育部门的工作。将来, “华师慕课”很有可能发布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这无论是对学生家长, 还是对学校、地方政府都有重大的意义。□◢

从教授治校到教授治学 篇8

1.1 教授治校在国外的发展

教授治校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大学产生之初。当时巴黎大学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教师仿效中世纪城市手工艺人自治的管理方式, 成立了以教师主导的“教师行会”。对课程的选择、人员的任用、校长的选举进行管理。由此形成了西方大学教授治校的传统。之后这种方式又传到了英国的大学。

宗教改革时期, 加尔文创办了日内瓦学院, 建构了由校外董事执掌大政方针、大学教授分管学术事务的大学管理新模式, 促进了大学董事会制度的诞生。 (1) 后来这种大学的管理模式又流传到北美殖民地的哈佛学院和其他一些学院, 并开始逐步演化成为美国大学的管理模式。

到了19世纪, 德国的洪堡创立了柏林大学。他将研究引入到大学里, 形成了学习自由和教学自由的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 教授自由的进行讲学、研究不受国家行政的干涉。在德国大学的引领下, 教授治校模式一度成为许多国家竞相效仿的样板。 (2)

20世纪以来, 特别是二战以后, 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及在民主思潮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员要求参与到大学的管理之中。同时, 随着高等教育对各国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各国的政府和社会开始加强对大学的管理和控制。另外, 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张, 学生人数的增多, 大学的管理变得复杂化。单靠教授进行管理已经不可能了。正是由于这些原因, 教授在大学管理中的权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 过去纯粹的“教授治校”正在演化成为现在的由大学各种利益相关人员参与的“共同治校”。

1.2 教授治校在中国的发展

教授治校在我国的提出最初是在上个世纪初。蔡元培在于1917年出任北大校长后, 开始将教授治校的理论付诸于实践。蔡元培在北大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教授会和评议会作为“教授治校”的主体, 形成了以教授为主要管理者的评议会、教授会、行政会议的大学“教授治校”内部管理模式。

五四运动后中国大学逐渐向模仿美国转变, “教授治校”的模式从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校长—评议会—教授会”转变为以东南大学为代表的“董事会、校长—评议会一一教授会”模式。在对“教授治校”的引进从模仿德国大学到以美国大学为蓝本。 (3)

改革开放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 作为审议机构。”这一决定的推出, 关于教授治校的思想又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4)

2 教授治学

教授治学, 指在大学实行教授对学校的教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民主管理, 使之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改革、招生考试和教学评价等学术领域行使其决定权力。它有四个方面的含义, 分别是: (1) 治学科。教授治学就是要凝练学科建设方向, 塑造学科发展特色, 汇聚学科建设队伍, 构建学科发展基地。 (2) 治学术。治学术就是要加强学术实力, 遵守学术规范, 坚持学术标准。 (3) 治学风。教授在学校要以示范去立规范、行规范。 (4) 治教学。教授治教学, 首先要求教授深入一线给学生上课, 要广泛参与到教学管理中。

3 教授治学与教授治校的关系

教授治学与教授治校的概念区分的并不是很明确。至使两个概念之间有重叠的部分,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民主是两者的共同内涵。如在卢英宏的“教授治校”的理论解读一文中他认为民主治校是教授治校的思想内核, 学校自治是其体制渴望。教授治学就是要求教授对学校的教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民主管理, 可见民主也是教授治学的特点之一。自由是两者共同的追求。教授治校就是要求教授有学习自由和教学自由。教授的学术权利不受社会行政权力的制约, 自由的进行研究、教学。教授治学中治学术、治教学都要求教授在学校有自由权利, 自由的对学校的教学提出意见、享有学术研究的自由权。

但教授治学与教授治校也存在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教授治校是教授治学的更高层次。大学首先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 教授作为人才的培育者主要的职责就是育人、研究高深学问, 因此教授首当治学。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治学科、治学术、治学风、治教学上。只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治学治理好了才能向着更高层次的治校发展。一个教授连本职的治学都做不好又怎么能治校呢?教授治学是教授治校在我国的表现。

