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现状监测方案

2024-09-25

环境现状监测方案(通用10篇)

环境现状监测方案 篇1

青城外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现状监测方案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青城外滩环境

2、建设单位:知新工程

3、建设地点:青城外滩

4、联 系 人:陈婷联系方式:

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1、采样布点:本次大气监测共布设4个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置在项目所在地,具体布点位置见附图。

2、监测指标:SO2、NO2、PM10,TSP , SP,大气降水,烟尘等等

3、监测周期及频率: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要求,3个大气污染指标均监测5天。其中SO2、NO2按四个时段,一小时浓度每次采样不低于45分钟,PM10采样时间不低于12小时。

4、监测指标分析按GB3095-1996所提供的国家标准方法和推荐方法进行。

三、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

1、采样布点: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设置3个断面。Ⅰ号断面设置在走马河下游1000米,Ⅱ号断面设置在青城路500米,Ⅲ号断面设置在江河下游1500米。

2、监测指标: pH、DO、COD、BOD5、氨氮、石油类、硫化物、水温、流量,总磷,总氮,氢化物,挥发酚,各种重金属离子,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氯化物,硫酸盐。。。。

3、监测周期及频率:地表水监测天数为连续三天,每天一次。

4、采样、质控、数据处理方法:按国家标准方法和推荐方法进行。

5、分析方法:按GB3838—2002所提供的国家标准方法进行。

四、声学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1、采样布点:本次环评在项目拟建工程场界及敏感点布设噪声监测点4个,其中江河为边界点,青城路为敏感点,具体布点位置见附图。

2、监测指标:噪声,昼间、夜间连续等效A声级。

3、监测周期及频率:共监测1天,昼、夜各1次。

4、监测方法及数据统计: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GB/T14623-93)进行。

环境现状监测方案 篇2

1监测对象的选择

1.1更加明确了监测对象的选取标准。

在2009年颁布的新导则中, 对于监测对象的选取标准进行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增强了在监测对象选取时的可操作性。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其两条重要的原则:首先对于建设项目中的污染物排放测有了更加明确规定, 即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律法规或标准文件等, 只要有相关限值的污染物都应该给予监测;其次在国家缺少制定的相关标准文件的时候, 对于那些毒性和污染较大的污染物排放也应该给予监测。

在新旧导则的对比中, 我们发现旧导则在这方面的规定显得较为模糊。只是将监测的侧重点放在了排放量较大的污染物和对于当地环境已经造成了较大污染物上, 这是其不足之处, 由于其规定的较为模糊, 对于当地环评单位在制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方案等相关的文件时带来了操作上的困难, 因为旧导则放的尺度较大, 所以对于环评文件的严肃性并没有得到认真的对待。由此可见新导则在这方面还是做了很大改进的。

1.2新导则的执行标准更加严格。

新导则在环境监测对象 (或称因子) 的数量方面没有设置上限, 规定只要符合前两个标准的对象都必须纳入监测范围中。而旧导则对于监测对象的数量有着数量上的限制, 并规定一般不多于5个, 由新旧导则对比我们可以看出, 新导则在执行标准方面是更加严格化, 对于环境监测和保护日益严峻的今天, 是一个适应性的调整, 符合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思想。

2更严格的监测频率

对于监测频率的执行, 新导则在制定的过程中对其要求更加严格, 主要是使对环评现状的监测更具有代表性, 在扩大其样本范围的基础上, 对项目建设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更能真实地反应出来。

2.1对于不同评价等级的项目, 其监测天数在新导则中规定都要至少监测7天, 而此项规定在旧导则中怎没有这么严格, 对于二三等级评价的项目只需要监测5天即可。

2.2在每天监测的时频方面新导则也更加严格, 与旧导则规定中一级评价项目只需涵盖6个时段相比, 新导则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两个时段至8个规定时段;在二、三级评价中新导则规定要涵盖4个时段, 而旧导则只需涵盖3个时段而去掉了其中的02时的监测。

2.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新导则的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新导则规定日平均浓度监测值应该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对某些物质相关数据有效性的规定, 如对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监测时数要达到18小时。而旧导则在实施过程中则没有相关的规定。但是由于技术原因, 部分监测站要达到此项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们在改进和升级相关监测站技术设备方面仍需做出更大的努力, 使其能跟上我国对于环评监测的具体要求, 不至于是新的环评标准的制定成为一纸空文。

3细化和严格了监测布点的设置

在旧导则中对于监测布点的设置有的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定, 有的则是对于设置点的数量要求达不到今天对于环境监测的要求, 所以新导则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实施和颁布, 在监测点的布置方面做了更加详细和细化的规定, 弥补了旧导则相关规定在这方面的不足和空白。

3.1新导则在对监测布点的规定中更加具体化了, 除了引入了极坐标的概念, 还在其布点原则中增加了风向、环境保护目标、功能区等因素。而旧导则在这方面的规定则是尺度比较大, 没有新导则这么细化。其中对于监测点的设置, 新旧导则在规定方面也不一样, 这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 在旧导则中对于监测点的设置需在拟建设项目的地点设置;而此项在新导则中则是必须在拟建项目地点的上下风向设置监测点, 对于在拟建项目的地点是否应设置监测点并没有做出规定。

3.2在新导则中增加了对于监测布局点的数量规定, 尽管在一二级评价项目中的数量没有太大变化, 但是对于那些环境保护目标较多、地形复杂和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的地区可酌情则加监测点的布局数量。在三级评价项目的监测中我们要适当的增加监测点的布置, 一般是2~4个;而在此项规定方面旧的导则只规定了1~3个。

3.3在新旧导则的对比中我们也会发现在新导则中新增了一些内容, 如具体规定了对公路、铁路和城市道路类的方面建设项目布点及其周围环境。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环保审批的依据之一, 因此其科学性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环评现状监测不仅对于在表明环境现实状况的同时, 有构成了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技术基础, 而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颁布并实施正是体现了环评现状监测的重要性, 值得我们在此基础上一步步完善环评监测的制度。而相关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对于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中各项现状监测的技术要点的掌握不仅是对其自身职业技能的要求, 同时也是新形势和新环境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史啸勇.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现状监测的技术要点[J].能源环境保护, 2009, 23 (6) :56-57.

