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行为问题

2024-11-21

学生课堂行为问题(共12篇)

学生课堂行为问题 篇1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做出的、妨碍或干扰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影响教学效率和效果的行为。笔者结合在一些学校听课积累的想法, 谈谈自己对学生此类行为的认识。

一、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英国心理学家科恩认为,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不安全的家庭环境、同伴压力、缺乏学习兴趣等。笔者经过长时间的听课积累和大量的案头工作, 把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

1. 生源性原因。

大部分课堂问题行为是由学生自身的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主要有:其一, 内心厌烦。由于教学内容太难或太易, 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或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 语言平淡, 甚至无意义重复, 学生感到厌烦, 因而采取不当言行以示不满。其二, 挫折感与紧张感的发泄。对于教师提出的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各种要求, 学生“达标”的程度不尽相同。有的学生能够顺利达到教师的要求, 获得成功;有的学生则连遭挫败, 面临教师的批评和指责。挫折感加重了学生的紧张感, 紧张感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问题行为的方式发泄出来。其三, 寻求注意, 提升地位。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当他们发现自己无法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教师和同伴的认可时, 便常以违纪的形式来寻求教师和同伴的注意, 争得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位置。

2. 师源性原因。

其一, 要求不当。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过严, 学生稍不留意就违反了规章制度。学生犯错时, 有的教师既不分析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否适度, 也不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 而是专断地严惩学生以维护纪律, 从而造成师生矛盾和冲突趋向尖锐化。有的教师则对学生要求过低, 只要学生不惹是生非, 不冒犯教师, 就对学生所做的事置之不理。其二, 滥用惩罚。从表面上看, 惩罚的手段常能迅速而有效地制止课堂问题行为;但不分青红皂白地惩罚, 则不但不能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 反而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特别是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教师, 更易使学生产生怨恨情绪, 可能诱发学生攻击性或退缩性的问题行为。其三, 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的精神。当学生的问题行为严重地干扰课堂教学时, 教师常常产生震怒的情绪, 严厉处罚违纪学生, 而很少引咎自责。由于教师缺乏寻找自己在教学和师生关系方面不足之处的主动性, 更不在学生面前坦承自己的错误, 因而加剧了学生的不满和反抗。

3. 与家庭、社会有关的原因。

正在经历身心成长发育的学生还无法完全理解社会的各项行为准则, 这常常导致学生个体与社会的直接冲突。另外, 大众传媒如电视上有关暴力行为和犯罪行为的过度渲染也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有研究表明, 当学生在电视上看到暴力行为发生的环境与他们所处的环境相类似时, 他们就有可能效仿这种行为。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控制方法

一般地说, 教师可采用的控制方法有很多种。我们根据采用方法的性质, 将其分为以下三种方法。

1. 强制性方法。

包括命令、监视、伪装、惩罚。教师的命令可以是绝对的指令, 也可以是温和的说理。监视是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特有的控制手段, 即从教室后门的窗口处观望学生等。伪装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掩饰笑容, 假装生气;二是威胁以表示即将实施惩罚 (但实际上并未使用惩罚或事实上不可能进行惩罚) 。在强制性方法中, 教师最常用的是惩罚。惩罚的范围包括口头指责、课后留校、罚做作业, 以至体罚、停学甚至开除学籍等。强制性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巨大, 须慎用;有些过分的强制性方法须禁用。

2. 温和性方法。

包括回避、暗示、明示。回避即在某些情况下, 如果学生的不恰当行为既不干扰教学, 也不影响其他学生, 而且持续的时间也不长, 就没有必要管束。如在讨论过程中, 如果学生不举手就发言, 而教师知道这个学生懂得什么是正确程序时, 就没有必要“小题大做”。暗示指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不作明确的反应, 而是采取恰当的方法与行为发生者沟通。如当学生出现注意力涣散、做小动作、交头接耳等问题行为时, 为避免影响课程的进行, 教师可继续上课, 但可以始终看着有不恰当行为的学生, 或站到这个学生身旁, 用眼神示意学生, 直到他 (她) 停止问题行为。明示即教师通过各种方法使自己的教育倾向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 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行为提出和善劝说, 以阻止问题行为的蔓延。

3. 和解性方法。

包括教师的放松和对学生文化的认同。放松体现为课堂纪律的“松动”, 它有两种形式:有条件的豁免和取消得不到遵守的规范。如果一条规范常常得不到大多数学生的遵守, 如果学生相应的违纪行为并不威胁到教师的权威, 这条规范就有可能被取消。如下课前几分钟, 如果教师讲授完毕, 让学生自己看书或者做练习,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小声讲话、讨论或不太出格地嬉笑, 在一些教师那里是被允许的。教师并不认为这是违纪, 更不会给予处罚。认同学生文化则是以学生认可的方式控制课堂。如教师运用幽默的语言授课, 使可能发生的师生冲突隐藏到笑声背后, 教师对学生并不严重的插科打诨表示接受甚至主动参与。和解性方法可以在师生关系融洽、班集体内部凝聚力强的情况下采用。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1. 把要求变为程序和常规。

学生懂得了什么是恰当的行为后, 教师还应把要求适时地转化为课堂程序和常规, 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意识。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学生可参与规则的制定, 讨论规则的合理性、必要性, 也可对现有的规则提出建设性意见, 但教师不能完全依靠学生制定规则。在规则语言的使用上, 一般使用正面教育的语言, 如“尊重他人”、“按时完成作业”等;为禁止某些行为而使用“不准抽烟”、“不准打架”等语言也是必要的。

2. 强化和巩固规则。

班集体一旦形成了制度和规则, 师生双方就要及时、反复地巩固它。这要求教师认真地观察学生的课堂行为, 并及时、恰当地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在强化和巩固规则的过程中, 正确灵活地运用奖惩手段是必要的。有研究表明, 要想把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给学生讲清楚, 使学生懂得应该遵循什么规则, 奖励的办法是最有效的。也可适当地使用反面教育方法, 如公开批评、课后留校、让学生重做某事等。

3. 提高学生的自控力。

课堂控制达到优化的标志是学生自控能力的形成。“若从外部施加准则与控制, 就是外在纪律, 即他律;若学生从内部向自己施加准则与控制, 就是内在纪律, 即自律。”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 可通过目标自控、榜样自控、集体自控和契约自控等方式来实现, 即当出现或可能出现问题行为时, 通过目标的激励、榜样的仿效或借助于集体和契约的约束力来预防或阻止问题行为的发生和继续, 最终实现由他控向自控的转化。

学生课堂行为问题 篇2

在进行城市公园无障碍设计时,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研究弱势群体的心理及行为特点的同时,也应充分了解其对于公园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地创造条件,消除人为环境中的各种障碍,使弱势群体也能正常生活并参与社会活动,让全体公民都能平等地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典型弱势群体对公园的使用,如老年人行动相对不便,一些必要的辅助设施应更为便于使用,如方便轮椅通行的道路;残疾人则由于现代公园中缺乏专为他们设置的公共空间,而普通公园不安全因素过多且无障碍设施不完善,故他们多选择呆在家中或是只徘徊在住所附近;儿童由于身高和体能的限制,高差较大的地段或台阶都无法独自通行,且他们由于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及薄弱的自我保护意识很难避开环境变化带来的危险,另儿童经验知识有限,故要尽量在保障他们安全的前提下设置一些新鲜有趣并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设施。

老年人对公园环境的需求:老年人腿脚不够灵活,行动相对不便,比较看重活动设施是否方便使用,一些必要的辅助设施应加以强化,方便轮椅通行的道路也是老年人是否能愉悦的享受公园环境的必要条件。

残疾人对公园环境的需求:现代城市公园中缺乏专门为残疾人精心设计的公共空间,普通公园由于存在不安全因素和无障碍设施不完善造成的不便利因素,以及正常人异样的眼光使得大多数的残疾人不愿光顾,许多残疾人选择呆在家中或是只徘徊在住所的附近。

儿童对公园环境的需求:儿童由于身高和体能的限制,高差较大的地段或者台阶都无法独自通行。他们还不能很好的掌控自己,由于好玩好动、注意力分散、安全意识不强,不太懂得保护自己,很难避开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危险。因此一定要注意儿童游园玩耍时的安全性。另外儿童生活经验较少,而且看问题也很单纯,对不常用的字或语言不容易看懂,在设置导向标识时应简单易懂,尽量采用图形等形象、易懂的标志物。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在保障他们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设置一些新鲜有趣并且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环境设施,满足他们对世界的求知欲。

二、目前我国城市公园无障碍设计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无障碍意识的匮乏

目前,很多园林设计者和管理者为追求含蓄的意境,忽略了可达性,从而忽视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增加了他们的游园难度,因而设计之初就应注入无障碍的设计的理念,并践行于过程中,才能营造出真正的无障碍环境。

2.缺乏系统化的无障碍设计

大多数城市公园只是为满足相关规范而进行无障碍设计。设计者没有仔细考虑过怎样才能将无障碍设计做的既巧妙又实用,加上我们缺乏弱势群体使用感想的信息反馈机制,长期以来无障碍设计处于一个相对粗放型的发展状态。

