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审计

2024-07-27

环境审计(共12篇)

环境审计 篇1

环境绩效审计是公共受托责任为前提, 参与环境治理是以参与者利益冲突与协调为基础, 即是环境审计参与策略互动的博弈机制, 也是参与人利益冲突与协调的结果。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以制度化保证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环保部门的责任意识。当前, 我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民生建设, 都在设法提高国民幸福指数, 在城市环境治理中积极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阐述环境绩效审计与环境治理存在共同理念基础上, 以宁波市开展建筑渣土治理建设为例, 阐述环境绩效审计如何融入环境治理建设中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契合。

一、环境审计用于政府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 公共受托责任论生态环境属于公共物品的特点, 主要表

现为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人类总觉得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偿受益, 于是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无节制的开发资源, 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理性经济人”只愿意享受环保所带来的社会福利, 却不愿为治理环境付出任何形式的代价, 导致“公地悲剧”的出现。针对环境治理领域的市场失灵, 人们通常会委托政府环保部门和有关NGO组织来代理居民的环境权益, 这样就产生政府承担更多的受托责任来解决环保问题。环境绩效审计就是政府手中实施环境治理的有效控制手段。从委托受托责任角度看, 政府作为受托人, 用于环境治理的资金属于公共财政, 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不断得到重视和提高, 受托人希望委托人公开解释、说明资金的使用方式。环境绩效审计是对政府环境公共支出是否经济有效进行审计监督, 利用透明的审计公告制度, 接受包括全体纳税人在内的社会公众的监督, 达到努力提高环境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 以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提供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二) 公共财政理论

由于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运营具有“负外部性”, 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 政府成为环境公共产品的主要供应者。按照公共财政理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列入政府支出的事项大多属于社会公共需要的层次, 主要是为社会提供难以按市场原则提供的公共商品与服务。因此, 财政成为公共财政, 政府支出用于社会“公共”方面成为“公共财政”下政府支出的基本方向。环境绩效审计是对政府用于环境公共支出的资金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评价, 并进一步审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从世界各国的政府审计实践来看, 政府审计是接受公众委托对国家管理者承担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进行的经济监督行为。公共受托责任的要求及其发展决定政府审计职责的目标层次递进, 传统的仅以保证公共资产真实、合法为内容的公共责任已不能满足公众的需要, 政府审计的目标也从单一的真实合法性审计, 发展到真实合法性审计与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和效果性审计相结合的多目标审计, 并逐步发展成为以绩效审计为主的现代审计模式。

二、宁波市针对环境治理难题的环境绩效审计

(一) 消纳建筑渣土成为城市成长中的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跟国内其他许多城市一样, 宁波市中心城区产生的建筑渣土持续增加, 这些建筑渣土 (淤泥) 如何处置成为新的环境难题。虽然通过制砖、基础回填、废弃山塘倾倒、绿化利用, 海涂围垦填埋等方式处置了部分建筑垃圾, 但仍有大量的建筑渣土无法消纳。按照宁波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 建筑垃圾“谁产生, 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 建设单位首先应该负责对垃圾的处置。但事实上, 现在很多建设单位都将渣土处理交给了施工单位, 施工单位又以承包的方式将垃圾交给运输单位, 谁也不过问渣土的去向, 任由运输单位处置, 于是一些人就把江河与海洋当成了垃圾厂, 使原本通畅的航道变得危险, 海洋安全受到威胁。一方面宁波市每年在航道清淤方面的投入达到两千多万。另一方面是每天都有大量的建筑垃圾非法被倾倒在海洋里。所以, 必须采取措施解决这一城市环境管理难题。

(二) 采用环境审计解决环境难题

宁波市采用的措施有: (1) 加大宣传, 积极作为。取得全社会对环境审计的认同和支持, 一要靠宣传, 二要靠作为。因此宁波审计机关一方面通过各种媒体或在审计过程中广泛地宣传环境审计, 特别是取得社会公众的舆论支持, 为大力推进环境绩效审计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积极拓展环境审计领域, 深化环境审计内容, 用显著的审计成果、令人信服的审计技术方法来证明环境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科学选项, 追踪热点。审计机关在选择审计项目时, 一般会锁定热点问题或重点资金及时跟进, 这是审计时效性和监督关口前移的要求。宁波市审计局配合宁波市政府环境治理要求, 在2010年开展了建筑渣土治理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发现了宁波市建筑渣土、河道淤泥的主要处置方法是向海洋倾倒的不正确做法。宁波市审计机关没有简单采取批评的办法, 而是为了从根本上妥善处置城市建筑渣土, 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以达到经济、生态、社会的多重效益, 积极开展调查, 会同经委、城管部门, 走访科研院所, 探索消纳渣土、变废为宝的途径。他们协调各区, 寻找新型材料生产企业, 开辟新的消纳场所。提出了以下合理化方案:首先, 在源头控制建筑渣土, 就地吸收利用。建筑施工企业既是产生建筑淤泥的源头, 也是建筑渣土处置的责任者, 因此, 加强对建筑企业源头管理, 采取必要措施制约或规范建筑企业的行为, 鼓励和引导施工企业采用静压桩或其他打桩方式, 以避免工程淤泥的产生。科学设置渣土消纳场地, 严格按指定路线行驶, 按指定渣土场倾倒。规范弃土场管理, 所有渣土消纳场、弃土场必须依法取得消纳渣土许可, 确保无污染、无安全隐患运行, 入场道路硬化, 并设置冲洗设施, 严禁带泥上路, 严禁乱倒渣土。参照污水处理厂模式成立集中处理废弃土点, 根据中心城区渣土产生量合理布局设点, 分区域接收并集中处理建筑渣土, 并运用科学检测手段对渣土材料进行组份、颗粒分布、塑性指数等系统分析, 根据渣土的不同组分和品质进行分类处置, 用于填埋、绿化、制建材等, 最大限度提高渣土利用效率, 同时也能解决一些中小型企业缺少渣土堆放场地、处理能力弱的不足。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加强渣土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建设, 在渣土临时堆场附近建设渣土集中处理企业, 并就近规划陶粒、烧结砖等建材产品开发项目。其次, 实施运输建筑渣土的网络监管。经营建筑垃圾业务的渣土运输单位、车辆、建筑工地出土、渣土回填点 (卸点) 实现申报、受理、审批、发证、监管等步骤的统一管理。利用覆盖全宁波的GPS系统, 结合渣土营运证管理, 收费结算管理实现建筑垃圾的全过程监管, 减少建筑渣土垃圾偷倒乱倒现象的发生, 防止非法建筑垃圾业务车辆进入, 保证合法市场的正常运行。再次, 建立消纳场所, 资源化利用渣土。拓展资源化利用建筑渣土产品种类, 解决脱水、均化等渣土利用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加大对资源化利用建筑渣土项目和技术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重点支持开发利用建筑渣土生产的烧结保温隔热砌块、烧结清水墙装饰砌块、烧结陶板、清水墙装饰砖、铺地砖、广场砖、水利护坡砖和砌块、陶粒和陶粒砌块等建材新品, 对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渣土年利用量在50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 由项目属地政府落实优先供给土地, 市区二级给予设备投资20%的政府资金补助, 墙材产品仍可在发展新墙材专项补助资金中列支, 非墙材产品由财政部门落实专项扶持资金列支渠道。以长效机制解决产业升级和渣土处置的好办法和出路。企业利用好了淤泥, 而且能把用淤泥生产出的产品销售出去, 让企业有利润才能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3) 明确目标, 提高效果。加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监督力度, 对领导干部的评价不简单地以速度论英雄, 而是将经济发展的结果与形成当前结果付出的环境代价与生态代价进行对比分析, 以判断发展是否具有持续性。将环境保护责任纳入经济责任审计之中, 开展环境绩效审计, 是受托责任不断加强和委托人需求提高的必然产物。宁波市审计机关深入一线搞调研, 在市墙改办、发改委、城管、环保局等部门的配合下, 收集了大量的建筑渣土材料, 联合浙江大学的专家搞技术攻关, 对于建筑渣土的处理提出了切合可行的建议, 建筑渣土的环境绩效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审计结果上报后已引起宁波市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对改善宁波市的建筑渣土的治理状况取得了很大的作用。

三、运用环境审计解决宁波市环境治理问题的特点

(一) 从战略前瞻性上认识环境审计工作, 改革考核机制

环境绩效审计是公共支出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审计重点应当集中在对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效果上。为了发挥环境绩效审计的效果和审计专业化的特长, 宁波市审计局在建筑渣土处置过程中, 积极厘清环保部门、城管部门等与审计部门之间的职责, 建立部门联合会审制度、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公众参与制度、有关环保的重大决策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环境审计结果通报制度等, 定期向公众通报审计结果。这次建筑渣土处理结果之所以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于发挥了各部门的力量和广泛吸收社会公众的参与, 审计团队以审计机关人员为主, 另外邀请了具有丰富建筑渣土处置经验的墙改办公室的人员, 积极深入到一线调研, 掌握渣土处理企业的实际情况, 向政府提交简报, 积极争取政府对渣土处理企业的扶持政策, 鼓励渣土处理良性发展。同时改革渣土处置当地政府管理者的考核机制, 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纳入考核范围, 并且实行任期后责任追溯追究制, 以避免任期内的短期行为, 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二) 转变环境治理中政府审计的角色

目前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主体是政府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 审计部门要从“警察”的角色转换到“法官”。“警察”意味着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之间是完全的对立状态, 而“法官”则在对立的同时还需要通过相关合法措施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良性引领。宁波市在开展建筑渣土环境治理审计中, 实现了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对象的通力合作。审计部门积极发挥自身代表宁波市政府的角色, 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体恤被审计部门解决问题的实际困难, 告知其单位领导政府审计问责不是目的, 最终是确保建筑渣土的正确处理。在确保审计主体本身的执法力度和有效度的基础上, 达到审计过程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更好的履行属于政府的责任。

(三) 审计过程和结果公开透明, 营造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环

境绩效审计监督涉及面广, 工作难度大。审计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 离不开有关职能部门协调帮助, 离不开审计对象的理解配合。因此, 作为审计部门, 一方面要主动向宁波市政府请示汇报工作, 争取地方党委、政府重视、支持审计工作, 帮助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另一方面要积极与航运、城管、环保、水利等部门加强协调配合, 努力争取方方面面的理解、支持、配合。环境治理涉及到社会公众的利益, 所以本次审计纪律、审计目标、审计程序、部分审计过程和审计事实等信息都向社会公众公开, 提升了审计执法的公信力, 变内部监督为社会监督。开发适合对外公布的审计结果载体, 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审计工作、支持审计工作、重视审计工作、自觉接受审计监督的局面。

在完善审计公告制度的同时, 还对环境治理相关负责人“责”作出明确的界定。如果环境治理举措不合格追查原因, 针对客观上的原因如制度不健全、法律不完善应提出改进建议。如果是主观上的原因如执行不力、管理疏忽应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鉴于政府审计只有建议权没有处罚权这一实际情况可能对相关责任人威慑力不足的现象, 提出了采取审计、纪检、司法、公安等政府各部门联合建立联席办事处的建议, 执行监督和协调项目运行的问责和处罚情况。不但提高办事效率, 也会使政府审计部门在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作下充分行使职权。宁波市审计局在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的建筑渣土, 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 将绩效审计切入到城市环境治理中, 联合各个行政部门, 各司其职, 形成合力, 有效地解决了城市环境治理问题的作法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黄榕冰:《环境审计在太湖水污染治理中的实现机制与路径创新》, 《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3期。

