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金融思想史

2024-07-24

百年中国金融思想史(精选7篇)

百年中国金融思想史 篇1

一、内容新颖, 研究系统, 考察广博而细致

《西方产权思想史》这部著作分为三部分:“导论”、“产权思想的考察与评述”、“现实借鉴与阶段论”。其主要内容是著作的第二部分, 也就是第二章至第五章, 该部分系统考察了现代产权理论以前约500年间产权思想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具体内容包括考察重商主义以前以及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近代制度经济学中的主要经济学家的产权论述, 揭示其中的产权思想并予以评述。在《西方产权思想史》这部论著中, 作者考察并论述了以下方面。

1、重商主义以前产权问题论述和重商主义的产权思想。

论著认为, 尽管在西欧中世纪以前, 出现不少像色诺芬、瓦罗和阿奎那等大思想家, 他们也曾讨论过财富增进因素等问题, 但相关的论证是零碎的, 思想是极其简朴的, 对于较为丰富的产权思想更不可能涉及。产权思想是从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产生并流行于西欧的重商主义开始的, 因而西方产权思想的历史上溯年代是重商主义时期。重商主义提出了货币财富的财产权利以及私商财产和公有财产的可转换性和基本要求的一致性的论述。

2、古典经济学家的产权思想。

论著认为, 这一时期的产权思想上溯17世纪中叶威廉·配第, 下迄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配第是直接论及所有权和强调所有权保护思想的先驱者之一, 他主张对财产实施登记制度, 并揭示了土地价值与土地产权保护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魁奈在1767年以“中国的专制制度”为题, 阐释了对所有权需要法律强制性保护的思想, 并认识到财富具有可售卖、可交换、可让渡和对产生的果实有收益要求权等财产权利, 但他尚未认识到财产权利的排他性等性质。而古典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斯密提出了关于天赋人权是最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劳动力产权的思想。他在指出公司制下财产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好处的同时, 发现了“委托—代理”关系及信息不对称问题。萨伊列出专门章节分析财产所有权问题。在他看来, 产权对于财富增长至关重要, 财富天然具有产权的性质, 所有权界定之后, 决定了分配权、处置权等其他相应权利。因此, 财富首要的、最重要的性质是其产权性质。萨伊将产权问题引入到生产领域, 并把这一认识拓展为多个层面的含义。

3、新古典经济学家的产权思想。

论著认为, 这一时期的产权思想肇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 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结束。马歇尔对经济变化的基本看法——自然是不能飞跃的, 他将这一原理运用于所有制变迁的分析, 认为早期文明的出现, 使得财产制度由共有财产向村社式集体所有制发展, 即出现了原始共有财产的所有权分割。而这种早期文明, 既是个人所有权限制的原因, 又是它的结果。进而指出制度 (包括产权) 的变迁是渐进的, 而不是突变的。他用经济生物学和经济力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和产权问题, 认为连续的原理特别适合制度的研究。而克拉克在《财富的分配》等著作中阐述了他的产权思想。他将产权问题的分析引入分配领域:分配遵从的首要规律, 就是尊重财产权利的自然法则, 任何偏离财富或劳动所应得的分配, 都是侵犯了这一法则。他认为, 分配问题的解决就意味着财产权利问题得到了解决。

4、近代制度经济学家的产权思想。

凡勃伦提出制度至关重要的观点, 认为最为重要的两种制度就是:私有财产制度和技术制度。他大量运用了心理学、进化论和人类学等知识和方法, 从制度因素、财产权利和有闲阶级等方面剖析了西方社会现实矛盾, 主张以“制度”为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学体系。近代制度经济学的另一代表人物康芒斯在产权思想领域的突破和创新是多方面的:重新诠释经济学, 提出了制度经济学, 认为所有权是制度经济学的基础;提出关于人的新假设, 认为人是制度的产物, 这一认识突破了传统经济学关于人是自由、理性、利己的假设和仅从人与自然物的关系来研究经济学的认识界限;提出作为经济学基本单位的“交易”的产权实质是所有权的转移;认为货币是一种测量所有权的数量的制度安排, 货币本身也是具有一种财产权利的商品, 而买卖交易涉及到货币与商品两个方面, 其实质也是所有权的转移。

二、运用产权思想试图探索中国特色的产权理论发展新思路

论著系统地揭示了科斯以前经济学说史中的产权思想, 并且将这些思想运用到我国产权改革和金融改革中去, 这种借鉴具有针对性、应用性和一定程度的创新性。论著分列第六章、第七章两个部分展开应用与对策研究, 主要采用比较、借鉴和计量实证研究, 运用上述西方产权思想来分析传统产权制度、中国产权制度变迁和金融改革实践问题, 试图探索中国特色的产权理论发展新思路。

1、产权思想与中国的产权改革。

论著首先运用西方产权思想史中有关财产权利与政府职能的思想, 分析了苏联型经济制度下的产权制度、无限政府以及1979年以前的中国产权制度与政府行为。接着运用有关产权制度及其变迁的论述和思想, 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国有产权制度变迁过程和政府主导型国有产权变迁中的政府行为, 并基于产权理论的计量模型度量了中国国有产权制度变迁的成效与问题。最后研究了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与“委托—代理”关系, 以及土地产权制度进一步改革问题, 提出了具有操作性和前瞻性的解决思路与建议, 如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方面, 主张以国家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 以企业行为市场化为切入点, 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设置国家征用私产及其他非国有财产的特别权利, 建立多元化所有制下的现代企业制度体系和市场体系;而在土地产权制度方面, 认为应尽快全面推行土地国家所有制, 将城市土地和集体所有制土地一并纳入国家所有, 并进一步明晰和完善国有土地使用权等。

2、产权思想与中国的金融改革。

论著密切关注现代经济的核心即金融领域的改革实践问题。论著运用产权思想深入探讨了资本的产权性质以及对金融改革的启示, 结合拉美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金融改革实践论述了产权制度与金融改革、金融发展、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 并针对我国实际深入分析了“好银行”与“坏银行”两大层面的金融改革:研究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线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建立与改革进程, 揭示了现有金融领域的产权制度缺陷与道德风险生成机理, 提出了颇有见地的新观点和新对策。如在不良金融股权改革方面, 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克服中国特殊债转股带来的产权软约束和改变对金融产权缺乏有效保护的状况等。

三、阶段划分, 领域拓展, 为该领域深入系统研究提供了新思维

论著在广泛涉猎科斯以前500年西方经济学各个时期的传世著作的基础上, 注重三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经济学说史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的结合、归纳与分析的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结合。论著不仅考虑到始于15世纪止于20世纪30、40年代的一些主要经济学家对于产权思想的贡献, 以及关于产权问题认识上的各个层面的不断深化、不断演进的过程, 而且兼顾不同时期的产权思想演进特点, 将科斯以前约500年间产权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

这是西方产权思想产生的时期, 时间跨度为15世纪—17世纪中叶, 约200年历史。也就是说, 在14世纪以前, 没有出现过真正的政治经济学, 鲜见比较系统的有关产权思想论述, 直到重商主义时期才比较重视财产权利问题。以重商主义为代表的萌芽阶段财产权利思想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狭隘的财产权利观, 认为只有货币才是财富。二是极端的货币产权思想, 过分夸大了货币要素的极端重要性, 忽视了真实要素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货币具有占有、转让和收益权等财产权利, 没有意识到非货币财富的相关财产权利。三是片面的流通权益观念, 注重货币进入流通包括对外贸易给予财富增长的促进作用, 忽视了生产使用领域的产权作用。

2、形成阶段。

时间跨度为17世纪中叶—19世纪70年代, 约230年历史。主要有古典经济学家创始人之一的威廉·配第以及代表人物亚当·斯密、约翰·穆勒等人的产权思想, 而对产权思想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让·巴蒂斯特·萨伊和麦克库洛赫等经济学家。这个时期的产权思想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先破后立, 在否定中论述产权问题和建立、丰富产权思想, 以亚当·斯密、约翰·穆勒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批判地继承了重商主义关于财产权利的看法和观点。二是自然演化, 在漫长的、渐进的社会进化过程中, 孕育相对丰富的经济思想和产权思想, 内容庞杂, 涉及面广, 从货币到非货币、私有产权到公有产权、人的假设到劳动权利、产权性质到功能设置、理论探讨到政策主张, 这些思想大大推进了人类对产权问题的认识进程。三是累积效应, 经过约230年历程, 人类对产权问题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 较系统而深刻的财产权利思想基本形成, 并具有古典经济学特点, 其中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内核。

