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质量

2024-10-17

环评质量(精选9篇)

环评质量 篇1

2011年7月21日, 九江石化8 000 kt/a油品质量升级改造项目环评报告获得国家环保部批复, 标志着九江石化建设千万吨级炼化企业正式进入实施阶段。通过改造, 九江石化将淘汰落后产能、采用先进工艺, 达到增产减污、节能减排的效果, 向江西省及周边地区提供更加清洁的汽、柴油产品。

九江石化8 000 kt/a油品质量升级改造项目是按照国务院出台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为应对汽、柴油产品质量不断升级的需要, 而对现有装置和设备进行的升级配套改造。该工程包括新建5 000 kt/a常减压、1 700 kt/a渣油加氢、2 400 kt/a加氢裂化等装置及煤制氢改造, 工程将于2013年底建成。由于采取先进的污水回用工艺, 九江石化加工吨油取新水量及排污水量将达到炼化企业先进水平。

环评质量 篇2

广东通报环评报告书质量考评情况3项目不及格31项目退稿

2月,广东省环保局通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质量考评情况.20省环保局共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162个,涉及环评单位40家.其中,经专家评审.报告书评分为合格的`项目159个,占98.1%,没有项目评分达到优秀(85分以上),不及格的项目3个.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环境 英文刊名:ENVIRONMENT 年,卷(期): “”(3) 分类号: 关键词: 

政策环评与项目环评异同分析 篇3

政策环评是战略环评的一部分,是指按照环境保护目标的要求,对政策运行的整个周期实施过程控制,以使政策产生的负面环境影响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之内,促进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政策的环境影响控制的基本涵义包括,a) 政策监督,即通过监督、检查政策执行者的活动,使其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b) 政策调整,即通过检查政策执行结果,发现、调整并纠正与环境保护目标不符的政策[1]。在中国,项目环评实施较早,已形成完整的实施标准和程序,标准化较完善,是以环境保护部门为行政实施和监管主体,有资质的环评机构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对1个项目的环境保护可行性进行最终评价。而政策环评是近几年才由国家环境保护部提倡鼓励的,刚刚兴起,在评价主体、范围、方法、程序、参与主体等方面尚未完善。笔者针对政策环评与项目环评的异同进行讨论,旨在为政策环评的标准化实施服务。

1 参与者及相互关系的异同

项目环评参与者包括企业、环境保护部门和有资质的环评机构。其中,企业进行环评申请,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最后提交环境保护部门进行审核,由环境保护部门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确定项目是否可行,关系较为简单,环境保护部门为行政实施和决策主体。而政策环评明显不同,参与者包括政策决策机构,环境保护部门和有资质的环评机构。在评价过程中,政策决策部门(工业、农业、服务业、能源、水资源等)涉及利益面比项目评价要大的多,往往涉及1个行业、1个产业的利益,其影响力比企业来说要强大,与环境保护部门的环境保护决策进行博弈的力量更大。在政策决策过程中,政策决策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存在一定的博弈,环境保护部门不可能象项目评价那样只进行最终决策,必须从始至终参与进去,对政策可能出现的环境危害程度进行评价,并对政策决策进行影响,最终使得政策实施的环境危害控制在区域环境损坏允许范围内。在整个政策环评过程中,由于各方利益是均衡的,因此,环境保护部门在项目评价中那样的行政实施和监管主体地位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必须与其他行政部门进行配合,以政策决策者为主导,环境保护部门主要承担政策环境危害预测、控制对策、措施建议等作用,以防政策造成区域难以承受的环境危害。

2 评价等级根据的异同

在项目评价过程中,根据项目的投资规模、所属行业、企业所在地等因素,划分为3个等级。影响最小的只进行环境影响登记,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造成一定污染的只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进行简单评价;只有污染较大的才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详细评价。

而进行政策环评时,为了使得评价程序标准化,并减少投入评价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也必须进行等级划分,根据不同等级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环境影响评价。政策环评等级划分的依据与项目环评存在明显差异。从机理上分析,影响政策环评等级的依据有,政策影响区域、政策决策部门等级、政策牵动的经济总量和资源、能源总量。其特点是政策影响区域越大,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越大;决策部门等级越高,影响的区域和深度也越广;政策牵动的经济总量、资源和能源总量越大,对国家和人民的生活影响越大,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影响也越大,影响的各方利益就越多。因此,评价等级就应该越高,要求的评价过程、程序和标准必然就越严格[2]。由于中国政策环境影响评价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政策环境评价还没有进行标准化。

3 评价对象和区域的不同

项目评价的对象为企业所从事的项目,评价区域只是项目所在的较小区域,层次较低;而政策评价对象是政策,对象是1个抽象主体,且评价范围是政策所涉及的所有区域,评价范围较为广泛,评价层次较高。这就必然导致二者评价的方法、要求、程度、实施过程产生差异。

