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现状

2024-09-15

环境现状(共12篇)

环境现状 篇1

2009年4月1日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颁布并实施, 以取代了旧的导则, 但是在导则实施的过程中很多环境监测单位在对新导则中的各技术要点理解方面还不甚明了, 因此影响了新导则的应用和推广。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也是一个较大的障碍, 所以笔者就通过对新老导则中各技术要点的比较和归纳, 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相关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

1监测对象的选择

1.1更加明确了监测对象的选取标准。

在2009年颁布的新导则中, 对于监测对象的选取标准进行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增强了在监测对象选取时的可操作性。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其两条重要的原则:首先对于建设项目中的污染物排放测有了更加明确规定, 即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律法规或标准文件等, 只要有相关限值的污染物都应该给予监测;其次在国家缺少制定的相关标准文件的时候, 对于那些毒性和污染较大的污染物排放也应该给予监测。

在新旧导则的对比中, 我们发现旧导则在这方面的规定显得较为模糊。只是将监测的侧重点放在了排放量较大的污染物和对于当地环境已经造成了较大污染物上, 这是其不足之处, 由于其规定的较为模糊, 对于当地环评单位在制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方案等相关的文件时带来了操作上的困难, 因为旧导则放的尺度较大, 所以对于环评文件的严肃性并没有得到认真的对待。由此可见新导则在这方面还是做了很大改进的。

1.2新导则的执行标准更加严格。

新导则在环境监测对象 (或称因子) 的数量方面没有设置上限, 规定只要符合前两个标准的对象都必须纳入监测范围中。而旧导则对于监测对象的数量有着数量上的限制, 并规定一般不多于5个, 由新旧导则对比我们可以看出, 新导则在执行标准方面是更加严格化, 对于环境监测和保护日益严峻的今天, 是一个适应性的调整, 符合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思想。

2更严格的监测频率

对于监测频率的执行, 新导则在制定的过程中对其要求更加严格, 主要是使对环评现状的监测更具有代表性, 在扩大其样本范围的基础上, 对项目建设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更能真实地反应出来。

2.1对于不同评价等级的项目, 其监测天数在新导则中规定都要至少监测7天, 而此项规定在旧导则中怎没有这么严格, 对于二三等级评价的项目只需要监测5天即可。

2.2在每天监测的时频方面新导则也更加严格, 与旧导则规定中一级评价项目只需涵盖6个时段相比, 新导则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两个时段至8个规定时段;在二、三级评价中新导则规定要涵盖4个时段, 而旧导则只需涵盖3个时段而去掉了其中的02时的监测。

2.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新导则的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新导则规定日平均浓度监测值应该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对某些物质相关数据有效性的规定, 如对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监测时数要达到18小时。而旧导则在实施过程中则没有相关的规定。但是由于技术原因, 部分监测站要达到此项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们在改进和升级相关监测站技术设备方面仍需做出更大的努力, 使其能跟上我国对于环评监测的具体要求, 不至于是新的环评标准的制定成为一纸空文。

3细化和严格了监测布点的设置

在旧导则中对于监测布点的设置有的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定, 有的则是对于设置点的数量要求达不到今天对于环境监测的要求, 所以新导则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实施和颁布, 在监测点的布置方面做了更加详细和细化的规定, 弥补了旧导则相关规定在这方面的不足和空白。

3.1新导则在对监测布点的规定中更加具体化了, 除了引入了极坐标的概念, 还在其布点原则中增加了风向、环境保护目标、功能区等因素。而旧导则在这方面的规定则是尺度比较大, 没有新导则这么细化。其中对于监测点的设置, 新旧导则在规定方面也不一样, 这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 在旧导则中对于监测点的设置需在拟建设项目的地点设置;而此项在新导则中则是必须在拟建项目地点的上下风向设置监测点, 对于在拟建项目的地点是否应设置监测点并没有做出规定。

3.2在新导则中增加了对于监测布局点的数量规定, 尽管在一二级评价项目中的数量没有太大变化, 但是对于那些环境保护目标较多、地形复杂和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的地区可酌情则加监测点的布局数量。在三级评价项目的监测中我们要适当的增加监测点的布置, 一般是2~4个;而在此项规定方面旧的导则只规定了1~3个。

3.3在新旧导则的对比中我们也会发现在新导则中新增了一些内容, 如具体规定了对公路、铁路和城市道路类的方面建设项目布点及其周围环境。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环保审批的依据之一, 因此其科学性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环评现状监测不仅对于在表明环境现实状况的同时, 有构成了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技术基础, 而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颁布并实施正是体现了环评现状监测的重要性, 值得我们在此基础上一步步完善环评监测的制度。而相关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对于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中各项现状监测的技术要点的掌握不仅是对其自身职业技能的要求, 同时也是新形势和新环境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史啸勇.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现状监测的技术要点[J].能源环境保护, 2009, 23 (6) :56-57.

[2]杨淑英, 王栋成, 郭少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空气质量监测布点技术方法[J].环境工程, 2011, 29 (4) :112-115.

环境现状 篇2

关键词:中国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自然生态破坏;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环境破坏;水环境破坏

近年来,中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

但是,当前环境问题仍十分严重。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复杂多样,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产生,长期积累的结果。概括起来,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问题,二是自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两类环境问题互相交叉,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使得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相当严峻。当前,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向农村蔓延,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尤为严重;生态破坏的范围和程度也在扩大和加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一、环境污染

虽然“八五”期间,我国的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的成就,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环境污染仍在加剧,环境质量还在恶化。大气二氧化硫含量居高不下,境质量呈恶化趋势,固体废弃物污染量大面广,噪声扰民严重,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一项报告表明:中国环境污染的规模居世界前列。尤其是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较为严重。1. 水污染

我国是世界上缺水严重的国家,虽然水资源总量为世界总量的第六位,但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0000立方米的1/4,其排位在世界100—117位之间,是世界缺水国之一。据资料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半数以上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8个,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几百万人的生活用水紧张,污染性缺水的城市日益增多。因缺水而影响工业产值约达每年2300亿元。随着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城市人口增加,缺水势将扩大;农业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全国有8000万农村人口,3000多万头牲畜得不到饮水保障,有0.067亿公顷农田由于缺水得不到充足灌溉,造成粮食产量降低一半。从水资源质量看,我国的水环境局部有所改善,但从这些数字上可以看出我国水环境整体上呈恶化趋势。

据资料统计,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35个重点湖泊中有17个被严重污染,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水体不适于灌溉,70%以上城市的水域污染严重,50%以上城镇的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水污染已成为水资源利用中的一大障碍,成为威胁人民健康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国的水环境污染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2•大气污染 目前,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5%,中国大气污染主要是由燃煤造成的,属于能源结构性的煤烟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大气污染程度随能源消耗的增加而不断加重。另外,在一些发达的大城市,汽车行驶总量常达上百万辆之多,因此交通污染也成为了大气污染的原因之一。

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目前人们谈论的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指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和总悬浮颗粒物(TSP)。大气中的SO2主要来源于各类工业排放气体,在工厂比较集中的地区,SO2的浓度往往较高。排放到大气中的SO2在适当的气候条件下(如逆温、微风、日照等)极容易形成硫酸雾和酸雨,从而对人体健康(尤其是损害呼吸系统和皮肤等)和农作物等造成很大的危害。大气环境的不断恶化,其后果之一是人们自身的健康受到严重威胁,造成某些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不断上升。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人成为新的皮肤癌患者,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患者业呈增加趋势。我国十大城市癌症的死亡病人调查结果显示,肺癌的死亡人数居首位。诚然,所有这些不能全部归咎于空气污染,但有理由认为,这无疑与当前的大环境恶化密切相关。这就提醒人们,在尽情享受大自然恩惠和现代化成果的同时,也该冷静而认真地思考一下由于人类自身行为而恶化大气环境、损害自身健康的严峻现实。

3•固体废弃物污染

近年来,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排放量、累计堆存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据资料统计,“九五”时期最后一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量为8.1608亿吨。“十五”时期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量的递增主要来源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十五”时期生活垃圾较“九五”时期增长了48.9%。据此可推出,全国生活垃圾每年以9%的速度递增。历年存放量高达66亿 t。目前全国年产1.5亿吨,60%集中在全国五十万以上的52个重点城市。并且,由于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低,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近2/3的城市处在垃圾包围之中。露天简单堆放的垃圾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很大威胁,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中棘手的环境问题之一。

二、自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我国由开发活动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十分突出。根据国家环保局和中国科学院所作的一项现状调查表明,我国以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耕地肥力下降为标志的土壤环境破坏日趋严重;以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面积骤减、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生态功能退化为主的水环境破坏不断加剧;同时,草原退化、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物资源破坏问题也非常严重。近几年,因生态环境恶化引起水旱灾害频繁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损失,据估计,每年损失在400亿元以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已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民族生存的紧迫任务。1.土壤环境破坏日趋严重

(1)水土流失。长期以来,由于无休止的滥垦乱伐,陡坡开荒,过度放牧等违背自然规律的掠夺性开发,造成我国严重的水土流失,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区划所“耕地开发模式”课题组调查,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超过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已达6.7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4.9%。大面积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洪水肆虐,恶化了生产、生活环境,动摇了农业基础。

由于水土流失,曾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黄河中游地区,现在已到处是荒山秃岭、沟壑纵横。由于流沙量大,黄河河床每年抬高10厘米。为了防止洪水灾害,中下游地区不得不一再加高堤坝,每年用于堤防的费用高达1亿元。长江流域由于长期以来的乱砍滥伐,原始植被丧失了85%,森林大半已不复存在,致使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过去清澈的长江水,如今也变得混浊起来。长江流域1.8亿公顷土地中的30%,即5600万公顷土地发生了水土流失,每年流失的表土达24亿吨,其中有5亿吨被带入东海,长江有变成第二条“黄河”的危险。由于水土流失,长江干流每10年河床抬高1米,一遇汛期,便成悬河。(2)土地沙漠化、退化、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沙漠化是土地荒废的最终形态。自然的沙漠化现象是一种以数百年到一千年为单位的漫长的地表变化,而现在发生的人为的沙漠化则是以10年为单位,成为看的见的土地荒废。中国是沙漠化极其严重的国家。据统计,我国的沙漠面积为1.30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3.6%。仅沙漠的面积就相当于日本国土总面积的3.4倍。有史记载以来,已经有12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了沙漠。特别是近50年形成的“现代沙漠化土地”就有500万公顷。土地退化现象突出。我国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壤盐渍化和土壤肥力下降。由于不合理灌溉,我国耕地中的次生盐碱化土壤面积迅速增加,每年因次生盐渍化废弃的灌溉土地达20~30万公顷。我国黄、淮、海平原,西北黄土高原、内陆区、东北丘陵区和沿海地带的盐渍地总面积超过0.33亿公顷,其中耕地0,067亿公顷,盐渍化严重的西北内陆区,盐渍化面积占该区耕地面积的15.2%。因此,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再减少。2•水环境破坏不断加剧

