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审计现状

2024-10-24

环境审计现状(精选12篇)

环境审计现状 篇1

今年连续的雾霾天气让国人越发感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性, 更加强烈地认识到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中, 胡锦涛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改革开放30余年来,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环境保护事业逐步推进, 但由于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我国环境审计存在着主体单一、绩效审计不全面等现实问题。深入开展环境审计, 监督治理环境污染, 履行政府职责, 是审计机关响应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要求。

一、环境审计的由来

“环境污染危害”的话题随着1962年美国作家莱切尔·卡特《寂寞的春天》一书的面世, 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从那时起, 审计也便关注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责任。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环境审计, 最早出现于企业内部审计。环境审计是顺应环境建设、污染治理的要求应运而生的, 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逐步发展, 深入开展环境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必然要求, 也是科学发展道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于我国现时情况而言, 更是响应十八大报告,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之计。

二、我国环境审计发展现状

我国虽然十分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但存在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等先天不足的环境压力, 加之以资源破坏换取经济增长更对我国生态资源施以重压。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起步晚, 环境审计仍在以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发展。针对我国国情, 为防止空气污染、土地及森林资源遭到破坏, 国家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有了相应的机构及制度建设。1983年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把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94年环境审计的构想首次在《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被提出;2005年刘家义提出了“我国今后的环境审计应逐步加大对重点区域、重大环境项目的审计力度, 拓宽审计范围, 积极探索环境效益审计”等。但我国环境审计对象单一、审计类型单纯依靠财务收支审计、审计思路保守。总体而言, 我国环境审计方法、制度的深度与广度均没有成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我国环境审计可划分为生态环境建设审计和环境污染治理审计两个方面。环境审计是生态经济效益审计的良好方式。近年来, 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也主要集中在这两方面, 生态环境保护:“三北”和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等;环境污染治理:“三河三湖”、“一海”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三峡库区水南水北调污染治理工程等。在以政府为单一审计主体的现状下, 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有效性审计以环境保护资金为抓手展开, 环境效益审计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 而企业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虽已涉足环境审计领域, 但要想达到其他国家的审计实践程度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在我国现实条件下, 环境审计还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主要包括:

(一) 公民环境意识不强。

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 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国“重经济增长, 轻环境保护”的观念很难转变。现如今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增长, 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保护环境的倾向依旧存在。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 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经济发展, 是竭泽而渔。环境审计意识缺欠, 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 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忽视环境保护的借口。

(二) 环境绩效审计薄弱。

从宏观政策讲, 政府审计主要是对环保资金的使用进行财务审计, 没有全面开展环境效益审计。近几年, 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一般都将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设为审计主线, 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与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在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对国际公约的履行和政府环境政策审计监督等方面, 基本上是空白。实际上, 效益审计中对于环保资金是否达到预期使用效果很难对其进行定性、定量的测评, 单纯的依靠统计数据, 并不能完全真实地看出资金使用效果。

(三) 审计工作主体单一。

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 环境审计目前主要还是政府审计, 在微观上, 内部审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等民间审计组织参与度较低。企业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 对环境审计关心程度低, 客观上导致了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市场难以形成。而在政府审计机关内部, 因为环境审计项目范围拓展难度大, 无法保证环境审计质量, 事前监督的效益被严重削弱, 加上政府制定的环境审计准则不完善, 导致了审计的高风险。审计主体的单一性使得审计力量和监督薄弱, 资源整合落后于环境审计需要, 从而限制环境审计的发展。

(四) 缺少立法支持, 理论依据不足。

目前, 我国已颁布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 13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以及395项环境标准, 虽然基本形成了环境审计及法律法规监督体系, 但是却缺乏具体的实施指导和评估标准。相关政策法规的建设滞后, 使得审计人员常常因无法可依而处于被动的尴尬位置。同时, 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基本处于学习阶段, 审计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便是结合我国国情开展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审计理论研究。

(五) 无专业人员队伍作保障。

环境审计工作涉及面广, 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要求强, 涉及环境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就需要配备一支由复合型专业人员组成的环境保护审计队伍。它的技术性与专业性, 不同于一般的财会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 我国现有的审计人员多为财会、审计或经济类专业人员, 具备的工作技能不全面,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深入开展环境审计的相关建议

深入开展环境审计, 是履行审计机关监督职能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也是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节约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的需要。根据我国环境审计发展的滞后现状, 提出以下建议:

(一) 加大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宣传, 提高对环境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针对我国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环境堪忧的状况, 各级审计机关应当认真学习和贯彻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方针, 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审计人员对环境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有效地开展环境审计工作, 履行监督职能, 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不断改革创新, 树立正确的环境审计理念, 贯彻落实资源与环境基本国策,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二) 加强环境绩效审计研究。

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加强环境管理的大趋势, 但是, 目前我国绩效审计还处于萌芽状态, 效果和效率都不理想。因此, 推广环境审计应开展环保资金绩效审计, 审查各级财政及主管部门是否及时将环保资金拨付给使用单位、审查被审单位环保资金的利用是否有效率;在已开展的治理项目审计基础上, 做好后续审计工作, 将重点放在相关项目的使用情况上;探索建立新的政府绩效考核绿色GDP, 充分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真实水平;在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同时, 树立企业社会责任, 二者相互促进。

(三) 构建多元环境审计工作格局。

为了增强环境审计的广度与深度, 提高审计质量,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可构建多元环境审计工作格局。扶持民间审计, 发展内部审计, 不能单靠一个部门, 而应展开三位立体式审计主体格局。在审计机关内部, 要求环境审计与财政审计、投资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外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 统筹兼顾。开展合作审计, 不同区域、地域可跨地区合作, 提高准确性。

(四) 推动环境审计立法, 加强理论研究。

环境审计是利用审计手段检查、监督和评价环境的行政执法行为, 环境审计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 还应将审计法规与环保法规相结合。在突出审计监督职能的基础上, 还应完善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 进一步建立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审计人员应认真总结审计经验加强理论研究, 在实践的基础上, 完成体验与升华的转变, 立足国情, 整合环境审计与环境经济。

(五) 加强环境审计队伍建设。

首先, 各省、市、区审计机关要完善专门从事环境审计的工作机构, 明确工作职责, 根据我国现实国情需要, 配备专职环境审计人员, 并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其次, 审计机关可采用“引入”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引入具备资源、环境专业的人员, 不断扩大审计队伍;还可以开展环境审计业务培训, 逐步建立起对环境保护和审计工作有保障的专业审计队伍;再次, 审计机构可聘请在资源环保领域具有丰富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外部专家, 通过对环境审计专项项目和日常审计工作的指导, 弥补审计专业队伍中存在的技术不足。

(六) 因地制宜突出环境审计的工作重点。

各级审计机关要抓住资源环境领域的重点项目, 按照“统筹规划、全面审计、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十六字方针, 结合十八大报告的相关要求, 重点从以下方面开展审计: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加强土地、海洋、矿产、森林等重要资源审计。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 我们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促进国家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耕地保护政策的贯彻落实,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加强节能减排审计, 对企业执行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及采取具体措施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重点掌握企业节能减排的工作成效, 查找原因, 提出建议。

3、扩大自然生态系统,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生态资源审计, 关注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和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保护, 特别要关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破坏生态环境较为严重的问题。对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审计, 重点关注环保资金的投入、管理和使用情况, 揭露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环境问题。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国家治理战略布局由“四位一体”深化为“五位一体”, 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作用。审计工作也应着眼于建设美丽中国, 深化环境审计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 结合我国环境审计现实情况,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环境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本文简要分析我国环境审计发展现状、制约因素, 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环境审计,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代表大会报告及相关记者招待会发言稿.

[2]张庆龙.政府审计.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3]蔡春, 陈晓媛等.环境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4]唐滔智, 罗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环境审计的发展.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6.

[5]石雪梅.我国环境审计研究与分析.财会通讯, 2012.12.

[6]黄旭全.服务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开展环境审计.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0.8.

[7]夏江华.嘉兴市审计学会《环境绩效审计研究》课题.

环境审计现状 篇2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强化环境管理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经济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作为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审计也被提上日程,而环境绩效审计作为环境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审计力量集中在了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合规性审计上,而环境绩效审计开展的比较少,忽视了对环保项目的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为了今后更好的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必须不断总结环境绩效审计一实践经验,努力创新环境绩效审计技术与方法。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和必要性

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是指为了达到环境绩效审计的目的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手段。它是由相互联系的一系列方法组成的,包括常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和特有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环境绩效审计方法与环境绩效审计质量密切相关,是决定环境绩效审计质量的关键。因此,全面正确掌握运用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对于保证环境绩效审计质量,搞好环境绩效审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有其必要性。

1、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管理的需要

进入20世纪后,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环境管理构成了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改善环境成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审计工作者理应把握机会,顺应民意,总结各国审计实践经验,广泛开展环境审计(包括环境绩效审计),拓宽审计领域,完善审计职能,丰富审计手段,增强审计技能,促进现代审计向更广阔领域和更高层次发展,为完善环境管理做着自己的贡献。

2、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提高环保工作效率的需要

现在,用于环保力一面的资金逐年增加,而环境问题却末随人们的重视及越来越大的投入而得到显著改善。面对仍然严峻的环境形势,增大环保投入只是一力一面,提高投入的使用效率和环境政策的适当性更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则是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环境审计发展时间不长,人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还很模糊,对于作为环境审计重要内容和发展力一向的环境绩效审计更是缺乏了解,因此,开展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工作很有必要。

3、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有利于企业实现高效与创新

随着各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与绿色消费潮的兴起,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间的相关性越来越明显。陈劲、刘景江、杨发明在《绿色技术创新审计实证研究》一文中,对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做了统计相关分析,说明二者有较高的相关关系,并且反映发展能力的企业销售额增长率指数与环境绩效的相关系数较反映企业净资产报酬率指数与环境绩效的相关系数更高,这是因为发展能力反映了企业长期的发展潜力,它与环境绩效的相关性更高。

4、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研究是发展审计理论的需要

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特别是环境管理的需要,受托经济责任迅速扩展到环境领域,形成受托环境责任,而其中一个重要力一面就是受托环境绩效责任。为了确保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有效运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可见,环境绩效审计是随着受托经济责任的扩展而形成的审计新领域。而该领域,人们的探索才刚开始,远不够系统和深入,因此,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是完善现有审计理论,发展新审计理论的一个重要思路。

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1、环境审计基础理论和实践不完善

我国环境审计开展较晚,研究的学者较少,没有形成一致、权威的环境审计理论观点,而实践方面,由于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开展的比较少,因此从实践中借鉴的比较少,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都不很成熟。

2、环境会计的不完善制约着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发展

环境绩效审计的进行需要搜集充分的环境效益与环境成本等方面的会计数据资料,然而由于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刚刚起步,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效益等的内容还在讨论之中,企业缺乏确认和计量环境效益与环境成本的系统。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方面的混乱,对公布环境会计资料持低调姿态,很少进行定量分析;公布的环境资料不全面而且可比性差,看不出花费的资金、取得的成果和规定的指标之间的关系。这给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带来了实践上的困难。

3、缺少评价环境成本效益的指标体系

环境绩效审计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其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很多,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全面实施和审计质量的保证难度都比较大,且目前环境绩效审计较多的采用环境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这必然对环境成本效益进行分析,然而反映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应采用的指标,及其计量方法,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4、缺乏复合型研究人员

由于目前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开展的比较晚,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和实务研究人员都比较缺乏。据调查,我国缺乏环境学、工程学等相关知识的研究人员,同时缺少实务研究者,这样导致研究的结果缺乏实用性、可操作性等。

三、我国环境绩效审计问题的.解决策略

1、正确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完善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

