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报之百年辛亥

2024-10-11

思想汇报之百年辛亥(共6篇)

思想汇报之百年辛亥 篇1

百年辛亥之感言

电子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3班 陈柏儒 201141302313 在辛亥革命迎来百年大庆之际,我们东莞理工学院全体大一新生参加了由学校组织有关于辛亥革命的座谈会。在专家教授风趣生动的语言下,我们仿佛走进了时光机器中,亲身经历了一回造益万代的大革命,并从中更深入地体会到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之处,领会到辛亥革命对于新中国的重大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在这里我先用我自己对辛亥革命历程的理解,介绍一下或许已经被很多人忘记的事情发展与经过:

从1895年至1911年间,兴中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十次的起义,而另一革命组织光复会亦发动多次起义。这十多次的起义虽仅昙花一现,但却在全中国种下了革命的种子。1895年春天,以香港为中心的兴中会策划第一次广州起义,由陆皓东绘制青天白日旗。10月26日,杨衢云、孙中山率领郑士良、陆皓东到广州,准备一举而袭取广州。但是事机泄漏,清政府展开大搜捕,陆皓东在这次的起义中被捕,不幸身亡。第一次广州起义因此宣告失败。孙中山及杨衢云则被清廷通缉。香港当局在清政府压力下亦下令禁止二人于五年内再次入境。孙中山开始流亡海外,在日本、美国、伦敦等地宣传革命及筹措经费。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集赵声、黄兴、胡汉民、邓泽如等同盟会重要骨干会议。以之前用会党为主力在边区的起义皆未能成功,革命正陷入低潮,议决集同盟会精英,在广州起义,和清政府决一死战。1911年4月,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领导起义,猛攻总督衙门。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而此次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则不止此数。牺牲者多为同盟会精英,当中包括有支持中国革命的日本人。黄花岗起义后,清朝统治基础更加动摇,革命党人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们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进程。1912年4月,袁世凯窃得政权后,利用同盟会的内部分化,拉拢部分革命党人与之合作,并凭借武力公然向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开刀,迫使唐绍仪辞职。1913年的“宋教仁案”和“善后大借款”,使资产阶级革命派从议会政治、和平建设、实业救国的幻想中惊醒。7月,李烈钧奉孙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二次革命”爆发。江苏、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先后独立。由于国民党人仓促应战,缺乏统一领导,“二次革命” 被北洋军阀镇压。“二次革命”的失败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彻底失败。当然,由于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代表大地主阶级利益的旧军阀袁世凯所窃取,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究其根源,一是缺乏一个正确的革命纲领。只推翻清朝政府和专制制度,而未提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不能不说是当时革命党人一个重大而根本的缺陷。二是缺少一个坚强有力、领导革命的政党。由于对革命纲领认识的局限,由于参加革命的动机不同,由于对党的建设的忽视,从同盟会到国民党,一直内部分歧重重,时而以骂街相向。对此,我们在剧中有比较充分的展示。三是缺乏可靠的革命力量和忠诚的革命武装。革命党人的革命武装大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这样的武装不仅不能成为革命的有力支撑,有时甚至会断送革命。没有自己的军队,也不建设自己的军队,或者说,仅仅依靠出钱、去雇佣别人的军队,是孙中山一生革命而未能成功的重要原因。四是没有放手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虽然革命党人也进行了大规模的革命宣传,但却没有深入到最底层的民众中去,没有把蕴藏着巨大革命力量的人民群众发动起来。晚年孙中山先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在遗嘱中曾检讨了“唤起民众”之不足。从整个革命运动的进程看,斗争是异常复杂和曲折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有过胜利的亢奋和喜悦,更有失败的悲愤和痛苦。胜利和失败都来得很迅速,说明当时中国革命与反革命,进步与反动,爱国与卖国两种势力、两条道路、两种前途的斗争极其尖锐和激烈。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不成熟,革命派的力量十分软弱,不能在极端复杂和困难的环境下战胜敌人,在推翻封建帝制之后未能把政权巩固起来。革命的果实被大地主大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袁世凯篡夺,革命以失败告终。然而,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作为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它的历史功绩是永存的。再有,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敢闯、敢干、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具有爆发力、原创力,是一种宝贵的人文精神。参加辛亥革命的革命志士,是一群以近代知识分子和思想进步的资产阶级为主导的爱国进步群体,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怀着一心救国赤子情怀,投身到民主革命当中,发动了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表现出了高昂的革命精神和平易近人的民主作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在短短的三个月内,颁布了三十几道革命法令,如改用阳历,限期剪辫子,废除跪拜,禁止缠足,禁止吸食鸦片,禁止刑讯,销毁刑具,颁布一些关于“振兴实业,改良商货”的通告等,无一不带有移风易俗,革故鼎新,发扬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用孙中山名义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民主权利,虽然主要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但毫无疑义是带有革命和民主性的国家根本大法。它的公布,为人民的民主权利提供了法律的根据,大大有利于民主精神的发扬。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牢记历史所给予我们的教育和启迪,就是要继承革命先辈们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优秀品格。随着时代的发展,这股炽烈爱国精神日益成为我们民族永恒的感召力量。今天,我们要完成祖的统一大业,仍然要高举这面大旗,把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需要以爱国主义为力量源泉。弘扬辛亥革命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扬敢闯、敢干、敢试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要弘扬“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特别是为人民服务的广大干部,更要学习和借鉴这种精神。勇敢地与腐败势力做斗争,廉洁自身,以人为本,情为老百姓系,利为老百姓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困,这样种精神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光耀千秋的精神财富。现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是跃出东方地平线的一轮绚丽的红日,这轮红日是注定要高高升起来的。我们为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而自豪,更为即将到来的明天而意气风发。世界有一天会再次向中国寻求文化活力、创新思想,世界将在最古老的国家的帮助下获得新生。

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激进的一部分,作为祖国建设美好未来的栋梁,我们更应该从辛亥大革命的成功经验中“取经”,而从辛亥革命失败环节中提取教训,为祖国努力完善社会主义体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因为我们是所有辛亥革命者的后代,更因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祖国需要我们。

百年辛亥:革命与理想之殇 篇2

从此之后,中华民族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文明由此正式开启。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在历史的每一个节点,总会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

