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陪读现象

2024-10-29

大学生陪读现象(共7篇)

大学生陪读现象 篇1

近些年来, 陪读现象在全国范围内蔚然成风。从幼儿园、小学接送, 直到中学大学, 父母陪读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陪读”顾名思义, 专指为数众多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事业, 专职照顾上中小学甚至大学的孩子的生活起居。时下, 我国部分高校刮起了一股家长“陪读”风, 父母们千里迢迢来陪儿女们读大学, 这到底是对还是错?这一“陪读”现象背后有哪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据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统计显示, 我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么多的家庭出现陪读现象。首先, 随着一代“小皇帝”们的长大, 他们进入了大学校门, 这些大学生在家平时养尊处优惯了, 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好日子, 全家人围着他们转, 要什么给什么, 而当他们一旦离开家庭、离开父母、离开习惯的生活所表达出的不习惯和不适应就暴露无遗。而学校集体生活的时效和有序使他们处处表现出某种被动, 无论是学业上生活上, 他们都企求摆脱学校严肃管理的氛围, 去寻找一种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这是导致大学生陪读现象发生最主要的根源。其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 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交往、娱乐的主要手段。但是有许多学生因为其自制能力较差迷恋网络游戏而难以自拔, 荒废了学业。更有甚者在网络中受不良信息的影响而走上犯罪的道路。甚至还有相当比例的父母由于担心子女在学校谈恋爱而耽误学业, 再加上高校管理体制相对高中的宽松性, 也导致了父母陪读热的发生, 担心如果不陪, 可能会导致他们行为失控, 在社会上会变坏。再次, 社会的发展造成的激烈竞争一些父母深切地感受到, 社会竞争激烈, 没有一定的学历和专业技能, 将来难以立足社会。这使他们将所有的心思集中在提高子女的学业成绩上。要为子女提供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 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学习, 家长认为陪读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他们将独生子女视为家庭的未来和希望, 孩子稍有异常就会拨动他们敏感的神经, 陪读即是他们的一种反应。

二、对大学生陪读现象的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愈来愈重视, 除了对子女大方的教育投资外, 越来越多的家长更是身体力行, 加入到“陪读”一族。陪读作为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近几年来愈演愈烈, 有的家长不惜放弃工作, 专职陪读。我们现在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分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也正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教育塑造了学生个体发展的原型。但随着年龄增长, 个体将逐渐走出家庭脱离父母, 通过独立学习和生活以实现向“社会化”的转变。这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必然方向, 也是人社会属性的内在要求。而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 大学教育将扮演重要角色。大学生已步入成年人行列, 理应通过大学教育、社会教育来建构社会化的技能与心理体系, 实现整体的社会化。相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知识与心理结构, 以及大学教育的相对特殊性、优越性及其目标价值, 无论是从高度, 还是从广度, 家庭教育已不适应个体发展的需要。因此, 作为一种另类家庭教育形式, 父母陪读便成了对学校教育过程的过度参与, 导致了学校教育功能的削弱, 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及其社会化发展。父母对子女的过度呵护, 使其由于缺乏社会化训练, 生存生活能力非常欠缺, 当他们涉入一个陌生环境时, 就会感到难以适应、不知所措。同时, “享受孤独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而自觉的行为方式”, 父母陪读进一步造成了大学生以社会参与度为标志的社会责任感的萎缩。从社会学角度来说, 父母的过度庇护致使个体向“社会人”过渡和以及成长遭遇极大障碍。这与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严重不符的。故而, 父母陪读现象折射出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 大学教育对陪读现象的出现负有一定责任。目前, 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 培养人、塑造人的社会化机制并不健全, 甚至有违科学性。从高等教育招生录取体制, 到大学人才培养模式, 再到社会人才选拔制度, 都存在一系列“反公平”、“反教育”、“反科学”问题。具体来说, 在一种不科学的高等教育体制之下, 取得较高的考试分数不仅成为中学通往大学的唯一通道, 而且继续作为大学课程评价和学生发展测量的唯一标准或主要标准。对考试成绩、知识掌握的过度强调, 以及单维的发展评价机制 (总之, 是在应试教育体制的框架下) , 致使学校容易采取不科学的乃至极端的学生激励机制, 如降级、勒令退学, 以及对所谓“问题学生”在观念上的不平等对待。这样的教育观和发展观没有顾及孩子的健康、志趣及发展愿望, 背离了全人发展的教育价值观。而家长则容易从狭隘的发展观 (即迎合当下大学对大学生发展的测量方式) 出发, 从其子女就业、社会竞争等角度考虑, 选择陪读以督促子女提高学业成绩, 便成了一种无奈的选择, 但是如果说陪读让大学生们得到了暂时的安逸, 那么, 他们失去的要多得多, 他们失去的是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 以及对生活本身极为动人的切身感受。而对于那些望子成龙的陪读父母们来说, 最终收获的多数是失望, 很可能带来的是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与市场竞争的严重不适应。所以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 家长要放手让子女脱离家庭教育占主导的局面, 要给孩子独立生活、独立学习和塑造自我社会性的机会, 只有独立才能学会与人相处所需的宽容和忍让, 学会自律和坚强, 从而发展出完善的人格。对学生而言, 必须要通过大学生活学会独立, 学会自我调节。要树立独立自主方能成材的理念。在人类历史上, 那些杰出的人才, 都有很强的独立性。上大学就是一个自我历练的过程, 不光要在知识上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在生活、交往等方面照样要独立面对社会, 我们过去常用“深造”这个词, 也就是要通过这个高等教育的阶段将自己锻炼成人, 在知识结构、精神修养、人生阅历各方面全面地磨砺自己。

综上所述, 高校陪读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 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们应该采取措施, 坚决制止。如果我们爱我们的大学生, 我们就不要抱着他们, 放手让他们去吧。

摘要:大学生陪读正成为一种常见社会现象, 陪读现象在我国愈演愈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这必然有其存在的原因。陪读虽然能给孩子带来一些方便, 但它确实存在许多负面影响, 必须要引起重视, 引发我们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陪读,教育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许湘婷.新课程改革下高师人才培养薄弱环节的调查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 2003, 4 (2) .78~82.

