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

2024-07-04

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共12篇)

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 篇1

目前,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潮流下,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效率。其实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样重视效率。新时期,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在什么的教学理念下,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在课堂上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尽量轻松地、牢固地掌握更多的知识。更迅速地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实现即定的教学目标。这就是当代教育的需求,同样也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作为一名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阶段数学学科优质教学有着深刻的看法,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首先,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作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讲的还是太多了,这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教师占据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学生缺乏了锻炼的机会,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活动的机会,充分相信学生。比如,可以将部分例题提交给学生解答,让他们去探索更简便更高效的解题方法。课改新教材中给学生留出了大量的自由发展空间,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些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讲解解题的过程,然后将课本例题的解法与学生解题的方法进行对比,归纳解题步骤,对不同的解法找出哪种解法进行分析,诱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探索更简便更高效的解题方法独特。同时,我们还可以建立学习小组。初中生好奇心强,相互之间喜欢讨论。我们在教学时应当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将学生组织为学习小组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可在小组内提出更多的问题,会有更多的同学参与讨论。即使提出的问题是错的,我们也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很多时候,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出乎我们的意料,是我们的刻意执着扼杀了学生的聪明智慧。因此,新时期,我们要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通过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合理备课,做好准备

不容否认,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的主战场。而作为战场的指挥官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我们要正视备课的作用,并进行合理的备课。首先,作为教师要做好准备。课前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好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对于例题,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按照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而要重视质量。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定时的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优势在于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作为初中新课改合作教学的一种有效模式,集体备课既有利于发挥学科教师的整体团队合作精神,更能提高备课效率和质量。集体备课,不等于轮流备课,而重在一种教学经验的积累与交流。最后,将最终备课材料拷贝或复印,并分发给每位老师。集体备课要着力重在提高效率。备课要做到对教学材料详实,深浅适宜;重难点突出,分解得当;问题设计合理,师生互动有效;教学进度、内容与作业布置等衔接有序,协调统一。并确保学生有思考、讨论、交流、发言的机会,确保教师引导、帮助作用的发挥。集体备课过程中,每位老师要围绕着初中数学新课标、考试大纲及高考试卷等进行集体研究与探讨,把握好授课内容的方向与升学考试的一致性。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求学生自己做好准备。我们要求学生课前一定要预习,预习而生疑,带着疑问去听课,提高课堂效率。学生要把上课需用的材料准备好,节省课上时间。通过细心地准备可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构建优质的教学课堂。

最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

新时期,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教育阶段。对于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多媒体存在的意义是巨大的。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许多数学概念、数学模型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疑点,就是因为太抽象、不具体。仅凭教师的描述讲解和演示课件,教学效果不甚明显。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新时期,对于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来讲,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重视备课的作用,自身备课、集体备课、学生准备三方面入手;以及多媒体的合理使用,从而真正的构建高效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

摘要:新时期,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初中阶段数学学科教育教学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而高效教学模式的开展也是教师们共同探讨的话题。所谓课堂的有效性即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果、教和学的效率高,高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教师采用科学地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迅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基于此,作为当下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提高认识,积极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育教学,高效课堂,备课,主体,多媒体

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 篇2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结合本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形成和发展学生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想、创新方法等几方面进行简略论述。

关键词:新课改 创新教育 创造力 方法 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1世纪,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就自己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略述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要有效地完成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客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的质。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设问、发掘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首先,教师应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如在讲“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设计课前提问:“A、B、C三村(呈三角形分布)合建一所学校,校址应选在何处,才能使三个村到学校的距离相等?”学生带着这个悬念学习这部分知识,学习兴趣很浓;其次,提供质疑问难的条件,教师不独占课堂,让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时间以及对学生多启发、多诱导等;再次,注重质疑问难的效果。应抓住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不能什么问题都问,不要仅仅满足于所提问题的数量,追求表面的热闹而不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学习。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设计问题“每位同学做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纸片,作出底边上的高,沿底边上的高折起来观察两个底角的关系怎样”这个问题既符合先动手、后动脑的科学性,又能启发学生探索,进而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例如,正数与负数的引出。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搪子上画个“+”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来表示,德国数学家魏德曼,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后来就使用了,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这样引出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从而可引导学生去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兴趣。

兴趣是从好奇心发展而来的,它是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的动力。教师导入新课时要采取灵活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产生悬念。如故事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等。例如;在引入“点的轨迹”时,教师先提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轨迹”,比如,飞机在空中飞行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运动着的点,沿着某一特定方向前进,它喷出的气体所构成的图形实际上就是飞机运动时留下的痕迹,这就给了我们轨迹的形象。然后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生活实践举一些事例。同学们发言踊跃,把生活中所见的有关“轨迹”问题举出了很多例子:“钟摆下端往复摆动时形成的弧行”等等。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以组织抢答竞赛。如“数、式的运算”、“方程,不等式的解法”等内容都可以组织竞赛,要求做到准确,迅速。