3.无障碍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不完善

城市公园中很多受到无障碍设施无法得到正常使用,形同虚设,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作为公园管理者,应不断完善公园的功能、方便广大游客,改造和修缮相关设施,使无障碍设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三、基于行为心理学的城市公园无障碍设计新方向

城市公园的无障碍设计不仅要排除弱势群体的各种障碍,满足弱势群体的游览需求,更要为他们营造多样的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通过巧妙的设计让使用者获取最大的身心自由和愉悦,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这也对今后城市公园的无障碍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树立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提高城市公园无障碍设计水平要树立科学的设计理念,将设计工作转移到满足弱势人群的人性化、安全、使用需求上,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无障碍设计水平。

无障碍设计必须要明确每一项设计的标准、尺寸、关联性等;城市公园无障碍设计必须要充分考虑弱势人群的行为需求以及公园环境与弱势群体的行为关系。

2.融入无障碍的设计元素。在无障碍设计中对一些公共性的设施、园路、建筑、小品、植物、标识等进行设计时,考虑到弱势群体的需求加入无障碍设计元素。公共设施需要专门设计,如:园路,考虑到弱势人群行动不便,园路路面铺设材料必须要平坦、防滑、避免摔倒。

3.加强感官的交互性设计

在城市公园设计中,一切相关的组成元素都包含了人们各个方面的感受,而交互设计中交互的对象,不仅仅是无障碍设计,还包括了不同层次、感官、感受的交互性设计。

对于公园设计来说,无障碍元素的加入必然要与正常的设计相融合,公园还有着许多其它的功能,通过景观设计与多种园林组合元素的搭配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在无障碍设计中要保持这种感官、感受的协调性,即选择了无障碍的设施设计也要保证整个公园整体效果,能够从各个感官角度给人以心灵上的感受。除了最直接的视觉感受外,听觉、触觉、嗅觉这三种感应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方式与内涵,新材料、新技术、新手法的应用可以带动设计思维的革新,技术进步可以打破固有的传统思维方式,带给用户更多层次的感官体验。

独立学院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探讨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生 课堂问题行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06-03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情境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学习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益的行为。独立学院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已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制约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应进一步了解独立学院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情况,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矫正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独立学院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象

第一,上课时思想开小差,胡思乱想,无法集中精神听课;显得心事重重,想到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情;发呆、神游;感到焦虑不安,十分担心老师提问自己,等等。

第二,上课时玩手机。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频繁使用手机来娱乐和聊天,不断沉浸于QQ、微信聊天中;看网络小说、浏览网页、看电影,等等。

第三,睡觉、听音乐。学生在课堂上存在睡觉和听音乐的现象,个别学生晚上很晚才休息,上课的时候就睡觉;整节课都戴着耳机听音乐,没有专心听课。

第四,迟到早退旷课。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时有发生,没有遵守学校的课堂纪律,对自己要求不严格。

独立学院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虽然对课堂秩序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是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课堂问题行为的不良影响有几个方面:一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没有专心听课,没有认真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致使学习效率大大降低。二是课堂上存在的各种问题行为,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烦躁、对抗、焦虑的心理也影响着教学效果。三是降低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学是教和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是相互促进的,学生的发呆、睡觉、玩手机等行为影响着教师的授课状态,课堂气氛的压抑影响着教师的授课激情和质量。

二、独立学院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

(一)社会方面的原因。成就动机是个人重要的价值取向,而当前成就的评价标准则是经济收入的最大化。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社会机构、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在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观念的影响下,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功利性现象。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难免受到这种思潮影响,很多学生的价值取向由注重集体利益转向个人利益,由注重长远利益转向当前利益,价值观的功利性不断增强。

(二)环境方面的原因。当今,社会上的各种信息通过媒体大量涌入学校,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有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的,大学生已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是有时缺乏理性思考,加上网络信息真真假假,有些学生为了追求网络中的虚拟肯定,沉迷于网络中无法自拔,不到课堂学习,到了课堂无法专心听课。此外,网络提供的信息会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致学生对大学教育的质疑,失去学习兴趣。

(三)学生方面的原因。具体如下:

1.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力不足是造成独立学院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在中学的目标是考上大学,考上大学后,已经实现了目标,感觉压力小了很多,而且没有及时调整大学阶段的奋斗目标,于是茫然不知下一步该如何做,不清楚自己以后适合做什么,这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浓,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出现学习倦怠感。

2.缺乏责任感、自我约束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害怕困难,贪图享乐和自我约束能力差也是构成独立学院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缺乏国家责任意识,缺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责任担当精神,也认同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但是较难落实到行动上。学生在面对各种诱惑时,意志力比较薄弱,自制力差,自我约束能力差,容易在课堂上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3.情绪困扰。情绪困扰也是构成独立学院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的情绪反映在焦虑、抑郁、受挫、紧张等方面。在课堂上,由于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课堂上听不懂,也没有主动地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那么学生的学习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陷入焦虑、不安、挫败的精神状态,消极情绪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课堂问题行为。

4.缺乏正确的知识价值取向。在多元价值的影响下,大学生的知识价值取向偏向“实用性”,他们把“实用性”理解为能否帮助他们考得各种证,对就业是否有用,不重视知识的内在价值,因此,学生在认为对就业没有帮助的、缺乏“实用性”的、缺乏浓厚兴趣的课程课堂学习上,做跟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比如看四六级英语资料、看考研资料、聊天看手机、听音乐,等等。

(四)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规范学生的行为,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把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人素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方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语言缺乏艺术性,过于平淡,对学生评价过高或过低,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把握不够准确,课堂设计过于单调,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主要采用讲授法,有时采用练习法、复习法,这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引发各种各样的课堂问题行为。

2.师生间缺乏沟通。纪律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当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时,如果教师对学生一味地指责、惩罚,容易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诱发各种课堂问题行为;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进行教育引导,任由学生自由发展,就会导致课堂纪律进一步涣散,教学效果不断下降。教师愿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喜爱学生,花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征,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

三、矫正独立学院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

(一)引导独立学院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独立学院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解决课堂问题行为的起点和重点。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做到学校教育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规范学生课堂行为。引导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动机,学习动机过低会降低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导致出现课堂问题行为;学习动机过强则导致学习压力加大,引起各种心理问题,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提高的过程,要遵循学习规律、克服困难,还要培养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手机、音乐等转移到学习中来,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传授知识的时候要进行“三观”教育,以课堂传授知识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精神,不能让学生对“三观”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应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地把“三观”教育知识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去。社会上存在不良风气,有些学生受到影响,存在不思进取、懒惰、急躁、冷漠等不良品质,面对这种情况,独立学院应站在为社会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高度上,教育学生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进行“三观”教育,努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具体如下:

1.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包括电影、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独立学院学生更容易接受和使用大众传媒,独立学院使用大众传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两大优势:(1)大众传媒渠道多而且广,容易覆盖到每个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大众传媒可以最大限度地进行覆盖。(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比如,举办一场大型的讲座,由于报告厅座位的有限,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加,那么学校就可以运用网络、电视进行同播,绝大多数同学都能了解到讲座的内容。

2.活动媒介。把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到活动中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独立学院可以组织各种活动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利用国际劳动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军训进行严格遵守纪律的教育;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普及党的历史知识。

3.文化媒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把合乎社会发展的法律、道德以及价值观传输给人们,促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文化具有影响持久、形象等特点,独立学院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运用好文化媒介,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校园文化中,让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除了高校主阵地外,还可以发挥家庭和社会两个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家庭方面,第一,父母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并且勇于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第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的艺术性显得尤为重要,父母在语言表达、行为举止、协调关系等方面讲究方法,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社会方面,运用广播、电视、微博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反复宣传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比如理想信念教育、“三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等通过媒体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消除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因素。

(三)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首要因素,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教师对教育价值和功能的认识,以及对自身职业特性的理解,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情。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富有责任心,激励学生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就要具备广博的知识,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提高教学效果,克服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积累教学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矫正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

教师提升自身素质,还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应该是友好、互动的,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教育者,师生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主动了解学生,用鼓励的方式对待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采取多种办法对课堂上的问题行为进行矫正。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减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

(四)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养成良好课堂行为习惯。职业生涯规划要求设计大学阶段的课程和活动,学生在大学阶段的生理心理在课程和活动中要体现出来,而且要明确大学阶段的短期和长期目标。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独立学院学生对大学阶段的短期和长期目标都有较为清楚的认识,促进自身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学生自身要积极开展心理调适和职业需求分析,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确定奋斗目标。

1.大学一年级:指导独立学院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初步设计。对于大一新生,要告诉他们大学与高中的区别,引导他们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引导他们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认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大一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1)新生入学教育。帮助新生尽快熟悉校园环境,短时间内完成“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转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专业知识介绍、学习《学生手册》等。

(2)学习方法指导。制订学习计划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基础,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有促进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制定好学习计划后,就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以通过让高年级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进行学习方法的介绍。

(3)开设讲座。通过邀请成功校友、教授做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从理念上帮助独立学院学生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从例子上指导学生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2.大学二年级:指导学生参加培训和实践活动。大二学生完成了角色转换,已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培训和各种实践活动,这样一方面既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大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建议如下:

(1)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类培训。计算机和英语四级考试关系到学生能否达到更高水平的学习程度,独立学院可以安排相应的培训课,保证学生能达到相应的学习水平。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求职技巧,可以鼓励他们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2)开展实践活动。为了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开展各类教学实践活动外,鼓励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社会调查、义务劳动、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

3.大学三年级:准备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大三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良好的课堂行为已基本形成,掌握了学习方法。但是学生要面临选择,即在毕业后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独立学院指导学生做出正确选择。大三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建议如下:

(1)全面总结。对独立学院学生这几年的学习、生活、实践等情况做一次全面的总结,总结取得的成绩,检查存在的问题,自我反思,自我调整,重新定位。

(2)考研辅导。独立学院结合专业特点邀请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学生作考研辅导讲座,引导有志考研的学生做好学习计划,做好考研复习等方面的问题。

(3)就业辅导。采用集体或个别专题讨论辅导的形式,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进行就业辅导,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途径。

4.大学四年级:大四年级是大学阶段的最后冲刺阶段,应做好大四学生的毕业班工作,特别是学生学业、考研、就业等方面的工作。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建议如下:

(1)指导大四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理论学分、选修课学分等的自查,如果之前还有课程没有通过的,及时办理课程重修,保证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

(2)邀请专家进行就业相关内容辅导,对就业政策的解读、简历的准备、面试技巧等方面进行指导。也做好学生考研指导工作、考研前后的心理辅导等。

(3)心理辅导。独立学院毕业生面临着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压力,特别是在就业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消极、被动、受挫等短期、长期心理,辅导员可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做好独立学院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明确大学四年的奋斗目标,做好长期和短期的奋斗计划,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为目标而努力,一定程度上能矫正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参考文献】

[1]赵纪河,简志群.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J].新课程学习,2011(7)

[2]李波,朱盈,许灵波.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剖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3)

[3]李晓红.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探讨[J].陇东学院学报,2009(7)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6RSA04)

【作者简介】李 杨(1983— ),女,广西防城港人,硕士,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辅导员,助理研究员。

浅析学生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篇4

关键词:问题行为,课堂纪律,正确对待

一、课堂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的关系

什么是课堂问题行为呢?它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 主要表现为上课插嘴、漫不经心、感情淡漠、容易冲动、与教师同学关系紧张、逃避班级活动、坐立不安、活动过度等等。这些现象, 相信很多教师都在课堂中遇到过、处理过。

二、两种美术课堂问题行为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1.消极的美术课堂问题行为

一般说来, 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消极的课堂问题行为和积极的课堂问题行为。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是指那些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 它往往使课堂纪律混乱, 使教师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时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 但教师不可以用讽刺挖苦、谩骂、体罚、剥夺学习权利等惩罚手段, 来为课堂纪律保驾护航。这种消极的课堂问题行为恰恰相反地表达出了学生们自己的想法和态度, 这正有利于教师教学时有的放矢, 这时就要引导和告诉学生东西方艺术观念的不同:我们中国是个比较传统的国家;在西方他们认为人体是纯洁的、高尚的, 用裸体的人来描绘神话世界中的神, 能体现对神的最尊重和崇敬。其次, 引导到对两幅作品内容、时间、作者、精神内涵等的研究与介绍, 使学生能够深层次的理解作品。最后, 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即要包容与尊重外国美术文化, 要意识到美术文化是多元化的。

2.积极的美术课堂行为

积极的课堂行为是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相联系的行为, 它往往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情绪高涨, 又不要担心课堂纪律。譬如教学七下美术第四单元设计制作道具、服装这一课时, 个别同学把制作好的道具戴在头上, 以展示自己的成果, 更有同学戴着、穿着表演道具, 模仿着角色说闹着玩。此时, 我们抓住时机对学生的态度或行为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表扬, 就会给其他同学造成示范性的影响, 进而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及创造性。这样课堂既能活而不乱, 又能寓教于乐。

三、正确对待与解决美术课堂问题行为

1.正确对待课堂中的问题行为

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 学生毕竟是方方面面都在成长的“未熟人”, 在心理发展上, 初中生的心理属于“心理断乳期”, 尤其是我们的美术课, 课堂教学很人文化, 学习环境又很宽松, 因此在课堂上会暴露出更多的问题行为。

2.消极课堂问题行为解决的方法

(1) 示范法:这也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2) 惩罚法:能给予其否定评价;严重扰乱课堂的学校酌情给予处分等。

(3) 行为塑造法:有的时候, 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某学生身上很少出现或很少完整的出现, 我们就可以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进目标的反映, 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这点也适用于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 但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有耐心的引导, 并适时的对有良好行为倾向的学生加以肯定和表扬。

(4) 还有我们常用的代币奖励法如发奖状、奖品等。

有时只用语言上的鼓励, 也是不够的, 而适当适时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对学生改善自己的学习态度、行为方式也是一种积极的促进方式。

总之, 学生问题行为的减少, 绝离不开教师平等地对待、尊重和理解学生。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说:“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能正确地对待、处理学生的课堂行为, 不仅能使课堂纪律更好, 而且会逐步形成良好的班风, 这自然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9月第2次印刷.

[2]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美术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美术.课程教材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4]杨耀东.心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6.

课堂问题行为 篇5

在我国,有学者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六类,这六类行为依次表现出程度加重:

第一类,隐蔽性行为,如上课不认真听讲、思想开小差、漫不经心等;第二类,轻度冲突行为,如同座或相邻同学发生纠纷、相互干扰等;第三类,不服从教师,如不听教师安排、不与教师合作;

第四类,不遵守作息制度,如迟到、早退、随意离开课堂;第五类,扰乱性行为,如坐立不安、嬉笑吵闹、乱抛物品等;第六类,恶作剧,如做怪样、叫老师绰号等。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问卷的编制 篇6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问卷

收稿日期:2010-10-28

作者简介:孙影娟(1981-),女,黑龙江泰来人,哈尔滨商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学。主要研究成果:教育厅课题《关于高校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

一、编制开放式问卷

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又称智力激励法。由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A.F.Osbron)于1939年首次提出,是一种在小组中讨论普遍采用的旨在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实施头脑风暴法应遵循五大原则:对观点不进行批评;鼓励狂热或夸大的观点;追求观点的数量而非质量;在他人观点基础上提出新观点;每个人和每个观点的价值相等。参加讨论的人可以毫无顾忌地提出各种想法,不用担心自己的观点被批评,彼此面对面相互激励,相互诱发灵感,引起联想,产生众多的创造性设想。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问题讨论时,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步骤:首先由主持人讲明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明确问题的内涵,便于讨论者理解;在明确上述五大原则后,鼓励每一位参与讨论的人积极地、尽可能多地找出问题的现象和原因,并开动脑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有记录者记录每个人提出的观点;在讨论激烈时,可能会出现违背五大原则的现象,此时主持人应立即加以制止;讨论结束后,对记录进行分类整理,并加以补充和完善。

对哈尔滨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80名学生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列出诸多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和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编制《大学生课堂行为问卷》(开放式)问卷:主要包括两个问题,一是:“上课时,除了与课程有关的行为外,您还有过哪些其它行为?”二是:“您觉得自己为什么会在课堂上出现上述与课程无关的行为?”对黑龙江大学的200名学生进行测试,回收有效问卷136份。测试分别选在两位教师开设的全校选修课上,年级覆盖大一至大四四个年级,专业覆盖艺术、电编、法律、哲学、化学、汉语言文学、金融、人力资源管理、对外汉语、市场营销、国贸、教育学、工商管理、英语、生物技术、服装设计、会计、统计、信息管理、应用物理、行政管理、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应用心理学、食品科学、计算机科技、俄语、哲学、新闻学、政治学、通信工程、水利、环境科学、经济学等34个专业,具体筛选情况如表1和表2:

表1 开放式问卷学生性别分布

FrequencyPercentValid PercentCumulativePercent

Valid男5641.241.241.2

女8058.858.8100.0

Total136100.0100.0

表2 开放式问卷年级分布

FrequencyPercentValid PercentCumulativePercent

Valid大一1813.213.213.2

大二6749.349.362.5

大三3626.526.589.0

大四1511.011.0100.0

Total136100.0100.0

二、编制预试问卷

根据通过“头脑风暴”方法获得的信息、开放式问卷统计的结果以及参照国内外有关研究的问卷编制,形成《大学生课堂行为问卷》(预试问卷)。其中,问卷一包括19个题项,问卷二包括73个题项,共由92个题项组成。

初测:在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大学进行初测,发放问卷272份,回收272份,筛选出不符合要求的72份,最后统计数据200份,具体被试构成如表3:

表3 预试问卷频数分布

大一大二大三总数

性别男30173986

女254841114

总数556580200

项目分析:初测后进行了项目分析,其主要目的是求出问卷个别题项的决断值——CR值,CR值又称临界比,临界比是根据测验总分区分出高分组与低分组,再求高、低二组在每个题项的平均差异显著性,其主要操作步骤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量表题项的反向计分:有些量表的题项中常会包含一些反向题,反向题计分刚好与正向题相反,如果未将反向题重新编码,则分数累加会不正确。

