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童话教学(共12篇)
低年级童话教学 篇1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近说:“孩子们的思想感情,最突出的一点是幻想,幻想贯穿着整个童年的生活。”童话体裁课文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在教学童话题材的课文时我主要采用“听、析、读、演、编”的教学模式,让小学生真正地走进童话,感受童话,提高学习童话课文的实效性。低年级的小学生感性思维较强,十分适合阅读童话。为了使孩子读懂童话、感受童话、理解童话、领悟童话、演绎童话,结合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童话故事的特点,我做了如下探讨。
一、以听激情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有所感悟和思考。但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人生阅历尚浅,只能读懂童话故事的表层含义,那么怎样才能帮助他们读出童话中所包含的丰富寓意呢?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那么在教学童话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听故事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学生对听故事饶有兴趣,于是我决定在讲授《小动物过冬》前先录制好《秋姑娘的信》这个故事。有精彩图片与课前的充分准备,孩子都听得津津有味。接着,我直接导入本课:通过秋姑娘的信我们认识了三种小动物,今天也有三种小动物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你想和它们打招呼吗?于是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同时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课堂就在孩子浓郁的兴趣中展开了。紧接着我让孩子在音乐声中听课文,听完说说:你听懂了什么呢?通过师生的交流学生便能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在音乐的渲染下,加上之前精彩的故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进一步激发起来。
二、以析明意
童话故事语言浅显、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童话教学以学生读懂故事为表,理解寓意为里,联系实际为真。因此,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寓意是童话教学的核心。面对同一篇作品,不同的阅读经验、不同的心理基础与生活经验会导致理解方式的不同,从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也就不同。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不可轻易限定学生的思维,甚至要求他们统一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停留在文本上,更要关注文学接受过程中某些更为本质的东西,这些才更有价值。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狼和小羊》这篇寓言故事,从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狼的无理取闹、虚伪、凶残,可以看出小羊的温和、善良。在教学中应该分析它们的对话,让学生深刻地认识狼的本性。
三、以读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由此可见读的重要性。读比听更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低年级的童话故事,语言浅显易懂,在教学中完全可以让学生以读为主,通过读来感悟。通过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读出《狐狸和乌鸦》中狐狸的狡猾,《狼和小羊》中大灰狼的凶狠,《小动物过冬》中小燕子、小青蛙、小蜜蜂之间的相互关爱等,促使语言、情感与思想相互交融。通过反复地读,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以演内化
表演在语文教学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玩”的方式学习童话,是儿童对文学的一种独特的理解方式。所谓课本剧表演,就是把童话情节通过表演的形式再现出来,用表演的形式来代替教师的分析讲解。在演的过程中还可以抓住故事中的重点词语,用神态、动作来表现,引导学生“演”中“悟”,“悟”中“演”。如,在《小动物过冬》这一课中,我要求孩子分别表演小燕子、小青蛙和小蜜蜂,并要求他们想一想这三个小伙伴在对话时应该是怎样的语气、动作和神情,使学生沉浸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通过演一演的方式调动孩子已有的情感,激发孩子内心的情感。为学生的情感发展构建了一个通道,一个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通道。学生在这个童话世界里,在真实的背景下,获得了精神的愉悦,获得了情感的升华。
五、以编想象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现如今的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低年级儿童爱想象的特点,让学生续编或改编故事,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儿童在阅读童话故事时,会有各种各样天马行空的想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改编故事的结尾或续写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狐狸和乌鸦》的结尾发人深省,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何不让学生深省一下,想象一下,以后乌鸦再遇到狐狸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大胆地想象编排,从更高角度去领悟故事带给学生的启示。很多童话的结尾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让学生编写故事结尾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培养写话能力。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让童话课拥有无穷的魅力。教师作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应该主动开拓进取,积极采用“听”“析”“读”“演”“编”五字诀,让学生学习快乐,快乐学习,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低年级童话教学 篇2
摘 要:童话是儿童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语文教师要用心设计教学环节,用好教学策略,自觉地引领学生进入童话的圣殿,亲近童话,阅读童话,演活童话,续编童话,呵护好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童话世界的美好中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完成童话教学的真正教育意义。
关键词:低年级;童话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3-008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3.048
童话是儿童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通过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故事情节、夸张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个寓意深刻、脍炙人口的故事,为儿童所喜?乐见。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引领学生进入童话的圣殿,亲近童话,让学生享受快乐的童年,是义不容辞的职责。那么,如何在低年级进行童话教学呢?我结合《一片树叶》谈谈自己的几点策略。
一、走进童话
《一片树叶》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以童话的形式说理,在浅显中见深刻,告诉学生应该怎样爱护树木,也说明了“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无论对学生,还是大人,教育意义都很大:事情虽小,但是如果大家都原谅自己的罪行,后果就是非常糟糕的。课一开始,我就给学生播放动漫课件,以生动活泼、饱含深情、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学生展示童话故事,注重画面的展示,让学生看见小黄牛栽下了一棵小椿树,每一个从小树旁经过的小动物都从小椿树上摘了一片树叶。第二天,小黄牛发现小椿树的叶子一片也不剩了。注重音乐的配合,可以更进一步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使学生既见其形又闻其声。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能以情牵引感,以情激发想象,让学生初步走进美妙的童话世界。
二、阅读童话
低年级童话,语言优美、明快、活泼,富于音乐美,是最适合朗读的体裁之一。本文语言生动活泼,语句优美,通俗易懂,学生很感兴趣。针对这一特点,我决定从繁琐的课文分析中解脱出来,大胆地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个性阅读去理解文本。
