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2024-05-19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共12篇)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篇1

摘要: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构建课程体系的思想,从分析路桥施工工作岗位入手,通过市场调研,找出每个职业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再以形成职业能力为目标,解构原学科课程,进而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关键词: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各专业基本上还在沿用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是经过多年探索已经成熟的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对某一门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但是现代高职教育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实践环节,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与职业实践相距较远,很难实现高职教育培养职业能力强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必须对原有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借鉴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国内知名学者赵志群教授、姜大员教授率先提出了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构建课程体系”的思想,即要打破传统职业教育学科体系课程,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1 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思路

道桥专业作为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要率先进行教学改革。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构建课程体系的思想,我们确定了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思路,即应从分析路桥施工工作岗位入手,通过市场调研,按照路桥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确定典型的职业行动领域,研究每个岗位将从事的职业行动领域,及每个职业行动领域的实际工作任务,找出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再以形成职业能力为目标,解构原学科课程,横向综合各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按照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对典型的职业行动进行序列化,并结合认知学习的顺序,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2 路桥施工工作岗位及职业行动领域

按照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思路,我们首先分析了路桥施工工作岗位,归纳起来有测量员、技术员、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检测员、养护员、内业员、造价员。通过市场调研,按照路桥工程项目实施过程,我们确定了路桥专业的职业行动领域有路桥施工测量、道路设计、桥涵设计、道路施工、桥梁施工、寒区路桥施工、路桥工程监理、路桥工程造价、路桥工程检测、路桥工程养护、路桥施工管理。

3 各职业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进一步研究,我们认为路桥施工测量的典型工作任务有中线测设、纵断高程测设、路基边桩测设、每层填土挂线测设、桥涵轴线测设、分项工程标高测设、竣工测量的内容及实测。道路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有熟悉当地地理地质水文等自然情况、边坡稳定性分析、道路平纵横断面设计计算、路基路面排水设计、绘制施工图、工程量计算。桥涵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有熟悉当地地理地质水文等自然情况、桥涵的类型及受力分析、基础类型、基础埋深的确定、桥梁孔径的计算、桥涵的设计计算、工程量计算、绘制施工图。道路施工的典型工作任务有熟悉设计文件、参加图纸会审、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桥梁施工的典型工作任务有熟悉设计文件、参加图纸会审、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寒区路桥施工的典型工作任务有熟悉设计文件、参加图纸会审、了解材料性能、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路桥工程监理的典型工作任务有熟悉设计文件、参加图纸会审、审核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质量、投资、进度控制、进行安全管理、信息管理、合同管理。路桥工程造价的典型工作任务有依据施工图纸计算分项工程量并列出清单、查定额并取费、编制工程概预算、编制招投标文件、工程决算。路桥工程检测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施工准备阶段试验检测工作、进行施工全过程的试验检测工作、竣工验收阶段试验检测工作。路桥工程养护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日常养护、病害现象分析、确定维修加固方案和技术实施。路桥施工管理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施工准备工作、施工技术交底、各分项工程施工组织、施工管理方案、施工内业资料的填写与归档。

4 完成各职业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研究表明,完成路桥施工测量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识图与审图的能力、施工技术能力、对路桥工程项目施工测设的能力、仪器的操作检校维修能力。完成道路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道路设计分析与比较能力、运用道路工程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和绘图能力。完成道路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桥涵设计分析与比较能力、运用桥涵工程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和绘图能力。完成道路施工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道路识图与审图能力、合理选用施工机具的能力、道路施工放样能力、道路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道路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能力。完成桥涵施工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桥梁识图与审图能力、合理选用施工机具的能力、桥梁施工放样能力、桥梁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桥梁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能力。完成寒区路桥施工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寒区路桥识图与审图能力、合理选用施工机具的能力、寒区路桥施工放样能力、寒区路桥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寒区路桥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能力。完成工程监理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路桥与寒区路桥识图与审图能力、对路桥施工质量进度投资进行控制的能力、工程造价审核能力、工程合同管理能力、路桥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能力。完成工程造价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路桥与寒区路桥识图与审图能力、编制工程招投标文件能力、编制工程概预算的能力、工程结算能力。完成路桥工程检测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对常用材料进行试验与检测的能力、对路桥工程实体进行检测的能力。完成路桥养护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对一般路桥的养护与维修能力、对旧路桥的改造加固与维修能力、对路桥常见病害的防治能力。完成路桥施工管理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路桥识图与审图能力、编制路桥施工组织设计能力、路桥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路桥施工技术档案归档能力。

5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解构原学科课程,以职业能力形成为目标,横向综合各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专业课程部分)为《路桥工程测量技术》《道路设计》《桥涵设计》《道路工程施工技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寒区路桥工程施工技术》《路桥工程造价》《路桥工程监理》《路桥养护技术》《路桥工程检测技术》《路桥施工管理》。重构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要求,能够较好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该课程体系将用于我院道桥专业教学中,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将通过信息反馈不断加以完善,使重构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最终实现课程体系和工作岗位相对接,学习领域与职业能力相对应,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融合,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统一。

参考文献

[1]朱素红,刘福明,李新猷.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建筑,2009,35(24):216-217.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篇2

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 姜大源

“学习领域”,是在面向21世纪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方案,或称课程模式。“学习领域”是两个德文单词Lernen(学习)与Feld(田地、场地,常转译为领域)的组合同Lernfeld的中文意泽。

一、“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诞生背景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小台,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在全德进行的一场大辩论:面对新世纪知识社会的挑战,当企业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企业中与工作一体化的学习态势增强,基于终生教育的企业继续教育日益扩展的情况下,职业学校的教育怎么办?当欧洲职教白皮书推崇“模块化”课程模式,德国工商行会随之提出核心基础资格加补充专长资格的“卫星型”课程模式之时,培训企业的实践教学与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既分离又合作的“双元制”课程是否适应新世纪的需要?通过激烈的辩论,极富思辩传统的德国社会,教育界、经济界、科技界以及下会、雇主协会获得共识:德国职业教育面临着白1969年颁布“联邦职业教育法”以来的“第二次教育改革”压力,要使“双元制”在新世纪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职业学校的教育必须改革。除了要进行职业学校机构外的“大环境”,即有利于职业学校发展的,包括法律、职能、政策方面的外部框架条件的改革外,还必须在职业学校机构内的“小环境”,即对教学过程,特别是课程开发实施根本性改革,才能对机构外的改革予以强力支持。

负责制订德国职业学校的课程标准的“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常设秘书处,在坚持德国职业教育历来主张的职业性、发展性、过程性、行动性及反思性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于1996年5月9日颁布新的课程“编制指南”(全称“职业学校职业专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用所谓“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取代沿用多年的以分科课程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方案。这在指导思想上不同于学习内容分割的模块化而追求其集成化的课程方案,是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对职业学校课程模式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尝试。自1996年改革序幕拉开至2003年改革深入,8年来经历了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理论与实践的严肃检验,尽管对作为课程标准的“课程指南”做了三次重大修订,但改革目前依然还在进行中。

二、“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本涵义

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制订的适用于职业学校“框架教学计划”,即国家课程标准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这一课程标准的意义;第二部分为“职业学校的教育任务”,主要阐述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学文件、教育原则和能力目标;第三部分为“教学论原则”,主要阐述基于学习理论及教学论的教学重点;第四部分为“与培训职业(专业)有关的说明”,主要阐述该专业的培养日标、课程形式、教学原则和学习内容,特别指小跨专业的学习目标(通用目标)与本专业的学习日标均采用“学习领域”加以规范;第五部分为“学习领域”,列举本专业全部学习领域的数量、名称、学时;描述其中每一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内容和学时。

根据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的定义,所谓“学习领域”,是指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一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基准学时)二部分构成。

从“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结构来看,一般来说,每一培训职业(即专业)课程由10至20个学习领域组成,具体数量由各培训职业的情况决定。组成课程的各学习领域之间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直接联系,但在课程实施时要采取跨学习领域的组合方式,根据职业定向的案例性工作任务,采取行动导向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

从“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内容来看,每一“学习领域”均以该专业相应的职业行动领域为依据,作为学习单元的主题内容是职业任务设臵与职业行动过程取向的,以职业行动体系为主参照系。由于所学内容既包括基础知识义包括系统知识,因此也不完全拒绝传统的学科体系的内容,允许学科体系的“学习领域”存在。

目标描述表明该“学习领域”的特性,内容陈述则使“学习领域”具体化、精确化。目标描述的任务是学生通过该“学习领域”学习所应获得的结果,用职业行动能力来表述;而内容陈述具有细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功能;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基准学时)可安排灵活。一个“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可以在各个年级的学年安排,也可在整个学制的年限内实施,以利采取跨学科的、跨学年的,如普通文化课与职业专业课的整合教学组织形式。

“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结构为:

现以“信息商务员”专业为例描述标准形式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各“学习领域”的基本结构为:

现以“信息商务觅”专业为例描述标准形式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培训职业(专业):信息商务员(1997.7.10)

按照德国职教课程专家巴德教授和谢费尔的诠释,学习领域是建立在教学论基础上,由职业学校实施的学习行动领域,它包括实现该专业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通过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采用职业能力表述的学习目标不是封闭性而是开放性的,与该专业有关的职业行动领域及其任务设臵是构建该学习领域里学习内容的基本成份。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础是职业丁作过程,由与该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的过程,可以简述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学习领域的最大特征在于不是通过学科体系而是通过整体、连续的“行动”过程来学习。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情境成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决定性的参照系。迄今为止,采用分科课程传授的细节知识,在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中是通过具体的学习行动领域,即采用问题关联的教学、案例教学来实现的。这一课程方案有利于实现行动导向的考试和考核。

但是,鉴于标准形式的课程方案中,其内容描述未区分对工作的组织、方法、手段、对象以及工作环境中企业、社会和个人对工作的要求,对目标描述及能力培养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有较大不便。根据富于创新意识的德国职教著名学者劳耐尔教授的研究成果,黑森州教育部的建议方案加进了上述内容。

现以能源电子工/工业电子工专业为例,对改进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加以说明。

学习领域改进方案

三、“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主要特征

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具有二个显著特征。第一个特征是:构建理论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教育理论基础。从学习理论和教学论的观点看,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呈现出针对职业行动领域实施整体学习的特点。由于各个职业行动领域所需的基础教学内容和专业教学内容存在很大差异,因而根据实际的职业行动领域开发的课程方案,其相应的课程成分,包括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而且,与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紧密相关的学习领域,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由各个教师构建的学习情境也将具有“校本特色”、“师本特色”。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构建的知识体系或经验体系也各不相同。学校课程安排将不再受传统“学年制”的限制,可以更多地按照整个学习年限予以综合和弹性的考虑。鉴于此,为确保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的国家标准,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9年修订“编制指南”时建议,应由国家颁布一定数量的职业行动领域,作为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基础。

