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教学

2024-07-29

童话教学(精选12篇)

童话教学 篇1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 大胆的幻想和离奇的情节深深地吸引着小读者的心灵, 它是小学生最喜欢的读物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是“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 确立了童话作为这一学段首选文体的地位。童话在新课程教材中也占有很大的内容分量。

但令人遗憾的是, 语文课堂中童话阅读对儿童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为什么会这样?笔者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发现, 童话教学存在着误区, 需要改进。

一、童话教学的现实误区

1. 说教流失了童话本真

对于童话的教学, 一些教师偏重了道德训诫和实用性解释, 忽视了从情感与审美体验的角度进行引导, 这样只会失去童话的本真。儿童在童话中寻找的是乐趣, 寻找的是生命的印证, 寻找的是父母所不能给予的爱抚, 而非生硬的“道理”。

案例一《两只小狮子》

师:同学们, 学完了《两只小狮子》, 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知道了我们要学习勤劳的狮子, 只有勤劳才能取得好成绩。

生:只有勤劳, 以后才能赚大钱。

过重地追求道理, 使得美好的童话黯然失色, 美妙的童心遭到破坏。教师往往用简单的教条、空洞的说教如“懂得谦虚”“不要骄傲”“珍惜时间”等作为童话教学的目标, 而忽视了学生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情感体验——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后所产生的对情境的再现, 对故事中人物的喜爱、同情和向往等美好的感情。这就限制了学生领会童话中的艺术形象的丰富性, 难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失去了童话的本真。

教材编写也出现类似问题。例如《小壁虎借尾巴》文后安排了一个拓展题:你还知道别的动物尾巴有什么用处?这样的编排直接把童话指向于知识的传授功能上;《从现在开始》中猴子让动物们“按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 当上了“万兽之王”, 故事本身的逻辑与现实世界对接不起来, 显得有些牵强附会。

童话阅读的方式应该是想象的, 不能一味地往理性分析的道路上走, 童话教学要让孩子沉浸在想象的境界里, 让孩子相信这就是真实的故事。不要轻易地把童话蕴含的“道理”拎出来让学生生硬地嚼。

2. 求实淡化了审美情趣

“儿童思维的最大特征是与原始思维相通的泛灵性”。在儿童眼里, 宇宙万物是有生命、有感情的。看见天上的月亮会联想一个传奇, 听到女巫会联系一种神奇。如果你告诉他这不是真的, 用“科学”来解释, 他们不一定听得懂, 也没有兴趣听。是儿童的精神世界造就了童话, 而童话又成为儿童的精神“乳汁”, 它润泽了儿童的精神世界, 给了童年成长的力量。

童话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故事, 它虽然是富有幻想的, 却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这种“现实性”导致了很多教师过分地“求实”, 而忽视了童话应有的审美价值和儿童天生的想象本性。

案例二《卖火柴的小女孩》

师:同学们, 去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样过的?

生:我们放鞭炮, 还有包饺子。

生: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然后看春节联欢晚会。

师:大年夜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 有鸡、有鸭、有鱼、有虾……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但在资本主义国家里的人民却过着悲惨的生活。有一个小女孩, 她在大年夜还要在街上卖火柴, 你们想知道她在街上卖火柴时发生了什么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教师将童话与现实牢牢对接起来, 课堂一开始, 学生的体验就围绕小女孩的可怜而展开。教师只顾及分析小女孩不幸遭遇所反映出来的生存困境, 而忽略了小女孩几次划火柴时产生的美妙幻想对于表达作品主题的深刻作用。这样忽视儿童想象的天性, 过分地求实, 把形美、意美、音美的童话文本变成了冷冰冰的现实, 置童话的诗意、幻想、快乐、游戏等特性于不顾, 忽视了童话审美特征, 背离了童话的审美情趣。

3. 牵强剥夺了儿童体验

儿童在童话欣赏中, 往往与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欢喜一起忧, 一起爱来一起恨, 这本是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的天然优势, 但在实际的文学欣赏活动中, 当孩子正读得投入而沉浸在美妙的童话世界里时, 有的教师却强硬地打断他们, 用成人的讲解和剖析代替儿童天真的欣赏, 牵着他们的鼻子走下去。

案例三《七颗钻石》

课文中水罐一共发生了几次变化?每一次都是怎么变的?第一次, 水罐由木的变成了银的,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水罐变化的次数是不是重点?笔者以为, 这篇童话的重点是故事的整体、故事的神奇和曲折, 还有背后蕴藏的内涵。课堂中教师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来找答案, 数课文中水罐变化的次数, 完全把学生牵引到一条“认知”的道路上。固然, 在教师的干预和引导下, 学生也领悟了“水罐是会变的, 变得很神奇, 是小姑娘的爱心让水罐有了神奇的变化”这样的主旨, 可零碎的剖析只能使学生机械地记下故事的情节和单独的词的意思, 难以有心灵的触动, 更难以获得美妙的审美情趣。教学始终徘徊于情节与内涵的边缘, 未能通过感知体验、拓展延伸等方式把学生的心灵引向美与善的美妙境界。

童话作品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儿童。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标准评判作品中的事件与人物, 对作品进行过多的理性分析和议论。因此, 教师要蹲下来,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童话, 陪伴着孩子们走进童话世界, 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 而不是硬拉着孩子的手把他们拖进自己所认为的“童话境界”。

二、童话教学的几个策略

1. 释放童心, 引发想象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 也是童话的灵魂, 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童年与童话有着天然的联系。

教学《从现在开始》, 可以从两个场面的想象中去体悟动物的形象。

片段一:大家听了议论纷纷, 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 只好天天熬夜。一个星期下来, 动物们都叫苦连天。

片段二:话音刚落, 大伙儿立刻欢呼起来。

两个片段中隐藏着丰富的想象空间。第一个片段中, 可以引导学生对动物们“叫苦连天”场面的想象, 用句式:“狮王啊, 我是, 自从猫头鹰当了大王, ”想象说话。

第二个片段, 可以引导学生对“欢呼”场面的想象去体会动物对猴子的拥护, 用句式“老狮王啊, 我是, 小猴子当上万兽之王后, 我又可以”想象说话。

两个句式训练, 通过鲜明的对比, 活化并丰富了故事形象, 让学生尽情徜徉于童话的世界里, 形成了强烈的认知冲突。通过想象, 既进行了言语训练, 又巧妙地联结了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心灵对话,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目标水到渠成。

几乎每一篇童话都为我们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白点, 我们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九色鹿》这篇童话, 课文中对国王斥责调达, 下令收兵说的话没有写, 是文章的空白点, 抓住文本的这一个空白点引导学生开展大胆想象;《称赞》, 引导学生想象小獾做的三张板凳的粗糙和做时的努力, 体会“称赞”的必要性;教学《去年的树》, 想象鸟儿寻找时的“眼神”, 对话时的“眼神”, 唱完歌回头时的“眼神”……

2. 感受形象, 呵护体验

要让学生真正获得思想启迪, 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充分想象中, 把握童话的形象, 要千方百计地让童话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站立起来、丰厚起来, 在形象体悟中接受熏陶和感染, 受到“润物细无声”般的教育。

《幸福是什么》末尾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教师很容易以这句话为发力点, 统整全文, 深究幸福的概念。其实四年级的学生对幸福的认识还是较表层的, 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局限, 即使能用言语表达出幸福的理解, 也是浮光掠影般的虚化的解释。我们可以在情节想象和人物形象的构建上做文章。

情节一:“过了十年……小井旁边的树苗已经长成了枝叶茂密的大树。小井周围有许多条小路, 还看得清人走过的脚印, 他们一定是到这里来喝水或者打水的。周围的沙地上还有小鸟的爪印, 草地上还有鹿和兔子跑过的痕迹。”

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十年后, 井给树苗、人、小鸟、鹿、兔子带来了“幸福”, 那么他们怎么取水?会说些什么?用描述性的语言 (如:井挖好后, 来了一只小鸟……) 说说这一个个场面。在想象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 学生在心目中有了三个牧童的形象, 也就自然地感悟“什么是幸福”这个抽象道理。