首先,我抛出一个问题:“小动物们喜欢小椿树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通过读文、讨论、交流,知道了小兔子、小猴子、小熊都喜爱小黄牛种的小椿树,他们欣赏、赞叹、欢呼,看了又看,闻了又闻,并发出了由衷的赞美。他们都觉得“当然应该爱护小椿树”,也都认识到小椿树将使他们的生活更美好,但是,他们是怎么做的呢?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和进行小组谈论。我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朗读,尽量做到声情并茂,读出童话的情趣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并想象自己已经变成了这个角色来参加各小组的学习,他们进入了角色,开始自由的讨论,这样,就能获得阅读的个性体验,就能体会小动物的感受,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小动物们以各种理由从小椿树上取下了一片树叶,尽管他们都说服自己绝对不采第二片叶子,甚至在采树叶时,也是“小心地”“仔细地”“摘下”“掐下”“捋下”,但是小椿树还是被他们摘的一片叶子也不剩了。通过自由阅读这个环节,学生可以较快地走近文本,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学生明白了,小动物们爱护小树只停留在口头上、道理上,行动上不但不爱,反而损坏树,还找出种种理由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开脱,他们的认识和行动不统一,或者说只“爱”不“护”。
三、回归童话
学生能够在朗读之中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可是感悟了之后就要回归课文,回归童话。课文对小动物的描写非常传神,尤其是对小动物的心理写得非常生动,使小动物的形象呼之欲出。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小动物的言行,体会小动物的心理,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小动物言行的语句,通过语气语调的变化,读出小动物矛盾的心情。小椿树竟然一片叶子都不剩了,这是小黄牛未曾意料到的,更是其他摘取树叶的小动物不愿看到的。最后一个叹号,更是对故事中的“人物”,对读者发出警示:看,每个人只犯一点点小错,后果就是这样严重!故事到此戛然而止,留待读者去思考和想象,非常具有震撼力。
四、演活童话
表演是对课文的进一步内化,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能加深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并进行再创造。低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对表演课文有很高的热情。我首先让学生做好表演的准备,在分配角色以后,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重新阅读课文中有关段落,以利于学生学习语言,进行再创造。可以把一个角色分配个某个同学,也可以把一个角色分配给一个小组,小组同学讨论应该如何演好这个角色,然后小组推荐一个同学出演分配的角色。同学们在讨论、交流中,思想交汇、碰撞,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就会越来越深刻,即使是不做演员的同学,也会受到教育,得到提高。排练时,注意启发学生做创造性的表演,比如,小黄牛开始种树,后来见到小树时会说什么话?应该是什么样的表情?演小树的同学,应该细心揣摩小树前后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表演时注重实效,把重点放在理解课文如何演好上,不要图热闹,防止嘻嘻哈哈走过场。可以先在小组中演,然后在全班演。最后要注重表演后的评价,表演不是最终目的,表演只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习语言、受到教育的一种方式。因此,对表演的评价不只是简单地说一句好或者不好,要认真地进行评价,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防止要求过高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整体评价,也可以分角色评价:如小黄牛演得好不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应该怎么演?请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鉴于学生比较善于生动地表现反面角色,教师要想办法强化正面教育。这样的“游戏”让学生体验童话中的情感,使课堂充满情趣。经过表演这一过程,学生对故事的理解、体会、感悟就更深刻了。
五、续编童话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今天,我们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童话故事中大胆夸张的想象正符合启发学生想象的要求,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因而我在最后环节设置了续编童话:在小树叶掉光以后,小家伙们又来到这个地方„„根据童话的内容,学生通过想象,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构思新的故事情节,以童话的形式打开写作大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人生、热爱世界的情感。
每个学生都有童话一样丰富的内心,教师只要用心设计教学环节,用好教学策略,便能呵护好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童话世界的美好中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完成童话教学的真正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提高低年级童话教学效率浅探 篇3
[关键词]童话教学 低年级 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21
童话因其语言生动形象、情节曲折神奇等特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心强,对一切新奇的事物都比较感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兴趣特点出发,设计出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达到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目标。
一、多样形式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也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通过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真正地读入味、入情、入心。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朗读中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且也能以读代讲、以读促学,优化童话教学效果。如,苏教版《小鹰学飞》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通过老鹰与小鹰的对话来告诉人们学无止境,应该虚心学习,不断进取的道理。在教学时,结合课文以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主要采取了自由读、分角色读、赛读等形式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自由读的时候,我主要对一些特殊句子的朗读进行指导点拨。像“我已经会飞啦!”着重让学生把感叹的语气读出来;在读“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则重点指导学生读出说话断断续续以及疑问的语气。在师生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把老鹰妈妈的语气读出来,学生则是用自己的感觉读出小鹰的语气。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对课文内容获得了更多的理解与感悟。
可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论是什么样的课文,教师都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这样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真正爱上语文。
二、自由发挥讲
很多小学生在学龄前已经接触到了童话,有个别学生还会讲童话故事。因此,童话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熟读童话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自由发挥,结合自己对童话的理解、感悟,绘声绘色地讲童话故事。如,苏教版《蘑菇该奖给谁》一课,主要讲了小白兔、小黑兔与别人赛跑以及兔妈妈把蘑菇奖给了小白兔的故事,告诉孩子们要有敢于向强者挑战的勇气。这篇课文内容非常符合儿童对待或者处理问题的心理。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深刻理解,笔者是这样启发学生的:“同学们,看到“蘑菇奖给谁”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在讲故事的时候,不一定要完全按照课本上内容来讲,可以适当加上一些小白兔与小黑兔在比赛前的心理活动或者自己对它们的评价之类。”这样,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抛开了思想包袱,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到学习童话的无限快乐。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发挥讲故事,加上自己的想象,不仅丰富了童话教学,而且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更加快乐!
