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设计

2024-10-13

西方现代设计(共12篇)

西方现代设计 篇1

一.日本设计精神

1. 注重简约,朴素实用的精神。

日本盛行禅宗的思想观。禅宗追求的是朴素的审美趣味因此日本的设计具有简约朴素的精神。像日本知名品牌“无印良品”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它具有极简的包装,使用环保的白纸,朴素淡雅。像很多日本设计师都具有简约朴素实用的精神。例如:龟仓雄策,就是简约风格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设计简洁且大气,特别是他的海报设计对现代西方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尊重自然,注重向自然学习。

日本领土狭小,人口密度大,长期以来狭小拥挤的居住环境影响了日本设计精神。他们尊重自然,注重像自然学习。日本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质长期处于多动不稳定的状态,而日本人因地制宜。根据大自然的环境,他们在房屋的结构采取了轻质的木质结构已达到在地质活跃的地质条件下生存。他们尊重自然,注重向自然学习,根据自然而创作,这正体现出了尊重自然像大自然学习的精神。

3. 注重内化本国文化元素的民族精神。

日本人是一个善于观察运用的国家,善于提炼和转化本国文化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之中。例如日本传统的民族图案浮世绘,就常常被运用到海报、书籍插图等各类设计中。浮世绘是以几何图案为主,采用平面且强烈的装饰性及色彩塑造形体,它是对感受的真实捕捉,是对自然光与影的色彩的深入体会及描画。正是因为它的简约,淡雅,实用,唯美等性情被日本人所喜爱,从而也间接地映射出了日本的民族精神。

4.注重严谨的设计精神。

日本领土狭小,自然资源缺乏,为了在最小的资源下获得最大的回报,日本人形成了三思而后行的严谨精神。而日本设计精神也因此被这种严谨的态度所影响着。在每一幅设计中,无论是文字的直观性,还是线条的曲美性都必须精益求精。正如福田繁雄所说的:“设计中不能有多余。”日本人严谨的设计精神使日本设计成为了全世界的领先者。

5.日本对集体观念的重视。

日本之所以能在战后快速崛起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刻苦耐劳,更重要的是日本重视集体观念。像日本的工业产品设计,当企业准备着手设计一款新的产品时,往往汇聚各个分公司或者子公司的精英以集体的面貌去设计。因而日本的产品是很精致,细腻,符合大众标准的。

二.日本设计精神对现代西方设计的影响:

1.注重理性,简约。

日本通过积极的学习外国经验,再与自身文化的整合,使他们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设计精神,对西方的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西方设计由复杂,繁复逐渐变得注重简约与理性。以德国的包豪斯为例不难看出,他的作品体现出了简约、少装饰。德国理性主义作品代表《红黄蓝的构成》,整幅设计仅仅用红黄蓝三种颜色所构成,色彩单一,将理性与简约发挥到了极致。

2.注重向自然学习。

由于日本设计的好的作品往往都具有自然的味道,这使西方认识到了要认识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家具为例,像模仿蜂窝设计为主的高迪之家和米拉公寓的家具;卢浮宫旁一地铁站入口处,是以植物根茎进行的仿生设计等等。现代西方设计正是看到日本设计善于运用自然而受到了深深的影响,因而西方现代设计越来越与自然贴切。

3. 注重内化吸收文化元素。

现代西方设计深刻地受到了日本的浮世绘艺术的影响。日本设计的成功所蕴含的内化文化元素是非常重要的精神之一,这种精神成为现代西方设计师必不可少的课程。例如:莫奈与梵高都曾模仿学习过浮世绘艺术而创作。梵高所绘的《唐基老爹》中有许多浮世绘的影子。还有很多前卫画家都从浮世绘中获得各种有意义的启迪,如马奈、莫奈、凡高、毕加索、马蒂斯等人。

4. 具有严谨的设计精神,注重细节。

严谨的日本设计精神给予了现代西方设计很大的帮助。在文章上要求行列精准,在字体上要求符合大小,在许多设计细节上都要做到精益求精。就拿宜家家居来说,宜家在推出每一种系列的产品时都汇聚公司前列的精英,来讨论产品以达到各个细节都完美。

5. 注重团结合作精神。

日本高效率,高质量的设计产品是团结合作的良好体现,因而很多产业多处于领头羊的位置,这种团结合作的理念对现代西方设计的影响颇大。现代西方设计也注重团结合作精神,由团队提出方案并讨论,修改,最后选出一个最好的方案,将方案具体落实到细节分工合作。这样就能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产品的质量也更容易控制。

摘要:日本设计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 只用了很短的时间,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己经跻身世界设计大国。“日本制造”甚至作为优质产品的代名词成为一种文化标签。这些都得益于日本设计的精神。而日本设计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现代西方的设计。通过对日本设计精神与西方设计的精神的认识与了解, 进一步比较两者的区别与影响, 可以找到日本设计精神对现代西方设计影响的所在。

关键词:日本设计精神,西方设计精神,区别,影响

西方现代设计 篇2

优秀案例的分析:选取3个著名景观设计师的实际作品,分别从它们的设计构思和设计表达进行分析,总结出优秀作品的共性特征。策略方法的归纳总结:根据现有成熟的设计方法以及笔者自己对此问题的深刻理解,归纳总结出方案由构思产生、逐步推演并形成形式的策略方法,形成本文理论应用的基础。

实践案例的应用论证:以论述笔者自己参与的实践案例的方式,详细地说明笔者是如何在设计中应用本文的核心观点的,并以此论证方法的可行性。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的进步加大了对景观行业的需求。

景观行业从无到有,现正处在一个极速发展的热潮中。当前,全国各地正经历着面广量大的景观建设活动。但在建设热潮不断膨胀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实际问题,尤其是景观界存在的“千城一面”的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思考。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人自身的变化。

人是景观设计产品的服务对象,是景观场所的使用者。他与景观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的行为活动及其心理需求都会对景观设计产生深刻的影响。

景观设计的目的也必然是为人们提供舒适宜人的户外场所。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过人的需求分为五个渐进层级的说法,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变得相当丰富,他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甚至是归属和爱的需要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

此时,他们的心理需求开始涉及更高层级的需要。他们开始关注自己,开始在乎自己的价值感,他们需要在社会中表现自我、实现自我,以此实现自身真正的需要。景观设计应该迎合这一社会变化。既要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也要满足设计者的心理需求。

西方现代设计 篇3

关键词:至上主义;构成主义;风格派;现代主义设计;影响

一、综述

抽象艺术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中重要的艺术现象。康定斯基和蒙得里安是抽象艺术中最为差异化的两种典型代表,它的产生实则是对写实艺术的补充。其不以表达具体的形象为目标,通过点、线、面等要素来传达各种情绪,激发人们的想象,启迪人们的思维。

二、苏俄的抽象艺术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

俄国是一个现实主义传统很深的国度,艺术和政治关系紧密。19世纪末,巡回画展画派失去活力,新的强劲运动正在萌生。新一代艺术家不愿让艺术成为政治的传声筒,要求表现自身情感和艺术上的见解。

马列维奇是俄国至上主义的主要倡导人。1915年12月在名为“0.10”画展上以作品《黑方块》获得强烈反响。他提倡纯粹感情的艺术,作为一种形式试验,对于现代设计的工艺、装饰有一定的价值。其由马列维奇首创,并几乎是他一人的实验。他所提倡的几何形组合的构成、形式、节奏对比等规律都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教学体系,在1918年的第一、二届“自由工作室”里,至上主义的造型规则成为画家、建筑家、设计师的基本课程,并得到试行。而后培养的“艺术家—设计家”一体化的新型艺术学校就是在自由工作室的基础上建立的。在此以后传播到德国和西欧,影响了包豪斯的设计教学及现代建筑的国际化风格。

