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问题分析

2024-06-08

技术问题分析(精选12篇)

技术问题分析 篇1

1 我国高校技术转移现状

技术转移起源于产学研合作, 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1年由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特曼 (Frederick Terman) 倡导建立的斯坦福科学园, 是最早建立的产学研基地。我国产学研合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试点, 1992年4月由国家经贸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实施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正式启动, 之后在全国建立了一批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及高校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2001年9月又在清华大学等6所高校建立了6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高校建设的技术转移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等科技中介机构, 在促进高校技术转移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表1所示, 2000年以来, 大学的重大科技成果数稳步增长, 与研发机构的差距逐步缩小。2005年, 大学的重大科技成果大幅度超过研发机构, 重大科技成果数达到7 460项, 比研发机构多1 328项。

资料来源:根据2006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2 高校技术转移的过程

技术转移已经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方式之一, 以高校为代表的技术研发和技术供给方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国家、地方政府、高校和社会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 力图发挥高校科技创新源头的作用, 把高校的人才资源、技术成果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技术转移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如图1所示) 。第一个阶段为技术确认阶段。高校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 内容广泛多样, 但有些学科领域的研究脱离了实际情况, 难以带来市场化的效益, 所以高校首先就应该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 以现有的技术存量为基础进行适合市场化的技术领域研究, 确定研究重点和内容。这个阶段需要政府及中介机构的参与和支持。第二个阶段是技术研发和改进阶段。高校利用自身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对现有技术进行改善或开发新的技术。这个阶段高校发挥着主要的作用, 同时企业也应积极地参与到技术研发和改进的工作中。第三个阶段是技术应用阶段, 也就是技术转移的终端——企业进行技术的应用和实践。这一阶段需要企业的配合, 进行技术的转移和过渡, 并针对应用情况进行随时的改进和完善。

下面从技术转移的三个阶段来讨论高校进行技术转移的主要动力来源, 为完善高校技术转移机制提供依据。

3 我国高校技术转移的动因

技术转移的三个阶段中, 高校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每一个阶段高校都有不同的动因来促使技术转移过程的完成。

(1) 技术确认阶段

在技术确认阶段, 高校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进行科学研究, 并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确认研究方向和内容。目前, 我国高校已形成竞争态势, 高校的知识存量决定了高校配置资源等创新活动的能力, 从而最终体现出高校的竞争优势。在争夺优秀学生资源和申请国家科研经费的过程中, 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至关重要。而科研能力和学术能力无疑成为提高高校影响力的衡量指标, 所以很多高校积极寻找合作机会, 发现市场和社会需求, 进而研发和改进竞争力强的技术和科研成果, 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 高校的科研队伍广泛地进行了市场调研, 了解市场及社会对于新技术的需求, 对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内容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高校也间接地锻炼了自己的科研队伍。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技术确认阶段, 高校技术转移的最大动因在于名誉动因, 即名誉和影响力的扩大。

(2) 技术研发阶段

在技术研发阶段, 高校确定研究方向和内容以后, 集中资源优势, 以现有的技术存量为基础进行开发和研究。在这一阶段, 高校锻炼了自己的科研队伍, 使其更具市场竞争力, 也使其研发效益扩大。同时技术中介机构或技术转移平台开始介入, 并在技术供需双方之间开展双向服务, 以加快对技术的了解和评估。高校可以吸收现有的技术和理论, 对自身现有的理论进行改进或者是吸收。高校以往注重理论的研究, 研究内容往往脱离实际, 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现在高校在技术研发过程中广泛接触企业, 了解市场动向及技术发展趋势, 进行有的放矢的科研研究, 企业则把前沿的市场信息反馈给高校研发团队。所以在第二阶段, 高校技术转移的主要动因是市场动因, 即了解市场, 吸收和改进现有技术, 并锻炼研发团队。

(3) 技术应用阶段

在技术应用阶段, 高校将科研成果转移给企业, 由企业转化为生产力, 通过成熟的技术, 就可以在高校和企业的协商下投入工业化试验和生产。高校科研技术成果的转移, 不仅可以实现技术的效益, 而且能为学校和科研人员赢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促进学校科研及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另外, 近年来高校加强了专利工作的力度, 对自己的科研成果加以保护, 一旦试验成功, 就进行技术转移, 甚至转让和出口。技术转让和技术出口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 这是高校技术转移的主要动机, 我们可以称之为经济动因。

4 完善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制的建议

4.1 我国高校技术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中建立的R&D机构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2007年高等学校共建立各类R&D机构4 404个, 占全国的比重为11.9%;此外, 2006年全国已建成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在建的国家实验室有113个设在高等学校, 这些实验室开展科研项目1.1万余项, 项目经费35.2亿元。上述数据表明高等学校的科研力量日益增强, 但我国高校在技术转移过程中仍有很多的不足,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和大学的行政作用, 政府在大学技术转移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大学与企业技术转移与技术合作的信用保证。20世纪90年代以前, 高等学校的R&D活动绝大部分依赖于政府的资助。近年来, 高等学校R&D经费的来源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形成新的多元化格局, 但政府对R&D的资助仍保持在50%—60%。同时, 政府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文件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不断地发出各种号召来鼓励科技人员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活动。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极大地引导和推动了高校技术转移活动, 高校技术转移活动的形成机制基本上是政府主导型的。

二是高校技术转移机构服务功能较弱。据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对包括中科院三个分院在内的10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网站进行的调查, 网站的技术信息量少, 且信息较陈旧, 3个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尚未建立网站。

三是技术转移效率低。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开发的生力军, 在科研领域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仅2005年全国高校就取得科技成果19 921项。高校科研虽然取得了累累硕果, 但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却只有10%左右, 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则达到60%—80%

4.2 对策建议

第一, 完善市场政策, 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实践表明缺乏有效的资金供给主体是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我国研究与开发的经费与发达国家相比, 无论是相对数还是绝对数都处于劣势。目前, 在实验室研制、成果孵化、技术推广到产业化这一链条中, 经费主要投在实验研制阶段, 成果孵化阶段很少, 技术推广阶段基本没有。

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使我们看到了解决我国高校科技转化资金问题的曙光, 在国内风险投资业逐渐发展壮大的背景下, 通过合理机制将风险投资引入校园, 成为解决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瓶颈”的有效途径。为拓宽科技融资渠道, 加快风险资金体系建设, 制定配套的风险投资政策和法律规范, 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帮助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产业化技术, 逐步建立高校科技研究种子资金、试验运转资金和大规模产业化基金, 形成伴随高校技术转移全过程的资金保障体系。

第二, 加强高校与民营企业的合作, 推动高校和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民营企业有吸纳科技成果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制度基础, 又有吸纳科技成果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巨大动力。跟国有企业相比, 民营企业既有吸纳科技成果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制度基础, 又有吸纳科技成果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巨大动力, 而中小型企业的企业家有敢于冒险的精神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机动性和灵活性更强。

可利用现有的基础和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 建立为高校和中小企业提供各类信息交换、共享和服务的平台, 如建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库、专家学者资源库等, 为推动产学研结合提供一个高效、便捷的信息通道。

第三, 加快科技中介机构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中介结构在高校和企业之间起到了桥梁和催化剂的作用, 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态和方式, 如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机构。以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 建立产业合作中心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美国现在已经累计创立了1 000多个大学—工业合作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跨学科研究中心。

企业和高校作为技术转移的核心还需相关机构的大力扶持, 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如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用人制度的影响等。因此, 政府部门应加强支持力度, 鼓励和协助科技中介机构的建立。高校也应发挥其特有的人才优势, 分享兴办科技产业的教训和经验。

摘要:高校学术研究对产业创新过程的积极影响已得到广泛认同。研究表明, 若没有学术研究的贡献, 约有10%的企业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就不会成功。基于高校技术转移过程的阶段特征剖析了技术转移的动因, 结合我国高校技术转移的现状提出了完善技术转移机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覃川.中国大学技术转移的基本模式与关键因素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6 (26) :17-20.

[2]杨慧玉.高校技术转移的机制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5 (10) :108-114.

[3]吴兆龙.对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方式的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1) :116-118.

[4]吴新明.充分发挥高校在技术转移中的重要作用[J].大学技术转移, 2007 (1) :79-81.

[5]刘彦.我国大学技术转移的发展与问题[J].中国科技论坛, 2007 (3) :99-104.

[6]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科技统计报告:2007年我国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特征分析[R].http://www.most.gov.cn/k jtj/.2007.

