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生气的智慧》有感:宽容

2024-08-18

读《不生气的智慧》有感:宽容(共8篇)

读《不生气的智慧》有感:宽容 篇1

宽 容

--读《不生气的智慧》有感

范桂馥小学 朱梦曦

“宽容他人你能做到吗?”听到这句话,很多人大概会想:宽容他人有什么难的,很简单啊!是,做到“宽容”很容易很简单。不过,你心里这么想,生活中也这么做了吗?不,你没有,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人的性格脾气也随着暴躁起来:衣服一不小心被服务员弄脏了要责备;孩子的学习总是不用心要斥责;同学朋友间意见冲突了轻则互骂,重则拳脚相加……这么说来,“宽容”这两个字,是我们中国人民从古至今都很少有人能到达的地方。

《不生气的智慧》这本书讲述了各个历史人物或名人的故事,以此来告示我们:宽容他人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没有宽容,就等于丧失了一切,生活也会因此失去了乐趣。你不宽容,没有人会愿意和你交朋友;你不宽容没有人愿意真诚地帮助你……所以宽容就等于拥有一切。

拳王阿里和他的朋友骑着摩托车去办事,途中突然闯进来一辆货车差点就撞上了,货车司机不但没有认错,反而理直气壮地骂了拳王一通。随后又开着车骂骂咧咧地走了。事后,那个朋友问阿里:“你当时为什么没有上去把那个司机揍一顿,然后跟他说你是拳王。”阿里笑了笑,回答他:“我不会骂他,更不会揍他,人都是平等的,我没有权利。”从拳王的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来宽容他人,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向阿里一样坦然,淡然的对待事情,而不是向货车司机那样被愤怒冲昏了头脑。

这本书让我懂得在生活中,我们要冷静坦然的面对事情,不要因为自己的外在而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宽容他人,是对你我他最好的选择。宽容,是人生的必修课。今天你做到宽容他人了吗?

读《不生气的智慧》有感:宽容 篇2

文章讲了一位小学生作业没有交, 老师问他时, 他胆怯地告诉老师忘家里了。从学生的一系列表情老师知道学生十有八九是在说谎。老师很生气, 考虑到学生家离学校只有5分钟路程, 心里盘算着让学生回家拿, 如果拿不出来, 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教训他一顿, 好让全班同学引以为戒。但老师看到他那不安的样子, 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一念头, 而是平静地让他明天交。由于学生“做贼心虚”的心理, 学生在这次的数学课上表现得尤为积极, 第二天一大早就把作业交了过来, 能收到这样的效果老师也觉得原谅他一次是值得的。多年后, 老师再碰到这位学生时, 他已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 他向老师坦白了当年的作业事件, 这使这位老师更加震撼, 他没想到当时不经意的一个退让, 却让一颗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如此大的触动, 会让一个学生至今还深刻地记着。故事很简单, 也再平常不过, 但它深刻告诉我们宽容的重要性。

我是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 职校学生的教育不比小学、初中及高中的学生, 职校学生各方面素养相对较差, 且正处于青春的叛逆期, 所以对职校学生的教育难度要稍大一些, 但总的来说, 大部分学生的思想还是很单纯的, 只要我们抓住每个学生的特征, 走进他们的心里, 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我班学生张××, 父母离异, 他是一个不爱讲话的学生, 本性善良, 在班级里也是规规矩矩的一个学生。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小说书, 捧着跟字典一样厚的书, 一看上就放不下来了, 下课看, 上课也看, 所以学习成绩较差, 他把父母给的零用钱几乎都用在校外的图书馆了。

一天中午, 正是吃饭时间, 一名走读生气喘吁吁地跑到我办公室, 告诉我班级后面的黑板被张××打破了。我一听, 生气极了, 一块黑板价钱可不小, 按学校规定得赔偿150元。因处于吃饭时间, 他肯定不会在教室里。于是我就让这名走读生帮忙去教室把打坏的黑板残壳清理掉, 心里琢磨着下午自习课上再找他。