近年来,由于水资源分配不适当,引起一些河流断流,不仅严重影响两岸城乡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正常进行,而且加剧了流域的生态环境恶化。黄河自1972年出现断流,进入90年代后几乎年年断流,且断流频率越来越高,历时和断流河段越来越长,年内首次断流时间越来越提前。1997年,黄河(利津水文站)累计断流13次,达226天,断流河段距离长达700余公里,首次断流时间为2月7日,皆创黄河历史断流之最。这种情况不仅加剧了各方面用水的紧张状况,导致日益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而且显著改变了河流泥沙冲淤规律,使河道趋于萎缩,行洪能力降低,极大地增加了黄河洪涝灾害险情。

许多湖泊和水库逐渐萎缩。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1949年有湖泊1066个,到现在只剩下236个。起着长江洪水调节作用的洞庭湖,史称“八百里洞庭”如今却萎缩为“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的惨景。华北平原的明珠白洋淀,曾连续干涸了五年。真的很惨不忍睹啊!3.生物资源破坏十分严重

生物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最大的,我国生物资源破坏问题十分严重。

(1)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中国属于森林资源较少的国家,森林覆盖率约为13.9%,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5%),居世界第121位。按人均计算,每人只有森林面积0.115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1/9。由于一些地方森林资源的过量采伐、滥砍乱伐、集体盗伐,随意侵占、破坏林地资源,加上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原因,使森林面积大量减少,森林资源尤其是对于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的天然林破坏严重。(2)野生动植物资源丧失。令人担扰的是,中国是世界上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中国有高等植物32800种,占动物种类约10.45万,占世界总数的10%。世界总种数12%,居世界第三位。但目前中国由于森林减少,荒地开垦、草原退化,农药、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尤其是人为对动植物资源的滥捕、滥捞、滥采、滥伐,使大量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不断缩小,造成种群减少,甚至消失,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动植物种类中已有总物种数的15%~20%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所列640个种中,中国近50年来,约有10余种动物绝迹,如野马、犀牛、高鼻羚羊、新疆虎、麋鹿、白鹤等。

当今环境现状的延续与存在 篇3

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环境生态保护意识已经注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之中,它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主张空间的回收利用,在可持续的延续中和谐造美,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本文利用景观设计的途径对废弃的啤酒厂工业场地进行改造与更新,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改造成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的餐饮景观场所。用景观的方式恢复场所的活力,形成一道独特的艺术景观。

1 景观艺术设计的延续

城市是历史的延续。城市的构成,有一种历史的过程与先后顺序,以历史的遗存给人以自然、亲切、丰富而不刻意的印象。只有增补适当、珍视历史遗存,才会形成独特的有着传统文脉和现代人文精神的艺术景观。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崛起,工业时代的工业逐渐成为历史,大量的城市旧区面临更新改造,而其中产业用地往往是更新改造的主要对象。现如今,这些建筑物却正被人们视为工业化的消极象征而逐渐被人们所废弃。所谓后工业景观设计,就是在工业废弃地中,充分研究场地现状、场地历史。利用原有的构筑物、机器等条件,融入现代造景手法、解决现场问题而进行的景观设计。

工业遗产啤酒厂改造是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改造成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的场所,同时具有独特的餐饮功能,形成餐饮企业。

工业遗产保护而发展起来的国内如北京的798艺术区,上海的八号桥时尚创意园区等经典后工业景观案例。例如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充分利用了原有砖瓦厂的废弃材料、砾石并将它们改造为道路的基层、挡土墙,或作为增加土壤渗水性的添加剂,将旧铁路的铁轨改造为路缘等,使旧设施最大限度的得以回收。所有这些废弃物在设计中都获得了新的表现,从而也保留了上百年砖厂的生态和视觉特点。

1.1 现代主义工业景观和其历史文脉的对话

历史的轨迹总是一种重要的客观存在。当人们创造完全崭新的景观的愿望很强烈的时候,往往就会遗忘很多在历史和文化方面很有价值的东西。工业景观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结果,这些废弃的工业景观与人类智慧、力量和意志相关联,庞大的工业构筑物、设施设备都是一种非语言符号,记录着人类发展的历史。因此,深度发掘工业景观的潜在价值,对原有工业景观在尊重文脉的原则下进行更新再利用,能够使市民读出景观与城市的关系,成为一种市民熟悉的关系。对于废弃的啤酒厂工业场地景观元素的充分尊重和理解,分析这些元素与啤酒厂的工业文化的内在联系加以改善利用,在使景观元素的视觉形象具有鲜明的工业文化特色的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意义。在对废弃工业场地景观进行更新利用时,并不是所有的都保留,而是有选择的对具有表现文化含义的老济南、古堡、徳式、藏酒罐元素进行利用。对于原有工业文化的充分再认识,也不仅仅是对物质化的景观元素的更新再利用,同时也使原有的重大事件得以传承和再现,并通过一系列活动使现在的人们能够对原来的工业文化有所认识。例如工业体验等活动,通过对历史文脉的尊重,为市民提供一块具有归属感的活动场所。

1.2 现代主义工业景观的场所认同感

当今,世界各地的许多人都似乎觉得一个场所应该有其特征,来使它具有场所认同感,有别于其他场所。

例如,查尔斯王子为了增进对场所认同感的特定理解,忠告设计师们要“是其所在成其所成”。反体制的艺术家露西•里帕德虽然具有非常不同的价值观,但至少也同意场所认同感的问题,她赞美“地方的诱惑”,提倡一种融入场所的艺术。

在废弃的啤酒厂餐饮空间设计中,将最能诠释啤酒厂的地域特征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以最小的投入保留最真实的景观风貌,啤酒生产线的部分保留再设计,让人们体验到的不仅是现在的啤酒、烧烤餐饮空间,还有亲切的给人仿佛当年啤酒厂的土地归属感与场所认同感。

1.3 现代主义工业景观场所的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整个人类科学生产、艺术活动的文化结晶,是人类对其自身发展过程科学的、历史的、艺术的总概括。人文景观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历史性、人为性、民族性、地域性、实用性的特点。

在废弃的啤酒厂工业旧址改造中,在餐饮功能空间的设计进程中强调人、人的行为活动、活动场所三位一体的设计思想。现代景观要面对的往往是社会的大众群体,也就是设计思想中强调的人的行为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景观的社会性成为首要任务。因此,为大众群体提供实用、舒适、精良的餐饮环境才应该是啤酒厂餐饮景观设计追求的出发点。今天的景观设计师更多的是在治疗城市的疮疤,用景观的方式恢复地区的活力。

2 景观艺术设计的存在

2.1 现代景观设计的“今与古为新”

与古为新,前提就是要“尊古”,要能够存真,保存原来的东西。啤酒厂是具有价值的,因此主体要散布它原有的韵味。整个啤酒坊的布局,从其与周围的关系到各个细部,都要能够有这样的一种精神。

啤酒厂旧址覆盖了人与机器共同活动所需的空间。同时,由于生产功能、生产性质的要求,工业建筑的体量具有比较确定的尺寸,建筑或构筑物的体量、造型、材料及其比例关系已经基本被固定下来。因此,常常会出现一些如藏酒罐等体量巨大的工业建筑或工业构筑物,在视觉上给人造成强烈的冲击感。因此,在啤酒厂工业旧址改造中保留藏酒罐的设计。各个功能空间既独立,又不封闭,互相之间的空间分而不断,构成整体。各空间设计既各有独立的个性,又和谐自然地融入到整体设计之中。

2.2 现代景观设计的民众性

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的社会层次的人在同一环境中以相似的或不同的方式行事,而他们的行为又与环境的知觉、认识、态度和价值观相关。作为公共环境的餐饮景观场所,应具有与公众产生交流的特性,它不是完全独立的作品,而是具有公众对啤酒厂餐饮空间的可及性、参与性,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体现。因此,在啤酒厂工业景观旧址改造过程中强调民众审美的公共性,在造型、色彩、体量、材料的運用中,将大众的审美心理,大众的物质需求作为基点考虑,使设计的啤酒坊与民众产生亲和性。

2.3 现代景观设计的独特性

由于受自然、区域及不同时代、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城市景观空间表现出复杂多变的空间形态,由此显现出不同自然景观、人造景观及社会景观,这种鲜明的艺术景观能唤起民众情感的激情,留下深刻的记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与鲜明个性的追求。

啤酒厂工业厂区的性质决定了其景观体系的内在结构及实体形态。工业生产方式是工业性质的内在表达,一定的工业生产方式决定了一定的工艺流程和机器布局以及建筑的形式和人机的关系等,产生不同的工业景观。如废弃的啤酒酿造厂,厂区实体形态是遵循其工艺流程,以酒的酿造、发酵、过滤、装瓶到最后货运为基本特征的,其中,窖藏区的藏酒罐及管道成为酒厂中的特色构筑物。

2.4 现代景观设计的文化氛围

因地制宜的设计与该区域文化、建筑语汇相适应的有个性的景观艺术,不仅会丰富啤酒坊的形象,而且更是开放性、多元化价值的体现。体现了人与环境、人与场所的互动。因此,景观艺术设计必须符合特定区域环境的整体风格,并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空间布局,成为区域环境的有机部分,才是创造啤酒厂餐饮景观艺术特色的关键。

俞孔坚认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因此,景观设计是站在人类生存空间与视觉总体高度的研究。啤酒坊的设计也恰恰解释了人们面对今天环境现状所做出的选择——如何延续和存在。空间的回收利用,在可持续的延续中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环境现状 篇4

1 目前渔业环境污染趋势

由于污染源的数量越来越多, 污染物种类越来越广泛, 有机物、重金属、农药、石油、热排放以至浸麻等无一不对水产资源和养殖业造成危害。污染范围也越来越大, 目前已从局部河段的污染扩展到甚至整条河流的污染, 从河口内湾已扩展到滩涂, 近海污染造成死鱼事件已由小到大, 由偶发性到多发性。由天然水域到养殖水面, 渔业环境面临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当前, 我国水产资源严重衰退, 水产养殖在我国的渔业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由于渔业环境的污染, 不仅使已衰退的资源进一步恶化, 而且不断的损害养殖水面, 这种情况如进一步恶化将严重威胁我国水产事业的发展。

