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替代性

2024-05-10

不可替代性(精选12篇)

不可替代性 篇1

“拿了驾照不会开车”、“不按规矩开车”、“突发情况慌了手脚”、“新手驾驶事故频发”……诸如此类的问题, 引发了何为合格的驾驶人、怎么培养安全文明驾驶人的思考。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资格条件》 (GB/T30340) 在定义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时, 首次明确将培养驾驶学员的安全意识作为首要任务, 规范驾驶技能的掌握和安全意识的形成成为驾驶培训的终极目标。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2012年颁布的《机动车驾驶培训教学与考试大纲》在原有的《大纲》基础上做了大幅度的实用性驾驶技能培训的调整, 在科目二、三中增加模拟培训实现实际教学中难以完成的内容。这个调整也引起了社会广大驾驶培训人员的重视, 引导出:一个初学驾驶的人应当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 这些知识和技能通过什么途径获得?

经多年的管理和实践, 笔者认为:驾驶技能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实车训练获得;规范驾驶技能、驾驶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安全意识的培养更多地需要模拟培训, 并且模拟培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

一、获取规范驾驶技能的不可替代性

驾驶培训涉及教练员和驾驶学员。传统的教学模式依靠教练员的言传身教、学员反复模仿;教练员的传授能力和学员的模仿能力是培训成功的关键因素。无论传授还是模仿都有明显的个人特征, 难以避免随意性。首先, 教练员各人教学能力不同, 各自对教学大纲、动作要领的理解和传授方式不同;且同一教练员在不同的工作环境、心理状态下的教学也会不同。这导致依靠教练员将标准化、规范化的驾驶技能进行批量传授变得不太可能。其次, 学员从性别、年龄、文化层次、动手能力到理解能力各有不同, 这使得学员掌握规范驾驶技能的程度不一。

对于第一点, 可以通过电化教学方式予以解决, 即将规范的操作要领制作成电子课件, 可以无差别地重复演示给学员, 实现“教”的标准化、规范化。但对于第二点, 被动形式的电子课件却无能为力, 这就需要互动形式的模拟驾驶培训来解决。也就是将平面化的电子课件拓展成立体的动作示范, 由驾驶模拟器来检验学员模仿的标准化程度, 并不断地与标准动作进行比对, 给出修正指示。通过反复的量化的模拟训练, 规范学员的驾驶行为, 形成良好的驾驶习惯, 直至掌握标准的驾驶技能。这种教学模式是靠人为教学很难实现的, 模拟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适应复杂驾驶环境的不可替代性

驾驶是人、车、路、环境等各项因素相互作用的活动, 不同的驾驶环境必然对驾驶行为有不同的要求。我国地域广阔, 包含了平地、山地、丘陵、沙漠、草原等各种地貌, 雨、雪、雾、冰等各种气候, 也造成了各地不同的复杂驾驶环境。特别是城市建设的高速推进, 高架、高速道路驾驶培训无法在实车教学培训中实现。学员只是在规范的场地、道路上学习, 熟悉的是常规的驾驶环境。实现新驾驶人从培训环境到实际驾驶环境的转换, 适应各种不同的实际驾驶环境对于培训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但目前的驾培模式下, 驾校只是负责完成规定科目的培训, 驾校不会也不可能在培训过程中实现突破式训练, 中间的转换适应基本靠学员自己摸索。而模拟驾驶培训可以模拟不同的驾驶环境, 让学员对复杂驾驶环境有了直观的认识, 并能掌握相应驾驶环境下的基本操作和应对。这样平原地区培训的驾驶人不至于到了山区不知所措, 南方人到了冰天雪地的北方也能免于惊慌失措。

三、突发情况处置的不可替代性

遇到突发情况慌了手脚、处置不当, 往往酿成大祸。所以, 对突发情况的处置应该是驾驶培训必不可少的部分。如遇到爆胎、制动不灵等突发故障以及需要紧急避险时, 驾驶人应如何应对?这在驾校的实车培训中是无法提供针对性训练的, 一般通过理论性的演示、讲解完成。但对于一个要到实际环境中驾驶的学员来说, 全面了解和学习可能遇到的问题是重要的。如何实现这一教学?只有在能够实现全面互动教学的模拟培训环境下获得。模拟驾驶培训可以通过相应突发问题的程序设计模拟出各种突发情况, 培训学员的反应处置能力, 逐步形成学员的安全驾驶意识。这是学驾之初最为重要的一环, 这类知识的掌握会对驾驶人员养成良好驾驶习惯起决定性作用。但事实上往往不被重视, 原因有多种, 一是以前不具备可以互动教学的模拟教学设备;二是教学人员对这一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三是驾培机构为减少成本不愿意投入。

四、培养安全意识的不可替代性

对驾驶学员安全意识的培养, 贯穿于整个培训始终。理论学习中, 通过安全教育、警示片演示;实车培训中, 教练员也会有意识的进行安全教育。这种言传身教式的安全意识培养方式, 因其着力于讲解传授一方, 而忽视了接受方, 效果并不明显。学员安全意识是什么程度并无量化的结论, 也缺少改进的方向。模拟驾驶培训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场景和情况处置让学员通过互动模拟进行应对训练, 来测试学员的安全驾驶意识, 得出分析报告, 再有针对性的设置培养方案。即模拟驾驶培训可以将安全意识的培养从单方面的“教”扩展到“教学互动”的立体模式, 让学员从操作实践中真正体会到不安全驾驶导致的后果, 从感性方面对什么是安全的驾驶有一个具体的认识。这个环节是一个初学驾驶人员真正能单独上路驾驶的必不可少的训练, 而事实上在我国所有驾校中并无这样的课程, 这也是导致新拿证驾驶员交通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以上的四个方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全面掌握驾驶技能、形成安全驾驶的习惯, 模拟培训必不可少。

但从我国目前的现状, 驾校很少有针对性地或超前研究优质的培训模式。有带头企业自觉地从消费者的需求、从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研究提高产品的质量, 推进行业的发展, 这样的行业才有生命力。而目前我国存在的应付式培训已经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仍有可观比例的学员拿到证后不会开车, 更谈不上培养安全文明合格的驾驶人。这一点值得我们每位驾驶人深思!

Windows.视窗

模拟驾驶培训在机动车驾驶培训过程中, 对掌握规范的驾驶技能、学会适应复杂驾驶环境、处置突发情况、培养安全的驾驶意识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 应该形成完整的驾驶培训体系, 从而提高培训质量, 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实现新驾驶人从培训环境到实际驾驶环境的转换, 适应各种不同的实际驾驶环境对于培训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不可替代性 篇2

问题是,如何构筑你的个人知识体系,使得你的知识技能集尽可能成为不可替代的呢?