我们的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应运用辩证唯物论、系统论、信息论等知识,借鉴西方环境绩效审计的科学成果,努力研究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理论,建立和完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但借鉴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并不意味着照搬,必须领会其实质并结合我国国情和环境绩效审计的具体内容,找出自己的特色,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因为国外尤其美国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起因不同。美国环境绩效审计起源于企业内部动力,企业为了改善自身形象和降低经营风险,从内部首先开展环境审计。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起源于外部压力,从而对其强制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因此出发点不同,目的不同,由此导致的环境绩效审计内容也不同,因此借鉴国外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时候,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2、尽快建立起我国的环境会计体系,为环境绩效审计提供操作平台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连接环境会计工作和环境审计工作的关键点,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公允性除受到环境会计理论发展的影响外,主要受国家法规的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是实施环境保护审计的前提条件。但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准则中没有要求企业必须披露环保信息的规定,更没有对与环保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计量的具体标准,使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绩效审计难以开展。为此,加强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借助适当的理论指导,才可望突破实务操作的障碍,并为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3、研究要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环境绩效审计力法的研究属于应用理论的研究,只有更好地与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实证研究,才能在环境绩效审计力法的研究上有重大突破,才能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因此笔者建议,在今后进行关十环境绩效审计力法的研究时,应更多地倾向于实证研究,积极采用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

4、研究环境成本效益指标体系

要想建立良好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一套比较完善的成本效益指标体系是比较重要的。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环境绩效审计标准,可以临时选派各专业的专家组成课题小组来专门研究这一问题,如会计专家、审计专家、环境经济学专家、环境工程学专家等。

5、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方面可鼓励有志从事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财经专业人员学习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或鼓励环境科学专业的人员学习审计学、会计学等知识,以便更好的将审计学与环境科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复合型人才,将环境科学与审计学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努力创新环境绩效审计的新方法。

我国环境审计探讨 篇3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和新的发展现的提出,环境审计的重要性日益彰显。首先阐述了我国建立环境审计的必要性,而后对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我国环境审计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审计;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

1我国建立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1.1建立环境审计是当前环境管理的需要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管理、保护方面,未能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因此,环境资源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迫切地要求加强环境管理。而环境管理责任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具体承担的。其责任履行情况如何,需要由独立于环境管理者之外的第三者加以监督、鉴证和评价。建立环境审计可以对环境进行价值度量,为有效地治理环境提供可以依赖的信息,对环境管理起到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1.2建立环境审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的经济行为应当与自然发展相协调;同时要求当代人在追求目前发展与消费时,不能使后代人由于现代经济过快发展而饱受环境质量下降的恶果。要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建立环境审计可以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可以检查有关环保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可以检查环保监督体系和控制制度的建立;可以检查环保规划和预算的编制;可以检查环保资金的安排、落实和使用,并做出全面评价。

1.3加入世贸组织需要尽快创建环境审计

现阶段有很多世界银行项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项目以及国际交往中都会有很多环保要求,成了我们向海外投资难以绕过的“绿色壁垒,企业只有生产能被社会认可、接受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才能得以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应防止发达国家向我国投资时把破坏环境和污染环境的项目引进到中国。我们所应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要开展环境审计。

2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分析

2.1对环境审计认识不足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尚未真正树立。一些地方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对一些污染环境的现象采取默许容忍的态度,环境污染得不到有效遏制,环境保护工作往往难以开展。近几年对环境保护工作虽有所重视,但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直到1999年,环境审计才作为我国审计理论的研究重点,但目前仍缺少系统的环境审计理论阐述,宣传工作也做得很不够。在这种状况下,环境审计没有被社会所公认,也没有被审计人员所深刻认识,环境审计的作用还仅限于消极的防范,环境审计应有的制约和促进作用还无从谈起。

2.2环境审计主体单一

我国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部门和社会审计组织的参与程度较低。环境审计主体单一化既不能保证环境审计质量,也很难使环境审计发挥防范作用。因为人员有限,完成所有审计工作难度较大,只能把已经出现严重环境问题的项目列入审计计划,使得事前监督薄弱,事后亡羊补牢,难以拓展环境审计项目的范围,减弱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

2.3环境审计范围狭窄

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的重点基本局限于环保资金的财务收支审计和合规性审计,环境审计成为事后审计。1、环境政策法规的执行审计,主要是审查有关部门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环保政策、规章和制度。2、环保资金的财务收支审计,主要审查各部门环保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是否专款专用。

2.4缺乏有关环境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

长期以来我国对环境审计缺乏专门的立法。虽然开展环境审计也有某些法律依据,但这些法律、法规对于要开展环境审计是远远不够的。《宪法》、《审计法》等法规仅仅是对传统审计业务的授权,都没有明确规定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相关的技术标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更没有环境审计的具体准则。这就使得审计机构执行环境保护审计时缺乏依据,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环境业绩进行分析与评价时缺乏法律法规依据和评价标准。

2.5环境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

环境审计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其广度和深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审计人员必须懂得审计方面的知识,如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管理审计等,还要具备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规等多方面的知识,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审计人员来自会计、审计专业,其他专业的审计人员很少,几乎没有来自环境类专业的审计人员。

3加强我国环境审计的建议

3.1提高社会对环境审计重要性的认识

要加大环境审计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环境保护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使社会公众充分认识到环境审计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各种环境保护活动,支持和配合环境审计,同时也从侧面促使企业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3.2拓展环境审计项目

今后一个时期,环境绩效审计和环境责任审计应成为重点拓展的项目。1、环境绩效审计。主要是对环保资金分配使用的经济性、环保投资项目的效益性和环保部门的业绩进行审查。2、环境责任审计。对每届政府官员的考察应从单一GDP标准转为绿色GDP标准,把环境责任审计纳入到对政府负责人的审查中,同时将环境审计纳入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之中,使得政府部门负责人和企业领导人不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发展,促使环境审计纳入常规审计,只有详细规定企业、各级政府党政领导人的具体环境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度,才能使环境保护在实践中得到落实。

3.3紧密协作,开展环境审计工作

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会计师事务所各自的作用,实现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有机融合。内部审计可以监督企业环境管理,同时能够为外部审计部门提供企业的环境信息。在目前我国环境审计人员素质较低的情况下,应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对委托人指定的环境报告和环境经济活动进行鉴定和审计,由于这一中介组织以“第三者”的身份存在,因此能独立、客观、公正地从事环境审计服务活动。国家审计机关利用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环境会计部门提供的环境信息进行重点审计,如对大型投资项目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环保绩效进行审计,这样可以提高环境审计效率和质量,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标。

3.4加强环境审计立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环境立法发展十分迅速,但我国环境立法仍远远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因此,环境审计缺乏法律依据。国家首先有必要通过修改和完善现成的法律,对环境审计做出专门的规定,要通过立法完善法律体系,使审计组织在环境监督、管理方面有特定的审计权限,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并应加强执法力度。其次,应加快环境审计准则以及实施细则和判断标准的制定,再次,应将环境审计纳入整个国家环境管理体系,使之成为服务于环境保护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子系统。

3.5加快实施环境会计

我国环境审计现状及发展策略 篇4

一、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1. 当前环境管理的需要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快速发展时期。目前, 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管理、保护方面, 未能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因此, 环境资源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并迫切地要求加强环境管理。而环境管理责任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具体承担的。其责任履行情况如何, 需要由独立于环境管理者之外的第三者加以监督、鉴证和评价。建立环境审计可以对环境进行价值度量, 为有效地治理环境提供可以依赖的信息, 对环境管理起到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2. 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十分重要, 要使全社会都知道, 人类的经济行为应当与自然发展相协调;当代人在追求目前发展与消费时, 不能使后代人由于现代经济过快发展而饱受环境质量下降的恶果。目前, 我国的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重, 有些地方只顾眼前利益, 不惜破坏环境以取得一时一地的暂时繁荣和发展;有些部门为了小团体的利益, 不惜侵占、挪用有限的环保资金;部分环保项目更是管理混乱, 损失浪费严重。通过环境审计能够有效地揭露环保资金、环保项目、资源的合理开采和利用上存在的问题, 督促有关部门增强环保意识, 严格执行环保政策, 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确保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促进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环境审计中, 除了运用传统的审计技术手段外, 还要大量运用自然科学中的许多技术手段, 涵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重要领域。这一切都说明审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在飞速发展, 这种发展可以从两个层面去认识: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审计的发展, 来满足社会的需要;二是审计工作者要审时度势, 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 不失时机地发展审计事业。

二、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

1. 对环保和环境审计认识不足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尚未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真正树立, 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不能全面、和谐地处理。同时, 社会公众环境意识淡薄, 尚缺乏强烈的环境管理、环境审计需求, 难以推动环境审计的广泛开展。在这种情况下, 环境审计往往因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挠而难以实施。

2. 环境审计范围狭窄

目前, 我国环境审计的重点基本局限于环保资金的合规性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合规性审计主要是审查有关部门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环保政策、规章和制度;财务收支审计主要审查各部门环保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 是否专款专用, 有无资金挤占挪用或闲置现象。

3. 环境审计主体单一

我国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 内部审计部门和社会审计组织的参与程度较低。环境审计主体单一化既不能保证环境审计质量, 也很难使环境审计发挥防范作用, 因为人员有限, 完成所有审计工作难度较大, 只能把已经出现严重环境问题的项目列入审计计划, 使得事前监督薄弱, 事后亡羊补牢, 难以拓展环境审计项目的范围, 减弱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

4. 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不足

改革开放20多年来, 我国环境立法发展十分迅速, 但我国环境立法仍远远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现行环境审计所依据的政策、法律、规章制度还不尽完善, 如环境会计准则、环境方面的财务通则、环境审计制度等都还没有制定。另外, 我国在环境标准的建立方面虽已形成环境标准体系, 但其中有些环境标准内容、功能、适用范围等方面, 难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需要。

5. 审计人员素质不能适应环境审计的要求

审计人员必须熟悉审计理论与实务、财会理论与实务、环境管理原理和环境管理方法, 因为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学和审计学的一个分支, 或在该领域中的应用。另外, 环境审计离不开相关的法律、法规, 需要对环境质量、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进行评价, 因此, 审计人员还要具备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社会学、统计学和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由于我国开展环境审计时间不长, 绝大多数审计人员来自会计、审计专业, 其他专业的审计人员很少, 几乎没有来自环境类专业的审计人员, 实践中审计人员多是以财务、工程审计知识见长, 对于环境审计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和手段等, 离全面开展环境审计的要求尚有距离。

三、发展我国环境审计的对策

1. 提高社会对环境审计的认识

要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加大环境审计的宣传力度, 使社会公众充分认识到治理环境、保护环境、开展环境审计的重要性, 积极参与各种环境保护活动, 支持和配合环境审计。同时促使企业在政府倡导、公众参与和市场压力的氛围中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自觉开展环境审计, 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2. 拓展环境审计项目

今后一个时期, 环境绩效审计和环境责任审计应成为重点拓展的项目。环境绩效审计, 主要是对环保资金分配使用的经济性、环保投资项目的效益性和环保部门的业绩进行的审查。环境责任审计, 就是把环境审计纳入到对政府负责人的审查中, 同时将环境审计纳入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之中, 使得政府部门负责人和企业领导人不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发展, 促使环境审计纳入常规审计。只有详细规定企业、各级政府党政领导人的具体环境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度, 才能使环境保护在实践中得到落实。

3. 促进环境审计主体多元化

国家审计机关必须协同其他部门开展环境审计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会计师事务所各自的作用, 实现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有机融合。内部审计可以监督企业环境管理, 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充分的环境决策信息, 同时能够为外部审计部门提供企业的环境信息, 以降低监督成本, 将环境审计融入常规审计之中。在目前我国环境审计人员素质较低的情况下, 应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 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对委托人指定的环境报告和环境经济活动进行鉴定和审计, 由于这一中介组织以“第三者”的身份存在, 因此能独立、客观、公正地从事环境审计服务活动。国家审计机关利用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环境会计部门提供的环境信息进行重点审计, 如对大型投资项目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环保绩效进行审计, 这样可以提高环境审计效率和质量, 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标。二是有机协调环境审计部门与环保部门的职责与关系, 实施联合审计。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 环境审计要涉及多个被审单位和部门, 必须要加强与相关管理部门的协调, 尤其是环保部门。环保部门由于从事专业规划、管理、组织、协调及监控, 具备专业技术能力, 同时又是制定环保制度、标准、准则的主体, 代表政府对社会的环保工作进行管理、监督, 审计作为环境经济监督部门应与环保专业部门加强协调和沟通, 在环境经济效益的评价方面做到资源共享、资源整合, 共同完成环境保护的职能。

4. 完善环境审计法律依据

一是加紧环境审计立法, 尽快制定、健全环境审计规范和评价标准, 以法规的形式规定环境审计的内容、范围、方法、程序、具体实施办法和报告准则等, 使审计组织在环境监督、管理方面有特定的审计权限, 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 并应加强执法力度。二是严格环境标准管理制度。一方面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环境标准;同时, 要积极采用国际环境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已制定了ISO14000环境标准, 运用这些标准, 有助于形成统一的环境评价尺度, 以适应环境审计国际交流的需要。三是尽快建立我国环境会计, 规范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建立环境会计可以节省审计成本, 为环境审计提供依据。

5. 提高环境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审计长李金华指出:“实行科学的审计管理, 必须合理整合审计资源。首要的是培育和开发好审计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推进审计事业的发展, 必须把人力问题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由于环境审计的方法技术综合性很强, 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结果, 因此, 需要通过对审计人员进行专门培训、组织学术研讨会、实践经验交流会等方式, 完善环境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提高环境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以改变我国环境审计人力不足、范围不广、质量不高、收效不大等现状。

摘要:环境审计在保护和治理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 世界上许多国家十分重视环境审计工作, 环境审计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共同关注并全力予以实施的一项崭新的工作。文章首先阐述了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而后对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我国环境审计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审计,环境标准,环境绩效审计

参考文献

[1]陈正兴.内部环境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1.28-32.