与至上主义相对应的是俄国构成主义,作为现代西方艺术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其是在立体主义、至上主义等风格影响下派生出来的画派。他们赞赏工业文明,崇拜机械结构和现代工业材料,自称为“艺术工程师”。设计上的特点是将建筑的物质性和政治命题相结合,以庞大的体量和宏伟的形式体现出无产阶级革命政府的伟大气魄。代表设计师及作品有塔特林的《第三国际纪念塔方案》、康定斯基《构成》系列的作品、著作:《论艺术的精神》等。构成主义把结构作为设计上的起点,其通过抽象的方式,探索新技术条件下产品设计和技术相结合的新问题,以及事物的实用性。对新设计语言的产生和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21年传入包豪斯,并掀起一场构成主义运动。构成主义更靠近实际,更加扎实了社会生活基础。当然,其也有乌托邦色彩,受到了人们的批评。

三、荷兰风格派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

在1918年,荷兰的设计师们以《风格》杂志为宣传营地,开始在艺术、建筑、平面设计等领域探索新方法和新形式,形成了对现代主义设计影响很大的荷兰“风格派”。其组织并不具有完整的结构和宣言,而维系这一组织的是《风格》杂志,风格派提倡主张的原则是绝对抽象,其作品往往用几何语言,如水平线、正方形等规矩、刻板的形状,创造纯粹、简单的视觉形象。其作品常冠以“构图第X号”之类的名称,蕴含着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体现出欧洲人民渴望和谐与平衡的心态,与荷兰的清教传统相一致。

风格派的主要发起者是杜斯伯格,他是《风格》杂志的主编。代表人物还有画家蒙得里安,建筑与家具设计师里特维尔德。主要作品有蒙得里安的《红黄蓝系列构图》抽象绘画,在他看来,绘画是由线条和颜色构成,因此,绘画的本质是线条和色彩,并且是整个视觉感官的基础。艺术家们应当致力于将这种和谐和永恒推广到整个视觉环境之中。里特维尔德的红蓝椅也是风格派的代表作之一,它更大的贡献不在于家具的功能而是一件为蒙德里安绘画作品注解的雕塑,一个二度空间格架的三维空间延伸。其造型脱离了传统家具形式,采用简单的几何形和一目了然的外部结构,为批量生产和标准化提供了依据。

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中,以几何形式,中性色及立体主义造型和理性主义结构特征的“风格派”曾在两次世界大战间成为国际主义风格的标准符号。在20世纪80年代荷兰风格派又重新被世界设计界引起广泛的兴趣,成为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设计语言,到现在都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四、结语

俄国构成主义和荷兰风格派两种风格都习惯于表现几何形体的空间、结构和色彩的构成效果,反对对现实的重现和模仿,通过抽象和构成的方法来在造型和构图的视觉效果上所进行的实验和研究为包豪斯作了铺垫,为现代主义建筑和设计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方抽象艺术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中,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对抽象主义艺术的解析可以看出,它对现代设计的审美形式有极大的影响。抽象主义艺术的产生使造型更加简便,色彩更加丰富,由此改变了传统设计理念。由康定斯基所确立的现代设计科学创作原则,从此奠定了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三大构成”基础课,由此可见,抽象主义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西方现代艺术对现代设计影响研究 篇4

20世纪之前, 美术和艺术设计一直被归于艺术领域之中。传统的雕塑、绘画、建筑等视觉艺术形式与传统工艺美术相互紧密结合并互相影响。直至19世纪末期, “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威廉·莫里斯提出了新的艺术理论就是“艺术应当与技术互相结合”原则, 要求艺术家对工业化产品进行设计, 体现出设计与艺术的必然联系, 又显示出了设计师独立的姿态。受莫里斯影响的包豪斯创建人建筑家格罗佩斯邀请了伊顿、马科斯、穆什、费林格、克利、康定斯基等著名的前卫建筑家、现代艺术家任教, 正是这些现代艺术家开创了包豪斯的设计教学并使设计理论研究大放异彩, 从此符合现代机器化大生产的现代设计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包豪斯的建立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设计的开端。

二、现代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一) 现代艺术激进的探索推动了现代设计的革命

19世纪后期, 绘画界对现代艺术激进的探索推动了现代设计的革命。在美术界对构成产生明确认识, 是从19世纪的后期印象派塞尚开始的。塞尚的绘画构图及其方法论, 与立体造型的构成是相通的。其后塞尚对构成的认识又影响了特朗、马蒂斯、乌鲁克等, 使他们建立了“野兽派”。继而又建立起了“未来主义”艺术。“未来主义”又发展为革命的“达达主义”。其表现贯穿着 几何的、抽象形态的意识观念。受构成主义、未来主义、立体主义等艺术流派影响, 新时代的设计师开始挑战传统艺术形式, 开拓了符合新的、工业化时代的的现代设计艺术风格。立体主义是最早地把时间 - 空间概念转化为视觉形象的艺术派别。它利用相对性原理和同时性原理, 把不同时刻观察到的对象同时地表现出来, 在画面中表现出更纯粹的几何形态。受此影响, 设计师里特维尔特设计的“红蓝椅子”和“施罗德”住宅, 把蒙德里安的二维构成延伸到三维空间, 成为“风格派”设计的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 是现代主义设计在形式探索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对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强化对秩序的重要性, 设计通过简化体现出秩序感, 传统做法被设计师所淘汰。现代设计受到柯布西耶简洁主义所影响, 把抽象的几何构成形式看作设计终极原则, 反对过度的装饰, 注重体现基本形态和强化功能, 使理性主义成为设计风格的先锋。

(二) 新的艺术和设计形式通过现代艺术和现代设 计相互影响而产生

构成主义、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是交替转换并和其他派别相互影响的设计风格和现代艺术。其中体现了形式、语言的开拓精神和丰富多彩, 并赋予时空新的概念。波普艺术以有秩序变化的图像重复、视错觉所形成视觉的动感和错觉的一种表现形式, 波普艺术后来发展成为动感艺术加上光、影、声、形成一种全方位空间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 波普艺术是依赖于视网膜影像错觉引发心理现象的一种媒体设计。在1960年代, 装置艺术吸收了绘画、设计等因素和语言形式和生活垃圾等, 创建一个新的领域概念, 并对视觉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 艺术设计与商业文化对于绘画艺术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如波普艺术的开山之作——汉密尔顿的《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又如此吸引人》采用招贴印刷材料、照片、画报所组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而发端于7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 则是对国际主义风格的反叛, 以寻求更有活力的、多元的文化。通过借助过去的维多利亚、新艺术与装饰艺术风格, 激发了许多设计师的怀旧思潮, 将老的艺术形式进行现代化的运用, 使产品具有浓厚的艺术创造意味, 拓展了设计的理念和语汇。

现代艺术激进的探索推动了现代设计的革命, 拓展了设计的理念和语汇。新的艺术和设计形式通过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相互影响而产生。现代艺术所体现特性与机器大规模生产说要求的的机械化, 标准化所吻合, 成为工业化时代生产的必然选择。从现代艺术与现代设计它们在本质上始终相互关联, 彼此互融。

摘要:“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威廉·莫里斯提出了新的艺术理论就是“艺术应当与技术互相结合”原则;包豪斯的设计教学并使设计理论研究大放异彩, 从此符合现代机器化大生产的现代设计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包豪斯的建立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设计的开端;而发端于7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 则是对国际主义风格的反叛, 以寻求更有活力的、多元的文化。通过借助过去的维多利亚、新艺术与装饰艺术风格, 激发了许多设计师的怀旧思潮, 将老的艺术形式进行现代化的运用, 使产品具有浓厚的艺术创造意味, 拓展了设计的理念和语汇。

关键词:现代艺术,现代设计,影响

参考文献

[1]何人可.走向综合化的工业设计教育[j].长沙:装饰杂志2002, (1) :1.

