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技术问题(精选12篇)
非技术问题 篇1
声乐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 既包含着力学、声学、解剖学等自然科学的内容, 也包含着心理学、语言学等社会科学的内容。我们知道自然科学主要解决声乐技术层面的问题, 诸如呼吸的支持、共鸣的状态等, 一些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而社会科学主要解决艺术表现或艺术美的问题。科学往往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 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前两个问题可以通过综合和分析的方法予以解决。而“怎么办”的问题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教师和具体学生, 因此经验性的东西往往占主导地位, 自然科学客观性便成为一种悖论。这就势必造成声乐训练方法歧义颇多, 偏见不断的现象长期存在。
一、关于呼吸问题
呼吸是歌唱动力, 这在声乐界基本达成共识。但具体到声乐训练中, 对于如何获得正确的呼吸方法, 观念却不尽相同, 手段是千姿百态。现在比较流行的方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从字面看这是一个根据呼吸时的外面形态而总结出来的一种方法, 而非科学的概念, 因为从根本上讲, 人和所有哺乳动物都是用肺来呼吸的。生活中, 由于维持生命需要, 气息量较小, 所以呼吸的方法容易被忽视。而歌唱时, 由于需要大量气息支持则必须采用合理方法。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实践, 总结出来胸腹式联合呼吸是目前被广泛采纳的歌唱呼吸方法。所谓胸腹式联合呼吸, 是由于小腹 (丹田) 的收缩造成胸腹容量的扩大。也就是说腹部是呼吸的原动力, 而胸部是气息的储存库。腹部收缩是主动的、是本质, 而胸部扩张则是被动的, 是由于腹部收缩而造成的现象, 因而腹部一定是紧张的, 而胸部则一定是放松的、自然的。
现在, 我们必须澄清一个事实。歌唱时究竟是应该先吸气, 还是先呼气呢?我们现在的声乐教学通常让学生先将气吸满, 然后通过横膈膜的有效控制, 使气息均匀地流出。如此循环往复, 直到完成演唱。由此, 我们不难发现声乐教学中, 呼吸训练是先吸气控制, 然后再有控制的呼出。然而, 如果认真分析一下, “呼吸”一词, 已经指出这个动作先后次序, 歌唱的过程应该是先呼气, 如前文所述, 当丹田处主动收缩, 致使胸廓被动扩张, 则气息在不知不觉中充满其中, 此次便可开始歌唱即呼气过程的开始, 当气息耗尽时, 再补充进来, 即吸气的过程。也就是说, 吸气状态是一种被动的, 因而会减轻先吸气所造成的发声器官的紧张。
再有需要阐明的, 在一般情况下, 初学者往往遇到气息不够用的情况, 一方面是肌肉能力问题, 但更重要的是气息浪费所造成的, 气息没有完全转化成声音 (至于如何才能节约用气, 后面还会提到) 。
二、关于共鸣
良好的共鸣效果是歌唱训练中又一个重要的问题。现在声乐界基本上将共鸣细化为胸腔、口腔、头腔三个共鸣区域, 这是客观存在的。在正常情况下, 无论歌唱者有意或者无意, 只要歌唱便必然会有胸腔和口腔共鸣, 而头腔共鸣却未必都能获得。那么, 可以这样说共鸣训练的关键所在是如何获得良好的头腔区共鸣。因为良好的头腔共鸣, 对于声音色彩, 声音的持久能力及力度、音色的变化都是至关重要的。
1. 正确地打开喉咙
虽然三个共鸣区是客观存在, 但是, 在声乐训练中, 切忌把三个声区分得特别清楚, 声乐教师要尽量避免使用胸腔共鸣, 口腔共鸣这样的概念, 因为这很容易使学生误解, 从而把声乐的整体性变得片面, 支离破碎。代之而来是高位置和位置的统一, 而解决高位置的关键问题在于正确地打开喉咙。
打开喉咙最重要的标志是喉结下降, 那么究竟喉头应该下降到什么位置呢?怎么使喉头下降呢?打开喉咙, 喉头下降, 并非打开越大, 降至极限。而应恰到好处, 也就需要哲学所讲的“中庸”, 哲学的“无过无不及”, 如果下降不够或喉头上提, 是谓“不及”, 会造成声音的干瘪, 挤卡, 下降太低, 谓之“过”“过犹不及”, 会造成声音暗淡, 空洞。在某种程度上, 过分下降喉头比提喉更可怕, 更容易造成嗓音的疾病。现在最通常的打开喉咙的方法, 很多教师采用找打呵欠的感觉, 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但问题的关键, 很多的呵欠感觉和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的不同, 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做作, 而且没有真正打呵欠时的兴奋度, 并不尽如人意。
另外一种办法, 是抬高软腭, 在悬臃垂 (小舌) 形成声音, 产生共鸣, 这种方法极容易使下巴僵硬, 使声音闷在腔体里, 自己感觉声音很深厚, 很通畅, 但这种声音不能致远, 不能持久。
实际上打开喉咙最佳办法是找到大笑时的感觉。我们可能都有过放声大笑的经历。大笑之后, 往往嗓子没问题, 而腹部肌肉酸痛的感觉, 这说明大笑的过程是呼吸与打开喉咙协调工作的结果。
在打开喉咙的问题上, 非常容易出现打开喉咙与打开喉头的概念混淆现象。打开喉头即是直接压低喉头, 自然感觉喉头打开了, 这时会出现虚空、散淡的声音, 实际上是声带闭合不严, 从而导致了漏气现象的出现, 年轻时由于喉肌力量强, 尚能演唱, 但随着年龄的增加, 很可能出现诸多声带病变。
另外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下腭的紧张。喉头上提固然有多种原因, 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下腭不放松, 导致下颏舌骨肌收缩, 从而带动喉骨上提, 因此, 下巴的放松在打开喉咙的训练中是非常重要的。
2. 获得良好的头腔共鸣的方法
良好的气息支持, 正确地打开喉, 都是为获得良好的共鸣作的必要准备。声乐训练的技术层面要着重解决头腔共鸣的问题。因为只有获得丰满的头脑共鸣, 才能称之为整身歌唱。
所谓头腔, 指人的口咽腔以上的各个窦体, 如额窦、蝶窦、筛窦以及鼻腔, 各个窦体都与鼻腔相连。头腔共鸣就是把从喉部发出的基音, 在头部产生共鸣, 获得有光彩的、富于弹性的声音。
目前, 为了获得高位置的头腔共鸣, 声乐教师往往采用哼鸣的办法, 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但也容易出现挤卡, 或者鼻音过重的问题, 以致误认为头腔共鸣等于鼻腔共鸣把声音灌入鼻前庭, 出现晦暗的鼻音。这种声音从本质上讲是声带不闭合, 鼻腔堵塞造成的, 鼻腔不仅仅是我们本身看到的鼻前庭, 更多的是我们看不到的由鼻甲隔开的三个通道, 它们与各个窦体相连, 鼻腔振动实际上更关键的是在通道内就应该产生共鸣。
获得头腔共鸣, 声音是高位安放, 也是非常重要的, 即所有的声音都应在鼻翼两侧发出, 从而引起额、面颊的振动, 由于共鸣点离喉头较远, 所以喉头的负荷较小, 这也就是声乐界常说的用剩余价值歌唱而非本钱。或者说用很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效果。有人形象的说歌唱要像说话一样轻松, 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样很容易被误解, 实际情况是, 在没有训练的情况下, 很少有人说话的方法是合理的。因此很容易出现被艺术所鄙弃的自然主义唱法。
获得良好的头腔共鸣是不能将气息从口腔呼出, 而应将气息成束进入头腔, 使其全部转化为声音, 这有似于物理学里经常讲到的能量转化问题, 最直接的检验办法是歌唱时, 将燃烧的火苗置于口前, 而火苗不动就是正确的。
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 获得头腔共鸣有赖于各种因素的协调工作, 最有效的办法是找到开怀大笑的感觉。因为在大笑时, 横膈膜充分工作, 口腔很少有送气现象, 各个窦体因为面部的兴奋而充分打开, 获得头腔共鸣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三、关于咬字、吐字的问题
“丝不如竹, 竹不如肉, 渐近自然也。”所谓的“肉”即是把人的声音作为艺术表现的载体, 亦即歌唱, 它能不凭借外在的东西, 直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 亲切、自然没有隔阂。
人声作为声乐艺术的建构手段就必须涉及声与字的关系问题。字与腔是声乐艺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 提出了歌唱咬字中的“声中无字, 字中有声”的原则是十分精到的。所谓“声中无字”指的是声和字的矛盾对立的方面。“声止是一曲清浊, 高下如萦缕耳, 字却有喉牙齿唇各种不同”, 那么怎样将不同的字融入声中, 使其达到对立统一就成了关键之所在。“当使字字如举木轻圆融于声中”“如贯珠”, 也就将声与字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这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扬”即保持字的真或逻辑性, “弃”即是消解字的个性达到统一, 融入声中。“字中有声”是指“字”与“声”是在保证字清晰的情况下, 用美好的声音作为载体表达出去, 也就是中国声乐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字正腔圆”。声乐是将语言追求真理变成了艺术所追求的美了。
声乐艺术中的咬字不同于生活中的咬字, “字正”和“腔圆”并非因果关系, 而是声乐艺术的两个方面。在中国古典声乐理论, 把字细化为“五音” (指声母) 、“四呼” (韵母) , “盖唇、舌、齿、牙、喉者字之所从生, 开合齐撮, 字之所以从出”, 这无疑对于语言训练中达到口齿清晰非常有帮助, 但作为声乐艺术, 如果完全按发音部位刻板地咬字和吐字, 必然会出现由于字的不统一成为滞碍旋律进行因素, 即古人所说的“声无抑扬, 谓之念曲”的现象。
但如果只强调声音的圆润, 而忽视字的表达, 就会出现吐字含混不清的问题。那么, 必然失去声乐艺术感情表达最直接的优势。“字无含韫, 谓之叫曲”, 与器乐演奏何异?