[2]张彬.关于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思考[J].事业财会, 2006, 9:60-61.

环境审计 篇5

摘要:当前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以此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也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的研究和保护,所以环境审计在现当代社会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正确处理环境和人类的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路线。

关键字:环境审计,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环境保护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环境会计从90年代初才开始引起重视,具体时间从2003年开始启动,1994年9月颁布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明确地提出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实际工作中,我国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该战略方针,实行了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为原则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坚持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使环境保护与各项建设事业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目前研究和探索环境审计,是我国广大审计人员的重大任务。广义地说,环境审计是对环境管理的某些方面进行检查,检验和核实。“环境审计”是一种管理工具,它对于环境组织、环境管理和仪器设备是否发挥作用进行系统的、文化的、定期的和客观的评价,其目的在于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帮助保护环境:一是简化环境活动的管理,对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督;二是评定公司政策与环境要求的一致性,公司政策要满足环境管理的要求。

一、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而审计的本质在于对经济活动的监督,这就使得审计进入环境管理领域成为必然。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环保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环境管理领域的不断拓宽,不断改革和完善环境管理手段和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环境管理发展的需要。为了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客观上要求必须强化环保投资的监督机制,以提高环保投资效益,促进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确保环境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环境审计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环境管理手段,它作为一项加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新机制,为各方面环境信息的需求者提供系统的、确定的、周期性的和客观的鉴证意见,在环境管理方面发挥监督作用。从1996年开始,我国审计理论界和环境管理部门相继组织了多次有关环境审计的研讨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审计环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的转移而转移的,它本身的客观存在的,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是两权分离的,是条件下出现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审计因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发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所以也因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审计环境对审计工作也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与之相关的如,审计的独立性,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证据、合理的职业谨慎、公允反映、独立性,审计方法,审计人员的道德行为等都会受审计环境的严重制约,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的审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它的可信程度一定高于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审计报告。环境审计主要是由于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对因为环境污染引起的,越来越突出的环境负面效应而感到强烈的不满,要求政府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压力下产生和发展出来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环境管理是由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具体承担的,它们履行环境管理责任的情况如何,需要审计部门来鉴证。作为社会控制机构之一的审计,是在更高一个层次上承担着环境管理工作,是对环境法规的遵循和环境管理系统运行的充分有效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了专门对环境保护状况的审计监督,就等于在最关键的部位设置了一道关卡,即从资金的支出与使用效果方面来考核国家、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这是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从经济学的原理来分析,环境审计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也可得到验证。

二、开展环境审计的目标

环境审计目标就是环境审计行为活动所要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寂静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不仅包括资产的真是、合法、有效,同时也包括环境责任,即对环境大鬼的遵守、寂静活动对环境所构成的影响以及环境管理活动的有效性,这样才能全面反映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促进国家完善环境理发和提高各级环保部门的执法水平。审计部门作为独立的第三者,可以通过环境审计促进国家有关环保法律和政策的全面有效执行,同时能及时揭示和反映环保法规制定和执行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国家完善环保理发和提高执法水平。促进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审计机关通过开展环境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对国家环境政策的遵守情况,环境保护资金的缴纳和使用情况,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进而促进环境保护工作从基层做起。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环境,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保护法”,国务院发布的“征收排污崭行办法”等等。地方政府也纷纷制定一些排污收费和罚款管理方法,以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这一系列法律由各地的环保管理部门贯彻执行,实施专业性的监督管理。

促进完善环境保护管理监督体系和落实环保措施。为了使环境保护工作法制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发了一系列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律,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其目标是促进落实环保措施,并评价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促进环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全民、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十分重要,使全社会知道,地球只有一个,要珍惜地球上的每一种资源。

三、目前环境审计国内外开展的现状

国际审计组织鼓励各最高审计机关在行使审计职责时,对环境问题进行考虑。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中,重视审计独立监督,评价职能的参与,尤其是国家审计职能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许多国家已成功地制定了相关的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审计规范,建立了相应的环境审计部门,培养了许多专职环境审计人员,环境审计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国家共同关注予以实施的一项崭新的工作。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审计才刚刚起步,环境审计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在审计对象上,一环境保护资金为主;在审计类型上,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在审计内容上,受上述审计对象和审计类型的影响,目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主要包括对环境保护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的审计,对环境保护投资项目的审计,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1995年在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开罗会议上,我国审计署在提交的会议议论文中对环境审计的作用、责任、技术、和方法上进行了具体阐述。此后,我国审计署学会在1997年《审计研究》期刊上,通过举办环境审计研究专题对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1998年6月,最高审计机关早是厦门组织召开了中国环境审计学术讨论会,就审计的定义,目的,范围,依据,主要内容及重点,理论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研讨。2000年11月6日我国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2年11月,中国审计学会再次在北京召开环境审计研讨会,对环境审计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探讨。2005年3月28日在武夷山召开的亚洲审计组织环境审计研讨会暨环境审计委员会工作会议。

我国目前环境审计关注的重点领域主要是国家环境保护投资的重点地域,如“三河三湖”、“两控区”、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等,除常规审计方法外,环境审计可以采取结果导向分析和问题导向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调查问卷、询问座谈、延伸跟踪等审计方法。重点城市排污费审计,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资金审计,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资金审计等。各级地方审计机关也针对当地环境保护的特点,开展了一些环境审计或调查。

四、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

注册会计师审计或者民间审计,作为中介组织以“第三者”的身份,独立、客观、公正地从事环境审计服务活动。“监督鉴证评价论”观点认为,各审计主体应通过履行各自的审计职能来实现环境审计的目标。“审计环境起点论”观点认为,审计环境是对审计有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从审计实践中产生。

注册会计师有很强的独立性。审计按不同的主体划分为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当然,注册会计师是审计监督体系中独立性最强的。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灵魂和生命。独立性的存在使鉴证意见更具有可信性,更有说服力,能够满足各种信息使用者的多种信息需求。,企业管理当局更希望由独立性很强的注册会计师来承担环境审计的任务。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局限性给注册会计师提供了开展环境审计的机会。

所以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中,我们要发挥注册会计师人数多、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强等优势,克服环境专业知识欠缺、对环境审计认识存在局限性等劣势,从而为日益重要的环境保护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环境审计未来的规划

审计部门,特别是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担负对环境监管的监督和再监督责任。基于环境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环境审计的范围也极广,从横向来看,应包括自然、经济、社会这三部分。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经济满足社会持续发展需求的能力,及自然满足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永续能力。包括企业生产环境、居民生活环境、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环境、国家资源开发环境、生态平衡环境诸方面,无明确的时空限制,并逐步向计划生育、绿色食品、环保产业、健康卫生等领域拓展。环保资金征收、管理、使用的完整性、可靠性、合理性、有效性;环保措施、手段、技术的合理性、科学性、经济性以及潜在环境风险评估。交通运输部门、能源供应部门等公用事业单位的服务供给行为;人类作为群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其他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具体行为和活动。

提高认识,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环境审计的认识;同时宣传环境保护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使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深入人心,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政府倡导、公众参与和市场压力的氛围中,意识到建立良好的环境审计管理体制,自觉开展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对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对环境审计进行立法。建立专家储备制度,实现与专业机构、专业部门的合作联动。利用他们的熟悉专业技术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优势,提高资源环境审计的质量。

总结,目前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环境审计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审计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知识经济对传统的会计和审计都发出了挑战,知识和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上的经济。从而对我们的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审计人员,我们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及时更新知识,培养新的技能

主要参考文献:

环境审计现状 篇6

一、加强效益审计和环境审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各项任务,这对新时期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具体体现为必须加强效益审计和环境审计。十届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建议将环保纳入政府绩效评估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十一五”规划纲要把提高资源效益和加强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国家战略位置上,这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环保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踏上了新的征程。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必须要求加强效益审计和环境审计。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至少七个坚持,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以人为本。所有这些“坚持”结合起来意味着要求我国的整体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都必须得到极大的提高。为此,加强效益审计和环境审计已成为我们国家整个审计工作的重要战略选择,同时也是历史和现实的选择。

二、我国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现状分析

我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国内生产总值连续20多年保持较高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在整个“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更是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人均GDP不断攀升、就业目标超额完成、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经济结构日益优化,但唯独环境指标完成得很不理想,资源利用率较低、生态环境恶化日趋严重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一)资源利用效率极其低下,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相当紧迫

据有关报道,我国目前的资源利用效率极其低下,具体表现为:

1.资源产出率低。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石油为7.4%、原煤31%、钢铁27%、氧化铝25%、水泥40%。我国用水总量与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八分之一;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

2.资源利用效率低。2000年,冶金、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出40%以上。机动车百公里油耗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比美国高10%;载货汽车百吨公里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倍以上。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至3倍。2002年我国每万元GDP取水量为537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足6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至25个百分点;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仅为世界先进水平的二分之一;多数城市供水管网跑冒滴漏损失率高达20%以上。

3.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为35%左右。煤系共生、伴生20多种矿产,绝大多数没有利用。一些超大型复杂多金属矿床的尾矿利用率仅为10%。我国木材综合利用率约为60%,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80%以上。

4.再生资源回收率低。2003年我国钢铁工业年废钢材利用量为5800多万吨,占粗钢产量的比例为26%,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3%;再生铜产量93万吨,占铜产量的22%,而世界平均水平为37%;再生铝产量145万吨,占铝产量的21%,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0%。此外,我国每年还有大量的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中国科学院于2006年2月28日发布了《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选取一次能源、淡水、水泥、钢材和常用有色金属等五种资源原材料消耗量来计算节约指数,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进行了排序(部分排名见表1)。结果表明,丹麦是资源绩效最好的国家,而我国五种资源的单位GDP消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因此我国仅排在第56位,位于资源绩效最差的国家之列。这说明,我国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资源能源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绩效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刻不容缓

据有关调查发现,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还很大,污染程度仍处在相当高的水平,一些地区的环境质量仍在恶化。生态恶化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甚至还在加剧,具体表现为:

1.土地退化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扬尘、浮尘和沙尘暴频繁发生。

2.水生态系统失衡。旱涝灾害频发,河流断流现象加剧,不少湖泊萎缩,天然绿洲消失,现有水库蓄水量减少。湿地破坏严重。一些地区由于严重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大面积漏斗区。

