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族化现象

2024-08-13

大学生族化现象(通用7篇)

大学生族化现象 篇1

摘要:分解大学生“族化”成因,从族化的主要矛盾中寻求解决方案,能更有效的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降低族化透明度,使社会整体健康发展,对中华民族的正强化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族化”主要矛盾大学生健康

“族化”是具有类似价值观,审美观,思考逻辑,条件背景,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等相似个体的群体化表现,社会活动使不同群体的的总体特征及分类有了符号化的区分,例如:月关族、啃老族。“族化“群体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群体,而是对某一类人的总称,个体之间并不存在一定的互动,所以不能与传统意义上的群体混淆概念。

一、大学生族化原因分析

大学校园族化日益严重,各种“XX族”的个体对周围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族化浓度不断加深。从正面分析我们能得出一些族化现象的原因,但并不能总结出主要矛盾,所以这就要求同时要从侧面分析。

1、为什么当代大多数青年进入大学校园?社会发展程度的要求。

当今社会早已经济全球化,这是人类的全球化活动产生的。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不断膨胀的人口,促使优胜劣汰的形势更加严峻,学历贬值速度加快,所以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遍人群比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更有就业优势。然而对当代部分大学生而言,期望值与实际值往往差距太大,然后就会产生不适应性。

2、大学校园不同族群到底是怎样产生的?社会综合因素及大学生内在因素共同作用。

社会综合因素包括了会影响到大学生思想的所有外刺激,而内在因素就是每个人在进入大学校园前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考逻辑和拥有了不同能力,所以对不同刺激会有不同的反映,这些反映体现在具体的思想内容和行为上。这里要强调的是思想和行为是不能分开的,因为不同思考方式会有不同的想法,而这些想法是难以捉摸的隐性因素,显性因素就是行为,所以同一行为可能是由不同思想条件下而产生的。

3、现代社会文化是怎样影响到大学生族化形成的?

现代社会文化在这里是指新时代发展条件不同地域、不同专业领域、不同信息载体、不同时代条件的各种信息相互交融、筛选,自然或人为形成的一些可接受到的流行性或非流行性因素。人在理想状态下筛选信息的原则是接受感兴趣的或认为对自己有益的信息。进一步深化理解,这种筛选信息的原则起源于对外界事物的有形或无形的感知,或者说进入大学校园前所形成的一些对事物固定的认知态度。

4、国家政治体制及政策对大学生发展有如何影响?人才扩大化的同时也产生了族群扩大化的双向影响。在国家积极推展人才强国的战略下。大学不断扩招,每年的毕业大学生不断增加,同样造成了学历贬值,就业压力增大。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拥有更强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去适应现代社会。

5、家庭历史是怎样影响大学生的入学态度?早期是否形成相对正确的人生观。

众所周知,孩子早期的家庭教育环境非常重要。但是在我国这个复杂的人口大国里,教育观是由不同收入阶层、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家庭文化、不同地域文化等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按这种理解条件下,一般人们都会认为家庭贫困的学生会更加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然而现实中这部分学生在大学却显得更加的无所事事,颓废。当然这只属于部分现象不概括所有,只是这种趋势俞显明显。

二、怎样解决大学生族化问题。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总结出思想是影响行为的最直接因素,“族化”的根本原因在与思考逻辑的相对错误,要逐渐解决的这个“族化”问题首先要从有效的思想引导开始,使大学生建立相对正确的思考逻辑从而改变行为,逐步解决“族化”现象。

族化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就业形势对大学生造成的巨大压力。在学校好好学习,并不一定就能有份好工作。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才是关键,所以这需要学校与我们自己的共同努力。学校需按照社会需求建立学科体系,完成知识补充;提供更多的锻炼实习机会;设置心理教育课程时常辅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环境。我们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自己的追逐目标,对自己要有一个合理的定位;不断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多思考问题,改进自身缺点。

学号2011310007

台湾主持人家族化现象研究 篇2

四大家族林立

四大家族中“小燕家族”的形成是无心之举,“宪宪家族”则是吴宗宪有意培植起来的,这两个“家族”之间时有纷争发生。“伟忠帮”象征意义更多,能够置身于“家族”矛盾之外。“石头家族”近两年才开始与前面三大家族相提并论。这四大“家族”各具特色,是台湾主持界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小燕家族”——无心插柳,顺势成立。“小燕家族”在台湾主持界形成最早,组织也很紧密。领军人物张小燕,人称“小燕姐”。她从童星起家,后投身主持界,从《综艺一百》、《连环泡》、《超级星期天》到《小燕有约》,一直深受台湾观众喜爱。

“小燕家族”的形成是无心插柳之举。当时以日本小室哲哉为首领的“小室家族”横扫台湾,对日本情况相当了解的黄子佼无意间一句“我是小燕家族的一员”,提出了“小燕家族”的概念。当时张小燕正在积极栽培一些有潜力的主持新秀,也就顺势默认了“小燕家族”的存在。

“小燕家族”旗下有众多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曾宝仪(阿宝)、陶晶莹(陶子)、庾澄庆(哈林)、“日本通”黄子佼(佼佼)、“新好男人”卜学亮(阿亮)和路嘉怡等都各具特色。“小燕家族”主要主持《超级星期天》、《娱乐新闻》和《小燕WlNDOW》等综艺节目。

“宪宪家族”——有心栽花,刻意培植。“宪宪家族”是领军人物吴宗宪精心谋划出来的,从当年的街头小贩到今天的综艺天王,吴宗宪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争议人物。风头最劲时的吴宗宪曾同时主持《周日八点档》、《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综艺最爱宪》(前身为《综艺旗舰》)、《天才GO GO GO》、《天堂与地狱》等多档综艺节目。

吴宗宪成名后就大张旗鼓地组建了“宪宪家族”,在全盛时期有许杰辉、康康、nono、郁芳、谢金燕、小马、比莉等十几名艺人与他签约。“宪宪家族”主要主持的节目有《综艺最爱宪》、《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周日八点档》和《JackyShow》等节目,收视率都相当不俗。为了迎合观众口味、追求高收视率,“宪宪家族”在主持节目时多以本土化的趣味为主,并以辛辣口味为重点,吴宗宪本人也被称为“本土天王”。“宪宪家族”在制作节目时经常使用大量淫秽粗俗的语言,主持人在镜头前也常有不文雅举止,引发众多市民的抗议。

