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报告审计问题(精选11篇)
环境报告审计问题 篇1
一、研究综述
国外对企业环境报告和环境报告审计业务的发展较早。英国资本市场上的100强公司中有近一半发布了单独的环境信息报告,而且每份报告都附有外部审计人员或专家的外部保证声明。欧盟要求通过EMAS认证的所有企业提供合格的、经第三方验证的年度环境报告。日本也在2000年发布的《环境报告保证业务指针》中指出环境报告必须接受第三方机构审计。可见,开展企业环境报告审计或第三方鉴证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我国,环境报告和环境报告审计业务从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逐渐受到重视,2010年环保部公开征求《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意见,敦促上市公司积极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2011年6月发布了《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规定环境报告书中必须附第三方验证。由于我国现阶段对环境报告独立审计的条件并不成熟,我们称环境报告审计为“验证”,而并不是“鉴证”或“审计”,因此,我国对企业环境报告审计相关理论与实务问题的研究迫在眉睫。
二、开展环境报告审计的必要性
开展环境报告审计的前提是企业发布环境报告。环境报告由企业披露,同财务报告一样可以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消除道德风险,建立企业良好形象。与之相对应的环境报告审计则可以发挥监督功能,增加报告的可信性。然而,我国大多数的企业环境报告中并未提到鉴证或审计,即使有个别企业的环境报告中提到受到了环境监测部门等外部技术部门的核查,但都没有披露详细的审核程序和审核意见。还有个别企业在环境报告中提及“第三方认证”,但只是一些知名人士对企业所编制的环境报告意义的评价,这些都说明我国企业环境报告审计仍处于起步阶段。综上,发展企业环境报告审计是大势所趋。
三、环境报告审计的基本问题及其实践
(一)企业环境报告审计的定义。
我国企业环境报告审计作为审计领域的新秀,目前学者对其定义的理解主要有:一是环境报告审计可以作为治理工具,李雪等(2011)通过分析企业环境报告审计的内容和流程,对被审计单位环境报告的合法性和公允性作出评价,并以审计报告的形式供利益相关者使用。二是环境报告审计是一种应该履行的责任,彭菲(2014)的研究认为企业开展环境审计的初期应是政府环境审计,主要是针对企业遵守国家环境法规的情况、环保资金的使用情况、评估环境整治措施等开展审计,而保护环境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理应以民间审计为主,即由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环境报告进行审计,从审计人员要求、审计对象、审计标准、审计目标、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这几个方面来定义环境报告审计。三是环境报告审计发挥着监督和鉴证的作用,张艳等(2014)定义环境报告审计为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独立环境报告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合法、公允地发表审计意见,并提供具有较高保证程度的独立性的鉴证业务。笔者认为环境报告审计是指具有审计资格的审计组织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被审计单位有关环境活动进行监督、评价与鉴证,对被审计单位环境报告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进行评价的审计活动。
(二)审计主体。
我国的审计是以国家政府审计为主导,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共同发展。为了保证企业披露环境信息报告的真实性和公允性,要加快环境报告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发展,尤其是对社会审计组织的重视。环境报告的内容不同于以往的财务报告,不仅包括可计量的货币性信息,还包括大量的非货币性信息,涉及众多领域和技能要求。并且环境报告审计的委托人是社会公众,因此注册会计师自身的独立性也很重要,否则审计报告就不具有说服力。相对于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人员来说,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更加严格,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必须保持独立性,不能承担无法胜任的工作等,所以说社会审计组织如注册会计师更具有客观性、独立性和公正性。
(三)审计对象。
王艳鞥(2014)和李雪(2011)认为审计对象(内容)即为环境报告,审计内容是环境报告中包含的所有信息,反映的是企业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主要包括环境合规信息、环境会计信息以及环境绩效信息等。企业环境报告内容一般包括三方面的信息:一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是否具有环保理念,是否曾因为环境受到行政处罚等;二是与企业环境活动有关的资源进入;三是关于环保资金的披露。但目前环境报告信息较为主观,标准不一,因此开展环境报告审计存在很多困难。
(四)审计目标。
企业环境报告审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是指企业是否按照既定标准来编制环境报告,环境报告中披露的信息是否真实、公允,以及是否能保证其环境管理取得相应效率和效果。根据欧盟的EMAS,环境审计的分目标具体包括:一是监督检查企业是否遵守了环境保护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公司制度,是否受到行政处罚,以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二是评价环境活动是否科学、合理,以促使其符合可持续发展;三是审验环境报告,对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致性进行鉴证,促进其环境活动的科学发展;四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即环境绩效评价,以促进企业对环境活动的统筹安排。
(五)审计标准。
环境报告审计属于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评价标准是审计的前提条件。在环境报告的编制标准方面,在国际上影响较大的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以及国内近年来出台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等相关制度法规,都可以作为环境报告审计参考的标准,尽管如此,关于环境报告编制的统一标准和披露的评价指标体系还没有形成,所以相应的审计也无法顺利进行。
我国目前只对重污染企业的强制披露和自愿性披露做出了规定,并没有强制所有企业进行统一披露,并且审计准则上也没有关于环境报告审计的规范,只说明要第三方验证,却没有具体的验证标准。在验证标准方面,我国可以参考国际上早已存在的标准,如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ISO 14000评价标准,欧盟制定的EMAS标准以及日本发布的《环境报告保证业务指针》等。总之,我国只有先健全环境报告标准,才能制定相应的审计标准,开展审计工作。
四、环境报告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一)审计程序。
一般来说,审计程序的设计以风险导向型为主,以有效控制审计风险。企业环境报告中的错报风险是环境风险的主因,因此企业环境报告审计的具体程序为:第一,识别企业环境风险,可以从行业特点、环保法律法规、生产经营等方面进行了解。第二,从整体和认定的层面对企业的环境管理系统进行评价,帮助识别之后的程序中在整体和认定层次对企业环境报告评估的错报风险。第三,通过将识别的环境风险和不同层次的错报风险结合起来,识别环境报告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第四,根据不同情况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风险应对程序。
(二)审计方法。
环境审计方法一般可以认为是审计人员在对环境审计对象的检查、分析和评价的过程中,在收集证据、编写报告、做出审计结论和提出审计意见的过程中所采用办法的总称。环境审计方法主要包括:政府环境审计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审阅法、观察法、询问法、核对法等;内部环境审计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市场价值法等;社会环境审计如注册会计师会采用一些特殊方法,如“红旗”标志法、制造错误法等。
环境报告审计不仅应用到传统财务报告审计中的一些常规方法,还要应用到一些特殊方法,目前主要有费用效益分析法、经济评价法等,还可以通过程序分析,结合近年来企业发展的趋势以及环保意识和环保目标的实现情况等,分析该企业相关环境资产和负债信息的公允性。
五、结论
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对环境报告审计做了进一步的总结和研究,提出环境报告审计研究的定义,以及审计主体、对象、目标、程序和方法。我国应借鉴已有经验,健全和完善我国特色的环境会计准则和环境报告内容,并制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和指标体系,同时培养环境会计人才,积极有效地提高环境报告及其审计的总体质量。
参考文献
[1]温雪.浅析企业环境报告审计在我国的应用[C].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4学术年会论文集.南京: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4.
[2]彭菲.浅析企业环境报告审计的定义与程序[C].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4学术年会论文集.南京: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4.
[3]李雪,王纪瑞.企业环境报告审计程序初探[C].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昆明: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2012.
[4]王纪瑞.企业环境报告审计程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5]曹梅.企业环境信息的审计报告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6]李雪,王纪瑞.企业环境报告审计定义初探[C].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宜昌: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1.
[7]刘旭红.环境审计报告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2011,(30):38-41.
[8]李越冬,江纹,李俊.风险导向模式下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流程研究[J].财会通讯,2010,(31):107-108.
[9]李雪,黄业明.环境审计报告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6,(01):62-63.
[10]黄业明.环境审计报告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
[11]毕颜杰.环境审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
环境报告审计问题 篇2
一.摘要
政府环境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及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并且提出环境和资源保护中存在的违法行为,促进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加强环境管理。由于我国试行政府环境审计时间不长,现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随着 21 世纪环境问题的更加突出,为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便成为当务之急,环境审计也就成为必然。
本文介绍了政府环境审计的基础理论,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尝试通过对西方政府环境审计的借鉴以及对外国政府环境审计的深入分析,找出适合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发展的道路,以推动我国环境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本文通过对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同时,结合政府环境审计基础理论和对国外政府环境审计可借鉴之处的归纳、总结,提出了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政府 环境审计 国外国内
建议 二.引言
总的说来,我国的政府环境审计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几年的探索,逐步明确了以下一些问题:在审计对象上,以环境保护资金为主;在审计类型上,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在审计内容上,受上述审计对象和审计类型的影响,目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主要包括对环境保护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的审计,对环境保护投资项目的审计,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有效性的审计等内容。其中的后两项内容,是以环境保护资金为载体展开的。政府环境审计今后的发展,是继续探索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一方面,受国际环境审计发展的影响很大。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其一,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在促进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开展环境审计,组织各区域交流环境审计经验和信息等方面非常活跃;其二,自2000年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成立,并且审计署当选为委员会主席后,我们参与环境审计领域的国际交流进一步增多;其三,我们应该向政府环境审计经验丰富的国家学习,如荷兰、挪威等欧洲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在对海洋环境的国际协议方面的审计、对固体废弃物的审计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国家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可以说代表着一定的发展趋势,我们在对外交流中,也必然受到国际环境审计发展的影响。这促使我们在审计对象、审计方法、审计内容等方面进一步探索扩展,例如,今年在参加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按照会议的分工,我国要提供有关固体废弃物审计的案例。而在这之前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均没有开展过此类审计,为完成所承担的任务,审计署实施了对北京市医疗垃圾的审计调查,在组织方法、审计内容、审计方法、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另一方面,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还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三.正文
(一)政府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
就可持续发展理论来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人类对于自然的态度,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企业,在环境问题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为了推动企业积极开展环保工作,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等企业利益相关者都有必要了解企业的环境行为,掌握企业环境的现实状况,这样不仅有利于政府部门及时了解企业在环保方面的业绩,对企业的社会贡献作出公正的评价与决策,并据此了解宏观调控行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力度,为以后的政策制定和修改提供依据;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公众、债权人、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环境情况和环保形象,从而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合理有效配置稀缺资源。而环境审计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环境管理责任,揭示违法行为,促进和加强环境管理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理论上讲,无论政府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都可以开展环境审计。但纵观世界各国已经开展的数以千计的环境审计项目,绝大多数由政府审计机关组织实施,这主要是因为:一是政府是环境项目的重要投资者。由于环境保护项目大都投资大、回收期长,是典型的外部不经济,对于市场机制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环境问题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政府必须发挥社会行政管理的主导作用,政府自然成为环境项目的重要投资者。而政府投资者的地位也决定了政府审计机关自然成为环境审计的主体。二是政府审计机关具有极强的权威性。政府强化环境保护的措施是通过一系列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体现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又直接影响着环境保护的效果。政府审计机关代表国家执行环境政策、法律、法规的遵循性检查,可以对被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直接做出处理、处罚决定,具有极强的权威性。
(二)政府环境审计的内容
现阶段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及为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环境审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保资金筹集和使用情况。主要审查国家环境保护投资、排污费、综合利润留成用于治理污染的投资、专项基金、环境贷款等各项资金的形成、使用、回收、管理的合法性。二是遵守国家环境政策法规的情况。主要审查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按照规定采取了环境保护措施,环境指标是否符合国家的标准,建设项目是否遵守环保登记等制度。三是与环境问题有关的会计报表。主要审查环境活动会计估计的正确性及该类估计变更所产生的影响;环境管理费用支出会计处理的正确性;违反环境法规支付罚金的会计核算;已知环境负债的确认和报告;或有负债的计量与揭示等。四是确定被审计单位影响环境的因素,评价环境治理措施。影响环境的因素是一个单位能对环境产生正面或负面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等,如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可能产生的排放污染污物或噪音等。五是验证环境报告的真实性。环境报告审计主要是验证报告中有关内容的真实性,如验证环境措施是否已实施、环境保护投入的资金是否足额到位,环境保护工作是否取得了预计的效果,环境报告中所列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是否真实,环境报告的编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等。六是评价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环境管理系统是由为落实环境政策、控制环境因素、实现环境目标而建立的环境管理和所配置资源构成的。环境审计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进行了解,并分析被审计单位进行管理活动的相关记录数据,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制定了充分的环保政策,这些环境政策和措施是否有效,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的充分性、有效性做出评价。
(三)国外的政府环境审计的状况(以荷兰为例)
荷兰的政府环境审计工作开展较早。1989年,荷兰开始执行“国家环境政策计划”。该计划是反映政府环境政策的主要文件,它规定了环境领域大部分的-般性标准,这些标准是用来评价审计结果并得出审计结论的基本框架,审计人员可以参照有关标准检查执行情况。1990年,荷兰审计院将环境政策审计列为重要审计内容,正式将环境事项列入审计研究发展计划,此后审计院开展的所以审计工作都有义务在可行的情况下对环境事项进行检查。
1.审计依据