[2]回晓敏:《我国环境审计实施的障碍及解决途径》, 《当代经济》2009年第7期。

环境审计 篇2

一、完善资源环境审计的方式

1、资源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制度需要不断的完善健全。资源环境审计发展过程中需要有完善的资源环境审计法律法规作为依据,这样才能保证工作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资源环境审计提供最坚实的基础。现阶段国内对于此方面虽然出台了众多规章制度,但相关资源环境审计法律并不明确,这样发展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现阶段发展重点就是需要将资源环境保护以及审计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合理的实施方案。在此发展形势下,能够将资源环境审计权限更好的扩展起来,对于资源环境审计范围有所规划,能够明显资源环境审计内容以及方式,组建资源环境审计指标评价体系。在明确资源环境审计范围之后,才能保证工作质量,降低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保证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能够和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明确资源环境审计理论观点。资源环境保护以及资源环境审计是需要全社会人们共同参与其中的。需要社会各个团体以及企业组织的大力支持。对于资源环境的监督并不只是政府部门所进行的.,社会各个部门都有此项权利。同时国家对于此项宣传力度也需要增加,加强环保教育,保证环保知识,这样才能保证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开展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同时对于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必要性需要大力的宣传,这样才能将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综合性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形成全面的监督资源环境体系,这样社会人员对于资源环境审计知识才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需要鼓励社会各个组织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开展献策,需要通过多渠道以及多角度的对资源审计工作进行扩展,这样才能保证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有利的发展实施。

3、实现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多元化的方式。社会中介设计组织活动以及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之间需要加大社会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多元化发展,保证国家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全面性发展。现阶段内不能单一依靠政府审计部门完成,这不利于全社会全面有效的进行资源环境审计问题,同时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将国家审计和社会中介审计、企业内部审计相结合在一起,保证资源环境审计问题发展。才能保证相互之间依托发展,将各自的长处发挥出现,这样才能在基础上保证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有所提升。同时,此项工作也是中介审计组织、政府工作最好的推动能力。与此同时,社会中介审计组织是单独的个体,能够独自的审计资源环境结果,能够将自己客观性的想法以及建议展示出来。但是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将审计工作融入在内,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有益的信息,帮助企业的经济发展,同时能够为外部审计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使得审计监督成本有所降低。通过此观点不能看出,政府部门需要重视社会中介审计发展,对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积极的大力扶持以及鼓舞。这样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为国家节约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4、注重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优化,培养综合性审计人员。现阶段内社会发展环境下,原本单一性的资源环境财务收支审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所需以及资源环境审计所需。所以说,资源环境审计人员培养不能单纯的重视财务审计人员的培养,更需要重视资源环境知识以及综合能力的发展。就现阶段内审计队伍专业结构来讲,资源环境专业人才所需是十分重视的,审计机关在选择人员上可以偏重于环境工程、环境经济学、土地矿产资源管理等等学科人员,要优化资源环境审计人员结构。就现阶段内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来讲,人员培养是一项长期发展目标,需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有着一定的合理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加大培训,做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提升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以及工作能力。吸取国内外先进的资源环境审计观念,在结合自身国内工作所存在的优势,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将国内资源环境审计整体水准提升上去。

二、结语

环境审计 篇3

【关键词】审计环境;影响分析;融合发展

一、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性质不明

我国内部审计最初是基于行政命令产生的,强调内部审计的外向性服务功能。这种模式使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存在模糊认识,阻碍了内部审计的发展。目前,仍有很多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对内部审计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视而不见,认为内部审计可有可无,使内部审计工作面临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2.内部审计范围不宽

内部审计的目的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加企业价值,实现预警、监督和服务职能。内部审计范围包括企业经营审计、安全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第三方审计等。目前,因为设立的特殊背景和制约,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比较狭窄,一般仅包括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审计。

3.内部审计作用不强

我国现行与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律数量虽然较多,但约束力不强,且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内部审计相关规范缺乏可操作性,工作范围仅限于资产是否安全完整、会计信息是否存在舞弊行为等,难以形成有效的威慑作用。从组织管理看,内审机构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

二、审计环境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1.政治环境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政治环境体现了国家的政策,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举足轻重。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是在行政命令的压力下设立的,并非出于企业自身加强管理的需要,使内部审计先天不足。从管理角度看,内部审计理应作为企业的内部监督部门,是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必然要求,其工作目标应服从且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内部审计应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2.法律制度环境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依法依规审计是内部审计的根本要求,法律法规和企业制度是内部审计工作有序开展的遵循。在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必须以法律和制度为指南。大型企业、股份公司出于自身发展需要,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制定了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法律和制度保证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合法地位,树立了审计权威,对审计人员依法开展审计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3.技术环境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科技环境是内部审计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快速发展,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基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会计信息处理方式方法发生根本变革,缩短了审计工作时间,拓宽了审计线索来源,扩大了审计工作范围,促使审计技术的处理手段发生了根本变化,使内部审计工作进入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

4.组织环境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内部审计是企业的内部职能部门,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审计人员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必然会受到领导人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对内部审计工作产生影响。除受到领导人的影响外,内部审计工作还会受到企业内部组织其他方面因素影响,如职工的诚信度、职业道德水平、管理层的个人性格、管理模式等。

三、内部审计必须与审计环境融合发展

1.内部审计与政治环境的融合

企业管理层要适应国家形势要求,充分认识内部审计的重要地位,强化依法经营意识,实现审计思想的根本转变。而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则要树立牢固“内部”观念和为国家利益服务、为企业发展大局服务的思想,严格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内部审计准则及企业内部相关规定,独立、客观、公正地履行各项审计监督职能。

2.内部审计与法律环境的融合

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使内部审计工作得到长足发展,但也应看到,审计法律环境仍有亟待完善之处。内部审计工作力度的大小取决于法律的完善程度、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和企业法律意识的强弱,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法律环境的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内部审计实践信息的不断反馈和社会各方坚持不懈的努力。

3.内部审计与技术环境的融合

近年来,审计工作的信息化程度逐日加深,审计理念、方式、方法等都相继发生了一系列变革。自“金审工程”实施以来,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都迎来了审计技术和方法的革命。企业管理者必须抢抓信息化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借鉴“金审工程”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加快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联网审计、实时审计,实现内部审计的实时化和全面化。

4.内部审计与组织环境的融合

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其目标是提高经营水平,堵塞管理漏洞,提升经济效益,与企业的总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在工作中,审计人员应注意方式方法,对其他业务部门本着真诚服务的态度,和被审计部门、单位和谐相处,减少被审计单位的消极抵触情绪,以获得有关部门和人员的支持,确保审计工作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董大胜,韩晓梅.风险基础内部审计[M].大连出版社,2014.

[2]陈力生.审计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5.

环境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异同 篇4

环境审计是现代环境经济科学与审计实务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审计监督实际应用科学。环境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 既有许多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

一、环境审计与传统审计的相同点

1. 审计的本质相同

环境审计同传统审计一样, 也是一种鉴证业务。

2. 审计主体相同

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都可以是审计主体, 共同组成审计监督体系。

3. 审计的内容相同

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 与传统审计无根本区别。

二、环境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区别

环境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 与传统审计比较有很大的区别。

1. 审计属性和对象的区别

传统的审计主要涉及经济活动, 环境审计属于社会责任审计。

环境审计鉴证的对象是受托环境责任, 传统审计鉴证的对象是受托经济责任。

2. 审计范围的区别

传统审计主要是对特定会计主体进行审计。环境审计不仅审计特定会计主体, 而且还对会计主体的业务活动对周围环境及社会公众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审计。当环境审计成为单独的项目时, 可能要对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的环境事项进行全面、整体审计, 也可能只就某些事项的合规性, 或是对真实性、效益性进行专项审计。

3. 审计职责的区别

在传统审计中, 鉴证、监督是最重要的职能。随着受托责任范围的不断扩大, 环境审计除了鉴证职能外, 还有评价、管理、服务等多种职能。

4. 审计目的的区别

环境审计与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在目的上有着明显区别。传统审计一般是事后审计, 以防护性为主。环境审计的目的得到进一步延伸, 从传统的防护性, 发展到防护性、建设性并重, 更强调事前审计, 具有建设性作用。

传统审计以揭露单位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为主要目标。而环境审计以检查各部门及各单位管理和使用资源效益情况、执行国家资源环境政策情况, 分析产生问题原因, 提出有利于加强资源环境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为审计目标。

5. 审计依据的区别

传统审计一般依据国家颁布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进行审计, 只有对特定行业、特定单位审计时, 才会考虑相关法规的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一般是指对财务数据的影响。环境审计的依据要比传统审计所采用的法规多、范围广, 审计人员对此需具有丰富的相关知识。

一般来说, 通过“鉴证”对公布的环境信息提供可信性的保证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环境报告准则或标准;二是要有量化绩效指标和相关信息具有可验证性、相关性、可理解性;三是要有公认的鉴定标准并且能够搜集足够的支持证据。

我国环境审计的依据包括:环境法规、环境标准、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和与环保有关的会计政策及财会制度、审计准则。

尽管我国现已颁布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 13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以及395项环境标准, 基本形成了审计及环境法律法规监督体系, 但对这些制度和法规还缺乏具体实施指导, 也缺乏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环境保护标准是衡量环境质量、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程度的准绳, 也是环境审计的依据。当前我国环境保护标准还不完善, 有待及时补充、修订。我国环境会计尚处于启动阶段, 现行会计准则没有单独的环境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制度, 也没有要求向社会披露有关环境信息的规定, 而环境成本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都是环境审计的重要对象。我国环境审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统一的法规和准则。在现行的相关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中, 只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考虑会引起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环境事项, 对于企业环境审计中各项评价指标和计量方法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 使得注册会计师缺乏进行专业判断的依据, 审计风险较大。实务中, 笔者看到少数进入环境审计领域的会计师事务所采取与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商定审计范围、内容和评价方法, 从而出具商定程序业务报告。

6. 环境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区别

传统审计更多地是账目审计和内控审计, 主要是对书面资料进行审计。由于现代通讯工具的大量使用, 实务中, 一些简单的审计项目, 注册会计师甚至不到审计现场, 仅凭被审计单位传递的备份文件就出具报告。

现代环境审计中需要运用自然科学中的许多技术手段, 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另外, 环境审计的程序和方法更着重于现场的检查、核对, 只有通过现场取证、核查, 才能对资源环境状况有直观的了解。环境审计强调结果导向和问题导向, 大量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调查问卷、询问座谈、延伸跟踪等审计方法。

7. 审计人员素质要求的区别

传统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相关法律及相关知识及符合职业道德要求。审计工作一般由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小组即可完成。

环境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传统审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还要熟悉一定的资源、环境、统计、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对环境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培训等方面的要求比传统审计人员更高、更严格。环境审计需要大量的环境技术指标, 而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技术指标需要一定的检测装备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为了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减少审计风险, 需要资源环保专家的支援和指导。这就要求开展环境审计时, 尽量联合有关专业部门, 聘请环境工程技术专家、律师等, 组成有不同专业人员的审计团队, 利用各自熟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法律优势, 提高环境审计的效率、效果和权威性。

笔者考虑, 环境审计既然是需要专家组进行审计, 为适应技术联合的新形势, 未来的环境审计准则是否可以考虑允许在现有注册会计师签字的基础上, 增加一定数量的环境专家签字 (根据项目大小) , 以增强环境审计人员的责任感。

摘要:环境审计是传统审计业务领域的拓展和延伸, 对传统审计既有继承, 又有发展。本文着重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异同。

环境审计论文 篇5

环境审计论文

我 们 与 环 境 审 计

姓名:李梦昀 班级:审计131班 学号:139124132 指导老师:郑军

摘要:

环境审计是一个审计新领域,也是目前审计学界探讨的热点。虽然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已初显成效,但从理论研究到审计实践的各个方面尚存在大量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和解决。当前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审计越来越受到关注。个人作为国家的组成部分,在发展环境审计事业中具有着独特做,因此我们需要审视自身所负有的在环境审计发展中的责任。本文通过阐述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必要性,分析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根据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环境审计分析。

关键词:

环境审计,我们与环境,责任与义务

正文:

1.环境审计概述

1.1 环境审计定义 1.1.1定义内容 1.1.1.1广义

广义来说,环境审计是一个对环境管理的某些方面进行检查,检验和核实的过程。国际商会在专题报告中对环境审计的概念作了陈述,这一陈述得到了的普遍认同: “环境审计”是一种管理工具,它是对于环境组织、环境管理和仪器设备是否发挥作用进行系统的、文化的、定期的和客观的评价。1.1.1.2狭义