“伟忠帮”——象征意义更多。“伟忠帮”的出现是因台湾艺人大小S姐妹而引起的,而非节目制作人王伟忠的本意。有一回记者问她们对演艺圈内家族林立有什么看法时,她们开玩笑地说:“我们都是‘伟忠帮’!”自此以后,凡是王伟忠旗下的艺人就一律被贴上“伟忠帮”的标签,但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因此也很少卷入主持人“家族”纷争。①

王伟忠旗下艺人多受年轻人欢迎:大小S姐妹(ASOS)、阿雅、黑人、夏雨乔、大炳等都在主持界有各自的发展空间。王伟忠的旗下艺人大都多元化发展,最为引人注目的当数大小S、阿雅和“黑人”陈建州。大小S主持的《娱乐百分百》很受年轻人欢迎。小S靠主持《康熙来了》节目成为台湾新生代女主持中人气最旺的一位。姐姐大S出演《流星花园》、《战神》等多部偶像剧,保持人气不坠。阿雅靠“锉冰舞”红遍两岸三地,后与吴宗宪一起主持颇受欢迎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陈建州原本是台湾著名的篮球运动员,2000年正式加入“伟忠帮”,现在主持《TV三贱客》、《周六大对抗》等当红综艺节目。

“伟忠帮”很少参与到争斗中,本来名气不算太响,但近几年大小S姐妹和阿雅等人的蹿红,而让“伟忠帮”气势大涨,风头越来越劲。

“石头家族”——后起家族势力。“石头家族”的族长是许效舜,族员有蔡康永、马世莉、白云、于婕、洪都拉斯、马国毕、林亭纾等人。原先在台湾主持界只有三大家族的说法,这两年才开始给予“石头家族”第四大家族的称号。形成虽晚,但石头家族的力量不可小觑。

家族中最为大陆观众熟悉的是蔡康永,他凭借《康熙来了》而成为台湾最受欢迎的男主持之一。许效舜本人则主持有《无敌星期六》、《欢乐向前冲》、《欢喜就好》、《全能综艺王》、《恋爱OK棒》等多档节目,搞笑功夫一流,属于主持界大哥级的人物。

四大家族当中,当属“小燕家族”和“宪宪家族”之间的的争斗最为激烈。张小燕是老牌综艺天后,吴宗宪是新崛起的综艺界天王。两人携各自的家族成员在台湾电视界拼收视率,抢夺地盘。据说为了压制吴宗宪不断上涨的行情,张小燕曾禁止“自己人”张惠妹上吴宗宪的节目。为此吴宗宪公开抨击张小燕“用媒体老大的角色欺负人”。两大家族新仇加旧恨,战火愈演愈烈。②家族纷争是主持人家族化的一个负面作用,当然不值得我们提倡,但主持人家族化的现象对台湾主持界的发展也有不少促进作用。

主持人家族化的意义

从张小燕顺势形成家族到吴宗宪精心谋划家族,主持人“家族”是台湾电视界不容忽视的力量和独有现象,这种激烈的主持人“家族”竞争对于台湾电视界和观众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利于新人成长。总体上来说,主持人家族化是一种良性竞争,使新人有了更多的主持机会,并能得到前辈主持人的指导和帮助。

小燕姐在台湾电视界相当受人尊敬,除了她自己在演戏、主持方面成就斐然外,也因为她提携了不少新人。如台湾华视的《超级星期天》节目,由张小燕带领子弟兵佼佼、阿亮等主持,为了以行动支持子弟兵,小燕姐和制作单位谈的合作方式是与佼佼、阿亮配套领酬,小燕姐自己并没有收取高额报酬。

当子弟兵佼佼事业陷入低潮没有什么节目主持时,小燕姐特意投资成立了“华之艺”传播制作公司,为“日本通”佼佼开办了一个新的哈日综艺节目《JetMall》。据说在台湾没有人不知道“小燕家族”的,仿佛只要是家族成员,就会被人认为很有实力。2000年台湾评选出十大综艺节目主持人,“小燕家族”的成员就有8位,可见她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成就,现在“小燕家族”已经成了台湾电视界的一块金字招牌。

发挥集团效益。吴宗宪的一番话吐露了他成立“宪宪家族”的用意:“我不当综艺界大哥的话,我还是这个组织的老大。可能第二个崛起当大哥的是我的徒弟……组织犯罪原比个人当小偷来得好多了。”③的确,家族式的集团主持比个人的单独主持有着更大的威力,可以在电视界占领更多的地盘。

吴宗宪本人经常同时主持五六档节目,且大多收视率居前,但是他个人能力再强,精力也是有限的。当他成立了“宪宪家族”后,可以率领子弟兵垄断很多综艺节目的经纪与制作,并从他们的收入中抽取提成。康康与吴宗宪解约后,吴宗宪每月的抽成就要少100万台币。

那么这些艺人为什么愿意与吴宗宪签约并让他提成?目前吴宗宪在台湾电视界的势力如日中天,与很多节目制作人都关系紧密,如果成为“宪宪家族”成员,吴宗宪就会给他们安排工作机会,从而有更多的主持空间,因此很多艺人都愿意与吴宗宪的公司签约,投身“宪宪家族”。

给观众提供丰富选择。四大主持人家族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可以给观众更多的选择。

“小燕家族”的成员特色鲜明:庾澄庆的顽童形象,朴学亮的新好男人形象都很受欢迎。佼佼是有名的“日本通”,阿宝清新可人。陶晶莹聪明伶俐,连获两次金钟奖,被视为“小燕姐”的接班人。整个“小燕家族”形象比较好,主持比较有格调。

“宪宪家族”打本土牌,这个家族以吴宗宪为首绯闻不断,在主持上说话比较大胆,注重宝岛本地特色,应变能力非常强,主持不落俗套,总能给人带来新奇感。

而“伟忠帮”的艺人则多才多艺,不论是演戏、唱歌还是主持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并且“伟忠帮”的主持人特别受年轻人的喜爱。

不同家族的主持人各迎合了不同观众的口味,不论你是喜欢比较有格调的主持,还是喜欢粗俗有趣的,或者是时尚的年轻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主持人和节目。即使在同一个家族里面,每个成员在家族统一的风格下又各有特色,这样就能确保观众不厌倦。