和中国相似,荷兰审计法律上并没有明确提到环境审计,只是规定最高审计机关有权进行常规审计(财务和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但政府会计法案2001第91款规定荷兰审计法院有权检查:由国家完全或部分持股的公共有限公司和私人公司(最少5%的股份);国家直接或问接给予补助、贷款或担保金的法人团体和合伙企业;履行法律规定的职能,按法律规定全部或部分接受税收资助的法定团体,如社会安全、教育、职业,介和广播媒体机构,这当然也包括涉及环境事项的各种机构和团体。
2.审计形式
荷兰审计院最常使用的是项目审计和政策审计。由于审计院在环境审计领域的重要任务
之,是审计若干重大环保投资项目的合规性和效率、效果性,因而项日审计运用频率很高。政策审计是针对某项政策和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研究,而且往往是项日审计的先导,因而政策审计也是一种经常使用的审计方式。
随着环境审计的重点从常规审计转向绩效审计,联合审计与跟踪审计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为联合审计便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考虑经济效益问题,而跟踪审计便于监督被审计单位是否采取有效措施,从而是有关问题得到更彻底的解决。
3.审计方法—主要是绩效审计
历年环境审计项目统计表明,常规审计11个,占总审计项日的20%左右,绩效审计共39个,约占总审计项目的80%,而且所有的常规审计项日都是在1996年以前开展的,1997年至今进行的都是绩效审计,这些都说明,绩效审计已经成为荷兰环境审计的主流。绩效审计按照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的分类,包括8类:A.环境政策审计;B.环境项目的实施情况审计;C.评价现存国家环境项目的影响或效果;D评价拟议的国家环境项日的影响或效果;E.审计非环境项门的环境影响;F.审计政府个部门或其它机构遵守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的情况;G审计政府遵循所签署的国际合约和协议的情况;H.审计政府环境管理系统。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环境项目的实施情况审计最多,达到26个,其次是对政府各部门和其他机构遵守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的审计,共有20个,再次是对环境政策和现存国家环境项日的影响或效果的审计,分别有14个和13个。值得指出的是,开展审计最少的是拟议的国家环境项目的影响或效果和非环境项日的环境影响,各有2个项目,这也反映了对此类项目审计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
图1 荷兰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类型统计图
(四)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存在的不足
审计部门不可控制的因素
(1)审计方面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相关的法规不够健全,法制工作相对比较薄弱,一些审计人员的执法意识淡薄,缺乏敏感性,仍然停留在原来传统的查处违法违规问题的做法上,导致审计机关依法处理难。政府环境审计查出的违法违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上级部门领导造成的,也有下级部门执行不到位造成的。但这些都是表面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相关制度和处理措施不够健全,相关部门执法不严。
(2)审计人员及社会公众对环境审计的认识不足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其发展纲领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然而,长期以来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使得我国的环境
问题异常突出。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环境造成的损失都在千亿以上,而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呈逐年均递增的态势,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严重危害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目前,加强环境管理的重要性人们已经得到共识,但对于如何加强环境管理
以及环境审计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等问题,人们的认识普遍不够深入。另外,由于我国环境审计开展较迟,关于环境审计的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都还显得不成熟。这种状况导致很多的审计人员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对环境审计的认识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环境审计 的纵深推进。
(3)环境执法力度不足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已颁布了《环境保护法》等,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环保执法手段、执法能力和执法力度却远远落后于现实经济社会生活需要。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环境执法主要依靠环保部门,缺乏审计部门的环境审计的监督。而审计部门与环保部门对环境的监督,无论是监督的对象,还是监督的侧重点和技术方法等都有很大的不同。
(4)政府环境审计操作难度较大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环境还不能适应广泛开展全面、独立的环境审计的要求,尤其是环境保护涉及面比较广,来源渠道比较多,基层审计人员少、任务繁重,很难对环境保护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深入彻底地审计。加之,我国审计机关一直以来主要搞财务审计,审计人员大多数仅仅掌握财会知识,对项目预算、施工等方面的工程专业知识不太了解,很难深入全面地审计工程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
审计部门可控的问题
(1)环境审计内容单一,实施滞后 按照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的发布的指南,环境审计应当采用覆盖各种审计类型,既包括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也包括环境绩效审计,三者从不同的侧面执行着环境审计的监督、鉴证和评价职能,组成了完整的环境审计。一般来说,环境财务审计侧重于审查财务报表或环境报告中披露的环境信息的公允性和可靠性;环境合规性审计侧重于检查国内外各种环境法规制度的遵守情况,而环境绩效审计则侧重于考察和分析各种环境管理活动的绩效状况,提出改进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设性意见。我国现在环境审计的工作重点基本局限于环保资金的合规性审计,即主要鉴别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守了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这使得环境审计成为事后审计,其作用也主要限于消极防范,尚未起到对环境保护应有的促进作用。
(2)缺乏环境审计评价指标指引 被审计项目的评价指标是审计人员衡量、评价被审计项目绩效的标准和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依据。环境审计评价指标关系到对审计事项的评价是否客观、公正,关系到审计结论是否成立并能被理解和接受。但是选择环境审计的评价标准困难重重,主要是因为相当一些的环境问题不仅涉及范围广,而且因为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而造成评价困难。目前,我国尚缺乏一套有效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指引,无论是环境审计评价的角度、评价的依据还是评价的尺度都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审计机关在选择评价指标时,往往依赖于自己的职业判断,各自为政,这既不利于控制审计风险,也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及合理性,进而大大影响了环境审计的效果。
(3)环境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环境审计是一項综合性的工作,环境绩效审计不但需要财务知识,更需要环境工程方面的知识,另外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而我国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对于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显得有些准备不足。我国现有审计人员绝大部分是会计、审计或经济类专业的人员,几乎没有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环境法规等方面知识背景,因而提升环境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是当前环境审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针对我国的政府环境审计的不足和国外的情况提出一些建议
(1)强化环境审计宣传力度 开展环境审计,必须要求人们在生活中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审计人员审查监督政府、企业等单位的具体执行效果 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各级审计机关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传播渠道,加强对环境审计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公众充分认识到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审计机关还可以通过环境审计环保资金、环保项目、资源的合理开采和利用
(2)强化环境执法力度 我国从宪法上确立了环境审计实施的法律权威性 审计机关行使审计监督权,在审计结论和决定中对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作出的处罚,具有强制性,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应当协助执行。一般情况下,审计机关的各种处罚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执行,能够即时纠正违反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问题。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和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
(3)拓宽环境审计的范围 从纵向来看,环境审计的范围包括有关环保法规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效果;环保措施、技术的合理性、科学性、经济性以及环境风险评估;环保资金征收、管理、使用的完整性、可靠性、合理性、有效性。从横向来看,环境审计应包括自然、经济、社会这三部分,因此,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不断扩大污染治理措施的专项环境审计;(2)重点启动环境绩效审计;(3)结合经济责任审计考评各级领导人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此外,审计工作不仅要经常化,制度化还要规范化。
(4)建立环境审计评价指标指引 要保证政府环境审计的权威性、可接受性,取得良好的审计效果,审计机关应针对不同的审计类型和不同的审计目标,分别建立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的审计评价指标指引 我国在建立政府环境审计指标指引时,应考虑绩效评价的特殊性,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同时,应遵循可操作性原则,充分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评价的可操作性,对一些难以量化的、对被审计项目将会产生重大影响的资源和耗费,也应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进行估量,并纳入评价范围。
(5)加强国际间环境审计的交流和协调 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的增强,环境问题已超越国界,形成和发展为国际环境问题。并且随着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潜伏性影响不断显露,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不再是仅依靠一国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应对国际环境问题的是国际环境保护,即各国政府、国际社会、各国民众共同对环境问题采取措施或行动。
(六)结术语
本文首先介绍了什么是政府环境审计,环境审计是绩效审计的重要主成部分,基于现在我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审计也越来重要了。本文针对我国审计部门可控和不可控的因素,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从中我们也发现环境审计的未来仍然很严峻。通过荷兰的绩效环境审计的大范围展开,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方向和不足。鉴于篇幅有限,论文对政府环境审计的技术方法、政府环境审计准则、标准和政府环境绩效评价等研究没有涉及,希望别的学者可以继续研究,为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与完善进上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耿建新、房巧玲:《环境审计研究视角的国际比较》,《审计研究》2004年第2期
【2】杨肃昌、孙岩:《环境审计及其环境报告的发展》,《中国审计》2008年第1期
【3】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
【4】陈正兴,《环境审计》,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5】 刘长翠、孔晓婷:《环境审计风险的理论定位: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计与经济研 究》2005年第11期
【6】南京市审计局课题组:《我国政府审计风险的产生及其规制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 年第1期
【7】蔡春、陈晓媛:《环境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分析 篇3
关键词: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建议
一、会计审计诚信问题概述
会计审计诚信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要求会计工作者在从事会计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讲究诚信,实事求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会计作弊行为带来了更多的操作空间,利润诱惑因素变得更多、更繁杂,所以在信息时代如何确保会计审计工作的诚信开展是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一直关注和努力的方向,而就目前情况来看,会计诚信问题不仅要求工作人员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精湛的专业技术,更需要其完善相关的服务理念,在遵守我国既定的法律规范和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确保会计审计工作高效、高质的完成。
二、信息环境下产生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的原因
就目前情况来看,会计诚信审计诚信问题是现阶段业内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而之所以在当前的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工作中会产生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环境下会计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峻。信息环境下,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同时给信息舞弊等行为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而就目前信息环境下会计信息的传递和使用状况来看,相对于所有者,经营者对于会计信息的利用和知晓权处于更加优势的位置,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作经营管理工作的不断进步,企业的经营主体和所有主体往往不是同一主体,这样一来,由于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就很可能导致企业的经营者逆向选择问题的发生,也就导致了审计诚信问题的发生。
(二)我国既有的会计制度不够完善。就目前我国企业所使用的会计制度来看,依旧处于发展的阶段,现行的会计制度很难满足信息环境下企业的需要,进而导致企业更多的经济活动并面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对其进行根本的约束和保障,新的会计制度也很难在企业内部转化成为对应的财务信息,这样一来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也就给会计审计中诚信问题的出现留下了更多的空间。
(三)企业缺乏良好的会计审计工作环境。就目前企业的实际审计工作来看,缺乏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是导致诚信问题的又一重要因素。即一方面表现在企业对于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对涉事人员诚信培养教育的力度不够高,涉事人员抵不住信息环境下给其带来的各种诱惑,自身操作信息化软件的技能不够高,进而导致了虚账、假账等诚信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是一些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防范工作中存在一些缺陷,即在利用计算机等应用设备开展会计信息审计工作时并没有设立防火墙等界限,缺乏对设备的维护和安全管理,进而加大了会计审计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的可能性,也就导致了会计审计工作中各种诚信问题的发生。
三、有效解决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的建议和意见
由上述分析可知,会计信息不对称、既有的会计制度不完善、缺乏良好的会计审计工作环境等因素都是导致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中存在诚信问题的重要因素,而如何有效的缓解和解决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中的诚信问题,笔者在掌握了以上原因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一)在企业内部建立和落实会计委派制度。在企业内部建立和落实会计委派制度是有效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的重要方法。即在信息化环境下,要突破传统的主要依附于单位负责人的会计审计面模式,而是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各个部门,形成各个部门有责任,人人肩上有任务的工作氛围,进而就可能将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诚信问题在事前做到预防和规避,使企业的内部管理者能够及时、有效的获得相关的会计信息,在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对称目的实现的基础上确保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做好会计审计制度的完善和优化工作。做好会计审计制度的完善和优化工作是解决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中诚信问题的根本保障。这就要求企业从以下两个基本的方面着手。即一方面要从现在的信息环境出发,建立完善的信用档案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完善的信息化信用管理体系,在管理体系中通过完善想相关的奖惩制度,规范各项会计审计行为等措施来提高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质量;另一方面,要以我国相关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体系为依据,建立健全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其能够切实的应用到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中去,以确保企业的各项会计审计工作都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询。
