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体系

2024-10-21

上海中心体系(精选10篇)

上海中心体系 篇1

调解是一项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在新形势下构建大调解机制, 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是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调解具有平等协商、互谅互让、不伤感情、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 易为人民群众所接受, 在化解矛盾纠纷中具有独特优势。在司法行政机关的支持、指导下, 上海商学院成立“调解中心”, 与化解社会矛盾的大调解机制对接, 对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新的探索。

概况

在我国, 调解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调解作为一项法律制度, 为维护社会稳定、实现

群众自治、保障人民权益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国际上享有“东方经验”的美誉。

在民主革命时期, 各根据地相继颁布了适用本地区的有关调解工作的单行条例和专门指示, 如《山东省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条例》、《晋西北村调解暂行办法》等。新中国成立后, 调解制度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地位, 1989年国务院颁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和2002年司法部发布的《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 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性质、任务和原则等作出规定, 确立了我国人民调解制度。199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将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试行) 》规定的“着重调解”改为“自愿合法调解”, 确立了我国诉讼调解制度。1999年颁布的《行政复议法》取消了1990年《行政复议条例》关于“复议机关审理复议案件, 不适用调解”的规定, 2007年颁布的国务院《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两种案件可以适用调解, 在行政复议中确立了调解制度。

但是在司法实践中, 我国法院民事调解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80%下降到90年代初的60%、2003年的30%。使我们不得不对我国的调解工作进行重新定位。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 各类矛盾纠纷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群体性等特点。改革改制、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劳资纠纷、贫富悬殊等带来了新的不稳定因素。原有的调解类型难以适应及时缓和大量纠纷的现实需要。2003年4月, 江苏省南通市借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经验, 重建调解网络, 率先在全国建立“党政领导、政法牵头、司法为主、各方参与”的大调解机制。其他地方如山东陵县、浙江诸暨、上海浦东等也都建立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大调解机制, 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 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完善信访制度, 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2006年11月, 罗干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 “要建立和完善多方面、多层次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不能把依靠政治优势可以解决的矛盾都引向司法渠道”;发挥政治优势, 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搞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 “注重发挥调解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作用, 着力构建在党委领导下, 以人民调解为基础, 加强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 三种调解手段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 (罗干:政法机关在沟建和谐社会中担负重大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 。

在上述背景及司法行政机关的支持、指导下, 上海商学院于2009年5月成立了调解委员会, 其工作机构为上海商学院调解中心。该机构成员由校内懂法律、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教职员工、学生代表及校外人民调解员组成。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调解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其他公民、企业之间因民事权利义务争议引发的各类民事纠纷, 防止纠纷进一步激化;2、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教育公民遵纪守法, 尊重社会公德, 预防纠纷发生;3、向有关单位和部门反映纠纷和调解工作情况。调解中心有权制作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调解书。

大学校园引进多元化处理纠纷司法调解机制, 有助于及时化解学生之间、教职员工之间的各种矛盾、纠纷, 以及学生、教职员工与校内外居民、企业等可能产生矛盾、纠纷;有利于推进“保一方平安”系统工程建设, 推进和谐校区建设;在相关文件中明确两名司法局干部参与上海商学院调解中心工作。其中有一名干部还担任调解中心副主任。这在上海高校系统和司法行政系统是首次尝试。

上海商学院调解中心同时又是法学专业参与上述司法实践活动的专业实践基地和连接社会司法资源的新型平台和纽带。如在调解中心筹备期间, 已经安排学生轮流、定期到奉贤区司法局设在奉贤区人民法院的联合调解室、法律援助中心、110与12348公安司法联动接警室实习。学生在司法机构老师的指导下, 参与民事纠纷案件的法律咨询、立案、调解等工作。该举措既增加了学生接触真实案例的机遇, 保证了学生专业实习的时间, 同时也是对法学专业的“产学研”结合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一种新探索。

初步效果

(一) 媒体反响

上海商学院调解中心成立揭牌仪式, 受到多家媒体关注。解放日报、劳动报、上海法制报、上海市政府网上海要闻、上海综治网、中国教育新闻网、新浪网、东方网、湖南教育在线等媒体在第一时间报道上海商学院在上海高校系统率先成立调解中心的消息。如解放日报以上海商学院法学专业学生当上校园“老娘舅”为题报道称, 上海商学院在上海市高校中率先设立调解中心, 法学专业学生当上校园“老娘舅”。中心将调解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等因民事权利义务争议引发的各类纠纷, 届时由两名司法局干部指导, 法学专业学生代表等共同参与调解;上海法制报在报道中称, 上海商学院调解中心的建立是上海高校系统和司法行政系统是初次尝试;劳动报在报道中称, 首个高校调解中心在上海商学院成立, 这是社会矛盾多元化解决机制的全新尝试。

(二) 学生在实践中走向成熟。

1、学生通过上述实践活动, 可以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检阅、修正和巩固了已有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 训练和提高了专业技能。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必须根据要求, 对每一次所接触的实际案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进行梳理、分解和归纳, 自觉、及时地补充相关知识, 迅速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知识和信息, 这在无形中就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使他们在自觉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自我发展的主动权。

2、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了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 团队意识得以强化。同时在实践活动中, 深入接触了社会各阶层, 受到了生动具体的国情教育, 感受到了深刻的社会责任, 培养了爱心意识和奉献精神, 经历了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礼。

3、通过实践活动, 学生们有机会探询自己未来步入社会后的职业, 并通过寻找自己与这一职业之间的差距, 开始学习设计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 这些探索有助于降低学生今后择业的盲目性。

