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生沉默现象

2024-06-08

课堂学生沉默现象(精选11篇)

课堂学生沉默现象 篇1

一、学生课堂沉默:日益严重的教育问题

学生课堂沉默, 从理论上讲可以分为积极的课堂沉默和消极的课堂沉默。积极的课堂沉默可以使学生拥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 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自我发展。消极的课堂沉默则恰恰相反, 不但不会活跃课堂气氛, 反而造成课堂“死气沉沉”;不仅无法保证应有的教育教学质量, 而且无法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往往被认为是教育或教学失败的标志。

从已有的调查研究来看, 学生课堂沉默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问题。据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课堂沉默”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统计, 从2000年起, 关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消极沉默的论文大量增加, 即使是2011年截止到8月底, 在上网的28篇文献中, 关于消极的学生课堂沉默的有27篇, 积极的仅有1篇。这不得不引起教育学人的高度关注。

此外, 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严重性不仅仅表现在沉默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 更表现在沉默学生的类型上, 它基本涵盖了整个教育体系:下到小学一年级学生, 上到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并且学生对课堂沉默现象的态度也已见怪不怪, 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不得不让人为青少年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及未来的生活意义感到担忧。

二、学术界的两种代表性解释及其局限性

那么,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学生在课堂中沉默?分析这一问题不单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质量的问题, 同时也是为了学生将来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虽然学生课堂沉默现象日益成为教育学的热点问题, 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种种分析和解释, 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却集中在心理学和社会学这两大学术领域。

1.心理学解释及其局限性

在心理学领域, 认为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即学生自身、教师方面以及课堂环境, 下面我们一一作分析[1]。在学生自身方面, 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影响学生课堂沉默的两个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 沉默的学生往往是自尊心太强而自信心太弱, 这就不免造成学生因害怕回答问题或发表评论等课堂互动中出错误而索性不回答或不发言的局面。在教师方面, 教师的教学风格被认为是影响学生课堂沉默与否的重要原因。根据心理学家布鲁斯·塔克曼所做的教学风格与学生个性发展实验中对教学风格的简单分类, 把教师的教学风格分为高的指导程度和低的指导程度两类。在高指导程度的教学风格下, 学生苦于没有机会, 或者害怕惩罚, 对老师的惧怕而不敢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甚至有疑难也不敢反馈给教师, 所以这种高指导程度的教学风格成为多数学生课堂沉默的直接原因。在课堂环境方面, 莫瑞发现沉默与令人紧张的环境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如果一个班级的课堂气氛是紧张的, 在这种气氛的课堂教学中, 无论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还是学生群体内的交流都会变得小心谨慎, 学生在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评论, 甚至对教师的教学作出反馈时都谨小慎微、唯唯诺诺, 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必然会走向“大多数的沉默”。

以上是心理学领域分别从教师、学生、课堂环境三个大的方面对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所作的研究。应该说, 从实践层面上来讲, 这三方面的原因对于我们认识学生课堂沉默以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避免造成学生课堂沉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是, 对于是何因素影响上述三个方面能够造成学生课堂沉默, 却很少会有涉及, 这三个可以说都是显在的, 与课堂沉默直接相关, 可是造成学生课堂沉默的背后是否会有更加隐蔽的因素, 这是心理学领域研究者没有挖掘出来的。因此, 对于我们真实地对学生课堂沉默进行归因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2. 社会学解释及其局限性

如果说心理学领域对学生课堂沉默的归因有局限的话, 那么社会学领域对学生课堂沉默原因的分析又是如何呢?在这方面, 福柯的知识———权力理论可以说影响最大。福柯认为, 学生之所以会在课堂教学中沉默, 其实是一种“被规训”的结果, 他主要从教室物理环境、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规范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福柯认为, 教室不仅是学校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同时也是教育者对学生实行规训的重要场所。“在18世纪, 开始用‘等级’来规定人在教育制度中的地位分配形式:即学生在课堂、走廊、校园里的座位或位置;每个学生完成每项任务和考试后的名次;学生每周、每月、每年获得的名次、年龄组的序列;依据难度排成的科目序列。在这套强制性序列中, 每个学生依照其年龄、成绩和表现有时处于某一等级, 有时处于另一等级。他不断地在空间系列中移动。有些空间是表示知识和能力的等级‘理念’空间, 有些是表示价值和成绩的物质的大学或教室空间。这是一种经常性变动。人们通过这种变动在由间隔序列划成的空间中替换着位置。”所以, 教室“既像一个学习机器, 又是一个监督、筛选和奖励机器”[2]。如果学生在教室中只是被教师监督的个体, 那么学生在严厉的监督之下会感到压抑与恐惧, 容易造成课堂沉默。

知识社会学认为, 知识内部有着明确的等级差异:精确知识的地位, 尤其是可概括为数字的知识地位最高;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知识的地位高于口述的、民间流传的知识;远离生活的知识即与个人生活距离较远的知识地位高于日常生活中的知识[3]。教师与学生相比, 拥有在课堂教学授受过程中的权威, 对学生进行着知识规训, 比如教师对于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内容的筛选都有绝对的控制权,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被压制, 造成课堂沉默现象的发生。

福柯认为, 规范化裁决就是一种“微观刑罚”, 教室中的规范化裁决可以表现为由教师或学校管理者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评判标准, 他们可以运用惩罚、奖励、批评、肯定等多种方式实施评价, 评价的内容也几乎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种规范化裁决下, 学生“忘却了去‘做’自己的事情或‘成为’自己, 而只是把已由别人做好或可由别人做好的东西视为有价值之物”[4]。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在课堂上自然也就不会有太多的积极性了。

福柯的知识———权力理论对学生课堂沉默原因进行了解释, 而且指出了学生课堂沉默是如何可能的, 让我们不仅注意到心理学领域分析的显在性原因, 同时也认识到其中的内隐性原因, 具有很大的冲击感和启发性。但是,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域, 自然会教导学生学习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以适应社会生活, 可以说有些对学生的“规训”是必不可少的。

三、学生课堂沉默:源于学生教育自由的遮蔽

其实, 无论是在心理学领域还是社会学领域对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分析, 都是在其各自领域内对人的学科假设中进行的, 那么, “人是什么?无疑这是所有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因为其余众多的问题都取决于我们对人性的见解”[5]。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 关涉着人的人生意义与幸福。所以, 对人的认识是分析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根本前提。

对于人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言, 自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许多理论思想家都已经论述过, 缺少了自由, 人就被“异化”成了“奴隶”———“一种会说话的动物”[6]。正如思想家卢梭所言:“一个人抛弃了自由, 便贬低了自己的存在, 抛弃了生命, 便完全消灭了自己的存在。因为任何物质财富都不能抵偿这两种东西, 所以无论以任何代价抛弃生命和自由, 都是既违反自然同时也违反理性的。”[7]因此, 自由是人之所以成人的存在条件, 是人的“类本性”。在两大学术领域的分析中, 无论是教师的教学风格还是学校的规范控制, 虽然两者关注的焦点不同, 但也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都是受压制的, 是不自由的。所以说, 学生课堂沉默源于学生教育自由的遮蔽。

教育自由是通过免除人为的干预, 为学生提供平等、充分的条件, 创造最大的个人精神成长的空间, 使个人享有最大程度的自我创造[8]。教育自由意味着教育不能压制学生的个性自主发展;意味着教育不能干预学生的思想与言论表达;意味着教育不能限制学生的学习自由等。保护和尊重学生自由的教育将为每个学生免除任何的干预、强制和压制, 为他们创造多样的机会和丰富的情境, 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现实学校教育中各种对学生的压制手段 (比如对学生身体规训、权力规范控制等) 都是一种对学生教育自由的剥夺, 是一种限制或抹灭人之为人的反人道主义行为。

四、彰显教育自由:打破学生课堂沉默的必然诉求

自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规定性, 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必要手段;教育自由是“人”在教育中实现完满人生和关涉幸福的保证。教育自由的特质所揭示的是一种美好的应然状态, 但是现实课堂教学中我们却饱受着教育自由缺失带来的学生课堂沉默。为此, 我们有必要通过重建教育自由的特质来阐述课堂教学中应该坚守自由的理念。因此, 彰显教育自由, 是打破学生课堂沉默的必然诉求。

1.课堂中学习自由的实现

学习自由是指学生“具有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学习自由因此包括着学生具有选择教师和课程的自由”[8]。这意味着教育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自由, 学校课程要顺应学生接受知识的自然天性, 教师不应滥用权威过多地进行压制与规训学生。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指出的:“教育应该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 而非强求一律。教育诉诸自由, 而不是人类学上的自然事实, 教育以从自由中不断获取的东西为其内容。如果教育本身变成了权威, 那它就失败了。”[9]

2.课堂中表达自由的保证

如果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仅仅只是实现学习自由, 而对于自己所拥有的思想或者观点无法表达出来, 那么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所实现的学习自由依然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仍然只是一种应然意义上的自由, 因此, 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拥有表达自由。只有学生的表达自由在教育中得到实现, 教育自由才能得到彰显。

3.课堂中个性自由的发挥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自由的实现还是表达自由的应用, 都是学生个性自由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个性自由是指:“教育者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个人发展、创造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的自由。”[8]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自由的一种应然状态, 在实现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自己的意识把自己的内在本性的需要反映出来, 形成意志, 并在自己的活动中将这一意志加以贯彻和实现”。[10]因此, 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自己的个性要求进行发展, 自由地实现或满足自身的思想、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可以自由地发挥、扩展和培养自身的交往、合作和科研等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向前.论课堂沉默.曲阜师范大学, 2005.

