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风格

2024-09-21

舞蹈风格(精选11篇)

舞蹈风格 篇1

一、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具有民族风情的舞蹈艺术风格与现代意义上的舞蹈有很大的差别, 这不仅是因为地域文化和民族的差异, 更主要的是舞蹈的多种表现形式代表着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解读, 包括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艺术表现。传统的民族风格舞蹈包含着原有民族的基因和文化, 经过不断地演变和现代舞蹈的结合, 既能够体现现代的时尚和风味, 也能保留传统风格上的原汁原味。这种经过提炼和凝结的舞蹈的体态、动律的变化, 要求我们在舞蹈教学中注重对民族舞蹈的理解和糅合, 尤其对其民族性的代表性动作的拆解、呈现, 不能拘泥于舞蹈形式本身, 要深度挖掘和理解民族性的内涵。

(一) 民间舞蹈中的体态和律动表现方式。民间舞蹈的风格本身是指超越了以往现代舞蹈中的一般代表性的动作, 正是因为其独特性, 能够给观众以全新的感官认识, 带动现场氛围, 符合文化气息。以东北二人转为例, 在丢扇子、扭秧歌等带有东北风情的民族舞蹈中, 我们看到演员往往上身相对靠前, 以一种略微倾斜的方式吸引观众注意, 这种独有的本地文化动作凸显了当地人自信、乐观的精神风貌, 利用腿部的走法, 配合相关动作达到律动的效果, 这种体态和动率的相互结合是需要教学过程中严格训练和摘选的, 透过舞蹈动作的精气神, 提升舞蹈的民族性风格。

(二) 民间舞蹈中意念与动作的相互作用。在民间舞蹈训练中, 肢体动作和步骤分解需要时刻提高意识, 有意识的民族性的表现方式和无意识的糅合动作是完全不一样的。首先在舞蹈排练和节奏把控上要留有意识, 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舞者的心态和目标, 另一方面要加强相关的风格性动作衔接, 通过有意识的动作调节不但可以将民族艺术的风韵表现在具体的动作中,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意念习惯, 在不同的动作训练当中广泛应用。教学当中老师必须时刻提醒舞者对民族性的认知和感悟要上升至艺术形态, 讲这种舞蹈的意念和动作相互结合。通过视频学习、动作模仿、细节修正, 不断强化民族性舞姿、舞步的概念, 延伸舞者的学习认知, 巩固他们树立舞蹈民族性的目标。

(三) 民间舞蹈中认同与理解的多维角度。民间舞蹈与一般意义上的舞蹈不同, 它的参考性和审视性具有极高的鉴赏性, 但是由于民族性的含义和理念作为抽象性的认知, 教学者在对民族性的表达和演绎上增加了难度。为了更好地诠释民族舞蹈的多种维度, 一方面我们要加强理念的宣导, 强化舞者对传统文化和概念的认同和理解, 同时结合实际的动作案例、图片欣赏、舞剧鉴定、表现手法、艺术风格, 在实际的审美和鉴赏中培养舞者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不断深掘民族性的风格和特点, 将风格性作为一种活的元素灵活运用, 从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对民间舞蹈进行解读。

二、优化教学方法来理解“风格性”的运用

民族民间舞“风格性”的教学方式归类可以概括为:积累文化、剖析动作、培养情感。通过对理论教学、研究水平、语言表达、舞蹈示范等方面对教师提出要求, 督促现代舞蹈教育工作者继续精进专业知识, 更有效地实施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教学。

(一) 从训练积累的角度来谈。民族舞蹈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 是长期不断积累和发展的产物, 要求教学者在对民族舞蹈的“风格性”研究的过程中, 必须全面掌握理论知识, 同时在日常的学习和训练当中加深功底, 透过“探本求源”的方法, 层层深入, 将舞蹈中的动作和神韵与其长久形成的情感传统与审美特征相结合, 从而将其内在意蕴揭示出来。

(二) 从动作分析的角度来谈。众多资料显示, 我国民间舞蹈多源于对于劳动现象的提取, 关系到人们生活常态的抽象化处理, 教学者应该结合劳动的美感和艺术的特色, 实现舞姿舞步是民间化风格, 同时对典型的体态动作、步调节奏加以把控, 充分给学员以发挥的空间, 加强其表现力。

(三) 从情感培养的角度来谈。我国民间舞蹈寓意着劳动人民安居乐业、怡然自得的生活, 在舞蹈的表现当中带有快乐、舒畅、自然等情感, 这就要教师在分解动作中注意加工, 将理论性的、感官性的内容上升至精神领域, 提升艺术层次, 让学生切身体会情感和动作的融合、历史和动作的结合, 同时在教学中对典型的民间性手法予以解读, 将其历史、文化、情感、表现方式进行统一化处理, 将题材变成动力, 并尽可能在此处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罗雄言.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1.

[2]吴徳岗.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0.

[3]王吉则.我和民族舞蹈[M].拉萨:西藏艺术出版社, 2012.

[4]马力.浅谈古典舞[J].华章, 2011 (02) .

舞蹈风格 篇2

(一)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脱离实际

“风格性”是需要联系当地的实际,它是一种民间风俗习惯与舞蹈艺术融合的产物,目前,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人民生活是不断进步和改变的,如果舞蹈教学脱离了实际,那么舞蹈就会落后于实践,而这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学员的学习兴趣降低。

(二)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舞蹈的导师,如果没有情感,舞蹈就不是舞蹈了,目前舞蹈教学中存在的另一大问题就是对学生的情感培养不到位,那么这在舞蹈表演时就会有部分学生存在对舞蹈的精髓把握不到位,情感表现不出来,或者情感表现错误,这就会导致人们对民间舞蹈丧失信心,同时就算是同一种风格,换首音乐或换个动作,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感情,这就对学生的情感把握有了很高的要求,而现在的学生就缺乏对舞蹈情感的准确把握。

(三)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缺乏创新

在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想要表现“风格性”首先就要在音乐、舞蹈动作、情感等方面进行创新,而现在的舞蹈教学中在这些方面工作做得并不理想,在音乐上仍然以传统慢节奏音乐为主,在舞蹈动作的编排和情感的融合上不能充分表达出来,而且劈叉等动作需要良好的柔韧性和舞蹈功底,这对那些没有舞蹈功底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

二、促进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的措施

(一)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学习,深入民间生活实际

所谓“风格性”就是舞蹈要有自己的特色,而这种特色需要结合民间文化与精神,所以深入民间生活实际就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如何深入民间实际呢?首先,舞蹈教师要带领自己的学生到民间去考察,民间风俗习惯形成于人民的实践,所以要了解人民的生活现状,以便选择适当的音乐和编排合适的动作。其次,要加强与人民的沟通,了解如今他们的精神面貌,了解舞蹈的起源,深刻理解舞蹈的内涵,以达到学生能够正确把握情感的目的。

(二)发挥学生的自我想象力,在舞蹈动作中融入情感

“风格性”的另一表现就是情感,而为了自然的表达情感,发挥想象力是很重要的,因为民间舞蹈不一定都是描述现在的生活,所以在表演舞蹈的时候要身临其境,想象着自己就是民间的人民,如在表演庆祝丰收的舞蹈时,要想象着自己是农民,在看到自己一年来辛苦的成果得到回报时候的那种溢于言表的喜悦,可以与自己辛苦学习舞蹈到获得成功的历程相结合,那么这种喜悦之情通过想象与实际经历的联系表达的会更加自然,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三)引进现代化元素,创造符合时代的新型舞蹈,打造新风格

民间舞蹈的“风格性”另一表现就是创新,让民间舞蹈与时俱进,随着现代舞的兴起,民间舞蹈在受到冲击的同时也有了交流与借鉴的机会,而在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教学中打造新风格,需要融合现代化元素,将现代化元素以传统民间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来,如在选择音乐上可以选择一首既快又慢的曲子,在民间舞蹈中插入适当的街舞,如春晚上小苹果与最炫民族风的结合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时代在发展,要求民间舞蹈进行创新。

三、小结

藏族舞蹈的特征与风格 篇3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天性豪放,生活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藏族历史悠久,早在7世纪初,以松赞干布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吐蕃王朝,并和中原建立了亲密关系。藏族以畜牧和农业为主,具有悠远的文化传统。藏语属汗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本民族文字——藏文,其历史久远,并有丰富的历史文学、藏医等著述。尤其他们的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风格。青海藏族的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各类舞蹈分别有着不同的内容与形式、特征与风格。它既能使人们在尽情歌舞的欢乐中抒发情感,又通过它与神灵沟通企求得到神灵之佑护。藏族民间舞蹈深深植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土中,因此,只要这个民族仍然保留着适于民间舞蹈生存的民俗活动空间,那么民间舞蹈将会传延下去,并焕发生机。