华视《快乐星期天》的制作人黄裕升表示,“台湾节目制作走向分众市场,在不同家族的特性区隔下,主持的节目也较能提供收视群众多样选择”。中视《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的制作人詹仁雄也表示,“主持界家族产生,能培养多样不同类型的主持人,观众需要多元的新鲜感,家族培育正好能符合不同观众需求”。他们两人都认为,家族林立是良性的竞争,并且是培育新人的温床,而观众市场取向,在未来分众会越来越明显,三大家族都会有各自的市场。④

目前我国内地主持界的发展还停留在主持人个人发展、单兵作战的阶段。由于两岸的情况不同,将来内地也未必一定要形成什么主持人“家族”,但台湾主持人“家族”中这种风格多元化、提携新人和注重团结的精神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注释

①②《台湾主持界的“三大家族”》,《环球时报》, 2001年7月3日。

③《新台综艺阿哥大对头》,《I周刊weekly》,2001年12月19日。

④翁瑞迪:《台湾综艺主持界三大家族鼎立》,2003年12月26日,http://mol.mcu.edu.tw/show.php?nid=22270。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文化民族化 篇3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十分频繁,引起了各国对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忧思,产生了文

化民族化的倾向。文化民族化有何意义,民族文化的明天又该何去何从?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文化民族化民族文化外来文化

正文:

法国政府把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定为遗产日,用各种方式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进行纪念,但绝不涉及商业。遗产日在法国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节日。后来,欧洲的很多国家如德国、荷兰、比利时等纷纷效仿。而在中国,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规定:春节放假3天,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1天。可以看出,民族文化已经备受各国政府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碰撞十分频繁,各民族文化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让人对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前景产生深切忧虑,因而促成了以上述情况为代表的文化民族化倾向的发生。文化民族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本民族文化受到重视,而对外来文化进行了一定的改造,赋予其本民族文化元素、思想内涵及价值观念的一种现象。实际上,这可以理解为世界各国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提升文化竞争力,扩大国际影响力的一种战略措施。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一位美国前总统说:“我们的政治和经济联系由于美国文化对全世界吸引力而得到补充。这是一种我们可以利用的软实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看重文化的巨大作用,千方百计地提升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文化的经济功能也不容小觑。随着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交融日益深入,经济的文化份量不断提高。目前,美国的文化产品已在其对外贸易中占据首位,日本的文化产业产值已超过汽车工业,韩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国。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伴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要求的水涨船高,文化消费不断丰富,创造出巨大的文化生产力。

文化是战略上的重要精神武器。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由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科技实力,经济全球化对其获得进一步发展十分有利。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则借此机会以文化渗透的方式,积极宣传本国的思想方式与价值观念,企图削弱甚至取代他国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使它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今经济全球化主要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存在一系列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发展中国家本身经济底子薄、起步晚,又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遭受重创,情势十分不利,承受着面临不平等竞争的巨大压力。文化不仅是其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更是凝聚民族、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的战略要地。

这时,民族文化由于其鲜明的民族性,在文化竞争中显现出独特的优势。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拥有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本民族人民在历史发展、社会实践中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不可复制性。积极推销本民族文化,展示其多姿多彩的魅力,是提升文化竞争力、扩大文化影响力的有力武器。

民族文化作为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积极发展本民族文化,有利于激发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面对外来文化的强势进驻,是维护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精神力量。

民族文化得到重视与发展,也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起到重大作用。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但是,在文化民族化的倾向下要避免极端民族主义的错误。一味固守本民族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会使这个民族目光狭隘,文化得不到长足发展,在资讯迅速更新的今天落于人后。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首先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民族文化;也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他民族文化,善于虚心学习,从中汲取优秀养料,以更好地发展本民族文化。

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则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我们不可能完全抛弃过去重新开始,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而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要注意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文化发展的本质是文化创新,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容,让民族文化永葆活力。

江泽民同志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我们要积极发展特色的本民族文化,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让祖国的明天更美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平面设计民族化表现探讨论文 篇4

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增多,我国同国际市场接轨的领域也在逐渐增加,这使得很多的外国品牌逐渐进入到中国市场中,想要在我国并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分一杯羹。当前比较成功的有可口可乐和肯德基等,这些公司在进入我国的市场之后,通过自身品牌的特殊性以及对我国人民生活习惯的调查,迅速占领了我国的市场。而在这些产品的宣传和包装等领域中,其采用的也是我国人民比较常见和喜爱的泥娃娃和舞龙等,这些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宣传使得其更加受到我国人民的欢迎。随着这一现象的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如何保护我国的民族文化是当前所有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在这种环境下,我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被丢弃,相反,随着我国的各个行业发展,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在逐渐提高,各种传统文化元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的比例也在增加。对于平面设计,其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很短,这使得大部分的平面设计都是对西方文化的模仿,不具有属于我国自身民族特点的平面设计,而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使得我国的平面设计正在逐渐向着民族化表现发展。在当代的中国平面设计中,其一方面对西方平面设计中的优秀内容进行吸收,改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这种发展模式,我国的平面设计正在逐渐向着属于我国的特殊美学风格和特点。另一方面,受到西方平面设计文化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也在逐渐增加,并试图寻找适合我国平面设计发展的民族化表现,使我国的平面设计能够更加符合我国人民的需求。近些年以来,我国的平面设计中出现了一大批具有民族化特征的作品,其通过亲切的面貌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吸引着我国人民的关注,同时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价值增分。比较著名的作品有《爱护自然》和《自在》等,其中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代表性的事物描述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良好宣传。

二民族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地位

对于民族发展,民族化是其必然的历史产物,同时也是民族发展中的主要代表。通过民族文化的应用,其将我国发展中的优秀知识和历史沉淀进行全面的陈述,同时也是我国历史文明发展的代表。在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其拥有独立的语言和象征图像等,这些代表物质和文明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但由于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加上人类科技的进步等,使得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被舍弃,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是不能够舍弃的,这些民族文化是我国发展的文化根本,只有保持这些传统文化的有效发展才能使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平面设计是一种将民族文化融入到实际事物中的表现形式,对于我国的平面设计,其需要将我国不同时期的文化传统和产物融入其中,通过平面设计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同时形成属于我国发展的平面设计形式,因此,在我国的民族文化发展中,平面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促进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