情节二:三个青年谈论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引导学生想象练笔:他们三个人, 是怎么创造幸福的?怎么做的?选择其中一个, 写下来。学生想象得到驰骋, 体验得到彰显, 青年的形象得到树立, 深刻道理也具体化、形象化了。

仅仅记住“学会付出”“懂得谦虚”“珍惜时间”等道理并无多大意义, 如何把童话的情节和形象植入儿童的心中, 产生对童话形象与内心持久的共鸣, 才是重要的。就像《幸福是什么》这个童话, 儿童一旦想到幸福, 脑海就浮现出了三个牧童挖井、三个青年付出的情节和形象, 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

3. 多样训练, 顺应天性

儿童与成人不同, 由于他们年龄与审美经验的不足, 对文字的内涵往往难以把握, 这就需要我们设身处地为儿童着想, 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 用儿童喜爱的方式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以顺应儿童的天性, 感受文学的美妙。

(1) 朗读。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 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 读出狐狸的狡猾, 大灰狼的凶狠, 小白兔的活泼, 老牛的善良。例如《小马过河》, 文中共有九句问话, 其中有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 如果能把这些问句的语气通过角色朗读表达出来, 他们的语言能力就能得到提升。有的童话语言很有节奏感, 富于音乐性, 通过有滋有味的朗读, 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品味并实践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

(2) 听讲。童话的教学要整体关照, 出于整体、入于整体。听童话和讲童话是进入童话和走出童话较好的教学策略。

从童话的起源上讲, 最早流传于民间的童话就是成人为儿童编的、讲给儿童听的故事。这种口耳相传的传递方式, 正顺应他们的天性——哪一个儿童不喜欢依偎在妈妈身旁有滋有味地听故事呢?

童话故事表述上的突出特点就是故事结构完整, 而且大多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情节又离奇曲折, 所以它既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又便于学生记住故事的情节, 培养他们创造性复述故事的能力。比如《从现在开始》中猴子说的“让大家以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这句话, 已经直接道出了文本的思想内涵, 本身就有说教的意味, 不符合儿童的语系特点。为避免空洞的说教, 有教师请学生在狮子、猫头鹰、袋鼠、小猴子这四个形象中选择一个, 以选择对象的身份讲述故事, 通过这样的复述来丰富儿童心中的童话形象, 获得审美体验和受到思想的启迪。

(3) 表演。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最能满足儿童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在发展儿童的智能方面, “经验和接触是真正的导师” (卢梭) , 儿童对客体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因此, “演童话”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演”, 会促使儿童更主动地去理解文章, 把握形象, 充分感受到童话文学的形象美, 同时又在特有的情境之中进行了生动的言语训练。揣测表演技巧以及理解角色心理的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还能使儿童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 并学会欣赏自己, 感受成功。

(4) 改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复述童话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 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去改写童话。比如, 鼓励学生给童话改写结尾;更改人物的角色,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重新写童话。通过这样的写作锻炼,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

其次, 还可以让学生续编童话故事。《小壁虎借尾巴》课后的练习可以把“你还知道别的动物尾巴有什么用处?”这一问题改成“又一只小壁虎断尾了, 它会去跟哪些动物借尾巴, 动物们会怎么回答它呢?”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再次进行想象改写, 这样, 童话的味道就浓了。

童话教学的缺失, 实质上是教育的儿童精神的缺失, 是教师的童心的缺失。童话教学, 要求我们教师有一颗童心, 从儿童的心理需要出发, 还学生一个天然的、纯净的阅读童话环境, 把童话教成童话, 让儿童的童话阅读真的像“童话”般的美妙。

参考文献

[1]孙建江.飞翔的灵魂安徒生经典童话导读[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4.

[2]杨实诚.儿童文学美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4.

[3]李如密, 刘玉静.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9) :37-40.

[4]张厚琴.给阅读找个快乐的理由[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 (4) :42-43.

童话教学 篇2

编写童话故事

教学目标:1.进一步弄清童话的特点,能够以多种形式创编童话。

2.通过创编童话,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习作的兴趣。

3.学生在创作童话的活动中,体验童话的魅力,感受童话的快乐。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扩展思路

1、教师画“○”,发挥你的想象,说说这是什么?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一个符号都能想象出丰富的画面。而童话创作就需要同学们的这种丰富的想象。(板书:童话)

2、同学们,我们伴随着童话长大,在妈妈、奶奶的怀抱里,在教室中,经常会入迷地沉浸在一个又一个的美丽动人的童话故事里。瞧,这些童话你们多熟悉。(出示《龟兔赛跑》、《白雪公主》、《丑小鸭》、《小壁虎借尾巴》等图片)这些童话故事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我很爱读童话故事,同学们,你们爱读童话吗?

二、忆说故事,领悟写法

1、请同学们回忆学过哪些童话故事,你喜欢读吗?这些童话为什么会这么生动有趣,吸引人?

2、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拟人化,讲道理 出示:编写童话的基本规律

(1)采用拟人的手法,把物当作人来写。(2)采用夸张的手法,想象大胆有趣。(3)童话里的事物都具有象征意义。(4)故事有一定的顺序。

(5)也可以用第一人称“我是。。。”来写。

三、创设情境,展开想象

1、老师请出一个大大的带有图案的氢气球,请同学们把它当作人来夸夸它。指名说(可以描述气球的样子、颜色、形状、大小)

老师也会说:我是一只美丽而又快乐的氢气球。

2、教师放手,气球飞出教室,请同学们说一说,气球飞到哪里去了?遇到了谁?请大家展开想象来说说。(教师相机指导)

四、明确要求,指导创编

1、刚才大家交流了这么多的童话故事,你们知道童话故事都有哪些特点呢?结合课文里学过的、结合自己听过的、看过的童话故事说说。(把动物、植物、物品当作人,有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要大胆想象,编有趣的故事。)

2、出示要求:自己选择几种动、植物,或者几件物品,以它们为主人公,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事,编成一个故事。

3、你喜欢哪些动、植物或者物品?

4.说了这么多动、植物和物品。你今天要编的是哪些动物或物品之间发生的故事呢?比如说:我要编聪明的小猴与愚蠢的鳄鱼之间发生的故事;我要编谦虚的足球与骄傲的气球之间发生的故事等等。你能像老师这样说说吗?

5、在这些动、植物或物品之间会发生一些什么事呢?请四人小组共同编一编,注意说清楚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6、小组合作创编。教师巡视,参与其中几个小组的讨论。

7、全班交流、评价。(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因为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

8、根据学生自己的评价,教师小结:要把故事编得生动有趣,就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还要在交代时间、地点时,说一说天气怎样、周围环境怎样。

三、比较语言,编写生动

1、出示语段:“丑小鸭来到沼泽地,望着天上的白天鹅,惊呆了:‘世界上原来有这么漂亮的鸟儿。’他说,‘我要是能和他们一起飞该多好哇!’”

找出这段话中写丑小鸭的动作、语言、表情、心理的词语。

2、出示语段:“受尽欺负的丑小鸭来到一望无际的沼泽地,眼巴巴地望着天上自由自在飞翔的美丽的白天鹅,不由得惊呆了:‘难道世界上会有这么漂亮的鸟儿?’他自言自语地说,‘我要是能和他们一起飞该多好哇!”’

比较一下两段话有什么不同,哪段写得更好?为什么?

3、教师小结:写出了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可以使我们的作文更具体;运用好词佳句,可以使我们的作文更加生动。

四、快速起草。

谈话:题目是习作的眼睛,拟定一个好题目非常重要。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拟定好童话故事的题目,再围绕它写一个小片段。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怎么想的怎么写!不会写的字先空着,或者用拼音代替。

(写完的同学,老师奖给你三个字,第一个是读,板书:读,第二个是读,板书:!第三个也是读,板书:!用这种方法先改一改自己的作文,看看自己写清楚了没有。别人会不会看明白?为了不影响别人,我们轻声读。)

指名读写好的小片段

五、交流点评。

六、小结:

同学们,瞧,自己多棒呀,你们不仅会听、会看童话故事,还会编童话故事了呢?如果不是亲耳所闻,亲眼所见,老师还真不敢相信这些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的作者竟然是你们,真了不起,我为你们高兴!

板书设计:

童 话

语言

想象 动作 读!