(三)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历程,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这样都可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学习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忆、学习思维,才能真正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的而课本中又没有专节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等)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七年级代数第一册(人教版)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中对于公式的推导中就渗透了归纳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又如八年级数学第三册(北师大版)上的习题:“在直角坐标系中,有四个点A(-6,3),B(-2,5),C(0,m),D(n,0)。当四边形ABCD的周长最短时,m,n的值分别是什么? A(5,-3)或(-5,-3),B(-3,5)或(-3,-5),C(-3,5),D(-3,-5)”解答本例题的思维方法可以是:(1)排异法,或(2)演绎推理法,或(3)分析归纳法都可以。分析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使学生的学生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思维领域,也使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一道习题习惯的解法,而且还学到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

著名数学家哈尔斯曾说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不光是讲清事实,而应该是激励学生去思索,自己去动手。”传授知识是我们教学重要目的之一,但不能算是最重要的目的,我们的任务应该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数学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直是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今后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自我再学习、具有开拓和创造能力的学生,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四、进行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是学生创新能力凸现的保证: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平时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树立以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应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 篇3

摘要:“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有其先进性,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其教学思想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变“教”为“导”,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案导学;自主学习

“学案”是近几年来在教育界的新生词汇,其概念的核心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即学案是教师以“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为前提、在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的情况下,为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设定的导学材料,更多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侧重于让学生了解“学什么”和引导学生“如何学”。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

1、体现“先学后教”思想

“先学后教”的思想最先是由洋思中学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的,即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注重学生咨询和管理的培养。所谓“先学”就是教师揭示教学目标,学生在明确目标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对新知识进行先行感知;而所谓“后教”,则是建立在“先学”之上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之后,把遇到的困难提交给老师,老师把问题分析解决之后再反馈给学生,或者与师生交流共同解决。这种“先学后教”教学理念转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学生主动地探寻知识,在学习实践中收获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

2、渗透“少教多学”的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掌控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根据教案按部就班的将知识依次传授给学生,“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从而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不但不利于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易导致班里学生学习情况的“两极分化”。“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一转传统教学观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将侧重点由“教”转“导”,为学生提供了自我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再解决“学案”的相应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独立探索知识的乐趣。

3、促进“学与教”双边互动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交流提供条件。以“学”而不是以“教”为重点,使教师转变了教学思路,教师精心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精力放在分析学生质疑的问题和组织学生探讨交流上,不再是“满堂灌”、“满堂问”,师生交流,教师参与进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通过精巧的诱导使学生自主的解决疑难问题,这样,热情高涨的课堂气氛不但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而且会提高课堂效率。学生能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良好地结合。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教学学案要有创新性的设计,根据学生个体的特性,把生活实际融入到学习当中。设置层次由易到难的问题,例如可分为基础知识、巩固强化、拓展创新,学案内容要新颖、明确教学目的,并且结合实际,这样才能让各个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接受,使其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参与并获取知识。

5、突出合作学习意识

学案教学的创新之处在于发动学生相互协助,合作交流。根据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各小组,特别要注意要把不同水平的学生交叉分配,使得每一个小组里面的组员都能共同参与。针对一个问题展开探讨,共同参与,各抒己见,摒除偏见,各自贡献自己的智慧,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会彼此尊重、协作进取。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从教师角度看

1、有利于知识传授,提高课堂效率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从“被动接受”提升为“主动学习”,在学案导学的作用下,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再是漫无目的,而是有了明确的目标。在课堂上,学生也不再像以前一样,机械的听讲和记笔记,而是与同学老师一起针对教材的疑难点展开讨论交流,减少了抵触的教学环节,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相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2、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

“学案导学”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学案的编写过程是一个由众多教师一起分析讨论、共同协作的过程,学案是教师们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协同工作改变了过去那种由教师个人单独作业的局面,老师们互通有无,交流学案设计思想与教学实践经验,共同克服教学中出现的各类状况。使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趋于开放,这不仅利于教师摆脱以往教学思维定势的束缚,使教师不再拘泥于个人经验,主动转变旧的教学方法,而且有利于短时间提高整个教研组乃至整个地区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同时更好的培养了青年骨干教师。