2 目前渔业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渔业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由于这项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强、难度较大, 加之原来基础薄弱, 进展缓慢, 所以仍赶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还存在很多问题。来自外部的主要问题有:工矿企业管理不善, 法制观念薄弱。通过死鱼事故调查证明, 大部分造成死鱼事故是由工矿企业管理不善, 跑、冒、漏和根本不去处理有害废水造成的, 没有认识到污染事故的严重性;部门职责没理顺, 有法不依。从全国发生死鱼案例来看, 大多数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也就是没有依据“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渔业法”等有关法律去处理。由于较长时间不能依法处理, 对肇事单位没形成压力, 使之吸取教训, 加强管理, 促进治理, 致使一些肇事单位一再造成污染, 有的甚至把交纳排污费、超标准排污费视为合法污染权;工矿企业主管部门在新建厂址选择时, 没有征求或不重视听取当地渔业主管部门的意见, 结果厂址选择不当或废水排放口的位置不合理, 造成同样条件下比其他同类企业对渔业环境的污染更加严重。来自渔业内部的主要问题有:工作展不平衡, 有的省市渔业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很好, 在监测、渔业水域环境管理及调查处理污染死鱼事故上取得了很好的经验, 这是因为当渔业主管部门领导重视的结果, 反之, 有的省市工作开展不起来, 对死鱼死虾事件不闻不问不反映不呼吁, 更不去主动会同环保部门或协同环保部门去调查处理, 这是环保部门的事。渔政部门无能为力的思想等没能达到以管促治的目的。这是与当地渔业主管部门领导对渔业环保工作认识不高, 重视不够分不开的;管理机构和监测机构不健全。虽然早已明确渔业环境保护工作是渔政部门主要工作职责之一, 是渔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此项工作起步较晚, 但至今有的省渔政部门里也没有专职环保人员, 出了事, 临时抽人应敷了事。有的省污染较重, 但至今没设监测站, 已建的监测站, 有的监测仪器设备简陋, 监测经费不足, 这些都严重地影响渔业环保工作的开展, 渔业环境监测工作要求时间性、科学性很高, 证据充足, 才能有效地处理浸染事故, 调查监测更为重要;缺乏主动地对污染隐患地管理。

3 搞好渔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途径

时至今日恐怕已经没有人怀疑环境污染对渔业资源所带来的危害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渔业环境保护工作对水产事业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水产资源日益减少的今天, 如果没有渔业环境保护工作, 就不可能有水产事业的真正发展。因此, 为了发展我国的水产事业, 使全国人民都能更多的地吃到新鲜味美的鱼虾, 这就要求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一定要认真做好多方面的协调管理工作, 努力提高环境保护认识。

家乡的现状环境作文 篇5

我来到大街上,空气很清新。大街一尘不染,这时我看见一个叔叔刚吃完香蕉就把香蕉皮扔在了地上。刮来一阵风,我一看是一个机器人。机器人用长长的机械手把香蕉皮给扔进了垃圾桶里。就想来时一样,一阵风刮走了。我看见大街上开汽车的人都用太阳能汽车。

我来到小溪边,看见小溪清澈见底。能看见溪底已经发黑的落叶、溪底的石头的颜色和在溪里活蹦乱跳的小鱼。向我走来了一位老人,我问他为什么小溪里那么清澈?他告诉我因为人们发明了一种机器人,他看见小溪里有垃圾就会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里。

我来到山上,看见那里树木茂盛。这时来了一群人,身体强壮的人背着一棵棵树,有的拿着水壶,有的拿着肥料。他们告诉我只要一种树,就会有水和电了。

环境证据的应用现状与对策 篇6

【关键词】审计证据;环境证据;风险导向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033-02

风险导向审计是当今主流的审计方法,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全面贯彻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思路和方法要求。它通过确定低风险和高风险审计领域,从而使审计资源能恰当合理地进行分配;通过风险评估分析,制订审计计划,确定审计目标,收集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为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结构。风险导向审计基本流程为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风险评估的总体方向是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进行了解,在对风险进行评估后,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风险应对措施。由此可见,如何获取关于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审计证据就成为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工作内容,作为新时代的注册会计师,熟练掌握关于环境审计证据的知识,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环境审计证据的理论概述

(一)审计证据的含义及特征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获取的能够为审计结论提供合理基础的全部事实,包括注册会计师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和对确定的审计事项进行审查所获取的证据。在审计工作中,注册会计师要针对审计项目确立审计目标,然后围绕审计目标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运用审计方法取得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以审计证据证实审计目标,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或做出审计决定。

注册会计师获取的审计证据,应当具有适当性和充分性。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即审计证据在支持审计结论方面具有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及其具体审计目标之间具有实质性联系;可靠性是指审计证据真实、可信。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注册会计师在评估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和审计证据质量的基础上,决定应当获取审计证据的数量。但并不是说审计证据的数量越多越好,注册会计师应考虑取证的经济性,即取证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以尽量少的人力、物力消耗取得足够的、高质量的证据。但对于重要事项,不应以审计成本的高低或获取证据的难易程度减少必要的审计程序。

(二)审计证据的分类

注册会计师所取得的审计证据可以按其外形特征分为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

实物证据通常包括固定资产、存货、有价证券和现金等,是通过实际观察或盘点取得的,用以确定实物资产的存在性,但资产的所有权归属、资产的质量和分类还需要取得其他的审计证据;书面证据是审计证据中的主要部分,数量多、来源广,鉴定和勘验证据是指因特殊需要审计机关指派或聘请专门人员对某些审计事项进行鉴定而产生的证据,这种证据实际上是书面证据的特殊形式;口头证据,在取得时,应将其转换成书面记录,并取得提供证据者的签字蓋章,一般情况下,口头证据要得到其他相应证据的支持,随着科学技术和审计技术方法的发展,视听或电子证据也将成为经常运用的口头审计证据;环境证据一般不作为主要证据,但它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和审计事项所处的环境。

环境证据亦称状况证据,是指对被审计事项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所形成的审计证据。例如,有关的企业内部控制情况、管理人员的素质、各种管理条件。环境证据一般不属于基本证据,不能用于直接证实有关被审事项,但它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事项所处的环境或发展的状况,为判断被审事项和确证已收集其他证据的程度提供依据。因而,环境证据仍然是注册会计师进行判断所必须掌握的资料。

二、我国现阶段应用环境审计证据的现状

(一)环境审计证据的获取缺乏具体的规范

虽然很多准则制度中都规定“注册会计师收集的审计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的要求,但对审计证据如何取证以及如何根据不同审计项目获取哪些证明材料等都没有做出详细规定。这导致在相同审计问题的取证上,不同的注册会计师所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同,就目前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来,获取环境审计证据以及对环境审计证据的评估,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风险因素,将因素有机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然而我国现阶段还没有一个具体的规范标准,虽然发展了一些利用统计学和数学建模进行风险量化的方法,但是审计实务中缺乏相应的实践模式,没有专门的理论框架或指南为确定期望的审计风险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很难通过获取与评估环境审计证据来对审计风险进行合理恰当地估测,风险的评估和量化不科学增加了审计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环境审计证据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

(二)被审计单位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有效获取环境审计证据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判断、分析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比较薄弱,势必会影响注册会计师对所获取的环境审计证据的评价,进而影响到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由于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并不是很完善,内部控制相对比较薄弱,对风险的评估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之上。由于没有一个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判别标准,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就具有相当难度。同时,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发表的意见结论也很难具有可比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环境审计证据的应用。

三、提高运用环境审计证据能力的途径

基于环境审计证据的重要意义,以及我国现阶段在该领域的并不尽如人意的局面,现提出以下改进建议与应对对策,以期能够对注册会计师在应用环境审计证据的工作中有所帮助。

(一)完善审计取证标准,培养科学取证思维

完善审计理论和审计标准,加强审计理论体系研究,完善审计基本假设、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环境审计证据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要借鉴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理事会修订和起草的审计风险准则,对我国审计准则中的有关审计证据准则进行修订和完善,为环境审计证据在我国的运用提供指导。科学的审计取证思维主要包括五个步骤:合理怀疑——发现问题——证实问题——力求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注册会计师应克服大众思维方式,破除长期养成的审计习惯,在收集审计证据时养成大胆假设的思维方式,综合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充分联想、自由联想等方法,逐步提高思维的发散性、跳跃性,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再是只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在(下转249页)

(上接33页)获取与分析环境审计过程中,要充分借鉴现代管理方法,将管理方法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将战略分析引进审计取证的过程中。提高注册会计师责任心,注册会计师必须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和规范的审计程序进行审计和取证,并认真做好相关记录。

(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推进环境证据应用

我国现阶段的审计需求多为来自政府行政部门等的强制性需求,为了提高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促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环境审计证据的运用,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现代公司制度,以培育高质量审计需求主体。

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着手,在公司治理框架下,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评价、改进四个环节建立与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强调高级领导层的控制责任,关注对全部风险的评估;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根本上解决由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聘用会计师事务所的弊端,保持审计的独立性,满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客观需要。如建立健全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制度,强化对管理者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完善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等。

另一方面,可通过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审计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对环境证據的关注,加强社会各界对审计质量的监督,逐步培育对高质量审计具有需求的社会群体,促使审计市场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良性方向发展。

(三)提升审计人员素质,扩展专业知识领域

现有注册会计师专业结构不合理,基本上都是财会专业,在经营管理方面有所欠缺。注册会计师必须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不仅要精通财会、审计知识,还要具有经济管理、统计、工程技术、法律、信息和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应结合单位行业的特点,增加具备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知识的人才以及其他专业人员,包括内部控制人才、风险管理人才、公司治理人才和IT信息系统人才,逐步改善审计队伍的专业结构,使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结构趋向合理,以适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发展的要求。

相信,关注环境审计证据的应用,充分发挥环境审计证据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的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审计资源的合理分配,有利于识别、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有利于促使注册会计师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有效降低审计失败发生的概率,减少注册会计师的信用危机,提高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平,增强社会公众对行业的信心,进而维护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唐尉淼.国际四大与国内所审计质量的比较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02)

[2]马雯,张秋莲.国外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的实证研究述评[J].现代管理科学,2011,(09)

我国环境审计发展现状 篇7

一、环境审计的由来

“环境污染危害”的话题随着1962年美国作家莱切尔·卡特《寂寞的春天》一书的面世, 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从那时起, 审计也便关注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责任。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环境审计, 最早出现于企业内部审计。环境审计是顺应环境建设、污染治理的要求应运而生的, 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逐步发展, 深入开展环境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必然要求, 也是科学发展道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于我国现时情况而言, 更是响应十八大报告,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之计。

