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瘾现象(共10篇)
大学生网瘾现象 篇1
信息时代的到来,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和益处, 特别是青年学生, 由于他们自身的特点, 如敏感、吸收快、求知欲强, 善于接受新刺激、新事物和新观点, 因此, 在信息时代, 他们如鱼得水, 表现在:他们往往比教师更先了解和掌握一些新信息;他们在新技术的使用中能最先接受和适应;他们对信息的撷取没有固定的模式。所有这些, 都既丰富了他们的大脑, 也开阔了他们的学业, 使其知识广度和信息广度都有了相当提高。
当信息时代为人们带来快捷、便利、高效的同时, 也给我们带来诸多困扰和负面效应, 这些困扰和负面效应在青年学生身上表现更为突出。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 对开阔学生的眼界, 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新鲜事物具有正面作用。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 事物都是利弊相生, 祸福相随, 网络也不例外, 它就向一条大河, 挟裹着珍珠和泥沙翻腾而下。既传播文明又倾泄垃圾, 既开启智慧又制造蒙昧盲目, 就其与青少年成长之间的关系而言, 一方面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交往方式, 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信息资源共享、进行超越时空限制的交流等需求。另一方面, 网络本身存在着一定缺陷, 网络环境往往较为复杂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青年学生身心发育和社会化尚未完成, 他们对“网络文化”、网络环境和网络交往等信息的识别缺乏深刻的认知。因此, 在目前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比较重的情况下, 网络极易成为青少年躲避负担和压力的“防空洞”, 使他们中的部分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形成网瘾。这给成长中的青少年造成一系列后果:
(1) 思想品质与价值观的弱化。由于青少年尚未建立完善的价值观、人生观, 其认知受外界影响很大。而互联网没有国界, 任何信息都可以在其中广泛传播, 一些不良思潮很容易扎根。当这些信息被免疫力较弱的青年学生接受之后, 将会产生负面影响, 甚至会引起学生犯罪的增加。网络中信息的泛滥和无限制的使用以及学生的盲目接受, 打破了原始的社会化进程。这就直接对传统文化结构提出了挑战。长期以来, 学校文化一直被认为是亚文化。而在互联网中, 学生能构建一套完全独立于成人之外的学生文化模式, 成人主流文化的干预将显得苍白无力。因此, 主流文化影响的弱化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当这种影响力减弱至一定程度时, 不可避免会出现学生认知的茫然和混乱状态。
(2) 网络交往的热衷化和现实交往的冷漠化。网络的发展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改变了原始的点对点的交流方式, 使人们能够在更大的范围中结交朋友, 交流感情。互联网满足了学生喜欢交往的要求, 使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得到自我实现的感觉, 且这种感觉很容易上瘾。据调查, 30%的学生认为上网的感觉如烟鬼遇上了好烟。但是学生的理想化追求会使其只热衷于和网上世界各地的人交流情感, 而忽略了近在咫尺的现实中的亲情和友情,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由于隔了一道屏障而变得不可琢磨。现实生活中人们尚且戴着面具, 网络更为掩饰自已提供了最有效的巨大的面具, 信任危机由此产生。正如比尔.盖茨所言, 你甚至不知道对方电脑屏幕前坐着的是一条会敲键盘的狗。因此将出现精神孤僻、冷漠、缺乏责任感、没有明确价值观、没有人生目标的一代“空心人”。
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网瘾”现象, 为当今的德育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方面转变德育教育:
(1) 转变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等传播媒介的普及与发达, 教师已不再是传播文化的唯一使者, 教师知识权威的不可替代性也大为动摇。应当承认, 现在的学生感受时代精神、吸收文化信息方面的触角更敏锐, 视野更开阔。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以学生为师, 深入到学生中去, 接触、体察、理解为学生所神往和珍视的文化信息, 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触摸他们的价值观。教师要善于运用“心理位移”, 力求像学生那样去感知、体验和思索, 与学生一起切磋、探讨, 努力寻找社会主流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共鸣区。不能一味地严格要求, 把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感悟强行纳入自己设计的轨道。所以, 教师居高临下式的说教或者请家长只能造成学生强烈的反感情绪, 形成学生逆其道而行之, 出现更为剧烈的“网瘾”。教师应利用有效资源和教师个人的特有魅力, 让学生产生潜默化的影响, 逐步接受社会文化和道德规范。
(2) 创设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
分析学生上网的原因, 无所事事、心灵空虚者居多, 教师应在了解形成原因的基础上, 争取与学校一道创建良好的校园氛围, 同时争取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并与之建立稳定的联系, 为学生创造课外实践的环境,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因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不能单纯靠书本, 要靠各种文化的综合力量, 来促进德育教育的开展, 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周末假期的上街义务服务、校内的文体活动、团的活动、知识趣味赛、朗诵比赛等, 丰富学生业余生活, 吸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形成健康的校园环境, 使校园主体文化影响和压制学生的亚文化。
(3) 提高学生自我控制力, 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生控制力掌握在学生手中, 教师一方面要加强管理, 另一方面要采用暗示和激励方式, 如让学生把名言警句或教师的要求牢记在心, 每当出现想上网念头, 强迫自己不要冲动, 或采用学生之间的监督, 逐步增强学生的自制力, 然后制定自我学习目标, 通过自我管理的方式, 自觉养成自身控制的良好习惯。对“网瘾”学生, 教师要以平静心态对待, 在要求学生的同时, 认真倾听学生的思想感情, 深入学生心灵, 切忌把学生一棍子打死, 给学生戴上“死不悔改”帽子。
总之, 对待“网络”学生, 教师要调整心态, 改变教育方式, 加强沟通, 既不能过于严厉, 也不过于迁就, 给他们一定空间, 这些学生是会逐步从网络世界中转变过来的。
创造合力,挽救网瘾学生 篇2
1 背景资料
李强(化名),男,16岁。重点中学高一学生,身体健康。父母是国家公务员,亲子关系融洽。
2 班主任介绍
刚上高一时,李强的成绩在班里处于中等水平,人际关系正常。高二刚开学,他在课堂上要么发呆,要么睡觉,慢慢地索性连作业也不交了。老师询问“为什么”,他总是支支吾吾,好象有什么隐情不便直接表白。与家长取得联系后,家长反映孩子最近一段时间“身体状况不太好,有时夜里胸闷、憋气,睡眠质量较差”。于是老师提醒家长关注孩子的身体,不要过于劳累,等身体恢复后再抓学习不迟。可是期中考试后,孩子的身体状况并没有明显好转,各科老师都反映他经常在课堂上犯困,总成绩很快落到全班倒数第一。
3 家长叙述
暑期期间,我们工作忙顾不上照顾孩子,他几乎天天玩游戏,一个月的电话费能达到二千多元!提醒、批评全不管用。开学后,因为家长坚决不允许在家上网,他就在放学后约初中同学泡网吧。父母非常焦虑,经常是下班后,到一个个网吧去找他,生拉硬拽地一起回家。现在把家长已拖得精疲力尽。
二、原因分析
尽管媒体报道中关于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的例子很多,但当这种现象出现在我的学生身上时,我并没有把它简单化处理,而是认真分析其原因并寻找理论依据,以便为他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
(一)理论支点——生态系统理论
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其中儿童最为熟悉的是“微系统”,这是个人在环境中直接体验着的环境。最典型的微系统是由父母和儿童组成的家庭,以及由教师和同伴组成的学校。
儿童生态的另一个水平是中间系统,指儿童直接参与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例如,家庭环境质量可能会影响到儿童在学校中的自信心和同伴关系。