3、发展阶段。

时间跨度为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40年代, 约70年历史。这是一个产权思想得到不断发展和深化的重要时期, 主要包括新古典经济学家和近代制度学派的产权思想。科斯以前约70年间处于发展阶段的产权思想特点:一是比以前任何时期更重视产权思想的研究, 在短短的两代人时间里 (70年) 出现了马歇尔、克拉克、凡勃伦和康芒斯等一批致力于产权问题和产权思想研究的新古典和制度经济学大家。二是放松人的行为假设拓展了产权研究空间, 马歇尔从产权研究的前提——人的行为假设开始进行了改进, 不同意古典经济学家只把人当作利己的、经济人的看法, 认为人不仅仅是经济人、利己人, 而且也是利他人, 凡勃伦和康芒斯关于人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推进一步, 认为人同时还是社会人和制度人。人的行为假设条件的放松, 使得关于劳动力产权、财富权利、产权的性质和功能等在内涵和外延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三是创新产权研究方法, 推进产权思想体系完善与发展, 马歇尔运用连续原理研究产权制度变迁, 克拉克主张用动态方法来研究经济和产权问题, 制度经济学家则主张运用与斯密和穆勒等古典经济学家不同的分析方法来研究财产权利和制度变迁。因此, 新古典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经济学家研究产权问题的共同之处在于:突破了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运用了与古典经济学家不同的非纯经济学分析方法, 强调人的社会性和重视心理学、进化论、人类学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运用, 主张把经济学、伦理学和法律学组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四是产权思想虽然得到扩展和深化, 在体系和方法等方面也得到创新甚至变革, 但是发展的局限还是明显的, 如对于人的认识上, 还依然使用完全“理性人”假设;在产权配置资源和激励—约束机制等内容上仍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在理论体系上, 依然是较松散的、不够系统的论述, 并未形成一个能引导产权经济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论体系等。

世界主要国家的市场化实践表明, 产权制度改革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产权改革有赖于产权理论的研究, 而产权理论的研究有赖于产权思想的探索。论著对西方产权思想史产生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未来发展的展望, 包括涉猎的诸多研究领域——运用经济学说史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地梳理了科斯以前500年西方产权思想, 从产权视角重新审视了西方经典经济学著作并评价经典作家的地位和贡献, 以进化科学视角阐述了西方产权思想演进阶段以及上溯和下迄年代及阶段特点, 采用比较分析方法探讨了前苏东国家与中国的产权制度变迁和政府行为, 结合数理统计与计量方法研究了拉美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产权制度与金融发展以及中国经济与金融领域的若干产权改革问题等。作者的这些分析对于深入研究产权思想、产权理论和产权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 论著对西方产权思想及其理论与应用的新探索, 成为了学术界和实业界研究西方产权思想史的引航灯与新航标, 将激励更多的经济学人和实践改革者来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产权思想、产权理论及其实践改革问题。

摘要:长期以来, 人们在密切关注西方产权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同时, 很少有人系统研究数百年以来积淀形成的西方产权思想。这种忽视产权思想史的研究势必影响到现代产权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有关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由彭芳春博士著述的、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30万字的专题研究成果《西方产权思想史研究——兼论中国的产权改革与金融改革》 (以下简称《西方产权思想史》) , 率先拉开了这一领域研究的序幕。本文通过评析这部论著, 给出了该著作是西方产权思想史研究的新航标的最高评价。

关键词:西方产权思想史,产权改革,金融改革

百年中国金融思想史 篇2

一、《百年金融》的创作背景

在《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 “广州要努力建设成为全省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强化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作为经济、文化建设的重点规划项目, 广州市政府、越秀区政府将具有传统商圈的长堤大马路及其周边街道规划为“广州民间金融街”, 为了增加金融街的文化蕴涵, 营造浓郁的民间金融氛围, 区政府对广州民间金融街进行景观整体改造并通过法定程序进行社会招标。其中, 城市雕塑就是整体改造里面重要的一项, 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的建设成为了提升金融街整体视觉形象的重要举措。

经过广州市、越秀区政府多次举行听证会、论证会, 最终由广州美术学院提供的大型青铜浮雕《百年金融》 (作者吕绍藩) 方案, 因具有创意性及可行性而成为中标方案。听证会和论证会参与成员有市文化局长、市规划局长、民俗文化学者、历史学家、城市学家、经济学家、文学家、规划学家、城市保护专家等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普通市民代表。作者根据各方面意见, 数易其稿, 历时一年最终通过了定稿方案。

二、创意说明

《百年金融》 (如图1) 浮雕创意说明:《百年金融》浮雕方案创作紧扣广州民间金融街的百年金融交易史, 抓住“百年”、“金融”和“民间”三大要点进行创作, 结合“文明、诚信广州”的百年金融故事, 采用已经发行的货币形态来表达金融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重点突出金融元素和广府文化特色, 增加金融街文化底蕴, 营造浓郁的民间金融氛围。

该作品通过三个方面来体现设计主题。

“过去”:广州是一个有着悠久商业传统的都市, 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在此经商。第一部分的主体以1900年之后在广东造的硬币和纸币为主, 金银锭为辅, 代表性的有民国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等头像的货币, 背景为民间金融街的骑楼建筑形态。

“现在”:第二部分由解放后至今, 此部分主体由毛泽东头像的货币和纪念币、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至第五套人民币纸币和硬币组成, 背景为广州代表性新老建筑、骑楼的元素组成。

“未来”:第三部分代表的是未来, 作品体现的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美好向往。

作品整体效果像一列时代的列车穿越时空, 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整个作品以云山珠水为背景, 以各个时代的代表性货币为主体, 浑然一体, 既有艺术的美感, 更有展示广东货币历史的功能;作品强调公共性、互动性和亲和力。为了提高公众参与的热情, 雕塑主体采用高浮雕设计, 既可满足公众为了祈求“生意兴隆”来摸摸作品中的货币, 沾沾“财气”、“福气”和“吉祥气”的心理;同时有利于形成整体和谐的民间金融街艺术氛围和街道特性, 凸显广州金融街的地域功能, 形成良好的经济和文化形象, 营造出轻松愉悦、吉祥美好的精神气氛。

材质为铜, 尺寸为:2400cm×200cm, 制作要求:作品采用金属铸造、锻打和腐蚀的综合工艺, 创作者为广州美术学院吕绍藩, 艺术指导和监制为黎明和王绍强。

三、制作流程与新工艺的应用

下面以《百年金融》浮雕为例, 从制作流程、新工艺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 制作流程

下面该作品由作者和越秀区政府 (以下简称为乙方) 确认的制作流程如下:由乙方确定方案→根据乙方要求制作泥塑模型→乙方确认泥稿后翻制模具→完成主体制作→青铜修整打磨→烧焊加固→着色和防腐→浮雕制作完成→现场安装→乙方验收→局部调整→完成。

(二) 新工艺的综合运用

生产的铜浮雕如图1所示, 该件长2400cm, 宽200cm, 厚6~22cm。若采用整体熔模铸造, 则工艺复杂, 难以整体浇注成形, 成本高, 操作十分困难。制作采用小件、分段、分件、分层的处理方法, 现场施工安装, 按照组装图, 分层、分件、分段进行施工。

以下为主要制作流程及新工艺的综合运用:

1. 草图构思:

创作构思方案通过竞标, 根据竞标方案画出创作平面稿。

2. 泥塑造型:

根据创作平面稿制作等大比例泥稿模型。包括元宝、金条、珠水、云山、骑楼、爱群大厦、圣心大教堂、广州塔、东西塔等单体造型。

3. 翻制模具:

采用两种模具——较简单造型 (例如珠水、云山) 用石膏或玻璃纤维翻制;复杂的造型 (例如银币、人头像、骑楼、爱群大厦、圣心大教堂、广州塔、东西塔等单体造型) 用硅胶翻制。

4. 采用精铸、翻模、浮雕型壳、烤制型壳、脱蜡、烧制型壳、浇铸铜水等工艺完成主体制作。

对元宝、金条、珠水、云山、骑楼、爱群大厦、圣心大教堂、广州塔、东西塔等单体造型进行黄铜铸造。其中制壳和翻模一般用以下两种方式:其一、小件或者复杂的必须运用精密铸造、精密制作, 即用细小石英砂分层把制作好的蜡型包起来, 再用高温把壳里的石蜡烧净;其二就是树脂砂箱制作, 一般适用于简单的造型或对作品表面精度要求不高的平面浮雕, 例如字体、山水等。浇铸铜水是利用高温把黄铜化成铜水注灌到完成后的砂箱面或壳体。

