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技术

2024-07-27

环评技术(共9篇)

环评技术 篇1

摘要:环评是一项技术工作, 为行政审批提供技术支持, 因此, 环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着环保审批部门的科学决策。本文总结了在环评报告审查中发现的常见技术问题, 为环评工作者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编制质量,技术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已经成为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评报告编制质量影响着环境管理部门审批效率。目前在编制环评报告中的出现重大缺项、漏项已不多见, 但是由于环评技术人员在对项目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以及对导则、技术方法、法律法规的掌握运用不准确, 致使环评报告编制存在或多或少的技术问题。本人从事环评报告技术审查多年, 根据环评报告书有关章节容易发生的常见技术问题做了归纳, 为环评工作者提供技术参考。

1 常见技术问题小结

1) 总论:编制依据遗漏重要文件, 没有按法律法规、技术规范、项目技术文件、其他依据等分类;法律法规明确实施时间, 新文件没有及时更新, 标准缺文号, 缺特征污染因子标准, 评价标准中所列因子没有完全覆盖实测因子;容易遗漏环保局关于项目执行标准的确认文件;评价范围没有按导则规范说明;保护目标没有按示意图标注。

2) 区域环境概况: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没有介绍项目依托的有关基础设施情况如污水集中处理、集中供热、固废处置等情况。社会经济数据陈旧, 周边污染源调查不仔细。

3) 现状调查与环境监测:原有生产、污染调查过于简单, 老污染源强缺乏实际测定数据, 原有项目是否通过环保竣工验收不说明, 存在的环境遗留问题和整改措施不详细, 缺环境修复方案分析。监测布点、频次没有按监测技术规范做, 未设置环境保护敏感监测点位。监测点与项目相对距离交代不清楚, 引用历史数据的区域与评价区域偏离较大, 监测数据陈旧。有些报告书在使用监测数据时, 对未检出项没有注明方法检出限, 事实上由于仪器、方法和人员等因素, 有些特征因子获得方法检出限超过评价标准, 有些监测方法的检出限甚至是错误的, 依据这种监测结果无法进行评价。有的项目选择的监测方法有误, 依据不准确或依据的文件失效;监测结果的有效位数不规范, 监测数据统计和评价有误。监测因子时有不全, 缺特征污染因子监测。

4) 工程分析:项目概况介绍不全面, 容易遗漏辅助工程、公用工程、环保工程、储运工程等。项目名称与建设内容要与立项文件、设计内容一致, 不能随意更改。化工项目没有介绍主要原辅材料名称、规格、状态、耗量、理化性质、储运方式等, 化学反应介绍操作时间、温度、压力等, 主要设备缺规格介绍, 缺物料平衡、能量平衡、水平衡、汽平衡、重金属平衡、特征因子平衡等, 物耗应有理论量和实际量, 考虑回用量, 批次消耗和年耗。容易遗漏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源强分析, 说明污染物产生的种类、性质、数量、浓度、削减量、排放量、排放浓度、排放方式 (直接、间接、有组织、无组织) 、排放口位置、排放去向、受纳水体或场所、达标情况等, 源强应有年、日、小时发生量, 以确定最大排放速率, 与污染物处理能力设计有关。源强推算依据不足, 拍脑子出数据;污染源强三本帐没交代清楚。

5) 影响预测评价:预测模式应准确, 考虑适用条件, 考虑不利气象条件和事故性排放。预测计算参数要说明, 经得起考核检验。排放口达标 (速率、浓度) 、厂界浓度和敏感点浓度不能缺, 要叠加背景值影响分析, 遗漏事故性排放预测。要关注行业的卫生防护距离, 防护距离计算要参数说明, 画出包络线图。风险评价等级要准确, 重大风险源识别不能缺。环境风险评价不能照抄照搬有关地质灾害与安全评价全部内容。

6) 公众参与;注意时间, 节假日不能公示, 工作时间不到10个工作日;公众参与调查样本不足, 统计分析不准确, 调查范围应该覆盖最近敏感点, 人员要真实, 调查对象不能太远, 要进行样本代表性分析, 公示证明要规范。反对意见要说明理由, 并介绍是否采纳情况。

7) 清洁生产和总量控制分析:只提到清洁生产思想与内容, 但深度浅, 篇幅少, 没用分析清洁生产水平和国内外先进性。一些报告只提及污染物增减量说明和总量控制的思想与内容, 没有落实总量控制的具体途径和调剂方案, 缺环保局的总量控制调剂方案证明。

8) 审批原则符合性分析:项目内容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投资向导、行业规范;项目选址是否符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本生态控制线等要求;安全卫生防护距离是否恰当;总图布局使是否对项目内、外环境影响最小。政策符合性分析应透彻, 关注最新产业政策, 不能泛泛而谈。

9) 附图附件附表:结论章节中应有污染措施汇总表, 审批登记表填写不完整、不规范、不认真, 审批登记需要签字盖章。附件应齐全如立项文件、企业承诺书、纳管证明、供热、固废、污水处理协议、环保局总量调剂、项目的执行标准确认、公众参与证明等。附图应包括城镇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图、生态功能区划图、空气、声、水环境功能区划图、项目位置图、总平布置图、污染物排放点图与环保措施位置图、水系图、风玫瑰图、监测布点图等。

10) 其他:报告要语言通顺、条理清楚, 量纲正确, 排版规范, 错别字少, 尽量避免低级错误;报告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数据可靠, 内容支持结论, 结论可信。报告章节与内容还可以创新, 可以补充循环经济、节能评价、清洁生产、设备与产能的匹配性分析、产业政策分析、选址与布局的合理性分析等。

2 出现技术问题的原因分析

1) 环评技术人员专业知识面有限, 学习不够, 对环评导则、技术方法、法律法规、国家产业政策、地方法规、行业规范掌握不够, 致使工作水平不强, 环评深度不够。环评工作者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 提高个人的业务能力, 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环评产品, 适应新形势下的环评工作需要。

2) 技术人员社会责任感不强, 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经济、环保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应负责任缺乏认识, 重经济收入而不顾产品质量, 片面最求编制速度, 客观性、公正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 与时俱进意识不够, 没有及时了解新颁布的法规、标准和地方规范性文件;不能正确理解“环境保护三个转变”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什么, 对环境保护新形势缺乏认识, 对环境评价技术规范中有些已经落后于环境管理实践的, 没有及时调整。

3 小结

环评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工作, 为行政审批提供技术支撑, 环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着环保审批部门的科学决策。因此, 编制一份高质量的环评报告显得尤为重要, 环评技术人员应准确掌握与熟练运用评价导则、技术方法、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应用软件, 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 适应新形势下的环评工作需要。

参考文献

[1]党新群等.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的主要问题浅析.新疆环境保护, 2008.

[2]吴康跃等.提高环评报告书质量加快浙江省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建设.污染与防治, 2004.