4 教授治学——大学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4.1 教授治学是抑制大学行政化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国内大学行政化的问题突出, 不少学者对大学行政化很是不满。在今年的两会上就有学者提出了大学去行政化的口号。此口号一提出引来了巨大的反响。一时间关于大学行政化的问题吵得沸沸扬扬, 有支持的有反对的。

现代社会大学的发展十分迅速, 对于一个庞大的组织而言, 没有行政管理是不可能的。有学者认为行政管理是大学正常运行必不可缺少的。但是大学的行政管理并不意味着大学的行政化。大学应该去行政化而不是去行政。教授治学是抑制大学行政化的有效途径。通过教授治学让教授们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中以减少行政的干预, 更好地协调大学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实现学术权力行政权权力的协调与平衡。

4.2 教授治学是治理学术腐败的关键

学术腐败是大学的侵蚀剂。开启智慧、追求真理、传播知识、弘扬文化是大学的宗旨。但有着象牙塔美誉的大学, 如今却是学术腐败频发, 人们越来越怀念那个洁净的象牙塔。学术腐败之所以产生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授忙于向行政方面发展, 不严肃治学, 把精力用在升官上面。在学校加强教授治学使教授们静下心来, 专心的教书育人、专心的进行学术研究。那么那些教授抄袭、不给学生上课而在一些培训机构上课赚钱的消息就不会再出现了。教授治学是整顿学术腐败的关键。通过教授治学在学校形成教授治学之风, 使各个教授在学术浓厚的氛围中潜心的研究学问, 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将学术腐败从大学校园中驱除出去, 还大学一个研究高深学问洁净圣地。

4.3 教授治学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重要内容

现代大学制度的构架包括两个层面, 即宏观层面:政府宏观管理、市场适度调节、社会广泛参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围观层面: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征求意见稿) 要求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教授治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因此完善教授治学对大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有着重要作用。

5 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十三章第四十条中讲到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为此根据我国的国情, 应从以下几个途径来探索教授治学的方法。

5.1 处理好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关系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国情决定了我国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 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校长行政, 指校长作为法人代表, 负责执行校党委和教授委员会做出的决策。通过教授治学可以强化学术权力的地位, 保证自由的学术氛围, 体现了民主管理的要求, 实现了大学自治的本质特征, 不仅如此教授治学可以使教授、学者们参与大学管理, 从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使党的政治路线、校长的行政决策得以更好地贯彻落实。因此, 只有把党委领导、校长行政和教授治学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优化现代大学体制结构, 发挥最佳功能以及从事日常管理工作。

5.2 建立院系一级的教授会

在教授治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首先在院系一级设立教授委员会, 使广大教授积极参与院系学术事务的管理与决策, 促进学术民主的实现。其次在校级学术事务的管理活动中, 应增加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中教授、专家的数量, 听取教授们的意见并减少带有行政色彩的干预。最后在全校设立校级的教授委员会, 给教授、专家更大的学术权力, 实现更为广泛的民主, 真正体现“教授治学”。

5.3 完善激励机制, 激发教授治学的热情

现在大学里之所以到处充斥着行政色彩, 激励机制不健全是一个重要原因。有着行政头衔的教授在很多方面都享有着特权。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政头衔为自己牟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荣誉。而那些没有行政头衔的教授即使付出更多的努力也不一定能得到应有的回报。这就使得那些潜心研究学问奋斗在一线的教授们渐渐的丧失治学的热情。其实教授们所要求的回报并不只是物资上的, 它还包括精神上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在基本的需要满足后就会要求更高的精神需要。完善激励机制, 是激发教授治学热情的基础。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完善激励机制: (1) 对那些潜心搞学术的教授给予更多的关注, 不要等到成果出来了才来关注, 在教授研究的过程中学校领导要给予更多的问候, 让搞研究的教授们感到自己还是被关注被关心的。 (2) 很多教授在做研究时是十分辛苦的, 一些需要试验的项目常常使教授们长期无法回家, 这就要求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到教授的家里关心一下其家属。这样教授就会从心底感到温暖, 那种治学的热情就是迸发出来。 (3) 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补助。对那些没有行政头衔, 又潜心教书研究的教授给以更多的物质补助。