5. 青铜修整打磨:

铜水灌注到先设定好的几个小开口, 对作品整体表面进行抛光打磨。

6. 烧焊加固。

对大面积双层底黄铜板 (长244cm;宽122cm;厚0.3-0.5cm) 、立体纸币 (长50cm;宽50cm;高5、10、15cm) 进行黄铜锻造;把已经打磨好的铜雕、铜腐蚀板和两层铜底板拼接在一起固定, 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对黄铜底板、防锈骨架、元宝、金条、珠水、云山、骑楼、爱群大厦、圣心大教堂、广州塔、东西塔等单体造型进行小件、分件、分层、分段烧焊拼接与安装, 并进行焊口的调整。

7. 着色和防腐。

封边焊接完毕后, 用酸水进行整体做旧, 用砂纸进行磨光处理, 即所谓的上红“做色”;运用固定漆对作品整体表面进行封固。“做色”让作品整幅明度适当拉大而具有立体效果, 上油、封蜡可让公共艺术浮雕作品保持比较持久的艺术效果。

8. 现场安装。

《百年金融》浮雕由四部分组成:浮雕框边、浮雕衬底、浮雕主体、浮雕附件 (银币、珠水、云山、骑楼、爱群大厦、圣心大教堂、广州塔、东西塔等单体造型) 。整个浮雕立面尺寸2400cm×200cm, 采用“翻制、腐蚀、锻造、铸造”工艺, 青铜浮雕价格昂贵, 给生产、运输、安装施工等带来较大的难度。结合生产厂家的制作经验, 浮雕的制作按照浮雕小件、分件、分层、分段进行烧焊拼接的处理方法;各分件、分段翻制、腐蚀、锻造、铸造的铜构件, 防锈骨架预留安装孔, 便于采用胀锚螺栓与墙体拉结固定。 (如图2)

浮雕安装步骤:浮雕墙体砌筑→墙体平面铺砖→浮雕衬底铺贴→浮雕边框塑型铺砖→浮雕主体安装→浮雕小件、分件、分层、分段进行烧焊拼接→修补、调整整体效果。

浮雕安装方法:浮雕衬底为规格25cm×25cm×7cm的灰色陶瓷砖, 采用烧焊和胀锚螺栓加固;浮雕边框采用嵌入墙体, 然后灌注混凝土的方法加固受力;浮雕主体及附件运用烧焊固定在双层黄铜底面, 附加胀锚螺栓固定, 并进行烧焊衔接、补胶、胀锚螺栓的组装与拼缝。

四、效果反馈

大型浮雕《百年金融》对公众开放之后的一段时间里, “广东省重点城市公共艺术研究”课题团队, 对作品现场观看或路过的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如图3) , 归纳要点如下:

(一) 艺术性

整个作品以云山珠水为背景, 各个时代的代表性货币为主体, 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 浑然一体, 既有艺术的美感, 也体现了大多数广州市民的审美趣味与城市文化;能够创造出愉悦、快乐以及对城市生活的惊叹感。

(二) 公共性

尺度合适, 参与度高, 即使儿童和残疾人也能欣赏并与之互动, 人与浮雕互动性强;可以吸引行人停下来, 甚至可能坐在附近或引发交谈, 成为沟通公共空间里陌生人之间的潜在桥梁;能提供亲子行为, 是一座百年钱币历史的活教科书。

(三) 地域性

地处金融街, 符合此地的商业文化氛围, 很多人为了祈求“生意兴隆”会来摸摸作品中的货币, 沾沾“财气”、“福气”和“吉祥气”, 成为地标性作品;向观看者提供缓解城市压力的调剂方式, 有利于观看者的身体健康和情绪安宁。

(四) 安全性

以铜为材质, 既安全, 材质也会越摸越亮;对日照、雷电、雨水、台风、盗窃等自然或人为损坏因素进行严格预防, 有利于观看者的人身安全。

(五) 其它

便于开放空间管理者、维护者管理和维护, 并且维护简单、经济。

参考文献

[1][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等.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第二版) .俞孔坚, 孙鹏, 王志芳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麦筹伟.仿古建筑浮雕及墙龛的施工.北京:中华民居, 2011 (05)

百年中国医师制度的变迁 篇3

关键词:医师制度,卫生制度史,卫生政策史

今天, 我们将依法从事疾病预防与治疗活动的人员统称为医生, 书面语谓之“医师”。其实回顾过去的一百年里, 医师这一概念在不同时期曾有过迥然不同的内涵。早在明代, 太医院作为皇家医疗机构, 不仅要照顾王公贵族的健康, 还要承担起对年轻医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太医院每三年都要大考一次, 成绩一等者称为“医士”, 二等者称为“医生”。到了清代, 太医院内设教习所, 负责医学生的培养, 学制三年, 学习期满并经考试合格, 才可取得“医士”资格。清末民初, 由于西方医学在我国尚不普及, 因此“医士”主要是指中医师;随后“西医东渐”蔚然成风, 中西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并立格局。为了加以区别, 人们在医士之外, 引入“医师”一词, 借指经西医院校学习、毕业, 并采用西医诊法的专业技术人员。“医师”这一称谓, 由此进入人们视野, 医师准入制度的帘幕, 也由此缓缓拉开。[1]620

一、北洋政府时期的医师制度

医师与医士并行是民国初年及整个北洋政府时期医师制度的特点。“医士”指经传统家学、师承习医并取得行医资格的中医, 而“医师”指经西式医学教育毕业, 采用西法诊疗的西医。北洋政府为了同时规范医师、医士的执业活动, 同一日颁布了《管理医师暂行规则》和《管理医士暂行规则》, [2]528这两部法律最显著的差异体现在申领医师 (士) 执照上, 因为当时尚未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资格考试, 所以无论打算从事西医还是中医, 都只需满足一定条件, 即可申领相应执照。如《管理医师暂行规则》规定, “凡年满二十岁并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均可申领医师执照, (1) 国内官、公、私利医科大学及医学专门学校医科毕业, 领有毕业文凭, 经教育部核准注册或给予证书者; (2) 在外国官、公、私利医科大学及医学专门学校医科毕业, 领有毕业文凭, 或领有医术开业证书, 经教育部核准注册或给予证书者; (3) 本规则为颁布前, 在外国人私立的医学堂肄业三年以上, 领有毕业文凭者; (4) 外国人曾在各该国政府领有医术开业证书, 经外交部证明, 认为适于执行医业者。”《管理医士暂行规则》相应规定“凡年满二十五周岁,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皆可申请医士执照, (1) 曾经各该地方警察厅考试及格, 领有证明文件者; (2) 在中医学校或中医传习所肄业三年以上, 领有毕业文凭者; (3) 曾任官、公立医院医员三年以上, 确有成绩及证明文件, 并取得给照医师或医士三人以上之保证者; (4) 有医术智识经验, 在本规则施行前, 行医五年以上, 有确实证明, 并取得给照医师或医士三人以上之保证者。”除此而外, 两部法律的规定大体一致, 另外, 政府规定“凡采用西法之医士, 得适用医师规则”, 即对中医采用西医之诊疗方法做出了明示许可。[3]248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医师制度

