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百年潮·中国梦》解说词(第三集)

2025-01-28

中国精神—《百年潮·中国梦》解说词(第三集)(共3篇)

中国精神—《百年潮·中国梦》解说词(第三集) 篇1

中国精神—《百年潮·中国梦》解说词(第三集)

学问牛工作室整理提供

【解说】

毛泽东在民族危难、抗日救亡之际,曾气吞山河地宣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鲁迅先生曾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先生还在《学界三魂》中坚定地指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了,中国才有真进步。”

这是怎样的一个民族?这是怎样的一国人民?是什么支撑着这个古老而神奇的民族立于世界万邦之林,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为什么能够持续不断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新的活力?

当我们徜徉在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当我们跋涉在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里,当我们从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山野川泽追寻答案„„蓦然发现,有一种特殊的基因,在支撑着这个民族一次又一次从灾难中奋起,这种基因就是伟大的中国精神!

【同期声】习近平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解说】

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同时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

北京猿人钻木取火的智慧,神农氏遍尝百草的坚韧,尧舜禅让的谦和,文景之治的和谐,贞观长歌的励精图治,康乾盛世的雍容大度,戊戌变法的图强之志,驱逐列强的浩然正气,抗击日寇的同仇敌忾,创建新中国的浴血奋战,改革开放的勇气与胆魄„„历史长河中的一首首浩歌,无不光耀着伟大的中国精神。

【采访】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

中国精神它的历史背景、文化积淀,可以从“源”和“流”两方面去考察。“源”就是我们的实践,我们的社会生活;“流”,一是中国历史的文化传承,二是当下人们在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精神的追求,这两种追求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我们今天的一种精神力量。

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光辉。

毛泽东指出:“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

习近平一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任务,光荣而艰巨,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地为之共同努力奋斗,需要不断弘扬在漫长历史中积淀和发展的民族精神。

中国的改革,千头万绪,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人”字。农民育种家沈昌健书柜里存放着23个笔记本,是一家两代人进行杂交油菜实验的原始记录。翻开最早一本的扉页,上面写着:“1978年秋,沈克泉。”

沈克泉是沈昌健的父亲。

1978年,沈克泉在贵州养蜂。7月的一天,路边3株野生油菜引起他的注意。湖南的油菜5月份就已经成熟收割,而眼前这3株竟还在开花,不仅植株壮硕,分枝还特别多。沈克泉如获至宝,立即兴致勃勃地带回家乡播种。

从研究杂交油菜开始,沈克泉留起了胡须,并发誓不成功不剃须。

【同期声】农民沈克泉

就说我,是一个农民,一个种田的黑腿杆,想要搞出个科学来,那是自己梦想天开。

【解说】

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沈克泉父子只能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

1000多次反反复复的失败,沈克泉的青黑胡茬儿变为长白美髯,不过他终于培育出了双低(低芥酸、低硫甙)的油菜种子“贵野A”。专家们惊叹,“贵野A”的恢复系本身就很难找,能让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3系配套,农民育种家做到这一步,太了不起了。2004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材料油菜新组合,终于荣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2009年12月8日,70岁的沈克泉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老人把全家人叫到床前,他说:“我没有时间了。油菜事业不要丢,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的!”

沈克泉去世后,沈昌健依然坚持着油菜育种,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2014年2月,沈昌健及其父亲沈克泉荣获感动中国2013人物。

沈昌健一家人,就这样在劳动中探索科技,在困境中永不放弃,在实干中超越自我,终于创造了人间奇迹!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先哲圣贤们从家族兴衰、社稷兴亡、朝代更替的无数历史教训中,提出深刻的警示。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艰苦朴素、勤劳节俭都被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传统美德,得到倡导、保持和发扬。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告诫全党,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个时代的典范,历史上这样的典范人物很多,所以“最美人物”或者“最美现象”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典范,它可以给公众一种示范引领的作用。

【解说】

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出人们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操,培育人们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从而引领人们崇尚道德、遵守道德,形成全社会向善、向上的力量。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文化丰沛的传统美德,永远是中国人精神家园的和煦阳光。