下午自习课铃声一响, 我就冲进教室, 班级后面的墙面光秃秃的。今天的教室特别安静, 也许大家都等待着一场“暴风骤雨”。我原本想直入主题, 走到他的跟前, 好好地训斥他一顿, 让他赔偿黑板钱, 但又一想, 这个学生平常的表现还不错, 比班级里那些“老油条”好得太多了, 所以还是想给他一次机会, 让他自己承认, 主动把钱交给我, 事实上我心里也认定他一定会向我坦白的。于是, 当着全班的面, 我问:“班级的黑板是谁打破的, 请同学自己站起了。”尽管个别同学心里知道, 但还是保持沉默, 全班同学你看我, 我看你, 唯独张××坐在靠窗的位置, 始终没有抬头。大约过去了三分钟时间, 还是没有一个人站起来, 教室仍然一片安静。这时, 我觉得自己处理得有些失败, 但为了给自己台阶下, 于是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给同学一节自习课的时间考虑, 请打坏黑板的同学主动来找我, 下班前我会在办公室等你主动承认错误, 希望同学能做一个敢做敢为的人。”之后, 我就离开了教室, 让学生自习。

在办公室里, 我等了好久, 直到下班张××也没出现, 心里凉了半截, 难道我所谓的老实学生也跟班上那些问题学生一样不负责吗?带着一肚子怨气, 我下班回到了家。到家之后, 我才发现包里的手机上已经有好个未接电话了, 一看是张××的电话, 我便回拨过去。电话那头传来了张××的声音:“沈老师, 对不起, 黑板是我打破的, 我刚才走到你办公室门口想跟你说, 但又没有勇气, 所以就回家了。回到家里心里一直觉得不踏实, 所以打个电话跟你说一声, 明天我会把黑板的钱带给你的。老师, 对不起啊。”听完这个电话, 心里真是高兴, 庆幸自己没有看错, 一直相信他会主动向我承认错误。他虽然平常缺少和其他同学的沟通, 但也绝不是一个故意破坏公物的学生, 其中是否有其他原因呢?带着这个疑问, 我拨通了那个跟我报告的走读生的电话, 在电话里他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我。原来中午吃饭的时间, 几个学生在教室里休息, 一个学生看到教室后面有个篮球, 想让张××一起玩, 他正津津有味地看着小说, 什么事都不放在眼里, 篮球一次次地抛向他, 最后他火了, 随手将篮球一扔, 狠狠地砸在后面的黑板上, 顿时黑板上出现一个大窟窿, 碎片一地。一看这情景, 他傻眼了, 飞快地冲出了教室。

事情很简单, 要说第一责任人是谁, 那肯定是张××, 毕竟黑板是在他手里打破的, 但所有责任都给他也不行, 另一个一直在那里用球扔他的学生也有错。介于他家庭情况的特殊, 家里条件也不是很好, 再加上他主动认错的份上, 我的心里已经有了计划。

第二天课间操的时候, 他手里拽着一把钱到我办公室, 说:“老师, 对不起, 这是我赔的150元黑板钱, 给你。”看着那一叠带着学生体温的五块、十块、二十的钞票, 我看到的是学生给我的一份诚信, 一份责任。我想那些钱肯是他平时攒下来借小说书的钱, 虽然不提倡学生看与学习无关的小说, 但学生的个人爱好也不能完全抹杀。我平静地看着他的眼睛说:“你能主动承认错误老师很高兴, 老师了解了情况, 这一次也不完全是你一个人的错, 150元钱太多了, 老师收你50元, 还有100元用班费赔吧, 你父母经常不在身边, 这些钱你要省着点用啊。”听了我的话, 他有些激动, 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说:“谢谢老师, 我犯了错, 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 还处处为我着想, 我以后一定会好好表现的。”

