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及问题

2024-05-18

技术及问题(共11篇)

技术及问题 篇1

一、谐波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与危害

一是谐波引起谐振和谐波电流的放大。在负载处并联电容器来补偿无功功率, 来提高功率因数;安装LC无源滤波器也能起到滤除谐波的作用。当系统工作在工频时, 系统的容抗比感抗大得多, 不会产生谐振。但是对于谐振频率而言, 系统的感抗增加, 同时容抗减小, 就可能导致并联或串联谐振的产生。从而导致谐波电流放大几倍或几十倍, 甚至烧毁电容器和电抗器。

二是谐波导致电气设备非正常运行。谐波对交流发电机有很大的影响, 主要是引起定子绕组和转子绕组的附加损耗, 进而产生附加温升, 温度过高将损害转子。发电机的强烈机械振动和噪声就是由于谐波电流的频率接近定子零部件固有的振动频率而产生的。

三是谐波电流对变压器的影响。变压器上有谐波电流通过时, 变压器绕组损耗会出现增大现象, 同时还会引起变压器外壳、外层硅钢片和某些紧固件发热, 从而导致局部严重过热, 变压器的噪声也会随之增大。

四是谐波会导致电缆浸渍绝缘的局部放电、介质损耗和温升的增大。当谐波电流流经电缆时, 会被电缆的分布电容放大, 在电网低谷负荷下, 电网电压上升, 此时谐波电压也会随之升高, 将引发电缆故障。

五是谐波会对通信线路产生干扰。谐波会通过以下几种渠道对通信线路产生干扰:电容耦合、电气传导和电磁感应。

六是谐波使电网产生损耗。谐波电流会使电网中产生有功功率损耗, 是电网线损原因之一, 影响电网的利用率。

七是谐波对电网中的模拟式仪表的影响。将引起电压表、电流表、功率表、电度表等仪表测量值误差增大, 从而导致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降低。

二、滤波技术

(一) 无源电力滤波器

谐波抑制的传统方法是使用LC无源电力滤波器。这种滤波装置是由电容、电感和电阻按要求组合而成。将其与谐波源并联, 当发生谐振时, 滤波器会对此次谐波形成低阻通路, 从而滤除谐波。无源滤波器结构简单, 成本低, 投入小, 运行费用不高, 在吸收特定次谐波及补偿无功功率方面效果显著。但因此种滤波器结构原理上存在的问题, 导致其有着难以克服的缺点。

一是电网阻抗会严重影响此种滤波器的滤波特性。

二是能够抑制的谐波成分已被限定。因为高次谐波存在成分较多的问题, 这就要求多个滤波器同时使用, 这必将导致滤波装置的整体成本增加, 同时还存在体积过大的问题。

三是无源滤波器负载能力有限, 当谐波电流过大时, 滤波器会产生过载现象, 导致设备损毁。

四是当发生特殊情况时, 如出现特殊谐波或系统阻抗和频率发生变化, 与电源阻抗之间发生的并联谐振会引起谐波电流放大, 影响电路正常运行。

五是滤波电路可能与系统电路发生串联谐振, 造成电压畸变, 从而产生附加的谐波电流流入无源滤波器, 影响其滤波效果。

(二) 有源滤波器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 出现了高速功率开关器件, 伴随着瞬时无功理论的逐渐成熟, 有源电力滤波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有源电力滤波器与无缘滤波器比较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能够对变化的谐波、无功和负荷不对称等进行快速的动态跟踪补偿;二是可消除电压抖动, 补偿特性不受电网阻抗的影响;三是不存在“谐波放大”的问题。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拓扑结构形式很多。按其接入电网的方式不同, 可大致分为两类:串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其中, 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应用于电流型负载产生的谐波、无功及负序电流的综合补偿;串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 主要消除电压型谐波源对电路的危害, 工作时与电网中的负载串联。为了使有源电力滤波器的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使其性能得到提高、并缩减其容量, 出现了将无源滤波器与并联型或串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混合使用的形式, 从而衍生出很多的组合形式, 并将其取名为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近年来, 出现一种新型有源电力滤波器, 是将串联型和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组合应用, 将这两种滤波器的功能集于一体, 命名为统一电能质量调节器。在这种调节器中, 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主要功能是对谐波和无功功率进行补偿;并调节并联型和串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所共用的直流侧电容的电压。串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主要功能是隔离电网和负载之间的谐波, 并调节电压防止电压波动;同时还可避免电网的内阻抗和无源滤波器之间产生谐振。

按照有源电力滤波器所接入系统的不同, 可将有源电力滤波器分为三类:单相、三相三线和三相四线有源电力滤波器。

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应用于单相系统中, 使用电流型或电压型变流器来减少谐波畸变。除了抑制电流谐波, 单项有源电力滤波器还可以用来消除电压波动、电压下跌、电压浪涌、电压切痕, 以及补偿无功等。针对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 主要优势在于其控制理论简单明了, 并且其结果也同样适用于三相系统。三相三线有源电力滤波器应用于三相三线制电力系统中, 对其负载中的谐波起补偿作用, 这种形式在目前备受关注, 研究讨论的范围很广。但是鉴于在实际电力系统中, 三相四线制是非常普遍的。特别是在低压配电系统中, 采取的主要的供电方式是三相四线制, 无论是在工业还是民用建筑中都得到广泛应用。由于三相四线制较三线制多了零线, 令先手谐波电流影响很大, 一方面线谐波电流造成零线电流过大, 远超过了它的设计值, 会导致零线故障;另一方面会导致变压器温度过高, 破坏绝缘层, 而且还会使得中线对大地电势升高。

三、有源滤波器的控制策略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性能优劣取决于控制方法的选取和使用。在有源电力滤波器中用到的控制方法主要有:自适应控制、反馈线性化解耦控制、无源性控制和智能控制.这些控制方法的发展是有源电力滤波器发展的原动力, 但这些控制方法还有待改进。目前基于DSP或微处理器的数字控制器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有大幅度提高, 与模拟控制器相比更具优越性, 所以数字化控制已然成为有源电力滤波器发展的趋势。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控制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检测谐波信号电路和产生补偿电流电路。有源电力滤波器首先通过检测电路检测出负载中或电网中的各次谐波电流, 然后通过采用适当的控制方式控制功率电路产生响应的补偿电流分量, 并将其注入到电路中, 从而达到滤除谐波的作用。

有源电力滤波器中使用的谐波检测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提取基波分量法是最早被采用的谐波电流检测方法, 其原理是将基波分量从检测出的电流分量中提取出来, 提取到的基波分量与原有的电流之差就是所需补偿的谐波, 应用带通滤波器可以完成这一功能。但是所使用的高阶滤波器会产生附加移相, 使输出信号发生畸变, 导致补偿效果不理想。除此之外, 提取基波分量法在设计上存在难度、补偿误差较大、对电力系统频率波动和电路元件参数变化较敏感等缺点, 因而实际应用较少。

二是瞬时空间矢量法是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一种检测方法, 目前在有源电力滤波器谐波电流检测中主要使用这种方法。

三是基于FFT的数字化分析方法是建立在Fourier分析的基础上, 因此要求被补偿的电流波形呈周期性变化, 否则误差较大。通过FFT把单个周期的谐波信号进行分解, 得出各次谐波的幅值和相位系数, 将拟消除的谐波分量通过带通滤波器或傅里叶变换器得出所需的误差信号, 再将得出的误差信号进行FFT反变换, 从而得到补偿信号。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自由控制谐波和无功的总量, 同时使得拟消除的谐波次数具有可选性, 缺点是延迟较长, 实时性不理想。但随着高速的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发展, 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四是基于自适应检测法以自适应干扰抵消原理为基础, 把电压和负载电流分别作为参考输入量和原始输入量, 将二者比较后, 滤除负载电流中的有功分量, 提取出谐波和无功分量并进行补偿。这种系统的优点是自适应能力较好, 实用于有电压波形畸变的情形;其缺点是动态响应速度较慢。

有源电力滤波器中, 补偿电流的产生通常采用基于PWM的电压源逆变器, 从采用的电流控制方法看, 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三角波线性控制是最简单的一种控制方法。通过将检测环节得到的电流实际值与参考值之间的偏差与高频三角载波相比较, 所得到的矩形脉冲作为逆变器开关元件的控制信号, 从而在逆变器输出端获得所需的波形。该方法的优点是动态响应好, 开关频率恒定, 实现电路简单, 缺点是输出波形中含有与三角波载波相同频率的高频畸变分量, 开关损耗较大, 在大功率应用中受到限制。

滞环比较控制是将补偿电流参考值与逆变器实际电流输出值之差输入到具有滞环特性的比较器, 通过比较器的输出来控制开关的开合, 从而达到逆变器输出值实时跟踪补偿电流参考值。与三角载波线性控制相比, 滞环比较控制具有开关损耗小、动态响应快等特点。缺点是系统的开关频率、响应速度及电流的跟踪精度会受到滞环带宽的影响, 带宽固定时, 开关频率会随着补偿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从而引起较大的脉动电流和开关噪声。

无差拍控制该方法利用前一时刻的补偿电流参考值和实际值, 计算出下一时刻的电流参考值及各种开关状态下逆变器电流输出值, 选择某种开关模式作为下一时刻的开关状态, 从而达到电流误差等于零的目标。该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快速响应电流的突然变化, 易于数字化实现。缺点是计算量大, 而且对系统参数依赖性较大。

技术及问题 篇2

第一,政府技术采购可以分摊企业技术开发成本

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是追求利润最大化,通过创新来降低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它与简单的生产性投资不同的是:创新动机不是追求一般利润,而是获得作为创新收益与创新成本之间的差额利润,这个差额利润来自于企业的个别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的差异;企业创新投入与产出往往周期较长,一般均不在某一个财务年度内得到体现,它的周期性跨越一个或多个财务年度。政府采购可以为创新科技成果提供可靠的市场,使得“创新”阶段提前,而且可以使企业因创新而获得的利润更稳固更大。政府采购可以从引导技术方向、扩大需求市场、保障创新收益,实施优惠政策等方面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