技术问题分析 篇2

【摘 要】伴随着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计算机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高中信息技术是大多数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初期教育,这也直接决定着信息技术在整个高中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对此,为了优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本文详细分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进对策。【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问题 改进对策

随着网络信息化、数字化的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显得格外重要,但是实际的教学情况并不乐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经过非常多次的改革、创新,并且每一次改革与创新都会使课程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生活,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具体,这也给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一定的升级与活力。但是,因为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高中信息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及时改进。1.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1)教学理念落后。我国传统教学大多教学理念都是以“应考式”教育为主,其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理念落后一直制约着教学的发展[1]。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对该课程并不非常重要,因为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于教师而言非常简单,内容也并不多,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自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进行教学,并且大多数课堂都是让学生进行自由操作,这也很容易导致贪玩的高中生借助信息技术课堂去玩耍,例如玩网页游戏。这样的教学理念,最终必然会导致信息技术教学质量较差,课堂环境恶劣;(2)课程体系不健全。在新课改之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化,其衍生出了非常多的教学模式以及方法,这些方法与模式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有一定的提升性[2]。但是,因为物质条件、时间条件等因素,实施这些教学模式与方法仍然较为困难,其教学课程体系仍然有一定缺陷;(3)教师主体地位不正确。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较差,在加上学校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技能培养的不重视,提升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素质的空间以及途径并不多[3]。除此之外,因为教师主要以“应考式”为主要教学理念,其普遍只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操作或理论知识即可,对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并没有明显的帮助。

2.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改善对策 2.1理解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目标,转变教学理念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需要从信息技术知识基础教育为目标,还需要以学生的智慧、情感以及思想等多方面着手教育,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自主感受和学习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4]。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能力、价值观以及信息技术观,并促使学生能够在显示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知识,尤其是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探究等。推动学生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2.2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学科体系

在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转变信息技术课程传统的以学生为目标的教学理念,以稳定、持续、健康的信息技术教育观念,对信息技术学科实行系统性、完善性的发展与建设,除了教学资源环境外部条件以外,还需要不断强化教育评价体系内部的建设完善性。因为传统评价系统严重阻碍着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通过优化评价体系,促使学生与教师这两个主体在课堂当中发挥自己独特的发挥。除此之外,为了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科之间的衔接性,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地理以及政治等相关课程之间构建链接性,这样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提升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兴趣。最典型的案例便是一些关于语文知识或英语知识的计算机游戏,通过这些游戏能够在培养学生鼠标键盘应用熟练度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或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2.3重新构建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从教师的角度分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学校的师资团队建设、资源支撑等方面,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应用有效的培训体系以及评价体系,例如组织教师参与社会上的教学讲座。同时,建立正面的激励机制,真正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教育的主动性,强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素质;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应用能力,转变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在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基础上,还需要重视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熟练程度和关于网络的一些操作技巧,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教学。【结 语】

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篇3

【关键词】电子通信系统 移动卫星通信 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144-01

随着我国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子通信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方式。人们也能很好地运用电子通信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来学习和工作。电子通信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生活,它还在改变着社会和国家,使得国家不断发展,特别表现在卫星通信技术上。当然我国的电子通信技术还存在一些关键技术的问题,有待人们改善和加强。

一、电子通信系统概述

电子通信技术属于现代通信技术中的一大部分。电子通信技术还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支柱,是现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国家国民经济的神经系统和命脉。在现代化信息社会,电子通信技术无处不在,它涉及的范围也很广,包括移动电信、广播电视、雷达、声纳、导航、遥控与遥测以及遥感等领域,还有军事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各种信息系统都要运用到电子通信技术。

电子通信系统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常见的就是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其中移动通信就包括了卫星通信,此外还有蜂窝系统、集群系统、分组无线网、无绳电话系统、无线电传呼系统等多个领域。

二、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

近几年来,电子通信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就其最具代表性的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来看,就存在很多关键性的技术问题,有待加强和改善。移动通信技术在电子通信技术中发展范围最大最迅速,传统的蜂窝通信因为可用无线频谱资源的增加和无线信号的衰弱而变得越来越受局限。不断缩小的小区半径代表着基站的密度也在不断增加。除此之外,频繁的越区切换导致空中资源的浪费和频谱效率降低,这也使得网络建设的成本也是越来越高。从以上各种因素可以看出,要想获得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更大更充足的系统容量,就应该突破传统蜂窝体制,应用新的移动通信技术。

1、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分布式天线是很有效也很成功的一种方式,每个小区内都有很多个无线信号处理单元,这些单元距离都比载波波长要远得多,并且它们都能进行功放变频和信号预处理。要在核心处理单元实现信号处理的功能,首先就要完成信号的收发功能和一些简单的信号预处理,然后就要与核心处理单元连接,通过光纤和同轴电缆或微波无线信道来实现。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分布式移动通信,第一种就是在所有的无线信号处理单元上所有相同的下行链路信号同时发射,然后小区内的无线信号处理单元接收到上行链路信号之后直接传送到中心处理单元。这种方案优点是简单,缺点则是会不断干扰系统,阻碍了系统容量的扩大。第二种方式则是在整个业务区域内完成无线覆盖的分布式天线结构,通过用大量的无线信号处理单元来实现,从而突破传统蜂窝小区的理念。这种方式也可称之为“受控天线子系统”,即“仅与移动台相近的信号处理单元负责与移动台进行通信”的方式。第二种较之第一种更理想,但同时它也更复杂。

分布式移动通信较传统的移动通信技术有几点优势,第一是小区间干扰低、SIR高且系统容量大,第二是它内部的分集能力不仅能用来抵抗阴影效应,还能够保证不衰落和扩大系统的容量。第三是它能全面提高其自身切换性能和接受信号的功率,还能降低其切换次数。第四是它对其他通信系统的干扰小并且在相同发射功率下覆盖的区域更大,反之其发射功率更低。第五是它不仅能更方便快捷地实现任意形状的无线业务服务区,还能核心处理单元集中处理信号。更能有效利用无线资源。

子通信系统分为5层:应用层、驱动层、传输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这5层之间功能划分应明确,接口应简单,从而为硬软件的设计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应用层是通信系统的最高层次,它实现通信系统管理功能(如初始化、维护、重构等)和解释功能(如描述数据交换的含义、有效性、范围、格式等)。驱动层是应用层与底层的软件接口。为实现应用层的管理功能,驱动层应能控制子系统内多路传输总线接口(简称MBI)的初始化、启动、停止、连接、断开、启动其自测试,监控其工作状态,控制其和子系统主机的数据交换。传输层控制多路传输总线上的数据传输,传输层的任务包括信息处理、通道切换、同步管理等。数据链路层按照MIL—STD一1553B规定。控制总线上各条消息的传输序列。物理层按照MIL—STD一1553B规定,处理1553B总线物理介质上的位流传输。应用层、驱动层在各个子系统主机上实现,传输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在MBI上实现。

2、卫星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

卫星通信在电子通信技术中最为先进,它也有很大的优势,包括通信距离远并且容量大,通信线路质量稳定可靠以及机动性能优越和灵活地组网等这些都是别的技术没有的特点。但随着不断快速发展的全球信息化产业,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复杂多样,电子通信技术已进入高速、多媒体、业务多样化和可移动的个性化时代。

目前的卫星通信的一些关键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它包括高速数据的业务需求。以及卫星通信应用宽带IP的难点。现代卫星通信技术采用一些关键技术来解决问题,一个就是数据压缩技术,它能让静态和动态的数据压缩都能有效提高通信系统在时间、频带、能量上的工作效率;第二个就是智能卫星天线系统;第三个就是宽带IP卫星通信技术的研究;第四个就是新型高效的数字调制及信道编码技术;第五个就是多址连接技术的改进和发展;第六个就是卫星激光通信技术。

未来的卫星通信数据率会通过激光通信来实现,激光的优势会在互联卫星网中得到充分发挥,因为在那里经常会应用到激光通信技术,它在外层空间进行,所以不会受到大气层的影响。还可以利用“星际激光链路”技术来缩短全球卫星通信中的“双跳”法的信号时长。有专家提出“在卫星激光通信在比微波通信数据速率高一个数量级的理想情况下,天线孔径尺寸会比微波通信卫星减小一个数量级”的观点。那么如果在空间无线电通信中以激光作为载体来进行工作和运行未来的卫星之间进行激光通信是很有前途的。

供热管网焊接技术相关问题分析 篇4

1供热管网焊接的基本工艺要求

焊接技术虽然在供热管网中已经应用很多年, 焊接人员也积累了很多的焊接经验, 但是其在应用过程中依然出现了质量问题, 这与焊接人员的技术水平比较低有直接的关系。为了保证焊接工艺质量, 焊接人员在正是进行焊接时, 必须针对供热管网特点明确焊接工艺, 以此有效防止技术上的问题。其主要工艺要求如下:

首先, 正常情况下, 供热管网主要应用碳素钢, 该材料允许放置在-20℃的环境中, 但是不能再低于这个温度, 否则碳素钢性能将大受影响, 也会影响焊接质量, 另外, 低合金钢可能放置在-10℃中。每种钢材在焊接之前, 一定要进行预先的预热, 预热温度保持在20-50℃之间, 钢材的厚度应该超过6mm。如果是低合金钢管子, 其厚度没有超过6mm, 可以在零下温度下进行预热, 碳素钢厚度超过了15mm也能够在零下环境下进行预热。