自从这件事以后, 张××整个人都比以前开朗多了, 班里的脏活累活抢着干, 参与班级活动也更主动了, 更主要的是我每次去巡视学生的上课情况时, 发现他不再看小说了, 学习成绩也就上去了, 今年放假前他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通过这件事, 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应具备宽容的美德, 有了宽容, 老师才能保护学生的自尊, 才能对学生耐心等待, 才能唤醒学生。我们面对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 退一步考虑问题, 怀揣着一份宽容的心, 用博大的胸怀坦然面对学生的过错, 用和风细雨的话语安抚学生的心情, 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摘要:职校学生的教育工作不比普通高中的学生的教育, 各方面素质较差, 又处于青春的叛逆期, 职校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方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宽容, 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正因为有了老师的宽容, 才能保护学生的自尊, 才能对学生耐心等待, 才能唤醒学生, 对某些学生来说, 这也许是最易接受的处理方式。作者结合自身实践谈谈如何做一名宽容的班主任。

关键词:职校学生教育,处理方法,宽容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6.

读《生气不如争气》有感(范文) 篇3

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重视,受到别人的尊重和欢迎。但有的时候会被别人嘲笑、欺辱和玩弄。生活给了我们快乐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悲伤的体验。让自己快乐起来,最好的方法是自己争气,去做比以前更好的自己。这些道理都是我从《生气不如争气》这本书中领略到的。

哲学家康德说过:“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也许生活给了我们不少磨难,但谁又能说自己一辈子不会遇到呢?与其用痛苦一遍遍地折磨自己,何不试着绕开它,去做个聪明人,做一个善待自己的人呢?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谁又想做这样愚蠢的人呢?

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了“生气”的牺牲品,因为这样一来驱走成功的就不是别人了,而是你自己。

愚蠢的人只会生气,聪明的人懂得争气。愚蠢的人,一生只会是狭隘昏暗而失败的;聪明人的一生相反,回事豁达明朗而成功的。我想人们都想做聪明人吧!想做就必须做到不生气而争气这一点!

读《宽容》有感 篇4

故事写的是:老师让同学们把他们讨厌的人的名字写在纸上,然后再贴到石头上,带到学校。一个星期后,同学们开始抱怨:“带着石头上学真累啊!”老师让他们忘记讨厌的人,上学时就会轻松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讨厌一个人,就等于在你的心头加了一块石头,你讨厌的人越多,心头的石头也就越多,你讨厌的人越多,你也就越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宽恕别人,不要把小事放在心上,其实,宽容就是卸下心中的石头。

宽容是一帖健康的良药,宽容是一种美德。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误,只有大方看待别人的错误,才能原谅别人。如果一直保持生气的状态,对自己的心理也是个负担。

读《学会宽容》有感 篇5

小时候,《要学会宽容》这一本书就一直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橱里,这是爸爸送给我的,他希望我做一个宽容的人。但由于这本书的内涵并不像看上去那么浅显易懂,我也就偶尔拿出来翻翻,并没细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渐渐喜欢上了这样一本书,虽只有八章的内容,也足以让我受益良多。就是这样一本书,如一汪清泉,洗涤了我心中的污秽,引导我似清泉那样宽容。

以前的我个性很强,哪里懂得宽容,属于那种一有点小事,就处于波澜翻涌的那种状态,直到细读那本书。那天,我与最好的朋友闹翻,她就一直在同学面前说我坏话,我怎么能容忍,与她据理力争,却又落下了一个心胸狭隘的印象。回到家中,备受委屈的我再也忍受不住,大哭了起来。朦胧中,这本被我冷落已久的书出现在了我的眼帘,仿佛有一种魔力,使我情不自禁地朝这本书走去,研读了起来。