3、有利于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从“教”与“学”这对矛盾体入手的,因为只有科学合理的解决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在该模式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以及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引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成功的确立,学生不再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灌输的地位,极大地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案进行导学,学生以自学为前提,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成绩,这正是秉承了素质教育的精神,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学校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而且对其他学科的教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二)、从学生的角度看

1、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人翁精神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习惯。真正的学习是出于一种求知的欲望,是对知识的主动追求,“学案导学”有效的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明确的目标向导使学生的自学有的放矢,避免了漫无目的的盲目自学现象。好奇心是最好的导师,借助“学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去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索,从“要我学”的被动接受转变成“我要学”的积极主动态度,使学生不再被动,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2、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杜威提出,无论在智育还是德育方面,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使得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思维得到充分而全民的促进与发展。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时期,中学生需要拥有足够的机会和空间来拓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得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使他们增强了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拓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在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中培养自身的交际合作能力,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总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利于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实现“学”与“思”的结合、“导”与“学”的统一,使教学过程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的方式决定了“先学后教”和“多学少教”的教学特点,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新理念下初中数学的教学定向 篇4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新课程强调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于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不再限于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记什么, 结果学生知识印象浮浅, 而是学生学什么, 怎样学, 让学生自己先去尝试, 教师鼓励他们自主探讨、合作交流, 使他们在积极的参与中, 发现不足, 归纳总结知识。学生只有通过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 才能真正地获取知识, 内化知识。

合理有效地使用教学方法。俗话说: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教学设备条件, 尤其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

二、教师要完善教学评价标准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 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态度的发展, 同时注重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 应从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入手;对合作交流的评价, 应从学生是否主动与同学合作, 是否认识到集体的作用, 是否愿与同伴交流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 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过程和问题情景, 从学习是否主动,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方面考察。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 教师要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考察学生是否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

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考试, 而是不侧重繁、偏、难, 更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因而教师要注重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对一些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可采取“推迟判断”。比如考试不满意, 教师可让学生改正答卷错误, 再进行评测, 从而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能否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并与他人合作, 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并尝试解决所得的结果, 能否具有回顾与分析问题过程的意识。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数学教师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 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轶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以及实际生活中与数学息息相关的例子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学生遇到困难, 遭受挫折时, 要给他们安慰和支持, 让学生在教师的支持和鼓励中找到自己的长处, 发挥自己的潜能, 逐渐消除自卑心理, 树立自信心。教师也要积极引导, 帮助学困生分析原因, 查漏补缺, 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掌握知识, 体验成功的乐趣, 增添学习兴趣。

给予恰当的表扬评价。荣誉感可以强化学习兴趣, 学生的荣誉感越强, 学习兴趣就会越浓。教师在教学中, 要多给予学生正确、恰当的表扬。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眼睛注视着他们, 以一种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回答正确, 要不失时机给予表扬、鼓励, 哪怕是一句表扬的话, 几个鼓励的掌声、一朵小红花, 都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荣誉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师要以坚定的教学信仰和高雅的数学气质感染学生

教师要树立积极向上的数学价值观, 坚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力量。教师的数学信仰在教学中自然地反映出来, 对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数学简洁的概念阐述、精湛的解释、严谨的推理、直观的图示、优美的板书, 无不强烈地影响着学生, 使学生喜欢老师, 爱上数学。

摘要: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 教师不但要转变教学观念, 完善教学评价标准, 还要积极激发学生兴趣, 坚定数学教学信仰, 以高雅的数学气质感染学生, 让学生想学、会学、爱学数学。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5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一,在数学教学中模拟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增强数学的趣味性,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数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模拟情境的学习方法非常有效.在新课改下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教师教学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模拟情境让数学课堂不再枯燥,带领着每一个学生一起探索,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效学习,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了对学生综合培养的目的.例如,在讲“三角形的性质”时,教师要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带入课堂,如有些方便折叠的桌椅,其内部都是有呈现三角形的钢体结构,在打开桌椅使用时,充分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生活中的晾衣架,之所以挂上沉甸甸的衣服不会变形,也是因为其形状类似三角形,结构十分稳定.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并让他们独立思考并加以解决.第二,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每一个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好强心理,如果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到挫折,会严重打击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信心.初中学生的年龄只是十几岁,心理需要更多的是鼓励,如果打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就不会再对这方面的事物产生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科学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鼓励,加强他们的自信,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三,把握好学生的好奇心理.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因为他们的心理还比较稚嫩,对于许多不懂的事物的好奇心更加强烈.好奇心的增强,伴随着兴趣的增强,把握好这一点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提出数学问题,难度最好要适中,问题要有趣味性,增加学生想要知道答案的欲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增强兴趣,他们就会因为兴趣而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抛物线”时,教师可以用打篮球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究竟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出手,才能投篮更准呢?这就需要教师带领着学生共同去解决这个问题.利用学生对篮球的好奇心,能够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关于抛物线的知识.