第二个特征是:行动导向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教学实施原则。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德国已延续十多年的讨论及实践证明,无论是从教学论的理论层面,还是从教学实践的操作层面,行动导向的教学都被认为是将专业学科体系与职业行动体系实施集成化的教学方案,是德国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新的一页。这一方案尽管可以通过广泛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但其基本原则是“行动导向”,即针对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丁作过程,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方式来进行教学。

第三个特征是:职业学校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开发实施主体。德国早在1991年3月15日关于职业学校任务的框架协议里就指出,职业学校承担着对“双元制”的另“一元”——企业具体的工作情境实施“教学论校正”的任务。1997年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对1996年出台的“编制指南”再次进行修订后指出:职业学校是—个独立的学习地点,与专业有关的学习目标,不应简单地、直接地取自培训企业所使用的、联邦政府制定的“培训框架计划”,而应根据职业学校的任务,以具有职教特色的专业性视角,紧密结合职教的学习过程加以考虑。为此,职业学校的课程,特别是跨专业的职业能力,如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在内容选择和方法应用层面,都应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中,应对那些非技能性的教育内容采取课程综合的方案。特别是在课程具体实施时从“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转换过程中,职业学校应成为主体。这与国际上“校本课程”的发展趋势是同步的。

四、“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重要意义

鉴于1996年背景下改革的紧迫性,职业学校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是德同教育发展史上第一个事先没有经过充分理论论证直接由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实施的课程标准。白实施以来,伴随着对这一“编制指南”的争论而急需的理论支撑在同步进行。可喜的是在理论探究领域已经并还将获得许多令人兴奋的成果。从“职教教学论”或“职教专业教学论”的观点分析,“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蕴涵着许多改革与创新的理念,对新世纪“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课程开发以丁作过程为基点,开拓厂职教课程改革的新维度。

“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挣脱”了学科体系的“束缚”,强调系统学习与案例学习的有机结合。其基本教学理念是:职业教育应通过职业情境中的典型职业活动,即与专业实践紧密相关的案例学习来实现专业知识的习得与职业实践技能的掌握。但各个“学习领域”中的典型案例学习,要在以项目教学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情境”中实施。而这些“学习情境”是需要教师依据职教教学论进行分析及整合来构建的。它以——种全新方式与企业的职业行动逻辑,即与实际的工作过程序列实现“同步”,从而使得职业教育更加贴近职业实践。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长期以来的实践表明,对纯学科体系的部分“否定”不会引起“灾难”性的麻烦。新课程方案是对学科体系课程的一次革命。但是,对学科体系所体现的“系统性”仍赋予了科学的评价:系统性本身既是“学科体系”所必需的,也是“行动体系”所要求的。“系统性”所体现的联想思维无论是对知识的构建,还是经验的积淀都具有根本性的作川。所以,新课程方案不仅确立了职业行动领域在职教理论上的定位,而且还强调了系统性学习的重要地位,体现了系统学习与案例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将有利于德国职业学校使用的“框架教学计划”(国家学校课程)与国家制订的企业“培训框架计划”(国家企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转换和相互补充,为职教课程的改革开拓了新维度。

第二,课程实施以行动体系为依托,提出了职教师资培养的新要求。

新课程方案中“学习领域”的构建采用“主导型问题方法”,形成学习“主题”序列。从职业情境中的工作过程到确定课程内容的基础——行动领域,从对其进行“通用化”处理使之成为具有普适性的课程——学习领域,再从学习领域转化为“学习情境”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整合企业现场工作与学校专业教学的能力。特别是国家课程标准确定之后,教师对学习情境的构建就成为课程实施的关键,要求教师按照跨专业能力培养和学生个性要求构建的“学习与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把原先封闭的专业课与现在开放的行动课的教学理念、专业内容与跨专业内容有机结合。因此,与分科、分专业的专业课程结构不同,“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在本质上已不是一般学科意义上的专业课程模式了,它要求对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关系有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要求对专业课程与专业教学从整体性“行动”的角度进行一种跨专业的、本质上全新的处理,体现出一种综合性、整体性职教教学论的理念。

这意味着,“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为职业学校教师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空间,使得教师的教学论分析与决策不再局限于微观层面,即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的计划、实施和评价,而使职业学校的课程开发进入了一个过去很少涉及的“行动体系”之中,使职业学校教育行动的维度得到一个质的扩展。传统的学科专业教学论远不能满足新的教学要求。所以,只有对高等学校按照学科原则培养职业学校教师的做法实施重大改革,特别要在职教专业教学论的理论与方法上有所突破。要根据新课程方案的“行动体系”强化“职教教学论”或“职教专业教学论”,使职教师资专业的毕业生适应职业学校采用非学年制原则与非学科体系的“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高校职教师资的“专业”教育,将不再是普通工程技术教育的翻版,也不再是普通学科专业教学论的复制,而将从职教专业教学论的角度来研究“专业性”的新形式和新内容,摆脱过窄过深的专业教育对教育内容综合化的束缚,使高校培养的教师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

第三,课程创新以合作学习为目标,展现了职教校企合作的新空间。

加强“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的相互协调与合作,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直是德国职教界讨论的焦点。由于职业学校是州一级的国家设施,因而管理职业学校教学的各州文教部共同制订的“编制指南”,就是职业学校的课程标准。从德国课程发展的历史看,学校课程只是企业课程的补充。企业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的制订,则是联邦政府的职能。企业在德国始终被看作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理想的学习地点。由企业提出的职业资格要求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与职业学校的教育任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分:工。所以,尽管新课程方案已经实施了六、七年,但迄今为止,适用于企业的“职业培训条例”中“培训框架计划”的制定程序,还没有职业学校的参与,这表明新课程方案是在尚未充分考虑企业与学校这两个学习地点的分离。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职教界趋向一个新的共识:企业与职业学校各自功能的法律界定,并不意味着两个机构一定要进行自我束缚。否则既不利于消除具有不同发展途径和相互竞争的两个教育机构间教育环境的差异,而且也不利于满足青年人希望在职前教育是打造一个接受职业继续教育坚实基础的要求。从学习地点的合作前景来看,为使学生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适应变化着的劳动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动态,要求企业不再把职业人才看成是应对近期需求的“短缺性资源”,而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而职业学校也应发展成为具有跨地区辐射功能的开放型的职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机构,成为区域能力开发中心。因此,在课程改革时,既要考虑职业学校的课程,又要考虑培训企业的课程;在课程设计时,既要考虑对各个企业生产的劳动组织,又要对个案学习与系统学习进行整合。这就要求首先强化职业学校在制定企业“培训框架计划”时的作用,实现与全德统一的企业“培训框架计划”协调一致的颇具创新意识的职业学校的“框架教学计划”——“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最终的目标是从宏观层次改革现有联邦与各州在教育职能上的分工与合作,实现一个统一的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均适用的综合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为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打造一个更新的合作空间,从而实现由职教课程改革导致的新的教育合作与分工,实现职教创新新局面。在这方面,布莱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出版的最新研究成果已给出了一个满意的方案。

总之,根据“劳动——技术——教育”三角关系,探究、构建职教教学论、课程论,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进而引起德国对职教政策的反思,是德国职教界始终围绕职业教育的特点,对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的贡献。

“学习领域”课程的思考 篇3

【关键词】职业 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675(2013)15-

一、我国职业改革的主要原因:

1、行业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致使职业教育内容更新加快。当今行业的创新思维日趋重要,企业转型成为主要课题,企业生产技术更新升级越来越明显,职业院校的课程内容更新明显跟不上企业的进步。

2、工作岗位内容的变化使企业对学生的能力结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先前以生产制造为主的工作岗位,只需要学生成为优秀的技术工人即可,再高一点培养成熟练工,即成为企业非常喜欢的人才。现在企业的培养目标是班组长或者车间主要技术骨干。学生必须熟悉更新企业的业务流程,对工作过程的认知成为企业的主要目标。

3、职业资格证书落后企业对工种的需求。职业学校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职业资格证书往往落后职业的实际工作,以职业资格为目标的改革往往是过时的教育改革。

4、教育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21世纪,我国现代化教育经历了电化教育、电教教育、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几个阶段。1998年我国提出了“教育技术”逐渐取代“电化教育”的改革计划。各学校精品课程资料库越来越多。出现了学校专业教学与现代媒体精品课程之间的竞争。学校教学产品赶不上网络精品课程教学。

基于职业学校面对的现状,教学必须进行专业改革,其中课程改革将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学习领域”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改革中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他是指由工作过程任务目标转化到教学领域所描述的,是职业内容为任务的教学行动过程。

二、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结构:

1、职业能力分析:职业能力是改革的重点,是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再学习能力、就业后与员工沟通的能力。这些能力具体表现在三个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是指学生具有善于对话、合作的能力。方法能力是指分析问题的方法。专业能力是指工作中必须掌握的、具体的专业知识。

2、学习领域课程大纲:在大纲中,传统的教学大纲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划分,该大纲理论与实践分离教学,学生的能力、职业意识发展难形成。“学习领域”课程大纲是以工作任务过程为主题的工作单元,工作任务是密切联系工作现实过程的。学生的学习是根据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的,符合企业发展需求。

“学习领域”由能力目标、任务内容和给定时间三部分构成。一般来说,每个专业由10~16个学习领域组成,各领域均以该职业行动为依据。其描述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学习内容是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基础上决定的,结合目的描述进行具体化。

“学习领域”产生的过程:(1)由教育工作者和职业工作者组成项目团队。(2)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团队开发、教学过程策划等几个层次。(3)工作领域顺序安排,初步建设学习领域构架。(4)分析各个学习领域目标确定学习情境、内容、能力、工作过程、业务过程、课时分配、详细教学构架(5)将学习情境转化到教学单元中。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

根据“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强调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将专业学科与职业行动体系集成化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实施项目计划、评价过程计划。它是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来进行教学。教学实践中多种课堂教学的模式,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引导文教学、角色教学等。每次教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即从咨询收集、方案设计、实施到最后的评价,都由给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起咨询、指导作用。案例教学是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培养和发展学生决策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将专业知识与技能交织在一起的教学方法,理论基础知识必须以实践为出发点进行讲授,并使学生具有职业行动能力,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手工与设备操作方面的技能,由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习领域改革的重要意义。

学习领域课程强调课程的实用性为主,提出学是为了工作中使用为基本策略。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时,主要精力是放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实施教学,是与实际工作过程同步,而不是原理的分析和公式的推导,使职业教育职业实践更加贴近,较好地解决了怎样学习的问题。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调动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将学生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通过知识获取逐步变成职业能力。教师在课堂中不再是主导地位,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持者、引导者、组织者。“理论考试+实训考试+专业会谈”的考试方法改革解决了评价问题,改变了60分来划分学生的成绩是否合格的标准体系。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行动导向教学法及考试方法改革是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值得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学习的问题。当然,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改革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在划分的标准上还未完全明确划分,这就是同一专业由于划分标准的不一致而出现各式各样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是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因此学习领域的理论支撑不够充分,而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并非完全与人的行为有关;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放弃学生的全面发展,划分标准是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基础的,学校还要从文化、经济、教育心理角度来看待学生个人今后的成长,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个性成长的基础。不同学校师资力量、师资结构的不同、专家知识的不同,也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划分标准不同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在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时,即要借鉴德国的规律,又要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选择。