[3].赵慧君, 李春超, 刘辉.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2 (1) .31~33.

[4].王清荣, 余雪松.“陪读”——家庭教育的误区[J].网络财富, 2009. (19) .

[5].张继明, 闫月娇.大学生陪读现象透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9) .

[6].黄淑贞.高校陪读的弊端及对策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 2006, (4) .

大学生陪读现象 篇2

对于父母陪读这种现象,社会上一直众说纷纭。前不久,笔者对部分学生和家长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赞成陪读的占36.7%,反对的占63.3%。赞成者多从为学生减轻压力,帮助他们提高成绩,以利于升学的角度出发。反对者则异口同声地认为,抱着的孩子长不大,必须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

笔者认为,陪读能解一时燃眉之急,但从根本上说陪读不是一种好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复杂的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的原因。这些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 陪读现象的原因

(一) 陪读现象的社会原因:

前些年“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场面已随着近几年来高校的持续扩招大为改观。如今,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9%,一些大城市的高考录取率高达70%以上,高校在校生规模居世界第一。越来越多的人迈入大学门槛,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正由昔日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无疑有助于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

然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态势似乎难以撼动社会积淀已久的传统成才观和用人观。上大学、上名牌大学、上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依然是学生家长们的梦寐以求;分数和升学仍是绝大多数学校、教师手中惟一有效的“指挥棒”;而一些用人单位的门槛也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水涨船高……

深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人们的人才观存在误区,突出表现为成才标准惟一化,把成才与学历文凭等量齐观;成才途径单一化,把上大学、拿高薪作为人生成功的必经之路。

当前,经济社会迅速变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已从昔日的单纯知识型转向知识、能力和人格协调发展的综合素质型。胡锦涛曾在去年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四不唯”人才观,并多次使用“各类人才”的概念,强调“人人都能成才”。

对历经十载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来讲,能考上大学固然很好,但考不上大学也并不意味着成才之路从此断绝。上大学并不是惟一的成才之路。须知,学历文凭之于个人,只是其经过人才生产程序的一个证明,并不能等同于其真正的价值。有学历文凭的人,是否可以被称作人才,关键是看其是否能干事、会干事。人才的存在,本来就是能干事、会干事的人与其他人相比较的结果。

(二)陪读现象的学校原因

1、校的常规管理存在漏洞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的质量整体下降,学生参差不齐,有些住校生在宿舍的活动得不到有效的监控,宿舍管理存在一些误区。随着学校管理模式的改革,逐步实现后勤社会化管理,有些学生也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对待生活老师的管理有应付之嫌。在宿舍熄灯之后,仍有少些同学侃大山,直接影响另一部分同学。甚至溜出去上网吧。

2、 校食堂的伙食成问题

应试教育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学习是第一要务,固然不能图物质享受,但家长、学生认为花了同样的钱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况且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需要加强营养,在生活上给予照顾,陪读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3、 少数学习自觉性的学生

教育不是万能的,学校老师有时也是爱莫能助,在多次教育以后,效果仍不显着,学校老师也没办法,把这个“包袱”丢给家庭。让家长来加强监督和管理。

(三)读现象的家庭原因

现在的大部分家长都认为考大学是孩子的惟一出路。为了能给孩子多一点学习时间,有些家长连叠被子,洗衣服这些事情都代孩子做了。以保证孩子每天就是学、学、学。家长对孩子照顾得太周全了。孩子却肯定有了惰性,还会认为父母能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自然而然的就会缺乏责任感。家长的陪读还有可能与学校的教育产生悖逆。

(四)陪读现象的学生自身原因

1、学生自立自理能力差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却是独身子女,自主能力差,长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独立意识差。

2、 学校的管理

由于升学的压力,各个学校都采取了不同的常规管理措施。由于在校上晚自习的“不自由”、“不习惯”也导致部分学生退宿,自己租房,让父母来陪读。

3、 少数同学的学习习惯差,自觉性差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和在金钱大潮的冲击下,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有些人没有文凭照样赚大钱,对少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一定的冲击。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文化知识毫无兴趣。好逸恶劳,易受社会复杂环境乃至不良风气的影响,沉缅于网吧、游戏机室、吸烟、打架、斗殴、早恋、辜负家长的一片期望,家长陪读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二、 正确看待陪读现象

(一)陪读固然有一定的好处:

有一个农村孩子,现读高中一年级。父母为了让其能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在学校附近找了一间房子,由母亲负责他的吃住。半年来,他在母亲的监护下,进步都很快,现已由往常的中下等成绩变为中上等成绩。成绩的取

得都与母亲的陪读分不开。因为有母亲在校陪读,他能按时吃饱饭,按时作息,特别是农村进县城上学的孩子,双休日不用往返于家校之间,减少了因坐车带来的疲劳,这有利于集中精力温习功课。而且,我们还可以利用双休日到书店、文化场馆博览群书,增长自己的知识。另外陪读也有利于督促学习不自觉的学生和学校共同加强管理。