那么, 如何化解声与字的矛盾呢?在获得良好的头腔共鸣的基础上, 使声音位置统一到鼻翼两侧, 感觉每个字都好像从此说出, 嘴的动作幅度不宜过大, 保持基本相似的口型, 不能机械地用喉、舌、齿、唇各部位发声, 它只是一个着力点, 而非共鸣点, 因此支持上述各器官的肌肉群, 不能过分用力, 而应做到恰到好处。从本质讲, 咬字和吐字的肌肉也是一个被动用力的过程。
“道进乎技”这是中国美学一直追求的, 只有不断地更新观念, 认真思考, 才可能洞察事物的本质。声乐艺术以其技术层面的抽象性和艺术表达的直接性, 区别于音乐的其他领域。只有在声乐技术层面的关键因素, 呼吸、共鸣、吐字、咬字方面, 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才能达到字正而腔圆的境界, 使人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如虎添翼, 如鱼得水。
非技术问题 篇2
专家提出,近年来,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汽车企业的加工工艺水平,但由于多头引进、多源引进、技术融合性差,相互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使得引进技术在各厂家间相互扩散极为困难。据相关专家调查研究,中国的技术引进项目其扩散过程与一般的“S”形不同,呈现典型的“∧”形曲线,即引进项目在初期很快增加并达到顶峰,之后速度下降并很快停止,这是创新扩散效果最差的一类。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引进的汽车工业技术也呈现这种状况。几家大的汽车公司虽然专门设有研发机构,但研发投入明显不足,造成技术基础薄弱。而某些引进技术在引进厂家内部有一定程度的扩散,但几乎没有扩散到其他厂家,在整体上忽视了汽车核心技术的开发。而掌握核心技术的外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希望发生技术转移的,即使在国内建厂,他们也一般采取独资的形式。外资从技术、市场、股权、品牌等方面实施了控制。因此,我国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厂商要想学习到并掌握核心技术是很困难的事情。
目前中国虽然已经跨入世界汽车产销大国的行列,但是离汽车强国还有相当长的路程。其原因主要就在于自主开发能力弱,核心技术仍然为汽车跨国集团所掌控,自主发展尚缺乏话语权。据有关专家介绍,这方面的具体表现为,在整车合资企业中(股比一般是50:50),中方核心技术缺失,缺乏自主发展话语权;在汽车发动机生产领域以及零部件领域中,外方独资、控股趋势明显,特别是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领域,如汽油机电喷系统(EFI)、柴油机共轨电喷系统、无级变速器(CVT)等,中方处于弱势。
技术不是问题 篇3
铁道部的票务网站12306又惹众怒了,就像去年一样。
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但今年争论的焦点还在于一种可用于“抢票”的浏览器插件—它足可以写在“春运购票指南”的第一行。
说起来,这种插件去年就有,按照360公司的说法,自从12306网站推出之后,许多在线买不到票的人就给周鸿祎提出了建议。今年,它几乎成了国产浏览器公司抢夺市场的利器,差不多每家都配备了类似的插件。对此有着一整套营销策划的金山公司,也让原本不出名的猎豹浏览器因为插件而有了人气。
这几家公司同时提供安全软件产品,为插件增添了几分“黑客”色彩,更何况它们还曾经历过“流氓软件”的争议。刷票插件的存在引发了许多人的不满,面对火车票放出20秒即售空的现象,不使用插件的人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尤其在工信部和铁道部分别致电相关软件公司的消息传出后,人们的意见更是分裂开来。一些人认为政府就应该叫停插件;另一些人,比如开发软件的和抢到票的,则觉得政府不应利用行政力干涉市场行为。
公平地说,这些插件多少被外界“妖魔化”了。让我们来看看它的技术原理吧。
它每6秒钟对12306数据库查询一次,当发现有票可购时,会第一时间从屏幕上跳出来通知你,免去你手动去刷新页面并重复填写表单的麻烦。从这一点上说,它和你手机上的邮件push功能大同小异—目的只是提高买票人的效率罢了。
换句话说,这些软件公司都是在铁道部的既有规则之下开发程序。当然,有一种叫做DDOS的黑客程序,就是反复、大量攻击同一个网站,从而造成它瘫痪—但那个时间间隔非常短,至少要达到零点几秒级别,而不是6秒。不可否认,抢票插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12306网站的数据繁忙度。你可以想象,假如人人都使用这种插件来提升效率,就相当于大量人次在同一秒钟对12306进行数据查询,对系统的冲击还是惊人的。
1月15日晚间,全球最大的代码托管网站GitHub,一度疑似遭遇DDOS攻击,访问大幅减慢,后被证实是抢票插件开发者寄存的代码引来了大量来自中国的访问。而工信部找到各公司谈话的目的,也是希望它们能够优化软件算法,不要给订票网站带来负担。
大多数人都对提供订票系统的铁道部本身感到不满。包括官方媒体在内的很多声音都在质疑,铁道部花了3亿元巨资开发出了一个“烂”网站,不仅有漏洞,负载力、容错能力和速度都不理想。很多人要求铁道部改善网站,或者找更有能力的公司来运营。
12306的确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它需要从用户角度思考问题,这背后体现着铁道部这个垄断者面对市场和竞争的颟顸。
但如果换个角度思考,假设现在这个网站由一个市场化的互联网大公司来运营,也未必竞争得过一群公司的集合。就像古斯塔夫·勒庞所说的,没有哪个人能够战胜一群独立思考的人—在这个市场上,它们是搜狗、360、金山以及背后无数优秀程序员的集合。
人们在12306网站上看到的效率低下,归根结底,是由火车票的供需不平衡造成的。这是一种制度问题,也是一个老话题—去年,我就写过为什么说中国能顺利完成春运是个悖论。
技术权力问题解析 篇4
一技术及其建构
技术是什么?这既是重建技术哲学体系的基础, 也是剖析技术权力属性的逻辑起点。狭义技术观念把技术限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广义技术观念认为技术就是人们为了有效地实现目的, 而不断创造和应用的目的性活动序列、方式或机制。“在通常的流行语言中, 技术一词有狭义、广义之分———它们取决于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科学工作者运用这个词的不同方式。一开始就注意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因为这两种用法之间的不同引出了一系列的概念之争, 很容易由此造成分析上的混乱。”[1]值得指出的是, 广义技术概念涵盖了各类狭义技术形态, 是对技术现象统一而深刻的理解, 也是当今西方技术哲学界的主流观念。
以理性与经验为支点的技术活动, 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方式, 已演变为文明的元素以及人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逻辑的观点看, 欲望的无限性与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对立, 始终是人类生存面临的基本矛盾。技术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设法有效地实现层出不穷的各类挑战性目标, 是技术发明创造的基本任务。任何技术形态都是由人设计、建构和操控的, 并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和进化。从发生学角度看, 技术形态的创建总是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 萌发于以构思、论证、设计为轴心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展现为智能的凝聚与结晶。从技术运行角度看, 任何技术系统都是由人操控的, 即使当今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的无人机、火星登陆车, 也离不开地面人员的编程、启动、监控、修正、维护等方面的及时干预。可见, 人工物体系及其操控者是构成现实技术系统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在这里, “见物不见人”、“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义技术观念是不足取的, 也是理解技术权力属性的观念障碍。
在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技术进化历程中, 技术系统的建构在时间上展现为以不断综合与集成为特征的进化阶梯, 在空间上则呈现为层层“嵌套”的递进模式。[2]先前 (或简单) 的技术成果往往以构成单元的形式, 被纳入后来 (或复杂) 的技术系统之中, 从而展现为技术的演进阶段 (或结构层次) 。功能各异的众多技术单元之间的横向相干 (匹配、衔接) , 在纵向上就耦合 (综合、创生) 出高一级的技术系统。正是通过这种步步“综合”与层层“嵌套”的建构模式, 低层次的单元性技术成果被纳入高层次技术系统之中;前人的技术成果不断转化为后人发明创造的基础, 从而推动技术的累积式发展。一般地说, 沿着从原材料到制成品的加工或建构顺序, 处于前面的低层次技术成果往往会被纳入后面的高层次技术系统之中;沿着技术进化阶梯或结构层次, 后来 (或高级) 的技术形态常常比先前 (或低级) 的技术形态功能更强大、性能更优越。
在技术的进化阶梯或层次结构中, 单元与系统总是相对而言的。低层次技术系统以“单元”或“模块”的形式参与高层次技术系统的建构, 其间形成了双向因果链。即低层次单元是高层次系统的建构基础, 决定着高层次技术系统的性能, 这就是上向因果链;同时, 高层次系统又对低层次单元的演进起着规范和制约作用, 刺激着低层次技术的定向研发, 这就是下向因果链。例如, 技术系统控制着技术单元的运转, 后者的角色与效用是由前者规定和指派的;同时, 技术单元功能的定向化、单一化, 也抑制了它其他属性的显现和功能的发挥, 出现了所谓的“屏蔽”效应。这也是海德格尔所谓“订造”[3]307与“遮蔽”[3]305概念的所指。正是由于“屏蔽”效应的存在, 高层次技术系统的基本结构可能比低层次技术系统更简单;人们也不必介入技术单元的重建, 而直接把它们作为预制件来使用。如此, 后人就可以从前人创建众多低层次技术形态的艰辛劳作中解脱出来, 把精力集中于高层次技术系统的创建上。这就是技术系统建构的集成化、模块化、积木化趋势, 也是技术之所以加速发展的根源所在。
技术演进的继承性与构成性特征表明, 新技术形态大多克服了旧技术形态的缺陷, 继承了其优点, 并创造出许多新功能、新特性。同时, 新技术系统又是由众多先进技术单元耦合而成的, 前者以后者为建构基础, 并依赖相关领域技术研发成果的长期积累。技术的发展就是由低级技术形态向高级技术形态的不断进化, 时间上的演进与空间上的建构是内在统一的。在这里, 我们可以超越时代和技术领域, 粗略地给出技术等级的划分。一般地说, 在同一技术族系的演进中, 新技术形态总比旧技术形态功能更强大, 技术等级更高;在不同技术族系的演进中, 技术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层次越多, 或者主要构成单元的性能越先进, 其技术等级往往也就越高。
二技术的权力属性
权力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政治学范畴, 可理解为一个人或组织支配他人或他组织的力量, 是主体意志的集中体现。权力的主体与客体都是人, 表现为一种支配与制约关系。其实, 任何技术系统都具有特定的功能, 其运作可以达到预定的效果, 实现技术所有者或操控者的目的, 展现为一种强制性力量。谁拥有或操控技术, 谁就能够支配或驾驭这一力量。可见, 技术权力就是技术所有者或操控者所拥有的支配或控制他人的力量。除与技术系统功能相关外, 技术权力与技术系统的归属或操控密不可分, 并随它们的社会关系而衍生出多种表现形态。
在技术哲学视域中, 对技术权力的早期分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有关机器权力的讨论。[4]此后, 许多学者都从不同侧面论及这一问题, 留下了丰富的思想素材。例如, 海德格尔揭示了现代技术对人类生活的“集置”约束与“天命”支配, 哈贝马斯探讨了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功能与权力特征等。此外, 在马尔库塞对单向度社会特性的分析, 福柯对权力合理性的解构, 芬伯格对技术代码的揭示, 赫勒对现代性理论的阐释, 波兹曼对电视媒体与技术垄断的剖析等论述中, 都涉及技术权力问题, 恕不赘述。
长期以来, 人们之所以忽视技术的权力属性,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狭义技术观念作祟。在狭义技术视野中, 自然技术是技术的唯一形式, 它只展现为一种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 而并不关涉人与人之间的支配与控制关系。例如, 由于掌握了弓箭、长矛、围猎等单元构成的狩猎技术, 猎人就拥有对野兽的支配力;因为操控着筑坝、发电、灌溉、防洪等单元构成的水利技术, 水利管理者就拥有对河流的控制力。事实上, 人们对自然的这种支配力, 只是构成技术权力的基础或要素, 并不等同于所谓的技术权力。只有当对自然事物的这种支配或控制进入社会场景, 触及到他人或他组织的利益时, 才可能转化为技术权力。例如, 当控制河流的水利技术影响到流域群众的饮水、灌溉、养殖、防洪等实际利益时, 水利技术的权力属性才得以展现。