环评技术 篇2

考试目的通过本科目考试,检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对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所必需的技术方法了解、熟悉、掌握的程度和在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工作中正确把握、运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工程分析

(一)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

(1)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技术要求;

(2)熟悉工程选址可行性和总图布置合理性分析中需要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3)掌握物料平衡法、类比法、资料复用法、实测法和实验法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

(4)掌握使用工艺流程图分析产污环节;

(5)掌握污染源源强核算的技术要求及计算方法;

(6)掌握水平衡图分析及水平衡各指标的计算方法;

(7)掌握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的统计内容;

(8)熟悉环保措施方案分析的内容及技术要求。

(二)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

(1)掌握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

(2)掌握生态影响的源和强度的分析内容与方法;

(3)熟悉项目施工期、运行期主要生态影响途径的分析方法。

二、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

(1)熟悉自然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了解社会经济环境状况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二)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方法;

(2)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分析方法;

(3)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方法;

(4)了解边界层结构及其生消演变规律;

(5)掌握常规气象资料(温度、风速、风向玫瑰、主导风向)的分析内容与应用。

(三)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掌握不同类型污染源的调查方法;

(2)掌握不同水体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熟悉河流、湖泊常用环境水文特征及常用参数的调查方法;

(4)了解河口、近海水体的基本环境水动力学特征及相应的调查方法;

(5)了解不利水文条件及其确定方法;

(6)熟悉单项水质参数法在水质现状评价中的应用。

(四)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熟悉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的主要内容和常用参数;

(2)熟悉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3)了解环境水文地质实验的用途;

(4)熟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的主要内容

(5)了解气包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的分析方法;

(6)熟悉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的方法;

(7)熟悉污染物进入气包带、含水层的主要途径。

(五)声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

(1)掌握声环境质量评价量的含义及应用;

(2)掌握声环境现状监测的布点要求;

(3)熟悉工矿企业、铁路、公路等建设项目声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及要点;

(4)掌握声环境现状评价的方法。

(六)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1)掌握生态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

(2)熟悉植物群落结构、生物量调查和评价方法;

(3)熟悉陆生动物调查和评价的方法;

(4)了解淡水水生生物与渔业资源调查方法;

(5)了解海洋生态调查方法;

(6)熟悉“3S”技术在生态现状调查中的应用;

(7)了解景观生态学方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三、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

(1)熟悉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

(2)掌握评价因子筛选的方法。

四、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

(2)了解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的应用;

(3)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参数的选取与应用;

(4)掌握估算模式计算电源和绵远影响所需数据要求与应用;

(5)了解使用AERMOD、ADMS模式系统计算点源影响所需污染源和气象数据要求和应用;

(6)掌握建设项目对区域空气环境质量状况影响的分析与应用;

(7)掌握典型气象条件和长期气象条件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分析与应用。

(二)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熟悉水污染物在地表水体中输移、转化、扩散的主要过程;

(2)掌握常用河流水环境影响预测稳态模式(一维、二维)要求的基础资料及参数;

(3)熟悉多源叠加水环境影响预测的基本方法;

(4)了解湖泊、河口水环境影响预测模式要求的基础资料及参数;

(5)掌握河流水质预测模式参数的确定方法;

(6)熟悉选择水质预测因子的基本方法;

(7)掌握常用河流水质预测模式的运用;

(8)了解湖泊、河口、近海水质预测模式的运用。

(三)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与防护

(1)熟悉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应考虑的重点区域;

(2)熟悉污染物在地下水含水层中的运移特征;

(3)熟悉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4)了解地下水影响半径确定方法的适用条件;

(5)了解地下水量均衡法、地下水溶质运移解析法及其适用条件;

(6)熟悉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方法。

(四)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掌握噪声级相加与相减计算方法;

(2)熟悉实际声源近似为点声源的条件;

(3)掌握点声源几何发散衰减公式、计算和应用;

(4)熟悉线声源、面声源几何发散衰减公式、计算和应用;

(5)熟悉噪声从室内向室外传播的计算方法;

(6)熟悉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7)了解户外声传播除几何发散衰减外的其他衰减计算;

(8)了解绘制等声级线图的技术要求。

(五)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1)掌握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中基本图件和推荐图件的组成;

(2)熟悉生态影响评价图件成图比例规范与要求;

(3)掌握生态机理分析法;

(4)掌握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

(5)熟悉类比分析法;

(6)掌握优势度及其相关参数的计算方法与应用;

(7)了解生物多样性评价的香龙-威纳指数法;

(8)熟悉土壤侵蚀、水体富营养化的评价方法。

(六)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1)熟悉固体废物的分类;

(2)了解固体废物中污染物进入环境的方式及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3)掌握采用焚烧、填埋等方式处置固体废物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

五、环境保护措施(本章相对2013年变化很大,重要性大幅上升)

(一)大气污染治理措施

(1)熟悉污染气体的收集措施和要求以及污染气体排放的一般要求;

(2)熟悉除尘、吸收、吸附、燃烧的典型处理工艺及其一般要求;

(3)了解除尘器、吸收处置装置、吸附装置的类型及其适用条件;

(4)熟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治理工艺及选用原则;

(5)了解主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恶臭、卤化物气体的基本处理技术及其选用原则;

(6)了解主要重金属废气的基本处理技术。

(二)水污染治理措施

(1)熟悉污水处理厂(站)总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的要求;

(2)熟悉常用的物理、化学及物化处理工艺单元的类型及其作用;

(3)熟悉常用的好氧、厌氧法生物处理工艺的适用条件,了解生物脱氮除磷工艺要求以及污水土地处理和人工湿地处理的一般要求;

(4)了解污水处理工艺组合的要求;

(5)熟悉污水处理厂(站)污泥处理与处置的一般规定;

(6)熟悉污水处理厂(站)恶臭污染治理的一般规定和常用除臭技术工艺。

(三)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1)熟悉Ⅰ类建设项目场地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2)熟悉Ⅱ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减缓措施。

(四)环境噪声与振动污染治理措施

(1)熟悉噪声、振动控制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2)熟悉隔声、隔振工程措施的一般要求;

(3)熟悉消声设计或选用应满足的要求;

(4)了解降噪水平检测的一般要求。

(五)固体废物处理处置

(1)了解固体废物处理厂(场)址选择的总体要求;

(2)熟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收集和贮存要求,了解城市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及运输要求;

(3)了解固体废物生物处理的工艺流程、常用方法,固体废物焚烧处理的一般规定和工艺流程,常用焚烧炉型及其适用范围;

(4)了解控制焚烧烟气中的酸性气体、烟尘、重金属、二噁英等污染物的措施与设备;

(5)熟悉固体废物填埋工艺、填埋场入场要求、防渗以及渗滤液、填埋气体的收集与处理要求;

(6)熟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置要求。

(六)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

(1)熟悉生态防护与恢复措施;

(2)熟悉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以及污染场地恢复治理的一般要求。

六、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一)区域环境容量分析

(1)熟悉大气环境容量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运用;

(2)熟悉水环境容量的基本概念、河流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及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运用。

(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析

(1)熟悉建设项目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途径;

(2)了解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议指标的方法。

七、清洁生产

(1)掌握清洁生产指标的选取与计算;

(2)熟悉建设项目清洁生产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八、环境风险分析

(1)掌握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2)了解风险源项分析的方法;

(3)了解风险事故后果分析的方法;

(4)了解环境风险的防范措施要求。

九、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了解经济评价方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十、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

(1)熟悉验收重点、范围及验收标准的确定;

环评技术 篇3

1 环评中存在的非技术性问题

1.1 现场调查及资料收集

现场调查及资料收集在环评中处于基础地位, 往往决定了整个环评是否少走弯路, 能否成功。在具体实践中, 往往会碰到一些情况, 使得相关工作遇到障碍。

一是石化类项目相关基础性知识准备不足, 引发初步判断失误。化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所有环评中最为复杂的, 其产品、原辅材料千差万别, 工艺不尽相同, 排污环节多, 污染物复杂多变, 对环境影响大。做好一个化工项目环评, 必须要有一定的化工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储备, 了解一些常用的化工步骤的原理和产污环节, 如精馏、萃取、过滤、吸收、真空蒸馏、干燥等, 这样才能不会或者少出现错误。

二是与业主沟通存在问题, 导致环评无法正常开展。我们一般掌握的化工知识仅仅是外围知识, 而只有深入与业主深入有效沟通, 才能获得环评所需的具体的内部知识。在环评工作中, 常常遇到业主不愿意把工艺、原料配比及生产指标等方面的信息透露出来, 导致环评无法顺利开展。如何高效与业主沟通, 同时为业主保密并让业主放心, 是环评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

三是调查角度及范围确定不科学, 导致效率不高。一般情况下, 化工项目的环评应科学地站在全局角度, 紧紧围绕产业政策、发展规划、达标排放、总量控制、清洁生产、环境影响、环境风险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来展开调查及资料收集。但是在实际中, 由于经费、时间、人手等原因, 总是仓促决定调查角度及范围, 忽略相关工程步骤, 省掉应有的程序, 结果是没有收集到所需的资料, 反而须重新调查, 重新收集。