其次, 如果对接管座或者是主管进行焊接, 焊接人员需要以主管预热温度为焊接标准, 如果是对非承压件以及承压件进行焊接, 焊接人员应该按照承压件来确定预热温度。焊接期间, 层间温度一定要控制在规定要求之内, 最高温度不能超过400℃。如果是对中合金钢、高合金钢进行焊接, 焊接过程中飞, 焊接人员需要应用混合气体, 避免跟层出现氧化等问题。焊接人员尤其要注意, 不能在工件表明实验电流, 或者直接焊接作为临时支撑的物质, 如果是高合金钢, 千万不能使用卡具对准接口。焊接管子时, 焊接要将管内中的空气全部排除出去。为了避免出现焊缝, 焊接人员要多次进行焊接, 如果焊接的次数比较多, 焊接人员必须逐层检查, 检查完全合格之后, 再进行焊接。焊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变形以及其他缺陷, 为此, 小型管子最好由两人对称焊。

2供热管网焊接中常见缺陷的产生原因

2.1气孔。焊接人员在对供热管网进行焊接时, 气孔是经常出现的质量问题。有很多位置都能够出现气孔, 比如管网内部、接头位置。焊接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气孔, 主要是因为管网坡口处未能进行有效清洁, 可能存在着比较多的水或者是油污, 也有可能是因为焊接人员应用的焊条并没有根据规范要求来烘焙。此外, 焊芯出现锈蚀或者是药皮性能下降, 剥落。供热管网焊接通常应用的是氩弧焊, 此种焊接技术对条件有着严格的要求, 如果当时的环境因素不符合条件, 管网非常容易出现气孔。因为管网中出现了气孔, 焊缝截面会达到减小, 焊接质量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2.2咬边。焊接过程中, 焊接人员会发现焊缝边缘位置会出现明显的凹陷, 专业人员称之为咬边。之所以会出现咬边主要是因为焊接过程中, 电流过大或者是因为焊条使用的角度不正确。咬边减小了母材接头的工作截面, 从而在咬边处造成应力集中, 散在重要的结构或受动载荷结构中, 一般是不允许咬边存在的, 或对咬边深度有所限制。

2.3夹渣的长生。夹渣就是残留在焊缝中的熔渣。夹渣也会降低焊缝的强度和致密性。产生夹渣的原因, 一是焊缝边缘有氧割或碳弧气刨残留的熔渣;二是坡口角度或焊接电流太小, 或焊接速度过快;三是在使用酸性焊条时, 由于电流太小或运条不当形成“糊渣”;四是使用碱性焊条时, 由于电弧过长或极性不正确也会造成夹渣。

2.4未焊透、未熔合的产生。焊接时, 接头根部未完全熔透的现象。称为未焊透;在焊件与焊缝金属或焊缝层闻有局部未熔透现象.称为未熔合。因此, 在4大管道的重要结构部分均不允许存在未焊透、未熔合的情况。

2.5焊接裂纹的产生。焊缝金属由液态到固态的结晶过程中产生的裂纹称为热裂纹, 其特征是焊后立即可见, 且多发生在焊缝中心, 沿焊缝长度方向分布。产生热裂纹的原因是焊接熔池中存有低熔点杂质, 由于这些杂质熔点低, 结晶凝固最晚, 凝固后的塑性和强度又极低, 因此, 在外界结构拘束应力足够大和焊缝金属的凝固收缩作用下, 熔池中这些低熔点杂质在凝固过程中被拉开造成晶间开裂。

3供热管网焊缺陷的防治措施

3.1预防产生气孔的办法。选择合适的焊接电流和焊接速度, 认真清理坡口边缘水分、油污和锈迹。严格按规定保管、清理和焙烘焊接材料。不使用变质焊条, 当发现焊条药皮变质、剥落或焊芯锈蚀时, 应严格控制使用范围, 焊丝要除锈, 使其表面光亮。埋弧焊时。应选用合适的焊接工艺参数。特别是薄板焊, 焊接速度和线能量应尽可能小些。

3.2防止产生咬边的办法。选择合适的焊接电流和运条手法, 随时注意控制焊条角度和电弧长度;氩弧焊工艺参数要合适, 特别要注意焊接速度不宜过高, 手法平稳。

3.3防止产生夹渣的措施。正确选取坡口尺寸, 认真清理坡口边缘。选用合适的焊接电流和焊接速度, 运条摆动要适当。焊条质量要过关, 不能有偏芯现象。

3.4防止未焊透或未熔合的方法。正确选取坡口尺寸, 合理选用焊接电流和速度, 坡口表面氧化皮和油污要清除干净;封底焊清根要彻底, 运条摆动要适当, 密切注意坡口两侧的熔合情况。

3.5防止产生热裂纹的措施。一是严格控制焊接工艺参数, 减慢冷却速度。适当提高焊缝形状系数, 尽可能采用小电流多层多道焊.以避免焊缝中心产生裂纹;二是认真执行工艺规程, 选取合理的焊接程序, 以减小焊接应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可知就目前的焊接技术而言, 要想在供热管网焊接过程中, 真正彻底的避免质量问题, 还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只要焊接人员做好焊接的准备工作, 并且所焊接工艺以及要求熟练的掌握, 供热管网焊接质量基本上能够保证。为了保证焊接质量, 焊接过程中, 就应工作好质量控制工作, 焊接结束之后, 需要进行严格的验收, 如果有不合乎质量的焊接环节, 务必要返工重新焊接, 为了避免重新焊接, 焊接人员一定要认真完成每一项焊接任务。

摘要:供热管网施工过程中, 必须会应用到焊接技术, 因为焊接技术与普通的电焊技术相比, 更能够保证供热管网质量, 但是焊接技术对焊接人员的技术性要求非常高。以工艺要求为出发点, 着重探讨了供热管网中应用焊接技术存在的质量问题以及预防对策, 仅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供热管网,焊接技术,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清典, 李灿新, 杨学敏.供热管网热平衡调节技术探讨[J].建筑节能, 2010 (7) .

[2]夏学彬, 郝志伟.供热系统的平衡调节[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19) .

[3]刘颖.集中供热管网的设计及优化浅谈[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8) .

[4]王海英, 张君, 陈少美, 王洪波, 胡松涛.数据采集与监督控制 (SCADA) 系统在集中供热中的应用与节能分析[J].暖通空调, 2009 (8) .

技术问题分析 篇5

聚焦课堂行为促进有效教学――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问题行为应对策略分析

严利平

(浙江省淳安县威坪镇唐村中心学校)

摘 要: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也是层出不穷,这些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影响正常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还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展开讨论,分析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同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应对策略;有效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师的期望,如何提高却是大家的困惑。而信息技术学科具有教学内容的发展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和教学过程的协作性、自主性等特点。如何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上好信息技术课,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什么是课堂问题行为

说到课堂问题行为,首先要了解问题学生。所谓问题学生,是指由于人格适应不良而通过各种类型的问题行为来满足他们种种需求的学生。人格适应不良的问题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对人对事表现出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行为倾向。课堂问题行为是由问题学生在课堂中实施的不良行为。它不但妨碍了问题学生自己的学习,而且有时还干扰教师的教学和其他同学的学习,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不仅只限于问题学生身上,优秀生也同样会出现问题行为,只是频率和严重程度不及问题学生,或表现形式不同。总之,只要学生在课堂中产生了给教学活动和自身学习带来负面影响的行为都可视为课堂问题行为。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若干表现及成因分析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课堂教学。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正常教学的行为。这些课堂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1)学生游戏屡禁不止;(2)不愿意耐心倾听;(3)破坏性行为。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的这些课堂问题为什么会如此普遍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还是要从教师、学生、信息技术课硬件环境着手分析。

(一)学校的信息硬件设施影响着课堂实效

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硬件条件还不是很完善,全校仅2个机房,新机房是拥有25台电脑,但没有大屏幕。像七年级一个班有40多个人,基本上只能两位学生合用一台,人多机少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有部分学生充当了观众的角色。没有多媒体让学生缺少了直接感知,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校硬件设施严重地影响着课堂实效。

(二)学生的信息认知水平影响着学习效率

由于农村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差异较大,导致在同一个教学班里学生的信息知识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停留在“信息技术是副课,学不学不会影响升学”的认识水平上,学生把注意力过度集中在了五门主要的.学科上,而将非考试学科的信息技术课堂作为放松、消遣时间的学科。学生抱着玩的心态来上课,甚至是奔着网络、游戏而来。

(三)教师信息素养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堂问题行为看上去是学生的问题,实则有些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也与教师有关。例如,有些教师自身对信息技术课认识不足,认为信息技术课不重要,上课时教师只注重讲授不注重课堂管理,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听之任之,这也助长了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同时,教师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有些信息技术课任课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上课仓促应战,教学内容随意性大,上课思路不清晰,步骤不当或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学语言平淡无味或含糊不清,讲课速度过快、过慢,(本网网 )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进而诱发课堂问题行为发生。