室内环境监测的现状及问题 篇3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建筑物室内的装修越来越重视,使得室内环境的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尤其是人们开始注重“绿色生活”之后,对室内的环境要求也“水涨船高”。因此,对建筑物的室内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治理,就成了社会的热门议题。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室内环境污染的一些特点以及监测的一些不足,着重研讨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室内环境;污染;监测

室内环境产生的问题不仅与建筑物本身的材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室内装修材料、家用电器的使用、室外环境、日常生活等因素也不容忽视。尤其是装修后室内空气的污染,更是危害居民人身健康的杀手。因此,做好室内环境的监测工作,是保证居民免受(或者少受)室内污染物侵害的关键前提。

1.室内环境污染的类型

1.1建筑物自身材质对室内环境的污染

现在没有绝对的环保材料,大部分的室内污染都是来自建筑材料,目前室内环境空气中以化学性污染最为严重,主要的有毒有害气体是甲醛、苯及苯系物等挥发性有机气体。在公共建筑中,氨气污染最为严重;办公室中,甲醛气体污染重,同时由于空气流通不够,造成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污染严重,所以高楼大厦的办公室要多开窗通风。建筑材料的。居室里,除了甲醛气体外,还伴有苯、甲苯等有机气体污染。

1.2装修后的室内空气污染

装修后由于没有经过有效的通风放味,空气中还残留着大量的甲醛、苯等有害物质。装修后的污染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造成人体免疫功能异常、肝损伤及神经中枢受影响;对眼、鼻、喉、上呼吸道和皮肤造成伤害;引起慢性健康伤害,缩短人的寿命;引起致癌、胎儿畸形、妇女不孕症等;此外,由于甲醛对皮肤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接触后会使皮肤变皱,汗液分泌减少,会阻碍毛孔内脏物的排出和人体的新陈代谢。

1.3家用电器产生的污染

家用电器一般有噪音,辐射,病毒。例如:电视机、电冰箱、空调机、收录机、电脑、微波炉、电热毯、手机等等,都散发着看不见、嗅不到、摸不着的“电子雾”,不仅污染空气,也威胁着健康。科学家把“电子雾”称之为“恐怖的幽灵”,“可怕的电子弹”。目前,“电子雾”污染已被国际上列为人类环境的第5大公害,将对家庭生活产生潜在危害。

1.4日常生活造成的污染

日常生活造成的污染主要有气体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硫化氢、氨气、甲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等,特别是室内通风条件不良时,这些气体污染物就会在室内积聚;还有是微生物污染物如:细菌、病毒、花粉和尘螨等,来源于死或活的有机体。室内潮湿的地方,容易滋生真菌,造成微生物污染室内空气。真菌在大量繁殖的过程中,还会散发出令人讨厌的特殊臭气。

2.室内环境监测的现状分析

2.1监测意识薄弱

多数市民对于室内环境防范意识不够。市民在购房、装修时没有向商家提出室内污染要求,在选购材料时仅一成市民会向商家索取检测报告(如材料放射性、有毒气体释放量);其次对室内污染存在许多误区,如认为通风就可解决室内污染问题,殊不知甲醛可释放10多年,放射性和氡气可以说是相伴终生的。并且对国家室内污染相关法规知之甚少,难以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权利。轻信商家和装修公司的绿色、环保宣传,真伪难辨。

2.2监测手段缺乏

目前监测家庭室内环境需要检测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氨、TVCO等六种对人体有害的气体,由于多种条件限制因素的影响,导致监测手段只有少数几种。如在进行监测时需要提前关闭门窗十二小时以上,同时该封闭场所内打开所有橱柜,不能吸烟等,然后一氧化碳的测定用非分散红外法;甲苯和二甲苯卫生检验标准方法用气相色谱法;二氧化氮检验标准方法用改进的Saltzman法。

2.3缺乏科学的检测标准

目前的室内检测标准只有如下要求:预先封闭居室 12 小时,封闭时不得使用空调换气设备以及空气净化设备等;室内环境检测人员现场检测时,室内人数最好不要超过三人;室内环境现场检测时,所有在场人员严禁吸烟;现场不要遗留残余装饰杂物,如板材、油漆、涂料,稀释剂等。以上要求并没有严格做到科学的标准化规定,最终将会导致监测结果不准确。

2.4污染的治理存在漏洞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世界卫生报告中,明确将室内空气污染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杀手之一。现代人正进入以“室内装修污染”为标志的第三代污染时期。虽然当前治理室内污染的方法手段很多,但是很多治理方法都存在漏洞。如仅靠闻气味,污染难辨别;用了环保材料,仍有装修污染;建材市场混乱,原始污染严重; 环保常识欠缺,认识不科学;病急才投医,临时抱佛脚。以上问题都是当前治理室内污染时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仍需装修部门及住户严加注意。

3.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3.1严格选择装修材料,提高室内环境监测意识

从目前一般家庭装饰装修看,重点应该注意以下三类装饰材料的选择: 一是石材瓷砖类。这类材料要注意他们的放射性污染;二是胶漆涂料类,比如家具漆、墙面漆和装修中使用的各种黏合剂等。这类材料是造成室内空气中苯污染的主要来源;三是木质板材类,比如各种复合地板、大芯板、贴面板以及密度板等。这是造成室内甲醛污染的主要来源,而且消费者不好把握。大家在选择时要注意品牌的选择和外在质量的选择外,也可以在价格上进行比较。

