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现状调查

2024-10-17

水环境现状调查(精选12篇)

水环境现状调查 篇1

罗源湾位于福建沿海东北部, 北邻宁德三沙湾, 南隔黄岐半岛与闽江口连接, 其地理坐标介于26°18′—26°31′N, 119°34′—119°51′E之间。罗源湾海域位于福州市行政区划内, 分属罗源、连江两县管辖。罗源湾口小腹大水深, 避风遏浪, 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具有开发深水泊位码头的优良条件, 同时也是发展渔业生产的理想海域, 长期以来一直是福州市海水养殖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 由于福州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产业, 罗源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建设与发展:①大力发展临港工业, 加强港区建设;②水产养殖、渔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③休闲、观光经济悄然兴起, 方兴未艾。但同时, 罗源湾海洋环境也遭到了破坏, 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海洋环境持续恶化。

通过对罗源湾海洋环境现状调查, 结合近年来罗源湾海域环境监测资料, 对罗源湾海洋环境质量进行分析、评价, 探寻罗源湾海洋环境管理和保护的方法与途径。

1 罗源湾海洋环境现状调查

1.1 海洋环境监测

1.1.1 监测站位分布

在罗源湾湾口、底部设置两个监测站位 (表1) , 监测罗源湾环境变化情况。

1.1.2 水质监测 (表2)

1.1.3 底质监测

1.1.4 环境评价

水质:以《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为标准来评价, 水质监测数据表明, 罗源湾水质状况不容乐观, 富营养化程度较高, 且与4年前同期相比, 各项理化指标均有所升高, 显示水质状况呈恶化趋势。

底质:以《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GB18668-2002为标准来评价, 底质监测数据表明:罗源湾底质Hg、Pb指标只达到三、四类要求, 形势较为严峻;其他各类指标虽然符合一、二类标准, 情况较为良好, 但是与4年前同期相比, 各项指标基本都在升高, 底质状况呈恶化趋势。

通过罗源湾水质、底质监测可以看出, 罗源湾海洋环境质量呈恶化趋势, 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管理、改善。

1.2 现状调查

根据与罗源湾相关的规划, 如《福州市海洋功能区划》 (2007年) 、《福建省“十一五”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及空间布局专项规划》 (2006年) 、《福州港总体规划》 (2004年) 、《罗源湾水产养殖规划》 (2008年) 等, 以及实地调查可以了解到, 罗源湾沿岸及附近海域遍布发电厂、造船厂、排污区、港区、物流码头以及锚地、航道等工业企业, 而海湾中部则是密集的水产养殖区。在未来几年中, 临港工业将得到更大力度的发展。同时, 湾内还分布有数量不菲的旅游业相关产业。而罗源湾海水交换周期较长——28.5天, 大量的工业、生活、渔业生产垃圾和废水排入海域, 将严重污染罗源湾海洋环境, 如不加以大力整治和管理, 罗源湾海域将成为污染严重的“死海”。

2 分析评价

根据罗源湾相关海洋功能区划以及现状调查表明, 罗源湾沿岸正大力建设临港工业, 大量工程用海如煤电、造船工业、港口和码头等占用了绝大部分的岸线, 其附属设施如锚地、航道、排污区进一步吞噬了有限的海域空间。受此影响, 水产养殖业正逐步退出罗源湾海域, 但目前仍呈现无序无度、过度利用现象。这些产业以及陆源污染物严重影响了罗源湾海洋环境质量, 大面积海域过量负荷, 损害了罗源湾自净调节能力。同时, 湾内悄然兴起的渔业休闲、旅游观光产业在充实罗源湾海洋经济产业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管理缺失, 进一步污染了罗源湾海洋环境。罗源湾海洋环境亟待有效地管理和保护。

3 管理和保护建议

建立健全海洋环境管理和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并由海洋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加强宣传服务, 使各项管理规定得以贯彻落实, 提高罗源湾用海工程项目业主、沿岸工业企业及有关从业人员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达到强化海洋环境保护的目的。

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牵头, 联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等, 加强城市生活、渔业生产和工业企业等污水排放管道的管理和检查, 严格控制不达标污染物的排放。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宣传, 发放宣传材料, 提高民众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同时, 组织人员清理海滨、海上垃圾, 美化、管理海洋环境。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海洋环境监察力度, 依法查处破坏海洋环境行为, 定期、不定期地对海洋工程项目进行巡查, 深入施工现场, 检查污染防治设备是否齐全, 用海环境是否受到污染, 努力保障海洋环境质量。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福州市海洋功能区划》、《罗源湾水产养殖规划》等有关规划, 加强罗源湾水产养殖业的整治、拆迁和管理, 保障合理利用罗源湾海域, 改变水产养殖无序、无度现状, 规范渔业生产行为。

参考文献

[1]刘风非.套子湾海洋环境现状浅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 (6) :96-98.

[2]福州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罗源湾水产养殖规划.2008.

[3]福州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03—2007.

[4]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

[5]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

[6]中国海湾志编纂委员会.中国海湾志[M].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4.

[7]福州市港务局.福州港总体规划.2004.

水环境现状调查 篇2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校园环境及环境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校园环境及环境教育现状调查报告1

一、调查时间:xx年3月2日~10日

二、调查地点:西流河一中校园及周边摊点

三、参加人员:初二环保小组成员及部分教师代表

四、调查方法:考察与调查相结合

五、调查内容:校园周边环境及环境教育现状

六、调查要求:正确评价我校环境及环境教育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

七、调查结果分析:

(一)总体评价

我校范围广,面积较大,达X平方米。绿化面积基本达标,森林覆盖率在40%以上。道路已全部硬化,教学区、教师生活区、学生宿舍区依地形和功能布局,各得其所,非常合理。整个校园环境优雅,林木葱葱,草地、鲜花盆景遍布。人文景点错落有致。校园内洁净优美,空气清新,校园周边环境较好,是个理想的育人场所,称为“花园式学校”。同时,我校环境教育初显成效,为校园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师生环境意识明显提高,环境法律法规观念得到了加强,学校同社区环境的联系更加紧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或义务活动,助人为乐,保护环境蔚然成风,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社会文化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学校环境虽好,但也有一些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概括起来讲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污染等。

2、我校环境教育尽管有了很大进步,但有些问题还不能令人乐观,具体表现在:

⑴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理念还不够完善,缺乏科学的统筹计划,部分老师有应付心理。

⑵学生户外、课外和校外环境教育活动不能持之以恒,有随意性现象,没有充分调动全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⑶教师环境教育培训没有全员到位,致使有的教师兴趣不高,对“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缺乏深层次的了解。

⑷教师的环境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不够。

(三)解决方案

1、成立校园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组织教职工学习《环境保护法》,提高教职工环境保护意识。

2、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环境保护观念的渗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爱我校园,保护校园环境的自觉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3、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多学科渗透,挖掘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内容与环境教育的结合点,开展环境教育。

4、广泛开展课外活动,以学校的橱窗、广播等宣传工具,邀请环保方面的专家来校演讲,开展环境教育。

5、利用读书周并结合环保知识竞赛,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绿色校园”“绿色生活”等主题活动。

6、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多层面、全方位地使环境教育深入家庭,进入社会,并建立环境教育长效机制。

7、加大校园管理力度,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校领导小组和保卫处、德育处齐抓共管。尽快清除卫生死角,彻底改变这种现状,使校园洁、净、美、亮起来。

8、向有关部门提合理建议。改变教育路行走路线,禁止校内职工燃放爆竹,禁止制造噪声污染的广告音像车等个体广告在校前公路游弋,改善校园周围环境,确保校园教学环境的安静。

校园环境及环境教育现状调查报告2

一、调查时间:

xx年3月2日~10日

二、调查地点:

西流河一中校园及周边摊点

三、参加人员:

初二环保小组成员及部分教师代表

四、调查方法:

考察与调查相结合

五、调查内容:

校园周边环境及环境教育现状

六、调查要求:

正确评价我校环境及环境教育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

七、调查结果分析:

(一)总体评价

我校范围广,面积较大,达4XX平方米。绿化面积基本达标,森林覆盖率在40%以上。道路已全部硬化,教学区、教师生活区、学生宿舍区依地形和功能布局,各得其所,非常合理。整个校园

环境优雅,林木葱葱,草地、鲜花盆景遍布。人文景点错落有致。校园内洁净优美,空气清新,校园周边环境较好,是个理想的育人场所,称为“花园式学校”。同时,我校环境教育初显成效,为校园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师生环境意识明显提高,环境法律法规观念得到了加强,学校同社区环境的联系更加紧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或义务活动,助人为乐,保护环境蔚然成风,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社会文化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学校环境虽好,但也有一些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概括起来讲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污染等。

2、我校环境教育尽管有了很大进步,但有些问题还不能令人乐观,具体表现在:

⑴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理念还不够完善,缺乏科学的统筹计划,部分老师有应付心理。

⑵学生户外、课外和校外环境教育活动不能持之以恒,有随意性现象,没有充分调动全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⑶教师环境教育培训没有全员到位,致使有的教师兴趣不高,对“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缺乏深层次的了解。

⑷教师的环境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不够。

(三)解决方案

1、成立校园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组织教职工学习《环境保护法》,提高教职工环境保护意识。

2、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环境保护观念的渗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爱我校园,保护校园环境的自觉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3、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多学科渗透,挖掘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内容与环境教育的结合点,开展环境教育。

4、广泛开展课外活动,以学校的橱窗、广播等宣传工具,邀请环保方面的专家来校演讲,开展环境教育。

5、利用读书周并结合环保知识竞赛,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绿色校园”“绿色生活”等主题活动。

6、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多层面、全方位地使环境教育深入家庭,进入社会,并建立环境教育长效机制。