大学生族化现象 篇5

关键词:声乐教学;美声唱法民族化;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美声唱法是世界上公认的科学化的演唱方法,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声唱法传入我国,至此之后,国内高校声乐教学中大多以美声唱法为主,其覆盖面越来越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受到民族文化和语言差异的影响,在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华民族化音乐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对语言的元音进行改变以便于歌唱,同时要通过元音来更好的接触语言,这就涉及到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的结合。在美声唱法不断普及和推广的背景下,其与民族音乐的融合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也赋予了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教学研究价值。基于以上,本文简要探讨了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运用的相关问题。

一、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涵盖内容众多,例如戏曲、民歌、说唱等都属于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范畴。美声唱法的发音方式科学合理,通常用来衡量声乐演唱水平,由此可见,在保持民族声乐文化艺术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引入美声唱法是十分必要的,声乐研究者需要对美声唱法民族化问题进行研究。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内涵是以科学的美声演唱发声来提升民族音乐演唱水准,但前提是保证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特色和神韵[1]。东西方人在生理结构及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性较大,美声唱法民族化需要将美声唱法“嫁接”到民族声乐中,以美声唱法演唱民族音乐作品,探索美声唱法在民族文化背景下运用和发展的可行性,从而创新出新的音乐风格,这才是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核心所在。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许多声乐研究者积极探索,在不丢失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特色的前提下积极借鉴美声唱法技术,这对于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提升声乐演唱技术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形成了包含民族神韵和颇具时代特色的音乐风格。在我国老一辈声乐及声乐教学研究者中,不乏探索西方美声发音方式和演唱技巧的先驱者,并在民族声乐文化中融会贯通,例如才旦卓玛、王昆、郭颂等在声乐研究的过程中始终不忘初心,保持我国音乐民族化和本土化之特点,并积极借鉴美声唱法之精华,对于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完善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美声唱法民族化的研究正式步入了摸索阶段,但个性鲜明的审美特征还未完全形成[2]。德德玛、李双江等歌唱家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摸索美声唱法民族化发展,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乐审美特征,与老一辈艺术家相同的是,他们都坚持以民族特色和民族韵味为基础的原则,这也是这些歌唱家及其作品广受欢迎和喜爱的根本原因。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其不仅承担着培养声乐人才的任务,同时肩负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大使命,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应当积极的运用美声唱法民族化,发挥其音乐传承价值,创新出符合大众审美要求的艺术形式,以此来让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之林中保持活力。由此可见,在声乐教学中运用民声唱法民族化是十分必要的。

二、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民族化的具体运用

1.气息的调节控制

运用美声唱法民族化过程中,气息的调节控制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呼吸,保证气息顺畅和稳定,以此来均衡、灵活、平稳的控制气息变化。在用美声演唱中国歌曲的过程中,通过气息的有效控制来实现情感的书法和表达,教师应当让学生结合不同作品特点学会灵活调节和控制气息,从而更为准确的表达作品情感。

2.吐字技巧的训练

归根结底,美声唱法属于舶来品,其适用于外国语言尤其是意大利语的演唱,在意大利语中,发音以元音结尾,在演唱过程中,只需要保证五个元音字母的统一即可[3]。但对于汉语来说,汉语拼音有声母和韵母之分,在声乐教学中不仅注重发声方法、声音变化及延长旋律的训练,同时要注重语言的合理运用。汉语语言吐字要保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即演唱过程中灵活运用字头、字腹和字尾,所谓“腔圆”,即在统一共鸣位置中以音乐的形式通畅的演唱出字,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过程。相较于说话来说,演唱需要在同一的状态下保证发音吐字的清晰性,不能有字无声或有声无字,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以拼音的形式拼字,以普通话的标准归韵,即在演唱过程中灵活运用美声唱法,之后配合乐句强弱处理、气息演唱来完整的表达乐曲,保证语言的流畅性和情感表现的自然性,产生与听众的共鸣[4]。总的来说,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吐字方面的运用就是以民族语言来对美声唱法进行诠释,强化汉语吐字,将汉语吐字方式与美声唱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消除美声唱法演唱民族作品的生涩,在不影响外国作品演唱的前提下,保证中国作品的美声演唱被群众接受。

3.作品风格的把握

风格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从宏观上来看,其指的是一个时代、民族、流派、艺术作品的特点,而对于声乐演唱来说,演唱风格指的是演唱的韵味和个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中外作品及戏曲声乐作品等,各类作品的语言风格有着一定的差异性,需要学生灵活把握,对作品内容、创作意图及创作背景有着良好的理解,以此才能够更好的把握作品风格。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区域的歌曲风格差异较大,例如江南歌曲柔美秀丽,旋律圆润,高原歌曲粗狂高亢、旋律起伏,草原歌曲从奔放悠长、放荡舒展。以江南歌曲为例,在了解歌曲风格之后,对歌曲演唱的把握归根结底要在语言上下工夫,掌握江南水乡语言的韵味,只有这样才能够唱出歌曲之韵味,彰显江南歌曲的柔美魅力。因此,美声唱法在声乐教学运用的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多多学习,借鉴歌唱名家对作品风格的把握,提升自身对作品风格的灵活掌握和运用能力。

4.民族情感的表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着深厚历史文化沉淀,民族个性鲜明,许多民族歌曲取材于生活,唱起来朗朗上口,流传久远[5]。例如东北的二人转、湖南的花鼓戏、陕北民歌等,各民族音乐作品各具韵味、各有特色,也形成了差异化的演唱方法,此外,我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作品丰富,这些都属于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正是在这些传统音乐艺术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来的。而在美声唱法引入之后,民族音乐又积极借鉴了美声科学的演唱方法和先进的发声技巧,使得民族音乐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美声唱法与民族艺术及情感的融合推进着民族声乐的发展。相较于传统民歌来说,现代民族声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更强,同时不失传统韵味,搭载了民族情感,使得现代演唱艺术家在更加科学演唱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抒发和表达民族情感。例如《我爱梅园梅》、《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等都是利用美声唱法表达民族情感的典型作品,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注重对美声唱法技巧把握的同时要学会表达情感。音乐是搭载情感的载体,演唱技巧再好而缺乏情感表达是无法打动听众的,这就需要学生用心演唱、用情演唱,结合自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感情,实现情感和声音的统一。需要注意的是,作品演唱情感的表达离不开作品的内容,以《我爱梅园梅》这一作品演唱教学为例,在教唱之前,需要让学生对作品内涵进行理解,作品不仅仅是对梅花的歌唱,同时更体现了作者借梅花之高尚品质表达对周总理深切的怀念之情。因此,应当要求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转换角色,怀着崇敬的心情用美声唱法演唱出来,心中有情方可实现以情感人,配合美声科学的演唱方法来达到完美的演唱效果。

