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现状评估

2024-07-24

环境现状评估(通用11篇)

环境现状评估 篇1

1 振动对环境的影响

1.1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振动对人体各系统均可产生影响。按其作用于人体的方式,可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

人体能感受到的振动频率范围为1~1 000 Hz,其中1~80 Hz为敏感区域,一旦振幅达0.05~1.30 mm,便对全身起有害作用。人体暴露在振动环境下,时间越长,危害越大。立位时对垂直振动比较敏感,而卧位时对水平振动比较敏感。人的神经组织和骨骼都是振动的良好传导体。头部受振动能引起嗜眠,在强度太大或者长期在相当强度的振动环境下工作,将会影响或损害人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

1.2 振动对精密仪器设备的影响

1)影响仪器仪表的正常运行,过大振动会直接损害仪器。

2)影响对仪器仪表刻度阅读的准确性和阅读度。

3)对于某些精密和灵敏的电器,过大的振动会引起电器的误动作。

总的来说,振动会影响精密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降低机器的寿命,降低工作精度,重者可造成设备的某些零件受到损害。

1.3 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1)直接引起建筑物破损;通常由强烈振动引起。

2)加速建筑物破损。

3)振动导致较大的地基位移或者失稳(如饱和土软化或液化、边坡坍塌),间接的引起建筑物破损。

2 振动评价标准及评价指标

从产生振动的振源及受振动影响的被振物体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类。

2.1 从被振物体角度评价

2.1.1 人体振动的评价标准

1)ISO 2631《人承受全身振动的评价指南》,对1~80 Hz,根据工人的“保持舒适性、工作效率和保障安全或健康”三准则,确定“舒适性降低限、疲劳—熟练度降低限、暴露界限”。

2)GB/T 13441—1992《人体全身振动环境的测量规范》和GB/T 13442—1992《人体全身振动暴露的舒适度降低界限和评价准则》依据国际标准ISO 2631,规定了通过主要支撑面作用于人体振动的测量方法和评价准则。

2.1.2 精密仪器设备振动的评价标准

不同的精密仪器设备,一般会在生产厂商提供的产品说明书中注明不同的工作环境要求。目前,BBN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精密仪器正常运行振动评价标准,如图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纵坐标所采用的是绝对速度的1/3倍频,而不是直接以最大速度作为评价指标。

此外JBJ 22—1991《隔振设计规范》、GB50190—1993《多层厂房楼盖抗微振设计规范》等都可以作为参考标准。规范中规定了允许振动的线位移和允许振动线速度等作为评价指标。

2.1.3 建筑物振动的评价标准

GB/T 50355—2005《住宅建筑室内振动限值及其测量方法标准》规定了在住宅建筑物内部各种振动源对住宅建筑物内部的容许振动限值标准,见表1。振动测量量为频率1~80 Hz范围内,1/3倍频程的垂向振动加速度级(La),单位为分贝(dB),计算公式为:

式中:a为振动加速度有效值,单位为m/s2;a0为基准加速度值,a0=10-6m/s2。

GB 10070—19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和GB 10071—19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采用的基本评价量为铅垂向z振级。铅垂向z振动是按ISO 2631/1—1985规定的全身振动z计权因子修正后得到的振动加速度级,从环境保护角度,规定了位于住宅建筑物外部各种振动源引起的住宅建筑物振动的测量方法和限制值标准。

2.2 从振动源角度评价

2.2.1 施工振动的评价标准[1,2]

1)岩土或建筑爆破,我国采用的GB 6722—1986《爆破安全规程》,其中对不同类型的结构在爆破时地面质点的安全振动速度有明确的规定,见表2。

2)桩基施工,联邦德国技术标准DIN 4150给出了关于沉桩和交通车辆等引起的地基振动的限定,其中使用的是地面质点振动速度限值Vr,见表3。

3)地基处理,根据经验,求得地面竖向速度峰值Vz来评价振动的影响,限值见表4。

2.2.2 交通振动的评价标准[3]

我国尚无专用的轨道交通环境振动标准,故此类振动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还是一个空白区。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及环境影响评价中,只能参考其他行业的振动标准,见表5。

3 现存问题

1)从以上所列的各个标准来看,目前的振动评价指标并不统一。有的采用地面运动最大速度,有的采用加速度,有的为地面最大位移。评价标准的不统一势必会引起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矛盾。

2)我国尚无专用的轨道交通环境振动标准,此类振动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还是一个空白区,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及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无标准可寻的境况。对于地铁列车运行振动引起的地面建筑室内结构噪声影响,目前也尚无对应的国家颁布标准可以执行或者参照。

3)在我国现行的规范标准中,振动对邻近房屋结构安全性的影响还没有明确的检测技术标准,也尚未颁布任何评价指标。现行采用的评价标准;有的是参考其他行业的标准;有的是根据工程经验得来,尚缺乏科学性论证。

4 建议

1)基于科学计算和试验,应评定出各个评价指标之间孰优孰劣,为今后评价标准的制定及执行提供可靠的科学基础。

2)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完善现行的振动标准,使设计、施工、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可以有标准可参照和执行,使振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摘要:城市交通趋于繁忙,交通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同时大量的建设项目正处于施工中,均会产生地基及工程结构的振动。振动会对人体、精密仪器设备和建筑物结构造成损害。介绍了城市中施工及交通振动对人体、精密仪器和建筑物影响评价指标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其中的不足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振动,评价标准,人体,精密仪器设备,建筑物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振动专业委员会.建筑振动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夏传勇,姚仰平,罗汀.沉桩振动的环境影响评价[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29(6):539-543.

[3]辜小安.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噪声振动标准与减振降噪对策[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4(1):43-45.

环境现状评估 篇2

当前,我国正积极发挥环境监测的作用为环境保护提供支持,这种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估同样可以形成有效的支持,实际上,环境监测既可以提供基础数据,通过数据的挖掘可以分析、发现环境变化,同时环境监测还可以形成一种监督,有利于分析环境影响控制措施十分落实到位,因而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估的积极作用

环境监测对环境评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可以在评估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影响,也可以在评估结果应用中发挥积极作用。

1.可以为环境影响评估提供基础信息

首先,环境监测可以有效的获取一手数据,环境监测通过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或者抽样调查等方式,可以有效的获取各种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如通过水的抽样调查可以分析废水排放量、各种污染物排放量等,这就为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其次,环境监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般而言,环境监测除开展一些常规性的检查外,还可以根据发展的需要对部分指标进行专门的监测,如对于废气中某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行监测等,这就可以满足环境影响评估中的特定要求,从而提高了环境影响评估数据的可获得性。

2.可以提高环境影响评估的有效性

首先,环境监测结果可以为环境影响评估提供有效的参考,环境影响评估结果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实际情况,需要由环境监测结果来证明,这就更加体现了环境监测的作用。其次,其他类似项目环境影响监测结果可以为环境影响评估提供参考,通过其他项目监测结果的分析,并与环境影响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初步判断评估结果是否在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如果差异过大,则要寻找导致差异的原因,并做出解释。

3.可以为环境影响评估结果的应用提供便利

环境影响评估的意义之一在于提出环境控制方案,并以这种方案为指导控制环境影响,这就使得环境监测的作用更加凸显。通过环境监测,可以分析环境影响是否达到国家、地方标准,为控制各种建设项目、企业生产等对环境带来重大影响,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如《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各类废水排放标准如《工业废水排放标准》等,通过监测可以分析环境影响是否符合标准。

二、环境监测作用环境影响评估面临的挑战

环境监测作用于环境评估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特别是需要环保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但由于环境影响评估多由社会环评机构完成,这就可能导致由于协调难度大而带来挑战。

1.环境监测部门管理带来的挑战

首先,环境监测部门与环境影响评估机构并非一致可能影响基础数据的获得,虽然在大力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环保部门会定期公布相关的环保数据,甚至企业和个人还可以申请数据公开,但从实践来看,由于公布的数据都是宏观的数据,而环境影响评估更多的是针对单个的项目,从而导致了数据获取难。其次,环境监测内部管理体系可能影响基础数据的获得,一般而言,环保部门会制定严格的数据公开管理制度,甚至要多个部门审批后处理后才能将数据公开,这就使得要获得监测数据的支持手续较为复杂,难度较大。

2.评估对象的特殊性可能带来挑战

首先,评估对象可能并不具有普遍性,从而给环境监测工作带来挑战,当前,各种建设项目都需要开展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但与所评估的项目相类似的项目可能数量不多,环境监测尚未落实到位,缺乏系统的数据作为支持。其次,评估对象环境影响的长远性与非稳定性给环境监测工作带来了挑战,部分项目不同时期环境影响具有差异性,如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主要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但建成后则更多的为空气、水污染,并且这种污染会随着生产工艺水平等变化而变化,从而导致了监测结果的不准确,难以为环境影响评估提供参考。