4 评价方法的不同

项目评价主要从大气、水、固废、噪声、生态等角度出发,在《技术导则》中进行了详细规定。而政策环境评价其目的是对政策实施后引起的环境后果进行评价,其评价对象较为抽象和宏观。这必然导致其评价方法涉及的范围广,不仅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且还涉及经济、农业、工业等领域的预测评价方法。首先要利用经济、农业、工业等领域预测方法估算出政策实施后引起的产业规模、能源消耗、资源消耗影响,进而才能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例如,2008年中国实施了汽车下乡补贴政策,必然影响汽车数量的增加,进而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多,影响全国的大气环境。为了对这个政策进行准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先对政策影响产生的汽车增量进行准确预测。这就表明,政策环境评价方法跨行业、跨领域,相对项目评价更加复杂,难度更大。

相对项目环境评价,在政策环境评价方法的层次应用上,政策环评所用方法更为宏观,偏向总量评价法。这主要关系到政策实施,往往涉及区域较为广泛,单从某个指标进行浓度评价是不科学的,必须进行总量评价和生态评价[3]。政策评价方法包括政策分析、预测和效果评估3类方法。政策分析分为政策价值分析、可行性分析、超觉理性分析、政策三维分析等。政策预测多采用定性的主观预测;政策效果评估有前后对比分析,价值、效益和效率评估[4]。这些政策评价方法均可适当用于战略评价中,目前尤以前后对比分析法应用广泛。

5 评价专家组成不同

原有项目评价,往往只要环境专家即可。而政策评价不同,它往往是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各种利益均衡的产物,必须考虑方方面面利益的均衡,是各方利益均衡博弈的产物,单纯依靠环境专家进行评价是不可行的。这是因为从评价方法角度而言,单个环评专家不能完成;从利益均衡角度而言,单纯环境专家说了算也是不科学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经济、环境和社会各方利益均衡的结果,才能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6 评价的依据不同

项目评价主要以国家已经颁布实施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为主。政策评价从理论上考虑,应该以区域环境质量标准为主体,以当地人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质量标准为界限,只要是不突破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质量标准,应该都是可行的。

在现行的政策评价过程中,仍以项目评价依据标准为主,这是不科学的,应该及早予以纠正。

7 评价目标和结果异同

项目评价最终的结果和目标都是判断被评价项目是否可以进行。而政策环评应该有所不同,其评价结果并不一定是否定该政策,而是对其从环境角度提出约束和调整,以保证政策实施后造成的环境影响控制在该区域生态允许范围之内,形成经济、社会和环境利益的均衡。因此,政策环境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从环境角度对政策实施力度和量度进行约束。

8 结语

政策评价是战略评价的1个新兴组成部分,相对于项目评价,在评价标准、程序、方法、目标等方面还不成熟,没有形成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因此,笔者主要对项目评价和政策评价的异同进行初步讨论,旨在为政策评价的标准化添砖盖瓦。

摘要:叙述了政策环评的概念及政策环评与项目环评的异同,旨在为政策环评的标准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政策环评,项目环评,异同分析

参考文献

[1]韦洪莲,倪晋仁.面向生态的西部开发政策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4):23-24.

[2]尚金城,包存宽.战略环境评价系统及工作程序[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13(3):31-33.

[3]史捍民.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评质量 篇4

(一)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

(二)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法律效用都一样,只是篇幅格式,内容的详细程度不一样,收费也不一样。

郑州地铁环评分析 篇5

1 轨道交通建设概况

根据市政府2012年6月批复的《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 至远期2020年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都市区快线网和市区普线网两个层次共9条线路组成, 整体呈“一环、两纵、三射、三线”的网络布局形态, 总里程为301.2公里。全网设站总数198座, 其中换乘车站26座。展望至远景2050年,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将由17条轨道交通线路组成, 其中都市区快线7条, 市区普线10条, 轨道交通线路的总里程将达到636.8公里, 设站总数354座。目前, 随着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实施, 新一轮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正在修编, 将形成由22条线路组成, 总里程达900多公里的线网规模。

2 评价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2.1 建设期的环境影响

环境问题不严重的有以下几点:一是施工期排水处理不当或不经处理就排入水体, 造成地面水体污染;二是施工计划不合理, 噪声控制严, 扰民时常发生, 投诉不断;三是围挡偷工减料, 施工段视觉景观部分路段差;四是渣车裹封不严, 掉落严重。针对以上情况, 环评技术防止措应在具体中根据实际情况确灵活提出。

注意施工阶段地下水的影响问题[1,2]。轨道交通大部分处于郑州市区地下水降落漏斗区, 施工时仅有少部分区域需要疏干排水。对于需要疏干排水区域, 由于疏干排水不仅会对浅层地下水资源量方面产生影响, 还将引起开挖区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水位下降, 在隧道附近一定范围内形成水位凹槽。环评时应考虑到多条线路建设的规模效应, 地铁工程建设应尽量避免大量施工排水。