5.4 制定相关的法律、物质保障

一项制度想要得到好的贯彻和实施就必须有法律的保障。教授治学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它的有效的实施也需要相关的法律、物质保障。随着高校发展和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的逐步完善, 落实“教授治学”的过程, 就是进行现代大学制度创新的过程, 也是推动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过程。要想实现“教授治学”, 必须依靠国家用具有社会约束力的法律保证其实施。因此, 在《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的修改过程中, 增加“教授治学”的相关法律条款, 有助于真正体现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党委领导、校长行政、教授治学、管理民主”的基本特征。 (5) 在物质上, 高校要加大对各级教授会的投入, 使各级教授会能够得到运行所需的资金。

5.5 营造和谐民主的环境

布鲁贝克认为“大学的学术自由, 不仅是一种信息, 一种价值, 也是一种制度环境。”在民主的环境中才能达到学术的最高境界求真。大学是一个求真的地方, 校园里有了和谐民主的环境, 教授们才可能大胆的探索、勇于创新, 致力追求高深的学问和真理。伯顿·克拉克认为:“教授团体确实是大学的关键资源, 他们的学术活动保证着大学的威望, 没有他们的积极工作, 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就没有什么值得管理的了。”可见教学和学术是大学的根本, 大学的行政组织要为学校教学和学术服务。并以教学和学术为行使行政权力的起点和归宿, 学校的任何行政管理活动都要保障和服务于教授治学。在高校营造和谐、民主、宽松、自由的环境是教授治学的前提。

摘要:教授治校起源于中世纪大学产生之初, 几百年来教授治校久经不衰, 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教授治学缘于教授治校是新时期教授治校在我国的表现。教授治学是发挥民主促进大学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促进大学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关键词:教授治校,教授治学,途径

参考文献

[1][2]欧阳光华.教授治校:源流、模式与评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5 (4) .

[3]李涛.“教授治校”在我国20世纪上半叶引进的回顾与反思[D].山西: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05:28.

[4]高雨, 闻曙明, 马艳芬.百年来中国教授治校思想的演变[J].吉林教育.

[5]张斌.教授治学的意义及实现途径[J].教育评论, 2009 (1)

[1]张意中.论教授治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06.

课堂教授 篇9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为何我国的高等教育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才。最近胡锦涛总书记也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所培养学生的质量。实际上是我国的高等学校所培养出的人才与工业化国家相比尚有一段差距。其中除了政府的投入,办学主导思想,培养手段等因素外,更为重要的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师来源、教授的聘任与晋升制度尚有值得商榷和改进之处。本文作者就德国大学教授的聘任模式与特点加以介绍和论述,并提出几点改进意见,期望会对我国高等学校教授晋升制度的改进有所裨益。

1 德国教授的聘任方法

联邦德国当高校某专业因教授退休或专业扩展需要设置和补充教授时采用公开招聘制度,即在报纸上刊登招聘启示,由于教授的岗位社会地位高、待遇高、工作稳定,竞聘人员较多,通常会有8-10人以上参加竞争。招聘时,由大学的教授招聘委员会主持进行。该委员会由大学的主管领导,相关专业的教授、州政府的官员和学生代表组成。应聘人员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并有一定的工作阅历。他们除了向委员会提供个人的经历外,还要进行试讲并参加答辩,一旦成功竞聘,如何引领本专业走向世界前沿的思路和方法,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如何改造该院校的现状使之成为国内、国际最具竞争力的专业。经过委员会多次遴选,最后选出一名教授,再报请州科学部或经济部进行批准方能上岗。这些教授竞聘成功后便可终身工作直到68岁退休时为止。

2 德国教授聘任的特点

德国教授岗位的聘任不同于我国的按资排辈,按工作年限晋升,采用外部招聘的制度其特点主要有:

2.1 外部招聘防止近亲繁殖

德国的大学招聘时,当竞聘人员其它条件相差不大时,通常优先外院校的博士毕业生。这样可以带来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防止一个学校只信任子弟兵,排斥外来体系,形成一个传统的体系,不利于科技的创新和新思路的形成,由于招聘时竞争较为激烈,筛选较为严格,因此这种方法往往均能奏效。

