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计法(共10篇)
现代设计法 篇1
摘要:汽车现代设计法是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应掌握的技术, 而现代设计法的内容很广泛, 笔者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将课程的重点内容放在有限元法和优化设计方面, 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先进技术,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现代设计法,有限元,优化设计
一、前言
传统的设计经历了直觉设计、经验设计、半理论半经验设计阶段, 基本上是凭借直接或间接的经验, 通过类比法来确定方案, 然后以机械零件的强度和刚度理论对确定的形状进行必要的计算和验算, 以满足限定的条件。
早期的产品设计主要针对一种或一类产品, 对创新程度要求不高, 一般需要较长时间和较大资金的投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以及用户对产品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要求, 对产品的创新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设计理论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的要求, 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设计理论和方法, 开拓思路, 提高现代设计能力, 使所设计的产品具有先进性、可靠性、经济性、及时性。
二、现代设计法教学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在本科教育阶段, 教授本科生学习现代设计法是必要的。本课程的特点是具有综论性。现代设计法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既包含指导设计进程及逻辑规律的设计方法学 (属于思维方面) , 也包含能用来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的各种单项技术 (如CAD技术、有限元分析、可靠性设计等) , 同时还包含有高产品市场竞争优势的技术 (如商品化设计、工业造型技术、市场预测与分析技术等) 。现代设计技术体系由基础技术、主体技术、支撑技术和应用技术四个层次组成[1], 如图1所示。
现代设计方法涉及面广, 而课堂教学学时有限, 对这么复杂的技术内容, 进行面面俱到的学习是不可能也是没必要的。这就需要学生不仅要结合课堂学习来掌握一些基本的现代设计方法, 而且还需课外自学浏览去更多地了解在课内尚未具体介绍的某些常规现代设计方法。
原有的教学大纲中, 该课程内容为:
1现代设计法引论:现代设计法的发展简介;现代设计法的基本概念;设计和设计方法。
2设计方法学:设计方法学概述;功能分析设计法;评价决策;商品化设计思想及方法。
3创造性思维与方法:工程设计人员的创造力开发;创造性思维;创造技法举例。
4价值分析:价值的基本含义;价值优化;产品成本构成及成本估算方法简介。
5优化设计方法: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无约束优化方法;约束优化方法;多目标函数的优化方法。
6可靠性设计:可靠性基础;机械强度可靠性设计;系统可靠性预测和设计。
这样的教学内容与汽车设计结合不紧密, 同汽车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脱节, 学生学习后虽然能对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 但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比如可靠性设计问题, 这需要有大量的试验数据支撑, 而一般企业中根本没有相应的数据积累, 不能得到应用。
三、企业的技术需求及课程的改革
我国的汽车产品设计,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以仿制为主, 重要零件的强度计算基本上依靠经验公式, 不能反映出局部的应力, 对应力集中部位也只能根据经验按应力集中系数进行估算, 选择的安全系数比较大, 设计的产品笨重而且有局部断裂问题。图纸的绘制基本是手工绘制, 再经描图员描图成为正式图纸。存在的问题是修改不便, 效率低。但当时处于商品经济时代, 汽车属于紧缺商品, 用户对其要求不高。进入九十年代后, 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用户希望汽车产品的性能更好、价格更低, 对企业来说, 通过技术的进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和开发成本成为迫切需要。设计手段也由手工制图转为计算机辅助设计, 应用的软件由二维的AUTOCAD转向三维的CAD/CAE/CAM软件。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降低产品成本, 对汽车产品进行轻量化设计和优化设计, 应用有限元技术进行强度计算。为满足用户对汽车乘坐舒适性的要求, 还应进行动力学分析。
当前汽车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必须具备三维CAD的制图能力, 能对汽车零部件进行有限元计算和优化设计, 能对整车进行动力学分析。《汽车现代设计法》这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应适应企业的需求。
笔者对该课程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重点放在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方面。由于教学计划中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 学生有了三维CAD的基础, 本课程不必讲授其内容。对本科生而言, 进行整车的动力学分析有一定的困难, 但可以学习一些入门知识, 如虚拟样机的建模。具体的课程改革有以下几点:
1缩短设计方法学、创造性思维与方法、价值分析等章节的学时, 仅对学生介绍基本的概念, 其它内容由学生自学。由于这些章节均属于综述性内容, 学生自学不存在难度。
2增加有限元法的内容
有限元法的理论性比较强, 属于计算力学的范畴, 涉及弹性力学、材料力学、线性代数、数值分析等多方面的知识, 对学生的基础有一定的要求。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2], 但要求学生在较少课时内全面掌握有限元法的理论体系是困难的, 对本科学生也是不必要的。着重在于知识的应用。理论教学上避免繁琐的公式推导, 以平面问题为重点, 再结合软件介绍各种板壳单元、体单元、梁单元的特点和适用对象, 结合工程实际介绍边界约束条件施加, 各种载荷的特点。由于学生有三维CAD基础, 在软件应用上不采用专业的有限元分析软件 (如Ansys、MSC.Nastran) , 而是采用学生比较熟悉的CAD/CAE/CAM综合软件 (如UG、Catia) , 编写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上机练习, 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入虚拟样机技术, 利用ADAMS软件进行优化设计和动力学分析的入门学习
在现代设计法中, 优化技术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 应用于机构的优化和轻量化设计中。优化问题即求解在满足约束条件的前提下求目标函数的最小值, 其数学模型可以描述为:
目前对优化理论的研究比较成熟, 针对不同类型的优化问题均有相应的数值方法进行求解。MATLAB软件中有大量的优化函数, 只需要编制简短的程序调用函数求解即可。教学中通常是采用优化理论和MATLAB上机相结合的方式。但在实际工程设计中涉及大量的复杂机构优化问题, 目标函数很难得到, 甚至是不能用普通的函数来描述的。利用ADAMS虚拟样机技术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方案, 不需要求出目标函数, 且可视性强。在课堂教学中讲授各种优化理论, 设计了两套汽车上的运动机构优化设计作为上机练习, 一是自卸车举升机构 (图2) , 一是轿车顶窗运动机构 (图3) 。通过学习既掌握了优化设计方法, 又掌握了虚拟样机的建模方法, 为汽车动力分析打下基础。
四、结语
该课程经过上述改革后,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以下特色:
(1) 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一致。学生通过学习, 掌握了一定的先进的现代设计技术, 这些技术是企业当前所需要的, 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企业工作。
(2) 教学与车辆工程实践相结合, 授课内容更加贴近汽车设计实际, 上机的练习是从工程实践中挑选出来的, 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3)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将科研工作中的最新成果融入教学中, 丰富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廖林清.现代设计法[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11
[2]韦志林, 黄贵东, 沈光烈.在车辆结构设计中应用CAE技术的几点认识[J].装备制造技术.2007, (5) , 143-144;
现代散文“五步”快速阅读法 篇2
第一步,阅读散文时要快速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题目,即内容的精髓。执教者要引领学生进行设问。第二步,快速地看每一段的首句和尾句。首句和尾句通常能够概述并总结本段的内容,能大致了解文章的梗概,或找每一段的中心句。第三步,明确作者描写主要对象,这个对象要么是景物,要么是人物,再看这个对象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从而受到启迪和感悟。引领学生梳理文脉,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两句说的是阅读文章要理清作者思路,遵循思路,把握文章的真谛。文章是有路的,好的文章是绝对不会乱走的,作者行文时要有清晰的思路。这一步就要指导学生快速梳理文章的文脉。第四步,在快速阅读的过程当中,在瞄准作者写作对象的同时并找出这个对象有什么特征,这种方法操作性比较强,在快速阅读的时候就寻找形容词并找它的评价语;第五步,后几段,悟主旨。在后几段中,找出作者的情感词语,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揣摩文章的主旨,从中看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第一步看题目、提设问
阅读文章首先看一下文章的标题,标题可能就是界定了这篇文章的范围,隐含了作品重要信息,这个标题可能是一景物,也可能是一人物。老师引领学生阅读时,让学生先抓住题目,咀嚼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缘疑而读,激发学生对标题设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主动设疑,疑问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布疑设疑,能激发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使学生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敏捷的积极状态,让学生对标题设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景物,这一人物,这一件事呢?从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体悟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2008年的北京高考散文是《碧云寺的秋色》,让学生快速锁定范围,是碧云寺的秋色而不是香山、长城的秋色。是秋色而不是秋天,一定要有颜色,是五颜六色的秋色,颜色在文章里边确实是描画的重点内容。我们拿到题之后先看文章的标题后去设想相关的问题,这个设想的内容可能就是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第二步览首尾、知梗概
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看陈述的对象是什么?接着快速地抓首句和尾句,这样就知道这篇文章主要描述的是什么。大致写了哪些内容。
