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2024-12-04

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共11篇)

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1

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

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不学礼法,无法立身立业或无法做人。一个人的言语、行为是不是符合礼仪要求,对于在社会上的立身处事关系很大。良好的礼仪习惯是一种资本,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将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纵观历史,大凡获得成功的人,他们的良好行为是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形成自然。小时候的鲁迅先生,就养成不迟到的习惯,他小时候曾在自己的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来时时提醒自己,他要求自己抓紧时间,时时刻刻地叮嘱自己凡事都要早做,他这样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就形成了习惯。这位以“小跑走完一生”的作家,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业绩,成为世界有史以来十大文豪之一。

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增强礼仪教育不仅是提高全民族素养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它是我们德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实施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素质,使校风校貌发生了根本改变。

一、知理明情,使学生自觉行动。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学生要养成良好礼仪和行为习

惯,首先是以“知”为开端,遵循知、情、意、行的内在规律,最后以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

知是行为的先导,是产生行为的思想基础。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给学生应具有良好品质,帮助他们分析社会生活上和集体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使他们懂得讲礼仪、守规范的重要意义,识别和抵制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言行举止,养成讲文明、守礼仪的自觉性。

我们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依据。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订编写了《校园礼仪常规》、《家庭礼仪常规》,紧扣以“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竞争”为中心进行思想教育。利用班会、队会等活动逐宣传《规范》和《礼仪常规》使学生理解,对照,并付之行动。各班还进行讨论,并联系生活实际中一些问题进行辨析。通过学习、对照、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守规范、讲礼仪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行为要求和准则,它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自我完善的需要,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文明的愉快情感,给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打下思想基础。

二、开展活动,促行为规范养成1、在活动中渗透,促进行为习惯养成。

班队活动是学校进行礼仪教育的主阵地。班队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活动时机,活动对学生来说是自由的、轻松的、愉快的。他们会大胆地、毫不顾虑地、真实地表现出自己的行为。班队活动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

自己的有效方式,在活动中我们把礼仪教育与感恩教育、进取教育有机结合。此外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视、民族传统节日和纪念日活动、访问模范人士、知识演讲、竞赛征文等活动,全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2、树典型立示范,发挥榜样引导作用。

美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思的话,他说:“对儿童进行教育,最容易而最有效的方法,是把人们做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用榜样人物的先进思想、高尚情操、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教育学生,使养成教育形象化、具体化,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给学生一个更感性、更直观的认识。我们通过板报、校园广播等方式宣传文明礼仪的典范,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身作则,教师从我做起,创造文明环境,抓师德形象,文明施教,关心热爱学生,良好的师德形象,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培养好学生的思想品质,使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促进良好文明礼仪的习惯养成。

三、优化校园,创文明礼仪氛围

优化校园环境是养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创立一个整洁、优美、文明的氛围,给学生以一种良好的环境,对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很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在礼仪养成教育中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学生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团结、进取、勤奋、求实”八字校风,对校园环境做到布局有科学性,布置有教育性,整体有陶冶性。首先提高教育环境的“十有”标准,即教室正前方有国

旗悬挂、教室外墙有班训、有名人名言、教室内有黑板报、阅报栏、学习园地、卫生角。在走廊楼道悬挂整容镜、礼貌用语宣传牌,整个校园显得整洁、清新、优美,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在说话。我们紧紧抓住舆论宣传,利用广播、板报大力弘扬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积极的舆论宣传,优良、文明的环境熏陶,促进了礼仪规范的养成。

四、持之以恒,坚持长抓不懈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出现反复,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应对学生充满信心,抓反复、反复抓、扎扎实实,坚持不懈。每当学生放学时,我都提醒他们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如果老师从你身边走过,就很自然的向老师问好。现在我班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不论是在楼道里、上学的路上,还是在校园之外,他们见到老师都能主动问好,提高了讲文明、懂礼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我坚持正面教育,注意树立典型,让礼仪榜样去影响带动他们。平时我也跟踪,随时发现礼貌突出的同学,进行及时的肯定。

学生的礼仪行为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例如我到张凯博家家访时,一推开门,只见孩子唰的立正,向我敬礼:“老师好。”真让我感动,接着为我倒茶,我的心里暖暖的。第二天我在班级里表扬了张凯博同学,说:“老师为有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 从这以后,他更有礼貌

了,学习也努力了,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每当我走在学校里,见到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一声声“老师好!”是那么悦耳。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是让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只要持之以恒,长抓不懈,一定会养成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的好习惯。

通过礼仪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树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提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等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了良性循环。通过礼仪教育,形成了良好的班风、校风,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我将为之不懈的努力,尝试更好的教育策略,促进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

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2

一、针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的培养方法

(一) 案例一

小张, 原是我校高2006级19班的学生, 开学时老师、家长都反映他是个“不开窍”的孩子。比如一道数学应用题, 老师在课堂上讲过多次了, 可他做起来仍错误百出, 一到考试就更不行了;别的同学背课文, 一会儿就背会了, 可他读了好多遍, 还是记不住, 丢三落四, 用字经常出错, 所以, 渐渐地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了。