二、我国环境审计发展现状

我国虽然十分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但存在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等先天不足的环境压力, 加之以资源破坏换取经济增长更对我国生态资源施以重压。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起步晚, 环境审计仍在以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发展。针对我国国情, 为防止空气污染、土地及森林资源遭到破坏, 国家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有了相应的机构及制度建设。1983年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把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94年环境审计的构想首次在《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被提出;2005年刘家义提出了“我国今后的环境审计应逐步加大对重点区域、重大环境项目的审计力度, 拓宽审计范围, 积极探索环境效益审计”等。但我国环境审计对象单一、审计类型单纯依靠财务收支审计、审计思路保守。总体而言, 我国环境审计方法、制度的深度与广度均没有成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我国环境审计可划分为生态环境建设审计和环境污染治理审计两个方面。环境审计是生态经济效益审计的良好方式。近年来, 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也主要集中在这两方面, 生态环境保护:“三北”和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等;环境污染治理:“三河三湖”、“一海”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三峡库区水南水北调污染治理工程等。在以政府为单一审计主体的现状下, 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有效性审计以环境保护资金为抓手展开, 环境效益审计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 而企业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虽已涉足环境审计领域, 但要想达到其他国家的审计实践程度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在我国现实条件下, 环境审计还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主要包括:

(一) 公民环境意识不强。

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 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国“重经济增长, 轻环境保护”的观念很难转变。现如今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增长, 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保护环境的倾向依旧存在。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 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经济发展, 是竭泽而渔。环境审计意识缺欠, 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 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忽视环境保护的借口。

(二) 环境绩效审计薄弱。

从宏观政策讲, 政府审计主要是对环保资金的使用进行财务审计, 没有全面开展环境效益审计。近几年, 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一般都将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设为审计主线, 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与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在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对国际公约的履行和政府环境政策审计监督等方面, 基本上是空白。实际上, 效益审计中对于环保资金是否达到预期使用效果很难对其进行定性、定量的测评, 单纯的依靠统计数据, 并不能完全真实地看出资金使用效果。

(三) 审计工作主体单一。

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 环境审计目前主要还是政府审计, 在微观上, 内部审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等民间审计组织参与度较低。企业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 对环境审计关心程度低, 客观上导致了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市场难以形成。而在政府审计机关内部, 因为环境审计项目范围拓展难度大, 无法保证环境审计质量, 事前监督的效益被严重削弱, 加上政府制定的环境审计准则不完善, 导致了审计的高风险。审计主体的单一性使得审计力量和监督薄弱, 资源整合落后于环境审计需要, 从而限制环境审计的发展。

(四) 缺少立法支持, 理论依据不足。

目前, 我国已颁布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 13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以及395项环境标准, 虽然基本形成了环境审计及法律法规监督体系, 但是却缺乏具体的实施指导和评估标准。相关政策法规的建设滞后, 使得审计人员常常因无法可依而处于被动的尴尬位置。同时, 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基本处于学习阶段, 审计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便是结合我国国情开展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审计理论研究。

(五) 无专业人员队伍作保障。

环境审计工作涉及面广, 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要求强, 涉及环境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就需要配备一支由复合型专业人员组成的环境保护审计队伍。它的技术性与专业性, 不同于一般的财会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 我国现有的审计人员多为财会、审计或经济类专业人员, 具备的工作技能不全面,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深入开展环境审计的相关建议

深入开展环境审计, 是履行审计机关监督职能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也是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节约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的需要。根据我国环境审计发展的滞后现状, 提出以下建议:

(一) 加大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宣传, 提高对环境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针对我国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环境堪忧的状况, 各级审计机关应当认真学习和贯彻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方针, 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审计人员对环境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有效地开展环境审计工作, 履行监督职能, 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不断改革创新, 树立正确的环境审计理念, 贯彻落实资源与环境基本国策,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二) 加强环境绩效审计研究。

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加强环境管理的大趋势, 但是, 目前我国绩效审计还处于萌芽状态, 效果和效率都不理想。因此, 推广环境审计应开展环保资金绩效审计, 审查各级财政及主管部门是否及时将环保资金拨付给使用单位、审查被审单位环保资金的利用是否有效率;在已开展的治理项目审计基础上, 做好后续审计工作, 将重点放在相关项目的使用情况上;探索建立新的政府绩效考核绿色GDP, 充分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真实水平;在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同时, 树立企业社会责任, 二者相互促进。

(三) 构建多元环境审计工作格局。

为了增强环境审计的广度与深度, 提高审计质量,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可构建多元环境审计工作格局。扶持民间审计, 发展内部审计, 不能单靠一个部门, 而应展开三位立体式审计主体格局。在审计机关内部, 要求环境审计与财政审计、投资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外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 统筹兼顾。开展合作审计, 不同区域、地域可跨地区合作, 提高准确性。

(四) 推动环境审计立法, 加强理论研究。

环境审计是利用审计手段检查、监督和评价环境的行政执法行为, 环境审计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 还应将审计法规与环保法规相结合。在突出审计监督职能的基础上, 还应完善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 进一步建立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审计人员应认真总结审计经验加强理论研究, 在实践的基础上, 完成体验与升华的转变, 立足国情, 整合环境审计与环境经济。

(五) 加强环境审计队伍建设。

首先, 各省、市、区审计机关要完善专门从事环境审计的工作机构, 明确工作职责, 根据我国现实国情需要, 配备专职环境审计人员, 并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其次, 审计机关可采用“引入”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引入具备资源、环境专业的人员, 不断扩大审计队伍;还可以开展环境审计业务培训, 逐步建立起对环境保护和审计工作有保障的专业审计队伍;再次, 审计机构可聘请在资源环保领域具有丰富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外部专家, 通过对环境审计专项项目和日常审计工作的指导, 弥补审计专业队伍中存在的技术不足。

(六) 因地制宜突出环境审计的工作重点。

各级审计机关要抓住资源环境领域的重点项目, 按照“统筹规划、全面审计、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十六字方针, 结合十八大报告的相关要求, 重点从以下方面开展审计: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加强土地、海洋、矿产、森林等重要资源审计。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 我们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促进国家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耕地保护政策的贯彻落实,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加强节能减排审计, 对企业执行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及采取具体措施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重点掌握企业节能减排的工作成效, 查找原因, 提出建议。

3、扩大自然生态系统,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生态资源审计, 关注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和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保护, 特别要关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破坏生态环境较为严重的问题。对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审计, 重点关注环保资金的投入、管理和使用情况, 揭露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环境问题。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国家治理战略布局由“四位一体”深化为“五位一体”, 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作用。审计工作也应着眼于建设美丽中国, 深化环境审计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 结合我国环境审计现实情况,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环境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本文简要分析我国环境审计发展现状、制约因素, 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环境审计,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代表大会报告及相关记者招待会发言稿.

[2]张庆龙.政府审计.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3]蔡春, 陈晓媛等.环境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4]唐滔智, 罗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环境审计的发展.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6.

[5]石雪梅.我国环境审计研究与分析.财会通讯, 2012.12.

[6]黄旭全.服务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开展环境审计.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0.8.

大庆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篇8

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理位置在北纬45°46′~46°55′,东经124°19′~125°12′,总面积2.12×104 km2,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蒙古内陆冷空气和海洋暖流季风的影响,春秋季干旱多大风,平均风速≥7.8 m·s-1的超过100 d,≥1.7m·s-1的为18~22 d;夏季温热多雨,平均气温21℃气温日差在农作物生长发育期内可达11~14℃,气候的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和牧草生长;冬季寒冷有雪。全市年平均气温4.2℃,极端最低气温-39.2℃,极端最高气温39.8℃,平均≥10℃的日数147 d,积温为2 871℃。年平均降水量为427.5 mm,但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自然降水高度集中且变率大:夏季(6~8月)平均降水量290 mm,春季(4~5月)只有49 mm,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2%,年际间降雨差值最大可达年平均降水量。年蒸发量1 613.7 mm,高于降水量3~4倍,3~5月平均蒸发量高于同期降水量12.8倍。总体来说,本区具有大陆性强、温差大、季风性明显、降水量少的特点。自然植被为草甸草原,土壤为碳酸盐黑钙土[1,2,3]。

2 大庆地区生态环境破坏现状

大庆是一座新兴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是我国最大的石油和石油化工基地。由于石油开采等人类活动的干扰,造成本地区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的发生,进而生物多样性减少,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2.1 草原退化日趋严重

据1982年普查资料统计,全市天然草场面积84万hm2。草场质量较高,草群结构较好,生产力较强,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近二十年来,由于油田的开发,人口的增加,不合理的开垦草地及超载放牧等诸多因素,草场面积急剧减少:净减少15万hm2,退化总面积47万hm2,占草原总面积的71.8%。并伴随有草场质量下降:草场植物群落中丛生禾草、羊草及药材等有益植物种类减少,贝加尔针茅、野大豆等10多种珍惜植物濒临灭绝,有害植物种类增加,物种单一群落结构简单化;牧草群落高度由50~60 mm 降到10~30 mm,盖度由70%降为20%~30%,产干草由2 250 kg·hm-2降到现在的不足1 000 kg·hm-2 [4,5]。草原植被片段化、破碎化现象比较严重:荒滩碱斑随处可见。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了极大破坏,已经变得极不稳定。

2.2 耕地受到威胁

大庆地区耕地总面积49.8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5.2%,人均耕地0.2 hm2,主要位于该区南部,嫩江下游。过去垦殖率较高,农田分布广、面积大,草原植被也有一定的保存。但是,近年来却表现出了受污染、质量下降和受毁损严重等现象[6]。

首先,随着油田的开发建设,石油化工业的发展,施用农药,化肥用量的增加,土壤环境受到污染,性质变劣,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于其中,使耕地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7]。其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分依赖于化肥、农药,忽视了较耗费人力的堆肥、绿肥等有机肥料,引发了N、P、K比例失调,有机肥和无机肥比例失调,土壤肥力下降,致使土壤酸化板结、土壤结构破坏和土质下降等现象,形成了农业生产越发依赖化肥、农药的恶性循环,使耕地质量进一步退化。最后,由于油、水井设施与耕地交织在一起,加上工业和城市规模化建设的加快,耕地被永久性占用、毁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每年因打井和城市建设等永久性占地达300多hm2,600多hm2耕地因井架整体搬迁、铺设油水管线、试油、修井排放油水等原因而污染。

2.3 土地荒漠化加剧

全市212万hm2(包括所辖四县)土地中,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到103万hm2,占全市总面积的48.6%。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70万hm2,盐渍化面积33万hm2。近20年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了58万hm2,沙化还在以每年500 ~1 000 m的速度推进[8]。

