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管理智慧有感

2024-05-25

读管理智慧有感(通用10篇)

读管理智慧有感 篇1

读《优秀校长的管理智慧》有感

眉县常兴镇烈士陵小学 李鑫亮

在工作之余,我抽空读了《优秀校长的管理智慧》一书,颇有感受。

该书是《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周刊》近年文章精选,收录了众多优秀校长的精彩教育故事和成功管理案例,以及李希贵、李瑾瑜、尹弘飚等专家学者关于学校变革的深度思考和真诚建议。

全书分为四辑,其中第一辑学校管理的智慧,谈到“做大”与“做强”的矛盾、“以生为本”操作难题、放权管理的精彩、校园文化建设的感悟、如何搭建学生施展的舞台、发挥家长在学校的管理作用等;第二辑评聘教师的智慧主要介绍了来自一线校长管理学校的经验和方法,如:评优的思考、中层干部的选拔、表扬的艺术等;第三辑是上面提到的几位专家学者关于学校管理的思考与建议。文章篇篇精彩,方法样样可学,理论头头是道。李希贵说:“那位匆匆忙忙为教师购书的校长,的确是一位不错的领导。但是,他真的知道教师真实的想法吗?在教师的手上,到底已经有哪些图书?他们所说的教学参考书不足,到底是什么意义上的不足?” 李瑾瑜说:“如果我们坚信,校长的根本使命是办教育而不是管学校,那么,学校管理就必须回到这样三个似乎是常识性,但有时教育‘原点’的根本问题上去重新审视:学生为什么要上学?学校为谁而存在?校长和教师的价值究竟是什么?”第四辑是学校纠纷处理方法,讲到学生校内受伤时,学校责任的界定以及律师对事件的解读,对今后工作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书在手,似乎就有了一个有着很多学校管理妙计的锦囊,很方便地为我所用,现谈谈自己的一点点心得体会:

1、校长真正成为一座“桥梁”

善疏则通,能导则安。校长不能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管理者,而要把自己看成是一座“桥梁”,主动连接师生,与师生沟通,沟通要下功夫、花力气、做文章。校长如果能把“有效沟通”融入到骨子里,能够和师生多交流,就能够及时掌握各种信息进行规划、决策,就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种问题,就能够凝聚起全校上下的共识,管理目标自然就会落到实处。要充分发扬民主,鼓励教职工、学生及其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博采众长,集思广益,让他们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只有多沟通和民主管理,才能使学校资源得到最大的发挥和利用

2、校长成为一个“服务员”

作为一个学校的校长,不能视师生为制造分数、创造政绩的机器,而应该以人为本,更多地关注师生的内在需要,多和师生沟通、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情况,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不仅要做到锦上添花,更要做到雪中送炭,用真情感化他们,凝聚人心。

如果我们每一位校长心中有师生,真正爱师生,讲的是师生想的,干的是师生盼的,改的是师生怨的,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就一定能够激发起全校师生向上的潜力、进步的欲望。大到教职工住房问题,青年教职工的婚姻问题,教职工的健康问题,小到教职工的孩子入托等,都挂在校长心上,并尽力去办,让教职工感到家的温暖,体验到学校对生命的珍惜,对人性的善待,对价值的尊重。校长在教师中,教师在校长心中,是校长智慧管理的重要法宝。

3、校长要做成长的激励者

学校要以管理为龙头,建立激励机制,增强目标意识,将任务逐项量化分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分工明确,落实到人,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形成群英云集、争相竞技的新格局。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师生的日常行为,为公平合理评价每一位教师、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常言说,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在学校管理中,校长要做到政策暖人、感情留人、行动感人、管理激人。虽然学校管理需要制度作保障,但管理不能就管理而管理。教育是一个“软任务”,是“以己心换人心”的事业,在制度管理和行政约束的基础上,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校长的情感引导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管理实践中,有人情味的校长,表现出来的往往是更多一份关心、更多一份鼓励、更多一份宽容、更多一份赏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既让师生自己主动发展,更让学校持续发展。