第二,求出量表的总分:就是将每个受试者对量表中所有填答的题项的得分累加,以求出各受试者在量表上的总分多少。

第三,量表总分高低排列:根据受试者在量表的总得分加以排序,递增或递减均可,以求出高低分组的临界点。

第四,找出高低分组上下27%处的分数:依上述量表累加后各受试者的总得分排序结果,找出前(高分组)27%的受试者的得分,及后(低分组)27%的受试者的得分。

第五,依临界分数将量表得分分成二组:依高低分组受试者的临界点分数,将属于高分组的受试者新增一个变量,将其赋值为1,低分组新增一个变量,将其赋值为2。

第六,用t检验检验高低组在每个题项上的差异:求出高低二组受试者在各试题平均数上的差异显著性,采用的方法为独立样本T检验法。

第七,将t检验结果未达到显著性的题项删除:最后根据平均数差异显著性,删除未达到显著性的题项。

对于问卷一和问卷二项目分析之后,得出问卷一19个题项均符合标准,问卷二需要删去四个题项,分别是:第27题、第44题、第59题和第60题。

探索性因素分析:本研究以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素,并以最大变异法进行正交转轴,将《大学生课堂行为问卷》(预试问卷)各初选指标进行因素分析。

问卷一:在没有限定抽取共同因素下,共抽取3个因素。三个因素的累积解释变异量为53.802%,问卷一的建构效度为0.902。

问卷二

步骤一:项目分析删去:27题、44题、59题、60题

步骤二:首次因素分析删去:28题、12题、45题、37题、39题、43题

步骤三:再次因素分析删去:33题、36题、47题

步骤三:第三次因素分析删去:56题、58题、63题、62题、53题、54题、55题、20题、32题、18题、26题、46题、11题

步骤四:第四次因素分析删去:34题、68题

步骤五:第五次因素分析删去:71题、16题

步骤六:第六次因素分析删去:38题

在没有限定抽取共同因素下,共抽取七个因素,七个因素的累积解释变异量为60.551%。问卷二的建构效度为0.888。

信度分析:问卷一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13;问卷二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308。

三、编制正式问卷

根据预试问卷结果编制《大学生课堂行为问卷》(正式问卷)。同样,有两部分组成,问卷一:课堂行为状况问卷,包括19个题项;问卷二:课堂行为影响因素问卷,包括42个题项,共61个题项。

正式测试:在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等7所本科院校进行施测。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年级覆盖1—5个年级,专业覆盖文科和理、工、农、医。根据年级及专业的分布比例进行抽取样本。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68份,整理后留下有效问卷549份。其中包括:黑龙江大学54人、东北农业大学103人、哈尔滨医科大学85人、哈尔滨工程大学85人、哈尔滨师范大学76人、商业大学100人、哈尔滨工业大学46人。具体筛选情况如表4:

四、数据分析

建构效度:统计学上,检验建构效度的最常用的方法即是因素分析,研究者如果以因素分析去检验测验工具的效度,并有效的抽取共同因素,此共同因素与理论结构的心理特质甚为接近,则可以说此测验工具或量表具有“建构效度”。因而研究者常会描述“将项目分析之后的题项,作因素分析,来求得量表的建构效度。”

问卷一的建构效度为:0.931,问卷二的建构效度为:0.934。

表4 正式问卷频数分布

FrequencyPercentValid PercentCumulativePercent

性别男31357.057.057.0

女23643.043.0100.0

来源城镇30154.854.854.8

农村24845.245.2100.0

年级大一18133.033.033.0

大二14526.426.459.4

大三15227.727.787.1

大四与大五7112.912.9100.0

专业文科18633.933.933.9

理科36366.166.1100.0

独生独生24444.444.444.4

非独生30555.655.6100.0

经济贫困15027.327.327.3

中等38069.269.296.5

富裕193.53.5100.0

成绩上274.94.94.9

中上7112.912.917.9

中23643.043.060.8

中下18433.533.594.4

下315.65.6100.0

任职是18533.733.733.7

否36466.366.3100.0

高考上376.76.76.7

中上6712.212.218.9

中22140.340.359.2

中下15628.428.487.6

下6812.412.4100.0

问卷一三个维度建构效度分别为:0.847、0.832、0.854;问卷二七个维度建构效度分别为:0.910、0.900、0.785、0.885、0.764、0.726、0.679。

内部一致性信度:由于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里,每份量表包含分层面(构面),因而研究者除提供总量表的信度系数外,也应提供各层面的信度系数。研究并非筛选或作为入学、分组的参考,只是一般的态度或心理知觉量表,一份信度系数好的量表或问卷,其总量表的信度系数最好在0.80以上,如果在0.70至0.80之间,还算是可以接受的范围;如果是分量表,其信度系数最好在0.70以上,如果是在0.60至0.70之间,还可以接受实用,如果分量表(层面)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在0.60以下或总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80以下,应考量重新修订量表或增删题项。

问卷一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980,问卷二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300。

问卷一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是:0.8098、0.7742、0.8304,问卷二七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是:0.8928、0.8868、0.7517、0.8834、0.7545、0.6880、0.7116。

参考文献

[1]孙影娟.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书育人,2003,(10).

[2]孙影娟.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及其特征分析[J]世纪桥,2009,(4).

[3]金志成,何艳茹.心理实验设计及其数据处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5]陈正昌,程炳林,陈心丰,等多变量分析方法[M] 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6]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 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7]K.D.Moore(1992),Classroom Teaching Skills,McGraw-Hillinc[Z].

[8]C.H.Edwards(1993),Classroom Discipline and Management[Z]New York:Mzcmillam

[9]ClassroomIdea-SparkersJudithKieff.ChildhoodEducation[J]. Olney:Winer 2005/2006.Vol.82,Iss.2.

[10]College Teacher Misbehaviors:What Students Don't Like About What Teachers Say andDoKearney, Patricia, Plax, TimothyG, etal[Z].

学生课堂行为问题 篇7

关键词:一般本科院校,课堂问题行为,举例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情境中发生的, 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益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知识底蕴的积累、能力的发展, 而且影响其个性社会化的发展。研究和探讨此类行为行为, 将对高校教师有针对性的理顺课堂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帮助, 进而加强高校校风、学风建设;也将为将为督促高等教育部门, 针对问题, 灵活应变, 科学管理, 提供一定的借鉴;最后将对大学教育的自我建设, 自我完善起到积极作用。

目前, 我国学者对中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较为关注, 而对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较少, 尤其是在高等院校扩招后, 在一般本科院校, 特别是在独立学院, 出现一些在中小学多极少的问题, 并且表现多样, 频率增多。更需要注意的是, 在相当多的学生 (甚至是教学管理人员) 看来, 此类行为不是问题行为。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式

1. 本文通过在长春市内各不同高校上课的教师做咨询性调查, 学生主要是一二年级;专业覆盖文科和理、工、农、医;课程以基础课为主;合班课 (两个自然班以上) 。

2. 在同一教师教学、同样的课堂秩序管理、相关课程内容 (一般情况:调查中的普通高校比重点院校的课程内容要简单、初级) 等条件下, 做比较。

二、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普遍存在

所有被调查的课堂中, 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其中, 上课说话问题最为突出, 逃课行为位居第二位, 看课外书居于第三位, 以后依次是睡觉、玩弄手机、听MP3、迟到、早退及吃零食等。但是在一般高校中, 存在的极端行为更值得分析。

三、一般本科院校突出课堂问题行为的列举

经调查, 近些年来, 以下现象在重点高校极为少见, 而在一般本科院校 (特别是在独立学院) 却时有发生。

情况1:课堂上, 教师正在专心讲课, 突然有人举手并走上讲台, 向老师说:“老师, 辅导员找我, 我得马上去。”老师一片茫然, 辅导员老师怎么通知他的?“老师发飞信。”课堂很寂静, 他的声音很洪亮。“下课再去。”“不行, 老师你看短息, 真的找我。”教师坚持, 那学生很是不理解, 而且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对老师的决定不理解……

情况2:教师正在写板书, 一回头, 吓一跳, 有个同学上了讲台, 并且往外走, 老师问怎么回事, 他说上厕所……

情况3:下课, 教师在给同学答疑, 有人上来擦黑板, 接着一片嘘声, “擦黑板, 老师也不给你及格!”“表现好点, 老师多给平时分”……

情况4:上课前, 教师点名, 发现课堂多人, 教师问学习委员, 学习委员称不清楚, 教师上课, 发现有人说话并不听制止, 问起姓名, 曰“某某朋友”……

情况4:早上一二节课, 教师上课时, 发现课堂上多数同学正在一边看着老师, 一边吃早餐, 就像是在看戏……

四、课堂突出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1. 大学生自身因素

(1) 缺乏学习动力。历经十年寒窗苦, 终于考上了大学的莘莘学子, 没有了升学的重压, 没有了父母的看管, 加上奋斗目标的缺失所导致的“目标间歇期”的出现, 使一部分大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倦怠情绪。他们上课时得过且过,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缺乏积极进取的斗志和学习的动力, 于是便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对学习不感兴趣、注意力分散, 各种课堂问题行为也应运而生。