这本书阐述了如何学会宽容,以理动人,使我在这喧嚣的尘世中蓦然聆听到生命的真谛,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释放,用心体会到人世间最纯净的那处清泉。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心境已不似刚才,所有的恼怒与委屈都消失的无踪影了。“宽容是谅解。仇恨只会让人生倍加难行。心中装着仇恨的人,他的人生是痛苦的,不幸的,只有放下仇恨选择宽容,纠结在心中的死结才会豁然解开,心中才会似清泉安详,纯净。所以,请忘掉仇恨,远离仇恨,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宽容一切,和谐共存是永恒的主题,相信爱能征服一切”这句话让我心中的死结豁然解开,宽容别人,同时又释放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我选择了宽容。

终于,我的宽容换来了她的羞愧与道歉,更换来了同学的尊敬。学会宽容,走遍天下不用愁啊。自此宽容变成了我待人处事的原则,有时,心中仍有不平,但只要捧起这本书,细细品味,去感受,此时的感受便是美妙而不可言的,如泉水般平静,柔和,淡然。

我愿化作一汪清泉,宽容一切,包容一切,但我的生活并不是平静如死水般无趣。在嘈杂时我可以时静心聆听鸟儿美妙的歌声,在无趣时观赏开在我岸边的花朵,偶尔掉落的一颗石子,在我心中荡漾开一圈圈涟漪,令我回味,我并不孤独。《要学会宽容》伴随我的成长,伴随我心智的成熟,更伴随着我走向清澈,澄明的世界。

读弟子规有感:宽容诚信 篇6

——读《弟子规》有感 读了《弟子规》,我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要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那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父母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了,父母亲就少了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

己应该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样才会做呢?那就要多学知识。我一定在平时好好学习,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那样的话,我就会做得更好。我觉得《弟子规》对我的一生都将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

《教育的智慧》读有感 篇7

近段时间读了林崇德老师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书中的一些话语总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在他主持的全国26省市、自治区各实验点的一个共同的突出的措施是抓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的确是的,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

【篇二】

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读书活动,我可能很难这样认认真真、像模像样地读这样一本教育书籍。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在封面反面的折叠处,写着作者李镇西的简介,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爱”这个字,是教师教育里经常出现的,也是我经常在思考的,我有无私地把自己奉献给教育吗?我真正地爱学生?读了《爱,不是教育的一切》这一章后,我觉得自己对教育里的爱好像有了新的理解。

爱,是成为教师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在大学里,曾经听教育学的老师说过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现在,又重新温习了一遍这个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育人之道,爱心为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是绝对站得住脚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得出“有了爱就有了教育”的结论,教育出来爱,还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

当老师需要爱心,作者李老师认为,所谓“爱心”,是童心的自然表现,爱孩子是天性流露而不是道德使然。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任何形式的体罚都离开是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是谈不上任何教育的,都是应该根绝的,但是科学而成功的教育却离不开惩罚。教育惩罚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热爱这份事业,就会热爱学生,对学生的那份真情就会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间迸发。既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把学生吸引到身边,如果我做到了这些,我相信我也能够让我的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把整个心灵都奉献给孩子吧!他们是那样的天真、可爱,每一个都是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的,你们眼里、心里都要装着孩子……”对于这句话,李老师也给了我新的理解:“把心灵献给孩子”而不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应该允许我们老师留点心灵给父母、给孩子、给爱人、给自己。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捧着一颗心来,带走半根草也没有什么的。我知道自己做不到博爱,但是我相信自己能够努力做到一视同仁地关注并尊重每一个孩子,不因其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性格相貌等因素有所偏爱与冷落。

以上仅是我对《教育的智慧》的肤浅理解,难逃俗套的同时也是纸上谈兵,希望能启发我更好地去反思去思考我未来教育的方向,以后作为一名老师如何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如何从教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目的。

【篇三】

上帝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见,多闻,少言”。是的,静静倾听自然的声音,我们才可以感受到花开花败都是一种美,用心倾听学生心跳的声音,我们才容易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的闪光点。