(一)藏族民舞的分类及其特征

青海藏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从歌舞的形式进行划分,基本上可分为“民间歌舞”与“宗教舞蹈”两大类。也可细分为“谐”、“卓” “热巴”和“羌姆”等类。凡以歌舞为主的集体自娱性圆圈舞蹈,一般被泛称为“谐”;而在圆圈歌舞中,具有较强表演性的集体舞,则被人们一般泛称为“卓”。此外,在具有表演性的“卓”中,经常可以看到以各种“鼓”作为舞具进行的舞蹈。

《谐》是为人们熟悉的藏族舞蹈《弦子》。这种民间自娱性舞蹈,舞姿最富魅力和潇洒,还要数巴塘地区的《弦子》。因此,现在人们只要一提《弦子》,便加入了地名为“巴塘”。《巴塘弦子》的舞姿圆润、狂放而流畅。在音量不大,但清晰、婉转的琴声下,舞队忽而聚拢忽而散开,忽而跟随着领舞绕行,好似游龙摆尾,忽而又成圆圈扬袖旋转,如同白莲初绽。此外,由拖步、晃袖、点步转身及模拟孔雀等姿态动作的穿插、组合下,使整个舞蹈语汇丰富、姿态潇洒。

《卓》被藏族一般泛指为“表演性的圆圈歌舞”。而其中不少“卓”中,都有不同“鼓舞”的表演。藏族自古认为,“鼓”能给人带来吉祥与欢乐,是求得神灵祝福所不可或缺的器具,而在一些祭祀和节日舞蹈中,必须要进行击鼓作舞的表演。《热巴卓》和《热巴》都属于“卓”中的表演性民间舞蹈。除藏族之外,不少人难以分辨二者间的相互关系。

《热巴》是指过去流浪艺人卖艺为生,所表演的杂艺歌舞节目。“热巴”一词,意为“流浪艺人”、也是人们对其表演形式的称谓。过去,一些生活困难的舞蹈能手,常以本家族为主、或自由结合组成演出班子,并由一名老艺人作领班,到各地流动演出。由于他们要以此为生,表演带有卖艺的性质,所以经过不断地演出,每个艺人都有较高的表演水平和专长。其中包含“民间歌舞”、“铃鼓舞”和有一定情节的“杂曲表演”三部分,其舞种也同样流传在青海广大的藏区。

《羌姆》是藏族寺院的舞蹈,每逢重大宗教节日,喇嘛寺都要举行“跳神”活动。在唢呐、蟒筒、长号、鼓钹齐鸣之中,表演者头戴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装扮成众神列队绕场一周,揭开序幕。然后陆续表演《凶神舞》、《骷髅舞》、《牛神舞》、《鹿神舞》、《喜乐神舞》和《护法神舞》等,每段舞蹈都有一定的宗教内容。

青海藏族舞蹈作为舞台表演的民间艺术,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在青海广大藏区,人们每当听到他们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藏族民间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如在表演过程中那犹如雄鹰展翅,更像神鸟飞翔的舞姿使人心旷神怡;那松胯、弓腰、曲背等常见的基本动作,以及在高潮时高呼“哦呀—”(好啊),随即互相扶腰,齐跳《骑令皆模》的舞蹈,两脚交换作,低跨腿快踢出”的动作,以抒发欢快的心情和美好的愿望。形成了融合农、牧、宗教三者为一体的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和高原农牧文化的舞蹈形式。它与高原生存环境中的劳动生活,虔诚的宗教心理、宗教礼仪及习俗有密切关系。从舞蹈角度来看,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颤、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它具有劳动生活形成的身体各部分协调的美,带有艺术性的创造。如锅庄舞者腰部多合着节奏,规律地起伏颤动,膝部松弛和腰、胯动作的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动律,给人安详和谐的美感。但是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语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藏民族的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歌舞;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这些舞种虽表现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和技巧却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和节奏风格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另外,它们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

(二)藏族民舞的表演风格

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谐”、贡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不是表现背东西的舞蹈,这一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从舞蹈学角度分析,向前微俯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

此外,气息的运用也是藏族舞蹈中的一大特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藏族民间舞蹈的动律与风韵,内在美与舞姿美的融合,都是通过特有的呼吸方法协调一致,最终达到艺术之升华。藏族民间舞蹈表现感情之奔放、含蓄、热情、沉着,以及节奏之明快、缓慢,都是通过气息的运用带膝部的屈伸和步法,并贯注全身,构成舞姿造型的流动和延续性。

藏传佛教在祭祀礼仪中,采用头戴各种神祗面具,吸收大量藏族民间舞蹈成份而编排的程式性舞段,成为宗教本身和藏民用来驱鬼求神、造福来世、宣扬佛法天命、解说因果关系和表演佛经故事等的宗教舞蹈。这种祭祀舞蹈,被后来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所采用,称其为《羌姆》。《羌姆》中的舞蹈,包括民间“鸟冠虎带击鼓”的大型“巫舞”。舞蹈多由“拟兽舞”和“法器舞”混杂而成。表演时,没有歌唱,气氛庄严、肃穆,具有很大的威慑力,青海地区又称作“跳欠”。每逢释迦牟尼的诞辰、藏历新年以及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教节日,青海各大藏传佛教寺院,如塔尔寺、隆务寺等,都要举行盛大的《羌姆》活动。

随着唢呐、法号、螺号、鼓钹等奏出的洪亮而庄严的乐曲。担任《羌姆》表演的老少喇嘛们,头戴各种神、兽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按照神位的高低顺序出场。在震撼人心的祭祀乐曲伴奏下,这些“鸟冠虎带”的诸神一边接受着信徒们的伏地磕拜,一边列队环绕寺院表演场地,扬手、提足地旋转前进,以此作为整个《羌姆》活动的序幕。紧接着一组组具有专题宗教内容的神祇舞蹈,如突出显示神灵无上威力的“法神舞”、“凶神舞”、“金刚神舞”,表现地狱中小精灵们相互玩耍、嬉戏的“骷髅舞”,为人间带来福禄的“鹿神舞”,以及表演佛经中“舍身饲虎”、“因果报应”等佛经故事的舞段,令人目不暇接。在这诸多的神兽舞蹈中,要数“骷髅舞”和“鹿神舞”最为活泼可爱、舞蹈性最强,也最受观众的喜爱。虽然这两个舞蹈也是宗教舞蹈,但却丝毫没有宗教桎梏下的肃穆、阴森感。为了活跃气氛,在连续的节目间隙,时而还插入由僧侣们进行摔跤、角斗等表演兼比赛的活动来娱乐民众。

有不少人认为目前的藏族民间舞太守旧,没有突破人旧模式了,许多已经加以改进的具有所谓“现代意识”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中我们的确看不到新意,有的只是一些形式上、表达上的创新,脱离了现代的审美要求。因此,若要在原有的舞蹈上有所突破,就要加强其时代感,保持其新鲜活力。那我们可以试想如果过分强调“原生态”会不会太过于保守,反而阻碍了它的发展呢?而又有一部分的人会说了:但你能说《酥油飘香》它不“原生态”吗?是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原生态”并非将最原始的东西放到舞台上面,民间的原生态舞蹈,一直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可挖掘性,而我们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

舞蹈教学中如何保存民族舞蹈风格 篇4

一、强化教育观念, 保存民族舞蹈风格

教师是学生知识的引导者, 现代教育是学生与教师一体化成长的教育。舞蹈是一种视觉形成的艺术, 人体活动的艺术。各民族舞蹈的风格是人们长期的生活方式, 社会结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诸多方面综合之后形成的, 教师只有对民族舞蹈属性深层次的把握, 才能将其融会贯通。在教学中应贯彻多元化的教学观念, 教师将知识经验的积累、技术经验的积累综合地表现在教学中, 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形象及形象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现代教育观要求我们, 除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更要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要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事业, 启发学生深层次地研究民族舞蹈风格, 而不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模拟。如在维族舞蹈教学中, 学生了解到多层次、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情趣使维族舞蹈已不是原始和原形的反映, 而是给以艺术典型化的概括和升华。如舞蹈中的摇身晃头、移动颈项、托帽式、扶胸礼等动作, 显然是从生活中提炼后升华为典型化的舞蹈语汇。维族舞蹈的这一特点贯穿各个部位, 如脚、膝、腿、躯干、腰、胸、臂、腕、手、颈、头、眼等诸多地方无一没有特殊要求, 从而形成维族舞蹈的体态、神态、动态、动感、力感等独到之处。这一切构成了维族舞蹈结构的多样、多面、多层次、多变化, 但又统一于一种民族风格之中。浑然一体, 鲜明独特, 是维族舞蹈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在把握了舞蹈整体风格之后鼓励学生在继承传统的民族舞蹈风格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从而达到体现舞蹈动作、表现舞蹈感情、获取舞蹈知识的目的, 才能培养出“广博其知识, 完善其专业, 高尚其志趣, 澄清其品格”的复合型人才。