(2) 自我约束能力弱。部分大学生在学习时对所学专业或所上的课程不感兴趣, 他们认为这些课程对今后的发展没有用处, 从心理上排斥这些课程。而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 久而久之, 一部分学生就会出现课堂问题行为。

2. 家庭、社会因素

(1) 家庭教养方式有欠妥当。当前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很多家长对这些家中的“宝贝”娇惯溺爱、纵容放任, 这种方式容易养成学生的自我中心、甚至玩世不恭的行为模式, 他们不会对上课认真, 自然就会在上课的时候依然我行我素, 违反课堂纪律。

(2) 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首先, 就业的压力迫使部分同学离开课堂, 为考研、考证或为就业奔走。其次, 较高的学费使得部分学生在校外做兼职, 逃课有时是不可避免的。

五、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教育对策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加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动机和抱负水平越高, 则学习劲头越足, 课堂问题行为就越少”。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新颖的教学内容与灵活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2. 变革课堂管理, 优化育人环境

当前的课堂管理模式或通过教师的权威实施课堂控制, 或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视而不见、不加干预。现实证明, 这两种课堂管理模式对大学生来讲是无效的, 甚至会让事情更糟。唯有民主型的管理模式才会让大学生乐于接受。

3. 联合家庭、社会因素, 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重大, 控制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职责, 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家长除了以身作则, 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外, 还应热心参与学校教育, 配合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涉世之初的自立自强的教育。社会也应积极地投入到大学生品质养成的教育中来, 不能只是消极地对大学生进行打压和批评。

参考文献

[1]方双虎.论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J].当代教育科学, 2004 (4) .29-31[1]方双虎.论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J].当代教育科学, 2004 (4) .29-31

学生课堂行为问题 篇8

学生的课堂问题主要是指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表现的问题行为, 不仅仅指干扰其他学生, 扰乱课堂秩序, 还包括学生的一些胆怯、退缩、反应等一些行为。作业职高的专业课老师, 在课堂上见到的学生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归结于两大类:

1. 过度行为

比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讲与课无关的内容;有些学生从一上课睡到下课;有些学生上课玩手机;有些学生做其他科目的作业;甚至有些女生班级, 在上课时间化妆照镜子。

2. 不足行为

比如有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 喜欢开小差;有些学生不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些学生不做练习等等。

二、学生课堂问题的归因分析

从一名职高的专业课老师的角度出发, 将学生的课堂问题归因于一下几个方面:

1. 对自身能力的不信任

对于职高的学生, 很多都是考不上高中, 抱着“混混日子, 混混文凭”的想法, 这些学生里面, 多数在中学的时候学习成绩不好, 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白眼、家长的呵斥, 因此在他们身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 总觉得在其他人面前敌人一等, 曾经有学生在这样说过“老师, 你别管我了, 我是学不会的, 白费力气”。所以他们对自身能力的不信任, 以及课堂上的一些行为, 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2. 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

在职业学校的课程内容中, 既有文化课, 又有专业课, 学生在中学时候学的文化课的基础本来不扎实, 再加上在专业课程中, 很多的知识点是要建立在一定的中学基础上, 比如机械基础课程中第一章第四节的《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一节中, 涉及到大量的力的计算, 对于计算这一部分, 是建立在学生中学时候数学基础, 很多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就像在听天书, 更别说学习其他新的知识点, 所以慢慢地, 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造成学习态度不端正, 不自觉。

3. 对将来就业及发展失望

面对着现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趋势, 职高学生相对于处于就业弱势。不仅学生对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或多或少有些失望, 家长们对他们的将来也存在忧虑。所以导致有些学生随波逐流, 得过且过;有些学生情绪低落, 忧心忡忡, 悲观失望。

三、干预策略

1.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虽然高职的学生学习底子差, 但是他们的智商跟普通的高中生没有区别, 所以教师一定要对他们更加耐心、细心, 鼓励学生并激发学生的热情。比如, 在做作业的时候, 可以分为选做题和必做题两部分, 必做题, 所有学生都要完成, 选做题让学习在中等以上的学生做。这样基础较差的学生完成的练习就是难度比较简单的, 因此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

2. 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 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有些学生因为对将来失去信心;有同学对学生生活不感兴趣;有同学一直被雪藏在“差生”的帽子底下;因此他们只有将自己的闪光点掩埋起来。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反馈并创造条件, 让学生有闪光的机会,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顽强前进。

3. 引导学生质疑、观察、思考

在课堂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或者学生容易出现出现错误的地方, 故意弄出错误来, 让学生发现, 提出纠正的建议, 而教师“坚持错误”, 学生据理力争, 教师“认输”的过程既是学生纠正和论证的过程, 也是学生提出质疑、观察及思考的过程。

4. 创造“上台”机会, 改变教学组织方法

在讲授新课前, 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上台演讲, 而演讲的形式可以多式多样,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平时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或者让他们在课后刻苦钻研, 搜集信息, 培养他们手机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总之, 对职高学生的课堂问题, 教师只要用心去观察, 去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 将这些问题行为控制一定的范围内, 使学生的各种非智力因素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共同作用, 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摘要:近来年, 在“普高热”的冲击下, 初中毕业成绩稍好的学生, 都奔向普高了, 这些外在因素造成了不少职高生源的危机, 造成了职高只有降低分数线招收学生, 再加上在当下社会, 岗位招聘对学历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很多考不上高中的学生就会抱着选个职高“混混日子, 混混文凭”的想法。所以不可避免地形成了职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方面课堂问题。为此有必要对职高学生常见的课堂问题进行归因并提出相关的干预策略, 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减少课堂的问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

关键词:课堂问题,归因,干预策略

参考文献

[1]周润智.学生课堂行为归因分析[N].光明日报, 1993-6-24.

[2]教育文摘周报[N].1996, 7.

学生课堂行为问题 篇9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重庆市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共230人, 实际发放问卷230份, 收回230份;剔除无效问卷20份, 实得有效问卷210份, 有效回收率为91.3%。其中男生158人, 女生52人;学生父母离异者为42人, 未离异者为168人。

1.2 研究方法

采用Rutter儿童行为教师问卷, 问卷由学生所在班级班主任填写, 由教师来评定学龄儿童在学校的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该量表在国际上已被广泛使用, 得到普遍认可, 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经测试灵敏度为90.2%, 特异性为100.0%, 总效率为91.4%[1]。问卷内容包括一般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两方面。其中将行为问题分为两大类: (1) A行为 (Antisocial Behavior) , 即违纪行为或反社会行为, 包括经常破坏自己和别人的东西、不听管教、时常说谎、欺负别的孩子、偷东西等。 (2) N行为 (Neurotic Behavior) , 即神经症行为, 包括肚子疼和呕吐、经常烦恼、害怕新事物和新环境、到学校就哭或拒绝上学、睡眠障碍等。Rutter教师问卷每个条目均进行3级评分, 得分范围是0—52。总评分≥9分, 为有行为问题。“A行为”总分>“N行为”总分的归为“A行为”, 反之为“N行为”, A总分=N总分的为“M行为” (混合性行为) 。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课堂行为问题的检出情况

为了了解小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分布情况, 笔者分别对个体总问卷的得分 (得分9—18表示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症状轻微, 19—28分属于中等水平, 29分以上表示症状较严重) 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知, 重庆市城市小学生课堂行为问题中表现为A行为 (违纪行为或反社会行为) 的检出率为69.5%, 表现为N行为 (神经症行为) 的检出率为24.8%, 表现为M行为 (混合性行为) 的检出率为5.7%。可知, 我市城市小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大部分表现为经常破坏自己和别人的东西、不听管教、时常说谎、欺负别的孩子、偷东西等反社会行为。

另外, Rutter儿童行为问卷中的教师问卷以9分为临界值, 最高分为52分。据此次统计, 重庆市小学生课行为问题症状轻微者检出率为70.5%, 处于中等程度者的检出率为24.8%, 而症状较严重者的检出率为4.8%, 没有发现有严重课堂行为问题的小学生 (得分在38分以上) , 表明重庆市小学生行为状况总体良好。

2.2 不同性别小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状况比较

为了研究不同性别的小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的差异, 笔者对男学生与女学生表现的课堂行为问题进行了比较, 发现下列差异, 见表2。

表2表明, 无论总分或是三种不同行为下, 男性问题学生与女性问题学生所表现的课堂行为问题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另外, 不同性别小学生A行为 (违纪行为或反社会行为) 的人数都多于为N行为 (神经症行为) 或M行为 (混合性行为) 的人数。

2.3 不同年级小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状况比较

为了研究不同年级的小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差异, 笔者对一至六年级的学生表现的课堂行为问题进行了比较, 发现下列差异, 见表3。

(注:*P<0.05, **P<0.01。下同)

表3表明, 在总分及A行为、M行为情况下不同年级的学生所表现的课堂行为问题差异不显著, 但是在N行为方面不同年级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在六种情形下为A行为 (违纪行为或反社会行为) 的人数都多于为N行为 (神经症行为) 或M行为 (混合性行为) 的人数。

2.4 不同家庭情况小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状况比较

为了研究不同家庭状况下的小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差异, 笔者对离婚家庭与未离婚家庭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进行了比较, 发现下列差异, 见表4。