作者简介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篇4

一、现有的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 学科课程由于没有将“工作”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无法实现认识的“关联性”和“全面性”, 因此很难培养人的全面的工作能力。

2. 教师一言堂类型纯理论课效率极低。

3. 职业教育培养方案总是按部就班、面面俱到, 结果总是事与愿违。

4. 在考核上, 无法体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职业能力培养思路分析

首先明确培养目标, 其次要明确教什么, 最后决定怎么教。企业需求就是我们的目标, 因此我们把中职培养目标定位在:“受维修企业欢迎、具有健康身体和敬业精神、扎实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这不仅符合中职毕业生培养目标, 同时也与国际职教培养目标接轨。要实现培养目标, 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课程设置, 明确教学内容, 实现“双基”的培养。二是教学方法改革,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教学方法是最好的改革方向。但师资职业能力、教学能力和敬业精神, 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哪些技能属于基本技能, 哪些知识属于基础知识, 如何实现“双基”的培养。我们知道汽修专业就是修理汽车, 那么修理汽车全部流程就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过程, 而在修车全流程中每一步检查、检测、拆卸、装配等, 需要学生将来会做的每一个环节, 都是我们学生必会的基本技能。而与这些基本技能相关的基本理论道理, 就是学生必会的基础知识。把修车能力培养设计成学习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的载体, 重点落实在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的培养上。这样学生就会明确学习每项技能的目的, 可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 如何界定?理论知识够用就行, 多少是够用?在过去学科型课程体系下, 我们浪费太多有效教学时间。因此我们希望在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下, 采用倒推法, 通过培养目标倒推出基本技能内涵和理论知识内涵。凡是修车需要的技能就是基本技能, 能够理解基本技能的用途的相关知识就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应包括可操作和不可操作的两类技能, 基本知识是修车过程中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出的结论性的知识。在老师引导下, 学生通过操作能够利用这些基本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 这就是我们的目的。“教给学生如果仅仅是一杯水, 那么我们老师必须准备一桶水”。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内涵。《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是汽修专业终端课程, 是学习目标。以汽车部件为单元, 每个部件又以常见故障项目展开, 通过故障现象、故障原因分析学习部件的构造、原理, 通过对故障一般排查步骤学习, 落实基本技能操作培养。一般情况下, 学生通过一次或两次课的学习, 就掌握这里故障诊断与排除所有知识是不可能的, 学得再好也仅是初学者。但是如果我们仅要求学生落实每个故障中的排查项目如何操作还是可以实现。这样就形成教学标准:故障诊断与排除仅是教学的载体, 具体的检测和排除项目才是重点。学生培养的最低标准就是要掌握汽车维修过程中的各个检测和排除项目的基本技能。如果学生学习热情很高, 他能把故障诊断流程中原理部分掌握, 那我们的学生收获将是巨大的。

教改成功与否, 要看毕业的学生受企业欢迎的程度。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 最低标准就是中职的培养目标:“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如果学生能够掌握修车的流程, 学生质量就上升一个层次, 认真努力的学生, 能够掌握故障检测与推理, 那是最理想的结果。我们培养过一个中职教育的骄傲“陈勇”, 陈勇是我校2009届毕业生, 毕业1年就参加2010年全国一汽丰田企业服务技能大赛, 荣获一般维修科目冠军, 受到教育部职成司领导的高度评价。2011年成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最年青的国家级裁判。如果能够实现这种模式的教育, 将来何止是一两个“陈勇”的诞生。

三、新课程体系

1. 总课程方案

把核心课程改革为维修课程, 就是为了实现以工作过程为核心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专业基础课程仅设两门, 内容目标要重新审定, 并进行学习领域课程改造。文化基础也有同样要求, 解决学习领域课程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要改就要全面改革, 这是教改成功的保证。

2. 核心课程方案

这里仅列两个核心课程的常见故障项目。每个核心课程通过若干个常见故障诊断项目的教学, 实现对核心课程的学习。故障项目个数多少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 教学效果, 做适当增减。

3. 核心课程的要点

教育过程就是教人做事过程, 学习修车就是要学习对故障汽车检查、检测、诊断和故障排除的全过程。我们把故障现象、故障原因、故障一般排除步骤作为学习的载体, 可以教会学生完整的修车知识。重点还是这三项的内涵, 每一项都包含许多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4.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把整个故障项目的诊断与排除过程作为一个大的学习领域课程, 让学生感受汽车不能起动是怎么修理的。每一个小项目都可以建立一两次课的学习领域课程, 用以落实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教学。对于具体小项目比如“点火系检查与分析”在不同的项目中都会出现, 这种重复有利于学生对这项基本技能的巩固和提高。

四、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教材建设与上课条件

按照我们这种体系的中职教材目前还没有出现, 但高职高专类似教材已经出版, 我们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自己开发, 二是暂时借用高职高专教材。

学习领域课程上课, 一般来说需要理实一体化教室, 学生因“工作”需要, 必须准备工具、检测仪器、整车设备等, 但由于学生“工作”前的理论准备和操作程序准备还可以在普通教室进行。基本条件是一间教室三部车, 两个老师带。

五、师资建设

师资是教改成败关键, 在学习领域课程中教学, 对师资要求很高, 不仅要求老师教学能力, 而且还要求老师的职业能力。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师资水平要达到这种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但只要我们认定这个方向, 通过培养或集训还是可以做到的, 也不能等到什么条件都具备了再来做这个项目。例如我校通过与宝马、奔驰、通用等汽车公司的合作, 学校的教师得以接触最前沿的培训理念与方式, 掌握最先进的汽车技术, 通过合作企业阶梯式的培养与认证, 提高了整个师资团队的教学水平, 已经基本能胜任上述项目化课程改革。

六、本方案的优点

1. 汽车修理专业, 教给学生的必须是修车的技术, 修车过程怎么做, 就怎么教, 只要技术的结论, 不要探究技术的来源。

2. 不是因为学生学习困难, 就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删减。而是根据“工作过程”需要, 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组合, 自成体系。

3. 培养出来学生质量是下有保底, 上不封顶。学生只要掌握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就达到中职汽修毕业生的培养目标, 对于有潜力的学生他可以学得更多。

4. 课程体系体现了汽修专业的专业性。七门核心课程均为维修课程, 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 每门核心课程都由若干个典型故障案例组成。学习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 就是学习如何修车。

5. 课程体系体现了汽修专业的工程性。根据典型案例学习修车, 从故障诊断分析, 到检测排除具体步骤的实施, 就是一个严密的修车过程, 每个步骤就是一项基本技能, 把这些步骤完整地做一遍就是一个工程。

6. 课程体系体现了很好的教育性。首先要求学生进行故障排除, 让学生自己找答案, 找排除故障方法, 并且要实施。改变过去按部就班, 填鸭式教学, 让学生感觉被动,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7. 把“工作”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实现认识的“关联性”和“全面性”。

8. 学生的工作过程就是考核过程, 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也可考核学生的工作能力。

七、结束语

我是一名有二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 我经常进行教学反思, 也经常与同事交流, 不断探索问题的症结, 到底是“学生、老师、教材、教法”中哪里出了问题?其实都有一定问题。我在思考, 当生源问题不能改变的情况下, 能否找出一条适应现在学生教学的路。自从听了赵志群博士讲座后, 明确了专业的改革目标, 汽修专业就是要学修车。只要我们把上课模式的改革作为抓手, 解决教法问题;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础, 解决教材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解决教学能力问题;那么我们就能实现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教改的核心, “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是教学方法改革的灵魂。

参考文献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篇5

初中“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

就具体内容而言,初中数与代数涉及实数、整式和分式、方程和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函数等知识,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的探索,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等内容。期望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阶段函数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在这个阶段学习函数,重点就是要借助现实背景,在现实情景中理解函数的概念。而且在研究函数的性质过程当中,重点应该是要利用图象的方法直观地发现函数。例如一次函数有什么特点?二次函数有什么特点?反比例函数呢?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体会函数各种表示之间的联系。例如函数的表示法,我们有表格表示,就是具体的看有一个 x 怎么和 y 对应,另外就是有解析式表示,还有图象表示。以前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可能这个解析式的表示我们用的比较多,表格、图象表示用的比较少,不管在标准的实验稿当中还是修订稿中,我们都要关注函数的图象表示,借助函数的图象来研究函数的性质,这是一种非常直观的办法。同时在这个修订版的标准当中,也强调了对自变量取值范围的讨论,应该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在实际问题中讨论自变量取值范围,而不是说泛泛地、一般性地讨论自变量的定义域、值域。

函数是中学数学里第一个正式研究“变化”过程的内容,是研究运动变化的重要数学模型。《新标准》对函数内容具体地的学习要求如下: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能结合图像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能对变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初步讨论。

函数是非常有价值的内容,首先变量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世界当中就是普遍存在的,如何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从数学上解决这个问题,它的工具就是函数。所以对于学生来讲,利用函数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实际上是从常量的数学走到变量的数学,像在方程中,x 表示未知数,它实际上不是变量,其实它是一个常量。在函数当中就不一样,它可能是自变量,也可能是因变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讲,它是一种飞跃,而且通过变量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渐地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通过变量之间关系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因为学习函数,就要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它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利用函数的关系进行预测,或利用函数的关系进行计算,未知的点可以通过函数关系把它计算出来。我们预测人口,如中国二十年以后的人口数量问题,可以根据对以前人口的统计、对数量进行分析,根据它的变化规律来进行预测。进行计算也是函数非常重要的一个应用,我们根据函数的变化规律,看其中某一些位置的点的函数值是多少等等。另外由于在函数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非常重视函数的图象表示,所以对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函数也是非常重要的载体。通过直观分析函数的性质,学生可以对函数的增减性,或者是周期性等等都能够有很好的认识。