(三) 教师的教学科研有了新的平台支持。

通过调解中心这个平台, 学生有机会在课程学习的间隙接触真实案例, 带着接触真实案例中所遇到的问题回到课堂学习。通过该平台实现了文科专业的“工学交替”、校内校外联动的实践教学模式。这不仅是学生的一种全新学习体验, 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

在上述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过程中, 教师通过与有关单位等的交流与合作, 能够为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开辟新的资源;以实践来推动教学改革,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实务界的紧密沟通, 有助于教师在教学科研中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大大提高了教研成果的应用价值。此外, 通过司法实践活动, 有助于教师了解、熟悉我国司法运行机制和法制建设情况, 对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若干问题思考

1、实践教学是培养法学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应当明确, 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法学教育规律提出并论证了实践教学在法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是将实践教学作为一个孤立的教学单元或环节, 而应当将其视为法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将实践教学定位于检阅、修正和巩固已有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 训练法学专业思维, 强化法律职业伦理修养,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法律专业应用能力, 以及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重要教学、教育环节。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我们在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中, 坚持应用型大学和商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坚持“学科知识、专业技能、通用能力同步提升”的教学理念, 坚持“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把实践教学作为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法律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

3、重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几年来, 建设了一批与专业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稳固的、有商科院校特色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上海商学院调解中心和地方司法行政机关及其所属单位作为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与司法局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签订了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协议书。安排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参加专业实习, 形成了制度。在与实践教学基地合作过程中, 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使实践教学合作单位成为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4、探索实践教学机制创新。

在实践中遇到问题, 学生可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 组成科研 (课题) 小组, 开展探究型学习、研究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 完成调研报告、课题报告或提出解决方案提交给有关单位作为决策参考依据之一。探究型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能够充分接触社会, 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切实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如2007年设立“消费维权志愿者上海商学院联络站”,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秘书长来校为该联络站揭牌。近年来, 学生们接受消保委委托, 完成9项调研课题, 发表学生调研报告、论文10篇。其中, “保健品过度包装问题的调查报告”, 由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召开新闻通报会发布, 《新消费》杂志刊载该调研报告主要内容, 《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劳动报》等十几家报刊摘要刊载。

5、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上海商学院法政学院在制定、实施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 借鉴兄弟院校经验, 逐步形成了以“法官进校园、检察官进校园、律师进校园”和教师、学生“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等系列活动为载体的比较稳定的“双向三进互动”实践教学模式, 实现学生与法官、检察官、律师、行政执法干部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专业学习和学术交流,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大调解机制对我国司法领域正在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 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给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乃至法学专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上海中心体系 篇2

二、创建目标以特色工作 作为一支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战线上年轻且富有活力的青年集体,我们把创建“共青团号”活动作为凝聚青年、团结青年、带领青年建功立业的有效形式,围绕“展示青春风采,铸造品牌团队”的创建目标,以展示团员青年积极的精神风貌和青春风采,以创造鉴定工作特色为主导,立足本职工作,充分调动团员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扎实推进科室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创建实践一)、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学习型”共青团号。在共青团号的创建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建设“学习型”共青团号作为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政治理论学习上,严格坚持政治学习制度,狠抓团员青年的政治学习,通过中心办公网络将选编好的政治学习主题、内容发送给科室各个青年职工。每周结合业务科室会议组织青年职工进行一次政治学习。每月结合中心团员大会组织进行学习体会交流,并积极要求发言。每年的 “5.4”青年节还约定为团史学习日,重温入团誓词,牢记团员责任和共青团号使命,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特别在党的十七大会议召开期间,通过组织研讨会、青年团员学习交流会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学好、学深、学透十七大精神,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积极领会和把握十七大报告的灵魂和精髓,深刻认识到社会保障,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工作的重要社会意义,更加坚定了投身并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在业务知识学习上,我们把如何破解并提升职业技能考评人员、鉴定所(点)以及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的管理工作作为建设“学习型”共青团号的重要课题。根据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发展的实际需求,我们借助“学习型”小组的工作平台,采用了“课题式”的活动方式,通过学习、调研、分析、实践、总结的升华过程,解决了不少工作中间的难题。如通过《高级考评员选拔考核与聘任工作的拓展性研讨》的课题研究,在成熟的职业中实施了高级考评员选拔考核与聘任工作,涌现了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高级考评员,发挥了核心执考队伍的模范作用,推进了考评员队伍建设,职业技能鉴定《上海职业鉴定中心》。又如通过对全市鉴定所(点)管理模式的探讨研究,从实际出发,建立了委托职业技能鉴定点实施技能鉴定运作的协议关系,构建职业技能鉴定点规范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以我科室青年员工建立的学习型小组,真正做到了设立一个课题,解决一个问题,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的管理水平。二)、强化服务意识,建设“服务型”共青团号。积极开展鉴定团员青年志愿者活动。进一步弘扬志愿者精神,围绕劳动保障阶段性工作重点,以“弘扬志愿精神,宣传劳动政策,树立青年形象”为主题,我科室青年员工一起参与了党支部开展的与天山街道的社区联谊活动,参加了社区“同心同德构和-谐,满怀豪情贺三迎”活动,参与了现场猜谜,评选最佳对联、优秀国画作品等活动,并由团组织中擅长书法的团员青年为居民撰写对联,受到了居民的欢迎。同时,与街道推荐的帮困对象建立互帮互助关系。今年,我科室青年员工还参与了街道的义拍义卖活动,为街道困难家庭贡献一份力量。除了积极参加各类志愿公益活动,结合本职业务工作。科室青年团员也时刻体现着较强的服务意识。如为方便残疾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我们共同报名参加了手语一百句的学习,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为特殊人群服务。积极指导残疾人联合会筹建专门的职业技能鉴定所(点),在符合相关职业设备设施配置的条件下,设立鉴定所(点),促进残疾人的培训鉴定工作开展。地处海岛的崇明交通不便,受天气的影响较大。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评员委派有时也会因交通问题无法到达。为了方便崇明地区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正常开展,科室的青年团员为建立崇明地区符合条件的考评人员队伍出谋划策,组织了8个职业的该地区考评员申报,并进行了上门测试和培训。最终通过录用了48名考评员,保障了崇明地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在中心创建文明单位的基础上,科室团员青年努力夯实基础工作,以《职工文明公约》签订为基础,以开展“文明科室”创建为平台,以开展“职工服务承诺一句话”为推动力,形成科室内部创建评比和文明争先的良好氛围。特别是服务承诺一句话,要求每一位团员青年结合本职岗位和自身对本职工作岗位的要求,归纳出一句服务承诺的话,并以此为自身工作的衡量标准。通过青年员工服务承诺,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通过自查自纠,不断历练为民服务的本领,主动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和问讯,提升服务质量。为争创文明中心发挥了科室团员青年应该做出的作用。三)、开展各类活动,建设“活力型”共青团号。开展各类文娱体育活动,丰富科室青年团员业余生活。根据局团委和工会的工作计划,中心团支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我科室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共同搭建符合青年特点的活动平台。例如:中心球队参与工会共同举办“劳动保障杯”五人制足球联赛,我科室2名青年团员作为预备队员参赛,与局系统的17支队伍进行激烈角逐;协助中心工会举办局系统女职工服饰秀职业风采大赛,我科室袁静作为经选拔的团员青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认真排练,积极备选,并在比赛中表现突出,获得“最佳妆容奖”。在中心组织的职工运动会上,我科室的青年团员共同参加的跳长绳比赛获得第一名等等。这些活动为丰富青年业余生活,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上海中心体系 篇3