四是缺乏相应的信息和技术支撑。环评体系信息资源较为缺乏, 如水文、气象、土壤、生态、社会经济等基础数据资料不能完全满足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需求, 且上述信息资源分布在多个部门, 难以高效共享,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石化类项目环评预测的准确性和对策的有效性。

1.2 指南、标准或规范

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对指南、标准或规范的出台及完善步伐加快, 但是在化工类项目的实践中, 仍遇到了一些标准相关的问题。

一是环境标准中控制的环境因子数远远小于企业实际生产中排放的污染因子数。《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4554-1993) 规定了8种具有恶臭的气体污染物的厂界浓度限值。《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规定了69种水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 规定109种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卫生部颁布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 Z2-2002) 中控制的有毒物质有376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2012) 仅规定了10种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二是重复出台指南、标准或规范。例如, 住建部《生活垃圾渗沥液处理技术规范》 (CJJ 150-2010) 与环保部《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试行) (HJ564-2010) 中内容相似度较高。

三是指南、标准或规范适用范围矛盾。例如, 《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和方法》 (GB/T13201-91) 中的“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卫生防护距离”与《环境影响技术评价导则大气环境》 (HJ2.2-2008) 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两个概念, 如何确定、何者优先使用等存在问题。

四是频繁使用有待商榷的外国标准。例如, 《以色列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非甲烷总烃”在环评报告中被引用的频率就非常高, 却不见我国标准。

五是指南、标准或规范中推荐的有关公式不统一。例如,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 (试行) 》 (HJ-BAT-002) 中有关“城市污泥产量”公式在计算、要求、适用范围等方面就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又例如, 《环境影响技术评价导则声环境》 (HJ2.4-2009) 与《声屏障声学设计和测量规范》 (HJT 90—2004) 中有关“声屏障”公式在计算、适用范围等方面也存在不一致。

六是指南、标准或规范的公开出版物中文字性错误较多, 排版不合理。例如, 《工程建设标准化》 (2011年第9期) 26页公布了对《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2006) 进行文件错误局部修订的结果, 但在此之前, 环评工作者已用了它多年。例如, 《隔振设计规范》 (GB 50463-2008) 中5.2.1中5.2.1-7及5.2.1-8两个公式存在错误, 与条文说明中的叙述不符。又例如, 《袋式除尘工程通用技术规范》 (HJ 2020-2012) 、《焦化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HJ 2022-2012) 等规范, 由于排版紧凑, 密密麻麻布局, 不利于相关数据查找。

1.3 公众参与

近年来, 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强, 公众参与这一制度在环评工作中愈发重要。但在实践中, 也面临着较多的困难。

一是在参与的模式、程序、要求、制度等层面仍存在不完善 (下转88页) 的地方。《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质量标准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没有规定公众参与决策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只规定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执法, 而对参与环境法律救济则仅规定了个人权利受到侵犯时通过诉讼救济自己的权利, 而没有规定公益诉讼制度。《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了应当确保公众参与, 但没有建立相应的程序, 也缺失相关权利的确认和保护。《环境影响评价法》、《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办法》在公众参与程序方面选择了由公众参与相对人主持和组织的模式, 但从我国国情而言, 是不可能确保公众参与性的, 实践中,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997年3月1日实施) 、《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3年9月1日实施) 等都规定专项规划、建设项目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中应当有公众的参与, 但在这一制度或者实质没有得到执行, 社会公众几乎就没有参与的经历。其结果是, 一方面项目企业与环评单位一起在公众参与方面共同造假, 导致环评中公众参与部分可信度不高, 同时由于各个层面的不完善, 环评评审机构存在一定程度的权利寻租。

二是公众参与范围界定不科学, 易致评价失偏。根据《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办法》规定, 在一个具体建设项目等可能利用环境或对环境造成破坏的石化类项目中, 公众参与主体是“可能影响范围内”之公众, 但具体概念不明确性。当一石化类项目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 一般而言, 最靠近项目的环境破坏最严重, 从里向外扩散, 受破坏的程度逐渐减轻, 如果相对人、政府选取最边沿的公众参与, 那么当然会得到同意, 评价结果的公信力会明显下降。

三是石化项目特有的公众敏感性很强。例如, PX在中国已经是个敏感的词汇, 曾在厦门、大连、宁波、彭州、昆明等地都曾引来广泛争议, 究其原因, 表面上是公众担心包括PX在内的一切重化工项目的环境风险无法预测和避免, 而实质背后是未被尊重的权利、未被满足的诉求。这种情况也波及了中小型石化项目, 引发后者在具体环评实践中所遇阻力较大, 公众参与开展经常不理想。

四是专家评审制度不完善。我国目前尚未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专家评审制度作出明确的规定, 如专家的组成结构、人数、与建设单位有关系的专家的回避制度、评审专家的资格认定等方面都没有具体规定。这就使评审意见难免受到主管部门的影响, 难以体现透明原则, 公信度不高。

五是部分环评企业不重视公众参与。环评企业领导层应重视对公众参与的开展给予重视, 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 才能使公众参与的顺利开展有坚强的后盾。

2 非技术性问题解决对策

2.1 继续完善各项标准规范

加快标准规范的出台的同时, 应加强标准规范的发布出版的把关, 严防错漏发生。坚决体现标准规范的严肃性, 及时收集各方反馈意见及时修订。

2.2 重视非技术性问题细节部分的考虑

完善细化现场调查及资料收集程序、方式、要求等方面的细节部分。深入研究公众参与中存在的各种细节问题,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2.3 重视环评企业对环评工作的意见及建议

环评企业是环评的具体实践者, 不能总是以有色眼镜看待环评企业, 总认为环评企业的核心就是经济利益, 很少考虑社会效益。只有深入征求环评企业对环评实践中的意见及建议, 才能掌握环评最真实的情况, 为正确及时解决环评实践中的问题提供参考。

摘要:环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存在的一些体制、机制及管理等非技术性问题, 使环评质量、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根据本人近几年来的工作经验, 总结了石化类项目环评中面临的非技术性问题, 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环评,非技术性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岩.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现状分析[J].上海环境科学, 2003, 22 (2) :115-118.

[2]张传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上海有色金属, 2003, 24 (4) :185-190.

环评技术 篇4

技术方法中的方法

1、工程分析方法:类比法、物料衡算法、资料复用法。其中无组织排放源统计方法:物料衡算法,类比法,反推法。

2、环境现状调查方法:常见的方法为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法(1)大气:现场实测法、物料衡算法、经验估计法。(2)噪声: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测量法。(3)生态:收集资料、野外调查、遥感法、访问专家、定位和半定位观测(现有资料收集分析、规划图件收集;植被样方调查,主要调查物种、覆盖率及生物量;现场勘察景观敏感点段;也可利用遥感信息测算植被覆盖率、地形地貌及各类生态系统面积、水土流失情况等)。

3、现状评价方法:(1)生态:图形叠置法、系统分析法、生态机理分析法、质量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法、数学评价法等;

4、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清单法、矩阵法(还有叠图法、影响网络法)。

5、预测方法:(1)大气:预测模式;(2)水: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式法、类比分析法、专业判断法。(3)生态:类比法(资料调查、实地监测或调查、景观生态调查法、公众参与调查法)、水土流失预测、水体富营养化、生态制图。(4)噪声:预测模式

6、环境容量:(1)大气:修正的A—P值法、模拟法、线性优化法;(2)水:计算法

7、清洁生产分析:指标对比法、分值评定法。

8、河流水质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公式计算和经验估值、室内模拟实验测定、现场实测、水质数学模型率定。

9、单参数测定方法:(1)耗氧系数K1的单独估值方法:实验室测定法、两点法、多点法、kol法。(2)复氧系数K2的单独估值法:欧康那-道宾斯公式、欧文斯经验公式、邱吉尔经验式;(3)混合系数的经验公式单独估算法:泰勒法求横向混合系数、费希尔法求纵向离散系数。

