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瘾问题分析

2025-01-06

大学生网瘾问题分析(精选9篇)

大学生网瘾问题分析 篇1

0 前言

“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了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步伐。在近几年,互联网已经发展到一个覆盖范围广、网络信息传播快、传播媒介广、易被大众所接受的较高层次阶段,网络已实现了普及,电脑、智能手机等网络传播媒介已经融入人们生活。对在校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互联网+”时代下,电脑、手机等多种网络媒介遍布大学校园,只要拥有手机在大学校园里就能随时随地上网,“低头族”在大学校园也屡见不鲜,前不久被报道的北大新生,军训学生变“低头族”,玩手机引起了人们对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热议。“互联网+”时代下,网络传播媒介的多种多样使上网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手机为在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为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了繁殖和生长的环境。与传统的对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相比,当今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下,网络成瘾的传播途径更广、包含内容更广泛、危害程度更高、更需要亟待解决。因此本文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有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网瘾被喻为“电子海洛因”、“网毒”等,可见其对网络上瘾者危害程度之深。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对网瘾问题的研究对象多集中在抵制诱惑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的身上,政府部门对此也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但对于成年人网瘾问题关注较少。在“互联网+”时代下,社会对在校大学生网瘾现状尚缺乏清晰明确的认识,也缺少比较系统的措施去防治大学生网瘾。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已有相当一部分个体处于上网成瘾状态,并有上升趋势,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网瘾问题越来越突出,危害愈演愈烈,若不及时进行比较系统的危机干预,将对大学生自身、对社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1 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概念界定

1997 年3 月薛允连发表在中国计算机用户的《警惕“电脑病”》和1997 年12 月东方网景发表在《化工劳动保护(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分册)》上的《网络瘾君子》是我国最早介绍网瘾的论文,主要介绍的是外国网瘾的现象与危害,并提醒我国网民应该注意即将到来的网瘾问题。在随后对网瘾的实证研究中,多是借助国外对网瘾的相关的诊断标准,来解释和揭示当前我国网瘾的现状。当前对于网瘾问题的研究,我国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多角度进行论证研究。在研究的具体对象上,多是集中在抵制诱惑能力较差的未成年人身上,对未成年人的网瘾的原因、现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提出可行性的干预政策,而对于易网络上瘾的在校大学生这一庞大群体,则缺乏比较系统的实证研究。矛盾具有特殊性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在近几年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下,互联网高速发达、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多样且速度极快、网络传播媒介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在大学普及开来等。这些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新媒体时代下的特点和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了深入研究在校大学生这一庞大而特殊的群体的网络成瘾问题势在必行。

在前人对网络成瘾的概念界定基础上,结合当今新媒体时代的特点,笔者认为网瘾通常是指上网者借助上网媒介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环境之中,对互联网有着强烈的渴望与依赖,以至于达到痴迷的程度而难于自拔的行为状态与心理状态,从而出现社会功能受损和网络行为失控。简而言之,可把网络成瘾归结为过度上网、异常状态、受到损害三个方面。笔者认为网络媒介的普及化、多样化、便利化使上网摆脱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使当今网络成瘾能迅速蔓延、网络成瘾率不但上升,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是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类特殊群体的网络成瘾,具有传播媒介更广、治理难度更大、危害程度更深等特点。

2 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调查情况分析

笔者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郑州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网瘾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2.1 网瘾在宿舍的表现形式

在表1 中,通过抽取样本进行实地走访并统计,选取样本地点为郑州市某高校四栋六人间的宿舍楼,记录并统计了两天中大学生一间宿舍三人以上在晚上各个时间段同时上网的房间数。从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在宿舍上网现象已十分普遍。并且从中也可了解到目前大学生就寝时间普遍较晚,熬夜现象并不罕见。在进入宿舍走访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也一些现象:首先在宿舍的内部布置上,有一些宿舍贴上了阴森朦胧的壁纸,在某一宿舍里一位男生的一句话“这样布置打游戏比较有感觉”,最直白最真实的揭示了宿舍这种内部布置的原因,其目的是为在宿舍上网打游戏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观察中还发现,电脑在大学生宿舍已经普及开来,在选取的样本雅苑六人间宿舍里,每个宿舍拥有五台或六台电脑的占大多数,无线网络也已经覆盖整个宿舍。

在表2 中,笔者调查的是大学生平均每天在宿舍上网时间,由样本得出在校大学生平均每天待在宿舍时间为2 至4 小时所占比例最高,为66.67%;平均每天待在宿舍时间为2 小时以下的在校大学生所占比例为19.66%;平均每天待在宿舍时间在4 小时以上的在校大学生所占比例为13.68%。由此得出在校大学生空闲时间较多,大部分大学生不能合理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宿舍里打游戏看电影,即成为了我们所说的大学“宅男宅女”,大学生长期处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熬夜打游戏也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2.2 网瘾在课堂上的表现形式

在表3 中,上课经常玩手机的大学生数量占到样本总数量的22.01%,上课从不玩手机的有8 人,只占到样本总数量的1.71%,表明在课堂上大学生玩手机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手机作为网络传播的重要媒介,手机依赖症是网络成瘾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实地观察中,选择了六间上课教室,观察上课学生玩手机的人数,得出了表4 的数据,通过观察和分析,笔者得出网络成瘾在上课或自习期间的表现形式。首先,熬夜打游戏直接影响到第二天上课,由于未能按时作息,也就未能按时起床,一部分学生选择了逃课;另外在上课时特别是在选修课上,存在着最为明显的两种现象,第一种是上课睡觉现象,由于晚上熬夜,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精神不振,听课效率极低,甚至有学生直接在课堂上睡觉。第二种是上课玩手机现象,占较大一部分学生患有“手机依赖症”它是网络成瘾的表现形式之一。在课堂不乏有学生用手机上网聊天、看电影等,或者是过不了几分钟就会不由自主地看一下手机。这两种现象在大学的课堂上并不罕见。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也是想方设法提升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采用通俗化、幽默化的方式授课,但效果也并不理想。网络成瘾使个别大学生的精力与时间都用在了网络上,本该用于学习的时间却耗费在了网络上,以至于最终荒废了学业。

2.3 网瘾在校园内的表现形式

(1)校园内“低头族”现象严重。2015 年8 月26 日一组北大新生军训频现“低头族”的照片在网上晒出,在网上引发热议并迅速被转载,新华网、中国青年网、腾信网等多家媒体对其进行了关注。校园低头族是指在大学校园里,个个都作“低头看屏幕”状,有的看手机,有的掏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上网、玩游戏、看视频,想通过盯住屏幕的方式,把零碎的时间填满的一类大学生。他们低着头是一种共同的特征,他们的视线和智能手机,相互交感直至难分难解,又可以被称为手机依赖症现患者。在大学校园中通过笔者的观察发现,大学校园内的低头族已经普遍存在,个人独处状态下大学生更容易玩手机,因此,低头族屡见不鲜。

(2)网瘾危害在大学生日常交流中的表现。在大学的校园中经常看到大学生每天起床或在路上都在对着手机说话,过度的沉迷和依赖使大学生变得懒于思考。一方面,网络语言被带入到日常的生活交流中,而大多网络语言具有不规范、垃圾化、淫秽化,铺天盖地地被传播着。比如“我靠”、“互撸娃”、“装纯被人轮,装逼被雷劈”等网络语言,在大学校园里每天都能听到这些,即使是在公共场合。被誉为心灵纯洁之地的大学校园被网络的不良信息所玷污,一言一行中反应出的是在校大学生素质不断降低。另一方面,一部分大学生过度投入到虚拟的交友平台,而忽略了现实交友,容易脱离社会群体,形成孤僻的性格,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3 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分析

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对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进行了归纳,总结为外部拉力因素与内部推力因素。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外部拉力因素包括:网络自身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特征,网络环境受到了污染,校园网的普及,校园制度尚不健全等。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内部拉力因素包括:在校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偏差,自控能力较弱,压力过大等。结合当今“互联网+”时代特点,笔者重点调查了手机与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

(1)“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实现普及。在今天“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已经发展到一个覆盖范围广、网络信息传播快、传播媒介广、易被大众所接受的高水平阶段,网络已实现了普及,网络传播媒介在快速的升级换代,在调查在校大学生拥有网络媒介数量中,发现电脑、手机等多种网络媒介遍布大学校园,智能手机在校大学生人均拥有率几乎达到100%。在智能手机的主要功能上,除了作为人们之间联系的工具之外,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上网(见图1)。手机配置上从支持2G网络到现在的3G、4G网络,上网速度不断提升。当今智能手机作为重要网络传播媒介,已经融入在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在校大学生上网突破了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一定程度上为网瘾的形成与传播创造了条件。

(2)智能手机成为当今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上网工具。当被问及你最常用的上网工具时,468 人中有58 人认为自己习惯于用笔记本电脑上网,占据了总比例的12.39%;,394 人认为自己上网使用最多的是手机,自己带着手机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占据了总比例的84.19%;16 人选择的是平板电脑,占总比例的3.42%。通常我们对上网载体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利用电脑上网才是上网,过度迷恋于电脑浏览网瘾才被认为有网瘾。在对大学生上网工具的调查中发现,由于时代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智能手机取代了电脑已经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上网工具;智能手机多种多样价格低廉,使人人都能买得起,人人都可以用手机上网,具有普及化、大众化特点;智能手机便于携带,使大学生上网突破了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当今在对在校大学生网瘾问题的研究上,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必不可少的要考虑网络传播媒介的变化和被调查人群的特点。

(3)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增加了网瘾预防与治理的难度。在智能手机时代到来之前,人们上网主要通过电脑这一上网媒介来实现,上网的场所主要在网吧。政府部门只需加强对网吧的监管、比如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网吧晚上十一点后限网等一系列措施,就可达到预防网瘾的效果。而当今是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从互联网应用媒介上来说,智能手机时代,使上网摆脱了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只要拥有手机,就可随时随地去上网,大部分人患上了“手机依赖症”,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瘾预防与治理的难度。

参考文献

[1]刁生富.论网瘾的成因与对策[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

[2]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

[3]邓锐,周兴生,余国清.大学生网瘾调查与分析[J].教育信息化,2005.