表情

心理

教学案例

编 写 童 话 故 事

周 宁

二00七年一月

教学反思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如果没有想象,人类就不可能有创造发明。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必善于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因此,多角度思维训练、发散型思维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想象、学以致用,编写一个童话故事,抓住小学生喜欢看童话故事的特点,用他们纯真善良的童心,来表达他们的愿望。

1、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进行创作,其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大胆展示自我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多种才能,借此进行语言、表演、知识、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充分体现了“以训练为主线”这一要求。

2、本教学设计,紧紧围绕童话专题,开展了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写童话等教学活动,将口语交际和习作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3、学生由讲、编、演到写童话,是一个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学习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活泼生动的学习过程中,懂得了怎样把故事写清楚、写生动,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了他们习作的兴趣。

四年级上册习作:

编写童话故事教学设计

执教人:周宁

童话教学浅析 篇3

【关键词】童话教学  重要地位  存在问题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208-02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受到了儿童的喜欢。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童话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童话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一至十册的课本中,约有三十多篇。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本中,童话题材的作品所占的篇幅比例就更加突出。据此我们可以看出,童话作品不仅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需求特点,也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童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童话滋养儿童灵魂世界    对于儿童来说,喜欢幻想是他们的天性。而童话则用奇特的想象和生动的情节,为儿童创造了一个充满趣味的幻想世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强烈的好奇心,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好的童话用质朴的感情和温暖的爱心感动读者,能让小朋友分辨出何为真、善、美,何为假、恶、丑,便能从源头上消除那些将来可能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童话作品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曾经对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提出了十项要求,其中,第六项明确指出学生阅读门类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童话被放在了首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新出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对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提出了七项要求,其中第四项明确指出学生的阅读门类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童话依然放在了首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无论是任何时期的教学实践,童话这种最受儿童喜爱的文体,其地位和受关注程度都丝毫不受影响。

另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附录的第二部分 “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中,提到了阅读材料除了课本外,还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这对于小学生童话阅读的方向起了非常明确的指导作用:世界经典童话作品不仅要阅读,我国现当代优秀童话作品也要阅读。由此可见,童话阅读作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读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童话教学偏重说教功能,未能结合儿童认知规律    童话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是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然而,目前我国对于童话教学的定位还仅仅是用来培训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这样一来,就使得童话教学中童话作品的人文内涵被忽视,而仅仅只是注重思想道德和思维理念的传授。

2.教师阅读面窄,对童话理论知识掌握比较欠缺    据调查,当前大部分教师对于童话理论知识的掌握比较少,文体意识较弱。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教师在教学中脱离童话的问题特征,把童话课本不当成“童话”去教,而仅仅只作为认知的材料。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阅读面不广,而“教参”则成为他们教学实践中的唯一参考资料,但 “教参”中关于童话理论知识的介绍是微乎其微的。

3.学生课外阅读童话作品不多,影响课内学习    曾经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很不理想,种类少,数量不多。大部分学生只认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而更多的学生只是通过《喜羊羊与灰太狼》、《海绵宝宝》、《巴啦啦小魔仙》等动漫影视作品来认识童话。由此可见,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很多老师不重视给学生推荐古今中外的优秀童话作品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即使有推荐,也仅局限于《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等跟课文有关的经典童话作品,但是实际上,这些作品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三、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1.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从儿童角度出发多维度解读童话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孩子在未达到理智年龄以前,只能接受形象,不能接受客观。”换个角度来说,儿童对于未知世界的认识,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从其逻辑思维上来进行解读,他们进行思考时采用的是“我喜欢”、“我不喜欢”、“我关心”、“我不关心”的思维方式。因此,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师应当遵循,以儿童的视觉为出发点,发掘童心,保持童趣,循循善诱、循序渐进诱导学生对课本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解读,而不是把唯一的标准答案交给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总之,童话教育作为小学教育必不可缺的教学内容,教师首先应当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以儿童的角度解读课本,给小学生们一个纯粹的童话,充实孩子们的童年。

2.大力提升小学语文老师的童话修养    作为语文老师,搞好童话教学乃当务之急。除了对童话课文内容及表达技巧要深刻理解,还要大量阅读中外优秀的童话作品,并逐步培养良好的文学作品感悟能力。此外,对于童话理论书籍也要有所涉猎,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童话理论素养。只有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的专业技能,小学语文教师才能拥有独具匠心的教学实践和入木三分的个人见解,才能引导儿童走进趣味盎然的知识殿堂。笔者认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童话修养的方法很多。第一,教师应当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特别是对于儿童文学应该具有较高的认知程度。长时间接触少年儿童是小学语文老师的职业特点,如果没有丰富的儿童文学基础,对于儿童世界,特别是儿童心理不了解,那么说要想利用利用语文教学这一手段去培养、熏陶、影响学生,则是空谈。

3.进一步加大童话教学探究的力度    形象思维是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特征,对于童话的理解,他们还大多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了解,但是对于内涵主题还不能深刻体会,但对于童话的阅读和欣赏并不影响。教师可通过“播放相关的动画资料”、“展示课外读物的精美插图”、“选讲书中精彩片断”、“设置悬念”、“提出问题”等方式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得学生以最大的热情积极参与童话阅读。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配合家长,为小学生创建宽松的阅读空间,指导学生家长购买优质的童话书籍,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和事件自主阅读和学习,使得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增强。也可以鼓励学生和自己的父母共读一本书,或者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童话,让家庭和校园处处充满书香,共同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参考文献:

[1]高建霞.语文课堂中如何实施童话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0,(34)

[2]周富德.探索童话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0,(Z1)

童话教学 篇4

童话是美好的, 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 用荒诞、拟人、夸张等表现手法, 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与现实若即若离的虚拟的美好世界。童年不能没有童话, 人教版教材一直关注和引领着学生的童话阅读。一、二、三年级的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童话体裁, 但都以单元主题的形式编排在各个不同的单元里。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编者首次以童话文体为集合进行编制。笔者以为当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童话阅读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 我们可以让学生学关于童话阅读的知识和方法, 让学生能以更智慧和理性的视野体验童话的真善美。由此, 在引领学生阅读《去年的树》时, 我尝试让学生们学会用读懂童话文体的一般方法, 去读悟《去年的树》包蕴的那份美好, 让童话的语言感动学生, 让学生在对文字的敏感体验中享受童话的美丽。

鉴于上述思考, 在教学《去年的树》时, 笔者设计板块式教学, 选择以“阅读《去年的树》为例, 训练学生学会童话阅读”为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 学得童话阅读的一般方法:童话里有曲曲折折的情节, 童话里有奇奇怪怪的现象, 童话里有个性鲜明的形象, 童话里有善良美好的思想和情感。

【过程设计】

一、读出曲曲折折的童话情节

1.孩子们, 这节课我们继续阅读日本儿童作家新美南吉送给我们的童话———《去年的树》。谁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说童话的主要内容?

2.童话读起来很有味道, 首先往往是因为它有曲曲折折的童话情节。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曲线, 表示曲曲折折的童话情节。在每个转折点留下了一个方格, 每一个方格都表示童话的一个主要情节。比如, 第一个方格代表:鸟儿和大树是好朋友, 它天天唱歌给大树听。你可以用哪个词语归纳这部分的童话内容呢? (预设归纳为相聚)

3.其他几个方格都表示童话的情节, 你能学着像老师一样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归纳童话的关键情节吗?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讨论。提醒大家注意:先得把童话内容分成五部分, 然后想一想每一部分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归纳, 最后我们来交流。

4.学生交流。 (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 在教师的引领下预设完成下列童话内容情节发展图。)

5.小结:童话往往会有曲曲折折的童话情节, 读懂童话的第一步是要读出童话曲曲折折的情节。随着这些曲曲折折的童话情节, 我们的一颗心也跟着起起落落。这是童话阅读的享受, 是童话的美丽。

【设计意图:既然单元以童话文体为集体, 我们就有责任让学生了解童话文体的一般特点。不但要从整体上了解童话的主要内容, 还得引领学生能根据童话内容整理童话发展的曲折情节, 感受童话文体情节一波三折的特点。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采用以范例引路, 由扶到放的策略, 目的是训练理性解读童话, 整理童话思路的文体阅读能力。】

二、读品浮想联翩的童话内容

1.童话美啊, 这份美还在于能让我们读着童话的心会有许许多多丰富的感受和体验。请大家认认真真读读《去年的树》, 一边读一边品, 一边读一边体会, 读到让你觉得特别温暖的词句, 用横线画下来;读到让你觉得有些忧伤的词句, 请用波浪线画下来。然后我们来交流。

2.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先交流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特别温暖的句子。主要落实下列句子: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 天天给树唱歌。树呢, 天天听着鸟儿唱。

【设计意图:“大树和小鸟”的友情有现实的基础:鸟儿会站在树枝上栖息, 鸣叫;也有童话的夸张:树和鸟都并非人, 却能产生人类特有的感情———友情。童话用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夸张和白描的方法向读者描绘了一幅大树、小鸟和和美美在一起温馨而又诗意的画面。唤起学生的这份温暖体验, 让学生体验童话角色, 是促进学生进行童话审美享受的有效策略。】

3.组织学生交流在读的过程中让人感受到忧伤的句子。主要落实以下句子:

(1) 可是, 树不见了, 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 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 拉到山谷里去了。”

(2) 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门先生, 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 您知道吗?”

