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领域课程改革论文(精选12篇)
学习领域课程改革论文 篇1
引言
学习领域课程是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即理实一体) 、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是我国自2006年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计划以来大力推广的一种课程模式。学习领域课程的特点是选择来自工作岗位的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 这些典型工作任务称为学习情境。通过完成这些学习情境, 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目标。其学习过程体现出“做中学”、“学生中心”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职教特征。
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内容主要有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材料设计、教学条件设计、教学实施设计及考核评价设计6个方面。
1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基础, 它决定了其他设计的方向。教学目标通常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知识目标通常指学生知道什么, 它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目标是指学生能干什么, 是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素质目标是指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 适应社会, 所应具备的素质。
“零件的手工制作”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该课程构建于“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机械制图”等课程的基础之上。通过此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划线、錾削、锯割、锉削、钻孔、攻丝、套扣、刮削、研磨等钳工基本操作, 掌握游标卡尺、高度游标尺、万能角度尺、杠杆千分尺等量具的使用方法, 为从事设备机械维修工作奠定基础。“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设计如下。
1.1 知识目标
(1) 掌握划线、錾削、锯割、锉削、钻孔、攻丝、套扣、刮削、研磨等钳工基本操作的工具、操作方法、安全操作规程;
(2) 掌握游标卡尺、高度游标尺、万能角度尺、杠杆千分尺等量具的读书原理及测量方法。
1.2 能力目标
(1) 能够熟练完成划线、錾削、锯割、锉削、钻孔、攻丝、套扣、刮削、研磨等钳工基本操作;
(2) 能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游标卡尺、高度游标尺、万能角度尺、杠杆千分尺等量具进行测量。
1.3 素质目标
(1) 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2) 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3)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4) 能与客户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
(5) 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6) 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
(7) 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
(8) 能不断积累钳工加工经验, 从个案中寻找共性。
2 教学内容设计
2.1 合理设计学习情境
从教学内容的层次来说, 学习情境相对于传统课程的章, 它通常为来自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情境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每一学习情境均应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 以使学生得到完整的 (而不是零碎的、片段似的) 岗位工作训练;各学习情境应属同一范畴, 即都属于某一类典型工作任务, 这样经过重复的训练达到熟练的目的;各学习情境呈平行、递进或包容关系, 其中递进或包容关系更加合理;学习情境的教学安排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单级到多级的认知规律。学习情境的设计需结合学校的实际, 不能超越学校的实际条件而作不可实施的理论优化的设计。
对“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 若教学时间为3周, 可设计4个学习情境:多角尺的手工制作, 六角螺母的手工制作, 鸭嘴锤的手工制作, 镶配件的手工制作。将划线、錾削、锯割、锉削、钻孔、攻丝、套扣、刮削、研磨及量具的使用等知识点、能力点合理分散到各学习情境中, 将素质目标贯穿始终, 见表1。
2.2 融入标准规范
教学过程中, 要将产业、行业、企业的标准、规范融入各学习情境的实施过程中, 使得学生养成标准规范意识, 并在工作中自觉执行标准、规范, 尤其要融入职业资格标准要求, 使得学生能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教学中, 要融入钳工国家职业标准。钳工国家职业标准包括装配钳工国家职业标准、机修钳工国家职业标准、工具钳工国家职业标准、化工检修钳工国家职业标准等, 要根据课程对应的专业合理选择相关标准。
3 教学条件设计
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条件包括硬件条件和教学资源。
3.1 硬件条件设计
学习领域课程理想的教学条件应包括仿真教室、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及生产现场, 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 学习情境的实施采取从仿真教学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再到生产现场教学, 最后顶岗实习等不同的形式, 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三个递进:在环境上, 从虚拟仿真到生产性的递进;在能力 (技能) 上, 从生疏到熟练的递进;在身份上, 从学生到准员工的递进, 最终实现了学生的有经验就业。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条件还包括必要的网络环境, 使得学生可以利用笔记本电脑、手机等, 在任何时间、地点随时上网学习。
上述理想的教学条件适宜针对比较复杂难学的课程, 而且需学校具有足够的资金来实现这样的条件。对于“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来说, 使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即可满足教学要求。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相当于通常所说的钳工车间, 但其分区、功能均有一定扩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室通常由操作区、学习讨论区、工具材料区等组成。操作区每人一个操作工位, 配有虎钳及各种工量具, 整个操作区配有若干台钻床、砂轮机等设备, 用来完成钻孔、工具的磨削等工作;学习讨论区配有桌椅、若干台联网电脑、投影设备、钳工手册及书刊, 可以开展教学、讨论、自学等活动;工具材料区配有充足的工具及材料, 满足学生使用的需要。
“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所需的书刊如《钳工技能》 (黄涛勋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钳工工艺》 (邱国明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9) 、《钳工实用技术》 (刘存祥编,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钳工操作技术要领图解》 (王志鑫编,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金属加工 (冷加工) 》等。
3.2 教学资源设计
学习领域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主要有教学录像、操作视频、演示动画、仿真、在线测试、网络辅导答疑、标准规范及学习网站等。演示动画主要用于抽象内容的直观演示, 在电类、化工类课程中应用较多。在线测试应有内容全面的试题库做支撑, 测试后直接给出标准答案和分数。
“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网站有:中国钳工网 (http://www.zgqgwz.cn/) 、中国安全天地网 (http://www.aqtd.cn/) 及相关院校零件的手工制作精品课程网站。
4 教学材料设计
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材料从形式上包括纸质材料和电子材料, 从类别上包括教案、活页教材、工量具 (设备) 单、任务书、引导文、评价表等。教案包括纸质和电子两种,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及多媒体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 电子教案已成为教案的主体, 而且电子教案在图片显示、声音播放、动画演示等方面具有纸质教案所不具备的优势。活页教材是紧密围绕学习情境、依据学校现有条件所编写的针对性极强的教材, 它与普通教材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在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中, 普通教材可作为参考书使用。工量具 (设备) 单在学习情境实施前发给学生, 学习情境实施前按单领用工量具 (设备) , 学习情境实施后要清点、上交。任务书告知学生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 既可为整个情境的任务书, 也可为情境分解后的任务书。引导文主要告知怎样做, 重点是什么, 应注意哪些事项等。引导文也可和任务书设为一体, 评价表用于完成评价。
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的任务书如表2所示, 评价表如表4所示。
5 教学实施设计
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受设备台 (套) 数、工作复杂程度 (完成该工作所需的人数) 、教师可以指导的组数、教师数量、学生数量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设备台 (套) 数是关键。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采用比较合适的分组人数、分组数及轮换方式, 努力追求最优教学效果。如对“数控编程与加工”学习领域课程, 学生要完成零件设计、数控编程、数控加工等三项工作, 合理的分组可始终保持数控机床的运转, 每台机床安排3人左右为宜 (即3人1组) , 这样同一时间段, 同组同学中, 有的搞设计, 有的搞编程, 有的进行加工, 设计和编程结束的学生还可观看其他学生的操作, 从中学习、借鉴, 并起到安全监督员的作用。
对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来说, 因设备比较便宜, 设备台 (套) 数充足, 操作多属独立完成, 故通常1人1组 (占有1个工位) , 需2~3名指导教师同时指导。
6 考核方法设计
学习领域课程的考核要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
6.1 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的关系
理论考核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实践考核反映学生的操作情况, 即反映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 并由实践来反映学生对理论的掌握情况。同时, 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所以理论考核所占比重应少些, 实践考核所占比重应大些。
对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来说, 当学习情境设为3个时, 考核权重系数设定如表3所示。
6.2 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的关系
成果考核与过程考核均属于实践考核。成果考核的内容是产品 (作品) 质量, 过程考核的内容是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 只有通过过程与成果的考核, 才能实现培养目标的全面考核。表4所示为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某学习情境的评价表, 是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的全面考核。
6.3 要加强素质考核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都强调, 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具备基本素质, 学会学习, 学会自主发展, 符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要求的高等专门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职责。考核是素质教育的指挥棒, 通过加强素质考核, 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意识, 并自觉加强素质养成, 从而更好地实现素质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丛文龙.学习领域课程的循序渐进教学模式实施条件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 2011, (9) .
[2]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丛文龙.关于学习情境实施“六步法”[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8) .