3.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已有1.5亿亩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畜禽粪便、水产养殖和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污染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容忽视。乡镇企业污染较为普遍,小城镇环保基础设施缺乏,农村饮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4.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动植物丰富区面积不断减少,栖息地环境恶化,乱捕滥猎和乱挖滥采现象屡禁不止,野生动植物数量和种类骤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在瑞士达沃斯2005年度世界经济论坛上,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环境专家根据事先确定的6大环境政策16项指数(标准值100分),发布了评估世界各国(地区)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芬兰位居第一,列第二到第五的国家分别是挪威、乌拉圭、瑞典和冰岛。位居倒数前5位的国家或地区分别是:朝鲜、中国台湾、土库曼斯坦、伊拉克和乌兹别克斯坦。我国得分为56.2分,低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的平均水平(67.2分),排在第133位,居全球倒数第14位(部分排名见表2)。这表明我国的环境问题还相当严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影响我国战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效益审计和环境审计是受托经济责任内容拓展的内在要求,是现代审计发展的明显趋势

基本审计理论学说认为,受托经济责任内容的不断拓展是推动审计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内在依据。受托经济责任(Accountability)是指按照特定要求或原则经管受托经济资源并报告其经管状况的义务;受托经济责任内容的实质即是指经管和报告行为必须按照特定的要求或原则行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特定的要求或原则在不断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保全性、合法性、经济节约性、效率性、效果性、社会性、环保性和控制性等。与之相对应,形成受托经济责任的具体重要内容,包括保全责任、遵纪守法责任、经济节约责任、效率责任、效果责任、社会责任、环保责任和控制责任等。任何审计活动都是以特定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为前提的。审计之本质目标在于促进特定主体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特定种类的审计是适应监控特定的受托经济责任内容而产生的。

财务审计(Financial audit)和法纪审计(Compliance audit)注重于保全责任和遵纪守法责任;效益审计(Performance audit)注重于节约责任、效率责任和效果责任;社会责任审计(Social responsibility audit)注重于特定主体的社会责任;而环境审计则注重于特定主体的环保责任。

事实上,20世纪60年代后,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其国家审计领域,效益审计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成为审计发展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比如,美国国家审计署,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财务审计一般只占15%以下,而效益审计却占到了85%以上;在英国,20世纪80年代后,效益审计日益重要,几乎占到了整个国家审计资源的35%;在澳大利亚,20世纪90年代中期,效益审计已占到整个国家工作的50%;在加拿大,这一数字早已超过60%。

而环境审计,自上世纪60年代出现以后,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美国审计总署早在1969年就对水污染控制项目进行了审计;英国、加拿大等国也相继开展了环境审计。我国审计署曾于1985年和1993年两次对兰州、广州、重庆等20个城市开展了环境审计。从1998年开始,审计署就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了环境审计的探索,包括对部分城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重点城市排污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试点工作等多种形式的环境审计。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如果拿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5%作为环境保护投入,大体上可以控制住经济增长造成的环境污染,环境质量能够得到改善。而美国早在1993年,环境保护投入就占GDP的1.8%,目前发达国家每年环境保护投入占GDP的2%~5%,我国的环保投入也约占GDP的1%,且呈上升趋势。

因此,理论上,不管是效益审计,还是环境审计,都是促进受托经济责任中的效益责任(包括经济节约责任、效率责任和效果责任等)和环境责任(包括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责任等)得到全面有效履行的一种控制机制。

四、努力探索中国特色效益审计和环境审计的新路子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效益审计和环境审计,必须要求我们努力实现审计理论、方法和模式的创新,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效益审计和环境审计新路子。

(一)中国特色效益审计的新路子

1.效益审计的理解和运用应该广义化。这里所讨论的效益审计,在西方国家一般称为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其内容已经历了从“2E”到“3E”再到“5E”的发展。第一个“E”即经济性(Economy),主要强调对资源的节约使用和控制,要求努力降低活动的资源消耗系数;第二个“E”即效率性(Efficiency),主要是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要求努力提高活动的投入产出比;第三个“E”即效果性(Effectiveness),主要针对目标(计划、预算)的实现和完成程度,要求努力促进活动按既定的目标来进行;第四个“E”即环保性(Environment),主要关注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维护情况,要求特定主体的行为活动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第五个“E”即权益性或公平性(Equity),则主要着重于审计特定主体(包括政府活动)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包括所产生的利润分配和再分配的公平性以及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因此,我国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再也不能局限于狭隘的经济效益的范围,而应与时俱进,跟上效益审计发展的国际潮流与步伐。

2.应建立并实施利润目标导向和投资报酬率导向相结合的新型效益审计模式,促进企业树立起在注重资金使用效率和质量的前提下追求利润、提高效益的新型经营观念;应建立并实施综合目标导向效益审计模式,促进运用公共资金的政府及其部门的活动在法律、制度和政策框架内有效运行;应加强绩效衡量和绩效会计的研究,为效益审计的开展提供理论、制度和实务前提;应建立政府主导的多维效益审计监控体系,促进效益审计全面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效益审计的功能和作用。

(二)中国特色环境审计的新路子

1.环境审计模式应该多元化。笔者认为,环境审计模式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环境审计主体的多元化,不能仅局限于国家审计,还应拓展到内部审计,甚至社会审计;二是环境审计对象的多元化,环境审计对象不仅包含环境会计所提供的环境会计报告,而且包含环境管理系统或环境活动等;三是环境审计人员的多元化,环境审计人员不能仅仅限于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还应该将具备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甚至工程学、生物学等知识的专业人员囊括到环境审计的队伍中来;四是环境审计披露模式的多元化,针对环境会计报告的环境审计,可以环境审计报告的模式来发表环境审计意见,而针对环境管理系统或环境活动等的审计,可以出具环境认证报告。

我国环境审计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篇7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发展迅速, 成果丰厚, 但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对人民健康造成重大危害。有部分发达地区的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初期, 时常出现以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现象;这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确实看到了一些效益, 但在后期反而制约了发展, 甚至危及到当地人民的生命健康。因此, 加强环境审计的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 环境审计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1.1 环境审计的定义

环境审计是指政府审计机关, 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监督、评价或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使之达到管理有效、控制得当, 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是对环境管理的某些方面进行检查, 检验和核实。

1.2 环境审计的产生

自上世纪60年代起, 西方世界掀起了很多针对环境保护的运动。群众的反污染运动, 矛头直指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和不重视环保的政府, 要求企业关闭停止污染环境, 政府加大对环境的监督管理。此时, 环境问题己经成为同政治、经济密切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 以至于必须由国家来承担保护和管理环境的职责。此时就产生了环境审计。

1.3 环境审计的发展历程

(1) 国际方面

理论研究:环境审计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首先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企业中兴起, 于80年代扩展到欧洲。近年来亚太地区和南美地区的国家也开始重视环境审计, 这极大地推动了环境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实践发展:首先在内部审计领域,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美国、加拿大的一些企业由于风险管理的需要, 在企业内部自发地制定独立的环境审计计划, 定期地检查和评价企业的环境问题, 确定环境风险并引起管理部门的注意。因此, 符合环境要求己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措施, 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都把环境审计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列入审计计划。现在, 企业环境状况的改进已成为赢得资本的重要筹码。环境的改善也给企业产生了巨大效益—绿色利润。

(2) 国内方面:

理论研究: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 有关的理论还不完整、不成熟不仅难以用来指导环境审计实践, 而且落后于己经开展的环境审计工作。1994年9月, 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1997年, 中国审计学会在《审计研究》期刊上, 举办环境审计研究专题;2002年, 中国审计学会再次在北京怀柔召开环境审计研讨会, 这充分说明了环境审计日益被重视, 也表明政府有信心改善环境污染。

实践发展:我国环境审计实践的开展程度和操作水平, 与发达国家相差悬殊。目前全国开展内部环境审计的企业很少, 究其原因在于企业普遍经营不景气或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出于追求短期利润的动机, 显然企业不可能因自身带来的环境问题主动进行环境审计。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 入世面临的冲击, 将有更多的国内企业, 开始转换经营思想, 重视环境管理系统的建立, 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 我国现阶段开展环境审计的困难及问题

2.1 依据不足

从严格意义上说, 我国迄今为止尚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可以为环境审计提供直接的依据。除《宪法》第91条、第109条和《审计法》第24条等规定涵盖了部分环境审计的内容外, 其他环境保护专门法规和相关法规中, 基本上没有明确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环境保护监督和检查方面的职能作用和主要工作内容。

2.2 人才短缺

由于环境审计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 专业性、技术性很强, 不同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其广度和深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审计人员必须懂得审计方面的知识, 如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管理审计等, 还要具备社会学、工程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规等多方面的知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审计人员来自会计、审计专业, 而且对环境类的法律法规了解的不充分, 没有参加过环境审计项目的人占绝大多数, 离全面开展环境审计的要求尚有一段路可走。

2.3 主体、内容单一

(1) 主体单一:从主体上来看我国目前的环境审计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和民间审计组织的可参与程度很低, 不能保证环境审计的质量, 也难以使环境审计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更有效地鼓励、扶持和培育独立自主的民间环境审计力量是目前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 内容单一:现阶段, 我国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主要是对环保专项资金的财务收支审计和重点项目的专项审计。对于环境效益的审计重视不够, 很少评价环保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对国家在国际环境保护政策公约履行、政府环境政策执行等方面的审计和评价基本是空白。

3 开展我国环境审计的建议

3.1 建立健全环境会计体系

当前最重要的是制定出可供企业操作的环境会计准则, 以准则指导企业会计实践工作, 并为对环境审计的进一步开展创造条件。

3.2 加强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

(1) 尽快制定环境审计依据

要建立可操作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 避免环境审计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使环境审计的范围、内容、程序和方法等制度化、规范化。

应尽快建立相应机构, 研究和制定一套统一的环境会计的会计准则和基本核算体系, 为环境审计建立基础, 促进环境审计工作的深入发展。

(2) 制定环境财务合规性审计准则

由于我国目前的环境审计主要是以政府审计为主导, 相关的理论、技术方法和经验相对成熟, 而社会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发展则相对滞后。由于环境审计标准和技术等条件的制约, 我国环境审计实务目前主要以合规性审计和财务性审计为主要方式, 较少涉及环境绩效审计。因此, 可以考虑在对现行审计准则修订、补充的基础上, 优先考虑政府环境财务审计准则和环境合规性审计准则的制定问题, 待时机成熟时再考虑制定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准则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准则。

3.3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1) 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重点培训, 弥补他们在环境专业方面的不足, 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从而改变现有审计人员知识结构, 更好地适应环境审计的开展。

(2) 充分利用外部专家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工作。政府审计部门可聘用环保部门专家、法律专家, 实行与环境专家和法律专家联合审计。

(3) 高等院校可单独开设环境审计专业和课程, 培养环境审计方面的专门人才。只有建立起一支素质过硬的环境审计队伍, 才能切实适应环境审计的要求, 才能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充分发挥环境审计的作用。

3.4 借鉴成功经验, 开展国际联合审计

(1) 全面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包括国家审计署、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国家环保总局等在内的各相关职业团体、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国际间环境审计的交流和协作, 紧密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中适用于我国的部分, 以不断提高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水平。

(2) 环境审计问题需要各国协调行动。环境审计也是一个新兴的问题, 需要建立系统的理论和一系列技术方法, 而这种工作是相当复杂的, 各国的经验、面临的问题不同, 各国的环境审计各有所长。加强环境审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势必加快环境审计的先进理论和操作技术, 一方面要使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 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起环境审计的理论框架、作业规则与报告标准, 使环境审计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蔡春.环境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2.

[2]何大庆.美国环境审计的评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 1994 (5) .

[3]林兢.环境审计的研究[J].中国发展, 2005 (3) .

[4]李雪, 杨智慧.对环境审计定义的再认识[J].审计研究, 2004 (2) .

[5]朱萍, 刘志军.构建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的设想[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5) .