正是这些人物的出现,

中华民族的历史才变得有血有肉,可歌可泣。

正是他们挺起了中国的脊梁,串联起了中华千年不屈的灵魂。

辛亥革命百年之际,

回首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仰望那些隽刻在历史之柱上的光辉形象,

仍不免叫人心生感慨,热血沸腾。

然而,辛亥革命的初衷,

在推翻了清帝国,破坏了传统礼法之后,

民主、民权、民生的理想,

仍未实现。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辛亥前奏:思想的力量

从旨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

到学习西方先进制度的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

都没有挽救清政府摇摇欲坠的帝国大厦,

反而播下了覆灭帝国的火种:

洋务运动培养了中国第一代资产阶级和最早的、土生土长的,

具有现代性意义的工人阶级;

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让新思潮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

《革命军》、《天演论》等一系列爆炸性、

颠覆性的思想迅速流行开来。

谁都不能否认,思想的力量在辛亥革命发生的整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这场革命从发生之始就独具特色,使他与历史上曾经无数次发生的农民起义区别开来。来自于西方的现代思想为革命打上了独特的烙印。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坚船利炮敲开了帝国腐朽的大门,让天朝上国见识到了他们曾经鄙夷的“奇技淫巧“的厉害,也让头顶凤眼花翎的官员们及知识分子开始明白,不变革便不足以应对中国所面临的千载未逢的挑战。洋务运动首先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学习与改造、建设的大幕。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帝国试图以兴办工商业来加强国力。然而1894年黄海上的隆隆炮声彻底击碎了帝国的美梦,也让人明白只限于器物层面的洋务运动,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帝国积弱积贫的现状。不过思想解放已经拉开了序幕。

洋务运动失败后,一场更深入的思想解放运动拉开了序幕。1895年的公车上书代表了知识分子迫切要求改变现状,希望能够以新思想改造帝国的愿望。当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物成为维新派,主张在体制内的改良,提倡效法日本及俄国,在皇权之下大幅改变政治及社会制度。这在“朕即国家”的大一统思想盛行的时代无疑是一颗精神原子弹。

维新派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而得以在1898年开展戊成变法。但是进行103天以后,因清室内保守势力发动政变而告流产。但是他的影响力已经显现出来,皇族内部在这次变法之后也变得不再是铁板一块,变革的声音从内部产生。部分维新人物流亡海外后,一些皇族仍主张继续维持皇室,实行类似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将政治实权逐渐交出至民选政府。主张这种变革方法的当时被称为“保皇党”。

不过,从旨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到学习西方先进制度的公车上书和戊成变法都没有挽救清政府摇摇欲坠的帝国大厦,反而播下了覆灭帝国的火种:洋务运动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的资产阶级和最早的、土生土长的,具有现代性意义的工人阶级;公车上书和戊成变法让新思潮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革命军》、《天演论》等一系列爆炸性、颠覆性的思想迅速流行开来。

在经过风平浪静的改良运动之后,革命派终于开始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在那个思想相对匮乏的年代,充满着炽烈的革命热情,气势磅礴,振聋发聩的《革命军》有如一声震撼大地的惊雷,把皇冠震落于地。它的巨大作用和影响,正如鲁迅所评价的:“便是悲壮淋漓的诗文,也不过是纸片上的东西,于后来的武昌起义怕没有什么大关系。倘说影响,则别的千言万语,大概都抵不过浅近直截的‘革命军马前卒’‘邹容’所做的《革命军》。”

从此之后,现代性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西方的现代思想终于敲响了帝国的丧钟。

革命时代:一个帝国的崩塌

帝国也曾拥有荣耀和辉煌,

康乾盛世距离鸦片战争也不过百余年的时间。

问题在于,当我们依然循环于帝国内部的盛衰,

西方却早已脱离封建的轨道,走向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在此过程中,两个时代的差距产生了。

悲剧注定不可避免,差别只是在于,

帝国的大厦是在西方的坚船利炮声中慢慢坍塌,

还是在风起云涌的国内革命浪潮中轰然倒塌。

19世纪末的清帝国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决定国家未来和方向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一个脑中满是三从四德、封建道德礼仪女人身上,这已经决定了帝国的命运。

帝国也曾拥有荣耀和辉煌,康乾盛世距离鸦片战争也不过百余年的时间。问题在于,当我们依然循环于帝国内部的盛衰,西方却早已脱离封建的轨道,走向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在此过程中,两个时代的差距产生了。悲剧注定不可避免,差别只是在于,帝国的大厦是在西方的坚船利炮声中慢慢坍塌,还是在风起云涌的国内革命浪潮中轰然倒塌。

太平天国运动假借西方宗教思想,大行农民起义之道,让早已是千疮百孔的帝国更加风雨飘摇。在90年代之后,已经踏入成年的中国资产阶级开始以全新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虽然还是暴动和起义,但是它们的指导思想和主体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性“革命”开始了。

革命思想来自于海外,因此最早主张革命的人也大多集中在海外,以留学生、华侨青年为主,连早期的革命团体亦是在海外成立。由杨衢云、谢缵泰等为骨干的辅仁文社在1890年左右成立于英属香港。而孙中山亦于1894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首次组织兴中会。二者后来在1895年1月在香港合并,继续称为兴中会,并且于同年10月26日首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事(史称“第一次广州起义”),拉开了武装推翻清政府的序幕。

从1895年至1911年间,兴中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十次起义,而其他革命组织自立军、光复会等亦发动多次起义,zz虽都以失败告终,但却在全中国种下了革命的种子。革命的时代正式来临。

1910年11月,孙中山在马来亚槟榔屿召开秘密会议,商量卷土重来的计划。参加会议的有同盟会的重要骨干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人。会议决定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广州起义。他们计划以广州新军为主干,另选革命党人500(后增至800)组成“选锋”(敢死队),首先占领广州,然后由黄兴率领一军入湖南,赵声率领一军出江西,谭人凤、焦达峰在长江流域举兵响应,然后会师南京,举行北伐,直捣北京。

1911年4月27日,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领导起义。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而此次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则不止此数。牺牲者多为同盟会精英。这次起义与前几次一

样以失败告终,但是黄花岗起义却为随后的辛亥革命的到来扫清了道路。

占人数最多的青年知识分子在黄花岗起义中自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作为近代知识分子的他们,怀着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之路的美好愿望而留学海外,并成为起义的主要策划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并在随后的辛亥革命过程中成为未来中国的政治支柱。