三、积极参与演
儿童的天性活泼好动,喜爱模仿。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这一特点出发,给学生搭建适合模仿表演的舞台,让他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想象展示自己,用独特的方式演绎童话、再造童话,使学生感受到童话学习的乐趣,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苏教版《狐假虎威》一课,主要描写了狐狸是如何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故事,讽刺了一些仗势欺人的人。由于文中人物角色语言分明,是一篇适合学生模仿表演的佳篇。因此,在教学的时候,笔者先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再抓住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如“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等,让学生表演模仿;然后,在学生对整个学习内容充分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最后,选出优胜者进行展示。这样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由此可见,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童话内容的特点,让学生仿一仿、演一演,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参与面广,主动性、积极性高,感受童话学习的无限快乐,有效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果。
总之,在低年级童话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等特点出发,为学生搭建起适合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释放自己,诠释自己对童话的真正理解与体会。如此,学生学习童话的过程会更加有效。
低年级童话教学 篇4
一、思考“童”味的消失
1. 故事支离破碎
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一味地在字、词、句上纠缠不休,把文本肢解得只剩几根“筋”,使学生觉得学语文索然无味;有的教师喜欢拎出某一关键词或关键句,然后辐射全文,让学生通读全文,找找有几处地方写出了这一意思。学生东找找西找找,找到一处学一处,找完也就学完整个故事了;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的新颖,从故事的某个段落入手,绕来绕去、反而把简单的故事绕得极其复杂,使学生如坠云雾,不知所措;还有的老师把一个完整的故事分成几个片段,对自己认为重要的、适合进行训练的段落反复打磨,直到学生失去了兴趣还意犹未尽。这些所谓的训练关注了点的获得,却忽略了篇的重要性,文章变得支离破碎,哪里还有丝毫童话的情趣呢?
2. 过多理性分析
童话是以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的,它往往把自然界“社会化”,把社会生活“童话化”。它采用拟人的方法,给所有的东西赋予了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性化。因此,童话是感性的,童话教学需要教师多一点感性,少一些理性,甚至杜绝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喜欢追问“为什么”,喜欢探究“反映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这些关于什么的思考马上就把学生带到了一个理性解析的状态下,任何一个美的事物在人的审视解析下都会变得生硬而无趣。童话也是这样。
3. 教学模式单一
仔细观察一些老师的课堂,发现有些老师教学课文都是一个模式。“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两三句话说一说。文章有几个自然段,分成几个大段?这个词什么意思?去掉和加上有什么不同……”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孩子们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全然忘记了童话的神秘性,忘记了自己在阅读一个有趣的故事。
导致童话学得无味的原因应该出在教师的“教”上。在一些老师的眼中,所有文章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载体,而忽略了编者编入童话的另一种意图——唤起孩子们阅读童话的欲望。这一关键性的忽略导致了学生对童话爱“读”不爱“学”。童话教学要求我们老师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童话,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真正把童话当做童话去教,而不是硬拉着学生的手把他们拖进所谓的童话世界。
面对极富情趣的童话故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还原童话故事的童真、意趣,教出儿童情趣。这样,学生们才会真正喜欢上童话,喜欢上阅读。
二、打开童话的情趣之门
1. 反复品读,寻找情趣
阅读一篇童话故事,教师先不要急着去分析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怎样组织教学等等,而是要暂时以一个儿童的身份,用儿童的眼光,用儿童的心理,反复地去朗读和体味:故事中最吸引学生的是什么?它又是如何体现童话所具有的独特味道的?也许这正是我们教学这篇童话重难点的突破口。
有些童话在成人看来或许是不符合生活逻辑或不值得一看,但它是儿童所独有的,是儿童心理、性格特点的体现,是他们真情的自然流露,并通过语言、情节、结构、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但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作品中的情趣,很多时候要靠教师去指点、发掘。所以,在教学前,教师应细心体会和品味,发现童话故事的情趣点。
2. 整体把握,感受情趣