[2]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长沙: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

现代西方政治思潮 篇5

自由主义

思考题:

1.如何评价个人主义?个人与社会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2.倡导积极自由有什么好处?积极自由观有没有什么危险或弊端?为什么?

3.如何评价罗尔斯的差别原则?结合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谈谈你对什么是正义的理解。

4.如何评价美国的这种“多元民主”?你认为它的好处和弊端是什么?在你的观念中,什么样的民主是理想的民主?

5.价值多元论证明了消极自由是唯一正当的自由吗?积极自由一定会导致强制和不自由吗?消极自由有没有害处?如何看待这两种自由的关系?

6.如何评价保守自由主义者对计划经济与福利国家的批判?我国在建设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时应汲取哪些教训?

7.市场的第一次分配真的是公平的?遵守规则就一定公正吗?(比如一个瘸子和一个长跑健将都遵守同一规则比赛,结果公正吗?)再分配真的没有必要吗?你是如何理解公正的?(结合中国的现实谈)

8..法治和民主有冲突吗?为什么?美国作为一个自由主义国家,你怎么看待它的民主与法治状况?

参考书:

杜威:《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霍布豪斯:《自由主义》,商务印书馆,1991;

格林:《论自由立法与契约自由》载于马德普、威尔?金里卡主编的《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四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卢克斯:《个人主义:分析与批判》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3.伯林:《自由论》译林出版社,2003

博赞克特:《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商务印书馆,1995

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

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约翰•格雷:《伯林》昆仑出版社,1999

达巍等编:《消极自由有什么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乔治•克劳德《自由主义与价值多元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3

迈克尔•帕伦蒂:《美国的民主》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戴伊、齐格勒:《民主的嘲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

马德普:《普遍主义的贫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批判》人民出版社,200

5社会民主主义

思考题:

9.为什么社会主义会在近代西方社会出现并发展成为一股影响深远的思潮?社会主义思潮的最初宗旨是什么?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

10.根据你掌握的资料,如何认识目前的西方社会?它在现代化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11.如何看待社会民主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伦理学解释?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如何评价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价值观?你认为社会主义应该追求哪些基本价值目标?

12.如何看待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批评?历史唯物主义是对历史规律的表述吗?如何评价社会民主主义的民主观?与保守自由主义的民主观相比有何不同?试比较分析这两种民主观各自的得失。

14.谢涛在《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一文中认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参考书:

柯尔:《社会主义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1

卡尔•兰道尔:《欧洲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史》,商务印书馆,1994

英国社会主义同盟编著:《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商务印书馆,1964

托玛斯•迈尔:《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托玛斯•迈尔:《社会民主主义导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法兰克福宣言)见高放等主编:《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文献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872年第二版跋,《马恩选集》第二卷104—113页。马德普:《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保守主义

思考题:

15.如何看待保守主义对中间性社群的认识?个人、社群和国家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16.如何评价保守主义的传统观?传统与社会进步是什么样的关系? 有人说,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封建专制传统,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破除中国的文化传统,全面学习西方文化。你是如何看待这种观点的?

17.如何看待保守主义的权威主义或精英政治思想?政治精英和大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8.保守主义的自由观和自由主义的自由观有何区别?如何评价保守主义关于自由和平等的观点?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冲突?

19.如何看待亨廷顿有关美国民主过剩了的观点?根据你的认识和理解,美国和西欧国家相比哪些国家民主的程度较高呢?

20.如何看待贝尔所说的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你是如何看待西方文化的?

21..如何评价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怎样看待和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22.如何评价新帝国主义论?宣扬自由民主的美国为什么对外进行霸权和扩张?

23.通过比较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和保守主义这三大思潮,试分析三者的利弊得失。

参考书:

休•塞西尔:《保守主义》商务印书馆,1986

E.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俞可平:《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休•塞西尔:《保守主义》商务印书馆,1986

莫斯卡:《统治阶级》译林出版社,2002

约翰•凯克斯:《为保守主义辩护》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罗杰•斯克拉顿:《保守主义的含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塞•亨廷顿 等:《民主的危机》求实出版社,1989

丹•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4

丹•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

塞•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

诺姆•乔姆斯基:《恐怖主义文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威廉•布鲁姆:《谁是无赖国家》新华出版社,2002年

瓦西利斯•福斯卡斯、比伦特?格卡伊:《新美帝国主义》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新左翼激进主义

思考题:

24.如何评价新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析?你是如何看待西方国家的?

27.如何评价新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观点?你是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科技、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如何评价新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异化与危机的认识?你是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

参考书:

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普兰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载《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8(4)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弗罗姆:《健全的社会》,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弗罗姆:《占有还是生存》,三联书店,1989

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借鉴西方现代派 篇6

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好胜的方召麐那颗一心向艺的心,环境愈是困难,愈会让她坚强地不顾一切,要有所作为,必须要进行创作,而不是一味模仿。

方召麐每天一早起来操持家务,亲自料理完孩子们的早餐、安排好家务之后,她就躲在书房里执笔作画。她竭力摆脱一切影响,开始试写自家面目的山水。初时完全不像样子,但她毫不灰心,继续创作,逐渐完成两三幅不同面目的山水画。这些作品不免幼稚,但因为是尝试之作,也感到一点前所未有的喜悦与安慰。但以方召麐对自己极其苛刻的为人,她毅然毁掉那些不甚满意的作品。

为了找到可以抒发自身情感的绘画语言,方召麐也尝试油画及抽象画的创作。自回到伦敦从事创作后,她有更多的机会游历欧洲各地。各国胜景山川,每每给予她新的灵感。当地的怡人胜景,令她留下深刻印象,成为其笔下的灵感源泉。她对绘画欧洲雪景,殊有癖好。

1981年《瑞士雪景图》为此系列作品之一, 图中较别致地以充满水分的笔点墨及花青绘画山石及空的雪景,并偶尔加以铅粉象征雪雹,风格有别于她的一般画作。在1987 年她应子女要求再画《瑞士雪景》,在技巧处理方面则颇有变化,此图背景全然留白,象征雪地,再绘画树木房舍。1981 年《瑞士雪景图》中的大块色墨晕染,在此图中变成色墨苔点,表面的雪掩盖的植物苔鲜。而在同年所作的《隆冬图》及《雪山图》中,构图和处理技巧上又有不同之处。在《隆冬图》中,她以墨勾勒山川轮廓,再以干墨秃笔施点,营造出雪山巍峨的景致;而在《雪山图》中,她则以淡墨简单法勾描远山,前景以浓墨泼染,令黑白、虚实之间产生强烈对比。在同年的另一幅《雪景梯田图》中,她纯以浓墨简笔勾画梯田,不加渲染,在拙中带有寒峭冷意,别具一格。方召麐自言此画比其他设色之作更具新意,颇为欣慰。

英国南部的大石群(Stonehenge),是英国著名的胜景,充满着宇宙间神秘意识。大石块的沉重感和太阳光线在不同时间照射的迷离感觉,深深吸引了方召麐。磐石坚忍情象与方召麐几经艰辛、矢志向艺的信念起着共鸣。她自1981 年为英国皇储大婚所创绘的《磐石图》以来,创制了不少这种题材的作品,成为具有抽离象形的磐石系列。

除了实地观摩,方召麐也多次参观当地举行的世界艺术大师作品展览会及研究美术馆和博物馆的艺术藏品,潜心分析每个艺术大师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在参加完巴黎和纽约的两次巨型展览会之后,有两个名字让方召麐倾心不已——这就是毕加索和马蒂斯。他们给了方召麐许多灵感。她领悟到,画家可以随着时代的前进、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品也可以变化多端,不必过于拘泥于自己过往的作风。既然时代在前进,思想感情也会随着时代而变更,画出来的画幅很自然的与过去有所不同,有所变化。有时是巨变,有时为小变,若不自甘被困,绝不会十年后依然产生与十年前相同的画风,更遑论几十年以同样题材去创作?技巧虽越画越纯熟老练,可是艺术的水准反而因技巧的熟练而丧失了质之趣味了。

从此,方召麐开始潜心研究西方艺术的各大流派。她一直在思考,自己观摩了那么多世界各国的中国艺术藏品,中国在过去也有过世界各国无法达到的艺术高峰,为什么我们的近代作品不能引起世界人士的注意?

