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审计教学现状分析

2024-10-22

本科审计教学现状分析(共6篇)

本科审计教学现状分析 篇1

一、本科审计教学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1. 本科审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目标没有落实。本科审计教学的定位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现代审计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 熟悉审计职业工作环境及要求, 具备对复杂、重大、隐蔽性强的财务舞弊行为作出合适的审计判断、侦察、确认及处理的实战能力。审计教学目标定位的出发点很好, 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不管是审计知识还是审计技能, 学生均没能很好地掌握。

(2) 师资招聘仅强调学历。近年来, 本科审计师资的来源主要是审计专业毕业的博士和少数硕士, 而对教师的审计实务经验基本上没作硬性要求。

(3) 教学上偏重理论。本科审计教学普遍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基本拘泥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

(4) 审计课程的课时偏少。大部分学校的本科审计课程, 教师在讲授《审计学》时, 由于课时紧张而删减掉财务审计的内容, 造成《审计学》与《审计学原理》所讲授的知识相差无几, 致使学生对审计实务仍是一无所知。

2. 成因分析。

(1) 本科审计课程测试的内容和方式容易误导学生。目前本科审计课程教学目标的检验手段主要是“试卷式”考试, 考核形式基本上局限于期末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然而, 由于注册会计师考试对实务要求较高, 参加此考试的学生人数有限。而审计课程期末考试试卷大多采用名词解释、选择、判断、简答等题型, 体现具体审计环节的内容很少, 审计实务性要求偏低。

(2) 审计师资队伍的实务经验比较缺乏。就审计师资队伍而言, 无论是刚毕业的审计博士还是硕士, 都比较缺乏审计实务经验。即使一些教学时间较长的审计教师也存在“偏重理论教学, 脱离实务操作”的情况。如果教师不储备现实中大量鲜活的审计案例, 根本无法将“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失败”等审计术语的概念向学生讲解清楚, 更难以带领学生进行“审计计划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填写”等具体审计实务工作的练习和操作。

(3) 教材编写、教学的方式方法和课时安排中存在的不足。本科审计教材基本以CPA财务审计内容为主, 偏重审计理论而忽视审计实务。由于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若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眼睛紧盯书本、忽视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将难以保证。另外, 对实务性要求特别强的“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具体审计环节, 如果仅仅依靠教师讲授而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那么学生学过后了解的只是零碎的知识而不是系统的体系, 条条框框记得不少, 但对其在具体审计工作中的确切使用方式、具体体现形式却是茫然不知所以。很多学生在审计课程结束后根本不会填写最基本的审计工作底稿, 而只是大致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具体要素, 更不知道审计工作底稿设计这些内容的真正作用。

审计课程的课时安排没有结合知识密集性和审计流程连贯性的特点, 而只是和其他会计课程一样, 仅仅依据教材章节的数量。相对审计课程而言, 其他会计课程章节内容之间的关系更多体现为块与块之间的衔接, 去掉一块对大局基本无影响或影响较小。而审计课程章节之间则是连环相扣的, 去掉任何一环都不行。

(4) 本科会计院系的教师普遍不愿讲授审计课程, 原因在于: (1) 讲授审计课程要求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比讲授其他课程的要多。审计课程由于其综合性强, 审计课程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经济法规等知识, 而且必须紧跟会计、审计准则和国家相关经济法规变动的步伐, 不断更新知识, 并密切关注审计实务领域的动态。相对其他会计课程而言, 备课和讲授的劳动量都较大, 就同样课时来说, 要比讲授其他会计课程多付出几倍的劳动。 (2) 审计课程需要讲解的内容较繁杂。最让审计课程教师头疼的是, 学生在学习审计课程时需要运用前期学过的相关知识, 但是由于这些相关知识学生原来只学没用或已遗忘, 审计课程教师为排除审计教学障碍, 还必须先讲授相关知识的运用方法。例如, 就分析性复核而言, 就牵扯到管理学、理财、税务、会计以及内部控制等知识。 (3) 审计课程教师高强度的劳动得不到相应的物质和精神激励。目前, 在全国本科院校中, 没有一个会计院系对审计课程教师的这种额外付出给予足够的重视, 更没有具体的激励计划和措施。 (4) 审计师资力量薄弱, 日常教学任务繁重。由于历史的原因, 各高校审计教师的数量有限, 一般审计教研室的教师数量也就是3~5人。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 在校生的注册会计师考试热也逐渐升温, 审计课程的学习不再是会计专业学生的专利。应学生的要求, 财经类专业大都开设了审计课程, 从而使审计教学的任务加重。

二、加强本科审计教学的对策

1. 注重落实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 加强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审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对审计课程的教学方向、方式以及审计师资的配备和要求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整个审计课程的教学中举足轻重。开设审计课程到底是为了完善学生的会计知识体系、应付相关考试, 还是让学生真正掌握审计知识和技能, 从而能够胜任审计工作, 答案不言而喻。建议相关教育主管部门针对审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设计更为具体的教学目标。譬如, 审计程序的教学, 是让学生简单了解审计程序的种类还是对每一种审计程序都能准确使用, 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同时, 要对审计课程教师的授课和测试内容做出明确规定, 并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和监督。

2. 提高审计课程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实务操作能力。

本科审计课程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把本科层次审计教学所要求的审计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因此, 本科审计课程教师必须具备审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 “学历高未必讲课效果好”已是不争的事实。就审计课程而言, 多数教师反映第一遍讲解时由于找不到较好的角度和切入点, 学生接受效果普遍较差。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经历过相关审计实务操作训练, 教师自己都没有搞清楚或不太清楚相关的审计实务情况, 自然在教学上难以把握, 更不可能向学生讲解得清楚明白。为此, 笔者建议:

(1) 本科院校在招聘审计课程教师时, 可以考虑打破常规, 招聘受过相应专业教育并具备审计实务工作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担任专职或兼职审计课程教师, 尤其要对具有上市公司审计实务操作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加倍重视。