环境审计既有其广义的一面,也有其侠义的一面。

从狭义来看,环境审计是指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为促进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审计机关依据环境法规和政策,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等被审计单位环境会计披露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等信息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日益受到各方的重视,资源环境审计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1.1.1.3地位

(1)环境审计既是环境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又具有监控和评价环境管理系统的职能。因此环境审计与资源环境相联系相作用。

(2)环境审计类似于内部审计,其本身既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反过来又具有评价内部控制的职能。环境审计包含于审计,但又是内部审计的扩展。

1.2环境审计背景 1.2.1产生背景

人类不断带来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前所未有的丰富与繁荣,然而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破坏,危及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在最近三十年中召开多次关于全球环境保护会议,并组织许多国家签定共同协议,对整治环境危害取得重要成效。

出于监督环保有效实施并实现预期目标的需要,环境审计继而产生,它体现了审计应有的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能,并取得若干成果。尽管如此环境审计也只是初步实施,若干重大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1.2.2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1.2.2.1理论

当今人们已经深深地认识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正在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但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环境审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其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以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以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而环境管理是由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具体承担的,它们履行环境管理责任的情况如何,需要审计部门来鉴证。可见,作为社会控制机构之一的审计,是在更高一个层次上承担着环境管理工作,是对环境法规的遵循和环境管理系统运行的充分有效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二,我国政府准备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建立一个综合考虑资源环境价值的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比较明确地衡量环境作为自然资本的来源以及作为人类活动承载体的重大作用。

我们通过环境审计,可以明确环境管理责任,找出差距,采取改进措施,从而促进环境的持续改善,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1.2.2.2国内

我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在获致良好业绩的同时施行环境审计,审计领域正在日益深入。但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及开展环境审计方面,亟待针对现实问题解决方法,顺应急需,与时俱进。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警示着我们:我国环境形势非常严峻,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随着当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深入,环境保护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就我国的环境审计现状而言,开展加强乃至强化环境审计是很有必要的。

有了相关的制约法规,就一定要有必要的监督,否则再好的法规、制度也将失去作用。个人是社会的一份子,在环境审计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作用。

一方面,有了个人对环境保护状况的审计监督,就等于在最关键的部位设置了一道关卡,即从使用效果方面来考核国家、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这是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也是未来环境审计的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从经济学的原理来分析,个人消费是国民经济的推动力,由此可以推断个人在国家环境审计失业中的作用。由此环境审计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也可得到验证。因为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大规模工业化过程中,环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能为了环境就压抑发展,人人都穷困潦倒,环境再好也无济于事。所以环境问题是一个人类社会的选择问题,要在环境和发展之间求得平衡,既不能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为环境放弃发展。在这时,我们就必须运用审计这一有力工具,进行小到企业、大到社会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监督,以保证国家、人民、企业之间全方位的利益。

1.2.2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和问题 1.2.2.1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的主要状况

我国的环境审计才刚刚起步,涉及的领域还基本局限在对环保资金的审计评价上,与当今国际环境审计的发展状况相比是远远落后了,具体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环境审计进展。我国目前环境审计关注的重点领域主要是国家环境保护投资的重点地域,如“三河三湖”、“两控区”、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等,主要包括生态(生活)建设审计和环境污染治理审计两个方面。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环境专项资金的审计、对环境建设项目的审计、对环境保护部门(含生态环境建设主管部门)的审计、对环境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等。

2.环境审计的主要方法。除常规审计方法外,环境审计可以采取结果导向分析和问题导向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调查问卷、询问座谈、延伸跟踪等审计方法。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主要是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为主线,以财务审计为基础,检查环境保护资金的筹集、使用及管理情况,主要运用的还是一般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思路和审计方法,对于环境效益审计方法应用不多。

3.环境审计开展的项目。主要有:重点城市排污费审计,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资金审计,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资金审计等。各级地方审计机关也针对当地环境保护的特点,开展了一些环境审计或调查。

1.2.2.2我国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情况严重,生态环境状况堪忧,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已经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审计署在《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各级审计机关要通过积极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监督,维护资源环境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作为环境审计建设事业的一份子,应充分认识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积极主动有效地帮助政府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既是公民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和措施,也是个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2.我们与环境审计

2.1地球、人类与环境审计

无论一个人生活在哪个环境里,对于环境的和谐优美都有着共同的愿望,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立足的环境优美和谐,人情温暖,景色怡人。然而大多人的立念都关乎本身喜好的权衡,绝大部分人心里都存在着潜在的个人意识,有时候以偏概全的侧面观摩,往往让事物的本身被质变,就算这不是廉价的调换,也是一次不合格的评审。每个人的立场基本都偏向个人意识的距离,而资源与环境的论断还没有达到一种危机的风向,纵然给一千个一万个理由,人心也难达到一致的认同。

人是社会的个人,社会是群体的组合,貌似各自为营互不相干,实则都在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只要有了彼此的维护,无论一个社会还是一个环境,才会有治安的稳定和人文的和美。任何一种资源的流失都和人为的意识有关,任何一种环境的变迁都有人心的异化导致蜕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在可容千川百流,但不是无稽之纳,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刚在厚重正直,环境的和美需要采纳不同的建议斟酌进行改善。

人生存在一个社会的某个环境里,都有一个环境的资源共享,建立一种和谐,便是维系着一种安定平衡。但从工业革命历史以来的人性分析来说,个人意识的膨胀,独立个体思想的无限夸张,无疑是制约资源维护的同步共识的心理因素。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哀,也是资源错乱流失的悲剧。个体与非个体的自身认识才是达成资源共享并维护的前提步骤,这关乎一个人对资源分配均衡的侧重,也是思想境界的区域。

2.2中国与环境审计 2.2.1我们的环境审计

现在环保法第6条明确写到,“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应当增强环保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

2.2.2中国环境审计概况

2.2.2.1重要性认识不足,审计环境急需改善

其一,我国环境治理工作开展较迟,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尚未真正建立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理念,对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矛盾不能正确对待;其二,公众对环境审计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对一些污染环境的现象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其三,基层审计机关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时间迟,组织项目少,审计的领域主要以开展财政财务收支、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为主,使得审计人员和社会有关方面对资源环境审计的认识较少,尚未充分认识到资源环境审计的重要意义和发展前景。

2.2.2.2法规不完善,资源环境审计评价标准缺乏

目前我国资源环境审计操作指南及相关评价标准尚未制定,导致资源环境审计可操作性较差。资源环境管理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学科,影响环境质量及环境发展趋势的因素众多,在实践中涉及多个指标和标准才能科学地反映和评价环境成本和效益。

2.2.2.3 审计实践经验欠缺,专业人才匮乏

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经验缺乏,资源环境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很强,资源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挑战,需要涉及多学科,但目前审计人员绝大部分是经济、工程类专业人员,缺乏资源环境审计所需的专业知识储备,这势必削弱资源环境审计的作用。2.2.2.4审计主体单一,其他审计力量参予度不高

目前资源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部门、社会审计组织的参与程度较低。这就使得政府和审计机关只能把有限的审计资源投入到已出现严重资源环境问题的项目中,不能体现审计“免疫系统”的作用。

2.措施

2.1实施环境审计措施存在的制约因素

2.1.1公民的环境意识比较薄弱,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缺乏实质认识 目前人们对赖以存在的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缺乏深刻的、实质的认识,尤其一些政府管理者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不能做到全面和谐处理。

从长远来看,经济的快速增长仍是我国很长一段时期追求的目标,本来严峻的环境形势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将持续,我国环境审计面临严峻考验。2.1.2对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环境治理起步较晚,环境审计开展较迟。组织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不多,缺少系统的环境审计理论阐述。这种状况导致审计机关内部相当数量的审计管理者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对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没有把环境审计工作提高到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环境审计在公众群体中的推广与深化。

2.1.3环境审计的依据不足

尽管我国现已基本形成了审计及环境法律法规监督体系,但环境审计工作还是缺乏具体实施的指导,也缺乏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环境审计依据既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又是审计组织开展环境审计的前提。由于缺乏相关的审计依据或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在对环境效益进行评价时有难度,审计风险较大。

2.1.4没有开展全面的环境效益审计,涉及的领域较少。

近年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一般都是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为审计主线,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主要集中在资金的筹集、使用及管理方面,而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对履行国际公约和政府环境政策审计监督等内容,基本上是空白。

2.1.5缺乏一支由复合型专业人员组成的环境审计队伍。

环境审计需要涉及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

2.2具体措施 2.2.1政府中的我们

2.2.1.1推动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审计模式。以项目为导向的审计模式是指审计机关每年安排资源环境审计或资源环境专项审计调查项目时,以社会反响强烈的环境问题、重大环境项目作为重点,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判断环境审计业务活动进行是否正常、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从而找出问题的形成原因,指出环境审计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薄弱环节,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的一种审计模式。这一审计模式主要关注的是环境绩效问题。

3.2 采取多元化的环境审计方法

将资源环境审计理念融入财政、企业、投资和经济责任等专业审计中,作为审计目标管理。将各个专业审计职能部门在资源环境审计方面的成果整合起来,进一步发挥国家审计在资源环保领域的整体效果和作用。3.3 开展多部门联合审计体系

聘请相关的环境工程、环境管理、律师等多方面的人才加入资源环境审计工作, 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提高环境审计的效率和效果,提高审计人员从更高层次、多角度了解有关环境保护的宏观政策与审计目标,同时促进审计人员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增强对环境审计的职业判断能力。3.4 利用社会资源

从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应充分发挥社会审计及内部审计在资源环境审计中的作用。通过推动内部审计、社会环境审计的发展,推进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多元化,也可以使不同审计主体在环境审计工作中相互支持、取长补短、分工协作,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启示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资源环境的日趋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实施,资源环境审计势必成为今后审计发展的新方向。作为基层的审计人员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拓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探索资源环境审计方法体系,充分发挥审计在促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我国社会正加快发展步伐,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必须同步迈进,环境审计面临的任务将日益繁重和艰巨。通过近期对此新审计领域的研讨和探索,从中获得以下启示:

4.1环境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加强环保管理与开展环境审计成为迫切的任务;要达到良好的环保目标,必须树立和强化全民的环保意识,大力进行宣传。

4.2环境审计范围广,问题多,需要重点深入,才能有效开展。

从审计的权限与力量着眼,宏观领域的审计事项有赖于政府审计,微观领域的审计项目开展内部审计。

4.3组织企业参加环境保护认证体系

实现企业环境保护自我约束、绿色产品开拓营销市场的双赢,有效推进企业开展内部环境审计。

4.4环境审计需要环保技术知识

国际注册环境审计师委员会于1999年12月提出了若干新的要求。应当培训若干具有此项新技能的审计人员,承担环境审计的新任务。4.5我国开展环保的时间不长,缺乏经验。

开展环境审计的时间短,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成功经验,把他人的经验和我国实际相结合必能使我国的环境审计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4.6理论源于实践。

为了能够尽快形成具有特色的环境审计理论和方法,建议由中国审计学会组织学者、专家和审计工作者,深入进行两项环境审计试点,通过实践探索,创新环境审计的理论和实务。

5.后记

人类资源的共享共护,大到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资源,小到一个环境一个家庭,是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维护的一项担当。

一个人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环境都是立足的生存之本。个人与非个人的内在认识,在不同的场合自有不同的存在意义,生存之道的竞争势必影响到个人利益的瓜分以及人缘分流的对立与争夺。而这些都不可能做到完全整合分配上的均衡,只有存小异求大同,力求融合,统一个人意识的分化概念,明确资源共享和环境和谐的真正意义,才可能逐步达成一致共识。因此,环境审计的责任在于我们,我们保护着环境,环境呵护我们,环境审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事物,是我们未来的共同话题。

参考文献:

1.《关于在中囯实行绿色会计的探讨》 孙兴华 王维平会计研究杂志 2.《多元环境审计工作格局构建研究》 黄道国 邵云帆审计研究,2011(3)3.《浅议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与对策》 彭成元 审计署门户网站,2011(4)4.《中囯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囯环境科学学会

浅议环境绩效审计 篇6

[关键词] 环境绩效审计解决策略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强化环境管理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经济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作为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审计也被提上日程,而环境绩效审计作为环境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审计力量集中在了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合规性审计上,而环境绩效审计开展的比较少,忽视了对环保项目的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为了今后更好的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必须不断总结环境绩效审计一实践经验,努力创新环境绩效审计技术与方法。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和必要性

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是指为了达到环境绩效审计的目的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手段。它是由相互联系的一系列方法组成的,包括常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和特有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环境绩效审计方法与环境绩效审计质量密切相关,是决定环境绩效审计质量的关键。因此,全面正确掌握运用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对于保证环境绩效审计质量,搞好环境绩效审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有其必要性。

1.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管理的需要

进入20世纪后,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环境管理构成了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改善环境成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审计工作者理应把握机会,顺应民意,总结各国审计实践经验,广泛开展环境审计(包括环境绩效审计),拓宽审计领域,完善审计职能,丰富审计手段,增强审计技能,促进现代审计向更广阔领域和更高层次发展,为完善环境管理做着自己的贡献。

2.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提高环保工作效率的需要

现在,用于环保力一面的资金逐年增加,而环境问题却末随人们的重视及越来越大的投入而得到显著改善。面对仍然严峻的环境形势,增大环保投入只是一力一面,提高投入的使用效率和环境政策的适当性更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则是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环境审计发展时间不长,人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还很模糊,对于作为环境审计重要内容和发展力一向的环境绩效审计更是缺乏了解,因此,开展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工作很有必要。

3.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有利于企业实现高效与创新

随着各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与绿色消费潮的兴起,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间的相关性越来越明显。陈劲、刘景江、杨发明(2002)在《绿色技术创新审计实证研究》一文中,对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做了统计相关分析,说明二者有较高的相关关系,并且反映发展能力的企业销售额增长率指数与环境绩效的相关系数较反映企业净资产报酬率指数与环境绩效的相关系数更高,这是因为发展能力反映了企业长期的发展潜力,它与环境绩效的相关性更高。

4.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研究是发展审计理论的需要

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特别是环境管理的需要,受托经济责任迅速扩展到环境领域,形成受托环境责任,而其中一个重要力一面就是受托环境绩效责任。为了确保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有效运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可见,环境绩效审计是随着受托经济责任的扩展而形成的审计新领域。而该领域,人们的探索才刚开始,远不够系统和深入,因此,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是完善现有审计理论,发展新审计理论的一个重要思路。

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1.环境审计基础理论和实践不完善

我国环境审计开展较晚,研究的学者较少,没有形成一致、权威的环境审计理论观点,而实践方面,由于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开展的比较少,因此从实践中借鉴的比较少,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都不很成熟。

2.环境会计的不完善制约着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发展

环境绩效审计的进行需要搜集充分的环境效益与环境成本等方面的会计数据资料,然而由于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刚刚起步,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效益等的内容还在讨论之中,企业缺乏确认和计量环境效益与环境成本的系统。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方面的混乱,对公布环境会计资料持低调姿态,很少进行定量分析;公布的环境资料不全面而且可比性差,看不出花费的资金、取得的成果和规定的指标之间的关系。这给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带来了实践上的困难。

3.缺少评价环境成本效益的指标体系

环境绩效审计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其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很多,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全面实施和审计质量的保证难度都比较大,且目前环境绩效审计较多的采用环境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这必然对环境成本效益进行分析,然而反映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应采用的指标,及其计量方法,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4.缺乏复合型研究人员

由于目前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开展的比较晚,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和实务研究人员都比较缺乏。据调查,我国缺乏环境学、工程学等相关知识的研究人员,同时缺少实务研究者,这样导致研究的结果缺乏实用性、可操作性等。

三、我国环境绩效审计问题的解决策略

1.正确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完善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

我们的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应运用辩证唯物论、系统论、信息论等知识,借鉴西方环境绩效审计的科学成果,努力研究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理论,建立和完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但借鉴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并不意味着照搬,必须领会其实质并结合我国国情和环境绩效审计的具体内容,找出自己的特色,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因为国外尤其美国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起因不同。美国环境绩效审计起源于企业内部动力,企业为了改善自身形象和降低经营风险,从内部首先开展环境审计。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起源于外部压力,从而对其强制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因此出发点不同,目的不同,由此导致的环境绩效审计内容也不同,因此借鉴国外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时候,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2.尽快建立起我国的环境会计体系,为环境绩效审计提供操作平台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连接环境会计工作和环境审计工作的关键点,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公允性除受到环境会计理论发展的影响外,主要受国家法规的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是实施环境保护审计的前提条件。但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准则中没有要求企业必须披露环保信息的规定,更没有对与环保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计量的具体标准,使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绩效审计难以开展。为此,加强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借助适当的理论指导,才可望突破实务操作的障碍,并为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3.研究要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环境绩效审计力法的研究属于应用理论的研究,只有更好地与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实证研究,才能在环境绩效审计力法的研究上有重大突破,才能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因此笔者建议,在今后进行关十环境绩效审计力法的研究时,应更多地倾向于实证研究,积极采用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

4.研究环境成本效益指标体系

要想建立良好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一套比较完善的成本效益指标体系是比较重要的。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环境绩效审计标准,可以临时选派各专业的专家组成课题小组来专门研究这一问题,如会计专家、审计专家、环境经济学专家、环境工程学专家等。

5.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方面可鼓励有志从事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的财经专业人员学习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或鼓励环境科学专业的人员学习审计学、会计学等知识,以便更好的将审计学与环境科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复合型人才,将环境科学与审计学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努力创新环境绩效审計的新方法。

另一方面,也可鼓励环境绩效审计的实务工作者多参与理论研究,因为理论指导实践又来源于实践。理论研究者和实务研究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再者,环境绩效审计可以开展联合审计,即联合会计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聘请环境工程技术专家、律师等加入审计工作。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提高环境绩效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志成:在我国推广环境绩效审计的策略研究[J].企业论坛.2006(12)

[2]王春萍: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在环境绩效审计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2007(2)

环境审计初探 篇7

环境审计,按照国际商会的定义,是一种用于环境管理的手段,它贯穿于控制的过程中,是对与环境有关的组织履行环境保护情况、环境管理的效率效果和环境治理仪器设备的运用情况进行系统、定期、有说服力、客观地评估,通过实现对环境管理活动的简化和企业实行的策略及行为满足环境管理要求的这两个具体目标,来达到保护环境总的目的。按照审计主体来分,可分为政府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

1 政府环境审计

1. 1 基本定义

政府环境审计即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审查被审计单位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界定被审计单位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环境问题责任的一种独立监督行为。

1. 2 政府环境审计的形式及内容

一般开展政府环境审计主要有三个形式,分别为政府环境履责合规性审计、政府环境履责绩效审计审计,以及政府环境履责财务审计。其中合规性审计主要审计地方各级政府在国家和上级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环境标准、环境规划和政策等的落实情况。绩效审计主要审计地方各级政府的环境履责成效,主要包括政府监督环境法规合规情况审计、政府环境项目的效益审计,对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对计划的环境政策和项目进行评估。如政府是否具有有力的环境监管能力和污染治理能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控制和降低,环境质量的提高等。财务审计主要针对各种专项环保资金的审计,包括资金管理使用是否合法合规,资金收支是否真实及资金使用的绩效审计。目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中开展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合规性审计的较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较少。

2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

2. 1 基本定义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依据有关的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企业各类环境管理政策和计划以及财务与会计核算准则,监督企业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并对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评价,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

2. 2 企业实施内部环境审计的动因及意义

目前对于企业进行内部环境审计动因的探讨,有不同的观点和倾向,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道德义务方面的环境责任、法律方面的环境责任,以及从经济和企业利益方面考虑的环境责任。

( 1) 企业实施内部环境审计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环境与资源是公众所有的,而企业作为消耗自然资源与造成环境污染的经济主体,应当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实施内部环境审计,有助于企业意识到其在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方面的责任与义务。

( 2) 企业实施内部环境审计有助于企业遵守环保法律,避免相关风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了 《宪法》 《环境保护法》 《水污染法》 《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环保法律,包括 《土地法》 《森林法》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涵盖《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等行政法规。同时各地方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并发布了六百多项地方性的环境保护法规。此外,我国还加入了一些环保国际公约、协定,对企业在环境与资源方面作了诸多规定,且处罚力度和违法成本不断增强。2015 年开始实施的 “史上最严” 《环保法》不仅大大加强了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而且在审批程序方面作了更为严格的规定,企业的违法行为,可能会带来致命的风险。因此实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可以预防和及时发现企业在合法合规方面的问题,避免企业触犯法律及法规,减少法律原因的损失。

( 3) 企业实施内部环境审计有助于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提高企业的绩效。在过去,不少企业主都认为环境审计成本和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是矛盾的,但是现在实施环境审计有三方面的作用: ①有助于避免政府的环境罚款。②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要转变原先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必须提高其单位环境污染内的产品或服务,这有助于实现其经营效益; 而剩余的环境污染指标也可为企业带来效益,这与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并不矛盾。③有助于提高贷款金额。随着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绿色贷款”理念的逐渐深入,企业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情况也列入其考察内容,因此,企业应当积极的实施内部环境审计。

2. 3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主体及对象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顾名思义可以推出其审计主体是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具有服务的内向性特点,基于此,就成为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主体。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对象是受托环境责任。所谓受托环境责任就是在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等相关活动中,受托人应该承担的责任。通常认为来自于三个方面: 道义上的环境责任、法律原因导致的环境责任,以及由经济意义上的委托代理责任所引发的环境责任。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企业在道义上应该承担其生产经营活动导致的环境污染治理责任。而法律的强制性和规范性要求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切实注重环境保护,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另外,环境质量及企业的环保能力也关系到企业利润最大化,事关投资者的利益。

2. 4 企业实施内部环境审计的内容

企业实施内部环境审计的形式与政府审计基本相同: 分为环境合规性审计、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但其审计内容与政府审计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环境合规性审计主要是审查企业是否建立环境保护制度,环境保护的资金运用是否合法合规,企业各项经营生产活动是否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自身的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制度。环境财务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环境资金财务审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审计和环境财务内部控制审计。企业内部环境绩效审计是对环境管理体系的经济性、效益性及效果性进行审计,因此根据企业实施环境措施的流程,审计对象主要包括: 环境政策、环境管理计划、环境管理机构。

3 结论

在当前环保形势严峻,环境事故频发,全民环保意识增强的背景下,实施政府环境审计与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政府审计的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其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而企业内部审计的主体是企业的审计机构,其审计对象主要是企业的受托环境责任。二者都是通过合规审计、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这三种形式开展审计工作的,但在具体实行中,政府审计主要在于监督各级政府相关法律的落实情况,政府环保监管及治理情况及相关资金的使用上; 企业内审则注重审计企业自身环保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环境资金财务审计,会计信息披露和内控制度的建立以及相关环境管理体系的评估。

摘要:环境审计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作为环境审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各自的定义、审计主体和对象、审计形式及内容等方面比较了二者的异同,并从动因角度分析了企业实施内部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关键词:环境审计,政府环境审计,企业内部环境审计

参考文献

[1]汪卉.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免疫力评价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4.