7、加大校园管理力度,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校领导小组和保卫处、德育处齐抓共管。尽快清除卫生死角,彻底改变这种现状,使校园洁、净、美、亮起来。

水环境现状调查 篇3

[摘 要]“环境化学”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既是环境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同时也可以作为其他专业的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从化学角度分析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课程的学习障碍主要有两个方面,分别是消极的学习态度和化学基础较差。认真听课和课后复习均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环境化学 现状调查 教学

[中图分类号] X13-4;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96-02

“环境化学”是在传统化学学科的基础上,结合环境科学与工程其他相关课程发展起来的,研究的是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特性、行为效应及其控制原理,旨在解决环境问题。[1]“环境化学”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既是环境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同时又可以作为其他专业的选修课。可以说,它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环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

通过“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从化学角度分析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3]但是,笔者在从事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深感学生对“环境化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在对“环境化学”课程学习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课程的学习现状并探究其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调查方式与对象

太原工业学院在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学校的背景下,应该如何改进“环境化学”的教学,更好地为专业建设服务,需要深入地研究。本文中,对太原工业学院2012级环境工程专业3个班学生的“环境化学”学习状况和学习成绩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和分析,以期为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表1是对2012级专业学生的“环境化学”课程试卷的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3班的及格率明显低于其他两个班的。这三个班都是同一教师授课,却出现这种差异。因此,本文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课程内容以及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

在调查中,为了得到更为完善的结果,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环境化学”的状况,我们对全体学生做了调查,共发出问卷112份,回收112,回收率为100%。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对“环境化学”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

学生对课程的主观认识包括对这门课的兴趣、在心目中的重要性等。有人认为,这些是学生认识活动动力系统的重要构成因素。[4]因此,本文根据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心目中的定位进行了分析,见图1和图2。

(1)从“环境化学”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来看,被调查者中有13.4%的学生对“环境化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充分。从班级来看,1班有94.6%的学生认为该课程非常重要,相应地该班的平均成绩也最高,及格率也达到了97.3%;而3班有19%的学生认为课程的重要性一般,其班级平均成绩和及格率均最低(图1)。

(2)在学习兴趣方面,3个班学生对“环境化学”感兴趣的人数占年级总人数的比例分别是75.6%、65.8%和83.8%。从图2可以看出,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习动力,影响着学习的积极性。但根据本文的调查,我们发现兴趣与学习成绩没有呈现正比例的关系,这可能是学习基础差和学习效率低等其他方面的因素导致的。同时也可以说明,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二)课程的学习障碍

在对课程难易程度的认识上,1班有67.6%的学生认为“环境化学”课程的难度一般,而2班和3班分别有42.1%和40.6%的学生认为课程较难。相应地,1班的学生考试成绩也高于其他两个班级的。由图3可以看出,2班和3班认为课程较难和一般的学生的百分比差距不大,而这两个班的考试成绩均低于1班的。本文从化学基础、学习态度和教师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课程的学习障碍进行了分析。

由调查结果(表2)可见,每个班影响学生学习“环境化学”的障碍不同。对于1班来说,学习障碍按照选择百分比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课程本身的难度、中学化学基础差、消极的学习态度、其他化学课程不好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这同样也说明1班的成绩高于其他两个班级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态度较好;部分学生成绩较差的原因是课程的难度大和学生的基础薄弱。对于2班和3班来说,学习障碍按照学生百分比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消极的学习态度、“环境化学”课程本身的难度、中学化学基础差、其他化学课程不好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由此说明这两个班的学生成绩偏低主要是消极的学习态度导致的。因此,课程的学习障碍主要有两个方面,分别是消极的学习态度和化学基础较差。

(三)学习方式的认识

对于学习方式的调查,本研究从认真听课、化学基础、课后学习和期末复习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根据调查结果来看,绝大部分的学生选择认真听课是学习“环境化学”的最好方式,1班、2班、3班中选择该项的学生分别占到了班级总人数的62.6%、52.6%和37.8%,而这与3个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顺序相同。另外,在课后学习选项中,3班的选择百分比最高,达到40.6%,但是3班的学习成绩和及格率均最低,这说明该班学生认为课后复习很重要,但在上课时却没有认真听课,没有很好地付诸实际,从而导致成绩偏低。由此也可以看出,认真听课和课后复习均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

(四)实验课程必要性的认识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中,往往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两部分。在太原工业学院的“环境化学”课程大纲中,没有安排实验部分。因此,根据学生对实验课程必要性的认识,来判断学生对实验课的需求。通过调查发现,三个班的学生认为开设实验课程的必要性分别是54.1%、34.2%和56.8%;选择无所谓和没有必要的比例相对较小。这说明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更加需要相应的实验课程,也就是说他们希望从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环境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3.建议与措施

(1)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和学生多接触、多沟通,尽量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亲近感。教师从自身的成长角度,为学生传授学习经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在备课阶段,参考课外相关材料,吸收与“环境化学”课程有关的案例,将这些材料与课本知识融入课堂中。根据这次的现状调查,很多学生反映讲课时尽量不要采用PPT。虽然PPT讲解具有一定的方便性,但由于课本知识量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把知识点进行归纳分析,书写板书,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整理和复习。

(3)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安排学时

“环境化学”的内容繁多,涉及水、大气、土壤、生物毒性、重金属迁移等知识,该课程的教学时数为48学时,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把所有的内容讲解清楚是不可能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难易程度相当的内容,并尽可能地选择与日后专业课有较大相关性的内容进行讲解。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合理安排学时数,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4)改变“环境化学”课程设置

根据诸多院校对“环境化学”课程大纲的安排,适当地将实验操作融合进来。通过课程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实验课程有助于学习“环境化学”。所以,建议增加课时数量,为实验课程留有一定的学习时间。

[ 注 释 ]

[1] 王进喜,展惠英,魏慧荣,李乔.《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17-119.

[2] 吴耀国.《环境化学》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9-91.

[3] 戴树桂.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大连旅游景区环境现状调查分析 篇4

但是, 大连的生态旅游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 自然灾害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对大连的旅游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于2010年发生的石油泄漏事故对海洋环境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政府对旅游景区的硬件设施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不完善, 以及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带来的大量生活垃圾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影响, 使得陆地环境也在不断地恶化。这对大连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所以说对大连的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这两方面合理均衡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开发区童牛岭-海滨浴场景区环境情况调查概述

我们利用暑假时间以童牛岭-开发区海滨浴场为例对大连旅游景区的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走访、实地取景拍照, 并且对部分游客和市民进行访谈, 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 旨在对景区环境情况有整体的了解, 从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此次调查, 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90份, 接受访问者来自不同的阶层, 包括清洁工、管理员、学生、医生、教师、公务员、退休职工等。调查内容主要有市民对海滨浴场海水质量的看法, 石油泄漏对海滨浴场海生物数量的影响, 以及对童牛岭-海滨浴场公共设施的意见和建议, 等等。从调查过程看, 大部分人对此问卷的问题给予了热情的回应, 在调查过程中也本着客观, 负责的态度认真填写问卷, 但也有少部分人对此类问题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从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 70%以上的人对2010年的石油泄漏事件有所了解, 63%的人对目前的浴场海水质量感到满意, 30%的人认为政府应该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当前海水质量, 80%的人认为游客自身的素质应该得到提高, 20%的人认为景区的硬件设施有待提高。在海生物数量方面, 我们特意询问了常年在浴场工作的人员, 她们表示, 近年来鱼类和浮游藻类的数量减少得比较明显。对这类问题我们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对结果的分析提出相对的解决办法。

二、开发区童牛岭-海滨浴场景区环境现存的问题

(一) 从硬件设施方面看, 景区公共建设不够完善和后期维修不到位。

硬件设施是景区规划发展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分为前期规划建立和后期管理两个时期。在走访的童牛岭-开发区海滨浴场景区的过程中, 从硬件设施层面来看, 存在或者说有待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一是公共设施建立不够完善, 童牛岭卫生间设立太少, 一个山脚下的正在修建中;另一个就是在山顶, 而且没有指引前往卫生间的标识牌。童牛岭-海滨浴场景区中缺少突发事件紧急救助的医疗结构, 如有游客不小心摔下山或者掉海里, 可能会由于没能及时得到救援而有生命危险。二是设施后期管理不到位, 童牛岭山脚的木桥有很多破损严重, 山顶的钟楼多处出现断裂, 山中湖边平台上存在山体坍塌, 还有海边大面积的木栈道断裂, 及浴场卫生间里面冲水洗手的地方老化等问题。三是人性化设施做得不够到位, 类似于残疾人专用通道、设施几乎没有。

(二) 从管理制度方面看, 景区规章制度不完善及管理力度不够。

国有国法, 家有家规, 这句话反映了在一个整体中, 必须要有法律规则的制约才能维持应有的秩序, 而在走访的景区中, 在管理制度的方面做的显然不到位。一是一些公共设施的旁边没有设立使用或者注意的规章制度的牌子;二是管理力度上的不够, 管理人员不足, 才会导致垃圾四处乱丢, 也没有人提醒制止的现象发生, 以及清洁人员反映游客使用卫生间的一些不文明行为。

(三) 从自然环境方面看, 人为破坏及突发性事故对景区环境的影响最为突出。

一是人为影响, 在上面反映到的垃圾乱丢是一个大多数景区都会存在的问题, 海滨浴场景区中商业化气息太重, 各种凌乱的娱乐设施, 以纪念品和海产品主打的各类商铺, 所处的位置没有合理的规划, 修建也没有个比较统一的风格, 整体凌乱缺乏美感;二是一些突发性事故对环境的影响。其中尤为要关注的是海上石油泄漏对景区海水质量、海生物数量的影响, 从2010年石油泄漏的事件影响来看, 我们应在石油泄漏的应急对策和后期恢复上有更为完善的方案。

