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现象

2024-11-07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共9篇)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 篇1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剖析

【摘要】据统计,2009年中国内地有610万的应届毕业生将走向就业市场,而与此相对的是中国的经济形势持续的不景气,萎靡的就业市场能否承载庞大的就业大军。现如今,就业形势遭遇“寒冬”,大批大批的大学生涌入人才市场,他们手里抱着一摞摞的材料,心里怀揣的是坚持四年甚至更久的梦想。然而,迎接他们的是一个又一个“不可能”、“考虑考虑”„„ 其实,这样的局面一向是多方面造成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社会热点;政府;企业;政策;措施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在现在知识化的时代,本科生一抓一大把,研究生毕业当文员,海归回来变“海待”,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变得茫然无措,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担忧。大学毕业后找份工作现在已经变得愈来愈艰难。大学生就业,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快速蹿成了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

1、大学生就业形势

1.1大学毕业生总供给与总需求矛盾依然突出。

近年来,高校大学毕业生供给量不断加大。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仍不会减弱,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但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数量远远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数量【1】。

1.2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1.2.1市场需求与大学专业设置矛盾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不能与企业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以至于蜂拥而上的一些热门专业如今出现人才供给的过剩。

1.2.2区域结构性矛盾非常明显,西部地区供给与需求矛盾较大。

目前,大量大学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却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情况。

1.2.3不同行业与专业就业冷热不均。

目前,毕业生所学专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与国民经济中增长较快的行业和职业相关性越强,就越容易就业。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艺术领域,二是生命科学领域,包括医学、生物和农学专业。同时,低就业率往往和低薪相连。

1.3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当前整个世界经济形势的恶化直接导致了社会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目前企业普遍实行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不少企业甚至停止了招聘【3】。

2、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2.1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2.2 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2.3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2】。

2.4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2.5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2.6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2.7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相对于社会需要比较滞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没能

及时更新,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教材多年未变,专业划分不合理,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对知识传授比较看重,而对能力培养却比较轻视;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钩,造成结构性供求矛盾。高等教育的滞后性和周期长的两个特点确定了其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够,而高校人才预测工作处于探索阶段甚至还没有开始,都造成了高校招生功利性比较明显,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甚至脱节,导致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3、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开始,大学生就业就开始成为难题,年复一年被各界热议。十多年过去了,难题没有缓解,反而越积越重。最近几年,各媒体频繁报道大学生人才招聘会人满为患、水泄不通的场面,以及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案例,给人们留下深刻的感性印象。而政府权威部门所发布的数据,也从理性层面印证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事实。尤其是去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加深,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势更加趋紧。眼下,在签约高峰的秋冬两季过去之后,不少学生还在为何去何从愁眉不展。各方应积极采取措施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

3.1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于近期出台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七项措施,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和教育部制定的扩大就业的相关政策,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第一线工作;支持高校毕业生入伍,投身国防建设;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等

【4】。

3.2省级政府在促进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建立和完善教育部门、劳动就业部门和产业部门统一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加强教育部门、劳动就业部门、科技部门、财政部门的合作,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经费、政策、项目的支持,为高校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

3.3建立和完善全国和区域的人才需求监测预报制度,定期发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状况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服务;注重大学生职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估、职业开发和职业决策。

3.4适应劳动力市场对高等教育各类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多形式、多类型、多层次办学格局;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加快培养经济、社会、文化、国防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农业、资源、能源和环境方面的紧缺人才。”

3.5密切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动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更加多元化,灵活就业、待就业的毕业生数量继续增加。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求职也出现了新的趋势。对于劳动力市场出现的一些新情况需要及时加以研究,以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5】。

3.6从政府角度讲,应当充分认识到高校毕业生在目前仍属稀缺资源这一现实,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不同地区发达程度的差别、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采取的行为,认真研究对策和有效的调控手段,加强宏观管理与指导工作。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并不存在,因此,真正有效的机制是一种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混合机制,那种认为市场经济中政府的“无为”即“有为”的观点,实际上是对市场经济的误解。

3.7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吸纳毕业生的主渠道。尽管目前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对我国企业来讲,抓紧有利时机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合理置换冗员已成为当务之急。