从常量到变量数学的过渡阶段,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已经开始。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又接触到一些新的知识,他们逐渐在丰富的自己的认识。如我们在教学中也曾经向学生出示这样的一些图象,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图象都可以刻画什么?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一些想法。你能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这样的函数的一个实际背景或实例?例如第一个图象,学生可能会说是匀速行驶的汽车的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也有学生会举例子说,如果苹果一斤是 2 元钱,这个图表示的是苹果斤数和总价的关系,这些例子都是比较朴素的。不妨再来看看第八个图,有的学生会说,这个是向水桶中注水,最后达到了上限还要再注,时间与水面高度的关系;还有同学举例子说,将 20 度的水加热,加热到沸腾;有的学生是说从甲地出发到了某地之后,这个车坏了怎么修也修不好;还有的说是弹簧的承重有一个限度,但它超过这个限度之后,长度就已经超过了弹簧的承受能力,长度就不变了。当然这些所举的例子都还需要再斟酌。有的学生会说是小明的体温,开始逐渐上升,最后持续高烧,这也是一种可能的情境。有非常多的学生都提出自己的想法,用来解释以上图象,即是说他们能够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出丰富的现实情景,去解释各种各样的函数关系,我想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们就能真正体会到函数图象的价值。这是在用解析式表达、学习函数性质、应用函数解决问题等等之外的收获。可能我们首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的就是:函数离我们这么近,其实它就是这么普通。这样,函数的连续性、函数的取值范围等在学生的理解中也就更简化,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

函数还有一个作用,体现在解方程中。即方程可用函数的方法去解,如果一个方程,我们不能用已学的的方法去解。例如三次方程,我们的学生还没有学,就不会解,但是我们可以画一下它的图象,然后就可以以此来大致的估计一下它的解的范围,对它的解形成一些初步的认识。实际上在初中,方程、不等式还都可以看成函数的一种特殊情况。

另外函数这一研究变量关系的方法,实际上对于其他的学科,如物理、化学、经济及一些文科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都是非常有力的工具。因此学好函数这部分内容,搞好函数这部分的教学,在初中代数中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瓶颈与对策 篇6

关键词: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瓶颈对策

学习领域课程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在我国没有形成类似于“双元制”教育的大环境,把学习领域课程移植到国内,水土不服是自然的事情。本文主要谈谈课程开发中遇到的瓶颈和采取的对策。

一、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瓶颈

在我国现有职教环境下,制约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因素是众多的,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瓶颈因素。

1.整体构思把不准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可以概括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通过企业调研来分析职业行动领域,在分析和评价后归纳出适合教学的典型工作任务,然后把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领域,最后按照学习领域中的目标表述和学习内容,将学习领域细化为学习情境。整个过程必须在一个整体构思指导下进行,即课程标准,围绕标准从宏观到微观,保证课程开发的有效进行。在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标准是国家层面(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负责开发颁布,各学校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大框架下进行“校本课程”微观开发。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权威开发部门,不具备德国的国情。一是现行的课程方案不能指导新课程开发,大多表现为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忽视了职业技能的培养,与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要求相去甚远。二是多数教师没有对某一个专业进行课程宏观架构的能力,对课程理解不深,甚至认为课程就是教学,更谈不上对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理解。三是课程方案的整体构思没有课程专家、企业专家、行会实质性的共同参与。因此,国内大多职业学校开发过程与德国正好相反,课程开发不是由线到点,而是在点上做文章,将某一个工作任务进行微观开发转换,是否科学可行,值得怀疑。

2.企业调研不到位

企业调研是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前提和基础,主要任务是分析相应企业的行动领域,归纳相应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调研内容包括公司概况、组织机构、业务范围、作业流程、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然后以企业业务流程为主线,归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进一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作准备。当前职业院校开发的学习领域课程与工作世界脱节,与企业中的行动领域缺乏协调,问题很大程度就出在此环节上,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企业没兴趣。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目前企业对调研兴趣不浓,表面应付、答非所问现象普遍。一方面是许多企业员工对学校课程实施并不清楚,对教学比较模糊,很难产生兴趣。另外,对于企业来说,没有明确具体的典型工作任务,产品经常变化,尤其是产业发展迅速,技术不断更新,一成不变的产品基本没有。如模具、数控、电子等产品更新迅速,很难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笔者曾经在多家企业做过调研,发了300多份问卷,但真正有效问卷不足80份。

第二,方法不正确。学校层面设计的调查问卷只是停留在泛泛地填写一些问题上,如希望得到哪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等。问卷设计粗糙或过于书本化,没有充分考虑调查对象的特点,回答自然模糊不清。即使表面上能够获得较多的信息,也只是零散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指导意义不大。另外,需求分析还停留在数据收集阶段,尚未深入,简单的问卷调研和归纳统计只能获得一些宽泛的结论,无法获取真实的需求信息,不能有力指导学习领域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本体的制定和开发。

第三,研讨会流于形式。在企业调研后,要召开专家研讨会进行工作任务系统分析,提炼岗位职业能力。工作任务分析是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某专业的具体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目前,我国许多地区行会发育不良,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学校课程开发热情不高、动力不足,专家研讨会形式比较传统单一,过程比较粗糙,所以研讨会质量不高,流于形式。

3.载体选择不恰当

如何选择合适的工作任务作为学习情境的载体,既体现工作任务的职业性,又兼顾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在工作化和学习化之间找到平衡点,目前还没有比较成熟的课程理论来解决。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作性太强。片面强调“工作化”,其优点是能够真实体现岗位工作任务,完整性好,但情境的覆盖面相对较窄,对硬件的要求较高,教学组织比较困难,可行性差,同时课程开发的难度也较大。二是学习性太强。“学习型”的特点是能够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培养设计,任务的覆盖面宽,对硬件的要求相对较低,教学组织比较容易,可操作性强,但与真实的岗位工作任务有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职业能力的缺失。

4.课程容量难掌握

一般每个专业有10-15个学习领域组成,如何既保证每个领域知识的覆盖面,又防止知识点的重复与交叉,是开发中的难点。一是容量太大。学习领域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来引领的,其结构形式以理论知识为背景,过分强调“工作任务”的复杂性和完整性,必然导致课程容量过大,包容的理论知识太多,容易回到学科性课程的老路上去。二是容量太小。选择的工作任务太小,缺乏典型性,导致课程容量太小,覆盖面不够,不能很好解决任务的典型性和学生岗位迁移能力之间的关系,造成职业能力的缺失。三是内容交叉。每个学习领域都指向不同的职业行动能力,有不同的侧重点。但不同的教师在所分配的学习领域开发中安排的内容存在重复交叉现象,比如车削、手动加工等学习领域中都会涉及制图、计算、材料等知识点。不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就会出现同样的内容多次重复出现或遗漏的现象。

5.开发团队未形成

学习领域课程打破了学科体系模式,传统的单科教师很难胜任开发工作,即使在职业教育高度发达的德国,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也是依靠工作团队。这就要求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开发团队,形成资源共享、互帮互学、团结协作的工作方式和环境氛围,共同探讨和制定学习领域课程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学习资料。目前,一些职业院校课程开发团队没有形成。一是学校组织不力,对学习领域课程理论理解不深,低估了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难度,高估了教师的能力。二是目前教师的团结合作意识普遍不强,长期的分科教学割裂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三是目前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普遍紧缺,工作任务繁重,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一起讨论课程开发,组织者通常又是管理者,时间和精力更是捉襟见肘,分身乏术。

6.教师能力跟不上

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的单学科型师资很难应对跨学科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理念缺失。首先,学习领域课程在我国推广时间不长,许多教师对相关的理论不太清楚,只是零星看点书、听点报告,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课程理论。其次,学习领域课程与以往的任何类型课程都有本质区别,课程理论本身难度比较大,老师难以消化吸收。此外,学习领域诞生在“双元制”基础之上,与“双元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双元制”理论基础,就很难理解学习领域课程理念。

第二,知识面狭窄。学习领域课程涉及各个领域的知识,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还要了解相邻学科、相关学科及跨学科的知识。长期的学科体系和分科教学造成了教师的知识面狭窄,又没有形成真正的开发团队,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所难免。

第三,职业能力缺乏。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基于职业,决定了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外,更要有丰富的职业经验、娴熟的职业技能。实际上大部分教师都来自于高校,他们除了缺乏过硬的实践能力,更缺乏企业工作经验。

二、针对瓶颈采取的对策

针对制约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众多因素,要有效地开发学习领域课程,需采取以下对策。

1.精建开发团队

首先,要选拔本校专业理论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并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等组建一个校本团队,对学习领域课程进行理论学习和研究,在个别班级实施成熟的学习领域课程,然后尝试开发简单的学习情境,逐步成为学习领域开发的“高手”。

其次,在有了初步课程经验的基础上,确立水平较好的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并聘请经验丰富的课程专家、企业专家、行业代表共建开发团队。带头人负责整体规划与协调,明确责任分工,对有限的人力资源优化利用。课程专家、企业专家、行业代表全程参与工作岗位选择、行动领域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教学活动及教学效果的评估。

最后,以核心教师为主体在校内组建若干开发团队,每个团队之间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交换或改变团队的开发任务,使团队的整体开发能力再次提高。这样,经过几轮的开发与教学实践后,每个开发团队和每名教师都提升了对课程整体认识和把握。同时,组建开发团队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效率和水平,更可以使教师互相了解相邻学科、相关学科及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优化课程开发效果。

2.规范市场调研。

一要做好前期调研。在深入调查之前,先对企业生产过程、典型任务、经营过程有个初步了解,然后通过阅览工作标准、分析已有课程、访谈等获得行动领域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初始网络。二要设计好问卷。在初期调研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注重问卷的实用性。要保持和企业高度的结合与合作,深入企业实际考察,与企业领导、员工广泛交流,保证问卷本身的职业性、可行性。三要深入调研分析。选择多家相同或相近的企业进行调研,对收集的问卷深入分析,在对企业中进行产品加工的实际工作过程细化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共性和个性特征,以工作流程的分支点为依据,归并整合出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工作过程、工作领域的实际工作过程、员工的职业成长过程等。四要开好专家研讨会。为了增强专家研讨会的可操作性和效率,在会前要根据《学习领域开发手册》上的要求进行充分准备,研讨会上也要根据规定的步骤进行,对收集的问卷进行提炼归纳总结,修正初始的知识网络图,最终分析出典型工作任务。

3.创设课程标准

首先借鉴。在没有现成课程方案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拿来主义”,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及兄弟院校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方面的成果。组织团队学习学习领域课程理论,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践情况初步构建出一个专业的课程标准。其次实施与评价。根据课程标准选择部分学习情境在个别班级实施,对实施过程进行详细记录,重点是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实施后及时进行分析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情境实施的效果,教学内容是否充分与适宜,实施效果是否支持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等等,从而获得课程设计和编制的根据。最后创设。根据课程实施和评价所获得的资料,以课程理论为指导,结合企业调研报告,经专家研讨会讨论审核,最终确立专业课程标准。

4.加强教师培训

首先,加强理论学习。学习领域的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构建或参与构建工作世界的能力,这与传统的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为主要目标有很大不同。这就需要教师认识学习领域课程在其设计理念和课程思想上的重大变革,通过课程理论的学习和训练,在思想上与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思想保持一致,并在实践中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与反思,在反思中不断积累经验。学校必须重视引导教师加强学习,将集体学习和个人自修结合起来,可以邀请课改专家、学者为教师做专题讲座,开展教师之间的学习体验交流与研讨,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使教师对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的目标、措施、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