在荒漠化的同时,土壤还受到了“落地油”、钻井施工中的化学泥浆、含油废水、农药化肥等的污染[8]。地质环境状况恶劣。

如此惊人现象得以产生的原因,莫过于在石油开采过程中,一直遵循“地上服从地下”的原则,加之过去重生产,不重保护与恢复,致使大部分原生植被遭到破坏[9],使本区缺少了草地与森林防护体系。另外,年雨水蒸发量远远大于下降量也是上述现象恶化的原因之一。

2.4 水环境进一步恶化

大庆全市地表水域面积42万hm2,地下水可开采量每年为9.6×108m3。由于采油过程中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区域地下水位下降[7],在大庆长垣附近已经产生两个区域性水位下降漏斗,漏斗面积分别为:4.50× 103 m2、1.60× 103m2(包括林甸、杜蒙、安达部分),中心水位下降分别为36.00 m、44.00 m。由于漏斗范围内承压含水层压力较小,可能导致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现已发现了输油管道扭曲破裂和油井井管断裂等现象[10,11]。

此外,浅水层污染严重。表现为有机物、氨态氮、石油类严重超标,基本失去了饮用价值[8]。报废油井由于缺乏监督管理,也对地下水环境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最后,城镇建设规模的逐步扩大,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加之大庆地区地处闭流区,地面泡沼水径流条件较差,致使地表水遭到严重的污染。

2.5 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工业、生活污染防治任务繁重

大庆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物排量巨大,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此外,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急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还出现了建筑用地、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对耕地、草原、森林和湖泊等生态系统侵蚀的现象。因此,对工业生产、生活污染所引起的污染的防治任务异常繁重。

3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所采取措施

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大庆人继承和发扬了“苦干、实干、敢干”的老一辈石油工人精神,首先正确认识和分析了大庆生态环境现状,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作为大庆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于1998年初开展了创办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活动,积极进行污染治理。水利治理工程建设、草原改良、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环境建设和恢复工程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在工业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12]。

3.1 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

近年来大庆市投资数十亿元进行了百区改造和百个生态园建设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使这座油城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01年8月成为中国内陆城市中首家地市级城市中第十五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已连续12年居全省第一,并于2006年荣获“CCTV中国魅力城市”称号。

为了保护素有“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2005年大庆市共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和3个管理站,进行了百湖治理,取得了巨大成果,使大庆成为名副其实的“百湖之城”。黑龙江省有关部门甚至对大庆湿地估价每年生态价值840亿元!

3.2 建立龙凤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龙凤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龙凤区境内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5°07′~125°15′,北纬46°28′~46°32,总面积5 050.39 hm2。年均4月中下旬解冻开泡,11月上旬结冰。无霜期149 d,结冰期176 d,年平均降水量为435 mm。湿地内地势低洼平坦,泡沼相间,自然坡降小于千分之一。土壤由草甸土和沼泽土组成,其中沼泽土是主要土壤类型,分布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0%。区域内鸟类共有76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5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19种;鱼类45种;有维管束植物314种。

龙凤湿地属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类型,是以水生和陆栖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共同形成的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地处城区之中,对调解区域气候、减洪降涝、调节雨水径流、降解污物、美化城区环境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3 生态修复建设

2006年,大庆市投入29.12亿元巨资用于生态环境的修复建设:建设城市绿地530 hm2,主城区退耕还林230 hm2,义务植树130万株,70万hm2草原全面实施禁牧,新建生态园34个;城市空气优良日数全年达350 d,城市环保投资指数达到2.08%,全市工业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油田含油污水处理率达98%以上。两项环保指标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韩英.大庆地区气候变化与气象服务[J].大庆社会科学,2005(3):54.

[2]刘玉梅,费云霞,邵光,等.大庆市汛期特征分析[J].辽宁气象,2004(4):16-17.

[3]刘玉梅.大庆市云水资源开发潜力估算[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6(2):61-63.

[4]项忠南,刘玉梅,费云霞,等.大庆地区天然草场气候生产潜力估算[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3):52-53.

[5]徐爱国.大庆市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5):9-10.

[6]李蓓蓓.大庆市耕地动态变化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6(3):99-102.

[7]崔磊.大庆油田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应采取的措施[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6(1):43-44.

[8]乔志和.大庆边缘沙地界面的沙漠化极其脆弱特征[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4):107-112.

[9]周方录,王文键.大庆市南引水库生态环境治理[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6(6):74-75.

[10]刘丽佳,余龙江,何峰,等.油田回注水管道微生物杀灭装置及杀菌试验[J].材料保护,2006(1):70-72.

[11]于鸿玉,刘鸿雁,苏春东.大庆生态环境建设[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3(1):59-60.

环境风险评价现状与建议 篇9

1 环境风险评价现状与分析

关于风险评价,国际上是沿着三条线发展的[1]。其一称为概率风险评价,它是在事故发生前预测某设施(或项目)可能发生什么事故及可能造成的环境风险。其二为实时后果评价,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在事故发生期间给出实时的有毒物质的迁移轨迹及实时浓度分布,以便做出正确的防护决策,减少事故的危害。其三称为事故后果评价,主要研究事故停止后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开展的环境风险评价主要是预测某设施(或项目)建成后可能造成的风险。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制定了阿佩尔(APELL)计划,即“地区性紧急事故的意识和防备”,欧盟甚至立法,规定对有可能发生化学事故危险的工厂必须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事故风险事故的重视与研究工作。环境保护部于1990年下发第057号文,要求对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环境保护部与2004年12月11日颁布并实施《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范畴。

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科学中新兴的领域,内容复杂,涉及面广。从有关该方面的文献中可以看出,环境风险评价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有不同的评价步骤

根据美国环保局的规定[1],将环境风险评价分为四个步骤:危害鉴定、剂量—反应评价、暴露评价和风险表征。

龚理涛、齐惠莲[2]认为,环境风险评价分为以下几步:功能单元的划分及单元的分解;列出基件中有毒易燃易爆物的清单;选出有代表性的基件泄漏故障并将其分类;泄漏材料的分类及泄漏量计算;事故影响后果的计算;事故发生频率估算;降低风险的措施和方法。

胡二邦[1]认为石油工业的环境风险评价,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及应急计划等内容。从装置的安全评价开始,筛选危险因素,确定发生概率虽小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灾害的最大可信事故,进行后果计算。然后进行风险评价、风险管理,最后提出应急计划。

1.2 对环境风险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成都理工学院的谢春庆[3]认为,环境风险是关于工矿企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等不良事件可能对环境污染发生的概率及其影响,它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它分为自然环境风险和人为环境风险。

龚理涛、齐惠莲[2]认为,一般来讲,环境风险分为三大类:化学风险,物理风险,自然灾害引发的风险。许榕等[4]认为,环境风险评价有较多的分类方法,按评价的对象可分为建设项目的风险评价和化学品的风险评价;按评价的目标可分为对人类健康的风险评价和对生态系统的风险评价;按评价工作的深度又可分为微观性风险评价、系统性风险评价和宏观性风险评价。

1.3 选用的评价方法不统一

从环境风险评价的实践中看,上海化工研究院环评中心认为,事故类型及影响分析、事件树分析、道化学公司的危险指数法、事故概率危险评价这四种方法比较适用于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渤海石油研究院采用事故树和计算风险概率进行风险分析;成都理工学院的谢春庆[3]采用比较评价法、危险效益分析法、费用-效益分析法进行评价;钟政林等[5]认为,故障树分析法(Fault Tree Analysis简称FTA)既适用于定性分析,又适用于定量分析,具有应用范围广和简明形象的特点,体现了以系统工程方法研究安全问题的系统性,准确性和预测性;胡二邦[1]认为石油工业的风险分析方法基本上分为两个体系:一个是对工艺过程和生产装置危险度的定量评价体系;另一个是对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分析的体系。前者采用世界各国广泛接受的对化工装置和工艺过程的火灾爆炸危险评价及相应安全措施的方法,以美国道化学公司(DOW)七版评价方法为主,亦可采用杜邦公司、美国保险协会、日本劳动省方式、冈山县方式和英国ICI蒙德标准等许多改进型方法。

1.4 选取的评价标准不统一

上海化工研究院环评中心在“PMMA生产装置环境风险影响评价”这一案例中,以危害物的不同危害浓度阀值作为评价标准。中国天辰化学工程公司在光气及光气化项目风险评价中,根据预测因子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车间卫生标准以及人体毒理反映资料作为风险事故评价标准。近源按毒理反映评价,400 m处按车间卫生标准评价,1 500 m处按厂界标准评价,3 000 m处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评价。其他项目也采用过此标准。

1 5采用的评价模式不一致

不少单位在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工作中均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93)中的计算公式;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在天然汽扩散危险距离的计算中采用有毒化学品蒸气扩散模型软件AFTOX进行计算;中国石油天然气华东勘查设计研究院在编制《牙哈凝析气田报告书》中用的计算模式是根据工业危险评价技术指南中的有关方法估算;上海石化九五项目风险评价曾采用世界银行贷款C-3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中的推荐模式;还有单位应用ALO-HA (Areal Locations of Hazardous Atmospheres)模式进行计算。

1.6 安全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界定不清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虽然对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的主要区别进行了说明,但是在实际编写工作中,还是存在互相混淆的问题,环境风险评价关注点是事故对厂(场)界外环境的影响。例如某石化公司的双苯事故,发生在厂区内的爆炸燃烧对人和设备的危害等主要为安全评价的内容,而爆炸燃烧后的烟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以及事故的消防水、污染雨水等对水环境的影响等则属于环境风险评价范畴。

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综合这些研究进展可以看出,目前环境风险评价尚处在研究和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理论体系,有些概念、原则和影响的判别标准还比较模糊;评价等级难以划定,因而评价深度不一,有时将简单的对象复杂化;缺乏系统、有效的评价方法学,现在的评价方法学还比较初级,在评价方法、技术和程序上都没有突破,基本上是定性的方法,因而难以满足具有复杂多样及不确定性的环境风险评价的实际要求;毒理学研究滞后;相关的研究实例及经验较少,特别是环境风险评价的标准经验则更少。为此,就如何在我国开展与实施环境风险评价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2.1 积极开展有关风险可接受水平的研究

环境风险评价的任务之一就是“风险可接受分析”,即用拟建项目的风险值R与同行业可接受风险水平R1进行比较,如果RR1则对该项目需要采取降低风险的安全措施,以达到可接受水平,否则项目的建设是不可接受的。可见,进行“风险可接受水平的分析”对拟建项目的风险评价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环节的分析结论,影响着项目减少灾害的防范对策,甚至直接影响着项目能否允许建设。