而今天的学校,有很多老师习惯了语重心长与谆谆教导,习惯了师道尊严与苦口婆心,更有甚者,还有居高临下与声色俱厉,是啊,我们的老师说得太多了,这就是许多问题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视上学如畏途的原因之一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化,我认为,老师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主导者,而更多的应该是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做一个学生心声与诉求的倾听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先贤孔子先认真倾听他的四个得意弟子诉说自己的人生理想,全部倾听完之后,按照循循善诱的方法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弟子们的看法作出臧否和评价,这是孔门教育的重要方式,它体现了师生之间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让我们对孔子的教育艺术折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视为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那么,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呢?老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的益友。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向下,教师从主宰课堂的地位上退了下来,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有善于关注学生、倾听学生,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才有可能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善于倾听更是教师的品质,意味着平等与尊重;善于倾听、善于捕捉信息,抓住一个个教育的切人点,是新型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角色只能是指导者、研究者、参与者。(倾听作为新型教师的基本素养,是教师基本功内涵的进一步深化。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结论时,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并以一种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说完。教师在整个倾听过程中,绝不是在简单地判别正误,短短的瞬间就要经历:

“倾听—判断一思考一做出应对”。这确实是对教师素质、教师基本功的挑战,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以及教育机智、驾驭课堂能力的综合考验。

作为教师,我们虽然不是“牧羊人”,但我们总可以有办法让羊群中的羊,一个也别落下,我们虽不是“驯兽师”,但我们又何必总想着每一个学生都那么的“循规蹈矩”?我们既要习惯于去欣赏学生们的优点,也要习惯于去接纳他们的不足,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里还要再次强调,不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教师在看待他们的时候,既要看到他们存在的问题,同时更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多年的经验老教师告诉我,老师找学生谈话,不要一见面就来个“下马威”,如:你知道你犯了什么错误吗?你的问题在班里造成了多坏的影响……这样的谈话,把学生置于受审的位置,谈话变成了“审问”,其结果反而导致学生缄口不言或对抗顶撞。即使学生惧于老师的威严,当面认错,但也是口服心不服。因此,我认为,如果学生欲言,老师不妨把话停下来,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地讲,不要制止学生说话,不要打断他们的话,即使不诚实或者是为自己辩解,也要认真倾听学生讲话,耐心启发他们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然后晓之以理,帮他们分析错误的根源,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这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也有利于学生下决心改正错误。

在学生讲话前,还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沉默不语,老师不要急躁地催促学生开口讲话,应允许学生稍作思考,并设法打消学生的思想顾虑以及心里恐惧,鼓励学生讲出心里话。这样,学生把你当作好朋友,愿意跟你交流,师生的心会越来越近,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人际交往的角度讲,善于倾听别人说话是一种艺术。在教育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倾听学生讲话,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倾听艺术并合理应用,这样才能收到效果。

1.利用人格魅力,营造一种平等、融洽、友爱的氛围

教师要注重自身的表率作用,努力用人格去影响人格,以“情”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民主平等、敬业爱生、宽容大度、善解人意,创设平等、融洽、友爱的氛围,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动机。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一种健康的集体舆论导向,能使群体中的个体自觉地融入其中,使得学生间、师生间能彼此敞开心胸,消除隔阂。

2.学点心理学,注意对学生的谈话技巧

3.作为教师,要改变观念,要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学点心理学,注意和学生谈话时的技巧,例如,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如办公室、教室、走廊、操场或回家的路上等;要有专心致志的态度,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手势动作、面部表情、与学生的距离等,使学生能从中体会到教师的关爱、赞许或是责备;教师不要随便打断学生的话语,但是在适当的时候可以通过简单的插话和提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学生顺利地与教师沟通。

3.不要急于下结论,抓住机会有效地教育学生

教师要抓住每一次谈话的机会,在谈话中,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要善于抓住契机,有效地引导教育学生。当面临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正确分析,正确归因,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要用良言美语激发学生的进取之心,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能客观地评价自己,鼓励和鞭策他们不断进步。