注意施工阶段盾构机械污染问题。地下车站和区间隧道的施工过程中, 施工废水、油污、化学浆材料等所含的污染物质可能会伴随施工作业而进入地下水系统, 造成区域内局部地下水水质发生暂时性变化;地下水位较高区域施工降水, 抽取出来的大量地下水若处置不当将可能携带地表污染物重新进入地下水系统, 影响地下水水质;车站施工场地和盾构始发场需采用大量施工设备, 若施工设备发生漏油且处理不当, 可导致油污进入地下水, 造成水体污染。

2.2 轨道交通建设占地

随着郑州城区规模的扩大, 根据规划, 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项目直接用地需求总量将大增, 考虑到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将诱发沿线的土地资源的开发和优化, 直接导致周边商业设施及附属设施的增加。评价中应考虑及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为了减少规划实施对于城市土地的占用和破坏, 在建设项目环评阶段应进一步核实各站点占用土地利用的类型, 并做好相应的国土用地申请手续。

2.3 文物、绿地

地铁建设对现有文物有一定影响。现有建设规划线路中, 3号线一期地下将穿越郑州商代遗址墙体 (两次) ;区间穿越二七纪念塔保护范围, 距离塔基最近处20m, 1、3号线换乘站二七广场站地下站台位于二七纪念塔保护范围内, 但出入口等地面设施均不在文物保护范围内;紧邻郑州文庙保护范围南边界;5号线临近祭伯城遗址, 距离其建设控制地带约200米;此外, 还临近郑州铁路职工学校旧址、尊胜经幢、灵显王庙赞碑、郑州公教医院旧址、山海默穆都哈墓、郑州纺织工业基地、毛主席郑州会议住地等7处文物保护单位。运营期车辆产生的振动将对郑州商代遗址和二七纪念塔产生一定影响, 对郑州文庙可能会产生影响。因此, 对文物的影响问题是郑州建设地铁的一个难点和重点。评价中应提出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布局尤其是地面建筑在中心城区应符合有关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尽量不要占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占用文物保护建设控制范围用地的, 应征求相关文物主管部门的意见。评价中应优化线路穿越保护区的埋深。应加强地面工程景观设计, 风亭及车站出入口的建筑形式、体量、高度和色彩的设计要与周边历史文化街区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环境保持协调一致;此外, 应根据文保单位的保护要求, 采取合适的施工方式, 优化临时工程布局, 并采取相应的减振措施, 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对文保单位的不良影响。

绿地等也是重要的敏感目标。按照1号线一期经验, 规划实施将占用部分绿地, 但规划实施后对绿地的建设势将造成控制范围内绿地及居住用地增加。地下车站施工一般优先选用明挖法施工, 所以评价中着重指出施工期地下车站若采用明挖法施工, 可能会对绿地资源产生一定的破坏。为尽量减少车站工程开挖对城市绿地资源的影响, 评价建议对站区范围内绿地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带, 应尽量采用暗挖法施工, 施工过程中, 应加强施工组织设计, 尽量减少对绿地的占用数量及占用时间, 施工结束后, 应对破坏的绿地予以补偿和恢复。

由于车站环控要求的特殊性, 增加了风亭与城市景观协调的难度。目前全国在建及运行的车站风亭存在着建筑形式较单一, 体量、质感和视觉效果影响城市景观等的问题。景观处理的关键是紧凑的空间尺度、丰富的形式和质感、整个视觉上的连续性等要素如何形成最佳的组合。

2.4 公众参与

在向公众介绍本工程的基础上, 了解公众对工程建设的意见和他们主要关心的问题, 极有助于分析工程可能存在的重大尤其是潜在环境问题。对有代表性人群进行调查和意见征询, 将意愿反映在环评中, 能够使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更为完善、合理;公众参与问题得到建设单位和有关部门重视, 将极大增加项目建设所采取措施的公众可接受性, 使得环评工作更为客观、科学、公正;公众参与可发挥公众对项目建设及环境保护的监督作用, 减少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公参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公参必须真实, 调查应对包括访谈会纪要、调查问卷等原始资料均进行存档;二是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环发[2006]28号) 要求, 同时应根据本项目特点确定公众参与的工作过程与方法;三是调查对象应为线路沿线直接受本工程影响的居民区、学校及政府部门等, 调查范围内应随机抽取选择, 应根据本工程的地理位置特征和环境影响特点, 走访了对线路建成后噪声、振动影响较为敏感的区域公众。

2.5 后评价

积极开展轨道交通环保后评价, 有利于郑州轨道交通建设可持续性。目前, 轨道交通工程1号线一期于2013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 截至目前, 1号线日均客运量24.5万人次, 单日最高客运量35.2万, 已安全运营540多天, 累计客运量过1亿人次。根据情况, 1号线一期工程已经通过环保验收, 且目前资料积累完善, 是开始开展后评价的较好的关键时机。