二、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的教育理念要改变,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将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主题思想,以前的灌输式的教学不再适合新教材和现代学生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个人任务,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互动教学是目前为止在新课背景下比较适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整个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要围绕这个中心开展教育工作.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到辅助作用,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把握住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努力研究问题,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

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篇6

关键词:有效教学合作学习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09)4-0104-01

1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开始,教师若能结合实际,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特殊的情境中,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他们动脑思考。如讲解直角三角形时,可设疑:如何测量大树、旗杆、铁塔的高度?讲应用题时,可设疑:市场经济中的应用问题。将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自然就产生了学习兴趣。

教学中还可以选取商品打折、银行计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题,这些情境新颖的应用题,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一课中,以贴近人们生活的商品销售“折扣”为情境,设计一系列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2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适时。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根据课时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同时分析学生的特点,在适当时候设疑质问。教师可以在新授课开始,巧妙设问,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和求知欲,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

适度。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脱口而出,或者本身就是一个无效的设问,学生盲目以是或非应答,在热闹的表象下,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弱化学习积极性。甚至养成习惯后,会人云亦云,不知所云,如果问题太难,缺乏相应的铺垫,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那么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噤若寒蝉,望而却步。因此课堂提问一定要做到难易适度。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进入问题情境,获取学习体验。

适用。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就应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教师应该设计不同水平的问题,分层次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把应用性水平的提问和分析水平的提问交给中等和中上水平的学生回答;把综合水平的提问和评价水平的提问交给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这样设问的对象既是面向全体,又能选择不同的回答对象,使各个类型的学生得到思辨的机会。

3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合作、课内合作、课后合作三种。

课前合作,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比如为了学习某个内容,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课内合作,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通过课内合作培养学生“会听、勤思、敢说、善问”的习惯。

课后合作,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解决某一问题,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及时反馈,教师要实施有效的练习、作业

学生作业是学习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一种形式,是预习和复习的延续。它所涵盖的范围很广,课堂作业、课外作业、章节测验和期末考试等等,同时,它还担负着对教学过程反馈的重要使命,在智力因素相近的情况下,学生学习成绩相差甚远,甚至同样的得分,隐藏在背后的缺陷也大相径庭,在现实教学中,学生作业有时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甚至可能成为加重学生负担的罪魁祸首。学生作业的有效性问题困扰着教学工作。如果能找到学生作业与学习行为的内在联系,也就找到了通向解决学生学习差异原因的桥梁。

5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

要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关注“学困生”是极其必要也是极其艰巨的教育任务。在教学实际工作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接受所学的新知识。课余时间帮助这些学生补习就成了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端的指责学生不努力是不合适的。只有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通过课堂小测验和作业来了解他们,同时鼓励他们多提出问题和困惑),做到持之以恒,并及时给予他们切实的帮助,考虑他们的需要,给予必要的小灶式指导,这些都是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然而,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热情鼓励他们不断进取,使他们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就会有努力方向,然后才会有他们的自觉行动。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篇7

一、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的益处与弊病

一方面, 翻转课堂式的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能够一对一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锻炼学生数理思维能力. 对比传统型数学课堂教学, 旧有的方式难以保证课堂上每位学生都能理解数学学习的内容[1]. 但是翻转课堂可以扭转这一不利局面, 提供初中生更多机会在课后凭借多媒体技术与老师交流, 真正解决数学学习的困难和瓶颈. 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了它在学生自主学习趣味性方面的突出意义. 正是由于既往数学学习过程中繁重的任务迫使学生变为被动型接受, 而翻转课堂是真正意义上探索与激发初中生养成自我学习的优良品质与兴趣的不二法宝, 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囊括学生自主观看影音资料自我学习的环节可谓是新的突破, 学生根据自我学习的情况自己提出并解决难题, 这是一种更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学习模式. 此外, 翻转课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使用也是体现了新时代下对初中生创新思维与开拓性视野培养的迫切要求. 一旦真正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所增益, 那么不仅仅是短期的初中数学革新成果, 对于整个新时代发展下人才教学培养也是大有裨益.