(二)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现在的大部分家长都认为考大学是孩子惟一的出路。为了能给孩子多一点学习时间,有些家长就选择了陪读。这些家长,连叠被子、洗内衣和袜子这种事情都代孩子做了,以保证孩子每天就是学、学、学。而在笔者看来,这种现象实在是害处多多。首先,家长对孩子照顾得太周全了,对学习有没有帮助很难说,孩子却肯定有了惰性,还会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自然而然的就会缺乏责任感。有报道说某高校一名才华出众的男生,在出国读研时要求带母亲一起去,其原因就是他一直是由母亲陪读的,以至于他到了20多岁还没有洗过袜子,没有了母亲,他到国外根本无法生活。希望家长们能从这件事情中吸取教训。其次家长陪读还可能与学校的教育产生悖逆。因为学校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则会与此矛盾,影响孩子成长。

家长陪读。笔者觉得陪读会带来一些麻烦。首先,陪读就要租房子,而所租的房子一般都比学校宿舍的价格贵得多。其次,父母中至少有一个人得在这儿陪着,这样势必会影响他(她)的工作,给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和一些必要的麻烦。而且,有的同学肯定会因此担心学习学不好,对不起在这儿陪读的父母,在心中形成无形的压力。

中学生活丰富多彩,其中包括宿舍里的集体生活,有家长陪读的学生失去了集体生活的机会,这是非常可惜的。老鹰训练鹰雏飞行,都是狠心地将它推下鹰巢,小鹰雏恐惧地奋力张开翅膀才不会被摔死在悬崖上。而恰恰是张开翅膀的瞬间,小鹰雏体验到了飞翔的快乐。做父母的不妨学学老鹰的教子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自己的事自己做”,这不仅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做一个负责的人。父母把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包揽下来,会让孩子形成错误认识。况且从心理学角度看,高中阶段的.孩子非常渴望独立,父母陪读往往会使他们处于心理冲突和矛盾中,影响成长。

陪读现象反映出的正是普遍存在的“惟成绩论”问题。青少年自立,自强的能力,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有意识地去培养和引导。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呵护有加。只要孩子能读好书,生活上的事务一切都可以代劳,其结果是孩子即使已经长大了还不懂得什么叫生活,不知道怎样生活,乃至于离开了家长就无法生活。在学校里也是一样,老师们迫于升学的压力,很少重视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学生看起来健康,实际上经受不了风霜雨雪。须知子女也好,学生也罢,他们总有一天要离开家庭,独立生活,我们不及时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就会害了他们,使他们不能自立。

另外,还应该培养孩子与别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合作精神,性格开放健全的人。一个良好的集体是最容易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可家长陪读却会造成孩子的离群独处,不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形成。还有,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面对挫折的能力,使他们成为能面对复杂情况的人。而陪读则往往由家长把孩子可能碰到的困难都直接解决了,结果孩子根本感受不到生活的艰辛,将来一旦遇到麻烦就会不知所措。所以,为了孩子,家长还是不要陪读。

总之,权衡利弊,笔者认为陪读是弊大于利。

三、陪读现象的启示

在今天,上大学不是成才的唯一出路,成才的道路是多元的。实践告诉我们:社会不仅需要从大学校门走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同时也需要各种各样具有实际应用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只有不断学习进取,及时更新知识,才会成为有用之才;安于现状,故步自封,尽管昨天还是人才,今天就难说不会遭淘汰。对孩子的教育应把社会需要和个人实际想结合,注重“因材施教”。

在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国。但即使这样,政府机关和企业界对用人的选择并不追求高学历,而是更为讲究实效,更加注重人的能力。英国前首相梅杰只有初中学历,但英国选民并没有因为他学历低就拒选他当首相;比尔?盖茨连大学都没有读完,充其量算是个大学肄业生,但并没能影响他成为世界IT界赫赫有名的重量级人物;德国制成品享誉全球的“秘密武器”,并不是它有多少高级工程师或发明家,而是拥有一大批高素质技术工人。

我国各领域也是“行行出状元”。青岛港码头工人许振超刚参加工作时只有初中文凭,经过30年的苦学苦钻,成为响当当的桥吊专家;上海液压泵厂数控机床调试工李斌原是技校毕业,他通过不懈努力,成长为高技能的专家型人才;张瑞敏仅高中毕业,却创立了海尔这一民族工业品牌;才高小毕业的普通农民王乐毅,通过创新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掀起了种植业的一场革命……他们的成功,可以说是对新的成才观的最好注解。

家长们该放手时就放手!

从陪读现象中窥见到的 篇3

所谓的陪读就是由家长或其他委托人陪伴孩子学习和生活。这是无可厚非的。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日子富裕了,有钱花在孩子身上无疑是正确的。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的夙愿,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所作为呢?这无论是对社会还是每个家庭都是大有益处的。

然而,这一现象又能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呢?同时,又想到了什么呢?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同时又是父母心中的太阳和精神的寄托。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平坦的成才途径是十分正确的。陪读就是能使其更好的成长。于是家长们便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是清其所有扑向教育资源丰富的所在学校去陪读。农村转到城里,城里的由小城市奔向大的城市,逐级向上攀登,一直追寻到家长们能力可及的地方为止。

如果说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孩子找到一个相对好的环境是能够促进其健康发展的。相反,就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这种现象在农村尤其突出。