在学校管理中,校长要带头推进领导集体化、决策民主化、制度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工作人性化,为广大教职工营造一种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组织纪律又有个人自由的心情舒畅的环境,团结广大教师,为学校发展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

读《智慧背囊》有感 篇2

淮师一附小五年级(12)李子默

放假这几天我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有时间我读了《智慧背囊》。这本书里都是些小文章小故事,易看易懂。虽然都是些不起眼的小故事,但每个故事都能给我启发,让我懂得一些道理。

就拿我今天才看的这篇文章来说吧,题目是《八百万只毒蜂向我袭来》,这篇小文章是说一名养蜂人用大货车运载着250箱蜜蜂,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的路上发生了交通事故,几乎在一瞬间无数的蜜蜂袭击这名被卡在驾驶室的养蜂人,但养蜂人一直不放弃对生的努力,后来在地方警察和群众的救助下转危为安。这一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不管生命中发生了什么,只要永远不放弃努力,就没有任何灾难可将自己彻底击垮!这篇文章我认真的读了两遍,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这可能是我们做任何事取得成功的前提吧。我们现在还小,人生的道路还很长,在成长的道路上会碰上许多挫折和困难,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只要我们能坚持,不放弃,那么就一定有机会战胜挫折和困难并取得成功!也只有永不放弃,才能使我们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智慧备囊》这本书给我生活带来了不少的乐趣,也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喜欢这本书!

读智慧背囊有感 篇3

她,为你的心灵点燃了明灯;浸润了营养;以她的开放与接纳,完善你的精神世界。

她,就是书籍。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学习可以改变人。”闻一多说:“一个人可以无师自通,却不可以无书自通。”一滴水可以引发千万人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因为好书总是带给我们智慧。

古往今来,那些成功的人生背后,无不耀出智慧的光芒,很喜欢汪峰的那首歌:“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时而宁静时而疯狂。”在人生的长河中,不可能永远风平浪静,有高峰就会有低谷,有人随波逐流,有人奋起拼搏。不同的选择决定不同的命运。著名作家二月河,21岁时还在井下挖煤,每天在齐腰的黑水里摸爬打滚,抬头不见天日。但他不甘沉沦,利用业余时间拼命读书,终于有了日后的成功。这是在逆境中成长的智慧。

在《智慧背囊》里,我感触最深的一篇文章是《断臂求生》。主人公拉斯顿在攀岩中,被大岩石压住了右胳膊,在5天之后,食物和水都用尽了。这时他心里生出一个可怕的念头:切掉自己的胳膊,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有生的机会。他忍着剧痛一直往山谷外走,终于遇上了搜求队,最终获得安全。舍与得是一种智慧,而舍也是为了得。拉斯顿战胜恐惧断然割臂,给了自己生的机会。有时,不可得而舍弃,是自知或知人之明,也是一种智慧。 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大卡车的难题,我们总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会有这样那样的烦心事。而孔子说过:“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没有战胜不了的挫折。前提是要有智慧,而人生也需要智慧。

希腊有句谚语说:“从智慧的土壤中生出三片绿叶:好的思想,好的语言,好的行动。"智慧是快乐的源泉,是隐形的`翅膀,是成功的基石。也许前路并不平坦,也许会有艰难和险阻,但无所谓,生命如激流,有了挫折,才会激起美丽的浪花。

读《智慧背囊》有感 篇4

《一门心思走路》记叙了作者和朋友散步时,遇到了一个用竹竿点点探探地向前走的盲人,他和他的朋友东张西望,边走边说,忽然,他们发现盲人不见了,朋友想了想说:“这个盲人应该是走到我们前面去了。”作者吃惊地说:“这怎么可能?一个盲人怎么可能比我们走得还快!”朋友答:“怎么不可能,我们是三心二意地走路,而那盲人是一心一意走的呀,所以比我们快!”作者恍然大悟。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一种叫依米花的植物。依米花是生活在干旱的非洲沙漠中的不起眼的小花。它只有一条主根,因此,它通常要花费四到五年的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在干燥的沙漠地底深处寻找水源,然后才能一点一滴地积蓄养分,第六年,才会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虽然这是一种种极难长成的小花,但是花期并不长,仅仅只有两天时间便和母株一起花落玉陨了,我不禁惊叹这是一个多么孤独和需要耐心的过程啊!