20世纪70年代末,《芝加哥论坛报》记者蒂姆与其他7名美国记者,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常驻中国的新闻工作者。30年后,他再次来到北京时,以记者敏锐的眼光发出感叹:美国的现代化发展用了一二百年时间,而中国仅在30年的时间里就变得足以让世人惊讶!变化最大、最深刻的是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这是一个开放、自信、自强、创新的民族。

回首改革开放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程:第一次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村、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第一个个体工商户、第一次实行厂长负责制的工厂、第一个股份制企业、第一个上市公司、第一个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一个又一个“第一”,正意味着一次次奋勇突破、一次次开拓进取。

深圳特区被誉为共和国改革的“长子”,最独具魅力的品格就是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穿越30多年的风雨历程,改革开放在深圳奏响了华彩乐章:深圳GDP年均增长25.8%,从一个3万人口的边陲小镇快速崛起为一座承载人口超过1400万、产业发达、交通便利、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都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活力绽放和光明前景的生动写照。

【采访】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施芝鸿

那么我们如果回望历史、展望未来的话,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创新精神就是推动我国新时期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强大的动力。也是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一个重要的法宝。

【解说】

“敢想,敢闯,敢为天下先”—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精神的大写意,是激励我们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生动力。

中国精神包含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国精神的内核,也是时代主流价值的体认。

(字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人们超越民族、血缘、语言、地域等方面的区别,跨越阶层、行业、职业、利益等方面的差异,熔铸起实现中国梦不可缺失的精神支柱。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思想眼界的开阔,中国人更加自信、自强、自由、自律、自尊,这样的人格日益外化为行动的力量,推动着文明进步的车轮滚滚向前。

中国精神—《百年潮·中国梦》解说词(第三集) 篇2

《筑梦中国》以历史的厚重感、鲜明的博物馆特色和深邃的政论,彰显了复兴之路的宏大主题和中华民族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坚定信心,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和教育性。欢迎阅读本文,更多优质内容,欢迎关注聘才网。

《筑梦中国》第三集正道沧桑观后感

在十八大后,“中国梦”已经成为13亿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追求,而“正能量”也成为了实现“中国梦”必须动力。或者说在中国,只有“正能量”才能推动“中国梦”圆满实现,“负能量”对实现“中国梦”没有积极作用。还记得,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有一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意思是说,要掌握“大道”,必须先研究蕴含着“大道”的历史,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要实现中国梦的“大道”,就必须研究社会主义的历史,以史为鉴,寻找传播正能量,去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负能量,去伪存真,去糟粕留精华。而现在我们可以分析古今中外历史上对社会主义发展影响深远的经验教训,同时深入挖掘、认真梳理、总结升华,得到我们最需要、最精华的理论、实践经验,它们将会是我们实现“中国梦”漫漫征途中不可多得的巨大精神财富。

《筑梦中国》是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电视台和国家博物馆联合摄制的历史文献纪录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从6月30日20:30时开始首播,每天一集(共7集,每集30分钟)。观看《正道沧桑》心得体会总结如下,透过社会主义运动陆续上演的一幕幕有声有色的活剧,总感到眼前像有一支理想的火炬在熊熊燃烧,无论是黎明还是黄昏,是风狂还是雨骤,它都始终引导着人们向着崇高的目标奋然前行。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和支持自己的力量,但美好的理想还是鼓舞着他们一直走到了人生的终点,留下了令人至今感动的人生。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后,巴黎公社社员对资产阶级堡垒的首次攻击虽然失败了,但《国际歌》唱出的“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奈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雄壮歌声,一直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向旧世界发起一次接一次的猛烈战斗。而在列宁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等到“冬宫炮声”响起的时刻,资本主义的链条终于被炸得断裂开来,社会主义理想第一次结出了轰动世界的果实。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正如电视中那位接受采访的专家所言:“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成为现实,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筑梦中国》根据《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创作而成,主题与内容有所延伸,既展示了中华民族百余年的复兴历程和辉煌成就,又紧密结合当前形势任务作了相应阐释。结构上,《筑梦中国》按照各个历史时期,分为“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圆梦有时”等7集,清晰再现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复兴史。