医师为主, 医士为辅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医师制度的特点。1928年6月奉军退出关外, 国民党革命军进抵北京军事告终, 15日国民党政府发表全国统一宣言;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南京, 公告东北易帜并名义上接受南京国民政府领导, 北伐成功全国统一, 标志着北洋政府的结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到来。1929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颁行《医师暂行条例》, 该条例大体延续了北洋政府时期《管理医师暂行规则》的内容, 由于没有相应地出台针对医士的立法, 一时间中医的合法性遭到了质疑。[4]依据该条例“任何人如欲开展诊疗活动, 皆需符合条例之要求, 即年满二十岁, 并符合如下条件之一, (1) 在国立或政府有案之公立、私立医学专门学校以上毕业, 领有证书者; (2) 在外国官立或政府有案之私立医学专门学校以上毕业, 领有毕业证书, 或在外国政府领有医师证书者; (3) 外国人曾在各该国政府领有医师证书, 经外交部证明者; (4) 经医师考试及格, 领有证书者。”由于传统医学的培养模式以家承和自学为主, 所以当时的中医很难依据该条例, 取得行医资格;因此该条例受到了全国医师联合会的抵制, 并于公布次年改称为《西医条例》[5];于此同时, 石瑛等二十九名委员认为《西医条例》专为西医而设, 而对中医却缺乏相应立法, 特别提出了《国医条例原则》九项, 后改称为《中医条例》正式公布。《中医条例》规定“凡年满二十五岁且同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 经内政部审查合格, 给予证书后, 得执行中医业务, (1) 曾经中央或省市政府中医考试或甄别合格, 得有证书者; (2) 曾经中央或省市政府发给行医执照者; (3) 在中医学校毕业, 得有证书者; (4) 曾执行中医业务五年以上者。”对比《管理医师暂行规则》和《管理医士暂行规则》, 不难发现《中医条例》、《西医条例》不过是民国早期医师立法的翻版, 只是将医士、医师改称为中医、西医而已。[6]

1943年9月22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公布《医师法》, 《中医条例》、《西医条例》同日废止。《医师法》最大的成就是将中、西医同时划入医师这一概念当中。依据该法, 医务人员只需通过考试或“检核”即可获得医师资格, 并享有平等的地位和诊疗权利, 不在区分中医、西医, 实施无差别待遇。同年11月, 南京国民政府再次颁布《医士暂行条例》, 医士一词重回人们视野。《医师法》颁行后, 某人如欲获得行医资格, 需通过考试或“检核”;而《医士暂行条例》则专为无需通过考试, 亦不必满足“检核”要求之人士从事医务工作而设。依据该条例, 作为医师制度的补充, “医士”只需经卫生署审核即可开展诊疗服务, 但“医士”不得使用“科学医之器械、药品和注射疗法”。至此民国时期医师制度定型, 直至覆灭, 不再有变。[7]

三、建国初期的医师制度

1949年10月1日, 新中国成立, 百废待兴。1951年5月1日, 当时的政务院卫生部于同一日颁布了《医师暂行条例》和《中医师暂行条例》及其施行细则。中西医对举的立法模式再一次回归人们的视野。较以往不同的是, 《医师暂行条例》第一次将医师区分为医师和临时医师两种;于此相对应, 中医师也被区分为中医师和临时中医师。依据《医师暂行条例》, 某人如欲从事医师职务, 需先在国内外公立或私立医学院校学习四年以上, 并获得毕业证书, 经大行政区卫生部审核, 由中央政府卫生部颁发医师证书。对于未经医学院校学习, 但能通过中央政府卫生部组织的医师考试, 或在《医师暂行条例》颁布前, 已通过省级政府卫生部门组织的考试并获得证书者, 也可以申领医师证书。[8]303《中医师暂行条例》的规定大体与此相当, 如规定在公立、私立中医院校学习四年以上, 持有毕业证书者, 经大行政区卫生部审核合格, 由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颁发中医师证书;同时规定, 通过中央政府卫生部组织的中医师考试合格者, 可申领中医师证书;另外, 在《中医师暂行条例》颁布前, 已通过省级人民政府卫生部门组织的考试并通过者, 也可申领中医师证书。[9]除此而外, 对于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 但不符合申领医师、中医师证书条件者, 《医师暂行条例》和《中医师暂行条例》也对他们的法律地位予以相应确认。依据《医师暂行条例》, 某人如已完成国内外公私立医学院校三分之二以上课程的学习, 同时连续执业一年, 只要有确实的证据予以证明, 即可申领临时医师证书。同时, 在申领临时医师证书后, 如连续两年执业无明显过失, 可申领医师证书。[10]依据《中医师暂行条例》, 在公私立三年制中医学校学习并获得毕业证书者, 经大行政区卫生部审核合格, 发给临时中医师证书;获得临时证书后, 如连续执业两年, 无显著过失, 即可申领中医师证书。总体看来, 这一时期的立法, 确认了包括医师、中医师、临时医师、临时中医师在内的四种执业资格。临时 (中) 医师的执业要求显著地低于 (中) 医师, 二者在证书颁发主体, 执业资格限制上存在着显著地差异;同时, 两种制度之间又存在着一个合理的衔接, 在获得较低层次执业证书后, 通过一段时间的执业训练, 只要无显著过失, 即可申领较高层次的执业证书。

因中医师的培养方式以师承为主, 建国初期全国范围内并无太多中医院校, 这也为中医从业人员开展执业活动设下了障碍, 同时因《中医师暂行条例》中有关于中医师不得使用化学药品配方及施行注射的规定, 客观上也在中医师和医师之间设置了鸿沟, 不利于中医学工作的展开;1956年11月27日卫生部颁发《关于废止中医师暂行条例的通令》, 称“中医师暂行条例, 与党的中医政策精神相违背, 使中医工作受到严重的损害, 特此宣布废除。”随后数年, 对中医师的管理主要是参照《医师暂行条例》或直接依据政策执行, 少有专项立法。[11]

四、现行医师制度的确立

1998年6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颁布, 作为医师职业的基本法, 《医师法》的颁布标志着统一医师制度的确立。《执业医师法》不在将医师区分为医师或中医师, 而统称为“医师”, 并且严格区分为考试和注册两个不同阶段, 所有医务人员都需先通过考试, 再经注册, 方可开展诊疗活动。依据参考者学历不同, 将医师资格考试区分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两种, 本科以上学历者可直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而专科或者中专学历者则只能先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至此, 医师制度在我国定型, 延用至今。

中国为什么缺少百年品牌? 篇4

有目标才有可能

对于企业的品牌管理来讲, 任何一个好品牌的管理都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所谓目标, 其实就是企业的品牌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如企业的品牌对内部员工要有一个什么的影响, 对外部消费者、经销商要有一个什么样的影响与形象等。只有这样, 企业的品牌管理才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企业才会知道当前需要做哪些事情, 应该做哪些事情, 简单地说就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样的事。如果品牌的管理漫无目的, 只是顺其自然发展, 那最终的结果只会在原地踏步。现在, 国内有些企业在品牌管理过程中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 在品牌管理付出不少成本, 可是当盘点品牌管理的效果, 与其他品牌进行比较时, 结果多是大失所望, 苦心经营了多年的品牌竟然是在原地踏步。

细节决定成败

在品牌的管理过程中, 许多企业都只注重一些宏观、战略层面的问题, 而一些细节问题常常会被忽视, 最后结果是, 虽然做了很多相关工作, 但其效果却是微乎其微。其实, 任何一个品牌的管理, 都是有细节组成的, 缺少了细节的落实, 这个品牌管理就显得很空洞、毫无意义。许多人对于一个品牌的了解和认识, 都是通过细节得到答案的。例如, 有一个企业就非常注重细节的管理, 看到许多员工的衣服挂在椅子上, 企业就买一批衣帽架, 专门供公司员工挂放衣服, 此举赢得了公司员工的一致好评, 客户来到公司时, 看到的是井井有条、整洁有序的景象, 就连盆栽的叶子都被擦洗的一尘不染, 公司在第一感觉上就给顾客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

品牌无小事, 可以说, 一个好的品牌管理, 往往都会非常注重细节。在星巴克的品牌管理理念中, 其核心就是认认真真做好每件小事情。为了实践这个理念, 星巴克制定了相应的规定与标准。例如, 为了保证咖啡的口感, 星巴克会要求把咖啡的制造时间精确到秒, 多一秒少一秒都不行。蒸汽加压煮出咖啡制作时间应该是18到23秒, 如果17秒或者超过23秒完成制作, 咖啡就会被倒掉。再如对搅拌棒的要求同样严格, 不少咖啡搅拌棒是塑料制品, 在高温下会产生异味, 从而影响口味和健康。为了使客人品尝到更加纯正美味的咖啡, 星巴克的研究人员用了18个月的时间, 对这个小小的搅拌棒进行了多次的研究和改进, 最终使得这个小小的搅拌棒达到了最佳的标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一个好的品牌在塑造与管理的过程中, 需要的是从细节入手, 以标准为主, 许多的细节是消费者或者合作者、内部员工最容易感知的东西, 也是最能体现品牌管理效果的东西。细节都做到位了, 人们才能真正感觉到这个品牌的存在和魅力。