CSDN 的孟岩先生前段时间发表了一篇博客“技术路线的选择重要但不具有决定性”,用有说服力的数据阐述了技术路线的选择对于个人知识体系的不可替代性并非一个关键因素,文中也提到了这样一段话:

那么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观察圈子里很多成功和不成功的技术人,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是他独特的个性知识经验组合。这个行业里拥挤着上百万聪明人,彼此之间真正的不同在哪里?不在于你学的是什么技术,学得多深,IQ多少,而在于你身上有别人没有的独特的个性、背景、知识和经验的组合。如果这种组合,1,绝无仅有;2,在实践中有价值,3,具有可持续发展性,那你就具备核心竞争力。因此,当设计自己的发展路线时,应当最大限度地加强和发挥自己独特的组合,而不是寻求单项的超越。而构建自己独特组合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实践,其次是要有意识地构造。关于这个观点,话题太大,我不打算赘述。

孟岩先生在文中没有对这个问题展开叙述。但我一直也在寻思这个问题,后来在 TopLanguage 上一次讨论的时候,把一些想法整理成形,

管理资料

长话短说,我相信以下的知识技能组合是具有相当程度的不可替代性的:

专业领域技能:成为一个专业领域的专家,你的专业技能越强,在这个领域的不可替代性就越高。这个自是不用多说的。

跨领域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判断与决策能力,Critical-Thinking,表达沟通能力,Open Mind 等等。

学习能力:严格来说学习能力也属于跨领域的技能,但由于实在太重要,并且跨任何领域,所以独立出来。如何培养学习能力,到目前为止我所知道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持续学习和思考新知识。

性格要素:严格来说这也属于跨领域技能,理由同上。一些我相信很重要的性格要素包括:专注、持之以恒、自省(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的能力,这是改进自身的大前提)、好奇心、自信、谦卑(自信和谦卑是不悖的,前者是相信别人能够做到的自己也能够做到,后者是不要总认为自己确信正确的就一定是正确的,Keep an open mind)等等。

关于如何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呃.. 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对于第2项中列出的一些子项,可以参考我上次列的一些资料(《如何清晰地思考》),我自己也在学习之中。另外我在《一直以来伴随我的一些学习习惯》(一,二,三,四)中也提到了一些相关的方法。

注:

以上将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分为4个部分,其中每个部分的罗列并不一定详尽,也有可能我忽略了重要的东西或罗列了不重要的东西,所以欢迎补充和纠正。

以上只是我个人所认为的具有相当程度不可替代性的知识技能集,至于是否有更具不可替代性的“装备”,不妨思考。

不可替代性 篇3

发展状态之当代公益广告

1.首先分析公益广告存在的社会性

公益广告本来就和广告有所区别,它是广告中的独立出来的一角,尽管广告和公益广告都是有着它们共同的服务生活的职责,有些公益广告可以不是社会化的,像纯艺术就是一直靠近艺术家想法的雏形,但是广告的概念更广,它含有商业广告的成分,它需要适应不断发展着的广告设计市场和社会生活的发展。

2.其次“单一”广告的出现

单就某一幅广告作品来说,如果色彩、文字大小排列、版式编排等设计要素过度一致会使画面显得过于呆板,缺乏生气和灵性。当然,变化也不是无秩序的变化,而是统一中的变化。这里的统一不是简单地重复使用某一种设计法则,而是要将各种设计法则 “多样的统一”,使广告更加完整。

由于广告业发展速度惊人,导致广告滥用。如何在众多的广告中脱颖而出、与众不同,便要求广告要在创意中寻求金点子,绝不能雷同与其他广告,必须是使其个性化,突出公益广告的目的性及个性。公益广告的个性,包括很多方面,如形象、情感和社会责任等,我们的广告应通过各种手段与各种表现形式来强化它。

3.再次公益广告无形资源的枯竭

另外,广告的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不同领域的发展状况。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公益广告的目标在于其以创意新和实用性为主,在追求创意和实用的过程中,设计师会做不同的预想和预测,在预想成为真正的公益广告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设计资源被利用,无论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的资源枯竭,都会减少资源的空间利用率,即使说公益广告的设计资源来源于设计师人脑的无形资产,公益广告的无形资产也是不能在设计的相同作品中重复使用的,随便“复制”的行为是公益广告行业最为忌讳的,按照这样的说法,广告的资源是可以消失殆尽的。

分析当代公益广告的状态

当代公益广告尽管越来越注重形式与内容,创意也越来越能新颖,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不仅在广告设计界,在不同的领域都有相同性质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和每个人的文化素养、对事物的理解度等多个方面有关;在结构上存在着一些盲目性,价值观念不够坚定;广告专业技能技巧,灵感和悟性层次不齐,甚至有些人认为能够操作相关设计软件者都可以从事这个行业,这种情况需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因为并不是学这个专业的人都叫做广告设计师,而且在有好的创意和设计的同时,广告设计者和客户之间的对话沟通对广告的最终认定也有着极大的影响;不规范的价格的竞争也会造成市场价格悬殊,人们无所适从;为了不影响广告行业的良性发展,让公益广告文化产业不断发展,还应注重高水平的创意、高质量的素材收集、高超的表现手段、高精度的后期制作。在设计过程中只有正确地理解与把握,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创作出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作品。

再设计的萌发及传播

1.其一:再设计的产生及发展

2002年著名日本平面设计师原研哉加盟无印良品,提出了再设计的概念,重新审视周遭的广告设计,重新探讨广告设计的本质和内涵,寻找过去的广告设计经典,利用新时代条件下的技术元素加以整合,这种优化与再造的理念,非常适合当代广告设计风潮。再设计,顾名思义,再一次进行设计,把已经完成的设计重新来过,或者再进行一次设计,再形态、色彩、新的环境、新的价值,同时也赋予人类生活新的感受。

2.其二:再设计的覆盖性

广告再设计作品的再创意和实用性也是遵循着广告初衷的目的规律所实施的,所以,再设计在当代广告中有着挟持性的作用,对当代公益广告有着不可磨灭的不可代替性,也同样影响着公益事业的发展,广告再设计的这种优势越来越明显,在现实的公益广告中也越来越常见,在公益广告的传播中发挥着真、善、美的到的层次的lunliguan 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人类提倡的是一种舒适环保低碳的生活环境,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完善性,再设计的适应似乎显得更为重要,涉及到了资源、能源、生活、经济等不同的跨界领域,对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再设计是对广告的改进和重复,本身就是一种低碳节俭的公益行为,所以再设计属于公益广告理念的行列,必然会触及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再设计时代

1.其一:再设计在公益广告中的运用

公益广告的传播媒介中,我们不能单一的局限在海报、产品、包装等形式上,再设计的公益广告是在叫唤了媒介行业的前提下,打破了原有的认知形势下的的重新组合的表现。当下,放弃服装可以被重新循环使用,使其生命周期得到延伸,主要表现在材料、功能、道德和情感上的再设计。像牛仔服饰的再设计,是重新定位它们的功能,通过打破、重组等手法的变化进行二次设计,使其所有的部分都能得到利用。同样,我们如果把废弃的牛仔裤做成环保的公益海报,也使其具有了重新利用的价值,属于公益广告的再设计。对那些承载着浓厚情感旧的设计和老的设计进行再设计,避免设计带来的垃圾,遵循公益广告借鉴环保的准则,同时也使人的情感得到延续。

2.其二:再设计公益广告的发展趋势

纵观再设计公益广告的发展道路,我们可以看出在追求精神生活、利欲熏心的今天,人们眼前的再设计呈现的形式也是由多中国样的,解决社会问题的环境问题的再设计公益行为显得尤为重要。趁着再设计的思潮风靡全球之前,人类应该追求服务于它们的衣食住行和当今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的再设计,而避免为谋取自身利益损坏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再设计的作品,这样能让公益广告的道路铺延的更长,也是再设计时代发展向前的必经之路。

3.其三:公益广告中再设计的未来预想

现代主义的功能实用主义引领了一代设计的潮流,而公益广告再设计就是为了完善和延续发展设计的功能实用主义从而掀起了重新设计的概念运动,它包含了在创造性、功能性、材料上、结构上、方式上等不同方法的改变,符合了当代社会公益广告等领域的革新,而且对当代社会环境资源的利用起到了合理支配的作用,是当代广告环境下,随着时代发展而催生的概念产物,再设计可是说是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低碳公益的代名词。