再以《在西域读李白》为例,我们知道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作者为什么在西域去解读李白呢?西域给了李白什么呢?我们抓它的首旬和尾句。先看文章第一段的最后的一句话,“说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这是提了一个设问句。可想而知,回答一定是在后文。在阅读后文当中一定要把首句和尾句抓住,而每段的首句是什么?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点了标题,尾句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那西域人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再往下看,紧接着在第三段当中这个漂泊的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那就是唐朝和李白相遇,李白又和唐朝相遇,说出了唐朝和李白那种相容相生的关系。第四段首句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鼎盛时期。如果没有唐玄宗的开明、雍容开朗,也就没有李白。反过来说有好多人生活在大唐却成为不了李白,因为李白本身具有的特质是其他的诗人不能具备的。说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去许多光辉。这就是首尾句,我们要把它抓住并勾画。紧接着说异国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在李白所有的诗文中都多多少少地有所体现,文章几处说他漂泊,再往下读,这是一个重点的句子。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这里带有“侠”的这样一个概念。
快速阅读的前两步,让学生快速界定文章的范围,少走弯路,在第二步的时候要快速地浏览首句和尾句,大致理解它的内容。在解题过程当中,这两步能够最快地、最直接地进入文章,并且能够快速把握文章的大意,比较准确整理答案。
第三步抓对象、理文脉
第三步要快速看文章重点描述的对象,对象的生存状态是怎样?这种生存状态给读者一个什么样的启示,而后梳理文章脉络。
阅读文章的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然而这一切给人的感觉却像心灵散发的一阵阵光芒。“心灵”就是一个中心词。让学生在勾画每一段有心的字或词。第二段,心霎时像一泓宁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下来。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紧接着第三段,用昂扬的心情把不经意间掉进心里的那一点点孤独赶走。画的地方就是答题时所要整合加工的内容。秋天看树的时候也有此类的句子:秋天的每一棵树,都负载着一颗成熟的心灵。一棵树也许滋润不了万物,但它能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养熟自己的每一个果子。这里说“都负载着一颗成熟的心灵”。那么什么是成熟呢?面对一棵树竟是一种最美的完善。这一段说的内容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理解到秋天的树的生存状态是什么样的?这棵树起码能够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养熟自己的每一个果子,那就是说这棵树是一棵完善的树,这就是作者的感悟。在下一段当中又描述冬天树的生存状态,“牢牢地抓住一方泥土,在风与雪中挺直着躯干,就像一杆杆坚强的旗帜,它与脆弱无关,而且我们只是和树在一样凛冽的冰雪中遥望自己的远方,然而它们却至今虔诚地站着。”
了解对象的生存状态,就能够体悟到作者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在作品“形”中体现“神”。从作品对象的生存形态中索“理”。
第四步寻形容、画评价
第四步是锁定描述对象之后,要寻找描写它的形容词,找作者抒情和评价语。还是《冬日香山》这篇文章,《冬日香山》在设问标题的时候我们就想:作者看到香山的魅力是什么,他集中着重写了香山的什么,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指导学生快速搜索写了香山的松柏。冬天香山的松柏最具一种性格,这种性格是什么?经过引领快速索到一句话,“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看一下山的巍峨和松的伟岸,先是对山的一种评价,而后是对松的一种评价,巍峨和伟岸是形容词和评价语,它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后文中还有,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也是对它的评价语。只留下长青的松柏来做自己的山魂,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这些都是抒情语和评价语。
第五步后几段、悟主旨
要快速抓住作者的主旨,一定要快速抓取后几段的阅读,要抓作者表达情感的主旨句。文章的主旨就是通过文章中某景、某物、某人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主要找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情感词并勾画出来,快速体会作者要褒扬什么,要呼唤什么,要批判或讽刺什么?在勾画时一定要抓住要点,进行信息整合再来规范答案。
文章后几段一定要重点地阅读。因为后几段是最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提升主旨、升华内容的词句。就像《在西域读李白》最后的两段,对李白的评价是:大笔横扫,狂飙突进,洞庭烟波-----而且是骑着精神马队飒沓而来。李白为什么有这样的性格呢?写出那样剽悍、洒脱、飘逸的诗句呢,就是因为他在西域生活了一段时间,有着西域民族的血液,有着西域民族那种剽悍纯粹和猛烈的性格,而且也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思想感情-。
现代设计法 篇3
现代混凝土配合比全计算法是北京工业大学陈建奎教授和中国矿业大学王栋民教授共同研究开发出的一套全新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传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如绝对体积法和假定容重法) 是以强度为基础的半定量计算方法, 不能全面满足现代混凝土的性能要求。现代混凝土配合比全计算设计方法是以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为基础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得到混凝土的用水量和砂率的计算公式, 并且将此二式与水灰 (胶) 比定则相结合能计算出混凝土各组份 (包括:水泥、掺合料、砂、石、含气量, 用水量和超塑化剂掺量等) 之间的定量关系和用量。这项研究成果是混凝土配合比上一次大的改进。由于模型的普遍适用性, 全计算法不仅用于高性能混凝土的配比设计, 而目还能用于其它特种混凝土等现代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1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
1.1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
高性能混凝土 (HPC) 与高强混凝土 (HSC) 和流态混凝土 (FLC) 最显著的差别是混凝土配合比综合考虑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其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1) 满足工作性的情况下, 用水量要小; (2) 满足强度的情况下, 水泥用量少, 掺合料多; (3) 材料组成及其用量合理, 满足耐久性及特殊性能要求; (4) 掺多功能复合超塑化剂 (CSP) , 改善和提高混凝土的多种性能。
因此, HPC的配合比设计比HSC和FLC更为严格合理。图1表示各种类型的混凝土配合比分区范围, 无论采取什么方法设计, HSC, FLC和PLC (塑性混凝土) 的配合比在一个范围之内, 而HPC在AB线附近。由此证明HPC的配合比设计必须严格, 精确和合理。
1.2 混凝土的普适体积模型
混凝土是多相聚集, 其组分包括:水泥、矿物掺合料、砂、石子、水、空气和外加剂等。基本观点如下:
(1) 混凝土各组成材料 (包括固、气、液三相) 具有体积加和性;
(2) 石子间的空隙由干砂浆来填充;
(3) 干砂浆的空隙由水来填充;
(4) 干砂浆由水泥、掺合料、砂和空气所组成。
根据以上观点, 混凝土普适体积模型建立如图2。以此为基础可得到用水量公式和砂率计算公式 (见1.3中第3条和第5条公式) 。
其中Vc、Vf、Va、Vs、Vg、Ves和Ve分别表示水泥、掺合料 (如FA) 、空气、砂子、石子、干砂浆和浆体的体积 (l/m3) 。
1.3 HPC配合比设计步骤
现代混凝土由水泥、矿物掺合料、砂、石子、水和超塑化剂等多种成分按严格的比例关系组成, 传统配合比设计方法不可能得到优化的配合比, 而“全计算法”在设定条件下能精确计算出每个组分的用量和相互比例。HPC配合比全计算法设计步骤如下:
(1) 配制强度:
式中:fcu, 0——混凝土配制强度 (MPa) ;
fcu, 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MPa) ;
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 (MPa) 。
(2) 水胶比:
式中:W/ (C+F) ——水胶比;
αa、αb——回归系数。
(3) 用水量:
(4) 胶凝材料的用量:
式中:mc——水泥用量 (kg/m3) ;
mf——掺合料用量 (kg/m3) ;
f———掺合料的掺量 (%) 。
(5) 砂率及集料用量
式中:ms———砂子用量 (kg/m3) ;
mg——石子用量 (kg/m3) ;
ρc, c——混凝土表观密度计算值 (kg/m3)
(6) 复合超塑化剂 (CSP) 掺量
(CSP为浓度40%的液体)
式中:
μ——复合超塑化剂 (CSP) 掺量 (kg/m3) ;
mw0——坍落度7~9cm时基准混凝土用水量 (kg/m3) ;
η——复合超塑化剂 (CSP) 减水率 (%) ;
Δη——减水剂增量系数。
2 试配和配合比调整
在以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 配制强度、水胶比、用水量、胶凝材料组成与用量、砂率及粗细集料用量、超塑化剂等均可以通过公式计算而定量确定, 最终确定混凝土配合比, 故称之为全计算配合比设计。当然, 在计算中也涉及到个别参数的取值问题, 如对某特定混凝土, 水泥浆体体积Ve和干砂浆体积Ves的取值, 但这些取值都有比较成熟的研究结果。与传统的配比设计中大量参数经过查表取值的经验方法比较, 其科学性与定量性大大提高。
值得指出的是在用水量W公式中涉及到两个参数, 气体体积和胶凝材料中超细粉掺合料体积分数, 同时给出了超塑化剂掺量的计算公式。超塑化剂CSP和超细粉 (掺量) 在设计中均得以体现, 这是以高耐久性为特征的HPC的必要组成材料。
3 结论
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普遍适用的混凝土体积模型, 以此为基础可得到用水量公式和砂率计算公式。这两个公式揭示了混凝土组成材料内在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联系, 成为HPC混凝土全计算配合比设计的基础。它使得HPC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从半定量走向定量、从经验走向科学, 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上一较大的改进。
由于模型的普遍适用性, 这两个基本关系式及全计算配合比设计方法不仅适用于高性能混凝土, 也适用于普通混凝土、高强混凝土、流态混凝土及其它混凝土, 不再一一赘述。
现代设计法 篇4
“指”是非常重要的释义基元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基元词中是探花,仅次于“的”和“或”。有时,为了辅助释义,在“指”前附带某些词语,组成“特指” 、“泛指” 、“原指” 、“现指” 、“通常指”、“也指”、“佛教指”等释义词语。本文考察《现代汉语词典》(第 5版)中“特指”的释义方法。“特指”表示“特定地指”,往往是词义范围缩小的结果。本文把“特指”前添加的辅助性词语称为“附标”,没有辅助性词语的称为“无附标”。这样,既有利于总结特指的“附标”类型,又便于查检“特指”释义部分的义项确立和分布情况。
一、无附标“特指”释义
1.无附标“特指”释义自成义项
无附标“特指”释义可以单独成为义项,所释单位没有单义的,都是多义的,又分以下几种情况:
(1)无附标“特指”释义为第二个义项。共有70次,其中不成词语素2次,名词50次,动词17次,固定短语 1次。例如:
牙1……② 特指象牙:~筷 ~章 ~雕。……
寻根 ……②特指寻找祖籍宗族:~祭祖。
(2)无附标“特指”释义为第三个义项。共有9次,其中不成词语素4次,名词5次。例如:
灰 ……③名特指石灰:~墙 ~顶 抹~……
光环 ……③特指神像或圣像头部周围画的环形光辉;灵光②。
(3)无附标“特指”释义为第六个义项。只有不成词语素1次。
鲜 ……⑥特指鱼虾等水产食物:鱼~。……
(4)无附标“特指”释义为第一个义项和第二个义项。只有名词2次。
尾 y ǐ (~ 儿)名 ①特指马尾上的毛:马~罗(以马尾毛为筛绢的筛子)。②特指蟋蟀等尾部的针状物:三~儿(雌蟋蟀)。
(5)无附标“特指”释义为第二个义项和第四个义项。只有名词2次。
粉 ……②名特指化妆用的粉末:香~ 涂脂抹~。……④名特指粉条或粉丝:绿豆~ 菠菜炒~。……
2.无附标“特指”释义为义项部分内容
有时,无附标“特指”释义不能单独成为义项,只是义项内的部分内容,而且都在义项后部。又分几种情况:
(1)无附标“特指”释义在单义后部。这种情况共有154次,其中不成词语素4次,名词94次,动词48次,形容词1次,固定短语7次。例如:
摹 照着样子写或画,特指用薄纸蒙在原字或原画上写或画:描~临~ ~写 ~本。
皮带 名用皮革制成的带子,特指用皮革制成的腰带。
不正之风 不正派的作风,特指以权谋私的行为:纠正行业~。
(2)无附标“特指”释义在第一个义项后部。共有23次,不成词语素1次,名词18次,动词3次,形容词1次。例如:
禾 ①禾苗,特指水稻的植株。……
瓜子 (~儿)名①瓜的种子,特指炒熟做食品的西瓜子、南瓜子等。……
(3)无附标“特指”释义在第二个义项后部。共有16次,其中不成词语素2次,名词8次,动词5次,形容词 1次。例如:
旨2……②意旨,特指帝王的命令:圣~。
流光 ……②闪烁流动的光,特指月光。
(4)无附标“特指”释义在第三个义项后部。只有3次,其中不成词语素、名词、动词各1次。例如:
旗 ……③属于八旗的,特指属于满族的:~人 ~袍。
(5)无附标“特指”释义在第四个义项后部。只有3次,其中不成词语素2次,形容词1次。例如:
国 ……④指本国的,特指我国的:~产 ~术 ~画 ~药。……
二、附标“特指”释义
1.附单标“特指”释义
(1)时标
时间词语附加在“特指”前进行释义。有以下几种:
①“古代特指”。只有不成词语素的第三个义项1次。
子1……③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夫~ 孔~诸~百家。……
②“殷代特指”。只有不成词语素的第二个义项1次。
祀 ……②殷代特指年:十有三~。
③“抗日战争时期特指”。只有单义名词1次。
大后方 名抗日战争时期特指国民党统治下的西南、西北地区。
④“后来特指”。只有单义名词后部2次。
宫室 名古时指房屋,后来特指帝王的宫殿。
⑤“后特指”。只有单义动词后部1次。
布施 动把财物等施舍给人,后特指向僧道施舍财物或斋饭。
⑥“现特指”。只有单义名词后部1次。
计算机 名能进行数学运算的机器。有的用机械装置做成,如手摇计算机;有的用电子元件做成,如电子计算机。现特指电子计算机。
(2)频标
表示频率的词语附加在“特指”前进行释义。常用的是“有时特指”。共有13次,其中不成词语素2次,名词9次,动词1次,固定短语1次。“有时特指”释义都在义项后部,其中单义后部8次,第一个义项后部1次,第二个义项后部1次,第三个义项后部2次,第四个义项后部1次。
饮 ①喝,有时特指喝酒:痛~ ~料 ~食 ~水思源。……
文艺 名文学和艺术的总称,有时特指文学或表演艺术:~ 团体~作品 ~会演。
(3)地标
表示方位处所的词语附加在“特指”前进行释义。使用了“在我国特指”这一种,共有6次,其中单义名词后部3次,名词第一个义项后部2次,动词第二个义项后部1次。例如:
党委 名某些政党的各级委员会的简称,在我国特指中国共产党的各级委员会。
(4)域标
表示专门领域的词语附加在“特指”前进行释义。有四种:
①“军事上特指”。只有单义名词释义后部1次。
高地 名地势高的地方,军事上特指地势较高能够俯视、控制四周的地方:无名~。
②“语音学上特指”。只有单义名词释义后部1次。
口形 名人的口部的形状,语音学上特指在发某个声音时两唇的形状。
③“昆虫学上特指”。只有多义名词第二个义项后部1次。
卵 名……②昆虫学上特指受精的卵,是昆虫生活周期的第一个发育阶段。……
④“在无线电收音机上特指”。只有多义名词第二个义项后部1次。
矿石 名……②在无线电收音机上特指能做检波器的方铅矿、黄铁矿等。
(5)关联标
“特指”前使用表示关联的词语。有以下两种:
①“也特指”。共用4次,其中名词 3次,动词 1次。“也特指”释义都用在单义后部。例如:
师长 名老师和尊长,也特指老师:尊敬~。
②“又特指”。只有名词2次,分别在单义后部和第一个义项后部。
手气 名指赌博或抓彩时的运气,又特指赢钱或得彩的运气:~好有~。
2.附双标“特指”释义
有时,“特指”前配合使用频标和关联标进行释义,只有“有时也特指”一种,出现在单义名词的释义后部1次。
内援 名来自内部的援助,有时也特指运动队中来自国内其他运动队的选手。
三、结 语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特指”释义用于三种词汇单位:不成词语素、词、固定短语。不带附加标记的“特指”释义可以独立成为义项,也可以是义项内的部分内容。看下表的统计:
?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
(1)从“特指”释义的词汇单位来看,最多的是名词,从多到少依次是:名词>动词>不成词语素>固定短语>形容词。
(2)从“特指”释义的独立性来看,多数是形成义项的部分内容,尤其是置于单义的后部。
(3)单义的词汇单位都不能孤立地用“特指”来释义。
(4)在有多个义项的词语中,“特指”的独立释义主要放在第二个义项。
有时,“特指”附带某些标记释义,主要有时标、频标、地标、域标和关联标,这些标记还可以配合起来附加在“特指”上进行释义,如“频标+关联标”。除了个别时标附加“特指”释义能单立义项外,其他的标记附释“特指”都不能单立为义项。
对于“特指”释义是否独立为义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并不统一。从理论上讲,可以都单立为义项,也可以都作为义项部分,还可以两者兼顾,《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显然采取了后者,但标准不好把握,试比较:
团员 名①代表团、参观团等的成员。②特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
党员 名政党的成员,在我国特指中国共产党的成员。再比如“广场”,《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把“特指”释义处理为义项部分,而《汉语大词典》则单立为一个义项。
另外,有的释义是否用“特指”还需斟酌,试比较:
河 ①名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②指银河系。③(Hé)特指黄河:~ 西 ~ 套。 ④(Hé)名姓。
江 ①名大河:长~ 珠~ 黑龙~ 。 ②(Jiā ng)指长江:~ 汉 ~ 淮~ 南 ~ 左。 ③(Jiā ng)名姓。
“河”的本义指“黄河”,“江”的本义指“长江”,“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和“大河”是“河”和“江”语义泛化的结果,是“泛指”。因此,“河”的“黄河”义不宜用“特指”释义,可以和“江”的释义一样只用“指”。当然还有其他的释义办法,请看类似的“溪”的释义:
溪 名①原指山里的小河沟,现在泛指小河沟:清~ ~水 ~谷。
②(X ī)名姓。
1.安华林.现代汉语释义基元词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苏新春.汉语释义元语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苏格拉底法”探析及其现代意蕴 篇5
“苏格拉底法”是苏格拉底为了进一步论证“德行可教”的观点而在实践中创立的教学法。所谓“苏格拉底法”是指苏格拉底在与人谈话时, 不是把结论直接告诉对方, 而是向对方提出问题, 再根据对方的回答而不断地提出问题, 一直追问到对方无词以对, 自陷矛盾, 从而自然而然、心悦诚服地得出正确的结论, 形成对事物本质的概念。
因此, 苏格拉底在讲学和辩论时总喜欢采用这种方式去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他认为, 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可以把每个人心灵中的真理引导出来。受他的母亲助产职业的启发, 苏格拉底把哲学家帮助人们把每个人心灵中固有的真理引导出来的方法称为“产婆术”。他也把“产婆术”运用于教学中, 创立了他的启发式教学法。西方教育史上公认这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法。
“苏格拉底法”包括四个步骤: (1) 讥讽:即从对方的观点中引出矛盾, 迫使其否定所肯定的东西。苏格拉底认为这是使人变聪明的一个重要步骤, 除非一个人很谦逊并且自知其无知, 否则他是不可能学到什么的。教师要通过巧妙的连续诘问, 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念的混乱与不确切, 从而怀疑自己原有的知识, 迫使自己独立积极思考。 (2) “产婆术”:即在否定已有的错误意见后, 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索, 得出新的结论和知识。否定了已有的观点, 就可以不断地去发现新观点, 产生新知识。新知识开始以潜在的方式存在, 经过讽刺、启发而成为一个确定的真理。 (3) 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 通过对个别行为的分析来找寻一般美德, 通过讽刺否定了个别的、偶然的、错误的意见, 通过“产婆术”不断找到普遍的、必然的道理。 (4) 定义:即对找到的真理或知识加以表达。
在西方教育教学思想的发展进程中, 苏格拉底的重要作用不仅在于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柏拉图等后来的一大批伟大的教育家, 更为重要的是, 他有关“美德即知识”“德行可教”的观点直接影响了西方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的提出, 他的“产婆术”则是西方近代启发式教学法的萌芽。
二、“苏格拉底法”的理论依据
苏格拉底用古希腊的辩证法为其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种理论依据则来自他的目的论哲学和道德观。
苏格拉底公开宣扬神学唯心主义, 一反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传统 (即以自然为研究对象) , 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神创造和主宰的, 否认自然界有任何规律可循, 反对人们研究自然现象。他认为, 世界本来就是美好的, 其原因是被一种“好”或“善”的力量所支配着。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追求着一种好的完满性的原则和目的, 这促使他认为研究自然就没有了意义, 而应该研究人。他主张人只能认识自己并寻找自己心灵中固有的知识和智慧, 从而提出了“知道你自己”的命题。
在怎样改善人的心灵上, 苏格拉底认为研究哲学是为了帮助人认识真理和培养道德, 引导人们过道德的生活。而正确的行为来自于正确的思想, 正确的思想来自于正确的知识。因此, “美德即知识”。在苏格拉底看来, 道德即为知识, 而知识、智慧当然是教育的结果, 所以道德观念是可以教育的, 通过教育使人具有道德的知识, 使心灵为智慧所武装, 从而成为有道德的人。此外, 苏格拉底在定义知识时, 认为“思想着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坚决反对凭借感官来认识世界。感觉到的事物仅仅是表面的、个别的, 是对事物不全面的认识, 只有心灵才能认识事物的普遍、一般的东西。所以, 知识是一种具有必然性的、普遍的真理。
那么, 真理是从哪里来的?苏格拉底认为真理存在于人的心灵中并且处于睡眠状态。要掌握真理必须从自己内心里探求且必须由外部条件唤醒。他又指出,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独立的发现真理, 必须要靠外界的帮助, 而哲学家是智慧的导师, 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去发现真理。基于这种认识, 他在教学中采用对话或提问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而不是从外部灌输知识。
三、对“苏格拉底法”的评价
“苏格拉底法”至今仍是现代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 一是避免了填鸭式的硬性灌输, 通过平等的讨论, 激发对方独立思考。二是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律。这种方法不是要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 而是激起学生思想中的矛盾, 从而自觉地去探求新的正确的知识。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学生的认识, 而且使学生学会了思考和正确地探求知识。