这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各业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再加上农闲时打些工。农民腰里的钱多了起来。他们很想让自己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可是现在的农村和城里的教育状况相差太大了。农村的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使农村的广大家长们再也不甘愿享受这种落后的教育了。但凡认为自己孩子能有几分才智的。家里稍有些条件的,便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至条件相对好一点的城里去陪读。有的是父母陪读;有的是老爷、姥姥陪,爷爷、奶奶陪读;有的是委托他人陪读。总之是找到了可心的地方再有人陪护就算达到了目的。

这其中有的家长们确实没白费气力,孩子学有所成,考上上较为理想的院校,如愿以偿了。这样的家长虽说费尽了钱财,付出了一定的精力。总算收获了他们想得到的那部分。苦了,累了,值了。相反那些失败者却是人财两空了。收获的只有痛苦和泪水了。李想家里在农村较为富裕。到他这里已是三代单传了。除了父母百般关爱不说,老老、姥爷、爷爷、奶奶更是疼爱得不得了。李想刚上小学就被父母送到了县城读书了。父亲想:自己没有考上大学是当时的农村落后教育环境所造成的。可现在家里条件好,有钱了,一定得给孩子找个好环境让孩子成长。他十分不满当年教他的白老师,教他时竟然将踝骨的踝读成了果。一次他到医院去看医生。明明是踝骨痛,他说成了果骨痛。弄成了大笑话,可现在又轮到白老师教他的儿子了。他无论如何也忍受不了。他一气之下,把儿子送走了。

开始的三年里由姥姥、老爷陪,这其间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上课后班的钱多了一些。后三年是爷爷、奶奶陪的,可到了六年级时,发现李想便开始偷偷上网了。最后竟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了。在这种情况下,李想父母只有亲自陪读了。

上初中后,本想有父母陪读在身边,能使李想有所转变吧!可抵挡不住虚拟网络诱惑的李想竟愈演愈烈。无论自控。经常逃学,甚至是彻夜不归。父母十分痛苦。对其进行了严加管制。相反毫无效果。一下子沉沦的李想使其父母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孩子离家求学兴师动众轰轰烈烈,不但没学到知识,相反恋上网吧。这无论如何也让李想父母没法向旁人交待啊!他们开始放弃了李想,任凭游荡。最终因一次在网吧里斗殴,导致残疾。李想的父母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李想的父亲整天借酒消愁。最后与妻子离婚了。一个好好的家庭就这样因陪读的失败导致破裂,以悲剧结束了。

李想的悲剧谁来负责呢?导致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李想父母想给孩子选个理想的成才环境没有错啊!他们看到了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他们不相信白老师的教学,渴望孩子能在好的环境中成长也没错啊!但作为一个生长在落后农村的孩子,如果不能走出去,那么剩下的只有痛苦面对了。没办法他们只有陪读这条路可走了。

今天的中国日新月异,用一日千里形容她的发展迅速也不过分。天宫一号和神八的成功对接揭示了这一切。农村逐步城镇化的步伐逐渐加快了。农村的路好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这是人们有目共嘱的。可变化不大的是农村的教育。教育教学设施改观不大,最令人担忧的是农村的师资力量,没有大的改观啊!老面孔,教师老龄化,农村中正规大学毕业生少得可怜,甚至是没有。作为农民多么向往自己的孩子也象城里孩子那樣得到那些有朝气有活力。有学识,有知识的教师来培养啊!“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教育要均衡发展,所谓的均衡发展就是教育资源共享。可现在是,一面城里大学生就业难,一面是农村师资不足,走向了两个极端,其实,我们不光要把教育要均衡发展的口号提出来,更重要的是要强化落实,如果说给到农村执教的大学生以更好的待遇,在评职、工资等方面让他们不低于城里甚至超过城里,那么到农村的支教大学生还会少吗?这一调控措施需要我们的教育部门不断强化得以执行。

中小学生陪读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篇4

一、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时下, 陪读现象在我国愈演愈烈, 这必然有其存在的原因, 分析这些林林总总的理由, 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

出于“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心理, 很多家长认为, 如果没有专人打理孩子身边的琐事, 就会使孩子分心, 学习成绩会受到影响。江西南昌周女士就认为, 如果她不给孩子租房陪读的话, 孩子每天上学放学至少有两个小时浪费在路上, 三个月下来, 就要少学习180个小时, 在高考竞争激烈的今天, 这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损失啊[1]。

2. 家长对孩子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的怀疑

当前社会独生子女比较多, 他们从小就得到家里人的过分关爱和呵护, 所以其独立生活呈现脆弱化。部分家长认为, 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 如果不陪可能会导致他们衣食无着, 不能自理。加之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 家长认为子女的自制能力差, 如果不在跟前监督, 很容易陷入网吧或游戏厅中去不能自拔, 最终导致他们行为失控甚至走向社会的对面。所以, 陪读能让子女避免外界干扰。

3. 家长隐性成就观的显性表现

陪读对于家长来说, 他们的心态是既有一种责任感, 又寄予很大期望值。每一个人都有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当自我不能实现时, 便会产生转移。目前的许多中小学生家长, 自己由于错过了许多机会, 所以把自己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希望子女能够实现自己年轻时的理想, 能够出人头地。塑造子女也是自我的继续发展。在华东师大心理系的桑标教授进行的一项关于父母意识的调查分析中发现:有60.6%的父亲和63.3%的母亲都认为子女是自己人生的希望[2]。

4. 家长的不安定感

子女是自己的希望, 要使子女成功必须有100%的保证, 不允许一点点的失败。因为这一个的失败就是全部的失败。独生子女使父母不敢轻易地去尝试孩子的“自由发展”。父母把自己全部的精力, 把家庭的重心, 把整个家族几代人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的身上。父母随子女成绩而产生喜怒哀乐。害怕失败, 担心子女的不安定感使父母全身心地投入陪读。