她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与经验》中这样说:“回到中国去研究我们古代的雕塑绘画,越是古代的作品,越加使人感动于那种古朴淳厚的天趣。此种天趣,才是极天然不加雕琢的伟大艺术。因此而悟到现今画家大多太侧重于技巧的修炼而不用自己脑子去构思创造。逐渐觉得这条道路有修改的必要,要求自己今年画这样,明年画那样,随感情思想去创造,求‘生’,求‘质’,求‘敦厚’,才能达致年年有新作品出来。”“但是,看了西方画家的作品与许多大师们的成就与演变,绝不是说我们要跟随他们之后,随着人家的什么派别去作为自己创作的模范或依附。在学习尝试创作的过程中,中外流派皆当深入研究探讨,更重要的是要侧重于从中国古代的艺术中去生根培养自己的艺术之苗,沿着中国艺术的道路去发展培植自己,从而画出有中国味道的画来。”

在对中西方绘画进行了一番极为精密和理性的思考之后,方召麐决定回到中国,零距离接触中国的传统艺术。从1961年开始,她多次去中国各地观光游览,与各地艺术界人士交往,更见到了历代名不虚传的艺术瑰宝,包括雕塑、绘画,壮丽的山川、湖泊、乡土文物、历史古迹等。

1963 年,方召麐再次回到伦敦,把在中国收获的想法和感悟,用在尝试山水画的创新上。同年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托克顿拓荒者博物馆及希金美术廊举行个展,随后又分别在1967年参加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夏季绘画展览会,并参加苏格兰国家博物馆举办之“近代中国画展”。1968 年,方召麐在伦敦格洛维诺美术馆也展出了作品。

西方现代设计 篇7

关键词:西方设计,现代设计,理性主义

西方社会在步入二十世纪以后, 其社会形态呈现出了全面的现代化特点, 而在这其中, 现代形式的确立与工业化是最为明显的特征。出现于西欧的现代主义设计正是以此为基础的延伸, 与此同时, 它也被贴上了工业时代的标签, 这些标签的存在让后来者看清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势下设计者的设计理念。而在不断的设计实践与探究中, 理性主义的存在则宣告了一个时代的来临。究竟如何理解西方现代设计与理性主义的有效结合? 本文将对理性主义设计观及形式特点、理性主义在现代西方设计中取得的成果以及两者的有效结合展开一一论述, 希望对现代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一、理性主义设计观概述

了解西方现代设计和理性主义的有效结合, 首先弄明白何为理性主义设计观, 以便于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与把控。

实用至上、数理概念、消除装饰, 这三者是理性主义设计观最具体的强调, 这种设计思想最早源于上世纪20 年代的德国, 并最终在二战后传向欧洲各国, 欧洲各国为此受到广泛影响, 并一直延续成为现代设计的重要设计观念。

据悉, 1907 年的德意志工业同盟宣言中明确提出了设计艺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的观点, 鼓励标准化产品的设计, 而后形成了重理性与功能性的设计原则, 这无疑是理性主义在设计中的初步形成。

20 世纪20 年代, 德国进一步促进了理性主义概念在设计中的运用, 强调设计的理性与功能性, 与此同时, 理性主义在设计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二战后, 理性主义设计发展迅速, 尤其在工业方面更是不能忽视。

二、理性主义设计的形式特点

( 一) 理性主义的设计特点主要体现在设计思想与设计形式两方面, 非装饰的几何造型是理性主义设计当中最常用的语言, 它的形成源于为了满足德国包豪斯学院的批量生产的目的, 最终促成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理想实现, 对非装饰的几何造型的提倡成为了当时设计的主要特点, 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抽象的表达来进行对产品设计的改造。

( 二) 在随后的发展中, 理性主义设计开始注重在色彩上的运用, 目的就是将理性主义设计简单明了的风格得以突出展开, 这便是理性主义设计的简明化强调, 在历史发展的运用中, 最具典型性的代表事件就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中荷兰风格派对颜色运用的表现, 他们注重抽象的表达, 代表人物蒙德里安更是认为纯粹的几何造型与色彩的组合才是艺术最本质的表现。

( 三) 注重简洁: 简洁向来是理性主义设计的根本着眼点, 他们认为只有简化一切不重要的东西才能更加凸显重要的东西, 甚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极少主义”, 进一步论证了人们对简洁形式的看重。

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 非装饰性的几何造型一直发展到上世纪六十年代, 由于其单一的色彩性, 普遍引起了人们的反感与排斥, 从心里上人们认为这种简单的形式表达忽略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不能满足大众心理需求, 这种形式的单一性表达显得太过机械与呆板, 而这些并不是最要紧的问题, 最严重的还是, 非装饰性的几何造型具有排他性, 要怎么理解这种排他性呢? 排他性主要表现在对不同民族文化特色的不融合性, 这种不融合性直接导致了历史传统不能一脉相承, 最终引发了理性主义设计颠覆的到来。

三、理性主义在现代西方设计中取得的成果

上文我们讲到了理性主义设计的颠覆, 不少人开始质疑其设计思想, 尽管如此, 理性主义在现代设计中的成果时不容忽视的, 即便是在今天, 理性主义设计依然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那么, 究竟理性主义在现代西方设计中取得了哪些成果呢? 不妨看看下文的具体分析:

( 一) 理性主义设计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理想打造或者说是历史任务, 并且完整的解决了工业革命后所遇到的历史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 理性主义设计思想的存在具有十分重大的引领意义, 让设计师通过理性科学的设计理念最终完成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实践任务, 单从这一点来说, 理性主义设计观对现代设计的发展与促进也是功不可没的。

( 二) 理性主义设计开创了新领域、新形式, 也就是简单几何造型的现代设计。在理性主义出现之前, 设计风格往往偏重于装饰, 感性与唯美成为设计师着眼的一部分, 这种设计思想虽然以自然为基础, 但是其实质还是逃脱不了装饰性。理性主义设计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局面, 与之前设计风格的装饰性不同, 理性主义设计师更注重整体风格的简洁性。

( 三) 理性主义设计对于现代设计而言具有引领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对强调功能的引领。理性主义顾名思义, 具有理性, 并且强调理性, 注重人的思考, 这便是理性主义设计与装饰为主的设计最大的区别, 前者更加强调以理性为主的思考建设, 强调功能性, 而后者更加强调以装饰为主的设计思想, 停留在物的层面。

四、实现西方现代设计和理性主义的有效结合

( 一) 促进西方现代设计的发展

实现两者的结合有哪些现实意义? 实现西方现代设计和理性主义的有效结合, 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现代设计的发展。现代设计将理性主义渗透到自身的发展当中, 从理性的角度思考设计, 注重设计的功能性是现代设计在很多领域提出的要求, 因此, 理性主义与西方现代设计的有效结合很有必要, 设计者不能一味的注重设计的华丽性, 而忽视其功能性与简洁性, 当然了, 构图的美感是人们提出的最普遍的一个要求, 但是美感一定要建立在最基本的功能性之上。

( 二) 西方现代设计应合理把握设计的功能性

理性主义与西方现代设计的结合将有效的把握设计的功能性, 理性主义设计本身就强调功能性, 我们知道, 不管哪种领域的设计, 其设计最初都要着眼于设计的功能上, 如何理解功能性·这种功能性的理解不能一味的停留在以往的简单认识上,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发展, 这种功能性需求包括多方面的, 比如技术的、艺术的、物质的或者是精神的, 而功能性的表现形式也具有多样性, 它可以是千奇百怪的, 比如说在我国历史上各种建筑的修建, 像长城, 像宫殿等等。