2.6 噪声、振动问题

施工期, 在保证进度的前提下, 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排放噪声强度大的施工应安排在上午7:00~12:00及下午2:00~10:00;施工施工场界噪声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11) 昼间70d B (A) 、夜间55d B (A) 的要求。严格限制夜间进行有强噪声的施工作业。在沿线居民区、医院等周围附近禁止当日23时至次日6时从事电锯、风镐、电锤等机械设备的施工;在学校附近, 应尽量避开上课时间及考试时间。施工单位尽量选用低噪音、振动施工机械设备, 及带消声和隔音的附属设备;避免多台高噪音机械设备在同一工场、同一时间使用;对高强度噪声施工机械工场, 在靠近敏感点一侧设置隔声挡板或吸声屏障, 减少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对施工机械采用减振垫等降低其振动源强, 加强了设备维护保养, 保持设备良好工况, 防止由于使用不当或磨损过度导致的振动。在地下线路的施工中, 地下线路区间施工采用土压平衡盾构或加泥式土压平衡盾构施工, 由于盾构机连续、低速、平稳作业, 盾构施工地段仅在盾构机顶进过程中有轻微的振动, 顶进过后振动影响即消失, 影响较短, 对地面环境影响小。

运营期, 轨道交通系统运营中的噪声及振动的产生和传播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 同时通过轨道、隧道和土壤传递到上方建筑物基础, 由建筑物基础振动而引起房屋地面、墙体、梁柱、门窗及室内家具等振动使建筑物内产生可听声, 振动二次结构噪声频率范围一般在20~200Hz, 峰值一般出现在50~80Hz, 声级为35~45d B (A) 。它与列车构造、性能、行车速度、轨道、隧道结构、材料及沿线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评价中所提措施应考虑完善、深入、可行。

轨道系统的选用应多方比选。正线及辅助线钢轨建议用60kg/m, 车辆段 (场) 线路钢轨用50kg/m;地面线采用有碴轨道, 正线的地下线采用短枕式整体道床, 单趾弹簧扣件;地下的较高减振地段采用GJ-Ⅲ型减振扣件, 特殊减振地段采取钢弹簧浮置板或橡胶浮置板道床等减振效果更好的轨道型式。对于超标敏感点, 建议工程采用降噪减振措施基本原则如下:1线路下穿敏感点 (距外轨中心线0~5m) 或环境振动超标量 (VLzmax) ≥8d B, 二次结构噪声超标敏感点选择特殊减振措施, 如浮置板整体道床或其他同等减振效果的减振措施;2敏感点4d B≤超标量 (VLzmax) <8d B, 距外轨中心线5~10m以内二次结构噪声超标敏感点选择中等减振措施, 如轨道减震器扣件或其他满足同等减振要求的措施;3对于其它超标敏感点, 超标量<4d B选择一般减振措施, 如LORD扣件或其他满足同等减振要求的措施等。

高架路段降噪减振应科学合理。应建议声屏障采用3m高直立式、5m高折板式、全封闭等形式, 声屏障设于高架桥梁U梁腹板上, 同时在U梁腹板内侧设置吸声材料辅助降噪。对于距离工程线位较近的高层建筑, 在设置声屏障后仍不能达标的, 建议在工程营运期加强跟踪监测, 采取通风隔声窗措施。在采取噪声防护措施后仍然超标敏感点, 应提出环保搬迁、建筑物功能置换等措施的建议。

根据情况调整降噪减振措施。鉴于技术的不断进步, 建议采用的减振措施可以根据工程实施时的国内外技术情况, 调整为减振效果相当、维修方便及造价便宜的其他成熟的、同等减振效果的减振措施。铁路建成运行后, 周边环境可能发生改变, 老旧住宅存在拆迁的可能性, 工程实施中可根据环境变化, 按照振动防治原则, 适时调整减振措施;规划敏感点距拟建铁路线路的距离应符合本报告提出的振动达标防护距离要求。

3 小结

轨道交通建设一般会对沿线影响区的社会环境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工程实施虽然会对沿线区域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和污染而造成环境经济损失, 但工程采取环保措施后, 可将工程环境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一般情况下, 在采取环评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后, 能避免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工程建设引发的噪声、振动、水、气等污染均可实现达标排放;工程采取电力清洁能源, 符合清洁生产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扬, 辜小安.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中值得注意的问题[J].都市快轨交通, 2005 (10) :9-13.