3.2完善监测手段,发展监测技术

室内环境监测治理是朝阳行为,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发展速度也十分惊人。我们离不开与我们朝夕相伴的空气,但是装修装饰的不当加重了室内空气的污染程度,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完善室内环境监测手段,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卫生,建筑,环保等行业共同面临的艰巨任务。

3.3强化相关的污染治理工作

人类生存离不开空气,人的一生约8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特别是老、弱、病、残、幼、孕等体弱者在室内活动时间更长,室内环境质量的好坏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更加重要。现在仅有的几家环保单位远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随着国家对室内环境,环保,建筑建材及相关行业的重视,对这些行业的监督力度也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应该强化相关的污染治理工作,从而保证人民的健康,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4.未来室内环境监测的展望

室内环境检测和治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新兴行业。而走入室内环境检测治理的经理人员面队新兴行业,无论是市场运作,还是检测标准、检测流程,行业的职业特点,以及治理产品或施工方法都要从头开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持续提高和室内环境质量标准的不断完善,我国室内环境治理的市场将继续保持上升态势。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建筑物室内的装修越来越重视,使得室内环境的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但只要人们不断提高环保意识,做好室内环境的监测工作,不断完善室内环境质量的标准,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将不再是难题。

【参考文献】

[1]警惕室内空气检测陷阱-中国质量万里行,2012(10).

[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北京室内环境污染检测治理中心,2012-12-6.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篇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15年7月26日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存在范围和要素覆盖不全,建设规划、标准规范与信息发布不统一,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监测与监管结合不紧密,监测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影响了监测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政府公信力,必须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坚持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明晰事权、落实责任。依法明确各方生态环境监测事权,推进部门分工合作,强化监测质量监管,落实政府、企业、社会责任和权利。

健全制度、统筹规划。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统一规划布局监测网络。

科学监测、创新驱动。依靠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加强监测科研和综合分析,强化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先进装备与系统的应用,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综合集成、测管协同。推进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和共享,开展监测大数据分析,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有效联动。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二、全面设点,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四)建立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国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监测和评价,客观、准确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五)健全重点污染源监测制度。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确定的重点排污单位必须落实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的法定责任,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监测要求。国家重点监控排污单位要建设稳定运行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依法开展监督性监测,组织开展面源、移动源等监测与统计工作。

(六)加强生态监测系统建设。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生态遥感监测系统,研制、发射系列化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和环境卫星后续星并组网运行;加强无人机遥感监测和地面生态监测,实现对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等大范围、全天候监测。

三、全国联网,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

(七)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林业、气象、海洋等部门和单位获取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数据要实现有效集成、互联共享。国家和地方建立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共享与发布机制,重点排污单位要按照环境保护部门要求将自行监测结果及时上传。

(八)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加快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与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开发与应用,开展大数据关联分析,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和执法提供数据支持。

(九)统一发布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依法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规范发布内容、流程、权限、渠道等,及时准确发布全国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及生态状况监测信息,提高政府环境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保障公众知情权。

四、自动预警,科学引导环境管理与风险防范

(十)加强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提高空气质量预报和污染预警水平,强化污染源追踪与解析。加强重要水体、水源地、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等水质监测与预报预警。加强土壤中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的污染物监测。提高辐射自动监测预警能力。

(十一)严密监控企业污染排放。完善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排放自动监测与异常报警机制,提高污染物超标排放、在线监测设备运行和重要核设施流出物异常等信息追踪、捕获与报警能力以及企业排污状况智能化监控水平。增强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与处置能力。

(十二)提升生态环境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能力。定期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对重要生态功能区人类干扰、生态破坏等活动进行监测、评估与预警。开展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型特征污染物及危险废物等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事件应急监测能力。

五、依法追责,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联动机制

(十三)为考核问责提供技术支撑。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监测与评价结果,为考核问责地方政府落实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污染防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等职责任务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十四)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执法同步。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依法履行对排污单位的环境监管职责,依托污染源监测开展监管执法,建立监测与监管执法联动快速响应机制,根据污染物排放和自动报警信息,实施现场同步监测与执法。

(十五)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管。各级相关部门所属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设备运营维护机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和技术规范开展监测,健全并落实监测数据质量控制与管理制度,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环境保护部依法建立健全对不同类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及环境监测设备运营维护机构的监管制度,制定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规定。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大监测质量核查巡查力度,严肃查处故意违反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行为。党政领导干部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六、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制度与保障体系

(十六)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制定环境监测条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管理办法、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统一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生态、污染源、噪声、振动、辐射等监测布点、监测和评价技术标准规范,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修订完善。增强各部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确保排污单位、各类监测机构的监测活动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

(十七)明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主要承担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境执法监测、环境应急监测与预报预警等职能。环境保护部适度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准确掌握、客观评价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状况。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监管重心下移,加强对地方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管理。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相应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逐级承担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及环境应急监测等职能。

(十八)积极培育生态环境监测市场。开放服务性监测市场,鼓励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参与排污单位污染源自行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运行维护、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清洁生产审核、企事业单位自主调查等环境监测活动。在基础公益性监测领域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包括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运行维护等。环境保护部要制定相关政策和办法,有序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制度化、规范化。

(十九)强化监测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环境监测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促进和鼓励高科技产品与技术手段在环境监测领域的推广应用。鼓励国内科研部门和相关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推进监测仪器设备国产化;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优先使用国产设备,促进国产监测仪器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借鉴监测科技先进经验,提升我国技术创新能力。