5. 学校把自己的责任推给了家长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 而家庭是学生生活的场所, 各自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但是, 随着学生的学习任务越来越繁重, 学习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学校就把学生学习的辅导义务推给了家长。学生的成绩牵扯学校的声誉, 学生的成绩更牵扯孩子的将来, 家长也感到责无旁贷, 于是家庭就变成了学校的延续。

6. 其他特殊情况

有些孩子出现严重不良行为, 如抽烟、酗酒、上网等现象严重;经常逃学、旷课等而荒废学业, 家长为了强制监督、有效隔离, 促其成人、成才而选择“陪读”是必要的。一些农村贫困孩子考上离家较远的中学就读时, 家长为了节省开支, 在学校附近租房子边打工边“陪读”, 以助孩子完成学业。另有些孩子由于身体原因 (疾病、虚弱) 需边上学边药疗、食疗等, 家长不得不“陪读”[3]。

二、中小学生陪读现象的利弊分析

该如何应对中小学生陪读现象?我们必须对中学生陪读现象的利弊作出客观的分析和比较。

1. 中小学生陪读的积极意义

(1) 陪读是家长与子女沟通的有效途径

家长陪子女学习, 和他们一同读书, 一起探讨书中的问题, 容易与孩子的思想产生碰撞, 从而产生共同语言, 便于家长更好地走进子女的内心世界, 了解他们的思想、见解、爱好、兴趣、志向等, 使家长能更好地理解孩子, 减少彼此的误会。另外, 陪读还可以促使家长成长。当今社会发展迅猛, 知识更新日新月异, 要求个人在一生中要不断的学习。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 实际上是在和孩子一起成长, 所以陪读不仅是对子女生活上的照料, 更不是监督和督促, 而是和孩子一起学习, 一同进步。

(2) 陪读是一种新型的亲子活动

在我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 由于工作上的需要, 家长往往与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 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少, 彼此间的感情因此受到冲击。但是陪读无疑是一种新型的亲子活动, 是弥补这一缺陷很好的方法。它可以让子女与家长有更多交流的时间, 增进家长对子女的了解, 认识青春期间子女的变化和需要, 从而能够理解孩子, 有效地引导孩子, 以便更好地消除彼此间的代沟, 促进孩子成长、家长进步等。

(3) 陪读可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督促

中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也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 生理和心理上的发育都还不成熟, 所以其自控能力还不强, 极容易受身边不良事件的影响, 家长的陪读从一定程度上能对子女的不良行为和嗜好进行有效的约束并加以积极的引导, 同时孩子在心不在焉时, 在家长的提醒下, 他们能重新进入状态, 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子女的健康成长及学业上的进步。

2. 中小学生陪读的弊端

陪读能产生一定的正面效应, 然而它又是一把双刃剑, 在家长的陪读下, 教育原来应该有的一些功能, 诸如主动、积极地去探究、自控能力的培养等都无从谈起。

(1) 陪读不利于培养子女独立生活的能力

子女在学校接受教育, 不仅仅是学习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陪读弱化了许多子女独立生活的能力, 以及面对人生挫折的应变能力, 陪读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依赖。从心理学角度讲, 当一个人习惯了凡事依靠别人, 那么他就无法从心理上“断奶”[4], 无法自立自强, 遇事优柔寡断, 生活不能自理等, 甚至影响到其他方面。

(2) 不利于培养子女与人交往的能力

家长一旦陪读, 子女必然缺乏与其他同学深入交往的机会, 因为在学校就是专心学习, 回去还要在家长的悉心照顾下继续刻苦学习, 基本上没有时间和同学交流, 长此以往, 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就会受到影响, 不利于养成集体主义的观念, 形成适应环境的能力。学校的集体生活不仅是要让孩子学到文化知识, 同时还要让他们在与同学共同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时所必需的宽容、理解和忍让, 培养团队精神、协作精神, 从而形成适应环境的良好能力。

(3) 不利于子女人格的塑造

“宝剑锋自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高尚品格的形成是需要经历困难和挫折的, 虽然这样说有些偏颇, 但却代表了大多数的情况。如果子女没有脱离家长羽翼的保护, 凡事都会对家长产生依赖心理, 以后走向社会则很难独自经受外界困难的磨砺, 不能形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遇事果断的良好人格品质。

(4) 陪读容易增加子女一定的心理压力

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已经逐渐开始懂得学习的目的性, 学习上努力、自觉, 如果家长常以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和兴趣爱好或事业为代价坚持陪读, 等于给他背上加砖, 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家长的期望值总是很高, 而孩子的学习成绩总有个最高限度, 背着父母过高的期望在拼搏, 一旦达不到父母制订的目标, 会觉得对不起父母, 尤其是性格内向、懂事的孩子会因愧疚而导致诸如焦虑、烦躁、恐慌、自卑、自责等心理疾患, 甚至酿成自杀的悲剧。

(5) 陪读不利于子女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

优秀的学习品质, 应该是能独立完成课业、勤于思考、认真严谨、勇于克服困难、有一定自控力等等。优秀学习品质是学业优秀的必要条件。由于有家长经常在旁边监督指导, 孩子从而养成粗心大意、不愿独立思考、思维萎缩懒惰, 自控力和独立性差等不良习惯。一旦家长放弃陪读以后, 孩子将由于失去了“拐杖”而变得胆怯、被动、无主见、手足无措, 不能独立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