简易化工环评入门 篇6

1 环评资料的搜集

首先是申请表的审核, 要带着下面几个问题去审表:

1.1 生产什么产品、用什么原材料、生产工艺如何。

1.2原材料及产品的逻辑关系。1.3是否有加热工序 (如有加热, 加热的温度、加热所用的燃料及其年用量都要知道) 。1.4是否生产工艺全过程都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 是否存在有组织排放口 (烟囱、排气管) 。1.5如果有工业水用量, 必须弄清楚用在哪些环节、用过后如何处理。1.6项目周围环境最近的环境敏感点的位置、距项目有害因素 (指生产车间及储罐) 的距离。1.7判断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1.8确定项目所处的环境功能区及其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在上述问题都得到解决后, 下一步要进行就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识别, 即大气污染物的有组织、无组织排放。

2 正式评价工作的开展

2.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

根据前面确定的评价因子计算大气污染物的有组织、无组织排放。2.1.1有组织排放污染物。化工项目常见锅炉供热主要燃烧煤、重油或柴油。产生的废气含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污染物, 环评要求计算其浓度、产生量。常见燃煤炉产生的污染物浓度高、产生量大, 按照其燃煤的含硫量计算二氧化硫浓度, 如果其数值低于1500mg/m3, 则要求其以碱液喷淋法 (脱硫效率60%左右) 对废气进行处理;如果其数值高于1500mg/m3, 则要其用双碱喷淋法 (脱硫效率72%左右) 或其它更高效的处理方式对废气进行处理。按照佛山总量控制会议的精神, 燃煤的含硫量应控制在1.0%以下。重油产生的二氧化硫浓度一般在2000mg/m3, 要求其用双碱喷淋法或其它更高效的处理方式对废气进行处理。柴油的含硫量较低, 一般不经处理或在燃油内加入固脱硫剂就可以达标排放。无论是燃油还是燃煤炉, 都要按其热功率按照或参考广东省地标大气排放标准确定烟囱的高度, 并且要有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二氧化硫和烟尘) 。由于生产需要, 部分化工项目的设备会保持敞开的状态, 而原材料挥发性又较强, 厂方一般设置风机抽风以保持车间空气质量, 其排风管构成有组织排放源。有组织排放在理论上可根据敞开的面积、原材料的挥发速率、工作时间等因素计算其排放量, 排放量除以抽风的风量得出排放浓度。在实际工作中, 按上述的方式计算往往是很困难的, 因为原材料性质、生产设备不确定因素太多。我们可以参考同类化工行业的环评, 或要求厂方提供数据 (特别是行业经验总结出的原材料损失率) , 以计算出有组织排放的浓度和排放源强。2.1.2化工原料的无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是环评的重点之一。无组织排放包括两部分, 其一是储罐“大呼吸”的排放, 即注入化工原料时, 储罐内的空气带着挥发的化工原料溢出, 其排放量、排放浓度目前尚未有权威的统计方法, 可参考国家环保总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制的《佛山市高明高怡新化工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再评价报告书》[2], 取原料的0.03%, 先计算污染物的产生量, 然后按每天有效工作时间5小时计算排放速率。其二是生产过程泵、生产设备、管线的跑、漏、冒、滴, 排放的量可参考《佛山市高明高怡新化工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再评价报告书》[2], 取原料的0.005%, 然后按每天有效工作时间12小时计算排放速率。计算出原料的无组强排放之和, 就可以计算卫生防护距离, 并评价项目的选址是否符合卫生防护距离要求。除了以排放速率评价外, 还可参照同类行业经验, 以恶臭 (无量纲) 指标评价, 按实际情况确定项目是否需要收集废气进行处理。2.1.3化工项目的废气处理。目前有机废气的常见处理方式有三种:活性炭吸附法、催化燃烧技术、水膜喷淋法[3]。经环评需要用处理设施的化工项目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废气处理设施。活性炭吸附法在化工项目的废气处理中最常见, 几乎适用于所有的有机废气, 正常情况下去除率高达99%, 工程造价较低, 设备维护容易, 其缺点是经常要换活性炭 (15~20日要换一次) 。催化燃烧技术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有机废气处理工艺, 其适合于高浓度有机废气的处理, 但其工艺复杂, 工程建设费用极高, 操作复杂, 实际可行性相对较低。水膜喷淋法较为简单, 其使用限于大气污染物是水溶性的 (例如合成革用的DMF、氧化锌提纯中用的氨、氯丁胶挥发的氯气等) 。经水膜喷淋法处理的水必须作处理, 一般可用回生产工艺中。如果项目距离生态敏感点较近, 一方面可以按上述卫生防护距离计算方法评价项目选址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用大气高斯扩散模式计算项目大气污染物在生态敏感点引起的污染物浓度变化, 以排放地标或卫生等相关标准对其进行评价。2.2水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影响主要指生活污水的影响, 生产过程基本上不产生废水, 工业用水主要是设备内壁的冲洗水以及车间冲洗水。如果生产过程产生废水, 一般含有大量的化工原料, 属于危险废物, 必须要求厂方交给有广东省环境保护局颁发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处理, 并严格执行固体废物转移联单制度。2.3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化工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生活垃圾, 装载过化工原料的桶、罐, 废气处理产生吸附饱和的活性炭。除生活垃圾, 其余固体废物都属于危险废物, 都必须交给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和执行联单制度。2.4环境风险评价。环境风险评价是化工项目环评的重点, 也是难点。风险评价是指确定在最大可信事故下造成的损失[1], 但由于资料的缺乏, 在实际上是很难估计事故发生会出现什么后果。在报告表中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a.确定评价等级。根据化工原料的储量、可燃性、毒性, 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69-2004) [1]可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等级。b.风险识别。首先要列出重点评价的原料的理化性质、可燃性、环境毒理学行为, 以及原料的年用量、储运方式、最大储存量。其次就是对生产、储运过程进行风险识别。输送管、输送泵、阀门、槽车等损坏泄漏事故的概率相对较大, 发生概率为10-1次/年。而贮罐等出现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概率10-3-10-4, 属于极少发生的事故。c.风险防范措施。要求厂方加强对储运、生产设备的管理, 规范操作过程, 制定应急方案, 如果是易燃、有毒物质则要求设置收集渠道及事故应急池 (要求可容纳泄漏的全部原材料及十分钟消防水) 。以上是简易化工环评的技术要点, 总的来说,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难度较大, 不确定的因素较多, 其评价思路为:筛选评价因子———计算无组织排放量———计算排放速率———计算卫生防护距离和对生态敏感点的影响———评价项目选址的合理性。风险评价是另一个难点, 但其风险识别及风险防范措施可参考的资料较多, 在多点搜集资料的基础 (特别是化工环评报告书) 上可做出质量较高的风险评价。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汇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2]国家环保总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佛山市高明高怡新化工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再评价报告书, 2005.