(三)做好配套的监督控制工作。在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中做好配套的监督控制工作是确保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得以高效运行的又一重要方法,即企业一方面要在企业内部成立独立的会计审计监督机构,并明确监督机构各个人员的职责和义务,落实岗位责任制和轮岗制;另一方面要以我国既有的法律规范为依据,在企业内部建立具体企业特色的监督控制制度规范,细化相关的准则和标准,并根据企业的审计业务活动不断的完善和优化,以从根本上使会计审计诚信问题得以规避和防范。
(四)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会计审计环境。良好的会计审计环境的营造和构建和建设企业会计审计工作诚信问题,提高会计审计质量的又一重要举措,所以企业领导首先要加强对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以身作则,并做好适当的宣传和引导工作,使得企业能形成一个人人重视会计审计、参与会计审计的工作氛围;其次,要加强对企业涉事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通过建立和完善与涉事人员直接关联的奖惩机制来有效的提高涉事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并通过优秀典型的引导来端正涉事人员的工作态度,避免人为道德因素造成的失误;此外,要加强对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力度,使其能够数量的操作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工作软件,进而使得人为技术失误造成的会计审计诚信问题得到有效的规避。
(五)在企业内部营造安全的信息处理环境。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安全的信息处理环境是规避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中的诚信问题,提高会计审计质量的又一保障措施。具体操作中企业不仅可以对相关工作人员身份及相应的缺陷确认进行设置,还可对一些重要的会计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同时还可以采用防火墙等技术手段来提高财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进而使得企业的会计审计诚信问题在信息环境下得以有效的规避和解决。
结语:总之,诚信问题对会计行业来说至关重要,它是会计行业的行业规则、立业之本,但就现阶段会计行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来看,诚信问题却在挑战着会计行业的底线。所以作为多年的财务会计工作者,一定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把握自己从事会计行业的初衷,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善于发现现阶段会计审计工作中存在诚信问题的原因,并及时的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共同为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的会计环境而努力。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本文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是对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的探索性分析,笔者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实际工作中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珺.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和审计的影响分析.[J].《财会学习》.2016(03)
环境报告审计制度研究 篇4
一、环境报告第三方鉴证与审计现状
(一) 国外环境报告第三方鉴证与审计现状国外关于环境报
告的研究历史较长, 与之相应的审计业务开展的比较丰富, 比如在日本、欧洲、英国等国家或地区已积累了很多成熟的经验。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早在2000年就已经发布了《环境报告保证业务指针》, 2002年, 日本经过审计的企业环境报告比例已经达到了20%。1993年, 欧共体议会决定实行经济管理与审计计划 (EMAS) , 并且要求通过EMAS认证的企业必须提供年度的并经过合格的第三方验证的环境报告;与之类似的环境认证计划还有英国质量标准7750 (BS7750) 、国际质量标准ISO14001。换言之, 该类环境认证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环境审计的发展。在英国, 发布环境、社会及可持续性报告是自愿的。Glimour (2001) 在一份报告中写到, 英国资本市场中的100强公司中有49家发布了用来说明环境问题或公众问题并包括一份外部审计人员或其他专家的保证声明的单独报告。目前几乎所有的大公司都会在其年报或单独的环境报告中披露环境信息, 许多公司也都将其环境信息加以鉴定, 并且这种鉴定是自愿进行的, 与法律法规或ISO14001标准无关。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在2005年做了关于“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发布及其是否经过保证”的研究, 指出:企业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经过保证的比例, 英国高达53%、澳大利亚为43%、欧洲国家为41%、日本为31%、加拿大和美国分别为10%和3%。
由以上资料可以看出, 开展企业环境报告审计或第三方鉴证已是大势所趋。然而, 另一方面, 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方面, 关于环境报告审计的做法更常见的是对环境报告进行“鉴定”或“认证”, 其提供的报告大多数被称为鉴定报告或认证报告, 而很少叫做审计报告或鉴证报告的, 并且这种鉴定大都是自愿的。公司在公开披露其环境报告时大都是自愿的行为, 并且不存在公认的环境报告准则或标准, 对环境报告鉴定方面的一些硬性规定主要来自于一些环境管理规则如EMAS要求经其认证的公司每年需公布经过外部鉴定的环境报告。2000年6月, GRI公布了它的可持续性报告准则, 英国航空公司、美国福特汽车和壳牌石油公司等国际知名公司成为GRI报告准则的试点公司, 以这个准则作为其环境报告的编制基础。因此, 可以预测, 未来的环境报告审计业务会更加规范, 其应属于鉴证业务的一种, 并且也应该是一种提供较高保证程度的业务。
另外, 国外对环境报告外部鉴定者的专业素质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特别强调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 在这点上与财务报表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几乎是一样的。因为外部鉴定者如若没有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 不能保持执业的独立性, 就很难保证其执业结果的真实、可信, 这样就会大大降低企业环境报告的可信性。目前国外企业环境报告的外部鉴定几乎都由四大会计公司的“可持续性”小组或是大型的环境咨询公司来担任。例如日本的第三方审查机构是一个由7家单位组成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审查协会”, 其中一方就是毕马威国际会计公司, 该协会对通过审查的企业环境报告书提供审查意见和J-SUS标识, 作为认证标识使普通公众对其可信度进一步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审查并不是法律法规强制的行为, 而是一种企业自愿性行为。
(二) 国内环境报告第三方鉴证与审计现状
我国企业环境报告审计尚处于理论研究探索阶段。虽然有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定期披露环境信息、发布环境报告有助于树立企业自身良好的社会形象, 增加竞争优势, 但是纵观这些已经发布的企业环境报告, 可以发现:为数众多的企业环境报告中并未提及任何鉴证或保证;个别的企业环境报告中提及了企业内部的审核程序;个别的企业环境报告中提及以环境监测部门等作为技术核查单位, 但并未详述审核程序, 也未披露任何审核意见;个别的企业环境报告中专门提及了“第三方认证”, 实则为部分知名人士对企业编制环境报告意义的评价, 并未对企业环境报告内容提供任何保证。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开始编制《健康安全环境报告》, 是我国最早以非财务报告形式发布的环境报告书, 其在公布2006年社会责任报告时曾提出“将开展2007年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审计联系”, 但其2007年和2008年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仍然没有经过第三方审计, 只是在2009年聘请润灵公益事业咨询对《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2008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价, 并出具评价报告, 并未开展第三方审验。海尔集团可以说是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做的最好的企业, 但在其历年的环境报告书中只是提及第三方认证, 并不能称之为独立的“验证”或“审计”。这与国外企业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 2011年6月发布的《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中指出企业编制的环境报告书需经过第三方验证, 并且指出:第三方验证指除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之外的独立专家学者或有影响力的个人及组织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对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过程和报告内容进行审核和监督的行为, 第三方验证结果一般刊载在企业环境报告书中, 旨在提高企业环境报告书的可信性。由此可见, 我国对环境报告审计的叫法也和国际通行做法一致, 即称为“验证”, 而没有称之为“鉴证”或“审计”, 这无不说明了现行阶段下对环境报告开展独立的类似于财务报告审计的做法条件并不成熟, 研究新形势下企业环境报告审计相关理论与实务问题势在必行。
二、环境报告审计制度面临的挑战
(一) 审计对象 (审计内容) 面临的挑战
环境报告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独立环境报告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合法、公允发表审计意见, 并提供具有较高保证程度的独立性的鉴证业务。审计对象即为环境报告, 审计内容是环境报告中包含的所有的信息。企业环境报告与企业财务报告不一样, 其反映的内容是企业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鉴于企业参与环境活动的复杂性以及难计量性, 所以环境报告中反映的信息不像企业财务报告那样主要以数字性信息为主, 并且有一定的确认计量标准, 而环境报告中包含的信息主要有: (1)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遵循了相关环保法规的规定, 即合规性信息; (2) 企业环境活动的财务影响, 即环境会计信息; (3) 企业环保资金的运用、投入及产生的效益情况, 即环境绩效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各有不同的特征, 有些是定量的、客观的、历史性的, 如环境会计信息、合规性信息, 这类信息审计起来程序可以借鉴传统财务报告审计流程;而有些信息则是定性的、主观的、未来性或预测性的, 如绩效信息, 再加上环境的不断变化, 标准的不统一性, 这在客观上就导致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的难度较大, 审计方法和程序也不能借鉴传统的财务报告审计流程。
(二) 审计主体面临的挑战
我国审计组织形式有三种:政府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 这三种组织都可以对企业环境报告实施审计。从实践上看, 我国目前并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报告审计业务, 相关业务的开展大都是国家环保部门进行的一些环境绩效评价, 如2011年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绿色证券政策研究”课题组对7大重污染行业161家上市公司进行的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 并出具了评估报告;也有一些企业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相关的环境信息, 但是注册会计师并未形成专门的审计意见;企业自身编制的环境报告书也大都是由管理部门制定, 其中内容大都是报喜不报忧, 并没有真正展开自我评价;而2011年的《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中也没有指出应该由谁担任第三方来对环境报告书进行验证。对于环境报告审计主体的选择, 可以借鉴企业财务报告审计的做法, 即由注册会计师来担任, 因为注册会计师相对于政府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来说, 更容易做到客观、独立、公正的发表审计意见。但是, 鉴于企业环境报告审计中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仅仅依靠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尚有很多困难。
(1) 关于专业胜任能力。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中明确指出:鉴证人员必须要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 这对执行环境报告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来讲同样适用。但是, 考虑环境报告与企业财务报告的内容有很大差距, 其中不仅包括以货币性信息计量的内容, 还包括非货币性计量的技术指标, 不仅涉及会计、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 还涉及很多环境领域方面的知识、技术, 以及相关的环境法规、协议和章程, 还有一些国际性的环境标准、编制指南等,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但应具备会计、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 还要掌握其他诸如环境科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 这就对我们现在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 选择与其他专业人士 (比如环境专家) 联合开展环境报告审计将会成为必然之选。
(2) 关于审计独立性。我国鉴证业务基本准则规定:鉴证业务要求鉴证人员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对鉴证对象提供鉴证意见, 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的信赖程度。这里对鉴证人员提出的要求是不仅形式上做到独立, 并且实质上也要独立, 只有做到独立, 才能增强信息使用者的信赖程度, 有助于其做出正确的决策, 管理层的受托经济责任才能得到确立和解除。环境报告审计正是由于企业管理层的受托经济责任拓展到受托环境责任而产生的, 企业的受托环境责任是指在企业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中对环境资源委托人所应承担的责任, 包括企业执行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的责任和向委托人报告执行情况的责任。而环境资源属于公共物品, 广大社会公众可以看做是环境资源的所有者, 环境审计的委托人便是社会公众, 而从广义上来看, 注册会计师也可以看做是环境资源的使用者和受益者, 注册会计师如何保持审计独立性, 将会受到更大的威胁。
(三) 审计标准 (审计依据) 面临的挑战
我国鉴证业务基本准则规定:鉴证标准是指用于评价或计量鉴证对象的基准, 当涉及列报时, 还包括列报的基准。标准可以是正式的规定, 如编制财务报表所使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也可以是某些非正式的规定, 如单位内部制定的行为准则或确定的绩效水平。在具体鉴证业务中, 注册会计师应采用适当的标准, 运用职业判断, 来评价标准各项特征 (相关性、完整性、可靠性、中立性、可理解性) 的相对重要程度。并且强调作为鉴证业务, 标准应该是能够被预期使用者获知。在环境报告编制标准方面, 国际上有由全球报告创制组织 (GRI) 制定的环境报告框架, 我国近年来也出台了相关的一些规范, 比如《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等, 这对规范企业环境报告的编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标准, 但是从这些法规条文上看, 文件给出的只是一个框架结构, 包括企业环境报告书的编制原则、工作程序、编制内容和方法等, 内容主要涉及高层致辞、企业概况及编制说明、环境管理状况、环保目标、降低环境负荷的措施及绩效、与社会及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等一些非财务信息的说明, 对于具体的环境活动产生的财务影响并没有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 没有形成关于企业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等的确认计量准则。并且关于环境报告书的编制, 我国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强制性的要求, 大多数企业仍然选择自愿披露或选择性的披露对自身有利的信息。从审计准则来看, 也没有专门针对环境报告审计的规范, 只是在相关规范中提出应进行第三方验证, 至于应该参考何种验证标准, 并没有进行说明。而国外很早就制定了相关的可供参考的验证标准, 比如日本2000年发布的《环境报告保证业务指针》, 欧共体制定的EMAS计划等。因此, 我国要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报告审计业务, 必须要建立健全环境报告标准。
(四) 审计方法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财务报告审计业务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等, 这些方法也同样适用于环境报告审计当中。如可以运用检查相关文件和函证环保部门的方法, 验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是否遵循了相关的环保法规的规定 (因为涉及重大污染或有环境违法行为, 通常会受到环保局的行政处罚或相关处理) ;再如可以通过分析程序, 结合企业近些年的发展趋势以及环保目标的实现情况、有无环境友好型技术及产品等, 分析企业相关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的信息是否公允。但是鉴于环境报告审计的特殊性, 只是运用这些常规的方法远远是不够的, 比如为验证企业污染物 (包括温室气体、固体污染物、噪声、危险化学物质等) 的排放量、污染物浓度等指标的真实性, 需要用到环境检测的技术和方法;对于披露的环境效益和环境费用信息, 需要用到环境经济学中的费用效益分析法、经济评价法等验证其合理性;对于企业与社会及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信息的披露, 仅仅检查企业提供的相关报告还是不够的, 还需要对企业环保活动的效益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通常这需要较长的一段时期, 并且要进行大量的走访调查来进行综合的评价。所有这些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三、环境报告审计制度完善建议
(一) 审计方式———强制性审计为主, 自愿性审计为辅
国外企业对环境信息的公开、充分披露非常重视, 并且企业管理层也十分重视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在一些欧洲国家, 比如英国, 企业发布环境、社会及可持续性报告甚至是自愿的行为, 并且为了加强其在报告中所披露信息的可信性, 更愿意对环境信息进行外部鉴定 (即被审计) ;而有些国家政府则非常重视对环境信息的审计, 制定并发布了相关的环境信息验证标准、规范, 并要求企业发布经第三方验证的环境报告, 比如日本。但是从整个国外的发展现状来看, 环境报告审计更常规的做法则是企业开展自愿性环境信息披露与鉴定。而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 结合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的披露现状, 自愿主动的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仍占少数, 并且这些企业也只是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的需求, 选择性的披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真正公允、真实反映企业实际环境状况的企业是少之又少。从我国近些年颁布的相关规范来看, 2003年国家环保局发布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 规定企业“必须”和“自愿”公开环境信息的内容与方式, 并且鼓励企业发布年度环境报告书并在企业网站或政府网站上公布;2006年制定的独立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中提出应增加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2006年9月深交所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 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上第一部指导企业发布环境报告的指导文件;2011年6月发布的《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中第一次明确指出企业编制的环境报告书需经过第三方验证。从鼓励企业自愿披露环境信息, 到上市公司必须发布年度环境报告, 再到环境报告需经过第三验证, 整个过程历经了自愿实施到强制推行,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要想保证企业环境信息的真实、公允, 必须推行强制性审计, 只靠企业自愿性行为, 是很难保证环境信息的可靠性的。