10、工业废水处理方法:(1)预处理:均和调节、格栅、沉砂池、隔油;(2)一级处理:沉淀、中和、化学沉淀、浮选法(3)二级处理: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处理、出水消毒;(4)三级处理:悬浮物去除法(化学絮凝后沉淀或汽提、物理法过滤)、除磷(化学沉淀、生物去除法包括A/O法、SBR法、A2/O法等)、脱氮(生物硝化—反硝化、选择性离子交换、氨的气提、折点氯化)。

11、污泥处理法:污泥浓缩(重力沉淀、浮选、离心)、污泥稳定(厌氧消化、好氧消化、化学稳定)、污泥调节(物理和化学方法)、污泥脱水(加压过滤、离心过滤)、卫生填埋、焚烧、作有机肥料。

12、大气控制方法:常规控制方法为洁净燃烧技术、高烟囱排放技术、烟尘和气态污染物净化技术(1)先进的燃煤技术(低氮燃烧、循环流化床燃烧、煤和生物质及废弃物联合气化或燃烧)(2)燃煤脱硫脱氮技术(煤炭洗选技术、型煤固硫技术、烟气处理技术、先进的焦炭生产技术)(3)煤炭加工成洁净能源技术(洗选、温和气化、煤炭直接液化、煤的热解、煤气化联合燃料电源。(4)提高煤炭及粉煤灰的有效利用和节能技术(高烟囱排放、烟尘净化技术)。

13、烟(粉尘)净化方法: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法、燃烧法、冷凝法、膜分离法、电子束照射净化法、生物净化法。

14、二氧化硫控制方法:(1)燃烧前脱硫(重力分选法、型煤固硫、氧化脱硫等)(2)燃烧脱硫(流化床燃烧脱硫技术)(3)燃烧烟气脱硫(抛弃法、回收法,其中回收法以湿法石灰石/石灰浆脱硫技术应用广泛。回收法包括:石灰粉吹入法、活性炭法、催化氧化法、氨法、石灰—石膏法、钠法、镁法等);

15、氮氧化物控制方法:(1)催化还原法(非选择性和选择法)(2)吸收法(碱液吸收、熔融盐吸收、硫酸吸收、氢氧化镁吸收)(3)固体吸附法(分子筛吸附、活性炭吸附、硅胶吸附、离子交换树脂、泥煤—碱法)(4)洁净烧烧技术(低NOx燃烧技术、低氮喷嘴)。

16、烟尘控制技术:(1)改进燃烧技术(2)除尘技术(重力除尘、惯性力除尘、离心力除尘、洗涤除尘、过滤除尘、电除尘、声波除尘,大型电厂、大型水泥厂多采用静电除尘和布袋除尘)。

17、固体废弃物处理法:(1)预处理法(压实、破碎、分选)(2)堆肥处理法(3)卫生填埋法(4)一般物化处理方法(5)安全填埋法(6)焚烧处理(7)热解法。

18、验收调查方法:文件核实、现场勘察、现场监测、生态监测、公众意见调查、遥感调查等。

19、验收调查评价方法:类比分析法、列表清单法、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法等。

20、规划环境影响识别法:核查表法、矩阵法、网络法、系统流图法、层次分析法、情景分析法。

环评技术 篇5

1小水电建设项目环评基本特点

水电是无污染且可再生的绿色能源, 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来说, 建设水电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电网难以伸延的缺陷。我国对水电资源开放十分重视, 在80年代推行农村电气化县, 除了进一步推动农村水电建设发展, 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有效避免因火电带来的大气环境污染, 也提高了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 这也是本文研究环评技术评估所强调的正面影响之一。多数小水电资源都聚集在江河的源头, 这些区域的特点为险滩瀑布多, 山溪性河流, 水力资源十分丰富。例如某市水电蕴藏量为38万k W, 而实际可开发量则为25.8万k W。到了2010年已建成62座小水电站, 多年平均电能2.958亿KWH, 占可开发量40% 以上, 可以说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 其环境影响评估也成为当地重点环评项目。再加上小水电开发区域多为生态景观秀丽、自然条件优越, 森林覆盖率相对较高, 例如某市就有3个市级自然保护小区, 1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有极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 可以说是天然的生物基因库。建造水电站要做大坝, 建水库, 修道路、造厂房、甚至还会迁移民及淹水田等, 上述种种行为都会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水电建设项目环评技术评估即通过一系列科学论证协调水电建设和生态影响之间的关系。

2小水电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2.1工程基本情况

环评技术评估主要关注是否清晰和准确介绍建设地理区域位置、工程规模及特点、项目开发任务及开发方式等各项内容。尤其对于改建工程还要重要关注其和原有工程之间的依托关系, 更要对已开工项目开发进度和存在环境问题进行详细说明。

2.2工程施工及分析

小水电建设项目中最常见的引水方式为径流, 对此环评技术评估要详细说明施工导流方式和蓄水初期进度, 重点关注蓄水初期计划、导流以及截流方式。同时要明确施工项目辅助设施、施工进度、总体布置、渣场和料场设置以及施工周围交通等各方面内容。目的在于根据项目区域环境情况分析实施方案布设的环境合理性。在工程分析方面要重点关注环评文件与相关产业政策、规划的符合性, 工程选址、移民安置方案的环境合理性是否和项目区特点相结合, 以及移动安置区环保措施是否满足相关要求和施工期、运营期污染物排放源是否准确且满足环保要求。

3小水电建设项目环评技术评估要点和重点

3.1水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

在水电建设项目施工当中不可避免会影响当地水环境, 一般会体现在地下水、水温、水质及水温情势等方面。上述几点内容中要重点关注水文情势在水电建设项目运行初期的蓄水情况及变化, 也关注地下游水资源利用对象的影响分析及对生态流量泄放要求。例如某西南地区则按照《河道生态用水环境和水电水利建设项目低温水影响评价技术指南》中相关要求对小水电生态流量进行计算。与此同时, 同时运用Tennant法对生态流量是否在合理范围之内进行判断, 充分考虑水生生态系统需水量和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等多个因素是否会受到水电建设项目影响。更要在基于相关文件的前提下判断蓄水初期的临时泄放措施及过流量是否满足要求等。关注水文气象资料预测是否具有代表性和和否合理, 预测所采用方法对于水库水温是否恰当, 还要充分考虑水温变化预测结构是否影响鱼类和农作物。水质受小水电建设项目影响主要因素为生活污水、基坑废水及砂石料加工系统。对此则需根据地表水评价等级关注成库后水质预测结果是否合理, 最重要在于针对涉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项目是否制定相应的事故风险应急预案措施。

3.2陆生生态、水生生态影响及保护措施

某省小水电多建设在植被较好和山高陡坡的地区, 当地陆生生态受工程建设多表现在植物资源和地表植被遭到破坏, 对重要物种分布和区域生态系统安全造成长期影响, 同时还要关注当地水土因建设项目造成的流失程度。环评技术评估明确对生态稳定性和完整性影响, 对周边情况进行综合品评价, 关注项目工程占地区域植被类型及分析工程建设对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影响。对此生态保护措施方面要重点关注临时占地及进场道路恢复措施以及珍稀保护植物保护措施。在水生生态方面, 小水电建设项目会对河道内鱼类造成影响, 引起水体理化性质和河流水文情势变化, 使河道原有水生生物种类、鱼类数量及分布发生改变, 一定程度还会影响河道水生生态系统。对此环评技术评估应有效和工程技术参数、水生生态特点及水库调度运行方式等影响工程项目因素相结合, 在基于珍稀濒危分布、土著鱼类和地方特有物种分布的前提下提出减缓措施, 对鱼类会保护措施的可行性进行综合分析论证。

3.3其他方面

在移民安置及公众参与方面, 根据小水电建设项目特点要求环评技术, 从多个方面关注安置人数, 如环境容量和土地承载力。并根据此方面内容分析安置方案对周围环境是否造成影响以及方案的合理性。除此之外, 在严格遵循环评影响公众参与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开展工作。重点关注调查对象代表性、调查时间及调查公示内容有效性和合理性, 设立单独部门统计分析直接受影响人群, 特别对于持反对人群的要有回访记录, 同时还要关注公众参与意见的落实情况。除此之外, 应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及征得管理部门批复意见后全面管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等环境敏感区建设项目, 特别对于在上述项目周边建设小水电应重点关注小水电建筑项目平面布置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地理位置图及水系图等内容。

4结束语

综上所述, 环评技术是社会发展下的产物, 根据我国和地方设定的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律及规章制度, 从客观及公正的角度上综合分析小水电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因素。对此, 要求环评技术评估工作人员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知识、相关政策知识和法律法规, 重视主要生态图件, 从而客观、全面且科学评估小水电建设项目环评文件, 进一步提高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评估质量。

参考文献

[1]韩方虎, 农定飞, 杨美临, 等.小水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要点分析[J].环境科学导刊, 2015, (z1) .