3.8目前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切实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需要塑造自己。同时就业形势的变化使大学生必须更新就业观念,使自己的思想从陈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大胆主动地在社会的大天地里找到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另外,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择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也才能在就业难的形势下使自己处于主动状态【6】。

综上所述,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注意,只要高校,学生和用人单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相互沟通,就能掌握较充分的信息,从而有利于扩大就业量,也减少企业损失,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良性循环,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参考文献】

1、胡斌.《大学生就业问题透视》.人民日报,1999-02-27.2、邱永明.《人才与学历关系的理性思考》.中国大学生就业期刊,2005年第13期

3、盛国林.《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期刊,2005年第14期

4、袁方 姚裕群.《劳动社会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 7月,第148页

5、吕宝云.《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浅析》.大庆石油学院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

6、胡鞍钢 陈永宏 杨韵新《扩大就业,挑战失业》.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 篇2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 在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大学生就业问题均有涉及。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 政府需要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好的环境, 鼓励大学生创业, 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服务。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优化就业创业环境, 以创新引领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 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 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 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 (1)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五代领导集体决心进行新一轮的全面深入的改革, 教育领域的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和对策分析有利于教育领域针对性的改革, 通过针对性的改革,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解决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同样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关注的重点问题, 《决定》指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 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更多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 提高公务员定向招录和事业单位优先招聘比例。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 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 把未就业的纳入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就业准备活动之中, 对有特殊困难的实行全程就业服务。” (2) 在此背景之下, 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供需就业市场供需关系失衡、高校教育体制不合理以及大学生自身问题。

(一) 就业市场供需关系失衡

我国当前的高校教育已从最初的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 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 而市场吸纳高等人才的能力的增加滞后于毕业生人数的增长, 导致了就业市场局部领域内的供大于求。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期内, 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仍会呈增加的趋势, 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 (以下简称GDP) 速降低,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在将来一段时期内, 就业市场中依然会出现区域性的供大于求。大学的不断扩招是导致此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依据经济学理论, 一个国家的GDP总量和其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一定程度上呈正比关系。美国2013年GDP总量为161799.6亿美元, 我国为90386.6亿美元, 美国2014年毕业生人数约为610万, 而我国市场以美国约60%的经济总量需要比美国多容纳100万高校毕业生, 必然会产生就业市场的供大于求现象。

依据郎咸平的“6+1”产业链理论, 在整个产业链中共有7个环节, 分别为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和产品制造, 在7个环节中真正需要高水平人才即大学生的环节为前6个环节, 所需劳动力素质最低的环节为产品制造环节, 而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构成部分即为产品制造环节。我国的产业结构构成中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例如房地产行业、低端制造业、农林业、汽车制造业、电子装配行业等, 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但是大学生不愿意也不适合从事此类行业, 这就导致了我国就业市场中高端人才供大于求、低端劳动力供小于求的不平衡现象。因此, 依照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 市场无法吸纳大量的大学毕业生, 必然会导致高端人才市场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 这也就是为什么农民工的就业情况优于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我国自上世纪末开始的大学扩招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199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仅为108万人, 2014年增加至727万人, 16年间增长近6倍, 相应的我国GDP由1998年的84402.88亿元增加至2013年的568845亿元, 增长6.7倍, 远远滞后于高校毕业生的增长速度。再加上我国近年来由于盲目地投产各种项目, 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 整体经济疲软, 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不足, 进而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二) 高校教育体制不合理

我国高校目前专业开设存在着严重的盲目性, 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在开设专业以及确定招生人数时没有经过严密的市场调研和理性分析, 教育部门也没有对在各个高校之间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导致了各大高校盲目开设热门专业, 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人数, 致使热门专业毕业生大量涌向就业市场, 人们专业沦为冷门专业;对冷门专业的招生人数未能进行合理调整, 导致市场没有需求的专业人才的持续输出, 致使大学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大学的培养体系存在缺陷。目前我国大学对于学生的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大学生毕业之后理论知识丰富, 但是不具备实际操作的技术和能力, 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和适应阶段才能熟练工作, 导致用人单位普遍倾向于招聘具有工作经验的人才, 而对应届毕业生“不感冒”。此外, 我国当前大学严进宽出, 对学生的考量标准低下, 导致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自身要求降低, 失去了努力学习和实践的动力,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质量不满, 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