环境审计 篇8

一、目前审计机关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审计机关人力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由于我国国家审计现行体制运行模式的限制, 审计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都与工作要求不符, 尤其是质量有待提高。目前的审计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和新的形势、新的任务相比, 下级审计机关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稀缺;培训资源相对匮乏, 对于计算机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培训需求强烈;激励机制需要健全, 很多经验丰富、年龄偏大的审计人员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上不能明显体现其专业价值, 激励机制不健全, 热情未得到有效激发。审计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是完成审计任务的根本保证。通过整合审计机关人力资源, 可以促进审计人员的优化组合, 实现审计人员与现有审计对象的最佳结合, 拓展审计项目的深度、广度、力度。

2. 审计机关技术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审计技术资源的整合, 主要涉及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和一般审计应用技术方法的研究、开发、应用及推广。随着国家金审工程统一部署, 审计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 计算机审计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 联网审计稳步推进。但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审计机关重设备配置, 对审计软件开发和推广应用办法不多, 未真正地改进审计管理方式;许多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 未充分发挥计算机功能。

3. 审计机关信息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审计信息资源是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所获取的全部资料和所形成的全部审计工作记录。目前, 审计财经法规库、地方法规数据库、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专家经验库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初有成效, 但审计机关在审计信息资源利用和共享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导致信息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4. 审计机关组织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审计组织资源整合主要是审计署、特派办及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的资源整合, 包括上、下级审计机关的资源整合和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的资源整合。当然, 审计机关还应主动与被审计单位所涉及的地方有关部门, 如检察院、纪委、主管部门、税务、地方政府等加强联系, 取得他们的理解、支持与配合, 充分利用各监督部门对被审计单位的近期监管、检查资料。审计机关需要建立审计整改联席会议制度, 这些都需要上级审计机关加大对下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力度。

二、审计机关资源有效整合方案

1. 上下级审计机关人力资源有效整合方案。

(1) 根据审计计划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对审计项目所需人员实行统一调配, 对聘请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各级审计机关在每年年初制定审计计划时, 都要确定年度审计重点, 根据审计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人力。在审计项目和计划安排整合的基础上, 不拘泥于原有的处室人员分配, 打破按专业分工的传统组织模式, 选择适合项目的审计人员, 科学分工、发挥专长、优势互补, 对审计人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在工作调配上实行“一盘棋”思想, 不仅能平衡工作量, 减轻任务较重部门的负担, 而且能使审计干部在参与其工作领域以外的任务中得到锻炼, 使其综合业务能力迅速提高。

(2) 健全需求为导向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各级审计机关应健全和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 大力实施审计专业领军人才培养, 加大对业务骨干人才、急需人才、青年审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整合教育培训资源, 深化教育培训内容, 创新教育培训方式, 更加注重网络和案例学习培训, 推行“审计实务导师制”, 充分发挥业务骨干对青年审计人才的传、帮、带作用, 健全需求为导向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3) 把好各级审计机关进入的入口关。除了对各级审计机关现有人员加强后续教育外, 还需要通过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来改变现有的人才结构。对于新引进的人才, 要建立审计资格准入制度, 比如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具备CPA资格证书或者审计师、高级审计师资格, 在现有审计人员基础上, 引进一批高层次的审计人才。在补充审计力量时还要招聘一些法律、工程、环境保护、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人才。除此之外, 还要考虑逐步改进审计人员的学历、年龄结构。

(4)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各级审计机关应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以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创造性和主动性, 完善以竞争上岗为主体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建立推行干部交流轮岗、挂职锻炼制度, 加快上下级机关的人才双向流动, 健全干部考核机制,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完善社会人才资源利用机制。人才是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加速推进审计工作转型升级, 必须实施“人才造就工程”, 加快造就审计人才队伍。

2. 审计机关技术资源有效整合方案。

(1) 加快信息化审计平台建设。尤其是审计管理平台和现场审计平台建设, 广泛应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 试点信息系统审计, 积极推广对重要行业的联网审计, 探索开展对数据大集中的某些行业或项目的上下联动审计, 建设信息化审计作业平台。

(2) 健全计算机软硬件运行维护机制。逐步建立包括硬件、软件、管理制度和系统环境为一体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 形成比较完善的运行维护机制, 着力构建审计信息化安全运行维护体系。

(3) 加强审计软件开发, 推广审计信息化建设成果。各级审计机关应加大力度, 针对不同行业特点, 和专业软件公司合作, 研发出实用性强的审计软件, 并加以不断完善和推广应用,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还应积极推广应用审计信息化建设成果, 实现在计划管理、质量控制、成本管理、资源整合、审计方法和审计成果运用等方面的信息化, 全面实现审计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审计机关要有效地整合技术资源, 必须结合新的形势要求, 不断改进审计技术, 积极探索审计新技术、新方法, 并加以整合和推广, 形成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和技术方法。

3. 审计机关信息资源有效整合方案。

(1) 加强审计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审计财经法规库、地方法规数据库、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专家经验库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初有成效, 上级审计机关应指导下级审计机关健全审计信息资源数据库, 及时更新数据库信息, 以便信息共享和利用。

(2) 促进审计信息资源的共享。对上下级审计机关的信息资源要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实现充分的沟通。在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 上级审计机关应将获得的与下级审计机关审计事项有关的信息及时通报下级审计机关。下级审计机关应将获得的审计信息及时上报上级审计机关, 便于掌握全面情况。同级机关各专业审计之间, 应加强审计信息的沟通与交流, 充分利用各专业审计中获取的有关资料。专业审计部门在审计中, 遇到需要其它专业审计资料的, 应主动与其它专业审计部门联系;对审计中取得的与其它专业审计有关的信息, 应主动提供给相关专业审计部门, 以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重复审计。在同性质的审计项目上, 各单位不仅要尽可能地利用过去的审计成果, 不同单位之间也要加强沟通与协调, 及时互通信息, 以利于相互启发和做大做深审计成果。

(3) 加强对审计成果资源的综合利用。各级审计机关必须高度重视审计结束后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 做到“一审多果”和“一果多用”, 对审计成果进行综合性加工, 加强审计成果的提炼、分析、整合, 注意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层面剖析原因, 开发利用微观的审计成果为宏观的区域调控服务, 为宏观管理服务提供所需各种信息, 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加强对审计成果资源的挖掘, 向各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报送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4. 审计机关组织资源有效整合方案。

(1) 加强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关系不仅体现在统一组织审计项目、授权审计、上审下、交办事项, 更主要的还有干部业务培训、准入制度、业务考核等等。上级审计机关要充分认识到对下级审计机关的指导与联系是其职责所在, 是发挥审计机关整体合力的需要。在体制上要明确各级审计机关的职责范围, 形成政府审计内部不同层次和不同主体的合理分工, 体现全国一盘棋, 不断增强系统工作合力,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优势。

环境审计模式研究 篇9

一、综合审计模式

环境审计逐渐综合化与系统化,形成与专项审计相对应的综合审计模式。综合审计模式内涵丰富,包含着不同审计类型、审计具体目标、审计领域和审计客体等不同方面。(1)不同审计类型的综合,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金融审计、投资审计、企业审计、外资审计、社会责任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等审计业务中皆可能涉及环境事项,当所涉环境事项重要性程度高而须予以考虑和关注时,必须采取一定的审计程序对所涉环境事项进行审计,环境审计由此与其他类型审计结合在一起,践行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的重要思想“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审计资源,同时实施多类审计,扩展环境审计内容,使环境事项成为各类审计的常规关注和审计事项;(2)不同审计具体目标的综合,按审计具体目标不同,环境审计可划分为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在审计实务中并不总局限于仅实现某一类具体目标,一个环境审计项目可以实现其中两类或三类具体目标,即财务公允可靠性、法规遵循性或经营管理绩效性同时兼顾,不同的审计程序交叉综合实施;(3)不同审计领域的综合,对某一审计客体的环境审计可涉及多个环境审计领域,参阅各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或环境报告,均体现出各企业所承担的环保责任的多样性,包括废水、废气和废物的处理、能耗、水耗和资源消耗的降低与综合利用、生物多样性、环境事件等多个领域,因而对企业的环境审计实施的是多领域的综合审计,确保企业多重环保责任的履行;(4)不同审计客体的综合,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不仅来自于企业自身,还衍生于它的供应商和消费者等,供应端和消费端的环境污染使一些企业备受诟病,企业的环保责任延伸到本主体以外,德国和日本在其循环经济立法中引入了消费者付费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企业在外部压力下将其供应商和消费群体也纳入其环境综合审计体系。而对于大型建设项目有多个审计客体,项目法人、施工单位和其他参与单位,各自承担不同的环保责任,此类大型建设项目的环境审计要对这些不同审计客体综合监督、鉴证和评价。

二、主动审计模式

主动与被动是一对相对的词,“主动”在字面上指不靠外力而自动,能够由自己把握,而“被动”是指待外力推动而行动,不能造成有利局面使事情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主动审计模式体现的是审计的自主性、预防性和提前性,包括主动立项、主动执行和主动公开。环境污染和破坏具有长期性和不可逆转性等特点,环境恢复成本巨大,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尤为重要,对于企业而言,一旦造成环境污染或破坏,其需承担的短期和长期费用及损失难以估量。企业的环境审计可由外力推动转为主动立项和执行,我国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的地位,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但我国与其他国家间制造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优势有所减弱,跨国公司在全球选择供应商时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对供应商责任包括环保责任进行严格约定,我国制造商内部应主动全面审查各项环境风险是否得以有效控制,避免遭受违约赔偿甚至撤回订单,进一步主动聘请独立第三方审计机构对其环境事项予以监督和鉴证,评价其环保责任的履行,以在市场中树立良好声誉,获取竞争优势。企业主动实施环境审计,也有助于提升我国制造业水平和层次,是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中的一环。对公共部门而言,在大型项目立项时可主动申请拥有审计权限的政府审计机关对立项过程进行监督,关注大型项目是否考虑了环境影响及环境影响评价是否合规、科学,即使公共部门未主动申请审计,政府审计机关也应主动在其权限范围内提前介入,此介入并非参与是否立项这一决策,而是对立项决策过程执行预防性控制,以认定和解除公共部门受托环保责任,且主动公开审计结果,满足群众知情权,形成与群众的沟通,规避因立项时对环境事项考虑不当,而引致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并且防止因立项时未介入审计,造成前端监督缺位,待开工时再监督已为时晚矣。

三、合作审计模式

自然资源的分布存在跨区域性和跨国界性,使得一些环境污染具有跨国、跨地区的流动性,而当环境问题涉及大气层和海洋,其影响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当今臭氧层破坏和气候变暖等已成为全球性问题。环境问题如上升到政治层面,会引致地区间和国家间的利益冲突,破坏地区间和国家间的关系,甚至爆发战争,为解决此类问题,开展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地区合作和国际合作尤为重要。环境审计作为环境保护与治理中的重要工具,根据需要,可对特定环境问题或事项引入合作审计模式。合作审计模式指具有审计权限和资格的不同审计机构和人员合作对同一问题或事项进行审计,主要包括不同国家间(双边、多边、全球)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合作;同一国家不同层级或不同地区同一层级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合作;同一审计机构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不同类别审计机构(政府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等)之间的合作。

2007年,INTOSAI发布了《最高审计机关之间的合作———合作审计的要点和案例》,指出合作审计是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审计机构执行的审计业务,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联合审计、平行审计和协作审计。联合审计是由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最高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组成的一个审计小组执行,向所有参与国编制一份联合审计报告。由于合作审计会涉及到各国的国家利益和机密等敏感问题,实践中多个最高审计机关联合审计的方式较为少见。平行审计由两个或更多最高审计机关分别组成审计小组,几乎同时执行一项审计业务,每个最高审计机关仅基于对本国的观察和结论向各自的立法机构或政府报告。这意味着参与其中的最高审计机关可以分别采取不同的适合本国需要和偏向的审计程序(范围、问题和方法)。这种形式的审计最重要的方面是相互间的信息交流。任何介于联合审计和平行审计之间的合作可视为协作审计,在协作审计中,参与其中的最高审计机关至少在某些方面会协调他们的审计程序,但是国家间的差异仍可能存在。它可以是联合审计但分开出具报告,而更常见的是平行审计除了分别出具各个国家的报告还编写一份联合报告。最高审计机关的合作审计包括国际条约的交叉审计、环境治理项目合作审计、环境审计经验与信息的交流和共享、环境理论、准则和指南的合作制定等。国家间最高审计机关的合作审计关键点在于各国对本国利益最大限度地维护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间同一审计项目的沟通协作,共同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环境质量的改善。