儿童生态环境的第三个水平是外层系统。它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个人有着影响的环境。例如,父母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况会影响他们在家中的行为,并因此影响到父母对儿童的抚养质量。
儿童生态系统的最后一个水平是宏系统,指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的组织或意识形态。
生态学模型启发我们:对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或称问题)的分析不应仅停留在微系统上,而应从各系统的相互联系中考察。
(二)针对本个案的原因分析
1 内因
作为一名高中生,李强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外界的认可。这种需要暂时不能从学业成绩上得到满足,他需要在学业之外找到信心的支点。而设计精巧的网络游戏恰恰抓住了孩子的这一特点:每过一关,他都能体验到一种成就感。尽管是虚幻的,但也总能带来暂时的快乐。加之李强本身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因此很容易受到网络的诱惑。
2 外因
首先是家庭微系统的教育缺失。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内心需求没有敏感的捕捉和关注,亲子交流缺乏,家长没有拓展孩子的余暇生活,造成孩子精神世界比较空虚,把上网当成唯一的娱乐手段。在得知孩子沉迷网络后,家长采取了简单的压制、批评等方法,显然都没有奏效。
其次是中间系统沟通不畅。在孩子暑期上网已经非常严重的情况下,家长碍于情面,没有及时将实际情况告诉老师,而是帮孩子隐瞒,谎称身体不适,使孩子上网行为愈演愈烈。等到家长也无法容忍、不允许孩子在家里上网时,仍然没有主动跟老师沟通形成教育的合力,而宁愿每天奔波于网吧之间,重复着“寻找——苦劝——强硬带回家——第二天再找……”的恶性循环。
第三,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的不良影响。比如,受网瘾较大的同龄人影响、社区缺少青少年活动的空间、缺乏适合青少年年龄特点的活动等。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辅导过程
(一)认知疏导
为了帮助他,班主任与他分析网瘾的危害,希望他在思想认识上首先戒除网瘾。这种平心静气的交流效果不错,有一段时间他主动请班主任收藏网线,帮助他强行克制上网的念头。但是到了寒假他又天天吵着上网,甚至拿补课的钱去网吧。
李强的家长向戒网瘾专家求助,但孩子不愿配合。
(二)间接书信交流,沟通亲子感情
在一次题为“面对一次生命,你想说些什么?”的生命教育主题班会上,李强的父亲以家长的身份给全班同学写了一封感人肺腑的信。在信里,父亲把许多想对李强说的话用对待全班同学的语气说了出来,使李强受到很大触动。在发表感言时,他激动地表达了自己渴望珍惜生命、提高自我控制力的愿望。
(三)以师生之情、同学之情加以感化
在他生病住院时,班主任亲自去看望他,给他带好吃的,为他补课;同时动员同学通过电话、手机短信与他沟通,用积极、正向的言语关心他、鼓励他,让他体会集体的温暖,并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出于对老师同学的感激,他很长一段时间都没去网吧。
(四)转换环境,重塑心灵
通过上述努力,李强上网的次数明显减少了,跟家长的冲突也少了。这种种可喜的变化令老师、家长和同学振奋不已。但是,初中的网友见他上网少了,干脆追到现实生活中来找他。每次跟网友接触后,李强的思想总会产生较大的波动,给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措施带来很大的障碍。
要想控制这些孩子不接触李强是很难的。彻底的解决办法只有——换环境。于是父母借工作变动的机会在高二结束后带孩子去了国外。
(五)持续地付出,等待孩子转变
父母出国后,整日为他操劳,从生活、语言、学习等各个方面全身心地帮助他。最明显的是父亲,出国前还是黑黑的头发,一副中年人的模样。可是出国后,由于自己工作上需要适应,再加上照顾李强,他的头发、眉毛都白了!一次,父亲开车带他外出,他无意中注意到了父亲的满头白发。这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就是自己尚在中年的父亲吗?怎么头发全白了?好像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那一刻,他从心底感受到了亲情的力量,为自己糊涂的行为懊悔不已,终于自发地摆脱了网瘾的困扰。
四、辅导效果与反思
李强出国逐渐适应后,还给全班同学发来邮件,祝愿同学考上理想的大学,告诫大家远离网络游戏,一定不要对不起自己的父母!他父母也打电话告诉班主任,李强已经成功地戒除了网瘾,现在正在努力补习英文和文化课。
这个学生的转化过程给了我很多启示。
第一,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老师、家长、学生应该是一个互动的三角,三方只有坦率沟通,形成合力,才能及时了解学生最真实的心理状况,为学生提供科学及时的帮助。
第二,在信息社会,家长应该引导孩子科学上网,对于孩子查阅资料、偶尔聊天等行为,横加指责往往并不能奏效。应跟孩子约定时间,引导其自我管理,并及时奖励孩子的进步。
第三,如果由于家庭关怀缺失、学业压力过重造成学生心理失衡、依靠网络游戏排解不良情绪的现象,老师和家长应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制订科学的矫正策略,必要时请专家予以指导。尤其是家长,需要平衡事业发展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不要以孩子的幸福和前途换取自己事业的成功,应该倾注在孩子身上的精力和情感不要挪作他用。
戒除学生网瘾的策略 篇3
一、五类学生容易得网瘾
第一种:学习失败的孩子。由于家长、教师对孩子的期望过于单一, 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为孩子成就感的惟一来源, 一旦学习失败, 孩子们会产生很强的挫败感。但是在网上, 他们很容易体验成功:网络游戏中闯过任何一关, 都可以得到“回报”, 这种成就感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体验到的。
第二种:学习特别好的学生。不少本来学习好的学生在升入更好的学校后, 无法再保持原有的名次和位置, 他们对“努力学习”的目的产生了怀疑。按照教师和父母的逻辑, 学习是为了“上大学—找到好工作—挣钱”, 当他们失去了为“名次”、“位置”等学习的内在动力后, 无法认同教师和父母的逻辑。于是, 一些人开始迷恋网络。其实, 造成这些孩子依赖网络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第三种:人际关系不好的孩子。许多学生虽然成绩不错, 可是性格内向、猜忌心强, 而且小心眼, 碰到问题没能得到及时解决就沉迷于网络, 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第四种: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孩子。随着离婚率、犯罪率升高等社会问题的增多, 社会上的“问题家庭”也在增多, 这些孩子通常在家里得不到温暖。但是在网络上, 他们提出的任何一点小小的请求都会得到不少人的帮助。现实生活和虚拟社会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反差, 很容易让“问题家庭”的孩子“躲”进网络。
第五种:自制力弱的孩子。不少上网成瘾者都有这个问题, 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 也不想这样下去, 但是一接触电脑就情不自禁。这是典型的自我控制力不强。
二、家长要学会弹性引导
家长在孩子的“脱瘾”过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必须打破原来一味打骂埋怨或者放纵溺爱的传统做法。家长应该定期与孩子交流, 创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环境, 满足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游戏等方面的需求。家长们要更新观念, 提高对网络时代的认识, 不能因网吧出了几起事故就谈网色变, 不让孩子上网。
家长要学会上网, 若不懂网络, 就不能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督促孩子健康上网。应该注意发现孩子上网时碰到的问题, 及时与其交流, 一起制定有利的措施并共同解决。同时家长还可以在电脑上设置防火墙, 防止孩子受到不良文化和信息的影响。
家长要善用网络, 当好孩子的引路人, 要引导孩子选择有利于他们成才的网站。
家长要适时监督, 把握孩子在家上网或去网吧的质、量、度。孩子自制力差, 综合判断能力较弱, 父母要适时提醒, 适当督促孩子上网有度, 并郑重告诉孩子不要浏览色情网站。