(二) 对症策略

1. 培养小张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独立灵活的思维习惯。

2. 教会小张记忆的技巧与方法, 如理解记忆, 趣味记忆 (即把记忆内容编成有趣的生活现象) , 让他乐于记忆。

3. 帮助小张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注意寻

找和发现他的闪光点, 并适时给予其表扬和鼓励, 从而让他品尝到学习的成功和甜头。后来, 经过各位老师和学生、家长等三年的共同努力考上了二本院校, 并选了数学专业。

二、针对有网瘾的学生的培养方法

(一) 案例二

小黄, 曾是我校2009级32班的学生, 小黄在初中时就迷上了上网打游戏, 他妈妈为他急得哭了不知多少次, 对此都没办法了。

(二) 对症策略

1. 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带孩子上公园走走, 踢踢足球, 买些孩子喜欢的读物, 把孩子的注意力从游戏机引开去;但不要急着硬逼孩子学习。

2. 引导孩子逐渐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逐步让孩子学会自己提出学习任务, 自己完成, 自己督促检查。

3. 教给孩子一些调控注意力的方法。

比如学习时间过长, 可以听听舒缓的音乐, 远眺绿色, 休息一会儿, 再来学习。

三、针对性格孤僻的学生的培养方法

(一) 案例三

小徐是我校高中二年级的学生, 进校时不善言谈, 孤独冷漠;不喜欢集体生活, 不会关心别人, 不善于与他人相处。

(二) 对症策略

1. 让学生懂得与人和睦相处的意义, 体验与人和睦相处的喜悦。

要让学生知道人总是要长大的。只有在与人不断地交往过程中, 才能增长知识、积累经验、认清自我、完善自我, 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2.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孩子的感情是纯真的, 诱导孩子产生发自内心的爱, 自觉地为别人着想;要使孩子感到关心别人, 为别人服务是一件愉快的事。久而久之, 孩子的心里想的就不完全是自己了。

3. 严格要求孩子。

对孩子的行为、举止, 从学习到生活均要规范, 严格加以执行, 从而形成习惯。这种习惯将成为影响孩子的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即使只是学校的值日、做操等都能使孩子养成集体观念, 令他不能随便行事, 严格要求自己, 与别人和睦相处。

4. 引导孩子逐步扩大与人和睦相处的范围。

孩子将来要踏上社会, 这样就要把孩子和睦相处的对象扩展到邻居, 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要在孩子的意识中养成“别人的事, 也是自己的事”的观念;对同学要友好相待, 要关心同学, 关心老师。只有这样, 孩子才会逐渐知道怎样与人和睦相处, 当孩子做了关心他人, 与人为善的事情时, 老师应及时肯定表扬;反过来, 当孩子受到别人关心以后, 也需要让他表示感谢。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3

【关键词】行为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51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96-02

“习惯”是常挂在人们嘴边的一个词,那么什么是习惯呢?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朝夕之功,它需要班主任老师付出相当多的心血 !本人在长期的班级工作实践中,探索总结,认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可分为三个阶段:强制性阶段、自制性阶段 、自觉性阶段。

一、强制性阶段

在此阶段,要制定具体的“行为规范”及“管理措施”,要求学生遵守之。这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准备阶段。

首先,在开学之前,班主任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本班的《班规》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量化管理办法》。在开学的第一个班会上经全体同学讨论、交流、提出修改意见,进而表决通过。这样,既充分发扬了民主、又做到了有章可依,即“依章治班”。

其次,制度公布以后,班主任老师要做到“三到”:走到、看到、说到,紧盯紧管,掌握好第一手材料,及时发现不良行为,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再次,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要定期进行总结,其方式可分为:学生自结与大家补充相结合;师生相互探讨;班主任评价。注意“以表扬为主”,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最后,一个人倘若有了不良的行为习惯,想一下改正过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对个别屡次犯错误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反复抓,抓反复”,对其不能失去信心。

另外,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自制性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要领导和督查学生进行“相互制约”和“自我制约”。这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

首先,培养班级骨干,让其大胆工作,带动良好班风的形成。

其次,班主任要及时捕捉每位纪律性比较差的学生的“闪光点”,大加褒扬,帮助他们树立其改正错误的自信心。

再次,以班会、主题班会、讨论会、研讨会、辩论会为阵地,让全班同学展开讨论,找出“优胜”的原因并发扬之,至于不足之处要对号至个人,让同学们都来分析其原因,帮助其改正错误。

最后,教师及时进行家访。这既可取得家长的配合又便于找到打开违纪学生的心灵的“金钥匙”!

