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课堂行为规范

2024-11-15

中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精选9篇)

中学生课堂行为规范 篇1

邓州市城区四初中学生课堂行为规范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课堂是中学生接受教育的神圣殿堂。良好的课堂行为规范,是中学生素质的体现,是中学生良好精神风貌的体现,是学校学风建设的关键。为进一步建立优良学风,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和教学环境,根据《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规范。

1、课表和作息时间表是学校开展正常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学生应严格按照课程表安排的课程(含自习课)和作息时间规定的时间上课或自习,不得随意变更。

2、学生应认真完成每一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不得无故迟到、早退或旷课,应提前一分钟到达上课地点。因病或因事不能上课者,需事先履行请假手续并被批准,否则以旷课论处。如无特殊情况,不得事后补假。

3、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学生应自觉遵守和维护课堂纪律,上课期间禁止使用手机、游戏机、MP3等通讯和娱乐设备,不得在教室内及附近大声喧哗。

4、为保证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禁止携带食物进入校园(携带饮用水的必须放置于抽屉内),禁止在教室内吸烟,不得将与教学无关的物品(如水杯、雨伞、手提包、纸巾等)放置于课桌桌面。

5、言行举止得体,尊重老师。未经老师许可,禁止课堂上随意进出教室。课间值日生应主动为老师擦黑板。

6、爱护公物,自觉履行班级财产“三包”责任和个人课桌椅“三包”责任。为保持清洁的教学环境,维护教室卫生,不得在课桌、教室墙壁等处涂抹刻画,不得在教室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或将杂物放置于抽屉内。

7、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是中学生的基本素质。应自觉遵守作息时间,保证上课精力充沛、精神饱满。不得穿拖鞋、背心上课,课堂着装应得体。

8、根据课程教学安排认真完成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课后作业。课堂上应积极参与讨论,回答问题声音洪亮,站姿挺拔,积极主动地分组合作学习。服从管理并共同维护好课堂教学秩序,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

9、当节课任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者和第一责任人,有责任认真加强课堂管理,包括严格考勤、教学组织、纪律维护、学生评估等。应切实抓好本班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和课堂教学秩序。

10、值日领导常性地深入课堂了解有关学生上课秩序状况,并依托学生骨干及团员组织做好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有效管理。

11、班干部及团员应成为课堂行为规范的模范,并认真带领广大同学自觉遵守课堂行为规范。学生会、班委、团支部等学生组织要切实做好本校本班级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宣传、自我督察等工作。学生违反课堂行为规范,皆视为故意扰乱课堂秩序,经劝告不听者,按《邓州市城区四初中学生违纪处理办法》相关条款处理。

12、学校教导处和政教处是全校课堂教学秩序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应负责做好全校课堂教学秩序和学生课堂行为的检查评估、评优罚劣、违纪处理等工作。

加强课堂管理,是确保课堂行为规范有效落实的保障。中学生课堂行为规范是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任课教师质量评估、各年级教学工作状态、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每个学生、每位老师都必须重视并积极遵守执行。努力建立和完善保障良好课堂教学秩序的长效机制。

中学生课堂行为规范 篇2

一、不良课堂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通过对学生在机房上计算机类课程的课堂行为的观察及对学生心理的分析,我认为,这种随意性不良课堂行为的产生有以下主要原因。

1.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自律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的情况。中职学生的生源构成学生学业、品行、行为习惯上的差生比率大,其情感自控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不强;部分学生心理上处于“三无”状态:无动于衷(无情)、缺乏活力(无力)、漠不关心(无心);造成学习上无学习目标,无所事事,得过且过。

2. 计算机类课程的操作性的特点。计算机类课程一般都在机房上课。一方面,学生在机房上课时往往有较大的自由,在主观能动性较差的情况下,这种自由往往容易演变为不良课堂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计算机中丰富的软硬件资源和功能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不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诱发学生做出不当的甚至是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

3. 学生好奇心和从众心理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强大的功能特别是丰富的娱乐性有一种喜爱和好奇的心理,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随着计算机神秘面纱的揭开,学生的好奇心理逐步消失,当教学内容远不及使用电脑进行娱乐有趣和好玩时,学生的厌学情绪就会随之产生,娱乐和玩耍占了上风,不良课堂行为就容易出现。

这种不良课堂行为不仅影响学生个体的学习,而且会对其他学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如果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玩游戏,就会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玩游戏的行列。不良课堂行为甚至会影响教师正常地开展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目标无法实现。所以,对学生计算机课上的不良课堂行为不加以规范,就容易导致学生放任自流、随心所欲的局面,危害极大。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规范学生课堂行为

在计算机类课程中如何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是每个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每个教师都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如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端正其学习态度;制定详细的计算机操作课规章制度,用制度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使用一些工具软件限制学生只能对计算机特定软硬件资源进行使用和操作,等等。这些方法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对规范学生课堂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从不良课堂行为产生的原因入手,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优化课堂结构,致力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是规范学生课堂行为的根本所在。

1. 德育渗透。

在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中加强相关德育教育的渗透,经常用各类实例及经典事例醒学生注意自己良好行为举止培养。“习惯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魔鬼藏在细节中”,这些无一不说明细节、行为习惯在做人做事中的重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都在用人单位的仔细品味之中。如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应当从小事做起,从课堂行为规范做起。与此同时制定相应的计算机类课课堂管理规章制度,对遵守制度的同学考核给予加分,促进学生注意自己良好行为举止的培养。