与时俱进适时而变

在品牌管理过程中, 随时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新情况, 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品牌管理过程中针对新的问题和变化对管理思维与管理方式作相应的调整, 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积极应对变化、利用变化, 实现企业与品牌的提升。从某种角度上讲, 企业和品牌提升的本身就是变化的产物。事实也的确如此。一个好品牌的管理只有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去寻找新的管理手段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才能真正适应品牌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和新情况。关于这一点, 我们其实可以借鉴许多世界品牌的管理之道。

以世界快餐巨头麦当劳为例, 从2005年开始, 围绕“便利性”, 麦当劳首先在南方城市启动“24小时店”。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 麦当劳“24小时店”的推出确保了许多消费者能在任何时间吃到麦当劳的美味。同时, 麦当劳在“24小时店”的平台上, 对“天天超值套餐”的广告加大宣传, 同时还增加甜品站, 并尝试在一些大城市试行24小时送餐服务, 从而把“便利形”的概念真正落实到“随时、随地享用麦当劳”的品牌理念中。

中国百年住宅产业技术沙龙 篇5

随着百年住宅推进的加快,相关标准体系的建设也愈发显得迫在眉睫。据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百年住宅研究与推广的标准院总建筑师刘东卫介绍,作为示范建设项目唯一指定的设计单位,目前标准院正在制定《百年住宅建设设计规程》,该规程将围绕“一体系和四性能”规范百年建筑的各项指标与做法。除此之外,受住房城乡建设部委托,标准院还完成了《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第一次完整而系统地构建了适合于我国发展模式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的顶层设计,为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并且全程参与起草了《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主编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规程》两本产业化领域技术基本法。

标准之外,在引导行业对于建筑产业化的认知和发展方向上,标准院也一直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近年来,“住宅产业化”一词在国内很热,政策支持、政府重视,业内的企业、设计院也都在跃跃欲试,说起“住宅产业化”,大家谈得更多的是主体结构用什么模式,钢结构还是装配式混凝土PC?一段时间里,“PC=住宅产业化”的说法甚至占据了各种行业论坛。今年9月份,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刘志峰在本报发表题为《建百年住宅是最大的节能减排》的文章,在文中,他强调:“要抓住百年住宅的发展契机,促进住宅内装部品工业化。过去,住宅建设往往只重主体而轻内装。事实上,老百姓所关心的,恰恰是套内空间和舒适度。全面实现内装工业化、部品化,是提高住宅寿命的重要方面。”这意味着,由标准院率先提出的“主体产业化+内装产业化”的全面住宅产业化理念和模式,获得了高度认可,相关概念和理念已经写入到部分政府文件中。据悉,目前标准院已经先后完成了大兴众美公租房、武汉深港新城、北京丰台区成寿寺B5地块定向安置房项目等众多装配式内装产业化住宅示范项目。

“百年住宅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业化建设住宅,在推进时确实面临着许多课题和瓶颈,接下来我们希望可以发挥产业协同的力量,利用政、产、学、研、商相结合的产业联盟,共同开展项目实践、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对外合作等工作,实现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促进百年住宅的健康发展。”

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管理

我认为未来十年住宅产业化将从青铜时代走向白银时代。建筑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相关企业连接在一起,制定好标准往前推,才可能有实质性的长远发展。作为建筑产业化应该有做实业的心态踏踏实实推进,因为建筑安全关系民生。目前建筑产业化的成本已经和传统方式差不多,但是质量却有大幅提升,希望政府和房企能够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松下住建本部长徐弋

标准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统一的标准推进建筑产业化就是空谈。而标准这件事在中国只有标准院能做,这也是松下与标准院及联盟其他兄弟结合的重要原因。我们需要标准院这个“武林盟主”整合资源,树起大旗,共同推进产业化的发展。松下有一条非常完整的产业链,今后我们也希望能把日本的相关研究成果和设备导入到中国市场上来。

苏州科逸住宅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曹祎杰

卫生间漏水的问题这么多年一直是我国住宅的顽疾。而整体卫浴产品从诞生之初,其实就是为了解决建筑卫生间防水问题而存在的。目前我们也正在和标准院合作启动一个卫生间标准图集的编制,希望能够在吸收外国先进理念和技术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做出让市场适应和接受的产品。

方太集团副总裁陈浩

如果消费者的需求不能满足,那么整体产业链的拉动效率是不会高的。目前中国精装修房的比例不超过30%,住户自己装修对于相关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的情况非常严重。希望国家在精装修领域能够明确标准,确保质量,否则百姓对于精装修始终不能完全满意和放心。而这种标准需要跨行业、产业一起解决,不然没有办法集成。

山东万斯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波

目前用工难的问题非常突出,这是推行建筑产业化的一个现实动力。装配式建筑的优势非常大,因为是机械化生产,精度非常高,解决了很多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把质量交给机器、交给电脑,质量提升非常明显,因为人的技能差异性太大,不稳定因素多。万斯达未来也希望能够更多地参与到百年住宅的建设中,在主体结构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卢宇凡

热水器看似和产业化没有直接关系,实际上日本的热水器在卫生间里是和浴缸集成在一起的,它的形状和尺寸一定也要符合浴缸的模数,作为一个整体安装。如果未来我们的热水器行业能够按照产业化的思路去做,会有很大的空间,包括排气的方式都要跟整个卫生间和厨房排气系统结合在一起。

海尔家居集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柏烨

中国蚊香百年进展和人类健康 篇6

蚊子是病媒生物之一, 种类多、繁殖快、分布广。大多数种类都吸血, 对人畜不但会骚挠和叮咬, 而且还能传播疾病。据研究, 蚊子传播的疾病达80多种之多, 其中包括疟疾、黄热病、登革热等等。在地球上, 再没有哪种动物比蚊子对人类有更大的危害。人类历史上, 和蚊子及其传播的疾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特别是近百年来, 人类与疟疾和黄热病的研究和防治, 最为艰巨和复杂[1]。蚊虫的防制应以环境治理为基础, 采用综合性防制措施和手段, 将蚊虫控制到不足为害的水平[2]。

蚊香可以说是最早被用于防治蚊虫叮咬的一种卫生杀虫剂型, 是从烟薰法演变而来的。蚊香出现的具体时间还不太清楚, 据记载在南宋时期已经有人用中草药制作棒香[3]。现在我们使用的盘式蚊香是1880年日本人上松彦川以阿基米德螺旋和中国的阴阳八卦中的“太极头”相结合的原理发明后传入中国, 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4]。

1955年荷兰海曼等人发现了PTC材料的特性后, 人们将PTC应用到加热器中, 解决了加热器温度自动调节稳定性问题, 为电热蚊香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 电热蚊香片首次由日本的Fumakilla公司投放市场。由于具有无烟、芳香、使用安全及毋须点火等特点, 在国外推广流行迅速, 并逐渐取代蚊香[5]。但直至80年代才在中国生产、销售。与此同时, 国内也开始电热蚊香液研制。其与传统的燃烧型蚊香相比较, 除了具有电热蚊香片的一些优点如无烟、无明火、无粉尘外, 还具有使用方便、更加环保等特点, 因此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6]。如今在国内家用卫生杀虫市场中的份额正迅速扩大。

蚊香经过百年发展, 主要包括盘式蚊香、电热蚊香片、电热蚊香液三种剂型。虽然它们样式结构各异, 使用方法不同, 但都是我们与蚊子作斗争的“武器”之一。目前市场上, 这驱杀蚊虫的三架“马车”并驾齐驱, 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保护人们不受蚊虫的侵害, 避免流行性疾病传播。

1 蚊香用药历史沿革

早期人们以点燃艾草、除虫菊、驱蚊草等有驱蚊作用植物来驱杀蚊虫。20世纪初、中期, 蚊香主要以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为杀虫有效成分, 这类蚊香在使用过程会引起人们的身体不适, 如咳嗽和上呼吸道感染, 同时工业生产过程还会造成环境污染, 因而其生产已被国家取缔[7]。70年代, 随着以烯丙菊酯为代表的拟除虫菊酯进入国内市场, 国内卫生杀虫剂进入拟除虫菊酯时代。蚊香中的杀虫有效成分由最初普遍使用的烯丙菊酯, 发展到炔丙菊酯、甲醚菊酯、四氟苯菊酯等。它们的药效约是烯丙菊酯2~6倍。2001年左右, 日本住友公司开发了新一代卫生用四氟甲醚菊酯, 2005年开始在中国推广应用。四氟甲醚菊酯的杀虫活性是卫生用药主要品种富右旋反式烯丙菊酯的15倍以上, 引发了老产品菊酯更新换代的潮流。随后国内扬农股份公司研制和生产出的氯氟醚菊酯, 药效与四氟甲醚菊酯相当, 但价格较低, 现正在国内蚊香等卫生杀虫剂中广泛应用。因此, 蚊香用药的发展, 是不断向高效低毒方向发展的, 安全性越来越高。