[4]李超民,李礼.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分析——以湖南省高校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

大学生网瘾问题分析 篇2

一、论文综述

1.研究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第32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其中,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8%.由图可知,网民数量在学生中集中在20~29周岁之间。

我国大学生的基本年龄是18~24岁之间,正处于青春中后期,生理发育已成熟,渴望与异性交往,大学阶段相对自由,离家较远,父母老师不会像以前那样要求自己。不受约束,思想相对自由,大多数时间完全由学生自己支配,加之网络的迅猛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对大学生吸引极强。以前学习压力大,很难放松娱乐,进了大学就像放松,思想松懈。大学课程较少,生活缺少目标。无聊的生活,网络正好能满足生活的空虚,提供精神寄托。现实中得不到的需求,就想在虚拟世界得到满足。部分学生由于认知力和自制力较差,无法正确对待这一看似简单实则危险的生理满足方式,而将其经常化甚至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形成网瘾。

2.研究意义

(1).对大学生网瘾的研究,看到其危害,是学生

身心全面发展的要求。

(2).课题的研究有利于网瘾学生的矫正转变,减少

对网络的依赖。

(3).有利于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进行。

(4)·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3.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

4.研究对象

90年代后出生的在校部分大学生

5.干预技术

厌恶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兴趣代替法、强化

干预法、放松训练法、代币管制法、静默法等。

二、论文提纲

(一)大学生网瘾概述

1.网瘾问题的缘由

(1)有关大学生网瘾的的概况

(2)网瘾的概念、类型特点

2.网瘾的诊断标准

(1)上网时间

(2)网上行为

(3)个体的心理及行为状态

(二)网瘾对大学生的危害

1.身体方面

2.心理方面

3.学习方面

4.人际关系方面

5.个体的社会行为

(三)网瘾形成的原因分析

1.外因:社会环境、网络环境、学习环境、家庭环境及

教育

2.内因:人格素质、心理特点、意识因素、认知扭曲

(四)网瘾的预防对策与矫正方法

1.预防的对策(学校、家庭、社会、个体自身)

2.矫正的方法

三、参考文献

校外教育.2012.02

[2] 刘新庚,等.论大学生网瘾心理过程机理及心理行为矫治

方法[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2).[1] 左真真.大学生网瘾心理因素分析及干预策略.中国

[3] 孙绪柱.大学生网瘾的成因及对策探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4] 李宁.大学生网瘾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对应措施.高等教

育.2011.03

大学生网瘾问题分析 篇3

【关键词】中学生网瘾 危害 预防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86-01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通过调查发现网瘾群体中中学生网民的比例是最高的。“我国9000万网民中82%为青少年,其中未成年网民就有1650万”。并且网瘾青少年在年龄分布上呈现上升趋势。如何预防网瘾是一个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甚至整个民族素质、国家未来的大事。

一、什么是“网瘾”

“网瘾”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格登博格(Goldberg)提出,随后,匹兹堡大学的金伯利·扬博士(Dr.Kimberly Young)发展完善了他的这一概念。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简称IA)、“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PIU),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我国对“网瘾”的定义如下:

网瘾评判标准的前提为:上网给青少年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

在此前提下,只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1)总是想着去上网;(2)每当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无所适从;(3)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即判定他有“网瘾”。

二、中学生网瘾是如何产生的

中学生上网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首先,中学生自身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是决定因素,他们身心还不成熟,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干扰,具体表现为:

(1)自控能力欠缺。中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未定型,其自制性和自律性较差,因而他们一旦上网便难以抵制网络的诱惑,往往可能被网上光怪陆离且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网住。

(2)认知能力有限。虚拟网络充斥着大量“垃圾信息”和“虚假资讯”。对于身处社会边缘、分辨能力有限的中学生来说,面对网上新奇、刺激的信息极易受其诱惑。

(3)自我意识强烈。“中学时期是人生中自我意识和叛逆心理最强烈的时期,中学生急于摆脱家校管制,追求独立个性和成人化倾向,确立自我价值,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网络成为中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

(4)青春期学生身体走向成熟,生理需求产生且愈加强烈。

当今中学生所处的客观环境是导致他们沉迷网络的重要因素:

(1)家庭环境。事实证明,几乎所有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现在农村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他们因疏于管理容易涌进网吧,从而沉迷网络游戏,难以自拔。

(2)教育环境。由于缺乏有效引导部分学生把电脑和网络当成一种娱乐工具。

(3)社会环境。目前网吧遍布大街小巷,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条例,但在实践中对网吧尚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三、中学生网瘾的巨大危害

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健全人格的黄金时期,一旦上网成瘾,容易产生极大的危害。

首先,对学生本身造成巨大伤害

1.网络成瘾对学生生理健康产生危害

上网时间长会导致体内神经递质分泌紊乱,会使肌体免疫功能降低,从而诱发种种疾病,如心血管病、焦虑症、抑郁症等;也会导致视力下降。

2.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患者由于过分迷恋网络,导致与社会隔离,与同学、亲朋间的沟通交流大大减少,人际关系淡薄,导致抑郁、孤独水平升高,而这正是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产生的前奏。

3.对学生学习成绩产生负影响

4.网络游戏一般以“攻击、战斗、竞争”等为主要内容,学生长期玩飞车、爆破和枪战等游戏,不仅会模糊他们的道德认知,还会诱发其攻击性行为,甚至反社会行为。

第二,对家庭和谐带来巨大冲击

对于学生沉迷网络导致成绩下降,父母往往会表现出急躁情绪,甚至打骂,导致父子关系紧张;夫妻教育方式产生分歧,会影响到夫妻感情;现实中甚至出现了孩子为上网杀害父母的恶性刑事案件。

第三,对社会安定形成危害

学生上网费用来自于父母,当花销被限制时,很多学生为了继续上网便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网瘾”的预防

“网瘾”是一种心理疾病,一旦发生,便很难戒除。对“网瘾”问题“防重于治”。预防“网瘾”应从产生原因找对策:个人、家庭、学校、社会。

第一,中学生应该努力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中学生要多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中学生应该努力培养各方面兴趣,如音体美方向,转移对网络的关注;中学生要正确认识网络、计算机的作用。

中学生是“网瘾”的主体,也是能否预防的关键。

第二,家长应与孩子多交流沟通,营造温馨的家庭气氛。父母们应该与孩子多沟通,不要让网络成为青少年的“精神避风港”。

第三,学校监督与引导双管齐下。学校制定有针对性的《上网规则》来约束、规范学生上网。开办相关讲座,培养安全防范意识与网络文明行为。教师多与学生交流,帮他们辩证地分析网上的一些现象,把网络中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带进课堂,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第四,社会有关部门加强管理。政府要对网吧进行强有力的管理和监督;公安部门要研发实用的身份鉴别系统,正确对待未成年人。

五、总结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还使部分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其中就包括中学生。我们应该做的是发挥全社力量,将网络培养成有利于学生的平台,让学生获得真正的提高。孩子是我们的未来,让孩子远离“网瘾”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

参考文献:

[1]〔美〕金伯利·S.扬(Kimberly S.Young).《网虫综合症: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M〕.毛英明,毛巧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2]彭晓宽 武慧娟.《我国青少年网瘾问题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讨》,[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1-0108-02

大学生网瘾现状分析及防治 篇4

关键词:大学生,网瘾,分析,防治

网络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随着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开始步入网络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因之受到影响,整个世界也因它的出现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们的信息沟通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让一些人伤痕累累,特别是在大学校园内,大学生上网成瘾,网瘾的危害不亚于烟瘾、酒瘾、赌瘾。上网成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发展都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对学校的学风、校风的建设以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很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对大学生网瘾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一、网瘾的含义、类型及特征

网瘾是网络成瘾症的简称,所谓网络成瘾症(IAD)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网络的再度使用产生强烈的欲望,停止或减少网络使用时出现戒断反应,同时可伴有精神及躯体症状,是一种与上网有关的包括病态行为和认知适应不良的心理障碍。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要人群之一。由于对网络使用熟悉、有便利的上网条件,学习、求业等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其自身的心理弱点等等,一些大学生成为网瘾的易患人群。

目前,从健康性上网向病理性上网倾斜的,以及已经嗜网成瘾的大学生有增多的趋势。从现状的调查分析看,大学生的网络成瘾一般可分为以下类型:(1)网络游戏成瘾,过于迷恋网络游戏,分不清现实与虚幻;(2)网络关系成瘾,过分迷恋在线人之间关系分感情、友情与亲情;(3)网络交易成瘾,过分参与在线购物、交易甚至陷入赌博;(4)网络信息成瘾,盲目地浏览网页及搜集过多的数据或资料失去个人的思考空间;(5)网络色情成瘾,难以控制对成人网站的访问,沉迷于幻想与冲动之中等等。

网瘾有什么样特征呢?怎样判断是否上网成瘾?网瘾有其独特的特征,综合网瘾专家的研究,上网成瘾者主要有以下特征:(1)上网使其社交、学习、工作等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2)使用互联网逃避现实问题;(3)耐受性增强,即上瘾者要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才能获得和以往一样的满足;(4)出现戒断症状,如果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就会变得焦躁不安;(5)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线时间正超过预期计划;(6)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而告终;(7)虽然能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仍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