倾听是一种容纳、尊重,倾听是一种认同、欣赏,倾听更是一把钥匙,一把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这把钥匙能沟通师生间的思想感情,消除互相之间的隔膜,达到教育的目的。

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各自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关键就在于老师能否去倾听他们的心声,老师以爱心、耐心和恒心去倾听他们的心声,赢得的是学生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努力做一个倾听学生心声的老师吧

―――我们就会成为优秀的教师,学生欢迎的教师。

【篇四】

开学伊始,我接手了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虽然开学已经很长时间,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年龄较小,班级秩序十分差,我个人情绪也非常消极,每次上课都觉得力不从心。恰逢此时,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受益匪浅,感触良多,书中展现出的对教育的思考、对实践的反思、对教育的深爱不断打动着我。其中“爱,不是教育的一切”点醒了我。教育效果的出现,“推动学生转变的最大动力”,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智慧。我不缺少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但我缺乏教育的智慧。在李镇西老师成熟理论观念的指引下,我结合我班实际从新整理了班级工作思路。

一.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换位思考,宽容处理。没有不犯错误的孩子,孩子知道错了,承认错误并改正就好。毕竟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并改正错误。扩大视野,移形换位。生活总是不会事事顺心如意的,每个人都有烦恼。要替生活中的情绪找到合适的宣泄渠道,不带入工作中。暂停处理,调整情绪。如果遇到难以处理的局面,先冷静下来,过会儿情绪好了再进行处理。

二.化整为零,量化考评。

将学生分成7个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各个小组之间在学习、卫生、纪律、作业、积极回答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赛,将比赛结果进行分数量化,一周总结一次,进行评比发奖。通过这项活动,提高了学生自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合作精神,增加了学生的危机感,并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了保障。

三.加强家校沟通。

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是家校成功合作的前提和保证。在与家长沟通时,我认真倾听家长的看法和意见,做一个好听众;不摆架子,不争论,也不要急于下结论,对家长多提建议,不批评。;尊重家长的信任,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沉着而真诚地说服家长共同完成教育工作。

感谢《教育的智慧》,让我有幸走近李镇西老师,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如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我在教育的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宽阔。

【篇五】

闲暇时间,很想静下心来好好看点书,但浮躁的心理和杂七杂八的事让我总也静不下心来读书。而必须学习的强烈愿望还是让我零零星星看了一点书,虽谈不上有多大的收获,可启发还是多少有一点。现将我读《教育的智慧》一书的点滴体会与老师们交流。

《教育的智慧》是我国着名心理学工作者、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崇德先生写给中小学教师的近着。本书以创新的意识,严密的逻辑,源于教改实验的科学性,以及生动流畅的文笔,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高度上对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回答了基础教育改革中许多重要的问题。

掩卷沉思,书中的不少观点给我们以启发,可以让我们回味。其中尤以第二章中阐述的“教师的素质”给我感触最深。本章以“认识自己: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一问展开阐述。林先生喜欢赵朴初的诗,而我读了赵朴初的诗也十分感动和安慰,同时也更添几份责任。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赵老的《金缕曲——献给人民教师》:

不用天边觅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历尽艰难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患与安,无论比。

幼苗茁壮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澡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

赵老的这首诗饱含了对人民教师辛勤付出的肯定与赞美,我们每个教师读本诗都会心中涌起一份激动和安慰,同时更多地会反思:我做到诗中所写的那样了吗?我是否无愧于

“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

面对教育改革的大潮,教师能否跟上,这决定我们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决定我们是否具备了适应教育改革应具有的素质。那么,教师必须具备哪些素质呢?林先生通过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认为教师素质在结构上应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下面将我的学习理解与大家交流,以求共勉。

一、师德与诗魂——教师的职业理想。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即对教育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而师爱则是师德之魂。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因为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师爱可以产生强大的力量,它不仅提高眼前的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所以,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真心诚意地爱他们,并努力使这种爱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二、立体交叉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面对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面对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越来越聪明,作为教师如果不学习,就将落后,难于应付学生的质疑。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更新知识,即要有