三、旅游景区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方面。

政府管控对旅游景区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是在硬件设施方面的措施想来最重要的是加大资金的投入。二是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力度, 如在景区定期开展一些相关的讲座活动, 发放一些与景区相关的小册子, 固定时间组织一些志愿者做景区环境保护的宣传和维护, 号召全民为景区环境的和谐稳定行动起来, 使得公众的环保意识得以提高, 因为存在的某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公众环保意识重视度不够。三是谈论一下日本, 我们都说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日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有过环境遭到破坏的时期, 但是在最近几年, 环境状况已经有所改善, 日本也成为世界上环境最优美的国家之一。日本方面是怎么做的?引用一个日本日挥株式会社集团董事伊势谷泰正对于日本在环境处理措施方面的一个比喻就是胡萝卜+大棒政策。我们国家的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更为完善的法律法规, 类似于一些奖惩措施应该完善, 类似于举报怎么奖, 违反怎么罚, 不见得罚钱, 可以像美国一样做多少小时的社区服务, 这就挺好的。四是针对景区商业化应采取的措施:对旅游景区的总体功能进行科学规划与定位。旅游景区资源是国家共有资源, 全民有无偿共享的权利, 应该建设成为高质量的休闲娱乐场所, 供人们享用。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应该从公益化的角度去经营与管理;另外, 从旅游景区与其他旅游要素的关系上讲, 旅游景区具有吸引功能, 即通过旅游景区吸引旅游者前来观赏, 从而带动吃、住、行、购、娱等旅游要素经济的发展。五是像石油泄漏这样的突发事件对景区环境的破坏如果处理不好, 对景区发展可能是致命的, 在这方面是需要专业技能的人去解决的, 政府应重视此类人才的培养。还有就是对石油泄漏处理要有完善体制, 或者我们可以从美国的做法得到借鉴。美国对石油泄漏事故的应变体制:联邦现场协调部、州现场协调部和泄油事故责任单位三者是处理事故的决策机构 (最终决定权在联邦现场协调部) , 下设计划、作业、物资调配、财务四个部门。联邦现场协调部可以接受其他政府机关的援助。1990年美国油污染要求潜在的污染者也要对泄油事故有应变准备, 经营者必须设想油轮、驳船发生泄漏, 并与特定的石油处理机构签订最坏情况下的处理协议。这些潜在污染者的每艘船都要有对应变措施具有支付能力的证明, 每船须制定应变计划并得到认可。六是建议政府可以定期发放一些水质质量的检查报告。

(二) 群众方面。

上面论述政府在景区环境中的重要性, 而群众在其中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普通群众方面:作为市民, 作为游客, 作为景区使用和体验者, 更是不能袖手旁观, 每个人都应积极响应政府的各种号召, 提高自身素质, 出门随身携带装垃圾的小袋等细小之举, 用自己正能量的行为去影响身边的人, 让更多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得以提升。管理人员方面:首先要坚持学习, 提高自身管理素质;其次就是要增强对自己工作岗位的责任心;再次就是我们作为大学生, 学好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 也要加强对社会环境的重视及责任心的养成。

总之, 景区问题千姿百态, 非一日形成, 非一日可解决, 存在的问题要得以改善, 政府及我们每一个人对此问题都要有高度的重视和危机感, 在一些措施方面要落实, 要持之以恒。政府在童牛岭等景区也做了设施上的改善, 让人们有更好的场所去享受生活, 同时作为普通群众的我们也理应做一个文明的热爱环境的人, 让景区多一份美丽。

摘要:随着大连旅游业快速发展, 景区的硬件设施、管理措施、环境保护等许多问题应运而生, 迫切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及群众的配合来解决景区现有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和制定条文来改善景区环境, 提高游客自身素质, 从而使大连旅游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迈上崭新的台阶。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篇5

一、熟悉描述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的基本内容和常用参数

描述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的基本内容是:

地下水的分布、埋藏、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水质和水量及其形成地质条件等的总称。常用参数:

表征地层水文地质特征的数量指标,主要包括渗透系数、释(储)水系数(分给水度和弹性释水系数),其他参数包括导水系数,导压系数(渗透系数和释水系数之比)。

二、掌握地下水水质现状调查与评价的方法

1.评价因子的选择

大气、地面水、土壤中的污染物都有可能进入地下水,因此,地下水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无机化合物有几十种,有机化合物有上百种。污染源不同,不同地区的土壤成分、结构不同,地质构造不同,地下水污染物种类也不同。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把地下水的污染物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类是地下水的一般理化指标:有K+、Na+、Ca+、Mg+、SO42-、CL-、HCO3-、NH4+、NO2-、NO3-、NH4+、pH、矿化度、总硬度、溶解氧、耗氧量等。

第二类是重金属和非金属物质:Hg、Cr、Cd、Pb、As、F、CN等。

第三类为有机有害物:酚、有机氯、有机磷等。

第四类为卫生学指标: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病虫卵、病毒等。

在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时,应根据拟建工程排放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地面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和土壤中的主要有害组分,参照上述四类污染指标选择评价因子。

2.评价标准的选择

评价标准是地下水评价的标尺,标尺选得如何,直接关系到评价结论。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应选择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中的某一类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当地下水直接用于某一目的时,也可用这一目的对应的水质标准或水质要求作为评价标准。当把地下水用作生活饮用水时,应该选择《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当把地下水用作锅炉用水时,应选择锅炉用水水质标准。当把地下水用作冷却水时,应选择冷却水的水质标准。当把地下水用作工业生产用水时,应把国家各工业行业的现行水质标准选为评价标准。

3.地下水监测

地下水污染和大气、地面水、土壤污染密切相关。因此,地下水监测不仅是其自身,还应包括大气降水监测,地面水的监测,污水的监测,土壤的监测。这四种监测资料可向有关环境监测站索取。在没有监测站的地区,或监测资料不全情况下,应在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区设监测点,进行监测,取得这四种资料。

地下水监测必须通过地下水监测井(孔)或生产井进行。在有生产井的地区优先采用生产井,它能代表实用的地下水水质情况。在没有生产井(或农村水井)的地区应打监测井(孔)。由于打井价格昂贵,在满足监测精度要求的前提下,采样网的密度应尽量小,监测井应具有代表性。监测网的设置应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抓住重点,对整个评价区的情况作适当的控制。监测的对象主要是有害物质排放量大,危害性大的污染源,重污染区,重要的供水水源地。监测井的布点方法,主要根据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扩散形式来确定。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扩散形式按污染途径和水动力条件可分为五类,具体情况如下:

a)渗坑、渗井形成的带状污染,是污染物质在含水层渗透系数大的地区的一种扩散形式。在这类地区,地下水监测点应沿地下水流向采用平行和垂直地下水流向的两种监测断面布点,两监测断面之间距,视污染范围、污染程度而定,监测范围(控制范围)应包括评价的全部地区,即重污染区、轻污染区、污染边缘地区及未污染区,未污染区采样点可布置得

稀些。

b)点状污染扩散,是渗坑、渗井在含水层渗透系数弱的地区扩散形式。由于含水层径流条件差,污染物的迁移以离子扩散为主。污染扩散缓慢,污染范围小,监测点应以渗井为圆心呈放射状布置,在地下水流向上,适当多加监测点,监测范围适当加大。

c)受污染的河、渠水,在沿河床、渠道径流过程中,水污染物通过河(渠)底和河床两侧渗透污染地下水,形成带状污染扩散。在这类地区,应根据河渠的形状,当地的地质结构、河段的水文地质条件,设置垂直河渠的监测断面。

d)块状污染扩散,是不合理的污灌区或缺乏卫生设备的居民区大面积垂直污染的一种扩散形式。污染范围或污染程度随污染面积的大小,居民区的大小,污染物迁移扩散能力、包气带土壤性质和厚度而定。污灌面积或居住区面积大,地下水污染面积就大。反之亦然。污染物迁移扩散能力强,土壤渗透性大,就容易造成污染。相反,就不容易造成污染。这类地区的监测点采取平行和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

e)侧向污染扩散,是地下水开采漏斗附近污染的一种扩散形式。在这类地区,监测点采取平行环境条件变化最大方向和平行地下水流向布置。

三、了解饱气带防护性能评价的基本方法

水环境现状调查 篇6

关键词:新媒体;企业危机;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000-01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出现,新媒体环境已然形成。新媒体是企业质量和服务危机的放大器。,新媒体与传统的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四大媒体相比,新媒体信息具有传播面广,传播速度惊人等特点,毫不夸张的说,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通过新媒体在短短几分钟之内传遍网络,在社会广大民众中造成影响,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因此新媒体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舆论环境。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企业危机事件发生频率高、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危机复杂性增强。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公众可以利用电子邮件、贴吧、论坛随意的发表言论。每一个人从传统媒体时代的“旁观者”转变成为现在的“当事人”,每一个人都是信息资讯的传播者,都有属于自己的媒体,如博客、微信、微博等。 “新媒体”的多样化和便捷性,给企业危机公关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企业将会面临网络谣言、黑客和攻击性网站等不同形式的危机。面对危机,企业如果不及时正确地处理,任何再微小的危机事件都可能经过新媒体的放大效应造成重大的影响,令企业陷入被动状态,使品牌美誉度受损,甚至使一家前景看好的企业灰飞烟灭。

所谓危机公关,就是对危机做一定的公关处理,具体是指企业为降低或者避免危机所带来的一系列威胁和损害,有组织、有计划地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应对策略,使得危机风险降低或者减除。笔者从以下方面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危机公关现状的特点,以便于为企业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危机公关处理,减少企业的损失,恢复正常的经营秩序,维护企业的品牌声誉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企业危机爆发的诱因和催化剂来源于新媒体