三、对中小学生陪读现象的思考

陪读的学生个体, 并非能全面体现陪读的意义, 也不会集中以上的所有弊端, 个体不同利弊也不同, 必须具体分析。所以我们需要正确地看待陪读现象,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可怕的是用父母的幸福来栽培孩子的幸福。”家长督促孩子学习本无可厚非, 但过度地插手监督容易导致孩子过分依赖, 不利于其能力的发展, 造成分数高的假象。然而, 当前在陪读现象不能阻止的情况下, 我们只能正确认识陪读现象, 走出陪读的误区, 寻求更好的陪读策略, 趋利避害。

1. 陪读是督促而非监管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了错, 譬如精力不集中、作业没做对等, 家长应态度和蔼地加以提醒或批评, 对孩子进行耐心细致的启发和引导, 切忌简单粗暴地斥责, 以免损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陪读过程中家长千万不要急于求成, 指望孩子什么都会, 因为急功近利往往会产生焦躁情绪。而如此的批评训斥只能让孩子产生厌烦和焦虑情绪, 既厌烦了学习, 也厌烦了家长。

2. 陪读既需注重知识进步, 更要注重品德修养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 孩子的知识固然重要, 但孩子的道德品质对其一生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家长在陪读过程中应该放手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注重培养孩子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自强不息的精神;另外, 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 学会与他人团结合作、宽容、忍耐等也显得尤为重要。

3. 陪读要注重子女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一些家长文化程度较高, 辅导孩子没有问题, 但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学习能力、自理自控能力的培养。古人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家长在教孩子知识的同时, 更应注重方法、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能达到独立学习、事半功倍的效果。

4. 陪读方式由包办式转为辅助式

家长对子女的陪读不仅仅体现在陪在孩子身边一起学习, 还表现在“保姆式”的服务, 离家陪读等, 家长独自揽下了除学习之外的一切事情, 甚至有的家长还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无止境的干预, 从而培养出子女在学习生活上的惰性、依赖性。为此, 陪读方式需要由家长包办式转向辅助式, 鼓励子女独立思考, 培养子女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生活的能力, 不要过多干预学校教育过程, 而是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辅相成, 从而端正孩子的学习目的, 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刘丹.中学生陪读现象面面观.江西教育 (管理版) , 2006 (11) .

[2]安秋玲.父母陪读现象的思考.家庭教育指导, 2000 (1) .

[3]李长红.中学生“陪读”现象探析.教学与管理, 2004 (5) .

大学生陪读现象 篇5

本人是学院班学生,按学校“关于学生在校外住宿的有关规定”申请于年月日至年月日在校外住宿,特慎重承诺如下:

1、提供的在校外住宿的证明材料等相关信息真实可靠。

2、保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做与学生身份不符的事,不从事任何损害学校形象的活动,按时到校上课和参加学院的各项活动。

3、学校已经向我详细说明校外住宿可能产生的后果和我本人应承担的责任,我承诺将加强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自我保护。一旦发生各类伤害事故,将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12号)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及其他有关法律的相关规定承担责任,不以任何理由要求学校承担责任。

4、如果我的居住地点发生变化,我将立即向学校报告居住房屋的详细地址、有效联系方式。

以上内容经本人、家长签字后即发生法律效力,对本人产生约束力,本人若有违反本承诺内容的行为,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本承诺书未尽事宜,遵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12号)及其他有关法律的相关规定执行。

中学父母陪读现象引发的思考 篇6

父母陪读这种现象, 社会上一直众说纷纭。笔者认为, 陪读能解一时燃眉之急, 但从根本上说陪读不是一种好现象, 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复杂的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的原因。这些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陪读现象的原因

(一) 学生自身原因。

1. 学生自立自理能力差。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却是独生子女, 自主能力差, 长期过着“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生活, 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 独立意识差。同时由于升学的压力, 各个学校都采取了不同的常规管理措施。

2. 少数同学的学习习惯差, 自觉性差。

当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和在金钱大潮的冲击下, 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 有些人没有文凭照样赚大钱, 对少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一定的冲击。

(二) 家庭原因。

现在的大部分家长都认为考大学是孩子的唯一出路。为了能给孩子多一点学习时间, 有些家长连叠被子, 洗衣服这些事情都代孩子做了。以保证孩子每天就是学、学、学。家长对孩照顾得太周全了。孩子却肯定有了惰性, 还会认为父母能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自然而然的就会缺乏责任感。家长的陪读还有可能与学校的教育产生悖逆。

(三) 学校原因。

1. 校的常规管理存在漏洞。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 生源的质量整体下降, 学生参差不齐, 有些住校生在宿舍的活动得不到有效的监控, 宿舍管理存在一些误区。随着学校管理模式的改革, 逐步实现后勤社会化管理, 有些学生也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人, 对待生活老师的管理有应付之嫌。在宿舍熄灯之后, 仍有少些同学侃大山, 直接影响另一部分同学。甚至溜出去上网吧、包夜。

2. 校食堂的伙食成问题。

应试教育的社会背景下, 学生学习是第一要务, 固然不能图物质享受, 但家长、学生认为花了同样的钱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况且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 需要加强营养, 在生活上给予照顾, 陪读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3. 少数学习自觉性的学生。

教育不是万能的, 学校老师有时也是爱莫能助, 在多次教育以后, 效果仍不显著, 学校老师也没办法, 把这个“包袱”丢给家庭。让家长来加强监督和管理。

(四) 社会原因:

前些年“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场面已随着近几年来高校的持续扩招大为改观。如今,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已达19%, 一些大城市的高考录取率高达70%以上, 高校在校生规模居世界第一。越来越多的人迈入大学门槛, 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正由昔日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无疑有助于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