二、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原因

网瘾形成的因素是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

1. 内部因素

(1)自尊因素。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它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对自我的肯定。自尊较低的个体,会在网络上寻求他人的认可和自我肯定。个体往往通过网络游戏中的不断得分、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和网友并肩作战得到网友的肯定、在讨论区发表信息获得网友的讨论或共鸣、或在虚拟社区中担任重要角色等方式,寻求自尊的提升,而诱发过度上网。过度上网又对学业成绩、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反而降低了现实自尊感和自我效能。

(2)社交孤独因素。有孤独感、有社交焦虑或社交缺陷的、缺乏社会支持、爱与归属感不被满足的学生,容易在网上寻求交往和情感的寄托。网上交流可以避免面对面交流存在的尴尬,这种独特的方式有亲密感,可以使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很快就成为知己。久而久之,个体会依赖网上虚拟的友谊,却失减了真实世界的社交活动,而使自己越发孤独。

(3)抑郁因素。抑郁指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抑郁水平高的上网者,常常会借助匿名或虚构角色的方式和他人进行交谈,以克服日常生活中和他人交往时的困难,减少负面事件,并且避免触发抑郁感。抑郁,以及与抑郁有关的一些人格特征,如缺乏动机、寻求外界认可、害怕被拒绝等都常常是引发网瘾的因素。

(4)自控和认知因素。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对外界的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互联网及其信息对他们很具引力。同时他们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正在定型,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不够成熟矛盾尖锐,会使其自制性和自律性不强,因而上网时难于抵制网络的诱惑,往往可能被网上光怪陆离且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情色等“网住”。

(5)自我意识。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烈,追求独立个性和真正成人化的要求迫切,以确立自我价值,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在网络上人人平等,在匿名的保护下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受到什么审查,带来什么惩罚,而且观点越新、奇、特,可能得到的反响越大、回应越多。”网络成为学生心目中展现自我的好平台,同时也为网络成瘾埋下了种子。

2. 外部因素

(1)家庭因素。大多数家庭都有网络和电脑,有独立房间的学生偏多,家便成了学生个体上网的近水楼台;有些父母因忙于工作和生计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有的则教育方式不当,而导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畅;因为独生子女与同龄伙伴交流相对较少,便会在网络中寻找可归依的群体,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据专家研究,家中有电脑并有自己独立房间的,网瘾的发生率高;学生与父母关系越差,网络成瘾倾向越明显。

(2)学校因素。良好的电脑和网络设施、学生可自带电脑在宿舍上网等环境,在给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为上网成瘾提供了客观条件;电脑和网络已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但由于缺乏有效指导等原因,很多学生把电脑和网络当成一种娱乐工具;娱乐相对于学习是轻松的,当学生在学习上或交往中遭受挫折时,得不到家人、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为宣泄心中的苦闷,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往往在网上寻求安慰、刺激和快乐,以宣泄平时的压抑情绪。

(3)社会因素。目前网吧遍布大街小巷,大学生又是成年人,进出网吧随心所欲,富有互动娱乐性的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室等等对学生有着强大诱惑,促使他们将网吧当作乐土,实现虚拟的竞争封号,满足于一种脱离现实的快乐之中,而逐渐成瘾。

三、大学生网瘾的预防及治疗

为了较好地解决大学生的网瘾问题,既要正确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理性上网,也要从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满足的角度,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引导其内在促动力的形成,把他们在网络世界获得的缺失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的满足转移到现实社会中来。

1. 积极引导

(1)通过正面思想教育,使大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正确、客观、全面地认识和对待网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理念,端正上网动机,正确区分和对待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不同作用。

(2)通过课堂内外教学与实践、校园文化宣传、社会舆论、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现实,正确认识和对待个人能力和价值,正确认识和对待学习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促使其把对网络的好奇和沉迷转向现实世界的健康与发展,主动从内心需要出发减少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以现实生活为重心,热爱周围环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2. 心理疏导

加强心理咨询和教育,运用专业手段和科学方法耐心引导在校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烦恼。在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许多压力和烦恼,尤其是升学、求职或情感的压力和烦恼。面对压力和烦恼,有的人会选择主动适应,积极面对;有的人可能选择逃避,在压力或烦恼面前向网络逃避,寻求暂时解脱。一旦这种逃避行为过度并成为习惯和带来精神依赖,不仅会造成网瘾,还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因此,如何积极引导大学生解压就成为摆脱网络依赖的重要环节。除了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外,学校更应当加强心理咨询和教育,运用专业手段和科学方法耐心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面对学习、生活中的诸多压力和烦恼,而不是过度地依赖和信任网络带来的暂时、虚拟的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的满足。

3. 外力监督

运用外在被动力促使大学生认识到网瘾问题的严重性,促使他们正确把握和调控自身上网的度。外在被动力是“以社会需要为核心的外在驱动力,是因外在压力作用于接受主体而产生的一种动力。它是有形无形地强加给接受主体的一种力量,迫使接受主体不得不接受一定意识形态的影响,因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1)通过典型案例剖析的方式,针对性地开展有关正确对待上网的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深入认识网络成瘾的危害性,巩固和加强科学、健康的网络理念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2)通过不断开展紧密联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宣传教育活动,促使他们正确认识所承担的责任及其要求,深入认识和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上网的关系,促使他们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用于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提高,而非过度迷恋于网络。

(3)通过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协调、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建立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帮助网络。一方面,通过建立长效信息沟通机制,及时跟踪和把握学生校园内外上网行为,共同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明确上网的任务、目标和时间安排,避免无节制上网。另一方面,通过合理分工、共同努力,共同帮助成瘾大学生查找成瘾原因,说服、督促和鼓励他们戒除网瘾,共同帮助他们培养和转移兴趣,帮助他们培养和发展业余爱好,鼓励和督促他们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从而减少或降低乃至最终脱离对网络的依赖。

此外,防止大学生网络成瘾,各校还有必要加强网络管理和学生管理。如采取收费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在校园内上网,通过网络监管、过滤上网内容,控制持续上网时间和上网时限;通过加强住宿管理,减少学生网吧通宵上网的可能性;通过加强对校园周边网吧的管理,规定网吧营业时间,控制学生无节制地网吧上网。

参考文献

[1]刁生富.论网瘾的成因与对策[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20(6)

[2]黄晓斌.大学生的“网瘾综合症”与信息素质教育[J].图书馆学研究,2005,1

[3]芮光来,王伟,姚应水,刘新民.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3(3)

[4]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

[5]邓锐,周兴生,余国清.大学生网瘾调查与分析[J].教育信息化,2006,11

[6]周涛.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2

[7]王立皓,童辉杰.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交往焦虑、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1

大学生网瘾问题分析 篇5

徐东方200711219

1摘要: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中学生上网成瘾的现象和危害日益严重。怎样帮助学生戒除“网瘾”是学校教育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抵御诱惑的自制力差;又由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某些需要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满足,也没能被及时疏导,而虚拟网络恰恰迎合了学生的这种需要,所以中学生容易迷恋网络。另外,网络网吧缺乏规范有效的管理,家庭教育不当,学校教育教学过于应试化,也使戒瘾行动更加困难重重。这些问题可以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在积极预防学生上网成瘾的前提下,通过加强对网瘾学生的沟通、理解和帮助,强化学生网络心理的健康教育,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以及创建和谐的班级心理氛围等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网络成瘾;网络心理;戒除网瘾;和谐心理

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由于沉溺网络而荒废学业,损害身心健康,破坏家庭,伤害亲情,引发猝死,自残自杀,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危害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关注和解决。如何尽快帮助这些中学生戒除网瘾,回归正常的学校生活,并且积极有效地预防学生迷恋网络,是学校教育急需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一、“网瘾”及其我班学生的网瘾状况

什么是网络成瘾?北京师范大学许燕教授认为:网络成瘾综合症是对网络的一种过度依赖,表现为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网上操作时间超过一般的限度,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当网络依恋失控,对人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我们就把它当作心理上的一种障碍来看待。许燕教授提出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具有网络成瘾倾向的评估标准:一是将网络作为排解调节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二是把网络当作生活的中心,学习被排除到中心以外。三是产生了依恋性,一旦停止上网马上就会出现不良的反应;四是无法阻断或者说反复.(以上引文出自中国戒除网瘾工作网)依据这些标准,可以把网络成瘾按程度不同分成四个时期:初恋期,迷恋期,依恋期和沉溺期。不同学生个体所处各个时期的时间长短不同,有些学生可能是跳跃式地成瘾。如果学生在网上只是为了玩乐、刺激、发泄,而且已经影响到现实世界中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那么就应当引起注意。

仓山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认为有三类中学生容易得网瘾。一是学习适应困难者。他们体会不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而上网打游戏,可以获得虚拟奖励,宣泄学习不成功带来的压抑。二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者。他们希望上网逃避现实。通过QQ聊天交结网友,倾诉心菲,发泄情感。三是家长教育子女存在误区的学生。许多家长只知道限制子女上网,而不懂得如何转移子女对上网的注意力,培养子女新的爱好。(以上引文出自中国戒除网瘾工作网)几个月来,我多次去网吧看他们玩游戏聊天,自己也学会了网上聊天,并且两次包夜到天亮。通过观察得知:男生上网主要是玩游戏和聊天,少数人包厢或包夜浏览色情网站看黄色影片。女生上网主要是聊天和听歌,少数人会看看电影。几乎没有学生为了学习查资料。他们上网的时间主要在中午、晚自习后和周末假期,也有少数学生下午晚上逃课上网。星期六晚上学生特别多。平时女生少,到了假期女生明显增多。我同几个有网瘾的学生交流,他们也知道自己是不对的,也认识到网瘾带来的危害,但就是克制不住自己。在他们中间,单亲家庭,父母忙于生计,父母外出打工,1