只有公益性质的再设计广告事业才可以走向长远,这是对未来国内广告发展的警示,只有再设计的公益广告才会得以发展,在公益广告的发展前景当中,延续当代广告之后是重构设计也就是说公益广告中再设计会占领其重要的位置。

最后再设计在公益广告发展过程中刮起了创造产业的热潮,有助于把各种广告设计作品中的设计元素转化为再设计的元素,从而实现创造价值的现代公益化的转移;同时,再设计强调把公益广告中以及定型的很多产品的设计重新来过,涉及的部门领域类型多样,数量繁多,从而为新兴产业的兴起提供了充分的内容物,为人们生活的美好前景提供了很多的选择,在公益广告中自身为例,在重复设计的同时,也在履行着公益广告事业的使命。“再设计”作品完成、生产的水平与精细化程度要求相对于初次公益广告设计更高,从而也为生产制造的升级提供了直接的忌讳与内涵。继当代广告设计中之后,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性的作用。公益广告到广义事业的融合是当代公益广告发展的必然前景,也是再设计服务于当代公益广告的必经之路。

不可替代性 篇4

目前仍有不少用人单位在就业体检时违规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项目检查, 并把检查结果作为录用的条件;一些地方行政机关监督检查不到位, 违法追究不落实,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就业受限制现象仍时有发生。为进一步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公平就业权利, 去年2月10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 (人社部发[2010]12号) , 再次明确规定, 各级各类用人单位在公民就业体检中, 不得要求开展乙肝项目检测, 不得要求提供乙肝项目检测报告, 也不得询问是否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在就业体检中提供乙肝项目检测服务。因职业特殊确需在就业体检时检测乙肝项目的, 应由行业主管部门向卫生部提出研究报告和书面申请, 经卫生部核准后方可开展相关检测。

人社部发[2010]12号文件同时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体检的监督管理, 确保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按照规定, 停止在就业体检中进行乙肝项目检测, 并保护受检者的隐私。对违反规定进行乙肝项目检测, 或泄露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个人隐私的医疗卫生机构, 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纠正, 给予通报批评;违规情节、后果严重的, 禁止其开展体检服务。对泄露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隐私的医护人员,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要依照《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七条、《护士条例》第三十一条的规定给予警告、责令暂停执业活动或者吊销执业证书的处罚。

您如果发现个别用人单位存在违反法律法规行为, 可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投诉;如发现违反规定进行乙肝项目检测的医疗卫生机构, 可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投诉。

网民:对于就业困难人员福建省有哪些援助措施?

魏处长:目前, 福建省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措施主要有这么几项:一是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各类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 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二是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就业困难人员, 并视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 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以及适当的岗位补贴。三是对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 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 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四是实行就业援助, 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将制定专门的就业援助计划, 通过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提供就业岗位信息、组织技能培训等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 对所有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

基本养老保险代替不了企业年金

有人认为, 既然企业年金制度只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补充, 那么如果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了, 是不是就不需要企业年金制度了呢?

事实上, 由满足老年生存需求的政策目标所决定, 加上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 覆盖人群又多, 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不高, 适应不了职工对更高退休生活水平的追求。

企业年金是应改善退休生活需求而产生的一项制度, 弥补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这方面的不足。福建省的企业年金实践证明, 企业年金制度确实可以发挥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有益补充作用。例如, 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09年共批复企业年金方案101户, 涉及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21528人, 首次缴费规模8455.73万元, 平均每位职工一年约可获得3927元 (8455.73×10000÷21528≈3927元) 的企业年金权益。如果按照职工平均工作30年, 每年获得4000元企业年金权益, 企业年金基金年投资收益率8%三个条件进行测算, 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退休后人均约享有45万元[4000× (1+8%) 30+4000× (1+8%) 29+4000× (1+8%) 28+…+4000× (1+8%) 3+4000× (1+8%) 2+4000× (1+8%) ≈449134元]企业年金权益, 分139个月 (人均寿命) 领取每月可以领取3231元 (449134÷139≈3231元) 企业年金待遇, 这将大大改善退休职工的老年生活。

由于功能和保障层次不同, 基本养老保险代替不了企业年金。

商业保险代替不了企业年金

在已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前提下, 企业职工通过自主购买商业保险, 可以在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之外获得一定收益, 同样可以达到改善退休生活水平的目的, 而且购买商业保险是非常便利的, 是否可以不用再单独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呢?

商业保险是保险公司为获取利润而积极推广的业务, 是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 一般没有国家政策优惠。财政部财企[2003]61号文就明确规定:“职工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等商业保险, 属于个人投资行为, 其所需资金一律由职工个人负担, 不得由企业报销。”由于购买商业保险的支出全部由职工个人负担, 意味着职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改善退休生活水平必须以牺牲在职期间的生活水平为代价, 所以商业保险更多的是充当理财手段, 对于增加职工的福利基本没有太大帮助。

由于企业年金是有利于保障社会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 为推动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 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计划, 政府在税收、基金运营等方面给予优惠, 允许一定比例内的企业缴费在成本中列支。企业年金缴费是由企业和职工共同负担的, 并且企业负担的额度一般比较大, 个人月缴费金额一般仅在当月工资总额的5%之内。通过参加企业年金制度, 职工可以在不影响在职生活水平的情况下大大改善退休生活水平, 获得的福利大大增加了。

商业保险是理财手段, 无法起到社会保障的作用, 更代替不了企业年金。

增发工资代替不了企业年金

如果企业把企业年金缴费资金直接用于为员工增发工资, 从而取消企业年金制度, 是否可行呢?

由于企业年金制度中企业缴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而为员工增发工资的支出不能免税, 故虽然增发工资和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同样增加了员工的收入, 但建立企业制度对企业来说成本更小, 企业更乐意采用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办法。

另外, 由于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价值目标相背离, 企业很难自觉长期为员工增发工资, 而企业年金虽然是由企业及其职工自主选择自愿建立的制度, 可一旦建立起来, 政府部门会介入进行监督, 除非企业亏损或者倒闭, 否则企业年金会持续长久运作, 保证员工退休后可以长久增加收入。

显然, 从自身利益考量, 企业和员工都会选择企业年金, 所以增发工资的办法无法代替企业年金。

提高福利水平代替不了企业年金

企业提高福利水平, 其支出部分虽也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是不是就可以代替企业年金了呢?