[2]秦勇军, 毛媛媛.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技术评估要点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 2012, (5) .

[3]尹华金, 许君, 李友鹏, 等.小水电环评中最小生态流量的确定——以某二级水电站项目为例[J].环境影响评价, 2014, (1) .

政策环评与项目环评异同分析 篇6

政策环评是战略环评的一部分,是指按照环境保护目标的要求,对政策运行的整个周期实施过程控制,以使政策产生的负面环境影响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之内,促进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政策的环境影响控制的基本涵义包括,a) 政策监督,即通过监督、检查政策执行者的活动,使其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b) 政策调整,即通过检查政策执行结果,发现、调整并纠正与环境保护目标不符的政策[1]。在中国,项目环评实施较早,已形成完整的实施标准和程序,标准化较完善,是以环境保护部门为行政实施和监管主体,有资质的环评机构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对1个项目的环境保护可行性进行最终评价。而政策环评是近几年才由国家环境保护部提倡鼓励的,刚刚兴起,在评价主体、范围、方法、程序、参与主体等方面尚未完善。笔者针对政策环评与项目环评的异同进行讨论,旨在为政策环评的标准化实施服务。

1 参与者及相互关系的异同

项目环评参与者包括企业、环境保护部门和有资质的环评机构。其中,企业进行环评申请,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最后提交环境保护部门进行审核,由环境保护部门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确定项目是否可行,关系较为简单,环境保护部门为行政实施和决策主体。而政策环评明显不同,参与者包括政策决策机构,环境保护部门和有资质的环评机构。在评价过程中,政策决策部门(工业、农业、服务业、能源、水资源等)涉及利益面比项目评价要大的多,往往涉及1个行业、1个产业的利益,其影响力比企业来说要强大,与环境保护部门的环境保护决策进行博弈的力量更大。在政策决策过程中,政策决策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存在一定的博弈,环境保护部门不可能象项目评价那样只进行最终决策,必须从始至终参与进去,对政策可能出现的环境危害程度进行评价,并对政策决策进行影响,最终使得政策实施的环境危害控制在区域环境损坏允许范围内。在整个政策环评过程中,由于各方利益是均衡的,因此,环境保护部门在项目评价中那样的行政实施和监管主体地位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必须与其他行政部门进行配合,以政策决策者为主导,环境保护部门主要承担政策环境危害预测、控制对策、措施建议等作用,以防政策造成区域难以承受的环境危害。

2 评价等级根据的异同

在项目评价过程中,根据项目的投资规模、所属行业、企业所在地等因素,划分为3个等级。影响最小的只进行环境影响登记,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造成一定污染的只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进行简单评价;只有污染较大的才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详细评价。

而进行政策环评时,为了使得评价程序标准化,并减少投入评价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也必须进行等级划分,根据不同等级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环境影响评价。政策环评等级划分的依据与项目环评存在明显差异。从机理上分析,影响政策环评等级的依据有,政策影响区域、政策决策部门等级、政策牵动的经济总量和资源、能源总量。其特点是政策影响区域越大,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越大;决策部门等级越高,影响的区域和深度也越广;政策牵动的经济总量、资源和能源总量越大,对国家和人民的生活影响越大,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影响也越大,影响的各方利益就越多。因此,评价等级就应该越高,要求的评价过程、程序和标准必然就越严格[2]。由于中国政策环境影响评价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政策环境评价还没有进行标准化。

3 评价对象和区域的不同

项目评价的对象为企业所从事的项目,评价区域只是项目所在的较小区域,层次较低;而政策评价对象是政策,对象是1个抽象主体,且评价范围是政策所涉及的所有区域,评价范围较为广泛,评价层次较高。这就必然导致二者评价的方法、要求、程度、实施过程产生差异。

4 评价方法的不同

项目评价主要从大气、水、固废、噪声、生态等角度出发,在《技术导则》中进行了详细规定。而政策环境评价其目的是对政策实施后引起的环境后果进行评价,其评价对象较为抽象和宏观。这必然导致其评价方法涉及的范围广,不仅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且还涉及经济、农业、工业等领域的预测评价方法。首先要利用经济、农业、工业等领域预测方法估算出政策实施后引起的产业规模、能源消耗、资源消耗影响,进而才能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例如,2008年中国实施了汽车下乡补贴政策,必然影响汽车数量的增加,进而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多,影响全国的大气环境。为了对这个政策进行准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先对政策影响产生的汽车增量进行准确预测。这就表明,政策环境评价方法跨行业、跨领域,相对项目评价更加复杂,难度更大。

相对项目环境评价,在政策环境评价方法的层次应用上,政策环评所用方法更为宏观,偏向总量评价法。这主要关系到政策实施,往往涉及区域较为广泛,单从某个指标进行浓度评价是不科学的,必须进行总量评价和生态评价[3]。政策评价方法包括政策分析、预测和效果评估3类方法。政策分析分为政策价值分析、可行性分析、超觉理性分析、政策三维分析等。政策预测多采用定性的主观预测;政策效果评估有前后对比分析,价值、效益和效率评估[4]。这些政策评价方法均可适当用于战略评价中,目前尤以前后对比分析法应用广泛。

5 评价专家组成不同

原有项目评价,往往只要环境专家即可。而政策评价不同,它往往是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各种利益均衡的产物,必须考虑方方面面利益的均衡,是各方利益均衡博弈的产物,单纯依靠环境专家进行评价是不可行的。这是因为从评价方法角度而言,单个环评专家不能完成;从利益均衡角度而言,单纯环境专家说了算也是不科学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经济、环境和社会各方利益均衡的结果,才能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6 评价的依据不同

项目评价主要以国家已经颁布实施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为主。政策评价从理论上考虑,应该以区域环境质量标准为主体,以当地人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质量标准为界限,只要是不突破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质量标准,应该都是可行的。

在现行的政策评价过程中,仍以项目评价依据标准为主,这是不科学的,应该及早予以纠正。

7 评价目标和结果异同

项目评价最终的结果和目标都是判断被评价项目是否可以进行。而政策环评应该有所不同,其评价结果并不一定是否定该政策,而是对其从环境角度提出约束和调整,以保证政策实施后造成的环境影响控制在该区域生态允许范围之内,形成经济、社会和环境利益的均衡。因此,政策环境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从环境角度对政策实施力度和量度进行约束。

8 结语

政策评价是战略评价的1个新兴组成部分,相对于项目评价,在评价标准、程序、方法、目标等方面还不成熟,没有形成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因此,笔者主要对项目评价和政策评价的异同进行初步讨论,旨在为政策评价的标准化添砖盖瓦。

摘要:叙述了政策环评的概念及政策环评与项目环评的异同,旨在为政策环评的标准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政策环评,项目环评,异同分析

参考文献

[1]韦洪莲,倪晋仁.面向生态的西部开发政策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4):23-24.