我们常将“童话”与“故事”连在一起说成“童话故事”,故事本身有着一定的趣味性。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应该从整体入手,只有整体感知,才不会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如《小鹿的玫瑰花》(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一文中含有两条主线:一是玫瑰的成长,二是小鹿的心情。小鹿的心情是伴随玫瑰的成长由惊喜到失望再到高兴,逐步发生变化,故事也随之跌宕起伏。教学时先让学生找一找有关玫瑰变化的四个句子,然后从栽花—长叶—长出花骨朵—快要开花—花凋谢,步步引导,把它串联成完整的童话故事。学生们置身于童话情景中,一边感受玫瑰的变化,一边体会小鹿的不同心情,在故事中经历一次完整的心路历程。这时候的学生,一定会陶醉其中,被故事深深地吸引。
3. 转换角色,体验情趣
“学习童话的时候,我最盼望的就是进入角色,披上红色的斗篷,手拿魔法石,做童话故事中的哈利波特,或者做那个可爱的白雪公主。”这是儿童学习童话的真实心声。我们知道孩子有模仿和想象的天性,很多时候孩子是通过想象来体验成长的。比如小孩子玩过家家、打仗、探险等充满想象力的游戏,对大人来说是幼稚甚至没有意义的,但是孩子们却都是全心投入的,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能充分体验到快乐和满足。童话也是这样,孩子们跟童话是平等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全身心投入的,在投入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对童话里的角色、情节、感情等进行充分的理解、支配、体验和吸收,并得到充分的心理满足。而这个过程对一个孩子的心理和精神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而言,学习童话的情趣是能够在童话中发现自己,所以应该尽可能地利用戏剧表演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对童话角色的体验。
(1)角色对话
《从现在开始》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中的猫头鹰和袋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民怨沸腾”;而小猴子却让大家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受到人们的拥戴。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并明白这一道理,有位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戴上课前准备好的动物头饰,互相认识新的身份。然后教师扮演猫头鹰宣布命令:从现在开始,你们得白天休息,晚上做事。对于这个命令你们有什么意见吗?这时,底下的“小动物们”议论纷纷:我们以前是白天做事,夜里休息,现在我们的生活颠倒了。猫头鹰打乱了我们生活的规律。猫头鹰,你有“白天休息,夜里做事”的生活习惯,我们可没有……当“小动物们”都叫苦连天的时候,教师又扮演起狮子:小动物们,这个星期,猫头鹰当了大王,你们感觉怎么样啊?此时只见“小动物们”纷纷哭诉:狮子大王,我过得非常苦。狮子大王,猫头鹰让我们天天熬夜,我熬不住了;我看不见,找不到家了;我被石头绊倒了;我会被大灰狼吃掉的;上次我去做事,被一条大蛇咬了一口,现在还疼呢……通过这样的角色转换进行对话,让学生站在动物的立场去感受,教师无需任何讲解,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已蕴含在充满情趣的角色对话中。
(2)角色模拟
《象鼻桥》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选读课文。故事中两头热心的大象为小河两边的动物们架起了一座“象鼻桥”,使动物们既感动又惭愧。怎样引导学生体会大象的默默奉献,毫无怨言?有位教师让学生俩人一组弯下身子,伸直手臂,模拟大象搭桥。学生就这样静静地站着,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象鼻桥”开始摇晃,逐渐支持不住了。通过搭桥模拟体验,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大象在河边静静地站了好几天,是多么不易,多么伟大。
无论是角色对话还是角色模拟,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教学时要根据需要适时转换角色。有时需要学生走进故事,使他们成为故事的主人公;有时又要让他们走出角色。这都需要教师灵活地引领,学生才能自然地转换角色,顺应正确的体验,从而较为理想地完成对故事的解读。
五年级教学小故事童话有趣的 篇5
在一棵枝繁叶茂的杨树上有大雁一家。
一天,雁爸爸和雁和妈妈出去找东西吃,把两只可爱的雁宝宝留在了家里。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雁宝宝的肚子咕咕直叫,它们很想吃虫子可是雁爸爸和雁妈妈还没回来。两只雁宝宝只好眼巴巴的望着远方等待着爸爸妈妈的出现。
呼呼一阵寒风吹来两只雁宝宝冷的直打滚。喳喳原来是妈妈回来了。两只雁宝宝开心喊道:“妈妈、妈妈”。正在它们喊妈妈的时候无情的寒嶷把鸟巢吹了起来,直向大地沉出,雁妈妈措手不及连忙飞过去接住鸟巢落在了地上。这时寒风开口了:“自以为聪明的人类把我最怕的树神砍了这真合我的意。说着又来了一阵风弄的地上尘土飞扬让人睁不开眼睛。这时不知去那儿的鸟妈妈绝望了自己的丈夫被风括进了小河里,现在又要背着孩子四处奔走,幸好雁妈妈飞到了一片世外桃源,那儿没有风,太阳照着大地让它们母子觉得暖阳阳的。雁妈妈找到了一棵高大的榕树在上面安了家,可雁妈妈却累死了,小雁宝宝伤痛与绝。它们安葬了雁妈妈。就飞到了人类那儿,生气的说:“你们砍了我们鸟儿的家让我们无家可归,你们人类也别想有好日子过。我们鸟儿恨你们我们会报仇的。总有一天你们也会家破人亡的”说完这句话两只雁宝宝这飞向了蓝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树木是对我们有益的,不能乱砍树木,这样我们人类不仅会灭亡所有的动物和植物也都会灭亡的。
中低年级童话教学策略浅谈 篇6
[关键词]童话教学 中低年级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35
著名教授梅子涵说过:“童话让我们过上云的生活。”充满浪漫和诗意情怀的童话成为每个人心中最美的梦。因此,在苏教版中低年级教材中,编者选编了大量的童话作品。遗憾的是,很多教师都没有真正开掘出教童话文本所包含的教学价值,导致童话教学出现了高耗低效的尴尬局面。那童话作为教材中重要的文体,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教学价值?究竟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呢?