在此, 笔者认为在我国开展环境报告审计必须实行强制性的做法。首先, 由国家出台相关法规统一要求企业必须要披露经独立第三方审计的环境报告, 否则的话必须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可以先在重污染行业的上市公司推行, 然后再推广至一般需要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其次, 证监会等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环境报告行为的监管力度, 并出台相关政策来规范企业的报告行为;最后, 相关准则、规范制定部门尽快制定并完善环境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环保法规等规定, 以更好的为环境报告审计提供合适、可用的审计标准。
另外, 鼓励企业开展自愿性环境报告审计, 即企业内部可以设置相关部门 (审计人员可以由企业管理层、财务人员、涉及环境活动的工程师以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员担任) 对企业编制的环境报告进行自我评价与审计, 并出具内部审计报告提交给管理层以进行后续的改进。为了让企业更好的开展自愿性审计, 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持, 比如发现违规行为, 可以给予一定的处罚豁免;自愿审计开展较好的企业可以优先获得国家的环保专项资金项目、优先推荐清洁生产示范项目或者其他由国家提供资金补助的示范项目等等。
(二) 审计主体———注册会计师为主, 其他相关人员联合审计
环境报告审计业务是一种鉴证业务, 为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 需要审计人员必须客观、独立。因此, 笔者认为审计主体最好由职业团体———注册会计师来担任。一方面注册会计师都是会计、审计方面的专家, 有的还精通法律、计算机、工程建设等方面知识, 熟悉审计流程, 即使是开展新的业务类型的鉴证业务, 上手也快;另一方面, 作为职业性团体组织, 注册会计师不隶属于审计委托人, 也不隶属于被审计单位, 独立性较强, 比较符合鉴证业务的要求。但是, 由于环境报告审计内容中涉及很多企业的环保机密信息, 比如污染物的排放情况、环保绩效情况、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而企业公开披露的信息往往会经过修饰, 或鉴于注册会计师的取证权限, 导致其在收集证据时可能会出现被审计单位不配合、审计范围受限的情况, 所以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 比如环保部门的审查结果可以向会计师事务所提供, 或政府部门也可以授权注册会计师一些查证权限。还有就是考虑现行条件下, 打造一批具有专业环境知识的注册会计师具有很大难度, 所以, 首先可以考虑在审计小组中吸收其他专家进行联合审计, 比如可以组建专门的环境信息审计团队, 聘请环境专家或者具备实施环境信息审计所需的相关知识的人才, 使得团队各成员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和优势, 各司其职, 协同合作;其次, 加强对现有注册会计师的培训, 使得参与环境信息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具备环境专业知识, 以适应环境报告审计需要, 并且培训工作要贯穿整个执业生涯;最后, 待条件成熟时, 建议专门的环境报告审计师资格考试制度, 对从事环境报告审计的审计师进行资格认证, 达到一定标准并取得执业证书的注册会计师才能参加环境信息审计工作, 从而从根本上提高环境审计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业务素质, 保证环境报告审计质量。
(三) 开展与财务报告审计的整合审计
企业财务报告审计是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了解的基础上, 进行风险评估和应对, 最后就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是否合法、公允出具审计意见的过程, 而环境报告审计也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环境等进行了解, 进而开展相应的审计程序, 并且审计主体都选择由注册会计师来担任, 因此, 考虑审计成本效益原则, 可以开展环境报告和财务报告的整合审计, 可以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 同时对环境报告和财务报告进行审计, 从而减少重复的审计工作, 提高审计效率, 节省审计资源。
(1) 从报告期间和报告内容上看。企业通常是以一个会计年度为单位发布环境报告, 而财务报告通常也是以一个会计年度为单位进行编制, 因此, 从报告期间来看, 二者是一致的;从报告内容上看, 环境报告中的很多环境信息的披露以及环境会计信息方面的内容可能会与财务报告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复, 比如环境报告中单独反映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和费用, 这些都是财务报告中资产、负债、成本和费用项目的组成部分;再如环境报告中关于企业环境资源的消耗量, 污染物的排放量等信息, 与财务报告中的营业成本、营业费用等数据又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如果同时对环境报告和财务报告进行审计, 对注册会计师来讲, 可能会存在对审计资源的分配不足、部分内容重复审计的问题;而对于被审计单位来讲, 则会加大审计费用。所以考虑整合审计, 二者相互对应、互为参照, 从而提高审计效率。
(2) 从审计流程上看。现代财务报告审计普遍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运用风险管理理论, 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 最终出具审计报告。鉴于环境报告审计内容和财务报告审计内容具有一定的融合之处, 也可以运用风险管理理论, 首先确定审计目标, 然后对被审计单位环境活动进行了解, 包括内部环境和环境管理系统, 在充分评估环境审计风险之后, 进行风险应对, 最终出具环境审计报告。整个审计流程中, 每个阶段都要充分考虑整合审计的可能性, 比如进行风险评估时, 二者都需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了解, 这里可以统一了解环境, 分开评价风险, 从而达到提高审计效率的目的。
(3) 从审计方法上看。常规的财务报告审计方法如询问、观察、检查、函证、分析程序等, 都可以在环境报告审计中运用, 当然需要注意具体在运用时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比如询问方法的运用, 在两类审计中所询问的对象和内容必然是不同的。
(4) 从审计人员的委派上看。不论是财务报告审计还是环境报告审计, 二者都要求审计人员要做到独立、客观和公正, 并且具备专业胜任能力, 对事务所来讲, 共同的要求就是都要建立和完善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但是鉴于二者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不同, 所以事务所在委派审计人员时, 需要考虑两种审计的不同要求。对同一家企业如果需要同时开展财务报告审计和环境报告审计业务, 可以委派两个项目小组同时进行两种审计, 对于环境报告和财务报告中内容交叉的项目可以合并审计 (实际的做法是这些项目的审计由同一人担任, 但是他同属于两个项目小组) , 即该部分审计证据可以运用在两种审计当中, 但是各自出具审计报告。这种做法可以有效的保障审计取证的效率, 不会造成重复审计, 但是其缺点在于必须保证两种审计在同一时期进行, 不然会造成审计证据缺乏时效性, 影响审计结论。
参考文献
[1]谢斯静:《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看环境审计》, 《林业经济》2010年第9期。
审计存在问题整改报告 篇5
我们接受委托,对贵公司20__年生产、产能建设中永久性占地和临时性占地发生的永征地补偿费、临时占地补偿费、油水淹地补偿费以及与油田生产占地相关的土地补偿费用支出和土地事业性收费支出进行审计。贵公司的责任是向我们提供与此相关的情况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负责,我们的责任是对土地征地费用和临时占地费用支出的合理性发表审计意见。我们的审计是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进行的。在审计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包括检查占地认定单,计算补偿金额、测量占地面积,观察耕地种植作物等我们认为必要的审计程序。
一、基本情况:
贵公司是石油生产企业,全年因钻井、作业、采油(包括提捞)、油水管线施工以及管线、井口跑水跑油等原因,需进行永久性征地和临时性占地,跑水跑油时需对水污油污的农作物进行补偿。公司在内部管理控制方面,将与此有关的事务交由工农事务办统一负责。工农事务办依照贵公司经营管理制度汇编中《施工用地管理办法》、《施工用地及补偿标准》等相关文件处理有关事务。因此,我们对工农事务办20__年全年的土地占地认证单(占地费用支出凭证)以及工农事务办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了详细审计。
贵公司20__年全部生产、产能建设用地1181336M2(1772亩)。本年永征地面积147750M2(221.62亩),其中征用井场面积7M2(60口井),通(井)路面积65207M2(约8694延长米),卸油点9463M2,供电线路线杆占地1080M2(120根杆)。临时性占地面积897700M2(1346亩),其中管线开沟地面积61147M2(管线61147延米),短地面积79215M2。水淹地面积24230M2(36.34亩)。油污地面积111657M2(167.48亩)。
根据工农事务办的认定标准计算本年应发生土地补偿费金额7,979,192.23元(根据同样的原始单据,工农事务办计算数为7,984,050.00元,计算误差4,857.77元。李蕾20__年12月30日电话提供)。内容分别如下:永久性征地费用(包括井场和通井路)2,630,306.08元(附表1);临时性用地补偿费用4,556,682.59元(附表2+3 +4),
其中:短地补偿费617,887.00元(附表3),管线开沟地补偿费723,144.16元(附表
4);水淹地补偿费5,669.82元(附表5);油污地补偿费104,113.34元(附表6);政策性补偿费415,736.60(附表7)元;协议补偿250,000.00元(附表7);行政事业性收费16,683.80元(附表7)。(以上均为未审前数)
二、审计过程中我们发现管理中存在如下问题:
1、土地补偿费计算方法有误
经我们检查询问,工农事务办上两年度计算永征地补偿费用--其中的土地补偿费时,没有按照公司有关规定(即按土地地类划分)标准补偿。贵公司管理文件汇编《施工用地及补偿标准》规定,永久征地土地补偿费按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10倍补偿。被征用的土地年产值确定标准执行绥政土发(20__)1号文件。工农事务办在以前年度计算永征地土地补偿费时,按当年地表种植作物即按青苗补偿费标准的10倍进行补偿。以文件中规定的肇东标准为例,旱地年产值0.78元/M2,一般菜田年产值3.40元/M2。本年永久征地面积147750 M2,其中菜地面积115272 M2。按以前年度的计算方法,仅征用种菜地的土地补偿费就达3,919,248.00元(115272×3.4×10)。依据肇东市土地部门划分的地类(即旱地或一般菜田)确定,油田产能建设所征土地均属旱地,应按0.78/米2计算土地补偿费。我们计算的土地补偿费金额是899,121.60元(115272×0.78×10)。两种计算方法相差3,020,126.40元(115272×(3.4-0.78)×10)。加上统征服务费差额120,805.06元(3,020,126.40×4%),共计差额3,140,931.46元。对于前述问题,工农事务办采纳了我们的意见,改变了以前年度计算方法,为贵公司节约开支3,140,931.46元。
2、临时性占地面积认定不准确
,贵公司因本年油水管线施工和管网改造,临时性占地面积897700 M2(未审数),
费用达4,556,682.59元(未审数)。审计中我们经检查发现,临时占地中管线施工占地面积土99#、土100#、土106#、土107#占地认定单面积计算有误差。经询问和实际测量,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土地面积测量计算方法不正确。按工农事务办的一贯做法,占地面积测量时由分管的一名土地员和当地乡土地员、村负责人用米绳实地测量。这种方法用于小面积测量时一般没有误差。但是,管线施工占地情况特殊,管线一般几千米长,全靠土地员徒步测量,当地乡土地员与村负责人往往为了地方利益,在测量时作弊而土地员不能察觉,比如偷拉米绳,本应原地不动却往后行走等。以上原因导致临时占地面积虚增47765 M2,占全年临时占地面积的5%。
3、地面种植作物认定不准确
贵公司生产、产能建设永久征地和临时占地本年均发生在肇东市的所属乡镇。当地农业生产以种植玉米等大田作物为主,在土地部门的地类划分上也均属旱田。本年永久性征地147750 M2,其中菜地115272 M2,占全部面积的78%。临时性占地897700 M2(未审数),其中菜地523053 M2(未审数),占全部面积的58%。据我们测量计算,本年管线工程“榆一联至东口,榆二联至树2,榆二联至树127污水管线”工程地区,沿管线长度14500米穿越农田,管线穿越蔬菜地的长度仅有176米,占总长度的1.2%,经观察其它农田未见反证,由此判断本地区菜地面积占农作物种植面积不足2%。由于油田生产的特殊性以及当地农户抢种经济作物的实际情况,油田生产、产能建设占地中,菜田占大田的比例会有所增加。但是,我们认为,永征地78%和临时占地58%的比例不符合实际情况。经调查询问,其主要原因是占地认定处理不及时,往往是产能建设占地部门先占地,后补批临时用地手续,土地员到现场时,已经不能取得地面种植作物的第一手资料,或已经发生农户抢种经济作物的事实,给土地认证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也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经我们测算,如果本年青苗补偿费按照10%菜田(田间抽样计算,榆树林油田产能建设地区种植蔬菜的面积不足2%)计算,20__年全年土地补偿费可以控制在600万元以内。
4、补偿标准适用不正确
根据公司有关规定,因永征地造成的.30米以内确实无法耕种的短地按耕地的10倍补偿。土10#占地面积58×24米(2.09亩),经调查不符合按短地补偿规定,应按照临时占地补偿。
5、占地认证单项目填写不完备,编号不连续,处理现场记录不及时。
工农事务办本年加大管理力度,严格四方签认制度,对认证单实行编号管理。基础工作较以前年度有很大提高。但是我们在审计中也发现有些单据填写不完备,编号不连续。如土9#—土14#占地认证单没有生产部门经办人和施工单位经办人签字。由于油田生产的特殊性,会有四方不能同步认证的情况。但是应当尽快补签。此外,修建东382井区油水系统工程占地至20__年底才协议补偿,处理现场不及时,仅此一项就增加本年土地补偿费250,000.00元。
6、土地补偿费计算不及时。
审计中我们发现工农事务办只有在年终时才一次汇总计算全年的土地补偿费,
平时只是估算补偿金额,这样不利于平时发现占地认证方面的问题,也不利于有关领导作出相关的决策。
三、具体审计情况如下:
审计情况对比表: 面积单位(M2) 金额单位(元)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我们审定永征地面积147750M2(221.62亩),其中征用井场面积72000M2(60口井),通(井)路面积65207M2(约8694延米),卸油点9463M2,供电线路线杆占地1080M2(120根杆)。临时性占地面积848543M2(1273亩),其中管线开沟地面积61147M2(管线61147延长米),短地面积77823M2。水淹地面积24230M2(36.34亩),油污地面积111657M2(167.48亩)。
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审计差异调整, 调整额为754,497.70元(经工农事务办确认,附表9)。调整后本年土地补偿费用金额7,229,552.30元。其中:永久性征地费用(包括井场和通井路)2,630,306.08元(不包括测绘费);临时性用地补偿费用3,857,973.76元(其中:短地补偿费607,019.40元,管线开沟地补偿费722,606.54元);水淹地补偿费5,669.82元;油污地补偿费104,113.34元;政策性补偿费366,714.30元;协议补偿250,000.00元;行政事业性收费14,775.00元。
在审计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工农事务办的积极配合,工农事务办按照要求调整了永久性征地的土地补偿费的计算标准,仅此一项,就为公司节约土地费用开支3,140,931.46元,加上工农事务办确认的审计调减数754,497.70元,本年共减少土地
费用开支3,895,429.16元。
工农事务办本年加强了有关土地占地认定单签认方面的内部管理,强化了四方签认制度,减少了占地补偿的任意性,补偿费用较上年大幅度减少,减少幅度为14.16%。很好地完成了年初公司下达的费用指标。
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组织工农事务办业务人员认真学习与土地补偿费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以及公司内部的相关规章制度,在工作中严格执行有关法规和规章制度。审计中我们注意到贵公司《施工用地及补偿标准》中规定,临时用地补偿统征服务费的标准是([青苗费+复垦费]×4%)。根据黑土资发[20__]36号文件精神,临时占地不属于土地包干全包工作范围,按照半包工作方式,结合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工作做法,我们认为统征服务费的标准应当修正为([青苗费+复垦费]×2%)。
2、针对临时性占地面积认定不准确的情况,我们认为,在以后年度测量管线施工长度、计算补偿面积时,应参照施工单位测量的施工管线长度进行修正。必要时结合成本效益原则,可以聘请专业测量人员使用专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防止由于舞弊造成的土地补偿费用损失。
3、地面种植作物认定不准确,主要与前述的突击施工与农户抢种有关。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工农事务办加强占地认证方面的管理,主动开展工作,努力争取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并提请有关领导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各方面协作。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工农事务办已经配备了照相和摄像器材,建议以后年度要求作到补偿金额万元以上的认证单均有照片或录像资料,极特殊情况应当有主管领导签字。
4、土地永征地和临时占地等情况应当建立相应的稽核制度。
不论永久征地还是临时占地,或者水淹、油污地,土地补偿费用的发生在各个生产、产能部门都有相关的生产记录,我们在审计过程中验证了这一点。如临时占地中的压裂占地和研究设计室提供的20__年新井压裂进度及施工顺序表核对相符。但是经询问,工农事务办本年对于本年发生的各种补偿费用没有与相关产能单位进行核对。我们认为应当设立一个有效的独立于工农事务办和生产单位的稽核岗位(比如交由内部审计部门),要求各生产、产能建设单位按月上报与占地认证有关的情况汇总表,与工农事务办月末上报的占地情况分类汇总表核对并出具汇报材料,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处理。
5、工农事务办应当按月计算土地补偿费金额,编制占地情况分类汇总表,以此作为预付肇东市土地补偿费的依据和用于及时与生产、产能建设部门相核对。
6、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土地补偿费发生具有特殊性,即先发生占地事实, 签占地认证单,年底编制付款计算单并与肇东市土地部门核对,最后跨年付款。针对这种情况,应当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加强事前和事中审计。如果等付款后进行审计,即使审计出问题,也难以挽回企业的经济损失。
这份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审计建议,是我们基于为贵公司服务的目的,根据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问题而提出的。我们是对贵公司20__年度土地补偿费用进行审计,所实施的审计范围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面了解所有的相关内部控制,审计建议中提到的问题,仅是我们注意到的,不应被视为对内部控制发表的鉴证意见,所提建议不具有强制性和公正性。
本审计报告仅提供给贵公司,在贵公司内部使用。因使用不当造成的后果,与签字的注册会计师及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无关。
附件:(一)土地费用开支明细表(附表1—7)
(二)土地费用审计差异汇总表(附表8)
(三)占地认证单计算表(附表9)
大庆元昇联合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 冷雪梅
主审注册会计师: 徐哲慧
助理人员:王艳芝、包明涛
吴冬梅、张利民
环境报告审计问题 篇6
关键词: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现状和问题