三、信息技术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

所有这些信息技术课堂问题行为都是与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相违背的,都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认为:要在硬件不完善、学生信息素养参差不齐的农村学校,有效防止课堂上学生出现这些问题行为,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真正地参与进来,化被动为主动,就必须相应地从环境、学生、教师三方面下功夫,着手进行教学。

(一)环境方面

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较高水平的软、硬件环境支持。然而对于硬件条件不够完善,人多机少及缺少多媒体大屏幕的直接感知等问题,我们就要在网络教室及其他软件进行下功夫,解决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

硬件条件在信息技术教师没有能力改变的情况下,我们要利用软件改变现状。比如,我校学生机房没有多媒体大屏幕,那我们就努力研究网络教室,利用网络教室软件来演示,让学生也能直接感知。又如,我校人多机少,在课堂中要两三个学生一台机子,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分组前对学生要充分了解,避免出现部分学生只是旁听者、观众的现象,努力做到互帮互带,共同讨论,利用“小老师”及时辅导、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解决两极分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学生方面

1.学生要明确规则,以制度促效率

规则是一种指引或约束,制订课堂规则的目的是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信息技术课大多是在机房上课,特殊的教学环境必定产生许多其他课堂所没有的问题,因此,明确信息技术课堂规则显得尤为重要。

(1)课前,学生列队出发

上课前3分钟,班级整队为男女两列出发,由信息技术课代表负责纪律,路上做到轻声慢步。至机房门口后再次整队,安静等待教师许可后才能按序进入机房。

(2)课中,学生固定座位

每位学生在计算机房的座位是固定的,不能随意调换,每台计算机上都有明确的编号,开学初将名字与编号固定成册存放在机房。每位使用者都必须对自己的计算机负责,必须清楚登记计算机的使用情况,学期中期及期末进行检查,并将其结果纳入期末成绩评定中。

(3)课后,学生整理座位

每学期的始业教育课中,教师会对学生课堂规则进行明确,其中学生耳熟能详的是离开机房的“四步曲”,可解释为“一关,一写,一整,一摆”,安全关闭计算机,填写计算机使用情况手册,整理桌面,摆放凳子。每班如此,确保了下一个进入机房的学生能感受到整洁、明亮的氛围。

2.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我们课堂中由于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如有的学生不善于倾听、有的学生不善于合作……导致学生难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全程参与课堂,积极、好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学会倾听

由于我们平时对养成教育不够重视,学生没有完全养成倾听的习惯,导致我们的课堂由于学生没有仔细倾听而对学习任务不够明确,对老师的讲解、分析不够明白,为此,我们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例如,在我们的课堂中,学过一个知识点之后,可以请学生亲口说一说他的收获;如在布置完一个任务后,可以请学生来重复一遍。在这种“及时反馈”的压力下,使学生时刻保持认真听讲的学习态度,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及时反馈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从而为提高课堂实效作保证。

(2)学会合作

面对信息素养参差不齐的学生及人多机少的现状,要对学生合理分组,要合理搭配同桌,选择合适的小老师,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例如,在教学《我的风采》“自定义动画”的方法时,有的学生无师自通,老师没教就会了,这时我让这部分学生充当“小老师”来指导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在一个“小老师”的带领下,会涌现出更多的“小老师”,在他们完成所有自定义动画任务之后,鼓励他们去帮助那些还不会操作的同学。

(三)教师方面

1.以趣激趣志高远

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环节直接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力求每节课都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引导他们,激发其学习兴趣。如,教学“电脑绘画”时,先通过电脑演示几幅精美的电脑图画,当学生边欣赏边赞叹时,教师趁机插入:“同学们,这些图画美不美啊?它们都是通过电脑画出来的。只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也能画出一幅幅漂亮的图画。”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如,教学“指法”这一内容时,教师演示一个叫做“警察抓小偷”的指法练习游戏,让学生在感受“紧张”气氛的同时,兴趣大增。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这为讲授新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借境生情情更浓

信息技术课堂需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创作能力,最终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教学“Word自选图形的设置”中,先出示两张对比图片,找不同点,让学生通过比赛,尽快找出两张图片之间的区别。当学生找出图片的不同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自选图形的工具功能让两张图片变得相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主探究自选图形的旋转或翻转、调整与变形、叠放顺序和组合等命令按钮及工具的功能。这一情境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在兴奋状态下进行自主与探究学习,比起教师重三叠四的讲解要好得多,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寓学于乐乐无穷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学科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操作技能是十分枯燥乏味的。教学中,教师如果直接让学生接受这些学科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操作技能的话,他们很快便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爱玩游戏这一特点,充分利用电脑独具的人机交互性和媒体的多样性特点,在“学中玩,玩中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譬如,教师可利用“宠物连连看”“小熊回家”等小型的Flash游戏练习鼠标的操作;利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地鼠”“青蛙过河”等游戏让学生练习键盘操作,提高打字速度。这样,使学生从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获得知识,从知识中体会到学习乐趣,获取学习的内在动力,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4.依托结果增效果

如果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不时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会激发出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这也正是学生痴迷网络和游戏的主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假如我们能适时采用即学即用的方法,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总感觉到有新的挑战、新的兴奋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以保证学习效果。如,教学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时,学生利用关键词查找到“动画英语”后,兴奋都写在脸上。然后把资料的查找延伸到语文、科学等学科,既丰富知识,又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拓展这一效果,当某个学生的作品比较完美时,就可借助多媒体广播的优势,向全班同学展示,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总之,问题行为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处理问题行为时应客观看待,应注意从问题行为的本质原因入手。解决问题行为的策略有很多,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师教学艺术,可以减少问题行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效率。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需充分关注学生学习,加强教学探索,才能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2]栾文娣。课堂问题行为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0)。

桥梁施工技术及裂缝问题分析 篇6

一、桥梁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施工设备达不到要求的水平

众所周知,在桥梁建设中,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是决定桥梁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在当前的桥梁建设中,由于对桥梁施工的要求不断增加,从而也就导致了桥梁施工的难度大大提高,这就要求了在桥梁施工中需要技术能力更高的施工人员,但是由于现阶段中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达不到桥梁建设的基本要求,这样就会导致桥梁的施工质量出现问题。另外,由于施工难度的增加,在一些桥梁施工中,就必然需要一些特殊的施工设备。但是在当前的阶段,一些的桥梁建设企业由于缺少资金或者为了节约成本,就会导致该特殊设备的缺失,从而使施工质量出现一定的影响。对于施工过程中的一些难度大的工程来说,更加需要专业的设备进行施工,但是有的建筑单位却缺乏对设备的维护,从而使设备的施工能力出现一定的损失,从而也会影响施工的质量,进而使施工的进度降低。

2.桥梁施工中监督力度不够

在进行桥梁建设时,强有力的监督工作不仅能够保障桥梁施工高质量的正常进行,还能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但是在一些的建筑单位,他们的监督制度不够完善,所制定的监督措施也不够规范,这就导致了监督工作不能完全的落实,工作人员对监督措施不够重视,这样就会导致严重的安全问题。另外,由于对桥梁施工的监督工作不到位,从而也就忽视了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导致了他们安全意识的降低,这样就会造成在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大大提高。最后就是有关部门对于施工材料的监督不当。在进行选购材料时,一些选购部门对于材料的采购和管理都缺少相关的经验,这样就会导致采购的材料难以符合桥梁工程的要求,从而造成桥梁的质量问题。

二、造成桥梁出现裂缝的原因

1.温度变化引起桥梁出现裂缝

我们都知道,在进行桥梁施工时,对于混凝土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混凝土的施工时,外界环境的变化对混凝土具有十分大的影响。在较低的温度下,混凝土的性能会出现变化,从而使混凝土的强度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混凝土出现变形会导致在混凝土的内部出现一定的应力,这些应力一旦超过混凝土的承受范围,就会使混凝土出现裂缝,最终也会导致桥梁出现裂缝。

2.施工材料质量引起桥梁出现裂缝

对于桥梁建设时所用到的混凝土来说,主要成分为水泥、砂、骨料、拌合水以及外加剂,在保证这些材料的同时,还要确保各种材料的比例符合要求,如果配制混凝土的材料不合理或者比例分配不科学,就会导致使用的混凝土不合格,从而导致桥梁出现裂缝。如果砂石的含量超出了规定的范围,就会导致混凝土干燥时产生不规则的网形裂缝。另外,拌合水以及外加剂如果加入的过多同样也会造成桥梁内部的钢筋出现腐蚀,从而引发桥梁出现裂缝。