2. 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克服不良课堂行为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相应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就会自觉地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各种不良的课堂行为就能得到有效控制。要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教师的引导是关键。例如在讲电子表格Excel时,可设置一个情境:给每个学生一次当班主任的机会,并让其对班里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别计算总分、平均分,进行总分排名、单科成绩排名等。先让学生对传统的计算方法存在的弊端(诸如效率低、容易出错、枯燥乏味等)有充分的认识,然后让他们思考、讨论并设法找出更好的方法,最后演示应用电子表格Excel轻松地完成成绩统计任务。前后难易程度的强烈反差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会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而无暇去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

3. 任务驱动。

为了有效地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规范,在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始终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此时,“任务驱动”是最好的选择。“任务驱动”是以任务为中心,指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把握知识结构、带动知识与技能发展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通常“一课一任务”,每节课都制订切实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任务”中学习知识。例如,学习《网页制作》时,可以将以制作“企业网站”中心任务,再将这个大任务分解成一个一个容易实现的具体的小任务,提供有关的图片、文字、动画等素材,让学生开始建站、布局网页、然后是图片、声音的加入,再引入各种动画和特效,等等。当学生完成每一个小任务后,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将是一个内容翔实、图文并茂、精美网站的首页和各子页,在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的同时,也能够掌握用网页制作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通过“任务驱动”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一方面,可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起到良好的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可给学生以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

4. 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而不是学习的主宰者。教师要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要进行两个转变:一是要从讲授和灌输转变为组织与引导。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主动学习。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最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对操作技能的要点、难点作必要的讲解和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的操作技能有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尽量把课堂的多数时间留给学生练习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自主地进行学习,发现、思考并且解决问题。二是要主动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通过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引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督促学生学习,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在于教给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再过渡到“会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一是要学会学习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二是要学会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去辅助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规范计算机操作课的学生课堂行为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和过程,因为一个好的学习和课堂行为不是一两天就能培养的,这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习惯、爱好,给学生一方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能动、活泼自主地学习,达到“情感上投入,认知上投入,行为上投入”,从而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畅通渠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更新教育观念报告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林依萍.任务驱动在《网页制作》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7) .

规范学生课堂行为,提高课堂效率 篇3

关键词:课堂问题;课堂行为;课堂有效性

在当前社会,人们的生活步调越来越快,工作与生活似乎都让大家疲于奔命。细想想除了成年人,似乎现在的孩子们也总是在忙于学习各种东西。除了正常的学校学习,放学后还要去参加培训班。有学生反映自己的时间不够用,有时作业比较多,还没有写完就要出去参加培训班,等回来接着写作业。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教育部门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小学生的家庭作业量不能超过一小时。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当堂掌握教学内容,课后再稍加练习和巩固。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我也在不断地积累与探索。在摸索中,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对于一堂有效率的课非常重要。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不仅对于学生有积极的影响,对老师也有鼓励作用。而不良的课堂行为则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比如,英语老师通常教两个到三个班级,有时教学资源短缺甚至会带到四个班级。班级多了自然会有比较,在纪律好、气氛好的班级上一堂40分钟的课十分轻松,教学内容也能顺利有效地完成,教学效果也好。但在纪律差的班级上40分钟课,其中10到15分钟要用来维持秩序。而且还不能保证学生全部掌握,经常是下课了但内容还没讲完,人也累得不行。因此,在每接到新的班级和学生的时候,最初的一个月我会花大量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

我站在三尺讲台上也有八个年头了,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学生。在课堂上,总有个别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精神不容易集中,看着好像在听,灵魂却飞到了外太空;有的学生喜欢吸引别人的注意,自己不认真听讲,有时甚至干扰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上课故意插嘴和老师唱反调,违反课堂纪律;有的学生则过于内向,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或者回答声音不够响亮;有的学生由于以往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失去信心,在课堂上不敢参与交流,生怕犯错被其他同学取笑等。有时有学生在发言,班上总有学生不听,在座位上与其他学生窃窃私语,而让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却答非所问等等。这些问题在每个班级多少都会存在,这些行为的出现可能是家庭问题、不良的班级学习氛围或教师的教学失策导致的。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我对我所教的班级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从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丑话”说在前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课堂教学也是这样。开学第一堂课先讲规矩,然后严格执行。在新接手班级时,我会花较多的时间和学生接触,了解班级学生的结构,摸清每个人的性格、脾气与学习习惯。这些信息除了自己与学生本人接触外,还可以向其他学生询问。学生之间相处久了,互相都是比较了解的,他们口中的同班同学会更加真实。了解了学生就可以预测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情况,哪些学生是需要多加注意的。对于可能出现的一些故意捣蛋的行为,要及时制止纠正。

二、遇事保持冷静

只有保持冷静,才能针对课堂上发生的问题选择一个最好也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如果发生课堂问题,要用理智驾驭情感,选择既不伤到学生自尊,又能让他记住教训的方式。即使是在学生屡教不改的情况下,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绝不能为了让学生害怕,而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乱批评。有些问题也可以课上带过,留到课后处理,给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时间。尽量避免与学生直接冲突,不分青红皂白的严厉批评和不停地翻旧账。

三、春风化雨般地化解问题

解决课堂问题的出发点在于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并改正错误。俗语说:“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跳。”不同的话语,其教育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无论学生的错误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是无意的,还是故意的。老师在批评教育时,使用的语言一定要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要用火热的爱心和真挚的诚心对待学生,要坚信只要正确疏导,并坚持到底,不放弃,他们一定会认识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课堂问题的出现有学生的原因也有老师的原因。课堂中出现的纪律状况往往与老师给学生的形象、威信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别看小学生年龄小,“心眼”可一点都不小。为了维持课堂纪律,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要创设合理的课堂结构,提高自身修养,情绪饱满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认真细致地进行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情绪稳定,给予学生安全感和信赖感。教师要用学生喜欢的方法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去感染学生,减少学生的反叛心理,避免课堂秩序的混乱,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张志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2011(5).