资源环境审计是审计组织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对被审计单位资源环境会计披露的信息进行真实性、合法性的验证,是披露其资源环境状况及环境经济责任鉴证的特殊审计,是环境科学与审计实务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审计工作实际应用学科。资源环境审计对资源环境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处理好发展,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目前同时也是世界的最主要的目的,资源环境审计也就成了国家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国务院在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资源环境审计也得到重视。资源环境审计就是监督被审计单位在经济活动中严格执行资源环境法律法规,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我国资源环境审计起步较晚,发展又相对比较缓慢,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资源环境审计中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运用现状和问题,以便我们找出对策,解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现在出现但又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和问题。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审计才刚刚起步,环境审计目前处于探索阶段。鄱阳湖经济区又是在2009年12月才被国家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这两年多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发展缓慢,出现了一些问题,现状不容乐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有以下几方面:在审计对象上,以环境保护资金为主;在审计类型上,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在审计内容上,目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主要包括对环境保护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的审计,对环境保护投资项目的审计,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有效性的审计等内容。我国的环境法规还不够完善,环境审计的规范几乎是一片空白;审计人员的素质还不能完全满足环境审计的需要。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的问题
第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缺乏资源环境审计的标准体系。由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时间不长,就目前为止,国家没有制订一套完善的有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的发展的审计体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资源环境审计只能根据以往的环境审计进行,而以往的环境审计并不是完善的,缺乏环境审计指南,使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资源审计风险增大。又因为地区和资源环境表现方式不同,审计方式也应不同,环境审计的成本也提高了。另一方面,在环境审计中,审计人员要对环境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面对复杂的、专业的环境问题,没有环境审计指南也无法进行科学的计量,最终难以形成令人信服的审计结论。没有一套完善的审计标准体系,造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不能很好进行。
第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不足。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以《审计法》为主体的审计法规体系,二是以《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缺乏环境审计指南。由于审计法所依存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审计法的制订又是依据过去的政治环境。有些方面可能存在缺陷,如双重领导的审计体制导致审计独立性名不符实,审计机关的执法主体资格经常受到质疑,审计法与其他法律之间存在诸多冲突,以及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所出现的新的审计空白,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根据审计法进行审计,又可能出现一些从未遇到过的问题,这些都会导致环境资源审计出现问题。而以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法律法规在鄱阳湖经济区从未建立,所以审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依据不足。从这些法规的内容来看,我国没有直接将审计与环境保护或环境保护资金联系起来,更没有明确政府审计机关在环境保护监督、检查方面的职能、作用和主要工作内容。在现有的法律体系下,政府审计机关如开展环境审计或环境绩效审计,往往会受到审计延伸范围的制约,难以取得直接的、关键的审计证据。
第三,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中,资源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专业审计人士少,不能满足环境审计的要求。资源环境审计需要审计人员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学和审计学的交叉领域,需要审计人员在拥有很好的环境管理知识的同时又要了解审计学。不仅需要审计人员懂得财务审计技术和方法,还需要审计人员具备环境政策法规、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由于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时间不长,审计人员大部分来自会计、审计等专业,对环境管理学了解不多,在同时了解环境管理学和涉及财务的专业人士很少。虽然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参与审计工作,但由于受到审计取证的规范性与外聘人员独立性的限制,他们的意见只能作为佐证和参考,无法作为直接的审计证据,且单纯地采用他们的意见往往会加大政府审计的风险。所以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的审计过程中,并没有特别的专业资源环境审计人员,会造成审计的不准确,同时审计人员的审计结果可能存在疑虑,所以资源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是鄱阳湖环境审计的又一重要的问题。
第四,鄱阳湖资源环境审计主体单一,没有审计主体的多元化。我国环境审计还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审计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审计机构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起着重要作用,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资源环境审计中,起主体作用的仍然是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部门的参与程度较低,甚至可以说没有起作用。可是我们从别国环境审计的开展看,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对推动环境审计的整体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不单单像我国一样由国家资源环境审计起重要作用。社会审计组织由于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独立性,不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大大提高环境审计报告的可信度,增强环境审计信息的有用性,加之其社会审计面的宽广性,对整体推进环境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内部环境审计也有自身的优势,可以了解内部的资源环境形式,可以进行真正的资源环境审计,能促进企业按环保要求进行生产,帮助企业很好利用环境资源,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提高他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的参与程度。所以,如何更有效地鼓励和扶持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部门参与环境审计是目前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出现的一个问题重要,使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主体不是单一,而是多元化。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可能出现缺乏资源环境审计的标准体系,资源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不足,资环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专业审计人士少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现阶段又不能解决,且资源环境审计现状不容乐观。不过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鄱阳湖资源环境审计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在充分了解鄱阳湖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要式的情况下,会找到针对缺乏资源环境审计的标准体系,资源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不足等方面的对策。因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时间不长,如果时间久了,审计人员的素质提高了,政府在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际来完善审计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在审计中能够找到更好的审计方法与审计对策,能够解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审计现在不能解决的问题。使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能够在经济与资源环境方面更好地发展,真正做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闫天池,张庆龙.资源环境审计:问题与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
2.吴文嘉.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审计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08(7).
3.苏荣.全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把国家战略的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的现实——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鄱阳湖学刊,2010(1).
*本文系江西省2011年高校人文社科课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资源环境审计应用研究》(批准号GL11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会计学院)
环境审计相关问题研究 篇7
(一) 环境审计的定义及种类
环境审计是指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按照国家的环保法规与相关规范, 对企业能够用会计信息反映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以及公司有关环境规范方面的政策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有说服力的评估, 进而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依据审计对象的不同大体可以将环境审计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企业环境审计, 一方面是对企业生产活动的技术、工艺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风险性进行定期、全面的评估;另一方面是对企业自身的环境管理制度以及遵守相关环境法律法规程度进行的评估。第二种是政府环境审计, 是指对政府的环境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效果以及政府履行环境法律职责的表现进行评价、检查和信息公开的活动。
(二) 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开展环境审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需要
环境审计是衡量环境资本的一个较为重要的手段, 其特别强调对环境资源的保护, 通过对环境的功能价值、环境成本、环境效益、环境污染和治理状况等信息的确认、计量、评估及披露, 提高各部门、各行业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全社会形成环境保护的整体氛围, 以期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 开展环境审计是准确核算国民净产值和企业成本的需要
从宏观角度讲, 长期以来, 一些国家把经济增长放在首位, 在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同时也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若把环境损害值与环保费一并从这些国家同期国民生产总值中减去, 得到的国民净产值就微不足道。从微观角度讲, 由于企业在计量产品成本时, 只计算了“人造成本”, 而对“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忽略不计, 以环境的无偿占有为代价虚增利润, 这也不利于今后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 广泛推行环境审计就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生态资源成本, 从而准确核算国民净产值和企业生产成本。这一观念己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和企业接受, 成为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3. 开展环境审计是企业抑制外部不经济恶性膨胀及自身发展的需要
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 不仅不断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 企业还要不断消耗各种原材料和产品, 同时向周围环境排放废物, 造成企业的外部不经济性后果。企业要获得长远发展, 就要在获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 努力消除这种外部不经济性。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 所以企业的外部不经济性主要还是靠政府的力量去解决, 政府则主要通过管制和经济刺激手段, 这些其实就是政府环境政策的具体体现。而这些环境保护政策要想得到很好的贯彻与实施, 都需借助环境审计。
二、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和缺陷
(一) 我国环境审计发展的历程
环境审计始于20世纪70年代, 美国和加拿大最初开始环境审计, 80年代环境审计扩展到欧洲, 由于环境审计的有效性, 亚太地区国家也逐渐开始重视环境审计。我国环境审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早在1985年国家审计署与财政部、国家环保局联合组织开展了对太原、兰州、长沙、桂林四城市环境保护补助资金的审计, 但是由于人力、财力所限, 尚未对政府的环境政策和环境绩效进行审计。1998年审计署成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 明确了环境审计职能, 这标志着我国环境审计新阶段的开始。
2003年7月环境审计协调领导小组的成立, 标志着环境审计成为审计署的一项工作, 使环境审计的定位得以明确。2004年, 国家审计署组织开展的对“三河一湖”水污染防治资金审计;2005年, 国家审计署西安特派办审计组对环保投资项目立项的评估与批准手续、排污费的提取与使用、石油开采对环境的影响、污染损害群众利益与补偿等方面进行的审计。并且随着环境审计工作不断深入, 不仅政府环境审计得以顺利推进, 企业内部的环境审计工作也成为社会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方环境审计也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得以发展。
从总体上看, 经过十几年探索, 我国环境审计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 我国的环境审计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在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
(二) 我国目前开展环境审计工作存在的缺陷
1. 环境审计主体本身存在的缺陷
环境审计作为审计学的一个新兴分支, 是从企业的社会责任审计中分离出来的。那么从事环境审计的主体最有可能的是传统的审计机构。但是我国目前的审计主体主要有国家审计机关, 内部审计机构与民间审计机构。因为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对象只是针对我国环境法律法规、环保资金投入和运行的状况进行的审计。而几乎每一种环境污染的直接原因就是企业的不当行为, 每一种环境污染都会给国家和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因此企业是否遵守环境法律法规制度,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对环境产生了影响, 产生的影响程度及原因, 这些是国家审计机关都触及不到的, 都需要企业内部的环境审计和第三方审计来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
2. 环境审计相关制度上的缺失
环境审计在我国开展已有20多年了, 但是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进展仍然很有限,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制度层面的缺失。一方面是国家法律法规制度上的缺失, 虽然目前我国已颁布了近20部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有近400项环境标准, 基本形成了我国环境保护法律监督体系, 为环境审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但是具体到环境审计专业领域, 仍存在着很大的缺口, 我国并没有具体的规定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 如环境会计、环境审计制度等, 也没有系统的有关环境审计的实施标准等政策。另一方面, 目前所有的会计准则在规制环境审计方面也存在着不足。已颁布的审计规范和准则中, 均没有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 造成环境信息的确认、计量、披露缺乏统一的标准, 环境信息披露产生随意性。
3. 环境审计相关专业人员的缺失
环境审计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 决定了环境审计工作人员知识的跨越性和复合性。环境审计工作人员不仅要有专门的审计方面的知识, 同时也要精通我国有关环境科学的知识, 还要熟识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社会学方面的知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审计人员来自会计、审计专业, 其他专业的审计人员很少, 几乎没有来自环境类专业的审计人员。
三、完善我国环境审计制度的建议
(一) 完善环境审计的相关主体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我国先后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扶持环境产业的发展, 这些资金主要流向各级环保部门和涉及环境产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 资金流向部门的性质决定了国家审计机关有责任对此进行审计, 以实现权力以及资金的监督。另外, 环境审计包含的项目很多, 除了国家环保资金的流向及使用情况以外, 还有政府环境规划和政策, 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执行国家环境政策法律、法规的情况以及国际组织的环境援助、贷款项目等, 只有国家的审计机关才能承担起主导任务。
从国家审计机关自身的定位来看, 我国的各级审计机关作为各级政府的组成部分, 具有一定的行政管辖能力, 不仅可以对审计事项作出评价、出具审计意见书, 且可以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做出处理决定, 这就保证了国家审计机关在环境审计方面的权威性。
我国目前的客观现实要求环境审计主体依然是国家审计机关, 但是环境审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国在保证国家审计机关主导力量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企业内部审计主体和民间第三方审计主体。内部审计机构在环境审计中有其相对的优势, 不仅能及时消除企业环境法律风险, 而且能促进企业进行清洁生产, 增强企业市场竞争。