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媒体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时代,对于公众来说,其话语使用权主要集中在社会主流手中。公众无论在信息传播的渠道还是信息内容的自由度或者表现形式上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几乎没有机会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导致公众意见难以表达。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垄断公众话语权的局面被打破,公众拥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以网络为平台的论坛、博客、微信等新媒体迅速发展、普及,给公众创造了一个个可供他们传递信息、交流意见的平台。而网络“病毒式”传播的特点,使得企业危机的一点点苗头或倾向的问题都可能被公众迅速的知晓并广泛而迅速地传播,危机蔓延速度惊人,企业管理者甚至来不及采取补救性的说明、申辩便有可能立即酝酿成无法预料和难以控制的危机事件,导致企业危机控制难度加大。

新媒体的发展不仅为广大公众提供了更多的传播平台,也使得公众能更快更好地传达信息,对于公众来说,新媒体的平台是亲切的、可信的、多样化的,与传统媒体相比,公众可以综合使用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传播与公众的距离感,新媒体是真正属于广大公众的,同时也成为企业危机爆发的诱因和催化剂。

二、新媒体易生的各种谣言使企业常处于不可控的危机状态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公众有众多途径在网络上自由发言,这导致了信息具有错误与虚假的特点,比如在官方正式信息没有公布的前,不排除会出现各类错误信息、虚假谣言等,而每一个社会公众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博客、微信等主观地去猜测、声讨,而公众的这种主观的态度与不负责的言论会呈现病毒式的传播,例如通过QQ群,微信群、博客贴吧等大面积地快速地传播出去,这样的病毒式传播造成的企业危机,企业可能会防不胜防,惊慌失措,因为整个危机事态发展都不由企业掌制。比如2008年三鹿的三聚氰胺事件,经过广大公众的传播,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直接从辉煌坠向崩盘,而且当时的状况严重到影响整个乳品行业,所以专家说三聚氰胺事件已经从一个大型企业的危机,一触即发成为了整个乳品行业的危机乃至整个国家在食品安全形象方面的危机。

由此可见在新媒体时代,企业危机事件仅仅是呈现丝毫征兆或者一旦发生,关乎企业形象的信息都会在第一时间内在互联网上呈病毒式传递,速度之快,面积之大,企业始料未及。这种传播时间上的不可控性,使得企业防不胜防,根本无法利用时间的延迟来解决危机。

三、企业既缺乏新媒体形式下的危机应对能力也没有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一)、企业缺乏新媒体形式下的危机应对能力。

1.新媒体形式下,企业危机意识不够强烈,反应不够迅速。在出现危机征兆的情况下,要么因为不了解新媒体危机的属性而做出错误的挽救行动,要么根本不能及时做出反应,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速度非常迅速,许多企业没有重视或者正视新媒这一体特点,却仍然以对待传统媒体危机传播的速度行事,结果导致企业在危机事件中处于被动位置。

2.新媒体形式下,企业缺乏危机应对能力还表现在企业没有做好内部公关工作,没有意识到做好员工公关工作是企业做好其它公关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意识到普通员工是左右公司声誉的重要群体,普通员工在企业危机事件中有了话语权。网络上的谣言许多时候来自于企业前雇员或者现在员工,这种来自于企业前雇员或者员工的危机,实际是一种“揭内幕”行为。企业应该开诚布公,统一口径,让一个声音说话。但是很多企业却反其道而行之,既没有针对企业的问题发表一致的声明也不愿采取真诚坦率的态度,所以无法取得公众和新闻媒介的信任。

(二)企业缺失新媒体危机预警机制。

新媒体形式下,很多企业没有建立起应对危机的预防机制,没有做到未雨绸缪。其实在新媒体体形式下,危机的预防是关键部分,应建立全面高效的危机预警机制,强化对各种新媒体的监控,及时发现危机并将危机扼杀于萌芽状态,为企业建立一堵切实有效的防火墙。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的危机是每个企业都必须重视的问题,每个企业都应该建立起完善的新媒体危机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如果一旦萌发危机的苗头,企业也应该积极主动的正视,把危机苗头扼杀于萌芽状态,其实对每个企业关来说,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每个企业不仅要在观念上更新同时也要在技术上更新,这样才能快速高效地处理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声誉。

参考文献:

[1]刘刚 危机管理[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3‐5。

[2]陈刚等 新媒体与广告[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6。

[3]蒋宏 徐剑. 新媒体导论[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4.

水环境现状调查 篇7

1 采煤区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1 评价方法

利用遥感法与实地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遥感法利用ERDAS软件监督分类最小距离方法对当地卫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分析, 卫星影像数据选取时段为夏季, 这一时段具有植被发育好、地表信息丰富的特点, 有利于对各生态环境因子的研判。实地调查法通过进行实地调查, 走访技术人员、政府管理部门、当地村民等, 验证遥感影像, 了解区内生态环境现状。再通过ERDAS软件的HAZE模块进行除霾, 消除一些斑块过小的区域, 最终统计解译结果评价当地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1.2 土壤及土地利用现状

选取铁法煤田 (包括康平煤田和康北煤田) 和昌北煤田普查区总面积为1.025×1010 m2卫星影像进行解译评价, 土地类型见表1。

表1中评价区旱地以种植玉米为主, 水田主要分布于辽河及其支流两岸区域;其它林地主要为人工林、绿化带绿地等;草地面积较小, 主要分布于田间和平原荒野地以及恢复中的盐碱地等区域;裸地主要是矿山开采和盐碱地, 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康平北部区域, 另外山脊、河漫滩和水库及湖泊周边等地也有裸地分布;公路主要指高速公路, 土路归于裸地;水域包括河流、水库和湖泊。可见, 区域内土地利用以农田为主, 特别是旱地面积占主要地位。

1.3 植被分布现状

评价区植被覆盖面积合计8.105×109 m2, 占总面积的83.75%, 植物类型见表2。

由表2可见, 评价区植被类型以玉米等旱生作物为主, 林地植被主要是辽东松、黑桦、蒙古栎、紫椴等乔木林和斑枝卫矛、金银忍冬、胡枝子、杜鹃、榛子等灌木林。

1.4 动物资源现状

通过走访当地林业部门和农业部门, 查看相关资料。评价区主要野生动物是各种兽类、鼠类、爬行类、鸟类、两栖类等。两栖类动物主要是东北雨蛙、黑斑蛙、中华大蟾蜍、中国林蛙等, 爬行类主要是鳖、虎斑游蛇、蝮蛇等, 鸟类主要以苍鹭、夜鹭、草鹭、池鹭、白鹭、啄木鸟、山雀、灰喜鹊、松鸦、百灵、戴胜、三宝鸡、鸿雁、斑头雁、绿头鸭等较为常见。哺乳动物常见的有狐狸、狍子、獾子、山猫、黄鼠狼等。人工养殖动物以猪、牛、羊、鱼、鹅、鸭、鸡为主。

1.5 土壤侵蚀现状

依据土壤类型、遥感解译结果植被类型分布、坡度、1:250 000 DEM高程数据、降水情况等数据对评价区土壤侵蚀现状进行分析, 统计情况见表3。

实地调查后发现, 引起土壤侵蚀的原因包括人为破坏植被、乱恳滥牧、农业生产过度、传统的施肥方式以及矿产开发等, 煤矿开采导致的土地塌陷是土壤侵蚀重要原因之一。

2 生态敏感性分析

生态环境敏感性指在自然状况下生态系统某一生态过程潜在的活动强度, 用于表明其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说明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生态敏感性评价根据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 首先针对特定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 然后对多种生态环境问题的敏感性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明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布特征。将敏感性分为5级, 即极度敏感、较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 其对应的分值为1、3、5、7、9。同时借助ARCGIS作为空间数据管理工具, 矢量化相关图层并获取指标数据后采用多边形法获取评价单元及其属性数据。将各生态因子的景观斑块分别赋予相应的等级指数制作单因子敏感性分布图。同时, 根据敏感度指数分析并划分敏感度级别。结合ARCGIS数据叠加和模型构建实现评价结果输出。铁岭市采煤区域轻度、中度和不敏感区所占比重较大 (分别为总面积的31.01%、30.21%和15.94%) , 而较敏感和极敏感区面积较小 (各为总面积的11.67%和11.17%) , 说明发展用地潜力较大;而极敏感和较敏感区是评价区重要的保护地, 是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 应得到保护。

极敏感区为评价区河流、湖泊、水库、坡度≥20%、生态价值高的成片林地, 对区域煤矿开发建设极为敏感, 一旦出现破坏干扰, 可能会给整个区域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 属自然生态重点保护地段。较敏感区一般为平缓区域的林地等, 对人类活动敏感性较高, 生态恢复难, 对维持极敏感区的良好功能及气候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开发必须慎重。中度敏感区为荒山、灌草丛、盐碱地等, 能承受一定的人类干扰, 严重干扰会产生水土流失及相关自然灾害, 生态恢复慢。轻度和不敏感区主要是旱地、农田等, 可承受一定强度的开发建设, 土地可作多种用途开发。

3 生态脆弱性分析

“脆弱性”来自于生态系统的不可恢复性和不可再生性。原始森林、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特殊的自然景观等, 生态环境往往具有不可逆性, 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或者根本无法恢复, 往往具有不可能性。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法) 进行评价区的生态脆弱性分析, 其计算表达式为:

undefined

式中 Pi:各指标初始化值;

Wi:各指标权重;

G>0.7为极度脆弱;0.7≥G>0.6为较脆弱;0.6≥G>0.5为中度脆弱;0.5≥G≥0.4为轻度脆弱;G<0.4为不脆弱。

指标体系从影响因子和指示因子两方面构建, 影响因子包括地貌适宜性、生物种类、种群数量、优势种优势度、景观连接度、气候适宜性和稳定性。指示因子包括景观斑块结构, 景观破碎化, 濒危种和濒危等级、初级生产力、群落多样性。评价区生态脆弱性解译结果为中度和较脆弱区所占比重最大 (各为总面积的33.75%和30.90%) , 而轻度脆弱区和不脆弱区面积中等 (各为总面积的15.89%和11.02%) , 极度脆弱区面积最小, 所占比例最低 (8.44%) 。

4 生态环境恢复及保护措施

根据铁岭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和生态环境敏感性及脆弱性分析结果通过, 采用遥感法和实地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 比较客观的了解铁岭矿区生态环境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敏感性和生态脆弱性分析, 得出该区域生态环境大部分属中度、轻度敏感和中度脆弱、较脆弱。因此, 应重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恢复工作, 其恢复及保护措施应主要从地表沉陷减缓和治理、水土保持、景观恢复等方面进行。沉陷区治理采用因地制宜方式, 可复垦的进行复垦, 可修建水塘的转换为水塘, 并制定沉陷区居民的搬迁安置方案, 统筹规划, 使沉陷区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水土保持环节应重点考虑工业场地、排矸场、场外线性工程以及深度沉陷区边坡的水土保持, 通过修建截水、排水工程、护坡工程, 同时结合绿化和土地整治, 能够极大地减少或避免矿区的水土流失。景观恢复应与生态恢复紧密衔接, 做到随开采随恢复。逐步降低煤炭工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方品贤, 江欣, 奚元福.环境统计手册[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45~88.