学生课堂礼仪规范1 篇4

为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引导学生培养课堂上“讲文明、知礼仪”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夯实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特制定本礼仪规范。

一、课前准备充分

学生应在课前两分钟内进入教室,准备好教材、笔记本等学习用具,整齐放在课桌左上角,关闭手机,主动配合教师调试教学仪器。

二、严守作息时间

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上课预铃响时,学生应迅速进入教室安静端坐(室外课要在上课场地排好队),恭候老师上课。若迟到,应在教室门口喊“报告”,得到老师允许后进入教室,在走向座位时,脚步要轻,迅速坐好,尽量减少对课堂秩序的干扰。

三、问候诚恳整齐

上课铃响后师生互相问候,学生起立、坐下的动作要迅速、整齐,精神饱满,问候“老师好”的声音应统一、洪亮。

四、仪表端庄规范

整齐穿着校服进入课堂,仪表符合学校《学生仪表规范标准》。

五、遵守课堂纪律

尊敬老师,专心听讲,坐姿端正,保持课堂安静。听从老师的统一安排,不擅自行动,杜绝讲话、疯闹、顶撞老师等扰乱课堂秩序和有安全隐患的行为,不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在违反纪律时,要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帮助,不顶撞老师;在动作幅度较小的情况下热心帮助、提醒身边同学纠正不规范行为;下课铃响,教师宣布“下课”后,主动让听课教师先走再文明有序离开教室。

六、学习认真虚心

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并做好课堂笔记;正确、礼貌地对待老师提问,能回答的应及时举手示意,得到老师允许后,要立即起立,站势、表情大方,声音要洪亮清脆,要养成讲普通话习惯,同学回答问题时应认真倾听,若有不当,不能哄笑议论。

七、教室整洁有序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 篇5

【摘 要】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推进,大学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课堂研究领域的问题之一,研究大学生课堂行为有助于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真实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对大学课堂的认识,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原因;影响;教育对策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情境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学习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益的行为。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师生的身心健康也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有效开展的制约因素。为研究和探讨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根据观察部分大学生上课情况,并课后访问大学生的上课感受,本文列举出了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成因,影响及其针对这一些列问题的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

通过平时上课时观察、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和学生代表交谈等形式,我们统计发现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按照发生的等级由高到低依次是:睡觉、开小差、看课外书、聊天、玩手机、做其他作业、听音乐、吃零食、迟到、早退等等。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具有性别差异,在外显行为上男生比女生更明显,在内隐行为表现上女生比男生更为明显。从调查的结果可知,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文科生专业逃课率为14%,非专业课为25%;理科生分别为7%和21%。上公共课比上专业课的课堂问题行为多,表现为公共课比专业课出勤率低等。从年龄来看,年龄越大课堂问题行为越严重。即将毕业的学生面临就业和考研,许多课程干脆就不上了,甚至长时间不在学校。

二、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带来的影响

1.影响学生个人的学习效果,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损害性。

2.这些课堂问题行为致使课堂气氛压抑、沉闷、缺乏活力,极大地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3.挫伤了老师的积极性,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甚至出现公开抵触。

三、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从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多种表现上,我们发现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本身的因素,也有教师以及课程等因素。

(一)学生的因素 1.情绪问题 调查发现,情绪问题是大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对个体其他的心理和行为方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当大学生的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者一定的教学情境对其根本需要造成威胁或破坏时,就会遭受挫折,导致情绪冲突。情绪冲突会表现为紧张和焦虑。紧张和焦虑是一种恐惧和不安的情绪体验,这种挫折后的情绪体验,在一定条件下会直接转化为课堂问题行为。

2.学习动力问题

调查发现,由于学习动力问题所造成的课堂问题行为占13%。十年寒窗苦,终于考上大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如今成为家人和朋友眼中的天之骄子,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没有了父母束缚,加上奋斗目标的缺失所导致的“目标间歇期”的出现,许多人对“现在”不知所措,对“未来”很迷茫,缺乏积极进取的斗志和学习的动力,于是便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对学习的不感兴趣、注意力分散,各种问题行为也应运而生。

3.对待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

调查发现,诸如思想政治这一类的公共课问题行为比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大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只需强化记忆就足以应付考试。他们认为这些课程理论性太强,对今后也没什么用处,上课就根本不需要认真听讲,考前突击即可安然过关,拿到学分。

(二)教师的因素 1.教师自身素质问题

调查发现,教师自身素质是影响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心理学家库宁(Kounin,1970)在研究中发现,一个教师讲授教材不当,从一个活动跳跃到下一个活动时,又缺乏顺利“过渡”的环节,会使学生无法参与教学过程,从而破坏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这说明,教师缺乏这种过渡能力,不能进行交叉活动,可能也是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实践证明,如果教师讲课时在一段时间里困在一个问题上,那么学生就可能因为厌倦而产生问题行为。此外教师备课不充分,缺乏组织能力,对学生要求不当,都有可能促成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2.课堂管理能力问题

调查发现,教师缺乏适当的课堂管理,也是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在课堂上有些教师遇到学生的问题行为不能冷静对待,处理问题主观、简单甚至滥用惩罚,这不仅无助于维持课堂秩序,而且容易使矛盾激化。引起学生对老师继而对这门课程的反感。还有的教师放弃管教的责任,采取不闻不问的立场,放任自流,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和教学环境,学生也因此缺乏指正的机会而出现违反课堂规则的问题行为。

3.教学手段问题

调查发现,教师的教学手段也是影响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如果教师的教学手段呆板,千篇一律,枯燥乏味,就很难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特别是一些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许多教师只是照读课本,缺乏变化,一味的灌输,使学生不仅听起来感觉累,而且易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不愉快的,是烦闷的,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三)与教学相关的因素 1.教材的选择问题