参与黄花岗起义殉难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工人占到10人。工人作为一个比中国资产阶级产生早了30年的阶级,与逐渐壮大的资产阶级以及农民阶级相比,力量还仍然弱小,但已经开始以自己的方式登上政治舞台。

辛亥革命:华侨的力量

当中国大地的革命风起云涌,

世界各地都听到了华侨摔破钱罐的声音,

大笔的资金迅速流向国内。可以说,

革命军的每一枪、每一弹都跟心系国家命运与前途的华侨们

有着莫大的联系。

正是他们的慷慨解囊和无私援助才使得中华大地革命的火种越烧越旺。

是以孙先生满怀感激慨叹:

“华侨为革命之母,没有华侨,就没有中国革命。”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倾销政策,中国农民和手工业纷纷破产闽、粤一带百姓纷纷出洋谋生,开始了新的一波下南洋征程。同时西方殖民主义者大量招募和掠卖华工,加之国内一些在政治上受迫害的人逃出国外等原因,在南洋、美洲、非洲等地的华侨人数急剧地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一九0二年至一九0八年,在海外侨居的华人达到七百万以上。

辛亥革命时期,华侨参加和支持革命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参加革命团体和组织,联络与发展会员,开展宣传,为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提供基地和后勤、经费支持。

爱国爱乡是所有华侨的光荣传统。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最初会员仅20余人,其身份全部是华侨。后来兴中会的会员增加到300人,其中有华侨219人。在这些华侨中,资产阶级分子占48%,其余有工人、职员、知识分子等。一九0五年八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在西贡、新加波、河内、仰光、曼谷、菲律滨、美国、加拿大、欧洲陆续建立分会。“凡有华侨所到之地,几莫不有同盟会之足迹。”在这些地区,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在华侨的帮助和赞助下,创办了多种报刊和书报社,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前,由华侨出资创办的刊物有三十多种,仅荷属东印度阅书报社就有四十多个,通过这些报刊和书报社,广泛地宣传了革命思想,驳斥了保皇派的谬论。促使更多的人投入民主革命运动。

武昌起义前,孙中山等人先后组织、实施了十余次武装起义,其经费多为华侨捐助。孙山说:在革命过程中,“其慷慨助饷,多为华侨”。革命历次起义购买枪支弹药的购买费、创办报刊的宣传费,以致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奔走各地的旅费和生活费,绝大部分是华侨提供的。许多侨胞捐款助饷,表现出可贵的爱国热情。檀香山侨商邓荫南,将其商店、农场全部出卖,充当起义军费。新加波华侨巨富为革命用尽全部家产,致子女不得不去当雇工。西贡华侨李卓锋为革命捐出了巨款,个人经济非常困难。孙中山给他十万元的国债券,可是他把这些债券全部烧掉,表示绝不希图任何报酬。越南堤岸卖豆芽菜的黄景南,将所有积蓄捐做革命经费,然后又将所卖豆芽菜的钱积蓄起来,以供革命所须。越南华人挑水工人关唐,挑一担水只得一分钱,但也把他半生的积蓄三千元全部捐献给革命事业。辛亥革命时期,华侨各阶层究竟捐了多少革命经费,无精确的统计。但仅一九0七年至一九0八年的几次起义,就得到华侨捐助的二十万元;黄花岗之役捐助十五万七千二百多元;在辛亥这一年中,南洋华侨捐达到五、六百万元。在经济上,华侨有力的支持了革命斗争。

当年香山华侨、鲍鱼大王孙眉为支持孙中山及辛亥革命最后沦落到破产他的儿子只能以卖凉茶度日。像孙眉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广大华侨华人为支持革命不仅慷慨助饷,甚至牺牲就义。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中,华侨就有29人。

董必武在辛亥革命纪念大会上曾说:“海外华侨是辛亥革命的有力支持者。这些革命的华侨,有工商业资本家,也有工人和小商业者,他们在海外受尽了帝国主义反动派肮脏气,迫切希望有一个繁荣富强的祖国。他们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不断从经济上给予帮助,而且积极参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差不多三分之一是华侨。他们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是全体爱国华侨的光荣。”

辛亥革命的灵魂孙中山

他是这样一种人:他本人的想象力和他改造中国的雄心,

大大地超越了他所生活的社会和他所能集中起来的力量的具体现实。

在他的主观愿望和屡次挫败他的客观形势之间的矛盾,

产生了有关一个人的个性构造问题,

而这种个性构造,

驱使着孙中山去追求一种难于实现的目标。

为理想而执着,因理想而无所畏惧,这是对孙中山的真实写照。在国破山河碎,外敌凌辱中国的年代,最早受西方自由、独立、自主思想熏陶的年轻人扛起了反抗的大旗。在经济改良和政治改良都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情况下,彻底的革命成为最终的选择。

在革命的过程中,一个神一样的人像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他就是孙中山。在他的亲力亲为下,1911年前的十年间,几乎每年都有一次让清政府心惊胆颤的暴动或者起义。最终,辛亥年的武昌起义成为压垮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个新的时代向还依然混沌的中华大地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世。中山先生早年先后求学于檀香山、广州、香港,行医于澳门、广州,目睹中华之不幸,心生改造世界之愿望。1894年5月,中山先生上书李鸿章,主张变法自强,遭冷遇,遂赴檀香山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试图以革命之力重建美好未来。

1895年,中山先生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策划广州起义,事败,流亡海外,宣传革命。1896年在伦敦被清朝驻英公使馆诱捕,脱险后曾留居英伦,研究西方政治经济理论,寻求救国真理。1900年发动惠州起义,因粮饷不济而遭失败。失败后奔走海外。同保皇派作斗争,并在旅欧学界中发展革命组织。

1905年8月中山先生在日本东京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制订“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在此期间,中山先生创办《民报》,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同改良派围绕革命与保皇问题展开激烈论战,同时积极在国内外发展同盟会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在两广云南等地发动一系列武装反清起义。

从思想到行动,中山先生以血肉之躯挺起了中华百年的复兴之路。

孙中山在香港时期的老师、1896年在伦敦援救过他的人、尔后又是他挚友的詹姆士·康德黎博士把孙中山看作是“一个真正高尚的人物”。在25年友谊的基础上,他作出了如下的描述:“和