环境现状监测方案 篇5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方案评价标准中包含了几项重要的指标,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污染防止设计指标、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等,所谓标准包括环境影响保证书和报告书规定的标准、总量控制指标的审核等,有区域环境规定的除外,则该地区所规定的计划书标准来执行即可。在废水排放标准的设置中要着重注意,首先,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方案报告书的执行日期区间要加以明确,其次对于各项环境污水排放功能要采取不同的执行标准。对于一个排放口最多只能选择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标准测定值。在进行废气排放时要严格规定相应的排放标准,例如,要按照国家的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来进行测定,对于需要按照组织排放的区域,要按照行业要求来测定最高的排放点和最低的排放点,而且要设定最高的排放速率,不能超过最高排放速率。对于一切没有组织的排放电源就需要来以浓度值来测定排放量。

环境现状监测方案 篇6

温湿度综合监控管理系统

目 录

第一部分:概述

(1)粮食仓储概述………………………………………………………………03(2)粮仓粮库环境温湿度监控系统应用背景…………………………………04(3)粮仓粮库环境综合监控管理系统…………………………………………04 第二部分:系统组成结构

◇上位管理主机…………………………………………………………………05 ◇数据通讯部分…………………………………………………………………05 ◇现场控制监测点………………………………………………………………05 第三部分:控制模式

◇控制方式………………………………………………………………………06 第四部分:功能特点

(1)粮库环境温湿度监测………………………………………………………07(2)O2、CO2浓度监测•…………………………………………………………07(3)数据存储功能………………………………………………………………07(4)设备联动控制功能…………………………………………………………08(5)防火自动报警功能…………………………………………………………09(6)现场报警功能………………………………………………………………09(7)远程传输和网络管理功能…………………………………………………09 第五部分:监测软件数据平台

(1)友好的用户登陆管理界面…………………………………………………10(2)实时历史、曲线报表数据分析…………………………………………10(3)多种形式的报警功能………………………………………………………11(4)远程控制……………………………………………………………………11(5)监控终端……………………………………………………………………11

第一部分:概 述

(1)粮食仓储概述

我国现有14亿人口,粮食储藏好坏是关系到人民健康、市场供给、国家稳定的大事。随着人口增长迅速、耕地逐年减少、人类对社会物质生活的需求愈来愈高。粮食的利用与保护得到社会的更加重视,人类必须杜绝粮食浪费与霉烂现象发生,珍惜粮食。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粮食生产和消费国。据统计,我国粮食收获后在脱粒、晾晒、贮存、运输等过程中的损失高达15%,远远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5%,在这些损失中因未达到安全水分造成霉变、发芽等损失的粮食又占到5%。

粮食在储藏期间,如果水分超标,粮堆内部的水分就表现出向表面及粮粒间隙中的空气缓慢游离的趋势,因粮食水分从不流动的空气中逸出比较困难,它在粮粒间聚集,当湿度达到饱和点时即开始凝结,随之产生发酵和局部温度升高现象,这又促使粮粒释放出水分和加速相应的发酵过程。当环境温度升高,粮食中带有的粉尘、杂质、特别是有机物杂质加速了上述过程,严重威胁到安全储粮,导致粮食腐烂。

因此粮仓粮库环境应保持通风、干燥,内外整洁有序。粮库中应采取防鼠、防蝇、防虫、防盗等设施,杜绝有害虫类的滋生。

(2)粮仓粮库温湿度环境监控系统应用背景

建国以来,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粮食仓储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就整体而言,我国粮食仓储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与一定的差距。目前,大部分粮仓库仍为人工监控管理,如降仓温通风是仓房日常管理中,尤其是低温储粮管理中的一项操作较为频繁、辛苦的工作,经常需要在半夜开机:由于粮食呼吸,储粮稳定性较差,保管员需不断翻动粮面,通风降温散湿,因此国家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粮情,粮仓温度靠人工监测,保管员需要频繁巡查,工作强度大,并且监测结果不精确。

(3)粮仓粮库温湿度环境监控系统

SQ-KZ粮仓粮库环境综合监控系统可以实时全面的掌握粮库内的温湿度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做出正确处理,保证粮食长期安全存储。本系统采用世界上先进的微电脑技术、PLC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带有LCD显示和键盘操作,能够自动监测粮仓粮库内的粮情、温度、湿度,并能与粮仓粮库内的加热、制冷、除湿、通风等设备进行联动,控制加热、制冷、除湿、通风等设备进行工作,也可根据人工设定的数值定时控制设备或根据需要进行人工开启,使仓内粮温、水分、仓内气体的有效浓度与配比维持稳定状态,保证粮食仓储的安全。

第二部分:系统组成部分

SQ-KZ粮仓粮库环境综合监控系统主要包括:上位管理主机、数据通讯部分、现场控制监测点、数据采集终端等。

◇上位管理主机

可选用物联网感知应用平台或者是为客户专门定制的操作监测平台。能够实现监测、查询、运算、统计、控制、存储、分析、报警等多项功能,并能与粮仓内设备联动,自动计算和控制加热、制冷、降湿、通风等设备运行工作。

◇数据通讯部分

可根据需要选择有线传输与无线传输方式,对于仓内布线不方便的粮库,可以采用无线通讯方式,利用GPRS/3G或Zigbee无线通讯。

◇现场控制监测点

现场控制监测点主要由数字温湿度变送器、数据采集仪、通讯转换器、配电控制柜及安装附件组成。所有监测点的温湿度测量值最终转换为数字信号,被传送到上位管理主机,通过配套的数据管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存储、打印等。