企业职工的福利费用也是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 列入成本支出, 因而不可能无限度的提取福利基金。而其企业的福利项目一般与生活需求等物质条件直接相关, 与人的地位、级别没有关系, 福利标准对事不对人, 体现公平性;企业年金则不同, 重点体现效率, 企业经济效益好坏、个人贡献大小等, 可以导致企业年金水平不同, 为了获得更多的企业年金收益, 职工会更加自觉地积极工作、更加努力地为企业多创造效益。

企业年金能够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有效激励手段, 提高福利水平并不具备这个功能, 因而代替不了企业年金。

综上所述, 企业年金制度不是强制性的社会保险, 而是为适应改善型养老保障需求而产生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企业年金制度设计既能满足职工改善退休生活需求, 又充分考虑发挥企业薪酬激励机制作用, 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特别是在我国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够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还比较低、物价水平又日益上涨的现实情况下, 其作用和优势体现得尤为明显。客观地说, 企业年金因定位准确、作用独特, 并能实现政府、企业、职工多方共赢, 是其他制度、方式所不能比拟, 不能代替的。

不可替代性 篇5

不可替代性: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时效性,信息的层级性及媒体意识等方面似乎全面处于下风。对于广播这样的本身带有浓重时代痕迹的媒体来说更是如此。但我们又看到在这个信奉“适者生存”丛林法则的时代中,广播不但作为一种媒介形式被保存了下来,而且还发展得越来越好。无线电的发明对于一般大众来说,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广播的产生。广播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电视未普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广播的功能无可替代。它比报纸有更强的时效性。从此,传播由平面变为立体,人们发现自己的耳朵从没如此重要过。广播传播信息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让它成为了很好的战时宣传工具。广播的功能被人们再认知是伴随着一次次的重大灾难和紧急新闻的发生。似乎广播总是在重大事件面前才显露出它的价值。另外广播还具有其它媒介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一个优势就是亲和力。与报纸相比,即口语与书面语相比。

广播的优势:广播要想在竞争中自身的优势。

一、“快”是广播的一大特点和优势广播是以电波来传送信息的,“快”是广播的一大特点和优势,这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在通讯技术借助多媒体与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广播利用新技术要立足于充分发挥“快”的特点和优势。报刊要经过写稿、排版、印刷、发行等多个过程才能与读者见面,比广播要慢许多;电视要摄像、编辑、剪接、制作后才能与观众见面,它是一个对环境、设备、投入依赖性较高的传媒,也远没有广播这样便捷;最便捷的广播只要一通电话就可以发出报道了,发布的信息几乎可以和发生的事件同时。

二、连线报道机动灵活广播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进行异地连线播报。与报纸相比其优势不言而喻;与电视相比,广播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插播或直播新闻事件,尤其是突发性新闻事件;与网络相比,广播不受接收工具和空间的限制;与其他所有媒体相比,广播更便于听众随时参与。

广播的劣势:传播效果稍纵即逝,耳过不留,信息的储存性差,难以查询和记录。线性的传播方式,即广播内容按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听众受节目顺序限制,只能被动接受既定的内容,选择性差。

阅读永不可替代 篇6

钟芳玲·《书店风景》

钟芳玲———个以读书、编书、买书、卖书、藏书、玩书与写书为工作和志趣的女书人,游走于东西方书业,走访上千家书店,撰写了这部《书店风景》,从而让我们看到了西方各具特色的书店,并于其中切实感受到了精神的给予。书中提供的书店畅游的“现场感”也着实让每一个爱书之人都找到了精神的归宿。

沈昌文·书业“教父”

参加这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见到了被称为书业“教父”的沈昌文先生(业内人都亲切地称他为“沈公”)。沈先生尽管已经76岁了,但是他的精神状态绝不亚于一个年轻人,他近似于一个“老顽童”一样大谈他所钟爱的私房菜,又毫不避讳地和我们这些后辈开起玩笑。大师的风范也许就是在不拘小节的言谈中体现出来的吧。会后,我有机会和沈公聊到了我们的《启迪》杂志,他微笑地点头,让我感受到了他对这本杂志良好的初步印象,而我向他提出的一个请求——做一个有关他的专访,也在他递给我的名片与特别告诉的电话号码中得到了回应。那一刻,我不得不对眼前这位长者、这位前辈肃然起敬,他再一次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大师所蕴含的气魄——气宇不凡、内藏乾坤!

阅读·永不可替代

在活动的提问环节,一个超级书迷的发言引发了我的思考。他说:“无论时代与科技如何发展进步,阅读永远不可替代,它是一個被视觉引导的思考。”我想,作为《启迪》而言,一直以来所要追求与奉献给读者的就是一种独立的思考方式,阅读因为有爱、有书、有人成为了不可替代的唯一,而《启迪》作为一种文化阅读必然也会因为有了更多读者的爱与支持变成大家心中的唯一,这也将是我们全体编辑为之努力的目标。

不可替代性 篇7

国产长篇动漫作品《喜羊羊与灰太狼》有较高的收视率。这部动画片讲述的是羊在与狼激烈斗争的过程中, 运用自己的智慧屡屡获胜的故事, 使儿童在观赏娱乐的同时也获得了很多的知识, 《喜羊羊与灰太狼》在动漫形象设计上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使羊和狼都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正面角色:喜羊羊聪明善于动脑, 懒羊羊好吃懒做, 却很有正义感, 美羊羊心地善良, 很会打扮自己, 沸羊羊虽直率鲁莽, 却非常勇敢, 不惜牺牲自己来保护同伴, 还有羊村的村长慢羊羊, 充满智慧的羊头上生长着一种植物叫做智慧青草, 是智慧的源泉, 慢羊羊村长是羊村中德高望重且富有智慧的老者, 总是通过一些实验来拯救羊村, 帮助小羊摆脱困境。反面角色的形象塑造的同样淋漓尽致:全身纯灰色的灰太狼, 脸上的刀疤和参差不齐的狼牙无不显现出狼的本性和反面角色的凶狠一面, 头上戴着的补丁帽子和胸前的黄色围巾却体现出它生活简朴艰辛的一面。与灰太狼同一肤色的红太郎则是这青青草原上狼堡的女主人———灰太狼的老婆。虽然灰太狼看似凶狠, 在老婆红太郎的面前却是言听计从。爱慕虚荣的红太郎一身红色长袍, 头戴王冠, 手里经常拿着一个平底锅, 敏捷的动作直击灰太狼的脑门。这种由故事表明真理的动漫形式备受观众喜爱。

儿童在观看《喜羊羊与灰太狼》时, 会根据自己的喜好, 选择某个形象。大人在陪孩子观看时也会不知不觉地被诙谐幽默的故事情节和滑稽的画面所吸引, 与孩子一起互动, 融入其中。甚至有些白领人士也会观看, 根据剧中动漫人物的形象与自己相比对, 找到那一个能代表自己的形象。然而, 灰太狼身上也有发光发亮、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灰太狼之所以抓羊, 除了出于狼的本性, 还有就是为了讨老婆红太郎的欢心。只要是老婆想要的东西, 灰太狼就会义无反顾地去争取。因此网络才会出现“嫁人就嫁灰太狼”、“嫁给灰太狼, 幸福没商量”等一些个性另类的语言。

国外也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典动漫形象, 如一休。日本动画《聪明的一休》, 讲述的是一个名字叫做一休的小和尚。他非常的聪明, 经常运用他的聪明才智去帮助那些贫困的人解决各种难题, 也经常教训那些仗势欺人的人。这部动画片于1975年到1982年在日本播出, 总共296集, 播出时间长达8年之久。1983年和1988年, 辽宁儿童艺术剧院编译了其中的104集, 在中国大陆播放, 反响强烈。一休成为儿童心目中的小英雄, 他们纷纷效仿他思考时盘坐在地, 用手指在头顶打转的样子。此外, 善良的女孩叶子、鲁莽的寺社奉行官新佑卫门、和蔼可亲的长老、贪心的桔梗店老板和弥生小姐, 还有骄傲的足利将军等角色, 人物形象塑造得都非常生动鲜活, 在人物个性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故事情节也充满了哲理性, 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 教会了他们们许多日常知识。