在广义技术视野下, 社会技术是以自然技术为基础的一类高级技术形态。在社会实践中, 人们总是被卷入多种技术体系的建构与运行之中, 扮演着不同的技术或职业角色。作为主体目的性活动的序列、方式或机制, 任何技术形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场景下, 由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创建和操控的, 必然关涉人们之间的现实利益, 进而展现出技术的权力属性。如果说一项技术在建构上暂时与他人或他组织无关, 那么在它的运行或长远效果上, 就必然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与他人或他组织相关联。这是由事物的普遍联系以及技术建构者、操控者或作用对象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一定的技术权力总是与人们在社会生活或技术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占有的资源等因素密切相关。一般地说, 人们在社会或技术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越高、占有的资源越多, 他所拥有的技术权力也就越大。正是基于对技术权力属性的这一认识, 许多技术哲学家才把技术理解为人类意志的表达。[5]
这里可以从四个层面说明技术的权力属性:一是高等级技术对低等级技术的支配或控制。由于技术进化的阶段性与技术体系的层次性, 不同技术形态表现为不同的技术等级。处于不同等级技术系统中的操控者, 拥有大小不同的技术权力。例如, 在传媒技术领域, 互联网比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技术的性能更优越、技术等级更高、影响力更大, 因而拥有的技术权力也就更多、更大。
二是在同一技术体系中, 高层次技术拥有对低层次技术更大的支配力或控制权。例如, 在机器大生产技术体系中, 作为生产活动的决策者、组织者与指挥者, 资本家处于比工人更高的技术层次, 因而拥有对生产和工人的支配权力。“工人作为从属于资本的人, 变成这些社会构成的要素, 但是这些社会构成并不属于工人。因而, 这些社会构成, 作为资本本身的形态, 作为不同于每个工人的单个劳动能力的、从属于资本的、从资本中产生并被并入资本的结合, 同工人相对立。”[6]同样, 在网络技术体系中, 管理员往往拥有比普通用户更多的权力。
三是处于同一技术等级或层次的不同操控者, 所拥有的技术权力大致相当。例如, 在武器装备水平相当的条件下, 敌对双方多是在同一技术水平上展开较量的, 两者的技术权力相差无几, 常常处于平衡、相持或对峙状态。在这一技术条件下, 一方要想战胜另一方, 除过时机的选择外, 彼此之间的联合与力量蓄积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是对立技术形态之间的权力较量。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导致技术世界的丰富性。主体目的之间的对立与社会矛盾运动, 在技术上就展现为大量对立技术形态的持续创建与更新。其中, 在军事技术领域, 进攻技术与防卫技术之间的权力较量最为典型。那一方的技术先进, 那一方就拥有更多更大的技术权力和竞争优势。
三权力的技术化运作
人是政治的动物, 争权夺利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条潜在线索。从历史上看, 人们对权力的欲望与自觉追逐, 远比对技术的意识和渴求更早, 也更为强烈。如何有效地攫取和掌控权力的欲望催生了权力技术形态。福柯、鲍曼、赫勒、拉斯韦尔等后现代理论家, 都在各自理论视野下讨论过权力技术问题。技术的权力属性促使人们自觉地通过技术研发或引进途径获取更多更大的权力;同时, 人们也更加自觉地按照技术原则建构和掌控权力, 给权力插上技术的翅膀, 从而踏上了技术与权力一体化的道路。
权力技术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技术形态, 可以理解为权力的建构、获取与运作的流程或机制, 俗称权术。在社会生活中, 为了拥有一定的权力, 实现对权力对象的有效支配与控制, 权力主体总是力图建构和塑造一定的流程或机制。这就是权力的技术特征。虽然权力技术形态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 但是权力技术的建构与运作却长期停留在不自觉的经验层面, 习惯性、时代性、地域性和人为性特征鲜明。近代以来, 随着资本主义的崛起, 权力各方的依赖性、博弈性、契约性增强, 工具理性色彩日渐浓郁;同时, 学界对权力本身的认识也日趋成熟, 逐步形成了法学、政治学等学科。人们也更加注重吸收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理论成果, 自觉地设计、建构和操控权力技术。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政治理论及其构想, 就直接影响了后来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体系的建构与运行。
国家权力从组织到运作的各个环节, 都形成了一个复杂而严密的技术系统。所谓的“国家机器”、“顶层设计”等隐喻, 就体现了它的技术特征。从权力的组织与运行角度看, 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多元权力之间相互制衡, 权力有序运作与平稳交接, 与机器技术体系的运转无异。马克思很早就从权力的实际运作中发现了国家权力的技术特征。“这个国家政权是资产阶级创造的, 最初作为破坏封建制度的手段, 后来作为压制生产者、工人阶级的解放要求的手段。历次的反动和革命所起的作用都只是把这一组织起来的权力———组织起来奴役劳动的暴力———从这一手中转到另一手中, 从统治阶级的这一集团转到另一集团。”[7]
权力的技术化运作就是按照技术的效果原则与效率原则, 设计、建构、改进和操控权力体系。现代以前权力技术系统的设计、建构、调节和运转的各个阶段浑然一体, 尚未出现明显的分化。进入现代以来, 在社会分工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 权力技术体系的专业分化加快, 出现了一系列新特点:一是权力技术形态的设计、建构、操控等环节或部门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 并建立了一系列严密的制度和规范。例如, 专门从事权力技术体系设计的立法部门, 已发展出一套成熟、严格的立法程序。任何一部法律的制订都要按照立法流程有序推进。经过充分酝酿、调研、听证、设计、论证和试行程序, 法律的随意性减弱, 稳定性、严肃性、可操作性增强。
二是及时广泛地吸纳科学技术尤其是社会科学技术成果, 不断推进权力体系设计、建构和重塑的科学化、技术化、现代化, 进而规范和强化权力。例如, 作为国家权力技术体系的组成部分, 军队的武器装备建设总是紧跟时代步伐, 及时吸纳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无线电通讯、飞机、火箭、卫星、计算机等技术成果当初都是优先装备军队的。事实上, 许多现代高新技术项目的研发, 也多是由军方发起或源于军事用途的, 展现出自觉提升军事实力的主动性。
三是以高新技术研发谋求更多的竞争优势和更大的技术权力。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广泛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矛盾和冲突。研发高新技术、改进落后技术, 有助于获取更多更大的技术权力, 进而推动各种矛盾的解决。例如, 由核武器派生的核讹诈, 由航母带来的制空权、制海权, 以及由空天飞机研发衍生的太空控制权的争夺等, 概莫如此。
四是权力技术体系结构的扁平化。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支持下, 传统的金字塔形集权组织结构开始被“压缩”成扁平状。当今有效的管理模式就是分权管理体制, 即减少管理层次, 裁减冗余人员, 增大管理幅度, 从而创建出一种结构紧凑、干练高效、反应灵敏的扁平化权力组织结构。例如, 在现代军队组织结构中, 通过军事信息交流平台, 指挥官可以实时通览战场全局, 把握战机, 指挥作战, 甚至可以联络每一位士兵, 直接指挥他们的战场行动。
四技术权力的控制
技术进步赋予人类越来越多、越大、越危险的权力。在技术权力控制问题上, 技术自主论者认为人类不可能控制技术及其发展, 失控、无序的技术演进是必然的。[8]而技术建构论者则认为, 通过文化塑造、政策与法律调控、伦理道德规范等途径, 人们可以约束和控制技术权力, 推进现代技术与社会的健康发展。扩大或提高技术的正效应, 减轻或消除技术的负效应, 既是技术进步的内在要求, 也是规范技术创造与应用的主要依据。然而, 由于价值观念上的分歧, 人们对技术效果的评判意见不一, 在技术建构与运作上难于协调一致, 因而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的现象司空见惯。这就要求代表公众与社会长远利益的政府或国际组织, 建构技术权力的社会控制机制, 规范和约束技术研发及其权力运作。
在现实生活中, 技术权力的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组织结构角度看, 它往往与现行的政权运行机制合而为一。“假如当今世界能有一个真正的社会控制系统的话, 那么最有可能行使控制权的便是政治机构。”[9]技术权力的社会控制系统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高级社会技术形态, 也形成了一个层次结构。其中, 低层次技术系统总是按照高层次技术系统操控者的意志或指令运行。社会的行政、立法、司法、海关、税务、金融等政权机构, 教会、行会、协会、基金会、媒体等非政府组织以及思想上层建筑各部门, 都可以作为这一控制系统的单元或子系统而纳入其中, 进而支持和调节低层次技术的创建与运作。这就是技术权力的外部控制机制。
按照对技术世界层次结构的分析, 对技术权力的社会控制体系的掌控, 最终将落到政权核心成员的手中。而他们又总是归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国家、阶级, 难于超越所属集团的价值观念、现实利益以及历史阶段。因而, 他们对技术的调控势必打上明显的阶级或价值观烙印, 不应估计过高。同时, 核心成员的活动大多凌驾于任何外在的控制机制之上, 仅依靠自身的道德自律来调节。由于贪婪、非理性、认识局限、生理或心理阈限等人性缺陷, 这种控制模式不可能摆脱人性与社会发展的历史局限性, 往往潜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或危机。历史上频繁上演的战争、种族屠杀、武装冲突等社会灾难, 无一不反映出这一控制机制的先天缺陷。因此, 顶层政治权力的分散化、决策的民主化以及国际力量的制衡等, 无疑将有助于约束技术权力的滥用。
技术权力的内部控制机制则是以理性、价值观、伦理规范、风险意识等文化因素为基础的社会个体, 对各自技术研发与应用行为的直接调节和控制。不难理解, 技术权力的内部控制是外部控制机制的基础和核心。按照个体在社会技术体系中所处的地位, 这一控制既可以是低层次的, 如战士对手中枪械的控制;也可以是高层次的, 如总统对国家权力、武装力量、核按钮等巨型技术体系的掌控。事实上, 这种以人性与文化为基础的内部控制机制, 是随着人性的完善与文化的发展而演变的。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不可能超越时代与社会现实, 也很难摆脱价值观念与现实利益的束缚;同时, 人又是知、情、意的统一体, 难于完全排除非理性或偶然因素的干扰, 因而误用、滥用或恶意使用技术的现象时有发生。可见, 技术权力的内部控制机制也是不完善、不健全的。正如拉普所言:“同从前的时代相反, 现代科学技术赋予人类的力量, 需要人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而这完全超出了人类的能力, 这就是现实让人进退两难的地方。”[10]正是基于对技术权力的社会控制体系缺陷的这一认识, 我们才说合理研发和使用技术, 摆脱技术困境的折磨, 有赖于人性的提升、社会制度的完善与精神文明的建设。
由此可见, 无论是技术权力的那一种控制机制, 最终都离不开人的操控, 而人又总是具体的、时代的、文化的、生理的、利益的人, 是有先天缺陷和历史局限的人, 因而这种控制的基础是脆弱的、体系是不完备的;人类对技术权力的控制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技术权力的失控或滥用随时都可能发生。至于未来人类究竟能不能驾驭功能与权力日趋强大的技术体系, 这是一个目前尚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在这一问题上, 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现实主义的信念、推理逻辑和预言各不相同, 各有各的依据和合理性。事实上, 未来并不是预成不变的, 而是演变的、可塑的, 取决于我们以及后代的认识、选择和共同努力。因此, 在这一问题上, 现在就给出谁对谁错的结论为时尚早, 也并不重要, 而最要紧的还是它的警示或棒喝作用。这一问题有助于唤醒当代人的危机意识, 遏制不断膨胀的欲望, 更加合理地研发新技术, 更加理智地使用和规约不断扩张的技术权力。
参考文献
[1]邹珊刚.技术与技术哲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 1987:24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国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195.