然而,目前编制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有关环境风险的分析或评价部分,大多数缺少“风险可接受水平的分析”内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目前我国缺少各种行业可接受水平的基础数据;二是建设项目本身发生突发性事故的概率难以确定。工业领域,各种行业其事故发生的概率及损害程度不尽相同。统计和分析这些事故的资料,不仅是汲取教训减少事故发生的需要,同时亦是环境风险评价制定各行业最大可接受水平的重要基础和依据。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各行业的事故统计数据存在诸多未作统计、不公开、统计不规范、统计管理不善等情况,使得数据收集困难。在今后的风险评价研究及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风险接受水平的研究与实践,以便为风险管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应对各具体行业加强管理,规范事故统计分析方法,尽可能确定出更为客观的最大可接受风险值。同时,还应加强确定单一项目发生突发性事故的可能性方法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风险可接受分析”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真正得到落实与开展。

2.2 正确运用环境风险评价预测模式,积极开展相应模式的研究

当有毒有害物质事故性泄漏释放后,通过大气(或水体等)传输进入环境造成的危害,要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式计算其在大气中、水体中以及其它介质环境中的扩散、迁移。例如: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扩散是与污染物的密度、理化特性、排放方式和大气稳定度、风速和表面粗糙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因而,评价时,应根据污染物密度的不同,在对稠密气体、中等密度气体和羽状烟流三种类型中选取适宜的扩散模式。然而,由于环境风险评价在我国刚刚起步,因而,总体上讲,关于环境风险评价预测模式,无论是在实际环境风险评价工作中,还是在理论研究中都尚处在发展阶段。

一方面,实际评价中,存在着不能正确选用预测模式的现象。这一现象在预测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行为时尤其明显。

另一方面,目前尚缺乏简便适用的预测模式。以大气扩散为例,如前所述,大气污染物的预测,应根据污染物密度的不同,在对稠密气体、中等密度气体和羽状烟流三种类型中选取适宜的扩散模式。然而,在目前的评价中,除了适用于中密度气体的高斯扩散模式外,还鲜见适用于其它气体类型的扩散模式。因而,在今后的环境风险评价实践中,不仅要正确运用预测模式,而且还要加大研究力度,研究出简便实用模式,使预测模式在风险评价中真正发挥作用。

摘要: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随着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环境风险评价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但对环境科学理论研究有新的推进,而且会为环境保护工作做出新的贡献。通过对环境风险评价现状的分析,就其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风险评价,现状,展望

参考文献

[1] 胡二邦,等.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0.

[2] 龚理涛,齐惠莲.化工环境风险评价[J].化学工程师,1997,(6) .

[3] 谢春庆.环境风险评价简介[J].四川环境,1994,(4) .

[4] 许榕,马苏华,陈桂岚.环境风险评价概述[J].江苏环境科技,1996,(3) .

我国农业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 篇10

1 我国农业环境现状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是当前中国农业环境的2个突出问题。农业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农业资源衰退, 自然灾害加剧, 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农田、牧场受工业 (包括乡镇企业) “三废”污染严重。大量使用农药, 造成土壤、水体污染和农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不合理施用化肥, 引起土壤团粒结构破坏、地下水硝酸盐积累和水体富营养化。农业环境恶化危害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 导致农业减产、绝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农业环境破坏不仅会降低农业环境的生产力及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而且会对气候产生不利的影响, 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进而危害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1 农业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

1.1.1 工业和城市“三废”的排放, 造成工业、城市和乡镇企业污染。

工业和城市“三废”是指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水、废渣、废气。“三废”污染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 若不经一定程序的处理, 或超标排放到大气、水体、土壤等生态系统中, 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容量, 由此污染环境, 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 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健康。“三废”污染不经妥善处理, 不仅会直接危害环境, 还有可能在环境中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 由此产生新物质, 进而通过不同的途径例如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进入人体, 经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而危害人类健康。由于工业生产常产生大量废气, 如二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氢、氟化物、氮氧化物、氯化氢、一氧化碳、铅化物、汞化物、铍化物、烟尘及生产性粉尘, 会严重污染大气环境。而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会导致水质败坏, 破坏水产资源, 影响生活、生产用水。

据调查, 中国5.5万km河段有23.7%的水质不符合灌溉要求, 4.3%的河段严重污染、鱼虾绝迹;受污染的农田面积达666.67万hm2。2000年对30万hm2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壤有害重金属抽样监测发现, 其中有3.6万hm2土壤重金属超标[2], 超标率达12.1%。

1.1.2 过度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土壤污染。

目前,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 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也已居世界首位[3]。在农业生产中, 广大农户为片面追求农产品质量, 不合理地施用各种化肥, 造成化肥大量流失。据报道, 我国化肥使用量接近40 t/km2, 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 t/km2的安全上限。另外, 施肥结构不科学、不合理, 导致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 中国化肥流失量约占使用量的40%, 不仅引起硝酸盐积累, 造成土壤污染, 而且通过农田径流造成水体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 甚至影响到地下水和空气的质量。

农药污泥等农用化学物质也严重污染土壤和大气环境。农药在大气中扩散和流失及在部分农畜产品中残留也较严重。中国每年使用农药约23万t, 其中除草剂占17%, 杀菌剂占21%, 杀虫、杀螨剂占62%, 而在杀虫剂中, 具高毒性的有机磷农药占70%。目前使用的农药, 有些在较短时间内可以通过生物降解成为无害物质, 而包括DDT在内的有机氯类农药难以降解, 属于残留性强的农药。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通过植物根系进入植物体内。农药进入河流、湖泊、海洋, 造成农药在水生生物体中积累。在自然界的鱼类机体中, 含有机氯杀虫剂相当普遍, 浓缩系数为5~40 000倍。尤其是有机农药大量施用, 造成严重的农药污染, 成为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威胁。

1.1.3 畜禽粪便污染。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畜禽粪便污染已成为城郊农业环境的主要有机污染物, 逐渐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化合物, 尤其是在饲料的氨基酸不平衡、可利用养分低的情况下, 含量更高。如肉仔鸡粪便中约含有50%的食入氮及55%的食入磷。这些氮和磷进入土壤后, 会转化为硝酸盐和磷酸盐, 含量过高会使土地失去生产价值, 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 使水体的硝态氮、硬度和细菌总数超标。水体富营养化后, 蚊蝇及其他昆虫大量孳生, 藻类和其他水生植物大量繁殖, 水体溶解氧量大幅减少, 鱼虾等水生动物因缺氧而死亡。此外, 粪便中因含有硫化氢、甲基吲哚、脂肪族的醛类、硫醇、胺类和氨气等, 所以堆积过久会产生恶臭的气味, 危害人畜的健康[3,4,5]。

患病或隐性带病的畜禽会排出多种致病菌和寄生虫卵, 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鸡金黄色葡萄球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禽流感和马立克氏病毒、蛔虫卵、毛首线虫卵等。据化验分析, 畜牧场所排放的每1 m L污水中平均含33万个大肠杆菌和66万个肠球菌;沉淀池内的污水中, 蛔虫卵和毛首线虫卵分别高达193.3、106.0个/L。如处理不当, 不仅会造成大量蚊虫孳生, 而且还会成为传染源, 造成疫病传播, 影响人类和畜禽健康[3]。

1.1.4 新兴设施农业产生的塑料等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地膜覆盖技术可以有效实现农业节水, 但地膜残留污染的问题比较严重。2005年我国地膜用量超过180万t, 地膜年残留量近千吨。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用地膜的使用寿命一般为1~2年, 每次使用后总有部分地膜因破碎无法清理而残留在土壤中, 残膜不能腐烂分解, 积累过多, 造成农田固体废物污染。有研究资料表明, 地膜残留量在60 kg/hm2以上就可使农作物减产10%以上。据一些省、市的调查, 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 t/km2, 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20%左右。因为残留的地膜不但给田间管理带来不便, 而且还极大地破坏土壤的耕层结构, 使土壤的理化性状变劣, 严重影响土壤的通透性以及水分的上下输导, 妨碍种子的发芽、生长, 同时还助长了细菌等有害生物的活动、从而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不良, 导致农作物减产。

1.1.5 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土壤结构破坏。

秸秆焚烧会污染大气, 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数据表明, 焚烧秸秆时, 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3项污染指数达到高峰值, 其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高出1倍, 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3倍, 相当于日均浓度的五级水平。当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 对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分刺激较大, 轻则造成咳嗽、胸闷、流泪, 严重时可能导致支气管炎发生, 影响人体健康。焚烧秸秆还会使地面温度急剧升高, 能直接烧死、烫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 破坏土壤结构, 造成土壤氮、磷、钾的缺失, 农田质量下降, 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 直接影响农业收益。

1.2 生态破坏的主要表现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

1.2.1 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严重。

随着森林的砍伐和草场的退化, 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土壤侵蚀日趋严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 全世界30%~80%的灌溉土地均不同程度受到渍害和水涝灾害的影响, 由于侵蚀而流失的土壤每年高达240亿t。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79万km2, 每年土壤流失总量达50亿t, 全国总耕地的1/3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土地沙漠化不断加剧, 面积已达1.3亿hm2;盐碱地逾600万hm2。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黄土高原地区, 该区总面积约54万hm2, 水土流失面积已经达到45万hm2, 其中严重流失面积约29万hm2, 每年通过黄河三门峡向下游输送的泥沙量达16亿t。其次是南方亚热带和热带山地丘陵地区。此外, 华北、东北的水土流失也相当严重。

1.2.2 农业资源衰退。

中国的土地总面积居于世界第3位, 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绝对量虽然比较大, 但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很少。《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2000年中国耕地总面积为1 282亿hm2, 人均耕地面积为0.101 hm2, 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2。由于基本建设等对耕地的占用, 目前全国的耕地面积以每年平均数十万公顷的速度递减。而且人均耕地在逐年减少, 现有耕地中有近1/2的耕地条件较差或存在某些障碍因素。我国耕地的土壤质量呈下降趋势。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已降至1%, 明显低于欧美国家2.5%~4.0%的水平。东北黑土地带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刚开垦时的8%~10%降至目前的1%~5%;中国缺钾耕地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6%, 约50%以上的耕地微量元素缺乏, 70%~80%的耕地养分不足, 20%~30%的耕地氮养分过量。由于有机肥投入不足, 化肥使用不平衡, 造成耕地退化, 保水保肥的能力下降。2000年, 西北、华北地区大面积频繁出现沙尘暴与耕地的理化性状恶化, 团粒结构破坏有很大关系。