第二,政府技术采购可以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

政府在进行技术采购时,会对需要采购的商品进行指标上的规定,这无疑指明了行业发展方向,减少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盲目性。政府往往会加大基础科技研究的投资力度,并促进研究结果公共化,这些都会减少企业个体的研发成本,并且避免了因重复研发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降低企业市场创新的风险。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减少技术创新的产业化风险,又能鼓励现有科技成果加快产业化,支持企业向高新技术创新领域拓展,发挥重大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其次,政府坚持优先采购国内技术创新产品,鼓励国内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逐渐树立主导地位,如果国内的.企业能在技术研发上处于主导地位的话,不仅能巩固国内企业在本土市场的竞争地位,也会使其在世界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势力。再次,政府采购可选择一些急待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项目,用招投标的方式,把有限的科研开发经费集中使用在刀刃上,带动一批企业参与重大技术创新。

企业获得了政府技术采购合同,意味着获得了无风险的稳定市场,只要企业技术开发成功就能得到稳定收入。这大大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除了政府自身采购量外,企业技术创新产品政府采购订单还会向国内外消费者传输积极的产品质量、信誉信号,其效果相当于为企业做了优质免费广告,必然有助于拓展国内外私人市场,进一步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这在新产品刚投入市场时尤为重要。可见,政府采购能有效降低企业技术创新市场风险,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无风险收益,保证企业足额的技术创新投入。

第三,政府采购可以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世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要想获得生存,就必需进行技术创新,获得超额利润,进而扩大经营规模,增强竞争力,因此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比较强。又因为中小企业规模小,设备新,结构简单,所以从新技术的研发到转化为产品比较容易实现。一旦政府采购给予了强大支持,一些中小企业能迅速成长为国际知名的品牌。

中小企业不仅仅是促进增长、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的重要力量,而且也是促进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据统计,我国65010的发明专利是由中小企业获得的,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我国53个国家高新区内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超过80%。为什么这些中小企业有这么多创新?道理很简单,这些中小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技术诀窍,根本不能够生存,也不能发展。实际上,不仅仅是中国,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其他国家也同样如此。在美国.80%以上新开发的技术是中小企业付诸产业化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是孕育大企业的摇篮。许多大企业都是通过中小企业由小到大、大浪淘沙滚动发展起来的。从长远来讲,造就有生命力的大企业靠的是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经济论文)因此,很多国家在制定政府采购政策时,都会特别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扶植。

第四,政府技术采购可以提升国家竞争力

CTP技术及使用常见问题 篇3

CTP直接制版机简称CTP制版机,即计算机直接制版(Computer to Plate)机,属于印前设备。计算机直接制版就是采用数字化工作流程,直接将文字、图像转变为数字,直接生成印版,省去了胶片这一材料、人工拼版的过程、半自动或全自动晒版工序。CTP制版相比传统制版,最大的特点是免去出菲林这一步骤。CTP制版机对中小型印刷企业是必要的赚钱工具,省时、省钱、省力,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市场的竞争力。

CTP制版机的分类

CTP制版机按成像设备的结构一般分成内鼓式、外鼓式、平板式、曲线式四大类。在这四种类型中,目前使用得最多的是内鼓和外鼓式;其中性能比较好的高档CTP制版机都采用外鼓式结构。

CTP技术按成像原理有热敏成像技术和光敏成像技术,运用最广的是热敏成像技术。目前较为先进、成熟的CTP制版机热敏成像技术有柯达推出的“方形光点”热敏成像技术等。

选择CTP制版机的标准

考察CTP制版机的质量:关于热敏、光敏、CTcP的制版网点质量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不同工作流程的特点、调频加网技术的应用也是各有千秋。各种类型的制版机和相关技术产品各有所长,适用于不同情况和需求,对于印厂来说,客观的评价和适当的比较还是有必要的。

考察CTP机的产能:印刷厂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CTP制版机的速度,制版机的速度一般根据型号、配置不同来分级,机器的速度通常跟价格成正比。不要盲目追求制版机的速度,一定要根据自己工厂的实际情况而定,否则买回来也无法发挥它的功效,还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考虑成本:买一台机器多少钱,需要一次性投入多少,这是印厂会考虑和计算的事。所以有的厂家会考虑选择价格稍微低一些的机器类型,购买设备是一次性投入,但是运行成本的投入是长期的,因此对相关产品以及耗材的考虑也是不能少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不能只看价格,还要计算运行成本。

考察工作流程:从电脑“页面”到“版面”,工作流程决定着制版工序的效率和成本。向CTP方案的供应商提出你关心的问题,看看他们的流程能不能帮助到你。

CTP技术的日益成熟,不但帮助印刷企业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益,而且大大提升了生产质量,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时有各种情况困扰着生产人员,这些问题大多都是一些人们知道但容易忽视的问题检测系统及仪器,也是生产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下面,对CTP出版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对策作简要总结:

文件引起的问题

①文件尺寸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制作的文件尺寸与客户所需的尺寸不相符,成品尺寸有误;文件制作时没有考虑所需的出血值;图文距离成品裁切线太近。这就需要定义正确的成品尺寸,常规的文件制作出血为3mm;文字或图像距离成品裁切线至少为5~8mm;最终输出时要确认文件成品的尺寸标准及认证,尺寸问题一定要客户来确定。

②文件引起的问题中,图像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有:彩色图形图像采用了RGB色彩模式;图像精度(分辨率)未达到印刷基本要求;以JPEG格式压缩图像,层次、细节信息丢失;电分或扫描后没调整图像,留下脏点;定义文件名错误,导致链接失效,或重新在排版软件中置入图像时找不到相关内容;

A.要对分色图像质量有最基本的要求:采用标准的CMYK色彩模式,且图像要有足够的精度,通常大尺寸彩色图像的分辨率为300dpi或350dpi,黑白图像的分辨率为800dpi~1200dpi,以免产生锯齿现象。

B .电分时设定要准确、标准,文件要能忠实再现原稿,清晰度高、细节丰富饱和度高;电分后做校色处理时要求调色、修图,以免留下脏点;尽量不要压缩图像,压缩为JPEG格式的图像不适用于印刷。

C.规范文件命名,避免同名文件的出现,且重新链接图像时一定要小心,以免造成更大损失。

③另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字库引起的问题。对于PS字库中没有的字体,尤其是中文字体,一般采用TrueType字体下载,但容易产生漏字、移位或变形。

在CTP出版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特种印刷字库为CTP系统的常用字库联线加工,并要求客户使用相应字库的字体,对于缺少的字体,可以要求客户提供,或与客户沟通用相近的字体替换。通过软件将字体转成曲线,作为图形处理。

针对目前的情况,最好的方法是用TureType字体来制作和输出,就能够保证字体的正常。

拼大版引起的问题

①对于尺寸较小的书,一般采用双联本或多联本印刷,但如果内文排成双联本或多联本、封面或衬纸排成单本,拼大版时就容易出错,会给装订增加工作量。

②对于搭版的印品,不考虑印刷特性的话,通常在印刷用纸统一的情况下,应尽量将色彩相近的页面拼在一起;色彩较重或为大面积平网时,则应尽量拼成四开版印刷,以免印刷时出现印品粘脏、发花、颜色不均等质量问题。

③通常大印量的印品,应尽可能拼成对开版以提高印刷工效;许多画册、书籍在印刷时,封面用纸与内文用纸不同,可根据具体情况将封面拼成四开版、三开版或对开版来印刷,以保证印刷效率和生产周期。

④拼版需注意留位,贴标及折标的位置摆放,为装订工序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大版的不同拼法对印刷及装订的质量和效率有不同影响,最优方案可以使后工序顺利完成,因此拼大版的操作人员要求熟悉印前、印刷及印后工序。

输出引起的问题

①打印输出PS文件或PDF文件时,如果选用分色模式,就会造成PDF文件的修改不便打包文件,所以要尽量使用复合色输出。

②文件更新引起的问题是最常见也是最致命的。已修改好的应用文件,如果没有及时在蓝纸或大版文件中更新,那么输出时用的就是旧文件,印刷出来的仍是旧内容。所以要及时更新更改的文件,避免出错。

nlc202309020452

这一般属于CTP系统的管理规范化问题。制定合理的、标准的CTP系统工作流程,强化员工的规范操作,实现标准化作业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色彩管理引起的问题

色彩管理是CTP技术的重点和难点整合,能准确反映设备特性的ICC特性曲线决定着色彩管理的效果,因此ICC特性曲线生成就成为色彩管理的重中之重。在生产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求企业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印刷标准(尤其是在印刷密度和控制网点扩大方面),并要求操作人员在印刷过程中坚决执行,将各项指标控制在误差范围内。

②从理论上讲,不同的印刷条件对应不同的ICC特性曲线。针对常用的纸张,如铜版纸、亚粉纸和胶版纸,需要分别设置不同的ICC特性曲线。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色彩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的色彩管理软件不仅能准确模拟印刷效果,还可以模拟网点和纸张底色,而且表现非常稳定,色彩管理效果也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流程引起的问题

CTP出版过程中印刷适性,流程方面也可能出现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输出时缺少内容。发生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因为生成PDF时原文件用了最新软件,如用到了透明、补漏白等。

②输出时多出内容。可能是PDF原文件或其他制作文件隐藏了一些内容,如很小的线条、白点等没有删除。需要在安装有相应插件的Acrobat中进行检查。

制版设备引起的问题

从输出的版材来看,有些问题是由于制版设备或电脑硬件引起的,以下仅列出一些常见问题及对策。

①印版划伤或有脏点。这需要通过在处理时用衬纸、戴手套、轻拿轻放、轻除衬纸、清洁传送系统、清洁传送辊、去除脏点等方法解决。

②印版上的图文只出一半。这可能是CTP设备的文件传送出现问题,或文件从控制台到CTP控制电路板传输过程中出现问题。

版材引起的问题

①印版上有白点或黑点。这可能是由于版材本身的工艺问题,也可能由显影过程中毛刷带脏、上胶时胶中有脏东西等问题导致。

②版材边缘曝光不全。这可能是版材不平整导致CTP设备在曝光时找不到正确的焦距。出现这类故障,CTP设备方面的原因可能性很小,多半是由于版材在制造时涂布不均匀导致。此外,显影过程中毛刷压力不均也可能引起这种情况,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可以通过清洁毛刷来测试。