[3]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387.
[5]Mitcham C.Types of technology.Research in Philosophy&Technology, 1978 (1) :258-260.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394.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93.
[8]Ellul J.The Technological System[M].New York:Continuum, 1980:256.
[9]Bell D.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M].New York:Basic Books, Inc.Publishers, 1978:xxx.
TomSkype常见技术问题 篇5
答:目前,Skype完全适用于Windows、WindowsXP、PocketPC、和MacOS和Linux操作系统,请随时留意关于支持更多操作系统的相关信息。
27.TOM-Skype跟同类软件相比有什么优势?
答:TOM-Skype最突出的是语音和穿透防火墙能力。几乎所有宽带用户都处于防火墙和NAT之后,ToM-Skype运用的是P2P技术,因为它的先进设计,几乎可以在所有的防火墙或者NAT之后工作。
很高的呼叫成功率: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互联网技术系统可以有和TOM-Skype一样高的呼叫连通率。
超高质量的语音效果:现在很多VoIP和聊天工具都无法和TOM-Skype相媲美。Skype与最优秀的声学科学家联手创造的独家拥有版权的软件,可以传递甚至高于固定电话质量的语音。
使用简单:现在VoIP应用程序配置很困难,供应商几乎是假定他的用户都是这方面专家。用TOM-Skype,您永远不会遇到硬件或者软件的配置难题,你不需要强迫自己去适应TOM-Skype,而是TOM-Skype完全按您的需要来工作。
绝对安全的通话方式:你的电话是以端对端的模式进行加密的,所以是完全安全的。
28.如何设置声音?
答:请查阅 window2000系统下声音设置 window-xp系统下声音设置。
29.使用tom-skype可以用我习惯的语言界面吗?
答:当然可以。Tom-skype为您提供了22种不同语言的版本供您选择使用,我们未来的目标是使tom-skype界面适应全世界所有语言,
具体设置方法如图:
30.“使麦克风静音”功能?
答:和好友建立呼叫后,在tom-skype呼叫好友界面上的呼叫窗口中点击鼠标(左、右键均可),如下图:
31.工具栏按钮上的文字提示哪儿去了?
答:在文件菜单→选项→高级中设置。可选择提示文字出现在工具栏按钮的右边、底部或不显示(默认为不显示)
32.如何取消好友上线通知?
答:TOM-Skype在1.1版本中默认好友上线进行功能,如果想取消好友上线通知,在tom-skype软件界面文件菜单点击「选项」,在弹出的选项窗口中点选「高级」选项卡,取消「在系统托盘中显示提示信息」前面的√。
33.使用tom-skype建立连接通话时,计算机出现死机现象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答:可能是由于某些驱动程序造成设备I/O冲突引起的,建议您升级操作系统,并更新声卡驱动,对于使用集成声卡的用户,请升级您的计算机主板驱动和声卡芯片组驱动。
34.Tom-Skype改变了声音,偶尔会出现变声(和使用者原声不同),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个问题?
答:一般这种问题出现在计算机从待机中恢复过来或是休眠状态,请重新启动Tom-Skype。
35.为什么我用万能五笔输入法,在tom-skype中无法输入中文?
极点五笔、极品五笔、五笔加加的最新版本都完全可以用,具体为:极点五笔V4.0SE,五笔加加V2.4,极品五笔V6.0Alpha
36.我是56K拨号上网,有时候用Tom-Skype进行语音对话的时候,一边听不到另外一边的声音?
房屋测绘技术问题探讨 篇6
【关键词】房屋测绘;测绘面积;准确度
1.核查材料
在计算房屋面积时,必须有房屋边长数据,而这些数据的采集依据则是设计图纸,变更说明,等,因此在查看资料时应该注意一下几点:(1)设计图纸资料必须要经过会审,并盖有审核单位的图章。如果是没有会审的图纸,经常会出现以下情况:图纸中经常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如平立剖三面、剖面与外檐、施工图与结构图。经过会审的图纸错误少的多,而且会审图纸都通过了规划,建房时基本不会再更改会审图纸。就不会出现设计图有可能会被开发商变更,出现提供给测绘单位与施工单位的图纸不一致的情况,发生房屋某些部位的变更,改变使用性质的房屋。(2)有些房屋的边长数据可以从数据图上直接读取,而有一些则需要经过换算。这就要求测绘单位要能够看懂设计图,并且了解设计图中的各类符号的含义以及怎样能够换算成所需要的房屋边长数据,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在许多设计图上,设计的尺寸有柱轴心尺寸、内控尺寸等,这些尺寸首先都必须经过换算,所以在进行测绘工作时,必须看清图上标注的是什么部位的尺寸;在换算边长数据时,还要考虑施工结束后的实际状况。其次,有些房屋边没有标注的尺寸,必须要求图纸设计人员重新补充。最后,要将设计图中各楼层之间的结构关系看清楚,如楼层高度、大厅高度等。
2.提高测量准确度
2.1注意对非典型曲线组成的几何形状实测
出现非典型几何形状的原因包括:为了追求曲线美,或者是因为定点放样或者施工失误。在实测中经常会遇到这种两种情况,对于出现的不同原因,解决的方式也不一样。由于设计原因而产生的非典型几何形状,因为有图和预测成果图作为参考,只要选取几个合理的测量点,就能解决。而由于施工失误导致的非典型几何形状,在实测时比较困难,通常采用分割法等方法。非典型几何形状是商品房实测的重点和难点,对于非典型的几何形状而又与原设计图不一致的商品房实测,是房地产测绘单位在工作中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如果不加以注意,使得误差值超过国家规定,很有可能会损害购房者或者开发商的利益,同时也会给自身的信誉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测绘工作中,要特别注意。
2.2提高测绘工作人員的水平
首先,要不定时的对测绘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其精通自己的业务,对于测绘工具的使用,等非常熟练,这样才能确保测绘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要制定并执行严格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以此来提高测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测绘单位一定要意识到测绘成果对与开发商、购房者以及自身的重要性,所以精准度是测绘单位赖以生存的保障,务必要保证每宗测绘成果都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2.3建立审核制度
在对商品房进行实测后要运用电脑对所取得的资料进行绘图和计算,在有了初步的图纸后,技术负责人应该对图纸和实测的数据进行反复的校对,确认没有错误后才能够打印标准成果图。另外还有定期对成果图进行抽查,看其是否与实物相符。并充分利用规划部门的规划,审核资料,与设计图纸和预测成果图进行比较,找出发生变化的地方、变化的数据以此来保证实测成果图的精确度。房产测绘的成果资料要经过整理、检查、验收后,才能向委托人提交资料,并归档。房产测绘实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即以自查和互查为基础,由作业组的专职检查人员,按照该项目设计的技术路线,对测绘成果进行细致的检查以及其测绘成果的产生过程是否符合作业程序规定。然后由测绘单位的质量检测机构的专职人员进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最好是由开发商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再次进行核查,切实保证每个环节都没有问题,最后盖章投入使用。
3.妥善处理面积差异
3.1预售许可证办理阶段面积出入的分析
3.1.1面积测绘原则和目的不同
规划测绘针对建筑单层面积及总体面积计算,主要用来计算容积率,是从城市整体规划的层面考虑,容积率关系着一个小区的品质和居民的利益,不用考虑分摊和每户室的面积。房产面积测绘主要针对建筑划分空间计算,用于房屋产权登记,由于房屋的高价值性,精确的面积测算、合理的分摊可以保证每户室的公平、公正,关系着每个住户合法权属利益,不需要考虑容积率问题。
3.1.2测绘主体和方法不同
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许可证的面积数据,主要是依据设计院设计人员在建筑图上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一般是建立在 CAD 模块上的天正系列建筑软件),通过 PLINE 线,绘制分层图(封闭的轮廓),通过对每层封闭的区域性面积之和算出最终的整幢总建筑面积。此数据是概略性数据,没有专门的测绘报告。房产测绘机构出具的图测数据,主要是专业的房产测绘人员依据规划部门认可的施工图通过专门的房产测绘软件,计算出的分层分户图,并有完整的信息和测绘报告。
3.1.3面积适用范围、所依据的规则不同
规划、设计建筑面积测算工作主要是为工程建筑造价、计算建筑房屋工程量、单位工程预算造价提供依据。规划审批计算建筑面积执行的是国家标准《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房产测绘中计算房屋建筑面积是依据另一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定》(GB/T17986.1-2000)。两套规范对面积计算的具体规定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3.2房产证办理阶段面积出入的分析
此阶段规划面积测算主要是在竣工综合验收阶段由专业的工程测量机构,运用 GPS、全站仪等仪器,在房屋外墙的角点,进行的测量工作。主要目的是核实建筑物是否按照规划核定的设计位置进行施工建设、以及实际的房屋建筑面积与规划许可证上的面积是否一致,出具有规划核实认可书及附属的测量报告。因为建筑物外立面装饰已经完毕,测量的外墙边长数据因为条件所限原因可能包括外墙保温和装饰材料,其他依据同预售办理阶段。房产测绘是在竣工综合验收完毕后,由房屋测绘机构,运用全站仪、测距仪、皮尺等测绘工具,依据预测图纸,实地进行的全面、细致的房屋面积测算工作。涉及到每间每户,更为细致、精确,外墙面积不涉及装饰和保温墙。
3.3对房产与规划部门建筑面积差异消除的建议
3.3.1规划面积大于测绘面积
由于可销售面积减少,开发方可能提出异议,房屋产权管理和登记机构可要求房产测绘机构相关人员依据相关测绘法规耐心讲解、释疑,因为有据可依,就实践经验来看,经过耐心疏导,开发方一般都能理解,可以较为稳妥地解决问题。
3.3.2规划面积小于测绘面积
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许可证和规划核实认可书是法定依据,开发方应该在认定的面积之内建设。故从法律层面上讲,多出的测绘面积有违建的嫌疑。首先检查是否测绘数据有误,若有,及时纠正。否则,若是因为规范依据不同造成的面积差异,可及时反馈相关信息给开发方,让其与规划部门积极沟通,必要时候,房产和规划部门可以公文“函”的形式协商此争议。 [科]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房产测量规范(GB/T17986-2000).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非技术问题 篇7
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工具。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 我国已在中小学大力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 同时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以黑板作为教学信息呈现媒体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学习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应用多媒体技术改进传统教学模式, 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更高效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 课件已成为新时期课堂教学强有力的工具。
但是, 就目前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效果来看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圆满成功。为什么我们享受了高科技手段带来的方便和乐趣, 表面上课堂活跃了, 教学信息容量增大了, 但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呢?