以“可持续发展”为设计理念的“上海中心”,强化节能高效、保障智能便捷、室内环境达标率100%、非传统水源利用最大化,可再循环材料利用率超过10%。“上海中心”的造型也极大程度地满足了节能的需要。它摆脱了高层建筑传统的外部结构框架,以旋转、不对称的外部立面使风载降低24%,减少大楼结构的风力负荷,节省了工程造价。

倡导绿色建筑

为了给在此办公的人群营造一个舒适、私密的办公空间,“上海中心”内部由九个圆柱形建筑彼此叠加构成,其间形成九个垂直空间,每一个空间构成一个完整的社区,九个社区组成了一个垂直的城市。大厦双层表皮的内层覆盖了垂直的内部建筑,而三角形外幕墙则形成第二层表皮,由此外立面和内立面之间的空间形成了空中中庭。这些空间形成了独立的生物气候区,可以改善大厦内的空气质量,降低“烟囱效应”,同时可以提高室内的热性能,创造宜人的休息环境。

针对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建设和运营特点,“上海中心”通过可持续场地规划、综合节能和新能源利用、节水和雨污水回用、节材与材料利用、最低室内空气污染物控制等绿色建筑系统解决方案的实施,实现建筑在全寿命周期中的高效运行。主要的技术指标包括:室内环境达标率100%;综合节能率大于60%;有效利用建筑雨污水资源,实现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40%;可再循环材料利用率超过10%;实现绿色施工;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目标。据悉,目前已落实了建筑群风环境CFD模拟评价技术、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技术、建筑综合节能模拟优化技术等14项技术。

上海中心大厦从项目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以建筑信息模型为手段,应用Autodesk Revit建立模型,针对项目的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的全过程,有效地控制了工程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和交流,从而帮助项目的最高决策者对项目进行合理的协调、规划和控制。

上海中心体系 篇4

一、上海内河集疏运体系的地位和作用

1. 内河集疏运体系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配套支撑

目前, 上海港已是世界第一大货运港。2011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7.28亿吨, 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 000万TEU, 创全球港口集装箱运输史最高纪录。同时, 作为上海“枢纽港”重要标志的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超出40%。日益增长的货运量, 对于已接近饱和的上海公路网来说压力巨大。因此, 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推进, 箱量的逐年增长, 有必要尽快完善内河集疏运体系, 将内河水运网发展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运输渠道。

2. 内河集疏运体系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水路运输较公路运量大、成本低, 尤其是通过内河集装箱运输方式更能发挥内河优势。以上海—无锡内贸集装箱运输业务为例, 单箱综合成本公路为1 100元, 水路仅为430元;收入利润率公路为22%, 水路为24%。可以说, 拥有发达的内河集疏运体系, 上海港才是真正的绿色港口、环保港口。

3. 内河集疏运体系是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效应的重要载体

上海位于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的运输节点上, 是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长江经济带的崛起和长三角内河高等级航道通航后全线复苏的内河航运, 将直接拉动航运业、造船业、水上旅游业等发展, 拉动沿线区域经济发展。

二、上海内河集疏运体系的建设进度

上海内河航运的特点是“两头在外”、服务江浙和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作为一种重要的水上运输方式, 内河航运是区域内煤炭、矿石、建材等大宗散货运输的生命线。近年来, 我们借助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这个平台, 主动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上海内河航运多元化发展。

1. 加快航道建设, 提升内河等级

每年按计划开展航道疏浚和日常养护管理工作, 推进“一环十射”高等级航道网建设。截至2011年底, 苏申外港线航道整治工程已竣工验收;赵家沟、大芦线一期分别完成投资总额的95%和91%;黄浦江上游、杭申线航道整治工程完成投资总额的87%和49%。2010年航道维护预算追加项目中的航道疏浚养护工程已基本完成, 2011年航道维护预算项目涉及的7条航道均已开工疏浚养护。

