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措施完成情况(精选4篇)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措施完成情况 篇1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措施完成情况
我局根据莱办发[2015]13号文件要求,加强在规划审批、规划监察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严把规划审批关,提高规划审批质量。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现将推进措施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严把规划建设选址关。《城乡规划法》第三十六条要求,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在接到建设部门的选址申请时,我们首先要到现场进行查勘,核实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征求国土等有关部门意见,然后根据莱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用地地类、性质进行严格控制,坚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不动摇,加强用地审批规划审查,从严控制占用耕地,避让优质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
二、严把用地规划审批关。如果建设单位提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我们将根据城乡规划法要求,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定建设用地的位置、面积、允许建设的范围,并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同时,核实国土等有关部门对建设项目的批准批复文件,严格控制耕地红线和永久性红线,合格后方可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三、严把规划监察关。始终坚持依法行政,筑牢法治意识,规范执法程序,强化规划刚性。为从源头上防止违法违规建设行为,我们加强加大巡查力度,采取市镇联合监察和分别监察制度,针对新建地块,严格审查其相关文件、证件,对违法违规建设,特别是占用耕地、基本农田的,一经发现马上下达停建文书,并通报各镇街建设部门及国土部门,做到违建苗头的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切实将违法建设消除在萌芽状态。
2016年5月17日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措施完成情况 篇2
一、全面深化林业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央6号文件精神,争取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尽快迈出实质性步伐。争取尽快出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巩固和扩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积极推动建立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开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二、深入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认真实施退耕还林、“三北”等防护林体系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量。谋划启动一批新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完善生态保护和建设布局,加快建设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等十大生态安全屏障。各地也要启动实施一批重点生态修复工程,着力构建国家和地方互为补充的生态修复工程体系。
三、严格保护所有天然林。抓紧制定天然林保护实施意见。抓好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确保2017年底前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通过补植补造、森林抚育等措施,促进天然林面积增加、质量提升、功能恢复。对具有重大保护价值的天然林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通过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实行重点保护、永久保存。推动建立国家用材林储备制度,抓好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保障国家木材供给,为天然林保护创造更好条件。
四、着力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认真落实林地用途管制制度、林地红线和《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 2010-2020年)》,确保2020年全国林地保有量达3.12亿公顷。严厉打击乱占林地、滥砍滥伐等违法行为,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维护森林资源安全。重点抓好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绿化、退化防护林改造、矿山植被恢复、乡村绿化,深入开展义务植树和森林城市创建活动,确保到202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抓紧编制国家和各地森林经营中长期规划,推动国有林场、国有森工企业尽快实施森林经营方案制度,抓好森林抚育工作,不断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
五、切实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认真分解落实湿地保护红线,实行严格的湿地用途管制、湿地建设项目审批制度,严格保护自然湿地。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扩大退耕还湿试点范围,加大湿地保护与恢复力度,确保2020年全国湿地保有量达到5333.3万公顷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5%。
六、进一步加快防沙治沙步伐。全面落实《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重点推进“一带一路”等重点地区防沙治沙,努力增加沙区林草植被。出台《国家沙漠公园试点建设发展规划》和《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管理办法》。落实沙区植被生态红线,严格保护沙区植被和荒漠生态系统,强化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抓好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扩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试点,确保到2020年全国50%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七、努力维护生物多样性。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见,调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做好大熊猫、朱鹮等野外放归工作,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及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加强林业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条件,有效控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总量下降趋势。
八、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加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优化林业产业发展环境。大力发展木本粮油、花卉苗木、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十大绿色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壮大绿色经济规模。坚持节约集约使用林地,积极培育速生丰产林、珍稀用材林,增加国内木材有效供给。推进木材节约利用,充分利用林区“三剩物”和次小薪材,提高木材综合利用水平。
九、着力完善扶持政策体系。科学编制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争取建立荒漠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争取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财政投入,提高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补助标准,并扩大补贴范围;提高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投资补助标准,加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落实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等扶持政策和补助资金。完善森林保险、林权抵押贷款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有序进入林业。