[2][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 杨远缨, 译.上海:三联书店, 2001.

[3]刘云衫.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美]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吴康宁, 译.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2.

[5][英]莱斯利·史蒂文森.人性七论.赵汇, 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

[6]石中英.教育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7]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8]金生鈜.论教育自由.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6) .

[9][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10]陈小鸿.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课堂学生沉默现象 篇2

常看到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顶牛,课上不下去,甚至被学生气得从课堂上跑了出来。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因教师对课堂上学生违纪事件处理不当而引起的教学事故、法律纠纷并不鲜见,有的使家、校双方对簿公堂,有的酿成难以挽回的悲剧,给学生、教师以及家庭、学校都造成了本来可以避免的伤害。

首先,教师如何看待课堂上学生的违纪行为。

⒈由于天性使然,学生课堂上犯过在所难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是圣贤也难免犯过,何况十几岁的初中生呢。试想我们自己的孩子有没有犯过错误?我们当老师的在学生时代有没有犯过错误?成人、成师后的我们就从来没有犯过的时候吗?没有犯过错误的人也许有,但一定还没有降临到这个世界上。

⒉学生课堂上犯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不犯过反倒是不正常的。老师心目中班里的好学生,大都是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许多时候真地是一俊遮百丑了;或者是些听话的学生,有些学生的“听话”往往只是在老师面前,在家长面前。有这么一回,课间我到班里答疑,一脚门里、一脚门外便听到一名学生在大声地骂人而且骂得很难听,进了教室一看着实让我吃惊不小,骂人的学生可不是哪个“差生”,而是平时老师的“心尖子”,不仅是“好学生”,而且是好学生的“榜样”。我随口冒出一句:“真没想到××也会骂人?”其实

我这话是多余的,谁不会骂人?是你不会骂人,还是我不会骂人?教化——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所在。如果学生个个天生都是完人了,那么还有立校设师的必要吗?学校和教师的成就体现在哪里?不就主要体现在把一个个自然人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人吗?

⒊学生课堂上犯过,多数情况下是心理问题,而非品行问题。“十个指头不一般齐”,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有的自制力强些,有的差些。不能学生一犯过,做老师的就针扎火燎,上纲上线,劈头盖脸,急风暴雨,不分皂白清红,一闷棍打翻,一板砖拍倒。对个别刺儿头更是愤愤然,欲“除”之而后快,这与法不容,与心何忍?

⒋学生课堂上犯过,是需要外力的帮助才能得以矫正的。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一是不要以为学生犯过后便能自己改过,而使教育方法简单化。学生课堂上犯过后,有的老师问学生“你知道错了吗?”学生答“知道了”,老师便以为问题解决了,就完事大吉了。二是学生课堂上犯过可能有多次反复。有的老师在学生“承认”错误后,还要再问一句“下次再犯怎么办”学生或答“找家长”、“停课”、“处分”,等等。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这种“保证”、“承诺”通常是无效的,许多学生是千锤百炼,屡教屡犯,弄不好还会使学生心理压力过大难以承受而导致过激行为和严重后果。教师要有充分地心理准备,“抓反复,反复抓”是学生教育转化工作的特点之一。

其次,教师如何妥善处理课堂上学生的违纪事件。

⒈管理课堂是每位科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管理课堂”其实质就是“组织教学”,这是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保证。不要以为管理学生、教育学生是班主任的事,是政教处的事,而与己无关,有的科任教师只要学生课堂里犯过,就送交班主任或政教处了事;更不可放任不管,由着学生来,爱乍的乍的,学生你闹你的,老师我讲我的。这是一种渎职行为,这样的老师是不够格的。

⒉冷处理,这是处理学生课堂违纪事件最重要的技巧。学生课堂里犯过,相当一部分老师惯用尖酸刻薄的言语、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处理,有时学生自尊心受挫,对老师的教育无法接受,便采取消极对抗的态度;也不排除个别学生故意找茬儿跟老师作对的情况,致使师生情绪对立,局面僵持,课无法进行下去,预定的教学任务完成不了。老师碍于面子,下不来台,收不了场,气得够呛不说,弄不好还会使威信受损。一气之下,有的老师干脆把学生赶出来课堂,使犯过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留下“管理空白”也就留下了事故隐患,接下来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不出事是侥幸。这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大忌!有的老师说是让学生给气的,实则是面子上挂不住,离开讲台,扔下学生,跑出教室,也就擅离了职守,自觉不自觉中就犯下了一个过失,制造了一个教学事故。课堂上科任老师要做的主要事情是控制局面,稳定秩序,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不能因个别学生的问题,演变成对全班学生的集体“惩罚”;谁的问题就是谁的问题,不要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对于学生课堂上的一般性违纪行为,能在短时间内解决便当堂解决,如果不能三言两语很快解决好,那么就要立马打住,先放

一放,留待课下解决,这样给学生一个台阶下,也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许多犯过的学生,课上、课下的态度截然不同,课上当着同学的面“硬”的学生,课下单独面对老师时便“软”了,前提是老师要循循善诱,真心地为学生好。对于课堂上严重违纪事件,或者学生情绪一时安定不下来,不妨先交到班主任或其他老师手里作一下缓冲,但送政教处一定要慎重。临时接手的老师千万不要激化矛盾,可以做一些教育铺垫工作,开导一下学生,使学生的情绪逐渐平和下来,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过错。请注意:我们每位教师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管住自己的嘴巴,看好自己的手脚,无论怎样,都不能对学生施以体罚、心罚行为;无论怎样,都不要跟学生在课堂上顶牛,形成情绪对立;无论怎样,都不能把学生赶出课堂,制造管理空白,埋下事故隐患。

⒊对课堂上犯过学生的教育要点。实践证明,在课下对课上犯过学生进行教育要比当堂处理的效果好得多,而且课下有充足的时间作保证。要把握住以下几点:

⑴课下一定要及时处理。下课以后,一般情况下任课教师要亲自处理自己课堂上出现的违纪事件,班主任作必要的协助;对于屡教屡犯的学生可以交由班主任处理。充分利用好课间休息时间,争取10分钟内妥善解决,不要留有后遗症。当老师的要练就这种“10分钟内妥善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问题没有解决完毕,也要让学生回到课堂上课。除非事情重大,确需停课处理,但必须由班主任请示学校批准,并要安排好补课事宜。要注意:不经学校允许不得轻易停学生的课,不能把犯过学生撂到那不管不问,不能旁生枝节、没完没了、久拖不决。

课堂学生沉默现象 篇3

【关键词】英语课堂 课堂沉默 研究生 原因

1 引言

21世纪初开始,英语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以往那种外语教师单一“演说”的教学模式,走向一种合作研究的教学模式,强调课堂学生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课堂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师生间的互动。为此,学生课堂沉默现象这一课题近几年来也受到我国外语教学和研究工作者的关注,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多研究只限于大学生、中学生的英语课堂沉默,而有关英语专业研究生课堂沉默的研究寥寥无几。根据作者的课堂观察与参与,发现英语专业研究生课堂沉默现象仍然很严重,师生互动情况也不容乐观。基于此,本文仅从学生的角度分析英语专业研究生保持课堂沉默的因素。并通过问卷的形式,试图从问卷的语料中找出学生保持沉默的原因。

2 课堂沉默的定义

2.1英语课堂沉默的内涵

言语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类交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沉默和言语一样,本质上也是一种符号,可以实现人类的交际。而人们总忽略沉默,认为它是言语的缺乏,阻碍交际的发生,英语课堂是师生双方互动的交流平台,以下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刘向前(2005)在其学位论文中归纳出课堂沉默的内涵: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騰明兰(2009)认为,课堂沉默是指学生个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层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教学内容与要求不关联、不参与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前者从广义出发,站在师生两者的角度,侧重于教育学层面;后者则从狭义出发,处于学生的角度,侧重于心理学层面。本文从狭义出发,认同滕明兰的内涵界定。