[2]铁法煤业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大隆矿、大兴矿采煤塌陷地复垦项目规划设计报告[R].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唐山研究院, 2009.

[3]刘学成, 韩书才.靖远矿区采煤沉陷区复垦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 2008, 20 (8) :47~50.

水环境现状调查 篇8

1 淮南采煤塌陷水域的现状

1.1 淮南煤矿区的基本概况

淮南地处安徽省中北部, 煤炭资源丰富, 已有100 多年的开采历史。老矿区采煤强度减弱, 范围扩大速度变缓, 趋于稳定;新矿区开采强度大, 塌陷范围不断扩大。

张集矿位于淮南市凤台县境内, 张集矿井田位于潘谢矿区的西部, 地处陈桥背斜的东南倾伏端。井田东西走向长约12公里, 南北倾斜宽约9 公里, 面积约71 平方公里, 主采煤层5层, 截至2009 年底, 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 (13~1、11~2、8、6、1 煤层) , 可采储量为7.16 亿吨。矿井由“一矿三区”组成, 包括中央区、北区和风井区, 开采方式为前进式。中央区技改升级后, 综合生产能力核定为700 万吨/年。北区为张集矿二期工程, 系统生成能力600 万吨/年。现整个矿井生产能力达到1200 万吨/年, 顾桥矿位于淮南潘谢矿区中西部, 设计生产能力500 万吨, 2009 年核定生产能力为1000 万吨/年, 实际生产能力2009 年煤炭产量已达1216 万吨。顾北矿于2008 年6 月投产, 设计能力300 万吨/年, 主要系统预留600 万吨/年生产能力[6,7,8,9,10]。

丁集矿于2007 年11 月投产, 井田面积100.534 平方公里, 可采煤层9 层, 平均可采厚度20.77 米,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500万吨/年, 服务期限74 年。

1.2 污染源现状

经过资料搜集和现场踏勘, 张集矿、顾桥矿、顾北矿、丁集矿的污染源状况如下:1) 生活污染源为塌陷区周边的主要污染源, 虽然塌陷区周边人口比较分散, 但是农村生活污染源没有进行集中处理, 基本上排入塌陷区。2) 塌陷区周边除了煤矿以外, 基本上无大型的工业企业, 煤矿企业的职工生活废水被集中进行污水工艺处理后排放, 目前国家要求矿井水回收率必须达到80%以上。3) 采煤塌陷区周边基本上被农田包围, 农业生产施用化肥、农药而产生的农业面污染也是污染源之一。

淮南采煤塌陷水域的水质主要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Ⅲ或Ⅳ类水, 水质状况随季节而变化, 与诸多因素有关:气温、降雨量、周围人类的活动等, 但水质总体状况良好, 对于Ⅲ类水区域可以进行渔业养殖的活动, 而Ⅳ类水区域可作为一般工业用水, 或者作为农业灌溉和景观用水[11]。

2 淮南采煤塌陷水域的综合利用

2.1 目前非官方的塌陷水域利用

根据现场调查, 大部分塌陷水域被农民用来进行渔业零散养殖, 有的投饵, 有的不投饵, 同时作为周围农田的灌溉水源。

2.2 政府对塌陷水域的综合治理与利用

针对不同类型的塌陷区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坚持“宜城则城, 宜乡则乡, 宜地则地, 宜水则水”的宗旨, 主要的综合治理与利用措施有:对常年深积水区域, 采取水产养殖模式;对季节性潜水沉陷区, 采取种植和养殖相结合模式;煤矸石充填覆土造林;煤矸石充填作为建设用地;采取保护生态环境和矿山遗迹的治理模式;调蓄区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

3 结束语

采煤塌陷水域周边污染源主要来周边居民生活、农田面源污染, 采煤塌陷区水资源利用缺乏管理, 需要从政府、个人、企业三方面出发, 制定综合、高效的保护和利用措施。

参考文献

[1]石玲, 戴万宏.淮北市采煤塌陷区土地与生态恢复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7, (1) :12.

[2]罗爱武.淮北市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3) :287.

[3]刘飞.淮北市南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及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 2009, (10) :18-19.

[4]阎伍玖.淮南采煤塌陷区环境综合整治分析[J].中国煤炭, 2007, (6) :26.

[5]夏玉明.淮南市煤矿开采塌陷区生态恢复的措施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 :5.

[6]江崇国.探索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的可持续综合治理利用模式[J].四川建筑, 2010, (5) :15.

[7]刘劲松.淮南潘集矿区地表水质及环境影响因素分析[D].合肥:安徽理工大学, 2009.

[8]苗清.徐州市采煤塌陷地复垦投资机制探讨[J].能源技术与管理, 2008, (2) :73.

[9]袁兴程, 胡友彪.淮南煤炭开采土地破坏及其综合治理[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 (2) :93.

[10]何春桂, 刘辉, 桂和荣.淮南市典型采煤塌陷区水域环境现状评价[J].煤炭学报, 2005, (6) :36.

凉潭岛海域海洋环境现状调查研究 篇9

为了解凉潭岛附近海域的水质、沉积物质量及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按照《海洋调查规范》 (GB 12763-2007) [1]和《海洋监测规范》 (GB 17378-2007) [2]等规定的要求, 于2010年8对该海区进行水质、沉积物质量及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调查, 为该海域的生态监测、评价提供依据。

1 室外采样方法

1.1 站位布设

2010年8月31日小潮期间在评价海域范围内布设12个调查站位, 分别进行水质、沉积物及生物采样, 另设2条潮间带断面, 具体位置见图1。样品的采集、贮存、运输按《海洋监测规范》[2]中的相关要求进行。

1.2 调查项目

(1) 调查项目

水质:温度、盐度、SS、p H、DO、COD、无机氮 (包括NO3-N、NO2-N和NH3-N) 、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重金属Cu、Zn、Pb、Cd。

沉积物质量: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以及重金属Cu、Pb、Zn、Cd。

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潮间带生物。

(2) 评价项目

水质:p H、DO、COD、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以及重金属Cu、Zn、Pb、Cd。

沉积物: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以及重金属Cu、Pb、Zn、Cd。

海域生态环境: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潮间带生物的多样性指数。

2 调查结果与评价

2.1 水质现状调查结果与评价

水质调查结果见表1, 温度:25.5~26.6℃, 盐度为27.4~29.9, 悬浮物为41.5~150.0 mg/L, p H为8.1~8.4, 溶解氧为6.2~7.1 mg/L, 化学需氧量为0.14~0.74 mg/L, 无机氮为0.482~1.549 mg/L, 活性磷酸盐为0.0064~0.064 mg/L, 石油类为0.0035~0.052 mg/L, 铜为0.0015~0.0052 mg/L, 铅为0.00078~0.0084 mg/L, 锌为0.0050~0.041 mg/L, 镉为0.00001~0.00023 mg/L。

根据《舟山市海洋功能区划》, 凉潭岛为港口区, 因此, 海域水质现状评价按《海水水质标准》 (GB 3097-1997) 中的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执行。调查站位中无机氮和磷酸盐部分站位超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其余监测项目均能满足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其中, 无机氮的超标率为97.2%, 磷酸盐的超标率为11.1%, 调查海域水质严重富营养化。

近年来近海水域水质富营养化日益加剧, 赤潮频繁发生, 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些污染物可危害人体健康, 降低水体经济收益。这主要是由于含有氮、磷工业废水以及生物污水的大量注入[3]。

2.2 沉积物质量现状调查结果

调查海域沉积物质量调查结果具体见表2, 石油类:22.00~48.00 mg/kg, 有机碳0.41%~0.68%, 硫化物23.00~60.00 mg/kg, 铜27.00~32.00 mg/kg, 铅34.00~38.00 mg/kg, 锌95.00~103.00 mg/kg, 镉0.08~0.11 mg/kg。

沉积物质量各评价因子的标准指数值见3, 由表可知, 评价海域沉积物中, 所有站位的监测项目均能满足第三类评价标准的要求。

2.3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结果和评价

2.3.1 种类组成和分布

浮游植物2门23属47种。其中, 硅藻门21属41种, 占87.23%;甲藻门2属6种, 占12.76%。中肋骨条藻为唯一优势种, 出现频率为100%。

浮游动物9类36种, 其中水母类15种, 占41.67%;桡足类和浮游幼体8种, 各占22.22%;磷虾类、樱虾类和十足类各1种, 各占16.67%。浮游动物主要种类为双生水母、球型侧腕水母、针刺拟哲水蚤、肥胖箭虫、长尾类幼虫等。