大门回答说:“树么, 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 做成火柴, 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3) 鸟儿问女孩:“小姑娘, 请告诉我, 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 火柴点燃的火, 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以上句子的教学, 在学生自主交流“为什么会感受到淡淡的忧伤”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认认真真把句子读三遍, 试着去发现句子中的哪个很不起眼的字, 反复出现, 却强调了小鸟找不到朋友的那份忧伤。最后再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促进童话人物的忧伤体验。

【设计意图:此处为小鸟四处寻找好朋友大树过程中与树根、大门、小女孩的三次对话。对话推进了小鸟为履行诺言四处寻找朋友而不得的童话情节, 语言很朴实, 却弥漫着淡淡的忧伤和哀愁, 童话语言中“树不见了”“拉到山谷里去了”“卖掉了”中三个极简单的句末助词“了”, 非常形象地表达了逝去的伤感和无奈。由内容而句子而词语的品味, 目的是让学生在童话语言里感受童话的情绪, 体验简单的语言下的丰富感情, 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

4.小结:童话好玩、奇特, 童话里是一定藏着许多奇奇怪怪的事儿, 读着这些奇奇怪怪的事, 我们的想象会跟着飞起来, 我们的情绪也会跟着飞起来。这是童话的第二大魅力。

三、读懂个性鲜明的童话人物

1.童话里还会有些什么呢?童话在给我们无穷享受的时候, 一定会认识一个又一个可爱的、有趣的、让我们读后很难忘记的人物。这是童话的第三大魅力。那么在这个故事里, 你最忘不了谁? (小鸟)

2.是小鸟的哪些行为打动了你, 让你忘不了?请再认真读读童话找一找小鸟的行为, 想一想小鸟的行为打动你的原因, 然后交流。

学生在读文后, 主要落实以下句子:

(1)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2) 鸟儿向村子飞去。

以上两个句子的教学策略有二:一是想象“鸟儿向山谷里飞去”会碰到哪些困难, “向村子飞去”的时候会想些什么。二是与小鸟对话:小鸟, 小鸟, 山谷离这里很远, 一路上会飞得很辛苦, 请停下你扇动的翅膀吧;小鸟, 村子里的大树已经不再是去年的树了, 请停下你寻找的脚步吧!

【设计意图:童话语言的魅力在于表层的简单下却蕴藏着广阔的想象空间。两个简单的言说小鸟寻找朋友行为的句子里, 包含了小鸟对朋友的牵挂, 对友情的珍惜、对诺言的尊重, 以想象补充可能发生的情节, 以对话走进小鸟的心灵, 学生很容易发现小小生命里的那份大大的坚守诚信的高贵品质。】

(3) 鸟儿睁大眼睛, 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 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4) 唱完了歌, 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就飞走了。

以上两句引导学生以小鸟的身份, 感受两个“看”蕴含着的不同的心理活动。

3.此时, 如果要求你选择一个词语送给小鸟, 你想到了哪个词语?

4.小结:童话故事一定有一些很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读着童话, 认识这些童话里的人物形象, 那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童话形象的言行, 在反复诵读中想象童话形象, 丰满童话形象, 也在童话形象的阅读发现中, 学得阅读童话的一般方法。】

四、读悟真挚美好的童话味道

我们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最后老师还想告诉大家, 童话的第四大魅力是:每一篇童话都会有一些很美好的东西藏在文字里。请快速浏览《去年的树》, 你觉得在这个童话故事里藏着的什么东西是最美的?

生:我觉得小鸟与大树的真诚友情很美。

生:小鸟的诚信很美。

生:故事告诉我们没有友情的日子是忧伤的, 美好的生活需要友情。

生:美好的生活也需要诚信。

小结:同学们, 今天我们不仅仅读懂了《去年的树》, 还知道了一篇童话往往会有曲曲折折的情节, 会有奇奇怪怪的现象, 会有个性鲜明的形象。那么当我们拿到一篇童话故事的时候, 我们该怎样去读呢? (读出情节、读懂神奇、读出形象、读出思想。)

【设计意图:明确并强调童话的文体特点, 学会根据童话的文体特点进行童话阅读, 享受童话魅力。】

五、拓展课外阅读

童话故事教学 篇5

其一,从分析人物语言中揭示寓意。《狼和小羊》这篇寓言故事从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狼的无理取闹、虚伪、凶残,可以看出小羊的温和、善良。在教学中应该分析它们的对话,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狼的本性。

其二,从分析故事情节中揭示寓意。《蚂蚁和蝈蝈》这篇童话故事中蚂蚁们在烈日下辛苦搬运粮食,蝈蝈们就在树阴下唱歌、睡觉,可是冬天来临了,蚂蚁躲在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而蝈蝈就又冷又饿。教学时通过整个故事的展开让学生明白要像蚂蚁那样辛勤劳动、未雨绸缪,不能像蝈蝈那样先行享乐,不顾后果。

其三,从分析关键性的词语中揭示寓意。《蜗牛的奖杯》这篇文章中通过“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这些词语生动的表现蜗牛得奖后不思进取,满足现状的心态,导致最后由天上的飞行冠军退化成只能在地上慢慢爬行的蜗牛,由此告诫人们,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进则退。

有了这些经验,那么低年级的童话教学模式就可以出来了:

第一步,以听激情。听故事是每个孩子都喜爱的一项活动。在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在听故事时,一个个都聚精会神。在开始教学时,我常常让孩子质疑激趣,让他们在听的过成中激活思维,产生兴趣。如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课题产生质疑,然后再让学生听教师惟妙惟肖的讲述。通过这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以最积极的态度去迎接这个童话。

第二步,以读感悟。语文教学中,读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读比听更能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它让学生动口、动眼、动脑,调动多种感官进行。低年级的童话故事语言浅显易懂,在教学中完全可以让学生以读为主,通过读来有所感悟。

第三步,以演内化。童话因其故事的生动有趣,语言的丰富多彩而深深吸引着孩子,童话又往往以拟人的手法来叙述故事,因而孩子对其中的故事倍加喜爱。前面的读,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只有演,才能使故事情节、故事语言、故事寓意得以内化。在童话教学中,我适时抓住学生的热情,让他们试着把童话演出来。在《蚂蚁和蝈蝈》这一课中,蚂蚁和蝈蝈是无声的,没有动作神情的,而我在教学这一课时让孩子们分角色去演蚂蚁和蝈蝈,这么一来,孩子们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蚂蚁和蝈蝈也生动起来了,经过表演这一过程,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体会、感悟就更深刻了。

第四步,以编启发想象。“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今天,我们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童话故事中大胆夸张的想象正符合启发学生想象的要求,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小松树和大松树》一文中结尾是这样的:小松树听了,惭愧地底下了头。这是一个非常发人深省的结局,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何不让学生深省一下,想象一下,小松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海阔天空任遨游,大胆的想象编排,从更高角度去领悟故事所要带给学生的启示。很多童话的结尾是言尽而意不尽,让学生编写结尾既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写话的兴趣,培养了写话能力。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探究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童话教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134-01