三、自觉性阶段

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的努力(大约需2~3月时间)。班级绝大多数学生的良好行为已经养成,良好的班风已经形成。班主任绷紧的神经也得以放松之时。本阶段管理班级日常事务的主人成为学生,班主任的职责就是监督检查。

首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管理小组,即“学管组”,把班级内的“大小职位”和“大小事务”均按能力大小落实至个人,制定出“周流动值日表”,要求他们按时值日,并根据《班规》做好详细记录。此举既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又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了“管人的难处”,从而增强学生的自觉性。

其次,班主任要不定期的抽查一下“學管组”的工作。这样一方面起到了监督作用,使“学管组”的成员不敢懈怠,另一方面对其管理中的某些难点及时予以指导,从而不断强化、完善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得 篇4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得

1、观念先导

成人对学生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人重视与否,教育方法正确与否,首先是观念问题。学生的习惯养成需要成人重视,加以培养,但成人的认识上却存在着误区,具体表现为:或是重智育轻育德育,以为智力可以代替一切;或是缺乏理智的爱,对孩子宠爱有加、百依顺;或是教育意识淡薄,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孩子放任自流;或是“过度教育”,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和方式都超过一定的度。所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大敌。

所以,作为父母首先要更新观念,认识到健全的个性需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支撑点,培养好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比培养出一个社会无用的“才”有意义得多,要把自己的孩子不仅看成是传种接待的种子,更要看到他们是国家的后代,是实现国富民强的建设者与保卫者。孩子要成为有用之才,必须从小精心培养,而且不仅是关心他们身体、智力与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品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

2、要使孩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生的学习受兴趣和需求的直接驱动。学生的认识活动会受到兴趣和需求的直接影响,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认识他们感兴趣、感到好奇和有需求的事物。要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那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要善于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作为教育的生长点,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尽可能把期望学生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由此引起并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常常需要用动作来帮助思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他们必须通过人于物的相互作用,构建起真正内化的新的知识经验,形成学生期所独有的知识经验。如:对学生讲摩擦生电是极其枯燥而乏味的,但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学生不但能很快知道摩擦生电的原理,而且比一般的说教记得更牢。然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进程。学生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些阶段,但每个学生在发展的方向、起点、速度及最终达到的水平上都存在着差异。根据学生学习进程和学习方式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如:在欣赏散文“家是什么”中,要求能力强的学生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词,对能力弱的学生要求能说说散文的大致内容。这样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感,从而对学习也会有兴趣。学生在认识事物、获取经验的过程中具有整体性,所以要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渗透与学生的一日生活之中,通过相互渗透来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

3、其次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内部驱动力。

一是化平淡为神奇。适当给平淡的事情添上一些神秘的色彩,比如在和孩子一起看书时采用一些启发性的语句,像“这是怎么回事呀?”“让我们来猜猜看”,来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二是对浅显的现象给予深度的揭示。孩子对常见的事物往往容易失去兴趣。此时若把这些事物背后的奥秘告诉学生,就会重新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学生对太阳的落山,天变黑的现象司空见惯,不当回事,可以告诉学生并不是太阳在我们头顶上走,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走,学生对太阳、地球再次产生了新的认识兴趣。任何事物都有无穷的奥秘,我们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保持认识事物的兴趣。三是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事物的最佳途径,而学生又大都喜欢动手操作,尽管尝试可能会失败,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则会长盛不衰,对学习的知识也会掌握得更多。动手操作能使学生的认识由表面趋向实质,从而激发更大的求知兴趣,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为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结实基础。

别忘了还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提问,能培养学生乐于思索,敢于提出疑问的品质,还能让学生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经验。教学生提问,抓住契机,鼓励学生提

问。如和学生一起看故事《金鸡冠的公鸡》,可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尤其是因果关系的问题“猫和喜鹊明明知道公鸡要上当,为什么每次都让公鸡看家”,“假如猫和喜鹊不来救公鸡,会怎么样”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提问的方法,提高了提问水平。有些学生难以提出问题,往往是由于生活范围比较狭窄,知识经验不够丰富,事实上学生只有在获得一些知识经验,初步形成某些概念之后,才能提出问题。要努力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实验者,去动手、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家长只是适时地给予指导。如:“会变的颜色”,让学生先去观察颜色,然后让他们动手去尝试颜色是如何会变化的,并将自己的发现说出来,把自己存在的疑问提出来,再一起动手动脑去寻求答案。由于这些活动是让学生在自身活动中寻找答案的,因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4、实践训练

习惯、习惯,习了才会惯。同一个动作,同一件事情,只有做恶劣,而且要反复做,才能养成习惯。法国作家大仲马说:“每一个重复的动作都有养成习惯的肯能;重复的次数越多,动作也就越成熟。”毫无疑问,行为习惯的形成也来于反复做,即反复的实践。如果家长在思想上重视了,而在行动上却没有耐心,那么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将成为一句空话人们知道:知识是基础,行为是关键,习惯是归宿。孩子由于年龄特点,往往会言行不一,许多孩子嘴上说得头头是道,行动上却难以做到,“知”、“行”严重脱节。为此,父母必须加强对孩子行为的训练,创设孩子反复实践的机会,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交往、游乐、劳动等活动中,进行学习技能、习惯的训练,获得“为何做”的认识,形成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并在实践生活中不断练习,反复强化,直至最后形成自动化的行为,养成一种自然的习惯。