2.2英语课堂沉默的类型

根据课堂效应的不同,刘向前(2005)在关于课堂沉默的一项研究中提出了两种表现形式: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积极沉默是学生思考时普遍的和必要的组成部分,是将老师所授知识接受→分析→归纳→运用的必要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多为:(1)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陷入积极思考中的沉默;(2)学生对教师或其他同学的讲述或回答认真去倾听和思考的沉默等。

根据课堂沉默现象,消极沉默又呈现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有些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对教师所讲知识或被动接受或不懂装懂,对课堂提问或不闻不问或不愿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使课堂教学组织活动瘫痪,毫无生气;二是课堂表象上呈现出热烈、活跃、师生配合良好的状态,其实质却是往往有几个特定学生反复发言,其他学生仿佛置身事外,与课堂活动无关,一味沉默(丁晓丽,2008)。

本文中的沉默主要指课堂消极沉默。

3研究方法及对象

本研究采用课堂观察及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语料。根据研究的目而设计题项,在英语专业研二学生中发放了50份问卷进行调查,让学生根据平时上课情况及自身的表现情况,如实回答问卷。并用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分析。

4 问卷的调查与分析

4.1学生因素

4.1.1个性

在调查中发现有59.5%的同学即便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有信心,也不愿意回答问题。只有14.3%的同学对自己英语水平很有信心,而且也会积极回答。在课堂上45.2%的同学不赞成老师的观点,但还是不愿意发言,要自己课后去论证,只有9.5%的同学,无论赞不赞同都会发言。

另外调查结果还表明,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自己害羞,自尊心强,所以不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回答老师的问题。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争抢着回答问题是很幼稚的表现,不愿意出风头,所以在课堂上保持沉默。

4.1.2自信心不足

调查中发现有38.1%的同学认为,有时候会坐在教室的后排或是较偏僻的地方,避免老师提问,特别是自己学得不好的课,会特意那样做;有14%的同学不喜欢回答老师的问题;只有21%的同学尽量靠前做。而在不确定答案时78.6%的同学却不愿意冒险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

由此看来,很大一部分同学对自己的英语能力十分不自信,不敢开口讲英语,更不用说在全班回答问题。而许多学生即使知道答案也不回答,因为缺乏在公众面前讲英语的勇气。

4.2文化因素

当成绩好而且平时比较积极的同学都保持沉默时,有 45.2%的同学选择会发言,但要经过深思熟虑,比较有把握时才说;而有14.3%的同学却不会说,怕说了不对被同学笑。而当老师提问一个问题时,全班同学无人做声,此时只有33.3%的同学认为,只要自己有想法,还是说出来比较好;38.1%的同学认为,打破尴尬的事还是让别人做的好。23.8%的同学却比较看重自己的面子,认为还是自己的面子比较重要。

面子这一问题在中国或许会显得特别重要。课堂上,学生不仅使自己不丢面子,同时也帮助别人避免丢面子。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回答或讨论可能导致自己、同学、老师丢面子,因此在不知自己怎么回答或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持怀疑态度的时候,他们往往用沉默来保全面子。

4.3课堂环境

结合访谈及问卷调查的结果,很多学生表示课堂环境是影响学生发言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多数同学比较倾向积极、轻松的课堂环境。而对于课堂缺少合作、平等的气氛,多数学生的应对之一为保持沉默。所以从学生的角度看,营造一个博采众长、宽松的英语学习课堂氛围,鼓励所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回答教师的提问是非常重要的。

5 总结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的方法,主要从学生的角度调查了英语专业研究生课堂沉默的主要原因。其包括课堂环境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学生缺乏自信心、担心丢面子等。当然,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学生的课堂沉默,而本文主要针对以上几个因素进行分析。英语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用目的语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因此打破课堂的消极沉默是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之一。所以教师应认识到课堂沉默的重要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采取策略,积极预防和应对课堂沉默现象,运用多样的方法,使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尽可能减少消极的课堂沉默。

由于受试人员和样本的数量较小,以上结论的广泛性可能不足,有待于更多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Tsui, A. B. M. Reticence and Anxiety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 In K. M. Bailey and D.Nunan (eds).1996.

[2]Jackson. Reticence in Second Language Case Discussions: Anxiety and Aspirations [J].System. 2002.

[3]丁晓丽. 大学生英语课堂沉默的因素及解决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8(08):94-102.

[4]付春玲. 针对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思考及若干教学建议[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10):157-158.

[5]刘向前. 论课堂沉默[D].曲阜师范大学. 2005.

[6]滕明兰. 大学生课堂沉默的教师因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

[7]王慧杰,李贺伟. 国内英语课堂沉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4):59-63.

浅谈英语专业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 篇4

关键词:英语专业,大学生,沉默

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需要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 利用各种机会来表现、锻炼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 需要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或者阐述自己的意见。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这一点, 但是也有个别学生却存在沉默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不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不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等方面上。

一、英语专业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分析

导致英语专业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 个人因素, 有的大学生本身性格比较内向, 在现实生活当中就不善于与人交流、交往, 尤其是在人多的时候, 对课堂的提问、阅读等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另外, 一些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说缺乏自信, 在人多的时候说话会感到焦虑、紧张, 紧张的情绪让其在表达的时候断断续续, 长此以往就让其对课堂参与失去了信心;此外, 课堂互动、表达等需要较高的英文知识和表达能力作为支撑, 尤其是在涉及到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的时候, 英语专业大学生虽然在词汇、语法等方面有一定的积累, 但是这些有时会也不能满足互动交流的需要, 有一些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觉听不懂老师的语言, 尤其是一些外教的语言, 导致他们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下降, 能力的欠缺是导致课堂沉默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 教师因素,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是有所侧重, 有的教师在生活当中不打愿意与学生沟通和交流, 有的没有为学生创造足够多的锻炼机会, 有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现状和需求, 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等, 这些都会影响到英语专业大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二、英语专业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对策建议

1.主动与这些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对存在课堂沉默现象的大学生, 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可以主动与其交流,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沟通交流不是让其回答问题, 而是像朋友那样进行互动, 谈一些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在课堂交流的时候, 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是这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哪些内容是他们所擅长的, 找到打破沉默的突破口, 引起其逐渐的说出来。在这一要注意一定不要批评学生, 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女生, 她们的心理比较脆弱和敏感,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在沟通交流当中, 对其学习进行引导。比如说有学生本身比较内向, 但是喜欢韩流明星, 教师可以在讲课之余, 与学生进行就韩流明显的一些动态进行互动, 比如说哪个韩星比较帅啊, 哪个韩星主演了什么电视、电影了, 这样的互动对学生本身就是一种锻炼, 教师如果在互动的时候渗透一些语言知识、新的词汇等, 学生会不自觉的学习和接受, 表达能力和欲望也会逐渐加强, 最终让其和普通学生一样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改进教师提问、评价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不要一味的、毫无目的的提问题, 提问应该由一定的策略, 做好提问的设计, 课堂提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提问。提问的问题重要减少封闭式问题, 所谓的封闭式问题实质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问题, 这类问题学生能够回答出来自然不错, 回答不出来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开放式问题, 没有唯一的正确的答案, 每一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思考、认识和理解, 通过语言组织给出他们的答案, 不管是简单的回答, 还是复杂的回答英, 都能获得的回答的机会, 这样的提问才是语专业课堂教学所需要的。

3.构建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是减少课堂沉默现象的一个重要条件,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构建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一方面, 教师要致力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形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在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当中, 听、说、写应该是最重要的环节, 反而词汇、语法知识并不太重要, 因为学生都经过了七八年、甚至更多时间的积累, 在词汇量不存在什么问题, 主要差在表达的准确性、语言习惯和流畅度等方面上, 课堂教学以听、说、写为主, 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 在愿意表达的驱动之下, 与教师、同学交流。要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有的学生之所谓存在沉默的问题, 不是能力、自信心方面的问题, 而是对英语缺乏足够的兴趣, 当初选择这一专业也是倾听家长的安排, 对这类学生应该从培养其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入手, 比如说英语语言能力能够给他带来的荣誉或优势等, 这些要从教学内容上体现出现, 以他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来引导他们打破沉默, 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 课堂沉默现象, 会极大的影响到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成长,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解决好这一问题,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陈晋华.从语用和文化角度对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再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 (03) .