远离父母的在校寄宿生特别是在校外租房的学生占大多数。这说明父母的关爱教育,对子女的成长有多么的重要。

我所教的班级是农村实验班,共70人其中男生39人女生31人。经多次记名和匿名问卷、个别交谈、集体座谈、跟踪调查、学生举报、教师反应和突击查网吧等方式,基本上掌握了全班的上网情况。男生中有五人从未上过网,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从小就受到父母和老师的良好教育,认识到网上的游戏是假的,QQ是骗人的,上网对学习对身体是有害的。其中一位学生在问卷上写道:“我从来不上网。如果有一天上帝问我,你为什么能克制住自己不受网络的诱惑。我会坚定地说,为了报答父母为了自己的前程,我要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男生中有3人在小学时上过网,但现在不上网也不想上网。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同学取笑他们,不会上网是落后土气,是赶不上时代潮流。为了不让人小看才去上网的。后来觉得上网并不是什么高难动作,没什么可以炫耀的,就不想再去了。男生中有2人成功戒除了网瘾。以前经常偷着去上网,几次考试成绩大幅度下降,视力也明显下降,在老师家长的教育下,通过打篮球戒掉了网瘾。男生中有9人有时上网。这些学生成绩一直比较好。主要是周末没事做,觉得无聊孤独才去上网消磨时光的,属于“初恋期”。男生中有18人经常上网。这些学生在学习上一直有困难。主要在每天中午和周末白天上网。他们要么总想在游戏中升到更高级;要么不去和网友聊天总觉得丢了什么似的、六神无主、烦躁不安,属于“迷恋期”。目前有二位男生不但课余一有时间就会去上网,而且有时逃课上网,有时连续几天包夜。他俩白天玩游戏查找女孩聊天,深夜看淫秽色情。精神恍惚,沉沦于假想的性生活中。这两位学生脾气暴躁、自私自利、好说谎借钱、好欺负女生,属于“依恋期”。

在31位女生中,有18人没上过网。大多数曾经在同学的怂恿下有过上网的冲动,但想到父母的辛劳和严厉地告戒,也害怕一旦上网就成瘾,从而影响学习,就时刻提醒自己,把精力和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在女生中有四人曾经上过几次网,都是陪姐姐或表姐去的。网吧里难闻的气味、缭绕的烟雾、污浊的环境、不三不四的社会青年,使她们再也不想去了。女生中有九人有时会去上网。这些女生多半属于成绩比较差的,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很压抑,去网吧听音乐、聊天放松心情,获得快乐。属于网络“初恋期”。其中二位是在跟同学谈恋爱,周末、假期约定时间上网。还有一位只是在家里同家人一起上网。后三位应该还没有网瘾。

从整个班级来看:全班有67.1%的学生上过网,男生有87.2%上过网,女生有41.9%上过网。全班有50%的学生有网瘾,男生中74.4%有网瘾,女生中19.3%有网瘾,经了解全校情况也差不多。首先,成绩不好,学习有困难有压力的学生上网成瘾的比较多,网瘾也比较重。上网使他们身心疲惫,与同学、老师、父母关系疏远紧张,旷课逃学,节衣缩食甚至产生偷钱抢钱的念头。其次是父母溺爱、家教简单粗暴、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也容易上网成瘾。另外课余时间特别是周末假期空闲无聊,为了打发时间去上网的也不少。上网使他们成绩下降、上课走神、抑郁苦闷、产生无助感和犯罪感。由于同学间谈论网络的好玩与刺激,互相影响互相带动,结伴去网吧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在家长老师共同努力下,很多学生开始痛下决心,逐渐减少了上网的次数和每次的时间。然而戒除网瘾是否成功,关键要看最后会不会反复。这也是社会上戒除网瘾机构存在的软肋。我向几位有经验的班主任请教。他们也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对一些屡教不改的学生要么不厌其烦说教;要么责骂;要么罚款检讨;要么通知家长转学。县城有条件的家长采取天天接送,严格监管。课余时间送子女去私人开办的各种兴趣培训班或各科辅导班。有时也无奈地陪同孩子去网吧或在家,让孩子过过网瘾以缓解冲突。没有条件的县城家长和远在农村的家长只能寄希望于学校的管教了。

二、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分析

如何积极主动充分有效地预防学生上网成瘾的发生,以及怎样才能帮助已经成瘾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正常情况下,迅速彻底地戒除网瘾。关键在于使学生远离网吧,远离网络中的游戏、聊天和色情;根本在于消除学生的网络心理障碍;核心在于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拥有快乐、享受成功。对学校来说这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教育任务。《学记》说:“知其心,然后能求其失也。”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想教育学生,必须首先全面了解学生,得其心方能育其人。”掌握学生的心理是教育学生的前提,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确立教育的对策和方法,有的放矢,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首先应当对中学生上网成瘾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把握,然后寻求预防和戒除网瘾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从不会上网到开始上网,最终成网瘾的过程中学生的网络心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以下分三个阶段对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进行分析解剖。

(一)学生未接触网络之前的心理分析

1.好奇心理的驱使

中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他们对新奇事物有一种本能的接近和探索的渴望。网络世界是一个全新的信息世界,同时又是一个虚拟的高科技世界。对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更是空前的、超现实的诱惑。我的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一天,同学与我谈起网络,说它是一种十分神奇的科学。在网络里,有许多有趣的网络游戏,有各种各样的劲暴音乐,有精彩刺激的电影录相,还可以在网上聊天找朋友,倾述自己的心情。我便迫不及待跟他去了网吧。于是我与网络交起了朋友,再也分不开了。”

2.从众心理的驱使

中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迅速增强,所以中学生极容易盲目从众。在集体座谈时同学们谈到:同学朋友会上网玩游戏聊天,而自己不会,觉得自己落后落伍了。在上电脑操作课时,经常上网的同学操作更熟练更有技巧,懂得更多更会玩,令其他同学非常羡慕。平时同学朋友大谈网络中的乐趣,而自己却插不上嘴,觉得是件很尴尬的事。甚至认为通宵上网聊天玩游戏是一种时尚。一位女生在问卷中写道:“自己曾经动过去上网的念头,是因为怕自己以后不会玩电脑,会给自己带来很多不便,但后来老师和家人告诉我,电脑很容易学,如果现在去上网可能会影响成绩。所以我就打消了去上网的念头,全心全意地学习。以后再也没有这个想法了。”

3.空虚心理的驱使

学校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使学生的精神空虚,心灵寂寞。一到课余时间,一旦离开教室,特别是周末假期,很多学生就看不进书,也不愿做作业。学校和家里又没有什么好玩的好看的,因而无所事事、空虚无聊、坐立不安。这就很容易使学生走进网吧迷上网络。一位成绩优异的女生在检讨中写道:“连续几个星期天的上午都是我一个人在寝室看书。除了操场上有些男生在打篮球外,学校很少看得见人。这次我终于忍不住跟他们一起去了网吧。”

4.侥幸心理的驱使

父母千叮咛万嘱托、甚至措辞严厉,老师三令五申、苦口婆心。学生也知道网瘾的危害,也听说过或亲眼目睹了一些网瘾者的悲惨后果,可是很多学生还是心存侥幸,就玩一次吧,自己不会上瘾的,父母老师也不会知道的。然而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并不强,意志薄弱,抵御力差。一旦上网玩游戏或聊天就很容易上瘾。

(二)学生从第一次上网到上网成瘾的心理分析

1.缓解压力的心理需要

中学生普遍面临着考试升学的沉重压力和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特别是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压力挫折更大,而且他们又不善于自我调节。为了释放紧张的压力,消除郁闷的心情,随身进入网吧,通过网络上的游戏、聊天、听歌、看电影来宣泄。一位学生在问卷上写道:“学的太苦太累了,只有网上才是乐园。

2.争强好胜自我表现的心理需要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希望有作为,被关注。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自己在异性面前是否有吸引力。因此他们在网上通过玩游戏来不断地使自己升级强大。他们也在网上通过聊天极尽所能地吹嘘自己和取悦对方。然后在班上眉飞色舞、自鸣得意地给同学叙述自己在网上的精彩业绩。在网络游戏中,游戏的高技巧性、复杂性使游戏者产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易取得的成就感、力量感和自尊感。并可以发泄他们潜在的攻击性,愤怒乃至仇恨的情绪。匿名带来的多种身份感,可以使上网者卸掉伪装,展示自己人格的另一面,使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以师傅自居,从而获得别人的羡慕和崇拜。

3.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是脱离家长老师,向往社会交流最强烈的时期,但由于交往心理不成熟,导致在现实中交往失败,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又由于父母只重说教,只关心成绩,很少与孩子交流情感。这样伴随学生的必然是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上网聊天便成了他们寻求慰籍,解除寂寞和孤独的途径。网上空间的无限性,内容的随意性,身份的隐蔽性,这种自由宽松的环境,可以使他们尽情倾诉。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在网上他们没有了拘谨、害羞、不善交往的焦虑,网络给了他们交友的信心,同时也容易使他们迷恋。