5、环境熏陶

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时时受到环境的熏陶和感染,学生的行为方式都带有所处环境的烙印。“万物细无声,”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样,父母努力创造和保持喜爱学习、乐于学习的家庭氛围,将会使孩子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萌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孩子也一定会有较好的学习习惯。相反,如果家长自己整天打牌,你的孩子怎可能安心学习呢?

6、榜样作用

学生时期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最不喜欢说教。榜样是具体形象的,正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它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故事、儿歌、歌曲等等,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有着巨大的魅力,会深深打动孩子,这些艺术形象所塑造的榜样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孩子最爱模仿。他们会对孩子产生最直接、最具体的影响,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家长应该懂得孩子的心理特点,在家中应经常给孩子将一些具有传统美德的故事;念一些有助于陶冶孩子情操的诗歌、儿歌;唱一些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形成的歌曲。

同样,学生又是好奇、好模仿的,模仿是他们学习的重要途径,而

家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他们学习的直接范例,为什么呢?家庭、教养机构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三大环境因素,但其中家庭又是对他们发展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首先,血缘关系、亲子之情对孩子发展提供了最强烈的感情氛围,因而父母的教育,影响最易感染学生。其次,父母与学生朝夕相处,关系密切,你们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所以,学生时期,家长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最具权威的人,是孩子最爱模仿的对象,父母的良好行为习惯将有效地影响着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7、坚持不懈

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不能想起来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又听之任之,这需要家长有坚强的教育意志,立下规矩之后就应该要求孩子坚持这样做,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形成习惯。孩子毕竟是孩子,自控能力不能像成人那样强,家长应该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严格要求,切忌在教育子女上情感失控,并找出一个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孩子逐渐学会控制自己,做事有恒心,不半途而废,这也是意志的培养,有坚强意志力的孩子以后遇到任何困难就会勇敢,不畏缩,这将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强有力的基石。

“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必是一事无成。作为家长一定要充分认识,只有持之以恒的要求、训练,下决心,甚至要下狠心,才能培养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优秀孩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持不懈是取得成效的有利保证。

8、要求一致

习惯的“惯”字,有一以贯之的意思,就是说,要求和标准不能走样。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需要家长在教育上的配合以至。家长对孩子在教育上取得一致,意味着相同“信息”重复输入孩子的大脑,易于形成神经联系,促使习惯形成。如果要求不一致,孩子就会无所适从,逐渐养成钻空心子的心理。而且不同方向的教育信息互相干扰,容易形成孩子的两面性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当然,要实现要求一致,不是轻而易举的,家长应十分重视并努力去实现,可以订立一个约定,如果在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上发生分歧,决不要在孩子面前公开暴露矛盾,而要在事后交换意见,以求统一行动,这样的教育效果才会好。

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家长可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灵活处理,忌墨守成规。

(2)、设身处地,忌专横高压。

(3)、恩威并重,忌言行偏

(4)、行为指导,忌唠叨罗嗦。

(5)、鼓励为主,忌负面强加。

(6)、宽严互渗,忌情感失控。

(7)、坚定立场,忌迁就退让。

(8)、具体明确,忌抽象模糊

一个好习惯的形成肯定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因为家庭教育同其它教育相比,亲合力、感染力更强。而且家庭教育对人的习惯的影响最早、最持久。因此习惯更容易在家庭中“遗传”传递。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所做所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家庭中,父母的表率作用很重要,父母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一位家长曾说过:对孩子的教育可以简单到“从自身做起”这样一句话。但要做到、做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制定规范,严格要求。在学生园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可惜学生的好习惯到了家里似乎就“忘”了。原因就在于学生园有较严格的规范,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学生的习惯是具有不稳定的特点,但主要还在于家里家长没有制定严格的规范。家长对子女溺爱、娇宠,使之规定往往难以执行,而某项规定一旦破例,便会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再也难以形成了。要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家长可以适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奖励与处罚等强化手段。制定规范不能有例外。为了培养好习惯,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直到好习惯在孩子身上根深蒂固。平时学生在家要培养他们学习认真的习惯,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任务。有些家长面对学生园布置的任务不当回事,一味的任由孩子玩,说什么入小学自然会好。殊不知,一些习惯都是在学生园时期就形成了,到时要改也难,真是悔之晚已。在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中,父母还要注重对孩子进行指导。指导对年龄越小的孩子就越重要。只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是不够的,还必须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才能做的更好。

好习惯将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习惯对人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为重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不容易的,在形成过程中,常常有相反力量在作祟。我们要注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只是说教,而要家园共同配合,不断地将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化为学生