和故事中的盲人、依米花相比,我真是惭愧至极。虽说我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但是上课听讲的习惯却还是差强人意!因为我总是管不住自己的手,总要拿些“小玩意儿”,或是坐在那里天马行空乱想一通。记得有一次上英语课,老师正在讲黑板上的练习,而我却坐在那里想着新买的飞行器该如何操控,老师先用眼神提醒我,可我没发现,接着她便直接向我提问:“Are you River?”(River是我的英语名字),我居然回答了“No!”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我面红耳赤,恨不得有个地洞钻下去!……还有几次其他课上也有过相同的遭遇。

读《智慧故事》有感 篇5

读《智慧故事》有感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蕴涵人生哲理、凝结人生智慧的智慧故事,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性情,还可以获得宝贵的知识经验,这对每个人的一生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我在假期里读了一些书……其中的一本是《智慧故事》,里面有一篇《把握机会》让我受益非浅,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人出去办事,快到车站时,一辆车正好准备开走,他连忙加快了脚步,但他转念又想,干什么要花力气跑呢?等下一班车不过几分钟而已。于是他放慢了脚步,车也渐渐开远了,正当他等下一班车的时候下起了大雨,这时车还是没来。他只好回家,事也没办成。

他懊恼地想:“要是我乘上了上一班车,事说不定早就办玩了。我想:“坐车如此,那么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今天赶不上的是一班车,明天失去的就可能是一个好机会。机会不是随时都有的,把每个机会都当成“最后一个”这样才能抓住机会,不让遗憾发生。记住:机会只敲一次门,错过了就再也无法把握了!机会只属于有把握的人,而不是等待机会的人!让我们学会把握机会吧!

读《易经的智慧》有感 篇6

《易经》一书,是汇聚了我国几千年来的智慧,不同于一部名著是一个作者用十年八年的时间搞出来的。这书主要的精神是提倡我们做人做事,都要从天理出发,不可逆天而行,做事要符合大众利益才会得到发展,对成就人生事业的有重要意义。主张无论是做什么事,应重过程。

《易经》一书中有一个“蒙卦”蒙以养正

蒙卦象征事物创生后的蒙昧状态,寓意教育要从童蒙抓起。蒙以养正的意思就是通过启蒙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易经》中的蒙卦对教育究竟有着怎样独到的见解?我们又如何才能达到蒙以养正的目的呢?

《易经》中的需卦告诉我们,人们在获得启蒙之后,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要,正是这种需要,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但也正是这种需要,带来了许多烦恼和危机。那么,当我们需要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又该如何正确地对待需要呢?

这书对教育也用“蒙”字作了一个概括。认为“蒙”是障气、烟雾这样的一层东西,也是智慧的意思。认为人的智慧是无限的,而智慧就是被不知是一层什么东西蒙住了。我们教者就是要“启蒙”,把这层东西拔开,让人的智慧显露出来,而不是灌输什么知识,强调启发与引导。也重教育的过程,过程要注意得法与得道,不能过了也不能少,要恰当。

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思考如何有高效的课堂:

注重学生的学习的过程,让学习的兴趣变成智趣,让学生对学习有幸福感,建立信心与理想。

例如:制作一个茶杯,逐步教与放手让其完成,效果不一样吧?逐步教的两三天可能忘记了,如放手让其自己完成,做了再算的,又是自己做出来了,这背子不会忘也会创,长此下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会达到1+1>2的效果吧?

刘健生

读《孔子的智慧》有感 篇7

读《孔子的智慧》有感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追求理想的政治生活。孔子的智慧集中了先人的智慧,有哲学的智慧,有历史的智慧。我们还应多读多想,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睿智。

这,是一本值得我们去读的好书!