5.协调统一的表演

演唱与表演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声乐演唱来说,表演即指的是演唱过程中的面目表情和肢体动作。在演唱西方歌剧的过程中,需要学习芭蕾舞、宫廷舞等,而对于民族作品的演唱来说,也应当学习民族舞蹈动作及戏曲表演动作等。美声唱法的引入只是为了借鉴其科学的演唱技巧和方法,这并不意味着要摒弃民族化的表演形式,因此美声唱法民族化的运用还体现在民族化表演形式上。在表演的过程中,应当保证表演动作与演唱内容的协调性和统一性,这与演唱者的自身修养密不可分,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学习[6]。从微观方面来看,声乐演唱者的修养可以划分为文化修养和音乐修养两个部分,所谓文化修养,即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和学习文学、历史、宗教等各方面知识,奠定自身的文化功底,保证演唱过程中有内容、有深度,所谓音乐修养,即指的是学生要掌握好科学的美声唱法技巧,同时要有着扎实的音乐知识基础,热爱交响乐及会演奏一些乐器等,只有具备文化修养和音乐修养,在作品演唱的过程中才能够保证表演的协调性、统一性,从而为整个演唱增光添彩,强化演唱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水平,同时有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价值。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在保证民族音乐文化韵味和特色不丢失的原则性,探索了美声唱法民族化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旨在培养复合型的声乐人才,让我国本土化、民族化的声乐艺术与世界接轨,让烙印有中国文化印记的声乐形态走向世界。

作者:刘爱珍 单位:黄淮学院

参考文献:

关于大学生恋爱现象 篇6

“大一按兵不动,大二蠢蠢欲动,大三全面出动,大四个个反动,”近期,这句调侃恋爱现象的俏皮话在大学生中广泛流传。原来,临近毕业的校园悄然出现了一对对大四“拖友”。不少没有恋爱经历的大四学生基于填补大学生活空白、满足虚荣心等种种原因,在最后的大学时光里匆匆开始了恋爱生活。

在随机调查的10位单身男生和10位单身女生中,有7位男生和5位女生希望能在毕业前找个对象。其中4位男生和3位女生表示会为此降低择偶标准。对此,高校学生处的老师们认为,大学生活应以学业为重点,对一些不太健康的恋爱观,学校会对此加强引导。至于为了排遣寂寞而谈恋爱的做法,那就更加不可取。

一、对女大学生应及早进行恋爱观方面的正确教育和引导

1.在校期间应不应该谈恋爱

首先,肯定大学生谈恋爱现象的出现,是正常的。女大学生在校的年龄一般都在18~23岁之间,这个年龄段上的青年正处在青春期后期,性发育已完全成熟,性意识增强,渴望与异性交朋友。

其次,正确看待大学校园里存在的形形色色的恋爱现象。一般都认为大学校园里的爱情是最超脱功利因素的、最纯洁的感情,现实是这样吗?据对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三、四年级本科生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女生中出于爱情而恋爱的比例为52%,而男生这一相应的比例仅为24%,相当比例的恋爱是出于非爱情因素。

第三,恋爱是大学期间的必修课吗?也许正确的回答应该是因人而异,随缘随份。爱情不同于其他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是可遇不可求的。真正的爱情是值得珍惜,应该好好把握的,但不是在求学期间一定可以遇到的。有些同学在校期间谈了一个又一个,却始终找不到爱的感觉,这是因为爱情是一种珍贵的资源,不是可以随意挥霍的。

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普遍现象。相反如果大学期间没有谈过恋爱,恐怕会被当作圣人或是怪物。(如今这个社会中圣人和怪物也没有什么区别。)可是我记得最多也就是十年前,大学的恋爱现象还处在半地下状态。在校园里搂搂抱抱现象还极为少见。而如今很多大学已经成为了恋爱园地,一到夜晚人头镩动,莺呢燕语之声不绝于耳。感觉是公园下了班,恋爱的人们都跑学校来了,不仅环境良好,而且还剩了门票钱。学校附近的旅馆,民房更成了学生们学习之余的休闲之天堂。

按道理来说大学生谈恋爱是合情合理的事,可如今合理变成了真理。人人都趋之若骛。如某君落后于人必为耻笑的之对象;“大学四年没谈恋爱,你都干嘛去了”。仿若谈恋爱是大学必修的课程,不通过就不算是合格毕业生。(当然还要学习蛮夷之文字,谓之考四级)这就有违大学教育的本意。

本人以为大学生恋爱现象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下面就逐一对此现象进行剖析。

一:很多高校已经逐渐向产业化进发,无暇顾再及学风和学生的道德教育。

想必大家都清楚,如今的大学不过是学几门和实际没太大关系的课程,再把夷文的四级通过,就能轻松拿到文凭。既然文凭可以轻松拿到就没有必要认真学。既然课程无用教授们也就懒的教。于是学生就把时间用在恋爱上,教授就把精力花在赚钱上。

记得有一位知名教授给我们补课(MBA)此老头也真厉害,从早上到晚上一讲就是一天,最后连嗓子都哑了。据说此君今早才从北京赶来,上完课还要连夜坐飞机赶往另外一个城市,明天还要再一天的课。由此可以想见他有多少时间放在自己学生身上。

上梁不正下梁歪,连专家都如此那普通教授就更不把教书育人当回事了。现在不都在提倡自我约束,自我修养的提高么?所以“教育”也就成了“自育”。最后衍变成“自娱”。没有导师约束,经过十年寒窗的学子当然高兴。只要给文凭也乐得自娱自乐。恋爱也就成了最好的消遣方法。大学既有公园的气息,又透着文化的内涵。真可谓“地利”。