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5

英国诗人德莱敦说:“首先我们养成习惯,随后习惯养成了我们。”不同的童年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而这“不同”的基本点就是行为习惯的不同。无数事例证明,小学阶段不仅是人生长发育、接受知识的黄金时期,更是接受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多年以来,凌海市各所小学,坚持育人为本,树立“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为目标,深入扎实开展养成教育,探索出“用正确的思想去引导,用严格的训练去规范,用良好的环境去陶冶”的教育特色,促进我市小学养成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确立目标,统一认识,形成合力是落实工作的根本。

几年前,我市在锦州地区确立了养成教育的目标,在凌海市各所小学达成共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文明行为习惯为出发点,以有利于指导小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准则,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与管理机制,以教育为先导,以制度为保证,以检查督促为抓手,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习惯的内化与养成为目标,从基础小事抓起,注意点滴积累,切实提高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目标确立后,各项依据本校的实际,开展各具特色的养成教育工作,促进了我市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二、严格管理,明确职责,提高执行力是各项工作措施推行的保障。

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并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就能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形成,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制度和成立相应的监督机构,是抓好养成教育的重要保障,为此,我市各所小学在不断总结、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都制定了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如:我市第二小学的教师量化考核制度、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三好班级评比制度、值周制度、月规范班评比制度、学生奖惩制度、十佳好少年评比制度等。

三、整体筹划,细化要求,突出重点是扎实推进养成教育工作的依托。

养成教育的内容广而细,既有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又有学习生活方式的指导。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又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养成教育工作中,具备大局观,从整体出发,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特点细致筹划,制定和推行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确保工作的扎实性、有序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我市第一小学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对养成教育目标进行了分解,低年级教育内容重点放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仪上;中年级侧重于调整行为偏差、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高年级主要将养成的良好习惯由自觉状态走向自主、自动,把外显的动力逐步内化为个性品质,使习惯稳固化作为重点。各班要结合各学年段训练要点作好训练工作,学校每月以抽测、模拟表演、竞赛、汇报等不同形式进行检查验收,并将其验收结果纳入优秀班主任、三好班级评比之中。

四、探究新途径,开创新方法,实现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是提升养成教育效果的催化剂。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要在养成教育工作中游刃有余地应对随之而来的新问题,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开拓新思维、采用新方法,在教育方式上不拘泥于常规,注重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有效性。在此方面,我市各小学都有着良好的尝试和心得,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开展“常规”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途径。多年来,我市各小学从常规教育出发,坚持以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分层次、分阶段细化分解教育内容,训练和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我市白台子小学将养成教育分为六大方面,即品德规范、学习规范、劳动规范、卫生规范、礼仪规范、安全规范。制订了《白台子中心小学学生一日常规》。如礼仪教育,他们在一、二年级重点对学生进行称谓礼仪、问候礼仪、午餐礼仪教育。

三、四年级着重对学生进行穿着礼仪、尊师礼仪、同学礼仪、升降国旗礼仪教育。

五、六年级主要对学生进行接人待物礼仪、大型集会礼仪、队礼礼仪教育。每个年级的学生对十八种礼仪都全面了解,但又各有侧重。在低年级是安排课时,集中进行训练,让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去做;中年级主要是巩固练习,强化教育,让学生反复不断去做;高年级强调自我认识,自觉去做,形成习惯,养成做人的基本品德习惯。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开设了16个单项奖:有尊师奖、仪表奖、劳动奖、助人奖、学习奖等。

2.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辩证的统一。在养成教育实践中,我市各小学将中华传统美德赋予新的生命力,将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与传统美德深入结合起来,以形象教育、学科教育为载体和依托,让学生在学习传统美德,提高认知水平过程中,吸收精华养料,内化为信心和活力,并在养成教育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和延续。

我市第五小学根据学生在儿童、青少年阶段的身心特点、认知能力和社会对人的道德素质要求,将学校德育工作与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形象教育。如用《东方小故事》中活生生的形象,向学生宣传中华传统美德,宣讲做人的道理,对学生形成很强的影响力。他们还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以中华传统美德道德力量,塑造人格,指导学生践行。

3.主题活动教育

学生的道德行为是在活动中形成并得以巩固的,而这种活动常常伴随着学生真实而丰富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升华道德认识,催生道德行为。我市大业小学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学雷锋月开展“小红帽在行动”主题活动,号召学生清理街巷杂物,为孤寡老人做好事、送温暖;“三八”节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出一个节目,献一份敬意,尽一份孝心”;清明节召开“走英雄路,做革命人”主题活动;儿童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每一个节日活动都重点突出一个积极向上的主题,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美德的引领。