一、自身素养: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生活中,我们应多替别人着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和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一个人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一位哲学家说过:一个人把自己想象成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同样,一个给予别人方便的人,自己也会得到别人给予的方便,正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生活中,能多为别人着想,为对方设身处地考虑问题,会让你赢得更多的朋友。如果你能站在别人的立场多想想,就不难找到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为你和别人的思想沟通了,彼此就有了理解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只考虑到自己,只为自己着想,那么这个人一辈子也交不到朋友。但只要这个人开始对别人的事情感兴趣,对别人付出爱心,就会形成一种吸引力,就能吸引周围的人与其结交成朋友,原来的相斥就变成了相吸。我想那些只想到自己的人,以及不愿意成人之美、不为他人着想的人,是不会

么对你,首先你要怎么对别人。”

二、业务理念:老师施教,各因其材。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及知识、能力现状,从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进行教育和教学。不同的人,因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其个性也互不相同,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他们对某一学科知识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如都按统一的要求和进度进行,就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给教师提出,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发展倾向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这里的“因”是根据、适应的意思;“材”就是学生的实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就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教”既指教育思想,也指教育方式和方法。“因材”是“施教”的基础,“施教”是“因材”的必然要求;“因材”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施教”。因此,“因材施教”就是教师“这个人”对学生“那些人”的教育认识的活动。

我不由得惊叹,作为杰出的教育家,孔子早就注意到了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孔子在教学中的施教不是千篇一律,更不是让学生“齐步走”,而是因人而异,灵活多变。我觉得,这种尊重个性、包容个性、肯定个性的做法实在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去学习。当今所谓的“分层教学”、“培优补差”、“走

正是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从孔子教学中我明白了,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个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点都心里有数。也折射出一个道理:在我们的教学中,当代的教师必须具备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更好的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因材施教。

三、相处社会:众志成城,团结奉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说,君子普遍团结人而不只是和少数几个人亲近,小人只和少数几个人亲近而不普遍团结人。一滴晶莹的水珠虽然美丽,但经不起太阳的暴晒,个人的力量再大,也不能单枪匹马杀出天下,只有团结才会让人生之路更平坦。团结需要奉献精神,需要团队的整体意识。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发挥它的力量,托起航船,杨帆破浪;一个人只有加入团队,才能体现他的价值,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一个集体只有团结起来,才能产生力量,我们的意志才不会轻易被摧毁。这些简单的语言蕴涵着人们对团结的理解与认识。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他人的合作,能成就事业吗?“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惟有将团结的力量形成有理想、有目标的团队精神,才能在波澜壮阔的事业中成就未来。

孔子给后人留下的做人和成事的智慧是多方面的,这正是孔子能够产生如此巨大影响力的主要原因。学习孔子的智慧与精神,做一个理智和智慧的人,就不会深陷在牢骚和抱

读《人生的智慧》有感 篇8

人是什么?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或多或少,都受到我们个性的不断左右。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金钱总有散尽之时,唯有性格始终不渝。”发现我们内在的美好素质,如高贵的品性、杰出的智力、良好的气质、乐观开朗的精神以及健康的体魄,身心健康,就是幸福的首要关键。我们应当致力于提升并保持这些品质,而不是专注于去占有外在的财富和荣誉。人拥有什么?衡量一个人的幸福若只是看他拥有了什么,而不结合他想要得到什么一起做参考,这就好比计算一个只有分子却没有分母的分式,是无效的。一个人若是从未想过要得到某样东西,那也就不会感到失去,有没有这样东西,他都一样高兴;而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才会使人倍感痛苦。每个人都期望得到更多,但格局限制了我们的视野,视野限制了我们的所得。你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若不能在自身内在本质和外在财富资源中找到幸福,而硬要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中寻求满足,那真的是太不幸了。我们存在的整个基础,人生幸福的基础,首先是我们的体格健康,其次是可维持独立自由生活的能力。

“一个人首先是并确实是寄居于他自身的皮囊中,而不是存在于他人的看法中。”

“财富犹如海水,喝的越多越口渴。”

“当一个人不需要害怕对方,或认为自己说的话不会传到对方的耳朵里时,他会如何贬低别人。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他人的看法确实与我们本身没有关系,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篇9