3.环境影响评估本身可能带来的挑战

首先,评估指标的可监测性带来的挑战,环境影响评估所包含的指标是多方面的,部分指标在现有的技术水平、现行的监测体系下获得的难度较大,从而难以为环境影响评估提供帮助。其次,评估指标的系统性可能带来挑战,一般而言,在环境影响评估中期指标数据来源最好要趋于一致,不同单位统计的指标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环境监测部门可能并不能提供全部监测指标数据,这就会带来数据处理的挑战。

三、发挥环境监测作用完善环境影响评估的

思考

环境监测数据具有稳定性、科学性等特征,在环境影响评估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实践中要进一步发挥环境监测的作用,可以从提高监测能力、完善信息公开、强化数据应用管理等方面着手。

1.提高环境监测能力

监测能力的提升是发挥其服务功能,延伸监测结果应用的基础和前提。首先,要尽可能的拓宽监测面,努力构建完善的监测指标体系,环境监测部门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监测技术水平的提升,适度的拓展监控指标,以此增加数据来源,并提高数据的可利用性。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开展监测活动,环境监测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物联网等现代化的技术对环境影响进行监测,特别是废水排放量、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等,以此提高监测能力。当然,这一过程中要积极引进各种现代化的设备。再次,要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从事环境监测行业人员的业务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基层环境监测人员业务能力培训,帮助其掌握应用各种现代设备进行试验、监测技术。同时,还要注重对监测人员数据统计分析、数据管理等方面能力的

培训。

2.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完善的信息公开管理制度和程序是提高数据信息可获得性的必要保障。首先,要完善环境监测数据主动公开管理制度,对于部分社会关注度高、影响较为广泛的数据,环境监测部门可以主动的进行公开,甚至可以利用互联网、现代计算机技术构建完善的数据库,按照月份、季度、年度等方式对数据进行更新,以此供环境影响评估机构等单位或者个人查阅。其次,要完善环境监测数据申请公开管理制度,对于不属于公开范围内的数据信息,环境监测机构要将其划分为可公开和不可公开2中类型,如果数据可公开,则应当进一步确定是否是收费后公开还是只需申请就能够公开,而且应当明确公开的程序,对出于保密等要求的数据,则应当明确不属于公开的范畴,并强化数据管理。

3.强化数据应用于环境影响评估管理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障环境监测数据被正确应用的必然要求。环境影响评估过程中会对环境监测数据进一步加工,如通过数据转换将数据标准化或者无量纲化等,这就使得所应用的数据与环境监测数据会出现差异,因此必须加强数据应用管理。首先,要强化源数据的管理,要保障数据的真实、准确,要对所公布的源数据签章确认,对环境影响评估中所利用的数据,可以要求评估单位标注数据来源,以此保障数据利用的合理性,避免与其他数据混合使用导致数据被错误的解释。其次,要对数据的内涵进行明确的解释,即统计数据来源所包含的内容要清晰明确,如明确数据为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据等,以此便于环境影响评估单位进行数据分析,并对分析结果作出说明,避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分析结果出现错误。

环境现状评估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分类和来源

应城市地处湖北省中部,素以膏都、盐海、茶山、鱼湖著称,有优质稻、水产、蘑菇、林果、蔬菜、畜禽等6大优势农产品板块,有效种养殖面积11万公顷。依据应城市不同区域的农产品结构,分别对区域内土壤、地表水、农产品、食品等进行了分类采集。按品种类型分为10类样品,分别是土壤、地表水、井水、大米、茶叶、菜油、一般蔬菜、莲藕、鱼、猪肉;按农产品种植规模类型分为6类样品,分别是水稻地、茶叶地、养鱼池、蔬菜地、莲藕地、其他。

粮食、蔬菜(小白菜、大白菜、包菜、花菜、四季豆、萝卜、青椒、莲藕)、黄豆等来源于应城市相关生产基地。粮食、黄豆、水果按上、中、下3层采集,混匀后取样。蔬菜按东、南、西、北、中采集带回实验室切碎混匀后取样。

鲜动物肉(猪肉、牛肉、羊肉、鸡肉)、植物油、鲜鱼来源于乡镇集贸市场,鲜鱼为一二公斤左右的白鲢、草鱼。

土壤来源于与粮食、蔬菜相对应的生产基地;地表水、浅井水(地下30 m左右)、深井水(地下70 m以下)来源于粮食、蔬菜相对应的生产基地农业生产用水和居民饮用水。

1.2 检测项目

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菊酯4大类共21种农药项目:六六六、滴滴涕、甲拌磷、马拉硫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毒死蜱、甲基毒死蜱、甲胺磷、久效磷、敌敌畏、乙酰甲胺磷、乐果、氧化乐果、克百威(呋喃丹)、甲萘威(西维因)、抗蚜威、灭多威、氰戊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

1.3 测定方法

有机氯和有机磷农药样品的提取、纯化和测定,按国家标准GB/T 5009.19、20-1996中所述气相色谱法进行操作;氨基甲酸酯类、菊酯类农药样品的提取、纯化和测定按国家标准GB/14877-1994、GB/T 14929.4-1994进行操作[1]。

1.4 测定仪器和条件

测定仪器为北京东西电子生产的GC-4011 A型气相色谱仪。

有机氯农药的测定:气相色谱仪附ECD检测器,分离柱为2 m玻璃柱,内装涂以1.5% OV-17和2.0% QF-1的80~100目硅藻土。气化室温度为215 ℃,色谱柱温度为195 ℃,检测器温度为225 ℃。外标法定性定量。检出限0.23~2.10 μg/kg。

有机磷农药的测定:气相色谱仪附FPD检测器,分离柱为2 m玻璃柱,内装涂以1.5% OV-17和2.0% QF-1的Chromosorb W.AW.DMCS(80~100目)。气化室温度为265 ℃;色谱柱温度为240 ℃;检测器温度为265 ℃。外标法定性定量。检出限0.008~0.03 mg/kg。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测定:气相色谱仪附FTD检测器,分离柱为2 m玻璃柱,内装涂以1.5% OV-17和1.95% OV-201。气化室温度为240 ℃,色谱柱温度为190 ℃,检测器温度为240 ℃。外标法定性定量。检出限0.08~0.10 mg/kg。

菊酯类农药的测定:气相色谱仪附ECD检测器,分离柱为0.5 m玻璃柱,内装涂以3% OV-101和3% APIZON/Gas Chrom Q 60~80目。气化室温度为250 ℃,色谱柱温度为230 ℃,检测器温度为250 ℃。外标法定性定量。检出限3.2~8.7 μg/kg。

1.5 质量控制

标准来源:农药标准均购于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研究所。所有样品测定均在质量控制下进行;各类样品取10%作平行分析,平行样的相对误差在±5%以内,农药组分加标回收率在90%~110%之间。仪器在测试前参与省技术监督局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样品考核,其考核结果优良。

1.6 评定依据

检测结果评定依据参考《GB 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质量标准》执行。

2 结果

2.1 样品农药残留检出结果

此次调查共采集环境、农产品样品622份,检出阳性样品122份,检出率19.61%,其中超过相关国家标准的有54份,超标率为8.68%。依据应城市不同区域的农产品结构以及生产量,将所检样品分为土壤、地表水、井水、大米、菜油、茶叶、莲藕、一般蔬菜、鱼、猪肉等8人类,其农药残留检出结果见表1,不同类别样品间农药残留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25,P<0.01);不同类别样品间农药残留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57,P<0.01)。

2.2 样品检出残留农药种类

此次检测项目共有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菊酯4大类21种农药,检出了12种农药残留,计200份次(有1份样品检出多种农药的情况),见表2。不同类别农药残留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3.05,P<0.01)。六六六、滴滴涕检测值范围波动较大。

2.3 不同农产品种植规模类型相关样品农药残留结果

不同农产品种植规模类型相关样品是指以长期规模生产同类型的农产品及其环境样品作为样品分类依据采集的样品,并且连片规模要满足一定的要求,具体要求以及农药残留检出结果见表3、表4。水稻田与油莱田重复,归入水稻田类型。表3显示,不同规模类别样品间农药残留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07,P<0.01);表4显示,规模生产与非规模生产农药残留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80,P<0.01)。

2.4 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检出结果

以某茶叶地采集的一组样品检测结果为例,见表5。

注:ND为未检出(小于方法检出限)。

3 讨论

3.1 农药残留检出结果分析

不同类别样品间农药残留检出率差异明显,检出率高低排序依次为猪肉>大米>一般蔬菜>茶叶>鱼>菜油>土壤>地表水,井水、莲藕未检出农药残留;不同类别样品间农药残留超标率差异明显,超标率高低排序依次为猪肉>茶叶>一般蔬菜>大米>菜油>地表水>土壤,鱼、井水、连藕无农药残留超标样品,这可能与所检农药品种有限相关。