一、对应链接,在认识人物中汲取童话的价值取向
鲜明可感的人物形象是童话文本的核心,更是作者创作童话过程中最为关注的问题。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笔下就诞生了众多世界级的经典童话人物,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可以说,童话人物开启了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的旅途。因此,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童话的故事情节,关注童话人物的品行,从童话人物中汲取为人处世的正能量。
如,《三袋麦子》中小猪、小牛、小猴对待麦子的不同方法,就彰显了三个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更是生命个体人生价值观取向的典型代表。小猪依靠自己的心灵手巧,直接将麦子制作成各种点心,属于典型的享乐派;而小牛先是保存,等其他食物吃完再享用这些麦子,是勤劳与借鉴的代表;而小猴则将这些麦子作为种子,生生不息,保障了以后的生活,很有眼光。借助童话文本,教师引领学生从这三个小动物身上探寻生活中的每个人,包括自己,形成契合自己的价值观取向,为做人立世铺垫。
二、品味辨析,在体悟语言中渗透童话的思想主旨
童话的故事虽然简短,却能产生出巨大的育人能量,给人以无穷的启迪,让学生明辨是非。但这种思想的传递要基于语文教学的原则之下,要引领学生从文本的语言入手,穿越文字表层的藩篱,直抵文本的内核,品味感受童话故事中蕴藏的真理,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例如,《蒲公英》一文中以两颗蒲公英种子没有听从太阳公公的嘱咐而教训惨痛的经历,让孩子意识到决不能被表象所迷惑。这个道理要让孩子在感知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习得。因此,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波光粼粼”“金光闪闪”与“黑黝黝”“黑黑的泥巴”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语言描述事物的具象表现,从而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景象以及这种景象背后所蕴藏的内涵,最终建立“外在表象”与“不切实际”之间的逻辑联系,为感悟文本哲理铺设桥梁。中低年级学生对是非善恶的观念尚无法辨析。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文本语言,使学生在阅读体悟、联想表达中丰富认知,形成积淀,实现学生语用能力和思想认识的全面提升。
三、形式创编,在角色体验中发挥童话的育人效能
童话的文体特点决定了童话的教学要引领学生与文本内容、与文本人物进行真正的对话。针对中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可以借助真情诵读与角色表演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这样使学生的身心浸润在童话文本的情境之中。
在朗读时,教师应该着力引导学生从童话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等细节入手,感受人物思想情感,借助有声语言加以再现。这样不仅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感悟能力的提升,而且为角色表演进行了有效的铺垫。在表演中,学生不仅仅通过有声语言,还以表情、肢体语言等表达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更为全面、立体地呈现文本。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将教材中的童话创编成适合自己表演的剧本,这样深化学生对童话内涵的感知,也借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由于学生能力的限制,加之对剧本体裁认识的不足,教师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还是以《三袋麦子》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将课文中描写三个动物和土地公公的语言圈画出来;接着,引导学生深情诵读,并想象这些人物可能还会说些什么,这样为剧本创作提供第一手资料;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的形象特点,对他们言行进行补充拓展。剧本改编后,教师可以借助音乐、装饰等为学生营造适切的表演情境,让学生投入表演,从而感受童话、读懂童话。
总而言之,童话有其独特的文体特点和规律,教师要全面把握童话特点,开掘童话的教学价值,真正发挥童话的育人效能,为学生言语生命和人格的协同发展奠定基础。
低年级童话教学 篇7
师:童话神奇的幻想总是那么令人向往。今天张老师将带着你们一起玩童话, 当然, 也会把赋予了神奇力量的词语送给你们, 希望能带给你们灵感, 开启你们幻想的大门。
师:请大家拿出材料《小壁虎借尾巴》, 快速阅读思考, 勾画相关信息,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看到“一句话”想起了———
生:“谁干什么, 结果怎样”这句话。
生:还可以从对课题提问的角度来概括。
(生自主阅读, 并勾画相关信息。汇报:小壁虎被蛇咬, 挣断了尾巴, 向其他动物借尾巴, 没借到, 回家找妈妈, 结果自己长出了新尾巴。)
(师出示课件, 师生共同完成情节曲线图。)
师:刚才, 我们用“谁干什么, 结果怎样”和“情节曲线图”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现在看看童话的情节, 是不是更有意思。默读第3耀5自然段, 说说你的发现。
生:我发现这几个自然段结构相同, 都写的是小壁虎向别的动物借尾巴, 最后没有借到尾巴。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谁能迅速说出小壁虎向老黄牛或燕子借尾巴的情节?