二、通过比较鉴别, 保存民族舞蹈风格

将一事物与其他事物比较时, 人的思维往往是比较活跃的, 记忆效果也是最好的。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将多种民族舞蹈风格进行比较鉴别, 不仅能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 而且对不同地区、不同流派的民族舞蹈有着较敏感的辨别力、接受力和表现力。例如:在学习维族舞蹈的“微颤摇身动律”时, 强调把握好膝部既有控制又富有内涵的弹性, 强调动律中“微颤而不窜”, 从而凸显维族舞蹈腰背挺拔的体态。又如: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藏族舞蹈中的颤膝动律以及基本步、抬踏步、嘀嗒步等动作中的两腿颤撩、松腰松胯等等。分析不同民族的舞步在膝关节上的不同运用, 并加以比较, 能加快学生的理解能力, 区分舞蹈风格的不同之处。再比如:学习维吾尔族舞蹈的顺腕时, 将蒙古族舞蹈的硬腕, 让学生加以比较, 理解其中的个性和共性, 即:虽然都是手腕动作, 但各民族有各自的风格、特点。经常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鉴别, 会开发他们的智力, 让学生有独立思维能力, 达到更高的教学目的。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是比较、鉴别、保存民族舞蹈风格奏, 加大了舞蹈课堂密度, 有效地提高了舞蹈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介绍傣族舞蹈“三道弯”的造型美、朝鲜族呼吸与动作的配合、仿鹤的动作与姿态以及蒙古族舞蹈模仿矫健的大雁时。进行具有民族舞蹈特色的课件播放及介绍各民族分布地域、风俗习惯、社会结构等民俗风情的课件播放, 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所学习的民族舞蹈的风格和动作特点, 同时更加明确和直观。从而使教与学融为一体, 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注重教学实践, 保存民族舞蹈风格

教学实践活动, 使学生作为认识主体, 能主动地探索和改造客观的主导活动, 它高于教育认识活动。舞蹈教学以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具体实践为主要特征, 因此教学实践是对学生进行“保存民族舞蹈风格”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开展教学实践, 调动学生自主、主动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首先应注重优秀民族舞蹈作品的欣赏。中国民族舞蹈凸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具有独特灿烂的舞蹈文化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 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并极具感染功能。藏族舞蹈《哈达献给解放军》、维吾尔族舞蹈《摘葡萄》、朝鲜族舞蹈《长鼓舞》、蒙古族舞蹈《盅碗舞》等舞蹈经典作品的欣赏, 不但宣传展示了我国民族舞蹈的辉煌历史, 而且使学生的艺术素养、认知、理解能力得以提高, 并在欣赏中丰富了自己的想象力, 将脑海中多层表象组合在一起, 更好地保存了民族舞蹈的风格。又如当今大力挖掘民族舞蹈的精髓, 应运而生的大型原生态民间歌舞集《云南映象》, 舞剧《八桂大歌》、《印象刘三姐》、《一把酸枣》等优秀的舞蹈作品, 既将各民族的舞蹈得以挖掘、保留和发扬, 又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舞蹈走遍了祖国大地, 走向世界, 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我国的民族舞蹈之花, 以及民族舞蹈为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在教学实践中, 要大力弘扬民族舞蹈文化, 就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让学生了解、学习、掌握更多的民族舞蹈及知识, 让学生“动起来”。如我院定期开展“民族舞蹈知识竞赛”, “民族舞蹈大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用所学过的舞蹈知识和技术技能, 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 学习和编排出极具民族风格的舞蹈作品, 通过教与学的互动, 更好地保存民族舞蹈的风格。

在教学实践中, 还应该让学生“走出去”。为了更好地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将本地区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舞蹈引入课堂, 也是对现有民族舞蹈教学的有益补充。“田野考察教学法”就是让学生深入到民间去考察调研, 让学生时刻感受民族舞蹈与人民生活、地域文化密切相连, 同时还可以实现本地区优秀的、传统的舞蹈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和保护。

进入新世纪, 有众多艺术形式的冲击, 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指导, 以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为目标, 对传统的民族舞蹈文化做认真的剖析、研究, 才能更好地保存民族舞蹈风格, 从而推动民族舞蹈事业的发展。

摘要: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均有着厚重的传统文化, 舞蹈艺术是这光辉历史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在舞蹈教学中, 用现代的教育理念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丰富学生的民族舞蹈知识, 积累学生的民族舞蹈素材, 提高学生对民族舞蹈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从而更好地保存民族舞蹈的风格, 使其传承、发扬、光大。

关键词:民族舞蹈风格,舞蹈教学

参考文献

浅谈各民族舞蹈的风格和鉴赏 篇5

关键词:浅谈 民族 舞蹈 风格 鉴赏

民族舞蹈是代表各个民族的风格特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汉族民间舞、藏族舞、蒙古族舞、维吾尔族舞、傣族舞、彝族舞、朝鲜族舞,这七种民族舞。

一、汉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汉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的有龙舞、狮舞、灯舞、绸舞、秧歌等等。现经专家整理加工已进入课堂的有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

二、 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在素称“世界屋脊”的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上,生活着能歌善舞、具有悠久歌舞传统的藏民族。几百万藏族同胞勤劳、纯朴,善于以歌抒怀,借舞抒情。银白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莽原,正好引吭高歌,河谷飞平坦的坝子上可以尽情欢舞。大 自然 造就了藏族人民优美的歌喉、矫健的体魄,悠久的 历史 文化和豪迈的现实生活则是他们即兴歌舞创作的源泉。人民在歌舞中欢庆佳节,也在歌舞中祭祀祈祷,用歌舞来伴随劳动,也以歌舞赞美爱情与生活,歌舞活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西藏舞蹈与歌唱 艺术 密切结合,以歌中有舞、舞中有歌的独特艺术风格著称。

三、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由于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和受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蒙古族与其他东方民族差异很大,形成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也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的、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他们的民间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鲜明特点,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呈现出一派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气概。

四、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中国 维吾尔族自古居住在中国的西北部新疆,它是我国最大的省区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艺术遗产,其中歌舞艺术更是绚丽多姿,因此自古以来即以“歌舞之乡”著称。维吾尔族舞蹈与其他民间舞蹈一样来自于生活。维吾尔族人民早先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后移居至西域(今新疆),由草原牧骑生活 发展 到地区的农业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信奉过萨满、摩尼、佛、伊斯兰等宗教。这种 经济 生活和宗教文化在维吾尔族舞蹈中留下了多重的文化印迹,使之既有历史中《胡腾》、《胡旋》的风韵,又有薩满跳神的姿态;既有古波斯、阿拉伯舞蹈的神态,又有邻近民族舞风的余味。维吾尔族舞蹈在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乐舞的传统基础上,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过历代新疆各族人民的艺术创造和长期发展与演变,不断追求完善,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深受人民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

五、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傣族主要聚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和德宏自治区以及耿马、孟连自治县等地,那里江河纵横、绿树繁荫,蕴藏着许许多多天然的美丽。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的哺育熏陶下,以及随着社会发展和中原文化和南亚文化的影响,傣族民间舞蹈逐渐形成极具东方韵味的艺术风格。

六、彝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彝族人民居住在我国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他们能歌善舞,有着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就有“烟盒情”、“打歌”、“罗作舞”、“阿细跳月”、“四弦舞”、“花鼓舞”、“铜鼓舞”等等。解放以后,在广大舞蹈工作者的努力下,彝族舞蹈也获得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成为祖国文化百花园的一朵绚丽的鲜花。

七、朝鲜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的朝鲜族人民,勤劳朴实,能歌善舞。他们自古从事农耕劳动,酷爱大自然。他们特别喜爱白鹤,把白鹤作为长寿、幸福的象征。这种民族性格与审美观直接体现在他们的歌舞中,便形成了潇洒、典雅、含蓄、飘逸的独特风韵。朝鲜族传统舞蹈种类繁多、风采各异,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就有“扇子舞”、“纱绢舞”、“农乐舞”、“假面舞”、“长鼓舞”、“钗舞”、“剑舞”、“拍打舞”等十多种。新中国建立以后,在舞蹈艺术家们的努力下,许多民间传统舞蹈被整理创作成为优秀节目,在群众中广为传播。我们可以在舞蹈《顶水舞》、《淘米舞》、《喜悦》、《长白瀑布》等节目中,看到身穿小巧短衣、下着拖地长裙、襟垂飘带的朝鲜族姑娘们翩然起舞的优美形象,在宛若鹤群展翅的舞姿中蕴藉着生生不息的朝鲜民族精神。