字面真实意义相符的博爱,这就是孙中山突出的品格。口是心非,为非作歹对于孙中山的品格来说,确实是冰炭不容的……他的成功的秘密在于无私:他只是为了祖国的富强而不断追求探索,并非为了一己的飞黄腾达……当祖国的利益将有所保障的时候,他准备和渴求引退……”

孙中山的秘书李禄超回忆他时说:“……公开场合,他总是一个口才敏捷、能言善辩的演说家。他有着鼓励听众的才具,而且能够一口气不停顿地讲上几个小时……他的演词是益人心智,启人灵感,振奋人心的……孙博士是个梦想家。他梦想乌托邦,梦想建立一个健全的、秩序井然的政府,一个对人民施行仁政的政府。由于他有着这样崇高的理想而又极难变为现实的梦,所以他被广东人取了一个‘孙大炮’的绰号,即空想的和不现实的人。”

朱德这样评价孙中山:“孙中山先生在四十年的革命斗争中充分地表现了坚决和勇敢的革命精神。他不怕困难和失败,他在遭受失败后,又整顿好革命队伍,重新走上战场。孙中山先生能够随着历史的变化不断地进步,由早期的主张推翻皇帝、建立民国而进到晚年的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由倡导民主革命而进到主张实现世界大同。在孙中山的一生中,他的革命精神永远是在前进的。”

辛亥三杰:英雄的传说

历史的真实性在于它是由无数的血肉之躯写就的。

在历史的每一个转折点,总会有无数的英雄涌现。

他们满怀理想,为世人指明方向;

他们充满激情,慷慨激昂指点江山:

他们无谓牺牲,甘为世人的福祉抛头颅洒热血。

1907年7月15日,绍兴城内古轩亭口,辛亥三杰之一秋瑾毅然就义,一代巾帼香消玉损。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中山称:“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

秋瑾原名闺瑾,自称鉴湖女侠、汉侠女儿,年轻时即好舞枪弄棒,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1904年夏,秋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1905年,秋瑾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徐锡麟、秋瑾先后加入光复会后,国内革命形势有了迅速的发展。

1905年秋,陶成章和徐锡麟在绍兴创办大通师范学堂,借以召集江南各府会党成员到校,进行军事训练。后来,秋瑾在该校发展了600多名会员。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面对严刑拷打,秋瑾只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从容就义。

与秋瑾相比,徐锡麟则要显得“悲惨”许多。徐锡麟1873年生于绍兴。1901年任绍兴府学堂教师,后升副监督。1903年应乡试,名列副榜。同年以参观大阪博览会名义赴日本,于东京结识陶成章等人积极参加营救因反清入狱的章炳麟的活动。回国后先在绍兴创设书局,传播新译书报,宣传反清革命。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夏会。1905年在绍兴创立体育会,后又创立大通师范学堂,规定入校学生均为光复会会员,参加兵操训练。1906年赴安徽任武备学校副总办、警察处会办;1907年任巡警学堂堂长、陆军小学监督。

1907年7月6日,光复会领导的首次安庆起义爆发。徐锡麟以安庆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的身份,暗中联络会党,约定在本年7月8日乘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时进行突然袭击,杀掉省文武大官,占领安庆,然后与秋瑾的浙东起义军共同攻打南京。一因叛徒出卖,安徽巡抚恩铭已掌握党人名单,毕业典礼突然提前于6日举行,会中徐锡麟用短枪击毙安徽巡抚恩铭,会场哗然。徐锡麟等人与巡警学生百余人很快占领了军械所,后被前来镇压的清军包围,激战四小时失败,徐锡麟被捕。

当晚,徐锡麟被杀。临刑前他神色自若地说:“功名富贵,非所快意,今日得此,死且不悔矣!”徐锡麟就义之后,其心肝被恩铭的卫队挖出炒食,身体被剁为肉酱。

在东京与徐麒麟相识的陶成章是光复会创立者之一。少有志向,以排满反清为己任,曾两次赴京刺杀慈禧太后未果。1904年10月,陶成章与蔡元培、龚宝铨等在上海创立光复会,推蔡元培任会长,陶成章任副会长,并担负联络苏、浙、闽、皖、赣5省会党之重任。光复会以入会誓词“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16字为宗旨。1904年底,陶成章前往日本,在东京成立了光复会分部,许寿裳和鲁迅就是在这时加入光复会的。

1907年7月,安庆起义失败,徐锡麟、秋瑾相继殉难,陶成章悲痛欲绝,因遭清廷通辑,国内无法立足,再度亡命日本,1908年转赴南洋,几遍南洋群岛。

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陶成章因功勋被推举为浙江都督。在浙江期间陶成章积极准备北伐,设北伐筹饷局、光复军司令部,任总司令。由此,亦招致与之结怨、欲插手浙江的陈其美的嫉恨。1912年1月14日凌晨,陶成章被受陈其美指使的蒋介石、王竹卿(帮凶、光复会叛徒)暗杀于上海广慈医院,

辛亥革命:意义大于过程

鉴于国内外形势,

清政府在被推翻前做了最后一次挽救帝国的努力。

1911年5月8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

发布内阁官制,任命总理、诸大臣。

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

帝国的皇族内阁破产后,这个各地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帝国的军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扑火队。1911年6月,四川保路运动引发民变,帝国迫不得已调动湖北新军进入四川弹压,武昌周边地区防备顿时空虚。而留守在湖北的新军是张之洞所练的“江南自强军”,中下层军官不少曾官费派日留学,因而遍布革命党人。当中以共进会及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渗透最广。

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在武昌召开由双方负责人和新军代表60余人参加的联席会议,会上组建了起义的领导机构一起义总指挥部。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被推举为总指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被推举为参谋长。共进会负责人刘公被推举为政治筹备处总理。

10月9日共进会会员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秘密制造炸弹时发生事故,孙武被炸伤。俄国巡捕前来搜查,受伤的孙武和其他人脱逃,但起义的文件,旗帜等被搜走。湖广总督瑞澄闻得此事后下令全城戒严搜捕革命党人。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闻讯后,决定当夜发动起义,并派人给各营送信。当日晚彭楚藩、刘复基在起义总指挥部被捕、杨宏胜在运送弹药的路上被捕,10月10日晨三人被斩首。