2 蚊香技术进展

2.1 药液配方技术的进步

蚊香药液配方技术经过不断的摸索试验, 逐步完善。蚊香药液最初主要以煤油等为溶剂, 由于杂质多, 气味难闻, 刺激性大。而现在的蚊香主要以优质的脱嗅煤油, 高纯度烷烃和酯类为溶剂, 杂质少, 刺激性小。蚊香中的添加剂, 如增效剂、稳定剂、助燃剂、挥发调整剂等, 经过不断的筛选和优化, 使用效果更佳, 安全性更高。一些毒性大或具有潜在危害的添加剂, 如八氯二丙醚、对硝基苯酚、颜料、劣质香精等已很少使用或被禁用。在电热蚊香液中, 还通过挥发调整剂, 延长其持效时间, 减少单位时间内溶剂等可挥发性有机物的挥发, 以减少原材料的使用和环境污染。因此, 在蚊香发展过程中, 其药液配方技术经过不断的摸索试验, 逐步完善。药液质量也随技术的进步不断地提高, 更加安全环保。

2.2 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的进步

当今, 我国已是世界上蚊香生产、使用、出口的大国。蚊香经过近百年的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 蚊香的生产装备和生产工艺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主要表现在:

(1) 用炭粉取代延续使用了上百年的木粉、榆树皮粉、粘树根粉, 使其烟尘量大大减少, 刺激性明显降低。据实验数据表明, 一盘蚊香在燃烧过程中的烟尘量平均为37.2mg/m, 仅是以前的1/5~1/10[4]。

(2) 自主研制出蚊香粉料筛粉均化机组、盘式蚊香搅拌机、高速自动双模盘式蚊香机、收缩膜包装机、蚊片自动滴药封装机、蚊液生产线等一系列生产设备。这些设备结构合理、技术先进、高效安全可靠。不但在全国各地许多蚊香生产企业广泛应用, 还远销国外。新型设备的应用, 大大提高了蚊香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减少粉尘和有机挥发物对环境的污染。

(3) 蚊片原纸片生产设备和工艺经不断改进, 生产出的原纸片松紧度适宜, 厚度一致, 热稳定性好, 易于药剂挥发, 可明显减少有效成分的残留, 提高有效成分的利用。使电热蚊香片生物效果稳定性有了很大的改善。

(4) 研制出芯棒自动化生产设备, 改变了芯棒生产工艺和材料, 使其产能明显提高, 由每天产量5万支提高到一二百万支, 满足了市场需求。生产出来的芯棒吸液性能稳定, 不易造成堵塞, 保证了药液挥发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5) 电热蚊香器生产技术取得明显进步, 加热性能稳定, 温度偏差减小, 保证了电热蚊香的使用时间和生物效果。电热液体蚊香器通过增加定时功能等, 可避免忘关开关而造成药剂浪费。

经过一代代蚊香人的努力, 国内蚊香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新设备新工艺在蚊香生产上的应用, 其生产已由早期的手工作坊向现代化、自动化、规模化生产迈进, 脏乱、灰尘满天飞、嗅气薰天的生产环境, 已成为历史。以碳粉制成的黑色蚊香已取代木质粉“绿色”蚊香成为市场上盘式蚊香的主流, 深受消费者的喜受。电热蚊香也由于加热器、芯棒、原纸片和药液配制技术的不断改良, 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逐步取代盘式蚊香。如今, 这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优质蚊香, 正成为人们防治蚊虫的理想用品。

3 蚊香进展与人类健康

3.1 不同时期蚊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945年以前, 蚊香等卫生杀虫剂主要是以一些无机类化合物, 这些杀虫成分不仅对哺乳动物高毒, 且残留时间长, 能对环境造成污染。1945年以后, 被称为“高效低毒”的有机氯杀虫剂问世, 这类化合物不仅高效且杀虫广谱, 持效长。但由于其存在残留期长和能蓄积在人体等问题, 已被限用或禁用。20世纪50年代,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高效有机杀虫剂问世。蚊香的杀虫有效成分, 主要为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这类蚊香在使用过程会引起人们的身体不适, 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因而其生产已被国家取缔。因此, 当时蚊香中的杀虫有效成分, 虽然具有杀虫广谱, 持效长, 对蚊虫的防制起到很好的作用, 但毒性大, 残留时间长, 污染环境, 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已被许多国家先后禁用。

20世纪70年代, 随着我国成功合成氯菊酯, 以及国外烯丙菊酯等的推广应用, 国内卫生杀虫剂进入了拟除虫菊酯有机药剂的发展阶段。其对卫生害虫的活性, 比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高效有机药剂高5~10倍, 有的甚至达几十倍。在蚊香中使用的拟除虫菊酯, 因用量小、毒性低, 对人畜较安全, 对环境的污染很小。20世纪80、90年代, 蚊香杀虫有效成分主要以烯丙菊酯、炔丙菊酯为主。21世纪以来, 随着更为高效的四氟甲醚菊酯和氯氟醚菊酯的成功研制, 引发了老产品菊酯更新换代的潮流。最近几年, 这两种新型高效的拟除虫菊酯已在蚊香中广泛使用。

经对不同含有拟除虫菊酯的蚊香进行毒理学测试, 其大鼠急性经口毒性LD50均大于5000mg/kg, 大鼠急性吸入毒性均大于LC50:5000mg/kg, 属微毒类卫生杀虫剂。

上述说明, 含有拟除虫菊酯的蚊香药效高, 对人畜低毒, 是一种十分安全的卫生杀虫剂。

3.2 蚊香品种的进展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经过百年的发展, 蚊香已由最初的盘式蚊香发展到电热蚊香片, 电热蚊香液三种主要剂型。当今, 国内的盘式蚊香主要以碳粉为原料, 生产需经过木质碳化、粉碎、混合搅拌、冲压成型、烘烤、喷药、套膜、包装等复杂的工艺过程。虽然国内蚊香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的取得明显进步, 但由于以碳粉为原料, 需消耗大量的森林资源, 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木质材料碳化过程中, 产生了污染物, 污染环境。与盘式蚊香比较, 电热蚊香的生产只需将滴加液滴到已制好原纸片上, 用复合铝箔封装。或将药液灌装至药瓶中, 压好芯棒, 盖上瓶盖。生产简单易行, 环境污染小。

以碳粉制成的黑色盘式蚊香, 在蚊香燃烧过程烟尘量大大减少, 但仍有烟雾和许多分解物产生, 因而气味难嗅, 刺激性较大。而电热蚊香由于采用薰蒸加热方式, 无烟无灰无明火, 气味清新, 刺激性小, 安全环保卫生。电热蚊香液持效时间长达240h以上, 使用时只需轻轻一按开关即可, 省去每天更换蚊片或点燃蚊香的麻烦, 使用极为方便。随着技术的进步, 人们已开发出更长持效时间的电热蚊香液和具有定时开关功能的蚊香器, 不但使用更为方便, 还可减少挥发性有机物对环境的污染, 降低芯棒、包材用量, 使之更为环保。

电热蚊香是一种节药资源、健康环保的产品。与传统燃烧型蚊香相比, 因其具有无烟、无粉尘、无明火, 使用方便、安全环保等优点, 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 在国内家用卫生杀虫剂市场中的份额正迅速扩大。因此, 蚊香品种的进展, 无论在生产上, 还是使用上, 都有益于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身体健康, 是一种具有重大意义的进步。

蚊香历史悠久, 能有效驱杀蚊虫, 使人畜远离蚊虫的骚扰和叮咬, 为人们创造了安宁舒适的生存环境, 对预防、控制疟疾、黄热病、登革热等流行性疾病传播, 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百多年来, 随着卫生杀虫用药的推陈出新, 其杀虫有效成分更加高效安全。随着生产装备和配方工艺技术的不断进展, 蚊香变得更为安全卫生环保。

4 蚊香未来与展望

盘式蚊香、电热蚊香片和电热蚊香液是人们驱除蚊虫重要卫生杀虫剂, 是消灭蚊虫, 保护人们不受蚊虫侵扰和叮咬, 预防疾病传播的佳品。它们都属于加热挥散型驱蚊制剂, 因其使用方便、作用持久而受到欢迎。但是, 它们需点燃、产生明火和烟雾或需要有电源供能。因此, 不适于忌明火、怕烟雾以及没有电源的场合使用[8]。今后, 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蚊香的研究, 开发出更高效低毒的药剂、更环保的制剂和配方, 如今有机溶剂配方、水基配方、常温挥发蚊香等等。常温挥发蚊香的有效成分能在常温下自然挥发, 不需电源或点燃加热, 不会产生烟尘, 无需添加太多挥发性有机溶剂和助剂。当前, 其在国外已成功研制, 但尚未在中国推广应用。因此, 我们应加强高效低毒的常温挥发型药剂的研发和应用, 开发出可在常温下使用的新型环保蚊香。这对保护国人免受蚊虫骚扰, 避免流行性疾病的传播, 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荫长.漫谈人类与蚊子的斗争与及相关的邮票[J].昆虫知识, 2006, 43 (2) :268~274.