学习领域课程改革论文 篇2
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 姜大源
“学习领域”,是在面向21世纪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方案,或称课程模式。“学习领域”是两个德文单词Lernen(学习)与Feld(田地、场地,常转译为领域)的组合同Lernfeld的中文意泽。
一、“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诞生背景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小台,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在全德进行的一场大辩论:面对新世纪知识社会的挑战,当企业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企业中与工作一体化的学习态势增强,基于终生教育的企业继续教育日益扩展的情况下,职业学校的教育怎么办?当欧洲职教白皮书推崇“模块化”课程模式,德国工商行会随之提出核心基础资格加补充专长资格的“卫星型”课程模式之时,培训企业的实践教学与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既分离又合作的“双元制”课程是否适应新世纪的需要?通过激烈的辩论,极富思辩传统的德国社会,教育界、经济界、科技界以及下会、雇主协会获得共识:德国职业教育面临着白1969年颁布“联邦职业教育法”以来的“第二次教育改革”压力,要使“双元制”在新世纪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职业学校的教育必须改革。除了要进行职业学校机构外的“大环境”,即有利于职业学校发展的,包括法律、职能、政策方面的外部框架条件的改革外,还必须在职业学校机构内的“小环境”,即对教学过程,特别是课程开发实施根本性改革,才能对机构外的改革予以强力支持。
负责制订德国职业学校的课程标准的“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常设秘书处,在坚持德国职业教育历来主张的职业性、发展性、过程性、行动性及反思性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于1996年5月9日颁布新的课程“编制指南”(全称“职业学校职业专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用所谓“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取代沿用多年的以分科课程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方案。这在指导思想上不同于学习内容分割的模块化而追求其集成化的课程方案,是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对职业学校课程模式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尝试。自1996年改革序幕拉开至2003年改革深入,8年来经历了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理论与实践的严肃检验,尽管对作为课程标准的“课程指南”做了三次重大修订,但改革目前依然还在进行中。
二、“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本涵义
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制订的适用于职业学校“框架教学计划”,即国家课程标准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这一课程标准的意义;第二部分为“职业学校的教育任务”,主要阐述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学文件、教育原则和能力目标;第三部分为“教学论原则”,主要阐述基于学习理论及教学论的教学重点;第四部分为“与培训职业(专业)有关的说明”,主要阐述该专业的培养日标、课程形式、教学原则和学习内容,特别指小跨专业的学习目标(通用目标)与本专业的学习日标均采用“学习领域”加以规范;第五部分为“学习领域”,列举本专业全部学习领域的数量、名称、学时;描述其中每一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内容和学时。
根据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的定义,所谓“学习领域”,是指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一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基准学时)二部分构成。
从“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结构来看,一般来说,每一培训职业(即专业)课程由10至20个学习领域组成,具体数量由各培训职业的情况决定。组成课程的各学习领域之间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直接联系,但在课程实施时要采取跨学习领域的组合方式,根据职业定向的案例性工作任务,采取行动导向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
从“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内容来看,每一“学习领域”均以该专业相应的职业行动领域为依据,作为学习单元的主题内容是职业任务设臵与职业行动过程取向的,以职业行动体系为主参照系。由于所学内容既包括基础知识义包括系统知识,因此也不完全拒绝传统的学科体系的内容,允许学科体系的“学习领域”存在。
目标描述表明该“学习领域”的特性,内容陈述则使“学习领域”具体化、精确化。目标描述的任务是学生通过该“学习领域”学习所应获得的结果,用职业行动能力来表述;而内容陈述具有细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功能;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基准学时)可安排灵活。一个“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可以在各个年级的学年安排,也可在整个学制的年限内实施,以利采取跨学科的、跨学年的,如普通文化课与职业专业课的整合教学组织形式。
“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结构为:
现以“信息商务员”专业为例描述标准形式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各“学习领域”的基本结构为:
现以“信息商务觅”专业为例描述标准形式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培训职业(专业):信息商务员(1997.7.10)
按照德国职教课程专家巴德教授和谢费尔的诠释,学习领域是建立在教学论基础上,由职业学校实施的学习行动领域,它包括实现该专业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通过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采用职业能力表述的学习目标不是封闭性而是开放性的,与该专业有关的职业行动领域及其任务设臵是构建该学习领域里学习内容的基本成份。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础是职业丁作过程,由与该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的过程,可以简述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学习领域的最大特征在于不是通过学科体系而是通过整体、连续的“行动”过程来学习。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情境成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决定性的参照系。迄今为止,采用分科课程传授的细节知识,在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中是通过具体的学习行动领域,即采用问题关联的教学、案例教学来实现的。这一课程方案有利于实现行动导向的考试和考核。
但是,鉴于标准形式的课程方案中,其内容描述未区分对工作的组织、方法、手段、对象以及工作环境中企业、社会和个人对工作的要求,对目标描述及能力培养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有较大不便。根据富于创新意识的德国职教著名学者劳耐尔教授的研究成果,黑森州教育部的建议方案加进了上述内容。
现以能源电子工/工业电子工专业为例,对改进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加以说明。
学习领域改进方案
三、“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主要特征
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具有二个显著特征。第一个特征是:构建理论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教育理论基础。从学习理论和教学论的观点看,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呈现出针对职业行动领域实施整体学习的特点。由于各个职业行动领域所需的基础教学内容和专业教学内容存在很大差异,因而根据实际的职业行动领域开发的课程方案,其相应的课程成分,包括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而且,与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紧密相关的学习领域,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由各个教师构建的学习情境也将具有“校本特色”、“师本特色”。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构建的知识体系或经验体系也各不相同。学校课程安排将不再受传统“学年制”的限制,可以更多地按照整个学习年限予以综合和弹性的考虑。鉴于此,为确保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的国家标准,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9年修订“编制指南”时建议,应由国家颁布一定数量的职业行动领域,作为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基础。
第二个特征是:行动导向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教学实施原则。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德国已延续十多年的讨论及实践证明,无论是从教学论的理论层面,还是从教学实践的操作层面,行动导向的教学都被认为是将专业学科体系与职业行动体系实施集成化的教学方案,是德国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新的一页。这一方案尽管可以通过广泛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但其基本原则是“行动导向”,即针对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丁作过程,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方式来进行教学。
第三个特征是:职业学校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开发实施主体。德国早在1991年3月15日关于职业学校任务的框架协议里就指出,职业学校承担着对“双元制”的另“一元”——企业具体的工作情境实施“教学论校正”的任务。1997年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对1996年出台的“编制指南”再次进行修订后指出:职业学校是—个独立的学习地点,与专业有关的学习目标,不应简单地、直接地取自培训企业所使用的、联邦政府制定的“培训框架计划”,而应根据职业学校的任务,以具有职教特色的专业性视角,紧密结合职教的学习过程加以考虑。为此,职业学校的课程,特别是跨专业的职业能力,如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在内容选择和方法应用层面,都应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中,应对那些非技能性的教育内容采取课程综合的方案。特别是在课程具体实施时从“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转换过程中,职业学校应成为主体。这与国际上“校本课程”的发展趋势是同步的。
四、“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重要意义
鉴于1996年背景下改革的紧迫性,职业学校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是德同教育发展史上第一个事先没有经过充分理论论证直接由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实施的课程标准。白实施以来,伴随着对这一“编制指南”的争论而急需的理论支撑在同步进行。可喜的是在理论探究领域已经并还将获得许多令人兴奋的成果。从“职教教学论”或“职教专业教学论”的观点分析,“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蕴涵着许多改革与创新的理念,对新世纪“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课程开发以丁作过程为基点,开拓厂职教课程改革的新维度。
“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挣脱”了学科体系的“束缚”,强调系统学习与案例学习的有机结合。其基本教学理念是:职业教育应通过职业情境中的典型职业活动,即与专业实践紧密相关的案例学习来实现专业知识的习得与职业实践技能的掌握。但各个“学习领域”中的典型案例学习,要在以项目教学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情境”中实施。而这些“学习情境”是需要教师依据职教教学论进行分析及整合来构建的。它以——种全新方式与企业的职业行动逻辑,即与实际的工作过程序列实现“同步”,从而使得职业教育更加贴近职业实践。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长期以来的实践表明,对纯学科体系的部分“否定”不会引起“灾难”性的麻烦。新课程方案是对学科体系课程的一次革命。但是,对学科体系所体现的“系统性”仍赋予了科学的评价:系统性本身既是“学科体系”所必需的,也是“行动体系”所要求的。“系统性”所体现的联想思维无论是对知识的构建,还是经验的积淀都具有根本性的作川。所以,新课程方案不仅确立了职业行动领域在职教理论上的定位,而且还强调了系统性学习的重要地位,体现了系统学习与案例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将有利于德国职业学校使用的“框架教学计划”(国家学校课程)与国家制订的企业“培训框架计划”(国家企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转换和相互补充,为职教课程的改革开拓了新维度。
第二,课程实施以行动体系为依托,提出了职教师资培养的新要求。
新课程方案中“学习领域”的构建采用“主导型问题方法”,形成学习“主题”序列。从职业情境中的工作过程到确定课程内容的基础——行动领域,从对其进行“通用化”处理使之成为具有普适性的课程——学习领域,再从学习领域转化为“学习情境”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整合企业现场工作与学校专业教学的能力。特别是国家课程标准确定之后,教师对学习情境的构建就成为课程实施的关键,要求教师按照跨专业能力培养和学生个性要求构建的“学习与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把原先封闭的专业课与现在开放的行动课的教学理念、专业内容与跨专业内容有机结合。因此,与分科、分专业的专业课程结构不同,“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在本质上已不是一般学科意义上的专业课程模式了,它要求对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关系有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要求对专业课程与专业教学从整体性“行动”的角度进行一种跨专业的、本质上全新的处理,体现出一种综合性、整体性职教教学论的理念。
这意味着,“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为职业学校教师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空间,使得教师的教学论分析与决策不再局限于微观层面,即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的计划、实施和评价,而使职业学校的课程开发进入了一个过去很少涉及的“行动体系”之中,使职业学校教育行动的维度得到一个质的扩展。传统的学科专业教学论远不能满足新的教学要求。所以,只有对高等学校按照学科原则培养职业学校教师的做法实施重大改革,特别要在职教专业教学论的理论与方法上有所突破。要根据新课程方案的“行动体系”强化“职教教学论”或“职教专业教学论”,使职教师资专业的毕业生适应职业学校采用非学年制原则与非学科体系的“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高校职教师资的“专业”教育,将不再是普通工程技术教育的翻版,也不再是普通学科专业教学论的复制,而将从职教专业教学论的角度来研究“专业性”的新形式和新内容,摆脱过窄过深的专业教育对教育内容综合化的束缚,使高校培养的教师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
第三,课程创新以合作学习为目标,展现了职教校企合作的新空间。
加强“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的相互协调与合作,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直是德国职教界讨论的焦点。由于职业学校是州一级的国家设施,因而管理职业学校教学的各州文教部共同制订的“编制指南”,就是职业学校的课程标准。从德国课程发展的历史看,学校课程只是企业课程的补充。企业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的制订,则是联邦政府的职能。企业在德国始终被看作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理想的学习地点。由企业提出的职业资格要求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与职业学校的教育任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分:工。所以,尽管新课程方案已经实施了六、七年,但迄今为止,适用于企业的“职业培训条例”中“培训框架计划”的制定程序,还没有职业学校的参与,这表明新课程方案是在尚未充分考虑企业与学校这两个学习地点的分离。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职教界趋向一个新的共识:企业与职业学校各自功能的法律界定,并不意味着两个机构一定要进行自我束缚。否则既不利于消除具有不同发展途径和相互竞争的两个教育机构间教育环境的差异,而且也不利于满足青年人希望在职前教育是打造一个接受职业继续教育坚实基础的要求。从学习地点的合作前景来看,为使学生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适应变化着的劳动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动态,要求企业不再把职业人才看成是应对近期需求的“短缺性资源”,而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而职业学校也应发展成为具有跨地区辐射功能的开放型的职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机构,成为区域能力开发中心。因此,在课程改革时,既要考虑职业学校的课程,又要考虑培训企业的课程;在课程设计时,既要考虑对各个企业生产的劳动组织,又要对个案学习与系统学习进行整合。这就要求首先强化职业学校在制定企业“培训框架计划”时的作用,实现与全德统一的企业“培训框架计划”协调一致的颇具创新意识的职业学校的“框架教学计划”——“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最终的目标是从宏观层次改革现有联邦与各州在教育职能上的分工与合作,实现一个统一的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均适用的综合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为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打造一个更新的合作空间,从而实现由职教课程改革导致的新的教育合作与分工,实现职教创新新局面。在这方面,布莱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出版的最新研究成果已给出了一个满意的方案。
总之,根据“劳动——技术——教育”三角关系,探究、构建职教教学论、课程论,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进而引起德国对职教政策的反思,是德国职教界始终围绕职业教育的特点,对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的贡献。
拓宽学习领域,开发课程资源 篇3