通过深入调查分析我们发现,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对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环节) 设计、知识结构设计和教学内容信息的展示方式与时机等问题很少给予思考和重视, 没有从人们的学习过程、学习心理、信息传播等方面认真思考课堂演示型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中的非技术性问题, 以至于在使用课件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流程混乱、不符合教学基本进程、没有演绎、推理、归纳等引导学生思考的教学环节。因此, 本文试图从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演示型课件存在的问题, 从非技术的问题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正确理解课堂演示型课件的内涵
1.什么是课堂演示型课件
课堂演示型课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 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 反映一定教学策略, 辅助教师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主要是用来配合课堂的讲授、讨论、练习、示范等各种教学活动。
课堂演示型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在遵从一般软件设计开发原则的同时, 还必须要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等方面的指导下进行, 重点做好教学过程设计、知识结构设计、导航策略设计和交互界面设计等工作, 同时也要处理好多媒体课件中的各种媒体元素, 才有可能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演示型课件的主要特点
(1) 课堂演示型课件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提示作用, 反映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主要用于呈现教学内容;必须按教学思路逐步深入地呈现教学内容, 演示时应该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时间;为了保证课件的教学性, 课堂演示型课件一般由学科教师自行设计制作完成, 用于辅助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
(2) 课堂演示型课件是将课件表达的教学内容在课堂讲课时作演示, 并与教师的讲授或其他教学媒体相配合。以教师的教学流程为设计原则, 应充分表现教师的教学思想, 体现学科特点, 目的明确, 具有教育性、科学性。
(3) 课堂演示型课件的教学信息的组织结构设计多样, 可以有直线式顺序教学的线性结构课件;也可利用跳转和链接等功能实现非线性结构的课件, 教学信息的组织结构灵活。
(4) 课堂演示型课件可以集成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元素, 具有强大的信息表现能力, 适于演示各学科的内容
●课堂演示型课件设计制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技术手段的“创新”, 忽视课程教学自身规律
在课件制作中追求新技术, 动画设置不断, 却没有认真思考, 这些新技术、动画设置与教学自身规律的关系。有的课件制作者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 频繁变换字体, 使用多种颜色、插入多种声音、设置多种鲜艳的背景、制作多种动画效果, 课件华而不实, 花里胡哨;有的课件单纯地为艺术而艺术, 仅仅停留于做表面文章, 插入一些与表现教学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媒体元素, 使学生只顾看新奇而忘记所要关注的教学内容的实质问题;这些不顾教学规律, 一味追新猎奇的做法, 不但没有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关注学习内容, 反而让学生眼花缭乱, 甚至想入非非, 结果事与愿违。使得课件的技术性与艺术性脱离了教育性。
2.片面的理解课件的信息容量, 课堂教学缺乏交流讨论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增大教学的信息容量, 提高教学的效率, 但是很多的课件制作者在理解上有片面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是把课件的展示信息容量简单的理解为使用幻灯片的数量, 教学课程中不断地在切换幻灯片, 使得学生看不清楚, 来不及理解、消化学习内容;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探讨、交流的过程, 使得多媒体课件成为灌输式教学的帮凶。第二是每张幻灯片上的教学内容设计重点不突出, 许多课件只是将课本的内容大段大段的照搬到了屏幕上, 不能起到引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的教学效果。
3.教学信息的组织结构单一, 学科知识结构缺乏内在的逻辑性
很多的课堂演示型教学课件教学信息的组织结构采用单一的线型结构, 学科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相关性不强, 不能让学生从总体架构上去把握学习的内容, 课件缺乏引导、总结、概括、强化的作用, 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演示型课件设计与制作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非技术问题
1.重视教学信息的组织结构设计
课件中的教学信息的组织结构及表现形式, 确定了课件中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及其发生联系的方式, 反映了课件的框架结构和基本风格。
课堂演示型教学课件在教学过程起着引导学生思维的重要作用。课堂演示型课件的基本结构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流程。合理的课件结构应该使得教学内容之间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课件基本结构中要通过适当的分组和编排顺序, 通过归类总结, 展示学科知识, 揭示教学内容之间应有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各种超链接、动作设置功能, 实现课件的交互策略, 要根据知识点内部逻辑关系和认知规律设计跳转链接点。常用的课件结构流程有直线式流程、分支式流程、循环式流程、非线性流程、综合式流程等。
课堂演示型课件既要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的呈现要循序渐进, 避免跳跃性过大;教学课件要突出重点难点, 不能将整节课的教案都搬进课件, 要顾及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规律,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要让学生有思考问题、讨论问题的时间, 尽可能的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如果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却仍然按传统的教学进程实施教学活动, 那就失去了运用课件辅助教学的意义。
2.课件设计中应该考虑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
心理学研究发现, 人们在学习时, 获得的信息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 3.5%来自嗅觉, 1.5%来自触觉, 1%来自味觉。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是否符合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是否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 在设计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时, 我们应注意相关的心理学问题。
第一, 合理使用文字字体及动画功能。屏幕显示的信息, 首先是要让人看得清楚, 才可能正确理解信息的含义。所以课堂演示型课件中的文字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尽量的大一点, 必须让全班所有的人都能看得清楚。文字的字体要使用常用的宋体、楷体、黑体、隶书等, 不是特别需要不要使用艺术字体, 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对文字元素设计动画时一般使用擦除、出现等比较自然的方式, 不要使用一些夸张怪异的动画方式, 否则只会分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课件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的是文字媒体所传递的学习信息, 而不是简单的用动画去刺激学生的感官。
第二, 合理使用色彩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 在红色环境中, 人的脉搏会加快, 血压有所升高, 情绪兴奋冲动。而处在蓝色环境中, 脉搏会减缓, 情绪也较沉静。颜色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符号, 在课堂演示型课件中恰当的使用色彩, 便于区分学习内容, 突出重点, 改善视觉效果。但是在一屏画面中一定不要使用太多的颜色, 否则容易引起注意的分散, 降低注意力。同时, 整个课件中的颜色也不能过多, 要有整体性, 同一个层次的教学内容色调应该一致, 可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的作用。
第三, 合理选择各种媒体元素提高课件的整体教学效果。教学媒体是存储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课堂演示型课件的设计, 对媒体的选用是重点之一, 不同的媒体元素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有所不同, 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信息传递功能。
在课件的设计中媒体的应用要服从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需要。简单的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元素堆砌于课件之中, 使得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只顾看新奇而忘记所要传递的学习内容的实质问题, 分散了注意力, 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反而由于内容安排过多过杂, 容易引起学习者视觉上的不适应, 产生心里烦躁。
媒体选择的原则有很多。要熟悉媒体的使用目标, 这里包括:呈现事实, 创设情境, 提供示范, 解释原理, 探究发现等。要充分了解各种媒体的特点, 按照学习知识点的需要, 确定媒体的使用目标。依据媒体特点, 为确定媒体使用目标的知识点选择媒体类型。
如何使教学效果最佳化是每一个教学工作者的不懈追求。我们认为限制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的既不是硬件, 也不是软件, 而是课件设计者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等非技术问题。在课堂演示型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中, 要注重把科学性、教育性、启发性原则放在首位, 把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
课堂演示型教学课件的研制开发需要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等方面的指导下, 做好教学设计工作, 并在教学活动中反复使用, 不断修改, 才能使开发的课堂演示型教学课件符合教学规律,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技术安全问题 篇8
1 意义
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它以生命科学和技术的理论与成就为基础,将之应用于生物体的生长与加工过程,有目的地对生物体进行控制和作用,从而提供人类所需的产品和各种服务。《生物多样性公约》对生物技术的定义是:“利用生物系统、活生物体或者其衍生物为特定用途而生产或改变产品或过程的任何技术应用。”[1]
可以看到,从1973年重组DNA技术的成功至今,现代生物技术突飞猛进,已经为人类解决了粮食、医药短缺及环境问题,有着非常美好的前景。通过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农作物畜禽品种和水产品的遗传基因进行修饰可使其品种改良、产量增加、品质提高、抗性增强,特别是运用转基因生物技术,可以使农作物具有抗旱、抗霜、抗酷热、抗病虫害、耐除草剂、提高经济作物种淀粉和油的含量、改善蔬菜与果实的口味、营养、和颜色,延长其保存的时间。这对提高世界农作物产量、质量,减少化学肥料和杀虫剂的使用,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缺乏、饥饿和营养不良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堪称第二次“绿色革命”[2]。
2 在农业上的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在农业上显示出强大的潜力,并逐步发展成为能够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产业。世界很多国家纷纷将现代生物技术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扶持生物技术的法律发展。转基因大豆也已用于制作数百种食品,其中包括食物油、糖果和人造黄油。目前,国际上已有50多个国家批准个别转基因植物进入田间试验,涉及商品化的植物种类有很多种,转基因植物在全球的种植面积迅速增长,种植转基因植物的国家不断增多。至今已有27个国家种植转基因植物。据估计,用各类转基因作物生产加工的食品全世界有近万种[3]。
3 应注意的问题
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生物技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当人类不能确保正确合理操作和运用这项技术时,这种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生物技术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如利用基因技术来改善生物武器的特定功能,使其可感染且能攻击特定基因组成的种族或人群的生物武器。基因武器具有难以估量的杀伤力,基因武器的研制成功将可能导致种族灭绝的灾难。当前许多国家都在秘密研制利用致病微生物或生物毒素及其载体制成的基因武器,一旦其技术为恐怖分子所窃取,后果不堪设想。有报道称,伊拉克曾积极研制“骆驼痘”,一旦成功,将对非阿拉伯人种造成伤害,因为阿拉伯人种具有天然的免疫力。
4 对生物技术的态度
单就转基因技术来讲,不同国家对此的态度不同。国际社会对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产品安全性问题的态度主要有三种:一是持肯定态度和赞成态度,二是持反对态度,三是持谨慎态度。以美国、阿根廷和巴西为代表的农产品输出国对转基因技术持比较积极和开放的态度。美国是转基因技术发祥地,也是转基因技术研究最为先进、应用最为广泛的国家。美国的转基因产业在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并能够从转基因产品中获取巨额的商业利润。据有关报道,仅转基因玉米一种产品就可为美国带来51亿美元的利润,调查显示,81%以上的民众对转基因食品持有“肯定”和“较为肯定”的态度,51%的消费者表示不歧视转基因食品[4]。以欧盟和日本为代表的农产品进口国则持反对态度。在欧洲,由于2001年后半期发生的与转基因食品无关的若干次食品恐慌,消费者对食品供应安全性的信心已显著下降。调查显示,在英国,只有25%的人对转基因食品表示接受,88%的公众反对在英国国内种植转基因作物[7]。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认为,对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印度国内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有很大争议,环保组织和其他一些非政府组织提出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认为转基因作物将会极大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一些发展中国家担心,一些发达国家很可能将本国不能接受的转基因食品出口到经济不发达或转基因食品研究能力弱的国家或地区。