“本体知识”——教师扎实的本体知识是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又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像蜜蜂采蜜一样博采众长,增强文化底蕴,以赢得学生信赖和爱戴,从而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和与之相关的知识,即丰富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再加上必要的“条件性知识”——即教师所该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这是获得事半功倍的重要条件,否则违背学生身心发展来搞教育则会造成事倍功半。

三、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教师的教育理念。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自信:“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这也是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有这样的教育信念,才能支撑我们去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不懈地鼓励学生获取学习的信心,争取学习的成功。赏识教育家周弘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才华的顶点——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这种自我监控能力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那种“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品质。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包括:课前的计划与准备性、课堂的反馈与批判性、课堂的控制与调节性、课后的反省性。大凡着名特级教师都有着良好的反思习惯,像于漪、袁蓉就是最好的榜样。

五、技术加艺术——教师的外部行为表现。教学行为是教师工作的主要表现,因此,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它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衡量教师教学行为是否恰当可以从六个方面去做,即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任务的合理性、教学策略的启发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评估的有效性。

读《西方的智慧》有感 篇8

%%%%%班 ###name

《西方的智慧》可以说是一本旧书,2004年1月出版,550千字。当年买来后粗粗翻了一遍,没留下多少印象,这书也就在书橱里束之高阁了,书的边沿早已是霉点斑斑。近日取来重读,还有点老朋友相会的感觉。那个谁说了,好书读一遍是不够的,此言善焉。书的作者叫伯特兰·罗素,20世纪西方社会最著名且拥有最广大读者的思想大师,他被称为“世纪的智者”。他的作品亲切平易而幽默,影响了无数乐于接受智慧的人。用爱因斯坦的话说“阅读这个人的作品使我渡过了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60年代他曾将他的巨著《西方哲学史》一书赠给中国伟人毛泽东,而《西方的智慧》正是从此脱胎而来。

亚历山大的诗人卡尔马丘说过,“一部大书就是一大灾难”。作者认为,“我之所以敢把这本书写出来,是因为就灾难而言,这本书是不大的”,恰恰反映了作者的谦逊。该书试图写成一部从泰勒斯(古希腊)到维特根斯坦(20世纪初期)的故事概述,并对这些事迹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做出提示。作者对20世纪以降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大为光火又很无奈,他认为“目前知识的专门化已成风尚,对于祖先的智慧已迹近遗忘”,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要挑战这种数典忘祖的现象。他表示“严格说来,西方的哲学就是希腊哲学,任何试图隔断我们与往昔的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之间血脉的思考都是不明智的。对于那些认为哲学开始于1921年的人,与他们进行希腊哲学的探讨尤其必要”。

从前学哲学的时候,老师教导我们,哲学是智者的学问,是研究世界观的,简言之,就是如何看待世界。我们还知道,在如何看待世界的问题上,存在着势不两立、冰火不相容的两派,唯物主义是正面的,是好的,是进步的,是革命的;唯心主义是反面的,是不好的,是反动的,甚至是反革命的。把哲学问题政治化,是国人的一种思维习惯,其实唯物也好,唯心也罢,乃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谁都离不开谁。不过,说哲学是研究如何看待世界的,这话说对了。

按照本书的划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轨迹经历了以下一些阶段:苏格拉底之前、雅典、希腊化时代、早期基督教、经院哲学、近代哲学的兴起、不列颠经验主义、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功利主义及其以后、当代,分得很细,那是写书的需要。我这里把它概括如下,就四个时期:古希腊、中世纪、近代(十六世纪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现代。