关键词:课外资源;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场所,而语文教科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资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组织并指导学生学习、研究教材内容,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课堂学习时间和课本资源是有限的,教师无法满足学生语文学习的欲望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必须要有开放的教学心态和大语文观念,在有效利用课本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增加课外学习机会,更多地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向自然、社会、生活学习,帮助他们汲取其中丰富的营养,这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拓宽知识空间,提高学习能力,强化探究的本领,使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体系,最终实现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还能确保教师高质量地完成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任务,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一、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
古今大学问家无不徜徉于书籍的海洋。“读万卷书”是古圣贤的治学之道,即欲成大事业者当勤读书,多读书。司马迁尽读史官图书,后终成巨著《史记》;季羡林一生勤读,后终成国学大师。因此,教师除了要求、指导学生阅读课程标准规定的必读文学作品外,还应推荐一些其他的优秀作品和报刊杂志。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既要勤读,又要多读,只有博览群书,才能使自己受到良好的道德教化、性情熏陶、美质感染以及生活启迪。遗憾的是,当代读书之风不盛,语文课程标准雖对课外阅读的内容、范围和字数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但主动读书的学生甚少,所以,教师一定要落实好此项工作。
二、社会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和活教材,这里活跃着性格迥异的各类人物,上演着悲欢离合的各种故事,有教室无法学到的知识,也有课本无法增长的见识。
1.组织学生参加报告会、演讲会(若无条件,有关录像亦可)。初中阶段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阶段,是中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特点和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而报告会、演讲会多以宣传先进人物及事迹为内容,以弘扬社会正气,传达正能量为目的,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构建完美的人生价值体系,练就明辨是非的本领,能使学生心灵受到时代的洗礼,故而对成长期的中学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当代“活雷锋”郭明义的事迹报告在全国大中小学生中产生过巨大的反响,郭明义也因此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榜样。
2.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这些场馆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缩影,是教书育人的好课堂。不管是图书还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实物、展片等,都是学生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它们既能激发学生的猎奇心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又能开阔视野,增加见闻,从而使他们对自然、历史、社会、人生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3.让学生留心广告语、对联等。广告语是商品时代的产物,其语言生动简约,富有创意,向人们传递了知识信息。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语言形式,其内容精炼概括,体现了我们民族杰出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可谓是妙语。我们要让学生随身携带纸、笔,注意积累所见的精美广告语、对联,不放弃学习的机会。
4.注意身边人的一颦一蹙,关心他们的人生命运,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话指出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无独有偶,巴尔扎克早年对工人阶级的生活了解不多,为此他时常穿戴破烂,到巴黎郊外的工人住宅区观察工人的生活。可见,要想让学生获得作文的鲜活素材,以产生对生活的远见卓识,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我们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5.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劳动和社会实践给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体验人生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并使他们养成了关心他人、吃苦耐劳、珍惜粮食、勤劳简朴的美德。可惜的是,现在的学校已很少组织这样的活动了。所以,我们每学期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这样的活动,比如,全校卫生大扫除,节假日上街做义工,慰问孤寡老人,帮助留守儿童,参观工厂、农村等,要让学生在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人生,得到有益的教育。
三、现代媒体,一天也离不开的文化食粮
电视、网络、广播等传媒是学生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它展示的影视剧是艺术化了的生活,是生活的高度提炼,有观赏性和教育价值。它播报的国内外大事、自然、社会及各种知识信息等,是学生了解自然,认识世界和社会的窗口,是积累知识的好教材。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媒体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收视、收听、浏览习惯。
四、自然也是一本书
人类是自然之子,是自然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心自然的习惯,让他们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在教室还是野外,在社会还是家庭,都能用一颗美好的心真诚地呵护大自然里的山川河流,用一颗平等的心善待大自然里的虫鱼鸟兽。我们要让他们懂得,自然里的一切都是我们朝夕相处、相互依存的朋友,要让他们学会用求知的眼睛阅读大自然,用感恩的心报答大自然。
五、地域文化是生活化的语文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是有差异的。这些地域文化同当地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已渗透到人们的血液里了,是生活化了的语文。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的风俗民情,方言土语,民间故事、传说,戏曲音乐,建筑民居,服饰饮食,自然和人文景观等文化遗产,从中挖掘到有价值的东西,通过吸收精华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
学习领域课程改革探析 篇4
关键词: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模式
一、学习领域课程的理论框架
(一) 什么是学习领域课程
以任务为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为载体, 以工作任务活动为学习的主要形式。
1. 任务就是一件完整的真实的事情;
2.这件事情可理解为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制作, 一个故障的排除, 一项服务的提供等;3.项目任务是综合的、完整性, 基于产品的, 强调应用技能获得产品;4.技能不是项目, 任务也不能等于项目 (但项目在内容上可能与任务重叠) 。
学习领域课程不完全排斥其他课程模式, 在一门学习领域课程里面, 也并不完全排斥知识任务和技能任务。如何组合取决于目标达成的需要。
(二) 学习领域课程的核心理念
学习领域课程的理论基础可概括为联系论、结构论、综合论和结果论。其中联系论回答职业能力的本质, 结构论回答知识与任务的组织关系, 综合论回答任务与任务的组织关系, 结果论回答任务与项目 (产品或服务) 的组织关系。
1. 联系论
(1) 职业能力即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
(2) 职业教育课程要让学生在与工作任务的联系过程中去学习知识。
(3) 要改变过去与任务相脱离, 单纯学习知识的课程模式。
2. 结构论
(1) 课程结构指课程之间的组合关系 (体系结构) , 以及一门课程内部知识的组织方式 (内容结构) 。在以往的课程开发中, 总是对课程结构的重要性评价过低。老师们受职业习惯的影响, 比较关注课程中的知识、技能这些具体内容, 往往认为学生只要获得了这些知识和技能, 便会具备能力, 因而并不重视课程结构设计。
(2) 课程结构是影响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变量, 本身具有教育意义。知识的组织方式往往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因为正是它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应用知识。
(3) 学习领域课程既要求课程设置反映工作体系的结构, 也要求按照工作过程中的知识组织方式组织课程内容。
(4) 因为与学科知识存在形式完全不同, 作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工作知识是在工作实践中“生产”出来的, 它们的产生完全出于工作任务达成的需要, 附着于工作过程是其存在的基本形态。
(5) 从实践效果看, 按照工作体系设计课程结构,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作思维, 增强学生的任务意识, 使他们从关注“知道什么”转向“要做什么”, 从而达到更有效地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
3. 综合论
(1) 如果只有前面两个理论, 那么所开发出来的只是任务本位课程, 它围绕着一个个孤立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技能和态度。这种课程模式尽管与工作岗位已非常贴近, 但它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局限于一个个具体工作任务, 而无法获得这些任务之间的联系。
(2) 掌握完整的工作过程对职业能力培养来说非常重要:
a.它是衡量职业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b.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意义上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
c.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程设计要打破任务之间的界线, 突出任务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学会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课程模式的这一突破, 一方面客观上要求设计能贯穿这一过程的载体, 另一方面要求课程设计者充分意识到作为工作过程开始与结尾的一些细节的重要性。
4. 结果论
(1) 只有特定目标引导下的职业活动才具备“联系”建立的功能。因此学习领域课程强调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 整个教学过程最终要指向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2) 从功能的角度看可以有效地激发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任何学习都是需要用“结果”来强化的, 而现实产品是很有力的强化物。
(3) 从理论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实践观”的重要转变。传统的实践观把实践仅仅理解为技能的反复训练, 或是孤立的工作任务的学习, 从而把过程与结果割裂开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与行动的结果无关, 他们所能体验到的仅仅是动作的不断重复, 却无法体验到行动与后果之间的关系。学习领域课程的实践观把实践理解为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体, 认为实践只有指向获得产品才具有意义。
(三) 如何开发学习领域课程
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原则:以生涯发展为目标定位专业。终身生涯发展等于强化普通文化课程?终身生涯发展等于强化专业基础课程?
要彻底放下传统的“基础”这个沉重包袱, 从机械论的基础观转向生物学的基础观, 用“生长”的观点来看待能力发展, 轻装上阵进行课程改革。
二、如何设置课程
基本参照点是任务领域。
问题:能否以任务领域为参照点设置课程?
任务领域到课程设置的转换有一个筛选机制, 这个机制就是任务领域的教育价值, 即学生掌握该领域需要的课时数。根据每个任务领域的教育价值、相关性以及课时分配的均匀原则对任务领域进行合并, 形成学习领域课程。
存在三种基本情况 (1) 直接对应式。有些任务领域可以单独成课程; (2) 合并式。有些任务领域需要归并后成课程; (3) 分解式。有些任务领域需要分解成几门课程。有些理论知识, 应用的范围比较广
黑龙江王丽荣
泛, 特别是有些与工作任务联系并不十分密切的理论知识, 可把它们综合成1~2门综合学科课程。
(一) 如何编制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从产生到设计和实施的标准化规定, 包括课程的性质 (定位) 、设计思路、目标、内容框架和实施建议等内容。它是政府或学校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 以及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重要区别:
1. 功能不同;2.所规范的行为主体不同;3.内容要求不同。
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应重点说明该门课程设置的依据、工作任务的结构模式、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 (如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 、任务步骤编排的思路与模式、课时数与学分数、学习程度用语说明等内容。
内容框架应包含工作任务及相关知识、技能要求。要认真分析每门课程要让学生学习的工作任务, 需要达到的职业能力要求, 并对相关知识、技能做初步分析。需要根据教学规律, 对工作任务做进一步筛选、细分等处理。
(二) 如何设计学习项目任务
1. 学习领域课程设计, 需要在课程标准编制
基础上, 设计一份旨在实施课程标准的项目任务设计参考方案, 它是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的依据。
2. 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项目任务进行更换。
3. 项目任务设计要围绕工作任务来进行。
学习领域课程在形式上表现为产品 (服务) , 内容则是工作任务, 目标指向是职业能力。因此, 项目设计时, 需要对工作任务做综合化处理, 许多项目是跨任务的。
循环式:这种模式的特征是课程内容以从简单到复杂的系列典型产品或服务为主线展开, 每个项目都包括该门课程全部任务所构成的完整工作过程, 且其工作过程是基本一致的。这种模式尽管工作过程是重复的, 但由于项目不同, 具体内容是不会重复的。随着项目的推进, 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以不断提升。这种模式在机电类、建筑类等专业中应用广泛。
学习领域课程改革论文 篇5
函数是初中数学数与代数领域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它能集中体现数形结合思想、模型思想、转化思想等许多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也渗透了如公式法、配方法等许多解决问题的实用方法,它与方程与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等都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可以说,函数是贯穿初中数与代数课程学习的一条主线。
(1)初中函数概念建立了数学与运动变化的现实世界的联系,有了函数,学生能用运动的观点认知知识,理解知识,解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在现实世界中,运动与变化是绝对的,静止与不变则是相对的。在这种运动和变化中就包含(两个)相互依赖的量的变化。那么,从数学角度出发如何描述这两个变化量的关系呢?人们对这种变化对应的关系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最后引入“函数”这个数学概念来描述这个关系。函数概念有不同的定义,为了便于学生接受,初中函数概念一般采取如下定义: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在很多问题中,可以用式子表示函数。初中所学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都有各自的解析表达式。在一些用图或表格表达的问题中,也能看到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初中函数概念的建立有助于学生从运动变化,联系对应的角度考虑问题.(2)初中函数概念包含了与数,式,方程等内容的联系,沟通了代数学的所有内容。从函数概念可以看到它与已学内容的一些联系:由自变量的值求函数的值涉及数及其运算;用含自变量的式子表示另一个变量涉及列代数式;由函数的值求自变量的值,实际上是解方程;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讨论,要用到不等式等等。函数概念还可以加深对方程(组)与不等式等数学对象的理解,而且可以加大对已经学过的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的认识,加强知识间横纵向的融会贯通,提高灵活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初中函数概念蕴涵了数与形的联系,沟通了数与空间的联系。从而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更直观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初中函数概念可以看到:自变量的一个值和与它对应的函数值组成了一个有序数对,而一个有序数对可以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一个点表示。所有这些有序数对对应的点组成一个图形,也就是函数的图象。函数的图象是两个变量对应关系的直观反映,建立了数与形的联系。函数图象特征与函数性质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可以利用函数图象的直观研究函数的性质。在初中阶段,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性质都可以借助各自的图象加以研究。比如,从图象理解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单调性,认识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4)函数知识是贯穿整个小学、中学数学课程始终的重要内容之一,既是小学变量知识的质变和飞跃,又是高中知识的基础和衔接。
从常量到变量,这是认识函数思想的另一个飞跃。这件事在小学就开始做了。通过大量的事实,帮助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各种变量,例如,时间,路程、速度、温度、湿度等等。有些变量和变量之间没有依赖关系,例如,速度和湿度就没有依赖关系。有些变量和变量之间存在着依赖关系,一个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例如,在物理中刻画物体运动时,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又如,世界人口数量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些变量之间都有着密切的依赖关系。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就建立起了反映变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概念——函数关系。在初中阶段,学习的知识更加丰富了。三大基本函数的学习,我们利用更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函数是刻画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而在高中数学中,函数模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在任何一个生活情景中,例如,邮局、超市,加油站、机场等等,都会发现许多描述规律的函数关系。在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描述规律的函数关系比比皆是。函数关系像一座桥梁把两个变量联系起来,形象的说,函数图像就像一座桥梁把变量x和y联系起来了,而函数把小学、中学(中、高)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学习领域课程改革论文 篇6