但是, 这种方法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应用: (1) 谈话对方必须有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 (2) 谈话对方必须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并有初步的推理能力。
因此, 我们在充分肯定苏格拉底教学法的同时, 还应看到它明显的缺陷,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苏格拉底法”的理论基础是不科学的。他认为知识与智慧存在于自身的心灵中, 是独立的脱离自身而存在的, 人只能认识自己, 这显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在理论上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2) 虽然在实际上他没有把共性与个体分离出来, 但在理论上, 苏格拉底把思维看做是脱离感觉而独立的, 真理是靠灵魂获得的, 主张切断思想与感官的联系。苏格拉底运用他的方法并不是引导人们去发现新的真理, 而是要人接受已在他的头脑中形成的既有结论。
(3) 苏格拉底认定知识和智慧存在于人的心灵中, 人只能认识和研究自己的心灵, 在教师的帮助下把自己心灵中固有的知识引导出来, 因而他特别强调思考的作用, 但由于学生的思考不是建立在系统的观察与广泛的阅读的基础上, 因而很难深入下去。如果完全按照他的类似诡辩的方法去辩证, 学生的思想不是更清晰了, 而是更混乱了。
(4) 苏格拉底不问对象、时间、地点, 总是运用那一套问答法, 其教学方法的使用显得单调且呆板。他过分强调问答法的作用, 忽视了联系法、读书指导法等其他方法的作用, 并且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 只强调讨论的过程, 不管其效果如何, 因而不足以保证教学效果。
四、“苏格拉底法”的现代意蕴
多年来, 我国的学校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极深, 尤其在教学方法上不同程度地采用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方式, 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很不够, 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1. 建立真正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启发式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民主的气氛,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向苏格拉底那样以真诚坦率的态度面对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意见, 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创设问题情境, 注意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是思考的诱因, 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钥匙。而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 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强烈求知的心理状态, 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不是一开始就不留余地得将答案告诉学生。而且教师要随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观察, 适时地进行开导和启发, 才能防止学生思维的僵化和呆滞, 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 精讲巧练, 举一反三
即通过教师的引导, 引起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 让学生自己去获得新知识。这里“一”是关键, 因此教师要精于使用“一”, 善于使用“一”, 巧于使用“一”, 要“举一”能“反三”。具体到教学活动中, 要求教师对于自己的讲授内容、方法等要精心设计, 突出重点和难点, 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刨根问底。
4. 根据实际需要,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 它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来进行, 如讲授法、联系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法、讨论法、谈话法等。因此在这里不能把“苏格拉底法”简单的等同于问答法或谈话法。如果教师能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情况而灵活变形、运用得当, 都可以起到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 (第1卷)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9.
[2]张瑞璠, 王承绪.中外教育比较史纲 (古代卷)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
朱子读书法的现代价值与启示 篇6
《四库全书·子部十五卷·原序》对朱子读书之道有高度的赞扬:“秦汉以来知读书者众矣, 然皆不足以与闻斯道之传。”“古圣贤非不言读书也, 而每教人读书以穷理则至文公 (即朱熹) 而愈切。”朱熹死后, “其门人与私淑之徒会粹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取其要, 定为读书之法六条: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着紧用力、曰居敬持志” (《日程》卷三) 。此即所谓朱子读书法。
一、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指读书必须按照次序, 逐步推进。其“序”有二:一是群书先下后缓急之序;一是每书诵读考索之序。朱熹在两者之中, 尤其重视每书诵读考索之序。群书之中, 先《大学》, 而后《论》《孟》, 然后《诗》《书》《礼》《乐》《春秋》。先看《史记》《左传》, 次之《汉史》《三国志》, 再次《通鉴》。每书诵读之序, 他以答问的方式, 回答读某书用某法, 强调必须字斟句酌, 仔细玩味。朱熹认为读一本书时, 应先弄懂字句, 次之了解旨意, 再次明理定志, 层层深入, 有条不紊。我们知道, 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通过文本阅读建立起来的活动性的、开放的过程教学。在当今新课改的背景下, 循序渐进的方法仍然适应于语文阅读教学中。从中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首先, 老师应先让学生通读, 把不会或不明白的字、句找出来, 然后自己查工具书去解决。当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 不能孤立地进行文本分析, 或是断章取义, 否则就会破坏文章内容的完整性, 影响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其次, 要逐层深入挖掘, 思考后明了意旨。在此环节中, 可以运用“对话阅读”、“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体验式阅读”、“多层次多角度阅读”等多种阅读方法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关于“博”与“精”的问题, 朱熹认为也应该有次序, 他说:“凡读一件应精这一件。一件看得精, 其他书亦看得精……大率学者喜博, 而尝病不精, 泛滥诛书, 不若精熟于一也。有余力, 然后及诸书, 则涉猎诸篇亦得其精。盖:以我观书则处处得益, 以书观我, 则释卷而茫然。”老师在指导学生如何细读与泛读时要注意, 读一本理论性和知识性很强的书不能浅尝辄止、一知半解, 而要精读, 尽量读懂;而对于叙述类的文章则可以采用泛读的方式。
二、熟读精思
熟读精思指读书既要读得熟, 又要精于思考。朱子曰:“去尽皮, 方见肉, 去尽肉, 方见骨, 去尽骨, 方见髓, 粗心大意不得。”这段话说明熟读之重要, 不熟就无法活用。熟不熟, 又往往与精思有密切关系。所谓精思, 就是要把书读通。孔子也讲:“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那读与思也是一样的, 多思考才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 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 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这就是说,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要注重教授的方法, 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 不能把学生看作知识接受的容器, 向学生灌输知识, 无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而应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主动地思考、发问, 师生共同解决。如何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总以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与思考。依据“熟读精思”的原则, 增加课内真实的阅读, 老师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前提几个与文章密切相关的、难易适度的问题, 让学生在读中思, 在思中读, 读和思是阅读的根本法则。
三、虚心涵泳
虚心涵泳是读书时要虚怀若谷, 反复咀嚼, 不能穿凿附会。他说:“读书须是虚心平气, 优游玩味。观圣贤立言本意, 所向如何, 然后随其远近浅深轻重缓急而为之说。大抵读书须是虚心, 方得圣贤说一字是一字, 自家只平着心秤他, 都使不得一毫杜撰。读书须虚心熟读, 久之自有所得, 亦自有所疑。今先寻个疑便不是。今人读书, 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 却将圣贤言语来凑合, 有不合, 便穿凿之使合, 如何见得圣贤本意。”这段话, 先说读圣贤书不能杜撰, 不能想当然。要像用秤去秤东西一样。次批评今人读书的穿凿附会和不虚心。这也正像孟子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 别人的观点不一定都是对的, 应该从客观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得出自己的见解。这一点尤其适合诗歌教学, 因为诗歌本身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学生阅读的过程, 是与作者的交流过程。作品的语言文字只是无限丰富的社会生活和人类情思的抽象符号。接受理论告诉我们言与意是存在矛盾的, 往往作者原欲表达的意向总是“言不尽意”的, 而对读者将被唤起的意象又往往“意在言外”。所以, “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作者的原始意象建立起意义, 可以进行“个性化阅读”, 关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以及解读时所运用方式的独特性, 培养适合学生自己的阅读习惯。为使这一过程有序、有效地进行, 我们可以学习朱熹关于“虚心涵泳”的主张。在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 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阅读, 应让学生在阅读中反复咀嚼品味领悟思考, 虚心涵泳, 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 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四、切己体察