十、加快推进依法治林。印发依法治林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林业法治工作。抓紧修订《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推动出台《湿地保护条例》,抓紧修改《退耕还林条例》,推进天然林保护、国有林场管理、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监督管理等立法工作,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健全执法责任追究机制,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深化林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加强林业法治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十一、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开展生物育种、森林经营、困难立地造林、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湿地修复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大成熟适用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加快林业科技平台建设,抓好林业标准化、森林认证工作。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提升林业信息化水平。积极运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加强森林资源、沙化土地、湿地资源调查和监测。推进森林资源核算及绿色经济评价体系研究,科学全面反映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与价值。
十二、积极弘扬生态文化。加大林业宣传力度,提升林业社会影响力。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市县、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生态文化村等创建活动。认真组织开展世界森林日、湿地日、荒漠化日和爱鸟周等主题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措施完成情况 篇3
近年来,省环保厅认真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要求,扎实推进生态环保制度改革,努力形成符合中央要求、具有XX特色的生态环保制度体系,切实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一、落实环保责任。
一是落细环保工作责任规定。结合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要求市县对照《XX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出台相关责任规定,把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层层级级、环环相扣地落实下去。二是强化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针对中央环保督察组移交的11个问题责任清单,配合相关部门逐一核实,根据《XX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提出初步处理意见。三是建立省级环保督察机制。计划从今年起,用2年左右时间对各设区市督察一遍,重点督察地方党委、政府落实国家和省环保决策部署、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情况。四是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考评。根据中办国办下发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以及国家发改委等4部委印发的有关文件,会同省发改委、省委组织部、省统计局研究制订《XX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及配套目标指标体系,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二、健全环境经济政策。
一是完善水环境资源“双向”补偿制度。将全省补偿断面由“个提高到112个,分类提高补偿标准,进一步强化“谁超标、谁补偿,谁达标、谁受益”的导向,筑牢防治跨界污染的经济“闸门”。把太湖流域总磷补偿标准提高到其他地区的2倍,引导流域各地把工作重心放到除磷脱氮上来。二是落实与污染物排放总量直接挂钩的财政政策。会同省财政厅制定出台《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财政政策相关指标考核办法》《污染排放统筹资金收取、返还及环境质量达标奖励实施办法》等配套文件,对全省54个市、县(市)开展总量减排和环境质量考核。三是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对在重点生态功能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禁止开发区内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着力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不合理局面。三、改革审批制度。
一是大力推动简政放权。除法律法规及环保部明确规定由省级审批的外,其他项目环评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到市县。取消危废省内转移审批,将危废经营许可证审批权限下放至设区市。二是强化战略环评、规划环评,简化项目环评。会同连云港市认真总结战略环评经验,大力推进成果转化和应用。积极参与长三角战略环评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支撑。推行园区规划环评,按照“三线一单”要求,从环保角度为产业发展划框子、定边界、拉清单。开展“区域环评+环境标准”取代项目环评试点,进一步提升人区项目审批效率。三是深化排污许可制改革。将排污许可制作为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加快推进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四是优化环保审批服务。积极推行“网上批、快递送、不见面”,省本级6月底前、市县12月底前全部实行网上审批,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轻松办事。牵头起草“多评合一”的指导意见,将能评、环评等13个评估事项由串联方式调整为并联,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一是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制定《XX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各地各相关部门的监测事权,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的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满足环境管理和社会公众需求。二是落实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指导各地落实定期巡查、问题查处和沟通反馈机制,切实把环境“监管网”织密织牢,真正发挥日常监管作用。三是推行环保信用评价制度J修订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办法,细化评分标准,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扩大评价结果应用,不仅与信贷融资直接挂钩,还实行惩罚性水电价,有力促进了企业持续改进环境行为。环保部充分肯定XX做法,并在全国推广。出台环评中介机构信用评价及管理暂行办法,对严重失信的中介机构,除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外,整改期内不得承接省内环评业务。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措施完成情况 篇4
2013 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县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板桥乡党政班子团结和带领全乡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 三大目标,严格按照一巩固两提升一强化(即:巩固传统种养殖业;提升红旗坝食用菌产业和提升阳寺沟核桃产业,强化银杏富民带)的产业发展思路,遵循各村(居)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来发展产业,实现一村一品,坚持特色引领,不断扩大劳务输出,提高农民收入水平,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37 元,达到6570元。圆满完成了我乡生态农业发展目标,现将我乡2013年生态农业目标完成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37元,增长18.7%,达到6570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1.4%,自查得分2.03分。