其次,加强实践锻炼。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进修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以及了解企业的工作过程等真实工作世界的有效途径,这样才能从整体联系的视角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职业工作任务作为学习领域开发的载体,也才能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发现具有教学意义的学习任务。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学校可以脱产或半脱产的形式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企业的生产建设一线,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专业实践等多种形式,创造一些接触生产实际、了解企业经营运行方式、提高自身实际操作能力的平台,使他们既能强化自身的理论知识,又能积累丰富的实际经验。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30

[2]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篇7

(一) 会计职业岗位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体现层次性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代, 随着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关系的日益密切, 会计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和深入, 会计工作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面向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与面向中小型企业的会计职业岗位对会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业务规模大, 组织机构庞杂, 具有海量会计数据, 数据处理体现跨区域、多元、快捷、个性化特征。为了满足报告使用者深度分析的需求, 随着大型数据库技术及高级语言的发展, 企业已从单纯使用财务系统转变为在整个企业范围内使用面向供需链管理的ER P系统, 会计信息化与经营管理信息化日趋融合。同时, 随着国家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健全,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 (X BR L) 作为一种在互联网环境下披露企业信息的标准化语言将在大型企业全面采用, 财务报告的内容将大为扩展, 并实现资源共享与实时披露, 会计岗位也将以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过程的复杂多变的复合型工作为主。反观相当一部分中小型企业, 尤其是小型企业却由于管理观念陈旧、资源有限、管理基础薄弱、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决策过程随意, 加上本身业务规模小、会计数据量少、实时性要求不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信息化步伐依然缓慢, 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仅仅停留在手工模拟的ED P阶段。有些小型企业甚至刚刚实现由手工会计向电算化会计的转变, 会计岗位仍以简单重复的技能型工作为主。正是由于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在会计信息化技术平台、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距, 对会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要求。大型企业ER P系统功能结构的集成化需要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 该类人员必须要熟悉各业务部门具体的运作流程, 要能从传统的对数据进行输入、分类、报告提升到从海量会计信息中快速选择与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动态性与多元化披露。因此, 这种复合型会计人才需要充实更多的软件操作知识, 除应具备传统会计人员和一般电算化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外, 还应具备会计信息化的专项工作技能, 还要增加必要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贸易往来等相关领域知识, 从而完成使会计信息资源创造价值的重任。而中小型企业需要的则是中高级会计电算化应用型人才, 该类人员需要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娴熟的会计业务操作技能、较为熟练的电子会计档案维护与管理能力、一定的职业判断力, 以及熟练的office办公系统处理能力。

(二) 层次性的信息化人才需求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标准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提出力争通过5年至10年左右的努力, 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X BR L分类标准], 全力打造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基地, 要顺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大力开展会计信息化教育。目前, 高职会计专业几乎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 建立了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作为工学结合的教学场所。该课程既是会计从业资格准入的必备课程, 也体现了社会对信息化会计人才的需求。但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财政部会计电算化证, 甚至初级会计职称证的学生进入企业会计信息化岗位后, 其胜任能力并不理想, 根本原因在于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仅定位于对初级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 侧重于对财务软件操作技能的传授, 教学做过程中主要讲授对会计数据进行电算处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不能更好地服务于信息化下会计职业岗位的变化性需求。高职会计教育并非只是让学生成为具有相应专业能力的会计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据主要是社会的现实需求。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软硬件环境的变化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减少教学与实务的差距, 在人才培养中体现不同类型企业对信息化人才需求的层次性, 除注重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 还应加强对学生岗位复合和职业转换的方法能力培养, 以及对学生职业素养、自主学习意识、往来应对的社会能力培养。信息化社会对会计岗位人才需求状况的这种变化带来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 而这种调整势必对高职院校原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不仅是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职业发展, 也是关系到高职会计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 (以下简称“我院”) , 在分析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人才必备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 提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拓展性设计思路。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我院会计专业提出了以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为本位, 结合对学生的身心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共有2个平台, 即职业素质课程平台、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平台。前一个平台由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财经职业入门、管理学基础等在内的13门通识课程构成, 后一个平台由包括会计基础操作、初级会计实务、财务软件应用、税收基础操作等在内的12门专业通识课程、包括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审计实务、税务会计实务等在内的15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 以及包括毕业设计 (校内) 、毕业实习 (校外) 等在内的5项综合实践训练三大模块构成。该课程体系中涉及会计信息化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见 (表1) 所示。我院会计专业这种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目标和方向是正确的。现行课程设置主要有三个创新点。一是, 增设《财经职业入门》课程 (第一学期, 2节/周) , 向刚入校门的学生介绍财会专业性质、财务岗位设置、财务工作所面临的环境、技术发展及就业前景, 帮助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使学生能尽早感受职业氛围, 及时把握会计职业岗位发展动态。二是, 将阶段性实训调整为同步式训练课程。例如:在《会计基础操作》课程 (第一学期, 4节/周) 的同期增设了《会计基础操作实训》 (第一学期, 2节/周) , 在《成本会计实务》课程 (第三学期, 3节/周) 的同期增设了《成本会计实训》 (第三学期, 2节/周) , 改变了传统的将实训单独安排在课程结束后、学期结束前最后2周进行的阶段性实践教学模式, 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协同一致, 有助于学生及时理解并消化理论知识, 摆脱了因提早求职、扎堆考证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窘境。三是, 针对信息技术在会计实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增强了会计与审计、税务等相关领域的衔接。在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基础上, 在《税法实务》课程的同期增设了《纳税申报软件实训》 (第四学期, 2节/周) , 以网上纳税申报系统为背景, 模拟企业包括流转税在内的各税种的税费计算和完成申报资料的全过程;在《审计实务》课程的同期增设了《审计软件实训》 (第五学期, 2节/周) , 运用相关知识对软件中的案例进行全面分析, 并形成审计工作报告。这些调整反映出专业教育对信息化认识的提高, 既体现了会计电算化基本业务流程的训练, 也考虑到了相关复杂业务的岗位实训。

(二)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 课程体系中没有充分体现会计信息化人才分层次职业能力的培养。围绕信息化会计职业岗位, 我院会计专业只开设了《财务软件应用》、《财务软件技能实训》两门课程, 以某一个特定版本的主流财务软件为蓝本让学生进行功能认识和操作流程学习, 教具基本是单机式, 教学内容基本上定位于对系统初始化以及账务、报表等常用财务模块的应用, 缺乏对网络财务软件、ER P集成管理系统的深入阐述和实战演练;未能充分实现会计信息化课程与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 信息化教学侧重于围绕出纳岗位、基本会计业务岗位, 还没有有效地渗透到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其他执行或管理等岗位中去;也缺乏针对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能力拓展课程, 无法体现实现财务与业务的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事后评价的全面信息化特征。然而,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企业对专门的会计软件操作员岗位需求已经逐步减少甚至消失, 对会计电算化初级人才的培养已经失去了专门化的必要性。此外, 信息技术类基础课开设较少, 只开设了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学生对于网络、数据库系统, 以及W ord、Excel等常用办公软件应用能力明显不足, 也没有开设资料查询与信息检索等方面的课程以加强对学生会计资讯能力的培养。 (2) 缺乏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领域课程体系的整合。我院会计专业虽然已经意识到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转换能力和岗位复合性的培养, 但缺乏与电子商务、工商管理、金融管理、投资与理财等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有机结合。在现行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适当的课程或者实践训练项目, 以实现对学生基本的管理操作实务能力, 制定销售、成本计划和现金流量计划的能力,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完成在线款项结算、商品销售及客户管理的能力, 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业务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上述问题的存在归根到底在于将会计信息化教学简单地等同于会计电算化教学, 粗浅地将会计信息化理解为财务软件操作。

三、高职会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基本框架

(一) 主要就业岗位和服务面向对应的职业能力分析

我院会计专业应将会计信息化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之中, 结合信息化社会对会计岗位人才的现实需求、会计信息化工作任务及学生的就业去向, 将培养适应会计信息化要求的, 系统掌握现代会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能从事第一线工作所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基础上, 确定了会计信息化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 专业能力。即主要就业岗位应有的信息化职业操作的专业能力, 达到相应的参加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职称考试所要求的能力。 (2) 方法能力。即应有的计算机与网络的基本操作、管理和维护能力, 在海量数据中收集、归纳、整理关键数据和有用数据的能力, 经济统计与分析的能力, 安排工作过程和评价工作结果的能力, 系统化思考、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等方法能力。 (2) 社会能力。即具备责任、团队、法律、探索等社会能力, 并明确了与能力要求相匹配的包含通用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的知识要求。

(二)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与目标

我院会计专业应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设计理念, 从会计信息化工作岗位入手, 以就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课程体系总体目标, 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化”设计方法, 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 将达到会计信息化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整合形成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建立起与上述方面能力相匹配的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发展课程构成, 见 (图1) 所示。

(三) 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拓展性设计方案解析

(1) 对部分现有课程进行调整。将《财务软件应用》和《财务软件技能实训》重新整合为《财务软件应用Ⅰ》和《财务软件应用Ⅱ》, 分设在连续的两个学期, 分别以不同软件公司的财务软件为蓝本, 使学生发现并掌握不同财务软件相同的操作流程和设计原理, 旨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主动思考能力。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改为《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基础》, 增加有关计算机及网络常见故障解决、网络互联、网络资源共享、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应用等基本知识和技术。在《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基础》之后增设《职业格式文档处理》课程, 以常用商务文档的电子化处理为主线, 主要涉及office应用能力培训内容, 培养学生熟练使用office套件制作、编辑会计、商务、贸易、工商行业中相关文档和表格;掌握数据操作和图表制作技巧, 以及函数应用的综合能力, 训练学生掌握更多快捷而实用的办公软件应用技能和方法。 (2) 增设适应层次性岗位需求的课程。针对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设置职业能力拓展课程, 建议增设ER P系统相关的课程。第一, 增设《ERP系统应用》课程, 重点填补学生面向W eb的, 在财务管理及分析、全面预算、资金运作、成本控制、审计及内控, 购销存管理、项目管理以及ER P软件全方位应用等方面的能力缺口;第二, 增设《企业ER P沙盘模拟实训与竞赛》课程, 通过角色分派和职能定位、模拟企业基本情况描述、对抗规则约定、沙盘初始状态设定、企业经营竞争模拟、模拟企业剖析与总结等环节, 让学生了解在企业资源有限条件下企业的经营运作, 培养学生用战略眼光解决问题及做出有效的资源规划及决策的方法, 分析不同决策方案对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同时将X BR L技术应用到信息化教学环节中, 可以增设《网络财务报告X BR L化》课程, 作为专业选修课或者采用讲座的形式, 通过X BR L的技术基础、规范、分类标准、财务报告解决方案等内容, 培养学生对X BR L的基本认知, 以及利用X BR L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能力。针对中小型企业对财务人员的技能要求, 应当设置Excel应用能力系列课程。现有的诸如《成本会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等实训课程在从事手工训练的同时增加Excel建模与应用项目。但不是只设置一门Excel财务应用的课程, 而是要将Excel与统计学、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甚至纳税实务与筹划等多门课程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成本会计实训》改为《Excel成本会计建模与应用》, 增设《Excel财务管理建模与应用》、《Excel管理会计建模与应用》, 使学生能够利用Excel建立财务比率分析、投资决策、流动资金管理、筹资分析与决策、财务计划等各种分析与决策模型, 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用人单位灵活、实用的需求, 弥补通用的财务软件难以满足不同企业具体或特殊要求的缺陷。 (3) 加强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融合。在《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基础》之后增设《电子商务实务》课程, 主要使学生能够建立起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框架, 掌握基本业务处理流程和操作技能, 应用互联网完成基本的网络信息收集、发布、推广, 网店开设、商品销售、安全支付结算及客户管理等工作。在《银行会计实务》同期增设《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 主要介绍银行柜台业务组织和管理、银行柜台业务规范, 让学生模拟银行柜台储蓄、对公等业务操作, 并传授点钞、小键盘等银行柜台基础业务技能。在《管理学基础》之后增设《企业运作仿真 (中小企业管理方向) 》课程, 让学生模拟企业创建时风险计划制定、经营场所和设备选择、资金需求确定和筹集, 企业运行时如何进行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存货管理和财务管理等。重构后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学习安排见 (表2) 所示。课程体系的合理与否, 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重构后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打破了专业之间、课程之间的传统界限, 把会计信息化教育融入到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 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周期, 强调专业核心课程深度, 职业拓展课程适度,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也为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和落实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四、结论