家长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治疗知识。很多家长面对子女网络成瘾, 往往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哭诉, 最终束手无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确面对, 并用适当方法去改变孩子, 转移孩子的兴趣, 帮助他们走出网络成瘾这个迷阵。一味溺爱、放纵, 最终导致孩子性格不成熟, 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差, 使孩子不能合理应对外界事物;要么对孩子严加看管, 甚至将其关在家里, 不能出门。一旦孩子网络成瘾, 便恨得咬牙切齿。这些对孩子的错误教育方式, 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高危因素。事实上, 对孩子施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是改变网络成瘾问题的关键。善于“弹性说服”, 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 了解孩子的需要, 切忌危言耸听。家长强化鼓励孩子的长处, 必要时可暗示不足之处;让孩子独立承担家务劳动, 并长期坚持;经常与孩子共同完成其力所能及的工作;遇事征求孩子的意见, 并采纳合理的建议;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 及时协助孩子调整心理状态。
间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带孩子出去旅游, 这样既能开拓孩子的眼界, 又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
家长在社区中, 还可以联合其他家庭, 在小区中营造健康的文化交流环境。在学校不能控制的业余时间, 可在社区的帮助下, 组织孩子搞些有益的网络竞赛, 宣传网络技能, 通过家庭的比赛和交流, 引导孩子怎样正常使用网络。
三、家长对网瘾认识的误区
误区一:认为“网瘾”不是病, 把孩子对网络的痴迷单纯地当作一种心理问题, 认为不用治疗。
纠正方法:网络成瘾和吸毒、酗酒一样, 表现为孩子如果不上网就会浑身难受。戒除“网瘾”是要通过有效的药物和心理配合治疗。
误区二:认为“网瘾”戒了就好了, 不会再复发了。
纠正方法:在戒除“网瘾”的过程中, 有些孩子表现为不配合, 出现反复。家长要督促孩子在戒除“网瘾”之前最好不要碰电脑。这里有个间隔期。网络成瘾后一定要有一个真正的隔离期, 这个时间有的需一个星期, 有的需一个月。要遵循教育规律, 不断尝试采用各种办法, 耐心地打开孩子心中的一个个死结, 最终使孩子彻底戒除“网瘾”。
四、典型案例
案例1:家长李先生一到暑假就坐立不安, 因为放假时, 上职高的儿子强强每天总是喜欢玩会电脑。为了防止儿子染上“网瘾”, 李先生从孩子坐在电脑前就开始紧张不已, 一直在房间内走来走去, 对孩子啰嗦不断, 后来在电脑上设置了密码, 甚至拔掉了网线。强强非常气愤, 经常偷偷跑到外面的网吧去上网。
分析:其实孩子每天上网不超过2小时, 就不能算是“网瘾”, 家长大可不必过于紧张。对此不应该制止, 反倒应该鼓励, 因为网络上一些先进的资讯, 恰恰是对孩子十分有帮助的。
建议:首先家长应该对“网瘾”有正确和科学的了解, 不要对孩子正常的上网活动横加阻挠, 其次要把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因为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仅不能正确引导孩子, 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 自我意识正在增强, 无端的指责会造成孩子的逆反情绪。
案例2:今年高二的李莉 (化名) 喜欢上网和网友聊天, 倾诉心事, 每个星期只上两次, 时间都不超过2个小时。但是李莉妈妈特别担心她在网上“遇到坏人”, 李莉一上网打开QQ开始聊天, 妈妈的唠叨也随之而来, 李莉经常是忍无可忍。久而久之, 李莉和妈妈之间的话越来越少, 孩子在家里也变得很冷淡。
分析:现在,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 孩子上网聊天, 只要是在正常的范围内, 不影响学习和生活, 都可以视作是一种正常的需要。而且孩子在网络上正常交友, 对于收集信息、宣泄情绪都是有帮助的。
建议:家长应该理解孩子, 不要无端地指责, 更不要与孩子形成情绪上的对立, 应该正常地引导孩子健康地使用网络, 利用网络聊天中有利的因素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家长也可以适当地与孩子共同学习使用网络, 这样既可以亲身体验网络, 又可以找到与孩子的共同语言, 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摘要:未来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界, 学生作为21世纪的主人, 掌握相关的网络知识十分必要。然而, 网络又是繁杂的“社会”, 为此, 学生上网要防止网上不良倾向的侵害, 认识网络的危害性, 掌握好网络这把双刃剑, 特别是要注意上网综合症, 俗称网瘾的发生。
一个网瘾学生的365天 篇4
——题记
这是多年以前,一段难以忘怀的人生经历。
第1天
我第一次当班主任,作为一名“新兵”,虽然经过了诸多的无奈、彷徨,甚至是失望,但总算比较顺利地送走了第一届学生。
新学期伊始,我接手了一个新班。当我站在教室门口迎接学生的到来时,看着那一个个笑靥如花的面庞,我不禁有一丝窃喜:这应该是一个班风正、学风浓的班级!
我憧憬着,这个班级将成为我梦想实现的地方。
师生见面会上,学生一一自我介绍,教室里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突然,一阵刺耳的鼾声响起,同学们的目光齐刷刷投向了墙角。我循声望去,只见坐在墙角的那个男孩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我走到他桌前,晃了晃他,他只是微微睁开眼斜视了我一下,就又闭上了眼睛……
下课后,同事告诉我,那个男孩叫小宇,痴迷网络已经不能自拔。同事哀叹:其实小宇曾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好可惜!同事还“善意”地提醒我,不要在小宇身上再多费心思了,没用,只要把他送毕业就好了。
“难道真要放弃小宇?”那天晚上,躺在床上的我,内心五味杂陈,理智告诉我:绝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第5天
周六晚上,我决定对小宇进行一次家访。
刚开口聊起小宇,小宇的妈妈双眼就已噙满了泪水。她告诉我,以前每天都是爸爸陪小宇上学、放学、写作业、玩耍,自从三年前小宇爸爸遇车祸成为植物人后,一向性格开朗的小宇就变得沉默寡言。从那时起,他便走进了网络世界。
临别前,小宇的妈妈声音哽咽地说:“拜托您了!救救他吧!”
第30天
小宇之所以沉迷于网络,或许与缺少了父亲的陪伴有着必然关系。缺少了父亲的陪伴,也就等于失去了父爱。那么,他到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去寻找心灵的栖息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是一节体育课,同学们陆续向操场跑去。当我走进教室巡视的时候,发现小宇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我想,他肯定又熬夜上网了!“下雨了!下雨了!”我大声喊着向他走去。“骗人!哪下雨了?”他醒后揉揉睡眼,生气地说。
我坐到小宇的左边,说:“听说你喜欢打篮球,这节课我们出去打上一场如何?”
“好!”小宇从座位上站起来,我顺势把右手搭在了他的肩上:“先去书亭坐坐,陪刘老师聊聊天好吗?”他点点头,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坐在石桌旁,我给小宇讲述了自己初中时代因迷恋武侠小说而经常逃学、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的故事。我告诉他,幸好班主任张老师及时对我进行了教育,使我很快回归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我注意到小宇在听故事时,嘴角不时地抽动一下……
篮球场上,我和小宇分到了一组。我刻意把球多次传给他,他因此不停地奔跑着,临下课时已是大汗淋漓。比赛结束后,他瘫坐在篮球架下,我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此后的一段时间,放学路上,我陪伴小宇边走边聊;课间十分钟,我和小宇促膝谈心;体育课上,我和小宇结伴奔跑……
第56天
我又早早来到教室,出乎我的意料,教室里只有坐在墙角里的小宇。只见他在低头画着什么,我看到“生日快乐”四个红色大字。原来他在制作生日贺卡。我没有打扰他,便悄悄走开了。
第二节课是我的语文课。和往常一样,第一节课下课铃声刚过,我就向教室走去,打算提前告诉小宇,周末带他逛一次书店。还没等我喊出他的名字,他就跑到了我跟前,大声地说:“祝刘老师生日快乐!”说着,他把一张贺卡递给了我。“刘老师,今天是您的生日,借着这个机会,能让我叫您一声‘爸爸吗?我从您的身上看到了老爸当年的影子……”看着贺卡上的字,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因为,我知道这是小宇发自内心的话。
第112天
教导主任告诉我,信息技术杨老师因外出学习请假,下一周由我临时代课。
“何不让小宇做一次计算机老师?因为这是他的强项!”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小宇的时候,他有些愕然,更有些兴奋。小宇告诉我,他爸爸曾做过9年的代课教师,没有出车祸之前,经常告诉他长大后一定做一名教师。他还向我道出了一个隐藏在心底的秘密:三年来,每次看到病床上的爸爸那痛苦的表情时,他心中的“教师梦”就变得更加强烈。他还说,在他的心底一直坚信,如果能实现爸爸的夙愿,一定能减轻爸爸卧床的痛苦。
第119天
一周来,小宇曾多次主动问我这地方该怎么讲,那地方该如何处理。我鼓励他:“放开手脚干!你作为电脑高手,课堂上一定能成为一个称职的‘老师!”