国内的合作审计可采用多种形式:(1)不同层级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合作,如由上级政府审计机关牵头,对跨行政区(流)域的环境保护或治理审计项目,组织所设区(流)域内各下级政府审计机关合作实施,上级审计机关负责统筹协调,统一目标、明确分工、汇总审计结果和整改意见,并向上级审计机关审计权限内与审计项目相关的政府部门致送审计结果和意见。下级审计机关负责所分配审计任务的具体执行,相互沟通信息,编制本区(流)域情况的审计结果和意见向本区(流)域政府报告;(2)不同地区同一层级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合作,对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规划一个审计项目,成立协调工作小组,商定审计方案、职责分工和审计程序,信息共享,参与地区审计机构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对商定的审计程序予以适当的调整,审计结束后由协调工作小组编制一份总体审计项目报告致送上一级审计机关,参与地区审计机构将各自审计结果上报所在地区政府;(3)同一审计机构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审计机构实施专项环境审计项目,可由负责环境审计的部门组织,整合审计机构内不同审计部门的审计资源,充实审计力量,提高审计资源的利用率,而对于环境审计与其他审计业务相结合的综合审计,由不同业务部门之间配合实施,实时交流和汇集所获取的审计证据和信息,统一出具一份审计报告;(4)不同类别审计机构(政府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等)之间的合作,不同类型审计机构出于不同的审计目的,对同一审计客体实施环境审计,遇到共同的审计事项,不同类型审计机构相互沟通与合作共同印证对同一事项形成一致的结论。

四、风险导向模式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美等发达国家会计职业界遭受法律诉讼增多,会计职业界为化解风险,摸索出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理念,并构建审计风险模型将其理念应用于实践,以不断分析审计风险贯穿审计业务全过程,形成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其中“风险”意为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或审计对象信息不能形成或发表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陈志强,2006)。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将审计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作为起点,以制定审计策略和计划,配置审计资源,确定审计程序的时间、性质和范围,在审计过程中不断对审计风险再认识,修正审计程序,判断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使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之内,让有限的审计资源最有效地发挥作用,提升审计质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现广泛运用于企业财务报表审计,风险导向作为一种审计理念和思想同样适用于环境审计。环境风险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在环境审计项目的选择上,可以以风险为导向,评估备选审计项目的环境风险,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结果对目标的影响程度,对备选审计项目予以排序,挑选出风险发生可能性高且影响大的项目,使审计资源优先配置到高风险的项目上。在综合不同类型审计业务的实施中,审计人员是否需要考虑环境事项以及考虑的范围,取决于其对环境事项是否会引起审计对象或审计对象信息的重大错报或不合规等风险作出的职业判断,即以了解环境事项及其相关内部控制,评估重大错报或不合规等风险为基础,针对评估结果,实施适当的实质性审计程序。环境审计内容多样,采取风险导向模式,首先要在每一具体项目中确定“重大风险”的涵义,不同于财务报表审计项目都是单一的“重大错报风险”,再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础上识别和评估“重大风险”。由于在环境审计中权威性审计标准可能缺失以及更多的利用专家,环境审计风险与一般的财务报表审计风险相比,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和结果的可能性更大,因而为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谨慎选择审计标准和利用专家,提高审计结论和结果的可靠性和恰当性。

五、项目驱动模式

我国一些审计机构未开展环境审计,原因之一是不知道从何入手,而一部分困惑于如何拓展环境审计。环境事项是无处不在的,以政府和企业的各类项目为驱动,可以挖掘出许多环境审计的进入点和拓展点。政府和企业的建设项目属于常规的驱动项目,以建设项目驱动环境绩效审计,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效益。企业收购和并购项目驱动环境尽职调查审计,审查拟收购或并购企业的各项环境指标是否达到环境保护标准,污染控制措施是否符合环境保护法规要求,环境管理系统是否存在并有效运作等。企业海外发展项目中监督环境风险是否被充分地识别和评价,审核预计的环境成本是否合理,进一步审视项目在环境方面的可行性。企业新产品研发、技术升级、包装品更换、物流等项目都可驱动环境审计的实施。项目驱动模式启发政府和企业环境审计以项目为依托,促进环境审计作用的显现,使环境审计能够常规化和持续化开展。

六、跟踪审计模式

“先污染、后治理”需付出的巨大代价与环境恢复时间的漫长性,展示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环境污染危害的持续性、潜伏性、难以逆转性已得到理论和实践的支持。环境审计常为事后审计,局限性明显,事后审计可揭示已发生的环境问题,但对环境问题尚未发生时的预防与发生初期的抵制作用则较弱,而对一些已存在的环境问题,即使查明了相关原因,提出整改或弥补措施,也犹如亡羊补牢,环境审计的作用大为削弱。环境审计要提升审计时效,提前介入,采取跟踪审计模式成为一种趋势。跟踪审计又称实时审计,是一种对审计对象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的模式,实时监督、评价与反馈。环境审计采取跟踪审计模式,以确保对公共部门或企业受托环保责任履行的全过程监控,有利于及时发现将发生或刚发生的环境问题,使突出问题在第一时间得以控制或纠正。环境规划和政策措施的实施、环境的治理等具有阶段性,在每一阶段进行跟踪环境审计,动态持续监督各阶段政策措施的落实性、执行的有效性,及时反馈问题,有助于积极调整下一阶段的政策措施和任务。而对于突然环境事件跟踪审计,涉及对应急资金、物资和设备等的跟踪监控,由于事件的突然性和组织的临时性,需要适时调整审计策略和计划,对非常规情况及时做出反应。跟踪审计模式时间长,审计范围和内容扩展,审计成本会随之增加,需提前拟定各阶段审计计划,明确审计人员的分工和其他审计资源的使用,突出审计重点,合理安排审计间隔时间,不影响被审计方的正常工作,不介入其管理和决策,保持各阶段审计工作的有序衔接,定期实施质量控制复核,依据情况变化修改审计计划和程序,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跟踪各阶段的审计意见和结果的利用与落实情况,强化审计的作用。

以上各种环境审计模式皆有其特点,但不具有排他性,无优劣之分,一个环境审计项目可根据审计目标选择混合使用不同的环境审计模式,审计模式最终服务于审计目标的实现。

摘要:审计模式反映人们的审计思想,审计模式的改进和选择对优化配置审计资源、降低审计风险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环境审计模式的丰富化,以推进环境审计的多方式开展。

关键词:环境审计模式,丰富化,混合使用

参考文献

[1]蔡春,杨晓磊,刘更新.关于构建治理导向审计模式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9.2.

[2]陈志强.从审计模式及其思想的演进辨析风险导向审计应有的内涵[J].审计研究,2006.3.

[3]刘锡平.基层环境审计模式的分析与探索[J].审计月刊,2010.3.

政府审计在环境审计中的主导作用 篇10

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 中国在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方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中国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 中国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 自然灾害频繁;另一方面, 一些地区存在的不合理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 加剧了中国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近年来, 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 巨额资金的投入使用的合理性与效益均需独立的审计机关加以监督。此外, 国家环保法规的执行情况, 环保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大气污染、水污染、有害废物控制与治理情况及自然资源保护状况等, 也都需要有审计部门进行监督。

2 政府环境审计作用的不可替代性

政府审计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应起主导作用, 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自审计机关成立以后产生并发展了多项政府专项审计, 政府环境审计具备了其他专项审计没有的功能, 政府环境审计必须发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所没有的作用, 才能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具有独立地位而不是这些部门工作的重复。

(1) 促进环境保护资金的有效使用。审计机关对环境保护资金的监督检查, 为实现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的客观评价, 就必须突出对环境因素的考虑, 这正是环境保护资金审计不同于其他资金审计的地方, 也正体现了政府环境审计在环境保护资金的监督检查上的不可替代性。

(2) 促进政府环境政策的落实和完善。政府强化环境保护的措施、行动是通过一系列的环境政策、法规体现的。一方面, 环境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直接影响着环境保护的效果, 首先必须确保环保政策的执行, 审计通过对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 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运用审计的监督处理予以纠正, 促进环境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 在我国, 部分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已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 改革、完善这些管理制度势在必行。此外, 目前我国政府的一些环境政策首先是以试点的方式在部分地区实施的, 对这些试点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同样需要审计机关以独立的身份提供分析材料及建议。

3 政府审计部门是环境审计各项法规的制定者

环境审计工作要依法审计, 就要有审计依据。如果环境审计法律法规不完备、不配套, 则审计监督难以实现。近30年来, 我国虽然颁布了一系列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 但缺乏具体规范环境审计工作的法规。目前已颁布的《审计法》、《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等法规中, 都没有环境审计的内容和具体实施办法, 使环境审计的实施缺少法律依据。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审计的领域将不断拓展, 环境审计成为一种现实需要, 审计标准滞后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因此,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审计准则, 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是政府审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政府审计机关的首要任务是尽快制定出环境审计准则和开展环境审计的具体办法, 为开展环境审计提供切实的依据。

(1) 对土地、矿产、森林、海洋等重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的审计, 重点揭露和查处破坏浪费资源、国有资源收益流失、危害资源安全等重大问题, 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分析原因, 提出建议, 促进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2) 对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审计, 重点关注环保资金投入、管理、使用情况和环保政策落实、环保目标实现情况, 揭露和查处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环境问题, 提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完善环保政策措施的建议。

(3) 对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 总体掌握和评价地方政府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的情况, 关注、查处违法违规问题, 提出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和政策措施的建议, 促进国家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耕地保护政策的贯彻落实。

(4) 对企业执行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及采取具体措施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重点了解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关注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 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原因, 提出完善节能减排的政策意见及建议, 促进企业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意识, 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5) 着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 2012年初步建立起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体系;认真履行亚洲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主席国职责, 积极开展环境审计国际交流, 借鉴国际做法和经验, 强化对资源环境审计经验和案例的总结提炼, 推动资源环境审计实用技术方法的研究和推广运用, 促进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4 排污收费制度改革促进环境审计的发展

治理环境污染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根本在于立足于防, “防患于未然”。为了改革沿用了近30年的排污收费制度, 审计署早在2000年对国家直接进行环境质量考核的46个城市1998、1999两年排污费征收、解缴和环保补资金的分配、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时, 就发现了排污费征收及使用方面的诸多问题, 并向国务院提出了修改完善排污费征收办法的建议。2003年1月2日, 国务院第369号令颁布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该条例已于2003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新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对收费标准、排污费的用途等均有新的规定。与此相适应, 2003年2月28日, 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 (现已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部) 与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发了《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 与审计直接相关的是, 新条例根据收费体制的变化, 强调排污费实行收支两条线, 收缴分离, 明确排污费必须纳入财政预算, 列入环保专项资金进行管理, 并加强审计监督, 这就为开展环境审计工作提供了依据, 促进了环境审计工作的发展。

5 政府环境审计应实行“绿色”审计

绿色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薄、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 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确保绿色会计制度的科学性和顺利实施。它是对如实披露其资源、环境情况以及环境经济责任鉴证的特殊审计, 用以证实其真实性、合

目前, 我国政府审计的管理体制是, 省以下审计机关受本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 业务上以上级审计机关为主。如何在这种松散型的体制下, 调动地方审计机关和环境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最好的办法是尽快实行绿色审计制度。国家根据各省、市、地区的不同情况, 分别将草原、林地、绿化、江河污染等内容作为评价指标, 审计地方领导所出台的经济决策和所谓“政绩”是否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树立绿色GDP社会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资源3R原则 (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 的绿色循环经济,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审计界积极推行绿色审计监督, 加强绿色生态资源监管。

6 政府审计对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具有指导

(1) 政府审计机关可通过制定环境审计工作指南, 完善环境审计依据, 并通过对社会审计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来规范并指导社会审计部门实施环境审计。

社会审计是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注册会计师组成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审计。在我们的社会里, 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可持续发展的前景看, 有一股正在增长的压力要求企业进一步承担环境管理责任和社会责任。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对不同的企业进行财务收支审计的同时, 结合环境保护, 对于在环境控制、环境绩效报告和环境合规性领域出现的问题, 通过“环境报告”予以揭示。这样做, 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 明确环保责任, 使审计组织能够有效介入环境审计, 促进环境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