显影设备引起的问题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CTP出版中由显影设备引发的问题也不少。因此在生产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每日检查显影设备的药水、药水过滤器、水冷机的工作情况及周围的清洁。

②关显影设备时,必须把残留药水放掉,冲洗干净并加满水后,方可关电源。

③冲版时印版须居中放进显影设备,以防印版冲偏。

④定期检查药水的温度是否正常,温度对药水的显影能力有极大的影响。

⑤每次更换药水时,须洗干净后再放入新的药水。

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及问题 篇4

关键词:煤矿开采技术,发展,问题

0 引言

我国煤矿开采工作效率低, 技术比较落后。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没有可靠的地质保障系统, 导致煤矿开采过程中效率不高。为此, 必须要使用现有的高科技技术, 对其进行的精确的地质分析和探测, 才能够满足其发展的需求, 提高开采的效率, 发挥出综采的最大开发潜能。本文通过简单的论述, 对其发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以此促进煤矿产业的进步发展。

1 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

在大规模开采煤炭过程中, 已证明了在煤炭开发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坏, 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也造成非常大的影响。煤矿开采工作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不仅存在于水资源方面, 还有大量土地资源也被破坏。在煤矿开采时, 会产生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而二氧化碳则是引发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的“元凶”。煤矿开采过程中, 对各类资源及环境造成的危害, 致使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正是因为这种限制促使人们确立了煤矿开采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在煤矿开采的同时, 把保护环境放在首位, 进行开采煤矿时, 应对原有的粗放型煤矿开采技术进行完善和创新, 要重点关注开采技术。从环保的角度分析, 新的煤矿开采技术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不对环境进行破坏, 促使煤矿开采技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就要求煤矿开采技术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发展方向和目标。煤矿开采技术的创新, 能够使煤矿开采在显著提高工作水平的同时, 不会对环境造成巨大损害, 煤矿开采产业的发展趋势会是一条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因此, 要想完成煤矿开采产业科学发展的顺利转变, 则需要煤矿开采技术以科学发展为中心目标。

2 媒矿开采技术的发展难点

2.1 煤矿开采技术应用层次有待深化

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行业的信息化基础薄弱, 应用水平较低, 尤其是在煤矿开采技术的应用和人才基础两个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开采技术的信息化主要集中在比较初级的层面, 信息整合度较低, 没有最大限度发挥信息化的潜能。煤矿开采技术作为我国煤矿的主要产业, 从煤矿开采到运输都离不开专业的信息系统, 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升级更是需要信息化。现在市场需求已升级, 煤矿开采技术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原来的人工技术管理等不再适应当前的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 现代化的信息化生产计划与过程控制己经不可缺少, 这些已成为制约煤矿开采技术发展的因素。

2.2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人才匮乏, 创新能力较弱

煤矿开采产业内部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 煤矿开采技术跟不上, 忽视产品设计开发, 以致形成了煤矿开采产业缺乏技术, 应用比较单一, 无法使煤矿开采技术全面发展。此外, 绝大多数煤矿开采企业不重视技术推广, 仍然依靠传统技术应用, 不愿意投人精力推动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因此, 煤矿开采技术发展缺乏技术的应用氛围。

2.3 煤矿开采技术发展的政策环境差

煤矿开采技术发展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政策环境, 煤矿开采技术发展需要政府政策支持, 这样能够很好推广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若政府制定政策偏向于煤矿开采技术, 这样能够带动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没有制定推广煤矿开采技术的优惠政策, 不能够吸引更多的煤矿开采企业的需求, 企业不愿意投人更多的开采技术成本, 都采用比较传统的开采技术, 若政府能够制定优惠煤矿开采技术政策, 这样能够很好推广煤矿开采技术。

3 媒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煤矿开采工作的重点就是煤矿开采技术, 它是测量煤矿开采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 随着人们对煤矿产业不断增加的需求量, 过去的煤矿开采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于现代煤矿开采工作的需求, 在煤矿开采的实际过程中就会存在很多问题。

3.1 破坏水资源规律

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 煤矿开采技术的使用会对水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使用的长壁采煤法会对岩层和地表带来一定的破坏, 更会严重破坏水资源规律, 这是煤矿开采过程中存在的很严重的问题。为此, 为了能够解决类似的问题发生, 我们必须在进行煤矿开采之前, 及时的了解和分析地质的规律和发生水破坏的内在规律, 这些对于选用煤矿开采技术来说, 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必须经过细致研究和分析之后, 再选择相应的煤矿开采技术方法, 并充分利用新的理论方法、开采顺序以及开采方法。

3.2 瓦斯处理技术有待完善

煤矿开采过程中, 除了对水规律造成严重的破坏以外, 同时瓦斯排放在煤矿开采的工程中也是很严重的污染源。瓦斯技术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技术之一, 所以在煤矿开采时, 对湿室效应的影响较大, 同时还对煤矿中的臭气层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这给煤矿开采工作带来很多安全问题。过去我国中小型煤矿企业经常发生瓦斯爆炸现象, 这给煤矿开采工作人员带来严重的安全问题, 在煤矿开采中成为最主要的安全隐患。我国多数企业都采用瓦斯抽放技术, 以减少瓦斯带来的伤害, 可是实际上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分析得出主要是和抽放瓦斯的设施技术以及工艺有很大程度的关系, 特别是瓦斯抽放过程中, 不能及时有效地掌握瓦斯的运动规律和情况。

为了解决瓦斯技术中出现的问题, 工作人员在进行煤矿开采时, 应做好瓦斯抽放工作。现如今, 虽然大部分煤矿企业在进行瓦斯抽放工作, 但事实上却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还是与抽放瓦斯的设备、抽放技术和工艺有很大的关系, 尤其是在进行瓦斯抽放过程中, 对瓦斯运动的规律和情况不能够及时的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和认识, 这样就成为了瓦斯不能够及时抽放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想要更好的降低瓦斯带来的安全隐患,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一定要选择科学合理的瓦斯抽放技术, 及时的了解瓦斯移动和运行的情况, 然后采用相应的方法, 如果瓦斯运动相对密集可以使用, 大孔径、长距离抽放技术的应用, 只有在煤矿开采过程中, 将相对高纯度的瓦斯及时的抽放出来, 这样才会从一定程度上, 大大降低了其带来的安全隐患和对环境的污染。

4 结语

在煤矿的开采工作中, 首先要做的是依照社会的发展趋势, 确保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针对煤矿开采技术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促进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 从而推动整个煤矿产业的发展。应针对煤矿开采技术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促进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 从而推动整个煤矿产业的发展。当今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围绕高科技技术应用和保护环境两个方面, 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来进行的煤矿开采技术的应用, 在这一过程中, 还需要相关的煤矿工作者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完善和创新, 为煤矿开采技术的创新多提宝贵意见, 为煤矿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教育信息技术异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5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工具理性;价值理性

中图分类号:G434

信息技术,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现在,伴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它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深远。不仅出现了数字化教学、移动教学以及网络远程控制教学等很多新的教学方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及挑战。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种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老师上课、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视——比如在教室里安装监控器,全程监控老师的上课过程——等很多限制师生两方主体性发挥的异化状况。事实表明,虽然现代信息技术能为教育带来许多的便利和发展的空间,但是这些进步和便利并不能解决教育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处置不当所带来的技术异化还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因此,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如何既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又尽力避免技术异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 在教育方面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异化现象

1.1 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人具有强迫、控制及漠视的作用

首先,教育时空的无限度扩大。现代化信息技术重新塑造了传统的时空观,在教育事业中主要的表现就是可以随时随地的教和学,这样的教学方法也许可以为那些积极学习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时机,对那些老师来说,却没有办法阻碍教育时空慢慢渗入自己的生活及时空中,然而这种“渗入”其实是一种对老师教学工作的强迫。其次,为了实现技术的控制而产生的反被技术控制。为了准确无误的应用技术,一定要先学会其基本的理论知识及使用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人一定要强迫自己去适应技术的一些规律,而不管这些规律是不是成熟、是不是符合人性,都应该要求自己去适应,这就说明,人一定要努力持续的改变自己,然而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所以,我们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人在控制技术,其实是技术控制了人。在教育中这样的反控制既添加了负担,也会慢慢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第三,漠视了人的尊严。很多教育机构和其最高领导者为了自己一些目标,忽视人的尊严,在各种场地都安装上监控器、指纹识别器以及刷卡机等设施,实时监控人,使人完全的在其观察下工作,这种事在国内早就司空见惯了。第四,约束精神自由。网络是一个信息化的大海洋,里面包含很多的和教育有关的资料,但是也包含很多没有用的垃圾信息,这就要求人每天进行信息的筛选,这既为教育添加了负担,也会造成信息丢失、信息崇拜等网络常见的症状,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说非常的严重,他们长久地上网而成瘾,最终致使他们对身边的一切的事情都不关心,不在乎,精神被网络全权控制,变成被网络束缚的“非人”。第五,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具体、形象、生动,在课堂上,有很多学生在意的只是图片、声音和动画,还有的学生与周围同学互相研究、讨论课件中哪些地方有趣,哪些地方好玩,虽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但没能辅助教学,反而在课堂上干扰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了,教学效果会好吗?