获大型底栖生物2大类7种, 其中多毛类5种, 占71.43%;软体动物2种, 占28.57%。底栖生物主要种类为双鳃内卷齿蚕、不倒翁虫、小头虫和江户明樱蛤等。

共鉴定出潮间带生物22属28种, 其中多毛类8属11种, 占全部的39.29%软体动物12属14种, 占50.00%;甲壳类2属3种, 占10.71%;潮间带主要种类为纵肋织纹螺、绯拟沼螺、彩虹明樱蛤、寡鳃齿吻沙蚕等。

2.3.2 数量分布

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0.65~3.21×106ind/m3, 平均细胞密度为2.32×106ind/m3。浮游植物细胞密度高值区位于S12, 细胞密度低值区位于S08。

浮游动物的个体数量在26~321 ind/m3, 平均个体数量为151 ind/m3。最高位于S01, 最低丰度位于S12。

底栖生物生物量在0.00~43.38 g/m2, 平均底栖生物生物量为27.87 g/m2。最高底栖生物生物量分布在S06, 最低生物量位于S08。

T1断面平均栖息密度为149个/m2, 平均生物量为68.22 g/m2。T2断面平均栖息密度为88个/m2, 平均生物量为30.94 g/m2。两断面平均栖息密度为119个/m2, 平均生物量约49.58 g/m2。

2.4 生物多样性指数

(1)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

物种多样性指数是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手段, 也是描述浮游植物群落的有效指标[4,5]。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见表4。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在1.51~1.86, 平均为1.51, 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为0.92~2.29, 平均为1.52, 底栖生物的多样性指数为0.00~1.73, 平均为1.25。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种类较丰富。

(2) 潮间带生物

潮间带T1和T2断面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8和2.78, 潮间带生物种类较丰富。

3 结论

通过对凉潭岛附近海域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发现:

3.1 调查海域水质、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体质量

水质监测项目的无机氮和磷酸盐部分站位超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其余监测项目均能满足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其中, 无机氮的超标率为97.2%, 磷酸盐的超标率为11.1%, 调查海域水质严重富营养化。

3.2 调查海域生态环境现状

(1) 浮游植物47种。以硅藻门为主, 占87.23%, 中肋骨条藻为唯一优势种, 出现频率为100%。浮游动物36种, 以水母类、类桡足类和浮游幼体为主15种, 其中水母占41.67%;桡足类和浮游幼体各8种, 各占22.22%;浮游动物主要种类为双生水母、球型侧腕水母、针刺拟哲水蚤、肥胖箭虫、长尾类幼虫等。大型底栖生物2大类7种, 以多毛类为主共5种, 占71.43%。底栖生物主要种类为双鳃内卷齿蚕、不倒翁虫、小头虫和江户明樱蛤等。潮间带生物28种, 以软体动物为主, 占50.00%, 其次为多毛类占39.29%;潮间带主要种类为纵肋织纹螺、绯拟沼螺、彩虹明樱蛤、寡鳃齿吻沙蚕等。

(2) 数量分布

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0.65~3.21×106ind/m3, 平均细胞密度为2.32×106ind/m3。浮游动物的个体数量在26~321 ind/m3, 平均个体数量为151 ind/m3。底栖生物生物量在0.00~43.38 g/m2, 平均底栖生物生物量为27.87 g/m2。两潮间带断面平均栖息密度为119个/m2, 平均生物量约49.58 g/m2。

参考文献

[1]国质量技术监督局.GB 12763-2007海洋调查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1-20.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17378.7-2007海洋监测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1-103.

[3]谢友奎, 愈栋, 高殿森, 等.水体富营养化危害、成因及防治[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 2004 (3) :27-29, 37.

[4]孙军, 刘东艳.多样性指数在海洋浮游植物研究中的应用[J].海洋学报, 2004, 26 (1) :62-75.

水环境现状调查 篇10

一、生活垃圾卫生填埋的污染源分析

对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进行环境监测, 主要是对填埋场中存在的对环境可能具有污染影响的污染源和污染物进行监测。环境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垃圾填埋场区内外环境空气、地下填埋气、渗滤液、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土壤, 其中以渗滤液和填埋气体对环境的影响大, 是监测的重点。

(一) 渗滤液

垃圾渗滤液产生有三种来源, 第一种来源于垃圾本身的水分, 第二种来源于存在于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受到氧化作用发生分解产生的水分;第三种来源于降雨以及进入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通常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在进行兴建的过程中在四周和基底采取了必要的防渗措施, 雨水是不能从填埋场四周和基底进入的, 因此渗滤液的产生量以填埋场表面深入的雨水为主。渗滤液量的计算结果对渗滤液处理的过程中的参数选择具有直接的影响, 也是对渗滤液处理工艺是否正确合理进行判定的重要参考数据。计算垃圾渗滤液的方法以分水量平衡法和经验计算法最为常用, 可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渗滤液水质组成非常复杂, 其中以金属含量和氨氮的含量较高。即使在同一个生活垃圾填埋场, 在不同的时间或者不同的地点对渗滤液中的同一污染物进行取样, 污染物的含量也会不同。另外污染物的浓度还会随着垃圾填埋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在不同阶段对于渗滤液中污染物浓度的取值要注意具有代表性。

(二) 地下填埋气体

生活垃圾填埋场中的恶垃圾经过氧化作用进行降解, 最终会产生填埋气体, 通过经验统计、理论计算等方法可以得到填埋气体的产生量。填埋其他量是逐年变化的, 受多方面的条件的制约, 要完全的将填埋气体是不可能的, 通常实际收集的填埋气体量为理论上产气量的10%~40%, 计算可取20%~25%的中间值。垃圾厂产生的填埋气体的组成以CH4、N2、CO2为主, 较高的甲烷含量与空气混合使发生爆炸的风险增加, 填埋气体中还含有一定量的H2S、NH3等恶臭气体。可根据填埋气体产生量和成分所占的体积比来进行垃圾场大气污染源强加以确定。mg/m3

二、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环境监测结果分析

本文以重庆长生桥垃圾填埋场为对象进行环境监测, 监测重点在于对垃圾场渗滤液和填埋气体, 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一) 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后废水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如下表1所示:

(二) 填埋场地下填埋气体现状分析

三、结论及建议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填埋气体主要成分为氧气和氮气, 但是生活垃圾具有产气快、产气量大等特点, 应该对填埋气体的热能进行综合利用并及时对填埋气收集和处理系统进行完善, 增加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应急措施。垃圾填埋场的防渗系统的建设要符合国家环境部门和建设部门颁发的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按照标准要求对垃圾填埋场的防渗系统进行严格的检查和评判。关于渗滤液的处理存在多种工艺, 但是每种工艺都具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这就需要垃圾填埋场根据实际的环境状况和自身的条件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 并在不断的探索中对渗滤液处理工艺逐步的完善。各个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在日常的使用运行中, 要重视对填埋场的渗滤液收集和处理系统进行维护和保养工作, 加强管理, 以保证渗滤液中污染物符合排放的标准, 防止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同时加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环境的跟踪监测, 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保证填埋场的厂区环境符合标准。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镇居民的大幅度增加, 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环境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垃圾填埋场污染物的排放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受到环保部门的关注。本文对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环境现状进行分析, 探讨垃圾场的环境监测问题, 对垃圾填埋场的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和评价。

关键词: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环境,现状,评价

参考文献

[1]赵由才, 龙燕, 张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

[2]朱青山.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技术与管理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

[3]GB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S].

[4]DB44/26-2001.水污染物排放限值[S].

水环境现状调查 篇11

关键词:仪征市;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7-0416-04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近年来,随着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和农药、化肥等各种化学产品的广泛使用,土壤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土壤重金属污染尤为突出。重金属污染物难以被微生物降解,且多数重金属性质稳定,在土壤中滞留时间相对较长,对农作物品质、产量有一定影响,并且可以通过水、植物媒介的传递直接或间接地威胁人类健康。这些重金属容易积累转化为毒性更强的甲基化合物,甚至可通过食物链的“生物富集效应”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研究表明,人体长期摄入铅(Pb)、镉(Cd)、汞(Hg)、铬(Cr)、铜(Cu)、铁(Fe)、锌(Zn)等重金属后,会引起癌症、骨痛病、肾病等。因此,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深入分析其来源、特征,并对污染进行正确评价,对于保护人类健康、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5]。江苏省仪征市历来有“鱼米之乡”之称,位于江苏省中西部,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 ℃,年平均降水量1 015 mm,地势总体呈北高南低之势,地貌多样,南部为长江冲积平原,北部、中部为缓岗丘陵区,土壤pH值为5.1~7.9(平均值6.1)。本研究通过对江苏省仪征市58个取样点位土壤样品中的Cd、Hg、砷(As)、Cr、Cu、Pb、Zn、镍(Ni)等 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评价相应监测区域的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完善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为土壤防治、环境保护及政府宏观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2010年1月,按照4 km×4 km网格布点在仪征市加密(按调查的精度可选择2.5 、5.0 、10.0 、10.0、40.0 km,网格范围越小点位越密,越能反映真实情况,一般对开发利用强度较大的区域实施4 km×4 km的网格加密布点)采样,共计58个点位(图1)。采样时选择25 cm左右深度的表层样,清除土壤表面腐殖质,用木铲采集。去除砂砾、动物残体、植物根系等异物后,自然风干,用四分法弃取,玛瑙研钵研磨,过100目尼龙筛,备用。