(2) 政府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制定环境审计工作指南, 完善环境审计依据, 进一步指导内部审计部门实施环境审计。一是要建立可操作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 避免环境审计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使环境审计的范围、内容、程序和方法等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应尽快建立相应机构, 研究和制定一套统一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基本核算体系, 为环境审计建立基础, 促进环境审计工作的深入发展。三是要严格环境标准管理制度。一方面要积极采用国际环境标准,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环境标准;另一方面, 要合理地制定环境标准实施计划, 充分运用环境监测手段, 监督检查环境标准的执行。

内部审计是由各部门、各单位内部设置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实施的审计。其主要特点是业务往往跨出了财务报表审计的范围, 几乎涵盖了企事业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同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相比, 内部审计的优势在于它贯穿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始末。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定的“三同时”制度, 一切建设项目的防治污染的设施, 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全过程参与单位建设项目, 这就为内审人员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审计条件, 使内部审计工作在环境审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做出贡献。

资源环境审计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资源环境 审计 对策

1 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发展现状

资源环境审计不同于其他的一般审计,资源环境的审计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主要是审计组织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对被审计单位资源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进行真实性、合法性验证,在此基础上做出资源环境的审计报告。

1.1 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类型目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在具体操作实践时,主要以财务收支审计和合规性审计为主。审计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在审计方法方面现阶段主要使用分析性复核、座谈、调查等传统的审计方法。审计方法的选择要结合我国资源环境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更新审计方法,运用较为成熟科学的审计方法是审计工作质量的保障。

1.2 我国资源环境的审计对象主要包括环保资金的使用情况。我国目前的政府环境审计仍以环境保护资金审计为主,其中包括对环保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环境保护项目计划和目标执行情况、专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等方面进行审计,以确保环保资金的合法合理使用,减少损失浪费。提高资源环境保护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大对资金落实情况的持续监督。

1.3 审计实施的方式以强制审计为主。在环境资源问题不断加深的今天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也面临巨大的压力。提高审计的时效性是做好环境资源保护工作的第一步,但是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环境审计是增加其成本的,这就导致不少企业逃避环境资源审计,甚至有的企业在准备审计材料时弄虚作假。这就要求审计组织必须以强有力的强制性审计为后盾,严格落实审计政策,打破企业的保护主义,真正强化对环境保护资金的监督。

1.4 审计项目的确定线索以现实存在的重大环境问题为主要对象。政府的环境资源审计机构充分关注在环境资源方面发生重大事故和已暴露出问题的企业单位,现实中像企业的严重污染水体、空气,大量浪费自然资源和重大决策失误等问题,应该从重大的环境资源突发事件中积极寻找线索,做好环境资源的科学审计。

1.5 法规政策和制度执行以合规性审计为主。在环境资源审计的过程中牵涉到各方的利益。中央和地方之间,地方和地方之间,地方内部不同地区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利益错综复杂。在过去有不少盛行保护主义,还有对环境资源的审计认识不清,不够重视。环境资源的审计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基于这种情况,现阶段在环境资源审计时应将合规性作为资源环境审计的重点,努力发现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加大对审计工作的监督。

2 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难题及原因分析

2.1 对资源环境审计认识不足,审计环境亟待优化。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资源环境保护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生态文明并没有成为执政理念,资源环境的审计也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认识。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执政治国的总体部署,形成“五位一体”战略。而在此之前的发展事实表明:我国虽然已经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却没有建立起对应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的市场机制。由于市场没有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导致了环境的日益恶劣和生态的不断退化。由政府直接配置资源或者政府不合理干预资源配置的程度和领域既深又广。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出台五花八门的优惠政策,降低环保标准招商引资,催熟产业转移,加剧产能过剩,造成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再比如,由于税收和价格机制不合理,难以有效抑制对资源及资源性产品的过度需求,工业用地、水资源、能源等价格偏低,占用湖泊、河道、湿地、林地的成本过低或基本无成本,远远无法弥补生态破坏后的修复成本。30多年来,中国在生产世界上最多产品的同时,却让生态产品成为了自己最短缺的产品;中国在制造快速增长的经济奇迹的同时,也让生态差距成为了自己与现代国家最大的差距。

2.2 相关法规体系不够完善。我国从1979年开始环境保护立法,到2014年,已经制定了30多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和千余件法规、规章,建立了不少制度。但由于缺乏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的整体考虑,出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制度本身不系统、不完整;二是已经建立的制度无法得到有效实施,《环境保护法》也因此被称为“软法”,广受诟病。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制度没有完全建立,全民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其所有者不到位,无法从源头上遏止资源浪费和过度开发问题。

2.3 政府和官员决策水平影响资源环境。我国环境的严峻现实与不全面、不科学的政绩观及干部任用体制有极大关系。如果让GDP成为衡量一个官员政绩的惟一“硬指标”,地方政府官员必然会在追求经济效益以博取政治资本的目标驱使下,无视“带毒GDP”“害命GDP”,不仅不对环境质量负责,而且甘当高污染企业“保护伞”。于是,一些地方官员为了一届任期内的经济增长,不顾及资源环境状况盲目开发,尽管实现了高增长,却造成了潜在的生态环境损害甚至不可逆的系统性破坏。建立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究制,就是要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官员,终身追究责任,不能把一个地方的环境搞得一团糟,然后调离,官还照当,不负任何责任。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一个地区的水资源、环境状况、林地、开发强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在领导干部离任时,对自然资源进行审计,若经济发展很快,但生态环境损害很大,就要对领导干部进行责任追究。事实上,对领导干部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既是通过改革干部考评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标准,按照“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法治思维,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国家治理方式的重要方面。

3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

3.1 生态资源环境损害要追责,完善落实相关配套制度。自然资源“绩效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责”,二者共同构成了一种问责机制。从逻辑上看,进行绩效审计是实现终身追责的前提,而终身追责是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进行绩效审计的基本要求。通过建立审计与追责制度,形成“倒逼”机制,可以促使地方领导在进行重大决策时充分考虑生态因素,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这两个制度如果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将对形成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贯彻环境保护的风险预防原则,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地方政府环境质量目标责任制度、生态红线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改变地方政府充当污染企业“保护伞”的乱象,走出“企业排污-群众受害-政府埋单-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起到积极作用。相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其他制度,这是一次革命,它既对官员水平和能力的现代化提出很高要求,也会与中国传统的“官本位”“能上不能下”等封建思维形成激烈冲突,还会影响一些地方和个人的“奶酪”。这样一种真正需要“灵魂深处闹革命”的“秋后算账”机制,是否能够得到顺利运行,令人担忧。现在,要实行“动真格”的终身追责制,不仅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还需要有编织“恢恢天网”的能力与水平。

3.2 促进建立企业节能环保定期汇报和公示制度。在新闻媒体上定期公示或曝光企业的节能环保或污染排放情况,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特别对那些污染严重,对社会造成危害,又不积极治理的企业除给予曝光之外,建议对其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对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严肃处理,触犯刑律的交司法机关予以惩处。在此基础上开展节能环保优秀企业评选活动,并向同类或相关企业介绍推广这些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推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在各行业迅速展开并取得成效。

3.3 在审计理念上,须树立宏观意识。从企业资金的收支和效益审计入手,关注资源环境法律法规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活动的效益情况;在组织方式上,要有整合意识。整合审计资源,灵活运用联合审计、合作审计等方式组织开展企业审计;在技术手段上,要有创新意识。围绕企业审计大力开展计算机审计,在掌握财务数据的同时,更加重视业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4 深化资源环境审计的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企业审计队伍建设。国家审计机关要设立或完善专门从事企业审计的工作机构,进一步明确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同时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资源环境审计人员,不断充实和培养资源环境审计专业人才,积极组织开展资源环境审计业务培训,增加资源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帮助审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优化结构、提高素质,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企业资源环境审计要求的专业队伍,保证环境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4.2 拓展资源环保审计内容,提升审计成果层次。当前,审计机关开展企业的资源环境审计主要是合规性审计,审计内容单一,问题解释、情况反映深度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因此,要必须逐渐由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转变为绩效审计,不断拓展审计范围、内容,针对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环境项目的投资效益等进行审计,逐步加大资源环境绩效审计分量,对涉及全局性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开展企业资源环境审计,确保公共资金的安全使用,提高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4.3 完善与环保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审计机关要与资源环保、财政等职能部门加强工作联系,建立和完善合作审计工作制度、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工作信息通报制度等,加强协调与交流。及时高效的沟通,使问题反映途径顺畅。在纵向上,通过与上级审计机关对共同关注的生态环境事项实行联合审计,共同研究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办法,保证目标统一、重点突出、落实有效、分工明确,实现审计成果共享,节约不必要的审计成本。在横向上,建立由审计、环保、财政等部门参加的统一工作机制,实现跨部门合作,发挥各部门的专业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和部门监管的合力,共同促进和推动资源环保工作。

4.4 将资源环境审计作为一项“硬指标”融入到企业审计中。在重点工程审计中关注环境影响评价,在经济责任审计、企业审计中关注环境保护履责情况,在金融审计中关注“绿色信贷”,认真编制审计项目实施方案,出具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报告,整合力量抓好资源环境审计整改落实。

在国际上,环境审计是上个世纪90年代在许多国家就已经建立的一项环境保护制度。在联合国确定可持续发展原则后,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商会、欧盟等一些国际组织的积极推动下,欧盟、美国、爱尔兰、英国等国家还制定了环境审计(或绿色审计)的法律,通过对企业、政府进行社会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建立约束机制。它们探索的自然资源核算方式、环境审计准则、环境审计报告运用方式等,都值得我们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予以借鉴。

参考文献:

[1]闫天池,张庆龙.资源环境审计:问题与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01)

[2]王淡浓.加强政府资源环境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审计研究,2011(05)

环境审计 篇12

由于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并且环境审计起步晚,在理论框架、实践模式上都存在着诸多不足。尤其在环境审计实务方面,我国更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Mary F.Evans(2011)的研究讨论了环境审计对于企业遵守相关规定的长期性效果。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侧重于理论研究。严伟(2013)提出资源环境审计具有综合性、交叉性、专业性和复杂性,做好资源环境审计除了运用常规的合规性审计、财政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方法,还需结合资源环境审计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多样性的专业方法,同时引进环保类等专业人才充实审计队伍。顾正娣(2012)认为,我国江河湖泊综合治理环境审计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仍有法律依据不明确、审计主体和审计内容过于单一、专业人员匮乏、统一组织协调不够等问题。加强江河湖泊综合治理环境审计应构建适合于我国的新型审计模式。吕慧萍(2013)指出,为充分发挥环境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在立法时应系统设计环境审计计划,科学设计环境审计目标,加强源头防治,切实履行环境审计的监督职责并实现其“免疫系统”的功能。沙珍珍等人(2013)从环境审计目标的角度切入研究,认为环境审计的终极目标是利益相关者环境利益最大化。刘旸(2013)提出,环境审计的本质是对受托环境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监督和控制,其最终目标是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应以政府环境审计、社会环境审计、内部环境审计三位一体共同发展,进一步完善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制度。栾春玉(2013)研究发现,在建立健全环境审计体系的基础上,各地区应结合实际分类指导环境审计模式,以期发挥环境审计的服务职能,促进环境审计整体发展。徐建芳(2013)则指出,我国应增强对资源环境政策的关注,同时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审计信息化建设,努力扩大资源环境审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行审计问责制。

还有些学者研究了上市公司的环境审计情况。袁广达(2012)关注了注册会计师在上市公司环境审计中的角色,预见性地提出上市公司应承担环境责任,而注册会计师的环境审计鉴证业务则会成为由此催生的新业务。朱月萍(2013)则创新性地提出应建立环境审计约束和激励机制,鼓励上市公司积极进行环境审计。