上午第四节课,小宇自信满满地站在了讲台上,看不出有丝毫的胆怯。而我坐在了他的座位上,做起了“学生”。他讲授的是一节实践操作课——表格的制作。当他抛出“word如何增加或减少行距”这个问题时,对于没有任何操作经验的学生们来说,确实无从回答。课堂气氛凝固了,小宇也有些不知所措。就在大家面面相觑时,我举起了手,从而消除了课堂上的尴尬。
那天晚上,妻女入睡后,我打开QQ,一个QQ头像不停地闪动着,我急忙双击打开,看到了小宇的留言:
“刘老师,非常感谢您让我做了一次‘教师,过了一把‘教师瘾。今天晚上回到家后,我贴在爸爸的耳边,向他讲述了今天做教师的经历,爸爸一向痛苦的表情第一次变成了甜蜜的微笑。我向您保证,今天是我最后一次沉浸在网络世界里。其实,我已经两周没有上网了!我只想借最后一次上网的机会感谢您半年来为我的无私付出,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看到这儿,我的鼻子一酸,泪水不知不觉流进了嘴角。顷刻间,半年来的苦与累也烟消云散。
我迅速打下了一行字:“老师期待你以后的精彩!”
第365天
其实,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的职责是匡扶、是抚慰、是陪伴。
回顾陪伴小宇走过的365个日日夜夜,我欣慰的是,他从一个被前任老师列入“后进生黑名单”的网瘾学生,变成了一个上进的优秀学生。后来中考时,他以班级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一所重点高中。
我想,学生在与教师共处的短暂时光里,心灵得以陶冶,灵魂得以净化,舒展自己的美丽身姿,成为最好的自己。这难道不是学生在学校里应得的最“安全”的成长吗?
这令人难忘的365天,不仅成就了小宇的梦想,更开启了我的梦想之门。直到今天,我仍不敢说自己是个好教师,但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在用心做教师。
后记:
后来,小宇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教师编制,成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他打电话告诉我,每天下班后,他都要贴在爸爸的耳边说说自己和学生之间的故事。去年五一前夕,他卧床十多年的爸爸,竟然能下床走路了。
大学生网瘾现象 篇5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沉迷,互联网
互联网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其便捷性、交互性、丰富性、广域性带来了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极大地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力军, 通过了互联网获得了宽阔的视野、知识面以及交往空间, 然而, 一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 花费大量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 在大学宿舍, 常见的景象是“人手一台电脑, 上网直到天明”。一些同学形成“网瘾”, 这不仅给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还易导致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等严重后果。现阶段, 如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上网观念, 减轻乃至消除网络的负面效应, 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大学生“网瘾”的成因
(一) 社会因素。
一个社会互联网运行的客观状况构成了网络运行大背景, 社会背景对社会中每个成员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选择有着潜在的规定性和制约性。目前, 我国网络管理的方式方法、技术手段、范围等都相对落后于互联网形势发展状况, 网络管理和网络运行状况存在着一些漏洞和弊端, 为大学生沉迷网络、形成“网瘾”提供了可乘之机。一方面, 对于网吧的管理尚显力度不足。在城市、乡村的许多角落, 都有非法网吧生存的踪迹, 这些“黑网吧”的网页不仅可以方便链接到传播不良信息如色情、暴力、赌博、犯罪的网站, 而且上网人员极其复杂, 是治安和刑事案件发案率最高最频繁的地方之一。而网吧的经营者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纵容和包庇各种违规、违法行为, 提供“一条龙”服务, 上网人员吃住都可在网吧进行, 这也为管理部门增加了工作难度。另一方面, 对网络信息的管理仍存在漏洞。从社会教育和意识形态角度来讲, 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 会对社会的稳定和人类的发展造成阻碍,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 受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 容易导致大学生不良心理和不良行为的产生。而通过非法信息技术手段盗取个人信息、诈骗等犯罪行为的获利性, 也诱使大学生沉迷与网络违法犯罪, 黑客、病毒、人肉搜索、“某某门”频发, 对社会和个人生活产生了巨大危害。
(二) 家庭因素。
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这一虚拟世界, 可以从家庭中找到其根源。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类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上述五种需要按照次序依次满足, 当下一级需要获得满足之后, 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行动的动力。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逐步成熟, 满足了生理、安全需要后, 自然要追求社会交往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包括对亲情、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要, 尊重需要指获得自尊心和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的需要。在一些大学生的家庭, 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很难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共同语言, 缺乏对子女的引导, 子女与父母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 很难从家庭获得情感的慰藉, 得不到应有的关怀、理解、信任和尊重。与此同时, 网络以其高度的开放性、娱乐性、交互性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信息多样化的世界, 在这个虚拟世界, 交友、网络游戏、看电影、参与网络自组织等活动, 满足了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需要和获得群体认可、尊重的需要。因而, 一批大学生沉迷网络, 形成“网瘾”与家庭因素密不可分。
(三) 学校因素。
学校是受教育者接受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身心教育的专门机构, 学校决定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方向、深度和广度。大学灵活松散的管理体制和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给刚从高中繁重学习压力中解脱的大学生自主安排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大学采取学分制, 绝大部分大学生只要考试及格就可以拿到顺利毕业, 拿到学位证书, 学校对大学生课余的活动无明确的管理和引导, 而大学生普遍缺乏自制力和远大的学习生活目标, 对如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行为和时间往往缺乏理性的选择和控制, 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围绕着网络进行的, 从获取知识到交朋友, 一切都依赖于网络。
(四) 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学生多数处于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 在这个阶段, 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 基本具备了成年人的各种生理功能, 但其心理发展却并未成熟, 身心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他们是一群正在成长的青年, 是一个其内心体验极其微妙的群体, 急于去了解世界, 把握外部环境。因处于这一特殊的年龄阶段,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 价值判断力和抵制诱惑、拒绝不良影响的能力还很薄弱。网络的开放性和隐蔽性不单给大学生带来一个信息缤纷的世界, 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文化垃圾, 这些文化垃圾诸如赌博、色情、网络游戏等对青少年有巨大的诱惑力, 使之沉湎其中, 不能自拔。
二、针对大学生“网瘾”的干预对策
(一) 加强网络先进文化建设。
国家和政府应在全社会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 形成有利的外部大环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去覆盖网络阵地, 实现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 需要政府的教育、文化等部门进行网络文化的调查研究, 发现新现象, 研究新问题, 为网络先进文化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另外, 网站是重要的思想宣传阵地, 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这一战线, 用新进的文化去占领, 用科学健康的内容去影响青年人。当前, 应加快建成一支网络先进文化建设的队伍, 大力创建宣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站, 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净化了的文化大背景。