大学学习是一个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阶段,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与现实脱钩。这种情况会让大学生觉得大学课堂中学习的内容与实际没有联系,最新的知识无法获得,在今后的工作中也用不到,所以上课自然也不会认真听,课堂纪律也就可想而知了。

2.课堂中的师生关系问题

课堂中的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影响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的质量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行为,学生尤其喜欢热情友好的教师。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加强沟通,互相反馈,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且可以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互相支持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所有大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3.课堂内部环境问题

课堂内部环境因素,诸如课堂内的温度、色彩、课堂气氛、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课堂环境良好,气氛融洽,学生就可能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和积极的情绪,从而减少问题行为。相反,如果课堂环境恶劣,气氛紧张,学生可能就会感受到昏昏沉沉的消极情绪,从而增加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随着大学扩招,越来越多的课程是大班上课,一位老师面对上百个学生授课,无论是教学效果还是课堂管理方面都显得没有力度。

四、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教育对策

(一)端正大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学生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非认知因素。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人生观的确立方面变得困难而的复杂。因此,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辅导,使他们清楚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并把社会赋予大学生的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心地需要,进而变成他们学习的动机。

(二)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课堂问题行为的根本矫正不仅在于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形成新的行为模式,而且要把良好的行为模式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与行动。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应用心理辅导的原理和技术来矫正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它主要是通过改变大学生的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来改变大学生外部行为的一种方法。心理辅导可以调整学生的自我意识,排除和转移阻碍个人发挥自我潜能的种种障碍,以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实现自我认同和接纳,从而真正转变课堂问题行为。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的素质一般包括职业道德和教育素养,即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既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要有良好的教育理论修养和较高的教学技能技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强化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积累教学经验,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克服学生不良课堂行为的重要之举。

(四)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大学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要求不当,教学内容缺乏组织、教学方法单调的等因素有关。在大学课堂中,教师应该认真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精心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提高讲课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对教材内容加强研究,进行试点探索,寻求最适合大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在设置课程时,要根据现代教学理论,坚持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加强知识发生过程中的教学,最大限度地让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协调活动,课堂中的教学气氛和师生关系影视民主、有好的,决不能专断,过于冷漠。教师作为教学中的管理者、指导者、咨询者以及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是“主导“角色而不是”主宰“角色,这样,师生之间就可以形成平等、和谐、合作、互动的关系。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师生彼此真诚交流,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隔阂,在这种师生关系基础之上,教师无疑更易于接近学生,并对学生行为有意识的进行矫正,即以条件反射原理来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以此取代或消除问题行为。

参考文献:

中学生课堂行为规范 篇6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探究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要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的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然而,教师事无巨细的精心准备,越俎代庖的科学探究,表面上看是热火朝天的科学探究课堂,却是那么的低效运作,这不仅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而且降低了科学课堂探究的效率。还有学生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良好的习惯影响人的一生,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但我们经常会碰到或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才进实验室,或刚到导入环节,就开始偷偷摆弄材料,到了活动环节,学生只顾着抢玩材料,甚至打翻了水,打破了烧杯,不会倾听,不会观察,不会记录,不会交流,课堂上闹哄哄,老师扯着嗓子叫,或者拿着小棒敲桌子,学生充耳不闻。因此科学探究活动低效性问题,也成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然而,审视我们的科学课堂探究,就会发现很多的弊病和不足,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使我们的探究无效,甚至于适得其反。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学生课堂的组织纪律性

倾听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收集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养成学生倾听的习惯,强化学生倾听的意识,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郑重强调,听和说是同等重要。说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生成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是倾听的最高境界。

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科学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科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三、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增强有效的教学参与

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改变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也要调整评价的方式、手段以及内容。

教师应当坚持鼓励性教学原则,不断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一旦出现“同学互励、教学相长”的局面,便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

四、运用有效提问策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提问是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师生沟通手段,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之一。伟哥 http://weigegongxiao.51sole.com

在注重科学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提问是对学生的考问,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检验。而现代教学的观点认为,提问不仅是对学生的检查和诊断,更应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行为。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向学生提示重点、强化各教学活动间的逻辑关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启发学生的思维。

五、有效利用课堂生成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充分的预设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充分的预设,并不表示教师对教学的全控制,也并不表示教师对学生活动和思维的干预。叶澜老师说过“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所谓“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科学教师应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的宗旨,设计每一教学环节,甚至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微笑„„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发展!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英语课堂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 篇7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种类

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的攻击行为, 课堂上窃窃私语、相互打骂、出怪声、吃零食、恶作剧等, 这些行为是故意不守纪律、不服从指挥的;二是内向性的退缩行为, 如偷看课外书、不做作业、睡觉等。外向性的攻击行为教师一般都能观察得到, 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 内向性的退缩行为虽然不会影响其他学生, 但可能影响教师上课, 对学生个人的发展也不利。

二、英语课堂问题行为的案例

案例1:Speak up教学片段

T:Please make a similar dialogue according to the model dialogue.

(学生开始做准备, 教室里满是嗡嗡的对话的声音。其中不乏乘机说闲话的学生和做其他科作业的学生。)

(5分钟后)

T:Stop, please.Who would like to try?

(大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教师的指令, 继续讲着。)

(教师有些急了, 开始敲桌子, 声音提高了八度。)

T:Be silent.Who would like to act the dialogue out?

(学生终于安静下来, 只是感觉教师的吼叫声有些异常, 教师示意两个学生表演。)

S1:Would you like to join me for a coffee?

S2:I’d like that very much.Thank you.

(两位学生只是在背诵课本上的对话, 其他学生听得不是很专心, 教师情绪上有些烦躁, 一面要关注没有认真听的学生, 一面又要倾听在表演的学生。)

(课后, 教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 怎么会在表演对话环节学生表现这么糟糕?耗时又费力, 是否以后的课上不再安排学生操练对话, 让他们多做练习呢?)