(二) 完善环境审计相关的法律制度
我国目前尚没有环境审计的专门法规, 很多被用于政府环境审计依据的法规并非为环境审计而制定。这就客观地导致政府环境审计缺乏系统的, 权威的法律制度根据。针对这个问题, 目前的解决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修订原有法规, 在相关环境保护法规中加入审计方面的内容;二是制定专门的环境审计准则。
在修订原有法规时, 一方面要加快环保立法, 填补环保空白。另一方面修改《审计法》, 具体明确各审计机构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的地位、职责、权利、工作范围和审计方法;修订《审计法实施细则》等环境审计行政法规规章, 明确实施环境审计的具体工作细则、范围、内容、职责分工、评价标准。
完善我国的环境审计法律依据, 目前最紧迫的就是制定专门的环境审计准则, 为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进行专门性的规制和指导。首先在不改变现有的审计准则体系的情况下, 以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的制定为突破口。其次, 没有必要单独制定环境审计准则体系。环境审计准则的制定应该针对环境审计的特殊性来补充目前的审计准则体系。再次, 在环境审计准则的制定中, 可以以专业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的方式颁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环境审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 要借鉴外国先进的经验, 有针对性的进入国际准则的原则和宗旨, 逐渐使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于国际接轨。
(三) 加快培养专业化的环境审计工作人员
环境审计人员是环境审计工作的执行者, 其职业判断与专业胜任能力直接影响审计的执行。由于审计的技术性很强, 需要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环境经济学、环境生物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因而对政府环境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要求相对更高。因此, 可以选择去高校招收具有各种专业背景的人员, 对这些人员进行审计方面的专业培训。或者号召性的在高校设置一些环境审计方面的课程。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 计划性的聘请各领域的专家, 成立专家小组, 为审计部门提供业务咨询和指导。在日常的工作中, 各级审计机构要加强审计人员的在职的培训, 把环境科学、政策科学和公共管理作为必修课程。另外, 每次培训后要进行测试, 成绩不合格者暂停其执业资格等, 同时, 可以将培训成绩作为工作人员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等。
四、结论
各国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可持续发展己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首选战略, 而环境审计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适应于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因此, 在反思我国环境审计方面的不足和完善时, 有针对性的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解决, 使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逐步和国家接轨, 并实现我国推行循环经济, 践行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摘要:开展环境审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准确核算国民净产值与企业成本的需要, 也是企业抑制外部经济恶性膨胀及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的环境审计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在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 如环境审计主体本身存在的缺陷, 相关制度和专业人员的缺失等。应从环境审计的相关主体和法律制度方面加以完善, 同时加快专业化环境审计工作人员的培养。
关键词:环境审计,问题研究,措施
参考文献
[1]刘长翠, 焦若静.环境审计的理论前提: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受托环保责任[J].企业环保, 2004 (10)
[2]王科.论我国环境保护中的政府管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3]宣杰, 孙凤英.关于环境审计问题的探讨[J].绿色经济, 2009 (7)
环境审计理论存在的问题 篇8
一、当前环境审计理论综述
环境审计理论是用来解释、指导和预测环境审计实践的系统化、理性化的认识。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 是指环境审计据以产生、完善和发展的基础理论, 或者说能用以解释和说明环境审计变化的状态和原因。可简单解释为环境审计理论发展的根本或起点, 是支撑源于环境审计实践的系统化理性认识这一体系的根脚或起点。理论基础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 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 它可以发生变化或用新的理论补充, 因此它具有动态的性质。理论基础是动态的, 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及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将会以最新、最科学的先进理论进行补充。当前, 环境审计理论基础有可持续发展理论、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会计系统理论、抽样计量理论、经济外部性理论、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大循环成本理论等。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当今发展经济学中最受注目的理论之一。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类需要的同时又不损失后代人类满足他们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这一理论的出现与环境审计的兴起几乎是同步, 而绝不是巧合, 因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首先, 可持续发展是环境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基石;其次, 可持续发展又是环境审计的最终归宿。实施环境审计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 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免遭污染与破坏, 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对于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是我国著名学者蔡春在他的《环境审计论》一书中提出来。从表象上看是环境问题的严峻导致环境审计的产生, 但深入分析则有其产生的理论基础。由于环境资源无法切割分配, 在民主社会里, 它理所当然地归社会公众共有。而环境资源所有权的共有性, 决定了环境资源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产生。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是审计理论的主要内容。因为从审计产生的根源来看, 受托经济责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 而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又源于资源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 这种“分离”不仅是审计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而且也是审计发展的根本原因。
(三) 会计系统理论。
会计与审计是紧密相连的。通常认为, 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 但这些经济活动却是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为载体反映出来的。会计系统是生成这些信息的“加工厂”, 因此会计包含了审计的对象。审计实施过程中所收集的证据大多来自于会计系统, 并且审计或审计技术也常常作为会计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 在很多方面, 会计与审计是不可分割的。会计理论作为会计实践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基础, 为审计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四) 抽样计量理论。
内部控制的日趋健全, 企业规模的日益庞大以及高等数学方法的广泛应用, 使得抽样技术在审计上广泛运用成为可能。由于审计抽样大量地应用统计抽样计量理论的有关概念和方法。因此, 以现代抽样计量理论为后盾构建环境审计理论便成为一种必需。由统计知识、数学方法相结合而成的抽样计量理论也是环境审计理论基础的组成部分, 是环境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基础。
(五) 经济外部性理论。
经济外部性理论是指某个微观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微观经济单位所产生的非市场性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有益的, 就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 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害的就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外部性。
(六) 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环境资源价值可以分作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比较实的物质性的产品价值可以称为有形的资源价值, 简称资源价值;一部分是比较虚的舒适性的服务价值, 可以称为无形的生态价值, 简称生态价值。
(七) 大循环成本理论。
大循环成本理论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 强调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消耗, 必须给予充分的补偿, 在产品价格的形成、劳务服务的提供中有所体现, 从而形成环境补偿资金, 这部分资金在企业中的开支及有关部门的收缴、使用的真实、合理、合法及有效性如何, 亦需要审计部门进行监督见证, 这就为环境审计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当前环境审计理论存在的问题
(一) 当前环境审计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企业会计、审计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 但还没有关于环境审计理论的评价标准。当前环境审计理论中主要问题有:
1、经济外部性理论存在的问题。
经济外部性理论是指某个微观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微观经济单位所产生的非市场性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有益的就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 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害的就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外部性。有学者认为经济外部性理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 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而且, 经济外部性更为关注的是环境效益与环境费用的计量, 它对环境会计的构建将产生直接影响, 这似乎是宏观环境会计的产生基础, 而对环境审计的产生没有直接影响, 因而不是环境审计的产生基础。
2、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存在的问题。
传统经济学忽略了环境资源的价值, 认为环境资源是大自然赐予的, 没有人类劳动的凝结, 无须在市场上购买, 因而不具有价值。根据西方效用价值理论认为, 某种物的价值来源于它的效用。人们获得的效用不一定非要通过生产和劳动, 效用也可以从大自然的赐予获得, 而且人们的主观感觉也是获得效用的源泉。根据这一理论, 一切环境资源都应具有价值, 因为它们对人们有效用。因此, 有学者就认为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强调的是环境资源的价值性、核算的重要性以及计量的前提条件。不可否认, 这一理论是环境会计学的核心研究内容, 并对实施环境会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但似乎并不存在明显的受托经济责任, 这与审计产生的基本前提———受托经济责任是不相吻合的, 因而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同样难以构成环境审计的产生基础。
3、大循环成本理论存在的问题。
大循环成本理论是从整个物质世界的循环过程看待成本,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 它不仅考虑人类劳动消耗的补偿, 而且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各种物质资源的消耗、破坏的补偿及更新或重置, 使自然界保持原有的良好状态, 从而达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终才能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完成良性循环。但是有学者也认为从大循环成本理论涉及的基本内容看, 该理论主要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提出了大循环成本的构成要素, 进一步明确了环境成本的含义。很显然, 该理论对环境成本研究乃至环境会计的核算与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遗憾的是, 这一理论同样忽略了受托责任, 所以将其界定为环境审计的产生基础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
(二) 社会各界对环境审计理论的认识不足。
由于我国环境审计起步晚, 还处在对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和探索阶段, 尚未形成完善的环境理论体系, 也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所以环境审计还不能够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所以没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例如, 某工厂废气对社会有害, 但排放却是免费的,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必然不会选择安装净化设备而增加其成本, 而选择免费排放的做法, 污染了周边居民的居住环境, 居民承受了影响健康的负外部经济, 却不能因此而得到补偿。假定环境对此类废气的自净能力已被超出, 社会对此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听任环境质量恶化;二是拿出钱来治理污染。后一种选择意味着企业将治理污染的那部分成本转嫁到全社会, 而没有计入其自身产品的成本或价格。经济的外部性理论揭示出, 如果听任负外部经济的扩散, 企业负费排放污染物, 由无辜的外部经济单位承受损失, 或者把治理污染的成本转嫁给全社会, 这是一种极不公正的状况。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 可以通过政府行为和市场手段两条途径解决。在没有成熟的市场体系条件下, 主要靠政府的力量去消除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政府行为主要是实行管制和经济刺激的两种手段。管制就是有关行政部门根据相关法律, 规章条例和标准等, 直接规定生产者产生外部不经济性的允许数量及其方式。经济刺激就是实行环境收费、财政补贴和押金制度等。无论是实行管制还是采用经济刺激手段, 这些环境保护政策要得到很好的实施, 都需要借助环境审计。对环境控制责任的监督, 是环境审计的重要职责。正是因为社会对环境审计理论的认识不足, 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一个理论体系去制约, 所以才会造成很多环境污染没办法去处理。
(三) 环境审计理论研究不系统、不成熟
1、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
目前, 我国理论界对于环境审计的研究大多数只注重某一方面的研究, 而不是从整体的角度展开, 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环境审计理论同其他理论一样, 应该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这一体系也具备一个完整理论体系所应具备相互联系的组成要素, 如果只是研究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 就可能造成各个理论要素之间的不协调, 这对于完备环境审计理论是极为不利的。
2、对于环境审计应用理论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的关系没有处理好。
环境审计理论可以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其中, 基础理论包括环境审计的定义、目标、假设、原则、本质等。理论性强, 可以间接指导和预测实务, 是环境审计的研究基础;应用理论包括环境审计准则、程序、方法等, 实务性强, 可以直接指导实践。环境审计基础和应用理论是密不可分的, 其划分没有绝对的分开。
三、当前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给我们的启示
(一) 建立和完善环境审计理论体系。
建立和完善环境审计理论体系, 要制定环境审计理论评价标准, 使环境审计的开展有法可依。建立和完善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环境审计理论结构是环境审计理论系统的一个框架, 它为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 使理论研究更为有序, 更具有科学性。
(二) 提高社会各界对环境审计理论的认识。
要大力宣传环境审计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加大环境审计的宣传力度, 使社会公众充分认识到治理环境、保护环境、开展环境审计的重要性, 充分了解环境审计理论基础知识, 支持和配合环境审计。同时, 促使企业在政府倡导、公众参与和市场压力的氛围中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自觉开展环境审计, 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三) 注重系统化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
理论是否系统将直接影响到这一理论是否具有说服力, 是否能够正确而有力地指导实践。在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中, 正是缺少这种系统化的研究。这与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研究条件是有一定关系的。我国环境审计研究比较晚, 虽然学术界对于此项研究已经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但真正系统研究的还不多。并且我国政府、企业各方面对环境的关注还不像国外那样热, 各项环保措施并没有真正到位, 加上企业所披露信息大多没有涉及到环境信息, 这些条件都对环境审计的系统化研究有一定限制, 直接影响到环境审计研究的进程。由此看来, 在当前注重环境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对于环境审计系统有着重要意义, 只有理论基础牢固了, 才能使环境审计研究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更好的发展。
目前, 环境审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其进一步发展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由于审计学的日益成熟, 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在近年来的迅速发展, 使构建环境审计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在全球绿色革命浪潮的推动下, 环境审计必将在理论上构建起来, 在实际中得到普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正兴.环境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1.