2. 启动集约化运输, 优化内河功能

多年来, 上海一直着力推动船型标准化, 2007年在全国率先取消挂桨机船。上海积极倡导内河集装箱化运输模式, 对洋山和外高桥深水港区、杭嘉湖和苏锡常地区实现对接进行了操作性方面的研究;成功建造了环卫集装箱船, 引起业界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第一批符合内河垃圾运输特点的360吨级散货改集运船、500吨级环卫集装箱船, 在世博会期间投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近年来, 还探索将集装箱运输方式推广到散货运输领域。

3. 运用信息化手段, 加强行业管理

上海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内部沟通平台和对外监管平台。在内部沟通平台方面, 上海地方海事系统全面应用政务网、办公自动化网, 市与区县共60个站点实现有线专网连接;船舶数据库、签证数据库、收费数据库和船员数据库基本实现了数据整合。在对外监管平台方面, 地方海事系统全面使用电子签证收费系统 (“一卡通”系统) 进行签证收费;黄浦江上游松江段约9公里的航道、苏州河全线, 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张泾河26.89公里航道内安装了19个监控点进行重点航道监控;962001专用号码全天候为船民提供报警、救助、信息咨询等治安等实时讯息。通过全方位的立体化的信息网, 提升了内河航运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4. 发展水上旅游业, 打造绿色内河

发展水上旅游产业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的软环境建设项目。2009年3月, 我以人大代表的身份提交了一份关于《培育水上旅游业, 激活上海服务业》的提案, 建议充分开发上海内河水系资源, 分阶段发展上海水上旅游, 重点培育“两线” (黄浦江、苏州河) 、“三片” (青浦淀山湖、崇明东西滩、临港滴水湖) 、“六点” (闵行七宝镇、金山枫泾镇、松江华亭湖、金山城市沙滩、奉贤碧海服务;上海内河水上交通联播台每天10:00、16:00、21:00三个时段循环播放, 为船民提供航行通告、水上水下施工、水上交通管制、船员培训考试、海事政策法规、天气预报、潮汐变化、水闸开关、水域环保及水上金沙和浦东景观河道) 旅游项目。这个提案引起了很多人大代表的兴趣, 市领导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赵雯副市长多次关心此事。2010年4月29日, 苏州河旅游航线正式开通;8月15日又开放了夜游项目。目前受苏州河底泥疏浚的影响暂时停航, 预计2012年5月底泥疏浚基本完成后, 苏州河水上旅游将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各方游客。

目前, 上海游船、游艇、邮轮产业正在稳步发展中。游船方面, 知名的有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游船、七宝和枫泾的手摇船等;游艇方面, 全市约有24家企业从事游艇经营, 其中上海大都会游艇会、上海亚廷游艇会、上海长风游艇俱乐部、大观园飞豹游艇俱乐部已初具规模;邮轮方面, 吴淞口、北外滩各领风骚, 上海至日韩航线运作成熟。

三、上海内河集疏运体系的发展方向

2009年底, 张德江副总理提出“加快发展畅通高效平安绿色内河航运”的要求, 既体现了国家对内河航运的重视, 也为内河航运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把“内河集疏运体系”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 将建设安全型内河航运、集约化内河运输、旅游型内河航线、智能化港航管理作为长远目标, 使上海内河航运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安全型内河航运

在巩固2010年世博安保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强化措施、优化手段, 逐步建立起报港签证、巡航检查、行政执法及应急处置等一套完整的安全监管流程。同时, 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安全问题, 按照“把口管理、腹地巡航、船岸双控、区域联动、人技两防”的方针, 着力构筑立体化安全监管体系, 不断探索本市内河水上安全监管科学管理的模式、方法和手段, 形成上海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2. 集约化内河运输

根据初步测算, 以每TEU比陆路运输平均节约400元计, 在高等级航道网建成并采用60 TEU以上集装箱船, 到2015年实现运量50万TEU, 全年可节约运输成本2亿元;到2020年实现运量130万TEU, 全年可节约运输成本5.2亿元。这还不包括改善环境带来的绿色效益。

为了实现集约化运输的目标, 我们一方面将继续改善航道条件, 加快推进“一环十射”高等级航道网建设, 尽快建成连接江浙两省和外高桥内河集装箱港区的Ⅲ级 (1 000吨级) 航道;另一方面积极优化船型, 大力推广集装箱运输模式。

3. 旅游型内河航线

在规范浦江游览、推动苏州河旅游、优化区县水上旅游航线的基础上, 将探索如何使这些分散的水上旅游景点实现贯通, 并创造条件争取实现水陆互动, 使内河在市民生活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4. 智能化港航管理

一是打造高水平港航人才梯队。在港航人才队伍建设中, 进一步优化年龄和文化结构, 综合考虑一线需求、岗位需求等因素, 形成老中青梯次配备。二是建设并完善信息化监管平台。根据工作需要继续开发或整合信息管理, 比如报港签证全电子化、市内危险品运输量比较大的航道全线视频监控等。

上海展览中心资料 篇5

上海展览中心(Shanghai Exhibition Center)亦称为上海展览馆,位于上海市中心静安区延安中路1000号,北靠南京西路,南面延安路高架,东起威海路林村,西到铜仁路。共占地93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80000平方米。

上海展览中心建成于1955年,原名“中苏友好大厦”,是上海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也是50年代上海市建造的首座大型建筑,与北京展览馆一样同属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上海展览中心所在地原为英籍犹太人哈同的私人花园爱俪园,俗称哈同花园,哈同与其夫人罗迦陵相继去世后,太平洋战争爆发,被进入公共租界的日军侵占,几经战乱哈同花园逐渐荒废。

户外场地由建筑自然分隔为6个广场,这些广场除为大型会议、展览提供充裕的.停车场和放置展品集装箱外,还可搭建临时展馆约10000平方米,使展馆总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可满足大型展览会需要。