第三部分:控制方式

◇自动控制-----根据设定的参数,智能控制箱按照预先编制的程序自动运行。

◇手动控制-----根据需要,可以选择现场手动控制方式,启动各种模式。

◇集中监控-----监控中心室能够实时显示并自动记录粮仓粮库内的监测数据以及外围设备的工作状态,远程设定每台控制箱的工作参数,自动报警。

◇3G互联网监控------通过安装配套的物联网监控软件,或者视频监控软件,可以通过英特网实时了粮库内的环境变化信息及设备的运行状态等。

第四部分:系统功能特点

(1)粮库环境温湿度监测

通过温湿度传感器监测粮仓粮库内的环境温湿度,并能对数据进行采集、分析运算、控制、存储、发送等。

(2)O2、CO2浓度监测

--粮食是生命的有机体,具有呼吸功能。为了解储藏条件是否适宜,常需要了解粮食在储藏期间的生理状态,需要测定储粮的呼吸系数。

--在粮仓内部署二氧化碳或氧气浓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粮库中的气体含量,当浓度超过系统设定的阙值范围时,通过有线或无线传输技术将相关数据传送到用户监控终端,由相关工作人员做出相应调整。

(3)数据存储功能

具有大容量数据存储功能,现场可显示、查询监测数据和设备工作参数。

(4)设备联动控制功能

--降温、散湿、通风是仓房日常管理中的一项操作较为频繁、辛苦的工作,经常需要在半夜开机,由于粮食呼吸,储粮稳定性较差,保管员需不断翻动粮面,通风降温散湿。实现仓窗、制冷、制热、通风等设备自动开关,对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意义重大。--上位机控制平台可根据粮库环境的要求,对已设置的温湿度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自动计算和控制加热、制冷、降湿、通风等设备状态,也可根据人工设定的数值定时控制设备或根据需要进行人工开启。

(5)防火自动报警功能

可提供现场声光报警,监测系统报警,并通过电话语音拨号报警或发送报警短信通知相关人员。

(6)现场报警功能

用户可设定某些参数指标的上限和下限,根据温湿度实测值与人工设定的超限值进行对比分析,若实测值超过设定的范围,则通过屏幕显示报警或现场声光报警。

(7)远程传输和网络管理功能

可联网远程传输现场监测到的各种信息,上级部门可随时调用、检查粮库环境的各项数据、报表,提供集中式系统管理及数据检索功能,可与其它信息系统共享数据,支持TCP/IP协议。

第五部分:监测软件数据平台

我公司自主研发的粮仓粮库温湿度系统软件,实时采集粮仓粮库现场数据,经传感器数据模块传送至ZigBee节点或RS485节点上,然后通过光纤、GPRS/3G网络传输到数据平台,按照相关设定进行分析运算、控制、存储等功能,并进一步与粮仓内设备(如通风、制冷、制热、熏杀等)联动完成相应控制。

(1)友好的用户登陆管理界面

--规定用户使用权限,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操作权限,非用户不能登陆系统,保证系统安全,操作简单而富有人性化。

(2)实时历史、曲线报表数据分析

--系统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以实时曲线的方式显示给用户,并根据需要按照日、月、季、年参数变化曲线生成历史报表。便于对粮仓粮库的运转情况进行分析并做出改进,提高粮食仓储的效率与安全。

(3)多种形式的报警功能,适合不同场合需要

--工作人员根据粮仓粮库内的具体情况,设置温度、湿度等参数限值。在监测时,如发现有监测结果超出设定的阈值时,系统会自动发出报警提醒工作人员,报警形式包括:声光报警、电话报警、短信报警、E-MAIL报警等。

(4)远程控制

--现场采集设备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有线、无线、GPRS/3G网络传输到中控数据平台,用户从终端可以查看粮仓粮库现场的实时数据。并使用远程控制功能,通过继电器或采集输出模块对粮仓粮库内的相关设备进行自动化控制,如自动通风系统、自动制冷制热系统、自动除湿系统等。

(5)监控终端

--监控终端通过可视化、多媒体的人机界面实现以下主要功能:

①粮仓内粮情、温湿度、CO2浓度全面显示,可查询,包括各种参数以及历史数据等;

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篇7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现状,发展

环境监测技术是监测和预防环境污染的技术, 如今, 环境监测技术已经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在社会实践中, 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广泛, 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而作为管理环境的重要手段, 环境监测水平直接反映了环境管理的能力。因此, 要做好环境管理, 就应将环境监测做为基础, 进行合理有效的发展, 使得环境能够得到保护。

1 环境检测技术现状

1.1 发展迅速

如今,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进行环境监测技术相关工作的人员持续增多。根据相关的资料查询可知, 如今全国一共有2223个环境监测站, 在岗的环境监测相关工作人员达36万人, 在整个环保系统来讲, 这些工作人员站到全部人数中的4%。而在这36万环境监测相关技术人员中, 有2350名高级技术人员, 8400名汇总及技术人员。除了专门的环境监测机构之外, 在其他的行业也有1万人在从事这环境监测技术的相关工作, 并有2634个监测结构。

1.2 具备一定的环境监测能力

环境监测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因素, 如气监测、水监测、噪声监测、生态监测等各样要素, 目前, 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对于环境监测的能力, 并且根据不同因素的不同需求, 也建有数量众多的环境监测站。

1.3 对于环境自动监测的突破

在未来, 空气、水自动检测会是环境监测中的重要发展方向, 它的有效运转, 能够降低环境监测的人力物力。如今, 我国七十多个城市中已经建设了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并开始正式运行。而在十大流域中, 我国也已建设了50多个水质自动监测站, 在31个省中开展了环保系统卫星通讯的建设。除上述环境监测应用之外, 遥感监测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 国家也也对重点流域展开了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工作。