对设计的功能性把握是理性主义设计强调的一大特征, 在手工、农业时代, 人们对功能的需求往往通过某种艺术化方式来实现, 从这一点来说, 功能、需求与艺术三者完全不必要站在对立角, 甚至可以通过西方现代设计得以融合。然而, 在进入工业时代后, 工业生产的标准化造成了设计中重功能轻艺术的局面, 之后, 随着市场参照目的的变化, 生产制造便像一台复印机一样, 制造出千篇一律的东西, 这就是功能性的片面化强调造成的后果, 在这种片面性到的强调中, 忽略了现代主义设计中对风格和艺术的建设。因此, 在实现西方现代设计和理性主义的有效结合时, 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把握好功能性在其中的运用, 不可过分强调, 适宜为最好。

( 三) 完善西方现代设计的构成模式

简洁性是理性主义设计的又一大特征体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玻璃幕墙的摩天楼便是简洁性一个最具典型的代表, 在这些幕墙的建设中仅仅运用了工业制造的必需品, 更别提装饰性的存在了, 组成幕墙的元素仅仅包括钢、铝、玻璃等, 透过这个建筑难免使人产生对机械化大生产的标准化联想。然而, 物极必反, 相信没有谁会喜欢一种僵硬的表达模式, 单一性、机械性的生产导致了当时社会千篇一律建筑物的出现, 令人感觉压抑, 甚至恐惧, 因此, 为了避免西方现代设计的单调性, 一定要进行多种设计理念的融合, 构成西方现代设计模式的多样性, 完善西方现代设计的构成模式。但是在西方现代设计和理性主义结合的过程中, 一定要避免理性主义设计的单一化与偏激化, 最终实现两者相结合的有效性与优化性。

五、结语

西方现代设计与理性主义, 这两者既相互独立区分又相互融合促进, 但是只有实现西方现代设计和理性主义的有效结合, 克服理性主义的历史弊端, 才能使得西方现代设计得到一个长足的发展。本文中对西方现代设计和理性主义的有效结合的阐述希望对西方现代设计的发展有一个切实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韩俊.西方现代设计与理性主义[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9, 7 (4) :39-42.

[2]韩慧君.论西方现代设计中的人文思想[D].苏州大学, 2008.

[3]刘海平.论西方现代设计观念的发展[J].美术界, 2012 (12) :95.

[4]黄宏.浅谈现代设计艺术[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3 (12) :182.

浅谈西方现代设计中的功能与美 篇8

设计的脉络或者说时代风格, 是与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状况、思想文化意识及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等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一定时期内设计艺术种类的变化、设计范畴的扩大、设计内涵的确立、设计艺术风格的形成及表现、设计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 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与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已出现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所进行的设计探索由于它们的中心始终在逃避工业化生产和现代文明, 所以并没有新的突破。以功能主义为中心, 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的现代主义设计应运而生。带有典型理想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理念的现代主义设计及其演变而成的各流派思想, 直到20世纪60年代仍然影响着设计领域。

在现代设计发展中, 人们越来越注重设计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关系, 与人的生产生活的环境的关系, 以及关注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能量资源的可循环、可再生利用, 人们的生存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问题。它们都必须以产品的功能为设计基础和目的, 或是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人机工程学, 或是为满足人的心理的设计心理学研究, 这些都表明了设计必须具有更多、更完善的科学性, 更优良、更贴近人的功能性。“人文主义”追求是芬兰建筑设计师阿瓦尔·阿瓦托对现代主义设计的最大贡献, 至今仍然非常受用。

作为西方现代设计史开端的包豪斯设计艺术, 不仅确立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面貌, 同时也为设计艺术提出了一条永恒的法则———功能绝对第一。“功能绝对第一”是指设计是建立在功能的基础之上的, 设计是为人服务的, 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而“功能绝对第一”更是影响了整个西方现代设计史。

二、功能与美感兼容的后现代主义设计

与现代主义设计相比, 后现代主义是以科技和信息革命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文明为基础, 遵循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 时空的统一与延续, 历史的互相渗透;个性化、散漫化、自由化;产品的符号学语义;对隐喻的共同理解;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 亦此亦彼, 彼中有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 工业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群雄并起”:高科技风格、极少主义风格、新现代主义风格等设计风格和思潮在20世纪后半期相继形成、流行, 造成了这一时期多姿多彩的设计多元化格局。

在当代设计活动中, 后现代主义设计连接生活与艺术, 兼具功能性与审美性、工具性与社会文化性, 成为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典型样例以及后现代主义文化的重要标本。后现代主义设计体现了设计活动在当代的重要变化, 设计活动的目标从单纯的功能性设计正在向具有丰富内涵的社会文化现象和多种目的探索, 在某种意义上, 设计产品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准艺术品。

三、功能与美互动交织的未来世界

每个时期的艺术设计各有其特色, 总体来说大部分受其社会现状的影响。社会思潮启迪设计师的思路, 设计师们将其思路以伟大的作品展现在世人面前。今后设计的发展趋势一定会反映并适合这个时代的需求, 所以设计的发展趋势是个性、环保、简约, 富有文化底蕴。

艺术设计的功能与美之间需要融会贯通, 需要相辅相成。所以设计艺术的本质特征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未来的设计领域, 将不再单纯注重功能性或美感, 更多的是功能与美互动交织、融合、统一, 只有这样才会诞生出更多的经典之作。

摘要:原始人打造石器就已体现出设计中实用与审美统一的关系, 在西方设计史上, 18世纪工业革命之前设计是处于“大美术”纯艺术范围内的, 以至于被看成“艺术”而遭到轻视。工业革命后, 由于工业化大机器生产, 导致了设计观念的改变, 现代意义上的设计逐渐确立了起来, 设计的概念也逐渐突破了“大美术”或纯艺术的范围。而在设计中功能性与审美性的角逐却一直伴随其中。

关键词:西方现代设计,功能,美

参考文献

[1]李清振.西方现代设计思潮变革中对“工艺美”的认识[J].飞天, 2011 (22) .

西方现代设计 篇9

一、实践式教学法的意义

实践式教学法是指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 通过作业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等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贯彻教学要求, 实施教学改革。这种实践式教学法改变传统西方现代设计史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 通过布置课上、课下设计作业、师生间的互动、学生间的讨论经, 典作品设计情景的再现, 学生与历史上的设计师的换位思考等方式, 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实践式教学法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实现自主学习。在西方现代设计史的教学过程中, 传达教学要求, 讲授教学内容, 掌握教学节奏, 调动教学气氛等都由教师完成, 同时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在教师的指引下自主完成各项学习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可适应当代教育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实践式教学法的类型