4.青春期性心理的需要

中学生正处在性意识迅猛觉醒,性生理发育日臻成熟的青春期。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心和神秘感。有了接近异性,了解异性的愿望和需要,甚至对异性产生爱慕,但由于现实世界的约束、责任和后果,使他们压制了对异性的冲动和渴望。而网络聊天交友的开放性和隐蔽性无疑为中学生驰骋自己对异性的幻想提供了良好的安全场所。又由于不能从有效途径接受到科学的性知识和心理调节的教育,所以只能从网络上寻求感官刺激和语言猎奇的感受,以至于频频光顾黄色网站,热衷暧昧聊天而不能自拔。

(三)学生上网成瘾后不断反复的心理分析

1.叛逆心理的体现

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普遍具有成人感,迫切希望摆脱成年人的监护,容易对管理者产生对抗情绪。有些家长爱子心切,一旦发现孩子有网瘾,制止行为过于激烈,措施生硬方法不当,反而引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叛逆行为。为了发泄不满,孩子会用变本加厉上网以示对抗。有的孩子离家出走,甚至选择自残自杀的方式表示抗议。也可能是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使学生在潜意识中把自己上网成瘾的原因转嫁到家人、老师的身上。其实学生也很想戒除网瘾,自己也尽了很大的努力。此时特别需要家长、老师的宽容和鼓励。如果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就会使得学生产生敌对情绪,对家长和老师不满,对现实不满。而网络的暴力游戏正好迎合了一种攻击性毁灭性的叛逆心理。因此犯了网瘾的孩子更需要尊重和帮助,而不是挖苦、讽刺、歧视、打骂、高压监禁,那样只能恰得其反。

2.依赖心理的体现

长期沉溺虚拟世界的学生几乎远离模糊了现实世界。一方面适应现实世界的能力更差了。现实中的压力挫折更大了;另一方面虚拟世界却满足了他们的刺激和欲望。使他们在生理上心理上都无法离开网络。现实生活中的失落失败和虚拟世界的刺激成功之间的矛盾,使学生逃避现实,更加依赖网络。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每次上网后都会空虚、内疚、后悔,但每次都抱着再玩一次的心理,却从没有间断过。特别是交了网友后,更是觉得找到了知音。一到自己习惯上网的时间,如果得不到上网,就会心跳加快、心慌意乱、焦虑不安、脾气暴躁,总想砸东西打人。可是一进入网吧,那种环境那种气氛就让我舒心;敲击键盘让我快感;网络刺激让我兴奋;尤其是几位好友同时玩同一个大型游戏时,那种大喊大叫、大骂大闹更是让我疯狂。”

3.自暴自弃心理的体现

由于网瘾太深诱惑太大,学生已经完全克制不住自己的网瘾,多次反复使学生自责自悲对

自己失去了信心,对生活对未来几近绝望,从而干脆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甚至自残自杀。连续在网吧奋战三十六个小时后,从二十四层高楼纵身自杀的十三岁少年张萧艺在绝笔中写道:“我是个垃圾,真正的垃圾„„我什么事情都干不好,立下的誓言有许多都完不成,圣诞刚刚过去了,我也要离开这个世界了,我相信会有转世,会有天堂地狱的。来世如果我还是人,我一定会是最好的孩子。”(引言出自《在网路上狂奔》)

三、针对中学生网瘾心理的教育建议

网瘾不是病,是一种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症和强迫症的综合。现实中的焦虑心情和强迫行为在网络中能够得到缓解,回到现实中则更加严重。学生一旦上网成瘾,戒除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而生理发育却超前。因此教育学生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教育的根本在于预防问题的发生。戒瘾总是被动的,重点要放在防患于未然。第二,坚持疏导原则。对于网瘾者不能采取粗暴干涉或者盲目禁止的做法,要因势利导。第三,坚持渐进性原则。不要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学生心理的变化发展需要一个过程。第四,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个性、不同网瘾内容、不同网瘾心理阶段、不同网瘾时期的网瘾者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第五,坚持共同协作的原则。帮助学生克服网络迷恋,走出网络迷谷,需要学校、社会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成效。第六,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不论采取什么措施,都不能影响和阻碍学生身心发展和长远发展。学校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预防和戒除网瘾。

首先,强化学生对网络危害的认识,消除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理、从众心理、侥幸心理和依赖心理。

1、网络游戏的商业性、圈套性、虚拟性和暴力危害性;

2、网络聊天的隐蔽性、虚假性和欺骗性;

3、网络色情的腐蚀性、犯罪性和对身体的毁灭性;

4、网络危害的典型案例;5、戒除网瘾的成功范例。

其次,加强学生网络心理的健康教育,疏导缓解学生人际交往的紧张心理、争强好胜心理、叛逆心理和青春期性心理冲动。

1、勇敢面对挫折,树立自信心,提高意志力;

2、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走出心理孤独;

3、克制逆反心理,主动与家长老师沟通交流;

4、开展健康科学的青春期性知识教育,消除学生对性的苦闷和神秘感;

5、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控制自己。

第三,合理安排学生的课余时间,消除学生的心理空虚情绪郁闷,转移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心理,满足学生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的心理需要。

1、让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锻炼自己、实现自我。

2、培养学生至少二种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最好是一静一动。

3、周末假期鼓励家长学生结伴去野外郊游,感受大自然的秀美神奇,陶冶情操、增长见识。

4、和学生一起规划制定合理的活动内容和时间表,并且严格执行。让学生沉闷,枯燥的校园生活活跃起来,让学生快乐健康地生活学习。

第四,营造健康稳定和谐的班级心理氛围,减轻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压抑,使网瘾学生从自暴自弃的心理阴霾中走出来。一位学生在问卷上写道:“大多学生第一次上网都是被同学朋友带去的,一个班的班风很重要,好的班风能把同学从网上带回现实中,而一个差的班风会不断带动更多的同学去上网成瘾。”

1、对那些上网成瘾的学生,全班师生要一起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中的各种困难,鼓励他们走出网络阴影。并且要指定专人(二对一)进行重点监督、教育和帮扶。让成瘾的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老师的关爱、称赞和真诚以及同学的友情、信任和尊重。

2、创设条件鼓励和支持男女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使他们真实地了解异性内心的情感世界,缩短距离,减少神秘感,消除学生上网聊天交友的心理冲动。

3、建立校级网站,开设班级博客。在网络中架起交流沟通、互助互爱的桥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发展学生的网络技术能力。

4、严格管理、规定时间、规范内容,允许学生在老师的陪同下,在学校电脑室上网。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在网络中直接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和自律意识。让学生上好网、用好网,从而发挥网络的教育教学功能。

5、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高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

我把全班三十五位有网瘾的学生按上瘾程度分成:“初恋期”、“迷恋期”和“依恋期”三个大组。邀请各课任老师、班干和没有网瘾的学生组成相应的三个帮扶大组,每大组又分若干个小组。制定具体的帮扶计划和措施,落实各项戒瘾行动,及时检查各阶段每个学生的进展情况,必要时做一定的调整和修复。第一阶段,充分利用学校的读书走廊、年级的宣传栏、班级的黑板报,通过专题讲座、现身说法、参观曾巩读书岩和赵醒侬烈士雕像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网络认知、网络道德、网络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理想教育。第二阶段,分两次举行了家长参与的“戒网瘾主题班会”。先分别由年级领导、家长、老师和班干对网瘾学生提出殷切希望;再让家长和子女、老师在自由平等的气氛中交流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然后网瘾学生上讲台表决心、定方法并宣誓戒除网瘾;最后对家长进行了培训。第三阶段,建立多种课外兴趣小组,合理安排学生的活动时间。如:篮球、乒乓球、象棋、军棋、诗歌、笛子、书法、图画和捐书读书等,从而占居学生课余周末的心理空闲期,让他们过得充实快乐。第四阶段,对一些网瘾不断反复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主要采取聊天法、放松法、意识阻断法、厌恶法和满灌疗法,以缓解他们网瘾发作时紧张焦虑的情绪,逐渐摆脱对网络的依赖。

在大家不懈地努力下,处于“初恋期”的网瘾学生,现在基本上不会去上网了。主要是多种文体活动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处于“迷恋期”的学生大多数还会偷偷地去上网,上网频率有所降低,而两位“依恋期”的网瘾学生,一位已辍学回家;另一位仍然会在网吧过夜。究其原因主要有:

1、网吧通过开业、节假日限量免费,雇佣学生当网吧保安,办会员卡等多种形式来吸引诱惑学生上网的现象非常严重;

2、学校没有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和戒除网瘾工作室,更没有专职专业的老师;

3、学校也没有设置用来规范学生文明上网的电脑室,因此,无法使用系统脱敏法来更好地疏导和帮助学生逐渐戒除网瘾;

4、学生周末、节假日在回家和返校这两段时间,学校和家长都难以控制;

5、学生在学习升学方面的压力没有得到明显减缓;

6、家长和孩子的沟通难以真正实现平等交流;

7、学校和社会大环境中上网风气的负面影响很大。我们迫切希望以上问题能尽快得到解决,让我们的学生能早日远离网吧,戒除网瘾,健康成长。

目前,部分欧美国家已经成立网络成瘾研究中心,积极开展网络成瘾的教育,并且使用心理学方法治疗网络成瘾。我国也成立了多个戒除网瘾机构,帮助网瘾者摆脱网瘾。相信在政府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脱离网瘾的学生会越来越多,上网成瘾的学生会越来越少。使网络网吧得以净化,使人人健康上网,让网络更好地为人类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戒除网瘾工作网http://

2.张春良编著:《在网路上狂奔》,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

3.中小学心理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编写:《中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国和平出版社2007年版。

4.何艳茹主编:《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黄行福编著:《教育看上去很美》,远方出版社2005年版。