(三) 大学生自身问题

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存在一定问题, 大学生普遍向往北上广之类的一线城市, 而对在西部和中部地区的二三线城市就业存在歧视的现象, 就业观念比较陈旧, 倾向于城市而疏远农村, 对工作地域、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要求过高, 希望“一步登天”。大学毕业生对于工作岗位的宽度和领域要求过多, 导致了大学生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学生自身素质不高, 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对自身不能严格要求, 缺乏社会实践经历, “读死书, 死读书”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提出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需要从问题的成因入手, 进而解决就业难问题。

(一) 政府——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决定》明确提出, 要优化创业环境,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充足的支持。政府需要为大学生创业清除障碍, 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 创建各种创业基金, 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前往基层和西部就业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为大学生提供各种政府购买岗位;为能力素质过硬的大学生提供畅通的公务员定向招录渠道;为大学生实现多渠道就业提供制度和经济上的保障。

政府需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认真执行和落实各种法律、法规、政策, 加强监督, 建立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 畅通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教育部门需要对各高校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进行严密的市场调研和理性的分析, 对各热门专业的开设和招生人数的确定进行严格的审批, 适当减少部分冷门专业的招生人数, 必要时在部分高校内裁撤部分冷门专业,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毕业生人数。

停止高校扩招的进程, 对本科及研究生实行缩招, 大力支持高职高专的建设, 鼓励学生报考,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迎合市场需求。高校处于理性分析, 倾向于扩大招生规模, 进而增加自身影响力和收入, 教育部门需要对本科和研究生的招生人数进行严格的限制, 裁撤一些列不具备培养人才能力的三本院校, 转型成为高职高专院校,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二) 市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以低端制造业为主体, 总体上比较落后, 生产方式较为粗放, 致使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不高。我国需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这些产业不同于传统制造业, 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为大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市场和择业空间。企业需要掌握产业链中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零售环节, 一方面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 提高其盈利能力, 一方面才能增加市场对于大学生的需求, 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 高校——提高教学质量, 增加实践教育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 缺乏实践能力。高校需要改变目前严进宽出的学生考核模式, 严把出口关, 提高学生素质, 对在校生严格要求, 提高日常考核的难度, 适当降低考核的通过率, 给予学生对自身严格要求的动力。高校需要提高教学质量, 扩大师资队伍, 提高师资质量, 减少学生数量, 减少大班教学, 增加老师和学生一对一授课, 培养优质人才。

高校需要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 增加实践环节在整体考核中所占比重, 增加在校生的社会实践和实习时间以及机会。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种合作, 例如联合培养等项目, 使大学身在校期间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历以及更好地就业前景, 使用人单位得以介入大学生的教育环节, 根据自身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培养, 从而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

(四) 大学生——自身严格要求, 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严格对自身的要求, 努力学习理论知识, 积极进行各种社会实践, 提高自身的理论功底和实际操作能力, 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 使自身能够达到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

大学生需要转变就业观念, 积极投身基层建设和西部建设中去。树立“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的理念, 或者先就业, 后择业, 在就业之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并积累经验, 提升自身素质, 从而谋求更加优越的工作。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解决, 需要各个领域中的单位或个人在党的领导下, 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措施来解决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 关乎着祖国的建设和发展, 关系着国计民生, 需要政府、市场、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协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是长期以来困扰着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重要问题, 是重要民生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由于供需就业市场供需关系失衡、高校教育体制不合理以及大学生自身问题这三个方面导致的。解决问题需要政府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 市场业结构升级换代, 高校提高教学质量, 增加实践教育, 大学生自身严格要求, 转变就业观念。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难

参考文献

[1]马延奇.产业结构转型、专业就够调整与大学生就业促进[J].中国高等教育, 2013 (15) .

[2]闵维方, 蒋承.产业与人力资源结构双调整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一个历史和比较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2 (1) .

[3]卿石松.大学生就业决定因素分析——基于多层模型的方法.人口与经济, 2010 (1) .

[4]胡解旺.大学生就业难:过度教育与教育不足辨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0 (10) .

[5]郭玲霞.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5) .