课堂学生沉默现象 篇5

【关键词】三本高校 大学英语 课堂沉默 成因 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三本高校的英语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既通专业又懂英语的应用型人才。但三本高校的英语教学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之一是学生课堂沉默问题。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保持沉默、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现象较为普遍。多数学生沉默不语,缺乏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英语应用能力难以提高。受此影响,教师的情绪受挫,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受损。大学英语课堂沉默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这既影响了英语教师教学活动,也阻碍了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课堂沉默使学生没有机会参与课堂互动活动,这不仅影响了师生交流,同时也阻碍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沉默不仅会导致教师与学生的情绪受挫,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降低,亦不利于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有悖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本质与目标。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而言,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本文重点分析导致大学英语课堂学生沉默现象的原因,并探讨打破课堂沉默的对策。

二、课堂沉默现象的定义

言说是人类日常生活交际活动中使用的最为重要的手段,然而沉默的作用同样不可低估,同样能传达丰富的信息。沉默与言说共同实现了人类的交际。沉默是“交际主体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课堂沉默可以相应的定义为 “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

根据课堂沉默效用的不同,刘向前将其分为积极的课堂沉默和消极的课堂沉默。积极课堂沉默,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教学目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印象的沉默,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陷入积极的思考中的沉默,学生对教师或其他同学的讲述或回答认真倾听思考的沉默等。而消极的课堂沉默,如教师对所讲内容把握不熟而出现的卡壳,学生不注意听讲,思想游离的沉默等。很多三本高校的学生英语课堂消极沉默普遍,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活动难于顺利进行,并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探讨消极课堂沉默的成因和对策,有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英语表达能力。

三、课堂沉默现象的成因

三本高校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英语基础不牢。此外,很多授课老师是年轻教师,课堂教学经验相当欠缺。诸多原因导致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产生。导致三本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探讨:教师因素,学生因素以及文化因素。

1.教师因素。提问策略。教师的提问策略对学生课堂的沉默现象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有时教师的提问太难,学生回答不了。某些老师抛出的问题是远超过于某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些学生根本没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沉默就成了学生给出的唯一答案,学生也会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其对老师教学的不满。另外,学生对相关话题内容知道甚少,只能保持沉默。很多学生不回答问题是因为他们没有听懂教师的要求和问题。有时教师的提问又太简单无趣,学生没兴趣回答。

导致了学生保持沉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老师给学生留出的准备时间不足,使学生不能做充分准备。访谈中学生反映,老师提问后,特别是提出一些需要思考和讨论的话题后,等待答问的时间不够。问卷调查也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所给的等待时间不足。这可能是教师为了赶进度,或是教学习惯问题。

2.评价策略。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的及时合理反馈即评价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意义深刻。恰当的评价能够鼓励学生,调动其参与话题讨论的积极性。而不当的评价会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后导致学生的沉默。例如,学生回答的内容可能是对的,但语言形式或发音可能有错误。如果教师不断地纠错,学生的自尊就会受到伤害。教师过高的期望会抑制学生的参与,因为学生宁可保持沉默也不愿意冒险让教师失望。教师提问后没有给学生等待时间,对学生的沉默不容忍,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有压力,害怕回答问题。

3.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很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氛围,也是决定学生在课堂是否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有的老师的英语课堂上,由于师生交往缺乏感情交流,彼此没有温暖感和人情味,这种课堂中,学生常会有“师不亲,道不信”的感觉,学生课堂沉默的频率会大幅度提升。而师生关系融洽,师生彼此亲近、信任,学生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更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气氛活跃,学生的课堂沉默也相应地比较少。

4.课堂管理。成功的课堂管理会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有效的课堂管理为学生提供明确的组织与结构,可以维持课堂稳定,培养学生学习动机,降低教师的焦虑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教学工作的成效。此外,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最重要的环节是抓好课堂教学;良好的课堂纪律又是成功开展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由此可见,课堂纪律管理的成败与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和教学质量的高低。三本高校的教师多是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对管理课堂缺乏经验,很少对所教班级制定系统合理的课堂奖惩制度。在他们的课堂上,对参与课堂活动同学没有给予制度性的肯定和奖励;而对不参与或极少参与课堂活动的同学也没有相应的督促措施。这样以来,班级逐渐会处于奖惩不很分明的状态。参与课堂活动和不参与受到的待遇一样,久而久之,就没有多少同学愿意参与课堂活动,会很容易产生课堂沉默现象。

5.学生因素。三本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人英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基础不够牢固、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不太好。这些问题是决定他们能否顺利参与课堂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导致课堂沉默的学生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6.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外语学习中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大学生有较强烈的学习动机,明确的学习目标,认真的学习态度,那么他们就会努力积极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会认真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并能在英语学习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大学英语课堂里的学生大多属于工具型动机,他们的目标是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找工作等。持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把外语看作是一种工具,希望通过外语的学习给自己带来实际的好处,其学习目的带有很浓的功利性。由于四六级考试不考口语能力,所以多数学生不重视正常的课堂学习、课堂讨论等,这不仅影响了正常有序的课堂教学,也造成了课堂上的沉默现象。

7.性格。性格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重要影响。性格外向的学习者比内向的学习者更可能参与口语交流。内向性格的人一般在公众场合说话时比较腼腆,害羞。当老师让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他们甚至还会因为害怕而什么也说不出来。性格内向很容易造成课堂上的一言不发。

8.英语水平。学生英语水平也是影响课堂沉默的要素之一。有些三本学生由于英语基础不好,对上课内容难以理解,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知如何回答,加之言语表达能力薄弱,对上课还有恐惧心理,所以多数情况下选择沉默。根据储春艳等人对大学生的调查,有82.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不擅长使用英语交流,相关技能很低,不能做到准确的表述自己的观点,他们只能用沉默的方式来面对课堂。

9.文化因素。学生课堂沉默的另一原因是由于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造成的。受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影响,在课堂上,很少有学生会挑战教师的权威。即使有问题,很多学生宁愿保持沉默来保证课堂气氛融洽以及对教师的尊重。其次,传统文化的“枪打出头鸟”的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同学不愿积极发言是害怕其他同学认为自己“爱出风头”或“爱显示自己”。面子这一问题在中国或许会显得特别重要。课堂上,学生不仅极力使自己不丢面子,同时也帮助别人避免丢面子。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回答或讨论可能导致自己、同学、老师丢面子,因此在不知自己怎么回答的时候,他们往往用沉默来保全面子。

四、打破课堂沉默的对策

通过分析了以上导致课堂沉默的原因,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出发来打破课堂沉默现象:改进教师提问、评价策略;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1.改进教师提问、评价策略。教师要提高课堂提问水平,就要为提问提前做好充足的规划,包括提问的目的、对象、内容、所用的语言、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拟定解决方案。其次课堂教学中所提问题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问题要难易适中。二是所提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有效控制问题回答的时间。提出问题后,应给予学生充分的等待时间应答问题。

教师还应注重提问的有效性,有效地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有效地提问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强化学习的成就动机,有助于减低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适当、中肯的评价和反馈。

2.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宽松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在轻松而没有胁迫感的课堂环境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增强自信[8]。教师应注意关爱学生,尊重他们,耐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并培养他们的外语学习兴趣,努力建立好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老师要尽量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

3.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动机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成绩等。因此,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英语课堂教学,教师应当充分地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学习英语兴趣浓厚,愿意参与课堂活动,那么英语课堂上的学生沉默现象也会随之逐渐消失。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提高其英语水平的重要性。

五、结语

三本高校大学英语课堂学生沉默现象普遍,这对保证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产生不利影响。课堂沉默不仅会使教师与学生的情绪受挫,教学效果降低,也不利于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对这一问题足够重视,认真分析研究,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采取有效措施来打破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这一问题的解决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而言,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慧琴,张琨.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探究[J].中国外语,2009(3):78-84.

[2]金小梅.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解析[J].海外英语,2011 (12):82-83.

[3]庞小峰.大学英语课堂沉默探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

[4]张磊.中国大学生英语课堂沉默现象及其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1.

[5]刘向前.论课堂沉默[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6]王健,张静.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解析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08(1):81-84.

[7]储春艳,王丹.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及解决策略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148-149.