(2) 结合审计准则的变化, 定期 (如2年一次) 鼓励审计课程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国家审计机关或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审计业务操作实践, 为审计课程的教学做好丰富的一线案例储备。

(3) 在确保审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上, 适当提高审计课程教师的待遇。在具体做法上一定要区别于基础会计、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的任课教师, 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必须要对审计课程教师的高强度付出给予充分肯定, 激发其从事审计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避免审计课程教师的流失。

3. 改革审计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1) 选用或自编适当的审计课程教材。本科审计课程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 是教师讲授知识的主要依据, 也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来源之一。本科审计课程教材的适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审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因此, 审计课程教材的选取就成为审计课程教学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建议由一线教师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来选取或者自编审计课程教材。

(2) 力避“满堂灌”,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以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为依据, 结合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该讲的要讲到位, 不该讲的坚决不讲, 可讲可不讲的尽量少讲”。大力倡导案例教学法, 把审计课程教师的首要任务定位在合理组织、点拨和引导学生上, 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审计课程教师要努力推敲, 琢磨出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最佳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 尽量以学生为主体, 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 少讲多练, 并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通过审计实验课或者到审计机构进行实践来掌握审计实务知识。

(3) 根据教学目标合理确定审计课程教学内容。编写审计教材需要一定的时间, 有一定的滞后性, 再加上受篇幅所限, 不可能把相关知识和内容全部囊括进去, 所以教师在讲授具体审计知识和技能时, 必要时要对教材做些新知识的补充和旧知识的删减, 教学内容不能拘泥于教材。

(4) 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审计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储备大量的相关知识。针对将要讲授内容所需的相关知识, 审计课程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预习, 并对预习效果进行课堂抽查, 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 并计入学生审计课程的最终成绩, 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同时减轻审计课程教师的课堂压力, 并为审计课程的顺利讲解提供保障。

(5) 适当增加审计课程的课时数量。前已述及, 由于从事审计工作的特殊要求, 需要教师和学生具备牢固、综合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且必须让学生树立风险管理和控制意识, 再加上审计工作的连贯性以及贯穿整个审计过程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因此, 审计课程的教和学都比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难度要大得多。在确定审计课时数量时, 若不考虑这些因素, 势必有失妥当。只有适当增加审计课时数量, 才能避免由于课时紧张而导致“教师无法讲、学生无法学”或“教师讲不到位、学生学不明白”现象的发生。

(6) 审计学科带头人和审计教研室主任要经常收集汇总审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向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上级主管领导及时反映, 以求动态改革审计教学方式、方法, 迅速弥补审计教学安排上的漏洞和不足, 及时调整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田岗.审计教学改革初探.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5;6

[2].赵兰芳.论案例研究法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会计研究, 2005;10

本科审计教学现状分析 篇2

审计案例研究试题

一、判断并说明理由题(不论判断结果正确与否,均需要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30分)

1.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必须取得会计师事务所授权后,才可以以个人名义承接审计业务。答案:

理由:

2.应收账款函证的回函应当直接寄给会计师事务所。

答案:

理由:

3.对应付账款进行函证时,注册会计师应选择较大金额的债权人,对金额较小甚至为零的债权人可不必函证。

答案:

理由:

4.存货期末盘点是被审计单位存货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但注册会计师也应承担相应的 责任。

答案:

理由:

5.短期借款相对于长期借款来说,金额通常较小,期限较短,且通常无须抵押,对会计报表的影响也不如长期借款,因此一般无须审查其抵押、担保情况。

答案:

理由:

6.注册会计师只需对本期期末数负责,一般无须专门对期初余额发表审计意见,但应当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如前期会计报表未经审计,注册会计师可通过对本期会计报表实施的审计程序进行证实,但无须补充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

答案:

理由:

二、单项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进行销售收入的分析程序时应从哪些方面人手?你认为核心指标应有哪些?

2.除了第八章第二个案例中提到的期后事项,你认为期后事项还包括哪些内容?

三、综合案例分析题(本题40分)

[资料]B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常年审计客户丙公司20×7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丙公司为玻璃制造企业,存货主要有玻璃、煤炭和烧碱,其中少量玻璃存放于外地公用仓库。另有丁公司部分水泥存放于丙公司的仓库。丙公司拟于20×7年12月29日至12月31日盘点存货,以下是B注册会计师撰写的存货监盘计划的部分内容。

存货监盘计划

一、存货监盘的目标

检查丙公司20×7年12月31日存货数量是否真实完整。

二、存货监盘范围

20×7年12月31日库存的所有存货,包括玻璃、煤炭、烧碱和水泥。

三、监盘时间

存货的观察与检查时间均为20×7年12月31日。

四、存货监盘的主要程序

1.与管理层讨论存货监盘计划。

2.观察丙公司盘点人员是否按照盘点计划盘点。

3.检查相关凭证以证实盘点截止日前所有已确认为销售但尚未装运出库的存货均已 纳入盘点范围。

4.对于存放在外地公用仓库的玻璃。主要实施检查货运文件、出库记录等替代程 序。„„

要求:

(1)请指出存货监盘计划中的目标、范围和时间存在的错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2)请判断存货监盘计划中列示的主要程序是否恰当,若不恰当,请予以修改。

试卷代号:105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审计案例研究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1年7月

一、判断并说明理由题(不论判断结果正确与否,均需要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30分)

1.答案:错误

理由:按照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在我国,注册会计师不得以个人名义承接审计业务。

2.答案:正确

理由:应收账款函证的回函直接寄给会计师事务所,可保证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3.答案:错误

理由:对那些在资产负债表日金额不大、甚至为零,但为企业重要供货人的债权人,应作为函证对象。

4.答案:错误

理由:存货期末盘点属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所应承担的责任,注册会计师不负其责任。