童话以其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深受儿童的欢迎,并被广泛的编入各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根据相关教学研究可知,童话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思维想象能力,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小学生感悟童话故事的真正内涵与意义,是值得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突出童话故事想象与幻想的特点

童话是由作者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丰富的幻想以及运用夸张的手法创作而成的,因此其具有想象与幻想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抓住童话作品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想象思维的启发,将学生引领到童话的幻想世界中,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童话朗读,让学生对童话故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接着教师根据故事情节,引领学生去感悟童话故事似真实幻、亦虚亦实、超越时空限制的幻想氛围。其次,全面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童话故事的真实情感,掌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创作意图。最后,让学生对某个童话故事的结尾进行改编或者重构,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思维想象能力。

二、科学处理真实与虚构、现实与幻想的关系

虽然童话故事是由作者的幻想与虚构而成,但其确是对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真切处理童话故事的真实与虚构、现实与幻想的关系。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小女孩4次点燃火柴并出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4次幻想,这些情节都是小女孩虚构而成的,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穷孩子被冻死和饿死的现象却是普遍存在的,是真实的。这也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丑恶现象,同时也是穷人渴望光明与幸福的强烈愿望的真实反映。又如《小猴子下山》,故事虽是虚构,但却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是以小孩子得陇望蜀、顾此失彼、办事有始无终、兴趣无常等常见缺点为创作依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童话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童话的思想联系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真正的领悟到童话的真实意义。

三、创设童话教学情境

创设童话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有效延伸课文内容,还能让学生提供更开阔的思维想象空间,使其更好的理解故事内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青蛙看海》一文中,松鼠与青蛙一同跃过了无数台阶,最终抵达山顶并看到了梦寐以求的大海。然而故事情节在此就结束了,此时,教师可以抓住故事的空白,提出问题“青蛙经过了重重困难终于看到了大海,此时它会和松鼠有什么样的对话呢?”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对根据故事的情境进行对话。如此一来,不但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调动课堂气氛,还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并深化其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与认识,让学生明白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未必会一帆风顺,但只要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去努力,那梦想必定不会遥远,并鼓励学生像青蛙一样拥有坚持的信念、树立信心,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四、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童话的内涵

小学童话语言通俗易懂,对小学生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然而,大多数教师容易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童话教学中习惯侧重文本句意的讲解,经常抓住童话故事中的重点语句大做文章,想让学生抓住理解技巧,让其在简单的文字中理解故事大意。如此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背道而驰。童话故事的受众主要体是儿童,教师不应过多的从自己的观点对故事作出理性的解析与讨论,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自由理解故事内容,而教师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与学生共同进入童话世界,并与其感悟当中的喜怒哀乐,而非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身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与学生的看法与观点难免会有差异,因此,教师应清楚的认识到童话教学是难以一蹴而就的,应尊重学生对于童话理解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在童话教学中自己去品味与思考。

五、减轻童话教学的道德训诫

当前,在我国小学语文的童话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比较倾向于对学生进行道德训诫,意图是为了让学生能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思考,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然而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较为简单,并不能全面的进行理性思考,如果一味的强求学生去接受这些思想,只会压抑学生的天性,教学效果也可能会适得其反。例如《蚂蚁和蝈蝈》一文,故事主旨是批评蝈蝈的懒惰,赞美蚂蚁的热爱劳动;《三袋麦子》也是过于侧重道德的培养与训诫,使得童话故事丧失了其应有的童趣,使得原来的审美价值大打折扣,并且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童话教学谈 篇7

一、童话教学, 要引导学生把幻想同现实联系起来

通话中充满了幻想, 故事情节也是虚构出来的, 教学中要处理好幻想和真实, 虚构和现实的关系, 要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事物, 虚构的情节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把童话作为真实的故事来接受。

1、引导学生把幻想的故事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理解故事。

童话故事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如《让猫头鹰好好睡觉》写的是小黄莺一大早起来, 就快乐地唱歌, 小黄莺也不听老黄莺的劝告, 坚持要闹醒白天还在睡觉的猫头鹰, 后来老黄莺制止了他们的行为, 并向小黄莺介绍了猫头鹰的工作和生活习性, 小黄莺理解了猫头鹰, 十分懂事的和小伙伴一起飞走了。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但他是以孩子不懂得理解人、宽容人、善待人的缺点为依据, 故事符合儿童的特点。教学时, 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把幻想的故事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理解课文, 从而达到他们理解人、宽容人、善待人的好品质。

2、引导学生把虚构的情节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理解故事。

西施版教材三册课文《小雨点》一文, 主要写的是小雨点觉得自己太平凡有些悲伤, 后来听到青蛙对自己的赞美, 知道了自己看起来非常平凡, 却也有了不起的地方。于是, 又沙沙沙地欢乐地落下来。其实, 文中两处描写青蛙的话都是虚构的。但是青蛙所说的话有时符合小雨点落在水面上, 落在荷叶上的现实的。即小雨点落在水上泛起的圆圈很美, 落在荷叶上发出的声音确实很动听。因此, 这个故事结合现实生活实际又是真实的。教学中, 我就引导学生把文章中虚构的情节放回现实生活, 让学生充分地想小雨点给人们带来的作用, 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理解课文, 让学生受到教育、感染, 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

二、童话教学, 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童话是专为儿童创作的。因此, 童话中所反映的故事基本上能被儿童理解。童话中讲述的知识和道理是通过丰富的幻想和虚构的情节表现出来的, 学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 完全接受。教学时, 我做到了:

1、抓住词句引导想象, 理解含义。

童话课文中, 人物的性格特征往往和要理解的知识是通过词语和句子表现出来的。教学时, 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同理解课文内容联系起来, 通过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 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词句的含义, 提高了阅读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如教《厨师小山羊》的二、四、六三个自然段时, 我就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每杯茶里还放上一片黄黄的柠檬”, 让学生知道柠檬的吃法是切成片放在开水里, 茶就会又酸又香, 吃起来别有风味;教学四段时, 抓住“切”“放”“泡”“炒”等词语, 让学生明白苦瓜的吃法是:切了泡后炒来吃, 尽管有苦味, 但也带着清香;通过六自然段中的“几个”, 烧了一碗麻辣豆腐, 让学生懂得了, 辣椒只能当作料吃。这样的教学就是抓住了词句的理解, 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2、依据画面引导想象, 理解故事。

语文教材中的童话课文, 大都配有精彩的插图, 有的描绘了整个教学内容, 有的描绘了重点段的内容。教学时, 我就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理解故事内容, 观察画面, 想象具体的事物内容, 并通过画面, 强化记忆, 具体感知故事内容。如《水妈妈的孩子们》也是一篇色彩很浓厚的科普性短文, 课文以风伯伯要孩子们寻找水妈妈的孩子为主线, 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水在自然界中以不同形态存在的特点, 课文上的插图生动活泼地展现了七个娃娃找回水妈妈孩子时的情形。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 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依据, 引导孩子仔细观察, 展开丰富的想像, 进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童话教学, 要重视朗读和复述的训练

童话的语言浅显、生动、简练、质朴, 好读易懂, 课文故事性强, 也有很强的感染力, 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童话的这些特点, 进行发展学生语言的训练。

1、根据童话的语言特点进行朗读的训练。

童话中的人物个性十分鲜明, 而且有许多童话的故事情节是运用对话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在教学中, 我就抓住这一特点, 采用分角色的形式进行读的训练, 让学生在读中充分体会童话中人物的个性特点。如教《让猫头鹰好好睡觉》一文, 由于课文内容生动有趣, 浅显易懂, 文中老黄莺和小黄莺的对话较多, 小黄莺极富个性的语言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容易激起孩子的共鸣, 是一篇儿童朗读的好材料。课文的对话中主要写了小黄莺的心理变化过程, 对话构成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因此, 我采用了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了老黄莺就想生活中的循循善诱的老师, 小黄莺就像生活中特别顽皮, 性格又活泼直爽的学生, 并能从读的对话中还知道了猫头鹰的工作和生活习性。他们读懂了课文内容, 感知了人物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这样,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利用童话的结构特点进行复述的训练。