表4表明, 无论总分或是三种不同行为下, 处于离婚家庭的学生与未处于离婚家庭的学生所表现的课堂行为问题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在两种家庭状况中表现出A行为 (违纪行为或反社会行为) 的人数显著高于N行为 (神经症行为) 或M行为 (混合性行为) 的人数。

3. 讨论

3.1 城市小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基本情况

本调查结果显示, 重庆市城市小学生课堂行为问题中表现为A行为 (违纪行为或反社会行为) 的检出率为69.5%, 表现为N行为 (神经症行为) 的检出率为24.8%, 表现为M行为 (混合性行为) 的检出率为5.7%。小学生课堂行为问题发生最频繁的依次是“注意力不集中或短暂” (96.7%) 、“非常不安, 难以长时间静坐” (91.9%) 、“动作多, 乱动, 坐立不安” (89.0%) 、“经常不听管教” (81.4%) 、“经常破坏自己或别人的东西” (71.0%) 、“经常引起烦恼, 对许多事情心烦” (66.7%) 、“时常说谎” (63.8%) 、“经常一个人呆着” (61.4%) 、“经常与别的儿童打架或争吵” (61.4%) 、“为轻微理由就不上课” (55.2%) 、“别的孩子不喜欢他” (52.9%) 、“欺负别的小孩” (52.9%) 、“经常吸吮拇指或手指” (51.9%) 。而以上发生最频繁的行为中大多可归为指向自我类的行为问题, 说明当前教师给予了指向自身的行为问题足够的关注。

课堂行为问题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做出的, 妨碍或干扰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 影响教学效率和效果的行为。它的特征表现为:一是作用的负面性, 它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甚至使精心设计的一堂好课归于失败。二是存在的普遍性, 它广泛存在于各个年级和班级中, 以及不同水平和特点的学生身上, 只不过有多少或轻重之别罢了。三是类型和具体表现的多样性。四是程度上的轻度性。许多研究表明, 课堂行为问题的程度以轻度为主。而从表1可以看出, 重庆市小学生行为状况总体正是这种情况。五是根源上的多源性。1.原因在教师。如教学方法呆板单一, 内容过难或过易, 语速过快或过慢, 语言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 精神不振, 缺乏活力, 威信缺失等因素都易引起课堂问题行为。2.原因在学生。如生理缺陷、疾病或不适, 心理上的焦虑、抑郁、挫折、愤怒等也都易导致课堂行为问题的发生。3.还源于不良环境的课堂行为问题。如父母离异, 家庭不睦, 娇惯、放任或粗暴的家教方式, 不良虚拟世界, 以及不良班集体等都是诱发课堂行为问题的环境因素。

4.2 不同性别的小学生课堂行为问题差异分析

虽然在总体及三种行为下小学生的课题行为问题男女学生之间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 但从问卷人数方面可以看出, 出现课堂行为问题的男学生明显多于女学生。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学生的性别特征会对课堂行为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讲, 男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比女学生多一些, 这在低年级尤为明显。有研究指出, 相对女孩而言, 男孩精力旺盛, 活动量大, 又喜好探究, 而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低, 集中注意的时间也更短, 因而会更容易产生课堂行为问题。而女孩的活动多定向于人, 她们喜欢交往, 富于感情, 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敏感, 容易获得社交技能;她们易接受暗示, 缺乏果断、自行其是的能力, 而且集中注意的时间相对较长, 因而她们的课堂行为问题相对男孩而言要少一些。美国心理学家曾将男女的性别差异与纪律问题作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男孩在纪律问题上要比女孩“勇敢”得多, 违反纪律的现象或次数也更多。教师对于课堂行为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教师认为如果妨碍他人、不服从、随便说话和情绪失控行为发生在男生身上, 严重性程度更高。所以教师一般对于男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警觉性更高[2]。

4.3 不同年级的小学生课堂行为问题差异分析

从表3中能够得知, 在总体及A行为、M行为情况下不同年级的学生所表现的课堂行为问题差异不显著, 但是在表现N行为方面不同年级的学生所表现的课堂行为问题差异非常显著。根据差异对比和三种行为的人数比较, 我们可以得知, 不同的年级所表现的课堂行为问题类型是有所不同的。如, 四年级的学生A行为普遍高于其他年级, 而五年级的学生N行为普遍高于其他年级。其原因可能是学生年龄越小、身体有病而引起的课堂行为问题越多, 随着年龄的增长, 其比例越来越小, 比如儿童患头痛、痒等常见疾病得不到及时治愈, 易产生课堂行为问题。这些可以通过医疗比较容易地改变。而患诸如“儿童多动症”、“心理迟钝”的学生因病理原因表现出的课堂行为问题则比较难以鉴别和规范。因病理原因而诱发的课堂行为问题一般随着症状的消失也会自动停止。

小学生课堂行为问题发生最频繁的是“注意力不集中或短暂” (96.7%) 、“非常不安, 难以长时间静坐” (91.9%) 、“动作多, 乱动, 坐立不安” (89.0%) 。这说明儿童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 容易为一些无关的外部刺激 (新奇、新颖、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 所吸引而分心, 在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乏灵活性。儿童注意有关刺激的能力随年龄而逐渐改善, 有意注意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发展。年长儿童在按照任务要求改变注意时显得比年幼儿童更加灵活。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的自我意识有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善的趋势, 自我控制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讲废话”、“动作多, 乱动, 坐立不安”等就是自我控制差的表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环境中, 往往是一个教师面对六七十个学生, 教师很少有精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行为。因此, 学生的自我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 一般有自我控制力的儿童愿意延缓立即得到的奖励。他们相对比较成熟, 有责任感, 有较高的成就动机, 更能遵守规则, 即便是在无人的情况下。因此, 通过适当的强化手段, 培养儿童的延缓满足能力, 培养儿童的自我控制力就显得十分重要[3]。

4.4 不同家庭状况的小学生课堂行为问题差异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处于离婚家庭的学生与未处于离婚家庭的学生所表现的课堂行为问题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家庭和孩子的行为表现明显有一定的相关性。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人格特点、行为习惯、亲子关系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通常表现为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孩子干涉过多, 或百依百顺, 或放任自流。许多心理学家关于离异家庭子女的行为研究表明, 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学习情况、神经机能、不良情绪、问题行为、社会交往和不良习惯的心理状况比正常家庭同龄儿童都有显著差异。这些孩子在行为上常表现为自制力差、极易冲动、迁怒于人, 容易产生对抗性逆反行为。

4.5 其它因素对小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影响

课堂行为问题的产生,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性别、家庭状况、年级等方面外, 其它因素也会不用程度地影响小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产生。比如在不同科目教师教学下会出现不同的课堂行为问题。首先这有可能是因为教师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方式, 从而引发学生的行为问题。若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 把分数作为唯一目标, 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灌输, 无休止地上课、考试, 学习成了无边的“苦海”, 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逆反行为, 甚至产生较严重的对抗性行为。这些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 就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课堂行为问题。有的主科教师对学生要求过严, 学生忙于应付, 稍不留意就违反了规章制度。教师既不分析自己的要求是否合适, 又不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 专断地严惩学生以维护纪律, 造成师生矛盾和冲突逐渐尖锐化。特别是班主任 (通常小学班主任都由语文教师或数学教师担任) 因为心怀“权威”, 又因为“班主任的职责”而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反应非常过敏, 从而处处设防, 动辄对学生大加训斥, 有的不惜花费整堂课的时间进行冗长的训斥, 甚至滥用惩罚。还有些教师过于相信惩罚在解决课堂行为问题方面的效力, 常常不分青红皂白地运用各种方式惩罚学生, 使学生在课堂里感到冷酷与摩擦, 从而产生行为失常。

有的科目的教师由于不被家长或学生看重, 自己对自己所教的科目也怀着随意的态度, 往往放弃管教的责任, 对学生要求很低, 采取不闻不问的立场, 放任学生, 只要学生不惹是生非, 不冒犯教师, 一概不管。他们有时也可能被某些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所激怒, 但在“惩一儆百”之后, 学生仍一如既往, 放任自流。这样的课堂纪律必然涣散。有些教师对学生缺乏热情和尊重, 对学生态度生硬, 使课堂未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学环境, 学生也因缺乏指正的机会而出现违反课堂规则的行为[4]。

虽然我国坚持素质教育, 但是对于成绩的划分仍然存在。所以成绩的差异仍会使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课堂行为问题。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的缺失使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屡考屡败”, 又不能得到教师及家长的理解和正确的引导帮助, 不善面对学习的失败, 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丧失进一步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学生产生情绪上的不满、对立与抗衡, 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逃避和畏惧心理, 表现出不同形式的课堂行为问题。

摘要:本文作者采用Rutter儿童行为教师问卷对重庆市部分小学生进行测试, 研究小学生课堂行为问题, 探讨小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特点和规律, 以期为小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重庆市,小学生课堂行为问题,预防,干预

参考文献

[1]王玉凤, 沈渔村.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综合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89, 3, (3) .

[2]张彩云.小学教师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知觉.中国特殊教育2007, (8) .