6.王本法主编:《心理学趣谈》,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版。

小学生网瘾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篇6

一、必须把关注小学生网络成瘾现象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1. 充分认识网络成瘾的主要特征。“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症或病态网络使用,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目前,根据专家的探讨初步确定,在过去的12个月内网民只要具备下列症状的三种以上即判定该网民属于网瘾:

(1)耐受性增强。通常需要不断地增加上网时间才能够达到同样程度的满意。

(2)戒断症状。如果暂时中断上网(数天或数小时),就会出现明显的抑郁、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尽快上网。

(3)多次计划缩短上网时间,但总以失败告终。

(4)因亲友的抱怨而尽量隐瞒上网的种种行为。

(5)虽然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但继续在网上花费大量的时间。

2. 充分认识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性。

(1)网络成瘾对学生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小学生上网成瘾长时间坐在电脑前,诱发眼病等多种疾病。同时,网络成瘾患者由于过分迷恋网络,与同学、亲人和朋友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大大减少,人际关系淡薄,导致抑郁水平和孤独水平升高,成为抑郁症、社交恐惧症、自我封闭人格、强近症等心理疾病产生的前奏。同时,网络游戏一般以“攻击、战斗、竞争”等为主要内容,学生长期玩飞车、爆破和枪战等游戏,不仅会模糊他们的道德认知,还会诱发他们的功击性行为,甚至反社会行为。

(2)网络成瘾对学生学习成绩产生负影响。上网成瘾的学生由于花费过多的时间沉湎于网络,过分迷恋于网络世界,从而导致思维迟钝、精力不足。有的学生甚至搞起了“网恋”,根本无心上课,学习成绩大大下降,甚至旷课、逃学。有数据显示:认为上网上瘾,很难控制自己的小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55%;认为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玩游戏会使学习成绩受到影响的占60.4%。由此可见,网络成瘾对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二、必须把“预防为主”作为应对小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基本策略

1. 重视对小学生进行网络信息素质教育,有效提高网络信息的利用能力

网络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在网络环境中所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其内涵包括使用和创造网络信息的意识,获取与传递网络信息的技能,正确评价网络信息的方法。目前,小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较低,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而我们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完善的网络设施对其进行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其次,以信息技术教育为抓手,使学校德育工作充满活力。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在网络资源中获取信息。可以围绕一个德育主题,组织学生在网上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达到自我启迪、自我教育。例如组织学生开展“汶川地震”主题探究活动,通过网上查询汶川地震灾情、抗震救灾英雄事迹,探究防震救灾成功原因后,根据个人的学习探索,制作出形式多样的多媒体作品成果,在校园网上作展示传播。

2. 重视分析小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产生原因,有效采取攻心为上的矫治策略

按照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学生自身因素是成瘾现象的内因。学生网瘾的形成跟其所特有的心理特征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求知欲望强烈,追求时尚。例如认为不玩网络游戏就没有与同学交流的谈资。(2)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网络游戏可以获得在现实生活中不易取得的成就感、力量感和自尊感。(3)少年儿童性开始发育,如缺乏科学的引导,容易在网络中寻求感官刺激,满足性心理生理需求。(4)不少少年儿童沉迷于网络往往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或挫折,但又缺乏应对困境的方法以及相应的勇气和信心,从而借助上网摆脱烦恼,沉迷于网络。

因此,学校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引导小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网络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对其抵制网络上的不良诱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可聘请一批心理学、教育学专家担任在线心理咨询师,开通心理咨询热线。通过咨询、诊断、干预的治疗来帮助他们缓解其存在的网络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并进行心理常识的宣传、心理问题的诊治,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3. 重视小学生网络成瘾的易感者,有针对性地抓住网络成瘾现象的难点

哪些学生更容易走入网络成瘾的误区呢?《调查报告》显示:首先,男生比女生更容易网络成瘾;其次,父母“不同意”孩子上网的,以及父母“允许孩子去网吧”的学生中更多的成为“网瘾用户”。“网瘾用户”偏爱“网络游戏”以及成人化题材的节目,对家长的限制行为更多地作出叛逆反应,对不良信息的屏蔽能力更弱。

所以,实施预防为主的策略,应该把以上对象作为重点和难点。

一是提前打好“预防疫苗”。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坚决杜绝上黄色网站,控制不玩或少玩网络游戏;二是丰富日常生活。组织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学校等方面举办的各种有益的活动,注意培养其良好的兴趣、爱好。引导其多与家长、老师和同学交往沟通,及时获得心灵上的慰籍与成长,产生感染、促进和推动作用,实现改变认知,改变心态,获得心理上的提升;三是及时遏制上网有瘾的苗头。当这些学生出现上网成瘾的苗头时,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控制、决不宽容,有力阻止上网成瘾症的发生。

三、必须把“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作为应对小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系统工程

1. 学校必须在应对网瘾现象的工作中起主导作用

首先,我们学校要坚定不移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课程改革。要进一步认真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提高德育有效性的突破口,努力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积极实施“预防为主”的基本策略。其次,学校要树立“大德育”的理念,积极整合社区资源,努力办好家长学校。通过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有效地提高家长的网络素养和教育水平。再次,要加强班主任工作,班主任要认真应对小学生网瘾的苗头性,坚持正面引导,及时疏导,确保本班学生健康上网。

2. 家庭必须在应对网瘾现象的工作中起主体作用

孩子有了网瘾现象,作为孩子的监护人,首先要克服家庭教育中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忽略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要帮助孩子融入社会大环境中,正确与人交往,以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其次,孩子要有良好的品德,家长上网应该有示范表率的举动。要正确对待孩子,尊重其人格,对孩子要既不放纵,又不粗暴。要放下架子,把孩子看成家庭中平等的一分子、一成员,与之共同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给予家庭式的温暖和关怀。第三,用赏识教育走进孩子的心灵,要处理好亲子关系,与孩子交朋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沟通,充分发挥孩子的专长,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把求知欲引向健康的轨道。同时有必要引导孩子正确的交朋友,交有良好品德的孩子为朋友,这样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最后,还必须通过限制电脑游戏类型、规定电脑游戏时间和地点等加强监管,并制定奖罚措施,否则就会失去威信。

3. 全社会必须高度关注少年儿童网瘾现象

首先,调查表明,超过六成的家长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来保障儿童的绿色上网,超四成的家长认为“设立家庭网络心理导师新职业”以及“设立国家级网瘾预防和救助基金”是搭建儿童绿色网络空间的好办法。其次,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少年儿童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力度的关注和重视网络上那些参差不齐的网络信息资源,要对这些网络信息资源加以整理、开发和利用,使他们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少年儿童。同时更要努力建设一批健康、文明、对青少年能起正确导向作用并富有吸引力的网站,力求内容广泛、生动、形象、有趣、科学性和知识性强,在功能上应考虑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第三,有关部门和网吧老板应严格控制和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网监部门要经常巡视网站,及时设立防火墙,对不健康的内容进行阻隔,避免孩子看到不良信息。关工委和社区也可以聘请义务网吧监督员,加大对少年儿童上网的指导和监管。同时,各级媒体也应加大力度宣传网瘾对少年儿童的危害,引导学生自觉做到正确上网。

大学生网瘾问题分析 篇7

截至2010年6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 学生群体占比最高, 达到29.9%。学生群体成为最大网络成瘾的潜在人群。据统计, 大学生患有网瘾的比例均值为43.7%, 患有深度网瘾的大学生占2.6%。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网络课程, 例如西北师范大学面向全校师范生开设的教师教育类公共必修课《信息化教学》, 这些网络课程都是以互联网为平台而进行的。在这种网络课程的学习中, 患有网瘾的学生的学习现状如何, 本文以西北师范大学2008级中文本科1班和2008级历史本科2班为研究对象, 通过《信息化教学》课堂观察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行研究。

1 相关概念阐述

1.1 网络学习

网络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通过网络去学习, 而是作为一种学习观念存在, 总结来说是“一个技术、一个过程和一个环境”。“一个技术”是指计算机网络技术, 包括计算机软件、硬件、通讯等;“一个过程”是指网络学习是一个开发和利用网络知识和信息资源的过程;而“一个环境”指的是网络本身就是学习的环境。网络学习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同时网络学习的参与者扮演着不同角色, 如作为知识获取者的同时还是其他学习者的知识提供者。本文的网络学习指的是利用Moodle学习平台, 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进行的探究学习。

1.2 网瘾

网瘾是网络成瘾的简称, 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和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成瘾一词最初是指对药物的依赖, 类似的标准被应用于一些行为障碍, 如:嗜酒成瘾、嗜烟成瘾、吸毒成瘾、赌博成瘾或某些技术与工艺的过度使用。网络成瘾者和赌博成瘾者相似, 都是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行为冲动失控, 导致上网者厌食、精神颓废、学业失败、工作表现变差、网络欺诈、诱发犯罪等弊害。

网络成瘾主要表现在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饮食失调、精神力不足、反映迟钝、容易激动等。那么, 到底如何判断一个人网络成瘾, 美国学者Kimberly S.young设计了一个问卷来调查上网者, 如表1所示。

得分为20—39:你是一个普通的网络使用者;40—69:由于互联网的存在, 你正越来越频繁地遇到各种问题, 你应当认真考虑它们对你生活的全部影响;70———100分:互联网给你的生活造成了许多严重的问题。也就是说, 40—69分是轻度网瘾患者, 而70分以上则属于深度网瘾患者。

2 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复杂而综合, 但概括起来主要分为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