5 转基因技术的安全问题
转基因植物突出的安全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环境安全性,另一方面是食品安全性。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因漂移。二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态环境方面,存在于转基因植物中的具有某种抗性的基因有可能通过杂交转移到其野生或半驯化种中去,这种转移的结果是在特定条件下,将增强这些植物杂草化的特性,并最终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一些具有抗虫特性的转基因植物除了能对害虫产生毒害而使其死亡外,对许多有益生物也可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曾经有报导转基因抗虫玉米花粉可导致蝴蝶死亡。目前转入植物的基因以抗除草剂的为多,其次是抗虫和抗病毒,然后是抗逆[5]。当这种基因通过种植作物的基因流逐渐在野生种群中定居后使得作物的野生亲缘中具有了选择优势的潜在可能,通过花粉的传播与受精将某些基因 (主要是抗除草剂基因) 漂入野生近缘杂草而产生难以控制的“超级杂草”,更难于防治。生物多样性方面,转基因动物一般都具有某种普通动物所不具备的优势特征,如果逃逸到自然环境中将有可能通过改变物种间的竞争关系而破坏原有自然生态平衡。转基因植物可能因其较强的野外适合度,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造成影响。如一棵抗吃种子害虫的转基因松树会由于种子抗虫而大量保留下来,最终在数量上大大超过其它物种,导致森林群落遭到破坏。有学者指出,在转基因植物中,病毒基因在所有细胞和所有时间都存在,其重组的风险大大高于普通植物。因此当转基因作物释放面积达到上百万英亩,而这些作物又都在表达大量的病毒基因时,很难预料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如2000年《科学》杂志报道,抗虫玉米杀死非目标昆虫,有的使一些害虫产生抵御杀虫剂的抗体,有的造成生物数量剧减甚至灭绝的危险等,如“斑蝶”事件以及“墨西哥玉米”事件。又如2004年英国《自然》杂志报道,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杀虫毒素Cu可由根部深入周围土壤,且保持了很强的活性,能够继续杀虫。这种毒素可能助长一些害虫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从而对土壤生态环境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如“Cu抗虫棉破坏环境”事件[6]。
生物技术带来的问题远不仅仅这些,除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外,还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危害以及引发的伦理问题。如果利用该技术制造生物武器,巨大的军事破坏力无疑将严重威胁社会安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掌握了新的生物武器之后,新的霸权主义也将产生,国家、地区间的不平等也会越加严重;如果生物技术应用于复制人,是对人类尊严的挑战,对家庭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从而危害了社会最基本的元素,可能引起社会动荡;同样,生物技术应用于优化基因是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否定,引发种族之间的冲突,危害社会稳定。
6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我国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法规体系,加快建立生物安全性评价机制。建立责任明确、协调一致的生物安全管理机构体系。建立长久有效的生物安全问题的监测和应急机制。加强生物安全的科学普及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的生物安全意识是开展生物安全工作的重要课题。必须加强相关从业人员,尤其是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中国需要加快生物安全立法的步伐,尽快健全生物安全法规体系以履行有关保护生物安全的国际义务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维护国家利益。[7]健全完善的生物安全法规体系应将生物安全管理与监督覆盖到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以防止转基因活生物体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构建中国的生物安全法规体系应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并借鉴国外及国际的相关经验。
从国际角度,必须积极开展生物安全事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生物安全问题己发展成包括科技、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内容的世界性环境与发展问题,不仅涉及国民经济、国家利益,甚至关系国家安全[9]。所以,各国以及国际组织都采取积极的措施确保和维护国家及国际生物安全。但是,生物安全又因为各国国情不同而在各国有其特殊性,所以借鉴他国或国际生物安全政策经验制定生物安全政策的同时,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正因如此,我国生物安全政策的制定必须切实从我国的生物安全现状出发,制定切实符合我国国情的生物安全政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的生物安全。生物安全问题涉及内容广泛,单就现代生物技术而言,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存在潜在风险,但同时也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便益,现代生物技术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特别是在满足食物、农业及卫生保健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本文虽然没有直接对这一层面进行论述,但是现代生物技术的积极作用也是客观存在的。确保生物安全,防范生物安全威胁,并不是否定与生物安全相关的现代生物技术。必须辨证的分析生物安全的内容,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生物安全问题已经并且将长期存在,必须正视生物安全问题。国内外的经验表明,虽然生物安全具有不同于传统安全的特性,确保生物安全的任务更艰巨、更复杂,但是各国和国际社会在生物安全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全球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在主权国家生物安全基础上的全球生物安全将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张军民.我国转基因生物产品安全问题探讨[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4 (1) :16
[2]董建新, 王胜利.转基因作物的发展概况[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3 (5) :83
[3]Frisvold George B., John Sullivan, Anton Raneses.GenetieimProvements in major US crops:the size and distribution ofbenefits[J].Agricultural Eeonomies, 2003 (28) :109-119.
[4]于文轩, 王灿发.国外生物安全立法及对中国立法的思考[J].环境法论坛, 2005 (4) :102
[5]王敏, 王秀玲.转基因农产品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农村经济, 2006 (ll) :40-3
[6]翟雪峰, 刘经纬.在我国建立转基因植物风险金制度的必要性[J].理论研究, 2006 (7) :11
[7]徐进.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保障之探析[J].法制建设, 2007 (7) :54
[8]王明远.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模式及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农业科学版) , 2007 (2) :170-17
刚性路面技术问题探索 篇9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路面,质量问题
0 引言
西部大开发战略使我省道路交通工程得以飞跃式的发展, 一大批的高等级路面在高原上纵横交错, 应用特别广泛的刚性路面在干线公路上、县乡公路上、寸寸通工程中都有它的身影, 笔者多年从事道路交通工程施工、管理, 就刚性路面技术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索。刚性路面在我省主要是以水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 所以我们通俗的也叫水泥硬化路, 它在我省的道路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一系列的优点外这种路面由于气候条件, 施工工艺等作用下也有一定的问题存在, 如在运营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裂缝、错台等病害, 雨雪天抗滑性能比较查等等问题, 笔者就对这些技术问题的出现原因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提出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1 路面病害原因分析
水泥混凝土刚性路面很容易出现裂缝, 这主要与水泥混凝土材料的温度应力变化密切相关, 细心的人会发现在路面铺筑过程中早晨和中午铺筑的路面表面出现裂缝的几率是不一样的, 特别是在夏天, 地表温度很高, 会达到60度左右, 这种情况在混凝土水化热的作用下混凝土表面水分急剧散发, 混凝土内外应力变化不均匀就会造成混凝土板块四角翘曲发生盆状变形, 一旦这种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四周的填缝材料就会被扰动甚至挤出, 遇到雨天在雨水作用下混凝土板底就会受到浸泡甚至冲刷而造成悬空等病害, 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在荷载作用下发生断板等病害。温度造成的裂缝也是早期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一大病害, 特别是在高强度混凝土和温差较大的地区施工的时候更为明显。这些裂缝我们都称之为干缩裂缝, 如果对干缩裂缝处置不及时就会发展成为构造裂缝。除了温度的影响以外由于施工过程中对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掌握不稳定或者配比不准确也会造成强度底下等病害, 甚至有些地方道路工程中偷工减料在路面混凝土中掺加片石或者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等都是造成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现破损的最主要的原因。综上所有的事实表明, 因为在温度应力、车辆等外在荷载应力的作用下、温度变化导致了混凝土内部自身膨胀或者收缩产生的应力、以及混凝土面板与基层间产生的摩阻力远远超过了混凝土路面的抗拉强度而引起的裂缝。一般来讲早期的路面板表面裂缝都是干缩裂缝, 一般来说路面板出现断板的原因比较复杂, 根据经验表明路面板面板在成型初期就会出现具有明显规律性的断板, 大多首先出现的是横向裂缝, 发展到贯通板底部的时候就会造成断板。这种断板产生主要跟设置的缩缝和预留胀缝不合理造成的, 各种预留缝中的填缝材料性能较差或收缩缝和切缝后, 雨雪水通过缝隙灌入缝内, 造成混凝土板底部冲刷发生病害。
2 水泥混凝土刚性路面施工缝问题
水泥混凝土刚性路面施工缝主要有位置缝, 材料缝等, 这些施工缝的设置对路面的质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在进行设置的时候尽量将混凝土路面施工缝设置与构造物的地方, 如果没有构造物的情况下要保证施工缝处混凝土面板的密实程度符合要求, 强度要达到设计要求。在进行与原来混凝土路面进行相接时必须将原路面的接缝处切割整齐, 清扫干净, 不得有表面浮尘及松动的石子, 并且用水进行冲洗;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缝要及时进行填充, 填充材料要与水泥混凝土面板之间的粘结力要强, 适应在温度作用和荷载等作用下收缩自如。避免雨水等水分进入混凝土板底。材料缝必须要控制材料质量, 比如要使用同一厂家同一标号合格的水泥, 同一性能的钢筋, 纵横向的钢筋直接要保持一致, 严把材料关, 对与不合格的材料要清除出厂, 不得使用。做好试验检测工作, 保证材料不出问题。
3 施工工艺的控制
水泥混凝土路面在现场施工时, 在水化热、气候等条件下浇筑过程会造成混凝土水分的蒸发, 由此体积将会缩小, 混凝土内部强大的应力作用会将路面板拉裂。防止这个的主要措施就是及时切割施工收缩缝, , 其中控制切缝时间十分关键。多年施工获得的经验:假如平均气温7摄氏度左右的时候, 我们只要对路面进行养护10天左右切缝比较合理:如果平均气温达到14摄氏度左右的时候, 我们只要养护7天左右切缝就会减少这种温度造成的裂缝和断板。夏天在平均气温20摄氏度左右时, 我们仅需要养护3天就得进行切缝否则时间就长了。由于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一般厚度在20cm左右, 属于薄壁结构, 在切缝分格一般都是按住长5m, 宽4m的尺寸进行分格, 目的就是减轻由于温度应力造成裂缝断板现象产生;路面铺筑的时间也是比较讲究的, 一般铺筑的时候不能的大风天气进行操作, 这样会使路面表面的水分蒸发太快而造成失水过快发生干缩裂缝, 温差不可太大的时候进行铺筑是最适宜的。混凝土面板的边缘容易出现裂缝, 同时边部振捣很容易跑浆, 在设计阶段混凝土面板的边缘都会设计增加补强钢筋, 中间接缝处设计有传力杆, 设计边缘钢筋选用2根12号-16号的钢筋布置在路面板的下部, 距面板底部一般为板厚的1/4, 并不小于5cm, 间距10cm, 钢筋两端应向上弯起, 面板钢筋保护层大多都是大于5cm。施工中传力杆方向应与路中心线平行、传力杆设计一般要求使用高塑料套管和涂沥青当做隔层。路面板养护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每天必须有专人对铺设的路面进行有效的养护, 通常做法是用麻袋、草帘或者塑料薄膜进行覆盖并洒水养护, 保证混凝土表面水分不流失, 这期间不能让车辆行人通过, 时间最少14天。
4 原料选择
水泥是刚性路面胶凝材料最主要的原料, 必须要强度高、收缩性小、耐磨性强、体积安定性好, 好的水泥可以把混凝土路面成型时的收缩变形降到最低, 有效的提高混凝土的抗弯拉强度。根据规范要求, 粗集料必须要分级的料进行合成后的连续级配的碎石, 不得选用不分级的统料, 各级料必须级配符合规范要求, 其余的最大粒径, 针片状含量, 有害物质含量和碱含量等都要在规范要求的范围以内, 最大粒径不大于31.5mm (方孔筛) , 针状片含量不大于15%。碎石宜采用强度高、抗温差能力强的非活性骨料, 以防止碱性骨料产生混凝土裂缝及强度下降等不良现象。要选择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配合比设计要科学合理, , 必须能够够满足强度的要求, 耐久性的要求, 经济性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实时检测, 注意观察碎石、砂的含水量变化情况, 对过程的检测还要进行坍落度的检测, 力求保证水泥、碎石、砂、水、外加剂的用量准确, 大规模的干线公路必须要进行厂拌施工, 采用精密的电子计量系统。
5 结论
刚性路面技术问题总的来说就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技术, 在我国水泥混凝土的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有非常成熟的应用, 它的材料可以因地制宜的选用当地材料, 大大的减少了资源浪费、对保护环境, 增加当地就业, 造福一方人民具有非常大的价值, 实践证明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充分发挥精益求精的精神, 努力做好每一道工序, 就一定能克服技术层面上存在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傅智, 李红.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30年建设成就与展望[J].公路交通科技, 2008 (12) .