1.4 建立了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如今, 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已经出台了许多环境质量监测标准已经相应的分析方法以及技术规范。而大多数的污染因子也都有其相应的分析标准, 约400项。

1.5 环境监测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

如今, 我国正在大力支持环境监测的科研项目, 在国家的支持下, 我国已经开展了众多的环境科研项目, 这对于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土壤调查等科研项目, 这些项目的开展, 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2.1 检测结果尚不能全面反映环境质量

2.1.1 结果分析不够透彻

如今, 虽然我国在环境监测技术方面取得了不小的科研成果, 且也设立了相应的环境监测机构, 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对于监测获得的数据, 往往只进行简单的分析, 而并没有进一步的进行深入分析。这使得庞大的数据并没有受到良好应用, 不能将数据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

2.1.2 监测频次不足

监测频次不足是我国环境监测中的主要问题, 其主要表现在对于对于污染源的监测频次不足。环境监测频次的不足导致了环境监测数据并不完整, 这种不完整的数据会导致检测结果并不能准确的反映实际情况, 降低了环境监测的有效性, 不能及时的发现环境监测过程中出现的污染问题。

2.1.3 指标没有针对性

如今, 我国大部分的监测项目多为照本宣科, 并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环境监测, 这让监测与实际情况并不接轨, 失去了环境监测原本的意义。因为没有针对性也没有与当地的实际环境情况相接轨, 因此往往会出现对较轻的污染进行漏测的情况发生。

2.1.4 要素不够完整

如今, 我国虽然创设了相应的环境监测站点, 也开展了相应的环境监测科研活动, 但我国现在的环境监测主要要素还是集中在土壤、大气以及水当中, 对于生物体等有害物质还没有建立其成型的监测系统, 使得监测的要素不够完整, 自然会导致环境监测的有效性下降。

2.2 监测能力不强

2.2.1 监测能力薄弱

环境监测系统的监测能力薄弱, 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监测的需要。尽管中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已经成熟, 但与国外同类技术相比, 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以监测环境监测系统的能力还比较弱, 在一定条件下, 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监测的需要。因此, 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需要不断的研究和开发, 解决技术瓶颈。

2.2.2 重视程度较低、投入资金不足

环境监测机构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机构, 其资金来源较为单一, 同时财政有限。财政的供给不足会使得环境监测机构的环境监测设备不能得到良好的更新, 甚至一些设备的存在较大的误差, 年久失修, 并不能满足环境监测对于设备的要求, 导致环境监测机构不能良好的开展监测工作。另外, 我国的监测单位仍然只注重在实验室内的环境监测结果, 而忽略了实际的监测结果, 环境监测并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使得环境监测有效性降低。

2.2.3 队伍薄弱、人员培训不足

如今, 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全世界越来越多的重视, 而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如今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 这就使得对环境监测相关人员的数量需求得到增加。由于环境监测有限的资金, 购置先进设备滞后, 不佳的人才发展环境, 留不住人才, 缺乏竞争优势。

2.2.4 交通工具缺乏

交通工具缺乏是由于资金问题而产生的。缺乏相应的交通工具, 不利于环境检测人员对于样品的及时采样, 也不利于对于样品进行及时的分析, 而一些样品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 其经过分析得到的数据往往不够准确, 或者不能代表其污染的严重性。

3 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

3.1 灵活选定监测因子

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 监测因子直接关系监测结果的作用性。因此, 环境监测机构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在经过长时间环境监测的基础上, 将危害较大的污染物作为主要的监测对象, 这样做能够将当地的污染情况良好的反映出来。

3.2 重视生物学监测

如今, 在环境监测体系中, 已经加入了毒理学和生物学的监测, 通过对这两种监测的分析, 能够反映出污染物对人类的危害程度, 同时还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知污染物是否含有毒性。

3.3 研究突发污染事故监测技术

目前, 我国的应急监测技术相对落后。因此在实际的环境监测过程中, 环境监测机构应研究突发污染事故监测技术, 采取多种手段应急, 研制便于携带的监测设备。

4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4.1 构建环境监测网络

根据环境监测的应用我们知道, 环境监测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够构建相应的监测网络, 我国目前已经构建了空气监测网络、酸雨监测网络、沙尘暴监测网络、水质监测网络、噪声监测网络等。这些监测网络的建设, 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的几种污染监测, 因此, 在将来, 将会创建越来越多的环境监测网络。此外, 建立自动监测系统, 是中国环境监测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4.2 监测配套逐步升级

随着我国对于环境检测技术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 在未来会不断的提升环境监测设备, 投入更多的资金, 使得环境监测设备得到配套升级, 让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不断增强。

4.3 检测技术的转变

在未来, 环境监测技术会从人工操作转变为智能操作, 并且, 环境监测的领域也会不断拓宽, 监测仪器也会向更高的层面和更高的技术发展。

5 结语

如今, 随着经济, 社会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发展提高,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的重要问题之一, 人们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越来越重视。同时,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 眼睛和手段, 环境监测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环境管理的水平。因此, 应不断加强监测力度, 相关工作人员应认识到我国目前环境检测技术存在的不足, 使得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更好的为人工作。

参考文献

[1]阙天川.加强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建设管理[J].经营管理者, 2010, (13) .

[2]刘立波, 于力.中国环境社会学理论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研究[J].华商.2008, (18) .