新军工程营后队正目《相当于班长》熊秉坤等人决定提早起义,并拉来队官(相当于连长)吴兆麟作为起义军临时总指挥,熊秉坤为参谋长。1911年10月10日起义士兵首先发难攻占楚望台军械库,继而深受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影响的大部分新军共同响应。吴兆麟、熊秉坤率起义部队攻打湖广总督府,在南湖炮队的炮击下,起义军在次日黎明前,占领总督衙门,湖广总督瑞澄逃走。

10月11日黎明,起义军聚集在湖北谘议局大楼会议厅,新军八镇十五协二十九标二营司务长蔡济民召集会议,商讨组建军政府和推举都督人选。除革命党人吴醒汉,徐达明等十余人外,还邀请谘议局议长汤化龙、副议长张国溶以及议员,旧军官吴兆麟参加。会议请汤化龙主持。吴兆麟提议由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担任都督,立宪派一致拥戴,部分革命党人也因为黄兴、宋教仁不在武昌,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被害,孙武被炸伤,蒋翊武被迫逃跑,没有更好的人选表示同意,因此会议通过了以黎元洪为都督的提议。

11日上午,武昌全部光复,晚上成立谋略处。在谋略处的主持下,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公布军政府檄文和《安民布告》,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用黄帝纪元,宣统三年改为黄帝纪元4609年。军政府建立参谋部、军务部、政事部、外交部。以谘议局大楼为办公地,以十八星旗为军旗。谋略处以军政府名义发布《布告全国电》,《通告各省文》等文告通电全国。10月12日,革命党人第二十一混成协第四十二标士兵胡玉珍、邱文彬、赵承武等在汉阳发动起义,光复汉阳;随后赵承武率起义军攻占汉口。至此,武汉三镇全部掌握在革命军手中。

随后,长沙、西安、九江、太原、昆明、南昌相继起义,广西、安徽、广东、山东等各省也宣布独立,武昌起义的星星之火终于以燎原之势席卷大江南北。1911年12月2日各省代表会正式通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2月3日各省代表会议决临时政府设于南京。12月25日各省代表会在南京开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至此,一个旧的时代结束,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在辛亥之前,

历史上从没有任何一场革命如此曲折,跌宕起伏。

革命、“革命与复辟”、“革命与革命的革命”在1911年前后集中爆发,

各派人物轮番登场,

中华的命运并没有因为辛亥的胜利而显得前途光明,

反而越发让人迷惑。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试图依靠这位掌握帝国大半新式军队的实权人物与起义军对抗,挽回败局。此时在南方将革命搞得有声有色的革命派实力还不足以与袁世凯的北洋军一较高低,迫不得已,只能与袁世凯讲和。袁世凯手握重兵,周旋于帝国和革命党之间,捞足政治资本。

1911年12月底,位于长江南北两岸的袁世凯和革命派达成停战协议。从18日起,南方军政府所派代表伍廷芳与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开始进行谈判。伍代表革命派提出清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等条件;唐则代表袁世凯进行武力要挟,试图取得更多政治利益。在此期间,英、美、德、日、法、俄等帝国主义列强对议和施加压力,无耻声称“中国的战争若持续下去,将有危于外人的利益与安全”,敦促革命派尽快向袁世凯妥协,并采取政治上拒不承认、经济上封锁扼杀、军事上武力恫吓、舆论上恶毒攻击革命政府的手段,极力迫使革命派作出让步。与此同时,混入革命阵营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搞拆墙脚活动,竭力把革命引向拥袁的道路,革命派内部的妥协势力也抬头。在内外交困和重重压力之下,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造成共和,即举袁作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下诏退位。次日,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大总统。这就是改变了辛亥革命走向的“南北议和”。

在辛亥之前,历史上从没有任何一场革命如此曲折,跌宕起伏。革命、“革命与复辟”、“革命与革命的革命”在1911年前后集中爆发,各派人物轮番登场,中华的命运并没有因为辛亥的胜利而显得前途光明,反而越发让人迷惑。

尽管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但是最终还是功亏一篑。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第一届大总统之后,就立刻走向了革命的反面,随后不久便复辟称帝。

辛亥百年感言征文 篇3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清朝的腐败亦然,这个曾经庞大的王朝在长久腐蚀之下已然摇摇欲坠。虽有人想力挽狂澜,但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下,任何翠微的哀鸣及反抗都会被无视。大清王朝在其实施新政破产后,其腐朽、反动的本质进一步暴露。

内患之外更有外忧,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袁腾飞老师曾笑谈当时即使是“列弱”也能来中国分一杯羹。可见当时的中国在清廷统治之下已然变得何其无能、可悲。

至此近代中国两大社会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在了中国人民同清朝政府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由改良发展到革命已成为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辛亥革命也将应运而生。

内忧外患之下的中国可以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而此时清廷再次展现了它的傀儡性与畏洋性。1911年5月,清政府唯帝国主义之命是从,决定实行“铁路国有化”,极大地侵害了百姓的利益。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人民强烈反对出卖路权,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尤为波澜壮阔,同盟会员龙鸣剑等和哥老会组成保路同志军进围成都,转战各地,攻城夺地,猛烈冲击清政府在四川的统治。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与此同时湖北新军中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也抓住机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他们乘机发动了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仗。由于在事先准备时出现一些失误,清廷有所察觉,汉口和武昌的起义指挥机关遭到破坏,一些起义领导人被捕、被杀或避匿。但所幸最终成功占领武昌并成立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由于缺少革命党领袖们的亲身参加,为了增强新政权的稳定性,起义者逼迫清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任湖北军政府都督。军政府发布文电,号召各省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而奋斗。11月,湖北军政府公布了全国第一个按照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拟定的地方宪法---《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得到了连锁反应,众多省份纷纷响应,一时间神州大陆被革命的浪潮所席卷。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同时颁布了首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但是表面的蓬勃掩盖不了内部的脆弱,临时政府的地方政权多为立宪派和旧官僚所操纵,南京临时政府和身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对它们事实上不能行使中央政府的权力。革命派自身的弱点也更多地暴露出来,正确的政令无法实行。外国列强也向其施压,到最后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完全窃取,辛亥革命就此终了。

虽然最终失败,但我们应该肯定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中国人民长期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辛亥革命的精神永存不息,它已成为摧毁封建专制与帝国主义的星星之火,必将演成燎原之势。