1.2 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人的代替及否定

第一,用教学录像来替代老师教学。第二,一般教学软件。它依靠优秀教师的课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技术,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在计算机上再现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力求达到用软件学习可以跟和优秀教师学习一样的效果。第三,智能教学软件(机器人)。这种软件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脑,尝试让计算机去学习,力求把计算机培养成一流的教师,然后去教学生,跟一般软件完全不同。第四,网络课程。它在网络之中,搭建一个方便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去学习网上的课程,老师则通过它来为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虽然在实际的运行中没有完全脱离教师的帮助,但是它也起到了代替教师讲课的作用。

2 消除及弱化教育信息化技术异化现象

2.1 弱化教育信息化技术异化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融合工具理性及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辨证统一的。工具理性为价值理性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价值理性为工具理性提供了精神支持,并为工具理性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在实际过程中,人们依靠工具理性,来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转化;同时又在不断的实践中感受到更深一层的人生价值,为价值理性的改善提供时机。随着工具理性的持续深入,使得价值理性由自发状态慢慢变成自觉状态,然后再变成自由状态的真实实施变成可能。人们通过工具理性阶段性都到了人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拓展,不断推动价值理性明确新的人生最终目标和作用,给予价值理性的改善一定的真实支持。

2.2 合理地看待工具理性影响下的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异化现象

就像恩格斯说的那样,万物没有“绝对清楚的和一成不变的界限”,也没用“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所以,在深刻的批判教育信息技术异化现象的同时,也应该采取辩证分析的方法,尤其应该重视异化现象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合理性以及对社会的有用性。例如,强调教育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有它积极的一面,也就是受教育的人可以充分的借助现在的教育资料,获取最大的教育回报及知识和技能等。因为 “投入”和“回报”之间是直线运动的,功利化的教育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产品”,也可以有效地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与此同时,把教育信息技术看做是工具意义的根本度量,致使人们摒弃了崇尚,而开始追逐实利,彻底的“座架”和“整编”了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丰富的生活体验,把以前总体性的物体变成了社会生活中一些小的事件。因此,教育的人文精神丢失了,教育的渔人作用也没用了,随之而来的是其经济作用及工具作用的无限放大,最后异化成为奴役人的手段,这也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也最反对的。

2.3 处理好教育中多媒体的使用

为了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中职教学中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们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特点选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课件、理论联系实践、认真反复推敲。因此,要达到预期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应该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第一、正确处理好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关系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第二、正确处理好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传统教学中,只有教师、学生、媒体,教学过程教师用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张挂图完成。第三、正确处理好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教学策略的关系在中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要根据教学策略来制定。

综上所述,要想变更现在教育方面受工具理性束缚的状况,消除及弱化上面说的各种异化状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进行有效地结合,形成新的教育价值观,重新建立人和技术及教育的协调关系。把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合到教育中,在深入的分析其技术的可行性及作用的合理性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其对人的全面发展带来的作用;以遵循功利原则为前提,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确定人应该承担的技术责任,技术人性化的终极目标就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获得生产的最大额度发展。也就是说是人要变成价值的最终根源,不是技术;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最大化作用,这些变成了现在全部计划的准则。

参考文献:

[1]李艺,颜士刚.论技术教育价值问题的困境与出路[J].电化教育研究,2012(08):9-12.

[2]郭冲辰.技术异化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188-191+157.

[3]赵永刚,金花,武玉焕.警惕室内外环境新杀手——电磁辐射污染[J].内蒙古环境科学,2012(02):110-112.

作者简介:郭刚(1983.07-),男,四川广安人,硕士,研究方向:信息教育技术与小学教育。

云计算核心技术及安全问题 篇6

关键词:云计算,云存储,虚拟化

1 云计算的概念与特征

1.1 云计算的概念

关于云计算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不同的定义。

1)从应用的角度来定义:[1]相关研究和实践证明,云计算既不是什么计算,也不是一项单纯的技术概念,而是一个如何在现有互联网的基础上把所有硬件、软件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和调动现有一切信息资源,通过构架一个新型的服务模式,或者能提供服务的一种新的系统结构,为人们提供各种不同层次、各种不同需求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智能化的服务及信息服务模式的改变。

2)从技术的角度来定义:[2]可以说云计算是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和网格计算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

1.2 云计算的特征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定义云计算,云计算应该具有如下几个特征:[3,4]

1)以网络为中心。云计算的整体架构是建立在由多台计算机和其他各种硬件、设备组成的网络环境之中,离开了网络,云计算也无从谈起。

2)以服务为提供方式,这跟过去有所不同,是根据用户的需要,按需服务的方式,根据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推出的多层次服务。

3)应该具有高扩展、高可靠性。因为用户要在这上面接受服务,这是必须要具备的特征和条件。

4)弹性,随着业务增长,这个系统能平滑过渡,平滑增长。

6)动态,最主要是适应现在各种IT业务,IT系统用户需求的快速变化。

7)极其廉价。“云”的特殊容错措施使得可以采用极其廉价的节点来构成云;“云”的自动化管理使数据中心管理成本大幅降低;“云”的公用性和通用性使资源的利用率大幅提升;“云”设施可以建在电力资源丰富的地区,从而大幅降低能源成本。因此“云”具有前所未有的性能价格比。Google中国区前总裁李开复称,Google每年投入约16亿美元构建云计算数据中心,所获得的能力相当于使用传统技术投入640亿美元,节省了40倍的成本。因此,用户可以充分享受“云”的低成本优势,需要时,花费几百美元、一天时间就能完成以前需要数万美元、数月时间才能完成的数据处理任务。

2 云存储与虚拟化

2.1 云存储[7]

数据量对我们提出严峻挑战,使目前数据库技术已经不能应对这些蜂拥而至的数据的浪潮。在各个领域都呈现严峻的挑战形式,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积极寻找构建新的云存储,即云数据库来应付海量数据到来。

数据不断从前端向后端聚集,大部分数据被聚集到了一个中心服务的地带,因此这两项趋势造成我们面临一个巨大的数据集合。目前数据管理面临挑战性方面在于:我们如何去应对不断开展的数据规模,如何提供一种好的可扩展性,如何提供一种好的成本效益的一种服务,如何去支持在这种模式下具备好的容错能力,以及如何有持续研发的机制。这是新的系统要面对的,也是传统的不能解决的问题。

现有的云数据库系统大体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Google的系统,结构用了分布式储存的方式;另一类是以DYNAMO为主体,采用了P2P处理结构。目前该领域开发出有代表性的云数据库系统,它们是:HADOOPDB,HBASE和CASSANDRA。

未来的数据库,云数据管理系统,研究方向应该是:可扩展性、成本效益和容错性,持续的简化能力和易于管理等等,更重要的是构造的云数据管理要能支持多种形式的应用,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每种应用需求都不一样,目前构造的云存储是针对某种应用或者某种情况设置的,是有局限性的,所以支持多种形式的应用将是云数据库研究的核心内容。

2.2 虚拟化[8]

虚拟化是一个物体虚拟成不同物体,每个物体担当不同任务,当虚拟物体完成工作后可以关掉,把资源释放回来做更多事,一台笔记本虚拟成三台笔记本,做三台笔记本工作。

虚拟化本身就是把底层物理设备和上层的软件进行分离的一种去耦合技术,各个层面做各个层面的工作,不要捆绑在一起,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灵活性的最大化。

虚拟化技术可以促进IDC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服务水平,虚拟化技术能够降低IDC的运营成本,帮助IDC提供性价比更优的服务,吸引更多企业采用IDC的服务,从而为IDC带来更大的收益。研究资料表明,虚拟化技术将各种资源虚拟出多台主机,以提高这些资源的共享率和利用率,将IT环境改造成为更加强大、更具弹性、更富有活力的架构,为IDC带来以下效益:

1)35%-75%TCO(总体拥有成本)节省:通过将整合多个物理服务器到一个物理服务器降低40%软件硬件成本,每个服务器的平均利用率从7%提高到60%-80%,降低70%-80%运营成本,包括数据中心空间、机柜、网线,耗电量,冷气空调和人力成本;

2)提高运营效率:部署时间从小时级到分钟级,服务器重建和应用加载时间从20-40 hrs=>15-30 min,每年节省10000人/h(300台服务器);以前硬件维护需要以前的数天/周的变更管理准备和1-3小时维护窗口,现在可以进行零宕机硬件维护和升级;

3)提高服务水平:帮助企业建立业务和IT资源之间的关系,使IT和业务优先级对应;将所有服务器作为大的资源统一进行管理,并按需自动低动态资源调配;无中断的按需扩容;

4)旧硬件和操作系统的投资保护:不再担心旧系统的兼容性,维护和升级等一系列问题。虚拟化技术为IDC提供了云计算的基础架构,虚拟化技术除了帮助IDC提供资源利用率和提高服务水平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它释放了IDC的潜力,为IDC带来了极大的运营弹性。未来数据中心的面貌就是将底层的硬件,包括服务器、储存与网络设备全面虚拟化,建立起一个共享的随需而选的运作环境,上层的数据可以根据业务型态的不同需求,搭配出各种互相隔离的应用,形成一个服务导向的IT架构。虚拟化技术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整合工具,它将更先进的自动化和系统管理引进到数据中心,为数据中心提供了一种共享加隔离(安全、可信)的云计算基础架构,这样的数据中心不再是传统的IDC,而是叠加了云计算功能架构的弹性数据中心。[9]

整个云的变化,其实是一个虚拟化的转变,包括从一开始看到是一个物理机,慢慢走向虚拟化,走向云计算,云计算是虚拟化最后的延伸[10],虚拟化技术是云计算的核心技术。

3 云计算行业应用

3.1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5]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是一种跨学科、跨地域、跨组织的科技创新合作。这里的科技资源包括科学数据,科学成果,科学仪器,通过这种共享可以优化我们国家的科研基础设施。整个科技资源共享网系统下面有科技文献的资源,自然科技的资源,科学数据的资源,通过统一的一个规范和标准,进行汇交和集成。

现在科技资源共享网整合了30个专业门户专业资源,20多个平台,30多个地方平台的资源。科技平台涉及材料、农业、海洋,现在涉及到部门是国务院37个部门数据,500多个国家重点工程中心的数据,目前涵盖了全国31个地方平台,200多个生物种子资源,目前形成了资源数据库28类,提供了六大类各种各样的特色服务,数据量超过1000TB。

底层站点有40多个国家平台资源,各个专业平台,林业、农业、生物、海洋包括气象。还有20多个行业资源,还有31个地省市地方资源平台占领,科技共享网是去年年底开始正式运行服务。目前的提供是4个服务:

1)跨平台跨领域的数据文献仪器的搜索和导航,

2)网络协同和远程操作,

3)提供科技资源建设和服务情况的评估监测,

4)专题热点服务。

在科技文献子平台,国内的文献都可以查询,国外的可以通过科技引擎来查询。科技资源共享网整是一个全国性的共享服务设施。同时对加盟的站点,包括几十个子专业平台和科技资源站进行实时的监测。

整个科技共享网的定位:

1)是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信息回教中心,

2)是资源共享服务的平台

3)是合理布局决策支持系统

4)是发布和成果展示的窗口

5)是资源动态监控和管理的工具

6)是和国内外相关资源合作交流的枢纽。

3.2 鸿蒙网[6]