环境现状监测方案 篇8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1.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现状

1.1环境监测的体系、制度和方法建设得以完成

通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环境监测已经变得较为完整,同时相应管理制度也已经建立起来,并且也进行了环境监测体系和监测网络的配套建设,从而使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更为稳健。

1.2环境监测从断续监测朝全自动监测发展

在进行环境监测的初期,其主要采取断续性的监测方式,它的特点便在于在特定环境下监测环境,监测时段是成断点、不连续的,监测过程呈现出不连续曲线,假如遭遇任何极端天气或特殊状况,便不能进行实时监测。伴随网络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不断的发展,目前环境监测能实现全自动全天候的监测。

1.3环境监测从单一分析转变成多技术监测

在环境监测发展的初期,在监测单一目标时只能使用一种方式,因而局限性很大,常常无法实时监测目标。但通过不断的发展进步,目前环境监测已衍生出卫星遥感监测、生物监测、物理监测等手段,使监测技术从单一分析发展至多种技术。

2.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现存问题

2.1监测能力欠缺

(1)监测要素不完整。现如今,我国监测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土壤,还尚未对生物体、大气颗粒物、固体废弃物等环境要素里面的有害物质进行系统监测。

(2)监测指标欠缺针对性。在进行项目的监测时,监测站大多照本宣科,并未结合当地实际状况进行矫正,导致监测工作丧失意义,并出现对较轻污染项目进行重复监测的情况。

(3)监测频次不足。污染监测频次不足是目前国内环境监测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此一来便造成监测结果不能对实际环境污染状况予以真实的反映。

(4)结果分析不透彻。在获得大量监测数据之后,大部分环境监测部门常常只是对控制标准实行单因子的分析评价,而并未对数据实行加工分析,导致数据内在作用无法发挥出来。

2.2监测手段落后

(1)由于欠缺交通工具,导致监测工作无法及时展开,又或者不能将采集样品数据及时分析出来,造成数据分析结果不具代表性或不准确。

(2)人员培训不够。伴随环境问题愈发严重,需要监测人员的数量也相应增多。然而在事业单位编制限定的影响下,无法实现编制的及时调整和充实,所以,在适应繁重监测任务方面出现困难。

(3)投入资金太少。因为财政投入数额以及渠道会对环境监测产生影响,造成监测设备不能及时更新,设备年久失修,造成多项指标的监测结果出现较大误差,有的设置因为欠缺设备而不能开展监测工作。

(4)重视程度不足。现如今,监测单位对实验室内质量的控制较为重视,但对室外质量控制却不够关注。

2.3监测结果无法对环境质量予以全面反映

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和采样并无系统性, 针对不同的污染物有不同的分析方法和采样方式。在环境质量标准里,项目监测的方式包含样品的保存、采集、分析和处理,如此一来便导致现场样品的采集以及实验室分析非常复杂,对监测项目的开展以及标准执行非常不利。

2.4应急监测技术落后

现如今,我国的应急监测技术尚未成套,针对突发事故,绝大部分指标都需要在现场进行动态和快速的测定,但已有监测方式无法满足要求,并且分析成本非常高。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环境监测配置的设备、仪器等还非常落后,并且应急仪器的使用方式不标准,大部分监测数据无法做定量的使用。

3.提升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3.1对环境监测网络加以构建,使自动监测系统得以建立

按照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可知,对环境监测网络加以构建是未来环境监测发展的方向。根据不同的环境监测对象,对空气监测网络、沙尘暴监测网络、水质监测网络等加以构建,能使这几种污染源监控问题得以解决,所以,在未来必然会构建更多环境监测网络。除此之外,按照区域的不同所建立的市级监测网络、省级监测网络、国家监测网络等在推动环境监测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成为环境监测网络未来的发展趋势。

3.2对监测配套进行升级,使监测能力得到增强

(1)环境监测信息实现计算机化。现如今,环境监测信息尚且处在半计算机化水平,但随着环境监测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关系的逐渐加深,相信环境监测信息一定会最终实现计算机化。

(2)环境监测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随着人们对环境监测愈发的重视,并对相应管理制度予以改革和完善,让环境监测的管理制度能与其工作发展需要相适应。所以,完善管理制度是未来环境监测发展的趋势。

(3)物资储备增多,与技术要求相符。在国家加大对环境监测重视度的情况下,会对环境监测物资储备拨付专项费,所以,环境监测物资储备将不断增多,并与环境监测实际需求相符,同时物资储备也会满足技术相应的技术要求。

4.结语

在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在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和维护的同时,还需避免由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因此,需要我们对环境监测加以重视,使监测力度得到增强,使监测范围得到扩展,使监测的标准体系和技术得到完善,通过对高技术的监测仪器予以研制,使环境监测能更好的为人们服务,从而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得以改善。

【参考文献】

[1]樵地英.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2:39-40.

[2]吉军凯.我国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2.

环境现状监测方案 篇9

一、我院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由放射防护领导小组组织,放射科具体实施。

二、我院工作人员从事放射诊断操作时必须穿防护服,带铅眼镜和防护手套,配戴个人计量仪。

三、个人计量仪定期送达市疾控中心或环境监测部门进行剂量监测。

四、放射防护领导小组每季度应对放射防护装置个人防护监测结果进行一次检查和总结,确保空气吸收剂量率等指标达到《电离国徽防护与国徽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和《医院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30-2002要求。

环境现状监测方案 篇10

一、总体要求与主要目标

全面落实省、市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围绕“全面设点、全市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的总体要求,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保障有力的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体系,为推进XX县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到2020年,全县基本实现生态环境、重要污染源、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区域的监测点位全覆盖;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和测管联动、部门会商等工作机制;提升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基本形成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二、建立区域全覆盖、功能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县环保局牵头负责,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按各自职能分工和监管需要,在各自重点监管区域及重要生态功能区,建立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生物、辐射等生态环境要素,覆盖全县、布局合理、分工明确、重点突出的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一)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对现有的城区省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加强管理和完善,根据县城区情况,适时增加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拟在县开发区新建一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逐步在县开发区建立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点,构建我县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二)水环境质量监测。加强国控、省控、市控监测点建设,并按要求开展监测;饮用水源地断面在已有10个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上逐步增加监测点。(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在水功能区、重要湖库、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地下水等区域布设监测点位。开展水功能区达标率、水土流失面积等生态环境监测(牵头单位:县水务局;协作单位:县环保局、县卫计委)