案例2:一位女生很喜欢在课堂上和旁边同学聊天。在一次英语课上, 老师多次采取相应的措施无效, 盯了她多次, 老师的目光刚移开, 她又开始了。终于, 老师再也忍不住了, 停止讲课公开训斥。此后, 该生对英语课产生了抵触情绪。

案例3:英语教学片段

T:Read the passage together.

Ss:Where there is water, there is a city...

(教师发现一名学生正在睡觉。老师轻声地叫他, 可他还是没醒。旁边同学劝老师别管他。可老师说她不想落下他们中的每一个, 仍坚持轻轻拍他的肩膀。终于把那学生弄醒了。她的一举一动, 不仅感动了睡觉的学生, 还感动了旁边的学生。)

三、处理英语课堂问题行为的几种方法

1. 有效进行课堂管理。

如果学生英语实践的量少、面窄, 上课节奏缓慢, 学生的智力活动就松驰, 注意力就会分散, 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影响学习效果。因此, 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广度、密度、深度。

案例1在英语活动中较常见, 这是由于课堂管理不善而导致的。新课程标准倡导通过“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所以在实施过程中, 科学的管理和必要的分工是小组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在案例1中, 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热热闹闹, 实际上乱哄哄一团糟。活动时间到时, 教师可大声喊“one, two, three, stop”的口令。在小组展示中,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认识到要从同伴那里学会倾听、学会尊重。

2. 突然提问。

当英语教师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 或者和别人讲话、捣乱时, 可以突然问他 (她) 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是老师刚刚讲过的, 只要注意听一定会答出来, 但也要有一定的难度。这可引起不听讲的学生的重视, 不敢再捣乱下去。

3. 停止讲课。

在课堂上, 若发现有的学生捣乱, 教师可立即停课片刻, 并注视着那位学生, 这可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 更引起那位捣乱学生的注意。但注意停课时间不可太长, 否则会影响全班同学的学习, 引起公愤, 也不可瞪眼相视, 否则将会引起那位学生的反感。

4. 调整座位。

若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上一直捣乱, 教师多次劝阻无效, 可调换他的座位。如把他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调在一起, 或调他到前排, 教师容易控制。

5. 适当的奖惩。

通过课堂小组竞赛制, 用奖励鼓励正当行为, 通过惩罚制止不良行为, 有效地调控课堂。在任何情况下, 惩罚都要适中, 同时要少用。如一个学生将桌椅推翻或把窗子打破了, 这就要采取较适中的惩罚方法:一是进行辅导, 做好思想工作, 而不是大发雷霆、训斥。二是让其把桌椅重新摆好, 自己拿钱把窗户修好。这样违纪的学生才会心服、口服。

6. 课后处理。

在案例2中, 学生的无休止的切切私语干扰了正常的课堂秩序, 而教师的斥责虽短期遏制了这样的行为, 却影响了班级气氛, 反而使矛盾激化, 师生关系弄得很僵, 降低了教学效果。教师多次采取相应的措施无效, 可暂不管他。继续努力讲好自己的课, 待课后再找他们了解情况, 询问其原因, 对症下药, 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若还不行, 可求助于校领导、学生家长, 万不可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对付一两个学生。

7. 关爱学生, 树立教师威信。

案例3中, 对于上课睡觉的学生, 只要不影响上课, 许多教师往往不闻不问, 懒得管。但是这位教师却对每一个学生都尽责。她不想落下他们中的每一个的话感动了周围的学生。她的人格和学识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感召力量, 无形中就树立了威信, 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教师的威信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教育家很重视教师威信的作用。如果教师认真讲授、关心学生、才华横溢、为人师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学生自然也会产生满意、愉快、敬慕的积极饱满的态度和体验。教师信任学生, 学生尊重教师, 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内外形成催人向上的教育氛围, 就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同时也能建立起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教育情境。

8. 为课堂注入幽默宽松的氛围。

幽默由于具有愉悦性和轻松性, 因而能最大限度地抓住学生的心理, 诱发其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在总体把握教学进度的同时, 留出几分钟, 缓解一下紧张的课堂听课状态, 把教学观念、教学艺术与教学中的偶发因素, 巧妙结合, 发挥教师机智, 用恰当的幽默活跃一下课堂氛围, 这对于重新组织教学, 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处理外来干扰, 防止课堂问题的发生, 都是极有好处的。

9.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如果学生拒绝与教师合作, 不采用教师的解决办法, 或者一直不能遵守自己的承诺, 这时教师就需要与家长加强沟通。家长参与学生的教育, 要把对学生持积极的态度、与学生良好的学业或表现联系起来。教师可与家长联系, 互通信息, 取得家长的配合, 共同商议教育方法。

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学中常见的, 处理好课堂的问题行为是保证教学正常进行, 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

摘要:课堂问题行为是存在于课堂中影响教学正常进行的行为。本文从问题行为的种类和处理方法上进行探讨, 以便给广大教师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英语课堂,问题行为,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林格伦著.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出版社, 1997.

[2]史薇.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管理策略刍议[J].新课程研究, 2007, (3) .