高职会计专业为了适应并满足市场对会计人才信息化能力的要求, 应当在了解ER P环境下会计的工作模式以及会计人才必备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 及时更新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重塑工学结合新课程, 积极主动顺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当然, 优化的教学项目体系还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复合型师资队伍、实用配套的教学资源, 规范化的教育管理, 以及校内、校外两大实训基地的坚实保障相互配合, 才能把人才培养规格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吴小蕾:《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以会计专业为例》, 《职教论坛》2009年第6期。

[2]叶艳艳:《ERP环境下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财会通讯》2009年第8期。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篇8

学习领域课程是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即理实一体) 、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是我国自2006年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计划以来大力推广的一种课程模式。学习领域课程的特点是选择来自工作岗位的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 这些典型工作任务称为学习情境。通过完成这些学习情境, 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目标。其学习过程体现出“做中学”、“学生中心”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职教特征。

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内容主要有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材料设计、教学条件设计、教学实施设计及考核评价设计6个方面。

1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基础, 它决定了其他设计的方向。教学目标通常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知识目标通常指学生知道什么, 它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目标是指学生能干什么, 是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素质目标是指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 适应社会, 所应具备的素质。

“零件的手工制作”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该课程构建于“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机械制图”等课程的基础之上。通过此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划线、錾削、锯割、锉削、钻孔、攻丝、套扣、刮削、研磨等钳工基本操作, 掌握游标卡尺、高度游标尺、万能角度尺、杠杆千分尺等量具的使用方法, 为从事设备机械维修工作奠定基础。“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设计如下。

1.1 知识目标

(1) 掌握划线、錾削、锯割、锉削、钻孔、攻丝、套扣、刮削、研磨等钳工基本操作的工具、操作方法、安全操作规程;

(2) 掌握游标卡尺、高度游标尺、万能角度尺、杠杆千分尺等量具的读书原理及测量方法。

1.2 能力目标

(1) 能够熟练完成划线、錾削、锯割、锉削、钻孔、攻丝、套扣、刮削、研磨等钳工基本操作;

(2) 能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游标卡尺、高度游标尺、万能角度尺、杠杆千分尺等量具进行测量。

1.3 素质目标

(1) 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2) 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3)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4) 能与客户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

(5) 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6) 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

(7) 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

(8) 能不断积累钳工加工经验, 从个案中寻找共性。

2 教学内容设计

2.1 合理设计学习情境

从教学内容的层次来说, 学习情境相对于传统课程的章, 它通常为来自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情境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每一学习情境均应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 以使学生得到完整的 (而不是零碎的、片段似的) 岗位工作训练;各学习情境应属同一范畴, 即都属于某一类典型工作任务, 这样经过重复的训练达到熟练的目的;各学习情境呈平行、递进或包容关系, 其中递进或包容关系更加合理;学习情境的教学安排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单级到多级的认知规律。学习情境的设计需结合学校的实际, 不能超越学校的实际条件而作不可实施的理论优化的设计。

对“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 若教学时间为3周, 可设计4个学习情境:多角尺的手工制作, 六角螺母的手工制作, 鸭嘴锤的手工制作, 镶配件的手工制作。将划线、錾削、锯割、锉削、钻孔、攻丝、套扣、刮削、研磨及量具的使用等知识点、能力点合理分散到各学习情境中, 将素质目标贯穿始终, 见表1。

2.2 融入标准规范

教学过程中, 要将产业、行业、企业的标准、规范融入各学习情境的实施过程中, 使得学生养成标准规范意识, 并在工作中自觉执行标准、规范, 尤其要融入职业资格标准要求, 使得学生能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教学中, 要融入钳工国家职业标准。钳工国家职业标准包括装配钳工国家职业标准、机修钳工国家职业标准、工具钳工国家职业标准、化工检修钳工国家职业标准等, 要根据课程对应的专业合理选择相关标准。

3 教学条件设计

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条件包括硬件条件和教学资源。

3.1 硬件条件设计

学习领域课程理想的教学条件应包括仿真教室、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及生产现场, 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 学习情境的实施采取从仿真教学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再到生产现场教学, 最后顶岗实习等不同的形式, 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三个递进:在环境上, 从虚拟仿真到生产性的递进;在能力 (技能) 上, 从生疏到熟练的递进;在身份上, 从学生到准员工的递进, 最终实现了学生的有经验就业。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条件还包括必要的网络环境, 使得学生可以利用笔记本电脑、手机等, 在任何时间、地点随时上网学习。

上述理想的教学条件适宜针对比较复杂难学的课程, 而且需学校具有足够的资金来实现这样的条件。对于“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来说, 使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即可满足教学要求。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相当于通常所说的钳工车间, 但其分区、功能均有一定扩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室通常由操作区、学习讨论区、工具材料区等组成。操作区每人一个操作工位, 配有虎钳及各种工量具, 整个操作区配有若干台钻床、砂轮机等设备, 用来完成钻孔、工具的磨削等工作;学习讨论区配有桌椅、若干台联网电脑、投影设备、钳工手册及书刊, 可以开展教学、讨论、自学等活动;工具材料区配有充足的工具及材料, 满足学生使用的需要。

“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所需的书刊如《钳工技能》 (黄涛勋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钳工工艺》 (邱国明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9) 、《钳工实用技术》 (刘存祥编,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钳工操作技术要领图解》 (王志鑫编,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金属加工 (冷加工) 》等。

3.2 教学资源设计

学习领域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主要有教学录像、操作视频、演示动画、仿真、在线测试、网络辅导答疑、标准规范及学习网站等。演示动画主要用于抽象内容的直观演示, 在电类、化工类课程中应用较多。在线测试应有内容全面的试题库做支撑, 测试后直接给出标准答案和分数。

“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网站有:中国钳工网 (http://www.zgqgwz.cn/) 、中国安全天地网 (http://www.aqtd.cn/) 及相关院校零件的手工制作精品课程网站。

4 教学材料设计

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材料从形式上包括纸质材料和电子材料, 从类别上包括教案、活页教材、工量具 (设备) 单、任务书、引导文、评价表等。教案包括纸质和电子两种,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及多媒体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 电子教案已成为教案的主体, 而且电子教案在图片显示、声音播放、动画演示等方面具有纸质教案所不具备的优势。活页教材是紧密围绕学习情境、依据学校现有条件所编写的针对性极强的教材, 它与普通教材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在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中, 普通教材可作为参考书使用。工量具 (设备) 单在学习情境实施前发给学生, 学习情境实施前按单领用工量具 (设备) , 学习情境实施后要清点、上交。任务书告知学生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 既可为整个情境的任务书, 也可为情境分解后的任务书。引导文主要告知怎样做, 重点是什么, 应注意哪些事项等。引导文也可和任务书设为一体, 评价表用于完成评价。

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的任务书如表2所示, 评价表如表4所示。

5 教学实施设计

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受设备台 (套) 数、工作复杂程度 (完成该工作所需的人数) 、教师可以指导的组数、教师数量、学生数量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设备台 (套) 数是关键。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采用比较合适的分组人数、分组数及轮换方式, 努力追求最优教学效果。如对“数控编程与加工”学习领域课程, 学生要完成零件设计、数控编程、数控加工等三项工作, 合理的分组可始终保持数控机床的运转, 每台机床安排3人左右为宜 (即3人1组) , 这样同一时间段, 同组同学中, 有的搞设计, 有的搞编程, 有的进行加工, 设计和编程结束的学生还可观看其他学生的操作, 从中学习、借鉴, 并起到安全监督员的作用。

对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来说, 因设备比较便宜, 设备台 (套) 数充足, 操作多属独立完成, 故通常1人1组 (占有1个工位) , 需2~3名指导教师同时指导。

6 考核方法设计

学习领域课程的考核要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

6.1 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的关系

理论考核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实践考核反映学生的操作情况, 即反映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 并由实践来反映学生对理论的掌握情况。同时, 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所以理论考核所占比重应少些, 实践考核所占比重应大些。

对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来说, 当学习情境设为3个时, 考核权重系数设定如表3所示。

6.2 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的关系

成果考核与过程考核均属于实践考核。成果考核的内容是产品 (作品) 质量, 过程考核的内容是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 只有通过过程与成果的考核, 才能实现培养目标的全面考核。表4所示为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某学习情境的评价表, 是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的全面考核。

6.3 要加强素质考核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都强调, 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具备基本素质, 学会学习, 学会自主发展, 符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要求的高等专门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职责。考核是素质教育的指挥棒, 通过加强素质考核, 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意识, 并自觉加强素质养成, 从而更好地实现素质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丛文龙.学习领域课程的循序渐进教学模式实施条件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 2011, (9) .