环境审计现状 篇8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现象也日益加剧。为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们逐步提升了环保意识, 政府也给予了环境保护的广泛关注, 并逐步提升投入建设力度。在政府持续加大环保资金投入的基础上, 但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有效解决, 体现出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尴尬局面。为此, 不得不深刻反思, 环境保护投入经费的应用效果与效率到底如何, 环境审计单位应如何深入研究, 更新审计管理策略, 才能有效提升环境绩效, 真正为人们营造出健康、环保、绿色、生态化的居住生活与工作环境。审计署颁布了审计工作阶段发展规划, 并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审计在促进节能减排措施落实以及在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这一规划使我国理论界对环境绩效审计展开一系列的研究, 在此前后引发了一场探讨“环境绩效审计热”。据笔者统计,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询到的环境绩效审计相关文献 (2000年至2010年) 发现, 环境绩效审计研究在不断上升。由此可见, 环境绩效审计在我国属于新兴的研究领域。

二、环境绩效审计内涵及评价指标与审计方法

(一) 环境绩效审计科学内涵

我国目前对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内涵定义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 一般来讲环境绩效主要指对各类环境资源实施利用开发, 并在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进程中取得的一些无形或有形利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开罗宣言》中表述了如下框架:环境审计与政府审计开展的一般审计无重大差别, 但有别于内部机构专业性更强的环境审查;环境审计可包括各种类型 (财务、合规、绩效) 审计;绩效审计包括使用资源的经济、效率和效果 (3E) 方面的审计, 这种表述能够促进我们更佳的理解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在国内, 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观点, 有些人认为环境绩效审计主体依据相关标准进行检查对象单位的审计, 并对各类保护经济环境活动进行评估, 衡量环境资源的利用开发、生态环境是否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保护自然环境以及发展提升潜力的有效性及合理性, 同时对实际效率与效果进行意见表述。另一些学者则认为, 审计环境绩效涵盖对政府项目效益与政策绩效的审计, 同时还包括对企业环境产生绩效的科学审计。还有一些学者指出, 审计环境绩效主要是由审计人员或独立机构对审计对象单位、环境项目、实践管理活动展开系统综合的分析与审查, 基于相关标准进行管理环境潜力与状况的分析, 并就如何改善优化环境, 提升环境绩效提出具有建设性意见的综合审计实践活动。可以说上述内涵定义均包含一定的道理与依据, 然而其涵盖的内容并不十分完善与全面, 没有真正体现审计环境绩效具备的本质内涵与特征。

(二) 环境绩效审计客观评价指标

设置环境绩效审计的客观评价指标应基于相关体系评价目标的科学指导开展, 只有这样才能良好的实现审计环境绩效科学目标。就审计环境绩效的客观评价指标, 我国理论界目前主要针对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企业方面, 一些学者认为, 应将相关指标划分为定量与定性指标两层面, 其中定性指标主要涵盖企业领导管理阶层的主体环境保护意识, 是否完成了企业内部环境制度与政策的制定, 同时实际的执行情况如何等。而定量指标则应涵盖经济性指标、总体性指标、效果性与效率性指标等。学者高前善于2006年在论文中论述了生态效率应作为企业审计环境绩效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学者丁艳秀则主张, 当前环境指标综合体系包含较为明显的缺陷与不足, 即指标体系脱钩于当前的经济事项, 仅仅对环境领域的相关内容作出了单纯性的反映与揭示, 因此应借助平衡计分卡相关理论进行企业审计环境绩效指标评价体系的科学设计。政府方面, 王如燕 (2006) 建议建立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 (FCE) 的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标准评价模型, 研究出的政府环境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采用专家德尔菲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刘琳 (2008) 在其论文中建立了政府由职能潜力指标及效益指标组建的评价环境绩效指标体系, 并根据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标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标准以及专家咨询法建立了适用于各级政府的评估分级标准。孙丽芳 (2009) 认为, 评价指标可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 如按照数量化的程度, 反映的内容, 评价的内容以及评价的目标分类。并且分级设立评价指标, 将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分为三层建立。

(三) 环境绩效审计内容

环境绩效审计主体内容作为审计工作良好开展的前提条件, 同其内涵定义一样并没有在业界被明确统一的认识与规定。学者陈正兴划分审计环境绩效内容为六个子部分, 即利用资源要素效益、环境主体决策行为、审计对象综合管理效能、利用资金状况效益、计划经营决策目标与内控系统等。还有一些学者则相反的认为, 审计环境绩效内容应由三模块组成, 即审计政府的政策绩效、项目效益以及审计企业的综合环境绩效。学者陈钰泓则秉承这样的观点, 即审计环境体系应由审计环境的合理规范性、环境财务状况及审计环境绩效等因素构成。要想合理明确审计环境绩效的具体研究内容, 我们首先应清楚明晰其本质内涵, 这样才能由根本目标入手, 对环境整体审计体系展开系统深入的分析, 并真正核准具体研究的核心内容。

(四) 环境绩效审计方法

对于环境绩效的科学审计研究方式, 目前在我国并没有形成成熟系统的实践方法, 因此可以说仍然停留在初步探索研究层面, 一般来讲常规审计实践方式被认为是一类与审计环境绩效相适应的有效方式。有些课题组在研究我国审计环境实践运行模式的探讨中认为, 基于财务导向开展的审计环境绩效方式包括复算方式、审阅验证方式、分析方式与观察方式等。而福州审计局课题研究组则认为, 审计环境绩效属于一类审计类型, 也就是说审计的常规方式均可用于环境审计领域, 如审计监察方式涵盖实物检查、资料检查方式等;调查方式则包括审计观察、查询、专题调查等途径。一些学者在审计环境报告中认为, 一些常规的函证、观察与检查审计方式同样适用于对环境绩效实施的科学审计。审计环境绩效方式不仅涉及常规审计方法, 同时还包含一些特有的实践方式。例如可应用经济评价、环境成本研究、基于环境经济理论分析费用效益、决策分析、经济计量与比较分析、预测趋势分析、整理数据资料分析、影响环境评价等方式进行综合审计。学者王春萍还提出了风险分析、目标导向评价等审计实践方式。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 大体而言已经意识到了环境绩效方法的重要性, 但是从某些方面上说, 我国硬件发展, 环境绩效审计的技术限制和方法的单一严重的拉慢了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发展。而且环境绩效审计方法通过继承借鉴传统常规审计方法, 在其基础上考虑到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因子, 再加以审计。在作为审计学一门分支的基础上, 再借用相关学科的方法, 比如通过效益分析进行影响执行项目状况的计算, 涵盖一些无形间接的影响乃至无法估量的严重影响等, 然后与这个项目的全部资金投入相比较。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还可以借鉴国外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先进经验和管理体系, 学习他们的审计方法, 对我们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引导作用, 通过学习和亲身实践来丰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工作体系。随着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发展, 对于相关的审计人员将会有着更高的要求, 他们在自身专业审计水平过关的同时, 还应该适当的学习相关环境内容的科学理论知识。

三、环境绩效审计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 相关实证研究滞后

关于审计环境绩效相关问题的研究, 我国在近年来逐步涉足, 而国外先进国家早就于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实践研究环境审计体系。而且我国国内更偏向于理论研究规范研究, 从而忽视了实证研究的方法, 这显然会对研究环境绩效相关成果的可行性、操作性、实用性造成一定影响。对于实践活动, 学术理论发挥着科学指导作用, 同时只有通过实践方可进行理论知识的总结与激发, 没有足够的实证研究, 研究手段的落后, 是制约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工作发展的一大因素。尽管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掀起环境绩效审计的热潮, 但较审计的其他领域相比, 目前国内在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学者数量相对较少, 研究手段相对滞后。而且缺乏权威的、科学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 从而导致无法据以制定特定的相关政策, 使环境绩效审计很难推进。因此, 应尽快建立一套统一的、完善的并适合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体系。

(二) 研究成果缺乏实用性

综观行业现有理论资料, 研究环境绩效的实践审计焦点主体关注于审计内容、内涵定义与基本实践方式等层面, 该类研究文章、报告成为成果的大多数, 而仅有个别的研究学者针对审计环境绩效的评价体系、实施条件、综合建设等深层次问题展开探讨, 同时较多学者的相关研究过多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方式, 欠缺良好的自主创新以及与我国环境自然状况相适应的科学研究方式, 使得研究成果并不切合我国实际, 缺乏实用性。在对环境绩效方法进行研究时, 要尽量的将其与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处于的大环境联系起来, 认清其所面对的阻碍, 找到所研究成果方法的适用范围、内容以及公式等细节, 来增强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从而提高环境项目的效率和利益, 更好地指导审计工作的实践。

(三) 环境绩效审计与相关学科融合度欠缺

综观相关文献的参阅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目前一些学者虽然借鉴了相关学科的诸多内容, 然而在较多状况下仅能简单的实施移植式研究, 很少真正将环境管理、经济、法学、统计学、社会学、环境工程理论内容全面良好的融入审计环境绩效的科学研究之中。特别体现在研究审计环境绩效的方法层面, 欠缺与审计实务真正契合的有效实践方式体系综合研究。虽然较多相关于环境的问题均可应用审计绩效方式进行证据收集, 然而毕竟较多具体的环境问题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令评价分析实践具有一定难度。如伴随空气等级质量的逐步提升, 现代化社会人们身心健康水平状况的持续改善, 我们不能仅仅用货币衡量, 采用某种实物或技术进行计量平衡。由此可见进行相关知识学科的借鉴, 完善构建良好的评价环境绩效体系, 则成为当前审计环境绩效实践的重要科学环节。为全面提升审计环境绩效评价工作水平, 我们应全面结合环境工程鉴证评价工作与分析环境经济学体系, 通过完善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财务体系与标准化非财务体系, 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审计环境绩效综合工作水平。审计环境绩效实践工作当中, 如何将环境绩效审计和常规性审计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始终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 这是影响环境绩效审计工作实施的一个原因, 切入点不明确, 使得环境绩效审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的工作职责不能明确分割进而会令审计环境绩效部门的相关工作就好比检查工作一样, 较难向更深度发展, 不能挖掘出这类工作的本质意义, 没法形成完善科学的体系进行研究, 都极大地限制了环境绩效工作的发展。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与我国的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是我国在借鉴国外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经验时必须坚持的宗旨, 向国外审计环境绩效的先进方式借鉴学习, 不应一味的照搬照抄, 而应与我国国情特征与具体审计环境紧密结合, 完善融入先进审计方式于具体的审计环境绩效工作中, 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 符合自身发展脚步的限制, 走出自己的路来。借鉴参照国外审计环境绩效实践方式阶段中, 我们应充分关注我国发展环境状况及实际国情特征。

四、环境绩效审计提高的策略

(一) 提升审计环境绩效意识

我国的传统观念认为, 要搞好环境问题, 只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和加强执法力度就可以了。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未能从根源上提高环境绩效审计的实施性。环境绩效审计研究, 不仅仅是单纯的来保证所用资金的走向和透明度, 这样的认识是不能完好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的。要增加人们的环境绩效审计意识, 最核心的是要大力推行环境绩效审计, 使其得到一定的关注度, 要从思想和观念这些最基层最根本的层面来认识, 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工作, 不止是保证合法性真实性, 更多的是如何更佳更有效率的使用环保基金, 做出更大的贡献。与增强环境绩效审计意识需要同步进行的是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 这样能够为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实行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 促进其有效的实行。政府能够通过多种方式, 宣传环境绩效审计的重要性, 让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积极面对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氛围里, 主动的去了解去支持这项工作, 主要的接受环境审计。对于企业和公司, 让他们在审计工作中逐步加大环境审计所占的比重, 改变存在已久的财务审计主导局面, 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强化使用审计资金的良好效益, 进而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二) 健全审计环境绩效体系