[2]徐承龙, 姜志宽.蚊虫防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6 (4) .

[3]蒋国民.卫生杀虫剂剂型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4]麻毅蚊香百年, 百年蚊香[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5 (6) .

[5]何上虹.电热蚊香片[J].农药译丛, 1988 (01) .

[6]李丙军, 李晓萍, 韩招久, 陈超出.电热蚊香液的药效评估研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3 (6) :477~480.

[7]张晓蓉, 陈功锡, 陈良, 潘涛, 雷玉茸, 徐定华.驱蚊抑菌绿色蚊香工艺研制及其效果评价[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1, 23 (5) :962~966.

中国仍需遥望美国一百年 篇7

近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西点军校演讲,称美国仍可维持一百年霸权。

而前不久,世行发布的报告称,中国即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经济大国。

自世界步入近代和现代以来,曾经诞生的世界性霸主有西班牙、英国、美国。而此前两大霸主,都已经日落西山,其衰亡历史,很容易使人联系到目前的美国,于是,华尔街危机稍起,美国衰落论便甚嚣尘上。

未来的美国,是逐步衰落,还是走出困境,仍然占据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能否取代美国?

美国会像西班牙和英国一样衰落吗?

无不死之人,无不衰之国。

曾经的世界霸主荷兰和英国的相继崛起和衰落,令人嗟叹,而当今美国遭遇挫折,是否也意味着其衰落的开始?

荷兰、西班牙与英国曾经的衰落,很大原因,是因为其母体与海外殖民地之间,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以西班牙为例,其16世纪鼎盛时期,殖民势力范围遍及欧、美、非、亚四大洲。

但是在西班牙本土,各种奢侈品消费兴盛,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日益萎缩,英国、法国、荷兰的加工业占领了西班牙国内和殖民地的市场。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击败。由于母体经济的残缺,西班牙国内经济缺少自我调整能力,其海外殖民地或独立建国,或被新起帝国侵吞,西班牙从此一蹶不振,最终被英国取代了霸主地位。

英国的衰落过程与此类似,持续两个多世纪成为世界霸主之后,英国本土的工业也日益空心化,金融等高利润行业,才是本土商人热衷的事情。随着法国、德国、美国,乃至后来的日本和俄罗斯均逐步进入现代国家行列之后,英国唯我独尊的“世界工厂”地位逐步被打破。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对于海外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削弱,此前依靠海外资源掠夺的优势几乎荡然无存,英国也由此衰落。

但是,当今的美国,与西班牙、英国却大为不同。

西班牙与英国在衰落时候日益成为虚体经济,而美国仍然拥有强大的实体经济,美国不仅制造业和服务业发达,在很多后发国家牺牲农业,造成普遍的结构性矛盾时,美国竟然超越中国、印度、埃及等传统农业大国,成为世界第一农业大国。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服务业和新能源、新技术等新兴产业,美国仍然走在世界前面,而且产业结构非常合理。

西班牙与英国过于依赖海外,其经济是外生性增长的,而美国一直是一个内生性的经济体,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国内市场,具有巨大的自我调整能力和抗击风险的能力。

美国与当年的衰落时期的霸主西班牙、英国有巨大的不同,这就是美国仍然能够自我调整更新,维持世界霸主的根源。

日、德为什么不能后来居上?

作为美国之后最强大的日、德两国,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性巨头吗?不能。

从历史上说,日、德两国是一种缺乏先天禀赋的国家,从来都不具备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的基础,只能成为次强国。

德国与法国、英国的战争,除了争霸欧洲之外,更主要是争夺对于殖民地的控制权,而其本源,仍然在于无法解决国内危机。其国内战略调整能力差,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只能依靠掠夺外部资源来解决。所以,德国只能依靠闪电战打垮欧洲一些小国,一旦碰到前苏联这样的真正巨头,则不可避免失败。

日本同样如此,作为一个岛国,其先天禀赋有限。上世纪上半叶日本侵华,在某种意义上说,正说明日本经济强盛的脆弱性,只有依靠中国的资源,方可立足未来,很多当年侵华的日本高级军官和政府官员,在对华战争之时,既骄傲自大,更有隐藏于内心的恐惧,在某种意义上说,征服中国是日本无可选择的必然之路。但是,既然历史没有给予日本这个机会,在未来,日本将是一个会被日益边缘化的国家。日本的崛起,只不过是得益于中日之间现代化的时间差,在中国尚处于中世纪乃至半封建社会时,已经脱亚入欧的日本,对于中国有一个体制上的比较优势。日本失去了征服中国的机会, 即等于失去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的永久机会。

而其实,早在100多年前,就有日本人洞察到其未来宿命。而民国时期富有远见的中国人,如国民党的蒋百里,共产党的毛泽东等人,正在此基础上,预见到中日之间经过持久战后,日本必然失败。

同时,日本和德国的崛起,某种意义上具有依附性。二战后两国均由美国占领和完成现代化改造,其残余的封建制度,被逐步扫清。美国逐步将其培养成卫星国,他们共同的特性是:高素质的国民及由此造就的丰富人力资源、贫乏的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可以纳入美国的体系,而不太可能成为独立的不可控的经济体。与美国经济的巨大互补性,是日本、德国迅速崛的重要原因,中国台湾、韩国某种意义上也是走的这条路。

先天的缺陷,使日德缺少成为世界强国的基础。纵使美国衰落,日德也无能力取代,新的霸主诞生之后,日德仍然只能成为未来主流经济体的互补性力量,这是日德等类国家的宿命。

均势竞争使新兴国家无法成为中心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之中,关于新兴国家兴起,并逐步取代传统强国的假设,已经普遍流行。

《全球通史》的作者、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曾提出了一个广为流传的“遏止领先”法则:在转变时期起先最发达和最成功的社会要改变和保持其领先地位将是最困难的。相反,落后和较不成功的社会则可能更能适应变化,并在转变中逐渐处于领先地位。

虽然遏止领先假说被普遍接受,但是,这个假说,存在着一个前提,即起先最发达的社会已经彻底腐朽,失去其调整能力,而相对落后地区能够产生新的、完全不同的文明。

几大新兴国家保持目前的增长势头,要追上美国,尚且需要数十年时间。更何况“月亮走,我也走”,在新兴市场逐步发展的同时,美国也在同步发展,仍然具有强大的自我调整能力,远未到日落西山的时候。

同时,众多新兴国家,都存在着自身的重大缺陷,这些缺陷将在未来几十年内,阻滞其追赶既有强国的步伐。在“金砖四国”之中,俄罗斯资源丰富, “休克疗法”之后,已经完成了社会转轨,但是,俄罗斯人口总量继续下降,劳动力储备严重不足将会制约其经济的发展;巴西的能源不足,长期依赖进口, 并且国内贫富悬殊巨大,社会结构极不合理;印度人口资源丰富,但是其种姓制度根深蒂固,同时,基础设施与工业落后,需要长时间的弥补;墨西哥与南非、越南等,目前均只是地区性强国,尚且不具备成为全球未来一极的实力。中国贫富分化严重,资源缺乏,且人口倒置,老龄化趋势严重。