4.家校结合

孩子是否诚实、文明、谦虚,等等,无不与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潜移默化有关。我市倡导文明家庭,文明教养,创建和谐的家庭活动,要求家长做到爱得理智,教得及时,严之有度,导之有法。许多学校多年来坚持在每个学期初,都把全学期的教育、教学计划告诉家长,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共同教育子女,并根据教育需要,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与学生一同听课、与老师共同交流,保证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巩固养成教育成果的长效机制。

在学校中确立起合乎社会要求和时代精神,积极向上的新型教育价值观念体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育人功能,是养成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更是巩固教育成果的长效机制之一。根据小学教育的性质,针对小学教育的对象和小学校园的特点,凌海市各小学在建设独具特色的小学校园文化方面作了多种形式的探索。第五小学教室文化、楼梯文化,第一小学的走廊文化,随时给学生以“温馨小提示”。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项不断坚持、常抓不懈的教育管理工作。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社会、家庭和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尽倾一己之力,推进养成教育。尤其是工作在教育战线的我们,更应立足于“知行合一”,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

执笔人 孟宪东

二〇〇九年十月十日

(注:此材料是在“锦州市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现场会”上发言稿)

责任编辑:lnjzedu.gov.cn 调用分隔线,此处不显示

加入收藏 | 打印 | 回页首 | 关闭

最近浏览过的文章版权所有 © 2001-2010 锦州腾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本站是非营利性的教育网站,若不同意转载贵方文字或图片等资料请通知我们(电话:0416-2602087);若想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

推荐使用Internet Explorer 7.0,分辨率1024×768,以达到最佳浏览效果。电话:0416-2128088 教育网站许可证:2001 B0002 辽宁省教育厅 辽ICP备09008339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总结 篇6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这学期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积极开展况作一总结。

首先,1、自律”这一规则。

231、①学生——激发自我教育的动机。自

教育活动。

育”的氛围。

2、校确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和训练的内容与重点主要训练有三大习习惯养成目标。

3、(1)值日

(2)

与“文明班级”和“优秀中队”觉地遵守规范。第三、取得的成效与努力方向。在各个学生的共同

虽然我们的养成教育取得

.一年级六班

朱文慧

榆林市第十五小学

学生课间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7

一、以说理教育学生,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知、情、意、行是道德教育界的四个重要层次, 而“知”是最基本的。任何一种道德现象, 只有当学生对它产生了正确的认识后, 才有可能内化为情感和思想, 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因此, 当对学生提出一种行为习惯的要求时, 教师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向学生阐述, 使他们有感性的认识。如今, 小学生的零用钱较多, 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些钱, 对此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如有同学花钱大手大脚, 每天吃许多零食, 所以教师可帮助他统计一下一天或一个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钱, 并建议他用同等的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或学习用品。通过对比, 学生就能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不乱吃零食的意义, 从而很乐意地、主动地节约用钱, 多买书、多看书, 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运用榜样人物的力量,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能力强, 我们如果运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动, 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 使少年儿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 就会对少年儿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

小学生经常爱把自己与身边的伙伴进行对比、模仿,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在学生中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 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 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 养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 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 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 在班级开展评选“文明标兵”、“礼仪之星”等活动, 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 从集体当中受到教育, 从而觉得“我也能行”, 这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将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 做好学生的表率, 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三、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 日常行为习惯教育

学生作为未来的公民, 应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我先带领本班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并在班级开辟“比一比看谁红花多”专栏, 定期评比, 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不乱扔纸屑, 不随地吐痰, 不乱涂乱画, 等等。我还在班级开展“争做星星少年”的活动, 让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 在家做个好孩子, 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活动中和同学一起制定星星少年评定方法, 在全班形成“人人争当星星少年”的局面。

2. 仪式教育

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 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会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 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如小学生刚入队时, 站在队旗宣誓, 那庄严隆重的入队仪式, 会令每一个儿童回味无穷。这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我们已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 我们应怎样做?”每周的升旗仪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契机。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的各项竞赛活动, 都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助、刻苦拼搏的精神。

3. 安全教育

小学生的精力旺盛, 课间喜欢追逐打闹。学校活动空间较大, 他们在奔跑中极容易发生突然事件。学校将此也是作为重要工作狠抓、严抓。作为一个班主任, 我必须对学生的安全尽责。对此, 我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充分利用班会课十分钟的时间, 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通过讲解、示范、榜样激励等督促学生认真遵守, 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 服从命令”的思想, 具有自我约束力, 养成习惯, 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 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二是课间我会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 对不良行为即时纠正, 再请班干部负责提醒、监督、制止任何违背常规的行为。我们班级的侧墙上一直张贴着“比一比, 谁最棒”的评价表格, 根据我在班级内部制定的一套奖励措施, 每周为表现好的学生贴上对应的五角星。经过师生的不懈努力, 学生已养成了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四、携手形成育人合力, 共同构建良好环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 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 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 目的在养成习惯, 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 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 并且要自我教育, 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 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 能力越增强越好。”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有些孩子, 在家中和在学校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 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 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 使家庭教育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 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 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对此, 我利用每天两次送孩子放学的机会, 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 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 共同将孩子培养成人。