切己体察指读书穷理, 当体之于身。就是说, 读书穷理, 要体现在自身的修养之上, 要用切身的体会去读所有的书。朱子曰:“入道之门, 是将自身入那道理中去, 渐渐相亲, 与己为一。而今人之道理在这里, 自家在外面, 原不曾相干涉。学者读书, 须要将圣贤言语, 体之于身。”读书要联系实际, 特别是要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 这是十分正确的。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 在交际功能中它无不承载和反映着民族的事、理、情、态, 表现着民族精神、民族情操、民族审美情趣等, 承载着丰富的灿烂的民族文化。所以, 语文教育可以说就是关于民族母语的教育, 学语文就是学文化, 文化文化, 以文教化, 实质是人化、民族化, 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 是陶冶人性, 促进个体生命整体生成的文化过程。文化是人创造的, 语言文化陶冶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失去了灵魂, 语文教学就只剩下一个空壳。因此,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在让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同时, 培养学生知言养气, 养浩然之气;读书美身, 塑造完美人格。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与修养的积累, 浸润语文的人文精神与民族个性, 从而充实生命的内容, 提升灵魂境界, 达到生命和人性的全面唤醒。这正是朱熹所强调“切己体察”的目的。
五、着紧用力
着紧用力指读书要抓紧时间, 不能松垮。朱子曰:“宽着期限, 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 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 乐而忘忧, 是什么精神什么筋骨今之学者, 全不曾发愤, 直要抖擞精神, 莫要昏钝, 如救火治病然, 岂可悠悠岁月。为学如撑上水船, 一篙不可放缓。”这段话, 首明读书要抓紧, 次说态度要坚决。说坚决时, 举了两个例子:一是读书如救火, 一是读书如撑上水船。救火就不能慢, 要急着去办;撑上水船就不能松劲, 要有咬劲, 咬住不放, 才能逆水而上。比喻生动、深刻。老师要指导学生读一本书, 必须真正融会贯通才能读另外一本, 不能硬性规定读毕时间。但朱熹认为无论在整个学习过程还是开始读一本书的时候, 又都必须要有紧迫感, 全力以赴, “学而时习之”, 恰如逆水行舟一般, 不进则退。
六、居敬持志
居敬持志指读书要专静纯一, 全神贯注, 同时要有远大志向, 不能盲目读书。所谓居敬持志者, 朱子曰:“程先生 (指宋理学家程颐) 云:‘涵养须用敬, 进学则在致知, 此最精要。方无事时, 敬以自持, 新不可放入无何有之乡, 须是收敛在此。及应事时, 敬于应事;读书时, 敬于读书, 便自然该贯动静;心无不在。’今学者说书, 多是捻合来说, 却不详密活熟, 此病不是说书上病, 乃是心上病。盖心不专敬纯一, 故思虑不精明, 须要养得虚明专静, 使道理从里面流出方好。”这里的“敬”是端肃认真, 专静纯一的意思, 只有坚持用这种态度去读书, 才能有所领悟, 学问修养才有所增益。他说:“为学之道, 莫先乎穷理;穷理之要, 必在于读书, 读书之要法, 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而致精之本, 则又在居竟敬而持志。”
“着紧用力”和“居敬持志”是针对读书的态度而说的。联系现在的实际情况, 学生的课余时间不是被繁重的作业及各种辅导班所占据了, 就是浪费在网络游戏里, 面对外界的多种诱惑, 很少有学生能够安下心来读一本好书的。就阅读教学而言, 我们可以借鉴朱子读书法的“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来实现。在阅读中,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 能让学生“坐得住”、“看的进”, 能够从文本中汲取人文思想的精华, 将外在的阅读转化为内在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水准, 那么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就会得到实现。
总之, 宋代朱熹的《朱子读书法》对于我们当今的语文教学仍有很大的价值与意义, 对于革除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阅读教学的弊病, 建设真正的阅读课堂, 培养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 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朱子读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读书的方法, 而是如何通过读书锻炼我们的心志, 提高我们自身的修养与才学。
现代设计法 篇7
一、策略管理领域成本控制
1. 优化产品设计方案,降低产品综合成本。
成本是设计出来的,降低成本要从源头抓起。企业开发的新产品,其功能选择要科学合理,注意简化产品自身的构造,去掉产品的无用功能,挑选适合的制造材料,并改进加工工艺,改善工艺流程,优化各种技术经济指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设计人员在产品设计阶段,必须对材料质量、加工工艺等做好成本估算,不仅保证质量过硬,而且要价格从优。同时在开发新产品时,要重视知识因素,因为知识价值在企业生产产品的总价值中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成为衡量商品和服务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因此,企业应致力于研究、开发新项目,从而拥有发展生产的主动权,优化产品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
2. 减少库存,以销定产,避免生产不适销对路的产品。
库存不会产生任何附加价值,它不仅占用空间、占用资金,而且产生搬运和储存需求,吞食了财务资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库存的腐蚀、变质,会产生浪费;另一方面,技术进步,竞争对手产品的改进,产品将产生一夜之间变成废品的可能性。降低库存需要从降低库存数量、降低库存单位价值方面着手。因此,应加大对库存的管理力度,缩短生产线,减少在产品,科学预算销售数量,决定库存数量和结构。企业可根据需要实行“订单式”生产,尽可能地与各供应商、销售商联合协作,形成供产销一条龙,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争取实现“零库存”管理。同时,正确计算取得成本、储存成本、缺货成本,把存货量和库存金额控制在最佳的范围之内。
二、采购领域成本控制
利用科学的决策分析方法,合理决定经济订货量或经济批量、决定采购项目、选择供应单位、决定采购时间;进一步推进集中采购制,建立原材料、辅料、低值易耗品、办公用品、对外服务的统一采购平台,实现价格、供应商等资源共享;推进直供制,逐步取消中间供应商;建立采购责任制,强化采购人员、审价人员的责任意识;整顿辅料、零星物资采购价格,采购价格要在前一次采购销售价格的基础上逐步下降;建立采购奖罚制度,奖罚要与经办人员挂钩。
三、生产领域成本控制
1. 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途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单位产品中的劳动消耗量就减少了,可以使单位产品成本中的工资等费用降低。但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简单地理解成裁减人员。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很多,如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改革生产工艺、改进操作规程、优化工作流程、使用新材料、改善劳动条件和控制人员成本;合理制定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物资费用的定额;严格健全计量、检验和物资收发领退制度;对生产职工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等。这些途径的采用,都能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也为财务统计部门提供有效、系统、准确的信息。
同时,企业生产地的选择也非常重要。要全面综合考虑各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和整体效应,以获得最佳的生产条件和最大的投资回报为选择标准。
2. 控制质量成本。
控制质量成本,要加强工作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一些损失,如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对于大部分损失,都是列入产品成本的。通过减少废品损失、减少停工损失、减少工作时间、减少返工时间、减少资源耗用,以降低运营总成本。
四、销售领域成本控制
销售部门在扩大销售成果,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同时,要强化销售费用的使用效率,相对降低成本。销售部门要研究、推进销售服务的营销体系,以规模经营降低成本;研究国家、各地方的税收政策,合理进行税收策划;利用经济决策方法,通过效率化的配送来降低物流成本;利用成本最优决策,提高广告费的使用效率。
五、财务领域成本控制
1. 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运作水平,达到降低产品成本。
企业可通过及时采购、及时生产、及时销售,来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运作水平,达到降低产品成本。加速资金周转的关键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信息管理为纽带,把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进行有机整合,尽可能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这样就能对多变的市场需求做出快速、灵敏的反映,一旦市场有了需求,就组织产品的生产,产品完工后迅速进入销售领域,把原材料的资金占用、有形和无形的损耗及管理费等费用降到最低的程度,提高资金运作水平。同时企业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可以控制的费用应尽量少开支;遵守财务管理制度,坚持勤俭办厂,反对铺张浪费,尽量降低制造费用,严格控制期间费用,压缩非生产费用;对资金使用实施跟踪管理,加强资金调度与使用,做到专款专用,防止资金被挪用;加大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降低应付款比例,加速货款回笼。通过以上措施来减少资金占用,优化资金结构,合理分配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运作水平,降低产品成本。
2. 提高成本会计人员素质,抓好成本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工作。
成本会计人员,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懂得会计和财务管理,熟悉并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之外,还要懂经营管理,特别是要熟悉生产技术,学会运用价值工程、成本最优化理论和方法,从管理的高度去挖掘成本降低和获取效益的潜力。做到事前抓好成本预测、决策和成本计划工作,事中抓好成本控制和核算工作,事后抓好成本的考核和分析工作。
3. 完善成本会计组织,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实行全员成本管理和全过程成本控制。
为了适应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必须完善成本会计的组织,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加强采用成本分割战略,将企业成本指标分解到各个部门、每个员工,形成成本管理网络。建立成本指标考核制度,按照完成情况,实行重奖重罚,通过主要领导亲自来抓,树立成本权威地位,以此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实行全员和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形成人人关心成本、处处关注成本的局面,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同时,企业主要领导要善于与基层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能聆听到整个企业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和解决问题,免遭不明损失,降低企业成本。通过良好的沟通使得员工乐于接受挑战,在工作中得到快乐和满足感,这是高效率工作的最大动力,也是降低企业人力成本的一个途径。