【摘 要】集散控制系统运行维护是过程控制类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以该课程为例,从课程开发理念、课程开发路径、课程教学实施等方面探讨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高职 DCS 学习领域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061-03
集散控制系统运行维护是过程自动化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课程知识涉及自动控制原理、组态软件技术、过程控制技术等内容,其在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一直以来,课程教学过分重视基本原理,缺乏应用实践,缺少与现场工作相结合的实用知识,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书本上的原理和公式,无法掌握知识和技能,不能突出工作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逻辑主线地位。
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团队每年都深入合作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从企业的反馈信息分析,企业需要的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不仅能熟练地维护检测仪表、过程控制系统,而且要掌握生产工艺,具备集散控制系统组态、运行、维护的技能,并且企业还重视学生发现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敬业精神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因此,专业团队按学习领域课程理念对专业核心课程集散控制系统运行维护进行了重新设计。
一、课程开发理念
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在课程设计中把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放在首位,围绕职业岗位必需的知识和能力设置课程内容,以企业真实生产活动为背景设计课程训练项目,内容和过程都实现工学结合,从而实现教学情境对接工作情境,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职业能力。使学生今天在学校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就是明天到企业从事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开发路径
(一)工作岗位群调研
调研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依据,我们对广西华银铝业、广西南糖集团、北京燕化正邦检修公司等企业进行了调研,对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群进行岗位调研和职业能力分析归纳。
(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召开企业专家、职教专家座谈会,对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为课程体系的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建立奠定了基础。专业面向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如图1所示。
(三)课程体系构建
分析研究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职业能力(行动能力),归纳培养这些职业能力所需的知识,建立起知识点对应的学习领域内容,再通过分析学习领域和行动领域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确定学习领域的内容、数量,从而确定本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
确定了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之后,以此为基础制订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经专业理事分会讨论确定。
(五)课程标准制定
课程标准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包括以下内容:课程信息、课程定位、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要求与教学设计、实施建议等。
(六)核心课程开发
课程的开发涉及职教课程理论、专业技术、教学实践等各方面,因此我院成立了由专业教师、广西华银铝业公司工程师、高教研究室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高教研究室专家提供职教理念、课程开发过程指导;企业工程师把关课程内容的技术先进性、项目代表性和理论正确性;专业教师则负责完成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
三、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在课程体系中,集散控制系统运行维护是为培养专业核心能力而设置的主干课程,学时 120 课时,安排在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之前开设。课程通过相关教学项目的训练,学习过程控制系统的理论知识,培养技术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胜任岗位工作,适应职业变换和继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课程的岗位与能力目标
集散控制系统运行维护课程参照过程控制系统维护员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和仪表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充分考虑学生今后胜任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反映职业岗位或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在课程项目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相关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行动领域、专业行动能力分析如表1所示,此表内容为本课程学习领域能力目标确定、课程内容设计的重要依据。
表1 职业岗位行动领域分析表
(二)课程的内容设计
课程设计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分为基础、专项、综合三大块,共设计有 2 个基础项目,3 个专项项目,1个综合项目。所有项目均来自生产一线,由浅入深设计课程项目内容和教学顺序,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所设项目内容涵盖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符合国家职业标准。如表2所示。
表2 课程项目化设计
(三)学习情境设计
所有在项目教学中使用的设备与生产一线同步;所有仿真环境应逼真地反映生产情境;教学现场应能开展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所有的项目取自于实际工程,工学结合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项目训练中使用国内品牌、主流产品——和利时DCS,该系统已成为项目教学训练的主要设备。控制系统选择典型的检测、控制仪器仪表,采用成熟的控制方案,教学内容与工业实际应用相一致,实现教学内容全面“工学结合”。
模拟企业环境现场教学,课程的教学在实训室现场教学,教学环境贴近企业环境和氛围,教学过程按照实际岗位工作过程,模拟企业部门活动,分配教师和学生担当不同的角色,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来设计活动、组织教学,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体验工作过程,激发学习的兴趣。
校外企业现场教学和校内教学的工学交替,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观摩、见习,企业技术人员现场教学,使学生接触真实岗位,熟悉职业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四)课程实施设计
按实际工作过程和情境来组织教学,通过“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每个项目均按照实际的系统开发过程,即控制方案、设备选择、硬件组态、软件组态、系统调试投运的工作流程,分解项目任务,设计组织教学,提供完整工作过程的体验机会,逐步将角色由学习者向工作者过渡,如图2所示。
图2 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
(五)实施过程的校企“双教学监控”
企业参与课程实施过程的教学监控。聘请行业专家、企业管理人员与团队教师共同组建成立专业理事分会,企业派出专家全面参与制定质量监控标准与实践教学环节评价,有效监控学生理论教学和项目实训全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企业参与课程的教学监控
(六)教学效果的校企“双评价考核”
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直接检验,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为确保考核的公正、合理,由承担课程的校企双方从课程项目学习、课外学习和理论考试三方面进行考核,如图4所示。
图4 企业参与、多层面考核
四、课程改革效果
经过近年来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和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按照职业岗位设置课程,依照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考核。学生在虚拟工厂接受职业训练,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秩卿,张堤,赵英凯.“集散控制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
[2]刘占年. 基于工作过程的《集散控制系统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探索[J].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3]周哲民,匡芬芳.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探析[J]. 职业教育研究,2010(11)
【作者简介】梁广瑞(1979-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李 宁(1978-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编 丁 梦)endprint
【摘 要】集散控制系统运行维护是过程控制类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以该课程为例,从课程开发理念、课程开发路径、课程教学实施等方面探讨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高职 DCS 学习领域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061-03
集散控制系统运行维护是过程自动化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课程知识涉及自动控制原理、组态软件技术、过程控制技术等内容,其在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一直以来,课程教学过分重视基本原理,缺乏应用实践,缺少与现场工作相结合的实用知识,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书本上的原理和公式,无法掌握知识和技能,不能突出工作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逻辑主线地位。
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团队每年都深入合作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从企业的反馈信息分析,企业需要的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不仅能熟练地维护检测仪表、过程控制系统,而且要掌握生产工艺,具备集散控制系统组态、运行、维护的技能,并且企业还重视学生发现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敬业精神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因此,专业团队按学习领域课程理念对专业核心课程集散控制系统运行维护进行了重新设计。
一、课程开发理念
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在课程设计中把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放在首位,围绕职业岗位必需的知识和能力设置课程内容,以企业真实生产活动为背景设计课程训练项目,内容和过程都实现工学结合,从而实现教学情境对接工作情境,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职业能力。使学生今天在学校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就是明天到企业从事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开发路径
(一)工作岗位群调研
调研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依据,我们对广西华银铝业、广西南糖集团、北京燕化正邦检修公司等企业进行了调研,对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群进行岗位调研和职业能力分析归纳。
(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召开企业专家、职教专家座谈会,对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为课程体系的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建立奠定了基础。专业面向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如图1所示。
(三)课程体系构建
分析研究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职业能力(行动能力),归纳培养这些职业能力所需的知识,建立起知识点对应的学习领域内容,再通过分析学习领域和行动领域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确定学习领域的内容、数量,从而确定本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
确定了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之后,以此为基础制订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经专业理事分会讨论确定。
(五)课程标准制定
课程标准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包括以下内容:课程信息、课程定位、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要求与教学设计、实施建议等。
(六)核心课程开发
课程的开发涉及职教课程理论、专业技术、教学实践等各方面,因此我院成立了由专业教师、广西华银铝业公司工程师、高教研究室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高教研究室专家提供职教理念、课程开发过程指导;企业工程师把关课程内容的技术先进性、项目代表性和理论正确性;专业教师则负责完成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
三、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在课程体系中,集散控制系统运行维护是为培养专业核心能力而设置的主干课程,学时 120 课时,安排在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之前开设。课程通过相关教学项目的训练,学习过程控制系统的理论知识,培养技术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胜任岗位工作,适应职业变换和继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课程的岗位与能力目标
集散控制系统运行维护课程参照过程控制系统维护员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和仪表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充分考虑学生今后胜任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反映职业岗位或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在课程项目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相关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行动领域、专业行动能力分析如表1所示,此表内容为本课程学习领域能力目标确定、课程内容设计的重要依据。
表1 职业岗位行动领域分析表
(二)课程的内容设计
课程设计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分为基础、专项、综合三大块,共设计有 2 个基础项目,3 个专项项目,1个综合项目。所有项目均来自生产一线,由浅入深设计课程项目内容和教学顺序,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所设项目内容涵盖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符合国家职业标准。如表2所示。
表2 课程项目化设计
(三)学习情境设计
所有在项目教学中使用的设备与生产一线同步;所有仿真环境应逼真地反映生产情境;教学现场应能开展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所有的项目取自于实际工程,工学结合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项目训练中使用国内品牌、主流产品——和利时DCS,该系统已成为项目教学训练的主要设备。控制系统选择典型的检测、控制仪器仪表,采用成熟的控制方案,教学内容与工业实际应用相一致,实现教学内容全面“工学结合”。
模拟企业环境现场教学,课程的教学在实训室现场教学,教学环境贴近企业环境和氛围,教学过程按照实际岗位工作过程,模拟企业部门活动,分配教师和学生担当不同的角色,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来设计活动、组织教学,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体验工作过程,激发学习的兴趣。
校外企业现场教学和校内教学的工学交替,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观摩、见习,企业技术人员现场教学,使学生接触真实岗位,熟悉职业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四)课程实施设计
按实际工作过程和情境来组织教学,通过“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每个项目均按照实际的系统开发过程,即控制方案、设备选择、硬件组态、软件组态、系统调试投运的工作流程,分解项目任务,设计组织教学,提供完整工作过程的体验机会,逐步将角色由学习者向工作者过渡,如图2所示。
图2 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
(五)实施过程的校企“双教学监控”
企业参与课程实施过程的教学监控。聘请行业专家、企业管理人员与团队教师共同组建成立专业理事分会,企业派出专家全面参与制定质量监控标准与实践教学环节评价,有效监控学生理论教学和项目实训全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企业参与课程的教学监控
(六)教学效果的校企“双评价考核”
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直接检验,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为确保考核的公正、合理,由承担课程的校企双方从课程项目学习、课外学习和理论考试三方面进行考核,如图4所示。
图4 企业参与、多层面考核
四、课程改革效果
经过近年来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和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按照职业岗位设置课程,依照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考核。学生在虚拟工厂接受职业训练,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秩卿,张堤,赵英凯.“集散控制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