(生较流利地复述)
师:像这样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段落, 叫做反复性结构段落。这样的反复, 能够让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小壁虎是多么希望——— (生:有尾巴。) 也能越来越清晰地知道小动物的尾巴——— (生:各有各的用处。)
师:多聪明的懒人!我们也要学做聪明的懒人。 (贴板书:学做聪明的懒人) 想想看, 以前我们学习过的童话故事, 哪些也有这种反复性结构的段落? (学生回忆学过的反复性结构的童话故事, 强化对反复性段落的认识。)
【点评:在这个环节用“谁干什么, 结果怎样”和“情节曲线图”, 旨在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快速抓住故事性文章主要内容的两个基本方法。第一种用提问的方式, 一句话高度概括主要事件。第二种情节曲线图揭示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完整结构, 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同时直观的曲线图为学生发现反复性结构和利用曲线复述故事、创编故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创新玩童话———创编新情节、续编新结尾
1.创编新情节。
师:学做聪明的懒人, 咱们来点有创意的玩法。小壁虎三次都没有借到尾巴, 心里很难过。我们不能让他难过, 得想办法让他高兴起来。
(出示课件:
小壁虎借尾巴
小壁虎三次都没有借到尾巴, 坐在山坡上哭了起来。山神爷爷目睹了小壁虎借尾巴的全过程, 为小壁虎的执着感到高兴。他对小壁虎说:“孩子, 别难过。我送你一件金色的外衣, 只要穿上它, 你就会像外国的蜘蛛侠一样拥有神奇的力量。我就叫你壁虎侠吧。希望你拥有侠肝义胆, 多做好事。”说完, 山神爷爷不见了, 地上多了一件金灿灿的外衣。
多漂亮的衣服呀!小壁虎迫不及待地穿上了它。)
(生自由读)
师:我看到有同学在捂着嘴笑。你为什么笑了?
生:山神爷爷对小壁虎说的话很有意思, 让小壁虎像蜘蛛侠一样拥有神奇的力量, 所以我笑了。
(生齐读山神爷爷的话)
师:你希望小壁虎拥有哪些神奇的力量?
生1:会魔法, 会七十二变。
生2:让壁虎侠有个大肚子, 把所有的蚊子都吸进去, 我们就不会被蚊子咬了。
生3:这是一只拥有超能力的壁虎侠。
师:刚才同学们是从壁虎侠本身的特点去想的,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4:它还能用身上金色的鳞片变出食物吃, 变成武器打败敌人, 还能变大变小帮助别人。
师:真是一只助人为乐的壁虎侠。如果从时空上说, 它还可能拥有哪些神奇的力量?
生5:它可以穿越到古代, 也可以飞向未来。
师:这是只拥有神奇力量的壁虎侠。
(出示课件:它纵身一跃, 来到了丹麦。它看到了在大年夜死去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它想 () , 于是, 它 () 。
(生同桌交流)
生1:他想, 可怜的小女孩, 我要用我的起死回生术救你。于是, 它让小女孩的灵魂升入天堂, 转世到了好人家里。
师:多么善良的壁虎侠。
生2:它想, 小女孩太可怜了。于是, 它撕下金衣的一角, 放入小女孩的口中。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小女孩复活了。
生3:小女孩复活了, 她太饿了。于是, 壁虎侠念了几句咒语, 一堆食物便出现在小女孩的面前。
师:刚才同学们是把壁虎侠与优秀的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进行链接, 创编出了神奇曲折的情节, 让壁虎侠成为了“侠士”。还可以把壁虎侠和什么链接, 继续创编出神奇的情节来?
生:壁虎侠还可能来到我们班, 变成一只垃圾桶。同学们就把废纸喂进它的嘴里。
师:真是一只爱环保的壁虎侠。这是和现实进行了链接, 还可以和什么链接?
生:可以和《青铜葵花》链接。
师:可以和阅读过的小说人物进行链接。
生:可以和过去与未来链接。
师:老师把你们刚才的发言进行了整理, 请看。 (出示课件: (1) 和喜欢的童话人物、小说人物及现实事件链接, 大胆幻想, 进行创编。
(2) 让他穿越时空回到过去, 来到现实, 去到未来, 大胆幻想, 进行创编。)
师:选择其一, 看谁想得好, 说得好。先自己捂着耳朵说给自己听, 然后同桌交流。
(学生选择链接点, 同桌交流。)
师:同学汇报时, 请大家认真倾听, 当好小评委, 说出你喜欢的原因。
生1:我喜欢泰戈尔的作品, 我想小壁虎也可能会喜欢泰戈尔诗一般的语言。小壁虎穿越时空回到过去, 来到泰戈尔生活的年代。它扯下金衣的一角, 一挥手变成了灵丹妙药, 让泰戈尔吃下。泰戈尔吃下后复活了, 写出了更多的作品让我们读。
生2:小壁虎来到了曹文轩的作品《青铜葵花》里, 变出了另一个葵花, 让真的葵花来到城市与父母见面, 与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生3:小壁虎隐身来到了我们上课的现场, 它看见我很紧张, 于是在我额头上一点, 我顿时充满了自信, 举手发言了。
(生评价)
师:刚才三位同学的发言连起来就是反复性结构的段落。这样的反复, 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这是一只怎样的壁虎侠?
生1:善良的壁虎侠。
生2:勇敢的壁虎侠。
生3:聪明的壁虎侠。
生4:好学的壁虎侠。
(师课件出示结尾)
师:瞧, 做好事能让人忘记烦恼, 忘记悲伤。孩子们, 敢幻想, 会表达, 咱们一不小心就变成童话大王了。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去创编童话, 童话永远都是新的。
2.续写故事:改变主人公的命运。
师:敢幻想, 还可能改变主人公的命运。听音乐看故事《爱心树》, 思考。 (出示课件)
孩子要 () , 大树给 () ;孩子要 () , 大树给 () ;孩子要 () , 大树给 () ;孩子要 () , 大树给 () 。
(师生静静地看故事。有学生落泪了。)
师 (问流泪的学生) :你为什么这么难过?