[6]马恩, 宋爱忠.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变量析评[J].现代教育管理, 2010 (1) .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分析及解决方法 篇3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本文从市场就业环境、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分别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尤其是高校扩招学生涌入就业市场后,无论是政府、社会、学校、还是家长、学生都感到了就业形式的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就其原因及其应采取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从市场就业环境看

(1)毕业生供需矛盾加剧。据教育部统计,随着大学扩招的展开,大学毕业生人数正以每年近百万的数量高速增长。2004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07年已增至495万,2008年达到559万,而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将超过600万。毕业生人数每年的大量增加造成市场供过于求,势必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的“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其一方面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

2.从高校来看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从总量上看,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并不算多,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具体到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来。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一哄而上,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2)高校培养的部分学生质量不过硬。许多高校扩招后学校的各项软、硬件设施都不能满足需要,其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短缺,教师队伍的素质下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只是口头上重视就业指导,导致许多毕业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在求职方法、技巧、何如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3.从用人单位看

(1)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极大的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置换冗员。有的单位在招聘时特别看重工作经验,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招聘后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正常上岗。因此,他们更青睐那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用人单位的这种短期行为,大大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4.从毕业生来看

(1)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和落后的择业观与现实的需求反差太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停留在以前——高薪、大城市、环境优越。大学生的这些就业观念与新形势下的就业需求是极不相称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一部分人找不到相应的工作位。

(2)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欠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希望所招收的大学毕业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交协作能力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能力。而一些学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狭隘,动手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欠佳,适应性不强。社会的期望值与学生自身素质的这一差距也影响着学生的最终就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1)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2)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准确、高效、全面的收集、筛选、分析评估各类信息,实现供需双方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应抓紧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需求信息库,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2.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置换冗员

(1)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高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科研、技术开发的人才,中低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具体使用操作方面的人才。只有合理地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才会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2)要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尽管许多企业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因此,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3.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

(2)加强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择业平台。高校要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咨询、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指导,为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同时,要广开渠道,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充分发挥自身既了解学生,又熟悉用人单位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他们牵线搭桥,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4.毕业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素质

(1)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自觉地通过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毕业生要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

参考文献:

[1]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4(4).

[2]张颖: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报,2004(6).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 篇4

五月,又迎来高校毕业季,求职成了毕业生们最头疼的事。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近700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9万,开创新的纪录。毕业生人数规模上升,但用人单位招聘岗位却一再下降,据对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下降了15%。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了众多高校毕业生无奈却无法回避的问题。媒体甚至戏称今年是“最难就业年”。

今年就业压力的增大,并不是简单的因素造成的。经济增速的放缓,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部分行业就业需求下降;毕业生总量增加,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长期累积并爆发等,都使今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随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一直持续增长,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0%,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到2020年将提高到40%。

相比于大学生面对的就业难问题,部分职业技校毕业的毕业生还没实习,就被用人单位提前“预定”签实习协议,刚入学便定好了“婆家”,就业形势一片大好。“硕士博士满街跑,技工技师无处找”现象越发明显,如今高等院校年年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毕业时竞争压力巨大。而相关技术人才却十分缺乏。

比如CG动画产业,整个产业需求巨大,但人才供应却严重限制了其发展,全国仅8000的从业人员数,根本无法填补CG动画产业上万专业岗位的空白。而虽然全国有上百所高等院校设置了相关的CG动画专业,毕业生空有理论无实际操作能力也同样无法解决CG动画产业的燃眉之渴。唯有从根本上加快职业教育的步伐,加大对职业技术院校的投入,多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才可以缓解中国现在出现的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 论文 篇5

这个题目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现在读大三的我同许多人一样,想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让自己生存下来,有出息。可我知道,今天大学生的价值和以往无法比拟。我们不再是社会精英,不再是上了大学,衣食无忧。我现在甚至在担心我一天三顿饭的花销会不会超支,走出校门后我能不能独立的生存下去,靠自己的能力又怎样回报供我上了十几年学的父母。这些小时候就印刻在心中的豪言壮语,要靠自己在不久后实现,真的是一种极紧迫的危机感。不过我想,写完这篇文章,我会更清楚“我们”的现状,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

我认为,造成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的原因有三:毕业生的供需失衡、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自身的就业观念误区。面对此三方面问题,政府、学校还有我们自身需要共同努力才有可能予以解决。