(二) 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引领作用。
将高校辅导员、团学干部、“两课教师”、党员学生团结起来, 组成一支专职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网络的法律知识教育, 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宣传道德自律、文明上网, 在校园内传播健康网络文化。同时, 加强对有“网瘾”的大学生的教育和疏导, 帮助他们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和生活习惯, 提高大学生的自制力, 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 帮助其走出“网瘾”的泥潭。
(三) 家庭作用。
家庭是大学生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 家庭教育在培养人这一复杂而细致的工作中不可或缺。良好的家庭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顺利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接轨, 并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防止和杜绝大学生“网瘾”现象, 应发挥家庭教育的奠基作用。首先, 家长应注重子女坚强意志力的养成, 经常给子女提出锻炼意志力的任务和要求。其次, 全方位营造家庭道德教育的环境, 父母应以身作则, 及时发现子女道德困惑, 并适时给予引导, 同时结合适当的奖惩措施, 有的放矢地进行道德教育。最后, 引导子女产生情感认同, 在家庭生活中, 要关心爱护子女, 用真挚的情感感染子女, 考虑到大学生子女的年龄特点, 父母应注意教育的方式, 用热情洋溢、乐观开朗的教诲, 而不是易激怒孩子的语言。家庭中父母关注他们的需要, 聆听他们的想法, 使大学生乐意与父母经常沟通, 获得情感帮助和认同, 从而避免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沉迷于网络世界。
(四) 大学生加强自身修炼。
网络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以游戏和视听功能为主的娱乐功能可能使部分学生身陷其中不能自拔。这迫切需要大学生自身加强修炼, 培养自制力, 树立远大的学习、生活目标, 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 能够寻找合适途径找到自我, 而不要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者发泄消极情绪的工具。大学生应寻求合适的途径来充实自身精神生活, 如体育运动、参与社团等作为代替上网的业余爱好。
(五) 推进网络法制化建设。
目前, 网络犯罪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社会公共安全问题, 迫切需要政府投入极大关注, 通过国家立法制定严格健全的法规、政策, 并设立专业机构, 管理各种网络行为, 解决网络纠纷, 保护合法的网络活动, 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我国的网络立法还处于起步阶段, 网络法制化的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强网络法制化建设, 客观上为大学生上网确立和活动准则和安全行为界限, 这也是保证大学生健康上网的根本举措。
三、结语
大学生网瘾的成因及对策探究 篇6
一、网瘾的内涵及危害
(一) 网瘾的概念。
“网瘾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 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 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网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由北京军区总医院制订的我国首个《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2008年11月8日在京通过专家论证, 网络成瘾正式被纳入精神疾病范畴。”而其中大学生在网瘾人群中占有很高的比重。网瘾的主要类型:网络聊天成瘾, 网络游戏成瘾, 上网浏览不良信息成瘾等。
(二) 网瘾的危害。
1.网瘾危害身体健康, 容易导致人格异化。
长期上网沉湎于网络游戏的孩子其智力会受到很大影响, 甚至导致智商下降到正常孩子的标准水平线以下。同时, 网瘾还会使人的人格、心理受到影响, 容易导致人格异化, 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容易兴奋、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 有一些人甚至由于无法自我控制, 导致功能紊乱, 心里错位, 脱离现实, 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严重者会走上自杀, 犯罪的道路。另外由于上网时人是不说话的, 长时间不说话、不交流容易导致自闭症。
2.网瘾容易导致犯罪, 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危害。
网络成瘾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网瘾患者会淡化虚拟与现实的差异, 误认为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 网瘾对社会的危害甚至超过了“海洛因成瘾”, 因此被人们称为“电子海洛因”。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提供的数据中国80%的青少年犯罪与网瘾有关, 20%的网瘾少年有违法犯罪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是无能力支付上网费用从而导致诈骗、偷、抢等犯罪行为, 网络游戏中的色情、暴力等场面容易诱发犯罪等。
二、大学生网瘾的成因分析
(一) 从大学生自身分析。
1.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是缺乏理性的价值体系。大学生处于青春期, 思想不稳定, 几乎没有形成成熟的价值体系, 对于信息真伪、好坏的辨别能力较差。大多数网瘾成性者没有理想追求, 缺乏一个好的人生规划, 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另外大学生热情、好动, 对新事物充满好奇, 喜欢追求刺激, 网络的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这种心理, 以至于使一些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二是大学生心理不成熟。心理脆弱使得他们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 遇到问题就想要逃避, 抵抗挫折能力较差, 另外, 很多网瘾患者性格敏感, 孤僻又自傲, 人际关系紧张, 在现实世界无法满足他们时, 他们就把自己寄托在虚拟世界当中, 享受虚拟世界带来的快感。三是大学生自控能力差。由于青少年大学生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 自控能力较差, 在虚拟世界各种诱惑之下, 容易迷茫, 导致对现实世界不感兴趣。四是大学生的开拓精神不足。很多大学生网瘾患者都不能够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 没有目标和理想, 缺乏积极进取, 开拓创新的精神。
2.大学生的人格特点。
所谓人格有健康和非健康之分, “有研究显示, 有网瘾倾向的个体常常是孤僻和抑郁的, 有相当一部分上网成瘾者在此之前已有其他心理障碍, 特别是抑郁症和焦虑症。”所以说异常的行为来源于异常的人格特质, 病态的人格素质是网络成瘾的根本原因。
(二) 从客观角度分析。
1.网络本身的虚拟激励。
网络本身具有很强的虚拟性、隐蔽性和交互性, 可以使人们无压力地相互认识和倾诉, 无论是聊天室、网络游戏, 还是QQ、BBS, 都能让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获得心理的满足, 从而能够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完成现实世界中永远都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2.家庭因素。
一些孩子染上网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情感缺失, 单亲家庭以及缺乏父母照顾的学生, 染上网瘾的几率更大。这说明家庭因素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家庭不和谐, 长期缺乏父母关爱, 或者与父母长期缺少沟通, 容易使孩子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从而使其更加容易沉迷于网络。
3.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 大学生在大量汲取新信息的同时, 一些不良的文化, 负面价值观也同样混杂其中, 如一些色情信息、暴力游戏等, 不断给大学生新的刺激, 使其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4.学校因素。
学校课余活动贫乏, 学生课外活动场所较少, 从而使一些学生产生一种错觉, 除了上网, 无事可做。
三、网瘾的治理对策
大学生网瘾治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需要网瘾患者、家庭、社会、学校各个方面的努力。要做好这个工作, 需要统筹规划, 各个部门都要给予帮助。
(一) 积极调整心理状态, 形成健康的人格品性。
大学生网瘾患者可以通过合理情绪疗法, 调整心理状态, 调节自己的行为。“所谓情绪疗法根本的内涵是指合理调节自己情绪, 多和同学沟通, 与他人多交流。平时多培养自己的兴趣, 例如, 看看电影, 出去郊游, 户外运动, 用另一个适合自己的项目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取代网瘾。”网瘾并不可怕, 要对自己有信心, 要有一个积极的策略来应对。大学时代是人生中最灿烂的时光, 在这个时候, 要树立好人生目标, 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 每天对自己说要完成什么, 还有多少没有完成, 其目的是逐步减少上网时间, 用自己新的行为来取代网瘾的诱惑, 利用合理情绪调节自己的行为, 尤其是在现实当中遇到困难, 或有不如意时, 要对自己有信心, 提高自我效能。同时, 要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遇到心理困惑时要积极地进行心理疏导, 健康的人格是走出网瘾困境的有力武器。