生 (抽泣着) :大树太无私了。孩子太自私了, 他疯狂地索取, 大树的苹果没有了, 树干没有了, 大树什么都没有了。
师:是啊, 为大树的无私感动, 为孩子的自私难过。
(师生看着情节曲线图, 一起填空。)
师:这四个反复性结构的段落, 让我们越来越强烈地看到孩子的——— (生:自私) , 大树的——— (生:无私) 。看着这个变老的孩子, 看着这一截短短的树桩, 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想问这个孩子, 你为什么这么贪婪?
生2:我想问这个孩子, 你这样做难道不后悔?
生3:我想问这个孩子, 你不感到内疚吗?
生4:我想问大树, 你怎么就那么无私呢?
生5:我在思考, 孩子今天这样自私、贪婪, 大树有没有责任呢?
师:你们真会思考!通过你们神奇的想象, 这个贪婪、自私的孩子可以改变吗?有办法帮帮这个后悔的孩子吗?
生1 (刚才抽泣的学生) :在大树周围种小树, 让小树陪伴着大树。
师:有小树的陪伴, 大树一定会生活得开心。还有更神奇的想法吗?
生2:让壁虎侠穿越到《爱心树》里。它从金衣上取下一个鳞片揉碎, 洒在树桩上。大树复活了, 又长出了绿叶, 结出了苹果, 焕发了生机。这时的大树再也不会无休止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了。
师:孩子呢?
生2:孩子请求时光老人让时光倒流, 让他回到童年, 他又可以 在树枝上 荡秋千了, 和大树一块玩耍了, 他再也不会贪婪地向大树索取, 而是想办法让大树快乐地生长。
师:我想这也许是每一位同学的心愿。这样他就可以快乐地与大树一起生活, 大树就会真的很快乐!续编故事, 可以改变人物的命运, 用改变故事人物的命运的方式来玩童话也很有意思。
【点评:张老师将理性的表达与童话的文学性、趣味性巧妙结合, 营造了一片幻想的空间, 打开了学生的心扉, 让他们在欣赏童话的同时, 情不自禁地参与到作品中去, 学生的情绪随着角色命运的变化而起伏变化。教学定位于“玩童话”, 这契合了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 满足了儿童的娱乐需求。利用“反复性结构”这一支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异想天开, 去改造、安排原来的情节, 创编出一个个更符合学生自己意愿的新故事。这样, 学生把自己的奇思妙想、把自己的意愿编排到故事情节里, 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尝试童话创作, 畅游在了自己创造的童话世界里。
难能可贵的是, 这一环节的“求变化———敢幻想———会表达”给了学生创作方法的有效指导。围绕幻想和想象的特点, 让学生巧妙利用“反复性结构”这一支点, 从不同角度去创造性地阅读这一组童话, 创编新情节, 丰富故事内容, 贴近了孩子们当下的生活;创编故事结尾, 改变人物命运, 表达自己的心愿, 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了真、善、美。这样多方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 使学生有效地感知了故事, 理解了童话内容, 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挑战玩童话———创编自己的童话
师:想不想挑战自己玩玩童话?看资料《狼大叔的红焖鸡》和《山坡上的小银杏》, 你发现了什么?
生:故事给出了开头与结尾, 要我们大胆幻想, 自己创编情节。
师:创编时请注意:学做聪明的懒人, 使用反复性结构来表达。下节课写完后, 我们再与原文比较, 看谁写得好, 好在哪里。
师:今天, 你们跟着张老师一起创编、续编童话故事, 玩童话, 说说你们的收获吧。
生1:创编和改编童话可以让童话故事更有新意。
生2:我的收获是学会做一个聪明的懒人。
……
师:其实, 每个孩子心中都住着一个童话作家。是啊, 敢幻想, 会表达, 你的阅读就永远不会枯燥, 你就能把童话玩起来, 并能——— (师生齐读:玩出味道, 玩出道道。)
【点评:学生经由前面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幻想和表达的常见方法, 教师完成了“导”“扶”等工作, 这一环节则是“放”了, 因此“玩”也再次升级:根据故事的开头、结尾, 补充过程, 创编自己的童话故事, 与原文对照, “挑战”作家。最后在结课时把重心放在了激发学生继续阅读、探究的兴趣上。这样的教学水到渠成, 让学生经历了“悟法———习法———用法———得法”的完整过程, 在课内外阅读间架起了一座彩虹桥。】
板书:
【总评:张老师执教的儿童文学群文阅读课“玩童话”, 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拂来。本节课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根据“反复性结构”这一线索, 精选一组童话故事组成群文, 阅读量接近10000字, 信息量大, 线索明了, 角度多元, 类型丰富。教学始终关注阅读策略和方法的变化, 根据不同的文本, 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整体把握, 聚焦局部, 细读深思。学生在一堂课里大量阅读, 经由发现、猜想、验证、总结规律、实践运用的过程, “举三反一”, 触类旁通, 学习方法得到了强化、巩固、提升。本节课还有一大亮点便是阅读与表达、阅读与思考、阅读与创编的有机结合, 有效地发挥了群文阅读的优势, 收到了扩量、提速、增值的效果。
低年级童话教学 篇8
一、“排排剧学英语”, 英语童话剧表演的优势
(一)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还处于发展期, 好玩是小学生的本性。设置英语童话剧表演是根据小学生个性进行的教学创新。小学生容易在课堂上走神和多动, 要想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就必须抓住他们的注意力。英语童话剧的开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灵活的方式把英语知识点融入到表演当中, 让学生在表演的同时学到知识, 锻炼了学生表演的能力。此外, 英语童话剧借助童话的想象把小学生带入到一个虚幻的世界里, 在童话剧中, 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成为童话中的人物。童话剧的角色扮演还减少了学习上的枯燥感和乏味感,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缓解小学生升入初中的压力,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 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进行童话剧的表演时, 需要对角色进行选择, 然后对剧情进行排练, 每个角色之间都有联系。这就促进了学生之间合作意识的形成。现在的小学生多半数是独生子女, 被家长捧在手心, 家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满足自己孩子的需求。这种现状导致了小学生只是一味地索取而不懂得奉献, 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为了纠正这种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而童话剧的出现正迎合了这一教学目标, 童话剧表演往往是以一个剧组为单位, 学生之间有分工也必须要合作, 这种表演促使他们在合作中锻炼自身的交流沟通能力, 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同时学会如何和他人进行交流。