农药残留超标主要原因有:①违禁有机磷农药在粮食、蔬菜种植中的使用。②有机氯农药在环境、动物体内的残留过高,还可能存在有机氯杀螨剂三氯杀螨醇的不合理使用。③农药使用不当。

3.2 禁用与非禁用农药的超标情况

①从1984年起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HCH、DDT,共检出128份次,占检出份次的64%。②2007年1月1日之后全面禁止销售和使用的农药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甲胺磷、久效磷,此次共检出34份次,占检出份次的17%。③非禁用农药,检出38份次,占检出份次的19%。此次检测结果说明动物体HCH、DDT残留明显偏高。由于此类农药的降解速度慢,虽然我国政府于1983年决定停产,1984年停止使用HCH、DDT,但残留在环境中的农药仍被蔬菜、水果、粮食等作物吸取,并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使处在食物链高位的生命体内不断畜积,造成残留量明显偏高。第3次中国总膳食研究的有机氯农药残留也表明,我国居民膳食摄入的 HCH、DDT主要来自动物性食品[2]。这次检测结果与国内有机氯农药污染相关报道结果相符,说明在我国存在像林丹、三氯杀螨醇等有机氯农药的违规使用。

3.3 不同农产品种植规模类型相关样品农药残留结果分析

此次调查检测中,农产品种植规模类型是依据农产品规模化情况进行的分类,规模达到要求的计入该农产品类型。结果表明规模化生产农产品及其环境样品的农药残留检出率明显低于非规模化生产,这主要与合理有效用药有关。

我国的茶叶农药残留问题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主要是滴滴涕和六六六有残留。1972年国务院明文规定禁止在茶叶、果树和蔬菜上使用剧毒农药(1605、1059)和高残留农药(滴滴涕、六六六),并于1983年决定停止生产、销售和使用滴滴涕、六六六[3]。不过依照检测结果看,茶园存在乱用、滥用农药的现象,从表5可见,茶叶相关样品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问题严重,滴滴涕残留量高于六六六,尤其pp’-DDE残留最高达到102.1 mg/kg,可能与茶农大量使用用三氯杀螨醇(dicofl)等农药有关,三氯杀螨醇含有杂质滴滴涕,其代谢产物是DDE[4]。目前三氯杀螨醇在中国农药产量居第13位,允许在果树、棉花等作物上使用[5]。

应城市蔬菜地类型样品检出率和超标率分别为17.65%、14.12%,高于农业部2005年调查结果,2005年4月,农业部组织质检机构对我国37个城市蔬菜农药残留状况的监测结果:52种蔬菜3845个样品中,农药残留超标样品318个,超标率8.3%[6]。结合样品采集时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明显存在用药品种多而忽略药品毒性和残留的情况。

80年代以来,温室、大棚等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各地在防治蔬菜病虫害时,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长江流域城市一般每667 m2年使用农药2至3 kg,多的5 kg以上[7];多年来由于大量、连续地使用化学农药,使得蔬菜病虫对化学农药产生了普遍的抗药性,菜农只能加大农药的使用量。由此,对农药使用和依赖程度呈现出恶性循环现象。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得蔬菜中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日益突出。2000年5月份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组织北京、上海、重庆、山东和浙江5省市的农药检定所,对50个蔬菜品种,1293个样品的农药残留进行抽样检测,农药残留量超标率达30%,残留浓度高者为允许残留量的几倍甚至几十倍。2005年4月,农业部组织质检机构对我国37个城市蔬菜农药残留状况的监测结果:52种蔬菜3845个样品中,农药残留超标样品318个,超标率8.3%[6]。蔬菜中农药残留量的严重超标,导致中毒事故时有发生。2005年2月,应城市就发生过食用大白菜引起的用餐者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原因是由某菜农对种植的大白菜喷洒过量的甲胺磷,并且在短时间内上市销售引起的。

4 现状评价与建议

4.1 现状评价

应城市农药残留监测情况反映出目前我市农产品农药污染比较严重,明显存在乱用、滥用的问题,存在使用被禁农药(占检出份次的17%)的情况,并且这些农药的销售渠道非常畅通;同时不能排除一些劣质、冒牌农药的使用。在农药使用上,我国1983年农药的使用量是86.2万t,到2003年就增加到132.5万t[7]。在一些高产地区,每年施用农药30多次,每公顷用量高达300 kg。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项研究结果:我国农药的过量使用在水稻生产中达40%,在棉花生产中超过50%。农药使用中的另一个问题是有机磷等高毒农药比重过大。在我国生产的农药品种中,杀虫剂占60%(发达国家为30%)。在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70%,其中又有70%是高毒农药。令人忧心的是,农药施用量每年仍以10%的速度递增。应城市2005年统计结果显示农药使用量为708.86 t,按人口估算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应城市人口67万计,2005年全国农药的使用量估算为137.5万t)。

调查结果分析说明,在我市规模种植的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含量依次为茶叶地>水稻田(油菜)>蔬菜地>养鱼池>莲藕地。茶叶农药污染最严重,有违规大量使用三氯杀螨醇等农药的情况:水稻、蔬菜农药乱用、滥用情况明显,2005年,应城市就发生过食用大白菜引起的用餐者集体甲胺磷中毒的事件;鱼类养殖、莲藕农药残留情况较好,鱼类样品检出率16.67%,无超标想象,而莲藕类样品未检出农药残留,样品采集时进行的问卷调查也明显显示莲藕种植、养鱼过程中使用农药量小,无使用被禁农药的情况。

4.2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对建议

4.2.1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应城市大力推行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在生产基地统一排灌系统,统一用药,规模化生产得到了政府重视,相关农业部门有一定的技术支持能力,但措施仍然不够系统和严格,管理力度也不均衡,致使污染问题不能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具体分析如下。

4.2.1.1 尚未形成整体和系统的农业污染防治和控制的政策框架

应城市与我国整体环境相似,目前的环境政策措施中缺乏对农业污染控制系统和紧迫性的重视[6],农业活动未完全纳入环境控制之中,没有整体和系统的农业污染防治和控制的政策框架。另外,由于农业在经济发展数字中占比较弱,社会的发展思路还没有到以人们自身的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为本,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还很滞后,尚无单独的农业污染防治法及实施办法。

4.2.1.2 农药残留的监测没有纳入政府农业工作计划的范畴

应城市相关部门进行过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认证工作,也有几个检测实验室,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监测网络和和质量控制体系,没有对农业生态与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给出全面清晰的描述,这次检测活动只是应城市农药残留的监测的起步。

4.2.1.3 防治意识缺乏

对农业污染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意识不强、知识缺乏现象。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农民对农药的安全使用标准、合理使用准则、特性等缺乏了解,随意加大使用剂量,甚至超范围使用;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超标和违禁使用农药的现象十分普遍:职能部门的指导和管理流于形式,没有尽职尽责。

4.2.2 建议

①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依据生产地自然资源结构,强化规模化生产,依据此次调查分析,应城应该主要发展优质水稻、油菜、莲藕种植以及淡水养殖。尤其是淡水养殖,全市可用面积达到10 705公顷,湖泊、水库较多,而且有淡水养殖传统,如果能建立规模化的生态农业,无疑是一个造福应城的大业,也是应城以后发展的必然方向。②建立农产品检测体系,创立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利用应城现有检测资源,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完整的监测网络和质量控制体系,为创立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提供可靠的数字依据。③加强农药的管理: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农药安全使用规定》等有关法规,相关部门抓好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农药安全使用管理工作,及时指导和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对蔬菜、水果中禁止使用的农药在农药标签中加注明显标志,如“蔬菜、果树上禁止使用”,以提醒农民注意使用范围;严格农药登记制度,控制市场准入,调整和优化农药产品结构,尽快解决目前高毒农药品种比例过高的问题,开发、推广低毒、低残留和生物农药;健全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加大政府投入,优化实验室资源,有效开展日常农药残留的监测;向广大消费者宣传食品卫生知识,介绍不同蔬菜、水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情况以及有效的处理方法。

摘要:目的为了了解应城市水产品及其生长环境中农药残留现状,为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2007年4月—2008年7月在辖区内采集了农产品及其生长环境中样品10类622份,依据国标方法进行了4类21种农药残留含量检测。结果样品农药残留检出率为19.61%,超标率8.68%;检出率高低依次为猪肉>大米>一般蔬菜>茶叶>鱼>菜油>土壤>地表水>井水和莲藕;同一品种样品农药残留含量差别较大,不同品种样品农药残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25,P<0.01);不同农产品种植规模相关样品农药残留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225.80,P<0.01),农药残留含量与其生产过程中的用药监管有关。结论应城市农产品农药残留情况比较严重提示绿色农产品的生产需要规模化以及科学严格的监管。

关键词:农产品,生长环境,农药残留,现状评估

参考文献

[1]杨惠芬,李明元,沈义.食品卫生理化检验标准手册.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206-254.