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舞蹈不仅娱乐了大家的文化生活,也成为当前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需求,还起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下面来谈谈汉族民间舞的作品赏析。

汉族民间舞蹈就拿《红绸舞》来说,此创作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不久,作品以民间传统舞形式表达了亿万人民翻身作主的喜庆心情,体现了工农大众扬眉吐气、欢欣鼓舞的时代精神。编导在民间秧歌的基础上,注入弹跳的律动,加强动作的热烈欢快的情绪;道具红绸大小8字、横波、立波、肩圈、大车轮的展开,形成了丰富生动、多彩多姿的流动造型;蹦子、射雁、翻身、倒踢紫金冠等传统戏曲语汇的纳入,更增强了整个舞蹈的 艺术 表现力。构思的特点:(1)主次分明,领舞无论在长绸动作难度或空间上都占有突出的地位;(2)热闹而有序,台前、中、后方各成一体,看似杂沓纷乱,却又秩序井然;(3)画面设计别致。

《红绸舞》的服装道具,亦见匠心。作为主要道具的红绸,时而扎成火炬状,时而打开,将编导的意图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服装方面,绿衣与红绸在色彩上形成互补,白衣、黑鞋又与红绸相互映衬,使得整个舞蹈在色调上鲜明开朗,富有层次感。

舞蹈风格 篇6

1.能够产生优美的体态、动律

我国是一个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不同的民族组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同时也促使不同的民间舞蹈的形成。教师在进行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 要想使民间舞蹈很好的生存下去, 就必须将其“风格性”完美的展现出来, 这主要是由于民间舞蹈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 同时还能促使其产生非常优美的体态和动律。

东北扭秧歌是我国比较著名的民间舞蹈之一, 具有独特的民族民间传统特色, 东北扭秧歌对体态的要求是, 上身一直保持着向前倾, 从而确保身体的重心在前方, 这样在扭秧歌过程中无论是出脚还是抬腿都显得非常有力度, 而且还会使膝关节在运动过程中非常有规律, 所以东北扭秧歌对体态、动律的要求是跟当地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反映出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所以教师在东北扭秧歌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 要教会学生们一定要控制好体态和动律, 从而将扭秧歌的每一个动作准确地表现出来。

2.“舞蹈意念”对动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民间舞蹈教学非常重视学生们的感觉, 感觉对学生们学好民间舞蹈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对学生们感觉的培养, 而感觉培养的关键就是对学生们“舞蹈意念”的培养。“舞蹈意念”能够非常准确的反映出舞者的思维、想法, 而这也是只能通过舞者自己才能感觉到、体会到, 由此可见, “舞蹈意念”是一种非常奇妙的现象。很多情况下舞者在完成舞蹈动作时是通过舞者自己的“舞蹈意念”来完成的, 也就是说舞者能够通过“舞蹈意念”将舞蹈融入到自己的灵魂中去, 从而达到完美的舞蹈动作, 这在很大程度上跟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二、针对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教学方法的研究

1.加强对学生们“舞蹈意念”的培养

“舞蹈意念”是舞者完成一个完美舞蹈动作的必然条件。“舞蹈意念”主要是指舞者通过自己的想象, 在自己的内心最深处创造出一个具备优美动作的一种气质和情感。“舞蹈意念”能够将舞者的舞蹈动作跟灵魂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从而使舞者的舞蹈动作达到完美的程度。本文以蒙古族舞蹈为例来详细解释说明, 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 热情奔放, 语汇新颖, 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 热情开朗的性格, 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 步伐轻捷洒脱, 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 刚劲有力之美。蒙古族人民多次抗击外来民族的侵略, 善战、敢于同侵略者做斗争, 同时蒙古族人民也非好客, 性格直爽、热情奔放, 只有深入了解了蒙古族文化, 才能真正理解蒙古族舞蹈的意念, 进而跳出优美而又洒脱的蒙古族舞蹈。

2.加强对学生们情感的培养

民间舞蹈在所有舞蹈中具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自娱性, 民间舞蹈大多是一群当地人聚在一起来跳的, 他们跳舞不是为了给专家、社会大众看, 只是处于自己喜欢才跳的, 并没有其他实质性的目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生们民间舞蹈过程中, 要将学生们的情感充分激发出来, 使学生们在跳民间舞蹈过程中充满活力, 而且学生们在学习民间舞蹈过程中, 还能够充分感受到我国民间舞蹈所具有的独特的民间真情, 进而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们学习民间舞蹈的兴趣, 使学生们学习起来更加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终将学生们的个性发展跟民间舞蹈所蕴含的特殊的民间文化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促使学生们跳出更好的民间舞蹈。

3.提倡展现个性

风格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它是一直不变的, 但是人性却随着人的不同而不同。当前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经变得非常方便和频繁, 人们也会非常容易的看到其它的民间舞蹈, 所以对于人们来说简单的进行模仿已经不是什么难事, 当前的问题是怎么样才能使民间舞蹈更进一步, 不断得到创新。单纯的从风格上来说, 当有一个新的个性加进去的时候, 就会使其产生新的光彩, 所以人们只有不断地经历、体验生活, 才能使自己成为不同个性的人, 舞者要想将民间舞蹈风格演绎的淋漓尽致就必须将自己的个性极致的发挥出来才能实现。所以教师在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对学生们个性的培养, 并且还要让学生们将自己的个性跟民间舞蹈的风格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从而将民间舞蹈风格完美的演绎出来。

结语

总之, 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不同的民族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 展现出来不同的“风格性”, 民间舞蹈更多地是一种传承,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民间舞蹈的风格让学生们充分了解, 从而使学生们对学习民间舞蹈充满兴趣。

摘要:民间舞蹈具有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将民族文化跟舞蹈完美结合在一起, 而民间舞蹈也需要与时俱进, 不断进行创新, 所以就从“风格性”为切入点进行详细的探讨, 在深入分析民间舞蹈“风格性”重要性的基础上, 详细分析了其教学方法。

关键词:舞蹈教学,民间舞蹈,风格性

参考文献

[1]李窦逗高校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性”的教学手法[期刊论文]-华章2014 (24)

浅谈体育舞蹈风格 篇7

1.1 体育舞蹈

体育舞蹈是由属于文艺范畴的舞蹈演变而来的体育项目,它兼有文艺和体育的持点,是介于文艺和体育之间的边缘项目,是以竞赛为目的,具有自娱性和表演观赏性的竞技舞蹈。体育舞蹈包含拉丁舞和标准舞两大舞系,其中,拉丁舞包含桑巴、恰恰、伦巴、斗牛、牛仔五支舞;标准舞包含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五支舞。每支舞具备自身特有的风格特点,伦巴的旖旎缠绵,恰恰的欢快动感,华尔兹的唯美,探戈的抑扬顿挫,给观众带来不同的审美享受。

1.2 本文对“体育舞蹈风格”的释义

有专家指出:体育舞蹈风格不能只局限在体育舞蹈十支舞自身展示的风格特征,更多的是体育舞蹈选手根据每支舞的风格要求在赛场上展现中能有自己突出的特点。本文提出的体育舞蹈风格就是以这个方面为出发点进行的。

2 现阶段对体育舞蹈风格的认识以及研究体育舞蹈风格的重要性

2.1 是一个运动项目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 体育舞蹈运动不仅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而存在,同时它也是一门艺术。体育舞蹈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强调舞者将强烈的主观情感,通过各种不同的姿态,动作,展现出来。因此,展现一种时间和空间中的美。体育舞蹈舞者每个人对生命,对爱情的看法不尽相同。在主观情感上不同的感受会在舞蹈中得到体现。而正是这种不同,最终造成了体育舞蹈风格展示上的不同。这种风格的不同,正是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所必须的,阐释出舞者对生命,对爱情,对心理状态不同的诠释。

2.2 深入了解和研究体育舞蹈风格是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 体育舞蹈虽然在我国只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从尹卫东和龙卫敏首次前往黑池,参加国际最高级别的赛事开始,每年五月份,越来越多的国内选手前往黑池参赛,其中,虽然有陆宁、张丁芳,周吉天、魏丽颖分别在自己的领域中获得了冠军,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发展的巨大进步。但是,国外的体育舞蹈专家一语指出了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员共同欠缺的内容——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员没有属于自己的风格。风格问题制约了我国体育舞蹈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因此,通过什么途径,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舞蹈风格是一项很现实的任务。

3 我国体育舞蹈风格欠缺的原因分析

3.1 历史因素

体育舞蹈运动是从西方国家传入我国的,属于舶来品范畴,体育舞蹈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的。然而很多体育舞蹈选手对西方国家的文化等都不是很了解,作为上层建筑的舞蹈,是一定现实生活的反映,没有体育舞蹈文化的根基,伴随着互联网等多媒体的普及,很多选手学习国外的优秀选手,在展示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看到国外选手的影子。