课堂学生沉默现象 篇6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双向互动的一个过程,而课堂提问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这就要求课堂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向学生提问既能激励学生引发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通过提问使学生参与交流,让他们学会调整自己的语言,使其更具有可理解性。但是,通过实证教学观察发现学生们在英语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处于一种沉默、被动的地位,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不愿主动发言,愿意记笔记却不愿参加小组讨论。本文主要从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角度讨论大学生在语言课堂上保持沉默的各种因素。主要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的交谈的形式,分析学生保持沉默的种种原因。最后基于这些形成的原因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出了改进措施。

二、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类型

通过对英语课堂进行的观察和记录,发现在堂课中所表现出来的沉默主要以消极的为主,主要表现为:

1、忧虑型沉默

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沉默现象,指学生在课堂上怕对老师、对自己或其它同学不利而不敢照本意说话,是一种凡是随大流的心态。

2、防卫型沉默

这种沉默主要是为了自己所答免受到他人的讥讽而主动采取的一种防卫措施。

3、冷漠型沉默

这是由于学生长期未受到教师课堂上的关注,形成的一种置身事外、与课堂教学活动无关的课堂沉默现象。

4、无能型沉默

这种沉默是由于老师的提问内容超越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回答所呈现出来的沉默现象。

5、思考型沉默

这是英语课堂教学中较为积极的、有价值的沉默,是学生为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回答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沉默。但这种沉默只发生在极少数有心学习的学生身上。

三、学生课堂保持沉默的因素

通过对观察分析和归纳,本文主要从学校、老师和学生三大方面来阐述了大学课堂中学生保持沉默的具体原因。

1、学校因素

由于扩招,在校人数增加,教师和教室缺乏,因而学校采取大班教学,班级规模在50人左右,合班课则在100人上下。这样,教师就很难兼顾大部分学生的需求,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而只能以顺利完成教学过程和教学任务为目标。这样的教学条件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2、教师因素

(1)教师的课堂指令。教师的课堂指令主要是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某事的一种言语行为。通过对课堂的观察发现有学生认为教师的提问过难,对教师提问的话题知之甚少,以至无以对答。有时教师提出问题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因来不及充分理解问题而不作回答。有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断地给予反面评价及频繁纠错,从而导致学生因怕受到伤害,宁可保持沉默也不愿意对自己能够回答的问题作答。

(2)课堂氛围因素。很多学生在访谈中表示对英语课堂上的氛围不满意。认为大部分的课堂都是老师自己在讲,课堂氛围都是处于一种消极沉默的状态,从而使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消减,慢慢的也就不愿意主动的去回答老师的提问了。

3、学生自身因素

(1)焦虑。Amy B.M.Tsui所作的《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沉默与外语课堂焦虑》调查,她发现学生的沉默主要与焦虑有关。Jackson在用英语讲授商务管理的课堂上对学生课堂沉默进行了研究,他发现情感等因素导致了学生的沉默。通过观察和访谈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于回答教师的提问有又一种惧怕心理。那就是怕出错、怕丢面子。这种焦虑心理影响学生参与课堂,从而导致学生在堂课中保持沉默状态。

(2)英语基础薄弱。因为所调查的学生都是艺体类学生,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强。调查发现在这些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分数上100分的是屈指可数,大部分的成绩居位于70~90分之间。所以学生的英语水平基础不佳而且参差不齐。文化基础薄弱,导致对英语不感兴趣,甚至产生讨厌英语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让他们学英语并说英语更是难上加难。

(3)学生缺乏自信。在观察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发言是因为信心不足,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不高,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选择沉默。面对教师的提问,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回答或讨论可能会出错或者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持怀疑态度时。因此在不知自己怎么回答或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持怀疑态度的时候,他们往往用沉默来保全面子。

四、活跃大学英语课堂,解决课堂沉默的策略

1、合理安排每班学生人数

为了老师在课堂中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在堂课中老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互动。学校在安排学生人数时最好把每班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这样,教师就很好的兼顾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语言实践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2、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对于艺体类学生,教师应采用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与交流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的关键在于要把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首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当学生有了学习和探究英语的兴趣、敢于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疑问和建议时,这就意味着英语课堂教学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3、教师要提高提问技巧

教师所选择的提问方式对学生和课堂师生的交流所起到的影响非常重要。所以,教师的提问应该增加趣味性,多设计一些趣味性的话题。因为对艺体类学生的教学主要是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一定要想方设法的让学生愿意开口说,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另一方面教师在提问之后,要预留足够的准备时间,让学生思考之后有条理的作答。这样老师可以做到生互动,全面参与教学。

4、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应在课堂气氛上下工夫,刺激学生产生要开口说英语的情绪。那么教师就应该去营造一个宽松的英语学习课堂氛围,鼓励所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回答教师的提问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教师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尽量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英语学习气氛。这样有利于解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利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

五、结束语

大学英语课堂中学生的消极沉默,对使用英语交流的恐惧极大地阻碍了语言输出,是对语言学习的消极逃避行为。Swain(1985)强调,输出是习得外语的重要条件,如果学习者希望他们的外语既流利又准确的话,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交际是语言输出的重要渠道,所以教师应针对课堂现状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把英语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交流、交际的重要场所,从而强化学生的话语输出频率。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打破沉默,参与课堂,积极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外语学习。

摘要:大学英语课堂普遍存在着课堂沉默的现象,但是此现象在艺体类学生的课堂上更为严重。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甚至对抗的消极心理。基于这种课堂现象本文区分了课堂沉默的类型,并归纳分析造成大学英语课堂上消极沉默现象的几种因素,最后对艺体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艺体生,课堂沉默,消极沉默,形成原因

参考文献

[1]李敏杰.对如何打破英语课堂沉默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7.

[2]刘向前.论课堂沉默[J].曲阜师范大学,2005,3.

课堂学生沉默现象 篇7

英语是当今国际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进行交流和沟通。但在中国, 由于缺乏真实的、客观的语言环境, 课堂成了学生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主要场所。然而, 实际课堂上, 学习气氛沉闷、压抑, 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 组织的活动, 积极性不高经常以沉默相对。而且学生的这种沉默已经变成一个普遍的现象, 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极为不利, 因此, 英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影响学生沉默的因素并找出解决对策, 才能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2 实证研究

2.1 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是一种行动研究, 主要包括课堂观察, 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 其目的是了解和分析学生课堂沉默的各种因素。该文的研究对象为西北师范大学12级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 (2) 班学生, 共63人 (其中男生9人, 女生54人) 。笔者首先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探究了在EFL课堂语境中学生的沉默是否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然后, 从学生个人、教师、环境以及历史四个维度设计了12道问题来调查老师和学生的认知以及影响学生课堂沉默的各种因素。笔者还对部分老师和学生 (60个学生, 4位老师) 进行了访谈, 了解教师对沉默现象的看法及教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能存在造成“沉默”的原因, 同时也听取他们关于解决“沉默”的建议, 与此同时, 与学生进行个别访谈, 主要了解他们对于教师教学的看法, 试图从学生的视角提出解决学生课堂沉默的一些可能性建议。

2.2 调查结果

通过为期8周每周2次的课堂观察不难发现大学生在课堂上最典型的沉默行为就是睡觉, 其次就是看书打瞌睡或走神, 除此之外就是玩手机之类的小动作以及自我思考者。之后我又对部分学生及老师进行了访谈, 60个学生 (92.3%) 反映, 在EFL课堂上普遍存在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4位老师 (100%) 也反映在英语课堂上存在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最后, 笔者又对研究主题进行了问卷调查。本问卷其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如下:63名同学中有4名男生 (6.35%) 和35名女生 (55.56%) 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没有信心的问题选择了“是”的答案, 占了61.91%。表明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47.62%的男女同学普遍认为已经习惯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 没有形成参与课堂讨论和发言的习惯。36.50%的同学是因为不愿出风头而保持沉默的。33.33%的同学普遍存在和老师关系欠熟悉不愿意发言的现象。分别有31.74%的同学是由于性格内向, 不敢回答问题或者是怕回答错了“丢面子”而选择沉默的。25.40%的同学认为老师在提问后没有留下充足的时间思考。还有20.63%的同学发现老师总提问成绩好的学生。另外, 有12.70%的女生认为作为女孩子不应该在公开场合表现自己。还有9.52%的同学认为教室太大, 即使发言了别人也听不清楚。

3 沉默现象原因分析

3.1 学生的因素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 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包括:性格的不同、自信心的缺失、传统文化定式、性别的差异以及学习习惯的不同。一般来说, 性格外向的学生比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容易参与英语课堂口语练习, 而天生内向的人很害怕在公共场合开口发言。我们还可以发现不同的同学英语水平层次不齐, 导致一些同学缺乏自信, 那些自信心强的学生敢于冒险, 他们在学习中不怕出错。然而, 自信心差的学生就会因为太过重视面子、害怕犯错而错失很多机会, 甚至对外语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其次, 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 笔者发现有36.50%的学生回答问题要先看其他同学的表现, 在后来的访谈中同样发现, 有些同学刚开始回答问题很积极, 可是传统的校园亚文化使他们害怕在公共场合被误认为是爱出风头, 最终变得沉默。这说明群体压力和群体规则对学生积极参与英语课堂有很大的影响。在长期的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男女同学的性别差异也是引起课堂沉默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大多数男生天生性格直爽、豪放、敢于创新, 不论答案对错与否, 他们都积极举手回答。而对于大多数女孩子, 天生含蓄内敛的性格让他们在课堂上表现的胆小、温顺。即便知道问题的答案也不敢举手回答, 除非老师点到自己的名字。由于女生天生就有学习语言的天赋, 所以学习外语的女孩子居多, 这一性别差异的因素也是导致整个英语课堂出现沉默的最根本的因素。每个同学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有些同学学习动机强, 他们能在课堂上积极的发言, 顺着老师的思路思考, 及时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并且不耻下问。然而, 有些同学学习的动机比较弱, 喜欢沉默的学习。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 既不愿意向老师求助也不愿跟其他同学交流, 他们认为独自消化和吸收知识能更好的提升自己