二、动漫设计在儿童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一是缺少国内的原创动漫品牌形象。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问题, 同时也关系着我国文化传播发展的问题。与国外的动漫产业相比, 国内动漫产业之所以滞后, 其中一方面原因是因为国内的动漫品牌大部分都属于中国比较传统原始的动漫形象, 却毫无新意, 无法在原有的经典形象上推陈出新, 内容千篇一律, 形象单一, 故事情节雷同相似, 让孩子发挥想象的空间比较狭小。虽然在儿童图书市场上也有本国自己的动漫图书, 但实际上却还是那些熟悉的面孔, 耳熟能详的故事情节, 只是换汤不换药地将一些表面的形象变换了一下。然而一味地模仿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统计数据显示, 中国有将近5亿的人在关注动漫。可从占有市场份额的比例上看, 中国的原创性动漫却只占11%, 而日本动漫却占我国市场份额的60%, 欧美动漫也占我国动漫市场份额的29%, 远远超过了我国的动漫份额。无法想象如果我国有85%以上的孩子是看着国外的动漫成长, 那么中国的动漫产业又何谈复兴。然而, 解决问题的根本因素就是要创作出具有本国特色的动漫品牌。我国动漫之所以能与国外动漫相竞争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拥有着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多样化的民族特色, 为我国动漫提供了不少的题材。1964年, 我国首部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顺利完成。该片备受好评, 先后荣获了国内外的各种奖项5个, 播放于44个国家和地区, 达到了我国动画片出口的最高纪录。该片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化道路上的一个高峰点, 不仅使中国动画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大提高, 也给以后的动画创作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水墨动画的出现是我国动画事业道路上的又一次飞跃。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的诞生, 为国内动画界开创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并先后荣获国际动画界奖项5次。两部动画片都有鲜明的中国民族文化风格, 使国外更充分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随着动漫文化的引进和演变, 中国动漫不能再墨守陈规, 而是应在原有的资源基础上不断创新, 打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动漫品牌, 使我国动漫事业占有不败的地位。

问题二是动漫设计创新性人才的严重匮乏。创新是一个产业发展动力的源泉。统计数据表明, 在对动漫设计人才培养的方面, 日本至少有5 000万人受过创意性思维的培养, 美国也有4 000万人受过创意性思维的培养, 而中国却不到10万人。这一数据使我们充分地了解到, 培养创新性人才对于动漫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2年之前, 我国还尚未出现直接主管动漫产业的部门, 全国从事动漫设计行业的人员只有8 000人左右, 只达到韩国的1/3。然而现在国内的电视台却陆续设立了一些少儿频道或动漫频道来播放动画片, 并规定国内的动漫播放量要占到60%。这就使得国内的动漫设计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人才的确会导致国产动漫无法与进口动漫相竞争, 也就使得国内的动漫设计与国外的动漫设计差距越来越大。挖掘和培养创意性人才, 是动漫产业发展的关键, 而对这种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有创造性思维、扎实的创造功底, 还必须要充分地了解国内的文化底蕴。而培养创意性人才需要改变中国传统的教学理念, 激发学生的大脑, 使其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更为活跃, 才能使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文化相融合, 创造出更符合国内市场的动漫形象。

问题三是动漫设计在儿童图书市场中的定位不明确, 说教观念强。很多人都认为给儿童看的动漫图书、动画片等都应该是偏向于低幼化的。其实这种设计理念并没有错, 但太过成人化的观点却使动漫图书或动画片更像是百科全书、科教片, 会使儿童对动漫渐渐地失去兴趣, 最终导致国内动漫产业滞后, 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尼克罗迪恩的总经理汤姆·阿西姆曾经表示, 快乐是第一标准。我们从不奢望让教育变得快乐, 我们要做的是让快乐变得有教育意义。然而中国的动漫设计就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 更注重孩子的娱乐性, 从趣味入手, 人物造型、故事情节、内容对白及背景音乐等的改良来加强整个动漫影片的趣味性, 从而更好地吸引儿童观看, 在娱乐的同时起到了教育作用。

摘要:在儿童市场中, 印象制品和儿童出版物每年的销售额可达到人民币100亿元。动漫设计也逐渐融入到儿童的生活中。一些经典的动漫形象深深地印刻在儿童的心目中, 使儿童在感官上接受动漫形象的同时, 也起到了教育作用, 促使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动漫设计是不可取代的。

关键词:动漫设计,儿童市场,动漫产业

参考文献

[1]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2]布雷顿.儿童美术心理与教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3.

[3]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4]孙立军.影视动画影片分析[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3.

[5]张立美.浅探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 2009 (8) :357.

[6]陈林彬.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新闻界, 2009 (4) :174-175.

不可替代性 篇8

一、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物理学习中,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在成长中通过学习逐渐形成的。教师在演示实验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观察的目的,其次要让学生观察实验的装置,认真观察实验仪器的初始状态,了解各部分仪器、仪表的作用与功能,使学生对观察的目的,实验的仪器装置有一个整体认识。在做电学实验时,要先让学生看清电路。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过程,演示实验一般要重复做二至三次,以便于学生反复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结论,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分析思考逐步形成理论。例如在做平抛仪实验时,可让学生先提出自已的设想,有学生提出用摄相机先拍下两小球的录像,然后再放慢动作片,这样观察得更清楚。事实证明按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观察小球平抛运动过程,总结平抛运动规律。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物理实验观察素质。一般地,第一次演示时,让学生集中观察发生的现象,第二次要求学生观察老师的操作,以便明确现象是怎样发生的,第三次让学生综合观察现象发生的过程及其结果如何。

二、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是指对实验仪器、工具、实验过程等的动手操作能力,它是实验得以顺利进行的一种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主要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1. 装配仪器,合理排布。

有一些较为复杂的仪器需要首先把仪器的各个零部件装配起来,要求装配得正确、合理、充善,每种部件“对号入座”。如安装电动机模型。对于运用多种仪器、仪表的实验要合理排布,其排布的原则为便于接线、便于检查、便于操作和便于观测,正确地把各种仪器仪表连接起来。

2. 掌握仪器调节的方法。

在装配连接好各种仪器后,要对仪器仪表进行预备性调节,要求学生掌据各类仪器的调节方法。

3. 要按实验规则进行实验操作。

要根据实验的要求和各种仪器的使用规则进行正确操作,要逐步训练学生操作动作规范、正确、熟练快捷、动作干脆利落。

4. 及时排除实验故障,顺利进行实验。

当实验做不下去,数据很不合理,说明实验过程出现了故障。出现故障要首先进行故障分析,一般情况下,力学实验与摩擦有关,要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光滑,水平等;热学实验与散热有关;电学实验与电表量程、正负接线柱的连接,电路的连接等有关。分析实验故障一般可用以下三种方法来寻找故障原因:一是从分析现象入手,推测产生现象的原因;二是从假设某一部分出现故障入手,分析它可能产生的现象;三是边探索边分析,缩小探寻的范围。

5. 结束实验,整理仪器。

实验结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拆除仪器仪表和整理仪器仪表,各类仪器仪表要调到初接入时的状态。如托盘天平的托盘下方应用橡皮管支起,以防刀口磨损。对于部分学生还可培养其具有一定的仪器维修能力,仪器发生故障时,对损坏的零部件进行修理或调节。另外为培养动手能力,在平时也可多让学生动手拆装一些仪器,如拆装一个常见的机械钟等。

三、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物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师精心创设情境的前提下,通过对分组实验、课堂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过程化、情境化的教学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物理实验,不但要达到教材对每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目的,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例如,在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卢瑟福是怎样根据a粒子的散射实验结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核式结构理论的。进一步使学生掌握人类探索研究微观世界的方法是用高能粒子轰击。从而使学生掌握研究探索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即猜想——实验——假设——检验——修正,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正确的物理思维方法,又能提高思维能力。