谐波问题及滤波技术 篇10
一是谐波引起谐振和谐波电流的放大。在负载处并联电容器来补偿无功功率, 来提高功率因数;安装LC无源滤波器也能起到滤除谐波的作用。当系统工作在工频时, 系统的容抗比感抗大得多, 不会产生谐振。但是对于谐振频率而言, 系统的感抗增加, 同时容抗减小, 就可能导致并联或串联谐振的产生。从而导致谐波电流放大几倍或几十倍, 甚至烧毁电容器和电抗器。
二是谐波导致电气设备非正常运行。谐波对交流发电机有很大的影响, 主要是引起定子绕组和转子绕组的附加损耗, 进而产生附加温升, 温度过高将损害转子。发电机的强烈机械振动和噪声就是由于谐波电流的频率接近定子零部件固有的振动频率而产生的。
三是谐波电流对变压器的影响。变压器上有谐波电流通过时, 变压器绕组损耗会出现增大现象, 同时还会引起变压器外壳、外层硅钢片和某些紧固件发热, 从而导致局部严重过热, 变压器的噪声也会随之增大。
四是谐波会导致电缆浸渍绝缘的局部放电、介质损耗和温升的增大。当谐波电流流经电缆时, 会被电缆的分布电容放大, 在电网低谷负荷下, 电网电压上升, 此时谐波电压也会随之升高, 将引发电缆故障。
五是谐波会对通信线路产生干扰。谐波会通过以下几种渠道对通信线路产生干扰:电容耦合、电气传导和电磁感应。
六是谐波使电网产生损耗。谐波电流会使电网中产生有功功率损耗, 是电网线损原因之一, 影响电网的利用率。
七是谐波对电网中的模拟式仪表的影响。将引起电压表、电流表、功率表、电度表等仪表测量值误差增大, 从而导致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降低。
二、滤波技术
(一) 无源电力滤波器
谐波抑制的传统方法是使用LC无源电力滤波器。这种滤波装置是由电容、电感和电阻按要求组合而成。将其与谐波源并联, 当发生谐振时, 滤波器会对此次谐波形成低阻通路, 从而滤除谐波。无源滤波器结构简单, 成本低, 投入小, 运行费用不高, 在吸收特定次谐波及补偿无功功率方面效果显著。但因此种滤波器结构原理上存在的问题, 导致其有着难以克服的缺点。
一是电网阻抗会严重影响此种滤波器的滤波特性。
二是能够抑制的谐波成分已被限定。因为高次谐波存在成分较多的问题, 这就要求多个滤波器同时使用, 这必将导致滤波装置的整体成本增加, 同时还存在体积过大的问题。
三是无源滤波器负载能力有限, 当谐波电流过大时, 滤波器会产生过载现象, 导致设备损毁。
四是当发生特殊情况时, 如出现特殊谐波或系统阻抗和频率发生变化, 与电源阻抗之间发生的并联谐振会引起谐波电流放大, 影响电路正常运行。
五是滤波电路可能与系统电路发生串联谐振, 造成电压畸变, 从而产生附加的谐波电流流入无源滤波器, 影响其滤波效果。
(二) 有源滤波器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 出现了高速功率开关器件, 伴随着瞬时无功理论的逐渐成熟, 有源电力滤波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有源电力滤波器与无缘滤波器比较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能够对变化的谐波、无功和负荷不对称等进行快速的动态跟踪补偿;二是可消除电压抖动, 补偿特性不受电网阻抗的影响;三是不存在“谐波放大”的问题。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拓扑结构形式很多。按其接入电网的方式不同, 可大致分为两类:串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其中, 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应用于电流型负载产生的谐波、无功及负序电流的综合补偿;串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 主要消除电压型谐波源对电路的危害, 工作时与电网中的负载串联。为了使有源电力滤波器的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使其性能得到提高、并缩减其容量, 出现了将无源滤波器与并联型或串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混合使用的形式, 从而衍生出很多的组合形式, 并将其取名为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近年来, 出现一种新型有源电力滤波器, 是将串联型和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组合应用, 将这两种滤波器的功能集于一体, 命名为统一电能质量调节器。在这种调节器中, 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主要功能是对谐波和无功功率进行补偿;并调节并联型和串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所共用的直流侧电容的电压。串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主要功能是隔离电网和负载之间的谐波, 并调节电压防止电压波动;同时还可避免电网的内阻抗和无源滤波器之间产生谐振。
按照有源电力滤波器所接入系统的不同, 可将有源电力滤波器分为三类:单相、三相三线和三相四线有源电力滤波器。
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应用于单相系统中, 使用电流型或电压型变流器来减少谐波畸变。除了抑制电流谐波, 单项有源电力滤波器还可以用来消除电压波动、电压下跌、电压浪涌、电压切痕, 以及补偿无功等。针对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 主要优势在于其控制理论简单明了, 并且其结果也同样适用于三相系统。三相三线有源电力滤波器应用于三相三线制电力系统中, 对其负载中的谐波起补偿作用, 这种形式在目前备受关注, 研究讨论的范围很广。但是鉴于在实际电力系统中, 三相四线制是非常普遍的。特别是在低压配电系统中, 采取的主要的供电方式是三相四线制, 无论是在工业还是民用建筑中都得到广泛应用。由于三相四线制较三线制多了零线, 令先手谐波电流影响很大, 一方面线谐波电流造成零线电流过大, 远超过了它的设计值, 会导致零线故障;另一方面会导致变压器温度过高, 破坏绝缘层, 而且还会使得中线对大地电势升高。
三、有源滤波器的控制策略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性能优劣取决于控制方法的选取和使用。在有源电力滤波器中用到的控制方法主要有:自适应控制、反馈线性化解耦控制、无源性控制和智能控制.这些控制方法的发展是有源电力滤波器发展的原动力, 但这些控制方法还有待改进。目前基于DSP或微处理器的数字控制器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有大幅度提高, 与模拟控制器相比更具优越性, 所以数字化控制已然成为有源电力滤波器发展的趋势。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控制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检测谐波信号电路和产生补偿电流电路。有源电力滤波器首先通过检测电路检测出负载中或电网中的各次谐波电流, 然后通过采用适当的控制方式控制功率电路产生响应的补偿电流分量, 并将其注入到电路中, 从而达到滤除谐波的作用。
有源电力滤波器中使用的谐波检测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提取基波分量法是最早被采用的谐波电流检测方法, 其原理是将基波分量从检测出的电流分量中提取出来, 提取到的基波分量与原有的电流之差就是所需补偿的谐波, 应用带通滤波器可以完成这一功能。但是所使用的高阶滤波器会产生附加移相, 使输出信号发生畸变, 导致补偿效果不理想。除此之外, 提取基波分量法在设计上存在难度、补偿误差较大、对电力系统频率波动和电路元件参数变化较敏感等缺点, 因而实际应用较少。
二是瞬时空间矢量法是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一种检测方法, 目前在有源电力滤波器谐波电流检测中主要使用这种方法。
三是基于FFT的数字化分析方法是建立在Fourier分析的基础上, 因此要求被补偿的电流波形呈周期性变化, 否则误差较大。通过FFT把单个周期的谐波信号进行分解, 得出各次谐波的幅值和相位系数, 将拟消除的谐波分量通过带通滤波器或傅里叶变换器得出所需的误差信号, 再将得出的误差信号进行FFT反变换, 从而得到补偿信号。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自由控制谐波和无功的总量, 同时使得拟消除的谐波次数具有可选性, 缺点是延迟较长, 实时性不理想。但随着高速的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发展, 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四是基于自适应检测法以自适应干扰抵消原理为基础, 把电压和负载电流分别作为参考输入量和原始输入量, 将二者比较后, 滤除负载电流中的有功分量, 提取出谐波和无功分量并进行补偿。这种系统的优点是自适应能力较好, 实用于有电压波形畸变的情形;其缺点是动态响应速度较慢。
有源电力滤波器中, 补偿电流的产生通常采用基于PWM的电压源逆变器, 从采用的电流控制方法看, 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三角波线性控制是最简单的一种控制方法。通过将检测环节得到的电流实际值与参考值之间的偏差与高频三角载波相比较, 所得到的矩形脉冲作为逆变器开关元件的控制信号, 从而在逆变器输出端获得所需的波形。该方法的优点是动态响应好, 开关频率恒定, 实现电路简单, 缺点是输出波形中含有与三角波载波相同频率的高频畸变分量, 开关损耗较大, 在大功率应用中受到限制。
滞环比较控制是将补偿电流参考值与逆变器实际电流输出值之差输入到具有滞环特性的比较器, 通过比较器的输出来控制开关的开合, 从而达到逆变器输出值实时跟踪补偿电流参考值。与三角载波线性控制相比, 滞环比较控制具有开关损耗小、动态响应快等特点。缺点是系统的开关频率、响应速度及电流的跟踪精度会受到滞环带宽的影响, 带宽固定时, 开关频率会随着补偿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从而引起较大的脉动电流和开关噪声。
营林建设的技术问题分析 篇11
关键词 营林建设;技术问题;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 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1-0194-02
在营林建设过程中,作为营林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专业的技术水平,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在提高营林质量的同时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就营林建设的技术问题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这一问题展开以下论述。
1 营林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营林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林木良种基地的建设方面成落后趋势,已难以跟上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在种园方面的建设呈类型单一、木苗种改良和更替滞后以及经营管理不善;二是在苗圃的管理和育苗的生产方式方面跟不上林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苗木的实际投入量往往大于设计的作业量,导致苗木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在苗木种子结构方面严重失调,在苗木的选择和引种以及推广等方面还存在诸多误区,导致工程建设时出现各种不必要的错误;三是在人工造林与市场难以对接,缺乏长远的打算,在造林营林方面的协调缺乏紧密性;四是在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生态失衡等等。以上这些都是因为营林建设存在问题的表现,需要广大营林工作者引起高度的重视。
2 关于解决营林建设问题应坚持的基本前提
2.1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谐开展现代林业营林建设工作
发展现代林业经济首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并着眼于资源的增加、生态环境的改善,以满足社会在发展进程中队林业的需要为基点,和谐开展现代林业营林建设工作。在解决林业建设的技术问题时注重广大林业职工生活条件的改善,尤其应致力于贫困林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贫困职工脱贫的投入,只有在人员和基础设施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下才能更好解决林业营林建设工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
2.2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以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做好现代林业营林工作
做好现代林业营林工作应基于不伤害子孙后代利益的前提下,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不能为促进现代林业经济的发展,过度开发和利用林业资源,在林业资源不足的同时还破坏了生态的平衡,不管是对现代人还是后代人都失去基本的生存环境。
2.3 以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原始的和谐关系到后来自然被人类征服的不和谐关系,为了长远的利益,作为现代林业营林人员也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道,在林业营林工作中不管是造林、营林还是利用与开发过程中,都必须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以适地适树的原则对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这不仅是现代林业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林业营林建设过程中技术问题的基本前提。
3 关于解决营林建设存在问题的相关技术措施
3.1 注重林苗基地的建设,采用多种方式提高营林建设技术水平