现代设计法 篇8
1.1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渐成气候
大凡成功的企业都是一个有着和谐工作气氛的团队, 他们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有深厚的感情基础, 有共同的战略目标, 有对企业文化的绝对拥护和支持, 从而形成了企业内部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进而促成了无限的企业执行力和战斗力, 由此可见, 企业的团队精神是不可或缺的。而企业团队精神的形成离不开企业领导者在企业管理中对员工的精神激励。正因为如此,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精神激励法的运用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并在管理中运用到了精神激励法。例如, 安徽省某电力公司就探索出了适合该公司的精神激励机制, 并不断完善激励内容, 创新激励方法, 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同时也规范了公司的管理制度, 使公司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 美国惠普公司也是个很好的例子, 它不仅以卓越的业绩跨入全球百家行列而为人所知, 更因为其秉承“员工就是亲人”的理念, 对员工实行精神激励法而受到业内外的好评和效仿。
1.2 齐头并进, 多种精神激励方法共同运用
精神激励法始于梅奥等人的“霍桑实验”, 经过历年来众多专家的不断完善和补充,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的同时也为企业管理中运用精神激励法提供了理论依据。精神激励法的运用因人而异, 依企业类型不同也各不相同, 但无论是中小企业, 还是民营企业, 抑或是营销类企业在运用精神激励法时都不可能只用到一种方法, 而是多种方法并驾齐驱, 以达到最好的管理效果和企业业绩。
例如, 笔者曾经工作过的一个营销公司在精神激励法的运用方面就做得比较好, 在此将这个例子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小张是刚进公司不久的大学毕业生, 个性张扬倔强, 凡事都吃软不吃硬, 但是只要你跟他讲礼, 哄他、顺他, 他做事就特别来劲, 特别认真。一次, 他家里遇到变故, 父母离婚不久, 父亲又遇到车祸, 于是他要请假回家, 领导知道情况后很同情, 但是如果批假整个分公司的营销额就会被拉后腿, 如果不批假的话他一定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去, 不但做不好工作还有可能影响到别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因此领导批了假期的同时也给他下了营销指标。为此, 小张很是感激, 返工后干活加倍积极。此外, 领导还在单位里组织捐款活动, 号召员工为小张父亲捐款。一年后, 小张的销售业绩在小组内第一, 不久就升为销售组长。在面对小张这样的问题时, 企业领导能够运用精神激励法, 做到理解又不迁就的同时有堵, 诚信为员工解决问题 (组织员工捐款) , 做到不空喊口号。
此外, 对员工精神激励法的运用还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2.1 以情感为纽带的激励法
人是有生命体的高级动物, 情感是维系人际间关系的主要纽带, 也是影响人们行动的最直接因素之一。每一个人都有渴望各种情感的实际需求, 犯了错希望得到谅解;做好工作, 希望得到夸奖;生了病, 希望得到关怀等等。因此, 企业领导者要关注员工的情感现状和走向, 关心员工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 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在这一点上, 富士康公司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轰动全国的“富士康跳楼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时, 公司领导首先决定由企业新闻发言人出来认错, 得到了大众对他认错态度的肯定, 其次企业又借用大众媒体做宣传, 推出一些有利于员工利益的措施, 如建设图书馆, 关注员工感情生活, 这极大挽回了企业形象。
1.2.2 树立榜样和典型的激励法
榜样通常都是企业为一般人设置的要达到甚至超越的目标, 在企业中, 大部分员工都是力求上进的, 谁都不甘落于人后, 不仅因为榜样能得到领导的夸奖和较好的福利工资待遇, 作为榜样还能满足人们互相攀比的虚荣心, 因此如果在企业的管理中树立好的榜样, 员工都会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学习目标, 势必会激发员工更高的工作热情。这一点, 笔者相信许多公司早就意识到了, 并运用到了实际管理中。如评比“每月销售之星”等评选活动。
1.2.3 区别对待, 有奖有罚的激励法
企业管理中如果用一套方法管理不同的员工, 工作业绩好的和工作业绩差的同等对待, 这容易造成员工工作动力不足, 放纵的消极情绪。奖励是对员工工作的认可和表扬, 无论是口头上的肯定还是物质上的奖励, 都能使员工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样, 对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员工进行批评, 可以使员工意识到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
精神激励法还分为许多种, 因篇幅有限, 本文在此就不一一分析。
1.3 精神激励法和物质激励法并重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我们知道只有在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 员工才能关注自我实现的需求和个人成就等精神方面的需要。首先, 企业在物质激励方面的方法有很多种, 如增加工资和福利待遇、缩短工作时间、奖励先进个人等等, 因为物质激励法并非本文中的重点, 在此不赘述。其次, 精神激励也是物质激励的有益补充, 当员工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有更高层次的需求, 而精神激励恰好能满足这一点。此外, 精神激励能给员工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 也满足了员工的心理需求, 使员工对企业文化产生认同感, 进而形成对企业的强烈拥护和支持。最后, 如果精神激励法运用得合理、适当, 能够树立正面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 就能使每一个员工潜移默化地向上发展, 自我激励。
例如:百胜集团旗下的必胜客公司, 不仅因为其业绩优异而领先行业, 更因为它的管理制度人性化而为人称道。在国家出台最低工资标准的同时, 必胜客公司主动给员工增加工资和福利待遇, 这些属于物质激励。在精神激励方面, 它做得也很好。如, 在员工休息室里有个留言板块, 是让员工写“心愿卡”的, 领导可以及时地知道员工所想, 并及时解决问题;在公司里, 如果有员工过生日, 工作当天, 店里经理和其他员工会一起为该员工庆祝;如果有个别先进员工业绩相当优异, 公司还会委派他到北京或者是大都市去进一步学习、考察和免费旅游。
2 效果探讨及存在的问题
企业管理中运用精神激励法, 达到了许多不错的效果, 但有些公司在运用中, 方法不合理, 运用不得当, 使得收效甚微甚至是适得其反。积极正面的效果俯拾即是, 在此就不举例说明了, 本文仅从精神激励法运用不当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来探讨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滥施情感, 格调低俗
文中“以情感为纽带的激励法”已谈到了情感对于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通情达理”, 心理学也重视人情感世界的发展。情感是产生需求的中介和动机, 精神需求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最高层次需求。实践证明, 在企业管理中, 只有对员工给予尊重、关心、理解和爱护, 才能使员工产生与企业和集体一致的情感, 在工作中感觉到家的温暖。但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企业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往往忽视了精神激励, 不重视对员工情感中“理”的引导, 单线思维地注重对员工低层次需求的满足, 滥施情感, 甚至拿情感为手段来做交易, 不顾原则, 轻视对员工思想和政治的教育工作。这种只顾眼前不考虑长远影响的做法, 一方面容易助长员工对不正当低层次需求的过分追求, 加大了企业的开支, 导致副作用的激励效果;另一方面, 使得企业没有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群众基础, 人心尽失, 使得激励效果得不偿失。所以, 在企业管理中, 要始终把格调高尚、健康向上、高层次精神需求作为精神激励的主要形式。
2.2 过度迁就, 没有底线
心理学上把人的需求分为合理需求和不合理需求两部分。对于员工的合理需求, 应该理解并尽量满足, 如工作业绩优异、服从领导管理和公司规章制度、与同事相处融洽的员工如果提出涨工资的要求, 可以认为是合理要求, 企业应该认真、慎重地考虑, 通过上级指示并给予答复。但是, 如果这些要求企业因管理等因素暂时不能满足, 就不应该有求必应, 一度迁就, 这样只会产生短时的效果, 换取员工短时间的工作积极性, 同时还会助长企业内的歪风邪气和攀比, 此外, 人的欲望是无穷大的, 对于需求也会水涨船高, 因此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有效的疏导教育, 耐心地解释原因, 使员工也能理解企业的困境, 不脱离企业文化建设的轨道。
3 运用精神激励法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以上对精神激励法在企业中运用的表现、效果分析以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 即企业在管理中运用精神激励法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下:
3.1 奖罚要合理
需要好的工作业绩, 但是不能光看表面现象, 奖励那些工作时间长、看起来最忙的人。要有团队精神, 但不能只奖励那些以牺牲团队和其他人利益来成就自己利益的人。总而言之, 奖罚要合理, 要适度, 要深思熟虑。
3.2 因人而异
精神激励的措施带来好的企业管理效果的同时, 也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在制定和实施时都要谨慎。此外, 由于员工的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需求都不尽相同, 相同的激励法往往起不到预想的效果, 因此实施精神激励措施的前提是因人而异, 要清楚地掌握每一个员工真正的需求, 整理、归类, 并根据他们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激励方法。
3.3 雪中送炭
在运用精神激励法时要把握激励的时机, 因此要求企业管理者有前瞻性和洞察力, 且不可后知后觉。激励越及时, 员工越有激情将工作推向高潮。
3.4 保持与时俱进
人都会喜新厌旧, 何况企业管理的是一个有着思想的团队。因此企业在运用激励机制时也应该与时俱进, 要根据社会的整体大环境, 行业内情况, 企业内部环境, 盈利情况等不定期进行调整, 充分利用精神激励法, 为企业发挥最大的效力。
4 结语
总而言之, 中小企业在管理中运用精神激励法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是对精神激励法的运用也要合理得当, 要有原则, 如因人而异, 奖惩适度、相对公平, 时效性等等原则。精神激励法运用不得当则会使企业蒙受损失, 得不偿失, 产生负效果。因此, 企业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在制定和执行精神激励措施时要三思而后行。
参考文献
[1]佚名.精神激励“望梅”也能止渴[J].人力资源管理, 全球品牌网, 2009 (4) .