一、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失衡。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数近年迅猛增长,其直接结果就是目前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近几年,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增劳动力涌入市场,导致大学生供给量增加。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的逐步显现,劳动力的社会实际需求增加缓慢,与过多的新增毕业生的数目相对比,形成相对供需失衡,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困难。

二、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我国高等院校软硬件设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首先是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相对于社会需要比较滞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没能及时更新,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教材多年未变,专业划分不合理,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对知识传授比较看重,而对能力培养却比较轻视;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钩,造成结构性供求矛盾。高等教育的滞后性和周期长的两个特点确定了其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够。其次是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这些都与高校的用人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

三、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误区。

大学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一,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大学毕业生都希望能够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但是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造成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显著增加而西部城市求贤若渴。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更加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其二,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觉得求职时优秀的成绩和评优奖励的证书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不惜通过造假来求得一张证书以骗取企业的青睐,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外,还有诸如就业环境还不够宽松、公平,企业用人方面还存在 许多问题等等。

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政府及时的政策疏导。

针对今年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中央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2009年2月10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通知》明确指出,到城乡基层就业是大方向,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是主渠道,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府应充分发挥在就业方面的职能。就业优先应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办事方针,政策向安排就业倾斜。引导专家对将来的就业形势和需求进行预测,以指导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同时还要通过法律、经济等手段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从而保障就业学生的公平竞争。政府在行动中要有多种措施以应对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

二、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并对市场进行有效引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各层次人才。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课本知识的教授上,更应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各方面能力培养。真正让学生在大学校园中感受到不同于以往教学阶段的校园氛围和校园文化。真正让走出来的大学生理论知识过硬,素质过硬,能力过硬,适应社会各劳动力部门的需求。学校各部门还应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还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就业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使自己能够找到能胜任同时又喜欢的工作。

三、增强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

首先,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并锻炼各方面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在校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其次,大学生要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要树立创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等新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找工作和干事业结合起来,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总之,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因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更加严峻,但同时我们要看到上述各方面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客观影响。只有在政府政策疏引、学校教育培养结构调整、用人单位社会责任的树立、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正确定位等的综合引导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篇6

但之所以说大学生就业难是伪命题,是因为面临就业难题的不仅仅是高校毕业生,各行各业、各类人群都面临着相同的难题。尤其是随着经济增速趋缓,企业提高用工标准成为符合市场规律的必然行为,就业难的情况更为突出,甚至是已就业人口也面临着失业可能。在这种情况下,特意强调大学生就业难,颇有拿大学生说事儿的感觉,这其中深层次原因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大学生群体仍被贴着“天之骄子”的标签。一方面谆谆教诲大学生放下身段、调整心态去适应就业形势,一方面又期待高校毕业生交出不寻常的就业成绩单,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一、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二、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三、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四、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五、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xx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3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六、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七、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八、文科教育质量低下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初探 篇7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大学生的根本权益, 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更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相连, 因此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出了各方面的原因。笔者根据多年从事高等教育的经验对此也进行了理性思考, 得到了一些结论。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

1. 一些地区, 高校盲目扩招, 造成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

近几年国家决定扩招大学生, 无论从眼前解决上大学难和为国家培养足够的急需各类人才的角度, 还是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和国家科学技术水平长远目标来看, 都是一项极其正确的战略决策。

然而, 一项长期而伟大的战略决策的实施是以在认真调研与求证的基础上得出的社会发展与需求的实际情况为前提的。但是目前一些省份, 一些高校仅仅把扩招当成发展地区经济, 当成财政收入的一条捷径, 不顾大学生质量, 盲目扩招, 不仅原有专业扩招, 还快速上马新学科、新专业。这就造成了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 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同时也为社会增加了负担, 为社会和谐发展埋下了隐患。

2. 人们对大学生就业的某些认识存在误区。

“大学生”这一名词, 多少年来一直闪耀着眩目的光芒。大学生在人们眼里一直是“天之骄子”。其主要原因是以前的高等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 大学生占有的社会比例很小, 并且只要你考上大学, 一切都有国家管了, 不仅包分配, 工作待遇也是不错的。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这一切都变了:“精英教育”变成“普及教育”、“统一分配”变成“自主择业”, 这种结果与社会上许多人对高等教育, 对大学生的预期产生了很大的落差, 就难免使这些人对一些正常现象感到不正常, 人为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