鸿蒙网站平台基础结构:鸿蒙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由中国省、市、县、乡镇、村网站系统组织,每个云网站系统又按照行业分类方式有很多行业网站系统构成。每个行业网站包含多个功能系统,每个网站系统独立运行,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形成有利的整体。

鸿蒙云计算应用网站平台是由很平常的服务器操作系统和功能软件组成的。鸿蒙网站系统的门是由行业门户的构成,随着社会需求变化构建不同的行,就是弹性可变的,随时增加或俭省行业。

鸿蒙网的云计算特征。作为中国首个云计算应用平台,鸿蒙网有以下特征

1)采用虚拟化技术按照行业进行划分,搭建独个系统,每个系统有独个用户,从而形成独系统独用户。比如说河北鸿蒙网是一个系统,都是独立的,现在已经搭建了60000个系统,其中行业里面是将近100万个。而中国鸿蒙网包含多个行业网站平台,每个网站平台有多个用户,从而形成比较复杂的云中云系统。我们这个图示比较形象地研究云的组合。

2)网站平台里的数据按照其物理属性进行描述,因此数据是连通的。比如一个村里的数据,同时属于上级行政区域,所以在鸿蒙云计算网站平台里,不存在信息“孤岛”问题。

4 云计算时代的安全解决方案

当我们进入云计算时代,对机器的控制和权限从企业慢慢走到服务商时,则我们的所有数据都必须在云提供商的数据中心里。此时,系统变成不可控,资料变成可控,这便是在云中最大的两个变化,也是云和传统最大的变化。

虚拟技术是云计算的核心技术,我们的数据资料都是运行在数据中心的虚拟机上,但是虚拟机和虚拟机之间会互相攻击,这就使得我们的系统变成了不可控。虚拟机有一个现象叫做“跑出去”,就是说虚拟机会跑动,这就使得我们的资料变成了不可控。例如,现在要设计资料中心,传统的方法是买一个最好的防火墙把资料中心围住,机器都在里面;但是在云计算时代,我们的资料都在虚拟机里,虚拟机会跑动,此时,防火墙就没有作用了,当然我们的资料也就变成了不可控[10]。

另一个安全问题是数据的隐私性。一个现象是,当我们把数据放到互联网上时,除了我们自己能够看到外,服务商也能够看到,因为我们的数据是被保存在服务商的数据中心里;另外一个现象是,一旦我们把数据放到互联网上时,服务商会把数据作好几个备份,数据的备份归服务商管理,所以数据销毁变得不可能。

防止虚拟机之间相互攻击的解决方案是,在每个虚拟机里都做一些防火墙和IDS;把防范措施做到虚拟机里,让它跟着虚拟机跑动,并且把虚拟机里的资料进行加密和解密;为虚拟环境的隔离做有效区分,监控虚拟机的状态。数据的隐私性解决方案是,需要建立服务商和用户之间的信任,通过建立相应的法规来保护用户数据的隐私性[10]。

5 云计算平台与应用实践

IBM的智慧城市和智慧地球。IBM智慧城市的构想要达到两个基本的技术要求:第一是可量化,从我们手中的终端机或者从城市终端机采出数字,例如,在高速公路上采取车流资料,帮助我们分析今天会在哪段塞车;第二互联互通,通过网络的连接,我们采集到的数据可以缔造需要的终端———作为存储和分析[11]。

存储和分析最终目的是要有智能,判断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做的决定是否正确。这可以人工所为,对于所收到的信息,我们可以自己找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是如果有个很智能系统化工具帮我们处理这些信息,这就非常方便了。这个系统可以简化我们需要的信息,能够减少我们每天的烦恼,增加生活质量,这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一些数据说:现在碰到一些困难,最终目标就是物联网。

物联网和智慧城市是这样,物联网以物采取数据,数据存储分析,最后提供智能,这是物联网三步曲,这是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提倡要突破物联网提升帮助我们国家更智能地支撑民生,招商引资。物联网需要互联网,云计算可以支撑有弹性的存储和分析,IBM智慧地球概念可以理解为物联网和互联网融合,以云计算支撑[11]。

6 结束语

本文简绍了云计算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在云计算行业领域有代表性的两个应用和在云计算平台与应用实践方面具有影响力的一个项目;通过探讨和分析,得出云存储和虚拟化在云计算技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系统、资料的不可空性以及数据的隐私性是云计算技术中必须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基传演讲[R].第二届中国云计算大会,2010.

[2]娄勤俭演讲[R].第二届中国云计算大会,2010.

[3]杨杰.探索综合信息服务云平台,务实推进产业链融合创新[R].第二届中国云计算大会,2010.

[4]姚宏宇.云平台:理想与实践[R].第二届中国云计算大会,2010.

[5]吕卫锋演讲[R].第二届中国云计算大会,2010.

[6]郑世宝演讲[R].第二届中国云计算大会,2010.

[7]孟小峰演讲[R].第二届中国云计算大会,2010.

[8]金海.网格计算到云计算——虚拟化的探索与实践[R].第二届中国云计算大会,2010.

[9]虚拟化在云计算中的应用[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3fcb6ff80242a8956bece4ed.html.

[10]张伟钦.云计算时代的新安全挑战[R].第二届中国云计算大会,2010.

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及建议 篇7

(一)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队伍建设情况

1.县乡两级推广机构设置及职能配置情况

汉源县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根据自身的职能设置农技、植保、果树、蔬菜、土肥等13个事业机构。全县40个乡镇设置了40个农业服务中心。县乡两级职能根据所属管辖范围, 宣传贯彻执行国家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所辖范围内的农业中、长期规划, 组织实施指导全县和乡镇的农业技术的引进、宣传、培训、推广, 指导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

2.县乡两级推广人员的编制及现有人员情况

乡镇级推广人员编制, 1993年按照国务院“三定”方案, 经过全县各乡镇按系数测定, 报县编委批准211个编制。1996年机构改革, 批准40个乡镇农技、农经站编制为211个, 其中农技123个, 农经88个。2003年机构改革, 将全县40个乡镇农技站和40个乡镇农经站合并成40个农业服务中心, 职能也随之合并, 汉源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编制137个。

3.县乡两级推广人员业务建设情况

据统计, 2010年汉源县级农技推广事业人员为65人, 其中已聘任的研究员4人, 占在岗人员的6.1%;高级农艺师22人, 占在岗人员的33.8%;中级师16人, 占在岗人数的24.6%;初级职称14人, 占在岗人员的21.5%;无职称的9人, 占在岗人员的13.8%。

从学历情况看, 县级推广人数65人中, 本科学历40人, 占在岗人员的61.5%, 专科学历的13人, 占在岗人员的20%, 中专学历的5人, 占7.6%, 中专以下学历的7人, 占10.7%。

农村基层工作人员相对合理, 有利于农技推广工作顺利开展。

(二)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制度建设情况

1.乡镇推广机构实行的管理体制

1993年以来, 汉源县对乡镇农技站、农经站的管理实行是以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为主, 乡镇人民政府管理为辅的管理方针。推广机构负责人任命, 专业技术职务晋升, 工资调整, 年终考核, 由县农业局负责, 办公用房等大型固定资产由乡镇政府管理使用, 所有权归县农业局。推广机构人员由乡镇人民政府管理, 办公条件由乡镇人民政府提供。

2.人员聘用制、推广责任制、工作考评制及多元推广制度的建立和运行

1993年以来, 汉源县对乡镇推广机构的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并签订聘任的任务合同书。2004年起, 实行全员聘用制, 聘期为5年, 任期届满后或年终考核后不合格的, 不予晋升, 不予聘任。对县乡两级推广人员, 实行县级站股室对其进行逐行打分, 对乡镇级的年终考核优秀指标单独考核测评。并实行农业推广责任制到乡镇, 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宣传、试验示范以及重大项目的实施, 实行站长负责制。制度建设相对完善。

(三) 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措施

1.资金来源

县乡两级推广机构的经费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全县县乡两级推广机构人员的工资属财政全额拨款, 每月按国家政策规定全部兑现。二是工作经费。由县财政局按县级机关和乡镇标准分别按人头拨付到县农业局和40个乡镇政府。三是项目经费由国家和省、市、县直接按项目实施经费拨付到位, 并进行专款专用。

2.工作条件保障

县级推广机构的办公用房、仪器设备等由县政府组织建设, 目前项目资金已到位939万元, 正在组织实施建设中, 预计2012年底能全面竣工。全县40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计划18个乡镇新建, 每个乡镇计划新建250㎡办公用房, 投资46万元;配备设备仪器19台 (套) , 投资10万元;每个乡镇总投资56万元, 18个乡镇共投资991万元。其余22个乡镇, 只有待重建的18个乡镇竣工, 等待乡政府机构改革后再决定是否新建还是修复。

二、近年汉源县农业科技推广情况及成效

(一) 近年汉源农业科技推广情况

1. 在宣传方面

一是利用有线电视和宣传车在重要集镇进行宣传。二是组建了农业执法大队。对全县农业种植生产、销售的单位和个人, 每年不定期进行全面检查, 对严重违反《农业技术推广法》有关规定的必须严重查处。

2. 在技术推广方面

结合汉源县的实际, 开展水稻旱育抛秧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玉米肥团育苗技术、优质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马铃薯良种三级繁育体系、高山蔬菜栽培技术、大棚蔬菜栽培技术、水果高枝换头和套袋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及无公害水果、蔬菜栽培管理技术等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 在农民科技培训方面

据调查, 1993年以来, 每年组织县、乡镇、村、组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宣传、培训人数达10万余人次, 农业技术推广率达95%以上。每年印发各种技术宣传资料达15万余份。

(二) 汉源县农业科技推广成效

1. 果树产业方面

汉源县依据当地气候等环境条件, 先后建成了优质金花梨、甜樱桃、晚熟黄果柑和伏季水果四大特色生产基地, 其中汉源樱桃基地面积达2.95万亩, 投产面积0.7万亩, 在西南地区位居第一。对加快农民致富起到了积极作用。截止2010年, 全县果树种植面积达到23.3万亩, 生产优质水果18.9万吨, 产值达到2.33亿元, 农民从水果中获取的纯收入为800元。