[2]孙绍玮.用好精神激励法没有管不住的员工[J].新浪博客, 2010.
[3]黄明裕.浅谈精神激励法在银行管理中的运用[J].武汉金融, 2010 (3) .
[4]佚名.日本企业常用的员工激励方法分析[J].专业文献行业资料, 2011.
[5]施玉洁, 丁克恕.试论现代企业员工激励方法与运用[J].中国商界, 学术期刊, 2008.
现代设计法 篇9
一、广泛实行加速折旧法的必要性
1、在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进程中,呈现出许多疑难症结,其中之一“瓶颈”问题是大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债务占企业总资产的75~95%,而自由资金只占5~25%,庞大的债务资本进行着不断的叠加,日渐上升的负债率不仅拖曳着企业前进的步履,而且危及着银行体制的转换,企业高债务经营负担大,造成其生产经营成本升高,经营运作困难,资金都拿去还债了,还能剩下多少用来更新固定资产呢?
2、当今世界高科技日新月异,采用新技术的周期日渐缩短,而企业要在强者如林的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就应该加大对新技术的开发和新产品的投资,使新技术和新产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以利于开拓市场。但是,现在不少企业始终处在高价购买别人技术的被动局面,自己开发和消化先进技术的能力很弱,其中很显然的原因就是企业的自由资金不足,造成开发费短缺。
3、据英国权威预测机构Consensus Forecasts(以下简称CF)预测2005年全球通货膨胀适中,2005年全球通货膨胀率将达2.4%,比2004年的2.5%略有下降,基本维持在温和通货膨胀的水平上。亚太地区将继续保持适度的通货膨胀水平,2005年维持在1.2%。因此,我们国家的货币投放不会有大的增加,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不会有多大的缓解。
综述以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所出现的困境,不外乎一个自由资金少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个“瓶颈”问题的有效措施是加大实施加速折旧法的范围。我国现行财会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应当根据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或工作量,采用年限平均法或者工作量(或产量)法计算。如符合有关规定,也可采用加速折旧法。即我国的折旧方法体系仍然以直线折旧法为基础,但允许某些特殊行业采用加速折旧法,显然,这一规定与当前继续深化改革、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需要不相适应。实行加速折旧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能使企业尽快获得积累和更新技术改造资金,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增加自由资金,提高经济效益,解决高负债的难题。另外,国家将继续实行货币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客观上也为加速折旧法的推广使用提供了前提,因此。将仅在少数特殊行业实行加速折旧法推广到大多数行业中去,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经之路。
二、广泛采用加速折旧法的可能性
1、从西方国家使用加速折旧的方法来发展本国经济的成功经验来看,广泛采用此法有利于微观经济的发展,同时又促进了整个国家经济的腾飞。
美国1954年,在其税法中明文规定,可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到了80年代,税法中的税收条例又规定:对于1980年12月31日以后,1986年12月31日以前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应使用加速成本回收制(ACRS),而对于1986年12月31日以后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应使用加速成本回收制修正案(MACRS),ACRS与MACRS实际上是更为迅速的加速折旧法。
日本在20世纪40年代,即战后恢复国民经济时期,允许其企业使用加速折旧法,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注入了活力,使国家经济的腾飞达到了惊人的速度。
事实上,西方大多数国家对其企业都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采用过加速折旧法。这说明,国家可根据本国的国情,经济环境的具体状况,适当调整和扩大使用加速折旧法的范围,以刺激本国微观经济的发展,而当前,正是我国扩大使用加速折旧法的大好时机。
2、从加速折旧法的优点看扩大采用本法的可能性。
任何比以预计使用年限为基数的普通直线折旧法划为可折旧成本更快的折旧法,都可叫作加速折旧法(Acceterated depreciation),主要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他们有如下优点:
(1)被誉为是“合理和系统”的折旧方法。合理性表现在:a.符合资产效用递减规律。b.符合收益与费用配比原则。c.符合固定资产使用成本(包括维修费用和折旧费用)平衡原理。d.符合稳健性原则。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使用加速法计提年折旧额,具有一定的规律。在双倍余额递减法中,它是等比数列;而在年数总和法中,它是等差数列。
(2)使用固定资产的早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实质上推迟了企业所应缴纳的所得税,这等于给予了企业若干年的无息贷款。国家的财政收入在短期内虽然会因此减少,但是,从长远来看,企业利用这笔资金继续发展生产,可能使企业的经济实力增长有所加快,企业活力增加,效益提高,最终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必将增多。况且,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将企业推向市场,使之成为市场的主体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也是对现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的必由之路,为鼓励企业自身尽快发展,国家有必要采取一系列优惠倾斜政策,扩大使用加速折旧法则成为这一系列优惠政策之一。
(3)美国著名会计学家查特菲尔德认为,加速折旧法是抵销通货膨胀影响的有效措施或缓冲手段,它能使企业迅速取得固定资产重置的资本以更新其设备,改进其技术,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以上优点说明,实施加速折旧法是可行的。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广使用加速折旧法的几点建议
1、根据我国的国情,经济环境,财政承受能力,逐步推广使用加速折旧法,在目前可先在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中实行,然后再推广到小型国有企业,其他性质的企业中去,这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能急于求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的行业,针对其特点,采取不同的加速折旧法,以体现国家的政策倾斜。
2、利用折旧年限机动灵活地调整加速折旧法,因为缩短折旧的时间也是一种变相的加速折旧法,也可使企业迅速收回国有企业生产投资。
3、不排除在不适合使用加速折旧法的企业采用其他折旧的方法,也即应建立我国合理的折旧体系,包括直线法、工作量法、加速折旧法,但笔者认为,加速折旧法应该逐渐成为主要的折旧法。
4、折旧资金计提后,应合理使用,要用在刀刃上,切忌将资金挪作他用,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阻碍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
中国现代婚姻家庭法的发展初探 篇10
(一) 自由、独立于平等———1950年婚姻法
1950年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部《婚姻法》, 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延续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婚姻家庭制度已经被宣告彻底的消除,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的旧道德、旧伦理、旧纲常已经被新的婚姻制度所取代。这一部《婚姻法》第一次将自由、独立以及平等思想引入到了现代婚姻家庭制度之中。
1950年《婚姻法》总共有8章27条, 取消了包办买卖婚姻、对婚姻仪式做了简化, 废除了男尊女卑以及漠视子女利益为特征的封建家庭制度, 确立了以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以及保护妇女儿童权益为原则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使得男女当事人第一次成为了自身婚姻的主宰。因此, 1950年婚姻法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的一部婚姻家庭法, 它的锋芒直指婚姻家庭领域的封建制度、封建习俗以及封建思想, 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家庭领域破除封建, 从而为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扫清障碍, 并且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可以说, 我国现代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基石就是1950年《婚姻法》。这一部《婚姻法》给中国社会婚姻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甚至可以说是在婚姻家庭领域的有一场革命, 它所确立的婚姻自由与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也是后续的现代中国婚姻家庭立法的最基本依据。
(二) 回归凡俗家庭———1980年婚姻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经历了许多磨难的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而对于婚姻家庭关系而言, 进入到八十年代, 也就意味着婚姻家庭关系的政治化正式宣告结束, 同时要做好面对国家的经济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的洗礼和冲击。在这种背景下, 已经实施了30年的1950《婚姻法》已经越来越表现出它与新的时代的不适应。1980年新的《婚姻法》颁布, 可以说是顺应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及国家经济结构变化的必要举措, 是一部承上启下,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婚姻家庭法。它相较于1950年《婚姻法》的进步主要是体现在夫妻财产、计划生育以及夫妻感情破裂的离婚条件方面。
1980年《婚姻法》将夫妻财产规定为法定财产制以及约定财产制两种, 并且规定以法定为主、约定为辅, 如在其第13条中就有如下的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 有平等的处理权。”除此之外, 对于离婚财产以及债务的分割, 则规定可以通过协议处理或者由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决。