3.2 现实因素

一支舞蹈展示的好坏,需要裁判进行评判,然而在评判决定权上,我们也没有话语权,每年举办的国际大型赛事,鲜有我国的裁判现场执裁。这个对我国体育舞蹈的风格形成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4 科学研究的现状

笔者查阅了维普中文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体育舞蹈相关文献有1975条,又以体育舞蹈风格为关键词查阅相关论文只有近期发表的一篇文章,因此,对体育舞蹈风格领域的研究较少,本课题的研究具备较高的实践价值。

5 本文研究方法

5.1 访谈法

笔者根据文章的需要,访谈了至今仍然工作在一线的体育舞蹈领域的专家学者,部分专家参与过广州亚运会的体育舞蹈执裁工作。访谈了部分优秀的体育舞蹈运动员,访谈的所有运动员均有十年左右的专业训练经历,参加过国内国际上知名的比赛,随体育舞蹈风格的认识较为全面。根据访谈得出的内容,具备较高的可信度。

5.2 问卷调查法

针对基层的体育舞蹈教师和体育舞蹈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于体育舞蹈风格的认识情况。

6 体育舞蹈风格构成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动作技术基础,音乐的理解和处理,感情的表达方式

6.1 动作技术基础对体育舞蹈风格的影响

动作技术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动作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该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高低。笔者在访谈过程中,各体育舞蹈专家均指出动作技术基础是体育舞蹈风格形成的基础,选手只有在经过8~10年的训练以后才能上升到体育舞蹈风格的层面,足以证明动作技术基础在对体育舞蹈风格的重要作用。体育舞蹈动作基础是由单个动作技术和动作技术环节组成的。单个动作技术的组成是有包含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速率,动作力量和动作节奏的动作要素所组成。这些动作要素在形成单个动作技术的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例如伦巴舞中的方形步,体育舞蹈教师的侧重点会有所差异,一些教师会侧重身体回重心的速度和力量,方形步在做得过程中显得会比较有力度。有的教师会注重身体姿势和动作轨迹,在上重心和回重心的过程中强调线条的拉长和线条的稳定性。不同教师的对基本动作环节的侧重点不同,导致了动作基本结构上的差异,在后面形成的技术组合中,会或多或少的体现出来。

影响动作技术的因素,单从主体方面来说,由于地域的不同,民族的不同,身体条件也会有所差异,在体育舞蹈动作技术优势上也会有所不同,这种优势扩大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一定的技术风格,技术风格是指选手的技术系统,其别于其他选手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技术风格的形成是体育舞蹈风格差异的明显的标志。例如俄罗斯人具备非常好的芭蕾舞素养,这个是由他们的民族性决定的,因此在动作技术过程中非常强调线条的美感,这个是其他国家选手无法比拟优势,最终在体育舞蹈风格中独树一帜,形成了风格鲜明的俄罗斯派,代表人物有:斯拉维克。

6.2 音乐的理解和处理对体育舞蹈风格的影响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蕴含及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音符与音符之间的连接,重叠,产生了高低,强弱,疏密,明暗,起伏等等,与人的脉搏律动以及感情起伏有一定的关联,所以说音乐是可以表达人类感情的,对于体育舞蹈选手来说,对音乐的理解和处理就更加重要了。体育舞蹈的舞种分为拉丁舞系和标准舞系,共十支舞,拉丁舞的音乐比较接近于现代流行音乐,相对来说较为动感。而标准舞系的音乐意境深远,旋律感很强,包容了西方的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富于深度和艺术性,音乐作为舞蹈的灵魂,体育舞蹈选手不仅要求在技艺上具备非常坚实的基础,在音乐的理解和处理上也有很高的要求。这个方面也是我国选手的软肋。很多国际职业顶尖选手,他们不仅是技艺超群的运动员,同时也是音乐的鉴赏专家。由于音乐的构成要素很多,诸如曲式、体裁、和声、配器、调式、调性、节拍、节奏、旋律以及风格特征等。这些艺术上的因素,密切关联着生理,心理,历史,民族,哲学等学科,因此,音乐的理解和处理是相对较为复杂的问题,这个正是我国体育舞蹈选手的不足之处。国外一流的选手在音乐的理解和处理上把握的很不错,以拉丁舞桑巴为例,国外选手在教授桑巴前进走步的时候,将步幅放到很小,这样在节奏的把控上更加容易控制,在强调重拍的同时,非常强调节奏上的四分之三和四分之一的划分。在音乐节奏的处理上,具有典型特征是意大利的选手,在舞蹈过程中节奏多变,因此他们跳舞时会给人感觉非常灵活,给人印象深刻,同时,意大利体育舞蹈也会将其他一些舞蹈门类的动作技术动作和感觉融入到本国的体育舞蹈中,形成了风格鲜明的意大利体育舞蹈风格。

6.3 感情的表达对体育舞蹈风格的影响

沿用我国舞蹈艺术研究会主席欧阳予倩的话说:舞蹈是单独用动作来传达感情的,它所表现的是感情是高度集中的。体育舞蹈作为舞蹈的分支,也是通过体育舞蹈动作在音乐的伴奏下,表露一种感情,或喜或悲,或激昂或低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铁钦纳认为,“感情是带有情感和情绪特征的基本心理过程,如爱、恨、欢乐和悲哀。在体育舞蹈运动中,选手的在音乐的伴奏下,通过合理的表象活动来抒发自身的情感。表象活动对情感活动的作用特点在想象活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在笔者进行访谈的选手全部在舞蹈过程中有想象活动,其想象的内容较多是舞伴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合理的想象在感情的表达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些师从于国外体育舞蹈大师的选手主要也是通过想象这种表象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个是与国内选手相同的。但有学者指出,国内选手在感情的表达上没有国外选手的细腻,较为粗放。这个与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关系的,中国人比较内敛、腼腆,在感情的表达上确实较西方人不同,有些西方选手在舞蹈过程中,会很不自觉的亲吻对方的额头,脸颊,这种现象在国内选手中很少出现。尤其在黑池比赛中,作为以职业组为主的比赛,更加要求选手表达自己对舞蹈的理解,感情的表达一定程度决定了比赛的成绩,因此,如何找到一种适合我国高水平选手的感情表达方式,在形成我国特有的体育舞蹈风格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7 结论与建议

笔者访谈了一些体育舞蹈的专家、学者,总结出体育舞蹈风格主要有动作技术基础、音乐的理解和处理、情感的表达三个方面构成,其中动作技术作为体育舞蹈风格的基础而存在,音乐的理解和处理、情感的表达也是影响体育舞蹈风格的重要因素。据访谈得知,我国体育舞蹈选手的动作技术基础随着几代体育舞蹈人的奋斗,差距日渐缩小,但是风格问题会是今后影响我国体育舞蹈发展的一大瓶颈,加大和深入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纵观全球舞坛,英国的风格强调舞蹈是什么的展现,可能是由于参加的都是职业组选手的缘故,在展现的时候,可能不是速度最快,力量最大,最强调的是你的心理的展现,我要如何舞蹈,在舞蹈过程中如何展示我的心理状态。正如前文所述,俄罗斯国家选手具备较为出色的芭蕾舞功底,因此选择美感做为本国选手发展的一个重点,也形成了本国的特点,再如意大利,在节奏上的出色处理,跳出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风味来,也取得了成功。我国体育舞蹈人也可以结合我国选手的实际,挑出我国选手的长处,加以发展,争取早日形成我国特有的体育舞蹈风格,会对我国体育舞蹈立于世界舞林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张清树.体育舞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隆荫陪,徐尔充.舞蹈艺术概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4]杨仲华.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吴东方.论体育舞蹈音乐的作用及美感的要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

[6]聂军.体育舞蹈教学中的音乐选择及其作用[J].湖北体育科技,2001.

[7]习寿华.体育舞蹈教学训练中的音乐节奏处理[J].体育学刊,2002.

[8]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9]林鲁军原丽英.浅议体育舞蹈美[J].山东体育科技,2002.