2.2 年轻化,谁最年轻,谁有优势

由于德国的学制较长,中、小学13年,大学5年,总计18年,而男性公民中学毕业后要服1年半到2年的兵役,因而一般大学毕业的年龄约为27~28岁,博士的学制为5年,通常拿到博士学位的年龄为32~35岁,同时招聘时还要求具有工作阅历,所以参加招聘的人员通常都在40~50岁之间,这些人员竞聘上岗后直至68岁退休能够工作的年限不多,因此竞聘者在条件相当时,谁年轻则优先上岗。

2.3 必须具有工作阅历,才能参加教授的竞聘

在德国大学招聘教授时要求应聘者在获得博士学位后要在企业或研究单位5-10年以上才具有应聘资格,其理由是:如果作为机械设计专业的教授本人未设计过机器,如何教学生设计机器,教授未参加过大型科研的研发工作,如何带领大学生和博士进行前瞻性的科研工作,在德国通常不存在博士毕业后直接留校继续工作当教授,只有到工厂企业或研究所工作5~10年后才有机会竞聘教授。

2.4 创新性,具有引领本专业走向世界前沿的潜力是最主要的竞聘条件

由于德国应聘教授的人员均已获得博士学位,其专业领域的知识总体来说已可以胜任教学工作。同时教授的许多教学工作也可以由他所指导的研究生来承担。教授的主要工作重心是了解企业对所培养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从科技部,工厂企业接来题目,或从事前瞻性的研究,引领博士研究生从事科研,使本专业的科研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或预测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引领该专业向世界前沿发展,为此教授的创新性对本专业发展的锐敏性,预见性是招聘教授时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

2.5 领导能力与公关能力

在德国作为教授通常并不直接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而是指导大学生、博士研究生进行科研,因此教授除了具有组织领导各种科研项目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与科技部、开发部,工厂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信任接来科研项目。在大学只要被聘为教授,即具有带博士研究生的资格。但是由于要给研究生发工资(相当于工程师的工资),因而课题多的教授所带的研究生数量多,无课题的教授则无法带研究生。并非像我国一旦具有博士生导师的资格即可招研究生,并不与其科研经费和科研课题的多少挂钩,在德国则利用经济杠杆考评教授的水平,当然这对教授的业务能力、领导能力、公关能力都是一个考验,例如笔者的一位同事于上世纪90年代在斯图加特大学自动化研究所获得了博士学位。先后在载姆勒—奔驰公司,AEG公司,磁浮列车公司,工作了十几年,前几年因为承接了欧共体3亿欧元的科研项目。后才被聘为汉堡大学的教授,若无此背景,想应聘教授也有相当的难度。

2.6 终身制带来僵化和后期发展缓慢的问题

德国的教授一旦被学校聘任即为终身教授直至68岁退休为止。这些教授往往在聘任初期精力充沛具有创新性和超前意识。能引领该专业不断向前发展,但是当过了5年10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后,可能会产生僵化、保守、满足现状、竞争压力小等问题,影响了该学科和专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德国教育界普遍关心和讨论的课题之一。

3 对我国教授晋升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3.1 根据我国的国情可适当进行部分专业的教授公开招聘,用竞争机制改变目前的按年头晋升制度。

3.2 改变目前仅靠大学和上级人事、教育部门专家组的教授资

格的投票机制。扩大大学聘任教授的自主权,由大学的教授聘任考评委员会进行由多人参加竞岗的教授公开招聘制。

3.3 改变重量轻质的评审办法,不能以写出多少篇学术论文的

数量为评价标准,而应重点考评论文的质量,即独特性、创新性、科技水平和巨大的应用价值。因此一位有发展潜力的学者一篇文章可能已具备教授资格,而某些抄录的,较低科技含量和缺乏应用价值的文章十篇也不一定具备教授资格。

3.4 加强对教授综合能力的考评,教授应能够为社会的发展进

步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具有与工厂企业,上级部建立良好关系,承接各种前沿性课题的能力,同时还要能够领导大学生,研究生进行科技开发,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能力,为此在评审教授资格时除提供书面材料外还要进行多次答辩以具体考核其综合的工作能力。

3.5 打破铁饭碗,对不能胜任工作,不能领导本专业向前发展而

是唯钱是途的教授可以实行类似工厂企业的下岗制度,增加教授的竞争压力,宁缺毋滥为创新人才,大师级的人才的涌现创造条件。

4 结束语

处于经济大发展时期的我国,要想从制造大国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大国,需要一批大师级的高等学校的领军人物,为我国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的科研和工业建设人才。传统的教授晋升制度已不利于大师级教授的涌现,为此改革我国教授晋升方法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期望通过对德国教授聘任方法及其特点的介绍和对我国教授晋升制度改革的几点不成熟看法,也许能够对我国教授晋升制度的改革起到一些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联邦政府新闻与信息局“德国概况”(M)植林莎西?德出版社,1999年.