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 教育水平层次不齐的国内教育状况决定了此类翻转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必定是充满荆棘与诟病的. 第一, 突出的就是国内总体经济水平发展制约了全面推行翻转教学的可行性. 诸多先进教学设备的运用必须基于良好的学生家庭条件, 由此, 翻转教学模式也不能一蹴而就. 第二, 在教学时, 初中生固有思维难以有效转变. 不能脱离旧有传统教学方法的桎梏, 长此以来学生很难对于翻转教学以平和的心态去接受, 如若迅速的切换教学模式, 导致学生不一定在学习上取得成效, 甚至间接导致学生放纵自由散漫思想, 最终适得其反也是可想而知的. 这一点也是对现如今初中教学运用翻转教学不得其法的深刻剖析. 第三, 翻转教学是充分发挥学生兴趣与自觉自制力的路径, 这一点也是十分具有挑战性的, 一旦在得到广泛推行后, 也就意味着对应的大部分课堂教学内容都已经转化成了自主学习的内容, 这对于自控力强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但是对于自控力偏弱的学生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在翻转式教学的相关评判方面也就显现出分歧.

二、翻转课堂运用的有效路径

1. 对教师相关专业素养与能力的提升

毋庸置疑, 整个翻转课堂实行的核心便是对教学空间、教学时间以及教学主体方方面面的改变, 自然而然, 有关教师的专业态度就直接关联到了翻转课堂的成败与否, 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他们提出的要求, 老师能否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审时度势转变旧有的“课堂权威”的心态, 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翻转式课堂教学. 一方面需要针对初中数学教师进行有关翻转式教学理念和实施这种教学方法方式的培训, 继而帮助授课教师树立起对翻转式教学的坚定教育信念.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任何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应用都离不开对应的教师水平的高标准与高要求[2].

2. 学习主体加强自律性的必要

翻转课堂对于初中生而言是一个发展的新契机, 在数学翻转课堂的学习中始终是需要学生凭借着自身的内驱力来主动探索并完成相关学习, 翻转式教学便得以拓展学生在学习数学的空间与时间维度. 要真正完成教学任务会带给学生或多或少的压力, 那么这种程度上学生就必须增强自身的自控力, 在一定的自由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意志与专注力, 养成自我学习与提升的态度. 这也体现了翻转课堂对于学生自主分配时间的要求. 由此, 作为学习数学的主体, 学生应当自觉、自控、自律, 以积极饱满的热情与态度去充实自己的数学翻转课堂.

3. 新时代信息技术方面的提供与保障

翻转课堂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设备与技术的使用, 当然首要的是教师群体们通过各项多媒体设备完成针对课堂教学时内容的录制, 并在第一时间发布到网络平台上, 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与下载. 也不可忽视了诸多学生在自学时会产生诸类疑问, 需要教师的讲解与答疑, 所以在线答疑的技术条件也就至为关键, 相关技术设备必须要支持实时交流的需求. 为了保证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网络平台不可避免的要增设相应对学生学习情况整理的功能并及时反馈到教师手中. 只有在技术条件的日臻完善的基础上, 翻转式课堂才能日益完善.

总之, 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 使用全新翻转课堂模式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并且视频教学录制的质量以及老师们所进行的指导都会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因而, 翻转课堂对教师与学生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科学合理运用, 才能实现高效的初中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张金磊, 王颖, 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 (4) :46-51.

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 篇8

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1.教学观念过于守旧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倡导的是教师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为被动倾听者的教学理念, 使得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领导者。这样一来,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单方面讲解知识, 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画面。长此以往, 由于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而教师在安排课堂教授内容时还没有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兴趣相结合, 从而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教学模式的单一性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在单纯地讲解书本上的数学知识, 并没有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其他类型的教学环节。通常情况下, 初中课堂呈现的都是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学生在笔记上记录, 教师提问数学问题、学生机械地回答的教学模式, 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是沿着一个固定的模式在教授和学习,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就像一个“牵线木偶”, 完全丧失了自主思维。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 不仅会使得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沉闷, 还不能够满足新课改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要求, 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自主性完全丢失。

3.课堂教学没有结合生活实际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 其中的许多知识不仅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还能够有效地解决一些生活问题。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单一性的影响, 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只学习到了理论知识, 并不具备实践能力。这一情况的存在, 不仅会导致数学教学同生活实际相脱离, 造成学生无法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还会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问题的动力。此外, 如果学生连自己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学习了数学知识后能做什么都不了解的话, 那么, 其必然也会失去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性与积极性。

4.过于重视卷面成绩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看重的往往是学生的考试成绩, 所以, 其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也往往是以应试教育为依据。这种情况的存在, 会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成绩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并且, 部分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数学知识的目的, 还会布置许多毫无代表性的作业让学生去完成。教师的此种教学观念, 不仅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 还会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素养以及学习成绩的提升, 造成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数学教学的措施