更值得注意的是,未来的新兴国家的崛起,不仅面临着与美国等传统强国的竞争,也面临着新兴国家之间的竞争。俄罗斯希望能够重振大国雄风, 恢复前苏联类似的地位,巴西则要从一个“未来永远在未来”的国家,成为一个“今日之国”,而印度则一直宣称要成为未来的亚洲世纪的主角。

新兴国家的群体崛起,反容易出现均势竞争的格局。难以有某一家远远超越众人,一枝独秀,直追美国。

在未来时代,无论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还是传统工业强国,都难以产生如当今美国这样的超级强国。在资源与市场等领域竞争的日益激烈,将使各种崛起力量分化。新兴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将成为未来经济中重要的一级,但是无法产生一个独立的、成为全球经济中心的大国。

知雄守雌,为天下溪

美国的强大,不仅在于站立山巅,执天下之大象;更在于沉潜于山谷,虚心汇聚天下资源。

在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的强盛得益于全球化与“后暴力时代”,它有两大特征。

其一是,与古罗马与近现代的西班牙、英国动用军队征服他国不同,美国更多是借助全球化的进程,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网状的资源整合,这样的整合不需要政府和军队,而是以个体的企业为具体的资源整合的主体。而这种跨国企业其业务分散在全球,其对于全球的资源利用、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也是分散的。如IBM,其研发中心设在印度,利用印度的人力资源,其采购中心部分设在中国,在全球数十个国家都有销售网络。从1967年,麦当劳在加拿大开第一家国外分店开始,其在全球一百个国家共拥有分店超过3万家。

这种资源利用和经济扩张的方式,使美国的影响既随全球化扩展,又不会遭遇到具体的挑战。这与传统的帝国遭遇到殖民地的抵抗即土崩瓦解有天壤之别。这种渗透是无形的,而且是分散的。其主体是跨国企业,而非国家。美国的航空母舰暂时开不到的地方,麦当劳和可口可乐早就到了,这是以前的世界性霸主无法比拟的。

其二是,与传统的通过武力掠夺占领资源不同的是,美国更多地体现了现代性。主要通过自由交易和互惠互利的原则,来获得外部资源。

与历史上最强盛的任何帝国都不同的是,美国的强盛并没有建立在外部的扩张之上。无论是古代的罗马帝国,还是近现代的西班牙与英国,其资源依靠武力掠夺,所以一旦武力失败,也失去其资源控制能力。

而美国是一个富有雄才大略的国家,其从100多年前开始即提出极富有远见的“门户开放”政策,以贸易和交换为主要的资源获取渠道,其海外虽有驻军,却基本没有殖民地。

这种以为交易和互惠而非控制与武力掠夺的新的交往方式,使美国获得了更为久远的利益。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在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即为“天下溪”。它对于全球资源的控制,并非建立在暴力掠夺上,而建立在成为全球资源自由交流的中枢之上。通过为天下之溪,汇聚全球性的资源。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其吸收全球资源的能力非常强大。电影《功夫熊猫》创造了票房纪录。为什么是美国人而非中国人拍出《功夫熊猫》?此中深意,令人反思。

美国对于全球的资源控制能力,更多通过跨国公司体现。在金融领域,美国的十大银行,其投资遍及世界各地,在中国,很多知名的新兴公司,背后都有美国大银行的背影:蒙牛背后的摩根,无锡尚德背后的高盛等。在基础资源领域,美国大石油公司控制了全球石油的流动。在大众产业领域,微软、IBM、可口可乐、麦当劳、福特汽车、通用汽车等,风靡全球。甚至在下游产业链,沃尔玛成为全球数十万家供应商的销售商,以及全球上亿消费者的提供商。而美国,则似乎是一个扩大化的沃尔玛:它本身并不拥有更多资源,但是,却是各种资源的汇聚之地。

在全球500强中,美国企业约占一半,而在全球化浪潮中,市场自由度的加强,使这些世界性巨头全球性资源整合能力日益增强。

上帝,国家,可乐

美国的强盛,不仅仅在与器物文明,更在于制度文明。

有一本书,叫做《上帝,国家,可乐》,在国家与企业的背后,还有上帝的影子。而上帝,则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与文化的象征。正如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所言,美国的强盛,不仅在于硬实力,也在于软实力。

在商业领域,美国亦仍为全球之王者,在商业文化、商业环境与具体的企业治理领域,均领先于全球。

知名商业杂志《财富》有两个知名的排行榜,一个是《财富》全球500强排名,一个是全球最受尊敬的企业。耐人寻味的是,最受尊敬的企业名单,与全球500强的名单, 竟然有非常大的重叠。在2008年全球最受尊敬的十大企业苹果、伯克希尔-哈撒韦、通用电气、谷歌、丰田汽车、联邦快递等,全部都在全球500强之列。

以“义”为主的最受尊敬的企业,与以“利”为主的全球500强的惊人重叠,似乎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

一个企业要赢得全球性的尊敬,在企业责任、道德伦理、社会公益、造福公众等方面,都需要作出表率。美国商业巨头能够突破国家限制,被广泛地接受和推崇,就在于它们身上体现了一种通用的、普世的、主流的道德与价值观。正如伟大企业家、福特企业的创始人老福特所言, 伟大的企业不仅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还应该让身边的社会更加美好。商业必须“流着道德的血液。”

同时,美国不仅是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经济体,也是世界上最为自由的经济体。美国显示了强大的包容能力和无与伦比的自由精神。美国建成了自由开放的帝国主义 (Liberal Imperialism),这正是英法称霸世界时,因自囿于欧洲传统的傲慢优越、无法转型而没落的原因。这亦是东亚等富有威权主义传统的国家无法达到的彼岸。美国将现代商业精神发扬光大。

这种自由的经济体,提供了良好的商业环境,在美国注册的外国公司,当为全球之冠。我们所熟知的很多所谓“中国公司”,很多就是在美国注册,当很多出自美国的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和全球自由发展时,很多中国公司, 却仍然在国有企业的夹缝中求生存,躲避权力的伤害。而当中国出现三聚氰胺危机的时候,美国早在100多前的牛奶危机之后,就已经就食品安全立法。经过上世纪的商业社会的演变与进化,美国拥有比较完善的商业法则与商业环境,这也是其一大优势。

而在具体的企业层面,很多崛起于美国的商业巨头, 能够成为全球性企业的楷模,亦体现了在微观运营层面, 这些企业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公司股东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体现出美国文化的某些特点。追求民主与自由成为美国的一个重要社会根基。全民投资几乎成为美国社会追求平等与民主的文化缩影。

在美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最大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一般低于5%。充分的股权流动性、全民投资与严格的监管等特点,让美国投资者得以在市场原则下自由选择投资机会, 充裕的资本优势让美国公司得以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并积极拓展全球经营,提高全球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美国式公司强调公司治理、股东利益至上等理念备受推崇。

自我革命的国家才有希望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

在亚洲,日本亦是靠改革而腾飞。19世纪后期,日本搞明治维新,中国人嘲笑日本是小国,不愿学革新。后来日本崛起,击败了老大帝国的中国。而在二战之后,日本更进行了全面改革,彻底扫清了封建残余,打击财阀实力,推行现代文明,由此实现了二次腾飞。

美国能够强盛200年,并且至今不衰,就与其强大的自我内部革新能力有关。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与奴隶制的矛盾,美国通过南北战争,涤荡了污秽,扫清了发展道路,遂一跃为世界第一强国;在二战之后,美国通过马丁·路德·金发起的民权运动,完成了对自我的又一次清算与革新,而经历9·11的事件十年之后,美国在纽约世贸的废墟上建立了9·11清真寺,族群融合与信仰的宽容,成为美国社会反思后的共识。

未来中国要赶超美国,最大的希望,并非在于硬实力,仅仅在经济总量上超越,更重要的是软实力,在制度和文化领域,不停改革,学习土耳其,在文化领域,彻底摧毁传统的腐臭,涅槃而后新生。拜孔子,复儒家,是没有出路的。事实上,中国一百多年来,骨子里一直没有超过张之洞。“中国特色”的借口,其核心仍然是“中学为体”,只不过不愿意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换了块招牌。而在政治领域,更需要实现民进官退,还权于民,将权力的恶兽锁进笼子。

中国的改革,日久弥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毛泽东领导的二次共和再造,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是为中国的现代化的三次重要变革。未来,中国需要第四次大变革,以彻底扫清现代化的障碍,实现全面振兴。

上一篇:区域性暴雨下一篇:环境现状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