浅谈闽东畲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篇8

闽东畲民长期依山而居,山歌是闽东畲民表达内心想法的一种常用方式。不管是在山野田间,还是深处畲族大院,到处都可以听到悠扬的山歌。歌会的时候,畲族人民舞动着身姿,用美妙的歌声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姑娘小伙在歌声中向心上人投去含情脉脉的目光。虽然这些意识形态很平凡,但其已具备表情和动作的因素,确实已具备了舞蹈的前提。其次,闽东畲族舞蹈动作的形成也受劳动生活的深远影响。闽东地区多为丘陵地貌,畲族同胞长期居住在深山,狩猎是他们生活的主要来源,甚至明清时期狩猎在闽东畲民的生活中仍占据重要地位。闽东畲族舞蹈中的“猎步”就是依照祖先狩猎时时快时慢的躲闪动作而形成的舞步,而基本舞步“悠荡步”和“坐蹲步”则是分别根据居山生活中赶鸟兽和扛木挑担的动作姿态形成的。

二、闽东畲族舞蹈的现存种类

(一)节俗舞蹈。闽东畲民的主要节日有春节、“二月二”会亲节、“三月三”乌饭节、农历四月的分龙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等。我们将这些节日中所跳的舞蹈按其内容和形式分为两类,即宗教祭祀性舞蹈和习俗社交性舞蹈。宗教祭祀性舞蹈较著名的有《迎祖舞》《铃刀舞》《传师学师舞》习俗社交性舞蹈较著名的有《竹节舞》《迎客舞》。

(二)劳动舞蹈。闽东畲民大都能歌善舞,同时又长期依山而居,在不间断的生产劳作中创作了许多反映生产劳动类型舞蹈,其中较著名的有反应畲族祖先狩猎情景的舞蹈《猎步舞》和反映畲族种竹及用竹造纸过程的舞蹈《栽竹舞》。

(三)体育舞蹈。闽东畲民长期居住在山林中,由于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的特殊性,需要健壮的体格,在春秋战国时期,闽东畲民就开始学习拳术,并且因地制宜运用劳动生活工具进行娱乐健身,在生产劳动过程逐渐形成从娱乐游戏到竞技比赛。极具闽东畲族文化特色的体育舞蹈《打枪担》《打尺寸》《赛海马》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闽东畲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一)形态及动作特点。闽东畲族舞蹈有着自己独特的形态和特征,它的主要表现动作分为手、脚、身三个主要部分。其中,手是使用手腕和手指,在舞蹈中配合身体表达出富有鲜明地域特征的肢体语言,比如闽东畲族的《手指舞》。脚,主要是以蹬、进、退、蹲位基本步伐,比如《猎步舞》。畲族一直都与汉族杂居,汉化程度深,其舞蹈语汇较少,基本舞步只有“坐蹲步”和“悠荡步”两种。所谓“悠荡步”是根据赶走鸟兽的动作形成的,即一脚稍屈,一脚勾小腿至前,同时双手自然向前摆;所谓“坐蹲步”是根据“山哈”们居山生活中挑担登山或扛木头的姿态形成的,即用一脚着地,双膝向下微微颤动。

(二)与民歌配合紧密。畲族语言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字记述体系,“以歌代言”是畲民的主要交流形式,畲族的历史文化渊源传承均由畲歌代代相传,民俗祭祀、婚丧嫁娶等民俗礼仪也均在畲歌中记载流转。闽东地区畲族“三月三”等畲族节日的主要活动形式为对歌,因此它也叫“对歌节”,而许多畲歌都有舞蹈动作相伴,闽东地区畲族“出嫁歌”的“抢亲”、“采茶歌”的“请茶”“泡茶”“端茶”等,都是由歌生舞,因歌而舞,由此可见闽东畲族舞蹈在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畲歌而生的。

(三)传承和发展的特殊性。闽东畲族民间舞蹈代代传承,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歌场传承;二是家庭世代传承;三是师承;四是手抄歌本传承;五是创作传承;六是祭祀仪式等活动中传承。随着现代文明的进程,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在闽东地区,像畲族舞蹈这类以民俗仪式为载体的民间舞蹈,由于仪式活动淡化或不复存在而逐渐消失或已经消失,其所依附的民俗仪式在减少,规模、范围在缩小甚至停止。另一方面,具备畲族舞蹈这些“活态”的民间传承人越来越少,大多数民间艺人都已经六七十岁了,大部分民间艺人由于受到教育程度的影响,虽然对本民族的舞蹈有着深厚的情感,却对深入的研究工作束手无策,这也是抢救这一文化遗产艺术所急需面临的问题。

摘要:本文以闽东地区畲族舞蹈为研究对象,从舞蹈动作起源、现存类型、文化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闽东地区畲族舞蹈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闽东,畲族舞蹈,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雷弯山.畲族风情[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353-356.

[2]张奇.舞蹈的民族风格[J].舞蹈艺术,1984,(9):24-28.

[3]张俊杰.民族民间舞蹈道具剖析[J].舞蹈艺术,1986,(15):158-164.

[4]格罗塞,蔡慕晖.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70.

浅谈朝鲜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篇9

一、朝鲜族舞蹈的历史文化概述

朝鲜族民间舞蹈主要流传在中国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与黑龙江、辽宁等省, 是在古朝鲜、扶余、高句丽及朝鲜半岛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朝鲜人民从明、清时代开始陆续从朝鲜半岛迁来, 同时将朝鲜民族固有的民俗舞蹈引入。他们在艰苦创业的日子里, 每天劳作之余还要相聚篝火旁, 进行歌舞表演以此来消除耕作的辛劳, 同时尽情的憧憬美未来美好的生活。其民间舞蹈动作比较单纯, 仿佛就是民间劳作时的基本动作移植, 具有鲜明的农耕劳动特征, 后又在我国东北的特定环境中, 育成具有典雅风韵、内敛等特色的舞蹈。舞蹈中蕴含着朝鲜民族艰苦创业、思念家乡和天生乐观向上的民俗意识。时至今日, 做为我国五大民族舞蹈之一的朝鲜舞, 仍受到中外人士的喜爱与赞美。

二、朝鲜族舞蹈风格特征

舞蹈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是人们按照艺术规律, 根据人们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 对客观社会生活进行概括、提炼、加工、想象的一种创造性的反映。朝鲜族舞蹈亦是如此, 受现实的审美影响, 在经过长期艰苦抗争的生活里, 呈现的一种内敛、含蓄的审美特征。

(一) 内敛含蓄的动律特征

朝鲜民族曾多次遭受外来侵略和长期抗暴斗争, 使他们形成了坚韧自强心理。同时, 中国的儒家思想文化的内涵“义、礼、孝”, 成为了朝鲜人民的主要思想道德观念,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形成朝鲜人民质朴、内敛、典雅的性格特征。并且朝鲜族妇女因受束胸服饰的影响, 人们在跳舞时, 常常保持着一种含而不露的体态, 做动作时视线往回看。从整体上, 朝鲜舞蹈把细腻、含蓄、优雅、缓慢、祥和、稳重等众多表演内涵统一起来, 从而形成了朝鲜舞蹈内敛、含蓄的动律特征。

此外, 朝鲜人民崇尚鹤, 因为对鹤的喜爱, 在朝鲜舞蹈中, 基本运用仙鹤式的步调和杨柳式的身条, 简称“柳手鹤步”。要求表演者内外结合、动静结合, 用呼吸作为动力带动全身, 表现朝鲜舞蹈独特的韧性动律、顿的动律和弹的动律以及含的动律。使舞蹈动作更能表现出朝鲜舞蹈的内在动感美。

(二) 动静相宜的长短特点

朝鲜族民间舞蹈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奏型, 其把不同节拍形成的节奏型称作“长短”, 如“古格里长短”“安旦长短”“扎津古格里长短”等。长短一词是朝鲜语“zhangdan”的音译, 它包括有:节拍、速度、抑扬、风格等含义。每种“长短”都是伴奏者通过仗鼓所表现的艺术创造, 它有着特定的鼓点与击打方法和与之相应的舞蹈动作。

在朝鲜族舞蹈中, 可以通过特有的节奏形式和呼吸方法及气息的运用, 表达不同风格的舞蹈内在美与舞姿美。如“古格里长短”, 每小节12/8拍, 属于节奏平均而缓慢的三拍子节奏。舞蹈主要以长呼吸为主要形式, 以气息的运用带动膝盖的屈伸与步法, 并贯穿与身体的各个部位, 使动作具有连贯性, 同时构成了舞姿的流动性与延续性。每个动作都具有内在的韧性, 并强调与呼吸的协调配合。古格里长短舞蹈的呼吸动律既柔韧、优美又有内在的收缩力, 气息连绵不断, 动作舒展、情绪饱满, 充分地体现了朝鲜族内在含蓄和柔韧文静的风格特点。

除此之外, 与“古格里长短”风格相反的“安旦长短”给人情绪昂扬且潇洒之感, 并洋溢着一种和睦、欢畅的喜气气氛。舞蹈借助长短节奏的强、弱特点, 让其舞蹈动作短促而不失力度, 使动作的动律具有一定的停顿性与跳跃性。舞蹈中先吸气后收气或先呼气后闭气的呼吸方法, 使舞蹈动作的停顿感与节奏密切配合。舞蹈动作的停顿是由内至外的形成, 舞蹈动作的停顿虽然在形态上是停滞的, 因呼吸的作用, 使停顿的动律产生静中带动的效果。