[3]高长丰.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其干预策略.教育探索.2006, (8) .

学生课堂行为问题 篇10

中学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有明确的类型, 也有不明确的类型, 明确的类型代表了显著的份额。显式类型的课堂问题行为可直接扰乱课堂秩序。如推挤, 追逐侵犯他人的行为;如过度亲密;口出奇怪的声音, 并做鬼脸, 故意炫耀行为。而不明确的课堂问题行为, 如发呆, 心不在焉类, 鲁莽行为, 害羞, 期待帮助依赖行为等。这些行为并不直接干扰课堂秩序, 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

因为高中生大多处于从小孩子到成人过渡期的边缘, 要提高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 同时, 进一步的生理快速发展促使他们更愿意采取行动, 然而, 他们的各种心理能力, 尤其是判断和情绪调节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适应环境的能力差, 也缺乏社会经验。这样一来, 中学生容易出现问题, 问题行为会分散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中学生无法集中精力于学习中, 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影响也具有危害性。若不加以控制, 适当引导, 转化, 将导致严重的不当行为或犯罪行为, 不仅对学生个人, 对家庭、学校、社会也将产生负面影响。因此, 问题行为的成因和防范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

1 中学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探讨

1.1 自身原因

在体育教学中, 常见的体育课堂问题行为有:迟到、早退, 不认真听讲, 思想不集中, 无心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 不能完成体育教师规定的任务和练习;与其他同学争吵、打斗, 顶撞老师, 引起课堂混乱等。学生思想上不重视体育, 学习态度不端正, 纪律意识淡薄。学生的运动参与行为决定着学生的体育态度。积极的态度往往体现在活跃的体育行为, 负体育行为反映了消极的态度, 因此, 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运动参与行为, 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动机不端正, 认为体育课无所谓, 只要文化成绩好就能考大学, 学生上课兴趣下降, 注意力易转向其他因素。有的学生面对体育教师安排的练习任务连遭挫折, 面对失败的威胁, 使其丧失了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其结果是学生思想紧张, 紧张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发泄, 致使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

1.2 教师原因

(1)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 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技术动作讲解错误、不到位。在学生面前缺乏信服力, 学生在内心深处觉得体育教师没什么真才实学, 在体育课堂上学不到什么东西, 自然而然对体育课堂的热情减退, 比较散漫的参加体育活动, 在课堂上不配合体育教师的工作, 致使问题行为的产生。

(2) 体育教师错误的将惩罚教育等同于体罚。常威胁、体罚、恐吓、讽刺挖苦学生, 滥用体罚手段, 这样不但不能增强学生的纪律, 反而使学生产生不满, 导致问题行为, 如逃学, 请假去厕所。

(3) 体育教师的安全意识不强, 不按学生实际设计, 缺乏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导致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强, 对学生的身体情况了解的不全面, 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过大, 导致近几年来体育课堂教学中不断有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 使得体育教师害怕或者是不敢上有运动强度的体育课。“放羊式”教学在中学体育课堂中屡见不鲜。

(4) 体育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差, 对学生缺乏热爱和尊重, 语言粗暴, 处理问题不当或不公正, 教学中不能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引起学生反感和对立情绪, 教师本身不能严于律己, 学生消极模仿, 从心底轻视老师, 这也是体育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导火索。

(5) 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呆板, 趣味性不够。有些教师在备课时, 一直沿袭一套教案, 从不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 不加强新理念的学习, 没有创新意识, 千篇一律, 如逃避练习、随便讲话等。

1.3 家庭环境

产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家庭因素。部分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把精力和时间花费在体育运动上。不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家庭的变故, 存在孤僻、多疑、偏执等心理特点, 导致他们在课堂上出现厌学、自制力差、攻击性行为等。而他们的父亲或者母亲外出打工,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不闻不问, 更加不会在意他们的孩子在体育这种“副科”课堂上的表现。

1.4 学校环境

体育课学生活动范围广, 教学的场地不平整, 场地器材布局不合理。学生练习互相干扰, 学校场地设施少, 上课时班级之间聚在一起, 班级之间的相互影响, 引发学生的各种纪律问题。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 互联网已非常普及, 学生用手机上网成了他们课余时间的消遣方式, 学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里面就包括了上课玩手机, 另外, 学校附近的租书店对学生的毒害也是挺深的, 一些内容低俗、语言肮脏的书籍学生不仅在课后看, 在课堂上也会偷偷看,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2 中学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防范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初期, 我们应高度重视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发展趋势, 并根据不同时期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 积极探索和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最大限度地消除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负面影响, 促成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1) 从学情和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安排运动强度和运动量适宜的练习, 使学生在练习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创新体育课堂, 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 转变学生对体育课上不上无所谓的错误意识。

(2) 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体育课堂上用专业素养征服学生, 学生从心底佩服体育教师, 在体育课堂上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3) 教师适当的奖惩赞美可以起到防止问题行为的作用。

(4) 提高体育教师的个人道德素养, 对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让他们不抛弃, 奋发向上。应具体分析问题行为, 针对不同原因的学生的问题行为,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5) 增强家长对学生体质的重视程度。转变学校和家长“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校要保证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不让场地器材限制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进行。

摘要:体育课的教学就是体育教师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唤起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主动获得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学技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教学问题, 通过对学生影响较大的问题行为的成因及防范, 希望能够帮助教育者妥善处理学生问题行为, 防止问题行为的恶性发展, 辅助学生以防止问题行为的产生, 正确面对和处理已经发生问题行为, 从而使中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成因与防范

参考文献

[1]卿再花.问题行为的成因探析[J].社会心理科学, 2008 (6) :31-32, 61.

[2]罗建新.中学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研究——以湖南省常德市中学为例[D].北京体育大学, 2011.

[3]童宪明.对中学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 2003 (4) :11-12.

学生课堂行为问题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类型;特征

目前,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已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有效开展的制约因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干扰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师生的身心健康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研究和探讨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首先将对高校教师理顺课堂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帮助,进而加强高校校风、学风建设;其次将为督促高等教育部门,针对问题,灵活应变,科学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最后将对大学教育的自我建设,自我完善起到积极作用。

本文通过编制《大学生课堂行为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年级覆盖1—5 个年级,专业覆盖文科和理、工、农、医。根据年级及专业的分布比例进行抽取样本。共发放问卷800 份,回收问卷768 份,整理后留下有效问卷549 份。其中包括:黑龙江大学54 人、东北农业大学103 人、哈尔滨医科大学85 人、哈尔滨工程大学85 人、哈尔滨师范大学76 人、商业大学100 人、哈尔滨工业大学46 人。运用SPSS l 1. 0 for Windows 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大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不符合大学生课堂行为规范、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影响自身或他人课堂利用率和在校获得利益的行为。

一、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将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分成三种类型:显性无意型课堂问题行为、隐性课堂问题行为和显性有意型课堂问题行为。

(一)显性无意型课堂问题行为

显性无意型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发生在课堂当中,只要老师或同学稍加注意就能观察到但不是学生本身故意做出的行为,这类行为多由于学生被外物或他人影响或吸引而发生。如摆弄手机、看课外书籍、睡觉、被其他同学干扰、受周围环境影响而无法专心上课、与周围同学聊天、以及在非外语类课堂上学习外语等等。

(二)隐性课堂问题行为

隐性课堂问题行为是指不能轻易的被老师或同学发现,但却对自身影响极大的课堂问题行为。这类课堂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上课时发呆、神游,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思想开小差,想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上课时,心事重重,无法计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感到焦虑;害怕老师提问到自己;对大学产生厌烦情绪等等。周月朗在《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浅析》一文中有同样的阐述: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主要属于一种退缩压抑型的问题行为。其特点是不外露、不明显、不引人注目,不至于明显地影响课堂秩序,妨碍教学活动。从教学经验和心理学观点来看,这类问题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影响了学生个人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有害于身心健康。因为长期处于一种紧张、对抗、烦躁焦虑的心理状态,势必会形成诸如神经衰弱、神经质、适应不良等身心疾病;第二、由于这些问题行为的存在,整个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压抑。这种不良的心理气氛,反过来又引起某些课堂问题行为的蔓延,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第三,损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是互相依存的。教师看到学生不合作,精神涣散,课堂气氛沉闷,情绪也跟着低落起来,讲课缺乏激情,毫无生气。这种情绪反过来又感染学生,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尽管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没有像中小学生的那样具有攻击性和对抗性,但造成的不良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正如美国的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虽然教师们有如此一种倾向,即他们把各种捣乱的行为比心理学家看得严重,而对某些退缩行为则比心理学家看得轻。但事实上那些能够避开教师注意的消极的和其他的退缩形式的表现,则应置于严重之列。”

(三)显性有意型课堂问题行为

显性有意型课堂问题行为是指老师和同学们都能观察到的,并且是由学生故意做出的行为。如:无故逃课;上课时与老师对抗,发生正面的、直接的冲突;上课时带着耳机听音乐;上课时随意乱穿座位等等。