[2]刘占年. 基于工作过程的《集散控制系统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探索[J].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3]周哲民,匡芬芳.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探析[J]. 职业教育研究,2010(11)
【作者简介】梁广瑞(1979-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李 宁(1978-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编 丁 梦)endprint
【摘 要】集散控制系统运行维护是过程控制类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以该课程为例,从课程开发理念、课程开发路径、课程教学实施等方面探讨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高职 DCS 学习领域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061-03
集散控制系统运行维护是过程自动化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课程知识涉及自动控制原理、组态软件技术、过程控制技术等内容,其在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一直以来,课程教学过分重视基本原理,缺乏应用实践,缺少与现场工作相结合的实用知识,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书本上的原理和公式,无法掌握知识和技能,不能突出工作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逻辑主线地位。
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团队每年都深入合作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从企业的反馈信息分析,企业需要的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不仅能熟练地维护检测仪表、过程控制系统,而且要掌握生产工艺,具备集散控制系统组态、运行、维护的技能,并且企业还重视学生发现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敬业精神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因此,专业团队按学习领域课程理念对专业核心课程集散控制系统运行维护进行了重新设计。
一、课程开发理念
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在课程设计中把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放在首位,围绕职业岗位必需的知识和能力设置课程内容,以企业真实生产活动为背景设计课程训练项目,内容和过程都实现工学结合,从而实现教学情境对接工作情境,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职业能力。使学生今天在学校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就是明天到企业从事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开发路径
(一)工作岗位群调研
调研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依据,我们对广西华银铝业、广西南糖集团、北京燕化正邦检修公司等企业进行了调研,对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群进行岗位调研和职业能力分析归纳。
(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召开企业专家、职教专家座谈会,对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为课程体系的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建立奠定了基础。专业面向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如图1所示。
(三)课程体系构建
分析研究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职业能力(行动能力),归纳培养这些职业能力所需的知识,建立起知识点对应的学习领域内容,再通过分析学习领域和行动领域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确定学习领域的内容、数量,从而确定本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
确定了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之后,以此为基础制订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经专业理事分会讨论确定。
(五)课程标准制定
课程标准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包括以下内容:课程信息、课程定位、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要求与教学设计、实施建议等。
(六)核心课程开发
课程的开发涉及职教课程理论、专业技术、教学实践等各方面,因此我院成立了由专业教师、广西华银铝业公司工程师、高教研究室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高教研究室专家提供职教理念、课程开发过程指导;企业工程师把关课程内容的技术先进性、项目代表性和理论正确性;专业教师则负责完成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
三、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在课程体系中,集散控制系统运行维护是为培养专业核心能力而设置的主干课程,学时 120 课时,安排在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之前开设。课程通过相关教学项目的训练,学习过程控制系统的理论知识,培养技术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胜任岗位工作,适应职业变换和继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课程的岗位与能力目标
集散控制系统运行维护课程参照过程控制系统维护员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和仪表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充分考虑学生今后胜任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反映职业岗位或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在课程项目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相关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行动领域、专业行动能力分析如表1所示,此表内容为本课程学习领域能力目标确定、课程内容设计的重要依据。
表1 职业岗位行动领域分析表
(二)课程的内容设计
课程设计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分为基础、专项、综合三大块,共设计有 2 个基础项目,3 个专项项目,1个综合项目。所有项目均来自生产一线,由浅入深设计课程项目内容和教学顺序,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所设项目内容涵盖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符合国家职业标准。如表2所示。
表2 课程项目化设计
(三)学习情境设计
所有在项目教学中使用的设备与生产一线同步;所有仿真环境应逼真地反映生产情境;教学现场应能开展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所有的项目取自于实际工程,工学结合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项目训练中使用国内品牌、主流产品——和利时DCS,该系统已成为项目教学训练的主要设备。控制系统选择典型的检测、控制仪器仪表,采用成熟的控制方案,教学内容与工业实际应用相一致,实现教学内容全面“工学结合”。
模拟企业环境现场教学,课程的教学在实训室现场教学,教学环境贴近企业环境和氛围,教学过程按照实际岗位工作过程,模拟企业部门活动,分配教师和学生担当不同的角色,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来设计活动、组织教学,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体验工作过程,激发学习的兴趣。
校外企业现场教学和校内教学的工学交替,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观摩、见习,企业技术人员现场教学,使学生接触真实岗位,熟悉职业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四)课程实施设计
按实际工作过程和情境来组织教学,通过“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每个项目均按照实际的系统开发过程,即控制方案、设备选择、硬件组态、软件组态、系统调试投运的工作流程,分解项目任务,设计组织教学,提供完整工作过程的体验机会,逐步将角色由学习者向工作者过渡,如图2所示。
图2 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
(五)实施过程的校企“双教学监控”
企业参与课程实施过程的教学监控。聘请行业专家、企业管理人员与团队教师共同组建成立专业理事分会,企业派出专家全面参与制定质量监控标准与实践教学环节评价,有效监控学生理论教学和项目实训全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企业参与课程的教学监控
(六)教学效果的校企“双评价考核”
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直接检验,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为确保考核的公正、合理,由承担课程的校企双方从课程项目学习、课外学习和理论考试三方面进行考核,如图4所示。
图4 企业参与、多层面考核
四、课程改革效果
经过近年来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和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按照职业岗位设置课程,依照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考核。学生在虚拟工厂接受职业训练,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秩卿,张堤,赵英凯.“集散控制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
[2]刘占年. 基于工作过程的《集散控制系统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探索[J].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3]周哲民,匡芬芳.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探析[J]. 职业教育研究,2010(11)
【作者简介】梁广瑞(1979-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李 宁(1978-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
拓宽学习领域, 开发课程资源 篇7
关键词:课外资源,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场所, 而语文教科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资源。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应组织并指导学生学习、研究教材内容, 完成教学任务。但是, 课堂学习时间和课本资源是有限的, 教师无法满足学生语文学习的欲望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所以, 教师必须要有开放的教学心态和大语文观念, 在有效利用课本资源的基础上, 不断增加课外学习机会, 更多地开发课外学习资源, 引导学生向自然、社会、生活学习, 帮助他们汲取其中丰富的营养, 这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 拓宽知识空间, 提高学习能力, 强化探究的本领, 使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体系, 最终实现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 还能确保教师高质量地完成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任务, 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一、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
古今大学问家无不徜徉于书籍的海洋。“读万卷书”是古圣贤的治学之道, 即欲成大事业者当勤读书, 多读书。司马迁尽读史官图书, 后终成巨著《史记》;季羡林一生勤读, 后终成国学大师。因此, 教师除了要求、指导学生阅读课程标准规定的必读文学作品外, 还应推荐一些其他的优秀作品和报刊杂志。教师要让学生明白,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 既要勤读, 又要多读, 只有博览群书, 才能使自己受到良好的道德教化、性情熏陶、美质感染以及生活启迪。遗憾的是, 当代读书之风不盛, 语文课程标准虽对课外阅读的内容、范围和字数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 但主动读书的学生甚少, 所以, 教师一定要落实好此项工作。
二、社会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 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和活教材, 这里活跃着性格迥异的各类人物, 上演着悲欢离合的各种故事, 有教室无法学到的知识, 也有课本无法增长的见识。
1.组织学生参加报告会、演讲会 (若无条件, 有关录像亦可) 。初中阶段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阶段, 是中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个性特点和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而报告会、演讲会多以宣传先进人物及事迹为内容, 以弘扬社会正气, 传达正能量为目的, 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构建完美的人生价值体系, 练就明辨是非的本领, 能使学生心灵受到时代的洗礼, 故而对成长期的中学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 当代“活雷锋”郭明义的事迹报告在全国大中小学生中产生过巨大的反响, 郭明义也因此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榜样。
2.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这些场馆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缩影, 是教书育人的好课堂。不管是图书还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实物、展片等, 都是学生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它们既能激发学生的猎奇心理, 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又能开阔视野, 增加见闻, 从而使他们对自然、历史、社会、人生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3.让学生留心广告语、对联等。广告语是商品时代的产物, 其语言生动简约, 富有创意, 向人们传递了知识信息。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语言形式, 其内容精炼概括, 体现了我们民族杰出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可谓是妙语。我们要让学生随身携带纸、笔, 注意积累所见的精美广告语、对联, 不放弃学习的机会。
4.注意身边人的一颦一蹙, 关心他们的人生命运, 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话指出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无独有偶, 巴尔扎克早年对工人阶级的生活了解不多, 为此他时常穿戴破烂, 到巴黎郊外的工人住宅区观察工人的生活。可见, 要想让学生获得作文的鲜活素材, 以产生对生活的远见卓识, 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 我们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5.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劳动和社会实践给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体验人生的机会, 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能力, 锻炼了学生的意志, 并使他们养成了关心他人、吃苦耐劳、珍惜粮食、勤劳简朴的美德。可惜的是, 现在的学校已很少组织这样的活动了。所以, 我们每学期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这样的活动, 比如, 全校卫生大扫除, 节假日上街做义工, 慰问孤寡老人, 帮助留守儿童, 参观工厂、农村等, 要让学生在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人生, 得到有益的教育。
三、现代媒体, 一天也离不开的文化食粮
电视、网络、广播等传媒是学生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它展示的影视剧是艺术化了的生活, 是生活的高度提炼, 有观赏性和教育价值。它播报的国内外大事、自然、社会及各种知识信息等, 是学生了解自然, 认识世界和社会的窗口, 是积累知识的好教材。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代媒体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力, 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收视、收听、浏览习惯。
四、自然也是一本书
人类是自然之子, 是自然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心自然的习惯, 让他们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 在教室还是野外, 在社会还是家庭, 都能用一颗美好的心真诚地呵护大自然里的山川河流, 用一颗平等的心善待大自然里的虫鱼鸟兽。我们要让他们懂得, 自然里的一切都是我们朝夕相处、相互依存的朋友, 要让他们学会用求知的眼睛阅读大自然, 用感恩的心报答大自然。
五、地域文化是生活化的语文
我国地域辽阔, 民族众多, 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是有差异的。这些地域文化同当地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已渗透到人们的血液里了, 是生活化了的语文。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的风俗民情, 方言土语, 民间故事、传说, 戏曲音乐, 建筑民居, 服饰饮食, 自然和人文景观等文化遗产, 从中挖掘到有价值的东西, 通过吸收精华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
学习领域课程改革论文 篇8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尽管我国的经济持续增长, 但是增长的背后, 是物质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的巨大消耗。这种靠资源消耗的发展是不可持续, 因此我国经济必须从既往的对生产要素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以科技进步、自主创新而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转型必然需求高素质的人才, 职业教育就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因素, 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我国技术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 德国学习领域改革方案内涵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是由德国提出, 以改变传统的以学科性知识为导向的课程模式, 防止职校培养的学生脱离企业的实际需要, 所学非所用。根据“学习领域”方案, 职业教育教学将不再以传统的学科体系来组织, 而是基于以“工作领域”为指导的“学习领域”来建构学习情境。一个学习领域由描述职业能力的学习目标和描述工作任务的学习内容所构成, 同时包含相应的学习时间。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 学生可以完成某一职业的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所有的学习领域的学习, 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一般来说, 每个培训职业由10~20个学习领域所构成, 这主要是根据该职业的工作任务和活动特点来决定, 没有硬性的数量限制。