东北生猪养殖项目环评问题浅析 篇7

1 项目基本情况

1.1 基本情况

项目厂区占地面积为13300 m2,劳动定员10人,项目年存栏量为1000头猪,出栏3500头,总投资45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为6万,占总投资的1.3%。项目采用生物发酵床养猪法。

1.2 生猪养殖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

2 环境保护目标及其评价标准

主要保护目标: (1) 保护当地地表水体不受污染。 (2) 保护项目附近500m内居民不受恶臭影响。 (3) ) 保护项目附近500m内居民不受噪声影响。以本项目为例,本项目500m范围内无居民居住。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主地表水体某河。

2.1 环境质量标准

(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2)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

(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

2.2 污染物排放标准

(1)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二级标准

(2)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348-2008) 2类标准

(3)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4)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569-2001) 的有关规定

(5) 《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 (HJ497-2009) 的有关规定

3 环境影响分析

3.1 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本项目采用生物发酵垫料床,该项技术符合我国的生猪养殖生产要求,对于解决猪场粪尿污染、保护猪场生态环境、提高生猪养殖效能有显著的作用。床内以稻壳、木屑作为垫料,垫料中加生物菌剂,猪排泄粪便随时被菌剂吸收消化分解,融合在垫料中,圈内清洁无味,而且冬季增温保暖,有助于生猪生长发育。把这种生物技术与常规养殖技术结合起来,形成合适的生态养猪模式,是发展生猪产业的必然选择。

(1) 恶臭影响分析

猪场恶臭主要来自于猪舍,根据同类型养猪场类比调查,养殖场场界臭气浓度50 (无量纲) 。企业应及时清理猪舍、废弃饲料等恶臭污染源,确保养猪场场界恶臭污染物排放浓度满足《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中集约化畜禽养殖业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臭气浓度70) 。

(2) 饲料加工粉尘影响分析

项目无组织粉尘主要产生于猪饲料拌。项目饲料加工设备选用拟选用新型、密封性较好的粉碎机、搅拌机 (已经配套设置布袋除尘器除尘设备) ,除尘效率99%,饲料加工过程中车间门窗关闭,粉尘主要影响车间内环境在饲料加工时保证粉尘无组织排放浓度低于1mg/m3。

(3) 大气防护距离

根据《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的有关规定: (1) 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 (2) 城市和城镇居民区,包括文教科研区、医疗区、商业区、工业区、游览区等人口集中地区; (3) 县级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的禁养区域; (4) 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规定需特殊保护的其它区域。在以上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的畜禽养殖场址应避开,若在禁建区附近建设,应设在禁建区的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场界与禁建区域边界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500m。项目不处在以上禁建区范围内,且在周围100m范围内没有城市和城镇居民区等敏感点。

根据《村镇规划卫生标准》 (GB18055-2000) 规定,养殖场养猪规模在500~1000头,其卫生防护距离在200~800m之间。

结合上述规定、恶臭源强和项目所在区域等自然环境状况,本项目的防护距离定为:距离项目场界周围500m范围,在这范围内不应建设集中住宅、文教科研区、办公楼、卫生服务机构以及其它公共建筑、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厂房等。

3.2 水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采用生物发酵床养猪法,无生产废水排放,主要为职工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场区办公、宿舍产生的洗手间废水和餐饮污水,排放量约87.6t/a,其主要污染物COD、氨氮、SS浓度分别为300mg/L、30mg/L、200mg/L。厂区排水主要是职工生活污水全部排入室外防渗旱厕,定期清掏外运,不外排至地面水体,对环境的影响不大。