万事开头难。回首往昔,我们应该对那些革命者发出由衷的赞美与感谢,在中华民族最为艰难的时刻,是他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是他们舍小我,为大国„„他们的一切付出都是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中华民族不再受欺压,不再被奴役。精神的力量永远是巨大的,而他们创造的辛亥革命精神无疑是对我们后世最为宝贵的馈赠。

历史的脚步没有停留。我党从诞生到成长,并最终接过了历史的使命,成为时代的擎旗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继而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创建了我们伟大的新中国。历史已经走过了一百年。一百年的时间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只是弹指一挥间。而我们的祖国也已经从当年列强眼中的东亚病夫,一个人人都可以来分一杯羹的弱国,变成了一个走在-1-

辛亥百年 爱我中华

世界前列的拥有完全主权的世界大国。尤其是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国际地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的变化让世界震惊,让国人扬眉!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已然振兴了中华民族,但还不够,远远不够。我们还能看到我们的国民受到他国的不公正待遇,我们还能看到我们的部分同胞的生存条件的恶劣,我们还能看到我们与他人的巨大差距,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很多„„

革命先辈的壮举可歌可泣,革命先辈的精神可赞可习。我们身为当代青年,从小沐浴在社会主义的温暖阳光下,成长在党和人民的关心下。我们自然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对此我们理应时刻铭记。我们要牢记辛亥革命精神的教诲,牢记国家对我们的恩情,让辛亥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之源。

大国不足矣,强国才是硬道理。历史的今天,我们全国各民族人民在党的带领下正为祖国富强统一大业不断努力,我们要在前人目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实现小康目标,构建和谐社会,让全民族的同胞生活得更有尊严。这不也正是对百年之前辛亥革命先烈的最好继承与祭奠吗?

周恩来总理年轻时就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至今日我们则应抱着“为中华之伟大复兴而前进”的崇高信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自身素质建设,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国家建设,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不断前行。

毛泽东同志也曾说过“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还在犹豫什么,还在等待什么?就让我们以主人翁的姿态自信而坚定地加入到拼搏争先的队伍中去,加入到建设祖国的大军中去,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听到了吗?“与天不老,与国无疆!”。前人的声音再次激励我们为了中华之振兴而前进!就让我们以实际行动来祭奠辛亥英魂,以实际行动来纪念辛亥百年,以实际行动来迎接建党九十周年,更要用实际行动来振兴中华,爱我国家!

辛亥革命百年感想 篇4

今年距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已整整百年了。辛卯年回想辛亥年,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我对辛亥革命的了解及其认识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得到的。一是我们的历史课本,另外就是从一些影视作品。抚今追昔,深感中国今日之和平和繁荣来之不易,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所赢得的胜利成果自当百倍珍惜,故不得不对无数为了我们民族的独立与复兴而倒下的千千万万革命烈士的无限敬仰与怀念。

100年前,以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孙先生领导一大批如林觉民、黄兴、俞培伦等有良知的、勇敢的中国人推翻了延续2000余年的皇权封建专制政体。“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胸中怀着这些想法,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们成为为革命冲锋陷阵的卒子。这样的牺牲精神确实显出那代人的血性与气度,但更让人感受到一种焦虑与迫切,他们采取极端的方式,用血肉之躯去博浪一击,冲击旧帝国那座冰山。话虽如此,但我很难想象,如果100年前,没有这样一批人为了心中的理想、自己的信念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执着的追寻新的希望,那么我们现在的国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不得不说我们是幸福的一代,历史没有给我们这一代人留下战争的血雨腥风;没有给我们这一代人留下戎马疆场的机会,但是,它给我们留下了一种更有意义的,敢闯、敢干、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野蛮入侵,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国家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中华民族遭受了罕见的深重苦难。在那个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年代,一切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人们无不痛切感到,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变革。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也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

1911年的10月10日,古城武昌城头的枪声震撼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武昌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它敲响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覆灭的丧钟,引发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伟大变革,给处于水生火热中的中国燃起了新的希望,为漫漫长夜、风雨如晦的苦难中国带来了曙光,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辛亥革命完成了太平天国、义和团所未曾完成的业绩,它没有以一个封建王朝代替另一个封建王朝;没有提出“扶清灭洋”一类含糊不清的口号;更没有凭借上帝和天兵作为革命的主宰,而是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破除了早已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使民主革命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这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在世界的东方也是有深远影响的。

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希望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外国列强侵略,推动中国跟上世界发展进步的步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孙中山先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在他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有力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牢记历史所给予我们的教育和启迪,就是要继承革命先辈们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辈致力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操和敢当历史责任、不断进步的优秀品格。随着时代的发展,这股炽烈的爱国精神将日益成为我们民族永恒的感召力量。孙先生说过:“革命尚未完成,同志们仍需努力”。在现代社会,世界经济面临着各种挑战,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阻碍。今天,我们要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就仍然要高举这面大旗,把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回首中华民族百年奋斗历史,我们无比自豪。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我们信心百倍。我们呼吁,全体中华儿女携起手来,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努力做出无愧于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无愧于我们伟大民族的贡献,在时代进步洪流中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现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是跃出东方地平线的一轮绚丽红日。而且,这轮红日是注定要高高升起来的。作为21世纪活在安乐世界的有志青年,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牢记历史,牢记我们可爱又伟大的革命先驱为了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要以史为鉴,时刻提醒自己振兴中华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手上。我们今天的环境是我们伟大的革命先烈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为我们赢取来的。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将孙中山先生“博爱”的思想发扬光大,让我们的民族走的更好、更远……

思想汇报之百年辛亥 篇5

主创们拍得很认真,让我有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感慨;镜头也确有电影感,和一般的电视电影也有所区别,但就是无法打动我。虽然没有快进,但总是走神,努力调动自己的泪腺,可惜就是麻木之极,想来看《辛亥革命》时林觉民这段,都落下泪来。

首先是结构问题。不知是剧本阶段就在开场如此繁复,抑或后期剪辑时想出些花活儿,倒并非能否看懂的问题,而是这刻意的结构没有提供任何积极观影效果。

其次是情感问题。24岁就就义的林觉民与两年后抑郁而终的陈意映,这本应是悲情而浪漫的一个旧时代有热血的青偶戏,可惜我看不到他们的“情”。中国彼时的满目疮痍是我们在学校历史书上学到的,影片也未及真正展现,林觉民到底看到的、体验到的是什么?难道仅仅当年先生一语就使这些青年们赴汤蹈火?这也缺一个“情”字。与其将如此之多的笔墨给予林觉民等人一次次祭拜恩师,倒不如落几笔他们周遭的世情,一点小事件就能凸显当时的国将不国。旧时人端庄守礼,但那是人前的守则,我也期待小夫妻于人后的憨笑嗔骂、耳鬓厮磨,他们未分离前越是甜蜜幸福,不日便人鬼殊途才越是悲情,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一个温和有礼,一个贤良淑德。于国少情,于家薄情。