[2]赵云峰,吴永宁,王绪卿,等.我国居民膳食中农药残留的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8):661-663.

[3]曹明坤,宁伟文.安徽省茶叶农药残留现状与控制措施.农药科学与管理,2001,22(2):16-17.

[4]倪雅红.市售茶叶污染物检测结果统计分析.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7):850-851.

[5]东北地区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水平分析.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qeriodical.Articles/zgc jwsbj/zgcj99/zgcj9905/990511.htm

[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等.我国农业污染的现状分析及应对建议.2006-06-26.http://www.gxny.gov.cn/2006/0626/172157-1.html.

辐射环境安全评估报告 篇4

一、基本情况

大刘中心卫生院是隶属源汇区卫生局管理的乡镇卫生院,经漯河市环保局审批已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许可证号为:漯环辐证【00012】,许可使用Ⅲ类射线装置。

我院现有员工43人,其中辐射工作人员2人,辐射安全与环保人员3人,此3人均参加过市环保局组织的《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学习,取得了国家环保部合格证书,辐射工作人员每年均参加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工作佩戴计量器,并定期检测。

二、辐射装置基本情况

我院已对放射场所按环保要求进行规划、施工,履行环评审批手续,近期未再进行改、扩建未添置或转移设备。现拥有射线装置有:TURD800-23X医用诊断射线机1台,F78-ⅢC300X射线机一台,主要用于医疗放射诊断。

三、辐射工作情况

我院对辐射安全部高度重视,成立了以院领导牵头的医院放射防护管理小组,制定了安全操作规程,X线检查防护制度,辐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培训管理制度等,按照专项治理的范围,严格管理,狠抓管理,杜绝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对放射线装置运行建立了记录本,出现故障及维修均由

记录定期进行维护,保证正常安全运行。

定期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对工作场所的辐射剂量检测,检测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

制定了辐射及事故应急预案及处理方案,成立了辐射事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一旦发生辐射事故,在第一时间向领导小组报告,同时启动应急指挥系统,具体程序如下:

1.迅速报告→2.现场报告→3.现场处置→4.查找事故原因→5.警报排除

经采取如上措施,我院自建院来一直安全运行,未发生任何辐射事故,被上级评为“百佳乡镇卫生院”。

漯河市源汇区大刘中心卫生院

环境现状评估 篇5

【关键词】项目;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对于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黑龙江省兰西县关于环境的监测系统已经有了初步的成型,组成黑龙江省兰西县环境工作的的内容有三个部分,它们分别是环境监测,环境答理,环境监察,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环境监测作为国家环保部门的技术部门,它的职责是为了给环境答理与监察做出科学依据,环境答理与监察工作是一定要遵循环境监测的结果的。清楚的理解环境监测和答理以及监察的联系,可以将环境保护工作变得更加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环境监测,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好环境,依据各个建设工程项目的特征和这个项目所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来做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应对举措,进行环境监测的规划,来控制环境污染,防范自然环境质量下降,确保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1.环境监测在法律上的意义

国家环保总局在一份关于环境监测的工作决定中具体表述环境监测的意义。这份文件说明环境监测其实是一种政府行为,是国家的各级政府部门加强环境设计,调节合作,监察与提供各项服务功能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对所有有违环保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行为实施的监测,帮助环境保护执法工作获得更科学凭据的行为过程。它确定性的指出了环境监测就是帮助环境保护执法,对环境答理做出更加具体的技术性支持。环境监测的考察数据是各个环境监测站详细完成的。环境监测站起到了环境技术监督的作用并且要在环境执法行为中充当法定证人的角色;是一个法律认可的环境技术仲裁与鉴定单位;工程建设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监测以及环境治理设施的完工验收监测,一定要有法律认可的环境监测站来实施。所以,环境监测站要对所有监测的指标和鉴定结论完全负法律责任。

2.环境监测的基本工作内容

环境监测是一个新产生的把环境当做对象,通过物理,化学或者是生物的技术方法,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有关组成结构的定义定性,还有对整个工程系统的综合性分析,是研究分析环境质量和它的变化特征的一门学问,它在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中是重要的一环,影响到整个环境评价的过程。环境监测分析通常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把统计学当做基础,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相互融合。第二个特点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真实而有效的环境监测指标数据是环境监测的主要产物,各种的环境监测指标结果能够具体的反映自然环境,给各类的环境设计以及环境质量评估提交基础性的分析指标,是环境管理工作的科学工具。

3.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才开始兴起的学科,一般是对那些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环境影响分析,为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做出预判与评估,并且实施追踪整改的方案和举措。环境影响评价一般被分成三个层次:

(1)环境影响现况的评价,对项目单位实施环境影响评估,第一一定要请监测部门对项目的计划用地实施环境监测,在保证计划用地的基本环境情况达标的前提下,再对这个项目实施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估和预判,并且拟定相应的监测计划。

(2)环境预判和评估,依据整个地区的发展规划来对计划建设项目实施环境影响分析,预判这个项目在完成以后形成的污染物质给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并且对它实施评估。

(3)追踪评估,一般针对的是比较大型的建设工程项目的环境评估规划,对项目在建时期与建成以后实施追踪评估,如果这个项目发生了跟原计划不符的差异时,一定要设计提出新的环评制度,追踪评价是目前这个阶段实施环境管理所运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4.环境监测与监察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目前黑龍江省兰西县的环境答理体系中,环境监测是支持系统,而监察则是执法系统,二者要互相协助。首先,环境监测不但要给监察系统提交监测数据,并且也可以评价环境监测的结果;监察系统一定要把环境监测当做自己开展工作的前提,只有利用好可信的环境监测数据才可以有效的使用自己权利。其次,环境监察系统对于监测数据高标准的要求已经是影响环境监测工作继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环境监测系统一定要清楚的明白,只有给环境监察系统做出高效的服务工作,环境监测系统的作用才能被体现。

兰西县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都是为达到环境保护目标而创立的两个学科,都是我国环保制度中的重要组成。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这样理解:环境监测是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的前提,同时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估中有较为重要的监督作用,一定要充分理解环境监测的重要意义,围绕环境保护这个工作核心,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性更具体的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吴意跃.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1.

[2]蔡楠.基于LonWorks的多参数智能环境监测仪[D].广东工业大学,2002.

[3]赵洪峰.岷江上游典型退化生态系统鸟类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

环境现状评估 篇6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发展污染密集型产业导致生态环境惨遭破坏进而威胁人类生产生活的例子比比皆是, 松花江严重污染、紫金矿业严重污染、多地血铅超标事件等,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但这只是我国环境污染的冰山一角, 所以企业作为环境的污染者和破坏者必须进行反思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环境问题的频发、环境会计的深入与环境审计的提出, 加快了对内部环境审计的研究进程。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据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 对企业环境活动及其环境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 以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笔者试图以内部审计为立足点, 从环境问题识别、环境问题评估、环境问题应对三个方面剖析内部环境审计, 试图探索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执行和实施的方法, 旨在推动内部环境审计的有效落实。

二、内部环境审计中环境问题的识别方法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企业环境活动及其环境财务信息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在内部环境审计中对环境问题的识别可以从企业环境活动和环境财务信息两方面进行判断。企业应加强对其环境活动的控制, 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也应加强对企业环境活动导致环境问题的识别, 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从以下渠道获取企业环境活动带来的不良影响, 便于对企业环境问题进行评估和应对。

第一, 利用网络信息获取企业环境问题。近几年, 许多环境污染都在网络上被曝光, 进而引起企业、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关注。网络信息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识别企业环境活动不良影响的一个重要渠道。第二, 走访调查。由于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 在识别企业环境活动不良影响时, 走访调查企业所在地附近区域可以了解企业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第三, 观察。由于环境问题表现形式不同, 对于可见的环境问题, 内部审计人员应运用观察法了解企业对企业及周边环境的影响。第四, 检查。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设置和运营均有所要求,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应检查企业是否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文件资料用于维护和执行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当然要从企业环境财务信息方面获取企业环境问题的信息还非常困难。原因在于:推行环境会计的广度和深度还十分狭隘, 企业无法明确在环境方面花费的资金与产生的效益之间的联系, 也无法评估企业的环境绩效以及企业的环境活动对财务成果的影响, 导致我国中小企业、甚至一大部分大型企业的环境财务信息的缺失, 使得从企业环境财务信息方面对环境问题进行识别几乎不能实施。如林惠忠 (2005) 认为, 我国公布环境报告的企业寥寥无几, 数量上根本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公布的为数不多的环境资料里, 不全面、可比性差、定量信息、定性信息不明确等问题普遍存在, 导致了我国环境财务信息的严重缺失, 所以目前从企业环境财务信息角度识别企业环境问题几乎不可能。