计划生育政策在婚姻法上的体现也成为了1980年《婚姻法》的一大特色, 在该法第2条以及第12条明确将计划生育规定为夫妻双方的法律义务。一方面, 这一政策使得妇女从无节制的生育之中解放了出来, 提高了婴儿的素质, 改变了妇女的生活地位。另一方面, 也使得国家人口增速得到了控制, 有利于国家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 1980年《婚姻法》明确规定了人民法院对于离婚案件的审理应该调节, 如果感情确已破裂, 应准予离婚。这意味着“感情确已破裂”开始取代“婚姻破裂”这一含糊不清的概念, 作为了离婚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现代婚姻家庭法律已经从离婚的角度来肯定婚姻的实质。
联合国1975年世界妇女大会明确地提出“所有国家政府应当成立提高妇女地位的机制”的建议, 并将1975-1985年规定为“联合国妇女十年”。1979年, 联合国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以下简称《消歧公约》) , 以国际公约的形式规定了妇女享有的权利, 提出了“妇女的权利即人权”的重要见解。中国政府作为《消歧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有义务承担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促进妇女发展的责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原则。以宪法为依据, 我国《劳动法》、《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对妇女的“四期”保护和对妇女禁忌性劳动做出了特别规定;我国《刑法》规定了针对妇女的特殊犯罪类型等。为了履行对《消歧公约》所作的承诺, 我国于1992年专门颁布了《妇女权益保障法》。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通过的北京《行动纲领》, 提出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主流, 以推动妇女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国国务院2001年5月颁布实施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2001-2010) 。中国政府正在为实现男女平等做出不懈的努力。但我们必须看到, 我国虽有些法律已针对女性的生理特点做出了一些特殊规定, 具有一定社会性别视角, 然而还有些法律却是中性的。在这些中性的法律中, 对男女两性在法律上权利义务的规定都是相同的, 看不出对女性有任何歧视。但如果从社会性别平等角度来审视, 某些对男女做出同样规定并同样适用的法律制度, 其施行的结果并不能真正使女性获得与男性完全平等的法律保护。
因此, 要真正消除男女间的不平等, 实现对女性权利的平等保护, 在公共政策包括法律的制定中应当具有社会性别视角。本文拟以公共政策 (注:公共政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公共政策指的是政府等决策部门对公众利益行为的规制和分配的措施。
(三)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2001婚姻法修正案
经过20年的实践, 已经证明了1980年《婚姻法》是有助于维护平等、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并且促进社会的稳定的, 而该部法律规定的关于夫妻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基本被证明是正确和可行的。但是, 20年的时间里, 我国的改革开放持续深入, 经济发展一日千里, 婚姻家庭关系也已经出现了不少的新情况需要解决。尤其是在夫妻财产、夫妻忠实义务以及家庭暴力等问题方面进行了细化的规定, 以回应现实需求。
2001婚姻家庭法修正案首先对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以及个人财产的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 使得婚姻财产制基本完善, 并且基于夫妻忠实义务以及夫妻对家庭的贡献, 确立了离婚时的过错赔偿制度。
将反对家庭暴力正式写入婚姻家庭法之中, 也是本次的修正案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意味着在法律上, 夫妻之间的暴力伤害已经有法可依, 不再是简单的“清官难断家务事”了, 这对于保护妇女权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 查遗补缺———婚姻家庭法司法解释的发展
我国的现行婚姻法是以1980年《婚姻法》为基础, 经过2001年的修订, 并结合婚姻家庭法解释的。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 正式施行, 该司法解释对家庭暴力、违反夫妻忠实义务、无效婚姻以及损害赔偿等问题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解释。
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 颁布, 该司法解释继续完善了对无效婚姻进行了规定, 并且着重对夫妻财产问题进行规定, 使得夫妻财产关系在司法实践中更为容易区分。
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 主要集中解决亲子关系以及夫妻财产关系的问题, 尤其是当前最为关注的夫妻房产问题, 除此之外完善对生育权、家庭暴力等相关问题的规定。
二、中国现代婚姻家庭法发展的几点启示
纵观我国现代的婚姻家庭法发展历程,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一) 婚姻家庭法的发展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
从我国现代婚姻家庭法发展的几个时间节点来看, 婚姻家庭法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发生明显变动都有着直接的关系。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年, 新中国成立之后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也改变了社会关系结构, 婚姻家庭法的颁布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1980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二年, 生产力从过度紧张的政治生活之中得到完全的解放, 在社会生产力急速发展的情况下婚姻家庭关系也出现了新的问题需要解决, 新的婚姻家庭法应运而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程度, 旧有的婚姻家庭法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 2001年的修正案也是顺势而行。这一方面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婚姻家庭法律制度方面同样适应,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社会的发展必然需要稳固的婚姻家庭关系作为后盾。
(二) 婚姻家庭法的发展需要兼顾稳定性与灵活性
从我国的婚姻家庭法发展历程来看, 从1950年到今天一共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 第一次是在1980年, 在1950年《婚姻法》的基础上, 颁布了新的《婚姻法》。另一次是在2001年, 只是对1980年《婚姻法》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然而, 在60多年的时间里, 我们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婚姻家庭理念, 彻底废除了封建婚姻制度的影响, 同时有力促进婚姻的自由和平等, 婚姻家庭整体上和谐、稳定。这说明, 在婚姻家庭法的发展过程中, 要非常重视其稳定性, 不能够朝令夕改, 要注意法律对于婚姻家庭的影响。
除此之外, 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的阶段, 出现的新问题的实际情况以及数量, 要适时通过修正案、司法解释等方式, 对婚姻家庭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和补充, 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三) 要更注重独立、自由和平等价值理念在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中的体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男、女的性别差异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已经越来越小, 男性和女性对于社会的贡献也开始逐渐趋同。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思想上, 女性都已经具备了高度的独立性。在这种背景下, 婚姻家庭生活中男女性对于自身的独立、自由以及平等的诉求就会越来越大。因此, 要维持一个稳固的婚姻家庭关系, 婚姻家庭法必然要更为重视独立、自由和平等价值理念的实现。这一点在几次的婚姻家庭法修改以及司法解释之中也能够发现明证。而这也必然是未来婚姻家庭法发展的趋势。
三、结语
新中国婚姻家庭法经由以1950年《婚姻法》为标志的初创、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停滞、以1980年《婚姻法》为标志的恢复和发展, 至90年代逐渐形成了以《婚姻法》为主干、以《收养法》和《婚姻登记管理条例》为配套、以其他部门法相关规范和各个不同效力层次的法律渊源为补充的分散化结构态势。与此相伴随, 法学界关于修改婚姻家庭法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末拉开序幕, 90年代中期趋于共识, 至今已提上立法工作议程, 初步完成了“专家试拟稿”, 并正在展开讨论。婚姻是最为神圣的一种人类社会的关系, 它使得没有血缘, 没有人任何其他联系的人最终结合在一起, 并且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一直以来, 婚姻家庭法律制度都是人类法律调整的重点, 对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重视, 实际上就是对人类的整个社会人伦关系的重视和保护。理性而科学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文章通过回顾我国现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总结出了几点婚姻家庭法发展的规律, 认为独立、自由和平等价值理念的凸显必然是未来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巫若枝.论中国婚姻家庭法在法律体系中地位研究之误区———兼与婚姻家庭法私法论商榷[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6, (05) .
[2]巫若枝.三十年来中国婚姻家庭法“回归民法”的反思———兼论保持与发展婚姻家庭法独立部门法传统[J].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9, (04) .
[3]雷春红.婚姻家庭法的定位“:独立”抑或“回归”———与巫若枝博士商榷[J].学术论坛, 2010, (05) .
[4]潘允康.婚姻家庭法中的亲子关系[N].中国社会报, 2010.
[5]马忆南.中国婚姻家庭法的传统与现代化———写在婚姻家庭法修改之际[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01) .
[6]李亚娟.建国以来的婚姻家庭法律与婚姻家庭变迁———从1950年婚姻家庭法到2001年婚姻家庭法修正案[D].西北工业大学, 2003.
[7]李艳梅.试论新婚姻家庭法对我国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发展[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