五、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各种实践过程的开展, 学生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 体验是不可或缺的, 人只有在社会中, 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性。因此, 学校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 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 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优良品德。比如培训小交警, 让他们上街执勤, 利用课余时间, 组织学生到街道、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进行大扫除和做义务“红袖章”,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工作, 让学生从以往简单、空洞的说教变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自觉地养成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好品质。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8

关键词:行为习惯;培养;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266-01

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我真切地感受到比喻的精妙。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班主任往往十分重视养成教育。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土壤,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一个良好的班风与学风的形成,是与班主任善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分不开的。

一 班主任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者

班主任是小学生的启蒙老师,是小学生文明行为的塑造者。孩子一入学接触到的第一位教师是班主任,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也是班主任。大的方面包括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指导、能力培养、文体活动等,小的方面诸如怎样正确背书包、怎样学扫地、怎样削铅笔、怎样摆放学习用具等,都离不开班主任的指导。凡是成熟的班主任都知道习惯培养的重要性,都非常注重学生文明素质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建设优良班风和学风的基础。每当接到新的班级,我与别人不太相同的地方,就是不去特别钟情于学生的分数,也不忙于去强化知识的传授,而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上,从要求学生的站姿与坐姿开始,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课堂上,要求学生坐端正,懂规矩,守纪律。学习上要求有了问题不忙于发问,而是先自己认真想一想;想了以后还不懂,再去问老师。这样反复训练,学生不仅提问的质量高,而且也培养了多思考的好习惯。在工作上要求学生做事有条理,从书包怎么放,作业怎么交,预备铃后干什么,等一一加以规范训练;要求学生每干一件事多应想想轻重缓急。在生活上要求养成讲究整洁卫生的习惯,我带的班要求每个同学要净化自己脚下的一块地方,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自己座位下的清洁。总之,我把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作为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工作,很多学生都从这项工作中终身受益。因此,小学班主任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最直接、最具体的引路人,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者。

二 班主任是班级养成教育的实施者

班级实施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班主任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严格管理,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在养成教育中,班主任要十分重视班级育人环境的建设。因为班级育人环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我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因地制宜,美化班级,办好班级黑板报和学习园地,设置图书角,搞好班级环境卫生,不断提高精神文明程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在舒适、安静、优美的班级环境中学习,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使班级环境对學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

三 班主任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示范者

示范是儿童最初和最基本的学习行为的方式。示范具有广泛性,榜样、形象甚至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构成了示范作用。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的示范作用,使养成教育能“可见、可学、可仿、可行”,班主任的行为、形象乃至人格对于学生具有重要影响。所以一个教师必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时刻检点自己,她应该感到,她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小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在成长中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喜欢模仿自己的老师。教师好的品质,自觉的道德行为可以为学生所效仿。小学生喜欢直观教育和形象教育,班主任本身就是小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在小学生心目中,班主任又是最可依懒的人,最应服从的人,班主任的示范教育对小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命令。因此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中,我都十分注意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言传而且身教,随时给学生以好的影响。 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先正己,再正人,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人师表,模范的遵守社会公德,文明修身。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工作中言于律己,率先垂范,处处以身作则。

孔子云:“子师以正,孰敢不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教育学生。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我坚决不做。用行动而不是用语言来证明,自己是值得信赖的良师益友,在养成教育中,班主任应成为小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

三班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工作计划 篇9

(四)班王宁吕

少年儿童是情感和行为习惯养成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所谓“养正当始于蒙”。如何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用示范作用引导学生的行为。

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可是他们的模仿能力却特别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身边的日常小事做起。养成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身边的点滴小事抓起。坐、立、走、跑、说„„校内、校外尊敬长辈,团结同学、保持清洁„„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之上的。

二:行规训练需要反复抓,抓反复,持之以恒。

当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良好的习惯,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其次严而有爱,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

就说“课间文明休息”这一条,从一年级进校开始讲到现在,总归还有部分学生喜欢下课奔跑、喧闹。对此我首先天天注意留心观察,1、发现不好的行为及时纠正;

2、发现学生中好的课间小游戏马上利用午会课思品课等进行示范和推广;

3、及时表扬和批评,表扬有进步的同学和纠正还有不大正确的行为。

五六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目标 篇10

一、学习习惯

1.课前认真预习,上课专心听讲,不开小差;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声音响亮。

2.认真作业,按时完成,不拖拉、不抄袭;仔细审题,多查资料,遇到疑难及时请教,变不懂为知识点。

3.多读书、读好书。经常去书店和阅览室,看书时读、写、思相结合。认真做好笔记,记录重点问句。读后能写一些读后心得,相互交流所得经验知识及体会。

二、礼仪习惯

1.尊敬师长,爱护幼小。能虚心接受老师和长辈的教导,及时与老师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勤俭节约,不乱花钱。