[2]尚金城,包存宽.战略环境评价系统及工作程序[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13(3):31-33.

[3]史捍民.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郑州地铁环评分析 篇7

1 轨道交通建设概况

根据市政府2012年6月批复的《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 至远期2020年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都市区快线网和市区普线网两个层次共9条线路组成, 整体呈“一环、两纵、三射、三线”的网络布局形态, 总里程为301.2公里。全网设站总数198座, 其中换乘车站26座。展望至远景2050年,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将由17条轨道交通线路组成, 其中都市区快线7条, 市区普线10条, 轨道交通线路的总里程将达到636.8公里, 设站总数354座。目前, 随着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实施, 新一轮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正在修编, 将形成由22条线路组成, 总里程达900多公里的线网规模。

2 评价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2.1 建设期的环境影响

环境问题不严重的有以下几点:一是施工期排水处理不当或不经处理就排入水体, 造成地面水体污染;二是施工计划不合理, 噪声控制严, 扰民时常发生, 投诉不断;三是围挡偷工减料, 施工段视觉景观部分路段差;四是渣车裹封不严, 掉落严重。针对以上情况, 环评技术防止措应在具体中根据实际情况确灵活提出。

注意施工阶段地下水的影响问题[1,2]。轨道交通大部分处于郑州市区地下水降落漏斗区, 施工时仅有少部分区域需要疏干排水。对于需要疏干排水区域, 由于疏干排水不仅会对浅层地下水资源量方面产生影响, 还将引起开挖区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水位下降, 在隧道附近一定范围内形成水位凹槽。环评时应考虑到多条线路建设的规模效应, 地铁工程建设应尽量避免大量施工排水。

注意施工阶段盾构机械污染问题。地下车站和区间隧道的施工过程中, 施工废水、油污、化学浆材料等所含的污染物质可能会伴随施工作业而进入地下水系统, 造成区域内局部地下水水质发生暂时性变化;地下水位较高区域施工降水, 抽取出来的大量地下水若处置不当将可能携带地表污染物重新进入地下水系统, 影响地下水水质;车站施工场地和盾构始发场需采用大量施工设备, 若施工设备发生漏油且处理不当, 可导致油污进入地下水, 造成水体污染。

2.2 轨道交通建设占地

随着郑州城区规模的扩大, 根据规划, 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项目直接用地需求总量将大增, 考虑到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将诱发沿线的土地资源的开发和优化, 直接导致周边商业设施及附属设施的增加。评价中应考虑及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为了减少规划实施对于城市土地的占用和破坏, 在建设项目环评阶段应进一步核实各站点占用土地利用的类型, 并做好相应的国土用地申请手续。

2.3 文物、绿地

地铁建设对现有文物有一定影响。现有建设规划线路中, 3号线一期地下将穿越郑州商代遗址墙体 (两次) ;区间穿越二七纪念塔保护范围, 距离塔基最近处20m, 1、3号线换乘站二七广场站地下站台位于二七纪念塔保护范围内, 但出入口等地面设施均不在文物保护范围内;紧邻郑州文庙保护范围南边界;5号线临近祭伯城遗址, 距离其建设控制地带约200米;此外, 还临近郑州铁路职工学校旧址、尊胜经幢、灵显王庙赞碑、郑州公教医院旧址、山海默穆都哈墓、郑州纺织工业基地、毛主席郑州会议住地等7处文物保护单位。运营期车辆产生的振动将对郑州商代遗址和二七纪念塔产生一定影响, 对郑州文庙可能会产生影响。因此, 对文物的影响问题是郑州建设地铁的一个难点和重点。评价中应提出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布局尤其是地面建筑在中心城区应符合有关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尽量不要占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占用文物保护建设控制范围用地的, 应征求相关文物主管部门的意见。评价中应优化线路穿越保护区的埋深。应加强地面工程景观设计, 风亭及车站出入口的建筑形式、体量、高度和色彩的设计要与周边历史文化街区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环境保持协调一致;此外, 应根据文保单位的保护要求, 采取合适的施工方式, 优化临时工程布局, 并采取相应的减振措施, 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对文保单位的不良影响。

绿地等也是重要的敏感目标。按照1号线一期经验, 规划实施将占用部分绿地, 但规划实施后对绿地的建设势将造成控制范围内绿地及居住用地增加。地下车站施工一般优先选用明挖法施工, 所以评价中着重指出施工期地下车站若采用明挖法施工, 可能会对绿地资源产生一定的破坏。为尽量减少车站工程开挖对城市绿地资源的影响, 评价建议对站区范围内绿地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带, 应尽量采用暗挖法施工, 施工过程中, 应加强施工组织设计, 尽量减少对绿地的占用数量及占用时间, 施工结束后, 应对破坏的绿地予以补偿和恢复。

由于车站环控要求的特殊性, 增加了风亭与城市景观协调的难度。目前全国在建及运行的车站风亭存在着建筑形式较单一, 体量、质感和视觉效果影响城市景观等的问题。景观处理的关键是紧凑的空间尺度、丰富的形式和质感、整个视觉上的连续性等要素如何形成最佳的组合。

2.4 公众参与

在向公众介绍本工程的基础上, 了解公众对工程建设的意见和他们主要关心的问题, 极有助于分析工程可能存在的重大尤其是潜在环境问题。对有代表性人群进行调查和意见征询, 将意愿反映在环评中, 能够使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更为完善、合理;公众参与问题得到建设单位和有关部门重视, 将极大增加项目建设所采取措施的公众可接受性, 使得环评工作更为客观、科学、公正;公众参与可发挥公众对项目建设及环境保护的监督作用, 减少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公参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公参必须真实, 调查应对包括访谈会纪要、调查问卷等原始资料均进行存档;二是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环发[2006]28号) 要求, 同时应根据本项目特点确定公众参与的工作过程与方法;三是调查对象应为线路沿线直接受本工程影响的居民区、学校及政府部门等, 调查范围内应随机抽取选择, 应根据本工程的地理位置特征和环境影响特点, 走访了对线路建成后噪声、振动影响较为敏感的区域公众。

2.5 后评价

积极开展轨道交通环保后评价, 有利于郑州轨道交通建设可持续性。目前, 轨道交通工程1号线一期于2013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 截至目前, 1号线日均客运量24.5万人次, 单日最高客运量35.2万, 已安全运营540多天, 累计客运量过1亿人次。根据情况, 1号线一期工程已经通过环保验收, 且目前资料积累完善, 是开始开展后评价的较好的关键时机。

2.6 噪声、振动问题

施工期, 在保证进度的前提下, 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排放噪声强度大的施工应安排在上午7:00~12:00及下午2:00~10:00;施工施工场界噪声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11) 昼间70d B (A) 、夜间55d B (A) 的要求。严格限制夜间进行有强噪声的施工作业。在沿线居民区、医院等周围附近禁止当日23时至次日6时从事电锯、风镐、电锤等机械设备的施工;在学校附近, 应尽量避开上课时间及考试时间。施工单位尽量选用低噪音、振动施工机械设备, 及带消声和隔音的附属设备;避免多台高噪音机械设备在同一工场、同一时间使用;对高强度噪声施工机械工场, 在靠近敏感点一侧设置隔声挡板或吸声屏障, 减少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对施工机械采用减振垫等降低其振动源强, 加强了设备维护保养, 保持设备良好工况, 防止由于使用不当或磨损过度导致的振动。在地下线路的施工中, 地下线路区间施工采用土压平衡盾构或加泥式土压平衡盾构施工, 由于盾构机连续、低速、平稳作业, 盾构施工地段仅在盾构机顶进过程中有轻微的振动, 顶进过后振动影响即消失, 影响较短, 对地面环境影响小。

运营期, 轨道交通系统运营中的噪声及振动的产生和传播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 同时通过轨道、隧道和土壤传递到上方建筑物基础, 由建筑物基础振动而引起房屋地面、墙体、梁柱、门窗及室内家具等振动使建筑物内产生可听声, 振动二次结构噪声频率范围一般在20~200Hz, 峰值一般出现在50~80Hz, 声级为35~45d B (A) 。它与列车构造、性能、行车速度、轨道、隧道结构、材料及沿线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评价中所提措施应考虑完善、深入、可行。