(三) 丰富多彩的舞蹈表演形式

朝鲜族舞蹈形式丰富多彩, 如:农乐舞、纱帽舞、长鼓舞、假面舞和扇舞等。在朝鲜族民间舞蹈中, 最具典型代表的就是“农乐舞”, 其创始于古代祭祀和狩猎活动, 后发展成为农业劳作的自娱性舞蹈形式。

农乐舞可是说是朝鲜道具舞蹈的一个大融合, 包括了长鼓舞、象帽舞、扁鼓舞、假面舞、扇舞等多种道具舞蹈。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象帽舞, 它流传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汪清县一带, 是朝鲜族富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形式, 也是古代农业丰收后, 人们聚集饮酒、歌舞娱乐的遗风, 深受朝鲜族居民喜爱。舞者戴特制的头盔, 上有可以旋绕的长缨, 舞时以颈项的力量摆动头部使长缨在头顶、身侧旋绕飞舞。手中击打小鼓, 以喜鹊步跳跃前进, 如腾空遥射, 如冲锋向前, 头上的长缨不断旋绕, 每逢节日、庆典等特殊日子, 朝鲜人民就跳起欢快的舞蹈, 摇动色彩缤纷的象帽, 充分表现出朝鲜族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

此外, 值得一提的还有长鼓舞, 也称“杖鼓舞”, 备受朝鲜族人民的珍爱, 也最为大众所熟悉, 有男、女长鼓舞、双人长鼓舞及长鼓群舞等多种形式。表演者身挎长鼓, 右手持竹键敲打高音部鼓面, 左手用掌拍低音部鼓面, 以边跳边敲鼓的形式表演。动作以柔软的扛手、伸肩、鹊雀步等为主, 要求舞者身、鼓、神融为体, 高度协调统一,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观赏性, 给人以视觉的美感。

浅谈维族舞蹈的地域性音乐风格 篇10

关键词:维族舞蹈;地域性;音乐风格

一、维吾尔族舞蹈的类型

1.自娱性民间舞蹈。维吾尔族人热情奔放,在重大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他们常常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像这类以娱乐为目的舞蹈,旨在表达欢快之情,而不是以演出或礼教等为目的的舞蹈,叫做自娱性的舞蹈。自娱性民间舞蹈的特点:其一、它在各个民族中广泛存在;其二:各民族的自娱性民间舞蹈由民众广泛参与。“赛乃姆”——在当地民众中流行最为普遍的一种舞蹈。“赛乃姆”在维吾尔族语言中是“美好”的意思,有女神、偶像等语意。在音乐中是把多首歌曲连缀而成的歌舞音乐。“多郎舞”一般难度较大,广泛流传于塔里木盆地西沿、叶尔羌河畔的麦盖提、巴楚、莎车、阿瓦提一带, 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2.礼俗性民间舞蹈。维吾尔本身就是“联合、协助”之义,由于地处祖国的西北疆,她处于一个复杂的宗教信仰氛围中。这个区域向北信奉萨满教,向西盛行印度教、佛教,周围还受波斯的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的影响。维吾尔族人信奉的原始宗教是萨满教,原始的萨满舞是一种巫舞,与萨满跳神活动有关,后来的演化过程中,加入大量西域舞蹈,才演化成目前极具观赏价值的舞蹈。

3.表演性民间舞蹈。维吾尔族著名舞蹈家康巴尔汗,她是现代维吾尔族舞蹈的集大成者。她把自然状态下的维吾尔族舞蹈加工提炼,成为精美的舞台艺术,提升了新疆舞的艺术价值。像著名的《盘子舞》、《林帕特》等艺术奇葩都是她成功的杰作。 她在维族舞蹈的自由奔放与古典芭蕾端庄高雅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在音乐与舞蹈之间找到融合点,使音乐、舞蹈、舞姿达到美的意境,轻盈流畅,又潇洒俊逸,使感情表达自然流畅。

二、维吾尔族舞蹈的地域文化特点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是古代欧亚大陆南来北往、东行西去的必经之地,由于这种特殊地理位置,新疆自古就溶汇于各地的多种文化,吸取了其精华。除中原文化外,还有中亚文化、印度佛教文化和匈奴、鲜卑西侵带入的萨满文化。这些不同地域舞蹈的风格特点的形成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例如哈密、吐鲁番地区因为靠近河西走廊,音乐会带着甘肃的秦腔味。喀什,阿克苏地区因为人们大多住在戈壁,很少与外面的人接触,偶尔来客人会很高兴,在他们的舞蹈中表现出了热情奔放,和大气的感觉;库尔勒地区历来是经过南疆的必经之路,这样的地理环境反映在舞蹈中则体现出稳重、富有内涵的特点。从具体的舞蹈动作上来讲,比如库尔勒赛乃姆就比较重内在的感觉,对话式的交流比较多,动作幅度不大比较稳。在库尔勒赛乃姆中男性的动作风格十分沉稳,高低分明,身体下沉的动作很明显;而女性的舞蹈肩部晃动多,在舞蹈的表演当中经常出现抓袖子的动作;哈密赛乃姆中脚后跟用得比较多比较有代表性,表演时多用5/8节奏;和田赛乃姆的风格比较稳。伊犁乃姆在动作上比喀什赛乃姆更大气和洋气,我们在舞台上大多用的都是伊犁的手形和舞姿;而喀什赛乃姆随意性比较大,手可以随意摆动。

三、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1.节奏特点。新疆舞中的伴奏音乐节奏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强拍弱化、弱拍强化。通过附点、切分音等打破原本中规中矩的节奏,以突出民族风韵,如在舞蹈中运用很多的绕腕、三步一抬等动作,都是在弱拍做的。在新疆舞中,音乐的节奏与舞蹈的力度、快慢、幅度大小等因素配合默契,形成独特的风格。以赛乃姆节奏为例,此种节奏的特点是切分音与附点的运用,在“滑冲步”中多见,脚步向斜前方迈开并配合上手摊开配合打破平稳节奏后的“强拍(强位)”,右脚跟进、轻点转身来配合弱拍(弱位)。舞蹈的呼吸、情感与节奏结合在一起,富有动感。

2.动律特点。动律相当于音乐中的“乐节”,是构成音乐的最小单位,在音乐中贯穿始终,富有典型性。所谓舞蹈的动律,也不是舞蹈中的段落,而是舞蹈中构成舞蹈形象的最小、最核心的动作组合。“微颤”是维吾尔族舞蹈中典型的动作,常见于在舞蹈中连续性的微颤和动作变换之前瞬间的微颤。舞蹈中连续的微颤多用于平稳的节奏中,如中老年舞蹈中,它使舞蹈动作点线结合、柔和细腻;变换动作之前的微颤是动作衔接灵活、自然,如多郎舞中的“奇克多曼”中有明显的运用。

3.舞姿造型特点。维吾尔族的舞蹈充分运用身体的各个环节,上从头、肩、腰,下到腿膝、脚,再到手腕、甚至手指等各个部位运用都很灵活,眼神要求灵活,善于运用各种装饰性动作,例如打响指、移颈、翻腕这些典型的维族舞蹈动作。舞蹈家康巴尔汗把维吾尔族舞蹈推向规范化,并确定了舞姿造型的基本特征:昂首、挺胸、立腰,这三点基本特征贯穿舞蹈始末,使动作繁复的维族舞蹈自成一体,细腻而不琐碎。这些造型特点综合起来,造就了维族舞既蹈热情活泼,又沉稳细腻的风格。

4.技巧特点。维族舞蹈继承了西域舞蹈舞姿轻盈、腰部柔软的特点。腰功中运用最常见的是侧闪腰,另外,还有快速的软腰和慢速的控腰都别具特色。维族舞蹈多以快速旋转推向高潮,旋转要求快速并不断变化舞姿造型,并且在快速的旋转中戛然而止,是一项高难度的舞蹈技巧。旋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舞蹈,要求启动“快而强劲”,停止要“骤然而稳健”。