鉴于我国环境绩效工作起步较晚, 底子薄弱, 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制度, 融合其环境绩效审计的一般法规和要求, 通过联系结合中国具体国情, 形成中国特设的审计理论体系, 运用新的方法遵循新的标准, 更好的促进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实施和研究。同时在高等教育学府也可以通过发展专家带动学子的方式来进行人才储备, 对环境绩效审计进行研究, 这样都能够促进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对于高校研究成果还需要将其产业化, 更多注重于研究方法的应用方式以及其具体运用时应当注意的细节、适用范围等, 这样能够在理论的基础上让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 更好地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

(三) 完善环境效益评价体系

国外先进的环境绩效审计工作中的会计审计已经进入了人操作阶段。我国在九十年代才开始重视环境会计的发展, 从具体推行实践来说环境会计近几年才得到关注, 不论是理论基础还是实践经验, 都存在着很大的欠缺。因此, 我们需要加强对环境会计的研究, 为环境绩效审计工作提供更易操作发展的基础平台和强大的技术储备。环境绩效审计工作不仅仅要持有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同时还应该建立一定标准的评级体系。只有掌握了审计的依据, 建立起来合理的环境绩效审计体系, 拥有一套完善的环境效益评价体系, 审计工作才能更好地有据可循、有规可依, 才能够更好地对审计事物进行审批和评价。目前的情况让审计工作人员最烦恼的是欠缺合理有效的环境效益成本计划估算, 如何科学计算综合环境效益成为审计环境绩效实践工作的核心难点, 同时也是评价环境效益体系的焦点所在, 因此我们需要完善创建合理科学的评价环境绩效综合体系。实施清洁生产的科学审计其最终目标便是为了促进清洁生产的良好发展, 通过降低生产实践中的各类污染因子, 进而有效提升环境绩效相关工作的优势成果, 该项目标充分契合于审计环境绩效工作的宗旨。实施清洁生产发展, 说明白了就是一种预防性的审计工作, 在环境污染发生之间就抑制其产生。审计环境绩效工作通常来讲均是在发生了污染环境问题后实施的, 而适当推行审计清洁生产则可有效降低污染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率, 抑制污染影响程度, 进而有效减少审计环境绩效的工作量与资金投入, 可以说由另一层面实现了环境的良好改善目标。开展清洁生产审计, 对于环境绩效审计体系还不够成熟完善的我国, 是很有效和必要的措施。

(四) 注重人才技术储备

目前我国高校在环境绩效审计方面投入精力很少, 从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来看, 环境审计属于边缘学科, 严重缺乏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我们要对审计专业人员普及教育环境方面的课程, 鼓励他们进行相关环保知识的科学学习, 并应对环境专业学科学生展开科学引导, 强化其对会计、审计学科内容的学习,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将审计和环境绩效工作结合起来, 培养复合型人才, 努力发展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工作, 建立完善的环境绩效审计体系。另一方面, 我们可以开展联合审计工作, 让会计部门和环境部门联合工作, 利用双方的专业技术的融合, 实现互补互助, 来快速推进审计环境绩效工作的科学实施。

五、总结与展望

针对环境绩效的科学审计相关研究方兴未艾。2008年至2010年, 我国曾兴起环境绩效审计的一股浪潮, 各地方和专家学者进行了积极地探索, 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尽管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 但随着国家对环境审计工作的大力开展, 这必将引发环境绩效审计的又一次高潮。完善创建审计环境绩效科学理论体系是未来的前进发展方向, 相关理论研究应以指导实践为目标, 理论体系的构建则应致力于更好的对审计环境绩效实践进行指导。在对国外优质成果理论科学借鉴的同时, 我们还应注重将其全面吸收、不断创新、为我所用, 进而能够更好的进行审计环境绩效实践工作的良好指导。另外, 我们还应科学注重相关研究成果的科技化、产业化转化, 在研究审计环境绩效的基础上广泛关注实践方式的科学应用, 进而促进审计环境绩效工作的开展方法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摘要:为适应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环境绩效审计逐渐被提上日程, 近年来专家学者对环境绩效审计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讨论。本文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内涵、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和评价, 提出当前这一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和趋势予以展望。

关键词:环境绩效审计

参考文献

[1]陈正兴:《环境审计》, 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年版。

[2]吴立群、王恩山:《环境绩效审计有关问题初探》,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3]高前善:《生态效率——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经济论坛》2006年第7期。

[4]丁艳秀:《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年。

[5]陈希辉、邢祥娟:《论环境绩效审计》, 《生态经济》2005年第1期。

[6]李学柔、秦荣生:《国际审计》,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7]辛金国、邢小玲:《试论环境报告的审计》,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年第7期。

环境审计现状 篇9

关键词:资源环境,审计,发展

我国政府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尤为重视,据中新网2014年3月8日报道,环境保护部吴晓青副部长介绍,我国“十二五”期间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将要超过5万亿,据凤凰财经2015年10年27日报道,据环保部规划院的测算数据称,“十三五”期间,环保总投资有望超过17万亿元。资源环境审计的适时推出,对于提高我国资源环境专项资金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完善资源环境项目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对日渐匮乏的资源及遭受破坏的环境的节约与保护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

一、资源环境审计概述

(一)资源环境审计内涵

虽然我国的资源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的起步时间较晚,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在相关理论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总结有关研究基础上,本文认为资源环境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秉承科学、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针对被审计单位(企业及事业单位)关于资源、环境资金和项目实施管理进行客观性、合法性的审核。资源环境审计从资源、环境资金会计披露的财务信息入手,又不局限于此,更侧重于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的效益和效果。特别是审计新常态要求下,以往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向自然资源离任审计拓展。新时期资源环境审计的实质是以政府资源审计为主导的对被政府有关部门并延伸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审计、环境项目效益审计,以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中有关资源环境审计的内容。

(二)资源环境审计必要性

李克强总理在2014 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审计工作新常态的思考,对于国内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及到资源环境审计方面的新常态主要应该关注政府资源环境的财政资金分配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试点工作的实施。政府资源环境审计是从专项资金的申请、划拨、使用入手,以资源环境项目审计为着眼点,通过对资源环境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及资源环境效益的评价等方面的审计、监督,从而研究有关机制体制的问题。

二、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

(一)国外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

国外对于资源及环境问题认识较早,对相关审计十分重视,有关审计模式也更加完善和系统。以美国资源环境审计为例,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审计总署设立了自然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司,该机构内部又设立了环境资金审计处和环境绩效审计处。该机构对于资源环境审计方面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三大方面,即财务审计、合规审计及绩效审计,审计部门主要由审计专家、科技专家及国家公共政策专家组成。其资源环境审计是以政府审计为主导进行的,且相关审计机构的权力也较大,便于对该国国内各类违反资源环境问题予以客观、公正的披露。

(二)国内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从国内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来看,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且受传统合规性审计和财务审计理念、方法的影响,尚未形成较为成熟及完善的体系,因而资源环境审计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

1、资源环境审计内容不全面

从我国现实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内容来看,我国目前对于资源环境审计主要是督促及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源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和国家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偏重于财务审计及合规性审计,对于绩效审计已经有了一定的关注,但其关注度不足。由于目前国内资源环境审计内容的不全面,使得该类政府审计工作难以起到其应有的效果。

2、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对于资源环境专业知识较为欠缺

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要求从事该专业的人员既要具备相关的财务、审计专业知识技能,同时还应具有较为专业的资源环境专业知识。但目前我国从事资源审计的政府审计人员多半是财务或是审计专业出身,缺乏资源及环境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涉及资源环境方面专业问题一知半解,影响了资源环境审计的效果。以GIS技术在资源环境审计为例,实践证明GIS技术与资源环境审计实践的有效整合,是对传统审计方法的重大突破,但由于GIS技术人才短缺,GIS技术在国内审计中发展一直比较缓慢。

3、对于资源环境审计的认识不够,缺乏相应的宣传力度

由于国内目前仍缺少系统的资源环境审计的理论,同时对于资源环境审计的宣传也较少。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其实质是为保护国内各类资源及环境而服务的,但因宣传不足,审计部门、各地方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对于环保问题的危机感,从而使得全民环保问题较弱。

三、资源环境审计发展的策略

(一)制定完善的资源环境审计流程及标准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较为先进的资源环境审计经验,结合国内自身发展特点制定完善的资源环境审计流程及标准。现以自然资源离任审计为例,自然资源离任审计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整体要求及战略部署下提出的。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的大背景下,针对目前土地、矿产及生态环境资源已经遭受到不同程度流失及破坏的基础上加快审计流程及审计标准的确定,以土地、矿产、海洋及环境污染问题作为重点进行审计,以问题责任追究为导向,构建资源环境审计流程及标准。

(二)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审计机关应根据资源环境审计的特点,将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引进至审计队伍中来,并加强现有审计人员的环境类专业培训,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知识水平;其次,建立资源环境类专家储备及审计外聘机制,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审计工作服务,同时也可以借用外脑适当引用审计外聘机制。

(三)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的宣传工作

通过一定的宣传工作,加强人们对于资源环境审计重要性的认识。各级审计机关要用好媒体的这个宣传“喉舌”的工具,做好环保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及环境危机感,利用舆论的力量,促进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有利于保护现有的资源环境及治理国内的环境污染,也是适应审计新常态的客观需要,借助资源环境审计的实施,能使政府审计更好的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大局,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从而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更好地发展贡献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环境审计现状 篇10

一、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运用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等方法, 构建了初始调查问卷, 在Z、C、N三市进行了试调查后, 根据试调查的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形成了最终环境审计调查问卷, 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访者的基本信息;第二至第七部分是环境审计实施现状, 共设计了27个多选和单选题项。为了对环境审计实施现状进行总体量化评价, 第二至第七部分我们给出了里克特5级量化评价标准 (1—非常不同意;2—比较不同意;3—一般;4—比较同意;5—非常同意) , 要求被调查者根据所描述的内容和实际情况, 选择同意还是不同意的程度, 进行量化评分;问卷的第八部分是对环境审计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调查。了便于发放与收集, 本次问卷采用了网络问卷形式 (网址http://www.wenjuan.com/s/YFfeey F/) 。此次问卷调查的发放对象为华东地区市级审计机关农环处, 共发放问卷94份, 实际回收59份, 回收率为62.77%。

本次回收样本的受访人员的资质、工作年限、专业背景如图1所示。从回收的样本分析表明大多数受访者熟悉环境审计, 具有相对丰富的实务经验, 为问卷作答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保障。

二、环境审计调查结果

(一) 对环境审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开展环境审计是环境治理的现实需求。基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环境审计对环境保护的独特作用, 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审计工作。设计这部分问题是希望通过调查, 了解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对环境审计作用的认识及对环境审计的重视程度。对环境审计作用的调查结果如表1。

表1显示, 80%以上的审计机关认识到环境审计在环保资金和环保项目的管理、环保政策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等方面将产生积极作用;76.27%的审计机关认为环境审计有利于促进相关部门、单位环保监管职责的有效履行;11.86%的审计机关认为目前环境审计还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对环境审计的重视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 91.67%的审计机关每年至少开展一项环境审计业务, 并把环境审计项目被列为当年重点审计工作之一;75%的基层审计机关计划逐年增加环境审计项目。

(二) 环境审计队伍的建设情况

环境审计队伍状况体现了审计能力的强弱, 直接影响着环境审计的开展。设计本部分的问题是想了解目前环境审计队伍是否能满足环境审计的需求。本部分共设计了5个题项, 包括审计机关配备的环境审计工作的人员数量、专业背景、学历结构、是否进行定期业务培训、是否聘请外部专家或建立专家库等五个问题, 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图2显示, 基层审计机关配备的环境审计人员数量偏少, 专业背景偏重于财务和审计, 本科学历占比较大, 定期参加业务培训的审计机关不足60%, 90%以上的审计机关没有建立聘请外部专家或建立专家库。