3.用人单位的“实用主义人才观”影响大学生就业。大学本科教育从总体上讲是一种未来工程师 (经济师等) 的教育, 即主要是为了毕业后从事教育管理或工程技术工作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 而不是培养应知应会的专业人才。刚毕业的大学生到新工作岗位, 一般都有一段较长时间来适应岗位职责知识技能要求的过程, 但是, 由于他们基础宽厚扎实, 一旦熟悉本岗位工作, 将如虎添翼, 具有一般工作人员无法比拟的发展潜力。他们的工作能力将迅速提高, 而许多用人单位不顾这一客观事实, 从“实用主义”出发, 简单认为大学应届毕业生缺少实践经验, 动手能力较弱, 不愿去培养他们, 只想寻求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 而这些工作人员的工作模式与思维方法已经定型, 很难再有所发展。用人单位的“实用主义”人才观无论是对大学应届毕业生还是对本单位实在是一种“双输”的策略。

李光辉

大学生就业观以及自身素质影响就业, 大学生就业观正确与否与其能否就业密切相关

1.大学生不正确的就业观造成就业难。大学教育不仅要求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 掌握科学文化, 还要求大学生对自身认识的清晰准确, 以及对社会环境的不断深入了解。对自身情况的正确认识与对社会形势的准确判断, 正是形成正确就业观的两个主要因素。

现在一些大学生不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更多的是夸大优点、忽视缺点。对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估计不够, 对就业前景期望过高。到经济发达地区去, 到工资高、待遇好的单位去已成为他们的主要就业目标。

2. 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实际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道德修养的缺陷成为就业绊脚石。

一些大学生入学后“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任何文体活动、社会活动皆不参与, 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极为低下。一些学生受某些社会因素影响, 不认真学习, 只追求自由享乐。更有甚者不加强社会道德修养, 考试作弊、欠贷不还, 诚信丧失。大学生这些素质的匮乏使用人单位不断慨叹, 大学生素质是越来越低了。

大学生“质量”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讲, 本科生就业率是一所大学办学成功与否的一项关键指标, 而一所大学的学科设置、教学内容、大学生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就业。

1.就业难易与专业有关。能否面向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或修订教学内容, 是一所大学办学水平高低的主要表现。当今社会, 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要求高等学校要紧跟时代步伐, 主动适应用人单位需求, 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修订专业教学内容。多年不变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 是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教学水平低、管理水平低的具体体现。

2. 就业难易与教学质量关系密切。

学生综合素质高就容易被用人单位录用, 特别是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更是用人单位选择用人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 学校领导应清醒地认识到, 解决好学生的就业问题, 关键是要狠抓教学质量, 当然,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创建各种就业渠道也很主要。

现在社会各界都认为就业难, 其实只能说是在大城市就业难, 而基层缺乏大量的人才, 全社会各界应该各行其职、各负其责, 为大学生创造就业条件。特别是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学校, 应该下大力气狠抓教学质量, 重视专业设置和调整专业教学内容, 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才是帮助学生就业的最有效方法。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 篇8

关键词:结构;量性;错配;政策

2008年11月19日《齐鲁晚报》在头版头条醒目的位置,标题为《公务员招考人数创新高》,报导中报道了市直机关1.35万个职位引来77.5万人的报考,比上年度多了13万多人。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广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2008年的就业压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一年。根据工商部门报道,2008年上半年中国中小企业因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有670万户关门倒闭,以上的数字还未包括正面临着倒闭或已经倒闭还未到工商部门注销的企业。中国企业同样面临着世界经济萧条的影响,中国的就业压力会更加严峻。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笔者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发表几点看法。

一、市场与就业结构的影响

目前,中国的就业结构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就业结构和匹配还不完全合理。组织化、系统化,还处于断层的状态。特别是高校的专业设置上不尽合理,还不能完全应对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的设置还没有完全走出计划经济的模式,与世界经济接轨。学校里单一的教学模式,书本与现实严重脱钩。没有很好的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缺乏素质教育的手法与力度,也是大学生走上社会,而不被社会马上接受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中国就业量性的现状对就业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为什么就业难,症结又在哪里呢?很少有人对这现状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定性,只是强求于社会的需求量。中国的GDP近几年来都保持在8%以上的发展速度,为什么大学生的就业依旧艰难。