维族舞蹈中的移颈配合眼神的动作技巧风趣,是维族舞蹈的典型动作;舞蹈富有强烈的律动感,在舞蹈中配合打响指,更为舞蹈增加了风趣活泼的特点。

四、维族舞蹈技巧中的旋转

维族舞蹈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舞蹈使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富有动感,如上挑的眉毛,灵活的手腕,微颤的双膝,轻耸的肩膀,移动自由的脖颈等。而旋转在舞蹈中强化了这种动感,升华了舞蹈的艺术魅力。在维族舞蹈中的旋转形式多种多样,有流动的快速平转、各种舞姿转、夏克转、流动中的下旁腰立转、快速跪立转、旋转闪腰、单步跳转等。如《摘葡萄》中以快速的旋转来突出收获后的喜悦,轻快急促的鼓点恰恰迎合了舞蹈的情绪,让观众深刻的体会到那是收获的姑娘的欢乐的情不自禁的流露。由于旋转具有技术性和优美的形式,所以动作本身也具有审美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如维族舞蹈中只要有“跪”的技巧出现,就多用“转”来衔接,两个动作交替使用,讲究“转”的快速完成和跪步造型的停顿,从中体现了维族舞蹈旋转中戛然而止的风格特点。像这种快速、短促、有力的旋转在维族舞中最常见。它所表现出的是持续的兴奋状态。在旋转的舞姿方面最能体现维族舞蹈特点的是旋转闪腰, 它是最常用的姿态,它的特点是在起动时略用闪腰摆开辫子,使在转动中的辫子随风飘洒,而转时多用胸腰和后侧腰,每当结束转以前都向上挑胸闪腰,形成回旋迎风的动感特点,而结束前的动感风格最为鲜明。

综上所述,可见旋转是维族舞中表现力最强、最有特色的动作,正是独特的快速、多姿、戛然而止的旋转使维族舞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因此可以当之无愧地被授予“旋转的舞蹈”的别称。

【参考文献】

[1]周菁保.新疆舞蹈的溯源[J].舞蹈艺术,1983

[2]刘学杰.乐舞新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01)

[3]李才秀.维吾尔族民间舞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12)

浅谈藏族舞蹈的文化和风格特点 篇11

关键词:藏族舞蹈,文化,风格,地域

一、藏族悠久的文化历史

藏族具有神秘色彩, 有着浓郁的地域风情。雅鲁藏布江中是藏族先民很久以前就居住的两岸, 在6世纪建立奴隶王朝, 称为“博”。在藏族, 畜牧文化较为发达, 藏族文化也有文学艺术和医药文化, 同时具有很高的成就, 藏族有自己的固有民族特点, 比如语言文字, 比如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族与祖国的经济联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藏文的使用与传播, 随后, 藏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联姻, 也促进了藏族文化的发展。藏族文化的发展是随着先进的封建文化, 以及各种艺技的进入丰富起来, 使得整个藏族文化, 在吸收中原文化的基础之上, 而展现自己独特的民族艺术活力, 使得藏族的经济文化都发展较快。藏族人民对大成佛教十分信仰, 这种舞蹈形式展现的是歌舞。在歌舞中自然而然会有不少宗教成分, 其所体现的是人们对宗教的理念与态度。

二、藏族环境和人们生活习惯的特点与舞蹈的关系

藏族作为我国的古老民族。其地域环境较为特殊, 有着广阔的草原, 生产过程中也主要是以牧业为主, 其中青藏高原被人们称作“世界屋脊”, 有着十分雄伟的高山, 以及名山众多, 为很多佛教徒向往。藏族的文化历史较为悠久, 艺术表达了藏族的热情与文化特色, 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 由于常年面对那些冰封的雪岭, 以及瞬息万变的完美景象, 将会产生十分美好的神奇幻想。藏族的自然环境特殊, 藏族人民不管是用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活着, 都不能够脱离自己和自然环境的联系, 他们二者之间相互依存, 同时互相影响着, 养成了高原人民淳朴豪放的个性, 同时形成了特定的民间舞蹈, 这种民间舞蹈可以称为是农牧文化型。青藏高原的气候十分恶劣, 道路也十分崎岖, 藏民在生活过程中, 有着自己的言辞与行动以及劳动方式, 任何一个方面都深深展现了一种高原情愫。舞蹈中“一顺边”则是这种动律体态的完美体现, 能够对这点予以完美阐述, 而膝部松弛等舞蹈动作, 从而展现出了一种微颤的下沉感, 同时还会运用屈伸步去保证身体重心的上移, 进而形成一种晃动感, 这些都同藏族人民的劳动生活相互关系。

三、藏族舞的种类风格与特点

在我国, 民间性的舞蹈, 一般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是“谐”, 一种是“卓”。藏族舞蹈则可以细分为四种类型, 《果谐》、《果卓》、《堆谐》以及《谐》。随后, 藏族舞蹈在发展过程中, 又添加了一些简单的动作, 比如上肢动作、原地旋转等。正是这些变化, 使得藏族舞蹈能够渐渐形成适应于男女交替的舞蹈, 同时通过劳动的形式予以表达。这种劳动式的歌曲已经活跃在现今的舞台之上, 是我国用来几年劳动的一种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广泛应用在各种节庆互动中旅。它在藏族人民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 其具有比较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同时在历史的沿革过程中, 也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一直流传到现今。藏族民间舞蹈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其风格也多种多样。下文分为四类进行具体介绍堆谐、果谐、卓、热巴。

(一) 堆谐

在表演时, 演员会先喊“拉索”, 随后乐曲就会开始, 此时一系列堆谐动作会进行, 同一般的流行踢踏舞相比, 这种舞蹈的打点方式是上半拍以及后半拍进行踢踏打点, 此时, 膝盖会松弛, 同时具有一定的弹性, 同时脚下灵活的踢踏悠跳等都会发生变化, 进而展现一种灵活性, 这种灵活性表现了轻捷灵活、热情朴实等特征。谐, 舞蹈动作较为舒展, 同时具有柔美性, 当长袖进行轻拂时, 舞步会轻踏, 手臂表现得较为圆润, 同时具有一定的流畅性。

(二) 果谐

果谐广泛流传的区域是后藏农业区域, 受到了广大藏民的喜爱, 同时也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圆圈舞, 素有“藏族农村歌舞”的称号。“果谐”在藏语中进行音译, 表达的是圆圈的意思, “谐”是一种舞蹈。藏族的农民群众对这种自娱性的舞蹈十分喜爱, 在农村的广场上, 在大麦场上都是进行表演的场所。表达了人们在劳动以及庆祝劳动成果中, 所展现的舞蹈, 感染着广大人民群众。

(三) 卓舞

卓舞有较多的种类, 主要表达的情怀是对家乡以及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当然对社会的其他各个方面也有所阐释。卓有很多名字, 比如农区果卓、牧区果卓、寺庙果卓等, 这种形式都是歌曲和舞蹈一同进行, 一般在宗教寺院的节日场合表演得多, 在节奏、气氛上都比较凝重, 对曲调、舞蹈以及表现内容、表演时间和场合等都具有特定性。男性在舞蹈过程中, 则表现得十分阳刚, 在女性舞蹈过程中则展现了相对的一种美感, 优美流畅, 而二者的主要区别在甩袖和脚下动作时, 男性的幅度大, 女性的幅度小。

(四) 热巴舞

热巴舞是为了向佛祖求得保佑, 使得村子平安, 六畜兴旺。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 融合汉族的文化以及其他民族的特色, 形成了一种具有较高技艺性的舞蹈, 带有很强的娱乐性质。铃鼓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了热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主要可以分为九种鼓点, 这种划分是以鼓点节奏为划分依据。在表演过程中, 男性手中会持有铜铃, 女性会拿着手鼓, 在舞蹈过程中, 还会加入一些具有杂技性质的难度动作, 比如较为精彩的是“躺身平转”、“跨腿原地转”等等。

四、结语

藏族民间舞蹈所展现的是一种农奴文化与宗教文化, 是二者的完美融合, 不仅表现在舞蹈的形式上, 同时体现在舞蹈曲调、伴唱以及旋律等特征上。藏舞同时也表现了藏族文化的丰富性, 充分展现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人们的穿衣打扮, 更展现了藏族舞蹈的风格与特点, 同时在舞蹈中, 松胯、弓腰、曲背以及前微倾中, 都展现了一种基本形象, 都表现了高原人们的劳动形象, 而这种形象或许也表达了人们对宗教的一种心理状态。但是, 从实际生活中来看, 这些动作的产生是为了去减轻人们的体力负担, 使之进行自我协调, 同时进行艺术性的创造。总之, 从舞蹈的角度来看, 其自身也表现了另外一种美, 因为在劳动形成的过程中, 其身体每个部位都有着一种协调性, 也是劳动实践的客观要求。在整个藏族舞蹈过程中, 审美特征与文化标志, 涉及到了整个藏族舞蹈, 这种舞蹈在人们的整个生活中都有着烙印, 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舞蹈文化的发展, 本文中对整个藏族舞蹈文化与风格特点的形成分析并能够充分证明这一点。

参考文献

【舞蹈风格】推荐阅读:

油画风格07-15

美式风格07-19

风格把握07-19

歌剧风格07-21

风格差异05-11

媒体风格05-15

动画风格05-31

视觉风格06-01

戏剧风格06-02

学习风格06-14

上一篇:疲劳安全寿命下一篇:外科手术学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