5.答案:错误

理由:本题错在“短期借款通常无须抵押”,事实并非如此。

6.答案:错误

理由:如前期会计报表未经审计,应对期初余额实施以下审计程序:(1)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2)审阅上期会计记录及相关资料。(3)通过对本期会计报表实施的审计程序进行证实。(4)补充实施适当的实质性测试审计程序。

二、单项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答:销售收入的分析程序是进行销售收入审计的重要程序,通过该程序可以发现销售收入可能存在的高估或低估问题。进行销售收入的分析程序时,应首先将本期的收入数与上一期对比,看是否有异常波动;也可将本期数与计划数对比,看其与计划的差异;将近几年的毛利率进行对比分析,看其波动规律,并与该公司所生产产品的价格走势、外部的市场环境、市场占有率等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发现公司收入的异常变化;将本期收入与本期的营业费用、管理费用比较,计算销售费用率,看是否有异常变化。主要分析指标可以有销售收入增长率;毛利率;销售费用率等。

2.答:对会计报表有直接影响并需要调整的期后事项,除了案例中提到的,还包括:被审计单位于资产负债表日前签发的支票,在日后因透支而被开户银行退回;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日后有大批上生产的产成品经验收不合格;资产负债表日被审计单位会计人员认为可以收回的大额应收款项,因资产负债表日后债务人突然破产而无法收回;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日前将未使用的设备以低于当期账面价值的价格进行对外投资处理,而资产负债表日后双方签定的投资协议中该项设备的作价高于其当期账面价值;被审计单位由于某种原因被起诉,法院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作出判决,被审计单位应赔偿对方的损失。对会计报表没有直接影响,但应予以反映的事项,除了案例中提到的,还包括:应付债券的提前收回;发行债券或权益性证券;由于政府禁止继续销售某种产品所造成的存货市价下跌;需要为新的养老保险金计划在近期支付大笔现金;偶然性的大笔损失。

三、综合案例分析题(本题40分)

答:(1)共有三处错误:

错误1:目标错误,存货监盘的目标不恰当,监盘目标应为获取有关存货数量和状况的审计证据。

错误2:范围错误,丁公司水泥的所有权不属于丙公司,不应纳入监盘范围。

错误3:时间错误,存货的观察与检查时间应与盘点时间相协调,应为12月29日至12月31日。

(2)程序1不恰当。

修改为:复核或与管理层讨论存货盘点计划。

程序2恰当。

程序3不恰当。

修改为:检查相关凭证以证实盘点截止日前所有已确认为销售但尚未装运出库的存货均未纳入盘点范围。

程序4不恰当。

本科审计教学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土木专业 本科 毕业设计/论文 现状

【基金项目】大连理工大学2016教学改革基金项目(YB2016036)。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06-01

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的最后的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更是一次贴切实际工作的大操练。

“大连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亦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一次较为系统的综合训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系统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调查研究、查阅、获取、分析、综合文献资料的能力。

(2)方案论证、分析比较的能力。

(3)设计、计算、绘图与标准规范的正确选择的能力。

(4)本专业常用手段、设备的应用及相关实验数据的获取及分析处理能力。

(5)外文阅读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

(6)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报告的能力。

(7)语言表达、思辩能力,阐述观点准确、清楚回答问题的能力。

二、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特点和难点

土木专业的教学具有理论综合性、实践性并重的特点,合格的毕业生不仅要具备坚实完备的理论基础,还要有相当的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对土木专业人才的需求。毕业论文环节一般安排在大四的第二学期,因此不同于之前的每一个学期,这个阶段具有如下特点:

(1)时间短,任务集中。通常毕业论文阶段最多安排14周(国际班为3周),除去后期的评阅、答辩环节,留给学生的时间是12周,这中间还包括上半年的各种节假日(清明、五一、端午等共计3天)。

(2)不安定因素相对集中。毕业前夕,正常情况下学生们完成了全部的课程学习,面临继续深造或走向社会。各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复试今本上的都安排在每年的3-4月份,恰好是毕业论文(设计)启动阶段,鉴于目前越来越大的考研竞争压力,有机会参加复试的学生,都会全力以赴准备复试而无法集中精力于毕业论文(设计),至少会影响两周时间。如果在异地外校复试,还可能更长。部分学生还面临着找工作的现实问题,同样会分散精力和时间。同时,即将毕业走向社会所带来的焦虑和恐慌心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投入程度。

(3)参与主体的特点。首先,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参与主体——大学准毕业生们,经过大学本科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基本具备了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必要的实践技能,能够在科学的殿堂里登堂入室了。其次,同学们聪明、热情、好奇、精力旺盛、富于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作为科研队伍的新分子,他们思维敏捷、不受惯性思维的禁锢,出其不意的思想火花甚至会给指导老师以有价值的启发,从而促进课题的进展和深化。

如果说前面两个特点是不利因素的话,那么学生们所具有的特点将会成为他们能够顺利地、并且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潜在有力保障。但由于是第一次参加大学期间综合性最强的实践训练,时间短任务重,圆满完成毕业论文的任务几乎不允许有明显的失误和偏差,其难度可想而之。

三、我国教学及改革研究现状

土木专业是我国理工科高校的龙头专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历来都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不同历史时期,围绕这一环节开展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层出不穷。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教学资源紧张, 专业课程的学时相对缩减,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深度, 加上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 学生在毕业设计上的精力投入不够, 致使毕业设计质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各高校的教育者分别从宏观管理和微观操作,对本校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不断的进行创新完善的探索。

四、结语

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和创新,虽然各高校的做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有共识的,那就是: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毕业设计工作也必将面临更多新的问题,不断探索毕业设计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力求使毕业设计环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途径,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场持久战。只有学校、学校基层单位、教师和学生各方面都予以重视,多投入时间和精力,保证各项制度完善,才能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各校提出的“精英教育”目标,进行“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方法”的探索和实践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育部),教高厅[2004]14号,2004.4