上海展览中心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建成最早的会展场所。四十多年来,在这里举行过许多重大政治、外事活动,接待过党的三代领导人以及数十位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组织和举办了数百个国内外展览会。现已成为全市主要的会议中心和著名的展览场馆,是对外交流的窗口之一。1954年,上海市政府在废墟上开始建造中苏友好大厦的工程,建成后曾经多次易名,1984年正式定名为上海展览中心。上海展览中心建成以后不但承办了许多国内外重要的展览会,也担当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和政府工作会议举办场所的重要角色。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解放后辟建中苏友好大厦,大厦由前苏联建筑艺术家安德列耶夫设计,在9万平方米土地上造起一座占地8万平方米的展览大厦,为古俄罗斯风格。大厦座北朝南,正南为大场,有大厦音乐喷泉。主楼矗立正中,上竖镏金钢塔,与主塔相辅辉映,金光灿烂。大厦展厅及附属建筑,层层往后延伸。衬托出整个建筑巍峨雄壮的气魄。其中有40多个大型展厅占地面积约计22万平方米。30多年来在这里召开过各种展览会,也举办过出口商品交易会。作为展览馆性质的当代建筑物,这里各项设备齐全,办公及会议用房100多间,所以也是众多国家首脑光临之地。大厦后部为剧场,达近千个座位。雍容华贵的宴会大厅,可容500人,这该是大厦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楼厅。今大厦内壁有“友谊酒家”、“海鲜酒家”及“友谊实业公司”、“友谊商场”、“友谊舞厅”和“夜总会”、华品建筑工程公司。

上海展览中心是本市重要的会议中心,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本市许多重要会议以及春节团拜会、国庆招待会等重大活动都在这里举行。作为多功能会议中心,上海展览中心有能够排列多个座椅举行会议或举办1000多人规模宴会的中央大厅,可容纳500人开会或用餐的宴会厅以及950只座位的影剧院。友谊会堂和改建成会议楼的东二馆组成大型会议中心,有40多个会务设施先进的中小型会议场所,适宜举行各种会议、技术交流和讲座,进行业务洽谈。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会议策划和会务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将为各方宾客提供完善、周到、令人满意的服务。

上海打造跨国指挥中心 篇6

The number of foreign investment headquarters projects in Shanghai has reached as high as 603, which makes Shanghai become the city with most MNCs regional headquarters except Hong Kong.

自2000年1月阿尔卡特在上海设立第一家亚太区总部后, 上海吸引的外资企业总部数量持续增多, 总部经济发展呈现强劲增长。上海市外经贸委的数据显示, 2003年以前, 上海的跨国公司区域总部数量仅10家左右, 低于北京的20余家。2003年, 上海跨国公司区域总部数量以41:24的优势超越北京, 跃居全国首位。2004年, 上海跨国公司区域总部达86家, 北京为30家左右。

截至2008年3月, 上海外资总部经济项目已高达603家, 其中, 跨国公司区域总部194家, 投资性公司170多家, 研发中心215家, 成为国内除香港以外拥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多的城市。

上海总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1. 上海是中国面向世界的经济中心城市

根据中国社科院2005年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 上海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居中国内地第一位。改革开放以来, 从最早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 到浦东开发开放, 再到中国加入WTO, 上海一直保持跳越式的发展态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上海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总量居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外各省级地区之首, 并已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上海有全国最发达的进出口贸易, 为在沪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交易机会。

此外, 上海对金融资本的吸引和配置能力不断增强。2004年年末, 作为中国两家证券交易市场之一的上海证券交易所, 上市公司数量从10多年前成立时的6家增加到675家, 股票市值从约30亿元人民币增至3.1万亿元。强大的综合经济实力和举足轻重的经济中心地位, 上海的优势在国内绝无仅有, 无疑大大增强了上海对跨国公司和内资企业总部的吸引力。

2. 上海具有国内其他城市无与伦比的综合商务成本优势

国内外企业争相选择在上海建立总部, 不仅仅是因为上海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态势, 更主要是看中了上海制度化的投资环境和一流的硬件设施等综合商务成本方面的优势。

日本卡西欧公司选择上海作为中国总部, 就是因为上海是中国商业最活跃的城市, 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完备的生活设施、充沛的人才资源。

上海日益改善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的国际银行和跨国企业的投资, 成为国际资本投资的首选地。目前排名世界前50的大银行, 有80%以上在此设立了分支机构;通用、英特尔等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在此同台竞技, 合同利用外资已超过1000亿美元, 上海经济正日益融入到世界经济大循环之中。另外, 上海的市场交易成本也比较低。上海每天至少两三个展览会, 投资者信息获取的成本很低, 而捕捉到的商机概率却很大;上海空港每2分钟就有一架航班起降, 商务旅客进出方便, 交通成本相对较低;上海劳动力供给中的高素质者多, 在本市城镇单位中, 大专以上学历占在职职工人数的比例接近四分之一, 投资者也许会因此支付相对较高的工资, 但节省的培训费用和获得的潜在收益更为可观;上海的通关速度正在不断提速, 与发达国家水平基本相当。这些都增强了上海的综合竞争力以及对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集团总部的吸引力。

3.上海拥有最为广阔富足的腹地资源

北京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指出, 近年来上海外资总部经济迅速崛起, 一方面因为上海地理位置独特优越, 具有连接国内外两大市场的枢纽作用, 是跨国公司设立其“指挥中心”和“神经中枢”的首选之地。同时, 以上海为龙头和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是世界第六大都市圈, 世界闻名的跨国公司生产制造基地, 大批工厂遍布其间, 形成了中国最完善的多系列、多功能的现代化产业链。长三角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制造基地, 全球近七成的笔记本电脑在此生产, 仅江苏省就有300多家供货商。这一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完整的产业链, 为上海提供了最为广阔的腹地资源, 也使上海具备了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总部的绝佳条件。