1. 作业式教学法

作业式教学法是以课上和课下设计作业训练为中心, 通过作业题目的设定, 作业要求的规定, 作业过程的辅导, 作业效果的评定等环节实现教学目标, 达到培养学生实践创造能力的目的。作业式教学法可分为课上快题设计训练作业、课后长期作业和结合其它课程作业几种形式, 课上快题设计训练是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专题式的讲解, 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方向布置设计作业, 时间在二十到三十分钟, 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这种方法既可以快速的消化知识还能将理论知识快速结合到设计实践中去。例如在课堂教授包豪斯设计风格完毕后, 向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布置包豪斯设计风格的产品设计你, 向环艺专业的学生布置包豪斯风格的家具设计, 总之作业类型要依据不同的专业而定, 课堂的短期作业训练要让学生用简单快捷的工具去完成, 彩色铅笔是做好的选择;课后长期作业可由小组分工协作完成也可由学生单独完成, 长期作业可选择某一专题做深入性研究, 其过程甚至可以贯穿设计史学习的整个过程, 课下教师对进程随时进行指导。例如环艺专业的学生要完成波普风格家具设计的长期作业, 首先结合教师课堂上的讲解去收集波普风格设计的资料, 然后小组成员出多个方案进行讨论并进行修改, 最终选择一到两个既有创意又有风格性的方案完成;将西方现代设计史作业同其它课程相结合, 首先需要西方现代设计史教师同其它课程任课教师有良好的沟通, 或者设计史教师同时又是其它设计课程的任课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设计史作业训练同其它课程相结合哪?比如在产品专业开设灯具设计课程时, 指导学生参考西方现代设计史中的包豪斯风格、装饰风格和后现代主义风格等, 在视觉传达专业开设书籍装帧课程时, 指导学生完成一幅具有莫里斯风格或是具有穆卡风格的插画, 在环艺专业开设装饰绘画时, 要求学生完成一幅具有克里姆特风格或是荷兰风格派蒙德里安风格的装饰设计作业。这种方法即可将设计史中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应用到设计实践中又丰富了其它设计课程的教学。

2. 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互动, 而西方现代设计史教学中的互动式教学法更突出对学生设计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以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法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还包括更为丰富的互动方式, 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所涉及的知识中去。还可在授课过程中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 比如就贝聿铭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水晶金字塔来谈一下如何协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进行讨论、思考、总结, 最后让每组的学生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 也可就传统服饰服从现代还是现代适应传统这样的命题将学生分为两组展开辩论 (可提前将命题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收集资料) , 在辩论中学生可各抒己见, 达到以学生为主体参与教学的目的。另外, 在课堂教学完成短期作业后, 针对优秀的课堂作业, 要求学生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 然后其他同学针对这一设计谈自己的想法并给出意见, 最后由教师给出评价。

3. 情境式教学法

历史中经典设计作品设计情境再现, 这种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进入一段历史, 通过与历史上的设计师换位思考的方式, 了解这段历史及历史上的设计风格,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讲授安东尼·高蒂的建筑作品时, 首先向学生介绍新艺术运动时期的设计发展和西班牙的历史背景以及高蒂的个人经历、工作态度, 分析高蒂的设计灵感从何而来, 然后指导学生以高蒂的视角去分析其设计作品。

三、实践式教学法的评价与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应该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在传统教学中“评”往往只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 而与教和学无任何联系, 西方现代设计史实践式教学法的评价必须与教和学联系在一起。任何课程的教学改革都会受政策法规、教学条件、教师、学生、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制约, 所以任何课程教学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会产生许多问题。民办高校西方现代设计史课程教学方法的变革也受到政策不完善, 教学设备投入不足, 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学生精力不足等因素的制约, 因此对西方现代设计史实践式教学法的评价标准应是培养实践创造性人才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准则, 不是以传统的闭卷考试成绩来检验教学成果。另外, 还可以设计教学改革评价指标的问卷, 采用追踪调查、对比研究等方法, 对教学成果做出评价并不断总结经验, 根据反馈信息, 如学生对作业难度、强度的反馈, 学生对课堂互动方式灵活性的反馈等, 及时对下一步的教学进行调整, 在保证完成教学基本目标和基本任务的同时, 坚持不懈的探索以培养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创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晓光.试论服装史的作业教学法——艺术设计专业史论课程教学改革微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10) .

西方现代设计 篇10

荷兰位于欧洲西部, 西、北面濒临北海, 国土地势低洼, 全国有1/4 的土地低于海平面, 因此曾被称为低地国家。结果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高度城市化的、功能性的、绝大部分是线状构筑的景观。

2. 大师作品分析

高伊策 (Adriaan Geuze) 1960 年出生于荷兰的Dordrecht, 1979 ~ 1987 求学于荷兰的Wageningen农业大学, 攻读景观设计并获得硕士学位。1987 年毕业后, 在荷兰的鹿特丹码头与贝克 (P.van Beek) 创办West 8 事务所。

2.1 荷兰风格派 (1917)

1917 年, 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在荷兰创立风格派, 主张净化了的美学, 由橫竖线条和原色红、黄、蓝及黑、白、灰色组织构图。最能体现风格派的建筑是里特维德1924~1925年设计的荷兰支特勒支。

2.2 俄国构成艺术 (1922)

俄国构成主义是现代设计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设计运动之一, 起源于18 世纪20 年代初, 发展也有100 年的历史, 从它的思想深度和探索范围来讲, 都可以与包豪斯和荷兰“风格派”运动相媲美, 并且保持了与西方前卫艺术界的紧密联系, 对其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构成主义核心思想反对为艺术而艺术, 主张艺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2.3 波普艺术 (20 世纪50 年代初)

20 世纪50 年代初萌发于英国, 50 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是流行艺术 (popular art) 的简称, 又称新写实主义, 因为波普艺术 (Pop Art) 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 (popular) 的缩写。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 它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 力求表现自我, 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2.3.1 波普艺术对高伊策的影响

高伊策认为自己是荷兰的高度写实主义者。他常运用平凡的日常材料, 创造出为大众接受的作品。

2.3.2作品分析

万桥园 (2010)

万桥园是West 8 事务所于2010 年建造于西安世园会, 和其他八个大师作品组成了“大师园”。万桥园在视觉上可以说是给人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红色的拱桥和绿色的植被形成强烈的对比。万桥园可以说是高伊策受到波普艺术影响下的代表作品。

设计理念:桥、小径和竹子。一条单方向的砾石小径只设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 贯穿全园, 小径象征着生命。曲径通幽, 奥如旷如, 万桥园想展现的也是中国人的自然观。就如唐诗中说的:“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设计元素和材料

(1) 桥、竹、小径

五座桥均为混凝土浇筑拱桥, 节约材料和成本。异地工业化制造可以严格控制质量, 简化现场施工中的不确定因素。安装简单迅速, 一般只需要几天。颜色选取的是中国红, 桥上有竹子样式的纹路。

万桥园植物选取的原则:中国传统庭院植物, 且西安本地也有栽培;生长茂密避免游客偏离小径, 或因过于稀薄造成视线穿。竹子无疑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具体的选种也适应了西安当地的情况条件。

园中小径由黑色花岗岩砾石铺成。这种材料排水性能良好, 与周围的环境融合一致。小径宽约80cm, 和7m宽的游客大道形成对比。小径两边砌有略高于地面的暗灰色花岗岩侧石。侧石内侧抹圆角, 植被和土层都略高于小径, 使参观者更容易获得感官尺度上的对比。

作品评价

万桥园很好地契合了世园会的理念和格局, 设计的概念非常简单有力, 用简单常用的材料和植被, 并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品种。重点在于营造空间和视觉的体验而不是简单的平面设计, 非常实用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所选材料常见并有良好性能。细节处理上也有考究, 桥上印有竹子的纹路, 与环境融为一体但又有颜色的对比, 让人置身其中仍能感受其美妙之处。

2.4 大地艺术 (20 世纪60-70 年代)

20 世纪60 至70 年代, 许多极简主义雕塑的纪念性的尺度, 不可避免地引出一个给特定空间或特定场所搞雕塑设计的概念。一些艺术家, 特別是极简雕塑家开始走出画廊和社会, 来到遥远的荒漠和牧场, 创造出一种巨大的超大尺度的雕塑——大地艺术。欧洲大地艺术倾向于小尺度, 运用自然材料强调自然过程的作品。

2.4.1 大地艺术对高伊策的影响

高伊策的一些作品表现出雕塑般的景观和艺术化的地形, 有一些作品表现出非持久和变化的特征。他将景观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 设计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自然的过程, 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画景色。景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 时间使得设计更加丰富完善。

2.4.2 作品分析

Schiphol机场绿化项目 (1994)