[2]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篇9

新体育课程标准强化了目标体系,在目标维度与层次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学习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把过去大纲定位的三大目标与任务,即:掌握技能、增强体质、道德教育,经过重新整合与扩展,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本身的特点以及国外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五个学习与目标领域,它们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五个领域实际上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包括运动参与与运动技能;另一条主线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在五个领域之下又各自分为6个水平目标。

“运动参与”是过去没有明确规定的目标,这一目标更重视学生的体育学习参与过程,就必然要关注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兴趣,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感受变化以及学习内容、方法的改革。把“身体健康”作为体育课程的目标,它将对学校体育课程的内涵和功能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对教学内容、方法与教学评估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是当前重视学生身心健康而新设立的重要目标组成部分,意在开发体育的心理与社会功能。可以说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 体育新课程标准五个领域目标的争议

新课程的理念是先进的,方向指向与国际接轨,但现在所划分的五个目标领域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

2.1 把知识与技能混为一个目标

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目标是:(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4)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从这一领域的目标来看把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混在了一起。掌握知识与发展技能的关系问题,在我国教育界历来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同知识相比,人们更注重技能。技能被看成是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理论来看,掌握知识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往往有很大的差异。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说以结构方法对目标作了精密的分割是确定无疑的事实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成三个主领域: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动作技能领域1。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基础上,有人把体育课程目标分为知识、技术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等等,都将知识与技能目标分别开来。其中认知领域包括记忆(能回忆、记住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理解((1)理解动作要领和有关知识;(2)能将知识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应用((1)运用已知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2)运用已知的知识解决复杂问题;(3)有独立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动作技能包括体验(通过看、听、试来感知并体验某个动作)、模仿(依照图形或示范动作进行练习)、组合(将单个或分解的动作组合起来练习)、熟练((1)正确连贯地完成完整动作;(2)准确自如地完成完整动作)。

目前,教育理论中一直流行的一个观点是掌握知识不等于发展技能。因此,知识领域目标和技能领域目标不能混为一个目标。

2.2 把身体健康列为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

首先,身体健康领域的学习目标是:(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2)发展体能;(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关注身体健康不仅仅是体育课程中需要关注的,无论你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把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虽然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我们不能说学生的身体健康差了,就是学校的问题,是学校没有把学生的身体健康培养好,那么学校担负的责任也太大了。

再者,新课标中提出的新的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和“途径”,而运动技能和运动技能教学就是这个“载体”和“途径”。试想,如果没有运动技能的掌握与提高和伴随其中的成功感,又怎么促进学生的“运动参与”?没有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纠葛和教育性因素,我们又依托什么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如果没有运动技能教学中的相互交流和集体融入,我们又怎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呢?因此,新课标中新目标的实现,运动技能还是起主要因素,所以这里把身体健康列为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不合理的。

2.3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多处相互交叉

2.3.1 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能力。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中,规定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并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和积极的社会功能。至于如何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国内外学者对此尚无一个公认的评价标准。意见分歧来源于人们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类。

(1)统计常模。假定人的各项心理特质(智力、乐群性、支配性等)的测量值在人群中接近正态分布,当一个人的某项心理特质的测量值接近总体平均数时,他在这一方面就是正常的、健康的;另一个人的同一项心理特质的测量值若偏离总体均值较远,他在这一方面就是异常的,不健康的。这一判断依据意味着,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是健康的行为,偏离大多数人的行为则是不健康的行为。这一判断依据未必总是合理的,因为按此项依据判断,极聪明的人、极快乐的人都是“偏离总体均值较远的人”,因而都属于“心理异常”的。这种看法显然是不适当的。

(2)社会常模。一个人的行为如果符合社会规范,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就被判断为健康的、正常的;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就被判断为异常的、不健康的。由于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通常也是多数人的行为,故社会常模与统计常模依据就会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不过根据对某个社会的顺从性来判断健康与否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因为被一个社会视作正常的行为,可能被另一个社会视作异常行为;在同一个社会内,社会规范也会随时间推移而发生改变。还有人指出,不但个人可能是不健康的,而且有时社会及其主导价值、规范也可能是病态的。

(3)生活适应。生活适应良好者就是心理健康的;适应困难、干扰了个人或社会康宁者就是不健康的。除非对“生活适应”作更积极的解释,否则这一判断依据仍有其局限性。例如,一个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逢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既不损害个人安逸,也不干扰社会康宁的人,能算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吗?

(4)心理成熟。这是从发展角度对心理健康作判断的,即一个人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程度相当者是心理健康的,而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成熟程度因而也是落后于同龄人平均水平者,则是不健康的。

(5)主观感受。这是判断心理健康的辅助性的依据,即按照当事人主观体验到的是满意、幸福感还是痛苦与不适,来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

《体育新课程标准》中也规定的心理健康领域的学习目标是:(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2.3.2 关于社会适应的概念

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和被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同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个体的社会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常表现为自制、同化、遵从、服从等具体的顺应方式。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附录———名词解释)

《体育新课程标准》中也规定的社会适应领域的学习目标是:(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2)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者之间存在有重复交叉的地方。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会有良好的社会适应。笔者认为可以归为一个目标。

3 结论与建议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在结构体系上一反传统大纲的形态,向发达国家的课程标准靠近。大量吸收和移植国外体育课程标准的经验,在标准的统一性与灵活性、适应性与发展性、人性化与层次化方面都有一定体现。标准的内容强化了“两头”而淡化了“中间”。即强化了目标体系和考核体系,淡化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具体安排,这也是与传统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但其实效还有待于实践检验与回答

参考文献

[1]莫尔(Dorothy E.Mohr).身体活动对技能学习的贡献(The contribu-tions of physical Activity to skill learning)[J].美国卫生、体育协会和娱乐研究季刊,1960,31:322.

[2]西肖尔(R.Seashore).对精细动作技能的实验分析与理论分析[J].美国心理杂志,1940,53:86.

[3]布卢坶,等.罗黎辉,等译.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拓宽学习领域, 开发课程资源 篇10

关键词:课外资源,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场所, 而语文教科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资源。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应组织并指导学生学习、研究教材内容, 完成教学任务。但是, 课堂学习时间和课本资源是有限的, 教师无法满足学生语文学习的欲望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所以, 教师必须要有开放的教学心态和大语文观念, 在有效利用课本资源的基础上, 不断增加课外学习机会, 更多地开发课外学习资源, 引导学生向自然、社会、生活学习, 帮助他们汲取其中丰富的营养, 这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 拓宽知识空间, 提高学习能力, 强化探究的本领, 使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体系, 最终实现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 还能确保教师高质量地完成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任务, 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一、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

古今大学问家无不徜徉于书籍的海洋。“读万卷书”是古圣贤的治学之道, 即欲成大事业者当勤读书, 多读书。司马迁尽读史官图书, 后终成巨著《史记》;季羡林一生勤读, 后终成国学大师。因此, 教师除了要求、指导学生阅读课程标准规定的必读文学作品外, 还应推荐一些其他的优秀作品和报刊杂志。教师要让学生明白,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 既要勤读, 又要多读, 只有博览群书, 才能使自己受到良好的道德教化、性情熏陶、美质感染以及生活启迪。遗憾的是, 当代读书之风不盛, 语文课程标准虽对课外阅读的内容、范围和字数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 但主动读书的学生甚少, 所以, 教师一定要落实好此项工作。

二、社会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 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和活教材, 这里活跃着性格迥异的各类人物, 上演着悲欢离合的各种故事, 有教室无法学到的知识, 也有课本无法增长的见识。

1.组织学生参加报告会、演讲会 (若无条件, 有关录像亦可) 。初中阶段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阶段, 是中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个性特点和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而报告会、演讲会多以宣传先进人物及事迹为内容, 以弘扬社会正气, 传达正能量为目的, 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构建完美的人生价值体系, 练就明辨是非的本领, 能使学生心灵受到时代的洗礼, 故而对成长期的中学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 当代“活雷锋”郭明义的事迹报告在全国大中小学生中产生过巨大的反响, 郭明义也因此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榜样。

2.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这些场馆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缩影, 是教书育人的好课堂。不管是图书还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实物、展片等, 都是学生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它们既能激发学生的猎奇心理, 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又能开阔视野, 增加见闻, 从而使他们对自然、历史、社会、人生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3.让学生留心广告语、对联等。广告语是商品时代的产物, 其语言生动简约, 富有创意, 向人们传递了知识信息。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语言形式, 其内容精炼概括, 体现了我们民族杰出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可谓是妙语。我们要让学生随身携带纸、笔, 注意积累所见的精美广告语、对联, 不放弃学习的机会。

4.注意身边人的一颦一蹙, 关心他们的人生命运, 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话指出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无独有偶, 巴尔扎克早年对工人阶级的生活了解不多, 为此他时常穿戴破烂, 到巴黎郊外的工人住宅区观察工人的生活。可见, 要想让学生获得作文的鲜活素材, 以产生对生活的远见卓识, 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 我们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5.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劳动和社会实践给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体验人生的机会, 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能力, 锻炼了学生的意志, 并使他们养成了关心他人、吃苦耐劳、珍惜粮食、勤劳简朴的美德。可惜的是, 现在的学校已很少组织这样的活动了。所以, 我们每学期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这样的活动, 比如, 全校卫生大扫除, 节假日上街做义工, 慰问孤寡老人, 帮助留守儿童, 参观工厂、农村等, 要让学生在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人生, 得到有益的教育。

三、现代媒体, 一天也离不开的文化食粮

电视、网络、广播等传媒是学生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它展示的影视剧是艺术化了的生活, 是生活的高度提炼, 有观赏性和教育价值。它播报的国内外大事、自然、社会及各种知识信息等, 是学生了解自然, 认识世界和社会的窗口, 是积累知识的好教材。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代媒体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力, 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收视、收听、浏览习惯。

四、自然也是一本书

人类是自然之子, 是自然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心自然的习惯, 让他们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 在教室还是野外, 在社会还是家庭, 都能用一颗美好的心真诚地呵护大自然里的山川河流, 用一颗平等的心善待大自然里的虫鱼鸟兽。我们要让他们懂得, 自然里的一切都是我们朝夕相处、相互依存的朋友, 要让他们学会用求知的眼睛阅读大自然, 用感恩的心报答大自然。

五、地域文化是生活化的语文

我国地域辽阔, 民族众多, 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是有差异的。这些地域文化同当地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已渗透到人们的血液里了, 是生活化了的语文。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的风俗民情, 方言土语, 民间故事、传说, 戏曲音乐, 建筑民居, 服饰饮食, 自然和人文景观等文化遗产, 从中挖掘到有价值的东西, 通过吸收精华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篇11

关键词:学习领域课程 学习任务 工作过程知识

学习领域课程是伴随着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的建设项目”而被正式引进并大规模推广的一种课程体系。它源自德国的职业教育理论,强调“工作过程导向”。在学习领域课程中,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内容载体”,即用学习任务来表示的若干个学习情境,从工作世界的整体性出发,认识知识与工作的联系,从而获得对综合职业能力形成过程极为重要的“工作过程知识”和“背景意识”,实现学习的迁徙性。

学习任务是学生能否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和“背景意识”,实现“学习的迁徙”的关鍵。下面,笔者就以本院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展会市场推广》中的学习任务 ——“展会的活动推广”为例,尝试对学习任务的设计与优化提出笔者的一些建议。