2. 蔬菜产业方面

通过近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 汉源蔬菜已形成了“高、中、低”, “早、中、晚”的生产格局, 河谷坝区早淡蔬菜、低中山区秋延蔬菜、中高山区反季节蔬菜“竞相争艳”, 特别是汉源蒜薹, 以其早、脆、嫩、香远近闻名, 畅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8年汉源县被列为四川省蔬菜产业十强县;2002年, 被列为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蔬菜基地县”和“首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据调查, 2010年, 全县商品蔬菜基地面积已达11.15万亩, 总产量12.37万吨, 总收入2.61亿元, 占全县农村和农业经济总收入的12.98%和30.33%, 蔬菜产业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达890元以上, 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01%。

3. 马铃薯产业方面

马铃薯是我县中高山区农民实现增产、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历来是周边区县和川西坝子商品马铃薯和种薯供给县, 2005年, 我县被列为“四川省马铃薯优势产区”和“四川省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县”, 马铃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据调查, 全县现有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到14万亩, 其中脱毒薯推广面积6.5万亩, 总产量达到26万余吨。通过湖北援建全县建成了年生产原种600万粒的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同时在全县建成了1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片, 高产示范片亩产达2500公斤, 最高达4100公斤, 比全县平均亩产高25%, 因此全县马铃薯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993年来, 在省、市、县科技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精心组织下, 已取得了国家和省、市、县农业科技成果102余项, 其中:农业部科技成果奖2项, 省级科技成果奖15项, 市级科技奖58项, 县级科技成果奖29项。

三、汉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缺乏, 推广队伍不整齐。2010年编制为137个, 实有人数50人, 比1993年实有人数少34人, 少68%, 比2000年少63人, 减少126%, 比2006年减少20人, 少40%。汉源县40个乡镇中有15个乡镇缺乏农技人员, 27个乡镇缺乏农经人员, 11个乡镇双缺 (缺乏农经、农技人员) , 相关工作人员近几年的削减给农技推广工作带来不便。同时, 农业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综合素质偏低, 不适应现代产业化发展。

二是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低, 接受新知识能力差。农民是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关键, 农民接受新科技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成效。汉源县位于四川西南地区, 属少数民族。农民素质较低, 市场意识差, 这就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使许多科技成果不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三是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不足。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科技培训方面没有专项经费, 每年只靠国家和省级项目经费来支撑。这给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四是农业科技推广不深入。农技推广长期徘徊在传统农业技术层面, 手段落后, 创新不足,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举步维艰。

四、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一)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人员培训, 提高营运能力

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加强对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的指导、服务和监督;县级财政部门应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经费的投入;县级农业部门应加强与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的联系合作, 建立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 采取产业办班、集中调训和学历提升等多种方式, 认真组织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将农业技术推广参加继续教育等知识更新培训的学习情况、考试成绩和考核结果, 作为考核、聘任、晋职、职 (执) 业资格注册的依据之一。

(二) 增强财政保障,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能力

市、县两级政府应对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纳入财政预算。一是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协调, 积极争取提高乡镇农技站人头经费的标准, 保证乡镇农技推广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二是积极争取落实业务推广经费, 将乡镇站推广业务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实现长期、固定的预算。三是加大基层农技推广项目经费的投入。

(三)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 提高组织的运行能力

应对新形势, 立足当前, 兼顾长远, 充分利用汉源优势, 进一步调整农业科技推广体制, 依靠科技, 实施标准化栽培, 搞好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试推广, 探索优化作物间、套、轮作模式和其它高效栽培技术, 以示范基地建设为着力点, 以辐射带动为依托, 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 加快汉源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步伐, 促进农民增收, 形成四川省的特色区域经济区之一。着力发展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并实行县级农业部门和乡镇政府双重领导、以县级农业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四) 提高农民科技意识, 顺利推进农技推广工作

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 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农业技术推广离开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应将全面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作为首要目标。汉源县属边远山区农业大县, 农民的认知能力和新科技的接受能力直接决定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实施的深度。因此, 应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知识培训的管理, 加大乡镇农技推广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摘要:概述四川雅安市汉源县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总结近年来汉源县农技推广的内容及成效, 剖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加强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明学.曾都区免耕栽培技术推广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 2008 (1) .

[2].宋启道等.贵州省基层农技推广体制现状与发展对策[J].热带农业科学, 2011 (1) .

我国技术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篇8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技术转移体系是连接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的桥梁和纽带, 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转移体系完善与否和功能强弱, 成为制约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笔者通过对我国技术转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进一步提出了促进我国技术转移发展的建议。

我国技术转移的现状

总体看来, 我国的技术转移工作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已经初步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技术转移体系。特别是2007年国家科技部、国家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共同实施“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以来, 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

技术转移的法律制度框架逐步形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技术转移是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也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1985年3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开拓技术市场, 促进技术成果商品化”, 对我国技术转移的基本制度和框架的建立起到了关键的奠基作用。其后相继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法律以及有关部门的规章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技术市场条例》等, 也在不断充实着我国技术转移工作的法律制度和框架。“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开展以来, 技术转移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明显加快, 技术转移的法律制度框架逐步形成。一是为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建设, 国家科技部制定了《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 对技术转移机构的功能和业务范围以及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评定与管理、扶持与促进等做了明确的规定。同时, 为引导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制定了《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对示范机构的评价和考核。二是加大对技术转移的税收优惠力度。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 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 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 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而在此之前, 企业技术转移所得享受税收优惠的标准是30万元。

技术成交的规模和质量明显提高。据统计, 我国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在开放市场初期只有7亿元, 到2007年达到2 226.51亿元。我国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 000亿元用了17年, 但从1 000亿元增长到2 000亿元只用了4年。据《全国技术市场统计简报》公布, 2007年全国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20 868份, 同比增长7.00%;成交总金额2 226.51亿元, 同比增长22.00%;平均每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突破百万元大关, 达到101万元, 同比增长15.00%。2008年全国技术市场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26 343份, 成交金额2 665亿元, 分别较2007年同期增长2.50%和19.70%;平均每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由2007年的101万元上升到118万元。2008年, 北京技术市场共转让技术52 742项, 占全国技术交易合同数的24.41%;成交额1 027.22亿元, 占全国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的38.47%。2009年, 受金融危机影响, 北京市1—9月份成交的技术合同为31 605份, 比2008年同期下降3.61%;成交额达到898.14亿元, 同比增长15.00%, 其中, 技术交易额676.60亿元, 增长19.60%, 占技术合同成交额的75.33%。上海市2009年1—7月份经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为14 690份, 同比增长9.00%;成交额为272.98亿元, 同比增长19.50%;平均单项技术合同成交额为185.83万元, 比2008年全年平均单项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9.80%。可以看出, 无论是全国还是地方, 我国技术成交的规模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快速推进。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第一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已建成大大小小的技术市场近百个, 其中包括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北方技术交易市场等10个国家级常设技术市场;依托国内重点大学、科研机构的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10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69个;专业为中小企业提供中介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1 532家;各种技术贸易机构、科技咨询服务机构6万多家, 从业人员达130万人。国内技术转移服务组织已初具规模, 且在继续壮大。尤其是“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开展以来,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建设发展迅速。一是建立了一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08年8月7日, 国家科技部确定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76家机构为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09年9月24日, 又确定了太原技术转移促进中心、武汉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58家机构为第二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到目前为止, 获得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认定的单位已有134家。二是区域技术转移服务联盟发展迅速。在已有的长三角、东北、环渤海、北京等技术转移联盟的基础上, 济南都市圈、上海、广西、珠三角等技术转移服务联盟相继成立。三是创新驿站建设开始起步。创新驿站网络是欧盟大力支持的跨国技术转移、国际产学研合作和协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计划。目前, 该网络已包含了遍布于33个国家的71家创新驿站。创新驿站已成为世界公认的规模最大和效果最好的技术转移网络之一。2007年5月, 国内首家创新驿站“青岛创新驿站”在青岛技术产权交易所揭牌成立。上海青浦、浙江德清等创新驿站也相继建立。

我国技术转移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技术转移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技术转移体系却一直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技术转移法律体系不健全、高端技术经纪人极为缺乏、多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程度不足等问题, 制约着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

技术转移法律体系还不健全。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我国虽然制定了许多与技术转移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和规章制度, 初步形成了技术转移的法律制度框架, 但从政策实施的情况看, 法律体系不健全依然是制约我国技术转移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现有的关于技术转移的相关法律和规定还处于分散状态, 缺乏一个国家层面的、专门针对技术转移的、系统的法律文件, 导致技术转移过程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分工、产权的归属都不能明确,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二是新的技术转让税收优惠政策仅仅针对技术转移方, 而对技术受让方和专业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支持并不明显, 无法有效调动吸纳技术企业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积极性, 尚不能有力扭转我国目前存在的“巨大的科技资源不能转化为经济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局面。

高端技术经纪人才极为缺乏。与普通的商品交易相比, 技术转移的复杂性更大、风险更高, 对技术经纪人的素质要求也更高。一个优秀的技术经纪人, 不但要懂技术, 还要会管理、善协调, 是一个同时具备技术专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素质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 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的多是硕士、博士等高端人才。而在我国, 目前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的大多是经验型人才, 并不具备复合型人才所应具有的条件。据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介绍, 在我国目前130万人的技术中介队伍、5万个中介机构中, 真正经过认证的人才少之又少, 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的高端专业人才十分匮乏, 这已成为影响技术市场发展的瓶颈, 对国家技术转移工作的不利影响越来越突出, 影响技术转移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发展。

多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程度不足。技术转移的主要风险在于, 自主创新的成果最初只是不成熟的创意, 要变成成熟的技术或市场接受的产品, 需经过实验室、中试、产业化、市场化4个阶段。据报道, 我国目前每年取得科技成果3万多项, 在生产中稳定使用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不足20%, 最后形成产业的只有5%左右, 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50%。根本原因在于技术转移需要的是成熟的、产业化的技术, 而我国很多的技术成果还处于实验室阶段, 没有完成中试, 不具备产业化的基础条件。造成技术转移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更加关注技术的先进性, 对技术的产业化关注不够, 技术产业化动力不足;二是多数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受资金、人才、设备等方面的制约, 无力完成或不愿从事科技成果的中试工作, 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孵化能力不足, 使得许多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