(三) 环境审计工作制度的建设情况

环境审计项目能否科学、规范、有序进行, 需要不断强化完善相关环境审计工作制度的建设。设计本部分的问题是想了解基层审计机关是否设立环境审计协调领导小组协调环境审计的相关重要事项、是否建立健全了环境审计工作制度。本部分共设计了四个题项: (1) 是否比照审计署成立环境审计协调领导小组; (2) 是否与本级资源环保主管部门建立协调配合机制; (3) 是否建立和完善环境审计工作规范; (4) 是否每年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报送环境审计专题工作总结。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8.47%的审计机关专门设立了环境审计协调领导小组;在与本级资源环保主管部门的合作上, 66.10%以上的审计机关建立了工作信息通报制度和工作联系会议制度;从环境审计工作规范看, 50.85%的审计机关建立了环境审计发展规划, 40.68%审计机关制定了审计工作指南, 30%左右的审计机关建立了具体操作层面的环境审计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33.89%的审计机关每年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报送环境审计专题工作总结。

(四) 环境审计的开展情况

环境审计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地区的环保意识以及当地的经济水平。设计本部分的问题是想通过观察基层审计机关环境审计的主题事项, 了解各地审计机关目前环境审计关注的重点, 以及环境审计开展的深度和广度。本部分共设计了四个题项: (1) 确定环境审计项目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2) 开展过的主要环境审计项目; (3) 环境审计是否与相关专业审计进行有机结合 (4) 是否实施环境绩效审计。调查结果显示, 90%以上的审计机关主要结合当地政府工作重点及上级审计机关的安排来确定环境审计项目;从开展的环境审计事项看, 审计机关重点关注的是污水处理项目, 其次是关注环境综合治理、环保资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等项目的审计;从结合式审计的实施情况看, 96%以上的审计机关将环境审计纳入财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及企业审计等相关专业审计, 但是在投资审计、外资审计及金融审计中几乎没有涉及环境评价内容;从环境绩效审计的开展情况看, 在环保资金和环境建设项目审计中, 已对专项资金支持项目产生的效果、效益和发挥的作用进行评价, 但是对环境政策绩效、其他项目的环境绩效评价仍不足。

(五) 创新环境审计方式与方法情况

环境问题具有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专业性和技术性强的特点, 创新环境审计的方式与方法是提高环境审计效能的有效途径。设计本部分的问题是想考察基层审计机关的环境审计合作方式及审计技术和方法的选择倾向, 对环境审计开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本部分共设计了四个题项: (1) 开展环境审计的主要组织方式; (2) 收集环境审计证据的主要方法; (3) 环境审计评价的主要方法; (4) 对重大环保工程项目等是否实行跟踪审计。调查结果显示, 从环境审计的组织方式看, 74%的基层审计机关已开始积极运用协作审计和联合审计方式开展环境审计工作;91.67%审计人员倾向于选择他们更为熟悉的传统审计技术收集审计证据, 一些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等方法运用还偏少;在进行审计评价时, 83.05%的审计人员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综合定性评价等方法;对重大环保工程项目已全部实行跟踪审计。

(六) 环境审计结果公开及审计成果转化利用情况

向社会公开政府审计结果是近年来我国审计公共服务透明度提高的表现, 同时环境审计成果承载的信息也是政府制定和调整相关环境管理政策的重要依据和参考。设计本部分的问题旨在从审计信息的传播渠道、审计结果的落实等方面考察基层审计机关环境审计发挥“建言献策”功能的情况。本部分共设计了四个题项: (1) 环境审计结果公开情况; (2) 环境审计结果公开的内容; (3) 环境审计成果转化利用情况; (4) 环境审计结果整改检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 基层审计机关都能适度公开环境审计结果, 公告内容包括环境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基层审计机关都能及时向本级政府提交审计报告、专题报告、调研文章, 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 90%以上的审计机关能及时检查环境审计结果整改情况;但制定审计成果转化利用办法的审计机关占比只有23.73%,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环境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利用。

三、环境审计调查分析

受访者对上述六个方面的量化评分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上述评分结果及问卷第八部分“环境审计存在问题”的进一步分析:

1.环境审计队伍满足目前环境审计需求的量化评分是2.92分, 呈现总体供给力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难以满足目前环境审计的需求。主要原因:一是基层环境审计人员的数量难以满足繁重的工作任务的需要;二是知识结构单一, 依然以传统的财务与审计为主, 与环境审计相关的专业知识明显不足;三是外聘审计专家队伍尚未建立, 缺乏来自“智库”的智力支持。

2.受访者对审计部门对环境审计的重视程度的量化评分是3.60分, 说明基层审计部门已经逐步认识到环境审计是环境治理的一种有效工具, 但是对环境审计目标还没有达成明确的认识。认为环境审计工作主要是对各项排污治理费用以及财政、环保部门收取的相关费用是否足额上交、如何使用等, 没有完全脱离财务收支审计的思路。

3.受访者对环境审计工作制度的建立与遵循的综合评分为3.33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层审计机关没有专门设立环境审计协调小组来加强各种资源的整合与联动, 没有形成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协作合力。分析还显示由于缺乏统一、权威的评价体系、标准, 审计人员只能依靠职业判断, 环境审计难度大, 审计评价的权威性不高, 得出的审计结论有时得不到被审计单位的认可, 环境审计的质量难以控制, 审计风险较大。

4.受访者对环境审计工作开展情况的综合评分是3.45分。分析表明随着各地环保意识的加强, 环境审计的客体已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但环保资金的财务审计仍是关注的重点, 环境绩效审计不够深入。对环境政策执行情况、当地面临的突出的环境问题等关注度不够。在投资审计、外资审计、金融审计中基本没有结合环境审计的内容, 不利于资金流向的环保政策导向。较为突出的另一个问题是平行审计开展不充分。平行审计主要适用于要同时调查多个单位、多个项目等覆盖面广的审计项目。目前, 这种以单位为载体的审计, 比如对当地污染企业达标排放情况审计, 以及以项目为载体的审计, 比如公共环境项目的审计等, 开展的覆盖面有限,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环境审计职能的发挥。

5.受访者对本部门积极开展合作审计的综合评分3.92分。因为环境审计涉及范围广、专业性强, 仅凭审计机关一己之力, 很难取得好成效, 合作审计是环境审计有效开展的必然选择。总体看基层审计机关环境审计的合作方式、合作的深度、广度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环境审计方法的运用上, 还没有脱离传统的财务审计手段和方式。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分析评价方法等, 未被广泛运用于环境审计的实践中。比如没有利用环境监测系统进行舞弊隐瞒超标排放污染物情况审计等。

6.受访者对环境审计结果公开及环境审计成果转化利用情况的综合评分为3.83分。国家审计准则明确规定: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审计调查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布。本文统计了截止2015年6月30日止, 华东地区各市审计局网站公布的近4年环境审计结果, 如图3所示。

图3显示, 基层环境审计公告2011~2013年呈逐年上升趋势, 因时间迟滞等问题导致2014年公布的数量显著减少。从公布的内容看, 主要涉及的是环保资金审计和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审计。总体而言, 基层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存在数量偏少, 范围较窄、时间迟滞、透明度不高、信息含量较少、公告内容形式化、对环境政策影响评估不到位等问题, 对经济社会相关决策的支持力度较小。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行政型审计体制独立性不强, 环境相关数据不完整, 环境审计质量不高, 加上保密制度的要求等因素影响, 环境审计结果尚不能起到“公而告之”, 基层环境审计结果公开程度和成果转化利用程度都亟待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华东地区市级审计机关已经普遍开展环境审计工作, 经济发达地区环境审计工作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环境审计工作覆盖范围在不断扩大, 但结合式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不够深入。

(2) 审计机关对环境审计目标的认识没有形成共识, 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程度低, 实际开展的环境审计偏重于评价环保资金的真实、合规, 环境审计工作的广度、深度还非常有限。环境审计队伍的能力素质、知识结构、人员数量都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环境审计工作的需求, 对当地环境治理还难以发挥积极作用。

(3) 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还很不成熟, 缺乏专门的环境审计理论框架和实际操作指南, 不能为环境审计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与实务指导。审计人员在实务工作中主要还是依靠在财务审计中积累的经验, 环境审计质量不高, 审计风险较大。

(4) 环境审计公告效应有待提升。环境审计公告的效应包括促进与制约审计对象维护公共利益、完善环境治理, 促进可持续发展。由于基层环境审计公告数量偏少, 信息含量不足, 尚难以引起人大、社会公众等高度关注, 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效应没有充分发挥。

(二) 建议

(1) 提高基层审计机关对环境审计作用的认识, 建立健全环境审计长远发展规划和举措。因为环境相关决策的影响久远, 要影响到几任政府领导人。在公共部门中, 只有最高审计机关才具有超越政府领导人任期的眼界。所以, 环境审计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是大多数国家最高审计机关的共识。这种共识应有效传递到基层审计机关, 通过加强对基层审计机关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 使其积极关注地方政府的环境决策, 检查政策的遵从程度, 提高环境审计在地方环境治理过程中积极作用。

(2) 科学整合环境审计资源, 建立由政府审计为主导, 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为主力的相互补充, 相互配合的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监督体系。通过建立环境审计培训中心, 加大对现有审计人员培训力度和经验交流, 提高环境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同时积极引进熟悉环保知识、环保技术的专门人才, 建立专家库, 充实审计队伍, 为搞好环境审计工作打下人才基础。

(3) 建立分领域、分项目的评价标准体系。由于环境审计涉及的领域众多, 环境审计类型纷繁复杂, 无法设计具有普适性的评价体系。所以, 应当按照环境审计所涉及的具体领域, 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为审计实践活动提供指南, 使其制度化、规范化, 提高审计评价的权威性。

(4) 建立公民参与的环境审计结果公告机制, 实现审计监督机制与舆论监督机制的有机结合。环境治理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 环境审计结果公开既体现了对政务公开、政府财政透明度的要求, 同时又能为实现公民监督环境治理创造条件。通过完善审计结果公告相关制度的建设, 逐步引导公民参与到环境治理当中, 提高公民对环境审计结果公告的参与能力, 打破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监督模式, 发挥自下而上的社会舆论监督合力和实效, 最终促使政府及公共部门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审计署.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http://www.gzsj.gov.cn/news/

[2]王淡浓.加强政府资源环境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审计研究, 2011 (5) :

[3]张燕.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的思考http://www.gzsj.gov.cn/news/

[4]崔慧静.关于推进我国环境审计的思考http://www.audit.gov.cn/n6/n41/

[5]王志楠.试析专项审计调查的四种组织方式[J]审计月刊, 2006 (4) :18-23

[6]杨樱.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的统计分析[J]时代经贸, 2013 (18) :18-19.

[7]张正勇.我国环境审计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实务界的问卷调查[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9 (6) :98-103

[8]郑小荣.公告质量、质量特征与策略性行为——基于第53号审计公告与3市调查的中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告研究[J].会计研究, 2012 (10) :79-86

[9]Saar, Tonis.Environmental Auditing in INTOSAI:20 Years Lat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overnment Auditing39.3 (Jul 2012) :1—6.

[10]宋传联, 齐晓安.独立性视阈下我国环境审计监督主体的定位[J].生态经济, 2013 (6) :46-49.

[11]周安.环境审计评价标准思考——基于绩效审计的视角[J].财会通讯, 2010 (3) :93-94.