二、内部环境审计中环境问题的评估方法

笔者认为企业对环境问题不良影响的评估, 可以从对企业正常经营、经营效率效果和社会资源产生的影响着手进行。

(一) 环境问题对企业正常经营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内部环境审计中, 审计人员在评估识别环境问题产生的不良影响时, 应当充分考虑该环境问题对企业自身经营的影响。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企业正常经营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企业的正常经营离不开对环境资源的使用, 环境资源涉及到环境法律法规等政策, 而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是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法律规范, 是调整因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所以企业的正常经营离不开对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遵守, 也离不开对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遵守。在我国环境法中, 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污染者负担和强化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环境资源的违法违规使用可能导致对企业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 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环境污染整治也可能作为或有事项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如2012年中石化广东三家下属企业被环保部门依法停止生产、限期整改, 给企业正常经营带来致命的影响。因此, 对于企业环境问题, 企业应当建立内部环境审计机制, 在内部环境审计中对环境问题进行评估和应对, 尽量避免因环境问题影响企业正常经营。

(二) 环境问题对企业经营效率效果造成的不良影响

内部环境审计是企业提高经营效率、改善经营效果的有效提示。一般来说, 在内部环境审计中, 实现了环境财务信息效益性的企业, 经营效率均比较高、经营效果良好;反之, 在内部环境审计中效益性低下的企业, 生产效率就比较有限。在内部环境审计中效益低下的企业, 一般是由于生产设备陈旧, 工艺落后, 污染治理设施缺失或不完善, 废水、废气处理程序不合理, 难以实现稳定的达标排放, 导致企业的禁止生产或限量生产, 无法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 影响经营效率和经营效果。内部环境审计中效益低下的企业一般都是老企业、中小企业, 在企业建立之初, 免费使用环境资源, 不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 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不注重生产设备的更新或环境设备的购置, 使得企业经营效率效果均欠佳。通过内部环境审计, 使企业可以意识到自身的环境活动及其环境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效益性程度。通过对内部环境审计结果的分析, 可以洞察环境活动和环境财务信息的不合理, 进而提高经营效率、改善经营效果。

(三) 环境问题对社会资源造成的不良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但这种依靠发展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 导致了能源使用效率低, 资源消耗量大, 环境污染严重。当经济增长到达一定阶段时, 对环境资源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企业生产形成的三废 (废水、废气、废渣) 造成空气、水、土壤、食物等的污染;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噪音、振动;电磁波通讯设备所产生的微波和其他电磁波;原子能和同位素机构所排放的放射性废弃物和飘尘等对环境资源的破坏, 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由于环境问题的不良影响在本区域或更大区域扩散, 导致企业环境污染超越企业的地域范畴向企业外部蔓延, 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区域影响的环境污染。如2012年1月因广西金河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河池市金城江区鸿泉立德粉材料厂违法排放工业污水, 引发举国关注的“柳州保卫战”, 这起污染事件对龙江河沿岸众多渔民和柳州三百多万市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该事件是由企业的环境污染引发, 但其不良影响的范围远大于企业的地域范围, 扩散至龙江河沿岸, 甚至整个柳州。在内部环境审计中, 遇到可能对社会资源造成严重影响的环境问题, 企业应当及时采取措施, 减少对周边生产生活的影响。

对于在内部环境审计中识别出的环境问题, 内部审计人员应进一步对其进行评估, 通过职业判断, 确定该环境问题是否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是否对企业经营效率效果产生影响, 是否对社会资源造成严重影响及其影响程度, 以便在内部环境审计中采取适当的措施应对环境问题。

三、内部环境审计中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法

内部审计中识别出的环境问题可能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可能对企业经营效率效果产生影响, 可能对社会资源、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在内部环境中, 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应针对环境问题的不同影响采取适当的措施积极应对环境问题。内部审计机构或企业内部在应对内部审计中识别出的环境问题时, 需要从内部审计机构或企业范围去分析环境问题对企业的影响程度, 是否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效率效果或社会公共资源, 针对环境问题的不同影响程度, 内部审计机构或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

(一) 对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法

内部环境审计中识别和评估的环境问题如果对企业的正常经营产生影响, 那么一般来说是违反了企业正常经营所必须的合法性、合规性。对于识别并评估的违反合法性、合规性的环境问题, 内部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本企业必须遵守的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 以此类法律法规为准绳, 要求企业严格遵守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 为企业的正常经营提供一个宽松、有利的经营环境。

内部环境审计的主要依据是国际通行环境体系和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ISO14000认证系列标准是由国际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负责制定的一系列的国际通行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包含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在内, 主要用于指导各类组织 (企业、公司) 取得正确的环境行为。ISO14000认证系列标准适用于制造业、加工业、建筑、运输、废弃物管理、维修及咨询等服务业。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具体包括有关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有关提高环境质量的环境标准, 如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国际上适用的环境管理系统的标准等;国家环保政策、方针、战略。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试行) 》、《基本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试行) 》等法规中, 也有关于保护环境的条款。

(二) 对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法

一般来说, 在内部环境审计中, 实现了环境财务信息效益性的企业, 经营效率均比较高、经营效果良好;反之, 在内部环境审计中效益性低下的企业, 生产效率也比较有限。由于陈旧的生产设备和落后的生产工艺, 容易导致环境污染, 使得企业背负的环境债务急剧上升, 环境债务可能严重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 更有甚者可能会威胁企业的持续经营。

笔者认为企业可以对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环境的因素采取以下应对措施:第一, 设计并执行关于节能减排监测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就节能减排监测设计并执行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制定企业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方法、监测方法等指标体系, 针对企业所属行业性质, 制定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及其应对措施。第二, 加快实施环境会计。环境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结合, 主要反映、报告及考核企业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的成本价格内容, 企业应尽快建立相应机构, 在研究和制定一套适合本企业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环境会计的实施有助于从环境方面评价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第三, 提高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就目前企业所处环境来看, 内部环境审计的落实和实施还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对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 要求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熟悉或精通审计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 企业要从内部环境审计方面减少或消除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因素, 必须培养高素质的环境审计人员, 否则将无法有效实施内部环境审计。

(三) 对影响社会公共资源的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法

企业在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时, 对社会资源的不当利用必然导致社会公共资源的环境问题,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中识别和评估出的对社会公共资源造成不良影响的环境问题, 内部人员或内部审计机构应积极引导企业对待社会公共资源的态度。内部环境审计是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而依据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 对企业环境活动及其环境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内部环境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内部审计机构在监督和评价企业环境活动和环境财务信息时, 要关注企业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态度, 积极引导并改善企业的态度, 将环境信息纳入企业干部考核指标体系, 加快实施绿色GDP的步伐。

首先, 要明确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的使用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其次, 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使用不是免费的, 环境负债的频繁出现促使内部环境审计的出现。由于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使用过程中, 可能出现较大金额的环境负债, 企业为了一定程度上避免环境负债, 一般会从内部环境审计着手。在我国环境审计体系中, 内部环境审计对企业自我检查、自我改进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内部环境审计避免了国家环境审计对企业的“一次性判决”, 也避免了社会环境审计将企业推向风口浪尖的风险。内部环境审计给企业提供了足够的时间进行内部检查、自我改进。企业应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意识, 在企业内部积极推行内部环境审计, 积极应对识别和评估环境问题, 积极引导企业对待社会公共资源的态度。

再次, 内部审计机构必须采取措施增强企业责任感, 促使企业积极履行义务。在内部环境审计中识别和评估环境问题时,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区别对待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和影响社会公共资源的环境问题。对于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从企业合法性出发, 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对于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 内部审计人员应以生产设备、环保设备、生产工艺等为立足点, 发掘企业生产经营潜力;对于影响社会公共资源的环境问题,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引导企业增强责任感, 促使企业积极履行义务, 保障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环境。

四、结语

内部环境审计的方法应从环境问题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三步骤进行落实, 企业作为污染者应积极强化内部控制, 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 对以前遗留环境问题应积极应对, 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于生产活动中。虽然内部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已经很有成果, 但对内部环境审计的落实方法的研究还比较狭隘, 对内部环境审计的研究还有待审计界更多专家的参与。Z

参考文献

[1].王黎, 罗杰.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限制因素分析及发展对策[J].中国商贸, 2011, (33) .

[2].陈惠慧.企业内部环境绩效审计内容和技术方法研究[C].北京:中国会计学会, 2009.