[2]大连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2016年)

[3]廖志凌,邵学军,刘贤兴,等.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2004,(2):82-85

本科审计教学现状分析 篇4

摘要:

为了解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的现状、心理特点和他们对就业的需求情况,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的相关情况和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调查,可掌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的实习情况、对就业和考研的看法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提出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实习点和就业指导平台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就业和考研服务。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就业需求

检验科是医院不可或缺的重要科室,承担着化验分析的重要任务。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除了理论教学外,实习是他们练习实验操作、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最重要的机会和环节。教育部对医学检验专业的改革以及新形势下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的本科教育提出了新的培养要求。因此,在实习阶段培养学生的检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是摆在高校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了解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的特点,掌握他们对就业的需求,剖析他们在实习期间的心理特点,能够对接下来的临床实习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为了加强对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的了解,掌握他们的就业意向,熟悉他们的心理特点,以便更好地指导医学检验专业的实习教学和人才培养。现对某医学院医学检验学系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介绍如下。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13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

1.2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设计《医学检验实习学生综合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

(1)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等;

(2)综合问题:包括选择专业的原因、知识掌握程度、实习具体情况、实习满意度等;

(3)就业问题:包括专业前景了解、就业形势了解、考研相关问题、自我工作能力分析等;

(4)心理问题:包括心理压力分析、自信心评价、医患关系感受等。现场集中向2013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当场填写当场回收。采用匿名填写的方式以保证调查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2013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共计97人,随机集合了80人,发放《医学检验实习学生综合调查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8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获得的调查数据用Excel软件录入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百分率进行统计性描述。

2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的80名学生学制均为4年,有29名女生,47名男生,4人未填写性别。年龄在20~25岁之间,其中88.8%在22~24岁之间。实习时间均为一年(大四)。

2.1对专业及实习的感受

医学检验是一门临床学科,但又不同于其他临床学科,它对从业者的实验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直接接触病人的机会相对较少。了解学生选择医学检验专业的原因,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就业具有指导意义。对于为何选择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原因比较多,有家庭(53.8%)、机遇(21.2%)、职业优势(31.2%),也有不少学生是出自对医学检验专业的热爱(26.2%)。同时,87.5%的学生认为尽管当前有不少困难,但不后悔选择医学检验专业。这说明在入学前,刚刚高中毕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并不非常明确,但是专业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通过4年的学习,毕业时大部分学生还是认可本专业的。实习阶段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至关重要,在这一阶段他们才能真正接触临床标本、病人和检验仪器,融入医院大环境。因此,有必要详细了解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本次调查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实习生对实习的满意程度,实习生对实习医院总体上是满意的。实习生均表示满意之处在于带教教师比较负责、水平较高、实践机会多,但也对医院教学科的管理、考研脱产时间安排、工作量过大有些意见。仅有2名(2.5%)实习生对实习医院的.实习管理方面存在不满意现象,原因是这些实习生所在医院对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重视不够,更重视临床专业实习生。对医院实习时间安排不满意的实习生,有些认为在临床实习时间过长,有些则认为在检验科实习时间过长,可能与不同医院的安排不同有关。分别有27.5%和35.0%的实习生认为在微生物检验科室和临床检验科室学习到的知识最多,这可能与这两个科室的标本接收量和知识特殊性有关。而对于学校的实习时间安排,如脱产时间等,75.0%的实习生对实习时间安排很满意和比较满意,有异议的实习生主要认为实习时间安排与考研和招聘有冲突。本次还调查了实习生对带教教师的满意度。2可以看出,大多数实习生对带教教师还是比较满意的。在教学方面,除带教教师带教之外,学术讲座也是实习生拓展知识的重要环节。43.8%的实习生觉得所在实习医院经常举办各类讲座,其余的实习生觉得医院在这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在生活方面,62.5%的实习生对实习医院的生活安排比较满意,但也有35.0%的实习生认为安排得一般,主要表现在食宿条件较差等方面。因此,学校应加强与实习医院的沟通和交流,尽量为实习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同时在今后选择实习医院时也要从这些方面多加考虑。实习效果的好坏不仅与实习医院和学校有关,更取决于实习生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本项调查中,对于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没有实习生认为可以完全满足实习工作需要,但有58.8%的实习生认为基本够,觉得不够的实习生主要是认为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方面有所欠缺。77.5%的实习生认为临床知识及操作是在实习期间最需要学习的内容,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实习生认为医患沟通技巧和学科前沿知识非常重要。这与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科特点有关。在这方面,学校应结合实习的实际情况加以改善,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是要提高实习生的实践动手能力[1]。总体上来看,65.0%的实习生认为实习虽然累,但是能学到很多知识,26.3%的实习生应对实习工作较为从容,20.0%的实习生觉得实习很快乐,过得较充实。这说明大部分实习生对实习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