促进我国技术转移发展的建议

加强政策环境和法规体系建设。一是在系统梳理现有的关于技术转移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考虑我国技术转移发展的客观要求, 尽快制定和发布国家层面的、专门针对技术转移的法律文件, 明确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服务机构在技术转移中的权利、义务和利益关系, 合理分工, 提高效率, 保护知识产权, 保障企业具有平等、有效获得技术的机会。据悉, 由国家科技部负责起草的《国家技术转移促进条例》初稿已经完成。二是加大对技术受让方和专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财政和税收支持力度, 鼓励地方政府设立“技术转移服务专项资金”, 支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做大做强, 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加快技术转移高端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是建立技术转移方向的高学历教育体系。按照技术转移工作的内在要求, 科学设置课程和培养方案, 开始技术转移方向的研究生教育, 培养具有技术创新管理精神和能力、国际化、复合型、高层次的技术转移专门人才。据悉, 北京工业大学已经在2008年开始招收技术转移方向的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 开启了国内招收技术转移硕士研究生的先河, 为建立我国技术转移方向的高学历教育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二是积极组织各种技术转移研修班, 作为非学历教育以补充技术转移人才的缺乏。三是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相关的职业和岗位资质认证制度, 鼓励各地开展技术经纪人资源的管理, 推动环渤海、长三角和其他经济区域经纪人的资质认证, 大力提高技术经纪人的专业服务水平和职业道德。

中国消防技术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篇9

近年来, 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火灾不计其数, 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但目前我国的消防技术还难以完全阻止火灾的发生, 因此, 加强我国消防技术建设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来谈谈我国目前消防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相关的政策与措施。

一、我国消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机制不完善, 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不强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 社会消防安全工作仅是公安消防机构的事情, 与自己无关。很多单位的消防安全意识非常淡薄, 单位内部消防安全责任制度不明确, 消防设施不够完善, 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 没有在消防安全方面投入相应的人力和资金, 完全忽视了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存在侥幸的心理, 最终导致火灾事故的发生。

2. 消防法制建设不完善

(1) 立法方面。尽管我国立法工作发展迅速, 但还是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消防法制的需求。法律责任不够具体, 相关部门的消防职责不够明确, 立法周期比较长, 程序相对复杂, 不能及时根据执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等都是我国在消防法制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2) 守法方面。相关部门没有做好法制宣传工作, 多数公民法制观念薄弱, 守法意识不强, 没有认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还有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了消防安全的建设, 没有投入相应的人力和财力对消防设施进行建设, 甚至知法犯法, 对存在的火灾隐患视而不见, 最终导致最大火灾的发生; (3) 执法方面。一些消防执法人员责任意识淡薄, 没有正确的法制观念, 执法时不按规范进行, 也会存在火灾隐患, 最终导致火灾的发生。

二、加强消防建设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 各国之间的技术交流和贸易也在不断地加强, 标准是保障一个国家根本利益的合法工具, 也是一个国家技术和商品输出的桥梁, 其作用和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消防标准化作为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积极顺应国际潮流, 跟踪国际动态, 引进、吸收国际标准和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制定与国际标准水平一致或更高水平的消防技术标准体系, 才能促进消防相关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增强我们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三、我国消防技术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1. 进行消防体制改革

消防部队的职业化和社区消防是解决我国当前警力不足, 提高火灾预防和扑救能力的有效途径。日本的消防员是公务员, 60岁退休后还可以拿到丰厚的退休金, 所以报考消防员的人数年年增加。在美国, 尽管消防职业对人员素质要求高也有风险, 但消防职业崇高、实惠。因而消防队员的人数充裕而且救灾装备齐全。在加拿大, 由于林区消防和护林人员报酬高 (每小时15加元) , 因此护林已成为热门工作, 每年都有许多人求职, 但由于条件较苛刻, 除要有大专文凭、30岁以下男性, 体格健壮条件限制外, 严格的精神状态检测也难以通过, 在求职人员中合格者很少。被录用者首先要经6个月基本消防和医护知识培训, 还要经过长时间高科技消防知识训练。

与中国的现役军人制度不同, 有些国家的消防工作已经职业化。但职业化资金投入比较大, 因为消防是一个高风险行业, 需要很大的物质保证, 没有足够的财力寸步难行。目前, 我国现役制的消防员占人口比例为万分之零点九一, 也就是说, 每10万人口里只有9人是消防员。在美国, 每千人就有一名消防员。警力严重不足有两个原因:一方面, 城镇不断扩大工业, 消防任务繁重;另一方面, 消防职能不断拓宽, 更加凸显警力的不足。从世界范围看, 消防员的职业制是主流, 也是发展方向。

我国的消防为现役制, 两年服役期限使得稍有火场扑救经验的士兵就要退伍, 尽管一些素质较高的士兵会被选为士官继续服役, 但人数远远不够。消防指挥、监督管理人员也面临二次就业的问题, 这就很难稳定军心, 他们无心钻研业务, 最终导致中国消防监督和执法部门素质很难大幅提高, 事实上还有下滑的迹象。消防职业化会部分地解决这样的问题。尽管做起来非常难, 但这是趋势。

社区消防是现阶段提高火灾防治能力的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社区制度也随之完善起来, 火灾的防治社区责无旁贷。通过社区的消防宣传可以提高社区人员消防安全意识, 另外社区义工还可以参与消防安全检查, 火灾报警乃至扑救。总之, 社区消防在增强社区人员消防意识, 消防监督和管理中能起到消防管理、监督和扑救补充作用。

消防产业中垄断性制约了我国消防技术的发展。消防机构既是监督者, 又是生产者, 还是受益者, 因此行业垄断性使得目前我国消防车辆、器材装备等消防产品的利润空间相当大。再者, 地方保护使得一些假冒伪劣的消防产品充斥着我国消防市场, 这严重损害了有信誉和竞争力的消防企业的利益, 从而影响到消防技术的创新。我国已经加入WTO, 消防产品的竞争从地方逐步发展到全球化, 因此消防产品的垄断只是暂时的, 有序良好的市场调节下的竞争即将来临。为此, 应该采取政府采购, 增加竞争机制, 消除消防设备和产品的行业性市场垄断。

2. 加强消防的法制建设、提高消防部队的服务职能

1998年颁布的消防法中明确规定, 要“抢险与救援并重”, 由消防部队承担社会抢险救援这一重要任务。因此在新世纪里, 我国消防部队的任务将不仅仅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指导下的灭火作业, 另外, 抢险救援并重的理念扩展也是我国消防部队的职能。

社会的消防防治能力和消防服务程度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具体表征。可以通过对火灾的有效扑救, 达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维持社会稳定、保证经济建设稳定持续发展的目的。同时, 也体现了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消防工作提出一些新要求, 火灾形势十分严峻。而我们的消防技术发展又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火灾的总体扑救能力相对较弱。因此, 在强调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消防科技投入, 以提高我国的消防扑救能力的同时, 我们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战略, 一是开发并推广智能化消防预警系统, 二是消防监管部门依法监督各种消防基础设施的配备, 及时解除火灾隐患, 防火于未然。即使在消防科技发达的国家, 也十分强调依法治火和通过消防宣传提高全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素质, 在发展中国家, 在预防和扑救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下, 提高消防部队的服务职能, 加强法制建设, 加强消防宣传尤其重要。2004年2月15日, 中百商厦火灾的主要原因是是管理不严格、安全措施不落实造成的, 有关领导干部对此负有重要责任。

火灾的发生主要是人为因素。比如:侥幸心理, 消防安全意识差, 违规违章操作, 领导不重视等等。因此, 通过消防宣传提高公众尤其是相关领导的重视, 另一方面要加大消防执法和监管力度, 实施中央垂直领导, 火灾事故责任的认定明确后, 严肃依法处理事故责任人, 是增强消防安全意识的有效手段。消防犯罪低成本性, 是火灾事故发生和很多人违规、违法操作的主要原因。中央对2003年11月23日、2004年2月5日与2月15日三起特大安全事故的严肃处理, 和因之实施的主观领导干部的“问责制”, 表明了中央在安全事故处理上的决心和态度。消防部门应该抓住这个机遇, 进行消防体制改革, 加强消防的法制建设、提高消防部队的服务职能。

四、总结

技术及问题 篇10

关键词:路基工程;质量问题;成因

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迅速,运输荷载量在不断增加,相应的对公路工程施工效果有了更高的要求。路基是公路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保证其施工质量,需要认真分析各影响因素,从施工技术、施工工艺以及施工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控制,降低各因素的影响,争取不断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1道路路基施工的重要性

工程质量问题是道路路基施工中最为主要的问题。现如今,国内城市道路的使用强度不断增加,在城市道路施工建设中,不仅所需精力增多,其施工质量也要切实遵循标准规范进行,从而确保路基结构可以更加平稳,耐久更长,强度更高,进而促使城市道路路面使用性大大提升,使路面使用年限增长。与此同时,有效的路基建设不仅可以使路面工程造价大幅降低,还促进城市道路养护费,维修费所有减少。但是,一旦工程质量问题没有得到施工方的重视,大量的工程隐患就会在路基路面建设中出现,从而降低其品质质量,更有甚者,会导致路面磨损毁坏,致使交通中断。路基建设时,虽然其有着较简单的施工工序,但条件变化大,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方式多等也都是其主要特征,鉴于此,施工质量也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由于道路路基施工中隐蔽工程现象频发,施工中质量保障更是相当困难,一旦施工中稍有不慎,就极有可能忽视较为关键的施工问题,致使工程质量及其口后的使用受到严重的影响。

2路基工程质量问题的成因

第一,路基工程地质条件不良,工程地形条件复杂易形成压缩下沉或挤压位移。第二,填土高度不同产生路基的不均匀下沉。第三,降雨量过大洪水、冰冻、积雪或温差过大,都可能使高填路堤产生不均匀下沉。第四,填料中混入种植土、腐殖土或泥沼等劣质土,造成路基出现下沉。第五,路基断面尺寸不合理、边坡取值不当,排水、防护与加固不妥,导致路基工程出现不稳定。第六,在路基施工中填筑顺序不当,是产生路基工程质量的基本原因。第七,不同性质的土类形成不均匀沉降,路基施工过程中未注意排水,形成积水影响路基工程施工和质量。