3.收缩引起桥梁出现裂缝

对于桥梁出现的裂缝,最常见的是由于收缩造成的。造成收缩裂缝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混凝土表面承受了过大的拉力以及内部承受了过重的压力。在桥梁建设中,完成桥梁表面的铺设后,我们经常要对桥梁进行养护,否则将会造成混凝土出现干燥的现象。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去解决,就会导致混凝土的表面和内部出现收缩不均匀的现象,从而使混凝土的表面和内部承受的载荷不同。最终导致混凝土因为内外受力不均匀造成收缩裂缝。

三、解决桥梁施工技术和裂缝问题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对施工的监督

为保障施工质量的有序进行,建立健全完善的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就能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相关的规定,对于在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可以根据这些制度由相应的技术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技术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使桥梁施工中的施工质量问题大大减少。另外,我们还要加强对施工的监督力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监督,确保他们的施工方

法都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并且还要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及时做出相应的措施去解决。另一方面还要对桥梁工程进行定期的检查,这样可以加强桥梁施工的质量监督,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还可以及时地发现施工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并及时地去解决,从而确保桥梁施工的正常进行。

2.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

在进行桥梁建设时,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可以有效地提高施工质量,减少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产生。所以在进行施工时,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进一步的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作为技术施工人员来说,要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尽量减少由于技术指导失误而产生的安全问题。最后就是要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这样就能够减少由于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不足引发的施工质量问题。

3.提高桥梁设计的质量

首先,设计合理的桥梁结构。设计合理的桥梁结构可以减少工程的数量,还可以降低桥梁产生裂缝的几率。其次,充分发挥混凝土的特性,在混凝土中加入微膨胀剂,这样就能使混凝土在约束下形成一定的预压力,從而能够减少收缩裂缝的产生。最后,改善桥梁边界约束的构造设计,在桥梁的接触层设置滑动层来防止温度应力,大大地减弱外约束的影响。

4.加强对温度的监测,提高施工质量

在桥梁建设的现场,设置温度的监测点,防止混凝土因为外界温度的影响出现裂缝。最后就是要提高施工质量,严格的按照桥梁建设的要求进行施工,减少施工中的各种失误,确保施工质量,整体上防止桥梁裂缝的产生。

四、结语

总而言之,桥梁施工技术问题以及裂缝控制问题已经引起了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我们要在严格遵守施工技术的前提下进行施工,尽量减少桥梁裂缝的产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桥梁的安全性,才能实现企业和人身利益的双赢。

工程用吊车技术问题分析 篇7

1 工程用吊车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吊车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能够极大的节省人力成本, 提升工程建设的效率。然而在吊车的使用中, 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 这些问题对于吊车的使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吊车出现摆动

在吊车使用的过程中, 由于重物比较沉重, 或者是其它原因, 重物经常出现晃动的现象, 这不仅对吊车的工作效率产生了一些影响, 同时也给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在对吊车的摆动问题进行相关的研究之后, 为了防止出现晃动, 可以使用最优控制器、模糊控制器以及其它非线性控制器。运用这些控制器虽然能够去解决相关的晃动问题。但在实际中, 由于控制算法非常繁琐, 实际应用的不是很多。除此之外, 使用常规抑制残留震荡的机械以及电子方法来抑制晃动的话, 必须对对吊车进行大范围的改动, 这样就增加了成本, 因此, 实际中应用的也不是很多。

1.2 单轨吊车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单轨吊车主要是为了在井下采煤时进行辅助运输, 在实际的运行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有下面几点:首先, 每个机车的间不相同, 对机车检修带来了很大麻烦;其次, 驱动轮经常的脱胶, 使得维修费用以及材料费用支出加大;再次, 电气故障以及液压故障经常发生, 使得机车不能正常的运行;最后, 蓄电池也经常出现故障。

2 工程用吊车问题的解决措施

不同类型的吊车在运行中会出现不同的技术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 对工程的进度以及工程质量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 必须对这些技术问题进行研究, 以便找出解决措施。针对上面出现的问题, 其解决措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防止摆动的措施分析

使用原来的方式对摆动进行控制的话, 算法非常的繁琐, 因此, 为了能够使得控制简便, 应该使用经典控制理论和输入整形技术相互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防摆管控。

2.1.1 建立吊车系统的数学模型

在吊车运行的过程中, 防止晃动的最为关键的就是对水平运动的过程进行管控。因此, 在建立模型之前, 要假设在水平运动的过程中不受风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 另外, 缆绳的强度可以足够大。那么运用拉格朗日方程来建立数学模型是最为恰当的。其方程式如下:

在这个公式中, P表示的是质点系的势能, qk表示的是质点系的广义坐标, k表示的是质点系的自由度数, Qk表示的是广义力。

2.1.2 设计控制器以及输入整形器

运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起数学模型, 然后在吊车伺服控制系统的基础上, 设计控制器以及输入整形器。

2.1.3 进行仿真实验

通过建立吊车伺服控制系统, 并将整形技术也引入了控制系统中, 设计了输入整形器。这样就可以对吊车进行仿真实验了。其实验的结果如下面的图1、图2所示。

图1是引入整形技术前后位置响应曲线的变化, 如果在调节时间差不多的情况下, 整形以后, 其位置响应的超调量减小的很快;图2是引入整形技术后摆角曲线的变化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整形之前与整形之后, 完全削摆的时间一样, 同为7秒, 但整形以后, 输出的摆角减少了很多, 摆动的范围还不到原来摆动范围的1/3。从这里可以看出, 引入整形技术后, 相同的时间内, 吊车系统的抗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2.2 单轨道吊车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单轨道吊车出现的问题, 现在特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2.2.1 针对机车配件不完全相同的问题, 应该加强对机车档案的管理。

在档案中, 应该将设备零件的型号、生产厂家以及更换的日期记录明确, 这样在出现故障的时候, 就能够尽快的进行更换。

2.2.2 对于驱动轮经常出现脱胶的情况, 首先应该从原理上进行分析。

单轨道吊车主要依靠加紧油缸的收缩使得驱动轮和导轨紧紧的咬合在一起, 以便产生足够的正压力, 从而确保吊车工作时有比较充足的驱动力。一开始以为两者咬合的越紧, 压力就越大, 因此就导致了驱动轮的脱胶问题。为了防止脱胶, 夹紧压力不能过于高, 一般设定到6-8MPa, 在爬坡的时候, 设定为8-10MPa, 就完全能够满足其对压力的要求。如果压力过于高, 就会对驱动轮造成损坏。

2.2.3 电气故障方面的问题, 总的来说主要有电缆或者通讯线破皮故障, 同时还包含由破皮故障引发的其它故障, 比如开关电源受到损坏以及变频器报GF出现故障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一般从加强日常的管理入手。对于一些比较容易出现破皮的线路要加上护套, 并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对于液压故障来说, 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机车的油脏使得电磁阀被堵塞, 或者油出现了泄漏。因此, 为了防止漏油, 就要强化对油脂的管理。在吊车中增设手动的打压装置, 如果吊车出现故障, 使用手工操作, 建立压力, 使得吊车敞闸, 从而方便对吊车进行维修。

2.2.4 对于蓄电池的故障,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首先, 建立蓄电池使用、运行以及充放电和维修档案, 加强对蓄电池的管理。在这个档案中, 应该将电池的编号、投入使用的时间以及累计进行充电的次数进行记录, 同时还要将电压、电流以及电解液的温度等记录在档案中。这样就能够使得吊车司机以及维修工人在吊车运行中能够及时的掌握吊车蓄电池的使用情况, 使他们能够依据蓄电池充完电后所运行的距离以及电压下降的比例来判断是否应该给蓄电池充电, 以便保证吊车正常的运行;其次, 在给蓄电池充电的过程中, 如果电解液的温度即将超过45℃, 那么就要对电解液进行降温。因此, 在机车上要加装降温装置, 随时给蓄电池进行降温, 以便延长电池的使用年限;再次, 在给蓄电池充电的时候, 务必看清蓄电池的型号, 使用相应的电流给蓄电池进行充电。如果充电的电流过于高或者过于低, 以及充电的时间过于长, 都会造成蓄电池过充电, 时间长了就会大大的减少蓄电池使用的时间。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吊车在工程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节省人力, 提升工程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然而, 当前工程用吊车的操作主要还是依靠人力来实现, 在操作的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许多技术上的问题, 给机车的运行带来的很大的麻烦。文章首先对吊车在运行中经常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阐述, 主要有吊车出现摆动以及单轨道吊车的驱动轮出现脱胶、蓄电池出现故障等问题, 然后针对两种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期待文章的研究能够对工程用吊车技术问题的有效解决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熊伟, 梁艳阳, 武丽, 等.基于输入整形技术的吊车系统防摆控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1 (2) .

[2]杨成龙, 杨云, 王崴, 等.吊车虚拟维修系统的设计及其关键技术[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13 (7) .