(二) 家庭教育帮助。
根除网瘾并不是一纸禁令就能解决的,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家长在此期间的配合。家庭作为教育的开始, 对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要与孩子多沟通,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做到心中有数。对待网瘾患者, 要合理引导, 比如通过网络游戏可以想到计算机软件, 通过网络聊天可以想到通讯理论等, 从而使其更加深入体会网络的实质, 抵制网络的诱惑。
(三) 学校应多方面管理及引导。
学校一是要严格管理制度, 规范学生文明上网, 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发挥学生特长, 鼓励学生发明创造, 转移学生对网络的注意力, 例如多举办一些比赛, 或者在老师的指点下, 做一些小课题。二是树立良好的学风,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学生开拓视野, 树立榜样。三是对一些性格孤僻、行为异常的学生, 学校应该多加关注, 及时了解其行为动向, 在学习和生活中尽量帮助他们。通过学校的规范管理, 使得学生行为有规律, 这对预防和戒除网瘾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 加强社会的监督。
网络上各种信息良莠不齐, 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来说是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技术、法律等各种手段, 对网络信息进行合理引导和监督, 例如一些游戏开发公司可以减少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色情部分, 开发绿色游戏, 多做公益宣传。
四、结语
总之, 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在网络使用过程中我们要进行合理引导。对于网瘾学生, 我们要促进他们生动、活泼地发展, 有效地帮助他们逐步走出虚拟空间, 回归真实生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及, 随之而来的网瘾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尤其是大学生网瘾患者的比重不断增加。本文通过对网瘾概念及危害的阐述, 对大学生网瘾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怎样戒除网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瘾,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马庆国.网瘾概念的定义与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 2006
[2].方芳.网络成瘾被纳入精神疾病[N].北京日报, 2008
大学生网瘾现象 篇7
一、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心理因素分析
网络成瘾, 又称网络成瘾综合症, 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种生理性不适。根据马斯洛的理论, 人具有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的需要, 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因其时空无局限、角色自主、交往去生理化和行为去抑制化等特点, 轻而易举地就可以满足大学生上述各层次的心理需求。故而, 个别大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染上网瘾。
1.网络的去生理化特点对生理需求的满足。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 网民以电子为媒介, 以纯文本的方式参与交流, 由于看不到对方的表情, 也很少听到对方的声音, 在交往中不会在乎对方的年龄、性格、气质、形象、地位等身体方面的外在因素。网络上的场景、各种社会线索远比现实生活场景要简单得多, 交流者只需注意交流的内容, 而根本无需关注个体的生理、心理状况, 这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 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2.网络的隐匿性使网络行为更有安全感。
网络生活中, 网民以独特的网络角色在网络世界中穿行, 与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用真名说假话”所不同的是, 网络中尽可以用假名说真话、乱说话, 网络的这种隐匿性无意中放大了网民的情绪和行为, 使网民更有安全感。
3.网络创造了广泛的交往环境。
在网上, 一个人可以与很多人进行交流, 尤其对于平时性格比较内向、缺少关爱的大学生, 在网上可以交到很多朋友, 充分满足其交友的需要。如果遇到困难, 还会有很多人献计献策, 使他们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体会不到的温暖。
4.在网上寻求互相尊重。
网络上的交往多用纯文本进行, 没有现实生活中的约束和限制, 每一个人的地位是平等的, 不存在等级的高低、身份的贵贱、财富的多寡, 人与人之间更容易得到相互尊重和认可。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相互尊重的平台, 使他们了解别人, 并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 寻找爱与被爱、需要和归属。
5.借助网络“自我实现”。
在现实世界里, 成功必须经历漫长的努力过程, 但是在网上, 人们可以在瞬间做到“自我实现”。如在网络游戏中, 人们可以扮演各种角色, 把握角色的命运, 一夜之间就成为“盖世英雄”或“商界奇才”, 因而成为一部分青年人找回自尊、实现人生价值的捷径。
现代心理学和医学研究认为, 瘾是对某一种操作行为不断巩固、强化, 形成习惯并建立条件反射所致。从上网的过程来看, 上网是操作行为, 在网上得到满足是一种强化, 经常上网操作, 多次得到心理满足, 巩固了对上网行为的美好效果, 形成了多次强化, 久之便形成了上网的条件反射, 上网的乐趣不断重复, 对个人也不停地产生新的刺激, 由此不可自拔形成网瘾。
二、大学生网瘾的干预策略
网络成瘾者往往是有些需求或困境在现实中无法解决, 引起心理上的痛苦, 而虚拟的网络世界可以减轻这种心理上的焦虑并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 要解决网瘾问题, 不能简单地对染上网瘾的大学生采取谴责、压制等措施, 而是要针对网瘾者的心理需求, 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1.认知重建和自我质辩法。
首先, 引导他们对网络导致心理问题有所认识, 改变已形成的信念, 如“玩游戏无害”, “没有比上网更刺激的事了”等, 让其充分认识到成瘾后的严重影响;其次, 让病人进行自我辩论, 即让他想象上网成瘾后的种种后果, 如成绩下降、对不起父母等, 在网瘾复发时让“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进行辩论让内心的道德感、责任感与罪恶感和失败感作斗争, 从感情上战胜自己, 痛下戒除网瘾的决心, 增强自己的戒网动机。
2.强化干预法。
强化是使有机体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 可以分为奖励和惩罚两种。在网瘾的干预中, 一方面, 一旦发现成瘾学生有了减少上网的行为时就给与奖励、表扬或肯定性评价;另一方面, 一旦发现上网的时间增加, 立即给予处罚, 可以是物质上的, 如取消他获得他想要的东西的权利等。
3.兴趣替代法。
替代疗法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培养业余兴趣如读书、听音乐、打球、游泳、散步、和朋友逛街等来调整病人紊乱的生活节奏, 重新规范每天的作息时间, 在最易上网的时间安排不同的活动, 让更多有意义的事充实自己的生活, 逐步代替上网成瘾行为。
4.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指采取惩罚性的刺激来减少将要戒除的目标行为, 通过厌恶性条件反射达到病人最终因厌恶而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例如可以采用橡皮圈拉弹法, 让网瘾患者预先在自己手腕上套上一根橡皮筋, 当他准备上网时用力拉弹, 使其产生强烈的疼痛感, 以提醒自己下网。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生活、学习方式, 它的出现和迅猛发展给当代高等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在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技术带给教育的迅捷便利, 推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同时, 更要采取积极措施把网络带给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 促进每一名大学生健康成长。
摘要:网络成瘾综合症作为一个全新的社会问题, 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 并针对形成因素提出合理的干预策略, 以缓解大学生网瘾问题, 使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网瘾,心理因素分析,干预策略
参考文献
[1]冉敏.大学生网络成隐的成因分析及其干预措施[D].四川: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06.
[2]宋宝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1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8:54.
[3]何金彩, 唐闻捷.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1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8:123.
[4]卓明敏.大学生网瘾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9:39-40.
[5]张丽宏, 赵阿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1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8, 8:128.