2.1 自身原因

(1) 自我实现的需要。当现实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或在现实中被忽视时, 会在网络上寻求他人的认可和自我肯定。如在角色扮演的网络游戏中等级越高越会得到网友的崇拜、在虚拟社区中担任版主等重要角色或自己的言论在网友中引发讨论或共鸣等, 这种在虚拟网络中自尊的自我膨胀导致上网过度, 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得意的时候更刺激了其在网络中实现自我的欲望。

(2) 孤独、社交缺陷。有孤独感、社交焦虑或社交缺陷、爱与归属感不被满足的同学, 容易在网络上寻求交往和感情寄托。虚拟的网络避免了现实中的面对面接触, 这种独特的方式会迅速地增加和网络中朋友的亲密感。久而久之, 这种虚拟的友谊或爱情会使人在现实中的社交更加困难。

(3) 自我意识。目前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 在现实中与人交往不能完全以自我为主, 还要兼顾他人, 这使其感到心神疲惫。而在虚拟的网络中则没必要考虑除自身之外的其他问题。网络成为实现唯我独尊的平台, 同时也为网络成瘾埋下了种子。

(4) 自控力。网络中充满了新鲜事物和信息, 对于求知欲望很强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大学生在心理上往往不够成熟, 自我控制力不强, 难以抵制诱惑, 从而沦陷成为网络“瘾君子”。

2.2 外部原因

(1) 家庭原因。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在收入增加的同时也加大了在孩子身上的金钱投入。条件好的家庭为孩子购买了电脑, 即使没有购买, 孩子也有足够的零花钱到网吧上网。再加上家长忽略了和孩子的情感沟通或教育方式的不当, 这些综合因素最终导致上网成瘾的恶性循环。

(2) 学校原因。良好的电脑和网络设施, 尤其是宿舍上网环境的改善, 给学生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学生网络成瘾提供了客观条件。再加上学校的管理不严, 使学生逃课上网成为了可能。网络成瘾后厌学逃课更加严重, 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有甚者无法完成学业。

(3) 社会因素。目前高校周围网吧遍布, 加之大学生都是成年人进入网吧随心所欲。网吧的硬件性能高、网络速度快, 吸引了一些对这两方面要求比较高的游戏玩家并把网吧当作了乐土, 从而逐渐上瘾。

3 网瘾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现状描述

在课堂观察开始之前让这两个班级的学生填写网络成瘾测试表, 从而判断哪些学生患有网瘾, 然后在课堂中对他们进行观察。据测试, 2008级中文本科1班有轻度网瘾学生13人, 重度网瘾学生2人;2008级历史本科2班有轻度网瘾学生16人, 重度网瘾学生1人。通过一个月的网络课程《信息化教学》课堂观察, 发现以下问题:

3.1 上课期间多以网上娱乐为主

具有网瘾的学生由于对网络产生了依赖性, 在上课期间不是通过网络在学习, 而是以上网娱乐为主, 如网上聊天、玩游戏、浏览新闻、网上购物等。

3.2 小组活动不积极

在小组活动中, 网瘾学生自始至终是被动参与, 不主动搜索资料、不参与话题讨论、不主动代表本小组发言等。如果被老师点名发言, 要么发言内容与主题不符, 要么就是沉默不语。

3.3 作业不及时, 匆匆了事

如果作业要求当堂上交, 网瘾学生一般会选择先上网娱乐, 直到下课前十几分钟才匆匆把作业做完;如果不要求当堂交作业, 那么他们不会在课堂上写作业, 而是在下次上课前匆匆写完, 能拖就拖。

3.4 断网时或被教师机控制时会抱怨不已

如果学生的电脑突然断网或者被教师机控制, 则会产生抱怨。对于这种强制学生学习的行为不仅不会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 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敌对情绪。

4 解决对策

4.1 治疗学生的网瘾

在网瘾治疗方面, 很多学者都有研究, 主要有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方式。这不仅是治疗网瘾的方法, 更是解决网瘾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问题的根本方法。

4.2 加强网络学习监控

网络监控包括两方面: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外部控制表现为来自教师的计划、任务、要求、期望、鼓励、督促、批评等, 与外部的学习动机相联系;而内部控制也叫自我控制, 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一种计划、要求、反思和调节的过程, 与学习的内部动机相联系。而在不同的网络学习环境中, 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所占的比重不同且相互制约。

4.3 信息过滤

采用技术手段对学生机进行信息过滤, 把游戏等不符合网络学习的信息进行技术屏蔽, 而对学习有益的信息进行保留, 从信息源头进行堵疏。

4.4 提高网络学习的心理控制能力

加强大学生自身心理品质和信息控制力的培养, 在网络学习中有意识地控制上网欲望。网瘾大学生在网络学习开始前, 要明确上网目的, 不要轻易被干扰, 同时在网络学习和网上娱乐做出理性的选择。

5 结束语

经过研究者的努力, 在治疗网络成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具有网瘾的大学生在网络学习中表现出的问题却越来越突出, 而我们探究的解决对策只是浅层次的, 更深入的研究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继续努力, 任重而道远。

摘要:目前, 大学生网络成瘾占比非常高。通过对网络学习课堂的观察, 发现网瘾大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问题, 并探究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网瘾,网络学习

参考文献

[1][美]金伯利.S.扬.网虫综合症: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2]邓锐, 周兴生, 余国清.大学生网瘾调查与分析[J].教育信息化, 2005 (11) .

[3]Patrica Wallace.互联网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4]王松涛.论网络学习[J].教育研究, 2000 (3) .

大学生网瘾问题分析 篇8

随着网络化在大学校园的逐步普及, 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了每一个大学学子的日常生活当中。在他们尽情享用网络的过程中, 网络成瘾却也一步步成为了现今大学校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很多大学生一旦深陷网络, 除了浪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外, 还极易诱发犯罪, 导致人格异化, 特别是网络成瘾对于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大学生身体健康的损害尤为严重, 常常会引发颈椎、腰椎疾病, 出现肌肉、肌腱的局部无菌性炎症等症状, 直接导致网瘾大学生与常态大学生的体力状况出现显著性差异。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所选取的测试对象为太原科技大学2010级10个不同院系中随机抽取的300名普通在校大学生, 为了方便数据的统一处理和比对, 所选取的学生均为男性。通过辅导员调取全体学生花名册后, 运用计算机随机抽取学号产生。另外, 鉴于本研究相关于体育项目的测试, 特别注意规避了体育系学生及各院系中的体育特招生。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和Elsevier SDOS数据库查阅了1995—2012年间国内发表的关于大学生网瘾状况、大学生体力状况以及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方法等方面的论文50余篇, 阅读了多种相关专业书籍, 访问了国内外相关网站, 搜集并整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

2.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问卷采用网络成瘾量表, 它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Kimberly·S·Young教授参照《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 结合其对网络成瘾的实际研究而编制的一份问卷式量表, 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及实用性。

为了保证问卷的真实有效, 本研究的问卷调查一律采用现场发放, 即时进行填写并现场回收的方式来进行。在本研究调查中, 共向学生发出问卷300份, 填写完毕后即时回收, 回收率100%, 学生填写认真, 经统计有效率达98%, 满足问卷回收有效性的要求。

2.2.3 测试法

本研究所有体力测试项目的具体测试方法及要求完全参照我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最新下发实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来进行, 后期测试数据的评分等级也严格遵循《标准》中“大学男生评分标准”的相关数值来进行界定。

测试项目参考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项目设定, 根据本课题所重点研究的体力测试指标, 结合学校现有仪器设备及场地等实际情况, 最终选定为握力、立定跳远、台阶试验、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足站立和反复横跨这六项。

3 研究内容与结果分析

3.1 网瘾学生的甄别

3.1.1 问卷数据统计

本次研究一共随机抽取了300名男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回收问卷经过数据统计, 结合大学生网络使用者的分类情况得出结果如下:

如图1所示, 这300名大学生调查者中共有173人对网瘾测评问卷的测评结果分数在0-4分之间, 即属于网络健康使用者, 无网络成瘾状况, 占总调查人数的57%。根据问卷设定的要求, 另外的127名学生即暂定为网络成瘾者, 这其中在5-6分的学生共有78人, 为网络轻度上瘾人群, 占总调查人数的26%, 7-9分的学生共有47人, 为网络使用障碍者人群, 占总调查数的16%, 10分的有2人, 为重度的网络成瘾者, 占总调查数的1%。

3.1.2 问卷结果分析

从图所体现的调查数据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 如今在校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率已达43%, 即大约每2名普通大学生中就有1名有网络成瘾的症状, 情况已很不容乐观。尤其通过走访学生宿舍后了解到, 现在大部分的学生都购置了私人电脑, 宿舍内也都安插了网线, 这本来是为了更好地方便学生通过网络的窗口进行知识的学习, 但很多学生就出现了一回宿舍就上网, 甚至逃课上网的的情况。还有一些学生是在周围同学的带动下一步步迷恋上了网络, 最终也形成了网瘾, 这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但还值得庆幸的是在学校相关制度的管理下, 目前, 大多数的网瘾大学生还属于网络轻度上瘾者或网络使用障碍者, 还没有完全成为重度的网络成瘾者。现在对他们进行及时的矫治, 帮助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学生消除网瘾, 已刻不容缓, 本次研究的意义更显重大。

3.2 网瘾学生与常态学生体力差异性测试及数据统计分析

3.2.1 对比测试学生样本的确定

为了更好地保证对比测试数据的准确有效, 常态学生和网瘾学生样本个数的相同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本人特别从前期问卷调查显示为常态学生的173人中又采用计算机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了100人为常态学生的测试组;从前期问卷调查显示为网瘾学生的127人中, 按照问卷评分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后, 取分值较高的前100名作为网瘾学生的测试组。以上200名大学生就构成了本研究中网瘾学生与常态学生体力差异性测试的两个等量样本, 符合统计学要求。