总部经济对上海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

1.促进上海对国内外投资的集聚效应

大批跨国公司总部先后进驻上海, 进一步加强了上海对国内外投资的“集聚效应”。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一般下设若干家分公司或子公司, 因此随着总部的落户, 集团下属的其他公司和投资也会相继进入。

以3M公司为例, 它已在华建立了11家公司、6个生产基地、20个办事处、1个研发中心、3个技术中心, 累计投资超过5亿美元, 仅在上海投资就达4.5亿美元。而且, 跨国公司总部需要众多配套服务企业, 包括完整的知识型服务业产业链;由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由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等组成的金融服务业;由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组成的中介服务业以及由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业等组成的新型服务业。因此一家跨国公司总部的设立, 可以带动一批关联配套企业投资的“跟进”, 从而产生乘数效应。通过吸引跨国公司区域总部, 使上海吸引了更多的海外投资。

2. 大幅度提高上海财政税收收入水平

总部经济也为上海带来了巨额的税收收入。总部经济对所在区域的税收贡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税收贡献, 无论采取那种组织方式, 总部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 整个企业的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 以及城建税、教育附加等都在企业注册地, 即总部所在地上缴。二是公司总部员工的个人税收贡献。在总部工作的高级白领, 其丰厚的个人收入, 必然通过个人所得税形式为总部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据统计, 2007年, 上海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102.63亿元, 同比增长31.38%,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远远高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等主体税种的收入增幅, 达到53.13%。通用电气 (中国) 公司一年纳税1.5亿多元, 欧莱雅 (中国) 公司一年上缴税收更是超过2.9亿元。而入住金茂大厦的IBM亚太区总部等在2006年贡献的税收则超过100亿元。

另外, 上海外资企业和机构的外籍工作人员成为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生力军”。2006年, 联合利华上海总部的近2000名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缴纳个人所得税共7000多万元, 占其在上海所缴纳税收额的一半。据上海市税务机关统计, 2004年1至6月, 有11万人次境外人员在上海缴纳个人所得税16亿元, 同比增长37.9%。

3. 有力推动了上海的就业和消费

总部经济项目规模较大, 雇用员工数目较多, 对上海扩大就业发挥了促进作用。2006年, 3M公司员工数达4800多人, 上海达丰电脑公司的员工达3万多人。作为阿尔卡特朗讯在亚太地区的总部和旗舰公司,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拥有员工1万多人, 其中研发人员4000人。跨国公司总部提供的大多是研发和管理等高级工作岗位。

同时, 跨国公司比较注重对本土人才的培养, 特别是越来越多地聘用本地高级人才担任企业高管, 加速实现市场、研发和管理的本地化, 为上海造就一批国际化的管理人才。据相关部门统计, 近年来, 外资企业每年为上海新增10万个以上就业岗位, 2006年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3万人。

XICOM上海维修中心成立 篇7

XICOM公司授权上海维修中心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肇嘉浜路798号坤阳国际商务广场1901室(200030)

电话:021-64678822

传真:021-64738232

地址:中国电信上海机动通信局上海市邯郸路191号(200437)

电话:021-65523704

燕都通讯科技有限公司联系方式: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8号恒基中心办公楼1座1505室(100005)

电话:010-65186281/82/83

传真:010-6518、6280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思考 篇8

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现状

1. 港口吞吐能力大幅提升

上海港是我国大陆集装箱航线最多、航班最密、覆盖最广的港口。通过与武汉、九江、南京等长江沿岸港口的战略合作, 大大增强了上海港为长江流域的服务功能。2008年, 上海港货物吞吐量5.82亿吨, 位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2 800万国际标准箱, 位居世界第二。

2. 航运要素逐步集聚

上海航运交易所初步建成服务全国航运市场的信息中心。各类航运企业、人才培训机构、法律仲裁机构和航运协会等不同功能形态的航运相关机构逐步在上海集聚。

3. 口岸服务明显加强

上海率先启动“大通关”工程, 探索实行“无纸通关”、“提前报检、提前通关、实货放行”等通关模式。同时, 设立“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 实施集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检、报关企业及货代船代企业于一体的“一门式”服务。

4. 具有较好的航运发展环境

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 国际化程度比较高, 商业、文化环境和居住环境比较好, 商业信用体系比较完备, 在产业基础、商务环境、科技教育、人才资源、综合交通体系、信息化水平及配套服务能力

等方面具有综合比较优势, 为航运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但同时, 我们也看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货物吞吐量增长很快, 航运服务业发展缓慢;二是航线、航班密度和船舶数量增长很快, 国内注册登记、国际航线挂中国旗的船只增长很慢;三是航运港口、码头和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快, 航运服务业有关政策办法等与国际通行惯例衔接速度较慢;四是我国已有港口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 但在全球航运交易、信息和定价方面却没有多少话语权。

二、对主要政策的思考

1. 关于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

这是国务院文件中一个亮点和突破, 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综合试验区里面提出了很多含金量很高的政策, 非常实在, 比如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营业税减免政策等。这些政策对于实现航运资源的集聚、航运服务功能的完善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2. 关于相关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我国航运高端服务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航运高端服务业专业性很强, 国内金融保险机构业务能力、人才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我们现行的财税政策与国际通行惯例还未能完全接轨, 国外比国内航运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较为宽松。比如:

——对于航运企业。国际上对于从事国际航运业务的企业, 普遍采用免征相关税收的政策, 而我国现行税制成为我国国际航运企业“船舶挂方便旗、业务在境外做”的主要原因, 导致了对这些企业既征收不到税, 又外流航运资源的局面, 严重影响我国国际航运业的国际竞争力。

——对于船舶融资。航运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 对融资的依赖度较高。由于目前国内对船舶融资企业征收营业税, 导致金融企业采用“境内谈融资意向, 境外签融资合约”的办法, 在方便中资企业境外利用外资购、造船同时, 却失去了对船籍的选择权。

——对于海上保险。造成大量出口货物在境外投保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海上货运险保费及运费不能计入企业成本, 而东南亚一些国家为了推动出口企业在本地投保, 采取了将企业与出口相关的保险费及运费双倍计入企业成本的做法, 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与新加坡比较, 我国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进出口关税和增值税以及船员所得税明显偏高。如营业税我国为3.3%, 而新加坡则减免。

这次国务院文件提出对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区的航运企业从事国际业务, 仓储、物流企业等从事运输、仓储、装卸等业务, 以及保险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保险业务收入减免营业税。这些政策与国际上通行做法相接轨, 使相关企业能够平等地参与国际竞争, 是一个重大突破。

3. 关于中资“方便旗”特案减免税政策延长两年

据统计, 我国远洋船舶在国外注册挂方便旗的现象比较普遍, 并还在逐年增加。2005年, 其占总吨位的51%, 2006年上升到54.5%。方便旗船的船龄相对较短, 平均为12年, 而国旗船的船龄平均为19年。同时, 挂方便旗的船舶朝大型化方向发展, 2006年平均运力为3.16万载重吨, 而国内船舶仅1.69万载重吨。如国内一家大型航运公司, 除租用船外, 方便旗船籍占59.6%, 而吨位占比达到73%。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家形象和海上综合实力发展, 与海运强国、国货国运等战略要求相距甚远。分析其原因, 主要有:一是规避我国购船的关税和进出口环节增值税。我国购船的税负约为船价的27%, 新加坡税负约为船价的7%。二是方便旗国家的税收政策优惠, 公司注册较方便, 船员雇佣政策宽松, 航运企业负担小。如新加坡对航运企业不征收营业税。三是国外船舶融资品种多、服务便捷、运作灵活, 中资企业通过利用外资购、造船, 对船籍缺乏选择权。

针对中资船舶悬挂方便旗的问题, 国务院已经批准设置特案免税登记政策, 即在现有船舶登记制度基础上, 从2007年7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期间适合条件的中资船舶, 经财政部审定后可予免税进口、办理船舶登记手续。特案免税登记政策的推出有效解决了进口船舶关税较高的问题, 同时允许入籍船舶有条件地参与国内运输, 对悬挂方便旗的中资船舶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具备相当的政策吸引力。但由于这只是过渡性政策, 适用范围、实施时效、政策优惠等非常有限, 对转籍回归船舶及各船舶公司的吸引力不强。据统计, 到目前为止仅24艘中资“方便旗”船舶回国登记 (其中上海17艘) , 且船龄老、吨位小。这次政策在延长特案免税船舶登记时限的同时, 与“从事国际航运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相叠加, 提高了国内船舶注册的吸引力。一方面, 有利于回国注册的航运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 航运公司和船队的集聚必将带动相关航运服务业的发展。

4. 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

启运港退税政策是航运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我国目前每年有300多万国际标准箱的集装箱经韩国釜山等境外港口中转集拼后转运出口到欧美市场, 企业在选择中转港口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港口费用的高低、进出港手续的便利程度、箱源的丰富程度和航线设置等。集装箱选择境外港口中转, 离港启运即可退税的优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根据国家海关退税政策, 必须等出口货物上船离境才办理退税, 手续繁琐, 退税核销慢, 通常要一个月;到釜山等境外港口中转, 数天内即可办理核销退税。在当前恶劣的经济环境下, 为尽早获得退税款, 加快公司资金周转, 启运港退税政策对于货主和航运企业更加具有吸引力。

针对启运地离港不能即刻办理退税的问题, 国务院在《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在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和有效防止骗退税措施前提下, 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 这将大大降低因跨关区退税带来的不确定性。简化进出港手续, 方便不同关区间的中转, 有利于吸引出口货物经洋山保税港区中转, 提高国际中转比重。同时, 有助于扩大在洋山保税港区发展集拼、配送等增值服务业务, 提高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港口的竞争力。

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篇9

关键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回流,金融控股,平准基金

一、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由于人民币还未国际化, 所以还不能实行对大宗商品的定价权, 在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前,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应该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度相适应在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前 (人民币资本项目完全开放前) 上海应当以人民币业务为主, 建立起一个亚洲地区的人民币债券市场, 亚洲地区的债券市场不发达, 上海如果能将此债券市场发展起来, 将会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亚洲金融中心, 由于人民币单向流出、外汇储备被动增长一度引发市场质疑, 大量境外的人民币交易发生, 在境外就会形成人民币中心, 将来如果境外人民币中心的影响超过上海, 那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会成为空话, 再者大量的人民币流通在外不利于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的实施。做好人民币回流应当从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 逐步开放市场, 扩大QFII (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 境内投资, 开发旅游景点, 让外国游客来我国消费, 支付边境贸易和相关手续费, 通过银行系统回流。

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当与香港、内地金融的发展相协调

与香港相比较, 上海具有与内地金融市场密切联系的比较优势。在我国金融严重滞后实体经济的情况下, 上海目前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做好功能健全国内金融中心的工作, 尽快赶上实体经济的步伐, 通过对外贸易的扩大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最终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 甚至是全球金融中心。