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篇8

1 电子通信系统的概述

现如今,电子通信系统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不仅有效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水平,还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关研究人员也开始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电子通信系统设计中,逐渐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就我国当前电子通信系统技术应用现状来看,移动通信技术是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加强对其技术体系的改造与完善是非常至关重要的,是当前社会发展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手段。另外,电子通信系统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适用范围较广。所以,我们应该应这些科学理念灵活的运用到生产工作中,充分发挥电子通信技术自身的重要作用,使其能够为更多的领域和行业做出巨大的贡献,从而促进我国电子通信行业的长足发展。目前,这一技术主要被应用于航空与移动通信系统中。

可以说,移动通信技术是在电子通信技术的基础上而发展的。过去传统的通信方式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造成大量空中资源的浪费,从而极大了网络工程建设成本。那么,想要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提高频谱效率,就需要持续将更多高新技术应用于移动通信系统中,而对于航空领域来说,由于电子通信系统有着极强的复杂性,同时其又与各个设备之间有十分密切的关联,其设计质量的好坏就会直接影响到航空整个电子通信系统的使用性能。

2 航空领域中的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

随着通信产业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让人们的通信需求日趋多样化、复杂化,也让电子通信技术随之进入到一个可移动、多业务、多媒体、高速的个性时代。卫星通信系统航空领域中所应用到的电子通信系统。在电子通信技术中,卫星通信系统中的技术是最先进的,它具有通信容量大、距离远、线路稳定性好、组网灵活、机动性能优越等优点,同时也是其特点。

一般在对动态数据或是静态数据进行压缩时,通常都会采用先进的数据压缩技术,其主要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时间、能量、频带三个方面来提高电子通信系统的运行效率。而激光通信技术作为卫星通信未来主要的发展大方向,相关技术人员也在对其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这是因为在实际的互联卫星网结构中,由于其实在外层空间运行的,并不会受到大气层的影,所以使用激光通信技术能够达到十分理想的使用效果。并且,采用星际激光链路技术能够有效的缩短卫星通信信号的时长。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同的关键技术所存在的使用性能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这些关键技术都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3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现阶段,分布式天线技术是当前电子通信系统在移动通信领域中应用尤为广泛的一种关键技术。这种系统是由移动交同组成的。通常移动通信系统中包括了很多小区,其中每一个小区有设有若干的无线信号处理单元,而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距离已经远远超出了载波波长的规定范围,其主要的使用能够是对分布式接入的信号进行预处理,或是直接用于接收信号。但是,对于部分核心处理单元而言,想要充分发挥信号的处理功能,就必须保证其是在收发功能正常、信号预处理完成的情况喜爱,才允许与核心处理单元相互连接。

分布式移动通信主要有两种实现方式 :一种是在所有无线信号处理单元上同时发射所有与下行链路信号相同的上行链路信号,在无线信号处理单元接收到信号后,将其直接传送至核心处理单元。该方法虽然简单,但是不利于扩大系统容量,还会不断地对系统造成干扰。另一种是应用分布式的大线结构无线覆盖整个业务区域,然后利用大量的无线信号处理单元实现信号处理,从而突破了传统的蜂窝小区。该方式也称为受控天线子系统,相较于第一种方式,该方式更复杂但也更理想。

相比与传统移动通信技术老说,现代化的分布式移动通信技术更具有显著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这种电子通信系统的容量较大,有着较高的抗干扰能力。第二,系统内部分集能力强,能够充分的保障信号的稳定性。第三,可以有效的提高信号的接收功率,减少频率的切换次数。第四,如果在发射功率相同的情况下运行,分布式移动通信系统的覆盖面积更广,发射功率也比较低,也不会对周围其他的通信系统产生干扰。第五,通过在核心处理单元中将所有的进行统一的集中处理,以此来满足于各种形态的服务区对无线业务的需求。

4 结束语

风力发电技术现状及关键问题分析 篇9

随着近些年风力发电技术的飞速发展, 能源公司对风力发电技术的研发力度也越来越大, 然而, 作者在对风力发电技术的调查中却发现, 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存在单机容量不足、风力资源分布不均、发电机组安全性能不足等几方面关键问题, 对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对此, 作者建议应对风力发电技术进行进一步研究, 本文主要对这几方面内容展开分析。

1. 风力发电技术的现状分析

风力发电是能源公司主要发展的项目, 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现阶段风力发电技术的主要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1.1 风力发电技术单机容量增多, 可以适应更多的场合发电以及满足相关的发电需求[1]。1.2 风力发电技术首次投入的成本较高, 在日常运营过程中的运营费用较少。1.3 能源公司的发展规模不断地扩大, 在整个发电行业的占比也越来越大。

2. 风力发电技术现状及关键问题

2.1 单机容量不足

从对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情况调查发现, 风力发电机的电机容量不足是当前风力发电技术面对的关键问题之一[2]。近些年来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 尤其是单机容量也从原来的600KW扩张到1.5MW的容量, 单机容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从整体风力发电技术的运行情况来看, 风力发电单机容量还是无法满足当今风力发电的需求。

2.2 风力资源分布不均

风力发电主要是将风力资源转变为电力资源, 而风力资源的是否重组也将直接影响到风力发电技术的运行效果[3]。而根据我国风力资源的分布情况来看, 风能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地区、东南沿海地带, 也使得这些地区的风力发电较为集中, 而能源公司也会过度的密集, 这些区域将会造成电能发电过剩或产生窝电的现象, 而且还会出现电能远距离运输的问题。

2.3 发电机组安全性能不足

风力发电机组是风力发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运行的效率以及安全性将直接影响到风力发电系统的运行效率。现阶段由于风力发电技术推广的不足, 很多地区的风力发电技术的改革不到位, 风力发电机组的安全性能不高, 经常会出现风力发电机组事故问题, 从而给风力发电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极大的影响, 风力发电系统的整体安全性、稳定性下降, 不利于能源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3. 风力发电技术关键问题的解决途径

3.1 加大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 在风力发电技术发展的过程中, 单机容量不足是当前风力发电技术主要面临的问题, 因此,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类问题, 相关研究部门应加大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4]。在风力发电技术的研发中, 应重点关注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 尤其是对单机容量的扩容, 为了满足风力发电的需求, 需要有着更大容量的风力发电机组进行支持, 单机容量的增加不能满于现状, 应不断地进行扩充, 而且, 在单机容量扩充下, 对增强风力发电效率也有着极大的作用。结合当今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作者认为, 风力发电技术应向着风力发电大型机组的方向发展, 这也是未来风力发电必然的发展方向, 这样促进风力发电工作的长远发展。

3.2 加大能源政策的支持

为了促进风力发电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应针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政策, 同时还应针对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问题进行治理, 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 作者建议应针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实施相应的立法规范, 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宣传力度, 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奠定基础, 促进我国风力发电的快速发展, 而且, 在得到国家能源政策上的支持后, 也能促进我国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

3.3 全面提升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性能

结合以上的分析, 当前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性能有待提升, 尤其是安全性、稳定性方面相关技术研究部门必须重视起来。加强对当前风力发电机组的研究, 一旦发现运行异常或是存在技术不足问题, 应及时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确保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效率。另外, 应对发电机组的装置结构进行改进和优化, 这样可以降低风力发电机组的安装成本, 更有利于风力发电技术的推广, 从而推动能源公司的快速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 在低碳环保理念贯彻下, 对新型能源的开发也越来越重视, 而且, 新型能源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而风力发电技术作为低碳经济能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将体现出其新的内涵和意义。在本文的研究中, 作者主要针对当前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关键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同时也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以进一步促进风力发电技术及能源公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兴佳, 王士荣, 董丽萍.风力发电技术讲座 (一) 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与现状[J].可再生能源, 2014 (01) .

[2]艾学智.论我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电源技术应用, 2012 (10) .

[3]杜刚, 党晓强, 刘华.新世纪风力发电技术中的若干问题分析[J].电气时代, 2011 (03) .