我实在不想质疑主创的才情,只能质疑是否编剧与导演太过于恪守频道的审美,于是作品便平庸,又或者我也怀疑创作者对待题材的态度,太似被逼的命题作文,因为没有独有的情感与态度,于是结构再反复,也是流水账写就下来。

三是人物塑造问题。不可避免的群像,那些热血青年却如同一个模子刻就出来一般,人与人似无性格差异、背景区别,尤其那在革命中也悄悄情意相许的小恋人,这组人物本应是林觉民与陈意映的最佳关照,却在片中彻底沦为废笔。

四是演员问题。不想就此太过评论,因为这其中也掺杂制片方的发行考虑与导演的要求以及控制能力。

片中,林父言:十年,真的是一晃,一晃,就是十年。

辛亥百年,图书盛宴 篇6

此专题的内容,着重聚焦于两个问题的探讨:一是辛亥题材图书的盘点,评析围绕此历史主题已出版的经典图书,并进行整体的策划解读。二是以辛亥百年为例,探讨如何从重大历史事件中进行图书选题的挖掘。以上问题的厘清,一是进行图书出版的经验总结,以期对编辑的策划实践产生助益;二是对此出版文化现象进行深度解读。

回望辛亥题材出版,实际上是对历史题材读物的一次梳理和总结,我们相信,历史包罗万象,其蕴含的智慧和机遇对出版而言仍是一片广阔天地。

100年前的中国,处于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历经300年的清王朝正步入风烛年,行进步履蹒跚,运作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处于土崩瓦裂的边缘。这是一个大时代,时势造英雄,造就了灿若星河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被历史塑造,也在塑造历史。

转眼间,100年前过去,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段历史,从历史中条分缕析,洞悉未来?

辛亥革命是一场低烈度的革命,却是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不是革命太凶猛,只因清政府太无能。在政治上,革命只不过是剪剪辫子走走过场,象征性地揭掉衙门房顶上的几片瓦,只是上层社会的“意识打斗”,革命过后日子依然照旧,摇晃的中国依旧风雨飘摇。然而在文化上,革命带来的民主意识让中国苏醒过来,给国人输入了亘古未有的全新思想。中国开始挣脱桎梏,走向重生之路。

以前史家写辛亥革命,眼光只触及金字塔的最上层,造成的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我们以往的记忆中,我们从教科书中读到的革命者,都是不食人间烟火,只为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的人物;教科书中的革命都有其历史必然性,任何人和事都扭不过时代的车轮;教科书中的改朝换代都如同新陈代谢一般,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如今,辛亥革命百年祭。我们欣喜地发现,民众的思维已经开始了百家争鸣的态势:作者们把姿态放低,把视野打开,全方位,多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辛亥,颠覆了我们对辛亥革命符号化、脸谱化的倾向,给读者展示充满戏剧性和生态多样性的整个革命生态链……

说历史八卦,扯革命花边

旁白:给历史来一些八卦,讲一些革命的花边新闻,或许能让我们更全面地读懂历史,了解革命。

代表图书:《辛亥,摇晃的中国》 作者:张鸣

相关图书:《绮情楼杂记》《民国就是这么生猛1:辛亥前夜》《辛亥情事》

中国历代史学都抱英雄史观。只青睐成功者和大人物,浓墨重彩勾勒;失落者和小人物都被打入冷宫,只漫画素描速写。

司马迁的《史记》,对大人物又做本家,又做列传,而小人物则只一笔带过。而张鸣先生的《辛亥,摇晃的中国》却反其道行之,只写历史大背景中的小人物,小细节。这些人,是被传统的史学家遗忘在历史角落的边角料。在以往的英雄史观中,他们难有露脸的机会。而张鸣先生的新书则为这群小人物量身定做了一个舞台,让这些小人物带着历史的细节你方唱罢我登场。因为,就如同作者所说“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发挥得好与孬,都在改变历史。”不能因为小人物人微言轻,就剥夺他们在历史舞台抛头露脸的机会。

作者以“幕”为章节标题,把辛亥革命设定成一出多幕剧,让“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悉数登场:写晚清社会的五花八门的怪异现象,写革命起势时形形色色走过场的角色,写末世贵胄的萎靡腐败生活,写跑龙套的角色上蹿下跳地争夺更多的出场机会,写理想主义的革命者和“有组织无纪律”的会党联手的逸闻,写革命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然而作者却有意把辛亥革命中标杆、标签化的事件隐去,从旁枝末节旁敲侧击,以试图还原历史真相。

在作者眼中这场革命充满了偶然性。“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另一个轨道上。”

尽管把一些不入流的角色写进书中,有一些八卦与野史的味道。但给历史来一些八卦,讲一些革命的花边新闻,或许能让我们更全面地读懂历史,了解革命。

“如果有人看了此书,不再像过去那样,把这场革命符号化,从历史书的雷池里爬到了边上,我就心满意足了。”这是作者写在书本扉页上的话。读罢此书,才突然发现辛亥竟然如此值得玩味,那些历史人物竟然如此率真可爱——作者的目的达到了。读过此书的人,也会给革命重新画像,从历史书的雷池里跳出。

用人物群像为时代塑像

旁白: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时代一群人。辛亥时期是可遇不可求的风云际会年代,那个时代的人有着难能可贵的真性情。只有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那群人,才能真正地了解那个时代。

代表图书:《民国百人传》作者:吴相湘

相关图书:《大商人:影响中国的近代实业家们》《民国外交强人陈友仁》《民国诸葛赵凤昌与常州英杰》

吴相湘是台湾学者,所以他的观点较之大陆学者,有“他山之石”的味道;吴相湘的先人与宋教仁交好,他本人更是民国研究专家,所以他的著作较之当前因“辛亥热”而催生的山寨辛亥图书潮,更有专业范儿。