[2]刘长翠, 耿建新.企业环境审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关于环境绩效审计若干问题的研究 篇9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现状
1、国外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现状
环境绩效审计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及加拿大出现,20世纪80年代后扩展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国。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 制定了ISO14000标准。加拿大环境审计师协会(CEAA)和加拿大标准协会(CSA)撰写了《环境审计的原理和实践》 一书。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十五届大会———开罗会议,制定了有关环境审计定义的框架。1999年,世界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工作小组制定了《有关环境效益审计指南》,至此,环境绩效审计开始走向规范化道路。2001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所属的环境审计工作小组向各成员国印发了《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重点阐述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2、国内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葛家澍教授在《会计研究》(1992年第5期)上发表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该论文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杨智慧(2009)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民间审计机构实施的,对被审计单位及审计项目的履行情况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跟踪及综合分析,并按一定的评价标准评定其环境管理责任的现状和潜力,提出环境绩效管理的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控制活动。明确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是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前提,基于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所属的环境审计工作小组(WGEA)对环境绩效审计内容的倡导和我国目前开展的一些环境绩效审计业务,马秀萍(2010)、王素梅(2014)等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除了应围绕绩效审计的三要素,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以外,还应加上环境性这个因素。综合以上四个要素,我们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对被审计单位环境政策的执行情况的审计;第二,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项目效益进行的审计;第三,对被审计单位其他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审计;第四,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因此,环境绩效审计是审计主体依法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为标准,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以实现对责任主体受托责任履行过程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
在实务研究方面,审计署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环境资源审计的探索,主要围绕各类环保资金和项目展开;1998年,审计署设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标志着我国资源环境审计新阶段的开始;审计署在《2003至2007年五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地尝试开展环境审计,并把效益审计作为未来的重大任务之一,这是我国环境审计同世界接轨的充分体现;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将资源环境审计列为六大审计类型之一。总的来说,理论研究、实务开展上皆有发展,但是距离国外的研究及发展模式还有一定差距。
二、我国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1、环境绩效审计缺乏理论指导,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尚不完善
这是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所面临的一个重大不利条件。环境绩效审计具有综合性强、层次高、审计方法复杂多样等特点,加之我国对于绩效审计的开展尚处于试点阶段,缺乏权威的理论研究成果,没有统一的规范,而国外也没有一个可以直接借鉴的模式,因此,在实践中只能逐步摸索前进,审计风险比较大。
2、环境会计研究的不完善制约着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
企业进行环境绩效审计需要搜集充分的环境效益与成本等方面的会计数据资料。由于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刚刚起步,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等内容还在讨论之中,缺乏确认和计量环境效益与环境成本的标准。大部分企业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混乱,对公布环境会计资料持消极态度,很少进行定量分析。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难以有效平衡,这给环境绩效审计的深入开展带来了困难。
3、审计技术方法不足,缺乏一定的评价标准
环境会计是一系列学科的综合,因此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要求审计人员懂得各类学科知识,技术综合性较强。而且环境绩效审计比较复杂,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很多。目前环境绩效审计多采用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但是对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的评价指标和计量方法仍没有统一标准。这是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4、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对环境绩效审计的作用认识不足
企业没有形成强烈的环保意识,对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认识不足是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不利条件。我国环境管理观念引入较晚,环境审计的开展也比较迟缓,目前尚未建立统一具体的环境审计准则。人们一般认为,只要按照相关规范增加投入就能有效地改善环境,而对于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则认为没有必要。
5、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需要运用一些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但在审计人员中精通财务会计知识的占了大多数,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不利于分析评价环境绩效,也限制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
三、我国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若干对策
1、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完善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
要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就必须要领会其实质,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环境绩效审计的具体内容,才能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和我国相比动因不同。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起源于企业内部动力,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起源于外部压力。二者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 会导致其内容的不同,因此,在借鉴国外的经验时,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制定和实施环境会计准则,为其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要设计并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并非易事。因此,必须积极开展环境会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力求解决诸如确认、计量等基本理论问题, 把经济活动中的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和环境效益,通过会计特有的方法加以确认、计量、披露,建立核算体系,并制定统一的环境会计报告准则,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充分的信息。
3、加强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
我国应该加快环境审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为环境审计的开展提供依据以及评价标准。可以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的做法,制定我国企业统一的环境管理标准和环境审计指南。同时,根据我国国情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指南,以利于环境绩效审计的进行。还应完善环境管理系统,使其同内部环境绩效审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增强公众环境绩效审计的意识,加强立法执法力度
当前,重要的是要培养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为环境绩效审计做好舆论准备,通过多种形式来加强环境绩效审计宣传。也要转变政府、企业的思维模式,让他们树立环境绩效审计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应改变当前审计工作以财务审计为主的状况。同时,应加强立法执法力度,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在现有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制订更为具体和具有操作性的环境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努力营造企业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帮助企业降低污染治理成本。
5、培养高素质的内部环境审计人员
首先,企业应提倡在进行内部环境审计时聘请外部专家协助工作;其次,企业应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逐步提高其素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在财经院校的课程设置上,增加相关学科课程,使学生的知识架构更为合理,为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积累必要知识,也可以为企业储备环境绩效审计方面的人才;第二,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培训,补充更新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知识,也可以加强内部审计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审计人员能够满足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要求。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已经逐渐超越国界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国对于与环境相关的财务问题,尤其是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越来越重视,而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重要方面和发展趋势。为此,本文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和评价,并对环境绩效审计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绩效审计,环境审计,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王素梅: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研究: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4(11).
[2]朱珠、钟飚:企业环境绩效审计指标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S2).
[3]冯品: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研究现状综述与展望[J].财会通讯,2012(36).
[4]汤孟飞:环境绩效审计应用方法研究[J].财会研究,2011(7).
[5]马秀萍:开展环境绩效审计,促进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10(8).
[6]丁艳秀: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会计,2009(6).
[7]杨智慧:关于环境绩效审计定位问题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9(11).
环境报告审计问题 篇10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发展污染密集型产业导致生态环境惨遭破坏进而威胁人类生产生活的例子比比皆是, 松花江严重污染、紫金矿业严重污染、多地血铅超标事件等,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但这只是我国环境污染的冰山一角, 所以企业作为环境的污染者和破坏者必须进行反思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环境问题的频发、环境会计的深入与环境审计的提出, 加快了对内部环境审计的研究进程。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据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 对企业环境活动及其环境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 以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笔者试图以内部审计为立足点, 从环境问题识别、环境问题评估、环境问题应对三个方面剖析内部环境审计, 试图探索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执行和实施的方法, 旨在推动内部环境审计的有效落实。
二、内部环境审计中环境问题的识别方法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企业环境活动及其环境财务信息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在内部环境审计中对环境问题的识别可以从企业环境活动和环境财务信息两方面进行判断。企业应加强对其环境活动的控制, 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也应加强对企业环境活动导致环境问题的识别, 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从以下渠道获取企业环境活动带来的不良影响, 便于对企业环境问题进行评估和应对。
第一, 利用网络信息获取企业环境问题。近几年, 许多环境污染都在网络上被曝光, 进而引起企业、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关注。网络信息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识别企业环境活动不良影响的一个重要渠道。第二, 走访调查。由于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 在识别企业环境活动不良影响时, 走访调查企业所在地附近区域可以了解企业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第三, 观察。由于环境问题表现形式不同, 对于可见的环境问题, 内部审计人员应运用观察法了解企业对企业及周边环境的影响。第四, 检查。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设置和运营均有所要求,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应检查企业是否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文件资料用于维护和执行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当然要从企业环境财务信息方面获取企业环境问题的信息还非常困难。原因在于:推行环境会计的广度和深度还十分狭隘, 企业无法明确在环境方面花费的资金与产生的效益之间的联系, 也无法评估企业的环境绩效以及企业的环境活动对财务成果的影响, 导致我国中小企业、甚至一大部分大型企业的环境财务信息的缺失, 使得从企业环境财务信息方面对环境问题进行识别几乎不能实施。如林惠忠 (2005) 认为, 我国公布环境报告的企业寥寥无几, 数量上根本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公布的为数不多的环境资料里, 不全面、可比性差、定量信息、定性信息不明确等问题普遍存在, 导致了我国环境财务信息的严重缺失, 所以目前从企业环境财务信息角度识别企业环境问题几乎不可能。
二、内部环境审计中环境问题的评估方法
笔者认为企业对环境问题不良影响的评估, 可以从对企业正常经营、经营效率效果和社会资源产生的影响着手进行。
(一) 环境问题对企业正常经营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内部环境审计中, 审计人员在评估识别环境问题产生的不良影响时, 应当充分考虑该环境问题对企业自身经营的影响。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企业正常经营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企业的正常经营离不开对环境资源的使用, 环境资源涉及到环境法律法规等政策, 而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是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法律规范, 是调整因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所以企业的正常经营离不开对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遵守, 也离不开对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遵守。在我国环境法中, 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污染者负担和强化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环境资源的违法违规使用可能导致对企业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 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环境污染整治也可能作为或有事项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如2012年中石化广东三家下属企业被环保部门依法停止生产、限期整改, 给企业正常经营带来致命的影响。因此, 对于企业环境问题, 企业应当建立内部环境审计机制, 在内部环境审计中对环境问题进行评估和应对, 尽量避免因环境问题影响企业正常经营。
(二) 环境问题对企业经营效率效果造成的不良影响
内部环境审计是企业提高经营效率、改善经营效果的有效提示。一般来说, 在内部环境审计中, 实现了环境财务信息效益性的企业, 经营效率均比较高、经营效果良好;反之, 在内部环境审计中效益性低下的企业, 生产效率就比较有限。在内部环境审计中效益低下的企业, 一般是由于生产设备陈旧, 工艺落后, 污染治理设施缺失或不完善, 废水、废气处理程序不合理, 难以实现稳定的达标排放, 导致企业的禁止生产或限量生产, 无法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 影响经营效率和经营效果。内部环境审计中效益低下的企业一般都是老企业、中小企业, 在企业建立之初, 免费使用环境资源, 不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 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不注重生产设备的更新或环境设备的购置, 使得企业经营效率效果均欠佳。通过内部环境审计, 使企业可以意识到自身的环境活动及其环境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效益性程度。通过对内部环境审计结果的分析, 可以洞察环境活动和环境财务信息的不合理, 进而提高经营效率、改善经营效果。
(三) 环境问题对社会资源造成的不良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但这种依靠发展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 导致了能源使用效率低, 资源消耗量大, 环境污染严重。当经济增长到达一定阶段时, 对环境资源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企业生产形成的三废 (废水、废气、废渣) 造成空气、水、土壤、食物等的污染;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噪音、振动;电磁波通讯设备所产生的微波和其他电磁波;原子能和同位素机构所排放的放射性废弃物和飘尘等对环境资源的破坏, 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由于环境问题的不良影响在本区域或更大区域扩散, 导致企业环境污染超越企业的地域范畴向企业外部蔓延, 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区域影响的环境污染。如2012年1月因广西金河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河池市金城江区鸿泉立德粉材料厂违法排放工业污水, 引发举国关注的“柳州保卫战”, 这起污染事件对龙江河沿岸众多渔民和柳州三百多万市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该事件是由企业的环境污染引发, 但其不良影响的范围远大于企业的地域范围, 扩散至龙江河沿岸, 甚至整个柳州。在内部环境审计中, 遇到可能对社会资源造成严重影响的环境问题, 企业应当及时采取措施, 减少对周边生产生活的影响。
对于在内部环境审计中识别出的环境问题, 内部审计人员应进一步对其进行评估, 通过职业判断, 确定该环境问题是否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是否对企业经营效率效果产生影响, 是否对社会资源造成严重影响及其影响程度, 以便在内部环境审计中采取适当的措施应对环境问题。
三、内部环境审计中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法
内部审计中识别出的环境问题可能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可能对企业经营效率效果产生影响, 可能对社会资源、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在内部环境中, 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应针对环境问题的不同影响采取适当的措施积极应对环境问题。内部审计机构或企业内部在应对内部审计中识别出的环境问题时, 需要从内部审计机构或企业范围去分析环境问题对企业的影响程度, 是否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效率效果或社会公共资源, 针对环境问题的不同影响程度, 内部审计机构或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
(一) 对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法
内部环境审计中识别和评估的环境问题如果对企业的正常经营产生影响, 那么一般来说是违反了企业正常经营所必须的合法性、合规性。对于识别并评估的违反合法性、合规性的环境问题, 内部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本企业必须遵守的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 以此类法律法规为准绳, 要求企业严格遵守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 为企业的正常经营提供一个宽松、有利的经营环境。
内部环境审计的主要依据是国际通行环境体系和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ISO14000认证系列标准是由国际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负责制定的一系列的国际通行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包含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在内, 主要用于指导各类组织 (企业、公司) 取得正确的环境行为。ISO14000认证系列标准适用于制造业、加工业、建筑、运输、废弃物管理、维修及咨询等服务业。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具体包括有关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有关提高环境质量的环境标准, 如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国际上适用的环境管理系统的标准等;国家环保政策、方针、战略。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试行) 》、《基本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试行) 》等法规中, 也有关于保护环境的条款。
(二) 对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法
一般来说, 在内部环境审计中, 实现了环境财务信息效益性的企业, 经营效率均比较高、经营效果良好;反之, 在内部环境审计中效益性低下的企业, 生产效率也比较有限。由于陈旧的生产设备和落后的生产工艺, 容易导致环境污染, 使得企业背负的环境债务急剧上升, 环境债务可能严重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 更有甚者可能会威胁企业的持续经营。
笔者认为企业可以对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环境的因素采取以下应对措施:第一, 设计并执行关于节能减排监测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就节能减排监测设计并执行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制定企业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方法、监测方法等指标体系, 针对企业所属行业性质, 制定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及其应对措施。第二, 加快实施环境会计。环境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结合, 主要反映、报告及考核企业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的成本价格内容, 企业应尽快建立相应机构, 在研究和制定一套适合本企业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环境会计的实施有助于从环境方面评价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第三, 提高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就目前企业所处环境来看, 内部环境审计的落实和实施还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对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 要求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熟悉或精通审计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 企业要从内部环境审计方面减少或消除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因素, 必须培养高素质的环境审计人员, 否则将无法有效实施内部环境审计。
(三) 对影响社会公共资源的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法
企业在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时, 对社会资源的不当利用必然导致社会公共资源的环境问题,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中识别和评估出的对社会公共资源造成不良影响的环境问题, 内部人员或内部审计机构应积极引导企业对待社会公共资源的态度。内部环境审计是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而依据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 对企业环境活动及其环境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内部环境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内部审计机构在监督和评价企业环境活动和环境财务信息时, 要关注企业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态度, 积极引导并改善企业的态度, 将环境信息纳入企业干部考核指标体系, 加快实施绿色GDP的步伐。
首先, 要明确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的使用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其次, 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使用不是免费的, 环境负债的频繁出现促使内部环境审计的出现。由于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使用过程中, 可能出现较大金额的环境负债, 企业为了一定程度上避免环境负债, 一般会从内部环境审计着手。在我国环境审计体系中, 内部环境审计对企业自我检查、自我改进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内部环境审计避免了国家环境审计对企业的“一次性判决”, 也避免了社会环境审计将企业推向风口浪尖的风险。内部环境审计给企业提供了足够的时间进行内部检查、自我改进。企业应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意识, 在企业内部积极推行内部环境审计, 积极应对识别和评估环境问题, 积极引导企业对待社会公共资源的态度。
再次, 内部审计机构必须采取措施增强企业责任感, 促使企业积极履行义务。在内部环境审计中识别和评估环境问题时,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区别对待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和影响社会公共资源的环境问题。对于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从企业合法性出发, 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对于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 内部审计人员应以生产设备、环保设备、生产工艺等为立足点, 发掘企业生产经营潜力;对于影响社会公共资源的环境问题,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引导企业增强责任感, 促使企业积极履行义务, 保障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环境。
四、结语
内部环境审计的方法应从环境问题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三步骤进行落实, 企业作为污染者应积极强化内部控制, 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 对以前遗留环境问题应积极应对, 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于生产活动中。虽然内部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已经很有成果, 但对内部环境审计的落实方法的研究还比较狭隘, 对内部环境审计的研究还有待审计界更多专家的参与。Z
参考文献
[1].王黎, 罗杰.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限制因素分析及发展对策[J].中国商贸, 2011, (33) .