浅析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 篇8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

课堂是大学生接受知识的神圣殿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的素质大幅度下降,其中在课堂中失范行为现象突出就是一个重要体现。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给课堂正常进行、学校管理、高等教育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关于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界定

据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未见学术界关于“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明确定义,课堂失范是与课堂规范相对应的,没有规范也就没有所谓的失范。“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与违法行为两类。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即违规、违纪行为,具体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违纪行为等。学生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规律以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笔者对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做如下定义:大学生个体或群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和课堂教学范围内不同程度地违反大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活动与行为。

二、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特征

根据有关资料提供的数据和本人的课堂亲身经历、以及课后对学生的访谈发现,不论学校、专业、还是年级、性别,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都普通存在。“金怡、姚本先等人对大学生课堂行为的种类排序表明,在大学课堂里,睡觉比率占14%,思想开小差的占13%,看课外书的占12%,做其它作业的占11%,擅自离位的占2%。”

三、课堂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一种行为的产生是外因与内因也即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综合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指与社会、家庭、学校相关的原因。内因是指与自身相关的因素。

1.外部刺激不足

外部动机(extrinsicmotivation),指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外部因素引起。外部的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因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存在于其他情境中,学习活动只是满足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如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避免家长成分带来的不愉快必须学习。

(1)社会因素。

本文分析社会因素主要探讨社会的价值观冲突、就业压力、教育改革对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影响。这是一个社会大变迁的时代,新的社会思潮层出不穷,新潮社会现象纷纷上演。特别是后现代思潮涌进中国社会后,中国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开始解体,新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尚未健全,出现了思想、文化、精神生活的多元化趋势,产生了彼此不一致和相互矛盾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后现代思潮给中国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观念上看,主要表现为反传统、反权威、破坏规矩、反理性、反教育、公德差;从心理上看,主要表现为追求舒适,寻找感觉,内心焦虑,好发泄;从行为上看,追赶时髦,玩世不恭,好表现,强调自由,不愿拘束,甚至触犯刑律。这很容易导致课堂失范现象的产生。1977年恢复高考,录取率仅4.7%,1998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为180万,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比例高达47%,2005年高考录取率为59%,招生人数已达到560万。这些数字告诉我们的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原因之一,大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时,无法安心上课,大学生也不再是人们眼中的天子骄子。人们原来所认为的只是上了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的思想破灭,由此导致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认为读大学与没读大学一个样,与没读书的人找的工作是没有多少区别的,学好与没学好一个样,平时学习成绩差的与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在找工作问题上没有多大差别。这一思想影响学生的失范行为。

(2)学校因素。

教师讲课枯燥乏味,这往往是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失范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枯燥乏味的原因与课程本身有关,但最重要的是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关,为什么同样一门课,有些教师教的课学生喜欢上,而有些教师教的课学生不喜欢听呢,所以一门课讲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教师。现行大学重研究轻教学的管理现状使得大学教师不重视课堂教学,大学本应是在搞好教学的前提下做好科研,可是,现在大学的现实情况是重科研,把评职称与发表文章挂钩,于是很多老师为了自己的利益多弄点科研费,早点评上想要的职称,就千方百计的发文章,做课题,而教学只是作为他的副业而已,应付一下就行了。教师对教学在观念上不重视从而导致行为上有失偏颇,很多人认为大学的课是最好上的,又不用管纪律,又不用管学生有没有听懂,我只要把这一堂课讲完就行了。据王红红对一所综合性大学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教师能够按照教育规律教学,遵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认真备课,在教学中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并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术态度向学生传授知识。除个别教师外,都能遵守基本的教学纪律,维持课堂秩序,保证教学质量。部分教师还存在较为明显和严重的教学行为失范问题,例如备课不充分,照抄教材;上课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一;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态度不认真或交流较少;教学态度不端正,偏离教学目标。甚至还存在不按评分标准打分,迟到、早退,找人代课等违反基本的职业道德的行为。不同学科对教师的部分教学行为选择有显著的影响。文科教师在以个人主观看法影响学生,偏离教学目标,一言堂的教学方法等教学失范行为上的严重程度要高于理工科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在观念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思想观念上对教学质量评价本身的不重视,二是教学质量评价观念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

(3)家庭因素

家庭关系的好与坏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课堂失范行为,家庭关系包括父母关系和亲子关系。它主要由父母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构成。天津教育科研机构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84名逃学和有其它不良行为的中学生中,有82名学生的家庭亲子关系不良。由此可以看出,父母关系或亲子关系质量不高,就会导致家庭成员情感缺失,导致中小学生品德或行为不良的可能性极高,这也会带到大学的生活中。从而会出现一系列的失范行为,这无形之中会影响到学生的上课质量。家庭的经济情况也会对学生的课堂失范行为起到间接的作用,比如有些家庭经济情况好的,他会觉得学习的机会来得很容易,以后工作也不用愁,出了什么事情有家里顶着,于是在学校过得轻松自在,反正听课与没听课一个样,到时考试一样可以过,于是无心听课。有些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整天想着要出去多做份兼职,于是在上课的时候也会想着怎样去挣钱,而无心上课,做兼职与学习两者不能兼顾。家长素质及家庭教养对子女也有很大的影响,许多在娇生惯养中长大的独生子女大学生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懂得做人的基本规矩,反映在大学课堂上,就是不守纪律、没有礼貌、秩序混乱。

2.内部动机不强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大学生在课堂上失范行为的产生最主要的是内部动机不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不明确

大部分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没有明确的计划,茫目地过每一天。一部分学生来读大学的原因是认为没读大学的人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于是为了不给自己留下遗憾,进入了大学。还有一部分来读大学的原因是羡慕大学生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摆脱中学繁重的学业负担,可以随便逃课,考试只要及格就行。于是在高考填自愿,选专业时,没有过多的考虑,没有认真地去通过多个渠道了解是否自己真的喜欢这个专业,还有学生关注热门专业,考虑现在哪个专业最好就业,就选哪个。于是这种茫目地选择,给大学学习带来了很多隐患。有些学生发现自己原来所选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时候,并没有做出积极地调节,比如换专业,而是选择消极地应付,比如逃课、在课堂上无心听课、看其它与本课堂无关的书。有些学生即使喜欢自己的专业,但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或者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满,与自己的理想有差距。还有或多或少的从众心理,“从众是好是坏?对这个问题,没有科学的答案。但是,就我们大多数人共同的价值观而言,我们可以说,从众有时是坏的(会导致有些人酒后开车或表现出种族歧视行为),有时是好的(可以阻止人们在剧院排队买票时插队),而有时却无关紧要(例如网球运动员喜欢穿白色球衣)。”在大学期间,一些学生没有自己的主见,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来读大学的目的是什么,于是就会出现了一些不好的从众心理,看到别人做什么,则自己也跟着做什么。很多大学生往往到毕业了,还不知道在大学学了什么,看到社会生存的无奈以及知识的匮乏时,后悔当初在大学没有好好的听一节课,大学那么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了。