1.2 土壤微波消解

称取0.1 g左右的样品于消解罐中,加少量超纯水润湿,依次加入6 mL硝酸、2 mL 氢氟酸、2 mL双氧水,轻微振荡,待反应平缓后,加盖密封于微波消解炉内消解。微波消解条件(6罐以上):1.2 kW;5 min升至120 ℃,稳定5 min;再8 min内升至195 ℃,保持20 min。冷却后将消解罐置于电热板上,145 ℃左右赶酸,近干后用1%硝酸定容至50 mL,摇匀静置后取上清液备测。

1.3 分析项目与方法

分析项目包括土壤样品中的Cd、Hg、As、Cr、Cu、Pb、Zn、Ni等 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其中Cd、Cu、Pb、Zn含量采用微波消解-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法(ICP-MS)测定;Cr、Ni含量采用微波消解-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Hg含量采用热分解齐化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As含量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

1.4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与方法

1.4.1 土壤质量评价标准 目前土壤质量评价标准主要有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6]、GB18407.1—2001《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7]、NY/T 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8]。其中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颁布时间较早,要求相对较低,但该标准包含了本研究评价的8种金属元素;GB 18407.1—2001《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要求相对较高,但缺少对Cu、Zn、Ni的评价;NY/T 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要求更严,但缺少对Zn、Ni元素的评价。GB 18407.1—2001《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与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基本一致,缺少对Cu、Zn、Ni元素的评价。综合已有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根据耕地生产作物的基本要求,本研究的评价标准分为以下3级[9]。一级:优,符合NY/T 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该标准中未涉及的Zn、Ni元素采用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二级:良,符合GB18407.1—2001《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该标准中未涉及的Cu、Zn、Ni元素采用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三级:不合格,测试值超过二级。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见表1。

1.4.2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1.4.2.1 单项污染指标评价方法 单项污染评价采用指数法进行评价,单项污染指数计算方法如下:

Pi=CiSi。(1)

式中:Pi为土壤中污染物i的单项污染指数;Ci为土壤中污染物i含量的实测值;Si为污染物i的评价标准。Pi<1表示土壤未受污染物i的明显污染;Pi>1表示土壤受污染;Pi越大,表示受污染程度越重。

1.4.2.2 综合污染指标评价方法 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计算方法如下:

P综=(Ci/Si)2max+(Ci/Si)2avg2。(2)

式中:P综为土壤综合污染指数;(Ci/Si)max为土壤污染中污染指数的最大值;(Ci/Si)avg为土壤污染中污染指数的平均值。

即是:

Pi=1n∑ni=1Pi=(Ci/Si)avg;

Pi=1n∑ni=1Pi。(3)

综合污染指数全面反映了各污染物对土壤的作用,同时又突出高浓度污染物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本研究计算的综合污染指数中各单项污染指数均按一级标准来计算,按综合污染指数最终评定,划定质量等级(表2)。

1.4.2.3 土壤污染累积情况评价方法 土壤污染累积指数计算公式:

Pi′=CiCi0。(4)

式中:Pi′为土壤污染累积指数;Ci为土壤中污染物i含量的实测值;Ci0为土壤中污染物i的背景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中8种重金属的含量分布

由表3可见,仪征市土壤中8种重金属的含量分布情况为:Cd含量为0~0.39 mg/kg,平均值为0.11 mg/kg,标准差为0.07 mg/kg,Cd含量符合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Hg含量为0.01~0.80 mg/kg,平均值为009 mg/kg,标準差为0.14 mg/kg,Hg含量符合NY/T 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As含量为2.69~14.85 mg/kg,平均值为8.02 mg/kg,标准差为2.23 mg/kg,As含量符合NY/T 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Cr含量为45.40~82.80 mg/kg,平均值为64.25 mg/kg,标准差为8.28 mg/kg,Cr含量符合NY/T 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Cu含量为12.52~51.41 mg/kg,平均值为25.38 mg/kg,标准差为6.99 mg/kg,Cu含量符合NY/T 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Pb含量为 13.90~5085 mg/kg,平均值为22.77 mg/kg,标准差为 6.39 mg/kg,Pb含量符合NY/T 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Zn含量为36.70~131.75 mg/kg,平均值为63.20 mg/kg,标准差为18.25 mg/kg,Zn含量符合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Ni含量为 19.41~56.95 mg/kg,平均值为33.33 mg/kg,标准差为 7.05 mg/kg,Ni含量符合NY/T 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2.2 污染累积评价

从污染累积指数(P综)平均值(表4)看,仪征市土壤中8种重金属的累积指数都小于1,多数未超出自然背景值。从单项指数来看,As、Cr的所有样品都未超出自然背景值;Pb有1个样品超出自然背景值;Hg、Zn分别有2个样品超出自然背景值;Cu有3个样品超出自然背景值;Cd有4个样品超出自然背景值;Ni的累积情况最严重,有6个样品超出自然背景值,即10.3%的样品超出自然背景值。因此,仪征市土壤8种重金属无明显积累现象。从超标样品比例来看,仪征市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顺序为:Ni>Cd>Cu>Hg、Zn>Pb>Cr、As。

2.3 单项污染指数评价

根据单项污染指数法评价模式,按照表1的标准计算出仪征市土壤8种重金属元素的单项污染指数(Pi)。表5给出了仪征市土壤重金属元素Pi的分布范围、平均值、超标样品数。从平均值看,8种重金属元素的Pi平均值都小于1,都符合一级标准,即达到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就单项指标看,所有土壤样品的As、Cr、Cu、Zn全部符合一级标准;有1个土壤样品的Cd含量超过二级标准,分布在十二圩镇;有2个土壤样品的Ni含量超过二级标准,分别分布在朴席镇、新城镇;有3个土壤样品的Hg含量超过二级标准,分别分布在朴席镇、真州镇。对照上述评价结果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得知,Cd、Ni、Hg元素的单项污染指数超过二级标准可能与农业面源污染及灌溉污水的污染密切相关。

2.4 综合评价

由表6可见,本研究调查的仪征市的58个土壤样品中,有89.66%的土壤样品(52个)的P综≤0.7,处于安全等级,污染水平为清洁;有5.17%的土壤样品(3个)的P综为大于0.7小于等于1.0,处于警戒等级,污染水平为尚清洁;有517%的土壤样品(3个)的P综为大于1.0小于等于2.0,处于轻污染等级;没有土壤样品的土壤污染指数大于2。属于轻污染等级的样品分布在真州镇、十二圩镇、朴席镇,综合污染指数与Cd、Ni、Hg元素的单项污染指数超过二级标准有关。

2.5 土壤环境质量空间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污染状况的空间分布能够表明土壤环境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状况,将58个样点分乡(镇)统计后,利用 Arc Map软件绘制2009年仪征市8种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图。由图2可知,土壤Cd含量较高的地区为朴席镇、长江以东;土壤Hg含量较高的地区为真州镇以东、朴席镇以南;土壤As含量较高的地区为青山镇;土壤Cr含量较高的地区主要为朴席镇、长江以东,还有青山镇;宜化集团、新集镇;土壤Cu含量较高的地区为朴席镇、长江以东、大仪镇;土壤Pb含量较高的地区为真州镇、朴席镇东南;土壤Zn含量较高的地区为朴席镇西南、真州镇东南交汇处;土壤Ni含量较高的地区为朴席镇、长江以东、刘集镇。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污染累积指数的分析,仪征市土壤中8种重金属的平均累积指数都小于1,多数未超出自然背景值。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顺序为:Ni>Cd>Cu>Hg、Zn>Pb>Cr、As。

通过对污染累积指数的分析,所有土壤样品的As、Cr、Cu、Zn含量符合一级标准;有1个土壤样品的Pb含量超过一级标准但符合二级标准;有1个土壤样品的Cd含量超过二级标准,不合格;有2个土壤样品的Ni含量超过二级标准,不合格;有3个土壤样品的Hg含量超过二级标准,不合格。

通过对综合污染指数的分析,发现有89.66%的土壤样品(52个)的P综≤0.7,处于安全等级,污染水平为清洁;有5.17%的土壤样品(3个)的P大于综为0.7小于等于1.0,处于警戒等级,污染水平为尚清洁;有5.17%的土壤样品(3个)的P综为大于10小于等于2.0,处于轻污染等级;没有土壤样品的土壤污染指数大于2。

土壤Cd含量较高的地区为朴席镇、长江以东;土壤Hg含量较高的地区为真州镇以东、朴席镇以南;土壤As含量较高的地区为青山镇;土壤Cr含量较高的地区主要为朴席镇、长江以东,其次还有青山镇、宜化集团、新集镇;土壤Cu含量较高的地区为朴席镇、长江以东、大仪镇;土壤Pb含量较高的地区为真州镇、朴席镇东南;土壤Zn含量较高的地区为朴席镇西南、真州镇东南交汇处;土壤Ni含量较高的地区为朴席镇、长江以东、刘集镇。

本研究样品数量有限,如果采集更多样点,空间分析结果将更加可靠,原因分析也将会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赵艳红.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 吉林农业,2012(3):225-226.

[2]李 静,常 勇,潘淑颖.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的研究[J]. 农业灾害研究,2012,2(4):50-52.

[3]夏利亚,来俊卿.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防治对策[J]. 能源环境保护,2011,25(4):54-55.

[4]左彦东. 牡丹江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及评价[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1):51-53.

[5]罗战祥,揭春生,毛旭东.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应用[J]. 江西化工,2010(2):100-103.

[6]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S].

[7]GB 18407.1—2001 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S].

[8]NY/T 391—2000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S].