[2].陈惠慧.企业内部环境绩效审计内容和技术方法研究[C].北京:中国会计学会, 2009.
环境报告审计问题 篇11
我国是从90年代开始由国家审计率先开始政府环境审计, 最初的审计重点是政府环保专项资金和排污费等的财务收支审计。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 我国的政府环境审计在推动我国环保工作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从总体上看, 我国的环境审计的理论和实践还不够完善。总结我国目前环境审计的现状,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 政府环境审计工作取得不断进展
1985年和1993年, 国家审计署两次对兰州等20个城市开展了排污费的征缴和使用情况审计;1994年, 国家审计署提出了四个环境审计示范工程:以三峡库区为样本的水利工程环境审计, 以滇池为样本的水利工程环境审计, 以烟台经济开发区为样本的经济开发区环境审计, 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和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为样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环境审计;2000年10月, 李金华审计长当选为亚洲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主席;2004年, 国家审计署组织开展对“三河一湖” (淮河、海河、辽河、太湖) 水污染防治资金审计;2005年2月, 环境审计领导协调小组提出了《关于2005年至2007年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 为国家审计署各业务司的环境审计规划了一个基本的蓝图。在这些关于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一系列活动中, 尽管审计目标不够高、审计内容狭窄, 对环境效益审计还未涉及。但通过这些环境审计项目的不断开展, 在推动我国环保工作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 制约我国环境审计发展的因素还比较多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企业对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不全面。传统会计认为, 没有凝结人类一般劳动的环境资源是没有价值的, 不必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也就是说, 传统会计没有将环境资源确认为资产, 没有将企业应承担的环境责任确认为负债, 没有将环境资本确认为所有者权益, 也没有将环境收入和费用确认为环境利润。这种对环境在会计上的不确认不计量, 给环境审计的确认和计量也带来很大的困难, 审计人员难以评价企业在环境保护中应承担的责任。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未真正实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必须向社会披露有关环境信息的规定, 更没有对环境信息记录计量的标准。因此, 企业都尽可能为了自身的局部利益而隐蔽应当向外界披露的会计信息。这样企业往往忽视应承担的环境责任而不编制关于环境问题的补充报表, 也不出具独立的环境报告, 使审计机关和人员无法通过与环境活动有关的会计报表发表关于环境方面的意见, 企业报表的使用者也难以利用报表对环境问题进行全面了解。3.环境审计的基础资料和数据管理不规范。以排污费的征收为例, 我国对排污费的征收实行的是排污单位先申报, 环保部门再审核核定的制度。但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基层环保部门环境检测能力相对较弱, 无法对排污单位上报的污染物排放量进行跟踪检测, 只能按照排污企业上报的数据依靠物料平衡法进行二次核算, 很可能造成环境数据基础资料不真实和不完整, 使审计人员难以确定应重点延伸的企业, 也无法对地方环境保护工作的污染和治理情况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二、我国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价标准
我们国家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企业会计、审计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 但还没有关于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价标准。一方面缺乏环境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 另一方面没有制定出对环境审计进行评价的标准。当审计人员进行环境审计时, 只能根据现有的会计准则做出判断, 势必造成审计依据的不足和判断的主观性, 环境审计缺乏客观的依据和评价标准, 使审计风险加大。另外, 在环境审计中, 环境审计人员必然要对环境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 然而面对复杂的、专业的环境问题, 审计人员没有规范的标准和指标来评判环境的成本和效益, 也无法进行科学的计量, 最终难以形成令人信服的审计结论。
(二) 社会各界对环境审计的认识不足
由于我国环境审计起步晚, 还处在对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和探索阶段, 尚未形成完善的环境理论体系, 也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所以环境审计还不能够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所以没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从审计人员来说, 也未对环境审计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 对环境审计的目的、内容和审计方法理解和掌握的不够深入, 基本上还是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思路、方法和技术,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环境审计的推广与深化。再从与环境有关的企事业单位看, 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还未真正树立环保观念, 仍然单纯追求经济产出的增长, 忽视对环境问题的考虑, 企业管理层也只从眼前利益出发, 片面追求企业利润和个人业绩最大化, 使得环境审计也往往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挠和压力。
(三) 缺乏社会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
由于我国环保资金中很大一部分是国有资金, 因此目前的环境审计任务基本上由国家审计承担, 社会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尚未有效开展。从国外环境审计的开展看, 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对推动环境审计的整体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社会环境审计机构 (通常指会计师事务所) 通过独立的检查和评价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和结果, 既可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 又可以大大提高环境审计报告的可信度, 增强环境审计信息的有用性, 加之社会审计面的宽广性, 对整体推进环境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内部环境审计也有自身的优势, 不仅能及时消除企业环境法律风险, 而且能促进企业按环保要求进行生产, 帮助企业很好利用环境资源,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支有效的为社会、经济和企业服务的环境监督力量。
(四) 环境审计内容单一
现阶段, 我国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主要是对环保专项资金的财务收支审计和重点项目的专项审计。审计重点是环保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审查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守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和地方颁布的环保法规, 如污染物的排放是否超过规定的标准, 是否按照要求及时上缴各种费用等。对于环境效益的审计重视不够, 很少评价环保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对国家在国际环境保护政策公约履行、政府环境政策执行等方面的审计和评价基本是空白。所以, 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仍然限于消极防范, 远未起到环境审计依法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作用。
(五) 缺乏对国外先进成果的吸收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中, 重视审计独立监督、评价职能的参与。许多国家已制定了相关的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审计规范, 建立了相应的环境审计部门, 培养了许多专职环境审计人员。如荷兰、挪威等欧洲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在对海洋环境的国际协议方面的审计和对固体废弃物方面的审计都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这些国家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可以说代表着一定的发展趋势。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时间较晚, 尽管亚洲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成立后, 我国与环境审计领域的国际交流增多, 但总的来说, 交流的成果还远远不够, 对国外先进的环境审计成果还没有很好的借鉴吸收。
(六) 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加强
环境审计的技术性很强, 且多以定量分析为主, 需要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等多方面的知识, 且涉及多种环境知识, 如环境经济学等, 还要具备社会学、工程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由于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时间较短, 目前从事环境审计的人员多以财务工程审计知识见长, 对环境管理的知识与专业技术了解甚少, 对环境审计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缺乏深刻理解, 还缺乏与环境管理相关的业务经验以及必要的设备、技术和手段。所以, 我国从事环境审计人员的资质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以适应环境审计的新要求。
三、开展我国环境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 加快环境会计的建立与实施
环境会计的建立和实施不仅是加强环境保护管理的客观需求, 也是明确企业环保责任和计量企业环保资源的有效手段。应当尽快建立起有关环境污染的会计记录、计量、计价、成本费用、报告等一系列要素的统一环境会计制度。但是要建立一套完善可行的环境会计制度难度很大, 不可操之过急。目前可以采取过渡性措施, 先从修订《企业会计准则》、增加报告环境责任内容逐渐开展和完善。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已进入会计记录的环境事项, 规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详细披露;二是对未进入会计记录的环境事项, 可通过专门的环境报告予以揭示。另外, 还要加强环境保护系统的管理以及相关资料的管理, 保证环保管理系统高效、及时运转, 确保环保资料的真实有效性。
(二) 建立和完善环境审计规范
建立和完善环境审计规范, 一是要制定环境审计规范和评价标准, 使环境审计的开展有法可依。要建立可操作性强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 使环境审计的范围、内容、程序和方法等制度化、规范化, 避免环境审计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提高环境审计的工作质量;二是严格环境标准管理制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国际环境标准,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环境评价标准, 另一方面, 要合理制定环境标准实施计划, 充分运用环境检测手段, 监督检查环境标准的执行。
(三) 加强环境审计宣传
与一些发达国家比, 我国的环境审计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尤其是环境保护和环境审计的意识比较薄弱。为了进一步搞好我国的环境审计, 一方面要进行环境审计的大力宣传, 做好舆论工作, 提高人们对环境审计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加大环境领域重大问题和案件线索的查处, 以扩大环境审计的影响和社会的认可度。要使环境审计适应环保工作和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
(四) 大力开展社会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
保护和治理环境以及开展环境审计的基础在企业。严重的环境形势要求企业对环境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 以合理规避风险, 降低企业的环境责任。企业是否遵守环境法律法规制度,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对环境产生了影响, 影响的程度有多大, 都需要社会环境审计和内部审计来监督、评价和鉴证。所以, 社会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是协同政府环境审计的两把利剑, 无论是政府环境审计, 还是社会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 最终目标都是要实现社会、经济、人类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 在当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基础上, 要鼓励、扶持和培育社会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的力量, 以满足社会众多企业对环境审计的需求。
(五) 拓展环境审计领域
一是开展环境审计专项调查。针对某项环境问题开展多方位、跨区域、跨行业的专项审计调查, 充分发挥审计调查综合性的优势, 从多角度反映和评价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二是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绩效审计主要涉及到项目和管理活动, 审计目标是项目及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通过环境绩效审计, 可以评价环境法规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帮助法规政策部门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与法规制度;评价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工作效率, 揭示其影响工作效率的消极因素, 提出改进建议;评价环境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评价环境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为改善环境投资提出建设性意见;三是结合经济责任审计考评企业领导人环保责任履行情况。审计机关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中应把环保责任履行情况当作重点检查内容之一, 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认真审查领导者在任职期间环保责任目标的落实情况。
(六) 加强环境审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跨越国界的国际性问题, 这需要各国协调行动。环境审计也是一个新兴的问题, 需要建立系统的理论和一系列技术方法, 而这种工作是相当复杂的, 各国的经验、面临的问题不同, 各国的环境审计各有所长。加强环境审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势必加快环境审计的先进理论和操作技术, 一方面要使环保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 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起环境审计的理论框架、作业规则与报告标准, 使环境审计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七) 提高审计人员的环境审计能力
环境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审计, 而且不同类型的环境保护工作其业务流程和业务管理工具有很大的差异, 审计人员往往只是在大体上有所了解, 但对有关管理细节和具体流程并不熟悉, 对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指标更是知之甚少。因此, 要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环境审计能力。一是建立由审计署、环境保护部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 使审计人员能从更高层次多角度了解有关环境保护的宏观政策与审计目标, 培养审计人员的宏观环保意识和环保审计的职业判断能力;二是聘用环保部门的专家, 培训审计人员关于环境保护中的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 必要时直接聘请专家参与环境审计项目;三是开展联合审计, 审计机关应联合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单位, 如环保管理部门、法律部门、司法部门和研究机构组成联合审计组, 开展环境审计, 不仅提高审计效率, 同时锻炼了审计队伍, 为建立一支复合型的环境审计队伍奠定基础。
摘要:近些年我国开展的环境审计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我国环保工作的发展, 但是由于我国的环保审计起步较晚, 在理论和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环境审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环境审计,现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刘长翠.企业环境审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德元.加强环境审计推动和谐发展[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7 (3) .
[3]黄飞.我国环境审计现状、问题与对策[J].审计月刊.2005 (4) .
[4]王本强.深化政府环境审计的新起点[J].中国审计.2004 (15) .55-56.
[5]李娜.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西部财会.2007 (7) .
【环境报告审计问题】推荐阅读:
环境报告审计10-23
环境审计相关问题09-07
环境绩效审计若干问题10-19
资源环境审计问题09-27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问题的调研报告06-27
关于惠民县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10-20
审计反馈问题整改报告09-09
环境影响报告10-16
环境改善报告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