3.礼貌待人,校内不讲方言,能用礼貌用语; 不征得他人同意不随便动他人东西;不随便打断别人说话。

4.以诚信为本,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答应别人的事及时做到;勇于承认错误,努力改正。

5.做事前多换位思考,不冲动和鲁莽办事,不给别人添麻烦。

三、生活习惯

1.保持环境卫生,勤剪指甲,勤换衣服。

2、保持个人卫生,勤剪指甲。

3.爱护学习、生活用品,不乱丢乱抛,用完后随手整理。

4.爱惜粮食不浪费,中午用餐排队入食堂;吃饭不讲话,盛饭盛汤相互礼让,不随地吐痰,遇到赃物及时处理。

5、不挑食、偏食,少吃零食;不能边走边吃,少喝饮料多喝水,不吃不买不合格或过期食品。

四、安全习惯

1.遵守公共秩序,不急追猛跑;不玩火,不抽烟,不喝酒;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不逞能,不做危险的游戏和动作。

2.增强安全意识,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运动中循序渐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遵守交通规则。不在学校规定的路段骑车,骑车靠右行,不追逐嬉戏,不违章停车、超车,不脱把骑车,不骑快车;不并排骑车,骑车不带人;来回路上注意避让大型车辆,如有需要下车让行。

五、劳动习惯

1.认真负责地完成值日工作,不拖拉。

2.主动帮助他人做事,公益事情热情做。

3.在劳动中学会合作、学会劳动中的自我保护。

浅谈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11

一、 将良好行为习惯具体化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道德认知、行为表现等特点,确定相应年龄段的教育目标和具体行为规范,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要求具体化。学校要以《中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在与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分年级、按学期组织,并按照系统化、形象化的要求,明确“为什么要培养习惯,每个阶段应分别培养哪些习惯”,对培养行为习惯形成一个理性的、自觉的认识。学校在制定具体行为规范时,应突出“近、小、实”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德育实践时,可尝试用活动的形式使学生记忆有关“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尽量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

二、 建立起有效的运作机制

学校应建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运作机制,形成以“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任课教师”为主体,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学校德育教育新网络。政教处要统筹规划,每学期制定全校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并及时调整工作策略,抓好方案的检查和落实。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校应加大对德育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力度,使其明确习惯培养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方法,抓好落实工作。学校其他部门和个人也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引导者、监督者和评价者,应积极与德育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协调配合,形成整体教育合力。

三、 确定培养重点

在学生习惯的培养方面,学校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不同年级的培养重点,使之形成一个教育序列,确保学生的行为习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序列中养成。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需要长时间地循环往复,低年级训练过的,到中高年级还需反复训练,进行低层次训练要为进行高层次训练打基础,进行高层次训练则要注意巩固和强化低层次训练的要求。例如,同样是培养“上课专心听讲”这一习惯,小学一二年级的要求是“上课专心听讲,不玩东西,不做小动作,不随便说话”;小学三四年级的要求是“上课专心听讲,不想其他事情,积极举手发言,发言时声音要洪亮”;小学五六年级的要求是“先预习后听讲,听讲时要善于思考”。

四、 反复抓行为习惯训练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说教出来的,而是在反复训练的基础上逐步养成的。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生活细节的管理,寓德育于日常生活之中,抓好学生行为规范管理。建立、健全考评制度,将学生学习、纪律、卫生、行为习惯等内容列入德育管理内容。学校根据每学期的培养重点,制定相关的检查评比制度,设立教师、学生值日监督岗,严格检查,做到“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并将检查结果与班级荣誉挂钩。班主任要认真落实各项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要求,制定班级检查评比制度,不放过每一个具体的细节。

同时,要注意培养好习惯不可扼杀学生的个性,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整齐划一和机械训练。通过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控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五、注意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培养好习惯要用“加法”,持续一个月左右就会形成;矫正不良习惯要用“减法”,使学生逐步减少不良行为的次数。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不良习惯产生的原因,采用区别强化策略,耐心坚持、分段逐步地要求学生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次数。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变好,每学期可确定2-3名学生作为重点教育对象,探索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六、 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可通过开展各种习惯养成的专题活动和评比活动,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乐观向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应加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培训和管理,要求他们做到以德育德,以行导行,以学促学,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意志训练意志,以性格培养性格。

七、 优化育人环境,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首先,要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立相互信任、积极乐观的校园人际关系,净化、美化校园,如悬挂习惯培养的格言警句以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等。其次,要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求教师认真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把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纳入课堂常规管理,把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系列行为表现作为评课的标准之一。再次,要形成团结向上、激浊扬清的班集体风气。

八、 办好家长学校,定期培训家长

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定期与家长研讨家庭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让家长明白培养好习惯比分数更重要。另外,可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学校活动,请家长到班级听课、提出合理化建议等。

上一篇:寝室文化艺术节下一篇:幼师个人科研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