上海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完全可兑换前的战略定位是建成综合功能健全、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国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是本土金融市场体系发展到国际化成熟阶段的一个自然结果。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将面临重大的战略转型, 即从目前主要为内地经济提供涉外金融服务, 转向为东南亚国家提供离岸金融服务与上海专业化分工协作。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转型存在两个重要的方向:一是为内地和世界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并做好内地与东南亚各国的离岸金融中心工作;二是为内地金融市场提供金融制度和基础设施上的帮助。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够,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缺少邻近地区的金融支持, 即产业之间缺乏必要的融合度, 产业链不长, 难以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辐射力。需要通过中央与地方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使一些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群, 增加产业链长度, 做好各产业专业化分工, 淘汰不适合经济发展的旧产业, 并借此机会来完成我国经济转型。沪、苏、浙在产业结构上存在较严重的趋同现象,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无法完成资源在区域间的优化配置, 使得资源边际效率低下, 因此需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来发展长三角多层次资本市场功能, 优化资源配置。

三、金融体制的改革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受到阻碍, 首先由于我国投资效率低和产能过剩, 而国内高储蓄率的消化使得实际利率处于较低水平, 其次,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利差在扩大。存贷利率是银行为提供金融服务业而所需要的社会成本, 利差的扩大说明效率下降了。第三, 金融业过度的行政保护和行政管制, 导致金融机构创新不足。第四, 一些金融创新产品与金融方法和措施的实施需要通过严格审批与层层向上汇报影响金融工具作用的发挥。

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政府需要放宽利率限制, 促进利率市场化, 与金融商业化, 开放的金融市场, 提高国内金融机构之间, 国内与国外金融机构的竞争, 深化股市改革, 增加创业板股票的吸引力, 逐步完善我国B股市场。放宽审批制度, 市场化金融体制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

四、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

虽然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仍然无法避免系统风险, 政府可以采取平准基金制度。为了稳定证券市场,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或财政拨款或向市场个人出售而形成的共同基金, 在证券市场出现非理性波动时, 通过反向操作来保护我国证券市场,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尚不成熟, 容易受到国外金融市场的恶意冲击, 发展平准基金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其中香港就有成功运用平准基金“救世”的例子。上海也可以成立平准基金来抵制风险。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实行的是分业监管模式, 但美、英等多数发达国家实行金融混业经营, 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 自然会聚集很多外资金融机构, 所以在监管体制方面还需要许多改进, 金融控股公司在中国应该得到相应的发展, 近期工作如下:

(1) 在上海积极开展金融混业试点, 培养产业资本控股、参股金融业的金融控股公司, 提高其竞争力。

(2) 有金融机构之间业务扩展来形成金融控股公司, 例如银行、信托、证券或保险公司, 通过子公司或直接由母公司参与另一种或多种金融业务。

(3) 发展人类风险定价技术, 为金融控股公司有可能带来的损失找到了风险控制的办法。

五、金融的革新需要技术来推动

传统的融资方式有两种, 第一是商业银行的直接融资;第二是股票债券的间接融资。第三种模式就是互联网金融。

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将对商业银行转型提出挑战, 如果有了搜索引擎、云计算、征信体制等互联网功能, 移动金融会飞速发展, 商业银行应主动适应这些变革, 有了这些高科技, 对中小型企业信用评级变得更加容易, 融资与投资变得更快捷。

六、结语

上海兴建国际水产品贸易中心 篇10

在位于外高桥的上海凌海国际水产品贸易中心项目工地看到, 10万多平方米的交易区建筑已经建成, 上千个敞亮气派、配有冷库的商铺整齐划一, 配套设施全部就位, 商务及行政办公区装饰一新。一个“高起点、多功能、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的世界一流水产品贸易中心呼之欲出。投入运营后, 这里将是中国设施设备科技含量最高、管理水平最先进的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之一, 年成交量可达50万吨, 成交金额100亿元左右。

据介绍, 凌海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由上海水产行业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上海鲨凌贸易有限公司发起筹建, 并与上海金山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及上海高凌投资管理中心共同持股, 由上海新鲨凌实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出资建设。首期工程总投资8亿元, 以打造国际一流的水产品贸易中心为目标, 包括国际著名品牌交易区、国内外专营品牌交易区、冰鲜类水产品交易区、网上交易区和大型冷库等功能区域, 总建筑面积约10万多平方米。后续工程还将建设猪羊肉等农产品交易的内容。

上海新鲨凌实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钱炳钢介绍说, 凌海国际水产品贸易中心是一个集“电子商务、展示销售、商品储存、冷链配送”于一体的贸易中心, 将引入有资质有实力的国内外品牌经销商, 所有进场商户信息必须进入市场信息化管理系统、食用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和电子化结算系统。中心提供全方位工商、税务、质检、卫生、检疫、银行结算、运输及安保等服务, 拍卖交易、对手交易、网上交易等多种交易形式并存, 水产品交易将由传统的“铺位经济”向“席位经济”转变、传统贸易商模式向现代贸易商模式转型升级, 实现水产品“线上交易、线下交收、电子结算、快速配送”, 创新一个新颖的、与国际接轨的贸易中心。

据了解, 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贸易国, 2014年水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将达到300亿美元左右。上海凌海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建成运营后, 为国内水产饲料企业、水产品加工企业、水产养殖和捕捞企业、水产品贸易商等提供决策参考, 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水产品贸易上的话语权。

凌海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的建设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创造了令人赞叹的“凌海速度”。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 完成了近10万平方米的旧厂房改建工作, 建立健全了包括工商、税务、质检、卫生、检疫、交易结算方式、交易秩序、交通运输等在内的综合服务体系, 并建设了包括市场交易信息采集发布以及国内外主要水产品交易即时行情在内的信息系统。

上一篇:钢结构建筑发展下一篇:神秘的军用生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