1994 年, 为了适应阿姆斯特丹斯希普霍尔机场的扩建, West 8 被委托策划一个机场绿化的方案。

设计过程

他们确定桦树最适合在这里生长。于是West8 决定在每个植树季节里都在这里种植125000 株桦树, 持续8 年, 尽可能占据所有的废弃地和空地, 延伸大约2000hm2, 形成一个小生态圈。

作品分析

这个项目体现了高伊策的景观是一个过程, 不可能在一年之内实现的设计理念, 也是他对生态主义的实践。

2.5 生态主义 (20 世纪60-70 年代)

人是自然界的一个因子, 基于这样的理解, 生态主义设计意味着人为的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因此更常规的理解, 狭义的生态设计应当是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条件下朝向这一方向的努力。

2.5.1 生态主义对高伊策的影响

高伊策认为技术与生态之间是一种新的共生关系。不要强调“人造”和“ 自然”的界限。景观设计的介入总是在改变着自然, 即使是自由放任也是一种塑造自然的方式, 如果接受这一事实, 我们就能更加自由地设计。高伊策对生态学有自己的理解。他经常提到所谓的“后达尔文主义”。

2.5.2 作品分析

Oosterschelde Weir (1992)

项目位于荷兰南部的赛兰德, 1953 年由于暴风雨造成了近2000 人丧生的损失, 为此, 争睹在海岸边的海面上建立堤坝以消除潮汐的危害。由于工程耗资巨大, 码头建筑工地等无人清理, West 8事务所接受委托来清理这片区域。

设计过程

(1) 材料选择

现将石堆平整建成高地, 再进行艺术性处理。上面覆盖一层附近蚌养殖场废弃的蚌壳。鸟蛤壳和蚌壳形成黑白相间的条带或棋盘方格。

(2) 生态设计

高伊策设计中也包含生态因素, 他和生态学家一期合作建立了一个濒危海鸟养殖基地。

作品评价

使汽车行驶过程中可以看到大海, 养殖场也处理了这些废弃物, 一举两得。棋盘方图案和线状景观都是荷兰特有的地域风格。通过高伊策的设计, 工地变为生机盎然的鸟类栖息地景观和贝壳景观。作品反映了高伊策对荷兰本土景观的尊重;对生态设计的重视。这个工程可以看出他利用废弃材料并赋予生态理念, 使原本脏乱的码头变成了生态养殖基地, 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人工的自然。

3. 借鉴意义

3.1 对本土园林的重视与继承

由于受国外园林的影响, 荷兰园林并没有源于自身的类型。但从高伊策的这些作品可以看出, 荷兰本土的元素如带状景观、棋盘图案等被广泛应用与设计中。在现代景观发展的过程中, 荷兰设计师一直以本土特有的元素在追寻与自然相处的方式。

3.2 对生态性的强调与保证

高伊策前期作品多表现波普艺术、极简主义和倾向于丹麦景观设计师安德松和索伦森的简洁风格居多, 以简单的元素、材料来进行设计, 并强调景观设计是一个过程并不是一次能完成, 需要时间来完善。后期更加入了生态主义理念的设计, 作品通常会改善基地的生态环境, 选用当地长势优良的本土树种作为基调树种, 辅以其他植被, 组成简单但生态良好的系统。

4. 结语

最后引用王向荣教授对高伊策和其事务所的评价来结束本文:“West8 的作品令我更多想到的是地域性, 地方的文化、地方的精神。他们的作品根植于荷兰, 就融合在荷兰的大地之上, 是荷兰精神的一种表达。荷兰设计师很多, 也具有相当的水准, 从别的设计师的作品中多少也能感受到相近的特征。West8 的作品把荷兰的艺术、大地的特征, 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我不知道West8 设计时有没有这么去想, 从West8 出版的作品集里我没有看到相关的描述, 但是我身临其境后有强烈的这种感觉。作品浓厚的艺术气息, 跟荷兰的大地结构特别好地融合在一起, 这给我有益的启发。

摘要: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 景观设计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 从而发展成为现代景观设计。被誉为“第二代景观设计师”之一的高伊策无疑是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发展下的优秀代表。本文以现代景观设机思潮的发展为脉络对高伊策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分析评价, 将高伊策的作品置身于历史发展和地域背景中, 从这两个角度来了解大师作品, 深刻地认知高伊策的作品精神——共生景观和他作品的过人之处和可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现代景观设计理论,荷兰景观,高伊策,共生景观

参考文献

[1].王向荣, 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郭丽敏, 田鸿喜.俄国构成主义及其对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影响[J].美术大观, 2013年12期

[3].王向荣, 林箐, 王艮.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大师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4].张璐, 夏宜平.自然与景观的对话--荷兰现代园林景观发展历程及启示[J].华中建筑, 2010年01期

[5].王向荣, 张晋石.人类和自然共生的舞台--荷兰景观设计师高伊策的设计作品[J].中国园林, 2002年03期

[6].高伊策, 万桥园[J], 中国园林, 2010年06期

现代西方社会的“醒世恒言” 篇11

小说的故事带有某种传奇色彩,但小说受到美国读者的热烈欢迎决不单凭这个故事。这是一部主题相当严肃,思想相当深刻的小说。据说手稿残存九章,每一章包含一条“真知”。小说也相应地分为九章,叙述人们对这九条真知的发现和领悟。“真知”原文为insight,指的是某种洞察力或对生活的某种真知灼见。小说通过对这九条“真知”的逐一阐发,提出了关涉人类生存及意义的一系列“新的见解”。这是现代西方人,站在世纪末,也站在千年末的历史关口,打量现在,回顾以往,瞻望未来。这是现代西方人面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在反思、在设问:“我是谁?”“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人类将要终结的不仅是一个世纪,也将是一个千年(即公元第二个千年)。也许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对这个千年的意识并不强烈,但在西方人心里,深深地缠绕着一个“千年情结”。当这个千年开始的时候,那是在中世纪,人的生活是由强大的基督教教会的牧师规定的,世界和人生都显得很单纯,主要是精神性的;生活被解说成经历一种精神考核:获得或失去拯救。到了这个千年的中叶,即十五世纪,一场“公然的反叛”推倒了神的权威,人们抛弃旧的神学世界观,确立起科学的现代的思想观念;人们热衷于物质财富的创造和享受而不再关心人的灵魂。只有当走近这千年之末,西方人才渐渐看清了五百年来发生的一切: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关切已演变成一种偏执(preoccupation)。西方文化呈现出一种病态。人们沉湎于构造一种世俗的、物质的可靠性,来代替已经失去的精神的可靠性。而人为什么活着,人的精神状态是否健康,这类问题慢慢地被搁置起来,最终完全被消解掉。人们只求舒适地活着,不问为什么活着。现代社会偏重经济发展不仅给人的精神和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和损伤,而且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系统,并最终威胁到人类赖于生存的家园。

小说透露出一股浓重的危机意识,人及人类的生存危机,但作者对社会发展,尤其对人类的前途是并不悲观的。作者认为,真正的危机不是存在的问题,而是人们的麻木不仁,执迷不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生存产生强烈的危机感,这本身正是希望所在。作者由当代科学发展的两项重要成果,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得到启发,认为宇宙是一个巨大的能量(energy)系统,物质是能量,生命也是能量;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人在内,都是以能量的形式存在的,是一个个能量场;万事万物之间能量是运动的,可以转换的。作者综观历史得出结论: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冲突,从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皆由能量争夺引起。也就是说人类的所有冲突缘于能量匮乏而产生的能量争夺。人们目光短浅,汲汲于私利,热衷于争夺他人的能量。而人与人之间的能量是有限的,人与人之间的能量争夺加重了能量匮乏,能量匮乏又引起进一步的能量争夺,因此人类纷争不息,难于自拔。人类因激烈的能量争夺正以惊人的速度老化。人类要走出匮乏——争夺——匮乏的怪圈,唯有放弃对人际能量的争夺,转而把自己同更广大的、更高层次的能量系统连接,也就是说从大自然,从宇宙的大能源中去汲取能量。这也就意味着人类要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到底就是要有一颗爱心:爱他人,爱自然。以能量的观点来看,爱是一种奉献,同时又是一种回报。你爱得越多,奉献越多,你得到的回报也越多,你的能量也就越充足,你的境界也就越高。利他即是利己。