也谈童话教学 篇8

一、欣赏童话神奇瑰丽的幻想境界

童话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 童话的幻想能通向人类童年的梦境, 又指向未来的未知世界, 因而它所创造的境界富有神奇瑰丽的色彩。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童话的幻想性来展开教学, 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 引导学生走进多彩多姿的童话幻想境界。

1. 利用文本空白点, 启发联想。

如《去年的树》这篇童话, 篇幅不长, 但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 引导学生想象鸟儿寻找朋友树的“眼神”, 鸟儿见到树变成细条细条时的“眼神”, 鸟儿盯着灯光看时的“眼神”。通过联想, 让学生真切感受鸟儿和朋友树之间一诺千金的情谊, 激发学生的情感, 进入梦幻迷人的童话世界。

2. 复述童话, 再现童话。

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用生动的描述性语言, 引领学生进入童话的幻想世界, 并让他们产生复述的愿望。学生复述童话的过程, 实际上是学生对作品进行初步审美的过程, 对美的东西进行选择和再创造, 但在学生复述童话的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用描述性的语言去描绘幻想境界中神奇瑰丽的美, 鼓励学生用形象贴切的语言去描绘童话中的形象和场景, 以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

3. 巧用插图, 体味童话。

由于儿童特殊的审美心理, 低年级学生对童话课文中色彩明丽的插图十分感兴趣。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文中插图这一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 展开想象, 体味童话的意境之美。如一位教师在《两只小狮子》一课的教学中, 先让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 说说哪一只是懒狮子?哪一只是勤狮子?学生仔细观察, 纷纷举手发言后, 教师趁势引导学生形象理解和运用“懒洋洋”这个词, 接着又请学生再观察插图并想一想, 你想对懒狮子和勤狮子说些什么?这样, 这位教师巧借插图,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运用及说话能力, 还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和情感, 走进了童话的世界。

二、感悟童话, 体验童话的情感美

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 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童话契合了儿童特殊的审美心理, 张扬了儿童的个性, 具有浓郁的儿童情趣和强烈的游戏精神。教学中, 教师要站在儿童的角度,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唤醒儿童的审美体验。

1. 多形式有感情地朗读童话。

童话浅显优美, 富有音乐性, 是非常适合朗读的文学体裁之一。教学中, 教师要用儿童化的语言, 通过有感情的范读, 让学生体会到童话的语言美和情感美。童话还有许多情感丰富、人物对话多的段落, 教学中, 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角色身份的恰当语气。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 教师还要通过配乐朗读、图示朗读, 讨论朗读、小组读、分组读、个人读的形式等等让学生练习朗读。这样, 不仅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而且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 品味童话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增强学生的语感。富有感情的朗读是学生体验情感的一种有效途径。

2. 通过表演, 加深童话理解。

儿童天性好动, 喜欢参与, 在文学接受上具有明显的游戏性, 童话教学中, 教师可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表演的过程, 实际上是学生对童话形象的情感发展变化进行再体验的过程, 随着表演的进行, 现场的学生同时也能产生积极的共鸣。学生表演结束后, 教师应该适时作出评价或师生共同评价, 通过评点, 学生对作品表达的情感进行再次体验, 从而获得深厚的情感审美感受。学生表演, 可以作为童话教学中情感体验的一种重要方式。

3. 续写或改写童话。

在对课文充分阅读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续写或改写童话, 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童话印象, 更是学生表达情感的直接方式, 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发展想象, 培养创新思维。在续写或改写童话教学中, 教师要进行适当指导, 引导学生在健康积极的情感下进行, 对于情感偏失的学生要给予正确、恰当的引导。

三、品味童话的语言美, 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童话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品读生动优美的词语, 在此基础上想象建构童话作品浪漫的幻想形象。如童话《会走路的树》开头写道“春天的早晨, 一棵金色的小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教师先让学生去描述“小树”形象, 再引导学生去发现“金色”这个形容词, 和学生共同欣赏其色彩美, 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结合环境特点描述“小树”。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欣赏童话常用的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所创造出的语言美, 以及生动可感的童话形象。夸张, 通过扩大和强调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 而突出其本质特征, 营造浓烈的童话氛围, 增强艺术效果。拟人修辞手法的一个重要作用, 就是能使童话形象具有似幻犹真, 亦真亦幻的特点。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感受夸张、拟人表现手法下的语言所创造出来的拟人体童话形象、超人体童话形象, 并鼓励学生展开自由想象, 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进行描绘, 以此提高学生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课内延伸课外, 加强课外童话阅读的指导

童话教学 篇9

课前研讨—————定位准确的童话教学目标

类不同,其美质有异,文体千变万化,阅读教学的目标亦随之改变,才能品出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

《我是什么》是人教版二上一篇课文 ,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文章脉络清晰,第一人称的写法令人倍感亲切。讲述了水是我们这个美丽可爱世界的源泉,是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云、雨、雪等等自然现象与水息息相关,可人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却很少想到与水相联系,并琢磨其中的变化规律和科学道理。文章以童话的情境中,用拟人的手法,朴实而生动的语言及精炼的结构讲述了水的变化、水的动态和水的性情,富于科学的启迪,又具有童话的趣味。

因此在设计时,以“我会”的拟人目标定位贯穿课堂,培养读者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启迪少年儿童的智慧,感受艺术的美感。针对这些课前的研讨,制定了适宜本篇童话的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三个字:灾害器

2.在童话情境中进行短语的转换练习,和排比句子的练说。背诵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

3.知道水在温和、暴躁、开心时所做的事情,感受水可爱的童话形象。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在童话情境,拟人的表现手法为线索,我设计了这样的片断教学:

小朋友,每当提起做过的好事,水娃娃可自豪了,可是他说也有许多坏事是他做的,他的心情就十分低落。

除了观照文体的特殊性, 教学童话时还应观照不同年段,不同文章,不同学情的差异,从而制定定位准确的教学目标。

课例实践—————寻找适宜的童话教学策略

传统童话都会有相对固定的叙事程式, 比如固定的开头,就像“从前……”或者是“很久,很久以前”,同时传统童话的故事情节发展常常采用重复性的叙事模式。比如《七颗钻石》中水罐5次神奇的变化,《小壁虎借尾巴》中,小壁虎分别向小鱼姐姐、老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棉花姑娘》中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青蛙给自己治病,最后七星瓢虫吃掉蚜虫的经过等等。有重复故事情节的童话在教材中还有许多。这样既定的重复,反映了这种童话文体口耳相传的特点,利用这些童话对孩子进行复述能力的训练,对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比较有效用的。发现童话文体言语表达的特殊性,关注故事情节,培养复述能力是童话教学应有的追求。

实践证明,有针对性运用训练的童话课堂教学,基于童话文体特点,课堂上出了童话的情趣,又有效培养了孩子阅读童话的能力,既有浓浓的语文味,又不乏语言思维的锻炼。

课后反思—————明晰应有的童话教学方向

一、童话教学需关注故事中的童趣

童话故事情节神奇,曲折,属于故事类的文体,针对这种文体的特殊性,我们需要关注其故事情节的完整性,不可随意分割故事。它的故事内容具有“幻想的”,“趣味的”,“童真的”特点。

一年级24篇童话故事,每一篇都站在童心处,以孩子的视角看世界,一切充满童趣:如摘不到花生的小松鼠———《小松鼠找花生》 ,找不到妈妈的蝌蚪———《小蝌蚪找妈妈》 ,妈妈鼓励孩子 学本领的———《 自己去吧》 , 对小蚂蚁 的爱心接力———《 夏夜多美》等等。童话中的主人公或观察自然,或体悟真情。在学习这些童话语言的过程中,应努力使孩子们获得情趣,喜悦,好奇心得到满足。

二、童话教学需关注不同学段的学情

童话集中安排在低段,是考虑七、八岁孩子的头脑还处在一个童话的世界里,童话自然是孩子们亲近的朋友。学习童话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像一年级《春雨的色彩》、《 棉花姑娘》、《风娃娃》、《 我是什么》这些科学童话都是结构简单,情节单纯,有趣,再如《夏夜多美》、《月亮的心愿》 、《小白兔和小灰兔》也是形象鲜明生动,语言浅显,“助人为乐,孝敬长辈,自己勤动手”这些情感体验都是以儿童熟悉的生活经验为主。

三、童话教学需关注其独特的教学价值

童话作为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 其直接功能就是审美,首要任务就是“好看”,可读性,学生在课堂内感受到童话的魅力后,应大量地推荐阅读使儿童快乐的书,洋溢着爱与情感的书,重在培养儿童对童话的兴趣,形成阅读童话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

童话教学:让童心绽放 篇10

师:小公鸡问了老牛爷爷、青蛙哥哥、蜜蜂姐姐之后,对它们的回答满意吗?