1.2.3 农用水源短缺, 特别是北方农用水源严重短缺。

据报道, 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 200亿m3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 污染了55 000亿m3的淡水, 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2000年, 全世界通过下水道和工业管道排放的污水量达16 000~21 000亿m3。由于水质污染导致发病率上升, 水生物死亡。据有关专家预测, 仅我国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150亿元, 1985—2000年我国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 735亿元。2002年山东省近400万hm2农田无水灌溉, 50万hm2绝收[6]。

1.2.4 草原不断退化。

中国草原总面积约3.53亿hm2, 可利用草地面积3.12亿hm2, 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 居世界第四位。但由于长期对草原资源的自然粗放式经营, 我国草地累计退化面积已达6 670万hm2, 并且沙化、碱化、退化的状况有加剧趋势。内蒙古和青海许多牧场的产草量比20世纪50年代下降了1/3~1/2, 而且质量变劣。

2 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农业环境是自然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 具有广泛性、整体性、区域性的特点。农业环境遭受污染, 制约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体健康构成了威胁。因此, 应当采取措施, 积极预防农业环境被污染和破坏, 对于已经污染的农田, 应当尽快恢复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力水平,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7]。

农业环境保护就是利用法律、经济、技术的各种手段, 使农业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维持良好的状态, 防止其遭受污染和生态破坏。其是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护农业生态平衡的综合措施。

2.1 制订有利于农业综合开发的技术经济政策

强化农业环境管理, 制订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防止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规, 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管理体制。农业、林业、水利、环保、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对农业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保护与建设的监督。切实加强对水、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的环境管理, 严格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2 及时处理农用污水、固体废弃物, 防治工矿企业“三废”污染

有机物、酸、碱及无机盐的污染主要来自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因此, 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及时处理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生活污水, 做到达标排放, 控制污染物进入农业环境。在农业生产中, 特别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 禁止进行污水灌溉和使用农用污泥, 也是保护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7]。

工业废渣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但其也是一种自然资源, 应合理开发利用, 以开辟新的原料来源,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废渣堆放场所, 要有防止扬散、流失等措施, 以防止对大气、水源和土壤的污染[7]。凡已有综合利用经验的废渣, 如高炉矿渣、硫铁灰、钢渣、煤灰粉尘、电石渣、赤泥、白泥、洗煤泥、硅锰渣、铬渣等, 必须纳入工艺设计、基本建设与产品生产计划, 实行“一业为主, 多种经营”, 不得任意丢弃。

工业布局和选择厂址时, 需充分考虑工业“三废”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如工业企业一般应避免布置在城镇居民区的上风向和水源上游;一些污染较大的工业如冶金、化工、造纸业要远离城市中心;大工业企业与生活区间要有适当的隔离带, 以减少环境污染的影响等。大力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 开展“三废”综合治理, 是防治工业“三废”污染、搞好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

2.3 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和高选择性新农药, 研究农药加工和新的施用方法

防治农药污染, 积极推广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 在农药污染防治方面, 除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外, 还应采取多种措施。一是调查研究各种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特点, 及时预报, 在关键时期适时用药, 减少用药次数。二是研究推广先进的喷雾技术, 改进农药剂型, 开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易分解的农药, 提高防治效果。三是推广采用生物防治、人工防治、生态防治、营养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 大大降低农药的污染。四是对农药残留超标的农田, 改为制种田或改种经济作物、花卉、苗木, 减少对粮食、蔬菜的危害, 保护人体健康[7]。

2.4 合理施用化肥, 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减少化肥污染

一是防止化肥污染, 不要长期过量使用同一种肥料, 掌握好施肥时间、次数和用量, 采用分层施肥、深施肥等方法, 提高肥料利用率。二是配合施用化肥与有机肥, 增强土壤保肥能力和化肥利用率, 减少水分和养分流失, 使土质疏松, 防止土壤板结。三是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增施磷肥、钾肥和微肥, 降低农作物中硝酸盐的含量[7]。四是制定防止化肥污染的法律法规和无公害农产品施肥技术规范, 使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肥料的施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有效控制化肥对土壤、水源和农产品产生的污染。

2.5 加强农业环境监测, 防治重金属污染

土壤一旦遭受重金属污染, 则很难修复。因此, 要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 严格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对于已经污染的土壤, 要采取相应措施, 阻止污染物进入食物链。一是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定期监测, 做好基本农田保护, 防止重金属污染土壤。二是在已经污染的土壤上, 选择种植抗性强、富集量小或不进入食物链的农作物。如玉米不易吸收残留重金属且有抗性较强, 瓜果类和根茎类蔬菜对重金属残留的吸收量较小, 也可选择种植。或将污染农田改为制种田或改种其他经济作物, 如棉花、花卉、苗木等。三是通过施用碱性肥料提高土壤p H值, 使重金属生成沉淀, 或者施用有机肥及抑制剂, 使重金属形成络合物, 降低其有效态含量。四是采取各种农业措施, 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状态, 促进重金属迁移转化, 减少重金属危害[7]。

2.6 加强生物卫生防疫, 防治禽畜粪尿污染

养殖场在治理规模化禽畜粪尿污染时, 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 制订标准, 规范管理, 对禽畜粪尿进行生物化处理, 采用生物技术, 利用有益的微生物对禽畜粪尿进行高温发酵腐熟, 将粪便进行彻底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

农业环境污染造成生态的冲击效应是全方位的, 涉及到了以人为中心的整个食物链的安全, 环境污染不仅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 而且还具有遗传作用。因此, 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摘要:从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方面分析了我国农业环境现状, 强调农业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从保护农业环境的要求出发, 提出了治理“三废”及城市垃圾、肥料、农药和农膜等农业环境保护措施。

关键词:农业环境,环境污染,农业生态,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农业大词典编辑委员会.农业大词典[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8:1193.

[2]阿怀念.农业环境污染的途径及治理措施[J].甘肃农业科技, 2002 (8) :44-45.

[3]陈慧萍, 吴景央, 许永江.浅谈沼气工程在改善养猪业污染中的作用[J].福建畜牧兽医, 2003, 25 (5) :9.

[4]刘波.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措施[J].甘肃农业, 2004 (3) :35-36.

[5]纪雄辉, 鲁艳红, 郑圣先.湖南省畜禽粪便污染及其综合防治策略[J].湖南农业科学, 2006 (3) :123-125.

[6]廖永松, 黄季煜.21世纪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与灌溉需水预测[J].中国水利, 2004 (1) :36-38.

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控制现状分析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 会计信息 会计控制

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的融合,影响了传统会计控制的内容、方式和程序,为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提出了许多会计控制的新课题。充分认识会计控制的现状,对于我们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控制制度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对现行做法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与缺陷,通过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关注与考察,分析对会计控制提出的新挑战。

一、现行财务软件对内部控制的做法

1责任控制与操作控制

责任控制是指系统为每一个合法系统使用人员设置不同的工作权限,防止系统使用人员进行非本人工作范围的工作,即权限管理。系统操作控制是指设置系统使用人员及口令,防止非系统使用人员进入系统,保证系统使用人员的合法性,即人员口令管理。现行会计软件一般的做法是将责任控制与操作控制进行统一管理,即统一设置一个权限管理库,该数据库结构一般包括用户名、口令及各不相容分工的权限等内容。

从责任控制和操作控制的现状来看,可以打开权限管理库窃取姓名和口令,以别人的身份进入系统,张冠李戴,也可以私自篡改权限,可以一人行使诸如凭证录入与审核等不相容的职权,不能保证系统人员合法管理和权限职责的分工。

2输入控制

输入控制是指系统自动控制数据的正确性。系统一般提供凭证输入防错和二次录入防错两个功能。凭证输入防错是在输入错误凭证时系统给予提示信息。二次录入防错,是将第一次录入的凭证存储在凭证库,由另一个人将已录入的凭证重新输入即第二次录入。二次录入的凭证存储于凭证二次库,再通过检索凭证类别和凭证号,将两个数据库中相同类别和相同编号的凭证进行比较,若两者不完全相同则表明该张凭证输入有错,再将该凭证与原始凭证进行对照做相应修改,达到检验数据正确性的目的。从输入控制的二次校验来看,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组织的会计人员认为二次录入比较繁琐,浪费人力、精力和时间,于是直接打开二次凭证库,将第一次录入的凭证全部拷贝过来,然后执行二次校验时全部通过,这就达不到防止输入差错的作用。

由于计算机处理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的基础是输入数据的正确、完整和合法性,但数据在输入过程中,却经常出现这样一些问题:一是送交计算机处理的数据不真实、不完整;二是将待处理数据变为机器可读形式的转换过程中发生错误、重复、遗漏或非法变动等;三是错误的原始数据未做及时更正,或虽已更正但并未重新输入。为了防止上述错误的发生,往往需要对应用系统采取适当的输入控制。

3内部状态控制

系统内部状态控制是指系统自动实现操作的逻辑顺序和尽量保留系统的工作痕迹,在会计软件中,系统为机内记账凭证一般设置四种状态,如果首次录入的凭证表示为“1”,审核的凭证表示为“2”,已记账的凭证表示为“3”,已结账的凭证表示为“4”,若凭证状态为“1”时,表示已录入未经审核的凭证,可以修改不能记账。若凭证状态为“2”,表示凭证已经审核,可以记账。若凭证状态为“3”,表示已经记账,如果录入错误不能直接修改,只能用“红字冲销法”进行修改。若凭证库中所有凭证状态都为“3”,表示所有凭证均已记账,此时可以进行结账。结账后,所有凭证状态均变为“4”,表示本月已结账,不能再录入本月凭证,可以准备下月的凭证录入等处理工作,所以,在会计软件中,可根据凭证状态自动控制凭证按“录入—审核—记账—结账”的逻辑顺序进行处理,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但许多商品化会计软件中,设置了一些不应有的功能,使得不少必要的程序控制失效。如有些软件设置了“反登账”、“反结账”等功能,一些软件可以如此连续处理数月的数据,使得国家规定的复核、登账后不能再直接修改有关凭证、账薄内容和结账后不能再输入、修改该月的凭证、账簿等控制完全失效。甚至还有一些会计软件允许用户不复核可以记账,数月不结账可以连续以后各月的账务处理。此外,系统将机内凭证设置为四种状态,主要是保证凭证按录入、审核、记账、结账的逻辑顺序进行处理,防止输入数据出错,防止重复记账,并尽量使系统工作留有痕迹,但在现实中,一些会计人员往往通过直接打开凭证数据库修改状态标志来控制凭证内部状态,达到“方便”的目的,如若想修改已记账的凭证,无需“红字冲销法”的麻烦过程,而只要打开凭证数掘库将状态标志“3”改为“1”即直接运行修改功能进行数据修改。