2.2考研与就业

大四实习生即将毕业,面临着就业的巨大压力,考研还是就业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在一年的实习期间,他们会花大部分精力来准备考研或应聘。因此,很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实习生就业择业,提高本专业的考研率和就业率,帮助实习生顺利完成学业,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在本次调查中,仅有3.7%的实习生在入学前详细了解了医学检验专业的就业前景,大部分实习生(63.8%)只是基本了解,更有32.5%的实习生并不很清楚,这说明实习生的就业意识不强。医学检验专业是一个相对容易就业的专业,本次调查了多项与本专业就业相关的问题,仅有3.8%的实习生认为医学检验专业招生过多,7.5%的实习生认为需要关注医学检验专业的就业政策,77.5%的实习生认为本专业毕业生基本都能找到工作,16.3%的实习生表示就业形势使自己感觉到巨大的压力并非常紧张,75.0%的实习生并不会因为实习情况不理想而考虑转行,大部分实习生(76.3%)还是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这说明本专业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竞争的压力不是非常大,找到一份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这与实际情况吻合。本专业的就业率基本能达到100%。尽管如此,大部分实习生(68.8%)认为就业的困难在于好医院对学位要求高,本科毕业生已难以进入。实现高就业率,帮助实习生更快更好地获取就业相关知识和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次调查中,网络和新闻媒体(57.5%)、各类招聘和双选活动(55.0%)是大部分实习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而学校给他们的就业信息却不是很多(13.8%),这可能与实习生均在校外实习,与学校联系不多有关。学校应多关注就业方面的信息,建立良好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为实习生的就业提供有力的保障。几乎所有的实习生(97.5%)表示在自己无法解决就业问题时,希望得到学校的帮助。实习生均表示,希望学校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和帮助,如就业指导、咨询服务以及相关材料。考研是除了就业之外本科生毕业的另一大出路。本次调查显示,58.8%的实习生首选医院就业,只有12.5%的实习生选择考研。同时57.5%的实习生可以接受的工资水平是当地中等水平,68.8%的实习生要求工作单位离家比较近。这些均表明本专业实习生的短期就业需求较大,与本专业实习生家庭情况普遍比较差有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很多学生选择医学检验专业就是看中了它的高就业率。实习、就业和考研是实习生大四生活的主要内容,但这三者历来就存在着很现实的冲突。对于是否需要认真实习,近一半的实习生(48.8%)表示实习后工作能力比实习前有了较大提高,83.8%的实习生认为通过实习自己的能力已能基本满足当前的工作需要。这表明实习对于实习生的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但是,50%左右的实习生还是认为实习会影响到考研或就业。如何更好地使实习发挥它的学习和锻炼作用,同时解决它与就业或考研的冲突,这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难题。

2.3心理健康

解决实习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实习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与实习经历、就业和考研有关。医患关系是当前从医者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在本项调查中,大部分实习生(92.5%)表示病人并不会歧视实习生,这可能与本专业实习生直接接触病人的机会较临床医生少有关。但71.3%的实习生表示病人的态度会给自己造成一定心理压力,这说明当前的医患关系对于各类从医者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在接受调查的实习生中,大部分(83.8%)表示实习期间面临的考研和就业问题对自己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并且影响到了日常生活。但85.0%的实习生表示自己有信心处理好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数据显示本专业实习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也有实习生表示自己因实习、考研和就业问题感觉精神抑郁,学校应加强对这部分实习生的关注,以防止危险事件的发生。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实习生对实习期间学校和实习医院各方面的满意度非常高,存在欠缺的地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习生在实习前阶段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不足。对此学校应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能力训练,提高教学质量,从人才培养质量抓起,优化更新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色。学校应在专业课学习前首先开展临床技能课程和见习教学,增强学生对专业技术工作的感性认识,了解临床工作环境及流程,从而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掌握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这样在实习时就能不吃力、不费劲,有兴趣、有成就感,增强实习期间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并对就业有更深刻的思考和了解,不至于在实习期间因为自身知识水平的问题造成工作过于紧张、就业与考研时间不足。第二,实习条件有待改善。学校应进一步与实习医院沟通,改善实习生生活、学习条件。近年来,高校扩招带来的实习生激增除给高校带来了新的挑战之外,也给实习医院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实习医院除了需要更多的教学资源、更多的带教师资,在硬件方面更需加大投入。但受各种原因影响,不可能将所有的实习生都安排在条件好的医院,而实习医院条件差会影响到实习质量,增加实习生的管理难度,对学校造成负面影响,更有可能影响到实习生的安全。因此,如何加强与实习医院的沟通,改善实习生学习、生活条件,或者将条件更好的医院作为实习医院是高校实习生管理部门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实习生就业和考研状况的分析我们发现,实习生对这些方面的认识比较到位,但是他们也非常希望学校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就业与教研方面的信息和服务。同时,从本项调查来看,实习生因就业和考研而造成的心理压力虽然并不严重,但仍需要学校给予一定的重视,完善就业指导平台,更好地服务实习生就业,做好毕业生的心理疏导。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困扰很多高校的一个难题,即使是就业率高的专业,为使学生尽可能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学校也应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就业指导服务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此,学校应当建立就业指导平台,引导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主动关注自己的职业能力培养,关注本行业的就业前景,并为学生与就业单位提供便利的沟通和交流平台。在保证就业率的同时,还要开展考研咨询与辅导服务,保证实习质量。虽然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就业率比较高,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竞争压力的进一步增大,高学历人才数量不断增加,本科毕业生已逐渐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尤其是高水平医院对高精尖人才的要求更使学生想进一步进行深造,考研便是除了就业外很多学生的选择。而现阶段,实习、就业和考研之间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导致学生自身竞争力下降,实习质量滑坡。因此,学校很有必要对此开展专门的研究和论证,尽量为学生的实习、考研与就业进行合理化安排,帮助学生尽早选择毕业后的方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指导。综上所述,学校在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指导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学生管理部门到院系都应加强管理,建立实习就业指导平台,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顺利完成他们的实习任务,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本科审计教学现状分析 篇5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审计》课程 教学范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具有厚实理论基础和熟练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笔者所在的黄淮学院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觉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创办与发展之路,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目标,强力推进学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提升,在教学范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作为黄淮大家庭的一员,结合《审计》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应该秉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具备坚实的审计理论基础和分析、处理具体审计问题的能力。

一、审计课程教学现状

(一)审计课程的定位错误

要想学好审计必须要有一定学科知识的铺垫。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会计专业的学生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因为他们在学习审计之前,已经开设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公司法等课程。上述课程的开设与审计课程教学的展开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往往在入学之初就给自己制订了学习生涯计划和专业规划,通常这些计划和规划都是针对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中级会计师证”以及“注册会计师证”的。大部分学生认为审计就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必修课程,与考会计方面的证书没有太大联系,从一开始就对审计课程进行了错误的定位。