当前,我国农业已较为发达,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选择了优良的品种。那么,林业营林工程建设也是如此。只有注重林苗基地的建设,才能培育更多优良的林苗种,并采取多种方式提高营林建设技术水平: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是现代林业营林建设技术水平得到提高的根本保障;二是尽可能的为林木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确保其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得到及时的补充,在提高林木成活率和营林建设水平的同时提升技术水平;三是对于新建或改扩建的林地,应全面细致分析林地的立地情况,结合技术手段对林苗的各种特性与林地的立地条件相比较,从技术上保障林木能适应环境,方能茁壮成长;四是加强抚育管理的同时注重苗木结构的调整,确保木苗结构合理化,在优化林木种类的同时有助于成本的降低。从而实现降低育苗成本的同时提高营林建设技术水平。
3.2 几种常见的营林建设的技术措施
一是植苗营林法,该方法由于具有较强的环境生存能力,因而被广泛的应用于营林建设之中。其技术要点主要是控制苗木的根系不被受到损害保持苗木的水分平衡;二是分殖造林法,由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限于例如杨树、松树、柳树等营养繁殖树种,虽然使用不广泛但其成活率较高,且节省育苗成本的同时栽种方法简单。该技术要点就是保持造林地较高的立地条件;三是最为直接的一种方法,也就是播种造林法。该方法虽然只需要将种子播种就行,但立地条件要求极高。技术要点就是在提高造林地立地条件的同时还应加大抚育力度,才能更好的用于大面积造林。
4 林业营林建设中林木生长期间的有关灾害防治技术的探讨
在林木生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灾害。比如雨、雪、冰、冻害和病、虫、鼠害。这些灾害在极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林木的健康成长。因此,作为现代林业营林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这些灾害给林木带来的影响,切实做好各项防治工作。以下笔者分别就雨雪冰冻灾害和病虫鼠害的防治提出几点措施。
4.1 雨雪冰冻灾害的防治措施
雨雪冰冻给林木带来的灾害十分巨大,因此我们必须注重防治。但基于雨雪冰冻灾害的强度不仅与其持续时间和林地所处的地形地貌以及海拔有关,更与林业营林工作的水平、树种、林分质量以及营林技术等等相关。由此可见,林木种类的不同,其所遭受的雨雪冰冻灾害程度也不一致。例如天然林与人工林来比较,肯定是天然林的抗害能力要强,这就好比家养的牲畜肯定没有野生动物的生存能力强,是同样一个道理。因而我们的防治重点应在人工林上,而导致人工林抗灾能力差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林地规划方面没有完全遵循适地适树的人工造林原则基于此,我们在人工造林时必须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并在树种选择过程中充分考虑造林地的气象条件,尤其是树种具有的特点,例如形态特点、生态特点、生物特点等,以及抗雨雪冰冻灾害的热点;在林地管理方面,必须注意林木林分质量的划分,只有高而健康的林分才能更好的抵御各种灾害。此外,不管是人工林或是天然林,都必须注重林分质量的划分,否则就会由于林分密度大、木质化程度不高、高径比不合理等因素,在遇到雨雪冰冻灾害就难免会发生被损害树梢、折断树枝甚至倒伏等情况的出现。给林业营林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4.2 病虫鼠害的防治措施
1)加大调查力度。加大病虫鼠害的防治,首先必须加大调查力度,只有动态掌握森林的病虫鼠害的发展趋势、组成类型和发展规律,仔细调查森林被病虫鼠害的损害程度,为防治提供科学的预测依据,从而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通过调查还能分析能否借助天敌来解决,从而有效降低防治成本。
2)物理机械防治措施。物理机械防治措施主要是人为的捕杀、诱杀、隔绝高温处理和遥感技术等方式,具有无污染也不破坏食物链的优点,而缺点就是效率不高但成本高,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3)天敌防治措施。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大自然中的食物链的特性,借助大自然中生物特有的相生相克的特性,利用天敌来消灭对林木有危害的,例如常见的“树医生”啄木鸟和“捕鼠大王”的猫头鹰等,都对林木中的一些病虫鼠害有着良好的防治
效果。
4)生态防治措施。传统的化学防治措施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生态林业发展的需要,因而当前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必须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确保防治无公害,就必须使用生物与仿生物药剂等生态防治措施。
5 关于做好现代林业营林工作的相关建议
应当积极推行“近自然”森林经营方法,对现有林分,尤其是残次、低产低效天然林,要引入现代林业生态学理念,遵循森林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减少人为干预,发挥森林自身生态功能,采取补植、封育、定向培育、天然或人工促进天然萌芽更新等森林经营技术措施,引导和促进林地向异龄林,复层林、混交林方向发展,形成稳定的,复杂的,更高级的森林生物群落,降低森林经营成本,实现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林业可持续森林经营方向的转变。
6 结束语
总之,现代营林建设中的相关技术问题较多,以上仅是笔者的相关探讨。作为现代林业营林工作者,必须注重自身技术水平实力的调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切实做好林木育苗抚育和灾害防治工作,尽可能地采取现代化的生态环保技术,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思伟.浅谈造林整地及造林方法[J].民营科技,2009,10.
[2]王有忠.造林地植树造林的方法浅析[J].民营科技,2010,03.
[3]梁国爽,秦岩.造林地整理与植树造林[J].民营科技,2010,08.
用“问题”激活信息技术课堂 篇12
那么, 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呢?如何使学生学得学生轻松、愉快一些呢?这就需要教师综合考虑自己的个人经验、全班同学的需求、课程的相关内容、课程的框架等因素, 做好教学思考, 做好教学设计。
这时, 我想起了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曾说过的话:“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的能力,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学生的各种思维在参与问题解决活动的过程中会得到逐步培养、发展”。它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以“问题”为导向, 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并将当前“问题”提升为一个新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更佳的回馈及学习成果, 从而达到掌握知识与技能, 培养能力的目标。
创设情境, 让“问题”自然地与学生“相遇”
问题设计刚开始时, 就要考虑学生将面对的问题情境。就如蓝柏斯 (Lambros) 提出的建议:“刚开始就要确定问题情境”。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成人有所不同, 教师要敏锐地观察, 才容易贴近学生世界, 吸引其注意, 引发学习动机。要设定与学生感兴趣、具有了解能力的情境;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 要能引导学生达到想要的学习目标。
因此, 上课后, 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了一个Flash动画作品《铃儿响叮铛》。在这个作品中, 我特意添加了“圣诞快乐”这几个字的动态彩虹效果, 在学生欣赏动画作品的过程中, 我特意提醒学生对这部分效果的欣赏。利用这个作品不但将Flash软件的神奇效果展现了出来, 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 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如何启动Flash动画制作软件?
问题提出后, 我并没有急于给学生做演示, 而是提醒学生想一想我们前面学过的Word、Excel等软件的启动方法。听到我的这个提示, 几乎绝大部分学生能很快地成功打开这个软件, 这不但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 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个问题成功解决后, 面对一个全新的软件, 学生会很自然地遇到以下一些问题, 诸如:Flash软件界面的认识 (这个环节需要教师作适当的引导, 重点引导学生认识与前面所接触到的软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 Flash文档的保存等,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来完成。这样, 把老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了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学习过程, 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让“问题”在一定的情境与学生很自然地“相遇”, 而不是教师的有意安排, 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才能极大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从根本上改变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中掌握技能、提升能力。
崇尚自然, 用“问题”激活思维
要创作Flash动画作品, 必然要涉及Flash工具, 然而Flash软件中工具栏一共有四大类, 每一类中又有很多种, 面对如此众多的工具该如何学习呢, 这个问题每一个教授Flash动画制作的老师都曾经面对和思考过, 如果这个问题有了突破, 那么, Flash动画制作将会变得有趣而简便, 否则, 学生对Flash动画制作的感觉就如同“鸡肋”, “食之无肉, 弃之有味”, 这必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
在实际教学中, 对于Flash软件工具栏的使用这部分教学, 笔者充分利用以“问题”为导向, 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路, 先不向学生介绍每个工具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而是围绕教材要求, 直接引导学生开始制作彩虹文字。在制作的过程中, 如果需要用到哪个工具, 再去研究、摸索这个工具使用方法, 这样就一下子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把学生从众多工具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如:要想输入文字, 学生就会去研究文本工具的使用;要想着色, 学生就会去研究颜料桶工具的使用;要想画图, 学生就会去研究椭圆工具、矩形工具的使用……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对选择工具和部分选取工具必然有自己最深刻的体验和理解。而且, 在这些工具的使用过程中, 对工具属性栏的使用只有学生自己操作了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才会做到举一反三, 这样不但引导学生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
当然, 在一节课中不宜给学生设置太多的问题。如本节课的教学中, 时间轴的概念及应用是Flash软件的精华, 也是后续Flash动画制作的关键, 不可不讲, 但在第一次课中却不宜多讲, 在这时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太多的话, 对学生来讲可能就真的会变成“问题”了。为此,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我只是让学生讨论电影放映的原理, 进而引出“帧”的概念, 初步了解动画设计思想和所采用的方法, 其它更多的问题留待后续的学习去解决, 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 使得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以“用”为原则, 让“问题”为学习指引方向
本部分内容涉及的是一个全新的软件, 刚开始学习它, 涉及的概念、工具较多, 软件界面比较复杂, 如何让学生从复杂的学习内容中“抽出身”, 学得轻松一点, 愉快一点, 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以“问题”为导向, 让学生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进行学习, 并将当前遇到的“问题”提升为一个新的学习内容加以探究, 化繁为简, 在培养学生能力这一现实目标上下功夫, 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问题导向学习中, 教师必须以问题为核心进行教学目标的制订与学习的设计, 决定用哪些问题促进学生发展哪些技能。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联想或“产生”出若干个问题, 并使其成为继续学习的动力, 这样, 在不断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以问题为导向, 切忌把任务当成问题。问题是为学生作导向的, 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又会引出新的问题, 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而任务是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任务, 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学生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也缺少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