然而,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态势似乎难以撼动社会积淀已久的传统成才观和用人观。上大学、上名牌大学、上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 依然是学生家长们的梦寐以求;分数和升学仍是绝大多数学校、教师手中唯一有效的“指挥棒”;而一些用人单位的门槛也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水涨船高……

深究其原因, 主要还是人们的人才观存在误区, 突出表现为成才标准唯一化, 把成才与学历文凭等量齐观;成才途径单一化, 把上大学、拿高薪作为人生成功的必经之路。

二、正确看待陪读现象

(一) 陪读固然有一定的好处。

有一个农村孩子, 现读高中一年级。父母为了让其能考上大学, 跳出农门, 在学校附近找了一间房子, 由母亲负责他的吃住。半年来, 他在母亲的监护下, 进步都很快, 现已由往常的中下等成绩变为中上等成绩。成绩的取得都与母亲的陪读分不开。因为有母亲在校陪读, 他能按时吃饱饭, 按时作息, 特别是农村进县城上学的孩子, 双休日不用往返于家校之间, 减少了因坐车带来的疲劳, 这有利于集中精力温习功课。而且, 我们还可以利用双休日到书店、文化场馆博览群书, 增长自己的知识。另外陪读也有利于督促学习不自觉的学生和学校共同加强管理。

(二) 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有报道说某高校一名才华出众的男生, 在出国读研时要求带母亲一起去, 其原因就是他一直是由母亲陪读的, 以至于他到了20多岁还没有洗过袜子, 没有了母亲, 他到国外根本无法生活。希望家长们能从这件事情中吸取教训。家长陪读。笔者觉得这样的陪读是害处多多:

首先, 家长对孩子照顾得太周全了, 对学习有没有帮助很难说, 孩子却肯定有了惰性, 还会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自然而然的就会缺乏责任感。其次家长陪读还可能与学校的教育产生悖逆。因为学校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而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则会与此矛盾, 影响孩子成长。

同时笔者还认为陪读会带来一些麻烦:

首先, 陪读就要租房子, 而所租的房子一般都比学校宿舍的价格贵得多。其次, 父母中至少有一个人得在这儿陪着, 这样势必会影响他 (她) 的工作, 给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和一些必要的麻烦。而且, 有的同学肯定会因此担心学习学不好, 对不起在这儿陪读的父母, 在心中形成无形的压力。

三、陪读现象的启示

陪读现象反映出的正是普遍存在的“惟成绩论”问题。当前, 经济社会迅速变革,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已从昔日的单纯知识型转向知识、能力和人格协调发展的综合素质型。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去年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不唯学历, 不唯职称, 不唯资历, 不唯身份”的“四不唯”人才观, 并多次使用“各类人才”的概念, 强调“人人都能成才”。

在欧美发达国家, 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国。但即使这样, 政府机关和企业界对用人的选择并不追求高学历, 而是更为讲究实效, 更加注重人的能力。

大学生陪读现象 篇7

洛南县灵口镇位于洛南县东部, 距县城45公里, 辖39个村, 224个村民小组, 30 200人,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 620元, 是一个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的贫困山区。全镇有1所初中、10所小学, 在校学生分别为900名和1 800名, 有小学教师125名。每所小学承担4个村、20-40个村民小组孩子上学的任务。除小学所在村的村民外, 在每所小学周边, 均有其他村的学生家长租房, 陪着子女上学。据不完全调查, 全镇有近600名家长常年陪着子女读书, 占农村居民户数的8%-9%个百分点, 其中在灵口镇“陪读”的家长有200多人。

二、原因分析

家长“陪读”的原因, 既有主观方面的, 也有客观方面的。主观上为了子女的全面发展,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以求子女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全面发展。一些家长在比较家庭情况、教育质量, 对比县城、乡镇的开支等情况后, 做出既然“陪读”不如到较好的学校去的选择, 纷纷将子女转到灵口镇上学。还有一些家长为了解决子女读书期间的困难而陪读。家庭条件不允许到镇上上学的, 选择较近的村小学就读, 家长仍然需要“陪读”。

客观上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村内不具备办学条件, 学生无法就近就读。如灵口镇东佛村, 距镇政府11.5公里, 全村人口922人, 2011年春季学期共有小学学龄儿童40名, 其中13名儿童随父母到县城及外地上学, 村内还有27名入学儿童, 且分布在6个年级, 平均每个年级不到5名同学。按师生配置比例, 仅能配备1名教师。在这样的办学条件下, 不可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学校布局调整中将东佛村小学撤并到6公里外的上河村小学, 学生一并转学。

二是学生年龄小、上学距离远。小学一年级入学年龄仅有7岁或8岁, 三年级学生才10岁, 年龄较小, 没有自理能力。寄宿制学校基本上是为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提供寄宿条件, 一到三年级的学生需要由家长承担接送、吃饭、住宿的责任。由于山区居住分散, 小学和幼儿园除本村学生外, 外村的学生家距离学校近的2公里左右, 远的要6-7公里, 甚至10公里。在灵口小学就读的学生家庭离学校10公里左右的是普遍现象;如, 一名二年级学生, 家庭距学校达30公里;一名幼儿, 家庭离学校达11公里。对于8-10岁的孩子, 每天都要翻山越岭, 穿越河谷去上学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 更不要说上幼儿园的幼儿。离开家长的照顾, 学生路途安全、上学时间、吃饭、住宿等等都不能保证, 学生不能自理, 学校承担不了, 家长也不放心, 只有选择“陪读”。