1资源错配的影响,一直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中国的经济从计划到市场的时间很短,中国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有时候很难到位,势必造成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在人为的因素下,片面的流向重型和劳动密集产业,从而忽视了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建立,造成了知识产业的滞后和发展,使大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不甘心到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

2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中国改革开放后,沿海和内陆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差异,自然环境和经济实力的影响,导致了大学生向沿海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倾斜。其实中国的大学生就业,还远远满足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过剩,而是不够。中国的就业压力较集中在北京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带等地,好多大学生不愿选择西部。在一篇报导中报道说:北京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每年吸收了50%以上的大学生就业。那么占87%面积以上的内陆空缺呢,同样是大学生合理选择就业的好机会。中国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的错位,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克服陈旧的就业观念,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十分严峻,困难重重,如何解决和应对这一困难,应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

1克服陈旧的就业观念

中国受计划经济影响,解放后的就业,都是在计划经济保障下完成。吃皇粮,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念,时时刻刻束缚着大学生的思想,特别是对国家公务员、事业编制的单位情有独钟。在机关里,铁饭碗、高福利、待遇高、环境好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必须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上彻底改变。从高瞻远瞩的角度看问题,从中国的30年经济发展和就业变革中,让他们有所认识和了解。中国30年来就业的发展轨迹,从一而终的职业一去不复返了。在拉美和欧洲的发达国家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一等人”,有头脑有能力的人从事于商业发展;“二等人”在机关政府发展。这不能不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和人文理念上,有着本质的差异。现在是经济时代,上层建筑为经济服务。大学生只要你找到了自己的坐标,找对了自己的就业位置,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前途还是宏量的。

2国家出台相关的就业政策

从企业安置上做起,只要是对社会安置比较好的企业,在税收上适当给予顾及和降低税收比率,从真正意义上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国家立法承担社会育人这一义务,保障公民的创业权,解决好结构性就业难这一问题。多多设立大学生就业协会,而不是单纯的人才市场。就业协会开展工作的内容包括:

(1)推荐大学生就业。

(2)定期对大学生培训。

(3)定期让大学生到企业学习。

(4)协调大学生与企业之间棘手问题。

人才市场与就业协会的根本区别为:人才市场只是一个平台,大学生只有选择的权利,没有沟通的机会,所谓了解也只是皮毛。大学生不能从根本上对企业有所了解,到了企业后,在没有适应的情况下被企业辞退了。企业对大学生的了解,也只是档案里文字的东西,至于大学生能否胜任或承担企业里的工作,企业也了解的很少。通过就业协会,可以更多、更彻底的了解大学生,了解企业。定期对话,定期到企业实习。把就业协会当做大学生的“监护人”,时刻对大学生的信息、就业能力有所了解,起到监管的作用,保障大学生的创业权和实习权。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 篇9

现今大学生就业前景

姓名:潘升学号:1101510217

【摘要】当今大学生从乌托邦的理想中醒来,摆在面前的是就业问题。21世纪的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全国各领域的竞争也与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此外,我国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各高校的招生率也日益上升,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再加上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心理压力与自身能力不足,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对于即将就业的我,在就业难的前提下,通过对就业指导课的学习,对今后就业有一些认识。

【关键词】 就业前景提高自我勇于面对

就业前景:

毕业在即,大学生的就业前景问题再次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今年,“难”的似乎已不仅限于大学本专科毕业生了,连硕士生甚至博士生都开始感叹“做毕业生,难啊!”那毕业生就业为什么难呢?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1、大学的不断扩招造成就业难问题更为明显。在科学进步的同时,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也不断提高,这无疑在社会的就业竞争中显得更为突出。然而,随着大学不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走进了大众化阶段,就业难的问题更为明显。

2、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导致就业难度加大。近几年来,一部分具有专业特色的高校和一些工科院校都追求综合发展,学校的热门专业也不断增加,导致这些

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不断加大。

3、薪酬低,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1]据2008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题中,月薪在2000元以上的有67.5%,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毕业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500-1800元/月,显然,大学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说明近几年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薪酬期望值一直没有降低,在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的情况下,大学生如果不及时调整期望值,就业将面临更大的困难,这也就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的问题。