两千多年前的人类还很幼稚,科学的萌芽刚刚出土,哲学还仅仅是一个胚胎,人们对眼前的世界一片迷茫。现代人认为很简单的问题,在当时的人们看来都是大大的问号。古希腊的哲学家一天到晚都在研究世界到底是什么?是什么构成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万物秩序的一般性问题是什么?谁是宇宙的主宰?于是,就有了公元前六世纪以泰勒斯为代表的米利都派,后来又形成了很多的派别,有些比较温和友善,有些咄咄逼人,甚至势不两立。一些著名的学说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和人类的思想。如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芝诺、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第奥根尼、伊壁鸠鲁……,哲学的派别有犬儒主义、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新柏拉图主义,等等。人们对世界研究的结果,有说是火构成的,也有说是水构成的,有“原子说”,也有“以太说”,不一而足。今人对于古代人的种种学说往往抱以轻蔑的眼光,甚至不屑一顾。但没有前人不懈的艰苦探索,哪来今天的科学昌盛?所以,我们应该敬畏,应该崇敬,应该感谢古人,不是吗?

和今天一样,从希腊时代到罗马时代的哲学,其主体还是独立于宗教的。基督教的形成(不叫出现,因为基督教是犹太教的分支,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是犹太教的私生子),使得中世纪哲学走入了黑暗的胡同。上帝出现了,人是带着原罪来到这个世界,想得到上帝的宽恕,就要赎罪。论证上帝存在合理性的过程,使基督教哲学逐渐形成。它的第一次成熟是靠圣·奥古斯丁的努力,此人主要受了柏拉图的影响,他从一个基督徒的角度出发,写下了《上帝之城》,并在写作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基督教历史论,其中很大一部分在今天只剩下一点怀古的情趣。第二次的发展是圣·托马斯·阿奎那,托马斯将教会建立在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基础上,使基督教哲学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并主宰了西方中世纪的主流意识形态。“教会独立于国家”这一中心论点在中世纪具有重大意义,甚至在今天的某些地方,它还保留了下来。时至今日,中国与梵蒂冈的外交关系还僵持不下,政府(包括警方)与教会的微妙关系,其源头恰来自于中世纪。

中世纪观念在14世纪开始衰落,一些新的力量逐渐产生,并塑造了今天的现代世界。科学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航海的大发现,大大扩展了人们的知识和眼界。尤其是中世纪的思想禁锢,产生了物极必反的结果。文艺复兴的兴起,人本主义的滥觞,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理性主义大行其道。伽利略对天文学的研究、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三大定律等一系列成果的形成,使人类进入了科学实验时代。培根和笛卡尔首创了科学方法论,他们的理论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启蒙和指导的作用。对于培根,马克思的评价是很高的:“英国的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笛卡尔的《方法论》和《哲学原理》,对后世科学研究产生很大影响,他全面总结了前人的科学方法论,从而确立了归纳法与演绎法相结合的方法论。此后,以法国百科全书派为代表的启蒙运动和稍早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对于人们摆脱宗教陈腐学说的羁绊,崇尚个性,从精神枷锁中、从神权桎梏中解放出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哲学发展产生了许多的流派,与古代的研究方法不同,大多是以科学为基础,以理性为工具,探讨科学大发展、思想大解放所带来的哲学意义,以至于尼采喊出了“上帝死了”这一惊世骇俗的话来。十九世纪以后的哲学,有一种脱离社会生活、脱离普世百姓的倾向,逐渐成为书斋里的、为少数大家玩弄的学问,其研究成果晦涩深奥,卒不能读,比如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怀特海、萨特、维特根斯坦,哲学的路子似乎也是越走越窄。

沿着《西方的智慧》阅读轨迹,罗素在书中提出的如下问号可以成为经常思考的题目:“关于人类,我们又该做如何评价呢?是否像天文学家所说,人只是在一个渺小的星球上无助地爬行的一些尘埃?或者像化学家所说的那样,人只是以某种奇妙的方式组合而成的一堆化合物?或者像哈姆雷特所认为的那样,人都有着高贵的理性和无限的潜能?也许,人同时具备了上述所有的特点?”

学生本人手写签名:

上一篇:和爸爸比钓鱼数量作文下一篇:高考后留学澳洲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