二:很多大学的学生素质普遍下降

以前的大学较为封闭。学生大多也是经过十年寒窗而被提拔起来的“苦行僧”偶有几个聪慧之人也不敢兴风作浪。如今很多院校为了增加收入,大办各类成人教育和辅导班。加之大学不断扩招,各色人等充斥校园。少数的几个“苦行僧”也都想做“hua和尚”了。

现在不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么?那么老乡会,联谊寝室自然成了很好的实践项目。正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大家有正值少年,意气风,加之周围灼热之气氛,必然会擦出火花。星星之活尚且可以燎原,更何况是干柴烈火。况且如今有众多好事之人煽风点火,喜为别人牵线搭桥。更有好事之人继承了前辈的优良作风:“传,帮,带”把自己毕生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传给未经开化之同道。传道之人滔滔不绝,口沫四溅,颇有大师风采。听颂之人目瞪口呆,深感自己认识之浅薄。于是立即将理论付诸实践,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时不时还要和同样追求真理之人探讨一番。不仅要摸着石头过河,更要少走弯路。学校有这么多好事之人,谓之“人和”。

三:一些低级趣味文化逐渐占据大学校园

上面已经提到学校和教授只想着赚钱。这就导致在学校硬件,特别是书籍和仪器方面投入甚少。一些好学之士无书可读,无实验可做,加之素质不高的学生大量涌入,导师又不加以灌输正确的审美情趣,这一切都促使了校园文化逐渐走向低级趣味。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张求爱海报堂而皇之的挂在食堂门口。围观者不以为耻,反而津津乐道,赞此君果敢。某日回到母校看到海报张贴栏里大多是一些电影,录象的宣传画。大块裸露的鲜肉血淋淋的占据着人们的视野。曾几何时这里是学术论坛,和报告会的天下(大家也许都已经不记得了)更可笑的是一些专家提出要把性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他们也太小看如今的大学生了,他们无论是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都要比那些专家深厚的多)

本来对学生进行性教育也无可厚非,可是正经的课没什么内容,反到在性方面大谈特谈都不正常了。更有甚者,某大学还大费周折的弄来和某器官般粗细的钢管,用来教学生们如何使用避孕套。这就好像是在给同学们一个暗示:大胆实践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

写到这我想起了山东大学为了向丁肇中先生献媚,竟然在文化长廊里展出丁肇中父亲的生平事迹。真佩服他们竟有办法搜集到如此稀有之物,一定花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在老夫子的故里,中国的一流大学都有此等风气,更何况一般的大学。大学校园有如此之风气可谓给恋爱创造了“天时”

四:上大学已经成为了一项投资,大学已经不再是学术和研究者的天堂了。

六十年前上大学是为了中国不被奴役

五十年前上大学是为了中国的独立

四十年前上大学是为了中国的强大

二十年前上大学是为了中国能够富有

十年前上大学是为了出人头地

如今大学的收费逐年提高,一些热门专业的一年学费已经突破五位数,大学教育已经从学习知识转变成了一项投资。既然是投资当然就要有回报。所以文学,历史,物理,数学这些基础学科已经成了冷们专业。不是迫不得已没有愿意上的。可是如今所谓热门的经济学,计算机专业又大多和实际脱节,上了也白上。加之如今大学生就业困难,这就使很多学生有了受骗上当的感觉。潜心钻研的人少了,拜金的人自然就多了。有些学生就提前开始社会实践,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收回投资。细心的人会注意到如今每逢周末,一些大学门口就会停上一排豪华房车。上车之人各个如同选美回来的佳丽,且不说那一套学

生无法拥有的名牌服饰,单看那趾高气昂的气势就足以让普通学生汗颜。我的一位生意朋友曾和我说:现在只有低等商人才跑酒吧歌厅,有些层次的都在大学里找,完事了还和你聊聊哲学什么的,甭儿有情调。学生还会相互介绍,想认识我们的还真不少。如今一些大学生竟沦落到如此地步,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为了钱。当然教授可以出卖知识赚钱,学生进入社交场合也不足为怪。反正投资就是为了回报。

一、应尽早对女大学生进行恋爱观的正确教育和引导

由于现在谈恋爱的大学生越来越趋于低年级化,所以学校最好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就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或讲座,以便使学生在大学期间一开始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在校期间应不应该谈恋爱

新入学的女大学生,除了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之外,对爱情也充满了向往。这时,首先应该让她们对“我应不应该谈恋爱”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通过实践,笔者主要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引导的:

首先,应肯定大学生谈恋爱现象的出现是正常的。女大学生在校的年龄一般都在18-23岁之间,这个年龄段上的青年正处在青春期后期,性发育已完全成熟,性意识增强,渴望与异性交友。据20世纪90年代的几次大学生调查数据显示,每次大学生都把“身心成熟的需要”作为在校期间谈恋爱的首要原因;而大学校园特有的宽松、自由的环境,也给男女同学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氛围;再加上大学生远离父母,没有直接的约束以及受到同伴和高年级同学谈恋爱的影响等,这都为大学生谈恋爱提供了外部条件。这些因素使得,爱情成为许多大学生情感生活的重要部分。

其次,正确看待大学校园里存在的形形色色的恋爱现象。一般人都认为,大学校园里的爱情是最超脱功利因素的、最纯洁的感情。现实真是这样吗?据对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的三、四年级本科生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女生中出于爱情而恋爱的比例为52%,而男生这一相应的比例仅为24%,有相当比例的恋爱是出于非爱情因素,包括孤独、寂寞、好奇、获得经验、证明自己魅力、追赶潮流等。[1]不正确的动机必然导致不健康的爱情,是注定不会有圆满的结局的,有时还有可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所以,在思考“我应不应该谈恋爱”之前,应该首先判断谈恋爱的动机,不是出于爱情的恋爱自然是不提倡的。

第三,恋爱是大学期间的必修课吗?也许正确的回答应该是因人而异,随缘随份。爱情不同于其他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真正的爱情是值得珍惜,应该好好把握的,但不是在求学期间就一定可以遇到的。有些同学在校期间谈了一个又一个,却始终找不到爱的感觉,这是因为爱情是一种珍贵的资源,不是可以随意挥霍的。轻易地去谈恋爱,反而会损伤自己爱的能力。

(二)爱情的内涵

爱情是什么?有些女同学认为,爱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是“糊

里糊涂的爱”。爱情虽然具有盲目性的特征,但女大学生应该尽量理智地把握它,而不能只是“跟着感觉走”。“真正的爱情,是指男女双方建立在共同理想基础上,由相互倾慕到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和强烈的专一的感情现象。”[2]