(2)缺乏自控力、学习意志不坚定。

大学生大多数都离开父母在外地求学,在学校没有像中学老师那样监督,也没有了考试、升学的压力,又都觉得就业与学业成绩没有多大的关系,这也许是大多数学生在大学不那么认真学习的原因,因而这种行为也就会在课堂上表现出来。还有些大学生极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个人在集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集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行为及信仰上,表现出与集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社会从众倾向或从众行为。”原本自己想好好学习,包括想在课堂上好好听课,坚持一节课、两节课还行,比如不跟同学讲话、睡觉等等,可不能长时间坚持,看到其它同学上课说话、睡觉、看其他课外书等,自己怕别人笑话,怕其它同学说他是另类,于是自己刚坚持的信念就动摇了,行为也就随着相应的改变。

通过对大学生课堂失范原因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课堂失范产生的背后,是由当代学生价值取向与目标取向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由外部原因与自身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要解决大学生课堂的失范行为,首先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目标,知道作为一名学生的义务,认真扮演好自己作为一名学生的角色,知道自己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同样,作为在学校影响学生最大的因素:教师和管理者,也应明确自己的责任,提高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培养出一批具有正确价值观、有自信、德才兼备、能适应并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斌贤,丁刚,陈玉馄等: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金怡,姚本先: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

[3]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唐晓鸣:大学生课堂失范现象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

[5]王红红: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失范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6]刘恩允,杨诚德: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反思与构建[J].江苏高教,2001(1)

[7]周燕: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环境因素[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

[8]吉彦波:扩招形势下高校课堂秩序失范的成因与对策——以自己的课堂实践为个案[J].新余高专学报.2006(3).

[9]戴维•迈尔斯[美]著,张智勇,乐国安,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M].商务印书馆.2008

中学生课堂行为规范 篇9

丽水第二高级中学徐骁

【摘要】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课堂教学管理的一大难点,对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对课堂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予以关注的同时,对课堂教学管理尤其是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明晰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标准及其发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提出有效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学生因素教师因素社会因素矫正

学生上课时讲话、做小动作、打瞌睡等,诸如此类的行为是全球教育界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只要有学校的地方都存在这些现象。这些课堂问题行为不仅扰乱了教学秩序、破坏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回避,而是要花些气力研究它,找出解决问题的门道,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或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促进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和有秩序进行。

一、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

课堂问题行为,现在为绝大多数人认可的表述是,指发生在课堂上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这类行为主要表现为:

1、学习动力不足,消极抵制:表现为上课马马虎虎,粗心大意,不是遗漏,就是曲解。上课前没有思想准备,丢三拉四。在课堂上常常引起课堂骚乱,节外生枝。

2、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思想开小差、搞小动作、说话、吃东西、看课外书和在书本上乱写乱画。

3、行为冲动:同学之间出现矛盾互不相让,甚至动手打架。无故迟到早退。

4、逆反心理:表现为和老师对着干,老师让默读,他非念出声,老师不允许说话,他非弄出动静。

5、此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由于学习成绩不良,同时家长和老师也不够关注,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导致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的丧失,进一步逐渐产生回避困难的退缩行为,使其不能正视挫折,性格偏执。

以上种种行为变现,以其表现的主要倾向为标准,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外向性的问题行为,主要包括发出怪音、敲打作响、作滑稽表情、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和故意不遵守规则、不服从指挥、反对老师等盲目反抗权威的行

1为。

另一类是内向性的问题行为,主要包括上课时凝神发呆、心不在焉等注意力涣散行为,乱涂乱写、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寻求赞许、期待、帮助的依赖行为等。

外向性问题行为会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内向性问题行为虽然不会直接干扰课堂秩序,但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会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但无论是属于那种表现、哪一类的课堂问题行为,都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教师必须要很好地解决它。要解决它,我们就必须明晰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

二、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引起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既包括学生的主观因素,也包括教师及家庭、社会方面的客观因素。

(一)学生因素

大部分的课堂问题行为是由学生本身的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生理障碍。学生的生理障碍是诱发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如果学生存在视、听、说等方面的生理障碍,则会妨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在课堂上常常出现不敏感、不专心、退缩、低沉,甚至烦躁不安、自行其是等问题行为。

2、适应不良。适应不良是指学生不能很好地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自己,或不能积极作用于环境并改造环境,由此而产生的各种情绪上的干扰。如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发生的转学、转校、更换班主任、初中进入高中等事件,如果学生不能适应新环境,便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特征,如焦虑、沮丧、兴趣减弱、注意力降低、多动闹事等。这些特征严重干扰着学生的学习,也是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

3、心理挫折。问题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挫折而导致的。在学习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挫折。面对挫折,有些学生能正确地对待,勇敢地排除各种障碍,实现奋斗目标。而有的学生对挫折不能进行正确的归因,则会导致问题行为,学生如果把挫折的原因归于外部,怨天尤人,为了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气愤,就可能出现外向性、攻击性行为;如果把挫折的原因归于内部,就可能出现内向性退缩行为,如学习成绩差就产生自卑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想方设法逃避学习或脱离学习环境等。