水环境现状调查 篇12

本次调查为焦作卫校、新乡市卫校、郑州卫校、焦作职工医学院等四所学校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在上述学校的部分领导、专职教师、教务工作人员、护理专业一年级的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20份, 其中教师及教务人员120份, 学生300份, 收回有效问卷402份, 其中教师及教务人员116份, 学生286份, 回收率为95. 7% 。其中260份试卷主要是在焦作卫校教师及05级护理专业四个班进行, 其中教师问卷60份, 学生问卷200份。160份分别在新乡卫校、郑州卫校、焦作职工医学院教师及05级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 其中教师问卷60份, 学生问卷100份。用Excel软件对调查数据整理分析。

一、对师生环境科学素养

1.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师生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

我们选择了对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师生调查问卷的方式, 从调查问卷中看出大部分师生对环境问题持关心态度 ( 很关心和比较关心) , 对重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如“森林砍伐和大量垦荒造成土地沙漠化及水土流失, ”问题, 有76. 8%的教师和62. 9%的学生表示很关心, 这也许是和土地沙漠化及水土流失问题日益明显, 气候日益恶化, 水资源日益短缺, 人们对此深有体会的关系。尤其是“秸秆、垃圾焚烧”问题, 有90. 6% 的教师和85. 2% 的学生表示很关心,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河南地处中原是农业大省并且是交通枢纽, 焚烧秸秆、垃圾时, 随着烈焰升起的滚滚浓烟不但有碍视线, 大刹风景, 影响交通特别是航空业, 而且熏眼刺鼻, 污染环境, 特别是前几年人们深受其害并直接影响人体健康有很大关系。对于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师生而言, 对于“野生动物种类减少”“石油、煤等燃料的使用使空气中的CO2增加从而使气候变化”“酸雨导致森林死亡及湖水变质”关注程度不及其它环境污染问题, 这应该是值得注意的。

在调查问卷中还发现他们对“医源污染”“白色污染”的关注程度竟是所调查问题中最不受重视的, 师生对白色污染的了解显然是不够的, 而一次性医用塑料用品已成为各医院的必需品, 其用量有增无减, 这些医用塑料是白色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而废塑料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和环境的污染问题目前是世界性难题, 这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环境教育在内容上存在的缺陷。

2. 师生对环境知识答案正确率

同样, 我们对环境知识答案的正确性也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师生具备一定的环境知识, 但内容显然偏少, 准确率也低, 世界环境日师生答对率只有52.4%左右, 世界地球日教师与学生答对正确率的只有32. 6%与29. 2%。具备重要环境污染问题的相关知识, 是关心这个问题的前提, 通过调查显示, 教师和学生的对比统计来看, 教师的环境意识略高于学生; 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实施环境教育时, 应该关注当地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添加相关教育内容, 如近几年发生的沙尘暴、水灾、秸秆、垃圾焚烧、医源性污染问题等。

3. 学生环境知识来源

在问卷中这项有意设置成的单项选择题中, 学生均把主要环境知识来源归于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报刊杂志及影视媒体, 对学生环境知识的增加具有一定的影响。这是由于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传统与现代媒体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它的时效性强, 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尤其是结合典型事例进行集中报道, 创造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 对普及环境科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效果极佳。而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渗透、第二课堂退到了后面, 在卫生学校能够很好渗透环境教育的课程如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化学、传染病及卫生保健等课程中, 环境教育显然被忽视了。家庭的作用比较薄弱, 学生从父母处获得的环境知识是课外各渠道中最薄弱的环节, 出现了学校、社会、家庭三者教育的不平衡。

4. 师生对环保政策和法规的了解程度

从问卷和沟通、交流中看出教师对环保政策和法规的了解程度略高于学生, 但是, 统计结果表明, 对于我国《刑法》中是否有“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和“环境保护监督渎职罪”, 教师中持肯定回答的只有25. 8% 和28. 6% , 学生中则只有17. 6% 和11. 7% , 显示出师生对环保法制认识的缺乏。

从对师生环保法规的认知程度调查分析来看, 情况稍好一些, 对《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都有一定的认识, 教师和学生知道的比例达到56. 2% /46. 2%和36. 2% /28. 6%, 而对《海洋环境保护法》和《噪声污染环境防治法》的知晓比例则都不足20%, 显示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开设环境法制教育的迫切性。

二、学生对环境的态度

1. 学生环境态度的认识

表1可以表明: ( 1) 学生行为的倾向性。环境意识要落实到环境行为上, 而这种行为在调查问卷中只能是预期行为, 是通过一些情景或对一些实际问题, 考察学生的行为倾向, 考察主体对客体的参与和行动。

调查表明, 大多数的学生表示约束自己有害于环境的行为倾向。63. 4% 的学生选择“虽然觉得很不好但也不好意思出来劝阻”, 12. 2% 选择“当场出来劝阻”, 说明多数学生能选择正确的行为, 但却没有勇气站出来劝阻错误行为, 与学生交谈, 才知道遇到这种情况, 他们一方面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报告, 另一方面他们又受到“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自扫门前雪”等传统思想的影响, 不敢勇敢地站出来主持正义。同时也反映了学校环境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教育, 忽视了具体环境问题的技能教育, 如平时我们对有关公众参与监督及环保部门的技能范围和反映渠道的介绍较为欠缺等。91. 5% 的学生在购买东西时从不考虑环保因素, 同时也反映出了一个实质性问题, 每个人都对他人的环保行为缺乏信心, 结果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破坏环境, 而且心安理得, 没有负疚感。要想改变现状, 一方面应充分强调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法制教育, 加大环境教育的力度, 优化社会环境, 从而控制、减少日常生活中这种破坏环境的公众行为。

( 2) 学生对环境保护紧迫度的认识。调查表明, 87% 学生认为环境保护是一件很紧迫的事, 必须从自己、从现在从每一个人做起, 不难看出学生环境态度上是积极的。

( 3) 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来看, 学生是否同意垃圾分类的态度“每天从各个家庭生产出大量的垃圾, 分类收集日常垃圾中的纸、玻璃、金属, 是否愿意”这一具体问题回答中愿意做72. 3% 不愿意做的27. 7%, 也可证实学生环境态度是正确的判断。

2. 学生对环境的观察与评价状况

表2学生对环境的观察与评价调查表明, 对于“近几年家庭周围地区的生存环境的变化”, 存在差异。对“居住的地方最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回答, 认为最严重的前三位是: 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认为“我国环境状况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差水平的”占38.2%, 学生认为我国的环境状

况不容乐观, 这也说明学生有环境意识。对全球性最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回答上, 学生选择“人口膨胀、住房拥挤、交通堵塞”的比例很大41. 7%, 是第一位。出现这种情况, 与他们的亲身感受有很大关系, 交通堵塞有目共睹, 人口膨胀所造成的住房拥挤更是大多数学生所亲身感受的, 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认识。而公认的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毕竟离学生还是遥远的, 而且没有什么亲身感受, 社会宣传及教育也不够。这类问题似乎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较远, 但却带有全球性, 从根本上威胁到了整个人类的生存。治理环境问题, 最终需要治理这类本质性问题。同样, 学生关心环境问题, 也应当由浅入深, 认识问题的全貌和本质。可以认为, 中专卫校的学生对环境危害程度的认识是由近及远的, 亲身感受是重要的因素。从前面学生对周围环境状况评价及我国环境状况的认识上, 也可以说明上述看法。由此可知, 中专卫校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日常生活环境的高度关注, 而对远离日常生活的生态环境却知之不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你赞成的观点”有43.6%的学生持正确观点, 有26. 6% 的学生认为“人应征服自然来谋求幸福”, 显然, 几十年来关于“人定胜天”的宣传对公众自然观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对环境的观察和评价及预期行为可以体现学生的环境态度, 也反映出学生对环境的观察与评价态度, 是环境意识中处于较高层次的部分。

3. 环境教育方式的认知倾向

表3表明 ( 1) 学校开设环境知识课, 学生愿意学的有66. 1%, 也是35. 2% 的学生最乐意学习的方式, 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 说明学生想了解环境知识; 遗憾的是调查统计无一所学校开设环境教育选修课进行环境教育, 这个结果和国际教育界提出的学校环境教育应该通过整个学校进行的趋势相差甚远, 也与时代对环境教育的呼唤不相称。

( 2) 中专卫校开展环境教育方式的调查, 普遍认为课堂渗透与学校内课外活动和是目前学校主要开展环境教育的方式, 分别是29. 8% 和49. 6%, 而课堂渗透教学占20. 6%, 这个结果和前面统计的环境教育知识来源相吻合。

4. 学生参与环境教育宣传活动的态度及开展的活动

表4学生参与环境教育宣传活动的态度上调查的结果值得欣慰, 从学校开展环保宣传活动的统计中, 积极参加和愿意参加的分别是69. 2% 和12. 4% , 这说明环保意识在逐步增强。学生愿意参加的环境活动是课外的垃圾处理过程和社区环境保护行动分别有41. 5% 与30. 4%。这可能与学生的好奇心有关, 说明学生愿意参加校内校外的环境教育。学校应当对学生加强正规的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的内容除了传授环境知识以外, 还要重视环境教育的形式, 并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从表5统计结果不难看出,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偶尔进行环境教育讲座与未举办的是50%。偶尔开展环保宣传活动75%缺乏经常性, 学校从未对教师进行环境教育占85%, 说明学校对环境教育重视不够, 同时也与学生愿意学并积极参加环境教育活动相违背, 应加强环境教育方面的宣传及教育。

5. 环境教育课程设置

从几所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调查统计结果及笔者与调查单位的部分领导与职工交谈看, 学校领导对环境教育是不够重视的, 在交谈中只有少数职工 ( 35. 3%) 认为应该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参与本次调查的学校中, 没有一所学校将环境教育设为学校的必修课及选修课, 同时也没有一所学校的领导愿意将环境教育设为学校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没有一所学校经常举办环境教育的讲座, 没有一所学校组织过对教师的环境教育培训。这种结果在环境教育持续发展的今天, 是值得令人思考的, 同时也说明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环境教育发展滞后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张旺.关于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1, (1) .

上一篇:创建企业会计文化下一篇:美国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