综上所述,现行会计信息系统条件下,会计控制没能从实质上达到防止舞弊和内部控制作用。失控的内部控制,可能导致非法操作人员进行非法操作,可能导致不相容职权由一人行使,还有可能造成凭证重复记账等。

二、单机环境下会计控制的缺陷

由于计算机具有工作自动化、控制程序化、存储数字化等特点,传统的单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内部控制上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1原始凭证数字化,易于伪造,数据安全性差

手工系统中数据的处理和存储均分散于各个部门和人员,而计算机系统的突出特点就是其处理和存储的集中化。由此对数据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如未经授权的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轻而易举的浏览其他部门文件和数据,从而使得机密数据被泄漏。另外,计算机的存储方式是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存储在磁(光)介质上,因此极易被篡改甚至伪造而不留任何痕迹,这给一些不法之徒提供了机会,比如通过伪造或修改客户、银行的凭证,制造虚假交易,进而侵吞公款等。数据大量集中存储于磁、光介质中,一旦发生火灾、水灾、被盗之类的事件,就可能是全部数据丢失或者毁损;同时磁、光介质对环境的要求较高,不仅要防水、防火,还要防尘、防磁,而且对温度还有一定的要求,从而增加了数据的脆弱性。

2会计业务缺乏有效牵制,差错会反复发生

在手工系统中,发生差错往往是个别现象,而且由于数据处理分散于多个部门、多个人员完成,一个部门或人员的差错往往可以在下一个环节中发现和改正,所以一般而言,一定时间内数据中反复发生错误的可能性并不大。但计算机系统处理的集中化,加之计算机运算的高速性。使得其处理结果一旦发生错误,就往往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使得多种文件、账簿,以至整个系统失真,如果发生错误的原因在于系统程序和系统软

件,则计算机就会重复执行同一错误操作,由于计算机的自动高效使工作人员减少,各种手续都被合并到一起由计算机统一执行,从而不能像手工方式那样相互牵制,由此产生了内控隐患。

3内部控制严重依赖于程序的质量,而程序易被非法调用篡改

会计信息系统的关键是计算机软件,因此其内部控制也更加依赖于程序的质量。一旦程序中存在恶意的设置,便会严重危害系统安全。而会计人员对计算机专业知识所知甚少,很难及时发现这些漏洞,致使系统会多次重复同一错误,扩大损失,如果对任何人接近计算机系统缺乏控制,则未经授权的人员也可以上机操作,改动程序。同时对于经批准接近系统的操作人员加以限制也非常重要。

4权限分工的主要形式是口令授权

口令存放于计算机系统内而不是像印章那样锁在箱子里或带在主人身上,因此一旦被人偷看到或窃取到便会带来巨大隐患。

以上问题是由会计信息系统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在单机系统下只能通过加强人员教育等方式进行预防,难以彻底解决,

三、网络技术的发展会计控制的新影响

1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加剧

从信息的取得渠道看,其来源具有多样性,有可能导致审计线索紊乱;从信息传递的方式看,大量信息通过网络通讯线路传输,有可能遭受非法的拦截、窃取和纂改;从信息的存储形式看,信息大都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储,肉眼很难辨认,易被修改、删除、隐匿、转移和伪造且不留痕迹,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加大了审计取证难度,加剧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2很难避免非法侵扰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切信息在理论上都是可以被访问到的,除非它们在物理上断开连接。因此,网络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很有可能遭受非法访问甚至黑客或病毒的侵扰。这种攻击可能来自子系统外部,也可能来自系统内部,而且一旦发生将造成巨大的损失。

3内部稽核难度加大

若要对信息系统进行审核,则必须克服下列几项问题:企业可能会担心相关内部资料暴露于外,影响其竞争能力:稽核必须运用更复杂的查核技术,会计师必须培训具备复杂电脑资料处理能力,才能胜任此项工作;稽核将大幅增加查核所需的时间与成本。

4网络环境下无形资产转移难以控制

知识经济形成后,会计控制的客体发生了变化,由部分有形资产转移到了无形资产(需要举例说明,因为这个提法很陌生)。实务经济形态中的各种有形资产是一种静态资产,只有借助外界的力量才能转移。但无形资产是一种动态资产,在利益机制的驱使下在网上很容易转移。

5电子商务给內部控制出难题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网上交易愈加普遍,可以想象在不久后企业的全部原始凭证都将成为数字格式,这加强了企业对网上公证机构的依赖。但直到目前相应的技术和法规还远没有达到完善,这也给系统的内部控制造成困难。

浅析环境影响评价现状与对策 篇12

我国制定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所称的环境影响评价, 即是指通过规划和相关建设项目的准确实施之后即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整体的预测、分析以及评估工作, 并且提出预防和减少不良环境的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同时进行跟踪和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 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必须是拟订中与政府要有一定关联的经济发展计划和建设项目; (2) 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要分析和评估在所评价的对象完成其工程实施之后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 (3) 评价的单位需要通过具体的分析、预测和评估过程, 提出明确的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有效措施; (4) 环保部门对其工程规划以及建设项目的实施之后的实际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要进行跟踪监测和评价工作; (5) 本法中所称的评价, 是指在指导评价工作的方法和制度。

2 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环境影响评价涉及了许多因素、其层次较为复杂。

2.1 所占的比例过少以及时机不当

我国目前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区域只占到所有开展区域的25%, 致使有些区域在进行开发活动时在选址或者布局方面上出现了环境的盲点, 不能够有效地保证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应该在该区域环境的规划阶段进行, 这才能体现其战略性以及超前性。而在我国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却发现只有寥寥几个区域是在区域环境的规划阶段进行的, 这就造成为环境影响评估工作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其最终结果对于整个地区的准确性。

2.2 尚未完全建立理论体系

就我国目前形势而言在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内容以及评价指标与方法等方面都是缺乏许多深入系统的研究以及统一看法。在其评价的程序上都是往往先将单个项目的EIA与其环境影响评测相混淆, 而且目前的评价指标体系也称不上十分完善, 而理论体系甚至是尚未建立, 尤其是在国家颁布相应的规定之后, 对于区域环境影响的评价工作内涵又出现了不同的解释, 这十分不利于实际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国采用的评价方法是通过对问题整体的控制分析以及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为基础核心, 着重于规划控制方面的技术, 密切的结合了我国当今阶段环境管理建设的发展协议, 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最主要的是其内容单一, 生态、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评价欠缺水准;而承载力的分析方法其主观因素过多, 同时缺乏些许科学性以及可靠性;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主要依赖的是源强的确定, 它的预测功能相对弱些, 主要还是局限于多个活动综合开发而造成的叠加影响上, 从而造成未对整个环境体系的持续性以及区域的综合持续性进行合理的评价;其评价的模式依旧属于“静态评价”的范畴, 与整个区域的开发活动无法形成统一的协调性。

2.3 公众参与力度小

在我国的现阶段中, 也有许多的环境影响评价中虽然也写了有关公众参与的部分内容, 做了部分的公众参与工作, 但在真正的实践工作中, 常常会受到许多不必要条件的约束, 使得公众参与的程度大打折扣, 主要表现在:其公众的参与形式单一, 就目前而言多数以问卷调查为主, 而其它方式如研讨会、热线电话、报纸和电台、听证会、公众信箱等方式都采用较少;此外, 参与者的总体文化素质并不高, 而且基于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战略性考虑, 居民的视野宽度以及知识结构的局限性也决定了公众参与所发挥的作用是渺小的;另外设计调查问卷的内容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虽然出发点和内容通常都是在考虑使可能受到某些影响的公众或者社会团体得到短期的利益来以此补偿, 而不是通过长期的环境利益, 有甚者甚至因为利益的关系向公众发布相关消息时避重就轻, 产生一定的误导现象;由此可见, 公众反馈的意见的处理是缺少公正性的, 基本上是往往过于注意其正面的以及利于报告书审批或者文化素质较高的意见, 从而最终影响其评价结果整体的真实性。

3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议

3.1 明确评价制度的责任

法律的责任是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体现了法律的权威性。我国关于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法规对国家环境的主管部门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机构和有关建设单位等在违反相应的法律时所应当承担的责任都是有极为明确的规定的, 但在个别方面也有些许不足处。

3.2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1) 积极广泛的开展环境教育工作, 努力的提高公众的环境教育, 这是进行公众参与的最基本条件。与此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环保社团, 更应该定时去基础民众当中去宣传相应的环境保护工作, 或者开展有关环境教育的讲座以及其他活动等等。使得民众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并认识环保。当基础民众都具备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的知识的时候, 就可以明白什么是污染现象。最终也就提高了基础公众参与环评工作的力度。

(2) 完善公众参与程序。我们在应对公众参与环境评估的基本程序、方式及其作用做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 增强了其可操作性。如果规定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充分公开, 以确保民众的知情权;即公众参与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全过程;扩展除了论证会和听证会以外的公众参与方式;扩展其公众的参与范围, 并且将政策和环境影响的报告表以及环境影响登记表一同列入民众参与的范围;明确按照国家规定执行的公众参与规定者的法律责任等等。此外。民众作为整个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 应该扩大其存在范围。近几年来所施行的法规规定了可以参加听证会的人数, 但却从未明确的规定其参加人员的范围, 因此我认为, 建设项目听证会应该不仅仅只是与建设项目有关系的人才能够参加, 与建设项目无关, 只要对建设项目有兴趣的人, 都应该可以被邀请去参加论证会、听证会。另外, 设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制度, 这样可以避免国家的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在某些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没有按照正常的法律法规来执行公众参与程序, 而最终造成信息的损害或者程序损害, 为公众可以参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来提供最有力的法律依据。

4 结束语

从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 我国的经济建设一直在发展进步中。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得以发展,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 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但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如今, 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同时,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可以共融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如何改善环境保护的滞后性, 是当前应当关注和重视的一个焦点。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作为我国减轻环境影响的有力工具, 对我们污染区的治理, 开发区的合理开采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 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是对传统工业布局做法的重大改革, 可以从根本上、源头上控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可以用环境保护和发展双赢的眼光, 正确选择工业结构和工业技术, 合理布置工业企业, 组建工业生态园区。本文从中国环境现状出发, 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保护中的一些重要作用, 论述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明确了我国开展环评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误区, 并提出改进方案。

关键词:环境影响,对策分析,评价现状,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王超, 曾玉香.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 (02) .

[2]舒型武.轨道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探讨[J].钢铁技术, 2010 (03) .

[3]郭娜, 李世光, 林建全, 陈鸿生, 黄文群.浅析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海洋环境科学, 2010 (04) .

[4]苏捷.浅析房地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J].价值工程, 2011 (02) .

上一篇:热释电报警器设计下一篇:车辆稳定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