二、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特征

(一)性别与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大学男生和女生在显性有意型问题行为上差异显著,表现为男生的显性有意型问题行为多于女生。同样有研究表明:从课堂问题行为的反复性和偶发性角度分析,可以发现显性课堂问题行为对于男生而言是反复性的,对女生而言是偶发性的;而隐性课堂问题行为在女生中是反复性的,却是男生中的偶发性问题行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性别差异并非造成了课堂问题行为频率的差异,而是说明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会因学生性别的差异表现各不相同。

(二)专业与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专业为文科的大学生和专业为理科的大学生在课堂问题行为上差异显著,表现为理科大学生的问题行为多于文科大学生的问题行为;同时,在显性有意型课堂问题行为上,文科生和理科生也存在差异,并且差异极其显著,理科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更多。

(三)是否独生子女与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大学生当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显性有意型课堂问题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非独生子女的显性有意型课堂问题行为多于独生子女。

(四)是否班干部与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在班级当中任职的大学生和不任职的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存在差异,表现为不任职的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多于在班级中任职的大学生。并且,在显性无意型问题行为上,在班级当中任职的大学生和不任职的大学生同样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在班级中不任职的大学生相对任职的大学生会有更多的问题行为。

(五)年级与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从总体上来讲,大学四个年级水平的课堂问题行为均存在显著差异,毕业年级的课堂问题行为分别与大一、大二、大三年级的课堂问题行为存在显著差异,且差异极其显著,表现为毕业年级的大学生比前三个年级的课堂问题行为要多;对于显性无意型课堂问题行为,大二分别与大三和毕业年级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大三和毕业年级的显性有意型课堂问题行为要比达二年级的显性有意型课堂问题行为要多;对于隐性课堂问题行为,毕业年级分别与大一、大二、大三都存在显著差异,且与大一和大二的差异已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表现为毕业年级的隐性课堂问题行为比前三个年级的要多;对于显性有意型课堂问题行为,毕业年级分别与大一、大二、大三都存在显著差异,且差异都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表现为毕业年级的显性有意型课堂问题行为比前三个年级的多。

(六)家庭经济状况与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从总体上来讲,富裕家庭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分别与家庭经济水平为贫困和中等的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存在显著差异,且差异均都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表现为富裕家庭的大学生比贫困家庭和中等家庭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要多;对于显性无意型课堂问题行为,富裕家庭大学生与贫困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富裕家庭出来的大学生的显性无意课堂问题行为比贫困大学生多;对于显性有意型课堂问题行为,富裕家庭大学生与贫困和家庭经济水平为中等的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且差异均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表现为富裕家庭大学生的显性有意型课堂问题行为比家庭经济水平为贫困和中等的大学生多很多。

(七)目前学生成绩与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从总体上来讲,目前学习成绩为上的大学生与目前学习成绩为下的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目前成绩为上的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比目前成绩为下的大学生少;对于显性无意型课堂问题行为,目前成绩为上和目前成绩为下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目前成绩为上的大学生的显性无意型课堂问题行为比目前成绩为下的大学生少;对于显性有意型课堂问题行为,目前成绩为上和中上的大学生都分别与目前成绩为下的大学生存在显著的差异,表现为目前成绩为上和中上的大学生的显性有意型课堂问题行为更少。

(八)高考成绩与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从总体上来说,高考成绩为上和中上的大学生都分别与高考成绩为下的大学生之间均存在差异,表现为高考成绩为上和中上的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比高考成绩为下的大学生少;对于显性无意型课堂问题行为,高考成绩为上和中上的大学生分别与高考成绩为中下和下的大学生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高考成绩为上和中上的大学生的显性无意型课堂问题行为比高考成绩为中下和下的大学生少;高考成绩为中下的大学生与高考成绩为中的大学生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高考成绩为中下的大学生的显性无意型课堂问题行为比高考成绩为中的大学生少;对于显性有意课堂问题行为,高考成绩为上和中上的大学生分别与高考成绩为中和下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高考成绩为上和中上的大学生的显性有意课堂问题行为比高考成绩为中和下的大学生少。

通过研究表明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类型多样,表现复杂、与很多人口学变量存在相关。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和研究大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行为,便于高校的管理与教学,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课堂利用率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影娟.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书育人,2003,(10).

[2]廖全明,刘宗发.我国中小学学生的问题行为及其干预——目前国内关于学生问题行为研究的文献综述[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张世泰,邓演平等.关于大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4,(2).

[4]靳丽.大学生问题行为及对策浅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2).

[5]李志,张继梅.挫折与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引导[J].黑龙江教育,1998,(Z1).

学生课堂行为问题 篇12

一、问题行为的理论研究

1. 美术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

对于这一概念, 国内外专家有不同的解释, 我比较赞同陈时见的解释。陈时见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或教师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定、程度不等地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它的阐述综合了学生的因素和教师的因素。

2.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我国学者有这几种分类:“第一种, 把课堂问题行为分成影响他人的破坏性问题行为和不影响他人的轻度问题行为两类。”

“第二种, 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 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外向性问题行为和内向性问题行为。”外向性问题行为如相互争吵、做怪相以惹人注意等, 直接干扰课堂正常教学活动的攻击型行为。内向性问题行为如发呆、胡涂乱画等不容易被觉察, 对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退缩性行为。

“第三种, 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适三种类型。”

“第四种, 把课堂问题分为六种, 即隐蔽性违纪行为、轻度矛盾冲突、不遵守作息制度、不服从教师、扰乱性行为和恶作剧。”

二、美术课堂中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一般会把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归咎为学生本人, 但事实并非如此, 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一定是有原因的。为此我专门设计一份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学生的主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身心不协调导致的学习畏难情绪。客观因素是自我价值得不到满足, 高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 升学压力大。

2. 教师的素养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 教师的定位不准, 教学语言的艰涩, 教师本身过于专注技能练习。

3. 非协调性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不协调是影响教育实践活动不成功的重要因素。

4. 美术课程内容的局限性

课程内容对于农村学生显得偏多、偏难, 过于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美术工具的多样, 很多工具用一次不用, 农村学生觉得增加经济负担不愿意花钱购买工具。

5. 美术课程教与学的分离

美术教学方法, 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总称, 是为了完成美术学科教学任务, 达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采用的一系列活动。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与学的分离, 也是导致问题行为发生的因素。

6. 美术教学评价的非多元性

传统美术课程的评价是一种终结性评价, 它的特点是用简单划一的等地考核作为对学生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成果及课程实施状况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显然不能促进学生的评价标准, 而新课程强调要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

7. 薄弱的美术课堂教学管理

在学校里, 一般老师和学校领导不重视美术学习, 认为美术是小学科, 还会发生美术课被其他主科占用的现象或是美术教师和学生在美术课上随便应付的现象。

综上所述, 学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行为, 固然是学生自身的行为, 但教师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而且教师的某些行为会直接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

三、高中美术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

1. 科学整合美术教学内容

美术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没有作出统一规定,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学校具体情况和地方美术资源灵活选择教学内容。这就要求美术教师科学整合美术教学内容, 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我根据我校情况开发了几门校本课程, 如《纸浮雕》《树叶贴画》《玻璃压画》《剪纸》。这几门课程的特点都是材料廉价、趣味性强, 适合农村学生特点。我是每学期上一门课程, 从上课效果看还是可取的。

2. 注重综合性教学法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 许多专家和学者进行了新的尝试, 开发探究出“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单元教学法”等。例如, 我曾经听过南师附中李晓辉的一节课《最后的晚餐》。老师为了让学生体味画中的意味, 就请同学们表演作品中的情景, 只见大家点着蜡烛, 说着台词走进教室, 教室变成了一个表演舞台, 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整个过程丰富有趣, 同学们的热情都被调动起来, 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谈论作品中的人物, 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这样以表演获得的情感体验会让学生学得快乐。

3. 坚持多元评价体系

评价在美术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评价时要注意评价的内容明确而有目的; 评价语言具体而有针对性; 评价时间及时而灵活。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注重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随着教育观念的变化, 以及新的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引进, 我们能够运用的评价方法变得多起来。评价方法只有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适应才有实施和推广的价值, 否则就只能束之高阁。

4. 建立有效控制课堂问题行为的反馈机制

“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美术学科活动中来, 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 掌握基本的美术语言表达方式, 并能学会简单的美术欣赏的评述方法, 教师需顾及学生的接受状态与学习情绪, 维持课堂秩序, 营造课堂氛围。因此, 要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 进行组织教学, 以保证全体学生精力集中地正常学习。”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必须细致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变化, 及时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各类偶发事件, 善于运用智慧, 抓住问题的契机, 化解各种问题行为。建立课堂问题行为的反馈机制, 具体可采取以下方法: 信号暗示、直接明示、运用幽默、创设情景、有意忽视、间接批评、正面批评、适度惩罚。

当然, 本文所提出的美术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也不是万能的法宝,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具有偶发性、突发性, 需要教师凭着教学机智、教学经验等灵活应对, 而且, 也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应付各种问题, 本人能力有限, 研究时间也较短, 研究也不够深入, 面对复杂多样的美术课堂学生问题行为, 我真诚地希望更多的教师能够立足自己的课堂, 正视学生的问题行为, 妥善地解决好, 做一个快乐幸福的教师。

参考文献

[1]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34.

[2]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217

上一篇:重型戊型肝炎下一篇:3D实训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