在中学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多为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分组实验,无论是哪一种实验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教材,掌握教材,通过各种感觉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理解知识打好基础,以便学生很好的认识物理现象,掌握物理规律和理论,能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的产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物理实验的运用。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开始拉开序幕,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大大地加强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处理好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之间的关系。

不可替代性 篇9

在多年音乐教学系统的发展中, 器乐教学已经逐步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根本上说, 这是器乐教学独特作用与意义被越来越多专业人士接受并认可的结果, 也是我国音乐教学研究渐渐深入的表现。器乐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不论对学生个人或是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承来说, 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向导, 在教学的过程中, 如果老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所授学科的兴趣, 其效果必定事半功倍。

学生在接触器乐教学之初, 出于好奇的天性, 都容易对器乐产生初步的兴趣。此时, 学生身上具备的兴趣短暂且易失, 具备进一步发展地潜质。这时, 只需要老师进一步地鼓励与引导, 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可能因为自尊需要与自我存在感得到满足而促使这种兴趣的进一步加深, 诱使更大兴趣的产生。也就是说, 在器乐教学之初, 是学生对其感性认识最为敏感的时期, 老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 学生容易受到音乐课堂气氛的感染, 经由器乐教学而对音乐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一旦器乐教学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 学生在对器乐的演奏过程中, 心理上容易形成成就感, 其自我表现的需要能够被满足, 器乐演绎水平的提高, 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提升, 而进一步激发深入学习的兴趣。

相较于单纯的唱歌式教学而言, 器乐教学成果在学生身上的体现更为明显, 感知更加容易和直观, 因而对学生兴趣的刺激作用也越强大, 在提升学生器乐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音乐学习的需要。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 开展器乐教学更能够体现其学科的特点。而器乐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重点, 却不仅仅限于学生听觉素养的开发。学生在演奏器乐的过程中, 同时动用了音乐视觉 (识谱) 、音乐听觉 (辨音) 、音乐触觉 (演奏) 等, 通过各种感官的综合运用, 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实现人体各种感官的“联觉”。由这种眼、耳、手、脑并用的连贯肢体活动, 能够使学生在器乐教学的过程中, 对音乐有充分的感性认识, 为升华到理性认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器乐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接触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风格流派的音乐作品, 能够很好地学习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音乐文化和音乐史, 从而加深对所奏曲目的理解。以审美为核心, 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美感, 提高学生对美学的认识, 使学生得以自发地获得一定的音乐审美评价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已经不同于其他音乐教学形式, 例如在唱歌式音乐教学中, 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主要停留在单纯的视唱听层面, 更加侧重于音乐表演能力, 而器乐教学则能够将学生的素养上升到音乐审美的高度, 使学生对音乐的起源发展、风格流派、美学价值等内容有一个综合把握, 而产生一个完整的音乐评价体系。

器乐教学以其独特的方式, 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能够站在理性的高度认识音乐, 这是其他音乐教学形式不及的。

三、对学生道德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的意义

匈牙利著名音乐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们形成完美的品格建立基础, 没有音乐就没有完全的人。”音乐教育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德育教育发挥着独特的功能, 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1]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器乐教育在音乐教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点, 它主要是在各种音符的运动与结构中使得人们能够感知美、享受美, 是一门非常擅长表达人的情感的艺术。学生在接受器乐教育的过程中, 通过对音乐旋律、节奏、音色、节拍、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的把握, 容易进入乐曲的意境, 抒发美的感受。在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的过程中, 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促使学生养成正义、高尚的品行, 加深学生对音乐、生命、生活和整个世界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不同风格乐曲的演奏能够引导他们产生不同的情绪, 并逐步将情绪升华为认识和观念。例如, 在演奏《命运交响曲》的时候, 通过“联觉”的感官基础, 学生得以学会在困难面前端正人生态度, 正确地面对挫折与失败, 培养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演奏《梁祝》的时候, 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领悟爱情的美好真谛。在对不同曲目演奏的过程中, 学生更容易对音乐本身的思想心领神会, 在音乐的美好世界构筑自身的心灵花园, 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增强心理素质。

因此, 除却对美学的感悟, 器乐教育同样发挥着德育的作用。在对曲目进行演奏的同时, 深入挖掘音乐的思想内涵, 体会创作者情绪的变化, 感受各种美好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有助于将德育融入美育之中,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格成长环境。

四、开发学生的大脑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脑半球主要负责语言、阅读、书写、运算和逻辑推理;而右脑半球则担当着音乐、美术、体育、舞蹈的任务。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中, 往往只注重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育, 也就是说, 更加侧重于学生左脑半球的开发。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一个人的右大脑半球如果能够经常得到锻炼, 他的观察力、感知力、理解力和思维能力就能经常得以不断强化和提高。[2]

器乐教学活动中, 学生通过眼、耳、手、脑并用, 除了感官的感知活动以外, 还要经历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 将具体的乐谱、音符和乐器抽象为不同的音乐环境, 这样能够极大地开发和运用他们的右脑半球, 增长智力, 锻炼他们的感知力, 同时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和表现力的发展。在音乐教学这个巨大的课题之下, 恐怕也只有器乐教学能够同时做到对学生素质如此全方位的提升。

另一方面, 学生在学习器乐的过程中, 必定要经历模仿的过程。模仿是创新的基础, 在学生的左右脑半球经过均衡发展的基础之上, 通过一段时间对优秀器乐篇章的学习模仿,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思维, 收获他们的创意之举, 尤其是在即兴的器乐演出中。得到的成果看似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但实际上是器乐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五、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 且绝大部分民族都能歌善舞, 拥有自己独特的乐器。在文化大融合的今天, 如何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利于世界文化之林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而对器乐的学习, 则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在器乐教学中, 学生通过对不同器乐的学习, 可以掌握不同器乐的发声、演奏特点, 进而在长期的训练中对该器乐的文化内涵形成由浅到深的认识。器乐学习的过程, 也就是文化传递的过程。通过这样一种交互, 能够让学生们更加了解我们的民族乐器和民族文化, 用我们的文化之美来感染一代又一代的人。

综上所述, 对音乐教学而言, 器乐教学应当也必须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美育的范畴之上, 同时也是德育与智育的绝佳手段。器乐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过程, 更发挥着传承我国灿烂文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多纳德·霍杰斯著.音乐心理学手册刘沛, 任恺泽译[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6, 127.