(二)审计课程的课堂效果不佳

目前的审计课程主要是以教师“教”、学生“听”为主,这种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抽象的审计理论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描述,面对整本书漫漫无际的理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课本简单、零散和抽象的陈述上,无法融会贯通。

审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生看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加上学生没有与审计相关的工作经历,对审计课程中涉及的新概念、新名词,没有感性认识,只觉得枯糙无味;只要稍复杂一点学生就不知所云,没了学习兴趣。

(三)审计课程的课后衔接欠缺

审计课程的实训环节是多数院校的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由于实训建设滞后,缺少实训项目内容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大大制约了审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但导致审计教学脱离了实践,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审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虽然学校也非常重视校外实践环节,但是现实中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实践基地不足,这使得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难以全面得到提升。

二、针对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

(一)审计课程开设目标

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开设应该实现两个层次的目标:

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鉴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开设的特点,审计课堂知识教学的选择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提倡学生把“(对于新概念)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和“(对于常识性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相结合,传授学生必备的审计基础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制订、实施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的能力;具备搜集、整理审计证据的能力;具备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以及编写、审核审计报告的能力。

二是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双重提高。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让学生反复实践这一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审计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学会融会贯通,使学生具备综合与融合多学科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和个性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同时注重学生职业敏感性的培养,要求学生获得与职业能力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满足企业的需要,使学生“毕业就上岗”成为可能。

(二)审计课程教学设计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先生提出“对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化的处理”,即教师应该基于学生要掌握的实际工作过程来进行教学设计。

运用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审计教学中,就是:首先,要明确学生通过学习需要掌握的实际审计工作过程:(1)接受业务委托;(2)计划审计工作;(3)实施风险评估程序;(4)实施细节测试和实质性程序;(5)完成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报告。其次,根据上述五步审计工作的基本流程来展开教学设计,先让学生对审计工作流程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然后把工作中每个环节涉及的知识点逐步渗透到课程当中去,采用先“总体感知”,再“分环节渗透”,最后“强化理解”的步骤,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总体感知”——先让学生了解审计工作的基本流程——“知其然”

图1 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课程教学设计

“分环节渗透”——将审计工作分环节展示给学生,根据每个环节涉及的关键知识点展开课程,并结合案例分析和课后实践环节来巩固记忆——“知其所以然”

“强化理解”——通过综合案例分析和综合实训来实现各章节的融会贯通——“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三)审计课程教学的展开

在上述教学设计基础上再结合“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完成教学。首先把要学的知识技能放在任务中,以任务为“诱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然后,由于解决这些任务难题需要使用一些必需的知识技能,学生先了解、后使用这些技能来完成任务;最后,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知识和技能的构建,这就是先通过任务明确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再掌握理论知识,然后付诸实践的一种探究式学习过程。

任务驱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非常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课程的教学。原因如下:第一,审计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可以分解成各个具体的任务来教与学;第二,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来说,关键是掌握基本的审计方法和技能并会实际运用。所以,任务驱动型审计案例教学模式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十分吻合,是较为理想的审计教学模式,具体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课程教学模式

(四)优化审计实践教学

根据社会对审计实务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社会实践,来实现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审计课程教学中,应不再人为地把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倡导“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学习方式,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将理论分解分配到各技能模块中,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导向作用相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与相关知识学习相结合,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审计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娜.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审计实务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3):95-99.

[2] 汪燕芳.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高职审计教学新思路[J].商业会计,2013(8):117-118.

[3] 秦学.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endprint

【摘 要】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在校学生的素质,需要不断推进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审计》的教学改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针对当前《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黄淮学院的应用性教学范式改革,本文就如何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的审计课程教学质量进行了些许思考。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审计》课程 教学范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具有厚实理论基础和熟练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笔者所在的黄淮学院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觉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创办与发展之路,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目标,强力推进学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提升,在教学范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作为黄淮大家庭的一员,结合《审计》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应该秉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具备坚实的审计理论基础和分析、处理具体审计问题的能力。

一、审计课程教学现状

(一)审计课程的定位错误

要想学好审计必须要有一定学科知识的铺垫。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会计专业的学生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因为他们在学习审计之前,已经开设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公司法等课程。上述课程的开设与审计课程教学的展开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往往在入学之初就给自己制订了学习生涯计划和专业规划,通常这些计划和规划都是针对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中级会计师证”以及“注册会计师证”的。大部分学生认为审计就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必修课程,与考会计方面的证书没有太大联系,从一开始就对审计课程进行了错误的定位。

(二)审计课程的课堂效果不佳

目前的审计课程主要是以教师“教”、学生“听”为主,这种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抽象的审计理论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描述,面对整本书漫漫无际的理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课本简单、零散和抽象的陈述上,无法融会贯通。

审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生看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加上学生没有与审计相关的工作经历,对审计课程中涉及的新概念、新名词,没有感性认识,只觉得枯糙无味;只要稍复杂一点学生就不知所云,没了学习兴趣。

(三)审计课程的课后衔接欠缺

审计课程的实训环节是多数院校的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由于实训建设滞后,缺少实训项目内容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大大制约了审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但导致审计教学脱离了实践,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审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虽然学校也非常重视校外实践环节,但是现实中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实践基地不足,这使得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难以全面得到提升。

二、针对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

(一)审计课程开设目标

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开设应该实现两个层次的目标:

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鉴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开设的特点,审计课堂知识教学的选择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提倡学生把“(对于新概念)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和“(对于常识性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相结合,传授学生必备的审计基础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制订、实施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的能力;具备搜集、整理审计证据的能力;具备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以及编写、审核审计报告的能力。

二是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双重提高。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让学生反复实践这一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审计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学会融会贯通,使学生具备综合与融合多学科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和个性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同时注重学生职业敏感性的培养,要求学生获得与职业能力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满足企业的需要,使学生“毕业就上岗”成为可能。