当然,要转变观念,修正行为方式决不是轻而易举的。正如但丁在幽暗的树林里迷路,在前往披着阳光的山头的路上有野兽挡道一样,人要同更高层次的能源接通,向更高层次的自我进化,也必须跨越障碍。这种障碍主要是内在的,自我的,即在童年时期一定的家庭背景中形成的某种不良的心理及行为习惯,作者称为“控制剧”(control-drama)。人在其成长过程中,给自己带上了这副或那副面具,扮演这种或那种角色,而真正的自我被遮蔽了,扭曲了。手稿呼吁人们在旧世纪结束之际,在跨入新时代之前,清理自己的过去,认清自己的真实面貌,明确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也就是要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只有超越过去,才能走向未来。

现代西方激励理论及其发展 篇12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发展, 如何提高企业效率, 如何研究企业的激励问题更是成为管理学家挥之不去的情结, 激励问题和激励机制的设计也就成了企业制度安排的永恒主题, 激励机制便成为决定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国有企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与冲击, 与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一起参与到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去。如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将是未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德鲁克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指出:“人员是企业最大的资产, 一个组织同另一个组织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人员的成绩不同。人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资源, 它要求使用它的人有独特的品质。”可见, 如何合理地使用人力资源, 有效地激励员工并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 已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环境中, 凡是重视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企业, 都建立了富有效率的激励机制, 把企业的长期发展与员工个人发展联系起来, 取得了不俗的经营业绩和长期的发展动力。反之亦然。

通过对西方激励理论的研究, 对于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促进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对激发企业活力, 保持竞争优势, 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现代西方激励理论的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西方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 组织对员工的心理认识不断加深, 提出了不同的人性假设, 进而设计出提高管理水平的激励机制, 形成了不同的激励理论。在传统管理阶段, 基本上不关注人, 西方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手段就是胡萝卜加大棒。现代意义上的管理科学, 是以20世纪初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思想为标志。该理论把人假设为“经济人”, 认为工作就是为了取得报酬, 提出激励员工的计件工资制, 强调可以通过金钱等物质刺激来满足人对经济物质的需求, 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20世纪20年代前后, 美国梅奥在霍桑实验中发现“社会人”的假设, 认为激励不能只局限在金钱利益, 而是应该放在满足人的社会需要上, 要重视人在组织中的作用, 让员工能参与管理。自此, 管理科学开始关注人的心理需求。到20世纪40年代末, 西方盛行“自我实现”的假设, 其核心思想认为人都有一种充分发挥自己潜能、实现自己理想的愿望。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沙因提出了“复杂人”的假设, 认为人的需要和潜在的欲望都是各种各样的, 并随着年龄和发展阶段的变化、所扮演角色的变化及所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的。因此, 不能采取单一的激励方法, 而是要根据不同的人及人所处的不同阶段采取适宜的激励方法。在同一时期, 西蒙提出“决策人”的假设, 决策理论提醒管理者必须重视员工的比较决策思维, 探索人在认知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变化性。这些理论都认为激励因素的有效性都是通过人的认知态度来决定的, 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人的认知状态来调整人的行为, 从而影响激励的有效性。这一时期的激励理论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1. 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或称需要型激励理论, 属认知派激励论。即从人的动机、行为之源头———人的需要出发, 试图阐释引起、维持并指导某种行为去实现目标的人的种种内在因素, 这是动态研究中的静态分析。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阿尔德弗的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以及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其中尤以马斯洛和赫茨伯格的理论为代表。它们是当今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激励理论, 不仅指导着个人激励手段的创新和实践, 同时也涉及到了组织激励的多个方面;不仅包括物质激励, 也涵盖了精神激励的层面。

2. 过程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用动态的、系统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激励机制。它着重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 是一种以“外在的目标”去激励员工的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3. 状态型激励理论。

状态型激励理论侧重于研究过程结束后是否公平、是否有挫折, 以及由此产生对人行为的影响, 旨在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不公平或挫折对人的行为的负面影响, 以保证人的积极性继续得到充分发挥。状态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公平理论、挫折理论。

二、现代西方激励理论的新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 1996年出版的经济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爱德华·拉齐尔 (EdwardP.Lazear) 的《人事管理经济学》, 创造了用经济学方法研究管理学理论之先河, 并对人力资源管理学科进行了全新整合, 开辟了管理学与经济学有机结合的全新领域。Lazear的论文构筑了职业生涯 (Worklife) 激励理论, 随后又与罗森 (Rosen, 1981) 发表了关于锦标赛模型的论文。此后20年, 从职业生涯激励理论和锦标赛理论衍生出了大量文献。其中对经济理论贡献较大、得到了实证检验的相关理论有:职业生涯激励理论, 其核心思想是以延期报酬 (Delayed Payments或Deferred Compensations) 作为激励手段, 这个理论旨在说明倘若企业在开始的时候支付员工以低于其价值的工资, 而在工作的末期支付高于其价值的工资, 就可能起到积极激励效果;锦标赛理论 (Lazear和Rosen, l981) , 认为与晋升相联系的工资增长幅度, 会影响到位于该工作等级以下的员工的积极性, 该理论主张企业通过晋升激励员工。

从激励理论的发展状况看, 随着多学科的介入、研究方法和工具的不断丰富, 各学者的研究视野也得到大大的延伸和扩充, 方法也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三、现代西方激励理论的发展趋势

这些年来,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 激励理论的应用在管理领域越来越广泛, 形式也日益多样化。数量分析、博弈论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管理理论与实践。现代激励理论出现以下趋势:

1. 不同学科的交叉综合使激

励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应用范围也有所扩展。激励理论通过与其他学科交叉, 从其他学科中吸取养料, 形成创新。两要素理论、专门投资理论就是典型的例子, 这些为员工持股等激励手段奠定了理论基础。

2. 激励理论向数量分析倾斜,

数量分析能更有力地证明哪种方式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通过数量分析人们能最直接地找到答案, 例如通过收入分享、锦标竞赛、目标激励、加强监督四种不同激励方式产生不同的激励效果, 通过数量分析, 锦标竞赛是较好的一种激励方法。通过博弈论分析有效证明了在团队工作有搭便车的现象, 用最优效用分析法探讨年薪制和现代代理制激励哪种方式更好, 使用何种方式能激励代理人在各方面都能尽最大努力。

3. 长期激励计划特别是股票期权成为热点关注问题。

20世纪80年代, 自美国推行股票期权计划以来, 各大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都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目前, 全球排名前500强的企业, 有89%的企业对高层管理人员都实施了股票期权计划。可见, 对于对产权制度改革所形成的产权激励, 不仅在理论上得到关注, 在实践上也得到了很好和广泛的应用, 这是将制度作为内生变量引入后激励理论又一轮创新与发展。

4. 群体激励和跨文化激励成为激励理论的另一热点问题。

随着企业组织架构趋于扁平化、虚拟化、组织边界模糊化, 我们需要建立符合时代发展步伐、符合企业发展模式的激励方式。因此, 激励理论中跨文化激励成为了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5. 薪酬激励研究成为激励理论研究的新动向。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薪酬这一概念与工资发生很大不同, 薪酬主要研究企业中人力资本的经济, 而不是简单的劳动工资, 揭示经理报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对应关系。

6. 约束机制的研究成为激励理论研究的新课题。

上一篇:水彩画创作三思下一篇:施工能力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