3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本特征
3.1 以培养学生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为主要目标
劳动组织和技术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变化和发展。随着知识、技术的更新率不断加快, 劳动组织的扁平化发展, 企业间产业链的日益发达, 使得劳动者需要具备跨企业层面的全局性知识, 这就需要劳动者具有理解企业的整体工作过程和经营过程的能力。职业教育不应以现有的生产技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劳动组织方式为基础, 来确定技术工人的资格和培训课程, 而是应当培养受培训者建构工作世界及参与设计企业变化过程的能力, 使他们不仅具有普适性的职业能力还应具备跨企业工作关联知识和合作知识。
3.2 典型的工作任务是组织、建构是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的核心
单个的“学习领域”是劳动过程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 包括那些与工作领域没有直接联系的系统知识和专业化内容。所以典型的工作任务的选择是学习领域课程设计的关键环节。选择的工作任务要兼顾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覆盖性、趣味性、可行性等原则, 在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等要求上折射出的真实的职业情境。
3.3 工作过程知识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
工作过程知识是在工作过程中直接需要的、常常是在工作过程中直接获得的知识, 不仅包括显现的指导行为的知识, 也包括相联系的隐性知识, 即那些物化在工作过程中及产品和服务中的经验性知识。有效的教学应当能够让学生知道技术知识是如何产生、如何被应用的。
3.4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实施原则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职业行为为导向,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做法, 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前沿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都要求学习者参与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使学生不仅具有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 还要具备用系统性观点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和与人合作相处的社会能力。
4 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的借鉴及反思
4.1 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教学内容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纽带
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仍采用以学科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 多数职校的课程模式模仿本科院校的课程模式。同时, 企业与职业教育的联系也不十分密切, 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市场经济下的就业需求。为了加强校企合作, 政府应及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积极主动参与校企合作, 并且发挥行会的中间作用——联合相关联的各型企业, 以充分利用其设备等资源来对学生进行跨企业实践培训。同时, 职业学校课程的内容也必然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理论性向实践性方向转变。
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教学内容必然使得学校和企业更加紧密的结合, 从而体现出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众所周知, 职业院校学生学业基础普遍较差不习惯或不擅长抽象思维和演绎式的学习方式, 对理论的学习存在相当大的困难。所以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4.2 构建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课程观
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和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必须要加快经济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转型使得企业面临新的挑战:如何以相同的价格或更低的价格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人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 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能动力量。要实现人的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目前职业教育的着力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学校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所以职业教育要有前瞻性, 它要为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 要以人为本, 让学生以全局性的视角去发现问题, 开拓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还要倡导延展整个职业教育的长度和广度, 使每个个体获得与生命同样外延的职前、职中和职后的教育机遇, 从而无论知识和技术如何变更, 学生都可以通过不断的职业培训确保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德国学习领域改革是一项积极的、有益的改革尝试, 本文试图通过对德国学习领域的分析研究为我国的职教课程改革提供某些启示: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教学内容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纽带;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职教课程观, 以实现职教培养对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习领域,工作过程知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习领域”课程:概念、特征与问题—关于德国职业学校课程重大改革的思考[J].外国教育研究, 2003 (1) .
[2]王建初, 颜明忠.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的理论诠释[J].外国教育研究, 2009 (7) .
[3]叶仙虹.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借鉴与启示[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4) .
学习领域课程改革论文 篇9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标准,技能包,学习领域,实施措施
许多高职院校逐步实行“双证”制度, 将职业资格培训引入教学计划, 取得了一定成绩, 我院通过参与国家农机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的开发, 在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引入课程“技能包”, 将职业资格认证和学生技能考核成绩认定相结合, 从而实现“双证融通”。
一、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与职业资格标准开发的一致性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 其开发过程首先是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 归纳成职业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职业行动领域的关键素质和技能。打破以往学科体系的界线, 完成知识的解构与重构, 完成面向培养目标的多个学习领域课程的转化。“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应以行动为导向, 即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行动的主体, 以基于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 以师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为方式, 培养学生具有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行动能力, 即综合职业能力, 从而能从容面对职业岗位群的需求。而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人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基本要求。因此获得相当的职业资格应该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方面的职业取向, 与学习领域课程的培养目标完全一致。职业资格标准的确立是以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为主体的职业技能开发的过程, 与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的职业岗位分析过程是同构的, 我们在实际开发学习领域课程的过程中, 正是参照了农机行业的相关职业资格标准, 在专门构建的学习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融入, 这种融入的载体就是课程“技能包”, 它既构成了学习情境的“要件”, 又是职业技能鉴定的“证据”。
二、开发农机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是构建课程“技能包”的切入点
受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农业部的委托我院参与多项农机行业职业标准的规划、起草和审订工作。主持规划起草了“农机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 先后参与审订了“农机修理工”“拖拉机驾驶员”“联合收割机驾驶”“农机营销员”等职业资格标准;参与编写了“农机维修电工”“农机焊工”等培训教材和“农机修理工”“拖拉机驾驶员”等考试题库;参与修订了“拖拉机驾驶员”“喷油泵调修工”“挖掘机驾驶员”等培训教材和“喷油泵调修工”“联合收割机驾驶员”等考试题库, “技能包”和相配套的实训教材。农机专业教师在参与开发农机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的过程中, 全面准确地把握了职业技能开发的程序和内涵, 也使职业岗位分析更具科学性、权威性。为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学习领域课程之中, 为构建课程“技能包”找到了切入点和结合点, 使各项技能的训练和考核落到实处。由此,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三、“技能包”的开发
“技能包”是由电脑“文件包”演变而来。不同的包具有不同的主题 (能力方向) , 一个包可装多项技能。一个专业的“技能包”由“专业基础技能包”和“专业岗位技能包”两部分组成。“专业基础技能包”内的技能项目为一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属专业基础技能;“专业岗位技能包”内的技能项目, 是针对学生拟就业岗位设立的需进一步在拟就业岗位 (毕业实习岗位) 上强化训练的技能, 属专业岗位技能。为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我院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结合自身特点, 认真组织调查研究, 并与用人企业共同商讨, 分析各就业岗位的关键能力, 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为主线, 将各门课程的实用技能加以筛选、分类、综合, 构建了学习领域课程教学体系框架, 在框架下建立创新教学“技能包”, 课程依据市场和企业变化而变化, “技能包”体系随学习领域课程变化而变化。采用学习领域“技能包”思想构建的课程体系, 可以根据学习领域课程变化便捷地将技能进行组合。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技能包”体系直接移植到新课程上, 增添该门课程所需要的新的“技能包”, 便可轻易构成新课程“技能包”体系。教学过程针对不同工种对技能的要求分解为一个个看似独立的“技能包”, 学生操作技能以“包”为依托, 教师以发“包”的形式教学, 学生进行收“包”学习, 实践教学以“包”为载体进行考核, 通过包反向确定教学能力和培养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若干学习领域形成“包”与“包”的作用链, 更加细分教学内容, 细化学生实践能力, 明确考核目的。以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为例, 我们构建了含12项专业基础技能的“专业基础技能包”和含7个就业岗位群的“专业岗位技能包”, (如“农机维修岗位技能包”“农机维修电工岗位技能包”“农机营销岗位技能包”“拖拉机驾驶员”岗位技能包、“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岗位技能包”“农机焊工岗位技能包”“农机液压系修理工岗位技能包”) 。“专业岗位技能包”内的技能项目依据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确定, 每项技能由项目知识点、技能点、考核点、培训方法和训练场地等构成。
四、“技能包”的应用
(一) “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我们将“技能包”内技能项目的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具体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在校学习期间。主要利用学校的教学设施, 开展各项技能的训练。“专业基础技能”主要通过实验实习、教学实习、综合实践及专项技能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掌握, 如“农业机械驾驶实训”“行为规范及礼仪训练”等。“专业岗位技能”主要通过“工作过程导向”课程 (如柴油发动机拆装与维修、底盘拆装与维修、农机电路原理与维修、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等) 和专业综合实践进行教学。为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结合本专业工学交替“两轮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搬到教学工场、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 使教学与生产融为一体, 学生与工人融为一体、教师和师傅融为一体。如在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课程中, 第一轮工学交替:第二学年的8、10月份及第三学期的5月份农机作业季节, 学生到学院农场 (耕地150公顷) 进行从耕整地、播种到收获的完整农机作业环节的第一轮生产实践。在每个生产环节的生产实训之前, 安排相关课程的学习及农机驾驶实训, 其中《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课程的学习与校外生产实践交替进行。在生产实践中, 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 使学生具备农业机械驾驶、作业机械操作、简单维护能力。第三学年的8、10月份, 学生到农垦总局引龙河农场和哈尔滨农垦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等校外生产性实习基地进行第二轮顶岗生产实践。在校学习期间, 学生主要进行农机作业标准、农机机务管理、农机新技术等课程的学习, 为第二轮生产实践做准备。在生产实践中学生在实践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农业机械操作、机务管理、农机检修等项目的顶岗生产实践, 强化学生的农机驾驶作业和使用维护、农机标准化作业、机务管理、农机检修和故障排除的能力, 为下一步的选岗实习打下基础。第二轮工学交替:第三学年3月至7月份为选岗实习期, 学校负责为学生提供如农机作业、机务管理、农机营销与售后服务等不同的实习岗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取向及个人专长自主选择,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使“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更加完整、直观、生动, 我们还录制了各项技能培训光盘, 并制作了大量的挂图、教学课件, 购置了相关的影像资料。这些教学材料每天都由教师结合生产过程, 利用生产间隙, 在实训基地的教室, 通过问题释疑, 或以师生讨论的方式进行。
此阶段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岗位参与生产管理的全过程, 在重点训练岗位技能项目的同时, 熟悉生产环境, 学会与人相处, 培养其应对生产中突发事件的能力, 培养爱岗敬业精神。
(二) 过程+结果的考核评定方法
考核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分基础技能项目考核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技能考核。基础技能项目考核具体安排在学生毕业实习 (岗前实训) 前进行, 系成立由专业教师组成的技能考评小组。学生通过专项技能训练后, 在“基础技能包”中任意抽取一个项目考核, 考评教师根据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进行现场打分, 评定基础技能项目考核成绩。“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技能成绩, 即某一岗位技能成绩考核, 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师结合生产实践, 随机、多次考核, 并结合生产过程中的综合表现 (生产纪律、吃苦精神等) 评定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技能成绩。
第二阶段为岗位技能考核。具体安排在学生就业前进行, 主要委托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考核, 学校派出专业教师督考。根据学生顶岗实训的不同内容, 在相应的“岗位技能包”中抽取1~2个项目进行考核。如在收获实习的学生, 就应考核“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岗位技能包”内的技能项目, 其他岗位技能包中的项目不考。岗位技能项目考核成绩, 主要由企业实训指导教师根据技能项目来考核, 结合学生毕业顶岗实训期间的综合表现, 如生产纪律、敬业、吃苦、协作精神等, 进行综合评定。该成绩将作为学校推荐学生就业 (或用人单位聘用) 的依据。
学生学习期间的技能成绩由基础技能项目考核成绩、“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技能考核成绩和毕业顶岗实训时岗位技能考核成绩三方面组成, 学生必须三次考核成绩全部及格, 技能考核方能通过, 否则, 不予毕业。
五、“技能包”的实施保障
(一) 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调整教学计划, 增加实训时间。理论教学以够用、实用为度, 重点阐述与技能相关的基础理论。
1.将“技能包”内的基础技能项目分散到相关课程中, 增加实验实习时间, 通过多次反复训练使学生掌握基础技能。同时, 围绕岗位技能设置相关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
2.按农业生产季节进行生产实习, 将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学生通过顶岗实训不仅掌握了“岗位技能包”内的各项技能, 而且增加了对企业生产全方位的了解, 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 增加了就业机会。