3.3 噪声影响分析

生产噪声污染源主要来自三方面: (1) 粉碎机、搅拌机、饲料提升机等饲料加工设备运转产生的噪声。 (2) 猪只受到惊吓产生的尖叫声。 (3) 抽井水时,还包括水泵运转产生的噪声。为间歇噪声,噪声源强在75~85dB (A) 之间。

3.4 固体废弃物

(1) 职工生活垃圾:本项目职工生活垃圾按照每人每天产生量0.5kg计算,职工人数为10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5kg/d, 1.825t/a。由市政部门统一收集处理。

(2) 饲料加工收集粉尘

本项目年设计饲料加工采用布袋除尘器除尘, 粉尘产生量3.75t/a。除尘效率99%, 则粉尘排放量0.0375t/a。布袋除尘收集下来的粉尘量3.7125t/a, 收集后混入原料中重新加工成饲料。

(3) 病死猪和母猪分娩废物

本项目猪种引进优良品种, 仔猪抗病能力和成活率较高, 猪场每年约产生死猪15头, 加上母猪分娩废物, 年产生废物量合计为1.5t/a。病死猪和母猪分娩废物处理采用建造安全填埋井进行填埋处理。安全填埋井的设置应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HJ/T81-2001) 中的要求执行, 场内需设置两个以上安全填埋井, 填埋井应为混凝土结构, 深度大于2m, 直径1m, 井口加盖密封。进行填埋时, 在每次投入畜禽尸体后, 应覆盖一层厚度大于10cm的熟石灰;井填满后, 须用粘土填埋压实并封口。

4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 以期增加生产效率, 并减少对社会和环境的风险。其实质是生产过程中, 坚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 通过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和资源能源的合理配置, 最大限度地把原料转变为产品, 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本项目清洁生产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本项目采用先进、成熟、规范的猪场建设、杂交制种、饲料营养、生产工艺、卫生防疫、环境控制和粪污处理等方面规模养殖技术。

(2) 本项目实行种猪的集约化养殖,有利于各种废物的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可以很好的避免因散养造成的面源污染。

(3) 猪的饲料采用针对性强、配方合理的饲料,原料转化率高;

综上所述,项目对整个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采取了相应的治理措施,有效的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5 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本评价认为,项目选址于环境非敏感区,符合总体规划。所采用的设备和生产工艺符合清洁生产要求。各污染物经治理后可以实现达标排放,不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明显影响,同时可以获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因此,本项目建设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年中国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2]姬云飞.张启宏.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J].吉林畜牧兽医.2009 (30) :6-8

[3]黄志勇.浅谈畜禽养殖业项目环评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问题[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10:165-167

建设项目环评中清洁生产分析 篇8

1 建设项目环评中的清洁生产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与清洁生产时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都是预防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的污染, 两者均要求对产品的原材料、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进行深入、准确的分析, 有着很强的结合性[1]。

自从1997年国家出台了《关于推行清洁生产的若干意义》 (环控【1997】0232号) 文件以来, 清洁生产分析逐渐成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析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为提高环评的有效性, 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转变观念尤为重要, 转变被动地在工程设计的基础上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做法, 转变所提环保措施建议着重于末端治理的观念。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进行清洁生产的分析是对计划进行的生产和服务实行预防污染的分析和评估。

2 建设项目环评中清洁生产分析方法

1) 有行业标准的, 采用指标对比法。目前我国已颁布58项各行各业的清洁生产行业标准, 或者选用国内外同类装置清洁生产指标, 对比分析评价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

2) 无行业标准的, 多采用分值评定法。将各项清洁生产指标逐项制定分值标准, 再由专家按百分制打分, 然后乘以各自权重值得总分, 最后再按清洁生产等级分值对比分析清洁生产水平。

目前, 国内较多采用指标对比法。

3 环评中清洁生产分析存在的问题

1) 由于国内清洁生产指标体系不健全, 清洁生产基准数据的选取无充分依据, 建设项目环评报告只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及的生产工艺和清洁生产情况对项目建设提及清洁生产分析的内容。

因此, 环评报告中清洁生产分析主观性强、可操作性差;

2) 由于缺少行业先进水平指标, 在清洁生产分析中, 只能进行改造前后的对比, 而改造后所采用的技术是否先进, 无定量指标进行比照。

因此, 在环评报告中确定其采用的工艺技术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依据不够充分;

3) 目前, 我国清洁生产审核主要在现有生产企业中推行, 而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针对新建项目。

因此, 环评报告中的清洁生产分析大多流于形式, 对环评报告中提出的清洁生产建议和措施实际执行的很少, 甚至完全没有执行。

4 对策及建议

1) 业内人士提出针对新建项目环评中的清洁生产分析, 建议参照清洁生产行业标准执行, 如没有行业标准的项目, 类比同类行业进行清洁生产定性分析。

并在清洁生产分析中强化建设项目全过程工程分析, 对建设项目资源、能源利用、储运、开停车、检修、事故排放等状态下污染治理及排放进行全面的介绍[2];