生:不满意,它们三个的回答不一样。

生:小公鸡不会耕地。

师:那么大家看看爸爸是怎么说的。

生:(齐)帮助别人,你就会得到快乐。

师:所以,只要你帮助了别人,你就会得到快乐。大家看看郭明义叔叔是怎么说,又是怎么做的。(播放电影《郭明义》片段)

【微评】

1.童话在情感教育中的渗透应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童话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的,它对儿童的思想教育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只能通过具体的人物形象即“角色意识”来达到熏陶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儿童的心灵在美丽的童话中徜徉。上述片段中,教师运用《郭明义》的视频加以拓展和提升,旨在达成让学生把帮助别人当作自己的快乐这一情感目标。可是视频的播放打破了学生在头脑中刚刚形成的童话情境,直白地告诉学生要助人为乐,这种“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典型的成人化案例。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应当使儿童习惯于辞藻华丽的空话,也不应该教给儿童在没有要求现出精神力量的具体情境中表现出强烈的情感。”所以,童话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要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让学生的真情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流淌。

2.对童话的解读应该以儿童的视角天真烂漫

《快乐的小公鸡》这篇童话的寓意是“帮助别人,就能得到快乐”。为了体现这一主题,文中出现了老牛耕地、青蛙捉害虫、蜜蜂传播花粉这三个事例。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特别是城市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头脑中几乎没有这些画面。所以,教师应该紧扣文本插图,把老牛默默耕耘以及蜜蜂传播花粉、青蛙捉害虫的情节进行适当补充,当学生明白了老牛、青蛙、蜜蜂因为帮助别人做事而得到快乐时,便从具体的感受进入到抽象思维的过程,懵懂之中感受到它们精神的可贵。此时,再去理解爸爸的话也就水到渠成了。可见,这篇童话的难点应该是理解老牛、青蛙和蜜蜂如何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帮助别人做事而获得快乐的。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说过:“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这虽是对儿童文学作家的要求,但也同样适用于教师教学。因此,教师解析文本要着力发掘文本意趣,要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用他们的眼睛看世界,蹲下身子引导他们亲近文本、走进文本,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欣赏美、挖掘美、创造美。

3. 童话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

如何进行童话课文的教学 篇11

一、故事引入,培养听话能力。

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加之电教手段的运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中,采取讲故事的形式导人新课,并进行听话能力的训练。如教学《美丽的公鸡》一文时,在新授课前先让学生听录音故事,听时提出要求:认真听故事回答问题,美丽的公鸡和谁去比美?他们跟公鸡比美了吗?后来公鸡又遇到了谁?他对公鸡说了什么?从此以后,公鸡是怎样做的?听完故事后,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通过回答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求学生听懂故事讲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也要求学生听懂老师的提问及同学的回答。久而久之,培养了学生专心听讲、认真记忆的良好习惯。

二、感情朗读,培养阅读能力。

童话语言优美,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激发联想和热情,进入奇异的幻想世界。

1、指导分角色朗读。童话中一般都有较多的对话,教师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抓住故事中主人翁的性格和心理等特点,读好语气。如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狐狸的狡猾,乌鸦的心理变化,分角色,带感情反复朗读狐狸和乌鸦的三次对话。

2、抓住提示语感情朗读。课文中的提示语本身带有感情色彩,比如,高兴地说、吃惊地说、不安地说、伤心地说等,教师可抓住这些语句,让学生体会词语所含的感情,引导正确朗读。如“小马难为情地说”,“难为情”是不好意思,应该采用稍低而慢的语调就符合词语的意思了。这样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既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复述课文,培养说话能力。

复述课文直接为口语训练奠定基础,复述课文的形式灵活多样。

1、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中的故事。

2、创造性复述。低年级学生由于对知识的触及始终停留在一个面体上,思维触角延伸的幅度极小。为此,在学生学完课文后,常要求他们改变原文思路进行创造性地复述课文故事。如教完《骄傲的孔雀》一课,要求学生以“孔雀第二次出去散步,遇见百灵鸟……”这条思路讲故事。

3、理清课文顺序复述。如复述第一册《秋天》一课,先引导学生看清课文共有六句话,前五句讲秋天的四个特征,第六句总结秋天到了,这样理清顺序后再复述。复述课文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学生的词汇,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连贯的、较长时间的说话能力。

四、续编故事,培养写话能力。

1、续编故事结尾。有些童话故事,结尾留有余地,引人深思。如《骆驼和羊》一课,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后会说些什么?有什么表现?还有《狼和小羊》一课,结尾写:“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到底扑上去想干什么?吃了小羊没有?

2、拓展课文内容,续编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对故事中塑造的形象给予评价,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获得的知识,大胆想象,创造性地续编故事。如教完《小猴子下山》后问: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小猴子身上有没有优点呢?根据你对小猴子的看法续编故事。学生编成了,有一种是: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它没有接受教训,仍然见一样、爱一样,结果一无所获;另一种是:猴子和小兔子成了朋友,他们抱着西瓜一块儿上山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为三年级写话打下基础。

五、课堂表演,促进能力的发展。

课堂表演是指把课文内容通过玩玩演演的形式再现出来。课堂表演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形式,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

1、激发学习兴趣,课文中的聪明的乌鸦、勤奋的狮子、勤劳的小白兔等,都成为他们乐于表演的形象。孩子们丰富的想象、诙谐的语言、夸张的动作、传神的表情,掀起一次次的课堂小高潮。学生对表演的浓厚兴趣也进而转化为学习语文的极大热情。

2、促进词句理解。如《小猴子下山》一文中有几个动词:“掰(玉米)”、“扛(玉米)”、捧(桃子)”、“抱(西瓜)”、“迫(小兔)”。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动作,通过表演,学生恰当地理解了词意,并懂得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促进知识的巩固。学完课文后,以课本剧的形式,再现故事情节。如学完《王二小》一课,编演了课本剧。王二小放哨时的机敏、带路时的畏缩、牺牲时的豪迈,被表演的活灵活现;狂妄蛮横的日本鬼子近似机器人的步态让人忍俊不禁,怒火填膺;怒不可挡的“八路军”更是憨态可掬,学生表演的是那么地投入。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追问:“王二小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喜欢他什么?”学生踊跃发言,气氛热烈。这样一来,学生与王二小产生了共鸣,痛恨日本侵略者的感情也愈加强烈。

课堂表演,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英语童话阅读教学探究 篇12

一、Prediction(预测)

预测是阅读前的“热身运动”,是“成功的阅读者应掌握的策略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标题、图片等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等进行预测,激活学生相关的背景图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愿望,使学生进入阅读前的积极状态[1]。引导学生预测故事情节是带领学生走进童话世界的第一步。

(一)根据标题预测

标题是文章的“文眼”。根据标题预测故事内容,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快速融入文本,进入阅读情境。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6 阅读文本“Down the rabbithole”是选自童话“Alice in wonderland”的片段,一位教师在教学时一边板书标题,一边引导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预测。

T: Boys and girls, 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 Can you guess?

S1: Maybe it happened in the rabbit hole.

S2: I think it happened outside the rabbit hole and inside the hole.

T: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e title“Down the rabbit hole”?

S3: Was the hole very big? Was it a rabbit’s home?

S4: Did anyone fall into the hole?

学生的思维和想象非常活跃,不知不觉已进入童话情境。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童话,了解故事情节,验证预测,会取得更好的阅读成效。

(二)根据插图预测

预测是一项认知技能,如果教师能适时利用插图资源,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猜测或预测,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2]。童话中的插图往往展示故事最精彩的情节,能一下吸引读者的注意。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4 的阅读文本是选自“Gulliver’s travel”的片段,教材中引用了很多插图。笔者在教学中借助教材中的插图(见图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预测。

T: Who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1:A big man.