4、寻求注意。有些学生的问题行为只是为了引起教师或同学的注意。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发现自己无法从学习或竞赛中获得教师和同学的承认,感到自己受到别

人的关注太少,同时内心有着强烈的渴望别人关注的需求。他们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维持课堂秩序对问题行为比较注意,于是便故意地表现出课堂问题行为,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从而实现其需求的满足。

(二)教师因素

课堂问题行为虽然表现在学生身上,但实际上许多问题行为的产生与教师有直接关系。

1、教育思想失当。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问题行为。譬如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重智轻德,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样,会引起学生逆反行为甚至对抗性行为。

另外,一些教师对个别学生存有厌恶、歧视的态度,不尊重学生,处理方法简单、粗暴,这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产生消极、畏难的情绪,或激起学生反感,产生师生对立情绪,由此引发问题行为。

2、教学管理能力差。教师缺乏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不善于处理课堂教学中的违纪行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教师放弃管教的责任,采取不闻不问的立场,放纵学生,在课堂上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也因缺乏接受教导或改正的机会而出现违反课堂规则的行为。

(2)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反应过敏,处处设防,动辄对学生大加训斥,甚至滥用惩罚,学生在课堂上感到紧张与焦虑。这不仅无助于维持课堂秩序,而且还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反感或对立,从而诱发学生的问题行为。

3、教学上的偏差。教师教学上的偏差是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如:教学方法呆板、枯燥乏味、学生听课没有积极性;不了解学生,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讲课速度过快或过慢;表达能力较差、语言含糊不清、学生听不明白;教师缺乏活力,精神不振,懒懒散散等等。这些都容易失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引发课堂问题行为。

(三)环境因素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除了取决于学生和教师方面的因素外,还与环境影响有关。

1、家庭的影响。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会影响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父母不和、经常吵闹家庭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会表现出孤僻退缩、烦躁不安,甚至挑衅生事;父母对孩子娇惯溺爱、纵容放任,对其百依百顺,容易养成孩子

任性、固执、以自我为中心,甚至玩世不恭、放荡不羁;而父母的教养方式简单粗暴,对孩子非常严厉,动辄打骂,则容易养成孩子弄虚作假、消极对抗、冷漠孤僻、情绪异常等。

2、社会的影响。社会的不良环境也是诱发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之一。如社会的不良风气、治安状况及媒体传播中的暴力、色情、凶杀等信息,都会使一些学生出现模仿行为。这些行为也会延伸到课堂中,影响教学活动。

三、矫正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

当下,教育界对解决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问题,也是说法不一。我个人认为,要矫正好学生的课堂行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入手:

(一)认识

认识,是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前提。任何课堂问题行为都涉及三个要素:行为的主体、行为发生的时间及行为的性质。问题行为一旦发生,教师在决策时应对这三个因素进行全面考虑: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生,在什么时候,产生了什么性质问题行为;这一问题行为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妨碍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要明确问题行为对于课堂秩序和教学活动的消极影响,但同时又不要过分夸大问题行为的严重性,不宜把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等同于差生或品行败坏的学生。实际上,课堂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优秀学生也仍然会产生问题行为。

其次,教师要认识到矫正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从根本上要由学生本人来进行。如果学生本人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问题行为,他们不仅看不到矫正的价值与意义,不密切配合,而且还会对矫正产生新的对抗性问题行为。

(二)改正

改正,是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认识课堂问题行为的基础上,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形成对问题行为的正确态度;然后要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纠正。此外,由于从根本上改正问题行为并非一时之功,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且问题行为还会出现反复。因此,教师还要有相当的耐心。

(三)塑造

塑造,是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目的。改正学生的问题行为仅仅是从消极方面着眼的,实际上这只是行为矫正的一部分。理想的矫正不但要改正学生的问题行为,而且要塑造和发展学生新的、良好的行为模式。这不仅是矫正学生问题行为的理想目标,而且也是巩固矫正的效果,使学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见,完整的行为矫正包括认识、改正和塑造三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只有在认识前提下改正、在改正的基础上塑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时,完整的行为矫正才宣告完成。

此外,在矫正的过程中,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奖励多于惩罚的原则。奖励和惩罚是矫正学生问题行为最常用的方法,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往往首先想到利用惩罚手段,把惩罚作为最易使用的优选方法,这是不正确的。实践证明,奖励的矫正作用远远大于惩罚,多奖少惩对于矫正课堂问题行为能起到更有效的作用。动辄惩罚反而会对错误行为起强化作用,无意中助长了问题行为,而且还会导致学生为逃避惩罚而产生新的问题行为。而且过度惩罚,会使学生变得粗暴和具有破坏性,产生对抗性严重的问题行为。因此,在矫正过程中应以奖励为主。

2、坚持一致性原则。教师要尽量保持公平,对优等生的问题行为也要严肃处理。倾听和关注每一位学生,对于家庭关怀不够的学生更要给予爱和关注。教师可以运用一些非语言技术,比如眼神暗示,及时处理一些小的课堂问题行为,帮助问题学生保持冷静,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班级学风浓厚,师生关系融洽,课堂管理秩序井然,学生就会得到快乐而健康的成长。

3、与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原则。课堂问题行为的根本矫正不仅在于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形成新的行为模式,而且要把良好的行为模式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与行动。这就要求在矫正过程中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以调整学生的自我意识,排除自我潜能发挥的心理障碍,以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从而真正转变问题行为。尤其是比较复杂的问题行为,更需要进行心理辅导。把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结合起来,无疑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利群.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教学与管理,2000,(8).

[2]岑国桢,李正云.学校心理干预的技术与应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篇:中秋节公司员工演讲稿下一篇:河北成人高考试题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