环境现状评估 篇7

关键词:环境风险,评估,风险管理

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完善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水平,对于企业的安全有序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技术支撑层面的建议

(1)提升化学品环境管理基础研究水平企业风险识别核心是贮存、使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有毒化学品,根据不同管理目的,国内外相关部门已经提出重大危险源辨识、管理物质、危险物质、极危险物质等清单。所以危险化学品环境危险程度和环境危险性评估亟待进行,根据相关安全管理条例评估和鉴定使用量较大化学品和常用化学品,并开展环境风险物质和重点化学品控制名录,进而实现重点化学品工业检核标准和准入标准的构建。

(2)进一步研究重点企业风险等级评估方法我国以制造业为主并存在大量石化化工企业,相关部门对风险企业的监管活动需要分级进行,这样才能够优化环境风险管理效益和成本。由于企业开展风险分级管理是建立在风险分级和识别的基础之上,所以应当深入研究重点企业风险等级评估方法,进行企业风险等级评估标准的分类分行业构建,最终实现对重点企业风险源动态管理的规范。

2管理层面的建议

(1)完善立法,充分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根据《意见》中“充分落实环境安全的责任主体”的要求,相关部门应当通过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契机,进行安全主体责任意见的制定,并对环境安全责任主体内涵进行明确,通过一整套防范环境风险制度措施的构建,为企业进行环境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企业环境安全责任主体指的是在环境风险隐患治理和排查的定期开展中主动进行环境风险状况的申报,通过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制度的完善实现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的评审和制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建立应急救援队伍。

在应急状态下责任部门应当开展预先处置活动并将事故源头切断,进而达到对事故最初态势的控制,避免次生环境事件的发生。同时还应当将事故情况主动上报相关部门,通过处置和救援活动的积极参与,为调查事件责任和原因提供有效配合,并支付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和产生的费用。

(2)通过风险申报登记制度实现对风险现状的掌握企业获得经营生产收益也就意味着承担申报企业风险防范措施和环境风险状况的义务。相关部门应当在环境保护法修改的过程中,对环境风险申报登记的法律依据进行明确,通过环境风险申报管理制度的制定实现企业申报贮存、使用、生产化学物质数量、种类、风险单元、防范措施的明确。申报制度建立后,企业主动申报就会代替传统责任部门上门检查,在常态化管理中纳入环境风险和化学品管理,进而为公众监督和环境部门监督提供便利。

(3)建立环境风险隐患的排查治理制度企业落实环境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环境风险隐患的定期排查治理,相关部门应当对风险隐患的排查治理规定进行构建,进而实现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内容、分级、概念的明确。企业则应当对环境风险隐患的定期排查制度进行完善,在全过程管理中评估、治理、报告、等级环境风险隐患。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则应当监督检查企业环境隐患的排查情况,在企业检查或企业上报中出现的较大隐患应当进行公示。同时责任部门还应当对风险隐患移交报告制度进行建立健全,对于涉及其他部门责权的隐患、非法行为应当通过书面形式进行告知。

(4)构建环境风险分级管理制度相关部门还应当积极推动环境风险评估活动的开展,通过环境风险分级管理措施的制定,实现环境风险的分级管理制度的构建。相关部门还应当对企业周边环境敏感区、风险防范措施、内部化学品进行了解,并根据了解情况进行企业环境风险级别的调整。相关部门还应当根部企业环境风险等级的不同,开展管理要求和模式的针对化实施,进而区别管理绿色信贷、上市环保核查、应急物资储备、环境风险申报、清洁生产、污染责任保险、应急演练、隐患排查。

3保证机制层面的建议

(1)强化合作,完善应急联动机制根据权威部门统计,六成到七成环境事件是由于化学品运输、安全生产直接事故造成或处置不当造成。所以,相关部门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方法中应当进行有效配合,尤其是在安全事故处置和运输事故处理过程中,应当保证责任主体充分履行防范和避免环境风险的义务,对于次生环境污染也应当进行有效处置。在受到安全事故报告后,相关部门应当将事故情况及时告知环保部门,并充分考虑专家意见处置事故,避免进一步引发环境污染。(2)建立应急救援物资评估制度相关企业应当依据自身性质进行应急救援物资的配备,但关于应急物资数量、种类的规范还没有建立。相关部门应当进行环境应急救援评估制度的构建,并和安全生产部门、监管部门根据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情况进行应急物资配备标准的分等级分行业制定,进而实现企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能力的提升。

4结语

当前环境风险管理制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相关部门应当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进而推动环境风险评估活动的有序开展,最终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本文对环境风险制度完善进行了分析,但仍存在一定局限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强化重视,进而实现环境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煤炭开采环境影响综合评估探讨 篇8

1 煤炭开采环境影响分析

煤炭开采属于地质相关作业, 所以它所涉及到的环境影响不外乎废弃矿石, 瓦斯, 地表沉降, 地表植被破坏等方面, 进行环境评估的时候需要对以上这些影响条件进行综合的评估。

1.1 煤矸石和煤泥环境影响

煤矸石产生于巷道, 是一种固体的废弃物, 而在洗煤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煤矸石, 一般来说煤矸石没有什么再次利用的价值, 但是由于其产生量十分的巨大需要找到更加合适的处置方法。煤泥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而根据不同的产生原因也会有不同的再次利用价值, 对环境的影响也就不同。从产生的废弃物的量上来看, 截止到2015 年总的煤矸石和煤泥规模能够达到8×108t, 依据矿藏量的大小分布于东西部东部占15.88%, 中部占40.12%, 西部能够达到44%, 8×108t的废弃物如果不能找到有效的利用办法会占用很多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金资源去进行管理和维护, 在利用方面也一直进行着探索如发电, 用于建筑材料等, 但是利用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每年仍会存在大量的未加利用的废弃物。

1.2 矿井水环境影响

水在开采过程中最为常见也必不可少所以也是产生很多的废弃水, 矿井的开采过程中会有渗水产生, 经过排水系统排除的水一般对环境影响不太大, 但是有很多的水会含有大量的杂质, 漂浮物, 一些经过使用的水会含有大量的机器中的机油或者乳化油, 油性漂浮物的增多使得矿井水很难处理, 一些煤炭开采企业不经处理就排放到矿场周围, 这就会对环境造成直接的影响, 植被覆盖收到严重的影响。

1.3 煤矿瓦斯环境影响

瓦斯是矿产开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对开采活动有严重影响的气体, 主要包含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 很多的矿藏开发过程中都是因为瓦斯爆炸而产生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另外一方面即使是瓦斯被及时的排出到矿藏外也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影响。

2 煤炭开采环境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施

煤炭的开采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重要的是能够对环境的影响能够降到最低, 使得煤炭的开采能够呈现可持续性的特征, 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估机制, 对想关的环境数据进行及时的收集整理和评估得出相应的评估结果。

2.1 煤炭开采环境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的时候要对几个比较关键的部分进行评估, 其中主要包含煤矸石的产量以及对其综合利用率, 矿井水的产生的量, 再次利用率和达标利用所占的比重, 煤矿的瓦斯抽采量及综合利用率等等一些数据化的量化的东西, 实际的工作中需要根据不同矿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

2.2 煤炭开采环境影响评估指标数据的处理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数据体系的构建, 一般的做法是进行抽样分析, 对于煤矸石、煤矿瓦斯可以用这种办法, 通过一定的计算公式以这些物质的含量反向的推算可以计算出煤炭矿藏的产量, 另外一方面就是根据煤炭的开采企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高低进行综合的开采利用率的计算。对于矿井水和坍塌区域的计算可以通过当地的水文地质数据进行测算, 在进行数据处理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不同标准之间的换算差值, 参考值的不同, 得出的结果也就不尽相同。

2.3 煤炭开采环境影响评估的实施

想要获得最终的评估结果需要对各项指标进行详尽的分析, 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进行层次分析法, 想要得出的数据更加科学需要更权威的专家进行指标数据的分析, 一般来说以{1、3、5、7、9}表示某一指标相对于另一指标的重要程度, 熟知越高说明重要程度越高, 相反的, 如果指标相对于其他的指标不重要就用{1、1/3、1/5、1/7、1/9}进行表示, 依次为基础可以进行各项指标的权重值的计算, 也可以通过比如EXCEL软件计算得出相应的结果。最终的评估结果可以通过权重值乘以指标数值得到。

3 煤炭开采环境影响评估注意事项

首先要说的就是数据为重, 进行煤炭的开采环境评估工作的时候一般是以相关数据为核心的, 数据是结果的基础, 在评估的过程中要注重细节, 把握质量。

3.1 要注重数据的分析与整理

确保数据来源的真实与准确是前提, 在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要注重横向的比较, 这种横向比较可以是同一地区不同矿区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相似煤矿之间的比较, 不管是哪种比较, 发现数据的差异化较大的时候都要深入的了解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3.2 要注重评估过程的管理

整个评估过程要秉承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 对数据的采集, 分析都要采用客观科学的分析方法, 在评估的过程中要及时的解决遇到的问题, 采用符合当地实际的检验标准。

3.3 要注重评估结果的应用

评估结果及时的公开, 无论是对评估主体还是社会都要做到完全公开, 并对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说明和释疑, 根据评估结果对相关的煤矿企业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