二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因素造成的。首先,诚信问题。许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勤奋刻苦学习,整天游手好闲、打游戏等等,到求职时才发现具备一定的证书、文凭和履历才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此时她们只有投机取巧或造假来欺骗企业的信任,这对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损害。第二,整体素质有下降的趋势。由于近几年高校的扩招,使大学生的思想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加上动手能力差,缺乏实际经验,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第三,自身地位偏高。大学生普遍认为读了大学就应该理所当然地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大学生们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率。

(2)多数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后,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没有面向市场的需求,而是单纯力足于自身师资条件:并且现在的多数大学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的发展,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等;他们没有思考过怎样设置教育内容与方法才能让同学更好地接受知识,轻视对学生的教养和学生知识面的扩展;研究型人才与高级专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不明确;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的机制;各高校的办学水平残差不齐,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不强。在劳动力市场日益扩大、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这些因素越来越制约着毕业生的就业率升高。

(3)教育产业结构与人才社会需求结构的错位,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过剩。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市场需求结构急剧变迁,生产结构的调整日益加快,部分传统生产领域日渐萎缩,许多“夕阳”企业产品过剩,生产急剧缩减甚至关停,很多职业岗位被淘汰了。与此同时,另一部分新兴部门和企业则迅速崛起,相应的岗位也迅速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要求人才结构和质量进而要求教育结构和质量作出积极的相应变化。

(4)大学生及其家长错误的择业观念

第一、择业定位偏差。追求“精英岗位”,无视“大众化岗位”。这种择业定位上的偏差,必然陷入就业难的误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应该面向“大众化岗位”。如果不纠正择业定位上的偏差,那么就难于从择业误区中走出来。第二、缺乏创业精神。国家及各级政府十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多数毕业生满足按部就班,只希望找一个好单位,做一个好员工。缺乏开拓创新胆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没有“自己当老板”的意识,不想自主创业。

三 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1)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2]社会实践活动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它能够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更能锻炼大学生们的意志、品质、能力等方面,同时也是学校向社会、企业推销优秀毕业生的参考。

(2)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培训。各高校配备专业就业指导人员,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列入教学计划中,制定大学阶段性的就业指导方案,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就业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宣传、择业心理调试及择业技能等各个方面指导和培训。有计划地聘请就业辅导专家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让大学生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使他们尽快适应社会需求。

(3)高校应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各高校先要转变观念,调整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与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连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高校应与社会经济实际相结合,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4)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3]当今的大学生,在就业选择的城市上,大部门毕业生的目光依然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东部沿海地区。各高校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到基层、民营、私人企业就业。大学生在就业时要从各角度

来看,不应先看用人单位的工作所在地区或待遇问题,先看是否在工作单位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只有适合自己的岗位,能够发挥优势的岗位才能够让自己成长,成熟地更快。

四 对大学生今后就业的展望

就目前我国现状来看,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庞大的待就业人数、大学生自身的能力不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等都是对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因素。但是,已经回暖的金融危机、国家的经济繁荣、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应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家领导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视又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从目前我国学者们对该领域的研究结果来看, 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并做出了相应的就业指导。有学者指出,[4]就业指导应树立以下几个应有的理念和操作模式:一是就业指导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以平等、互动的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应专业化和专家化;三是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四是就业指导应使大学生构筑职业生涯的四个支柱这四个支柱是学会学习, 学会做事, 学会共生活和学会生存。此外,从高校就业指导的研究方法来看,必须注意贴近社会需要实际,贴近学校实际,贴近学生特征实际。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就业心理、就业趋向对不同类别、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实际进行研究。从研究现状来看, 虽然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由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晚, 所以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不过,就目前的就业现状来看,只要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自身原有能力基础上再从各方面加强职场所需的各种能力,降低自己就业眼光,再在专业人士的就业指导

下就一定能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职业,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并实现自身价值,前途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

[1]姚文峰.浅谈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及对策[N].中国科技博览.2009(1).[2]吴克明,孙百才.对用人单位选择偏好的调查与分析——一个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另解生产力研究.2010(4).[3] 刘桂华.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因分析及应对策略.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上一篇:关于下雪的诗句古诗下一篇:脑筋急转弯:什么山最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