轨道系统的选用应多方比选。正线及辅助线钢轨建议用60kg/m, 车辆段 (场) 线路钢轨用50kg/m;地面线采用有碴轨道, 正线的地下线采用短枕式整体道床, 单趾弹簧扣件;地下的较高减振地段采用GJ-Ⅲ型减振扣件, 特殊减振地段采取钢弹簧浮置板或橡胶浮置板道床等减振效果更好的轨道型式。对于超标敏感点, 建议工程采用降噪减振措施基本原则如下:1线路下穿敏感点 (距外轨中心线0~5m) 或环境振动超标量 (VLzmax) ≥8d B, 二次结构噪声超标敏感点选择特殊减振措施, 如浮置板整体道床或其他同等减振效果的减振措施;2敏感点4d B≤超标量 (VLzmax) <8d B, 距外轨中心线5~10m以内二次结构噪声超标敏感点选择中等减振措施, 如轨道减震器扣件或其他满足同等减振要求的措施;3对于其它超标敏感点, 超标量<4d B选择一般减振措施, 如LORD扣件或其他满足同等减振要求的措施等。

高架路段降噪减振应科学合理。应建议声屏障采用3m高直立式、5m高折板式、全封闭等形式, 声屏障设于高架桥梁U梁腹板上, 同时在U梁腹板内侧设置吸声材料辅助降噪。对于距离工程线位较近的高层建筑, 在设置声屏障后仍不能达标的, 建议在工程营运期加强跟踪监测, 采取通风隔声窗措施。在采取噪声防护措施后仍然超标敏感点, 应提出环保搬迁、建筑物功能置换等措施的建议。

根据情况调整降噪减振措施。鉴于技术的不断进步, 建议采用的减振措施可以根据工程实施时的国内外技术情况, 调整为减振效果相当、维修方便及造价便宜的其他成熟的、同等减振效果的减振措施。铁路建成运行后, 周边环境可能发生改变, 老旧住宅存在拆迁的可能性, 工程实施中可根据环境变化, 按照振动防治原则, 适时调整减振措施;规划敏感点距拟建铁路线路的距离应符合本报告提出的振动达标防护距离要求。

3 小结

轨道交通建设一般会对沿线影响区的社会环境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工程实施虽然会对沿线区域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和污染而造成环境经济损失, 但工程采取环保措施后, 可将工程环境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一般情况下, 在采取环评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后, 能避免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工程建设引发的噪声、振动、水、气等污染均可实现达标排放;工程采取电力清洁能源, 符合清洁生产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扬, 辜小安.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中值得注意的问题[J].都市快轨交通, 2005 (10) :9-13.

简易化工环评入门 篇8

1 环评资料的搜集

首先是申请表的审核, 要带着下面几个问题去审表:

1.1 生产什么产品、用什么原材料、生产工艺如何。

1.2原材料及产品的逻辑关系。1.3是否有加热工序 (如有加热, 加热的温度、加热所用的燃料及其年用量都要知道) 。1.4是否生产工艺全过程都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 是否存在有组织排放口 (烟囱、排气管) 。1.5如果有工业水用量, 必须弄清楚用在哪些环节、用过后如何处理。1.6项目周围环境最近的环境敏感点的位置、距项目有害因素 (指生产车间及储罐) 的距离。1.7判断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1.8确定项目所处的环境功能区及其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在上述问题都得到解决后, 下一步要进行就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识别, 即大气污染物的有组织、无组织排放。

2 正式评价工作的开展

2.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

根据前面确定的评价因子计算大气污染物的有组织、无组织排放。2.1.1有组织排放污染物。化工项目常见锅炉供热主要燃烧煤、重油或柴油。产生的废气含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污染物, 环评要求计算其浓度、产生量。常见燃煤炉产生的污染物浓度高、产生量大, 按照其燃煤的含硫量计算二氧化硫浓度, 如果其数值低于1500mg/m3, 则要求其以碱液喷淋法 (脱硫效率60%左右) 对废气进行处理;如果其数值高于1500mg/m3, 则要其用双碱喷淋法 (脱硫效率72%左右) 或其它更高效的处理方式对废气进行处理。按照佛山总量控制会议的精神, 燃煤的含硫量应控制在1.0%以下。重油产生的二氧化硫浓度一般在2000mg/m3, 要求其用双碱喷淋法或其它更高效的处理方式对废气进行处理。柴油的含硫量较低, 一般不经处理或在燃油内加入固脱硫剂就可以达标排放。无论是燃油还是燃煤炉, 都要按其热功率按照或参考广东省地标大气排放标准确定烟囱的高度, 并且要有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二氧化硫和烟尘) 。由于生产需要, 部分化工项目的设备会保持敞开的状态, 而原材料挥发性又较强, 厂方一般设置风机抽风以保持车间空气质量, 其排风管构成有组织排放源。有组织排放在理论上可根据敞开的面积、原材料的挥发速率、工作时间等因素计算其排放量, 排放量除以抽风的风量得出排放浓度。在实际工作中, 按上述的方式计算往往是很困难的, 因为原材料性质、生产设备不确定因素太多。我们可以参考同类化工行业的环评, 或要求厂方提供数据 (特别是行业经验总结出的原材料损失率) , 以计算出有组织排放的浓度和排放源强。2.1.2化工原料的无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是环评的重点之一。无组织排放包括两部分, 其一是储罐“大呼吸”的排放, 即注入化工原料时, 储罐内的空气带着挥发的化工原料溢出, 其排放量、排放浓度目前尚未有权威的统计方法, 可参考国家环保总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制的《佛山市高明高怡新化工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再评价报告书》[2], 取原料的0.03%, 先计算污染物的产生量, 然后按每天有效工作时间5小时计算排放速率。其二是生产过程泵、生产设备、管线的跑、漏、冒、滴, 排放的量可参考《佛山市高明高怡新化工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再评价报告书》[2], 取原料的0.005%, 然后按每天有效工作时间12小时计算排放速率。计算出原料的无组强排放之和, 就可以计算卫生防护距离, 并评价项目的选址是否符合卫生防护距离要求。除了以排放速率评价外, 还可参照同类行业经验, 以恶臭 (无量纲) 指标评价, 按实际情况确定项目是否需要收集废气进行处理。2.1.3化工项目的废气处理。目前有机废气的常见处理方式有三种:活性炭吸附法、催化燃烧技术、水膜喷淋法[3]。经环评需要用处理设施的化工项目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废气处理设施。活性炭吸附法在化工项目的废气处理中最常见, 几乎适用于所有的有机废气, 正常情况下去除率高达99%, 工程造价较低, 设备维护容易, 其缺点是经常要换活性炭 (15~20日要换一次) 。催化燃烧技术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有机废气处理工艺, 其适合于高浓度有机废气的处理, 但其工艺复杂, 工程建设费用极高, 操作复杂, 实际可行性相对较低。水膜喷淋法较为简单, 其使用限于大气污染物是水溶性的 (例如合成革用的DMF、氧化锌提纯中用的氨、氯丁胶挥发的氯气等) 。经水膜喷淋法处理的水必须作处理, 一般可用回生产工艺中。如果项目距离生态敏感点较近, 一方面可以按上述卫生防护距离计算方法评价项目选址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用大气高斯扩散模式计算项目大气污染物在生态敏感点引起的污染物浓度变化, 以排放地标或卫生等相关标准对其进行评价。2.2水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影响主要指生活污水的影响, 生产过程基本上不产生废水, 工业用水主要是设备内壁的冲洗水以及车间冲洗水。如果生产过程产生废水, 一般含有大量的化工原料, 属于危险废物, 必须要求厂方交给有广东省环境保护局颁发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处理, 并严格执行固体废物转移联单制度。2.3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化工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生活垃圾, 装载过化工原料的桶、罐, 废气处理产生吸附饱和的活性炭。除生活垃圾, 其余固体废物都属于危险废物, 都必须交给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和执行联单制度。2.4环境风险评价。环境风险评价是化工项目环评的重点, 也是难点。风险评价是指确定在最大可信事故下造成的损失[1], 但由于资料的缺乏, 在实际上是很难估计事故发生会出现什么后果。在报告表中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a.确定评价等级。根据化工原料的储量、可燃性、毒性, 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69-2004) [1]可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等级。b.风险识别。首先要列出重点评价的原料的理化性质、可燃性、环境毒理学行为, 以及原料的年用量、储运方式、最大储存量。其次就是对生产、储运过程进行风险识别。输送管、输送泵、阀门、槽车等损坏泄漏事故的概率相对较大, 发生概率为10-1次/年。而贮罐等出现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概率10-3-10-4, 属于极少发生的事故。c.风险防范措施。要求厂方加强对储运、生产设备的管理, 规范操作过程, 制定应急方案, 如果是易燃、有毒物质则要求设置收集渠道及事故应急池 (要求可容纳泄漏的全部原材料及十分钟消防水) 。以上是简易化工环评的技术要点, 总的来说,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难度较大, 不确定的因素较多, 其评价思路为:筛选评价因子———计算无组织排放量———计算排放速率———计算卫生防护距离和对生态敏感点的影响———评价项目选址的合理性。风险评价是另一个难点, 但其风险识别及风险防范措施可参考的资料较多, 在多点搜集资料的基础 (特别是化工环评报告书) 上可做出质量较高的风险评价。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汇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2]国家环保总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佛山市高明高怡新化工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再评价报告书, 2005.