摘要:我国是资源大国更是煤炭开采大国, 煤炭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资源之一很早的时候就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很多城市依靠煤炭的开采为支柱, 但是在煤炭被开采出来得到利用的同时也存在着在开采时对开采地的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 建立健全完善的开采制度规范开采, 并采取相应恰当的环境破坏评估机制来对开采过程进行规范, 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上的降低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构建污染场地环境评估体系探讨 篇9

1 合理设计污染场地环境评估评估体系

依据相关规定可将环境标准划分为三部分, 包括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及环境保护部标准, 其中可将国家环境标准细分为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可将地方环境标准细分为地方环境质量标准与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可将环境保护部标准细分为技术要求、技术规范及技术导则等。

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 以致我国场地污染具有显著多样性、复杂性。依托明确环境标准这一举措既有助于积极开展调查、监测及评价污染场地环境评估工作, 又有利于构建与实施污染场地环境评估制度。通过对比分析, 并结合实际现状可发现, 污染场地环境评估环节尚有诸多不足之处, 有待进行补充与完善,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即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环境保护部标准及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等。尤为注意的是污染场地环境评估过程中存在场地污染程度认定难、修复标准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 此时则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合理细化场地污染标准, 并有针对性地构建污染场地控制与治理标准, 并依据于此对污染场地进行分类、分级处理。实际上, 我国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本底值与背景值地区存在较显著差异, 因此要求相关组织全面了解各地区实际状况, 之后构建能够满足污染场地环境评估要求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另外, 为更精确的开展污染场地环境评估工作, 要求相关组织制定优先污染物清单, 与此同时明确相应的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与国家标准样品标准。

2 合理设计污染场地环境评估评估体系实施框架

2.1 实施领域与范围

关于有毒有害物质生产、经营、贮存或有害废弃物堆放的场地易受到污染。针对于上述污染场地, 待土地利用方式或土地使用者出现变更现象时, 需要进行污染场地环境评估。

2.2 实施流程

根据相关要求, 相关组织应以由粗到细、由浅到深原则为指导积极开展污染场地环境评估工作, 具体包括三大阶段, 即场地环境初步调查、场地环境详细调查、场地污染风险评估。其中各阶段内的具体工作内容如下所示:

第一阶段:场地环境初步调查。依托走访、资料收集等手段获取相关信息, 以判断及识别场地污染源。其中开展场地环境评估所需收集的信息主要表现为: (1) 场地利用变迁资料, 包括场地土地使用与规划资料、土地管理机构的土地登记资料等; (2) 场地的历史与现状相关记录, 包括废物管理记录、化学品储存与使用清单、平面布置图、地下管线图及泄露记录等; (3) 地质、水文地质及地形状况, 包括水文地质详情、地形地貌情况及场地的地质构造等; (4) 有关政府文件, 包括区域环境质量公报、区域经济现状与发展规划、生态与水源保护区规划等; (5) 场地所在区域自然社会信息, 包括场地所在区域的社会信息, 如人口密度、人口分布, 场地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信息, 如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水文等; (6) 周围区域的现状和历史状况, 包括化学品与废弃物的储存和处置设施、污水处理与排放系统、雨水排放与径流、泄露与污染记录等。

通过调查发现, 若场地四周既不存在加油站、化学品储罐, 又没有化工厂、农药厂等污染源, 此时则可宣告污染场地环境评估活动结束;若场地四周存在化工厂、加油站等污染源, 此时则需要进行第二阶段, 即场地环境详细调查。

第二阶段:场地环境详细调查。场地环境初步调查结果显示, 场地四周存在化工厂、加油站等污染源, 所以应实施场地环境详细调查工作, 即依托现场采样及分析测试等方法合理确认该场地是否被污染, 若确定该场地存在污染, 此时应对污染种类、程度及范围进行确认。场地环境详细调查主要分三步进行: (1) 编制工作计划, 即核查分析已有信息、制定安全防护计划、制定采样方案、制定检测方案及质量保证与控制; (2) 现场采样, 即材料与设备的准备、布点定位、安装地下水监测井、样品跟踪管理及采集地下水样品; (3) 数据评估与分析, 即实验室检测分析、数据评估及结果分析。

通过进行场地环境详细调查发现, 场地的环境情况在能够接受范围之内, 此时则宣告污染场地环境评估活动结构;若场地的环境情况在能够接受范围之外, 此时则需要进行第三阶段, 即场地污染风险评估。

第三阶段:场地污染风险评估。根据场地环境详细调查结果显示, 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 以致场地遭受较严重的污染, 此时则需要结合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状况及土地规划大力开展场地污染风险评估工作。其中场地污染风险评估工作具体表现为运用补充采样、资料查询及实验室监测等多种有效手段, 广泛收集场地特征参数与受体暴露参数, 为实施风险评估与治理修复工作提供有力依据。特别注意的是场地污染风险评估所获取的结论应以数据报告的形式提供给相关组织, 由其依据该报告开展风险评估与治理修复工作。

2.3 探索建立污染场地环境评估体系

第一, 可以借鉴国际和国内场地污染防治立法的实践经验, 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开展地方法规、规章及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充实技术支撑体系和规范评估体系。

第二, 突出重点, 加强污染场地的调查与监管, 对城市工业企业污染场地的系统调查、评估, 掌握原厂址及其周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种类、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 建立“重金属和有毒有害有机物污染场地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和“污染场地数据库”等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准确并动态地掌握污染场地的区域分布、污染面积、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等方面的统计数据, 实现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的规范化、自动化和信息化, 逐步建立省、市、区三级场地污染监测网络。

第三, 建立场地污染环境管理的资金筹集和分担机制。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和“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 结合现行的土地收储制度和权属转移环节, 筹建以工业企业污染者和污染场地治理受益者为主, 污染场地收储单位和财政适当补助为辅的多元化资金筹集和分担机制, 可将污染场地治理修复费用纳入开发成本, 对积极承担治理修复费用的单位给予适当的政策收费优惠。探索建立“污染场地治理基金”, 向申请治理修复资金的责任主体提供政策性金融服务。

第四, 建立污染场地相关管理制度和应急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污染场地相关管理制度, 逐步建立污染场地土壤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制度、污染场地土壤治理与修复制度。充分公开土壤的污染状况, 确保有关的开发商、土地所有者、当地社区和居民对土地污染状况享有知情权。在对污染场地进行二次开发前, 环保部门应督促有关责任主体开展污染土壤风险评估, 明确修复和治理的技术要求和修复标准, 监督污染场地土壤的治理和修复。建立污染场地应急管理制度, 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土壤污染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加大土壤污染源控制和清洁生产制度的落实力度, 在生产过程中把对土壤的污染降到最低点。

摘要:为了加强污染场地的监督管理, 环境保护部于2004年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2008年提出了《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 2009年起草了《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征求意见稿) 》, 但我国还没有相关的配套环境评估措施。借鉴欧美几十年来在污染场地的环境管理经验, 现代可持续性污染场地环境管理体系以基于风险为核心, 而环境评估体系的构建是风险管理中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污染场地,环境评估,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王金南, 曹国志, 曹东, 於方, 毕军.国家环境风险防控与管理体系框架构建[J].中国环境科学.2013 (01) .

[2]华小梅, 徐建, 林玉锁.场地污染识别与诊断方法探讨[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2 (11) .

[3]黄瑾辉, 李飞, 曾光明, 袁兴中, 梁婕, 张钊, 唐晓娇.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中多介质模型的优选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2 (03) .

[4]张红振, 於方, 曹东, 王金南, 张天柱, 骆永明.发达国家污染场地修复技术评估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2 (02) .

[5]谢剑, 李发生.中国污染场地修复与再开发[J].环境保护.2012 (Z1) .

[6]张晏, 汪劲.我国环境标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环境科学.2012 (01) .

[7]单艳红, 王国庆, 张孝飞, 林玉锁.中国污染场地分类管理程序与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 (12) .

[8]蔡五田, 张敏, 刘雪松, 李胜涛.论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价的程序和内容[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 (06) .