建筑施工中测绘技术问题分析 篇10

所谓测绘, 就是采用地面实体为参照物, 在图纸绘制一些具有标志性的图表。一般情况下, 对某块地皮进行开发过程中, 都需要经过测绘工程师的精准测量, 并且是要根据地势情况以及地貌特点来绘制地形图, 这样设计工程师才能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规划, 规划到决策以及设计出效果图。日常中, 我们经常外出旅游所使用的地图和旅游图纸, 以及交通工具都是需要的, 这些图文都是经过测绘工程师测绘出来的。测绘技术跟我们日常生活所接触的事物随处可以看到, 测绘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益处很多。

2 建筑施工中测绘技术主要内容

建筑的测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测绘要求精准并且比例很大的地图。通过采用建筑技术来进行测绘, 可以较快完成了建筑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结构以及建筑物周围的道路和房屋的具体位置。测绘工程师通过对于内部业务的数据分析以及外务事物的细致观察。就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该地块的测绘, 并且可以以数据的模式将这个建筑物位置表现出来;2这个测绘可以为建筑物的施工放样作为基准, 这个主要作用是在设计好的建筑地图上设计以及需要施工进行标示。但是在实现对各个方面进行测绘之后, 可以实现测绘产生的数据在实际施工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测绘产生的数据也要跟其他相关条件结合才能产生其威力, 实现对施工质量进行保障;3测绘用于建筑物的沉降以及建筑物的变形作用。在对建筑物实行测绘过程中, 有必要对建筑物进行观察以及监测, 时刻观察建筑物在水平方向的位移变化以及上下沉降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对建筑物的实时观察, 进一步确保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未能及时纠正, 进一步保障工程施工的顺利。

3 建筑施工中测绘技术存在的问题

3.1 检查过程松懈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我国测绘领域的发展也非常快, 可是实际存在一些客观原因, 测绘领域还存在未知的问题, 比如实际测绘不安标准执行, 测绘以及检查单位都是同一批次的人员, 他们长时间工作在一起, 批次之间都相互理解, 则在实际测绘中即便出现小的差错, 相互之间由于之间的情谊, 也不好意思提出, 还有个别的测绘人员对于测绘技术掌握不牢靠, 都认为小问题将不会引起什么大变动, 因此对这些都不急于重视。其实他们不知道建筑工程整个过程资金庞大, 就是一个小问题也可能引起很多的损失。

3.2 测绘技术人员专业不够

测绘工作是个非常专业的技术活, 需要掌握专业技能非常强的人员来操作, 另一方面也要求要具有一定经验的工程师来完成, 由于实际操作中, 个别工程师的技术不到家, 对测量结果草率处理, 对实际建筑测量数据处理不到位, 导致测绘结果与实际不符合。在一方面,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电子技术也在测绘领域有很大的应用, 很多先进的电子设备被引用到测绘领域中, 可是建筑施工中多数建筑公司都忽略对于测绘工程师在这方面的培训, 导致工程师跟不上设备更新, 使用不了先进设备, 这些直接导致就是没有很好使用先进设备导致对测绘结果测量不准。

3.3 建筑企业对资源的配备不够质量控制不到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现代测绘技术也跟着很快发展。对于当今先进技术使用到测绘领域, 在测绘单位引进先进策划设备是非常必要的, 这一举措可能会影响到建筑企业的实际成本规划。在一方面很多建筑企业的领导层还没有意识到现代先进设备能为企业的测绘带来效益, 所以, 很多建筑企业不愿意投入大笔资金在现代设备上, 就会导致建筑内部测量资源配置的不平衡。还有个别的质量管理人员对于实际测量中管理疏忽以及现场操作人员不负责等原因, 导致无法实际实现对建筑测绘的实际测量, 所以会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质量, 结果就是测绘出来的数据根本无法使用。

4 优化建筑施工中测绘技术的对策

4.1 增强对工程测绘数据的检查力度

首先, 在对图像数据进行检测时, 测绘工程师或许因一些不起眼的错误, 导致对整个工程施工的延误, 在实际处理图像数据工程中, 测绘工作人员就要认真地对图像数据进行一一对照来绘制, 不可以因自己的疏忽导致工程的延期施工;其次就是, 在对关键数据检测过程中, 检验员要对于每一个数据进行可靠记录, 只有将这些数据记录好, 才能对整个测绘数据的准确性进一步保障;第三方面, 对于风格检测进行中, 不同的软件测绘平台产生的测绘结果会有一定的差异, 不同的软件平台采用的记录符号也不尽相同, 这些都是测绘数据处理过程中引起不当的原因, 如何避免这些问题, 就要实施对不同要素进行分类应对, 这样由于不同软件出现的数据差异问题实现解决, 为后续的风格任务转换提供帮助。

4.2 对监管部门人员的选拔和技术人员的培养

现实竞争是残酷的, 但是也是优胜劣汰的最好验证, 现实中有失败, 也有成功, 失败与成功是相辅相成, 只有实施竞争体制才能找到真的人才。要完善对管理部门人才的录用制度, 进一步提升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采用培训手段或者采用一些激励手段来实现对管理层的管理, 来提高管理层的工作热情, 进一步保障测绘数据的质量。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对这个建筑测绘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建筑测绘是个非常庞大的工作量, 再者是引进设备量大且多难操作, 只有对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培训, 才能保证他们在实际操作的准确率, 严格按标准来执行操作, 这样的工作程序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还能保证工作质量。

4.3 完善建筑测绘质量体系。

在建筑测绘中, 测绘数据的准确性尤为关键。测绘数据的准确性可以确保它采用科学的角度去系统分析工作流程以及管理的有机结合, 并且可以随时获取准确信息来判断、修改、储备、发送, 最后以指令的形式来输出, 采用对建筑测绘质量管理体制的关键要素问题, 达到对现有的控制状态的改变, 最终实现对需求质量的保障。只有质量体制的保障实施顺利以及确保履行国家标准测绘体制, 进行科学合理制定适合自身的建筑测绘体制, 并且在实现对质量体制建立后, 要科学合理来管理, 确保体系在内部的科学运作。测绘质量体系在建筑企业内部不断完善的同时, 也要确保质量体系在施工中的执行, 这最关键要保证测绘质量的措施主要为:对于目前的测绘系统进一步完善。具体的措施为:对管理部门的管理机制进行完善;按照国家测绘标准制定相应的适合具体工程的测绘标准, 从而在多方面保证测绘质量的不断提高。

5 小结

科技的不但发展, 社会的不断进步, 推进了建筑工程的进步。当引入一些新型测绘设备时, 要求测绘工程师马上熟悉这些设备, 面对工程测绘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应及时解决。本文我在建筑工程测绘技术的重要性、建筑工程测绘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做了以上总结, 因知识水平的限制, 这只是本人一些粗浅的认识, 希望可以为测绘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摘要:任何东西有其积极的作用, 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虽然测绘技术在建筑施工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但是常常会因为测绘技术存在的问题, 影响到建筑施工。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总结、思考、探讨, 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探讨建筑施工中测绘技术存在的问题, 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建筑施工,测绘,技术

参考文献

[1]武超.建筑工程施工中桩基础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J].门窗, 2016 (08) .

[2]李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防水问题分析与探讨[J].民营科技, 2016 (08) .

[3]张波.建筑工程施工中多方位管理理念在的应用[J].智能城市, 2016 (08) .

[4]郭明深, 杨子雨.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识别和评估[J].山东工业技术, 2016 (16) .

[5]马锋.消防工程施工中常见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建材与装饰, 2016 (30) .

[6]姜雅欣, 刘一峰.工程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探究[J].科技展望, 2016 (25) .

[7]吴乾富.BIM系统在工程施工安装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 2016 (31) .

当前墙体保温技术存在的问题分析 篇11

【关键词】保温性能;安全性能;防火性能

1、外粘苯板保温存在的问题

外粘苯板保温效果是当前所有保温技术中最好的,而且根据对乌鲁木齐市和奎屯市建筑市场价格的调查得出,在达到相同保温效果时与其它保温技术相比价格最低,但存在以下问题:

(1)、防火性能差。

(2)、高层建筑保温层的抗风压特别是抵抗负风压不安全。

(3)、用于外粘苯板的胶和塑料胀钉是高分子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老化变脆,因而耐久年限有限,因此欧洲及我国都规定了不低于25年使用寿命的规定,将来外保温层的破坏将对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增加了废弃物流对环境的压力。

(4)、外粘苯板不满足在建筑外墙上外贴釉面砖的需求,因万一发生火灾或经过20~30年,粘结胶和塑料膨胀钉到了使用年限时变硬、变脆,就会有釉面砖脱落的危险,因此在国标及地方标准中都要求外粘苯板的外装修是涂料。在奎屯市外粘苯板墙刷涂料的工程较多,但也有些工程采用外粘苯板保温但是却用釉面砖装饰,存在不安全的隐患。

(5)、施工质量的控制难度较大:一是因为现在够规模的苯板胶厂不多,如奎屯市的厂家就有二十多家,因价格竞争激烈可能对胶的质量有所影响,其他耐碱网格布和塑料胀钉的质量都影响到外粘苯板的寿命。另外在粘结苯板时须在干燥的外墙上浇水润湿墙面,而如果操作工人责任心不强可能存在漏浇水的现象,影响粘结效果,因此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较多。有的工程为保证安全采用挤塑型聚苯乙烯板,这种保温材料虽好,但解决不了粘结胶和塑料胀钉老化影响寿命以及这种保温系统防火不好的问题,这使得一些专家很担心现在外粘苯板工程的寿命。

因此墙体外粘苯板保温是一种保温好、投资较低的墙体保温技术,但防火不好、寿命短、外饰面材料受限制以及长久的安全性是其致命的缺点,但因世界能源紧张,目前仍是节能墙体的主流技术。

2、钢丝网架聚苯乙烯板外保温

这种保温方式可以满足外墙镶贴釉面砖的需求,防火也好,但存在的缺点是:

(1)、钢丝网架聚苯乙烯板抹水泥砂浆保温由于仅依靠墙体内的外伸钢筋挑着保温板外的水泥砂浆抹灰保护层的重量,易发生钢筋变形使抹灰层下坠,使水泥砂浆抹灰层开裂,而且仅对50mm钢丝网苯板的抗震实验就发现,传出钢丝网切割聚苯板的声音,尤其当保温层较厚时这个问题更突出,水泥砂浆外保护层的开裂将使雨水进入保温层,加速了苯板的光老化和氧老化,使保温层破坏。

(2)、因苯板内有斜插钢丝(每平方米200根斜插钢丝),以及在苯板与墙体之间有间距600mm的外伸钢筋ф6固定苯板,每平方米面積达7.41cm2,增加导热系数0.0431w/m.k,考虑苯板接缝的影响,苯板的导热系数可接近0.9w/m.k,大大降低保温效果;单面腹丝非穿透型钢丝网架苯板比外粘苯板增加传热系数50~60%左右,双面腹丝穿透型钢丝网架苯板增加传热系数70%,保温效果下降很多。

(3)、钢丝网架苯板因有斜插钢丝和焊点、以及因保温不好需增厚苯板而增加造价:一般单面非穿透形100mm钢丝网架苯板其中钢丝网造价约需20元/m2(奎屯市使用),双面穿透形50mm钢丝网架苯板其中钢丝网造价约需42元/m2(乌鲁木齐市混凝土剪力墙建筑正在大量使用,50mm厚度的双面钢丝网架苯板在2008年春天价格为53元/m2,届时苯板价格为240元/m3.)。这是造价高、保温差的一种墙体保温方式,尤其当国家要求进一步提高节能保温标准时,苯板的厚度需要增加很多,这种保温技术的问题更突出,例如混凝土剪力墙若达到墙体传热系数0.38w/m2.k,按外粘苯板约需120mm厚度,如果用穿透形钢丝网架苯板需200mm!这种保温技术已经不可能完成了。

3、高保温砌块保温墙体

在框架结构和混凝土剪力墙建筑中用陶粒砌块内填塞苯板颗粒的高保温砌块材料用作保温墙体(乌鲁木齐市有相当比例的建筑采用),这种保温方式可以满足外墙镶贴釉面砖的需求,但需用保温浆料砌筑,并须将保温浆料加在梁边和柱边,复合墙体厚度290mm砌体才能达到平均0.52w/m2.k的传热系数,其缺点有:

(1)、保温比直接用苯板保温差得多,价格高;

(2)、在门窗口存在热桥发生附加热损失,增加窗的传热系数0.6~0.7w/m2.k左右,约增加窗的传热约20~30%,使窗口周边发生附加热损失,而窗的传热系数由2.5w/m2.k降低至2.0w/m2.k将两玻单中空变为三玻双中空,增加窗的投资约70~80元/m2左右,可见降低窗的传热系数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将窗的传热系数降低在2.0以下是除了用L-oe玻璃或真空玻璃不能达到的,增加投资更多,因此采用增加窗口附加热损失的保温技术是不合理的。

(3)、混凝土剪力墙用高保温砌块复合墙体太厚,例如奎屯市现在节能50%%需用250mm高保温砌块在混凝土剪力墙外侧,但因有混凝土挑檐板增加传热的影响,仍不满足平均传热系数0.52w/m2.k的要求。从使用面积角度分析投资,高保温砌块墙体用于混凝土剪力保温更不经济。

4、结语

综上所述,现行的各种外墙保温技术都不完美,这使得建筑师们在选择节能墙体时很困难,不利于开展建筑节能,如果有更完善、更经济的节能技术必将有利于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这就要求外保温行业各相关企业和人员,要多做一些技术性工作,共同推动建筑节能的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园艺果树栽培存在问题及技术分析 篇12

关键词:园艺果树,问题,园艺技术,分析

1 设施果树栽培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园艺技术落后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技术推广在实际生活中屡屡碰壁,技术人员缺乏必要的实战经验,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造成生产从技术指导中脱离出来,偏离了正确的发展形式。

1.2 发展规模小,原始积累少

一方面很多承包者为农民企业家,专业基础较差,在不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盲目生产,使得竞争压力较大,很难拓宽外地市场;其次,大多数培育设备老化,造成生产效率偏低。尤其是缺乏一套成熟的农业销售服务体系,致使农产品无法批量销售。

1.3 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果树的生存环境密闭,空气流动性较差,温度高时,易滋生害虫,必须要对果树进行农药喷洒,而农药喷的次数增多,就会造成严重的污染。要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无公害生产和技术的意识,无公害绿色果品的生产是当务之急。

1.4 果树棚体问题

当前在果树设施栽培大棚中存在着许多较为突出的问题,比如棚体设施不科学,通风性差;现有的果树品种有限,授粉品种也较为缺乏;土壤条件较差,营养物质少;农民配合力度不够;刻芽、拉枝等具体技术都不到位等。

2 济源市果业发展对策建议

2.1 积极推进果品产业化进程

现阶段,果品市场上存在的突出矛盾就是较低的生产效率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为此应该建立现代化果品产业化经营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体制和利益分配体系,将科技服务业和营销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形成集果品种植业、产后商品处理业、贮藏加工业和科技产业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发展新格局,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

2.2 积极调整与优化果品结构

一方面,要深入市场调研,结合市场需求,不断进行树种和品种的调整。同时,在安排果品生产时,必须要在保证优势水果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优良品种的覆盖率。另一方面,要优化果品的结构,在保证品质的同时,积极进行不同果品之间的合理搭配,提高水果产品的竞争力。

2.3 提高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效率

为了提高济源市果品的商品化处理效率,当地政府应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各种水果的质量标准,尽快建立与高档优质果品相适应的现代果品零售网点、批发市场以及贮运体系。然后,充分利用国家农业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重点建立现代果品的贮藏加工业和果品采后预冷、分级、打蜡等处理体系,改善全市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条件,减少产后损失,增加有效供给,打造自主品牌,提高包装的档次,完善“冷链”环节[1]。

2.4 培育果品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现阶段,随着农业产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为了使得果品生产在经济增长中保持活力,必须要在品种选择、脱毒快繁、预备苗生产、破休眠技术、优质高效综合配套技术、市场开拓等方面做好工作,促进果树设施栽培面积的有效增加,为果树栽培事业开拓一片广阔的发展前景。

2.5 大力发展贮藏加工业

首先,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喜好的条件下,为了提高果品生产的附加值,应选择消费者青睐的花色品种,充分利用该市规划的八大农业产业化集群,重点依托中沃饮料、丰之源饮品、优洋饮品等省市重点龙头加工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带动当地农产品促销与发展,不断促进果品加工向食品饮料精加工、深加工的方向发展;同时,对初级产品的贮藏,当地政府应出台扶持政策,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冷库、烘干设施等,减少产后损失,不断优化贮藏保鲜技术,延长贮藏期,促进农民增收。

2.6 认真实施科技兴果战略,建立高标准的商品基地

科研和技术服务部门应大力推广品种改良技术、合理施肥技术以及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面向市场和果品产业发展的需要,逐步实现果品生产无毒化、良种化,促使水果种植向最适宜的地区集中。

此外,在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增加产品中有机园艺产品、特色园艺产品等高质高价产品的比例;在通过注册商标大力开展品牌经营的基础上,结合地理标志、无公害认证等措施,打造绿色有机园艺产品,使园艺产业朝着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生态的方向发展。高效农业要围绕上规模、上品牌、上档次、上效益的思路,要提高名、优、特、瓜果品种生产比重,实施品牌销售,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树立一批我国的果品品牌,发展优质果和能适应国际潮流的绿色果品的商品生产基地。

2.7 科学种植,持续发展

目前,连作是制约设施园艺特别是园林果树产业持续高效发展的瓶颈,盲目扩大高山种植面积就面临着环境被破坏的危险。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要想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既能发展园林果树又不破坏环境的途径,实现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2]。

园艺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只包括应对污染,还包括节水旱作、水土保持、高效的肥源、土壤性状稳定、节约能源以及高产高效等方面。高效是园艺业面临的迫切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力必然越来越少,农业不能靠集中劳力来解决,因此,要发展园艺业机械化,提高劳动效率和效益。我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为发展旱作农业,必须做好节水、高效以及增肥等问题。肥料短缺在整个农业上是普遍的,园艺业也是如此,因此,必须要逐渐摆脱对化肥和圈肥的过分依赖,实行绿肥与作物轮作制或者绿肥制、生草制,这才是是未来园艺业乃至整个农业解决肥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3 总结

综上所述,济源市园艺果树不论是在技术、设施还是种植人员、技术人员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新时期,随着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趋势,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水果方面的对外贸易不断增强,水果贸易在我国农产品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既是水果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为此,国家必须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促使我国园艺果树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王芳.园艺果树中存在的问题和果树园艺技术的应用探讨[J].南方农机,2015,06:20-21.

上一篇:环境风险控制下一篇:中青年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