3.2 教师的因素

教师的提问策略以及教师个人的专业素质与技能。一方面, 教师的提问策略因人而异, 但是引起学生课堂沉默的提问在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明显: (1) 无吸引力的问题, 老师的提问不合适, 他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 导致学生对参与课堂失去兴趣。 (2) 学生对问题准备的不充分。很多时候老师提问后不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 学生沉默一到两秒, 他就会叫下一位同学回答或着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 (3) 学生被提问的机会不均衡。在英语课上老师常常提问好学生回答问题, 导致一些差生或着害羞的同学感到被忽略, 就更不愿意参与活动了。另一方面, 教师的专业水平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语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 教学的主体也只有老师和学生。然而, 有些老师却因为英语技能不够扎实, 缺乏教学的艺术性, 也缺乏对学生的关心与耐心, 没有充分发挥其作为设计者, 组织者的角色, 不能使课堂互动有效进行才会引起学生的课堂沉默。

3.3 环境因素

压抑的课堂气氛以及教室的规模和教学设备。许多同学在访谈中提到, 他们不满意英语课的气氛, 认为课堂缺乏平等、合作的氛围, 使人感到紧张压抑, 大多数同学所能做的只有保持沉默。其次,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 导致教室及教师紧缺, 好多大学采用大班授课, 教师很难考虑到大多数同学的需求, 更不可能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课堂练习。再加上地域和经济条件的限制, 缺乏多媒体辅助教学, 传统的教学条件提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很难使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双边活动。

4 解决课堂沉默的对策

1) 对策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学是每个老师的责任, 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堂外, 老师都应该关心学生, 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动态。尤其对于那些平时很腼腆不怎么爱表达自己的学生, 老师必须想办法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鼓励他们, 拉近与他们的关系, 帮助他们培养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而对于那些外向, 行为积极的学生老师应该给予适当的肯定, 鼓励他们与老师和同学建立起友好和谐的关系, 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他们学习英语自信心,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愿意在课堂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

2) 对策二: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和语言障碍

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老师们应该在闲暇时间多与那些性格内向和英语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交流, 帮助他们克服“一张口, 就脸红”的心理障碍, 鼓励他们敢于张口表达自己的观点, 帮助他们纠正语言错误, 让他们意识到犯错误对一个语言学习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犯错误是语言学习者习得母语和第二语言的一种策略, 也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通过不断的犯错纠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 对策三:创造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

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老师的加入来刺激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 然后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英语学习氛围。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中, 老师的参与会使学生把老师当朋友一样看待, 有助于消除他们紧张的心理障碍, 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老师选择提问的方法对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有很大的影响。因而, 老师提的问题不仅要有启发性, 而且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能力表达自己的观点, 使学生想表达自己的愿望比被动保持沉默更强烈, 其次, 老师还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激励机制, 通过加分或着按学号回答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对策四:平衡对内外向学生的提问次数

老师很有必要平衡对内向学生和外向学生的提问次数, 尤其在一个小组当中, 老师应该认真的计划任务, 然后清楚的解释给学生, 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老师应该对性格外向学生的回答做一定干扰, 以确保天生性格内向学生的回答时间。这样可以鼓励后者积极争取答题时间, 减少沉默学生的数量。

5) 对策五:引进跨文化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教学设备

考虑到中国传统“面子观”对大多数学生思维的影响, 大学的外语教学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 设置一些跨文化交际的课程, 引进跨文化教学内容, 让学生接受先进的外国文化的熏陶, 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开放的发散式思维能力, 慢慢的让学生形成一种敢于开口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 以此来克服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沉默的缺点, 其次网络多媒体环境向学习者提供多维化信息, 虚拟自然环境, 拥有双向或多项交流和互动的功能, 是外语学习的理想环境。将网络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沉默的预防和激活策略中, 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而消除课堂沉默现象, 提高教学效率。

5 结束语

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研究 篇8

英语教学承载着一定的知识信息, 是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保持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沉默, 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本文从师生的课堂行为和心理出发, 分析大学英语阅读课堂学生沉默现象, 以期对学生的沉默行为做出解释, 并为改变这种现象提出可行性建议。

沉默作为课堂上一种非言语行为, 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 国内外采取的研究方法相似, 主要有问卷调查 (Harumi等) 、访谈 (刘骏等) 、课堂观察 (Tsui等) 、课堂实验和理论论证等, 多数研究是在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已有研究涉及课堂沉默的功能与分类、原因与应对策略等方面, 其中, 课堂沉默原因一直是研究的焦点, 这些原因涉及社会文化因素、师生双方因素、课堂环境因素等方面。

2.研究设计

本研究在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和有声思维调查的基础上, 力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 课堂上, 学生的哪些学习行为和传播心理会造成课堂沉默? (2) 课堂上, 教师的哪些教学行为和传播心理会引起学生课堂沉默?

3.研究结果与讨论

3.1学生因素

首先,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自身的行为和心理是其学习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在英语课堂上, 当学生拒绝对教师作出反馈时, 他们的沉默有以下几种原因。

(1) 学生缺乏相应的语言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需要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师的提问进行分析和理解。 由于受到学生个人英语水平的限制, 部分学生理解不了教学内容, 无法回答教师提问, 从而保持沉默。 问卷调查显示, 60%以上的学生认为之所以自己在课堂上保持沉默, 是因为自己的英语基础差, 缺乏相应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听不懂也不会说, 访谈和有声思维记录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果。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学生英语能力和课堂沉默呈显著正相关, 即学生的英语能力越低, 在课堂上越沉默。 同时, 英语能力对学生的自信心造成影响, 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 从而进一步加剧学生的课堂沉默。

(2) 学生的被动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也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 调查结果表明, 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 认为其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听”课, 只“听”不“说”, 缺少反馈意识, 从而导致课堂沉默。

(3) 学生的工具型动机明显

学习动机决定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程度及理解的广度与深度 (南国农, 2005) , 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致时, 学生才能更有效地接受教学信息。 调查表明, 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造成他们课堂沉默的原因是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对学习动机的统计结果表明, 学生学习的工具型动机明显多于融合型动机, 真正喜欢学英语的学生仅占22.6%, 而超过80%的学生则认为这是大学的必修课程。 以毕业为导向的工具型动机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收和理解, 具有此类学习动机的学生一般比较被动, 不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在课堂上保持沉默。

(4) 学生的从众心理占优

作为群体中的一员, 学生具有从众心理。 70%的教师发现当看到其他同学都不发言时, 原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也开始沉默;17.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家都保持沉默时发言会被认为是爱出风头的表现。 学生的这种做法都是为了能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性, 是从众心理占优的一种表现。

3.2教师因素

教师是整个课堂的控制者, 其教学行为和心理同样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表现。

(1) 教师主导课堂

问卷调查表明, 约70%的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 仍采用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教师掌控着大部分的课堂话语权, 学生缺乏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发言机会, 从而在课堂上保持沉默。

(2) 教师反馈不恰当

学生会根据教师的反馈态度和期待度而形成自我评价, 从而影响今后的学习态度与行 (刘良初, 2007) 。 研究结果表明, 教师的反馈方式与态度影响学生的课堂表现。 课堂观察中发现, 70%的老师喜欢用good, very good之类的简单的形式化的语言对学生做出评价, 缺乏针对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变得沉默。 此外, 对于成绩好的学生, 教师会更耐心地与其进行互动, 而部分学生由于感受不到教师的鼓励和期待, 不对教师做出反馈, 在课堂上越来越沉默。

4.教学启示

教学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要想改变大学生英语课堂沉默的现状, 学生和教师都需要做出相应努力。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任何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最终都要靠学生自身的改变而实现。 学生应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变被动为主动。 在课堂上, 克服从众心理;在课堂外, 充分利用大众媒体进行学习, 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 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提高自己的英语交际能力, 进而克服课堂沉默。

教师应转变自己的角色, 由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渠道和方式获取知识, 激发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课堂上, 教师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反馈,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对学生给予鼓励, 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 鼓励学生主动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 争取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而减少课堂沉默。

5.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行为和心理, 探究了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启示。 教师和学生应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 共同为改变课堂沉默现状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Harumi, S.Classroom Silence:Voices from Japanese EFLLearners[J].ELT Journal, 2011, 65 (3) :260-269.

[2]Tsui, AM.Reticence and anxiety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In Bailey K, Nunan D, eds.Voices from the Language Classroom Participation[C].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145-167.