三是学校寄宿条件不能满足需要。灵口小学是该镇的中心小学, 教学设施、教学水平和幼儿园条件相对较好, 成为众多学生选择的“理想”学校, 然而即使这样的理想学校寄宿条件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其他小学的寄宿条件更为困难。灵口小学2010-2011学年, 设有6个幼儿班, 有270名幼儿, 学校不提供住宿;有1-6年级8个教学班, 420名小学生, 来自16个村。虽几经扩建, 目前仍仅能提供100名学生住宿, 不到在校小学生的四分之一;除早餐落实了“蛋奶工程”外, 中午和下午仅能满足200名小学生吃饭, 不到学生的一半, 大部分学生必须在校外食宿, 需要家长“陪读”。

三、陪读方式及带来的影响

“农民陪读”的方式是以牺牲一名劳动力为代价的, 而且“陪读”的人数逐年增长。“陪读”的家长以学生的母亲为主, 年龄35岁以下, 占“陪读”家长的四分之三, 爷爷或奶奶陪读的占四分之一。“陪读”基本上不采取投亲靠友的方式, 绝大多数都是在学校周围租一间房居住, 全天候接送孩子、照顾饮食起居。陪读的时间有的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三年级结束;有的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有的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有两个子女的一陪就是10年。在调查中了解到, 目前“陪读”时间最长的已经9年, 只要选择了“陪读”最短的也需要3年, 上幼儿园的要陪读6年。绝大多数家长表示, 在现在的条件下, 只能继续“陪读”, 时间长短视情况再定。“陪读”的趋势在近两年有了大幅度增长, 据灵口小学校长反映, 申请子女入学而陪读的家长有增无减。

“农民陪读”带来的有利因素是解决了子女上学中的困难问题, 减少了留守儿童的数量。不利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减少了收入, 家庭增收困难。陪读的家长受上课时间的制约, 每天要接送孩子三次、做两顿饭, 一天的时间被隔断为四截, 没有参加其他劳动, 必须靠男劳动力外出打工或家庭收入维持生活。两个劳动力的家庭减少了一名女劳动力就业, 就意味着减少了将近一半的收入来源, 家庭增收难以提高。东佛村27个“陪读”的家长只有3个同丈夫一起从事家庭经营, 24名家长的精力和时间全耗费在陪读上, 没有收入。同时, 一个家庭女的“陪读”, 男的外出打工, 顾了孩子顾不了家里, 顾了打工顾不了田地, 劳动力投入减少, 更谈不上精耕细作, 使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效益降低。还有的家庭将承包地送给他人, 不再种地。可以说, “农民陪读”现象给农民增收带来了新的难题。二是增加了支出。据不完全调查, 在灵口镇陪读的家长有200多人, 每月租房的租金、水电费需要100元, 每个星期回家需要交通费约60元;在镇上比在家中的生活费需要高出150元。测算每个家庭每月因“陪读”需增加支出300元。三是增加了镇中心小学的压力。受择校观念的影响, “陪读”现象逐渐集中到小城镇。灵口小学的学生逐年大幅度增长, 从2006年的200多名学生, 到2011年达到近700名, 这种趋势有增无减, 学校爆满, 教室拥挤, 改善办学条件十分困难。

四、几点建议

“农民陪读”现象已成为令学校、教师、家长乃至基层政府、乡村干部困惑的一个新情况, 很难解决的一个新问题。结合多方面座谈意见, 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 不能逆势而退

在调查中, 有少数家长希望恢复本村的小学, 这种意见是少数, 而且同目前的形势不相符合。当前, 随着农民进城、移民搬迁、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 农民越来越向城镇集中, 农民在村内居住的将逐渐减少, 村内的适龄学生将继续成递减的趋势。形势的变化已不允许再回到原来的一村一校, 甚至一师一校的老路上去, 已经撤并的小学应该坚持不再恢复。

(二) 增强中小学校为学生提供生活服务的功能

增加对农村中小学校的投入, 大力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条件, 扩大学校食堂、宿舍规模, 配备必要的师资力量和辅导员, 增强学校对小学生和幼儿的生活服务功能, 解决学生吃饭、住宿、课外辅导等困难问题, 让更多的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积极创造条件, 为农村小学校配备校车, 接送学生上学。

(三) 均衡学校发展

当前, 在农村小学中,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教学设施和教育质量客观上存在着差别。对此, 应引起高度重视, 努力解决小学教师老龄化、师资薄弱、教学设施同教学任务不适应、跟不上等突出问题, 促进农村小学均衡发展, 引导家长改变择校的观念, 选择就近就读, 使子女上学和生产经营两不误, 减少对乡镇所在小学的压力。

(四) 提高陪读家长的就业能力

基层政府及各部门要将各类技术培训向“陪读”家长倾斜, 多种方式举办培训班或家长学校, 培训实用技术, 增强她们的就业能力。加大政府就业工作力度, 选择适宜“陪读”家长的产业, 充分利用空余时间, 开展家庭式、作坊式的产品加工;积极介绍和寻找适合于女劳动力从事的钟点工、打零工等就业途径, 促进“陪读”家长灵活就业, 增加收入。同时, 大力支持外出农民回乡创业, 从事家庭经营, 增加劳动力投入, 减少劳动力的浪费, 缓解农民增收的难题。

摘要:在破解农民增收困难,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的进程中, 山区农民增收又增添了一道难题:陪子女上学。在洛南县灵口镇, 中小学生家长在学校周边租房居住, 长期照顾子女上学, 基本上脱离农业生产经营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上一篇:质量提示下一篇:中国对外援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