S2: Many small men.

T: Yes, we can see Gulliver and many tiny men. What happened to Gulliver?

S3:He was lying on the ground.

S4:He was tied to the ground.

T: Yes, he was tied. Guess who tied Gulliver to the ground?

S5: Maybe the tiny men.

S6: Maybe the外星人.(学生不会英语,用中文代替)

T: Maybe the aliens. Let’s read the story and see who tied Gulliver to the ground, why,and what happened next.

色彩鲜艳而有趣的插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和探究童话故事的兴趣。

(三)根据教材中的活动预测

外研版《英语》(新标准)七年级下册Module 8 Story time中的阅读文本“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 讲述的故事是: 一个女孩(Goldilocks)在森林中迷路后误入熊的家,坐坏了小熊的椅子,吃了小熊的食物。当她在小熊床上熟睡时,熊一家人回来了,女孩惊慌失措地从床上跳起来逃跑了。该教材编排的读前活动是听录音判断句子正误:1. The story is2.The story be-gins: Once upon a time ... 3. Goldilocks was a girl with hair of gold. 4. Goldilocks lived in the forest. 5. She decided to go for a walk in the park with her basket. 笔者在与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帝景分校的老师同题异构活动中执教了本课。课上,笔者巧妙地引导学生阅读句子并进行预测:Who is the story about? When did the story happen? 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 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听故事了解故事情节的欲望,为后面发挥想象续编故事埋下伏笔。

二、Conception(入境)

童话作家在作品中常会营造一个让儿童心醉神往、浮想联翩的意境,给读者提供无限可能的想象与幻想空间。童话所提供的幻想、人物、故事会唤起儿童记忆中的一些东西,而出现兴奋、激动、感伤、同情、悲愤等各种情感,激发他们更大的阅读热情。因此,童话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借助于图片、朗读、视频等,带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进入到童话意境,使学生在童话世界自由翱翔,自由想象,享受童话世界的美好。

如在“Down the rabbit hole”教学中,教师可以呈现兔子图片(图2) 后提问:“Look at this rabbit. It’s special.What is special about it?”引导学生发现兔子的特殊之处:“It was in a coat./It could speak./It had a watch./It was looking at the time ...”这样一只穿着外套、拿着手表、能直立行走的兔子,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这只兔子穿着正装,还在看时间,要去干什么呢?是不是要迟到了?学生在大脑中勾勒出可爱而奇异的兔子形象,都想知道故事的发展,想知道更多的关于兔子的事情。教师继续问:“Do you like the rabbit?What do you think of it?”然后呈现图3并陈述:“How amazing!The rabbit ran quickly.Alice stood up and ran across the field after the rabbit.”学生也担心兔子会跑掉,希望跟着Alice追上兔子,想看到Alice和兔子交谈。学生在童话的意境中带着自己的情感感悟体验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体验Alice的勇敢、细心和好奇。

教师也可以通过朗读童话文本中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体验、感知、理解童话作品,带领学生进入到童话意境。如在“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教学中,笔者与学生一起深情地朗读“All alone in the dark,dark forest, Goldilocks picked some flowers.And soon she was lost. Goldilocks looked around her”,然后放慢语速,引导学生重读“alone, dark, dark forest, lost”等单词,带领学生渐渐进入童话的意境,仿佛和Goldilocks一起在森林中摘花,然后在迷路后不知所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融入了童话的意境,与童话人物同命运、共呼吸,为更好地阅读童话、理解童话打下情感基础。

三、Imagination(想象)

想象和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的灵魂,没有想象和幻想就没有童话[3]。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曾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童话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设计开放性的、能激活学生想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童话的世界中自由想象,创新思维。教师要留给学生思维、想象、发挥、创造的空间,激发呵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和创新灵感,留给学生自主发挥、想象互动、创造精彩的时间和空间。

如在“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教学中,教师在引领学生进入童话意境后可以再以问题“If you were Goldilocks, would you enter the house? Why or why not? If you were Goldilocks, would you eat the food? Why or why not?”引导学生去想象。学生在童话的意境中,思维特别活跃,给出了各种精彩的回答:I would not enter the house because it was impolite./Maybe there was a big animal in the house./I would enter the house because I was hungry./Maybe there was somebody in the house and he could help me go home./Maybe I could find a telephone in the house and call my parents.

虽然学生的回答有些不合逻辑或者超出教师的预设,但还是要注意保护学生宝贵的好奇心、积极性和自尊心,不能简单地进行批评或者否定。推动情境想象,激发深层思维,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思辨力,是英语童话教学的应有诉求[4]19。教师如果用自己的思维去框定学生的思维,只能窄化学生的思维,磨灭学生闪光的智慧,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僵化、简单、缺乏想象和创新灵气[5]。

四、Appreciation(欣赏)

童话的语言简洁、生动,常用拟人、对比、反复等表现手法,形成节奏感和韵律感,突出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赏读佳句,欣赏童话的语言美,让学生真正享受课堂,享受学习语言、品读语言的快乐。

如在“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Goldilocks选择食物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语言简洁有力,生动活泼,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人物个性生动有趣:“She picked up the very big bowl, but she didn’t like it—it was very hot. Then she picked up the big bowl, but she didn’t like it—it was cold. The little bowl was just right. She finished all the food in it.”短短几句话,Goldilocks挑选食物的画面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慢读“just right”,把主人公的调皮读了出来。

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朗读文本,找出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的方式来学会欣赏。在“Down the rabbit hole”教学中,有学生喜欢“Down, down, down, Alice fell for a long time,and then she hit the ground. She found herself in a long, low hall.”因为从down的三次重复可以推测Alice摔了很长时间,可见洞很深,而且down, down, down让他联想到Alice摔下去的声音,体会到Alice摔下去的复杂心情。学生“以个体的情感、经验、思想与作品进行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是童心和生命的对话,也是生命与美好的对接”[4]19。

五、Evaluation(评价)

童话中人物形象大都鲜活逼真,生动有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童话故事。教师要真正放手,引导学生自我感悟,对童话中的人物进行个性化解读和评价。

如在“Gulliver’s travel”教学中,教师可以以问题“你觉得Gulliver怎么样?为什么?”引导学生根据童话文本,对Gulliver进行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学生对Gulliver进行了如下评价。

S1: I think he was kind and friendly because he didn’t kill or hurt any of the tiny men.

S2: I think he was calm because he swam as fast as he could and tried to save himself after their ship crashed against the rocks.

S3: He was brave. He didn’t give up hope and tried to save himself when he was in trouble.

通过对童话人物的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引导学生评价童话人物也使学生成为了阅读教学的主体,只有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六、Performance(表演)

故事表演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情感健康的发展及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在典型语境中学习并掌握语言知识[6]。在童话阅读教学的最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两人一组开展表演活动,一人讲述故事,另一人发挥想象,表演故事,并给故事人物增加心理语言、动作等细节。学生在表演中更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体现了学生对文本故事个性化及创造性的解读。学生通过表演真正进入了故事情节,当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故事结尾的时候,学生按照自己独特的理解,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发散性思维的精彩结尾。学生的思维由封闭单一走向多元开放,由被动阅读走向主动积极阅读,走向创造性开放性思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提高。

童话以其故事和情节的荒诞离奇性、神秘性、假定性、趣味性、幻想性和游戏精神吸引着儿童,满足着儿童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4]19。教材中的英语童话故事大都是节选,语言简单,适合学生阅读、欣赏和感悟童话特有的魅力和美感,适合学生进入童话意境去体验、感悟、思维和想象,适合学生在阅读后对童话人物和事件进行分析、判断和评析,适合学生阅读后以自己的体验去表演和发挥。童话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感受阅读的美好和快乐,引导学生在童话意境中想象,引发学生的意义建构和发散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华.PPPC阅读模式,一种积极的阅读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2):56.

[2]宫文胜.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渗透阅读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2(10):17-23.

[3]唐光超.给儿童真正的童话——小学童话教学的误区和策略[J].学苑教育,2012(2):78.

[4]张利琴,常万里.提高中学英语童话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4(7).

[5]李陆林.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境界[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1):5.

上一篇:药物肾损害下一篇:大学生与征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