(二)审计课程教学设计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先生提出“对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化的处理”,即教师应该基于学生要掌握的实际工作过程来进行教学设计。

运用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审计教学中,就是:首先,要明确学生通过学习需要掌握的实际审计工作过程:(1)接受业务委托;(2)计划审计工作;(3)实施风险评估程序;(4)实施细节测试和实质性程序;(5)完成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报告。其次,根据上述五步审计工作的基本流程来展开教学设计,先让学生对审计工作流程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然后把工作中每个环节涉及的知识点逐步渗透到课程当中去,采用先“总体感知”,再“分环节渗透”,最后“强化理解”的步骤,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总体感知”——先让学生了解审计工作的基本流程——“知其然”

图1 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课程教学设计

“分环节渗透”——将审计工作分环节展示给学生,根据每个环节涉及的关键知识点展开课程,并结合案例分析和课后实践环节来巩固记忆——“知其所以然”

“强化理解”——通过综合案例分析和综合实训来实现各章节的融会贯通——“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三)审计课程教学的展开

在上述教学设计基础上再结合“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完成教学。首先把要学的知识技能放在任务中,以任务为“诱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然后,由于解决这些任务难题需要使用一些必需的知识技能,学生先了解、后使用这些技能来完成任务;最后,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知识和技能的构建,这就是先通过任务明确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再掌握理论知识,然后付诸实践的一种探究式学习过程。

任务驱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非常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课程的教学。原因如下:第一,审计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可以分解成各个具体的任务来教与学;第二,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来说,关键是掌握基本的审计方法和技能并会实际运用。所以,任务驱动型审计案例教学模式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十分吻合,是较为理想的审计教学模式,具体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课程教学模式

(四)优化审计实践教学

根据社会对审计实务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社会实践,来实现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审计课程教学中,应不再人为地把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倡导“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学习方式,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将理论分解分配到各技能模块中,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导向作用相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与相关知识学习相结合,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审计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娜.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审计实务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3):95-99.

[2] 汪燕芳.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高职审计教学新思路[J].商业会计,2013(8):117-118.

[3] 秦学.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endprint

【摘 要】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在校学生的素质,需要不断推进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审计》的教学改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针对当前《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黄淮学院的应用性教学范式改革,本文就如何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的审计课程教学质量进行了些许思考。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审计》课程 教学范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具有厚实理论基础和熟练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笔者所在的黄淮学院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觉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创办与发展之路,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目标,强力推进学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提升,在教学范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作为黄淮大家庭的一员,结合《审计》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应该秉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具备坚实的审计理论基础和分析、处理具体审计问题的能力。

一、审计课程教学现状

(一)审计课程的定位错误

要想学好审计必须要有一定学科知识的铺垫。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会计专业的学生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因为他们在学习审计之前,已经开设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公司法等课程。上述课程的开设与审计课程教学的展开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往往在入学之初就给自己制订了学习生涯计划和专业规划,通常这些计划和规划都是针对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中级会计师证”以及“注册会计师证”的。大部分学生认为审计就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必修课程,与考会计方面的证书没有太大联系,从一开始就对审计课程进行了错误的定位。

(二)审计课程的课堂效果不佳

目前的审计课程主要是以教师“教”、学生“听”为主,这种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抽象的审计理论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描述,面对整本书漫漫无际的理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课本简单、零散和抽象的陈述上,无法融会贯通。

审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生看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加上学生没有与审计相关的工作经历,对审计课程中涉及的新概念、新名词,没有感性认识,只觉得枯糙无味;只要稍复杂一点学生就不知所云,没了学习兴趣。

(三)审计课程的课后衔接欠缺

审计课程的实训环节是多数院校的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由于实训建设滞后,缺少实训项目内容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大大制约了审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但导致审计教学脱离了实践,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审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虽然学校也非常重视校外实践环节,但是现实中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实践基地不足,这使得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难以全面得到提升。

二、针对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

(一)审计课程开设目标

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开设应该实现两个层次的目标:

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鉴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开设的特点,审计课堂知识教学的选择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提倡学生把“(对于新概念)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和“(对于常识性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相结合,传授学生必备的审计基础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制订、实施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的能力;具备搜集、整理审计证据的能力;具备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以及编写、审核审计报告的能力。

二是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双重提高。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让学生反复实践这一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审计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学会融会贯通,使学生具备综合与融合多学科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和个性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同时注重学生职业敏感性的培养,要求学生获得与职业能力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满足企业的需要,使学生“毕业就上岗”成为可能。

(二)审计课程教学设计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先生提出“对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化的处理”,即教师应该基于学生要掌握的实际工作过程来进行教学设计。

运用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审计教学中,就是:首先,要明确学生通过学习需要掌握的实际审计工作过程:(1)接受业务委托;(2)计划审计工作;(3)实施风险评估程序;(4)实施细节测试和实质性程序;(5)完成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报告。其次,根据上述五步审计工作的基本流程来展开教学设计,先让学生对审计工作流程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然后把工作中每个环节涉及的知识点逐步渗透到课程当中去,采用先“总体感知”,再“分环节渗透”,最后“强化理解”的步骤,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总体感知”——先让学生了解审计工作的基本流程——“知其然”

图1 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课程教学设计

“分环节渗透”——将审计工作分环节展示给学生,根据每个环节涉及的关键知识点展开课程,并结合案例分析和课后实践环节来巩固记忆——“知其所以然”

“强化理解”——通过综合案例分析和综合实训来实现各章节的融会贯通——“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三)审计课程教学的展开

在上述教学设计基础上再结合“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完成教学。首先把要学的知识技能放在任务中,以任务为“诱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然后,由于解决这些任务难题需要使用一些必需的知识技能,学生先了解、后使用这些技能来完成任务;最后,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知识和技能的构建,这就是先通过任务明确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再掌握理论知识,然后付诸实践的一种探究式学习过程。

任务驱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非常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课程的教学。原因如下:第一,审计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可以分解成各个具体的任务来教与学;第二,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来说,关键是掌握基本的审计方法和技能并会实际运用。所以,任务驱动型审计案例教学模式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十分吻合,是较为理想的审计教学模式,具体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课程教学模式

(四)优化审计实践教学

根据社会对审计实务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社会实践,来实现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审计课程教学中,应不再人为地把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倡导“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学习方式,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将理论分解分配到各技能模块中,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导向作用相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与相关知识学习相结合,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审计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娜.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审计实务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3):95-99.