《民国百人传》于上世纪80年代就在台湾出版,其用纪传体写史的作法,深得太史公真传。后被中国工人出版社购得版权后,拆分为两册《时代迭变中的文武政要:五十位军政人物列传》和《风云际会下的书生:中国近现代二十七位学人列传》,更显《史记》风范。

民国时期,政治、经济是由文武政要主导的时期,但是他们每个人都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成为划破夜空的流星,留下轨迹后就消逝在夜空;民国时期,学人的地位空前高涨,大师层出不穷,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学术观点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时代迭变的文武政要,还是风云际会下的书生学人,他们虽然角色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真性情。无论是让人深恶痛绝的“反革命”袁世凯、陈炯明,还是革命志士黄兴、于右任;无论是新文化运动先驱严复、蔡元培,还是保守派代表辜鸿铭、章士钊,他们都活得坦荡荡。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算不得一场彻底的革命,但是它冲破了封建的藩篱,奠定了日后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那个时代的人物,一个个精神饱满,元气充沛。当前掀起的辛亥潮,民国热,我们缅怀那个时代,其实是在惋惜这个特定时期失落的时代精神;我们对那个时代人物心有戚戚,其实是对现在虚伪自己的不满。

文人之心炼就历史演义

旁白:文字是很感性的东西,文人是集感性之大成者。辛亥虽然是一个由武力主导的年代,但是却是文字昌盛之时。所以,当文人可以对那个时代畅所欲言时,他们就开始变得不淡定。

代表图书:《中国1911》 作者:伍立杨

相关图书:《1911,革命与宿命》《天下大势》《燃烧的铁血旗》

一个网络盛行的时代,仍有人坚守在故纸堆中钩沉旧事,打捞那些散乱于记忆深处的历史碎片,青灯冥思,笔墨纸砚间雕塑淹没于尘土下的血性人物,或者搜罗史料勾勒更为丰富血肉的名士英雄。“唯三更月是知己,此一瓣香专为春。”吴昌硕在一帧梅花上的题词似乎正好是伍立杨的清水疏影。

伍立杨说:“英雄的气息,随烟云散尽,终于还有些许残凝在牙黄的卷轴零帙中,待有心人去激活。”恰逢辛亥革命100年,谁还愿意真的去了解体味他们?被龟蛇锁住的大江还能否见证那些已逝的风流人物?黄鹤一去知何处?幸好还有伍立杨这样的写作者笔耕不辍,为我们尽力还原那些人物们的遗世独立,以及他们遗落世间的精诚与傲岸。这是福祉,是泽被后世的财富,我们应该或者必须接受这种福佑,为我们也为后来者。

早熟的少年作家蒋方舟说过这样一句话:“女看张晓风,男看伍立杨”,她自称“每次考作文之前都会翻一翻张晓风和伍立杨,找一下语感。”伍立杨用词严峻,凌厉,甚或有些刻薄,但都基于一种真的立场,一个作家,从文字里显示出一种洁白无瑕的精神,并一以贯之,也是追求真理的一条途径。全书以辛亥革命为基点,采用分章标节的方式,围绕辛亥革命的重要人与事均得以体现,大而不乱,细而有序,有点《万历十五年》的余韵。

有句名言:“艺术没有国界,艺术家却有他的国家”, 这句话用来形容伍立杨和他的《中国1911》再合适不过:文字没有亲疏之分,文学家却有他的好恶。文学家是感性的,当他们把这份感性运用到历史中来,历史就成为演义,记录历史就变成了创造历史。历史虽然会有失偏颇,但却可以更鲜活地活在民众的记忆中。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谁更好地记录了三国?史学家说是后者,但老百姓不答应。

看维基解密,从历史真相看世相

旁白:不忘记历史,是对历史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把历史这碗冷饭炒热,炒出新意,是对市场负责,更是对读者负责。然而如何从旧事件中出新时代端倪,如何从新现象中总结旧规律,就需要作者的功力,读者的眼力。

代表图书:《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作者: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 相关图书:《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立宪派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社会》

很多人知道维基百科,不是因为它百科全书式的内容,而是它对历史事件锲而不舍的解密,让各国政府都如临大敌。每个人都有不愿为外人知的隐私,历史也有不能为世人知的秘密。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有人对这些秘密选择性失忆,有人对真相误导式解读。让历史事件不能呈现在大众面前,或者以戴面具的方式出现在公众眼中。在考古学家眼中,文物是远古生活的亲历者,因此最有说服力。在史学家眼中,档案是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因此最有公信力。有辛亥革命图书热潮中,有一部分难得一见的文献资料也得以展现在公众面前。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展现那段历史。其中《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一书是其中翘楚。8册图书,向读者展示的资料,有国父与国民党诸公书,黄兴与各方往来电文,赵凤昌、张謇等人的信札、电文,甚至沈缦云的墓志铭;有日本外务省珍藏的关于中国清末革命党及流亡者的档案;有辛亥革命前后法国政府有关“中国问题”的档案文件选辑……对文物不做任何评述,用文物为画笔,给辛亥众生画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辛亥时期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不同于当前流行的对史料的“大话”和“水煮”。让档案说话,展示一个客观、真实的辛亥。让千秋功过,读者自己评说。

中国人有着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要么全部,要么全不:辛亥革命全盘否定了传统中国的价值观。以往的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内循环,而辛亥革命则让这个封闭的系统洞穿了一个缺口,让污垢得以排除,也让新鲜血液得以注入。从这个角度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辛亥革命实现了正常的新陈代谢。

在出版界辛亥图书越来越热,在民众中民国风越来越流行。以往为人所不耻的那些时代俨然成为上至精英下至庶民眼中失落的美好时代。对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全民性的总结,其实是对当下深刻的反省, “改革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附: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重点图书选题(17种)

1. 《孙中山传》人民出版社

2. 《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人民出版社

3. 《1911》人民文学出版社

4. 《共和之路——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科学出版社

5.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觉醒》广东人民出版社

6. 《辛亥革命图史》湖北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7. 《辛亥革命》花山文艺出版社

8. 《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9.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走进共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10.《辛亥革命史资料续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1.《中国近代文化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2.《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20种)》团结出版社

13.《辛亥革命的影像记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4.《海外华人与辛亥革命》暨南大学出版社

15.《辛亥革命稀见文献汇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16 .《南京临时政府珍存遗档》凤凰出版社

上一篇:毕业论文大纲样本下一篇:社团活动具体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