3.2.2 网瘾学生与常态学生各项测试指数的比较与分析

注:*p<0.05, **p<0.01, NS p>0.05

(1) 测试学生握力体重指数的比较与分析

评价标准:优秀92-86, 良好84-72, 及格70-54, 不及格53以下。

从表1可以看出, 常态学生均值82.6为良好, 而网瘾学生均值66.8仅为及格, 常态学生握力体重平均指数远远高于网瘾学生, 具有显著性差异。

测试后经过认真调查询问, 了解到网瘾学生, 特别是网瘾程度较深的学生, 由于长时间在电脑前进行鼠标及键盘的操作, 直接导致其腕部关节经常性的胀痛, 感觉很难用力紧握。其中有1名网瘾严重的学生反映自己由于上网过度, 曾出现过手腕腱鞘囊肿, 通过手术剥离才得以消除, 直到现在手腕也使不出太大的力气。通过握力测试, 充分说明了网瘾学生在肌力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 比常态学生要低了很多, 并伴有病症出现。

(2) 测试学生立定跳远的比较与分析

评价标准:优秀2.66-2.58, 良好2.56-2.38, 及格2.35-2.14, 不及格2.12以下。

通过表1可以看出, 常态学生均值2.46为良好, 而网瘾学生均值2.31仅为及格, 常态学生立定跳远平均指数要高于网瘾学生, 具有差异性。通过立定跳远测试数值反映出常态学生在爆发力方面也要好于网瘾学生。

(3) 测试学生台阶试验的比较与分析

评价标准:优秀82-67, 良好65-53, 及格52-46, 不及格45以下。

通过表1可以看出, 在这项测试中常态学生52.4及网瘾学生50.2的均值都仅为及格, 但常态学生台阶试验平均指数还是要高于网瘾学生, 具有差异性。

通过测试数值反映出, 在耐力性方面, 目前的大学生普遍较差, 网瘾学生中更有许多较难坚持完成项目, 最后成绩不及格的情况出现。了解情况, 主要与学生们现在运动量普遍不足有直接关系。

(4) 测试学生坐位体前屈的比较与分析

评价标准:优秀23.0-19.8, 良好18.9-12.5, 及格11.3-3.0, 不及格2.4以下。

通过表1可以看出, 常态学生测试均值16.64为良好, 而网瘾学生测试均值仅为8.24及格, 常态学生坐位体前屈平均指数高出网瘾学生2倍还多, 具有显著性差异。

坐位体前屈主要反映学生的柔韧性情况, 在测试后调查了解到除了部分同学感觉身体从小就比较僵硬以外, 大部分上网时间过长的同学均反映日常生活中, 在电脑前久坐后, 就经常感觉肩颈部有刺痛感, 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 现在在做体前屈拉伸动作时, 明显感觉到肩背肌肉特别僵硬并伴有疼痛感, 无法做到大幅度的拉伸动作。

(5) 测试学生闭眼单足站立的比较与分析

(评价标准选取自《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中20-24岁男性标准)

评价标准:5分大于98, 4分98-42, 3分41-18, 2分17-6, 1分5-3。

这项测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平衡性, 常态学生及网瘾学生的成绩极为接近, 均为60秒左右, 没有显著性差异。

(6) 测试学生反复横跨的比较与分析

评价标准:优秀大于21, 良好21-19, 中18-16, 差小于16。

在这一项测试中常态学生与网瘾学生的成绩也极为接近, 均为良好, 规定时间内能完成19-20次左右, 反映出两组测试人员在身体的灵敏性方面也基本没有太大差异。

3.2.3 网瘾学生与常态学生体力差异性测试数据综合分析

体力测试结果表明, 网瘾学生与常态学生的体力状况整体存在较大差异性, 从表2可以很直观地看出网瘾学生在肌力、爆发力、耐力及身体的柔韧性这四个反映机体体力状况是否良好的重要指标中都显示出了较之常态学生的差异性, 尤其是肌力和柔韧性方面差异特别显著。且通过了解, 发现部分网瘾严重的学生由于长期长时间迷恋网络且不注重日常的身体锻炼, 已经开始引发颈椎、腰椎疾病, 出现肌肉、肌腱的局部无菌性炎症等病症, 这些都对青年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伤。

4 结论与建议

1.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大学校园里, 已经有近半数的大学生沾染了网瘾, 沉迷于网络。只是大部分还属于轻度网络成瘾, 但也有不到2%的学生有重度网络成瘾倾向;

2.通过体力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显示, 长期长时间不间断地进行电脑操作, 使网瘾学生在肌力、爆发力、耐力、柔韧性等方面较之常态学生都有一定差距, 尤其是在肌力和身体的柔韧性上, 其差异特别明显。

3.网络成瘾已经对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损害, 通过问询了解, 有些青年大学生已经伴发颈椎, 腰椎, 肩肘腕关节等的疾病, 状况堪忧。

4. 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 如何通过体育手段, 实施体育干预来更好地帮助网瘾大学生回归常态, 防治大学生网络成瘾, 改善大学生体力, 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学习环境的工作开展已迫在眉睫。

5. 要想防治大学生网络成瘾, 改善网瘾学生的体力状况, 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 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家庭、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的力量来共同完成。

摘要:近年来,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普及, 大学生上网的人数日趋增多。网络在带来丰富多彩世界的同时, 也使越来越多意志薄弱、自制力差的大学生, 深陷网瘾而不能自拔。本研究即主要针对目前大学生上网成瘾, 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问题, 以太原科技大学为研究案例, 对甄别出的网瘾大学生与常态大学生进行体质测试, 进而通过比较分析两者在体力上存在的差异性。

关键词:网瘾学生,常态学生,体力,差异

参考文献

[1]崔丽娟, 赵鑫.用安戈夫 (Angoff) 方法对网络成瘾的标准设定[J].心理科学, 2004, 27 (3) :721-723.

[2]周晖, 王进.大学生体育活动和网络游戏的流畅体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体育科技2009, (3) .

[3]陆士祯.治理网络游戏成瘾是青少年成长发展辅导的系统工程[J].北京青年工作研究, 2006, (3) :29-32.

[4]曹小燕.网络游戏成瘾及防沉迷系统与心理干预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7-05-01.

[5][美]埃里克·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101-134.

[6]李宜南, 万平, 赫忠慧.北京大学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结果分析报告[J].体育科学, 2005, 25 (2) .

“网瘾孩”的分析 篇9

1.家庭冷漠型:因父母不和、离异、外出打工、出国或因父母性格问题,孩子在家庭中缺少父爱或母爱的温暖,而在网络上交友、聊天或互动游戏,可填补情感需要上的空白。父母应自我反省,尽职尽责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无条件地爱孩子,才可使孩子获得安全感、归属感。

2.溺爱专制型:父母若对孩子管得太多、太死、爱不得法,都会令孩子感到精神窒息,从而逃脱家庭束缚而进入网吧。爱孩子是要讲究科学的,畸形的爱多半会导致孩子的反抗,还可能形成“两面派”的异常言行。父母应听听孩子的真实感受,以便知道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子方式,走出误区。

3.逃避学习型:因学习成绩较差,恐惧学习压力而将网吧当作“避风港”。孩子一旦因网瘾耽误学习,想要赶上学习进度就很困难,易产生畏难心理,而陷入“成绩差→逃学上网→成绩更差→以网吧为家”的恶性循环。帮助孩子恢复学习的自信心,重新进入正常的学习轨道是摆脱网瘾的关键。

4.自由放纵型:因学习生活单调枯燥、学校纪律严格、家庭严管缺乏宽松氛围,也是孩子迷恋网吧的原因之一。在网吧没有人对他指手画脚、催促他做功课,这是从未有过的轻松自由。而家庭中为什么不能给孩子宽松和自主性?有的家庭,就因为父母与孩子对上网内容和时间不能达成共识与妥协,结果孩子选择了网吧。倒洗澡水也扔掉了孩子,这是家教失误的典型表现之一。

5.自我补偿型:在学习上屡屡受挫、被父母打骂和斥责、平时较少得到正性评价和鼓励的孩子,往往会从网络游戏中寻找成功体验,以便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也可从聊天室获得网友的称赞和激励。趋利避害是一个人最起码的生存本能,这也是驱使孩子选择网吧的重要原因。

6.迷失游戏型:新奇刺激的网络游戏无时不在更新,比起课堂上的黑板和书本,变幻无穷的多媒体自然会令孩子入迷。迷恋游戏的孩子并非很坏,他们多半是个迷恋高科技和发明创新的聪明孩子。那么家庭和学校,为什么不能够满足他们力求探索的求知欲、好奇心?如果将这种欲望引导到学习上来,给他们自由驰骋的空间,他们一定会大有作为的。

7.追求竞技型:电子竞技游戏,已被国家体育局认定为第99个正式比赛项目,近年来国内外都有不少赛事举行,台湾曾有一位18岁青年获得国际竞赛冠军。因此有些孩子就立志要成为“游戏专家”。

他们知道这对专业技能和身心素质有很高要求,但仍雄心勃勃。许多家长不能接受孩子不在正规学校读书,而企图以“玩游戏”为职业,也不承认竞技游戏与其他体育项目的平等地位,因而导致严重的亲子冲突。为什么不能帮助他们成功?为什么不承认他们理想的合理合法性?

8.独立自主型:不能否认,还有少数“网瘾孩”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们去网吧不是为了玩,而是自学和探索网络知识,是想成为IT人才。他们对学校教育有看法,认为不适合自己。

上一篇:学习规范下一篇:诊疗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