《筑梦中国》充分发挥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丰富的文物资源独特优势,片中展现了鸦片战争中虎门抗英的大炮、太平天国运动天王洪秀全的玉玺、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李大钊英勇就义的绞刑架、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木船、新中国成立时中央人民政府的牌匾、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实行大包干的合同书等等。

XX年7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不久,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时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和党的历史,有助于党员干部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有利于党员干部提高文化素养、思想政治修养和工作能力与领导水平。

《筑梦中国》第三集正道沧桑观后感月10 日,赫山党支部组织党员学习观看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该片共分“ 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圆梦有时”7 集,从近现代以来一件件史实、史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思想中,映照出国家图存求亡、人民共和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改革开放共逐中国梦的现当代中国史。它通过光与影的电视纪录片方式,将一部中华民族复兴史,立体而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逝去的历史,已无可更改,梦想的未来,却能从此把握。这一切,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回望与反思历史的基础上,脚踏实地,走好当下,一步一个脚印,由此,筑梦中国的理想,才能万丈高楼平地起。每个中国人,都应在了解自己国家历史的基础上,走得更为坚定有力,向着人生目标与理想不懈前行。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或大或小的梦想,梦想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的变化。要想实现梦想,应当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学会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俗话说的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到彩虹,作为一名移动市场线员工,每天在客户中行走,虽说辛苦,但是辛苦给我们带来了收获,心里多了一份责任,在工作中也收获了快乐,为我的筑梦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是学会坚持。笨鸟先飞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告诉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也许会失败两次或者更多次,但是只要我们去坚持,相信有一天成功也许光临我们,有时候当我们再坚持一下也许离成功就更近了,每天工作也许会累,但是我们每天都要记得总结,在这一天收获了什么,那些没有做好,为明天做事情提前做准备,相信这样坚持下去,我们定会成长的更快,我们的人生也会发生质变。

三是用心工作。它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是对移动这个大家庭所特有的感情,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工作的热爱。我们作为移动的一员,工作中,要把握好自己的位置,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态度决定一切,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拥有一个美好的心情,这样工作起来不仅能带给自己快乐,也会给周围的同事带来快乐。

四是学会思考。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去多想这件事情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去做这件事情。思考多了,我们处理事情的能力也就提高了,才会学到更多的东西。

《筑梦中国》第三集正道沧桑观后感 《筑梦中国》让我又一次重温了中国的近代史。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回顾历史,反思屈辱,你我有梦,中国有梦。

当中国梦都变成每一个国人为之追求和执着攀登的希望之梦时,那么国之强大就不远了。曾记得有这样一段鼓励中国人为梦而挥洒激扬的文字,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唤起了无数仁人志士为追寻中国梦而求索。“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 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如果说少年无梦,那么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如果说少年有梦,那才是国之大幸。《筑梦中国》要让年少者为“梦”引起共鸣。

在实现伟大中国的复兴之梦的今天,《筑梦中国》再一次唤醒有些沉醉的年少者,其实中国梦还需靠每个国人为之努力奋斗,还未到享受和品味中国梦的时刻,前辈们在留下中国梦胜利果实的同时,给我们后来者寄托了更高更远的期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还得靠一代又一代怀揣中国梦的后来者。“三民主义”的缔造者孙中山曾有过这样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是对追求中国梦的真实推进。

法治中国第三集观后感800字 篇3

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首先是法治的中国;一个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首先是法治的社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是制度建设和治理方式的法治化。 从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明确“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从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扬法治精神、发展法治理论、运用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指明了方向,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国;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牛鼻子”。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起草情况作说明时强调,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科学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民主立法的核心在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完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机制,创新公众参与立法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法治中国的主线日益清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体现在哪里?在党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创造幸福的过程中,法治既是必要途径,更是制度保障。唯有依靠法治,依靠宪法和法律体系才能凝聚共识和力量,保证中国社会可持续的发展与稳定。坚持依法治国,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设法治中国,就是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以法治巩固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合法权利,弘扬和践行法治这一价值理念,为法治中国的建设打牢深厚的群众基础。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治。弘扬法治精神,凝聚法治力量,我们就能在创造经济奇迹之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法制保障!

上一篇:江西省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条例下一篇:国家公务员国税局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