2) 对于改、扩建项目环评中的清洁生产分析, 需要对原有项目进行清洁生产审核, 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基础上提出具体可行的清洁生产措施, 新建部分在原有工程的基础上, 达到增产不增污的效果;

3) 清洁生产分析过程中需依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名录》 (2011年本) , 及时了解环境保护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 以及国家和地方宏观政策的发展走向, 保持发展趋势的一致性, 从而使建设项目一开始就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4) 清洁生产分析针对预防污染的产生, 建设项目产生的废弃物可利用性及其处置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 即科学又经济的处置方案, 以及应给出具体落实利用的厂家;

5) 清洁生产分析过程中需要环评人员掌握清洁生产行业技术信息, 参考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 提出行业的先进工艺和设备, 以及清洁的原材料和能源等清洁生产措施;

6) 清洁生产分析中的清洁生产指标要力求定量化, 因此, 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 尽量选择可以量化的指标。

5 结论

清洁生产作为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引入到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中, 应对评价项目所涉及的原辅材料、生产工艺过程、产品等非常熟悉, 才能够主动发现问题, 从而提出清洁生产的解决方案, 从源头消除污染的产生。

但由于清洁生产工作开展时间不长, 还存在很多问题, 需进行研究和改进。避免清洁生产分析在环评报告中常流于形式, 执行力差的问题出现。

参考文献

[1]何光俊.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价中清洁生产措施的探讨[J].环境技术, 2003 (S1) :13-15.

环评审批及环境监察对策措施 篇9

关键词:环评审批,环境监察,问题,对策措施

环评审批以及环境监察都有其本身存在的程序过程, 而且非常细化, 比如环评审批可以分为项目建设的主导企业申请环评审批阶段、环境部门对相关项目进行核查的审批阶段、 对相关的建设性项目进行环评审批阶段以及对建设项目的环境进行相关的监察阶段等, 这些过程都是必须遵守的。本文主要对这些过程进行了分析。

1环评审批以及环境监察的主要实施程序

1.1项目建设企业申请环评审批阶段

在申请环评审批阶段, 项目的主要负责企业要针对项目对于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总结, 并且将这些影响总结成相关的报告呈现在环境主管部门面前。而且环评报告不能为了通过率而胡编乱造, 必须与项目的实际实施状况一致。

1.2环境部门对相关项目进行核查审批阶段

当环境主管部门收到项目负责企业的环评报告书后, 要对项目所在地进行实际的调查与分析, 并且对项目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总结。

1.3对建设项目进行环评审批

通过上述的考量, 环境保护部门就可以对项目进行最终的审批, 如果发现该项目对于环境质量有较大的消极影响, 就要联合环境保护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最终审批, 也可以举办相关的听证会, 保证公开性以及公正性。

在建设项4、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监察目通过环评审批后, 环境主管部门同样要对项目进行后期的跟踪, 同时在项目竣工后以及试产阶段同样要对其进行环境监察, 在环境部门对项目进行环境监察的过程中, 项目负责企业要办理相关的试生产通知书, 对于项目中不能达到环境标准的部分及时地进行整改。

2环境审批以及环境监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项目建设的环评审批程序过分繁杂

有上述的环评审批以及环境监察程序可以看出, 项目建设的审批过程是非常繁杂的, 而且要通过相关部门的一一审批才能通过, 由于审批程序的过分复杂, 导致项目的进度缓慢, 对于项目建设单位的积极性也是一种打击, 对于企业与政府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2.2对于违反环境相关条例的企业的处罚力度较低

如果建设项目没有遵守相关环境管理政策, 环境保护部门也没有对其实施严格的处罚措施, 而是采取较轻的处罚方式, 所以使得项目建设单位出现各种违规建设的行为, 将政府制定的环境管理法规不放在眼里。

2.3对于环境的“三同时”没有进行合理的管理

因为我国在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条款上规定, 项目建设过程必须与环境保护措施同时设计、施工以及投入生产, 但是环境保护部门并没有将这一政策法规落实到实际工作过程中, 仅仅对于项目建设前期的环评审批以及环境监察比较重视, 而且没有为此配置专业的工作人员。

3为环境审批以及环境监察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

1) 对环评审批的过程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

2) 不断提升环境保护部门之间的协作能力, 节省审批时间。

3) 对于环境的执法力度进行一定的加强, 并且依据相关法律进行环评审批。

4结束语

本文对环评审批以及环境监察的主要实施程序进行了分析:1项目建设企业申请环评审批阶段;2环境部门对相关项目进行核查审批阶段;3对建设项目进行环评审批, 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从而提出环评审批及环境监察的对策。环境监察部门只有严格审核建筑项目的相关材料, 并且对其进行实地考察, 才能对其进行审批, 除此之外, 在项目后期也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检查, 才能实现环评审批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晋海, 王颖芳..环评审批制度改革:进展、问题与对策[J].环境保护, 2015, (10) :32-36.

[2]夏以清.环评审批及环境监察对策措施的有关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 (10) :101-102.

上一篇:桑叶质量下一篇:安全用电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