资源环境审计方法谈 篇11

一、资源环境审计的主要方法

(一)传统审计方法

一般将传统审计方法归纳为七大类: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随着审计技术的发展,一些新方法得到使用,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方法进行了新的归纳,列举了八大类方法: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较之以前的方法内涵更加丰富,描述更加准确。其中几类审计方法对资源审计来说仍是必须和有效的。

检查记录和文件。这是最传统的审计方法,在对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治理保护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特别是资金的流向审计,以及资源环境保护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性审计,还是有关资源环境开发、保护的决策情况审计,必须采用这种方法对有关账册、法规、文件、纪录进行查阅。

检查有形资产。它与原来的“监盘”有着不同的内涵,它不仅要检查实物资产的数量,更要检查其存在状态。资源环境审计中,检查有形资产主要是检查用于开发、保护资源环境的各种设施、设备数量上是否满足要求、运转是否良好。

观察。就是现场观察资源环境状况是否良好,采取的有关措施、手段是否产生了效果,以及被审计单位从事资源环境工作的人员的业务活动或执行的程序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询问。资源环境审计中应特别重视这一方法,主要采取调查问卷和座谈询问的方式。比如对环境保护情况的调查,向长期生活在该区域内的有关人员进行问卷或座谈了解,结果可能更真实、真切。

重新执行。资源环境审计中,这一方法有重要作用,就是将有关资源环境保护的方法、措施,由审计人员(专业人员)再执行,对结果进行再检验。比如在对水环境质量进行审计中,不能只依赖环保部门提供的数据,应由审计人员现场取样后,在第三方重新执行检测程序,以查证水体质量。

分析程序。信息技术已在资源环境领域普遍使用,有关部门的业务数据库都能提供资金结算、能源消费、环保统计、在线监测等数据,审计人员可以研究各种数据之间,特别是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对资源环境开发和保护情况作出评价。这一方法还包括调查识别出的、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

(二)新的审计方法

传统审计方法在资源环境审计取证方面是适用的,但由于资源环境审计的特殊性,其在审计分析方面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资源环境审计必须探索一些新的审计分析方法,目前主要应推广以下方法:

机会成本法。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相当于对多种互斥的方案的选择,资源有限性决定了选择一种形式就要放弃其他形式,放弃方案中的最大经济效益为所选方案的机会成本。适用于因水资源短缺、废弃物占地等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计量。

资产价值法。环境条件的差别可以通过地价或宅价反映,据此推算环境资源的价值。常用回归分析法计算、测定环境条件对地价的贡献度,该贡献度可视为环境资源价值。该法适用于宅地周边的森林、草坪等绿色效益的计量。

人力资本法。专门用于评估计量环境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的经济损失,该法将环境污染引起的人体健康损失分为医疗费、丧葬费等直接经济损失和护理费等间接经济损失。适用于对人身危害重大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污染的计量。

恢复费用法。环境资源被破坏,改善的效益较难评价。可以估计恢复或防护一种资源不受污染所需的最低费用。就是恢复费用法。适用于消烟除尘、污水处理等治理费用的计量。

防护费用法。消除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害影响所愿意承担的费用来衡量环境污染的损失。适用于出现了噪音污染。需要安装消音或隔音装置。

调查评价法。咨询专家或环境利用者,当环境物品的供给数量或质量发生变化时。人们愿意支付或接受补偿的金额,按调查结果,评价环境资源损失价值或保护措施效益。可运用于评价如洪水对农田、水利设施等造成的经济损失。

决策和风险分析法。一般来说资源环境开发和保护的措施或方案是多选择性的。并且部分资源环境项目难以用年度去体现,有的项目可当年完成,而有的却要跨年度甚至多年度才能完成;有的当时对资源环境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而有的在几年后产生影响或有着长期影响。如何正确评价、预测项目的成本和效果是个难题。使用决策和风险分析法可以较科学的解决这个问题。

在线监测法。资源环境领域的监测网络目前正在完善之中,如卫星遥感数据接收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空气监测系统、排污监测系统、GJS地理信息系统等。资源环境审计应大胆利用这些在线监测设备和系统,审计期间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在线监测。目前在部分资源环境审计项目中已使用这一方法,如耕地保护情况、防护林保护工程审计中,审计人员尝试利用GPS系统进行了查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资源环境审计的方法没有一定之规,任何学科的技术方法都有可能使用。以上只是探讨了一些较常用的方法,只有审计人员不断探索总结,才能使资源环境审计方法趋于完善。

二、审计人员应对资源环境审计新方法的措施

环境审计现状 篇12

一、审计质量部分

(一)对机构开展“研究式”审计的认识如图1所示, 高级职称中有94%的人选择了较高一些,而中级只有71%的人选择了较高一些,说明高级职称的人员对于“研究式”审计较为敏感。就两个层次而言,中级具体的专业要求,是审计人员职业生涯的一次质的飞跃:从相关规定看,对其实践能力的要求,需要任满中级审计师五年,且完成满足一定条件的审计项目;对其基本的理论要求,则是需要公开发表若干专业性文章。在审计实践中,高级审计师负责指导中级审计师的业务工作,在具体审计项目中也往往担任小组负责人或督导,而绝大多数的审计部的领导也需要具有高级职称。因此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对“注重业务学习研究并指导实践”有着切身感受,并对“研究式”审计提高审计项目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有较深的体会。而中级职称人员则是在高级职称人员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式”审计,具体实施了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而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则往往由高级职称人员来实现。因此,中级审计人员对“注重业务学习研究并指导实践”的内审机构的审计(程序)质量并不敏感。“研究式”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审计方式,在国家审计特别是特派办审计中逐渐成熟,而在内部审计特别是在大型央企及高校内部审计中才刚刚起步。审计实践表明,“研究式”审计对于提升审计层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不同审计程序对审计质量影响程度如图2所示, 选择的难点在于b与c之间的关系,其中a和d两项是干扰项。 b是具体审计项目的灵魂,审计项目的实施与开展是依据审计最初的审计方案以及在审计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的审计方案来进行的,审计方案是否科学直接影响了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而c则是进一步落实审计方案、形成审计结论的过程,支撑审计结论,也同样对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a和d,严格来说,能够制定科学的年度计划、重视审计整改检查的措施应该同审计具体程序没有直接的关系,后者是审计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影响着整体审计质量。从学术的角度看,问卷的理想排序结果应该是b、c、d、a。其中,b、c较为突出,b略高于c,均远远大于d, 而d又远远大于a。而从调查结果看,高中级二者的选择没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对于b、c、a的选择几乎一致。其中,b与c两者差距太大,而c与a几乎持平,a又远远大于d,c与a之间差距太小。见图2。可以看出,c与d尤其是d还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搜集充分相关的审计证据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可能较多地关注了年度审计计划的制定。对于a和d, 二者均选出a更重要一些,说明在内部审计实践中,审计整改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二者之所以更加重视年度审计计划,可能与学校对内部审计机构目标责任制的考核有关。 较为满意的是,二者充分认识到了审计方案的重要性。但是,总体上看,无论是高校内部审计实践还是高中级职称人员,在不同审计程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三)审计项目类型难度比较如图3所示,高级审计人员更多的选择了效益审计,中级审计人员则更多的选择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审计。高级审计人员之所以选择效益审计,其困难在于对某一专项经费的效益审计的具体评价,如对某一具体项目评价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这些不确定都导致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难以开展,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可以依据一定的控制制度来进行。对于中级职称人员而言,选择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审计作为难度较大,可以理解为这一审计类型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审计实践中开展较少,审计对象一般包括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等,如果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及方法不熟悉则很难寻找出审计的突破口。而效益审计也属于较难的审计类型,但比较而言,其审计对象的基本组成为收支活动相对易于接受,实践中对其审计结论要求较低,所以中级职称人员更倾向于内部控制的难度。而对于其他的常规审计,如经济责任审计、预算审计、财务审计以及专项审计 (调查),不同的审计人员对其选择差异不大。

二、内部审计环境部分

(一)高校内部审计环境良性循环内部审计良性循环路径为:审计人员素质不断的提高→促进审计程序的严格执行→为单位控制风险、改善管理提供最大的保证→内部审计有所作为→获得更大的地位→内部审计环境更加轻松→其机构得到组织的重视和加强。一般而言,在内部审计开展较好的大型央企中,上述循环能够较好的实现,并因此改善了组织管理,增加了组织价值,促进了组织目标实现。如图4所示,高中级人员分别有66%和54%的人赞同循环说,分别有34%、46%的人仍然对这一循环持否定态度,这说明大学内部审计环境同开展内部审计较好的大型央企还有较大差距,需进一步治理,同时也反映出高校内审机构不作为以及相关领导不重视。

(二)高校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是否走过场高级职称中29%的人员选择走过场,中级职称中51%的人员选择走过场。原因在于回答问卷时,部分高级职称人员或内审机构的负责人出于自身的顾虑未做出选择。但无论如何,如此高比例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走过场,这对于我国教育审计走过近30年的历程来说确实令人遗憾。在高校内部审计中, “审”、“改”两张皮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譬如,经济责任审计 “审而不用”,科研经费审计“审而不罚”,内部管理问题“审而不改”,再加上领导不重视,相关部门不配合,致使审计活动难以充分发挥其应用的职能。见图5。

(三)高校内部职能部分查错究弊和增加效益,两者没有明显的区别各占约50%,见图6。高级审计人员和中级审计人员,对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有类似的看法,即查错纠弊和增加效益同等重要。在进行高校内部审计进程中,应视组织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侧重,如果单位管理混乱、 案件频出,那么内部审计机构应以监督为第一要务;反之则需将评价组织活动、促进价值增值作为主要的职能。

(四)国家审计对本单位进行审计时,是否应该主动提供有关线索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的审计机关指导监督内部审计业务的第二条、第七条、第十二条分别对审计机关如何指导监督内部审计工作以及内部审计机构如何及时按照规定报送内部审计业务情况及成果等情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前国家审计署署长李金华同志(2003)曾指出,审计机关的审计目标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而各内部审计机构是服务于本部门或本单位目标,这些政府部门或国有的企事业单位其根本目标同样是要维护国家利益。两者根本目标的一致性,使得国家审计机关能够对部门和单位的内部审计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即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总的目标是一致的,特别是央企、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没有大的差别,内部审计机构应该主动汇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审计机关的理解与支持,便于问题的沟通与解决,也更有利于国家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机构的指导。见图7。

三、审计人员后续教育需求比较

如图8所示,高级职称人员选择审计实例讲解的人占53%,远远小于中级职称人员80.4%的选择,说明中级职称较高级职称而言更渴求审计实例的讲解,因为中级人员面对的是审计实践中的具体项目,审计案例对指导启发审计思路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高级审计人员中有16.8%的人选择了审计理论的学习,而中级职称的人选择审计理论的只有3.9%。说明高级审计人员立足于发现宏观的制度上的问题。对审计理论的补充与学习是完成上述目标的前提, 及时关注审计理论的热点问题有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而中级审计人员则疲惫于日常的审计项目,较少关注审计理论的学习。高级审计人员中有30%的人选择了审计法规的运用而中级职称的人选择审计法规的仅有15.7%。审计法规是内部审计开展审计工作的基本依据,审计机构依据有关财政、财务收支的法规及国家其他有关规定对审计对象进行评价并做出审计决定,对于规范审计行为、坚持依法审计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就高级职称人员的特点来看, 及时补充与更新审计法规是其业务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 而中级职称人员尚未养成及时更新有关法规制度的职业习惯。鉴于后续教育全员性的特点,本问卷调查还延伸至中级职称以下的人员,结果显示有90.9%的人选择审计实例讲解,9.1%的人选择审计理论。也就是说,中级以下的人更加渴望对审计实务的学习,而对审计理论毫无兴趣。见图8。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还未根据不同职称的审计人员具有针对性地分类设置课程,存在着高中初级审计人员接受同样培训内容的现象,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等举办的后续教育,需要给予高、中、初级人员对后续教育有不同的偏好这一现象以足够的重视,针对不同级别的审计人员制定不同的教育内容,才能使后续教育落到实处。

综上,高校内部审计需要在审计实践中不断完善。审计质量方面应开展“研究式”审计,积极拓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审计类型,在审计过程中严格把握影响审计(程序)质量的关键程序,才能实现内部创新与审计质量的提高。内部审计环境方面,只有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有所作为,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与指导,增加组织价值,才能使高校内部审计的良性循环得以实现。后续教育方面,针对不同级别的审计人员制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使审计人员掌握和运用相关新知识、新技能、新法规,增强其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真正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摘要:本文以高校内部高、中级职称审计人员为调查对象,以审计质量、内部审计环境、后续教育为测试内容开展了调查问卷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对象对审计质量的认识及具体程序的执行存在一定误区;内审环境不够理想;后续教育针对性不足。基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上述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利害关系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建设的可行建议。

上一篇:半主动空气悬架下一篇:病虫害绿色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