2、全乡完成科技示范片建设1560亩。完成目标任务的156%,自查得分2.12分。
3、全乡完成茶园管护1594亩,浮寨村完成720亩,前山村完成874亩。完成目标任务的100%,自查得分1分。
4、新发展椴木黑木耳101万棒,袋料菇202万袋、竹荪发展613亩。完成目标任务的306%,自查得分7.7分。
5、完成核桃标准化管护4700亩,油橄榄标准化管护3300亩,已全面兑现退耕还林后续补助和2013年公益林补助资金,切实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完成目标任务的142%,自查得分7.29分。
6、生猪出栏9854头,能繁母猪存栏456头;家禽出栏68500只,羊出栏1271只,严格春、秋季和其他时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确保全乡无重大疫情发生。完成目标任务的106%,自查得分6.04分。
7、水产品实现5吨。完成目标任务的100%,自查得分1分。
8、规范发展板桥乡金果核桃专业合作社,加大群升核桃专业合作社创建工作,确保群升核桃专业合作社创建省级示范社标准。完成目标任务的100%,自查得分2分。
9、按要求启动上马坊村、浮寨村扶贫新村建设,建成上马坊村示范新村,瓦厂坝和关庄坪新村聚居点。完成目标任务的100%,自查得分8分。
10、完成铁炉村特困村建设及扶贫培训任务,实现减贫人数141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0%,自查得分3分。
11、抓好新农通建设。完成目标任务的100%,自查得分1分。
12、新建沼气池140口,推广玻钢盖98口。完成目标任务的100%,自查得分2分。
13、新建微水池8口,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543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0%,自查得分2分。
14、全面完成5村1社区农村公共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工作。完成目标任务的100%,自查得分2分。
15、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前期准备工作。完成目标任务的100%,自查得分2分。
16、全面完成政策性农业保险和政策性农业特色保险工作。完成目标任务的100%,自查得分2分。
综合目标总分50分,自查得分51.18分。单项目标100分,自查得分102.36分。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食用菌产业规模取得新突破。在发展常规农业产业的基础上,按照科学规划、扩大规模、集中连片、大户示范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建成红旗坝食用菌示范园区120亩,辐射5村1社区发展椴木黑木耳101万棒、袋料菇202万袋,竹荪613亩。
二是林业产业建设取得新飞跃。强化林业产业管护工作,切实做好核桃、银杏、油橄榄和茶园的垒盘、刷杆、防病等冬季管护工作。强化秋季造林工作,今年完成秋季银杏小苗栽植287476株,建成新坝村柳林坝、贯车坝示范点建设500亩以上,三年共发展银杏379626株,超额完成县上下达的目标任务;规划发展核桃1760亩、油橄榄250 亩、丰产措施发展核桃600亩、银杏150亩、油橄榄100亩。管护茶园1594亩,按时兑现退耕还林后续补助和天保二期公益林补助资金,切实做好森林资源管护工作,全乡无滥砍滥伐现象发生。
三是生态畜牧取得新发展。巩固提升上坝社区、新坝村、浮寨村生猪养殖小区建设,大力培植生猪养殖大户,生猪出栏9854头,能繁母猪存栏456头,羊出栏1271只、家禽出栏 68400只。新发展肉牛养殖圈舍2000余平方,发展肉牛养殖大户4户,存栏肉牛120余头。狠抓村级防疫员疫病防治水平,认真开展春、秋和其他时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确保无重大疫病发生。
四是科技示范片建设取得新成效。全乡已完成1560亩农业科技示范片建设。建成上坝社区200亩核桃、100亩桃树,上马坊村红旗坝300亩以黑木耳为主,新坝村菜麻地260亩银杏,浮寨村寺坝30亩大棚蔬菜、170亩黄金梨,铁炉村王家坪300亩核桃,前山村后山200亩长裙等科技示范片。
五是农民工技能培训再上新台阶。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切实抓住产业发展,上马坊村、浮寨村新村建设,新农通建设,铁炉村特困村建设及扶贫培训契机,实现减贫141人,完成实用技术培训3500人次,转移劳动力2450人。
六是其他产业发展有了新起色。立足特色水产优势,水产品产量实现5吨;专合组织和协会成长迅速,相继成立的青川县群升核桃专业合作社、板桥金果核桃专业合作社、浮寨村大棚蔬菜协会等产业发展组织机构,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的迅速发展;进一步落实农业保障措施,全面完成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特色品种保险和小额人身保险收缴工作;进一步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行 业主+专业合作社+农户、业主+协会+农户等产业合作发展模式,采用林菌、林经、林药、林禽种植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全乡产业全域性发展,提高了农民近期增收水平。
七是着力加强道路交通建设。切实做好通村公路硬化工作。完成新坝村贯车坝1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建设,完成前山村8公里通村公路路基平整工作。切实做好洪灾水毁道路恢复建设工作。针对 6.20特大洪灾造成我乡交通设施损毁特别严重等问题,乡党委政府迅速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方筹措资金,充分发扬 5+2,白+黑的灾后重建精神,实行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深入现场,靠前指挥,倒排工期,严格落实责任,实行干部包村、包社、包户,限时保通,完成恢复建设任务,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
八是着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新建微型水利设施8口,解决农村群众安全饮水1543人;新建堡坎1757方,清淤2480方,建排洪渠80米,建河堤200米,建跨溪大桥1座,建便民桥1座;完成场镇排涝设施1处。
九是着力加强沼气池建设。积极推行节能设施和清洁能源,大力发展沼气池建设,新发展沼气140口,其中推广玻钢盖98口。
十是着力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充分利用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工作契机,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银杏小径、道路恢复、水利设施建设等项目,促进了全乡5村1社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三、主要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发展工作,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副组长,纪委、财政、民政、各村(居)支部书记为成员的2013年生态农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指导和协调,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了生态农业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二)落实责任,确保实效。乡党委政府与各驻村(居)工作组、村(居)两委干部签订了生态农业发展目标责任书,落实了责任,形成了分工明确,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农业建设进程,形成了一户一业、一村一品、一线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进一步加大生态农业发展宣传力度,切实把乡党委政府发展生态农业的决策宣传到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切实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和积极性和主动性。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措施完成情况】推荐阅读: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09-10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09-15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06-11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话08-24
以低碳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05-09
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07-06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07-24
关键词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07-29
绿色力量 怀化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