[3]刘骏, 钟坚.留美中国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探析[J].现代外语, 2005, 28 (4) :393-401.

[4]刘良初.课堂传播效果:研究的维度与理论的构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7.

正确解读高职英语课堂沉默现象 篇9

一、沉默的定义及分类

人们交流时可利用的方法和手段不仅有言语行为 (verbal interaction) , 还有内容极为丰富的非言语行为 (nonverbal interaction) 。所谓非言语交流, 就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非言语交流的形式很多, 包括除使用语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 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他装饰等, 甚至没有表情的表情、没有动作的动作, 都是非言语交流的有效途径。在会话过程中, 有一条非言语交流渠道不可忽视--这便是沉默。沉默有时与讲话相对, 指没有言语的情况, 当然也就包括上述的诸多非言语行为。课堂教学的沉默现象一般分为不伴随其他行为特征的静止沉默 (still silence) 和伴随一些体态动作等的非静止沉默 (nonstill silence) 。本文讨论的仅局限于 (学生方面的) 静止沉默。

刘向前在关于课堂沉默的研究中提出学生课堂沉默的两种形式: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积极沉默是课堂上学生对于教授的知识及提出的问题进行接收、分析和思考的必要组成部分。消极沉默指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处于被动地位, 对教师的提问不闻不问, 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使课堂气氛毫无生气, ”Don’t be silent!””Any volunteers?”尽管教师一再鼓励, 学生却还是沉默着, 明显阻碍了整个英语课堂的顺利进行。

二、造成沉默的原因

1. 沉默表现出鲜明的文化差异

正像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民族特点的内涵一样, 沉默这种非语言行为也表现出鲜明的文化差异, 表露出社会文化特征的间歇行为 (sociocultural silence) , 《道德经》有言:“多言教穷, 不如守中”, 中国人视沉默为有涵养, 凡是不愿多说, 喜欢用心去体会。而且常用沉默显示忍让, 避免冲突, 怕“言多必失”。中国人对情感展露经常采取克制、引导、自我调节的方式, 所谓以理节情, “发乎情止于礼义”, 这也使生活中和艺术中的情趣经常处于自我压抑的状态中, 不能充分地痛快地倾泻表达出来" (李泽源, 1990)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多听少言", 教师的"权威"不容侵犯。因此, 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课文时, 学生保持"沉默"是礼貌和规范的行为。但是作为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 没有外界的语言环境, 自身又沉默起来, 对于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最后就会变成“哑巴英语”。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本身英语基础差,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沉默更是雪上加霜。

2. 沉默是教师的素质和水平造成的

英语课堂教学时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其交际主题只能是教师和学生。因此,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有些教师由于自身的英语专业基本功不够扎实, 教学缺乏艺术性, 对学生缺少关爱和耐性, 未能充分发挥在教学中作为设计师、组织者和指挥者的主导作用, 使师生互动不能顺利进行, 从而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沉默不语。如果学生长时间的沉默, 教师就应该反思:是教师的问题过难, 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还是教师的指令表述不清晰, 学生弄不明白?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听力水平, 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 用复杂的语言将一段较长的指令说给学生听, 学生无法接受到信息, 就容易失去耐心和信心, 更会越来越沉默了。

有些学校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 过分强调全英或双语教学, 也会阻碍师生间的沟通。

3. 沉默是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差的表现

普遍地讲, 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如本科院校的学生, 词汇量有限, 举行不熟悉, 语法基础薄弱, 发音不标准, 口头表达能力差, 甚至存在“被动主义学习观”, 这些因素使学生无法有效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无法顺利地展开有关主题的描述和论述。在受挫的情况下, 这些学生会经常表现出碰到暂时的语言障碍的时不知所措, 陷入沉默和慌乱之中, 对于他们来说, 这也是唯一的逃避方法。

4. 沉默是由于学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对英语学习特别是对口语表达不够自信造成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很容易抑制学生的自信心, 如果学生对自己运用英语的能力有较多负面的看法, 就会经常怀疑自己的英语水平, 不敢说慢慢变成了不会说。高职院校的学生语言基础普遍薄弱, 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处于不自信的状态, 怕出错、怕教师责怪、怕同学笑话, 这些担忧抑制了他们参与课堂发言的积极性。

三、正确解读沉默现象

应该指出的是, 沉默既有积极的作用, 也有消极作用。

在如何看待学生的课堂沉默问题上, 教师的观点各异。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课堂沉默是对课堂教学的否定, 教师需要反省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课堂沉默是学生的无声抗拒, 师生之间缺乏沟通, 是自己教学的失败;而有些教师则习惯了学生的课堂沉默, 认为这样起码维护了课堂纪律, 维护了教师的尊严, 做一干脆对学生的沉默听之任之, 任其自然。

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积极的沉默是言语交流中停顿的需要, 但是消极的沉默则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教师的授课模式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因素综合所致。不同的沉默所传达出来的不同的信息, 能对正确判断教学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应该学会如何充分利用学生的沉默所反馈回来的信息, 正确解读各种不同的沉默, 分别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如果是出于礼貌等, 可以引导其积极回应。

当然, 为了使学习者消化知识, 应给予学习者一定时间进行认知处理。Honan&Van Ormer (1950, 转引自何高大, 2002) 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 有意义的间歇 (沉默) 是非常必要的。给学习者一定的时间进行信息解码和编码, 以促进其领悟学习内容和思维过程;不要一看学生沉默就不自在, 觉得气氛不够活跃。但如果课堂长时间出现沉默现象时, 教师就该多多反思, 找出学生沉默的原因。

综上所述, 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既有学生自身层面的因素, 也有教师创设的课堂环境等层面的因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要金科玉律”。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调整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 重视课堂上教学知识的输入技巧, 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努力创造一个有序的、宽松的、有趣的课堂环境, 合理地处理各种状况导致的沉默现象, 使学生们及基地参与课堂活动, 乐在其中。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和正确解读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同类型的沉默现象, 反思学生课堂沉默背后的诸多因素, 以达到掌握沉默的规律和正确利用的目的, 构建有效的课堂参与模式。

关键词:高职英语,课堂沉默,正确解读

参考文献

[1]Amy B.M Tsui.1995.Classroom Interaction[M]London:Penguin Books.

[2]Chaudron.C.1988.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陈玉红.英语课堂交际中的"沉默"现象析[J].外语教育.2002.1

[4]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

[5]黄国文.从以结果为中心到以过程为中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 (1) :1-2

课堂学生沉默现象 篇10

关键词:高职 英语 沉默

英语教学一直以来以“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综合运用能力为教学方法,但是“说”这项技能一直是困扰着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大难题。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课堂教学,教师多以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说”出来。但现实并非如此,当教师提问时,无论问题是难是易,学生往往三缄其口,以沉默无言来应对,这让教师们苦恼不已。

高职英语课堂的“沉默现象”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变成了“哑巴”英语,这和我们的培养目标肯定是背道而驰的。现在随着我国越来越国际市场化,社会需要能够实际应用英语的人才。不光是要掌握本身的专业知识,还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所以高职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现状有着重大的研究价值。

一、高职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现状

作者通过对本校二十个班级(1037人次)的学生做了简单的问卷调查,经过整理发现以下的数据:

1.学生本人方面的数据

1.你是否在课堂中不发言或很少发言?1是1857人

(占82.6%)1否1180人

(占17.4%)2.你上课不发言的原因?1不会1248人

(占23.9%)1怕说不好1789人

(占76.1%)3.你发言错误是否怕被其他同学笑?1是1977人

(占94.2%)1否160人

(占5.8%)4.你认为自己发言那个更容易犯错?1答案错误1159人

(占15.3%)1发音不准1878人

(占84.7%)5.你认为交互式的英语课堂好不好?1好11001人

(占96.5%)1不好136人

(占3.5%)2.针对教师方面的数据

1.你上英语课是否听的懂?1是1891人

(占85.9%)1否1146人

(占14.1%)2.你们英语老师上课是否经常与你们互动?1是11011人

(占97.5%)1否126人

(占2.5%)3.你发言的时候英语老师是否经常打断并纠正你错误?1是1334人

(占32.2%)1否1703人

(占67.8%)4.上述第三点你认为好不好?1好150人

(占4.8%)1不好1987人

(占95.2%)5.你发言完毕后英语老师是否经常表扬你?1好1777人

(占74.9%)1不好1260人

(占25.1%)3.关于互动话题方面的数据

1.你们英语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是否太难?1是1274人

(占26.4%)1否1763人

(占73.6%)2.你们英语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否都源自与课本?1是1744人