中职学生计算机网瘾调查 篇8
关键词:网络成瘾,问卷调查,分析,原因,解决
一、调查方案
(一) 调查对象:
重庆机械工业学校二年级的部分学生。发放问卷316份, 收回有效问卷297份。被调查学生年龄在15—18岁之间。其中男生216名, 女生81名。
(二) 调查工具:
采用美国心理学家金伯利·杨 (Kinberly S Young) 教授的测评表与自编问卷相结合的方法。附:调查问卷 (见后)
(三) 调查方法:
采取团体问卷, 以教学班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由教师讲清楚调查意义与目的之后, 随堂通过计算机网络发放试卷, 不计名, 学生完成后通过计算机网络当堂收回。由调查人员统计每位学生得分, 评价网络成瘾情况, 总结学生使用互联网情况, 了解学生关于互联网的真实想法。
(四) 诊断依据:
根据杨教授的诊断方法, 得分5分及以上者即为网络成瘾者。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网络成瘾人数分析。
在收回的297份问卷中, 网络成瘾者为58名, 占19.5%, 此数据明显高于相关文献中报告的普通中学学生的网络成瘾率 (12%) 。
(二) 平均每周上网时间。
我校为封闭式管理, 因此学校上网主要是在周末、业余时间。具体情况请见下表:
(三) 网络成瘾的性别比例。
从调查结果显示, 男生成瘾率为22.69%, 女生成瘾率为10.34%。
(四) 网络成瘾者的心理状态。
42.4%的学生将上网作为摆脱烦恼和缓解不良情绪 (如:紧张、抑郁、无助) 的方法。通过网络将现实生活中的不愉快在虚拟世界中宣泄。
13.3%的学生认为网络可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 可认识新朋友。
(五) 上网内容。
通过调查显示, 学生上网主要在于娱乐, 只有极少数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看新闻、打游戏挣钱。
(六) 上网不良后果。
学生自述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带来的不良后果如下:1、学习成绩下滑;2、生活费不够用;3、减少了真实世界中人与人的交流, 缺乏对现实社会的了解;4、影响视力, 身体缺乏锻炼;5、受到不良网站的毒害, 有暴力倾向。
三、反思
通过深入跟踪调查显示, 通常有网瘾的学生呈两极分化, 一部分学生有明显的反权威意识, 常带有暴力倾向, 在生活中与老师交流常出言不逊, 否认教师的权威形象。此类学生通常性格外向, 善于与人沟通交流, 思维灵活, 但学习成绩不佳。另一部分学生生活中属于沉默寡言型, 他们上网会专注于自己关注的方面, 极端的会在贴吧中发牢骚, 甚至是一些对学校与社会不利的言论。此类学生学习上有钻劲, 学习成绩是否优秀很大程度在于他的自控能力。
四、对策及解决方法
(一) 学校高度重视, 多种方法灵活使用。
学校要重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采取各种方法努力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自控能力, 让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学校可以在《素质教育》课中开展青少年网络危害教育, 可通过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阅读活动、担任社区服务员等多种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逐步正确使用网络。
(二)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忽视。
部分让家长伤透心, 甚至失望灰心的学生来我校就读, 他体会不到成功, 生活中充满着压抑与灰暗, 只好沉迷于网络之中。我校相当多来自农村的孩子的家长在外地打工, 平时对学生疏于精神层面的关心与疏导。在调查中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提到了渴望家长能与自已多沟通, 多给出人生发展的意见。要建立家庭与学校的联动机制, 信息要经常沟通交流。
(三) 加大网吧监管力度。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网吧的监管, 防止末成年人上网, 要对“黑网吧”、“地下网吧”坚决打击。
(四) 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干预。
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心, 迫切需要在学校、社区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让他们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 畅所欲言地将问题在现实社会中得到解决, 而不仅仅是依靠网络来获得另一种满足。在正确的心理干预下让学生们真正做到心理健康。
(五) 加强学生生活费的管理。
在调查中51%的学生认为常常上网花了很多钱, 甚至影响到了一日三餐。有学生在问卷中灰谐地表示“断其粮草”, 让其不能上网。作为住校的封闭管理, 周末以及放假阶段学生的生活费管理需要家长与班主任共同负责。
总之, 青少年还不完全具备灵活运用网络这把“双刃剑”的能力。为了祖国的下一代, 学校、社会、家庭都有责任与义务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而努力。
附调查问卷:
附问卷问答题:
1、请回答你在互联网上主要干什么?
2、你每周在互联网上飘的时间共计是多少?
3、请简述互联网对你的正面影响。
4、请简述互联网对你的负面影响。
5、你认为如何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彩玉, 董晓静, 王青妍, 高贵留中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齐鲁医学杂志;
[2]王建林正确对待学生的网络成瘾现象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3]透视青少年网络成瘾中国教育报;
正确引导学生戒掉网瘾 篇9
一、案例简介
我校地处安庄镇驻地,镇上开有几家网吧。班上的孟某、李某和冯某等几名学生家里有电脑且经常上网。自从上了初中以后,迷恋上了网络游戏进而常常因为考试成绩的下降而遭致家长的责骂。由于住校,每周才回家一次,便利用课外活动和晚休时间到网吧上网,为此我频频与学生家长联系,反映其在校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很不端正,经常在外上网,甚至上课的时候无精打采,提不起学习兴趣,也常常白天旷课在宿舍睡觉,并且屡教不改.
二、对案例进行的分析
在这些学生的眼中,认为学习是被动、烦恼的事。学习负担、频繁的考试、艰苦紧张的学习生活都带来了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状态。而电脑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络游戏中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且学生的自制力又较弱。究其原因:
1.学校的因素。初三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初一、二年级的学生重一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其它方面的素质,这种对学生能力的错误评价也使学生颇为不满。有的教师仅仅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学生的平时表现不好便全盘否定他们的能力,公然歧视他们。没有哪个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因为他是个独立的人。不管有没有被师长当一个独立的人看,他是个有着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感知的情绪情感的人。人在社会上是需要得到认同和尊重的,这样他才会有归宿感,有群体感,有不孤单,有不恐惧被抛弃,有不对抗被抛弃的感觉。人总是在有意无意中对抗被抛弃的感觉,这时一旦他其他方面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认同,他会很快沉迷其中。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最好的忘记被抛弃感觉的介体就是网络,网络也是唾手可得的最方便最包容自己的介体。沉迷于网络的学生是很可怜的,自己想做个好孩子,但又不知道怎么样有效解决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在家父母不理解自己,在学校也得不到尊重。沉迷于网络的孩子都有个特点就是聪明,聪明的人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也有更高的认同和尊重的需求。
2.家庭环境的因素。家庭环境是造成学生有网瘾的重要原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给学生的学习情绪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当孩子学业成绩上的表现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仅仅停留在不停地批评,不断地否定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时候,会导致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不正确的归因,再加上对父母不理解的不满,那么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学生会更为消极对待自己的学习,从而把用在学习上的精力投入到网络游戏中。还有父母都在外打工,为了孩子与自己联系方便给孩子买了手机,为了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愧欠买了电脑,从而为孩子的上网提供了便利。
三、对问题行为的诊断
网络成瘾,学生表现为对学习厌恶反感,经常逃学或旷课,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在本案例中,该学生即使知道学习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他的未来,但是他仍然对学习表现得非常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宁愿承受老师、家长以及其他亲朋好友的责骂,也要逃课去网吧上网。这种行为的直接结果就是学习成绩的急速下降,进行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四、治疗方法
1.让父母应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加强对孩子的精神关怀。
家长应该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所需所想,给孩子以精神上的关怀、理解与安慰。如家长可经常与孩子聊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共同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尊重孩子的认知,满足孩子对精神之爱的需求,减少孩子上网的欲望。
2.积极采取措施转移学生注意力,将学生的求知欲引向正确的轨道。
老师设法引导学生的求知方向。从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特性出发,帮助其树立起远大的目标,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加强其自控力。在班内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活动,让各种学生的特长与兴趣都能得以展现,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只以分数论英雄。有意识的将学生的视线从网络上转移。
3.加强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与控制力。