东北生猪养殖项目环评问题浅析 篇9

1 项目基本情况

1.1 基本情况

项目厂区占地面积为13300 m2,劳动定员10人,项目年存栏量为1000头猪,出栏3500头,总投资45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为6万,占总投资的1.3%。项目采用生物发酵床养猪法。

1.2 生猪养殖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

2 环境保护目标及其评价标准

主要保护目标: (1) 保护当地地表水体不受污染。 (2) 保护项目附近500m内居民不受恶臭影响。 (3) ) 保护项目附近500m内居民不受噪声影响。以本项目为例,本项目500m范围内无居民居住。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主地表水体某河。

2.1 环境质量标准

(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2)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

(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

2.2 污染物排放标准

(1)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二级标准

(2)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348-2008) 2类标准

(3)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4)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569-2001) 的有关规定

(5) 《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HJ497-2009) 的有关规定

3 环境影响分析

3.1 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本项目采用生物发酵垫料床,该项技术符合我国的生猪养殖生产要求,对于解决猪场粪尿污染、保护猪场生态环境、提高生猪养殖效能有显著的作用。床内以稻壳、木屑作为垫料,垫料中加生物菌剂,猪排泄粪便随时被菌剂吸收消化分解,融合在垫料中,圈内清洁无味,而且冬季增温保暖,有助于生猪生长发育。把这种生物技术与常规养殖技术结合起来,形成合适的生态养猪模式,是发展生猪产业的必然选择。

(1) 恶臭影响分析

猪场恶臭主要来自于猪舍,根据同类型养猪场类比调查,养殖场场界臭气浓度50 (无量纲) 。企业应及时清理猪舍、废弃饲料等恶臭污染源,确保养猪场场界恶臭污染物排放浓度满足《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中集约化畜禽养殖业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臭气浓度70) 。

(2) 饲料加工粉尘影响分析

项目无组织粉尘主要产生于猪饲料拌。项目饲料加工设备选用拟选用新型、密封性较好的粉碎机、搅拌机 (已经配套设置布袋除尘器除尘设备) ,除尘效率99%,饲料加工过程中车间门窗关闭,粉尘主要影响车间内环境在饲料加工时保证粉尘无组织排放浓度低于1mg/m3。

(3) 大气防护距离

根据《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的有关规定: (1) 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 (2) 城市和城镇居民区,包括文教科研区、医疗区、商业区、工业区、游览区等人口集中地区; (3) 县级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的禁养区域; (4) 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规定需特殊保护的其它区域。在以上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的畜禽养殖场址应避开,若在禁建区附近建设,应设在禁建区的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场界与禁建区域边界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500m。项目不处在以上禁建区范围内,且在周围100m范围内没有城市和城镇居民区等敏感点。

根据《村镇规划卫生标准》 (GB18055-2000) 规定,养殖场养猪规模在500~1000头,其卫生防护距离在200~800m之间。

结合上述规定、恶臭源强和项目所在区域等自然环境状况,本项目的防护距离定为:距离项目场界周围500m范围,在这范围内不应建设集中住宅、文教科研区、办公楼、卫生服务机构以及其它公共建筑、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厂房等。

3.2 水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采用生物发酵床养猪法,无生产废水排放,主要为职工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场区办公、宿舍产生的洗手间废水和餐饮污水,排放量约87.6t/a,其主要污染物COD、氨氮、SS浓度分别为300mg/L、30mg/L、200mg/L。厂区排水主要是职工生活污水全部排入室外防渗旱厕,定期清掏外运,不外排至地面水体,对环境的影响不大。

3.3 噪声影响分析

生产噪声污染源主要来自三方面: (1) 粉碎机、搅拌机、饲料提升机等饲料加工设备运转产生的噪声。 (2) 猪只受到惊吓产生的尖叫声。 (3) 抽井水时,还包括水泵运转产生的噪声。为间歇噪声,噪声源强在75~85dB (A) 之间。

3.4 固体废弃物

(1) 职工生活垃圾:本项目职工生活垃圾按照每人每天产生量0.5kg计算,职工人数为10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5kg/d, 1.825t/a。由市政部门统一收集处理。

(2) 饲料加工收集粉尘

本项目年设计饲料加工采用布袋除尘器除尘, 粉尘产生量3.75t/a。除尘效率99%, 则粉尘排放量0.0375t/a。布袋除尘收集下来的粉尘量3.7125t/a, 收集后混入原料中重新加工成饲料。

(3) 病死猪和母猪分娩废物

本项目猪种引进优良品种, 仔猪抗病能力和成活率较高, 猪场每年约产生死猪15头, 加上母猪分娩废物, 年产生废物量合计为1.5t/a。病死猪和母猪分娩废物处理采用建造安全填埋井进行填埋处理。安全填埋井的设置应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HJ/T81-2001) 中的要求执行, 场内需设置两个以上安全填埋井, 填埋井应为混凝土结构, 深度大于2m, 直径1m, 井口加盖密封。进行填埋时, 在每次投入畜禽尸体后, 应覆盖一层厚度大于10cm的熟石灰;井填满后, 须用粘土填埋压实并封口。

4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 以期增加生产效率, 并减少对社会和环境的风险。其实质是生产过程中, 坚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 通过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和资源能源的合理配置, 最大限度地把原料转变为产品, 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本项目清洁生产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本项目采用先进、成熟、规范的猪场建设、杂交制种、饲料营养、生产工艺、卫生防疫、环境控制和粪污处理等方面规模养殖技术。

(2) 本项目实行种猪的集约化养殖,有利于各种废物的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可以很好的避免因散养造成的面源污染。

(3) 猪的饲料采用针对性强、配方合理的饲料,原料转化率高;

综上所述,项目对整个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采取了相应的治理措施,有效的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5 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本评价认为,项目选址于环境非敏感区,符合总体规划。所采用的设备和生产工艺符合清洁生产要求。各污染物经治理后可以实现达标排放,不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明显影响,同时可以获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因此,本项目建设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年中国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2]姬云飞.张启宏.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J].吉林畜牧兽医.2009 (30) :6-8

[3]黄志勇.浅谈畜禽养殖业项目环评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问题[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10:165-167

上一篇:数学中的情境教学下一篇:环境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