在城市备用水源、城市黑臭水体布设水环境监测点位,并开展相关监测。(责任单位:县住建委)

(三)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开展现有国控网土壤环境质量监测(7个测点)。(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协作单位:县国土局、县农委、县林业局)

逐步布设有机产品、重点蔬菜种植基地等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并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监测。(责任单位:县农委)

(四)声环境质量监测。根据城市发展状况,适时优化调整99个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成覆盖县城建成区、主要城市道路等区域的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在县城区设立18个交通噪声自动监测点位。(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协作单位:县交通运输局)

(五)辐射环境质量监测。逐步开展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六)生态状况监测。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保护地设立固定监测样地和监测点,逐步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与监测,每年对重点有害生物的危害及扩散趋势进行评估;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牵头单位:县林业局;协作单位:县环保局、县国土局、县农委、县水务局)

(七)污染源监测。严格落实重点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及时公开自行监测数据。国控、省控排污单位应建设稳定运行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县环保局组织开展重点排污单位监督性监测,环境监察机构依据重点排污单位监督性监测结果开展监管执法,依法加强重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日常监管执法。建立监测、监察联合执法检查的工作机制。(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三、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

建设全县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系统,为环境风险源监管及环境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撑。汇集环境保护、公安、国土、住建、交通、农业、水务、林业、卫生计生、气象等部门获取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数据,形成环境监测数据传输网络,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实现监测数据集成共享。(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协作单位:县发改委、县公安局、县国土局、县住建委、县交通运输局、县农委、县水务局、县林业局、县卫计委、县气象局等)

四、科学引导环境管理和风险防范

(一)加强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完善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体系,开展污染源分析和污染治理成效评估,提高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和污染预警水平。在地表水和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水环境质量预警研究,逐步实现水质变化趋势预测和风险预警。选择有机农产品、蔬菜基地开展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掌握特征污染物分布、动态变化状况,研究生态和健康潜在风险。建立环境质量发布平台,及时发布环境质量预报预警信息。(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协作单位:县气象局、县水务局、县农委)

(二)严密监控企业污染排放。完善重点排污单位监测数据传输网络,实现重点排污单位监测数据和管理信息联网,形成排污单位监测大数据管理与分析能力,实现污染自动预警、超标排放报警及追踪定位。增强重点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与处置能力。(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协作单位:开发区管委会)

(三)提升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开展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放射性及危险废物等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立并完善环境风险源数据库和专家库,加强县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协作单位:县财政局)

五、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制度与保障体系

(一)明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按照省市部署,县环保局配合做好国家及省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工作。保障国控、省控监测点位站房用地及水、电、安全等基础设施,配合做好相关工作。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为地方事权,由县环保部门承担。(牵头单位:县环保局)

(二)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县环境监测站、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应健全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制度,加强监测质量管理,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环保部门要加大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严厉打击违反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行为。党政领导干部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依法查处违规行为。(牵头单位:县监察局;协作单位:县环保局、县市场监管局)

(三)积极培育生态环境监测市场。开放服务性监测市场,鼓励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参与排污单位污染源自行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运行维护、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清洁生产审核、企事业单位自主调查等环境监测活动。在环境质量监测、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运行维护等基础公益性监测领域,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协作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财政局)

(四)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队伍建设,充实专业技术人员,根据生态环境监测的需要,添置生态环境监测设备,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根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按照“谁考核、谁监测”的原则,将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重点保障,不断完善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发展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协作单位:县编办、县财政局)

附件1

XX县生态环境网络建设具体工作职责分工

县环保局:负责牵头制定我县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规划和监测点位认证;负责空气质量监测与预警预报工作;负责县级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地表水水质监测;负责建成区区域噪声、交通噪声、功能区噪声监测;负责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负责电离辐射与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负责对辖区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监管;牵头构建我县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立我县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统一发布生态环境监测信息。

县水务局:负责地下水质量监测,对农村饮用水源地等特定监管区域水体开展水质监测,提供相关水文观测资料与分析报告;开展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提供水资源状况、水土流失等调查结果;配合县环保局构建我县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报送各类监测、分析数据。

县住建委:负责备用水源地和建成区黑臭水体环境质量监测;配合县环保局构建我县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报送各类监测、分析数据。

县农委:负责有机作物、蔬菜基地等土壤质量监测;开展农业生态环境状况调查,提供耕地、农田、土地生产力等调查结果;配合县环保局开展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构建我县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报送各类监测、分析数据。

县国土资源局:配合农委开展土壤质量监测;提供土地利用、土地资源破坏等调查结果;配合县环保局开展全县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构建我县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报送各类监测、分析数据。

县林业局:负责开展林地、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村庄等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开展森林资源、野生动物、有害生物及森林病虫害等调查与监测,对破坏生态环境、森林资源等活动进行监测与评估;配合县环保局构建我县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报送各类监测、分析数据。

县气象局:负责提供气象观测资料与分析报告,配合县环保局开展空气质量预警预报、常态化大气污染物解析工作、构建我县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

县卫计委:负责督促医疗机构辐射环境监测;配合县环保局构建我县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报送各类监测、分析数据。

县经信委:配合县环保局开展工业辐射污染源监测,构建我县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

县财政局:完善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根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将生态监测资金列入县财政预算,保障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项目建设和日常监测业务经费。

上一篇:丹阳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下一篇:董事会决议公司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