一、学习任务的背景介绍

《展会市场推广》是由组展商的典型工作任务“展览的宣传推广”转化而成的学习领域课程。它的学习内容是组展商针对展览所做的宣传推广工作。根据本院的教学条件、本专业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设计了两个综合化程度较高的学习情境:媒体推广和活动推广。“展会的活动推广”属于活动推广情境里的一个综合学习任务。

三年的教学磨合证明该学习任务充分利用本院一切可供选择和使用的教学资源,符合本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较完整地反映上述典型工作任务对应岗位的工作过程知识,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展会宣传推广意识。

二、学习任务的具体内容

“展会的活动推广”以各小组策划的“校园小商品交易会”为载体,要求各小组为本组的小商品交易会的宣传推广策划一个活动。考虑到2013级学生对“活动营销”的一无所知,结合该部分学生在前一学习情境的课堂表现和往届学生的课堂表现,笔者设计了“认知-实践-评价”的学习流程。

在认知学习过程中,笔者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故事分享活动、说特点活动、对对碰活动等,企图帮助学生构建对“活动营销”的认识。在实践学习过程中,笔者设计了小组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所有的学习活动构成一条隐性的学习轨迹。学生在笔者的带领下,沿着这条轨迹,慢慢进入“活动策划”这个核心内容。

三、学习任务的优点与不足

经过实践,笔者总结该学习任务具备以下几个优点:

1. 它是从职业工作实践——展览的活动营销中找出来的,不是主观“设计”出来的。它具备一定的职业典型性,因而具有一定的教育和教学价值;

2. 它考虑到学校的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一个在本校区相对容易实现,并且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的“载体”—— 校园小商品交易会;

3. 它有清晰的任务轮廓和明确而具体的成果,有可见的产品——校园小商品交易会推广活动方案;

4. 完成该任务需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即展会的推广活动策划过程。该过程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5. 它将活动营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具备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去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6. 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今年4月份,笔者就该学习任务在本院荔湾校区进行了市级观摩公开课。上述优点得到大部分听课评课老师和专家的认可。但是,从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实践和评价意见中,笔者意识到该学习任务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正如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辜冬莲主任所说的:这样的课改不够大胆,不够彻底。知识的冰山模型告诉我们,既有显性知识,也有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它主要是事实和原理的知识,并大量地存在于书本上,可编码,可传递,可反思。隐性知识解决怎么想,怎么做的问题。它的本质是理解、领悟和行动,并存在于个人经验,嵌于实践活动。(辜冬莲,2014)

工作过程知识是指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工人所特有的、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知识。它不仅在工作过程中直接需要的,而且是在工作过程中自我获得的,特别需要通过经验性学习后,在工作经验与理论反思间的特定关系中产生。工作过程知识多数是隐性的,是生产经验与专业理论知识相结合的产物。(赵志群,2009)

综上所述,先认知后实践的学习过程,固然符合人类认知规律。在大幅度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提高了显性知识的学习效率。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压抑了学生创造性解决能力的发挥。换句话说,它不利于隐性知识的涉取。而“工作过程知识”恰恰大部分是隐性的。因此,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该学习任务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四、学习任务的优化

本着“学生借由学习任务获得工作过程知识,而不仅仅是操作技能”的教学理念,笔者对该学习任务进行了如下的优化:

1. 将“认知-实践-评价”的学习过程调整为“实践-评价-认知”;

2. 强调实践,企图通过增加实践的次数,帮助学生涉取隐性的“工作过程知识”。在新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被要求针对任务进行三次输出展示。第一次为“活动方案的展示”,第二次为“活动的实施”,第三次为“方案的改进”;

3. 认知过程强调校园小商品交易会推广活动策划的实践经验与活动营销理论的反思;

4. 补充设计拓展任务,即“展会的活动推广2”。拓展任务以“深圳文博会”为载体,更真实地反映职业工作情境,与组展商的实际推广活动策划工作有直接的联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有助于帮助教师检验学生的学习迁徙;

5. 丰富对学习成果的评价。首先,变单一的评价主体为多元的评价主体,如加入其他专业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其次,变单一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为多元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如针对方案内容的评价,针对文本形式的评价,针对活动实施过程的评价等;再次,使评价方法与形式多元化,如投票评价、代表个人的评价、代表小组的评价等。

学习领域课程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是正在发展中的一种新型课程模式。学习任务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教学单元,是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的关键。它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新生事物总是需要不断地培育。只有不断优化,才能实现学习领域课程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创新性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志群.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篇12

一、财金类专业学习领域体系现状分析

纵观国内外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现状, 财会专业学习领域构建改革的关键在于研究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行业关键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 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设计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标准;校企合作开发建设真实工作场所——教学企业;开发与之匹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列核心教材;这也是目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重要工作任务。现阶段, 财金类专业高职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 学习领域设置脱离实际需求

目前高职财金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来源于本科财金类专业的压缩, 虽然经过近几年的改革高职特色更加明显, 但专业课程的设置还是离不开完整的学科体系, 忽视劳动者在职业能力、行业关键能力和个性特征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 高职教育的改革必须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 从根本上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相结合, 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系列教学必备条件之一———人才培养方案, 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 改变高职教育脱离实际的现状。

(二) 教学计划基于学科体系

教学计划是实施教学的重要保障,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教学计划从原来基于本科教育的教学计划发展为现时的加大实训规模和实训教学课时的高职特色的教学计划, 但这种做法只是单一的调整教学内容和课时, 并没有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岗位任职要求和培养目标。应该了解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指导, 这就要求将学习过程建立在源于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 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标准。

(三) 教学实践局限于模拟仿真

实验实训场所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条件, 但如何建设, 建设什么样的, 如何使用实践场所, 是目前面临的重要工作任务。财金类专业具有专业的特殊性, 实践教学的开展存在着诸多问题:企业的真实财务数据不能外露;企业的财金类岗位不放心学生顶岗……因此, 财金类专业的学生实践教学大部分还是留于模拟仿真阶段, 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企业工作环境和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做到真正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 将企业引进学校, 在校园内办企业, 由学生做员工, 参与真正的、完整的工作过程。

(四) 专业教材实用性不强

随着近几年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高职教材的建设也越来越倾向高职教育的技能培养, 但这种技能培养在教材中的体现只是相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实训基本课时, 基本上还是以“点状”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 而不是以专业领域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教材, 教材的内容与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导致教材的实用性不强。

财金类专业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条件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严重不足, 使高职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可通过广泛、深入地企业调研进一步明确财金类专业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根据任职要求梳理、提炼、确定专业领域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专业行动领域, 进而根据知识和技能要求确定专业学习领域, 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编写工作过程导向的核心学习领导的课程标准, 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实施方案及工作过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内企业:会计师事务所、金融中心;建设开发与之相匹配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核心教材;将核心课程逐步建设成为标准的网络课程,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二、财金类专业学习领域体系构建过程

财金类专业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应当实现以下转变:在主观上将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 而不是分析点状的、缺乏有机联系的知识点、技能点或能力点;在培养目标中应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能只被动地适应能力的训练;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

(一) 调研分析提炼本专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行动领域

财金工作与其他工作相比具有联系广泛的特征, 不仅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 而且还涉及到银行、税务、审计、财政等相关部门及与企业有业务关系的其他企业。本教改项目主要以工业企业为主、适当延伸其他相关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管理, 以满足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为目标进行财金类岗位认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和行动领域的确定。

(二) 根据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要求, 确定学习领域, 开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和要求是职业教育确定学生学什么, 老师教什么的关键所在, 所以在确定行动领域的基础上要总结、归集知识点能力点, 从而确定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的确定不是单一的, 如何培养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即开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是明确职业教育方向和目标的基础。所以,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重视两个系统:一是实验、实训、实习成系统, 二是基础课要成系统, 并使两个系统相互交融。

(三) 开发设计核心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学习领域课程计划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工具, 教学计划的质量对教学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质量的课程计划能培养学生具备完成本职业中所有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如何制定高质量的课程计划才能全面反映财金职业领域的特殊性, 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顺利发展, 可围绕“传授什么样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基于什么样的载体”、“按照什么样的顺序”三个中心问题, 制定集“课程开发的开放性”、“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企业与学校教育目标的互补性”为一体的课程计划。

(四) 将企业引入校园, 建设校企合作的教学企业

高职教育既要体现“高等教育”, 也要突出“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重在实践, 重在操作, 更重在对真实项目的操作, 而现在的实践教学停留在校内实训室的模拟或仿真, 到最后的毕业实习。校内模拟和毕业实习都很重要, 但由于财金类专业的特殊性, 学生往往不能接触真正的工作内容, 不能亲临真正的工作场所, 使财金类专业的学生实习受到局限。为真正践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实现“教、学、做”一体, 必须将企业引进校园, 或将校外企业作为校外教学点, 将专业教师聘为企业兼职职员。此外, 还可开办设立教学企业, 如校内会计师事务所, 校外会计师事务所, 校内金融中心等, 让学生真正参与企业的代理记账、项目审计和相关金融机构的前台业务。

(五) 开发建设工作过程导向的系列核心教材

目前, 在职业教育实践中,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平行或分离的,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计划在内容上相对独立, 很难实现课堂和实践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学习, 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联系在一起, 形成整体化的职业行动能力。因此, 开发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财会专业学习领域是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核心问题。

从财金专业相对独立的工作岗位而言, 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当然还有相互渗透、交叉的工作内容即知识和技能的公共部分, 学习领域课程的设置既要满足行动领域对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兼顾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还要遵循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和职业的成长规律。

三、财金类专业学习领域体系构建效果与特色

通过工作过程导向的财金类专业学习领域体系构建的研究, 探索基于工作过程学习领域开发构建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将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增添新的成果, 促进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为本区域培养高职财金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开发建设学习领域起一个良好的开端, 并提供教学资源;为高职财金类专业提供经过整合重构的, 突出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列特色教材;为财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增添新的元素——教学企业, 实现和践行真正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将企业引入校园, 或将课堂搬出校园, 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企业职员;加强示范专业建设力度, 使省级示范专业建设更加完善。

(一) 财金类专业学习领域体系的构建效果

进一步明确财金类专业在实际工作岗位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 解决专业领域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并合理确定专业学习领域的难题;为财金类专业学习领域设计课程质量标准;为财金类专业学习领域提供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系列优质教材;为财金类专业开发建设工作场所——会计师事务所、金融中心。

(二) 财金类专业学习领域体系构建的特色

学习领域设置基于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如图1所示, 并按图1为序设定学习领域课程的前后顺序。此外,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形成集“学习领域开发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质量标准设计、实践教学条件教学企业的建设、教材开发建设、师资团队建设”为一体, 形成教学体系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黄良华:《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思考》, 《科教纵横》2009年第2期。[1]黄良华:《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思考》, 《科教纵横》2009年第2期。

上一篇:高校学习机制下一篇:法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