首先,一个人要获得真正的爱情,必须弄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对象。当自己爱上一个人时,也必须明确自己爱上了对方的哪些东西。应该考虑自己是否对对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他的价值观有什么特点,他值不值得信赖,两个人在生活上能不能合作,遇到困难时能不能同甘共苦,发生矛盾时能不能互相谅解等,这些其实都是建立在有无共同理想的基础上。恋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加深了解、相互磨合的过程,是一个从友谊到爱情转变的过程,而不是仅仅“打几个电话”、“看几场电影”就能搞掂的。只有在恋爱中保持一定的理智,清醒地认识自己和对方的关系,才能保证在恋爱中少走弯路。相反,盲目地谈恋爱,或者只图对方“举止潇洒”,就一见钟情的恋爱,往往会遇到挫折。

第二,爱情不是被爱,而是互爱。即使男女双方遭遇了爱情,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爱的能力。弗洛姆在谈论爱情时,特意区分了童稚之爱和成熟的爱。他指出,童稚之爱的原则是:“因为我被爱,所以我爱。”成熟之爱的原则是:“因为我爱,所以我被爱。”[3](p20)但是,一些女大学生恰恰把爱的问题看成是“被爱”的问题,于是千方百计地使自己变得可爱,想通过改善自己的外表形象,增加自己的女性气

质,来吸引异性的目光,使别人来追求自己、爱自己。真正的爱情,应首先培养自己爱的能力。

第三,爱情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恋爱双方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恋爱。爱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中曾教导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想借爱情寻欢作乐的人,是贪淫好色之徒,是堕落者。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 [4] 有些女同学被别人追求时,只愿意享受被人捧着的感觉,从不会真心地去关心对方。例如有些同学在回答“为什么谈恋爱”时,说“有人在逛街时给自己提包”、“下雨时给自己打伞”等;也有的同学随意更换对象,不考虑对方的感受等等,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情所应有的态度。

第四,爱情的发展必然会渴望能够和对方终身相伴。现在,在大学生中流行着“不求天长地久,但求一朝拥有”的顺口溜,这一方面反映了由于大学生未来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许多校园恋爱是无结果的;但在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观点的流行,也容易造成一些同学只为追求一时的感情寄托而游戏人生、滥施情感。更有些同学知道大学恋爱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于是就抱着获取经验的态度来谈恋爱,但是为了获取经验而去谈的恋爱,要么不是真正的爱情,要么肯定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三)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

首先,爱情不是大学生活的主要部分。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应该是学习,而不是谈情说爱。随着近年来大学不断地扩招,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再加上现实就业中对女性的歧视,这些都对女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女大学生要不断拓宽知识面、开发智力、提高能力、掌握更全面的知识,以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这些都需要时间和精力。而有些同学谈了恋爱后,不思茶饭,更不思学习,这就是本末倒置了。理智的爱情应该能够摆正爱情和学业的关系,健康的爱情应该能够促进双方学业的进步。

其次,爱情也不是人生的全部。有些女同学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谈恋爱后,迅速从集体生活中脱离出来,陷入狭小的“两人世界”中,对其他事情都不感兴趣,而一旦失恋,便一蹶不振,甚至轻生。例如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发生的自杀事件中,许多就是因为恋爱受挫而丧失了对人生的兴趣。这不仅反映了现在的大学生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差,也反映了一些大学生缺乏责任感,包括对己、对人、对父母的责任感。人活着不只是为了追求爱情,人生中除了爱情,还有许多值得珍惜的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第三,爱情和事业的关系。爱情不是永远浪漫的,终究要回归现实。爱情和婚姻都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到底是“干得好”重要,还是“嫁得好”重要?事业有助于增强一个人的自尊、自信,也是一个人价值的体现。没有事业的爱情是苍白的、空洞的;而有事业作奠基的爱情是坚实的、牢固的。相爱的双方,不能

只管眼前的欢乐,要放眼未来,早作计划,互相支持,给爱情打造一个可能的“归宿”,这样才不至于因为毕业而面临“劳燕分飞”的无奈结局。

(四)培养良好的恋爱道德意识

恋爱虽然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必然要受到社会规范和社会舆论的约束。

首先,恋爱双方一定要彼此真诚。不能因为某些方面的不足而故意隐瞒,或者欺骗对方。这样换来的爱情是先天不足的,是自私的,也是不道德的。作为女大学生,一方面要真诚对人,以真心换真心;另一方面在与不熟悉、不了解的人相处时,一定要谨慎,不能被表面迷惑、受骗上当。现在,上网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据贵州大学对500名大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显示,网上交友和网上恋爱是大学生在网上最感兴趣的两个主题。[5]而有些不良用心的人就是利用网络来欺骗大学生的感情,达到各种目的的,所以,作为女大学生,在和网友接触、交往时,更要小心,对于网恋不要有太多的幻想。

第二,严肃对待爱情,不能朝秦暮楚、玩弄别人的感情。当自己确实接受不了对方的感情时,一定要及早向对方讲明,不能含糊其词,使别人心存幻想。有些女同学,为了扩大选择,“脚踩几条船”,在感情问题上游移不定,这样做是不合适的,而应当尽快作出选择。而一旦和对方确定了恋爱关系,就应该认真对待,不能轻易见异思迁。

第三,不充当“第三者”。有些女大学生喜欢成熟的男性,不仅爱上不该爱的人,而且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为了追求所谓的爱情,丝毫不顾及自己的行为后果,结果成为插足别人家庭的“第三者”,害人又害己。

第四,讲究恋爱行为的健康与文明。热恋中的情人,行为亲昵无可非议,但关键是要注意场合。在有些大学饭堂里贴出了“不准相互喂饭”的标语后,又有大学生向学校建议设立“情侣教室”,以避免其他同学学习时,受一些大学生情侣的“情不自禁”行为影响的尴尬。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原本美好的爱情却成了让他人反感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中谈到:“一个人把应当藏在内心深处的、隐秘的、不可侵犯的感情拿出来示众,是一种愚蠢的和下流的行为。”[4]作为女大学生,应该注意在公共场合要自尊自爱、自我克制,不要因为自己的行为影响了别人。此外,对婚前性行为,应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怎样正确对待婚前性行为。在讨论中,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意见,但正是通过争论,可以促使学生深入地思考、分析婚前性行为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因为作为女性,通常是一些不良后果的直接承担者,所以,无论赞成还是不赞成,都应该注意保护好自身不受伤害。