1.转变教学理念

所谓教学理念, 主要是以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教学评价这三部分为主要原则。在我国, 初中数学教学一直延续着以教师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较少考虑学生个性需求的教学理念, 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还会由于部分教师不了解学生而造成其在课程安排时过于繁、偏、旧和难等情况的出现, 从而使得大部分初中生出现排斥数学学习的心理。新课标要求初中数学教学需要建立起新的教学观念, 强调学生才是数学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教师只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引导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并且, 数学学习作为一个动态性较强的学习活动,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实践教学在总课程教学中的比例, 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充分地尊重学生个性和兴趣发展的需要。

2.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理解新教学理念要求的基础上选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方法。因此, 我国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转变教学方式:

第一, 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最大动力, 一个人只有对一件事情感兴趣了, 他才会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这件事中, 数学教学也是一样, 教师只有提升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其他学科相比, 数学会让学生感到更加乏味。对此,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课堂教学, 通过将那些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以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形式向学生直观地展现来充分调动起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的兴趣, 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 从而提升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进而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

第二, 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长时间使用一种方法来进行教学不符合初中生身心和数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规律, 极容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厌倦心理。因此, 初中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 应该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各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以及数学教学需要的客观条件等方面的因素为依据, 并结合自身的教学能力来综合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教学任务完成的速度和效率。

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所谓教学, 其实质就是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知识、个性等多方面的交流。并且,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学到且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 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品德;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学会如何学习并适应社会。因此, 要想保证这一教学任务可以被有效完成, 教师需要做到:第一, 转变传统的教学角色, 由教学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第二, 坚持人格平等,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改善传统师生关系造成的不良影响, 从而提升学生主动提问并与教师讨论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需要, 从而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提高教学质量。对此, 在新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应该以学生的朋友以及学习伙伴的身份存在, 从而成为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良师益友。

4.提升学生探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使得以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过分重视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 轻视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标的提出以及其提出的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以及自主探索能力要求, 使得我国初中数学教师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努力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与教学素养的同时, 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对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数学知识能力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此项能力时, 应该以探究式教学具有的教师启发诱导的基本特征为指导原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出一个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这一问题环境中, 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兴趣。此外, 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不仅有效地改变了以往教学模式单纯向学生进行知识教学存在的弊端, 提高了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视度, 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该教学模式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进而全面提高了我国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论

总而言之, 在新课标影响下, 初中教师要想保证自己不被时代淘汰, 就一定要按照新课标提出的改革标准来创新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对此, 本文从传统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弊端出发, 结合新课标相关要求, 就如何提升我国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进行研究, 从而提出了创新数学教学模式的措施, 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 提升其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高加华.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S2) :81

[2]张文军.新课改下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J].考试周刊, 2013 (97) :67~68

[3]张群.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创新型教学模式探析[J].新课程 (中学) , 2014 (4) :12

[4]马丽.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 (13) :45

[5]王春美.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文理导航, 2015 (24) :41

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 篇9

一、数学随笔的内涵分析

对于初中数学随笔而言, 其主要指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 学生将其对数学概念、解题思路以及错题和解题技巧等进行总结, 同时还包括对做题收获、与同学老师之间交流的感受归纳, 最终以文字笔记的形成呈现出来。较之于传统的作文而言, 其形式更加的灵活、多样化, 不仅没有内容、字数的限制, 而且格式也没有要求, 只要学生自己能够看得懂即可。

实践中可以看到, 数学随笔模式的应用, 可让老师走进学生心田, 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 同时还可从随笔记录中发现潜在的知识信息以及快速的解题技巧, 从而实现教学相长之目的。对于初中生而言, 数学随笔即为一面镜子, 它可以引导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改进提高, 通过总结自己的不足与问题, 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思维结构, 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二、数学随笔模式的落实与执行

1. 错题随笔的写作

日常教学与考试评析过程中, 老师们常唠叨的是: “这个题目刚刚讲过, 怎么还有这么多学生做错? ”如何才能让学生牢固掌握易错题呢? 笔者认为, 采取错题随笔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通过写错题随笔的方式, 可让学生对错误、解题思路等进行深入的思考, 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经典题随笔写作

对于初中数学而言, 将经典题吃透, 比做十道普通题的效果要好, 因此好的例子要胜于将空洞的理论重复千百次。由此可见, 精讲精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 尤其是学生的真正理解还需后续的反思与总结。实践中可以看到, 通过经典题随笔写作方式, 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一经典题随笔实例:

数学课上, 老师讲了一道几何体, 非常有意思。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与等腰直角三角形AED, 其中角ACB、AED为直角, 点D在直线AB上, 连接CE, M、N分别是BD、CE的中点, 如图1所示, 求证MN=1/2CE。

方法: 延长DN交AC于F点 ( 如图2所示) , 很容易求得三角形EDN、CFN全等; 此时, DN= FN, MN为三角形DBF的中位线, MN=1/2BF; 由此可以求证三角形EAC与三角形FCB全等, 进而求得BF=CE; 进而可以求证MN=1/2CE。

以上两种类型的数学随笔, 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经典数学例题的随笔, 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掌握学习方法、思路,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上, 随笔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多, 比如学生可以通过随笔的形式, 向老师诉说自己的苦楚、想法等。初中阶段的学习压力比较大, 时间也比较紧, 老师不可能逐一找学生谈心, 因此可通过这种方式, 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为老师走进学生的心田, 创造条件。采用数学随笔的形式, 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学习生活。有了数学随笔, 教师和学生之间便多了一条交流的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杨斌.数学随笔——初中数学生命化课堂延续[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2 (03) .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篇10

1. 培养学生的兴趣

对于一件事物, 只有当它能足够引起你的吸引力时, 你才会看重它并且试着研究与接触它. 对于数学的教学也是一样的道理, 老师要充分提高学生们对课堂的兴趣, 这样才能顺利地进行教学. 因为数学是一门拥有许多定理的学科, 这难免会让人感觉到乏味, 这时, 老师就要想办法使学习变得轻松, 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下面用一个实例来进行说明. 当讲解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关系时, 老师可以利用教室的墙壁为实例, 墙角的三条线相互垂直, 并且处于不同平面上, 天花板左边与右边的线相互平行, 永远都不可能相交, 再鼓励学生们自己发现这样的实例, 这样就能加深他们的印象, 还能使他们理解得更透彻, 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2. 教学的重点要突出强调

数学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 再加上知识又是连续性极高, 这就需要老师为学生讲解重点, 只有抓住侧重点, 才会更好地运用数学. 课堂的讲解要注重层次分明, 对于重点以及难点内容要进行详细讲解, 而对于一些偏点就不需要面面俱到了, 只要让学生们认识到这也是一种数学知识即可. 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时, 老师会列举一道实际应用题, 来让同学们进行列方程. 很明显, 这一堂课的重点在于如何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而不是对所列方程的解答. 只有抓住课堂重点, 才能够使学生知道如何自主学习及课后复习, 避免浪费时间, 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3. 对于抽象的概念进行具体化讲解

极高的抽象性、严密的推理性以及广泛使用一直都是数学独一无二的特点. 初中的教学很关键, 因为这时的数学正是基础必备, 并且抽象的概念也非常多, 如果教师一直以抽象的讲解来描述概念的话, 会导致学生理解困难、上课兴趣减退、负面情绪增加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 把抽象性的概念进行具体化讲解, 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无理数的引入, 可以采用一些实例, 例如运用“1-2”引出负数的存在意义, 相比之下, 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们无理数存在的话, 会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困惑, 而引入实例就使这个抽象概念容易接受多了.

结束语

数学, 作为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础, 只有把它学习好, 才能够使学生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所以, 初中数学的教学绝对是重中之重, 有待专业人士的研究与探索. 正确的教学方式, 才能够培育更多优秀的学子.

参考文献

[1]方运加.一个被忽视了的目标:做有学问的数学教师[J].湖北教育, 2004 (3) .

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 篇11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影响教学模式的关键,教师只有对新课程标准有新的认识,意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才能够构建一种关注学生地位、发挥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师要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把自身角色由原来的课堂策划者和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只有转变了自身的角色,才会使得师生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转变自身角色,还应该学会尊重学生,力求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自由、平等的课堂环境,学生在其中可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潜力,可以自由与同学、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这对于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只关注知识的灌输和成绩的提高。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成绩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这使得教师只关注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但是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既要关心学生知识的增长,又要采取措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进行情景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有研究表明,只有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才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方法,从而形成自身的数学思想。可见,进行情景教学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进行情景教学可采用的方式很多,可通过动画演示、讲数学故事、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进行表演等方式进行。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进行课前设计,在上课时给学生设置悬念或者提出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以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表演,比如在讲到“相遇问题”时,教师就可以让两个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演示,学生的真人演示会使抽象的问题形象生动,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把学生引入到情景中来;第二,所创设的情景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适应,学生往往对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第三,教师所创设的情景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应该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应该是全身心投入的参与者。