不可替代性 篇10

虽然儿童诗有着它的独特性, 但随着各类题材作品书籍的问世, 童诗似乎被边缘化了, 倾向于童诗阅读的孩子并不多。笔者曾在一所农村小学做过有关于童诗阅读状况的调查, 发现100 个孩子里面喜欢科幻类书籍的占39%, 喜欢童话故事的占27%, 喜欢动物类书籍的占16%, 喜欢其他书籍的占13% (如笑话、漫画等) , 而喜欢读儿童诗的却只有8%。调查的结果显示:

1.童诗并不受广大孩童的喜欢, 并逐渐被边缘化。很多孩子宁可读笑话这样缺乏涵养的书籍来打发时间, 也不愿拿起儿童诗来读。

2.孩子对童诗的认识度不够。大部分孩子并不喜欢读童诗, 究其原因, 大多是因为童诗很无趣, 一首诗没什么内容, 缺乏悬念, 缺乏波折的故事性, 也不具备探索性。这样的孩子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儿童诗, 并没有走进儿童诗的世界。这让人有些遗憾。人教版的教材大量地引进了儿童诗, 足见编者对童诗的重视, 一年级有30 篇, 二年级9 篇, 三年级5 篇, 四年级6 篇, 五年级8 篇, 六年级11 篇。虽然编者对童诗的引入引起了教师的注意, 但在童诗的教学上我们似乎还停留在为教而教的程度上, 只是为了做题而教, 而没有把童诗的真正功能体现出来, 童诗的趣味性的体现更是有所忽视。

一、儿童诗在儿童阅读中的不可替代性

1.儿童诗语言的韵律美。童诗的语言通俗易懂, 学生一看就懂, 不需要多做解释。读来朗朗上口, 富有韵律。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 这是很好的学习语言的方式。它不同于古诗和其他文章。

(1) 儿童诗不同于古诗。从句式上来说, 古诗每行的字数都一样, 而童诗则是可长可短, 从语言的通俗性上讲, 古诗的语言字字珠玑, 字字都是精髓, 它有高度的概括性, 学生较难读懂, 如果没有写作背景的介绍, 学生就更难体会其中的深刻意味。因此, 儿童诗从阅读上来讲, 并没有多大的负担。

(2) 儿童诗不同于各类长篇文章。小说、儿童故事等儿童文学作品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的故事性, 儿童诗虽然短, 也可以把一件事有趣地表达出来, 让孩子们欢乐。

2.儿童诗的趣味性。

(1) 充满天真和童趣。谈起儿童, 我们总会用“天真”、“纯洁”、“快乐”来形容, 因此儿童诗要赢得孩童的喜欢, 就必须充满童心和童趣。这就给儿童诗的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什么样的诗人是儿童诗人?儿童诗人必须有童心, 才能写出儿童诗, 儿童诗人要永远天真像孩子。儿童诗人要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他对生活要求有新鲜感。儿童诗人的心纯洁得像个孩子……儿童诗的天真和童趣就体现在诗中的字字句句, 读来让人有一种快乐感, 它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 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语言。

(2) 充满奇幻的想象。“诗离不开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对于初读的孩子来说, 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的诗最适合不过了。

儿童诗的特性决定了它的不可替代性, 它可以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触碰到孩子们纯真的心。

二、直面童诗教学, 改变孩子忽视读诗的现状

1.带领孩子读诗———走进童诗美妙的世界。

(1) 童诗是一个生活场景, 因此, 带领孩子阅读贴近他们生活的诗很重要。如:外婆买了两条鱼/ 放在鱼缸里/ 一条大/ 一条小/ 大鱼游哪/ 小鱼跟到哪/ 今天/ 外婆把那条大鱼杀了/ 小鱼在鱼缸里孤零零的/ 真可怜。这首诗抓住了外婆杀鱼这件小事, 这是孩子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事, 小作者写出了对小鱼的一片爱心。再如:我坐在妈妈的助动车后面/风好大/ 我突然叫妈妈停下/ 妈妈问我为什么/ 我对妈妈说/ 我要坐在你的前面/ 做你的挡风玻璃。生活中许多点点滴滴的小事是完全可以入诗的。孩子有心做妈妈的“挡风玻璃“, 如此新鲜的爱心表述, 就是最好的诗。

(2) 童诗是一幅美丽的画, 画中可以有花有草, 也可以有山有水……如:蓝色的晨光/ 照耀在绿叶上/ 明亮的空气里/ 只有我一个人。

风跑得直喘气/ 向大家报告好消息/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花朵站在枝头/ 看不见春天/ 就踮起脚尖/ 急着找/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 花/ 不知道/ 自己就是春天。

“风”和“花朵”勾画出了美丽的春天, 孩子们喜欢的春天。

(3) 童诗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一块石头、一根小草, 甚至是一个气球……如:八只气球都没有卖掉, / 在一天下午合伙逃跑。/ 气球带着线飞向天空, / 开始了它们的自由行动。/ 一只高飞碰到骄阳—砰!/ 一只玩耍在高速路上—砰!/ 一只落在仙人掌上睡觉—砰!/ 一只留下陪伴淘气的宝宝—砰!/ 一只想把烤肉先尝为快—砰!/ 一只与豪猪谈情说爱—砰!/ 一只到鳄鱼嘴里探头探脑—砰!/一只坐在那里, 慢慢地扁了下来—哧!/ 没人买的八只气球, /挣 (zhèng) 脱束缚 (f ù) 一起逃走。/ 无论高飞还是四处漂流, 就算粉身碎骨也是它们的自由。

这八只气球的遭遇编织成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 这就是童诗的魅力。

2.带领孩子写诗———体验童诗创作的乐趣。

(1) 通过仿写鼓励孩子进行童诗创作。在人教版教材中, 有很多诗歌是值得仿写的。仿写是学习诗歌语言最有效的方式, 通过仿写让孩子认识诗歌, 体会抒写诗歌的乐趣。

(2) 通过改编让孩子感受诗歌创作的乐趣。孩子们的生活其实很精彩, 但是他们缺乏的是发现和表达, 因此, 笔者认为, 多观察、多记录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一句话到几句话, 从几句话到一段话, 从一段话到几段话, 渐渐地孩子们的脑子里就不会是空空的。优秀的作品总是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记录下来的事, 如果把它改编成诗歌的语言, 那么将是一个动人的诗篇。如一个孩子写的《种钱》:

今天, 我干了一件傻的事, 俗话说:种瓜种瓜。 我就种了一个“瓜”。

我把一块硬币埋到了土里, 等待它的发芽, 虽然我知道这样是种不出什么东西的, 但我还是种了。 别的朋友种花, 有的种树, 只有我种了一个硬币, 我想让它变成一棵摇钱树, 那么我就能变成世界首富。 虽然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但是好玩!

如果改编成诗歌, 可以把第1 自然段去掉, 就变成这样, 读来就饶有趣味了:

我把一块硬币埋到了土里, /等待它的发芽, /虽然我知道这样是种不出什么东西的, /但我还是种了, /别的朋友种花, /有的种树, /只有我种了一个硬币/, 我想让它变成一棵摇钱树, /那么我就能变成世界首富, /虽然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但是好玩!

从这样的充满着童趣的诗歌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小作者的天真、调皮, 发充满着离奇的想法, 用这样的改编告诉孩子, 其实他也能写诗, 这是对他最好的鼓励。

(3) 通过创编童话故事来感受童诗的魅力。童话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最熟悉的, 很多孩子热衷于读童话, 却不知诗歌语言也可以创编童话故事。如:

经常往头上撒点胡椒面, /经常往头上撒点胡椒面。 /如果你不幸被野人活捉, /卖给衣衫褴 (lán) 褛 (lǚ) 的老巫婆, /他把你抓起来闻闻, /想把你炖成汤喝。 /她会“啊啾 (jiū) ”一声打个喷嚏 (tì) , /“天哪, 你太辣了! ”她说, /“恐怕和我的口味不合。 ”/她会大叫一声把你扔出窗外, /你就此从那里逃脱, /很快安全地回到家里, /坐在椅子上多么快乐! /只要你经常、经常、经常、经常、经常、/经常、经常、经常、经常往头上撒点胡椒面。 (《经常撒点胡椒面》)