3公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3.1路基填土施工

填土性能与质量在根本上影响了路基结构施工效果,在进行填土施工时,应将路基填土30cm内不合适材料清除干净,并且还需要对填土进行相应初步检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含水量测定,结合工程实际施工需求,选择确定含水量最合适的材料。一方面,在材料选择阶段,应保证样品材料的品质,保证所有项目指标都能够满足工程建设要求。例如在选择石方填料时,需要控制材料直径大小与材料强度,按照相关规定来选择,将清淤抛填石料直径控制在50cm以内,其余则应将直径控制在25cm以内,并且含泥量要在规定范围内。另一方面,填土施工階段,对于施工所用不同种类填土,施工人员应及时对各类土质进行标准击实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3.2路基压实施工

路基压实处理效果直接表现在工程结构稳定性与强度等方面,压实效果越好则能够承受的荷载越大,这样运行安全性得到提高,并且还可以延长工程使用年限。在进行压实施工时,为提高碾压效果,可以选择用大吨位压力机来机械加工。其中,对于部分特殊地质环境工程段,要尤其注意,施工技术与施工工艺应选择合理性最高的。例如在进行潮湿地区路基压实施工时,可以适当对试验数据进行改善,将压实度降低2%~3%,而对于粘土来说可以按照规定轻型压实标准来进行施工。

3.3路基排水施工

雨水会对公路路基结构稳定性造成影响,侵蚀后软化,结构强度降低,在车辆荷载影响下会出现路基下沉、滑坡以及坍塌等问题,因此需要做好对排水施工的管理,保证路基排水系统通常,降低雨水对路基结构造成的影响。一方面,在对排水系统进行设计时,需要与周围原有排水系统相结合,避免因为建设新排水体系而造成原有体系的破坏。另外,系统设计时还应预留足够的设盈量,最大程度的保证雨水可以顺利排出。另一方面,对于排水系统的施工可以将其分为地面排水、路面排水与地下排水三种。第一,地面排水。可以选择用截水沟、边沟、急流槽以及地面排水管等方式进行排水,其中对于一级公路与高速公路,在施工时应对其排水沟渠做铺砌防护管理,例如常见的用浆砌片石加固或者水泥混凝土预制模板铺砌加护处理口。第二,路面排水。分为集中排水与分散排水两种方式,保证路面范围内降水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排出,不会出现积水现象,降低路面水渗入量,保证路基边坡不会受到雨水冲刷,提高结构稳定性。第三,地下排水。常见的处理方式有暗沟、渗沟、盲沟等,利用渗透力来进行排水,如果存在水流量比较人的情况,可以采用神水管渗沟进行排水。

3.4路基防护施工

采取其实可行措施对路基进行为防护管理,对提高其稳定性与强度具有重要意义,常见的方式有坡面防护、支挡防护以及冲刷防护等。第一,坡面防护。此种防护措施可以避免地表水流对路基结构的冲刷,保证结构稳定性,常见的为种植草皮防护。第二,支挡防护。例如悬臂式挡土墙、重力式挡土墙、板柱挡土墙以及扶壁式挡土墙等,可以起到良好的支护效果,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公路路基防护施工中。第三,冲刷防护。尤其是对于沿河路基,一般都是选择此种方式进行防护,例如抛石、砌石、挡土墙等。并且随着施工技术的更新,路基防护技术也有了很大改进,例如将高强土工格栅加工成石笼,或者使用巨制或者聚氨酝类做成护面板,来降低水浪对路基结构造成的冲刷。

4公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4.1施工前准备

施工前准备工作主要是搜集工程各相关资料,对施工现场进行中线恢复定线以及对全线水路点进行闭合等处理。其中,在完成路面测量工作后,应对路面存有的垃圾进行清除,例如垃圾、树根、杂草以及浮面表土等,并且对于周围存在可能会影响工程施工的构筑物进行拆除,保证工程施工顺利进行。另外,工程正式施工前,需要对施工材料以及设备进行全面检测,保证其性能与质量可以满足持续施工需求,减少因为设备或者材料方面因素造成试验数据与实际数据偏差过人。

4.2制定质量保障体系

因为公路路基工程施工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在施工前应做好施工组织计划,并制定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以此来对施工行为进行控制,做好每一个施工工序的控制,及时发现并处理所存问题,降低质量问题的出现。另外,所有施工行为都必须在符合施工计划与施工进度的基础上,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来对人员、设备以及材料等资源进行调整,保证施工的效率与质量。

5结束语

路基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强度与稳定性在根本上决定了工程最终使用效果。因此,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对施工技术进行全面研究,做好每个工序的管理工作,争取不断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保障交通运行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雪飞.路基工程质量问题的成因及技术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学,2014,01:39.

[2]吴伟光.浅析路基工程质量问题的成因及技术防治的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4,04.56.

云计算技术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篇11

一、数据安全性

使用云计算服务来替代在公司里设立维护大量服务器, 大批的数据存储在异地的大型“数据中心”, 显然对节省企业的成本有利。但是这对黑客及认为掌握了信息如同掌握了权力的其他人来说是个诱人的目标。所以,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发展, 企业和个人的信息安全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因为黑客们一旦闯入云端信息系统劫取信息或者破坏信息, 那么将会使个人和企业的信息资源遭到破坏。黑客们现在开始利用亚马逊EC2等云计算服务来暴力破解并窃取用户信用卡密码, 他们窃取了用户的信用卡密码后, 可以利用这些卡里的钱来购买计算能力强劲的机器, 这些机器的威力甚至比国家安全机关中装备的超级计算机还强。

现在云计算也开始加入到为密码破解技术提供服务的阵营中去, 对一些传统的安全措施进行必要的考虑和修改。

二、互操作性和数据迁移性

如今许多公用云网络被配置成封闭系统, 且不是为相互交互而设计。这些网络之间缺少集成, 使得各机构很难在云计算中联合IT系统, 并提高生产力和节约成本。为克服这一难题, 必须开发行业标准, 帮助云服务供应商设计可互操作的平台, 实现数据迁移能力。

云计算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支持各种软件及服务 (Saa S) 的应用, 这些应用用来存储医疗记录、关键商业文件以及音乐和电子图书购买、社会化媒体内容等。但是, 缺乏互操作性仍给希望合并云中一系列企业IT系统的机构带来了挑战。

随着互操作能力和迁移能力的改进, 越来越多的机构把IT服务和系统迁移到云, 市场将达到经济拐点。

三、运行方面的安全

云计算技术是将信息数据存储在前端数据中心服务器上, 用户能方便、快捷地使用云计算提供的各种服务, 这样就会有大量数据进出数据中心。如果信息通道还是采用以前的传输速度, 当信息的输入与输出超过承受范围时, 势必产生信息阻塞、延迟, 造成数据库瘫痪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必须改变现在的信息传输速度, 重新考虑一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传输模式。

四、数据隐私问题

云计算提供商一般将能够提供的服务列在网上, 让用户自行选择需要的服务, 用户在使用这些服务时要将自己的真实情况详细地提供给云计算服务提供商, 这样用户的隐私安全就会受到威胁。如何保证存放在云服务提供商的数据隐私不被非法利用, 不仅需要技术的改进, 也需要法律的进一步完善。

五、用户使用习惯

如果把应用程序和数据放在网络上, 但是却无法稳定、可靠地接入及访问网络, 那么云计算引不起你的兴趣;如果一想到把自己的数据存储在远地、应用程序不安装在自己的计算机上, 就觉得失去了太多的控制权, 那么云计算可能根本吊不起你的胃口。这种模式无疑需要计算机用户改变思路且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习惯于这种模式。所以说如何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 使用户适应网络化的软硬件应用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六、网络问题

云计算服务依赖网络, 如果网络瘫痪, 或者如果接入网络的那条连接瘫痪, 除非问题得到了解决, 否则就无法访问自己的数据。目前网速低且不稳定, 使云应用的性能不高。云计算的普及依赖网络技术的发展, 所以说在解决网络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云计算发展的问题。

七、整合问题

将在云上运行的应用与在企业内部系统运行的应用整合、集成起来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从技术角度讲, 随着企业开始建立私有云, 复杂的管理系统将如何管理、整合, 是业界遇到的典型问题。

八、盲目投资

目前我国的云计算大多坐而论道, 有逻辑的云计算理论很多, 真正成功的云应用示范却屈指可数。

当前, 更多的是重视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 盲目投资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网, 将只会导致新一轮的无效投资。事实上, 云计算具有无地域性特点, 不需要每个城市、每家企业都建自己的云计算中心。云计算不是新一轮的信息化建设, 而应是信息化的升级。应该考虑的是:现有的信息中心、数据中心怎么用起来?现有的分散的计算机设备怎么发挥作用?如何通过软件改造降低云计算应用投入?

云计算典型应用不足, 将可能影响政府长期投资云计算产业的决心。许多地方政府在投入了巨额资金建设起云计算中心, 购置大量硬件设备后, 却发现缺乏有价值的实际应用, 从而造成了云计算产业目前发展的空中楼阁现象。目前的云计算中心尚未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的大幅提高, 这是违背政府初衷的, 也无法真正发挥云计算节约能源, 提高计算资源有效利用率的巨大潜能。

云计算是一个新鲜的事物, 需要政府有效引导, 需要政府为其营造优良、规范的发展环境。需要有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国家层面的发展指向, 需要有政府的引领应用示范, 有适应产业规律的政策措施。在进行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云计算项目时, 必须做好事先研究和整体规划, 严格开展项目评估工作, 明确战略思路、市场需求、发展重点、区域布局等方向性问题;要加大监管力度, 避免盲目投资、过度投资等现象出现。

还有, 需要慎重考虑:实施哪些策略、做法或者立法来扶持或限制云计算的采用;如何提供有效的计算和提高存储资源的利用率, 对云计算和传输中的数据以及静止状态的数据, 将有哪些独特的限制等之类的问题。

上一篇:转角检测下一篇:食品生产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