(二) 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拥有一定数量、具有良好实施设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条件。为此, 学院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如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建有各种实验室, 如发动机实训室、底盘实训室、农机电气实训室、农机作业服务站、农机液压实训室, 添置了多种实施设备。同时, 学院和系对外加强与企业合作联系, 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几年来, 学院已与2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为学生毕业实习 (岗前实训) 提供了良好的场地保障。
(三) 建立“双师型”的教师团队
加强“双师型”的教师团队建设, 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保证。然而, 近年来, 高职的扩招, 迫使高职院校大批引进刚毕业的研究生或本科生充实教师队伍。为此, 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 培养、聘用和引进各种应用技术型的教师。
1.培养
学院出台了教师培养计划和考核目标, 要求青年教师通过各种培训途径, 进企业、下基地进行生产实践, 加强技能培训, 掌握“技能包”内各项技能。技能培训考核结果与当年的津贴挂钩。技能考核不合格或不参加培训者, 不得晋升高一级技术职称。之外, 学院还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以“传、帮、带”的形式, 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举办各项教学能力比赛, 如说课比赛、技能比赛、教案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 培养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开展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教思想等方面的教育研讨, 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
2.聘用
学院采用多种途径聘用各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具体办法有:①聘请企业专家做专业带头人, 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及课题研究等工作;②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担任校外实训基地指导教师, 负责指导顶岗实训的学生进行生产实践, 或来校任教, 指导教学实习、综合实践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关键技能的训练;③聘用高校的离退休教师, 担任课程教学, 指导青年教师备课授课, 尤其是实验实习课, 并开设专题讲座, 指导青年教师开展各类课题研究。
3.引进
学院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引进掌握应用技术、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型人才或具有实用技术的能工巧匠, 充实教师队伍, 担任“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或实验实训课程的指导。
六、小结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有利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入, 我们以课程“技能包”为载体, 在学习情境教学过程中将职业资格标准中规范的岗位技能隐含在学习性工作任务之中, 通过阶段性考核、过程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模式, 使得职业资格认证与技能考核成绩评定显现出来, 最终达到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实现“双证融通”。
参考文献
[1]王明海, 韩振生.以“职业能力训练证据包”创新实践教学评价模式.中国高等教育, 2005, 9.
学习领域课程改革论文 篇10
关键词: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各专业基本上还在沿用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是经过多年探索已经成熟的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对某一门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但是现代高职教育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实践环节,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与职业实践相距较远,很难实现高职教育培养职业能力强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必须对原有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借鉴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国内知名学者赵志群教授、姜大员教授率先提出了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构建课程体系”的思想,即要打破传统职业教育学科体系课程,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1 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思路
道桥专业作为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要率先进行教学改革。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构建课程体系的思想,我们确定了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思路,即应从分析路桥施工工作岗位入手,通过市场调研,按照路桥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确定典型的职业行动领域,研究每个岗位将从事的职业行动领域,及每个职业行动领域的实际工作任务,找出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再以形成职业能力为目标,解构原学科课程,横向综合各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按照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对典型的职业行动进行序列化,并结合认知学习的顺序,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2 路桥施工工作岗位及职业行动领域
按照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思路,我们首先分析了路桥施工工作岗位,归纳起来有测量员、技术员、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检测员、养护员、内业员、造价员。通过市场调研,按照路桥工程项目实施过程,我们确定了路桥专业的职业行动领域有路桥施工测量、道路设计、桥涵设计、道路施工、桥梁施工、寒区路桥施工、路桥工程监理、路桥工程造价、路桥工程检测、路桥工程养护、路桥施工管理。
3 各职业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进一步研究,我们认为路桥施工测量的典型工作任务有中线测设、纵断高程测设、路基边桩测设、每层填土挂线测设、桥涵轴线测设、分项工程标高测设、竣工测量的内容及实测。道路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有熟悉当地地理地质水文等自然情况、边坡稳定性分析、道路平纵横断面设计计算、路基路面排水设计、绘制施工图、工程量计算。桥涵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有熟悉当地地理地质水文等自然情况、桥涵的类型及受力分析、基础类型、基础埋深的确定、桥梁孔径的计算、桥涵的设计计算、工程量计算、绘制施工图。道路施工的典型工作任务有熟悉设计文件、参加图纸会审、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桥梁施工的典型工作任务有熟悉设计文件、参加图纸会审、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寒区路桥施工的典型工作任务有熟悉设计文件、参加图纸会审、了解材料性能、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路桥工程监理的典型工作任务有熟悉设计文件、参加图纸会审、审核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质量、投资、进度控制、进行安全管理、信息管理、合同管理。路桥工程造价的典型工作任务有依据施工图纸计算分项工程量并列出清单、查定额并取费、编制工程概预算、编制招投标文件、工程决算。路桥工程检测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施工准备阶段试验检测工作、进行施工全过程的试验检测工作、竣工验收阶段试验检测工作。路桥工程养护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日常养护、病害现象分析、确定维修加固方案和技术实施。路桥施工管理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施工准备工作、施工技术交底、各分项工程施工组织、施工管理方案、施工内业资料的填写与归档。
4 完成各职业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研究表明,完成路桥施工测量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识图与审图的能力、施工技术能力、对路桥工程项目施工测设的能力、仪器的操作检校维修能力。完成道路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道路设计分析与比较能力、运用道路工程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和绘图能力。完成道路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桥涵设计分析与比较能力、运用桥涵工程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和绘图能力。完成道路施工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道路识图与审图能力、合理选用施工机具的能力、道路施工放样能力、道路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道路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能力。完成桥涵施工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桥梁识图与审图能力、合理选用施工机具的能力、桥梁施工放样能力、桥梁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桥梁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能力。完成寒区路桥施工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寒区路桥识图与审图能力、合理选用施工机具的能力、寒区路桥施工放样能力、寒区路桥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寒区路桥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能力。完成工程监理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路桥与寒区路桥识图与审图能力、对路桥施工质量进度投资进行控制的能力、工程造价审核能力、工程合同管理能力、路桥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能力。完成工程造价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路桥与寒区路桥识图与审图能力、编制工程招投标文件能力、编制工程概预算的能力、工程结算能力。完成路桥工程检测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对常用材料进行试验与检测的能力、对路桥工程实体进行检测的能力。完成路桥养护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对一般路桥的养护与维修能力、对旧路桥的改造加固与维修能力、对路桥常见病害的防治能力。完成路桥施工管理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有路桥识图与审图能力、编制路桥施工组织设计能力、路桥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路桥施工技术档案归档能力。
5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解构原学科课程,以职业能力形成为目标,横向综合各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专业课程部分)为《路桥工程测量技术》《道路设计》《桥涵设计》《道路工程施工技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寒区路桥工程施工技术》《路桥工程造价》《路桥工程监理》《路桥养护技术》《路桥工程检测技术》《路桥施工管理》。重构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要求,能够较好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该课程体系将用于我院道桥专业教学中,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将通过信息反馈不断加以完善,使重构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最终实现课程体系和工作岗位相对接,学习领域与职业能力相对应,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融合,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统一。
参考文献
学习领域课程改革论文 篇11
【摘 要】水利水电工程在目前的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深受着各界人士的关注与重视,也是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热门教育专业之一。然而在目前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课程研究和学习领域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缺陷,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就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课程设置现状入手分析,提出了相关改革和完善要点,以供同行工作参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学习领域
近些年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得到了极大的进展,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动可持续社会发展战略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研究总结表明,在目前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为水资源的充分应用和现有的众多社会矛盾解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技术指导依据。但是其在发挥出重大作用和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这种问题的存在不仅造成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应有作用的发挥,也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在目前工作中,做好相关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学习领域研究表现得至关重要,这也是社会发展中研究和探索的焦点话题。
1.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现状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是以培养具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规划、施工、管理、科研和维护一体的综合性应用人才,这也是整个教学领域中最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一个环节。其在学习中,除了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概念之外,还需要在水利水电部门工作的规划、设计、施工等环节深入教学。由于这些工作本身都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工作模式,因此一般来说,学生除了需要在学习中熟悉各种工程必须要掌握的教学知识之外,还需也要针对机械的操作和使用进行管理和教学,这也是目前社会发展中最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环节。
1.1水利水电工作现状
水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一直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这也是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水利水电工作作为目前水资源应用的调配基础,也是利用水资源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核心手段。水利水电建筑作为整个水利工程的核心和主体,其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整个工程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平台。基于这种社会发展现状,水利水电工作建筑管理工作都是极为关键的重要体系,更是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1.2水利水电建筑专业现状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利水电行业的发展极为迅速,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绩。但是截至目前,其中的问题较为严重,各种管理、专业课程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经过系统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其中主要问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2.1专业特点不明晰
在大多数的职业院校教学中,对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与其他的专业特点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在课程设置中,其与建筑专业存在着重大的混淆状态,有的时候还会出现教材与教学方法的互用,甚至是造成了教学体系的模糊方式。尤其是在目前的教学工作体系中,极容易和建筑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等课程相混淆,最终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所云,甚至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混乱和繁杂。这种教学特点的存在造成了学生在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与实际工作要求存在着重大不相符的现象,进而造成高校教育就业率的影响。
1.2.2教学方法极为落后
教学方法落后这一现象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普遍存在,是目前教学高等院校教学中共同存在的一个话题,也是一个普遍性质的难题。在当前的教学工作中,由于学校教师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得多数教师的专业知识掌握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隐患,无法满足和适应时代化发展需要,甚至还有一些学校在教学的时候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为主,这就使得教学方法与时代发展脱轨。
1.3水利水电建筑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
(1)专业定位。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开办最早的专业之一,至今已近80年的办学历史,先后为我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培养了不同层次的毕业生2万余名。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该专业取得了一系列的标志性成果。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具有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及施工组织管理核心职业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人才定位。