(占71.7%)1否1293人

(占28.3%)3.你在回答提问的是否需要思考一些时间?1是1851人

(占82.1%)1否1186人

(占17.9%)4.你们英语老师有没有与你们有关于各种情景方面的互动?1有1674人

(占65.0%)1没有1363人

(占35.0%)5.你觉得你们英语老师是否要在互动形式上加以改进?1需要1476人

(占45.9%)1不需要1561人

(占54.1%)通过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沉默现象”在我校英语课堂中现象已经是普通存在了。一方面学生本人是希望进行互动式的英语课堂,但另一方面他们自己因为不够自信、害怕老师批评和同学们笑话,从而选择沉默的较多。而对于老师,他们希望老师们不要打断他们的发言,让他们能够把自己想说的说完后再进行更正和点评,同时想获得更多的肯定和表扬,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关于互动的话题学生们希望在是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要太依赖于课本的话题。

二、高职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高职英语课堂“沉默现象”问题已经非常突出,经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生本人方面

(1)英语底子薄弱

为了保证每年的招生计划,学校的招生分数线一降再降,进入学校的门槛越来越低,导致生源质量越来越差,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现在一些高职学生词汇量低、语法不明、发音不准,有的单词根本就认识,别说读出来,更别谈口语了。

(2)性格内向,自信心差

由于进过高考的失败,对他们的心理有较大的冲击。使得他们的性格内向居多,在课堂等公众场合沉默寡言,加上他们对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也心知肚明,往往抱着“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心理,他们害怕犯错误、怕被同学们笑话,所以不敢在课堂等公众场合开口讲英语。

(3)学习目标偏差

高职学生对于英语学习不是把自己英语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掌握的更精通,而是考虑怎么样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完成自己的基本学业,对英语學习目标低、动力性差。另外高中以前过多的是“压迫式”的被动学习,而进入大学后,感觉不到越来的“压迫式”,反而“轻松无比”,缺乏自律性。

2.英语教师方面

(1)思想观念转变不及时

如今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学生了,面对的是90后,并且以较低分数进入到学校的学生。有些教师思想还没来得及转变,对待生源质量只是抱怨,而没有去改变。对待学生过多的是批评与指责,更谈不上怎么样去鼓励学生,不但不能加强他们本来就不是很强的自信心,反而加速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失望。

(2)教学方式方法陈旧

因为思想观念还没来得及转变,自然教学方式方法还是用着以前的,已经跟不上现在的时代,自然也满足不了现在学生的“胃口”,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與兴趣,他们在课堂上就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对于课堂上的提问与互动自然是沉默以对。

(3)提问或互动的方式不对

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或者太简单,学生不是不屑回答就是回答不上来;有些问题太依赖于枯燥的课本,不懂联系实际,太过于死板和无趣。互动的时候不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希望学生立即作答,以目前学生的基础不切实际。对回答问题的学生往往只是找茬,不给以鼓励,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不愿意再回答问题了。

三、解决高职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方法

1.学校层面

介于目前高职生的生源质量,不要一味的控制教学成本,而不顾教学质量。首先,从分班开始就应该抛弃以前50人或更多的大班,应该精简为30人左右的小班,有利于课堂上的互动,给更多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其次,建立一些英语活动的场所,比如利用学校的某个地方建立“英语角”,成立“英语学习协会”,定期播放一些免费的英文电影,在图书馆某个书架全部放置英文的书刊和学习手册,建立官方的英文论坛等等;最后,以学校层面多鼓励学生去学习英语,比如定期举办“英文朗诵比赛”、“英文征文比赛”等与英语有关的

竞赛,对英文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加以培训,送出去比赛。通过以上各种手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教师层面

(1)及时转变思想观念,认清目前生源质量,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方法,选择合适的教材,最好使用项目化教材,让每堂课都有一个明确的联系实际的主题,方便与学生进行互动,争取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起一个“领航者”的角色。

(2)对于不同类型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不能“一锅端”,不能让一些学生“吃不饱”,也不能让一些学生“撑死了”。应当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我校大学生外语教学部对全校二十多个班结束了一轮的分层教学的试点,效果十分明显,马上在全校范围进行铺开。

(3)对于提出的问题应当更有艺术性,注意提问的方法,给学生加以引导,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最好能够微笑的等他们回答完毕后,再进行点评,多鼓励少批评,适当的可以把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指标,让学生明白上课进行互动会有好处,很“实惠”。

四、结束语

我们要认清“沉默现象”已经是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杀手”,我们应该采用各种手段去消灭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性的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以加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师不再一个人唱“独角戏”。

参考文献:

[1]曾庆玉.打破沉默激活课堂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探究[M].牡丹江: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

[2]唐明凤.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分析与对策[M].北京:教育与职业,2008.

[3]龚智敏.对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探讨[M].宿州: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

课堂学生沉默现象 篇11

关键词:课堂效率,激励,挖潜

初中课堂不如小学课堂精彩, 小学生回答问题“肆无忌惮”课堂亮点频闪, 课堂生成多且效果佳。而初中往往学生就成了“沉默者”, 任凭你如何激发, 如何鼓动, 学生就像吃了定心丸, 打了镇静剂, 低着头只顾听、只顾记, 而这样的课堂效果往往就成了满堂灌, 效率是低之又低。

自从我们提出“轻负高质”以来, 我在社会历史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就一直关注这个问题, 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下, 我也有了一些感悟和心得。

一、问题根源及其成因初探

1. 学生方面的原因。

小学时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特强, 喜欢表现自己, 所以教师提问学生会积极举手, 巴不得教师问到他。本来学生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就出现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 而到了初中阶段, 特别是到了八年级第一学期, 这些变化就更大, 开始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深怕自己的言行成了他人的笑谈。久而久之, 就出现了我只要认真听你教师讲, 我认真记这种现象。

2. 教师方面的原因。

构成课堂沉闷的原因有三点:一是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欠缺, 上课课堂不精彩, 问题设计不够精彩, 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激发不了学生回答的兴趣;二是教师教育理念不先进, 只知道通堂自己给学生讲授, 整堂课不提问一个问题, 致使学生懒得回答, 懒得搭理配合老师;三是教师没有很好地将社会生活引入课堂教学, 使社会课堂教学成了空中楼阁、无缘之木, 材料空洞、不切学生生活实际。

二、应对方法及其对应策略

1. 运用心理学突破学生心理瓶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从一进初中课堂开始就要抓住学生心理转型的契机, 所有教师都要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对回答问题举手积极地学生要整体鼓励, 及时、适时表扬。不管回答的对与错, 对学生积极回答这种行为要表扬, 要利用各种场合如班会课、个别谈心、家长会、家访等机会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在于进入初中的起始阶段和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巧妙运用“第一印象效应”、合理利用“从众心理”、多用“赞美效应”、慎用“异性效应”等一系列初中生心理现象, 将心理干预、心理学策略大胆引入到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课堂效率,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 从教师层面重点挖潜。

(1) 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面对这个多元的世界,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是学校、课本这一单一的途径。课程标准也要求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 “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和启发者, 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 教师才能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

(2) 充分挖掘课堂资源,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历史与社会》教材的编写比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不再是简单的历史事件的呈现, 而是需要学生通过适当的努力、探究才能把握整个历史事件所体现出来的意义, 以及对人类历史的影响。要探究的内容往往就是课堂教学内容需要深入的,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课本内容出发进行探讨, 在课堂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如教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一节内容, 教材在处理各阶层人民纷纷行动起来, 要求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这些内容时, 仅仅是在课本上展示了两幅图片, 其一是反映一二九运动的, 另一是表现东北抗日义勇军, 并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 (人教版八年级下116页) 。

在这个内容的处理上, 我认为教师应该发挥全体学生的作用, 让学生讨论课本是选取了阶层、人民的哪些事例, 人民的这些举动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心声, 这些要求、行动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等等问题, 其探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国民党政府政策的反动和不得人心, 认识一二九运动所起到的作用。而一二九运动的作用以及后来随之发生的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课本却并没有展开阐述, 通过集体的讨论、同学的互助以及教师的引导, 课本编写者的意图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教学目标能够得到很好实现。

将教材省略的内容通过学生共同努力加以补充, 使简单的教材变得更加充实、厚实,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全民抗日的具体状况, 这样, 一详使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以及后面中国共产党得民心得天下的内容全部贯穿了起来, 可谓是一举多得。

(3)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学会做个多面教师。

首先, 社会教师应该是个“中国厨师”。中国的厨师做出的菜和肯德基、麦当劳的菜最大的不同是:人家的菜全世界统一标准只要稍加培训谁都能做, 即使你在家里只要对照人家的配方也照样能做出来。而中国厨师即使同一食材, 换成不同人来做就有不同口味的菜。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 不可能和工厂一样制造产品有同一标准, 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教材采用不同教法。

上一篇:工作在方式下一篇: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