试分析环境工程评估的工作要点 篇10

关键词:环境;工程;评估;要点

一、环境工程评估的工作现状

这些年来,特别是我们国家加入世贸以后,中国渐渐强壮,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基本建设日日更新,人民生活丰富多样。GDP上涨了,国民的思想觉悟提高了,开始注重周围环境和身心健康,开始有了绿色、低碳、环保生态健康的新思路,环境保护思想意识增强了。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加大了整治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并于2014年4月通过了新的《环保法修订案》,从2015年1月开始实施。随之,中国环保产业、城市环保行业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从事环保职业的工作人员渐渐增多,从事环保产业的单位也逐步增加。国家检测评估机构也越来越多,目前全国具有甲级环评资质在册的评价机构就已经有184家,还有乙级机构、还有环保部直属机构、研究机构以及各地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国家对环境影响环境工程评估的工作已经列为重中之重。

二、环境工程评估的工作要点

1、注重环境工程评估的流程和过程控制。环境工程评估的工作要点主要应注重环境工程评估的流程和过程控制。也就是在接受环评的委托工作后,首要任务是进行流程控制。应先做好评估的准备工作,寻找国家及委托地区最新的法律法规、相关的规划和标准、相关的管理政策和规定。再研究与委托项目相关的技术性文件规定和行业标准,并展开初步的调查和分析。制定环境工程评估的工作方案,明确评估重点,固定评估等级、范围,确定评价标准和环境保护目标。对建设项目进行详细的分析,对评估范围环境状况和影响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并进行有效的监测,完成初步的评价和预测。并提出保护环境的措施,再进行专项的分析评价,提出可行性建议,完成评价报告。其次,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好环境工程评估的过程控制。要有多个预测方案和保护措施可进行比较,择优而用。应坚持严格的行政审查程序,对各类文件、资料、资质等应进行严格的审查,不符合要求的应予以退回。并应允许民众参与监督管理,使环评工作公正合理。

2、注重现状预测跟踪三个阶段的控制。环境工程评估的工作要点主要应注重现状、预测、跟踪三个阶段的控制。现状是指在建项目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稳固进行一些时日后,对周围环境已经形成污染物,对此时的环境影响现状进行评价,确定所有检测指标是否超出检验标准并对环境已经产生影响。预测是指拟建项目或某区域建设发展规划作出环境影响分析,预测规划或项目实施后所生污染物是否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跟踪

是指在建的大型项目和重点项目,在项目实施建设的过程中进行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若分析发现环境影响有超出最初规划的可能,既可调整、修改正在建设的大型项目和重点项目或规划,达到有效控制环境影响、减少日后污染物较多的现象。

三、目前尚存的问题

虽说,自国家实行环保法以来,阻碍了一些对环境影响保护有重大影响的现象,动员一些污染物较多的企业增添的污染物处理实施,获得了一些成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尚存的问题依然需要引起重视,依然需要尽快解决。

1、环境工程评估的工作中把关不严

在进行环境工程评估的工作中,个别评估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接受环评的委托工作后,不能严格按照审批流程进行审核工作,不能坚持按评价原则办事,在检查委托单位上报的环评资料时不认真、不仔细,对委托单位排放设施不符合要求,污水处理设施不齐全,环境保障措施不全面等问题不能及时的指出,没有按规定、按要求勒令委托单位进行改正、完善相应的设施、购齐相应的设备等等,就草率的进行批复,留下了环境将被污染的隐患。

2、环境影响的现状监督管理不严

在对一些已建项目的监督管理过程中,个别评估中心的工作人员由于缺乏对环境污染影响会造成子孙后代的生活质量下降的深刻认识,由于对本职工作责任心欠缺、责任感不强,在检查监督管理一些项目时,发现空气污染有超标现象,污水存在直排现象,垃圾有乱堆放现象等,均不能秉公执法,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环境影响的现状监督管理不严。

四、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1、严把环境工程评估的工作关

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等机构应经常组织从事环评工作的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方面的学习,同时应加强相关文件的学习,提醒工作人员在进行环境工程评估的工作中,应坚持工作原则,特别是在接受环评工作任务后,应严格按照环评工作审批流程进行审核工作,认真仔细的检查委托单位上报的环评资料,严格要求委托单位排放设施必须符合标准,污水处理设施必须齐全,环境保障措施必須全面。对发现委托单位存在不符合要求的问题时应及时指出,按规定、按要求勒令进行改正,按要求完善相应的设施、购齐相应的设备等,否则不予批复上报资料和环评报告。

2、对环境影响的现状严格监督管理

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的工作人员应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要有责任心,对社会要有责任感,对环境污染造成的严重后果要有深刻认识,对人类生存的空间、人们的生活质量应负有保护责任。在对一些已完项目或正在生产的企业进行检查监督管理时,应严格按照环保法及相关规定或标准进行检查,发现空气污染有超标现象,污水存在直排现象,垃圾有乱堆放现象等,均应秉公执法,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或关停整改。对环境影响的现状应做到严格监督管理。

总结:通过上述浅析,要做好环境工程评估的工作,把握工作中的重点、要点、关键点,必须加强在岗工作人员的监督管理,必须加强在岗工作人员专项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培训,提升在岗工作人员的科学素养和思想觉悟,堵住工作中疏忽和渎职的漏洞。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号召全民节能,全民减排,全民注重生态环保,还人类一个美好的、安全的、生态平衡的生活环境。

北京垃圾治理环境管理评估研究 篇11

从全国范围看, 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计数据, 2008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54亿吨, 垃圾处理量为1.34亿吨。也就是说, 全国城市一年约有2000万吨垃圾没有被处理掉。由此可见, 填埋等传统手段已经是末端治理。参照国外的情况, 减量才是根本。例如日本在推行垃圾减量化措施后, 垃圾总量降低几乎50%, 垃圾问题得到很大的解决。由此可见, 垃圾减量, 分类资源化才是关键。在我国, 垃圾分类已经提出来很久了, 公众对于这个概念的认识度很高, 这是实际操作中经常发生混淆。从技术上来说, 工业化分类已经可以很好的对垃圾进行处置和归类, 但是由于投资很大的缘故, 普及面还不够大, 成为垃圾减量的一个障碍。

北京目前已经将增能力、调结构、促减量作为解决垃圾问题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从目前情形看来, 放在第一位的仍然是“增能力”, 毕竟北京面对4年后填埋方法的废弃。然而, 无论从管理到投资都已经开始倾向于促减量的目标。

垃圾的填埋处理需要大量占地, 焚烧又因为毒副作用而争议颇大。到底怎样的处理方式可以避免现在的捉襟见肘呢?专家提出, 运用工业化的技术对垃圾进行工程化处理, 主要就是填埋, 焚烧, 堆肥等方式, 具体仍需依据当地情况。而焚烧作为一种手段, 也许不是最好的, 但是在大城市, 由于土地缺稀, 焚烧可以节省将近90%的土地。对于大气的污染也远远低于填埋处理方式, 使城市的主要处理手段。有人认为焚烧是讲固体污染转化为气体污染, 其实焚烧技术的核心和主题投资都集中于烟气净化上, 这样就有效的控制了空气污染。

现在有些公众仍然认为焚烧一定会致癌, 其实, 从技术角度上讲, 焚烧已经可以达到对环境安全无害的程度。1992年之前, 一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还未被识别时, 的确存在焚烧气体有毒的问题, 但是在一些致癌物质的毒副作用被发现之后, 中国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 将这个问题已近很好的控制在安全范围中了。

关于垃圾焚烧安全性问题的更重要的一点说明是, 垃圾处理主管部门迄今为止还没有出台关于垃圾焚烧厂的操作运行规范、监督处罚制度等。企业都是追求经济利润的, 有时为了节省成本, 必要的设备没有安装, 或是零件得不到及时的更新, 耗材超负荷使用或是以次充好, 运行的安全成为隐患。可以说, 垃圾焚烧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因为规范, 监管的缺失。

那么, 北京的城市垃圾治理又该在技术, 机制, 和理念上有怎样的突破呢?有什么是需要从国外借鉴的呢?

垃圾问题是各国普遍存在, 所以相对的技术上的更新也比较迅速。而北京, 与发达国家相比, 差距不是因为资金, 技术, 而主要是因为垃圾的管理理念。比如说, 去年开始北京政府投入百亿元资金处理垃圾, 然而95%的资金投向最终还是在末端治理, 相对于发达国家90%的资金在减量和资源化的管理上, 我国的垃圾问题显得处于被动和末端。

北京市政府垃圾处理主管官员谈及垃圾全程管理问题时, 也认为北京还处于生产不考虑废弃的阶段。垃圾管理实际上是结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 但是目前的垃圾管理还仅仅停留在末端治理, 前端的工作, 比如法律制度、产业政策、消费导向等, 都没有将产品生命周期考虑进去, 工作远远没有到位。垃圾管理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综合管理”, 而综合管理的核心又包括:

(1) 对策由被动转化为主动; (2) 政府各部门通力合作; (3)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实施管理。

垃圾是社会物流的最末端, 所以垃圾问题的解决必须从社会物流的源头开始, 从资源开发到生产, 流通消费, 废气等全过程控制和管理。要实现全过程管理, 就要求所有的部门合作, 一起解决垃圾管理的社会问题。同时加大宣传教育, 政策引导, 法律约束, 经济激励等手段, 从各个角度, 有效地达到垃圾管理, 保护生态环境, 为发展把握契机。

参考文献

[1]郭怀成, 尚金城, 张天柱.环境规划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邵敏, 赵美萍.环境化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陆书玉.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百年中国金融思想史下一篇:快速装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