综上,国内外学者都认识到了环境审计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意义,并在相关领域的理论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对于环境审计的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上的审计模式和审计框架方面。因此,基于审计公告信息视角整理分析环境审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是一种提高环境审计实务效率和效果的捷径,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审计公告看我国环境审计的特点

自2003年12月审计署发布第一号审计公告至2014年5月,审计署共发布179份审计公告。根据笔者对审计公告内容的统计,与环境审计有关的共有25份,涉及城市环境审计(如垃圾处理、供水供热等)、江河湖海水域污染保护、大型工程环境影响、农牧地区环境整治和保护、节能减排资源利用等几个方面,约占审计公告总数量的13.97%,并且自2006年之后年均都在3份以上。审计公告具体内容见表1。

通过对表1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我国的环境审计具有如下特点:

1. 环境审计的形式多数是与其他审计相结合。环境审计的对象是指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各个方面,它包括被审计单位或部门所处区域的基本环境保护和管理情况、相关管制资金的融资渠道和支出情况等。审计署审计公告中环境审计相关项目分类情况如表2所示。

对审计署发布的审计公告进行整理发现,在所有涉及环境审计的审计公告中,资金审计类审计项目有6个,占24%;项目审计类审计项目有5个,占25%;工程审计类审计项目有6个,占24%;灾后重建审计类审计项目有3个,占12%;专项的环境审计有6个,占24%。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环境审计中,专项的环境审计仅仅占约四分之一,且集中在2009年、2010年、2011年这三年间,而更多的环境审计则是嵌入在对资金、工程、项目等的审计调查之中。

2. 环境审计项目的确定依据较为模糊。本文对前述25个与环境审计相关的审计公告中审计依据的描述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各个审计项目的审计依据不尽相同,具体如表3所示。

通过表3可以看到,有18个与环境审计相关审计项目根据《审计法》的规定进行立项,占总数的72%;有1个项目根据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关于三峡工程竣工验收的相关要求和国务院的部署进行审计立项;有2个项目根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审计署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工作安排意见》等进行审计立项;另有4个审计项目的审计公告中没有交代审计项目的立项依据,占总数的16%。由此可以看出,在实务中,我国缺乏与环境审计项目相关的审计评价依据,顶层文件的模糊和滞后制约了环境审计的发展和实施。

3. 环境审计相关审计公告的形式和内容并不固定。对环境审计相关审计公告进行仔细分析后发现,环境审计相关审计公告的形式主要包括三部分,即:审计项目的基本情况、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落实情况。审计公告的格式并不固定,随着不同审计项目的特点可以自由组合,且在较特殊的审计项目中加入特定情况下的内容。如2006年第2号审计公告,由于青藏铁路项目的特殊性,审计公告单独对其审计调查评价依据进行了介绍。

从内容上来看,环境审计重点关注资金、政策、管理、项目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治理保护资金筹集、分配、管理、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二是资源环境政策法规、制度的科学性、健全性及执行的有效性;三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履行服务、管理、监督责任及实施各项管理措施的情况及其成效;四是资源环境工程项目建设、管理、运营及其效益情况。

(1)资金审计类。关于资金审计类环境审计的基本情况和审计发现的问题,具体情况见表4。在审计公告中,明确交代了每一个环境保护项目资金的来源,绝大多数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性专项资金为主,也包括国内银行贷款和企业自筹。通过该表我们可以看到,在资金审计类环境审计中,审计内容其实不仅仅包含资金的征收管理使用情况,还包括项目的建设管理情况、建成项目的实际效果、工程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甚至是相关企业的职工安置问题。

实际上单独对资金进行审计是毫无意义的,资金的使用效率、效果直接与上述其他问题紧密相关。单独审计资金无法看到问题的本质,也无法提出切实有效的审计建议,造成审计失败。

(2)项目审计类。项目审计类的审计公告一共有5个,都包括项目的资金投入、项目数量列示、项目成果概括等内容,并大致介绍一些项目的建设情况和建成运营效果。在审计问题部分,常常涉及以下几个问题:项目前期工作、项目建设进度、项目建成运营效果、项目资金违规情况。以项目建设的过程为主线进行审计,整体上比较全面和完整。项目的建设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投入使用后的价值,项目建设中和建成运营后的管理状况对生态环境和资金流动的影响亦不可小觑,对它们的审计对于环境审计起铺垫作用。

(3)工程审计、灾后重建类。在工程审计类和灾后重建审计类的审计公告中,往往只有部分问题涉及环境审计。对这些相关的审计公告进行整理后发现,在工程审计类的审计报告中,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可能是噪声、施工废料、垃圾污水、过度砍伐、水土流失等,我们的审计报告中都对其管治情况进行了介绍。对于长江三峡工程,审计报告中还介绍了移民的生活环境状况,环境审计已经成为工程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灾后重建审计中,主要关注重建项目的环境评价通过情况,以及是否按照要求建设环保设施情况。

(4)单独环境审计。从专门的单独环境审计公告中可以看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治理污染、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不够完善,一个区域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建设直接指导和影响着该区域内环境保护项目的建设和发展,因此进行审计时对这个方面的关注,为提高审计效率和降低审计风险打下一定的基础。在环境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主要包括环保相关制度不完善、措施的落实不完全、监管不到位,资金的申请、下拨、使用、管理等存在问题。

此外,在所有的审计公告中,都对其后续整改措施和结果进行了介绍,尤其是2011年第38号公告用一整篇的篇幅对2011年第11号公告的整改情况进行了报告,以此可见我国环境审计的延续性。它包括违规资金的追回,不科学分配资金的再分配,承担刑事责任的相关人员的查处,违规项目手续的补办,对项目不合理计划的修正,或者是法律规章制度的完善。对这些整改措施的关注可以敦促相关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快速解决问题,及时发现并处理企业的发展隐患,为其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铺好路。审计公告也可以结合已知的整改成效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

三、我国环境审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环境审计相关公告,可以总结出目前我国环境审计实务中存在的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 环境审计法规体系不完善,审计依据不明确。虽然环境审计的开展促进了各地区环境审计法律规章制度的健全,但毕竟它只是查漏补缺、不成体系的。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体制比发达国家落后很多,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建设和完善。通过这种方式来最高效地提高我国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整体水平,最大化降低环保成本,让广大群众受益。目前我国法律和制度对环境审计的审计范围和审计程序规定得较模糊,对具体问题的责任归属也不甚明了,这无疑对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大障碍和增加了附加成本,在不同的审计环境下解决问题时也滋生很多复杂状况,不利于环境审计的价值体现。

2. 审计切入时点上缺少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环境审计多以事后审计为主,穿插少数事中审计,而这种状况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事后审计不易发现环境保护项目在设计规划、申请报批时发生的错误,更无法将损失遏制在源头,并易造成数额巨大、不可挽回的资金亏失。同时,事中审计的缺乏也增加了过程控制的难度。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管理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督,增加了项目资金不必要流失的风险。

3. 审计评价方法上缺少对一线人员的调查访问。审计公告中对审计项目的评价多关注其目标能效,而甚少调查评估区域内一线群众的直观感受。这一缺乏不利于评价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实际影响。项目辐射区域的群众才是项目的最终受益者,询问他们的切身体会必然有利于准确鉴定项目的成败。鉴证和评价过程中,多采用经过整合处理的数据,这样做虽然可以大体上维持审计活动的进行,但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

4. 审计方式上缺少绩效考查。在环境审计的审计公告中,鲜有绩效审计的方式出现,多以合法合规性审计为主。但是在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中,大部分资金的来源是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资金的高效使用关乎每一个公民的利益。而绩效考核对评价项目管理效率及资金利用效率有着关键作用。缺少绩效考核,不利于敦促项目单位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和资金的投资回报率。在上述审计公告中,我们仅可以看到2009年第13号审计公告“三湖三河”水污染防治绩效审计是重点关注了绩效考查。其审计结果涉及了政策措施、工作落实和资金管理,较完整地总结出了该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但是仅此一个公告涉及绩效审计,数量实在太少。

四、对我国环境审计实务的建议

1. 建立健全环境审计的法律体系和制度。法律的制定要明确岗位责任归属,尽量具体地将事物明确到组织和个人,如此便增加了项目单位违规的风险,为项目的高效建设提供多一重保障。制度的制定也应清晰化、流程化,用以规范目前混杂无章的环境审计范围和审计过程。制度越明确,越健全,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任务的过程中目标性越强,效果越显著。

健全体制是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整体环境审计水平的基石,需要相关部门内专业人员的齐心协力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强从深度和广度双方面的针对我国国情的环境审计理论知识体系的研究,在理论完善的同时落实在法律和制度的制定上。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环境审计法律规章体系建设、项目流程管理、具体行业审计技术的方式方法,结合国情探索符合我国特殊环境的新路子。在制定规则时既要考虑整体规范性又必须兼顾地方的特殊性,包括地方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信息化状况等,灵活而不失原则。环境审计法律规章的制定还要全面考虑涉猎行业部门种类的多样性,并对每个行业明确标准,结合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综合考虑标准的制定范围和限定力度,努力做到全面和科学。

2. 加强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能够及时发现环境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将损失最小化。同时,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能够充分发挥环境审计的服务和指导职能,辅助项目单位的建设全过程做到规范和有序。此外,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也可增强项目单位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明白环境保护项目与其集体组织和个人的长远经济利益和长久生存大计的密切关联,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环境保护的效率和效果。要想加强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就需要增加一个审计团队,审计方案也需要作出相应的适应性变化,进行跟踪审计。具体的操作方式需要根据项目本身的特点来决定,尽量做到岗位职责分明,提高工作质量。但我们不得不考虑由于跟踪审计而带来的环境保护成本的增加问题,这就需要结合制度的约束和企业自身需求来综合考量。

3. 增加对基层和一线人员的调查访问。项目辐射区域的群众才是项目的最终受益者,询问他们的切身体会有助于准确鉴定项目的成败。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有效地捕捉到审计人员无法预知和感受的影响。调查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如网上投票、设置意见箱、选取有代表性的人员开座谈会等。尽量缩减信息传递层级和传递时间,提高信息准确度和传递效率,确保大多数建设性的意见和真实的感受能够得到利用。如此一来,整改措施和审计建议必将更加有针对性,更贴近民意。例如,在审计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的移民专项资金时,若能够选择性地深入移民家庭进行调查,则能够较大程度地降低审计风险。在环境审计方法和流程上,国家应制定不同项目的不同硬性审计过程来使环境审计在整体上做到规范有效。

4. 逐步向绩效审计转型。环境审计向绩效审计方向转型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发展趋势。绩效审计可以准确评价项目或措施的具体落实工作,一定程度上监督了项目单位的工作进度和各个方面的管理控制,为进一步确保环境保护项目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绩效审计对审计团队建设和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相较于之前的审计方式更上升了一个台阶,因此这个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不能急于求成。环境审计的转型需要全体审计组织和人员的共同努力,一步一步踏上新的台阶。

5. 政府审计机关应发挥环境审计的带头作用。在全国范围内,环境审计都处于起步阶段,以政府审计机关环境审计为主,因此政府审计机关应在这方面起到领导带头作用。在环境审计的各个方面为企事业单位作出表率,并在审计公告等大家易获取的信息渠道中体现出来,做到审计信息披露的真实和及时。另外,在审计公告中表明环境审计的积极意义和对被审计地区带来的正面影响,以此刷新企事业单位对环境审计的更高层次认识。

参考文献

Mary F.Evans.Do environmental audits improve long-term compliance?Evidence from manufacturing facilities in Michigan[J].Original Article,2011(40).

严伟.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研究综述[J].财经视线,2013(18).

顾正娣.深化环境审计推进江河湖泊综合治理[J].学术论坛,2012(10).

张永祥.推进审计转型升级服务全面深化改革[J].审计月刊,2014(7).

栾春玉.环境审计的框架重塑和演进方向分析[J].商业时代,2013(17).

易晓,金正杰,马晓强.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资金绩效审计案例探析[J].审计月刊,2014(6).

袁广达.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鉴证地位的理性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1).

上一篇:环评技术下一篇:旅游与环境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