这首诗就是一个典型的童话故事, 如果掌握了诗歌语言简短的特点, 其实孩子们也会编这样的故事。

药物剂型不可任意替代 篇11

把包衣片剂分割、溶化、研末使用。这种情况多见于家长将成人使用的包衣片剪为小块给小儿服用。或是有些成人患者怕整片药物吞咽困难。因而溶化、研末后服用。殊不知,药物之所以要包衣都有一定目的,或减少对胃的刺激,防止恶心、呕吐或胃痛,如红霉素片;或防止药物被胃酸破坏而降价,如胰酶片;或药物本身有特殊的味道,包衣后可加以掩盖;或是控制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度、时间。如将其包衣破坏,片心的药物成份就完全暴露,从而失去上述作用。

该舍化的药荆吞服使用。常见的是把救心丹、保心丸、硝酸甘油等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当作口服荆直接吞服。这些药物所以要含化使用,目的是为了使有效成份快速、完全进入血液循环,从而迅速发挥疗效。所以,必须放在舌下含化,通过舌下粘膜直接吸收并进入血液。如果口服,一方面会受到胃内容物的影响,使药物疗效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又需进入肠道后才能吸收进入血液,大大延误了时间。

将胶囊中的药物倒出服用。常见于小儿,把成人服用的胶囊倒出内中药物,再分剂量口服,其实胶囊有遮味作用,而且有些胶囊内装的药物具有不等速释放的特点。如将药物倾倒出来分剂量服,就很可能起不到控制释放的作用,如康泰克、速效伤风胶囊等。服用胶囊时只要有足够的温开水过服,是可以避免梗在咽喉的。

注射剂的口服、滴眼和外用。有人以为注射剂的制造工艺技卡要求高。既然可以注射使用,用来口服、滴眼和外用是没有问题的。殊不知注射剂中的某些稳定剂对胃粘膜可能会产生刺激。而且注射荆有一定的渗透压、酸碱度,对于十分娇嫩的眼睛很可能产生不良影-向。有人用青霉素注射刘溶化后滴眼或涂布于伤口,这不仅不能起到消炎作用,有时还会产生严重的过敏反应。

不可替代性 篇12

关键词:文字编辑,不可替代,分析

文字编辑就是在出版社和杂志社从事美术工作的编辑人员, 与策划编辑、文字编辑一样都是编辑的一种。刊物排版时候, 注意形式与文章内容相应, 版面格式前后统一, 图、文一致, 字体、字号、颜色搭配协调, 各个模块具有节奏感, 也有内在呼应结构。有时可突破常规 (如斜放、出血版、文压图等) 。最重要的是版式要有创意, 当然不是每期都变化。

一是指出版机构内从事美术工作的编辑人员, 泛指搞封面装帧设计、插图、画册的编辑人员。美术编辑分四个档次:编审 (美术) 、副编审 (美术) 、编辑 (美术) 和助理编辑 (美术) 。二是专指美术编辑职务、职称系列中的编辑 (美术) 。编辑 (美术) 为中级职务。美术编辑的任职条件, 除与文字编辑在学历、年资、外语、著译要求相同外, 还要求具有扎实的美术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了解出版业务, 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较准确的鉴赏能力。美术编辑的主要职责是:搞书籍装帧设计, 包括设计封面、写美术字、画书籍插图、组织美术稿件、编绘画册等工作, 有独立组稿能力, 并能指导培养助理美术编辑。书籍的封面装帧要服从书的内容需要, 而文字编辑最了解书稿的内容, 了解了内容和特点, 才能较好地表现在形式上。美术编辑要把自己的构思和文字编辑磋商, 以便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编辑的工作大多是与文字分不开的, 但是, 在现代的出版行业中, 由于整个行业中经营理念的不断变换, 行业中的竞争意识以及市场意识都在不断加强, 文字编辑的地位与作用都开始不断地下降, 这也与我国现阶段中的社会环境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 人们通常会更加注重利润指标。在现代的出版业中, 某一个选题策划能否获得成功又经常会被认为是这一出版社能否获利的关键因素。与之相应的, 文字编辑开始不受重视, 如何使自己成为不可取代的, 是当下文字编辑需要思考的内容。

一、文字编辑需要有独到的学术眼光以及专业的审稿能力

文字编辑要想使自身成为不可取代的, 就需要放弃之前的那种“来料加工”型的工作方法,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这种工作方式会使编辑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上, 无法将自身的工作价值以及意义完全的体现出来。文字编辑是按字数来计算稿酬的, 所以, 编辑为了使自身的收入得到一定的增加而多看一部分的字数也就成了大多数的文字编辑进行工作的动力。[1]然而, 编辑这一职位中的工作主要是他对于某一本书的发言权, 也就是说, 一本书的书稿能否达到出版社的出版要求, 这本书是否具备一定的出版价值同样是要由他的编辑来决定的, 而编辑对于这类情况的判断主要是源自于编辑自身的学术眼光以及审稿能力。然而, 在现阶段的体制下, 编辑的这种工作在一部分的出版社中出现了一定的空档。大部分的文字编辑对于一本书稿能否被出版的相关意见开始变得不再重要, 这是因为这种书稿已经在最初被策划编辑当作是选题而立了项, 也在初审中得到了通过。虽然文字编辑很可能不具备对于这种书稿在出版过程中的决定权, 但他仍然可以对这本书稿中所存在的各种质量问题诸如内容陈旧或是学术价值不高等方面提出一定的建议与意见。在现阶段中, 要想不使自己面临着结构性失业的危险, 文字编辑就需要使自己在某一方面中的或是某些专业中的学术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 使自己能够具有独到的学术眼光, 让自己能够在书籍的编辑过程中有一定的用武之地。[2]

二、要具备深加工以及再创造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 大量的生产活动都是专业分工的, 每一个工序都是这一生产流水线上的必经的环节。这种情况也同样适用于图书的生产过程中。策划编辑是每一种图书产品的设计者以及开发者, 而文字编辑则是这一产品的加工者以及生产者, 这二者在图书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即便图书产品已经有了书稿这种初级的形态, 但是, 若想使其成为一种完整、甚至是完美的成品, 就需要使其经过文字编辑对它的深加工以及再创造。现阶段,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速成的书稿已经成为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共识, 过去那种“十年磨一剑”式的书稿已经是不常见了。速成的书稿由于其问世速度快, 能够满足人们的快速阅读的欲望, 但是, 这种书稿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例如硬伤过多或是前后矛盾等。[3]面对这样的情况, 为了能够抢占到市场上的先机, 就要由编辑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改, 但是编辑毕竟并不是作者, 他不会明白作者在某种情况下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另外, 如果遇到不负责的作者, 还会出现将原稿寄回的情况, 在这样的环境下, 更要由编辑来进行修改, 如果编辑不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 就无法看出书稿中存在的问题, 也就会使这一图书产品存在硬伤, 对图书的教育以及传播功能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所以, 编辑还要使自身具备一定的深加工以及再创造的能力。

三、结束语

要想使文字编辑成为不可替代的, 不仅需要文字编辑的自己的努力, 还需要整个出版界能够达成一种共识, 同时通过制定出相关的措施来对文字编辑进行激励, 使他们能够成为不可取代的。在品牌效应十分重要的今天, 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的编辑业务能力以及专业学术水平的资深编辑, 让他能够成为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无法取代的桥梁, 这也会变成出版社的一种值得进行珍惜的学术资源, 也能够成为一种具有极大的号召力以及吸引力的品牌。

参考文献

[1]鹿丽萍.文字编辑如何使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J].科技与出版, 2004 (05) :48-50.

[2]于冬梅.现代文字编辑的素养与能力探析[J].文教资料, 2013 (17) :72-73.

上一篇:城市雕塑的公共性下一篇:农民专业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