三、进行合作教学,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

合作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广为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初中数学教学也应该注意发挥这一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还应该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而合作教学就为学生提供了合作探究的平台和载体。合作教学环境下,学生处在一种民主、有序、平等的环境下,可以与小组成员以及教师进行有效交流,相互分享自身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既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又有助于知识的互补。

进行合作教学,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进行合理的分组。教师在分组时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力争做到每个小组实力相当,让不同水平的同学能够相互学习。第二,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既不能太简单,学生无需讨论就能得出结论,也不能太难,学生思考半天而难以回答,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并能进行有效钻研。第三,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促进学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合作教学的效率,增进学生合作教学的有效性。第四,小组合作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对其交流的结果进行“验收”,对学生的合作过程以及所得到的合作结果进行评价,对其中好的表现进行表扬,对某些不当行为提出修正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建设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新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模式,关键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教师自身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自身角色,充当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的角色;还应该发挥情景教学的优势,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合作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 篇12

新课改强调发现式学习, 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新课程的氛围下, 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导向学习作用, 尽量不要直接陈述结论。 从学习方式看, 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另一种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 一般来讲, 如果学生能够亲自发现的就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发现学习或有指导的发现学习, 如果学习内容没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去发现, 也不容易被发现, 则可以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 在改革的同时要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教学中存在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 课堂上是否多讲, 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 也不一定是启发式和注入式的分水岭。 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和怎样讲。 一般来说, 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 可以让学生用接受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教师该引的要引、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 不仅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更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2.深入教材知识研究, 将知识内容生活化

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知识的影子, 相应的, 数学知识中也包含生活的味道, 这需要教师深入教材知识研究, 将看似“拒人千里”的数学知识内容生活化, 让学生用生活的视角洞察知识的形体结构。 换句话说, 就是让学生看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及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 例如, 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到分期付款、降水概率等问题, 这些都可以用数学知识理论解释, 即统计及概率等。 再如, 对平行这一数学内容进行讲解时, 教师可以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将平行的概念说出来。 在了解了其概念之后, 教师可让学生对该概念进行生活化的联系, 学生则会举出例子: 等级相同但不具有隶属关系的两个机关单位属于平行状态;作业本中的横格线互相平行等。 教师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融入知识学习中, 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接受时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为他们的抽象思维尚未完善, 教师可以尝试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 用具体的实例表现数学知识, 这样更易于学生接受。 例如, 上课前,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上“光的传播速度大概是每秒30万千米”, 并问学生:“这个数字是非常大的, 我们在使用时, 为了简洁方便, 可不可以找出一种更好的表示方法呢? ”引导学生翻开课本自己寻找答案, 这就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让他们更容易融入课堂教学中。

4.采取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

合作才能共进, 交流是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合作学习能够调动起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得到更大的成长。 同时在合作中也培养了学生团队的意识,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组内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这样就能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从而更快乐地学习。 如在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通过画图观察先得到初步的猜想, 然后进行证明, 分别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方面得出结果。 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画出关系图或列表展示出它们的异同点。 这样学生在小组内发挥出自己积极的作用, 在相互补充和不断完善中学到了新知识, 积累了活动的经验。 同时学生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类比的思想, 为下一步学习积累了很好的学习方法。

5.充分认可学生的不同想法

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理由, 思维也是这样的。 鼓励创新,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不能束缚学生, 要积极肯定学生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并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如果教师一方面想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却把学生的不同想法当成“异端邪说”进行打压, 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 对于学生不同思维和方法的肯定, 既要体现在课堂上的合作探究过程中, 又要体现在课下对于学生作业批改上。 课堂上发现学生的不同思维时, 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 并且及时予以引导;作业中发现学生的不同解题思路时, 要通过评语的方式予以表扬和鼓励, 使学生敢于创新, 敢于突破。 当然, 对于学生不同思维的肯定并不是毫无原则地一概认可, 教师必须及时因势利导, 使学生的不同思维能够变成科学的思路, 及时引导和纠正学生创新思维中出现的问题, 充分利用有扬有抑的方法, 达到既鼓励了学生又纠正了错误的目的。

6.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作为一名合格的青少年, 首先要有爱国主义精神, 所以爱国主义教育是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史中涉及的文人典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其次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作为有思想意识的人, 初中数学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因素。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挖掘这些因素, 善于用唯物辩证法观点阐述学科内容, 从而更深刻地让学生领悟到数学体系的内在关联性。 最后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 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不要只停留在传授知识的环节上, 应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实践中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决定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充满浓厚兴趣, 才能端正态度、乐于学习。

7.作业设计忌空泛, 要强调操作性

上一篇:高标清同播时代下一篇:吉林省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