[2]李冒芳,梁翠英.当今德国教育概览.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曾志将教授 篇10

曾志将教授现为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江西农业大学蜜蜂研究所所长、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学科—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科带头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和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经济动物学报》、《中国蜂业》、《蜜蜂杂志》编委。中国养蜂学会常务理事兼蜜蜂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审专家。

曾志将教授先后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948子项目、1项农业部科技攻关项目、5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江西省科技厅农业重点攻关项目、4项江西省教育厅及农业厅项目和9项企业横向项目。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排名第1)、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排名第1)、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3)、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6)、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排名第1)和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1)。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merican Bee Journal”、“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Journal of Asia-Pacific Entomology”、“中国农业科学”、“昆虫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4篇被SCI收录,5篇被中国养蜂学会评为优秀论文。主持研究并起草“蜂蜜中植物花粉检测方法”国家标准,申报1项国家专利。主编出版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五”统编教材《养蜂学》和“十一五”统编教材《蜜蜂生物学》等8本书。

米伊斯教授信箱 篇11

答:人的一生中,眉毛永远是周期性地生长和脱落,每根眉毛的生长期平均为150天,休止期(即生长停止)约105天,其寿命为6个月左右,然后自然脱落,再长出新的眉毛。眉毛的长度为0.4~1.0厘米。经常拔眉由于破坏了眉毛正常的周期性生长和脱落,致使眉毛生长杂乱、显得不自然。而且,新长出的眉毛要经过150天的生长期才能达到原有的长度,欲速不达,欲急不成,目前还没有能加速眉毛生长的有效办法,所以经常拔眉、修眉是不可取的,描眉时也只需修掉不整齐的杂眉毛。

◆江苏张家巷市小闸村10幢张××:我在贵刊去年第1期第51页上了解到绝缘电针脱毛仪的信息,我想买一台放在家里自己用,请告诉我使用该仪器有什么注意事项?

答:使用绝缘电针脱毛仪脱毛是一种损伤性操作,专业性较强,要求操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熟悉皮肤结构,有严格的无菌操作观念,还要有灭菌的操作环境,才能预防感染。而且,电针脱毛虽然因破坏了毛囊再生率低,约为30%,但由于脱毛极不彻底,需反复多次进行,又不可过多过频,若一次破坏的毛囊过多,或两次脱毛相距的时间太近使上一次脱毛造成的损伤来不及修复,就有可能留下疤痕。还有,电针脱毛要一个一个毛囊的进行,费时费神,难度较大,只适用于小范围的局部脱毛;且要熟练掌握进针的方向、深度和放电时间,从而既保证针尖扎在毛囊上,又不造成过多的组织创伤,才不会因小失大,出现并发症。基于上述情况,我不主张你购买绝缘电针脱毛仪自己操作脱毛。

◆安徽宿县芦岭矿综合公司李×:今年21岁的我从八九岁开始就有了白发,且愈来愈多,几乎占了头发的2/3,请问这是怎么回事?能治好吗?

答:头发乌黑是因为头发中有专门生产黑色素的细胞和帮助黑色素合成的酪氨酸酶。中老年人由于黑色素细胞的功能每况愈下,酪氨酸酶的量及活性也日渐降低,白发便自然而生。而对于青少年来说,如果黑色素细胞的数量先天不足或其功能发生障碍;或者在饮食中缺乏铜、钴、铁、维生素B族和不饱和脂肪酸、必需氨基酸,导致生产黑色素的原料不足;还有精神高度紧张、悲伤过度、焦虑重重,造成供应毛发营养的血管痉挛,使黑色素的生成受阻;以及各种慢性疾病,如贫血、结核、伤寒、肿瘤等,常会干扰黑色素的制造。所有这些,都会使头发变白,即人们常说的"少白头"。治疗白发必须针对病因采取综合性措施,如制怒解愁、避免精神紧张;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鸡蛋,适当食用核桃、芝麻、桂圆、木耳、黑枣等滋补食品;及时治愈慢性病,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等。如果是黑色素细胞先天不足所致的白发,则治疗比较困难。