在原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建立“大专业、多方向、模块化、动态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根据专业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的原则,建设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大专业),带动专业群各专业(多方向)的建设,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通过课程设置模块化、教学内容职业化、教学组织灵活化、教学过程开放化、教学方式即时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师资队伍“双师”化、实训条件生产化、教学评价社会化,来实现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2课程体系改革。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2.1构建“模块化、动态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2.1.1构建“平台课程+核心技能培训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及施工组织管理3个专业核心能力为切入点,打破知识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素质平台课程+通用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核心技能培训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的模块化、动态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2.1.2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小模块
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职业岗位相关的工种技术等级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有很多种。社会通用工种技术等级证书中有混凝土工、建筑材料试验工、土工试验工等5个工种技术等级证书,同时考虑专业课程建设特点,进行课程设置,采用灵活的小模块进行工种培训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以解决课程设置与多工种、多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之间的矛盾。
2.2建立基于生产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按照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进行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整合以及课程的重组。
3.结束语
随着我国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行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也会对水工专业的课程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无论如何变化,以水电工程建设成为载体来充分的提出专业课程体现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工作这一思想,主张理实兼顾,校企合作,实现了工学结合,解决了教学学、练、做的问题,突出了培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主线,切实落实了素质教学要求,也实现了学校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套和谐的办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学习领域课程改革论文 篇12
近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但是仍然有一些影响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系统性的偏差, 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 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文件中, 又进一步指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 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式从注重外延扩张向注重内涵提升转变过程中, 如何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构建高职课程模式, 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界广大同仁面临的共同课题。
笔者认为,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正面临着一个“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的关键时期,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在指导思想上有别于学习内容分割的模块化而追求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 在课程结构上摒弃了学科结构系统化的原则而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基于能力本位理念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定向, 基于工作过程选择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选择与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传授三者的有机结合, 透射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之光, 对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具有借鉴意义。
一、“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开发
(一)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开发思路。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础是职业工作过程。其基本思路是由与该职业教育行业相关的职业行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导出相关的“学习领域”, 再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这一课程模式开发的基本路径可以简述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根据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开发的思路, 《银行卡业务》课程开发路径可以概括为“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
(二)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开发步骤。
马格德堡大学巴德教授与北威州学校及继续教育研究所合作, 制定了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开发的八个步骤, 依据“八步骤”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开发图, 将《银行卡业务》课程开发步骤归纳为“分析工作过程—确定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等四步骤。
1、分析工作过程, 明确工作任务。
通过分析职业工作过程, 了解和分析该职业教育相应的职业与工作过程的关系, 并明确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银行卡业务”是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 主要体现在临柜业务量、产品市场占有率、售后客户服务等方面。针对“银行卡业务”的特点, 根据银行相关岗位的工作要求, 将“银行卡业务”划分为“银行卡识别”等26个典型工作任务。
2、描述工作任务, 确定行动领域。
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 确定和统计该教育职业所覆盖的职业行动领域的数量和范围, 并根据行动领域描述和界定行动领域的功能和任务。“银行卡业务”所针对的职业是金融机构从事银行卡相关业务的从业人员, 包括一线工作人员、营销人员、后台制卡人员、风险控制人员、客户服务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鉴于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技能人才, 故“行动领域”的确定和描述主要体现在与实际操作业务相关的各个方面, 具体为临柜申请与发卡业务、临柜金融业务、临柜非金融业务、营销服务、风险管理与客户服务等6个行动领域。
3、整合教学过程, 转换学习领域。
每一学习领域一般都以该教育职业相对应的职业行动领域为依据。一个学习领域就是一个学习单元, 其主体内容是职业任务设置与职业行动过程取向的, 也就是说是工作过程导向的, 即以职业行动体系为其主参照系。《银行卡业务》课程以从事银行卡相关业务的工作岗位的6个行动领域为依据, 通过分析职业工作任务和职业工作过程, 在整合教学过程的基础上, 形成学习领域。
4、模拟工作实际, 设计学习情境。
职业教育对象的智力类型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 与“一维”线型的逻辑思维不同, 它是一种面型思维, 至少是“两维”甚至是“三维”的, 总是与情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对知识的选择有明确指向性, 善于获取经验—怎么做和策略—怎样做更好的过程性知识, 而这类知识的获得更是与具体情境紧密相关。显然, 基于这一智力特征, 职业教育的教学应以情境教学为主。《银行卡业务》涉及到临柜申请与发卡业务、临柜金融业务、临柜非金融业务、营销业务、风险管理及客户服务等多个方面, 根据岗位要求和业务类型, 设计八个学习情境和若干个子学习情境。
二、“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实施
(一) 设置教学分组, 发挥群体协同效应。
在《银行卡业务》课程实施过程中, 提出教学分组的概念。所谓“教学小组”是指根据学习情境设计的特点和实训任务的要求, 将学生按照5~10人分组的小群体。
一个优秀的小组, 通过其成员间不同方式、不同类型和不同领域的互动过程, 个体或顺应或驾驭过程的变化, 使各自的优势与能力得以共享与扩展, 实现成员之间的宽容谅解、认可融合, 并通过排除干扰、化解冲突、增进团结、加强合作, 进而实现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的目标, 从而产生“1+1>2”的群体协同效应。当然, 在设置教学小组时, 必须考虑小组稳定、小组人数、小组互动、小组考核等因素。
(二) 突出“行为导向”, 融合多种教学方法。
针对“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 职业学校强调实施“行动导向”教学。“行为导向”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多种课堂教学的模式, 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其中, 项目教学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 即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 都交给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起咨询、指导与解疑的作用;案例教学是在课堂上对实际生活和职业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培养和发展学生决策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模拟教学是营造人为的环境或情境, 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学习职业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事务能力及个性与社会能力, 使其得到真实意义上的职业熏陶与锤炼。
(三) 重视工学结合, 深化教学项目。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高职类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的文件, 结合课程特点, 每个学期均根据实际情况, 实施不同形式的工学结合, 包括理财博览会模式、银行体验模式、课余学生走访模式, 等等。在工学结合过程中, 根据授课学生的专业、授课学生的年级、工学结合形式、工学结合时间等情况, 布置相应的实践性教学项目任务, 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工学结合材料的收集、整理及交流等。
三、“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成效
(一)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探索课程改革新理念和新方法。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彻底突破了“学科体系”的束缚, 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体系中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领域, 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景将其具体化, 以模拟银行从业人员的关联逻辑, 与实际的工作过程“同步”, 将企业的培训计划有机地融入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中, 使职业教育更加贴近生产实践。
(二) 以“行为导向”教学, 开拓培养“核心能力”的新途径。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以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为主, 为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构建了最自然的学习环境。如, 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各个环节中, “任务”是一个没有固定答案、含有未确定因素的、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课题;信息收集, 制订方案, 指导学生如何查找利用资讯并进行问题分析, 了解一些未知的、非确定因素, 学习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用以解决出现的问题, 进行完成任务的方案制定;“工作计划”是对完成任务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制定详细计划;“实施”即进行实际操作;“评价、总结”, 在评价中纠偏并分析问题, 进一步用专业知识或经验来反思完成任务的情况, 并进一步总结提升。
在各个环节中, 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小组, 小组内有合作, 小组间能互助。这样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教师能充分尝试导演和咨询者的角色, 为学生的知识能力、专业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的培养开拓了新的途径。
(三) 以“双师型”教师建设要求, 培养锻炼师资队伍
首先, 教师在实践中接受了先进的职教新理念。从学习领域的构建、课题准备到教学实施, 教师必须深入了解银行等金融机构一线, 了解金融机构的需求、相应规范及具体业务操作等;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处空间环境的改变、角色的调整 (大部分时间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咨询者) , 也让教师更了解学生的情况, 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新的教学方式, 让教师摆脱了专业课程过深过窄的束缚, 在“构建”的“行动”中自觉改变了旧观念, 培养了新形势下满足职业教育要求的能力。
其次, 教学过程也是“双师型”教师培养及成长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了解金融机构的工作情况, 还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去学习整合更广的专业知识, 这是自身学习成长的一部分。专业教师与实训教师的结合, 不仅打破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互独立、互不关联的状态, 在教学中相互学习、促进、取长补短, 理论教师锻炼了技能, 实训教师提高了专业理论水平。
最后, 打破了教师教学“各自为政”的局面。长期以来, 教师的教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且习惯于成为课堂的中心, 按“工作过程”建构新的职教课程逻辑, 课题组教师相互合作交流, 使教授的专业知识更有针对性, 实训教学也增加了“技术含量”。同样, 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增加了大量的交流合作。这样的合作与交流, 构设了一个“社会小环境”, 教师和学生在对此“小环境”的适应中都得到了提高。
(四) 以能力培养为目的, 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下, “明确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模拟的工作环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行动”中的学习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 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 而是完成工作的过程, 学生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同时, 在“工作”过程中, 学生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并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中锻炼社会能力。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下, 课程不再是普遍理论的复制而是特定的个人的事情, 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结果, 更多的是一种过程。特别是由于职业教育的多变量性导致所面临、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不一致、不确定、不稳定和独特性的特点, 只有情境化, 才能运用直觉、类比、隐喻而非普遍规律来处理学习者的“混沌”状态。这昭示着,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序化正处在一个新的突破的前夜。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强调学习者直接“参与”与“经验”获得的重要性, 把工作过程与课堂学习联系起来, 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为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业务经验的获得必须通过业务实践活动的基本假设提供了理论注释和可操作模式, 深化与拓展了“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对我国高职院校重构课程模式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1.
[2]池雪莲.以“学习领域”为核心构建新的电子专业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3.
[3]谢兵.“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7.5.
【学习领域课程改革论文】推荐阅读: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05-19
学习领域构建05-14
学习领域下的教学09-22
教育领域改革06-24
五大领域课程教学10-12
领域课程和整合课程分析材料07-06
金融培训领域课程设置05-08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教学设计》这一课,哪个观点对你印象深刻?给您什么启发或反思?07-11
测绘领域论文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