[2] 汪燕芳.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高职审计教学新思路[J].商业会计,2013(8):117-118.

本科审计教学现状分析 篇6

一、课程学分安排

本研究所选取的学校与地理科学专业的总学分和各模块的学分比例不完全相同,存在一定差异。在对各种不同类别的课程所占学分进行比较时,将各个学校的课程经过重新分类组合,主要有4类,即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结果如表1。

[学分(比例)\&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实践课程\&总学分\&北京师范大学\&44(27%)\&81(49%)\&10(10%)\&15(14%)\&166\&华东师范大学\&44(28%)\&74(47%)\&24(15%)\&16(10%)\&158\&东北师范大学\&51(33%)\&75(48%)\&25(16%)\&14(9%)\&155\&四川师范大学\&55(32%)\&73(43%)\&30(18%)\&12(7%)\&170\&湖南师范大学\&55(33%)\&79(48%)\&20(12%)\&12(7%)\&166\&徐州师范大学\&54(32%)\&78(45%)\&18(10%)\&22(13%)\&172\&长春师范学院\&60(34%)\&61.5(35%)\&21.5(12%)\&33(19%)\&176\&宁波大学\&50.5(30%)\&66.5(41%)\&33(20%)\&14(9%)\&164\&安庆师范学院\&57.5(31%)\&69(37%)\&24(12%)\&37.5(20%)\&188\&][表1][大学本科地理科学专业课程学分安排]

从表1可以看出,各学校的总学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学本科地理科学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专业课程所占比例最大,其次分别为公共课程、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教育部重点高校——北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这三所学校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较大;教育课程也占有一定比例,均在10%~20%。宁波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的教育课程学分及其所占比例最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两所学校比较注重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开设得较多。

二、专业特色课程

在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以及实践课程中,各学校的公共课程和实践课程基本相同,而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都有特色课程。研究所选取的各学校公共课程基本相同,大致包括政治、历史、数学、外语、体育、计算机;而实践课程则几乎完全一致,包括部门地理野外实习、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专业课程可以概括为“大同小异”,“大同”指这些学校都开设的专业课程,大致包括引入性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引入性课程主要是《地理科学导论》。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相关学科基础课程、部门地理课程、区域地理课程以及技术性课程。相关学科基础课程主要为物理、化学方面的课程。部门地理课程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自然地理包括《地质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等,也包括环境方面的一些课程,如《环境科学导论》、《环境影响评价》等;人文地理包括《文化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区域地理课程主要为《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技术性课程分为地图、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方面的课程,如《测量与地图学》、《GIS概论与应用》、《遥感概论》等。专业课程中的“小异”主要是各个学校的专业拓展课程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地理科学专业的特色课程。如表2所示,北京师范大学的专业特色课程最多,主要集中在遥感方向。在乡土地理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有《乡土地理》,但湖南师范大学和徐州师范大学则有较为具体的乡土地理课程,分别为《湖南地理》和《江苏地理》。华东师范大学较为明显的专业特色课程主要是《河口与海岸》、《现代沉积学》、《环境考古》。笔者认为各所学校的专业特色课程一般与学校的优势专业方向以及该方向的教师有关。如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李小文院士的研究方向为遥感;而华东师范大学有河口海岸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研究该方向的陈吉余院士。另外,其余学校也有相应的专业特色课程,如湖南师范大学的《天体观测》和长春师范学院的《地球与宇宙》。

[学 校\&特 色 课 程\&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地理学》《交通地理学》《乡土地理》《GPS原理与应用》《地表水热平衡》《流域管理》《数字地面模型》《微波遥感》《遥感影像地学分析》《海洋遥感》《3S综合实习》\&华东师范大学\&《河口与海岸》《现代沉积学》《环境考古》《最新地理文献阅读》《软件工程与GIS设计》\&东北师范大学\&《湿地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四川师范大学\&《灾害学原理与减灾》\&湖南师范大学\&《天体观测》《城市气候学》《矿产资源学》《湖南地理》\&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地理》《海洋学》《工业地理学》\&长春师范学院\&《地球与宇宙》《可持续发展研究》\&宁波大学\&无\&安庆师范学院\&《地理调查研究方法》\&][地理科学专业特色课程][表2]

三、教师教育类课程

教师教育类课程是师范院校的特色课程,也是培养师范生职业能力以及职业意识的主要途径。从表3可以看出,所有学校均开设教育、心理和教育技术方面的教育基础课程。与地理专业相关的课程主要包括地理教学、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方面的课程,如《地理教学论》、《中学地理教学分析》、《地理新课程研究》等。各学校都有教师教育类的特色课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高中必修课程模块研究》、《高中选修课程模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的《管理学》、《国外地理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较多,而且比较有特色,如《地理教育研究方法》、《地理直观教学》;长春师范学院的教育课程开设较为全面且独具特色,如《地理三板教学》、《中学地理活动设计》、《中学地理习题解答》、《中学地理教研论文写作》,笔者认为这对培养大学毕业后的地理教师有很大帮助;而安庆师范学院的《中学地理科技活动》是其它学校都没有开设的,值得借鉴。

大学本科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在课程性质与类型、课程学分安排、专业课程以及教育课程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不同级别的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课程,学校之间可以根据需要相互借鉴,从而达到对本科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上一篇: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下一篇:现代人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