体会之一:寓教于乐,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

兴趣是入门的老师,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奥秘,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有无兴趣,往往来源于教师的有目的的培养。低年级儿童好动、好玩、天真活泼,常常用“游戏式教学法”往往比较奏效,兴趣浓厚。这种方法是教师把教学内容于教具、学具的演示、操作,抽象概念的形象动作的表演与游戏形式结合在一起,编成游戏。而高年级学生则需要从探索知识中获得兴趣。

体会之二:消除心理障碍和不良习惯,培养饱满的求知情绪。

饱满的情绪是乐学的具体体现,是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教师要培养学生保持良好情绪,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主要帮助他们克服以下不良心理和习惯。

体会之三:通过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积极的苦乐观。

诗性智慧——读《美的历程》有感 篇10

《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的研究成果。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情,如斯亲切,更具体地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全书结构严密、气势恢弘,读之使人神弛千年,遨游于历史的长河中。

李泽厚,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五四年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一九八八年当选国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一九九八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著有《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我的哲学提纲》、《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美学论集》、《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走我自己的路》、《世纪新梦》、《论语今读》、《已卯五说》等书。

楚汉浪漫主义

从《楚辞》到山海经,从庄周到“款柔以教不报无道”的“南方之强”,在意识形态各领域,仍然弥漫在一片奇异思想和炽烈情感的图腾——神话世界之中。1表现在文艺审美领域,这就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2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艺术史上享有盛名的《离骚》前一部分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作为对未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形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美的融化成了有机整体。3

汉代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楚汉文化一脉相承,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的中国又一大文化传统.12 李泽厚:《美的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第93页。

李泽厚:《美的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第93页。3 李泽厚:《美的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第93页。

魏晋风度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变化时期,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都经历了重大的转折。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这个时代有太多的痛苦,太多的烦忧。因此,有相当多的情况是,表面看来潇洒风流,骨子里却潜藏深埋着巨大的痛苦。4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阮籍,想要解脱不能解脱,逆来顺受又不适

5应,别看他作为竹林名士是那么放浪潇洒,其内心的冲突痛苦是异常深沉的。陶潜对于政治采取了一种逃避性的态度,也只有他,真正的做到了逃避,宁愿归耕田园,藐视功名利禄,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不为虚名所累,不委屈累己的生活,才是正确的人生道路。陶潜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寄托和归宿。6

陶潜和阮籍在魏晋时代分别创造了两种不同的艺术境界,一超然世外,一忧愤无端,它们以深刻的形态表现了魏晋风度。

盛唐之音

盛唐是一个解放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人生观是一种放纵的,爱自由的,求自然的人生观。所以这个时代产生的文学也就多解放的,自然的文学,文学的风尚很明显地表现种种浪漫的倾向。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之中。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依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这就是盛唐艺术,他的典型代表就是唐诗。7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盛唐艺术在这里奏除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却都是这样的 45 李泽厚:《美的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第139页。

李泽厚:《美的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第140页。6 李泽厚:《美的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第141页。7 李泽厚:《美的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第170页。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8

中唐文艺

唐代中后期,唐朝的鼎盛期已过,但诗歌创作仍未衰歇,先后出现了韩愈、柳宗元、李贺、白居易等等风格不一的杰出诗人。他们的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唐帝国走向衰落过程中的危机和民间苦难,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也正是从中唐起,一个深刻的矛盾在酝酿。9在这批“文以载道”“诗一采风”的倡导者倡导“文以载道”的同时,便不自觉的走向与此刚好相反的另一种倾向,即“独善其身”。结果就形成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既关心政治,热衷仕途而又不感兴趣或不得不退出和逃避。

此外,中唐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题已完全不同于盛唐,而是沿着中唐这一条线,走向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的捕捉追求中。

如果再做一次比较,战国秦汉的艺术,表现的是人对世界的铺陈和征服;魏晋六朝的艺术突出的是人的风神和思辨;盛唐是人的意气和功业;那么,中唐呈现的则是人的心境和意绪。10

李泽厚:《美的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第181页。

上一篇:中心学校校长庆六一讲话下一篇:废话的用途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