让学生树立一个坚定正确的奋斗目标,以此为动力培养学生的控制力与忍耐力。加强自身情操的陶冶,对一些生活中的困惑,积极与外部沟通。学生如想上网,可有意识地转移目标,参加一些自己热爱的活动。上网时,应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好奇心和欲望。
4.家庭和学校应进行经常性沟通,建立起有效的监控系统,控制有上网瘾的孩子的作息时间,以此构建一个良好的外部小环境。
高校网瘾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 篇10
关键词:高校,网瘾,体质健康,调查
前言
当前, 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网络, 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 网络就是色彩斑斓的魔方, 新奇且充满诱惑。大学生学习之余空闲时间比较充足, 部分大学生无法抵制网络的吸引力, 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网络上, 形成网络成瘾, 简称“网瘾”。网瘾指每日平均上网时间达到或超过5小时, 持续达到或超过3个月, 另外满足以下条件其中一条: (1) 为达到满足感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 (2) 使用网络的开始、结束及持续时间难以控制, 经多次努力后仍未成功; (3) 固执地使用网络而不顾其明显的危害性后果, 即使知道使用网络的危害仍难以停止; (4) 因使用网络而减少其他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 (5) 将网络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1]网瘾大学生不能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作息, 同时也危害到自身的健康。本文通过对网瘾学生体质健康的调查研究与分析, 试图了解网瘾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和身体形态机能水平, 找出大学生网瘾问题的影响因素, 为帮助网瘾学生戒掉网瘾, 提高身体素质, 改善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广东省韶关学院2013级10个不同院系学生300人, 鉴于本研究特点, 所选研究对象均为非体育专业学生且为男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阅读整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1.2.2 测试法
本研究采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规定的测试方法, 后期测试数据处理过程也是严格按照其评分标准进行界定。测试项目参考《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选取以下六个指标进行研究, 身体形态指标 (身高、体重) 、生理机能肺活量指标 (肺活量、握力) 、身体素质指标 (立定跳远、1000米) 。
1.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美国匹兹堡大学Kimberly·S·Young教授编制的网络成瘾量表, 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权威性。问卷调查一律采用现场发放, 即时填写并现场回收。共发出问卷300份, 回收率100%, 有效率达98%, 满足问卷回收有效性的要求。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对网瘾学生与界定
共统计有效问卷298份, 从统计结果来看, 0-4分的总人数为180人, 为正常人群, 无网络成瘾, 占总调查人数的60.4%, 剩余118人为“网瘾”患者, 其中5-6分为轻度患者, 人数为87人, 7-9分的中度患者, 人数为29人, 得分10分的共2人, 为重度患者, 占总人数的0.6%。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39.6%的大学生患有网瘾, 情况已很不容乐观, 如表1所示。
注:0-4为正常人群, 5-6为轻度网瘾, 7-9为中度网瘾, 10为重度网瘾。
2.2 网瘾学生与非网瘾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为了更好地保证对比测试数据的准确和有效, 各从网瘾和非网瘾群体中随机抽取100名, 组成两个等量样本, 符合统计学要求。
2.2.1 身体形态指标对比结果分析
身高指标是人体纵向发育的反映, 也是人类形态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和身体的骨骼发育的主要形态指标, 可间接反映人体成分。体重是反映学生是营养水平, 体重是否正常, 是超重和肥胖, 还是正常。也反映人体的骨骼肌肉脂肪与内脏器官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 从表2可以看出网瘾与非网瘾群体身高无显著差异 (P>0.05) 。网瘾与非网瘾学生的身高无显著性差异主要原因是青春发育后期, 一旦骨骺部分闭合、骨化结束, 长高的速度就会下降到几乎完全停止。[3]网瘾与非网瘾学生的体重无显著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网瘾与非网瘾学生饮食习惯和用餐份量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营养水平大致相同, 体重方面没有很大的差异。
2.2.2 生理机能指标
肺活量指标是反映的人体的肺通气功能状况的重要指标。[4]握力是反映上肢力量的指标。从表2可以看出网瘾非网瘾肺活量有显著差异 (P<0.01) 。网瘾非网瘾握力指数有显著差异 (P<0.01) 。网瘾与非网瘾学生的肺活量、握力生理机能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 握力指数的差异主要原因缺乏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没有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 网瘾者手指一直在鼠标与键盘上敲。上肢没能都充分的活动开, 未能得到适当的力量训练, 长期如此导致握力指数的下降。肺活量指数的差异主要原是缺少运动锻炼, 肺通气功能状况差, 人体呼吸系统机能下降。
2.2.3 身体素质指标
立定跳远指标是测试学生下肢肌力和身体的项目协调能力, 人体的下肢爆发力和弹跳能力, 也反映了人类的灵巧性。1000米是反映肌体心血管功能的指标。从表2可以看出网瘾与非网瘾学生立定跳远指标有显著差异 (P<0.01) 。网瘾与非网瘾学生的生理机能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 主要原因除了体格体能的遗传因素上存在差异, 还与参与体育锻炼的观念、意识有关。网瘾学生严重缺乏体育锻炼, 引起身体素质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身体的各个肌群, 没得到充分的锻炼, 肌肉的力量就会减弱。身体的协调能力同样也会下降。
2.3 网瘾对体质健康的影响
调查数据显示, 中学时期在应试教育下学习压力繁重, 同时在学校与家庭的监督下, 很少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去上网。大一的学生在多年努力下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后, 由于面对新的环境与不同的教学方式, 大多都会不适应。大学生的空闲时间非常多, 一部分自制能力差的学生会出现学习目标不明确, 容易被网络所吸引, 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上网, 而沉迷于网络中。网瘾学生一旦上网, 少则几个小时, 多则通宵达旦, 甚至有些学生好几天睡不着觉, 吃穿问题也都是草草了事。由于长时间的上网, 加上睡眠时间不足导致大学生生物钟的紊乱。同时缺乏身体锻炼, 从而导致身体的各个方面出现问题, 网瘾大学生会出现睡眠不足、视力减退、头晕、头痛、红眼、流泪、体重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等问题。另外, 在心理健康的问题, 长时间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 会出现如孤僻、紧张、焦虑、抑郁, 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2.3.1 生理机能的影响
长期使用电脑会引起生理机能的影响, 导致人体呼吸机能下降, 肌体摄氧能力和排出废气的能力差, 肺活量指标低 (与正常数值相比) , 体内的氧气供应不够, 机体就无法正常工作。大学生因沉溺于上网不能自拔缺乏休息, 导致脑部氧供应的严重不足, 从而引起诸如失眠、头昏眼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不良反映, 以及情绪低落、思绪迟钝、容易激怒、常感疲乏等, 女性也可能出现如月经不调等现象。
2.3.2 身体素质的影响
网瘾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网瘾学生长期面对电脑, 僵坐不动, 上下都肢无法得到锻炼, 多余能量无法消耗出来, 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 肌肉的力量衰退, 影响到完成动作的灵敏性与速度;第二种, 多余脂肪的积累, 身体笨重, 影响速度、耐力、柔韧等方面。身体的各个肌群没能够充分的活动与拉伸, 缺乏运动锻炼, 久而久之运动能力就下降。长时间上网无论是对上肢力量还是下肢力量都有很大的影响, 如握力指数的下降, 下肢的弹跳爆发力的下降。
2.3.3 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过分沉溺于网络, 使大学生自暴自弃, 耽误学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使自己逐渐脱离现实生活, 在虚幻的网络世界里娱乐自己来打发无聊的时间, 浪费时间导致情绪低落, 没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长此以往, 将无法分辨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 导致心理混乱, 人格扭曲, 形成不健康的人格, 进而迷失自我, 变得冷漠自私、无情, 甚至出现不寻常的行为。网上可以跟陌生人聊得热火朝天, 网下却无法与身边的亲人、朋友沟通交谈, 把自己封闭起来, 少言寡语, 交往圈小, 人际交际冷漠。
3 结论与建议
研究数据表明:1.网瘾对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方面的影响不大。2.网瘾对大学生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根治大学生网瘾需要个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协作。个人方面, 建议网瘾大学生需要正面地认识到个人网络成瘾的这个事实, 才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去治疗。提高个人对不良信息的分析能力, 自觉抵制不良信息能力;家长们要教育孩子正确使用网络, 鼓励他们培养新的爱好, 积极与孩子交流情感, 可以通过假期带孩子去旅游度假转移孩子上网的注意力;学校方面, 规范作息制度管理, 同时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教师多与学生交流, 对学生开展网络教育和网络管理, 使他们达到健康上网, 学习进步的目的;社会方面, 有关各部门积极帮助青年人纠正不良行为与错误的思想。机关部门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互联网的不良信息的监督管理, 构建安全的网络。
参考文献
[1]吕林.青春发育后期人体身高增长的分析与研究[J].2001.54-58.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曾令辉.西部大学生网络主体性调查及其研究[J].2004.5 56-60.高教论坛.
[3]王红岩.网络职业病的症状及预防方法[N].20012.7.科技创新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