第五,正确处理恋爱挫折,尤其是失恋。每个谈恋爱的人都应该有一定的心理成熟度,因为任何恋爱都包含着失恋的可能性。随着大学校园里谈恋爱比例的升高,经历失恋痛苦的学生也必然越来越多。

失恋后不管是伤害自己还是伤害别人,都是极端愚蠢的做法。失恋同时也是培养一个人成熟性的难得的机会,要从失恋中走出来,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对自己、对他人的强烈的责任心来支持,更需要有远大的目标来引导。

二、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管理,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气氛(一)丰富校园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丰富的校园文化,可以把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道德、法制等蕴涵其中,起到陶冶学生情操、规范学生行为、开启学生智慧的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热情,发动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既不会在课余时间觉得寂寞、无聊和苦闷,又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充实了他们的生活。笔者相信,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构建出生机勃勃、稳步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无疑将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

学校各级部门,特别是各系领导、辅导员、宿舍管理员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严格管理制度,定期考勤,对学生中出现的无故夜不归宿、留宿异性、旷课等不同程度的违纪违规行为,一定要严肃处理。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从外部约束学生,避免发生不恰当的恋爱行为。

(三)加强心理咨询的宣传和引导

当学生在恋爱问题上遇到困惑和挫折时,要能够及时地给予她们帮助,这是非常重要的。咨询员应该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交谈,在取得学生的信任后,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恋爱问题,摆正爱情的位置,帮助学生疏导不良的情绪,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大学生族化现象 篇7

一、严格组织审批,从源头上防范党组织“家族化”问题

在私营企业提出建立党组织的申请后,上级党组织坚持深入调查、严格审

查、慎重批复,防止新组建的党组织出现“家族化”问题。首先,审查企业管理模式。上级党组织对企业的所有制性质、资产构成方式、企业经营模式进行审查,凡是表现出“家族化”倾向的企业从严把关。其次,审查党员情况。对具有“家族化”倾向的企业,在审查党章规定的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基础上,还认真调查党员之间的血缘和亲缘关系。与业主有三代以内的直系血亲、旁系或姻亲关系的党员占党员半数的企业,一般不批准单独建立支部,按照地域就近和行业相近的原则,联合建立支部,党员人数特别少的暂时将党员的组织关系挂靠在相应的村和社区党组织。再次,审查党组织班子组成人选。批准建立党组织的私营企业,在确定党组织的组成人选时,私营企业主的家族成员控制在三分之一以内,超过比例的不予批复。家族党员比例较高的企业一般不由业主担任党组织的书记,否则不予批复。

二、选派党员骨干,从工作上淡化党组织“家族化”问题

对于已经建立党组织的具有一定“家族化”倾向的私营企业,坚持从上级党组织选派党建工作骨干,支持企业党组织开展工作,力求淡化甚至消除“家族化”影响。一是选派党支部书记。全县先后从乡镇机关和社区、村党组织选派8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年轻党员到企业任任专职或兼职党组织书记,加强企业党组织的政治组织领导,在党组织重大决策、发展党员、开展组织活动等方面严格把关,促进企业党组织健康成长。二是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坚持向每一家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尤其对有“家族化”倾向的企业更为重视。在选派对象上更加重视政治素质和党建工作经验,在工作指导上更加注重党务工作的政治性和原则性,在问题处理上更加注重党建工作指导员的调查研究和工作建议。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既有利于加强工作指导,又有利于加强工作监督,保证企业党建工作政治方向。三是选派政治理论辅导员。从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党校等部门精选党建工作骨干作为政治理论辅导员,与企业党组织结对,定期到企业宣讲党的十七大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帮助党员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摒弃一切不适应和不符合企业及其党组织发展的思想观念。

三、大力发展党员,从组织上消除党组织“家族化”问题

针对非公企业党组织基础比较薄弱、发展比较缓慢的问题,制定了《××县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发展规划》,采取有效措施,争取用五年时间使非公有制企业党员达到比较合理的数量和比例结构,坚决从组织上消除“家族化”问题。一是突出发展党员重点。在坚持发展党员基本原则的同时,优先发展企业党员,优先发展企业一线和从事科技工作的员工,对提出申请的业主从严把关,全面考察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自身形象,特别注意了解其遵章守纪和执行政策的情况,适当延长考察期,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二是加强发展党员力度。每一家非公企业都要求制订培养发展计划、明确具体措施,凡是没有对象或结构不合理或措施不得力的,上级党组织派人具体指导帮助。县委对入党积极分子实行免费培训,企业充分保证参训的时间。坚持发展党员审查制、公示制、票决制、责任追究制,保证发展质量。对两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企业,上级党组织实行台帐管理,必要时对党组织负责人实行组织处理。近三年来,全县发展非公企业党员312名,党组织融入新鲜血液,有效地降低了党组织中“家族”党员的比重。三是大胆启用年轻党员。进一步加强对新发展的年轻党员的教育管理,并适时调整到党组织班子中来,实现领导班子成分多样化,降低“家族”党员的影响力。

四、加强党性教育,从思想上杜绝党组织“家族化”问题

从思想上消除业主和党员的“家族化”观念,放弃企业管理家族化模式,走现代企业管理之路,是杜绝私营企业党组织“家族化”问题的根本途径。一是抓好科学理论武装。举办私营企业党员业主培训班、党务工作者培训班、工商联会员培训班等,邀请领导、知名专家、成功企业家授课,实行课堂教学与参观学习相结合,让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在私营企业党组织的管理人员思想上植根。私营企业党组织也通过月“学习日”、“三会一课”等形式,加强对党员的教育。二是开展主题实践

活动。在企业内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广泛开展引导党员爱岗敬业的“党员示范岗”、“党员模范班组”等岗位闪光活动,引导党员为企业发展出力的“我为企业进一言”等献计献策活动,引导党员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增强党员的政治观念、组织观念、纪律观念,体现先进性。三是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建立体现私营企业党组织特点的党组织决策议事制度、发展党

上一篇:小班心里健康教育教案下一篇:毕业论文阶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