◆云南个旧市云锡竹叶矿王××:我是一个19岁的女孩,很早就出现了恼人的下眼袋,我决定做手术除眼袋,但很担心手术失败,希望得到你的指点。

答:眼袋虽有遗传性,但毕竟是老年人的多发病,你才19岁一般不会发生眼袋,所以一定要慎重,先弄清是不是眼袋和什么原因引起的眼袋,才决定是否需要手术。眼袋手术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比如切口瘢痕、眶球分离、外粘连以及下睑外翻、退缩、凹陷等,有一定的风险性,没有周密的检查和认真的准备切不可冒然手术。

◆江西九江市一中赵××:我想做手术改变脸型,你从我的照片上可以看出最难看的是额头,太阳穴两边太窄,发际线偏低。你看可以做吗?

答:我觉得你完全没有必要做改变脸型的手术,且不说手术的难度和效果很难预测,仅从照片上看,你是一个椭圆脸型,近乎标准的东方女性脸形,加上那大小适中而微微翘起的下巴、挺拔有度的鼻梁、浓浓的眉毛、圆圆的眼睛,还有又黑又浓的秀发、构成了你独具个性的美,看上去柔中有刚,很有才气。对于女性来说,若太阳穴处太宽,发际线太高,会显得男性化,因而没有手术的必要。

◆湖北宜昌市刘家大堰刘××:我是一位因个子不高而深深苦恼的女孩,18岁的我身高只有1.5米,在就业中倍受挫折,广告上推出的增高方法我几乎全用过,均无济于事。你能给我介绍一种有效的增高方法吗?

答:女性20岁、男性22岁以后,骨两端特别是下肢长骨两端具有生长功能的骨骺一旦骨化愈合,骨骼就不再延长,身高即基本恒定。目前还没有能重新启动骨骺发育的药物或其它物理方法,因而增加成人身高几乎不可能。有关专家正在探索用手术方法增加身高,他们认为成年人的身高主要决定于下肢的长度,即腿长,于是在处于青春期生长发育中的下肢骨骨骺两侧打进钢针,并持续牵拉不让其骨化愈合,使骨骺继续生长从而增加腿的长度;或者将骨骺已经骨化的下肢骨截断,再用特殊的骨牵引装置持续牵引并每天增加数毫米,使骨的断面不断长出新骨,直至下肢增加到一定长度才解除牵引让其愈合。目前这些增加身高的手术尚有待完善,常见的并发症有愈合不良,以及两腿长度不一所致的跛足、骨生长变异引发的骨肿瘤等。

瞿明仁教授 篇12

主要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省级及省级以上课题1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江西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3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目、江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计划1项、江西教育厅2项、江西省农业厅2项、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第一完成人) 、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 (第一完成人) 、江西省农科教人员突出贡献三等奖2项, 获江西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三等奖2项。

先后主编了《饲料卫生学》 (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 中国农业出版社) 、《家畜实用饲料配方》 (江西科技出版社) 、《饲料添加剂应用手册》 (江西科技出版社) 等三部著作;参编了《家畜营养与饲养》 (全国农业推广养殖专业硕士生教材, , 中国农业出版) 、《饲料添加剂学》 (全国21世纪规划教材, 中国农业出版社) 、《饲料安全学》 (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 中国农业出版社) 、《实用生态农业技术》、《江西农业战略研究》等5部著作;在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近100多篇论文。

1993年5月被江西省委宣传部、省教委、省教育工会、团省委等四家联合授予江西省高校“十佳”青年教师称号。1998年被江西省教委评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01、2004、2006年连续3次被江西省教委评为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2004年10月获江西省“优秀青年学者”。先后10多次被江西农大党委及行政授予“先进工作者”、“优秀青年”、“优秀共产党员”“三育人”“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

上一篇:构造函数法下一篇:矿床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