(三) 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注重的是教师的地位, 而现在意义上的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这种教学的改变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教师。而童话剧的教学为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童话剧的形式比较新颖, 学生喜欢, 教师也喜欢。童话剧表演教学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丰富了教师教学的方式, 给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
二、合理选择童话剧本, 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在选择童话剧本时要注意, 选择的剧本应该适合小学生高阶段的特点, 选择他们喜欢的适合的材料。同时, 在选择剧本的时候要注意借鉴西方的经验, 把西方的童话和中国的童话相结合, 对这些故事加以改编, 教师也要借鉴历史典故和学习过的语文课文上的故事, 运用自己的想象改编故事, 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例如:根据语文课本上的《小红帽》的故事改编成英语童话短剧。在参演的过程中因为学生对于这个故事都比较熟悉, 可以加进学生喜欢的几个角色, 使剧本改变原有的叙事思路, 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英语童话剧的表演, 注重的是对剧本的选择, 有一个好的剧本才能演出好的节目。而且也要考虑到小学生对于英语剧本的理解能力是有局限性的, 所以在选择剧本的时候也需要选择通俗易懂的剧本, 里面的生词不要太多, 因为学生无法理解。学生在参演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 锻炼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可以将语文课本上的《小蝌蚪找妈妈》或者《白雪公主与七矮人》等改编成英语童话。
因为参与表演的是小学生,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剧本的语言, 选取最简单的单句, 尽量避免复杂的复合句, 同时也需要教师在童话剧里面把以前的对话运用到其中。以感谢为例, “Thank you.You are welcome.”“Let’s help her.”“Let’s see.”“Come on quickly.”以问候为例“May l come in?Come in, please.”这样在表演的同时又复习巩固了我们所学的内容。
三、科学添加乐曲歌舞, 创建良好课堂氛围
音乐可以放松人的心情, 缓解生活上的压力。对于小学生来说, 在童话剧里添加音乐,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丰富学生的听觉。在改编英文课程Good Morning时可以增添Good Morning这首儿童歌曲, 让学生能够愉快地排演英文童话短剧。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学唱这类的歌曲, 在参演的过程中可以穿插学生自己唱的歌曲。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参加舞蹈表演, 在童话剧里增添歌舞可以丰富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把童话剧和英语教学相结合, 使学生们在玩的时候掌握英语知识, 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英语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 紧跟时代的步伐。
作为教师,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在排练英语剧时应该以身作则, 抛弃自身教师的角色, 和同学们一起融入到表演当中。教师也可以扮演童话剧的角色, 可以在《小红帽》中扮演小红帽的外婆;在《白雪公主与七矮人》中扮演皇后。这样可以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塑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这种改变是以学生为主的改变, 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有利于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互动, 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和课上学习。
在表演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童话角色, 把自己置身在童话短剧中, 只有与童话短剧相融合, 才能真正领略人物的魅力, 从而塑造生动具体的人物性格。
低年级童话教学 篇9
1. 在自主整理的基础上, 分类复习易错生字词语, 做到读写正确。积累并在语境中运用ABB式、ABCC式、AABB式词语。
2.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回顾课文内容, 体会童话故事的特点。
3. 重读单元习作中自己编写的童话, 进行片段修改, 提高自我修改能力。
【课前准备】
1. 学生自主完成第三单元自主复习单。
(自主复习单帮助学生整理容易出错的词语、梳理童话故事的人物和作者, 引导学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喜欢童话人物的理由, 并生动地讲述童话故事)
2. 教师制作复习课件, 设计课堂复习单。
【教学过程】
一、梳理生字词语, 巩固字词练习
(一) 字词过关
1. 巩固本单元的易读错生字及易写错词语。
脸颊 铁锹 树杈 一副 彼此 拽住
隆冬 凝视 覆盖 冷酷 拆除 伐木 告示牌
草翠花开
(1) 读准生字, 读对词语。
(2) 提醒关键笔画并书空。
2. 完成复习单1、2小题 , 并校对。
(1)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打“√”。
(2) 看拼音, 写词语。
(设计意图:对接学生的复习起点, 了解学生本单元容易写错的字词, 以避免在课堂中出现“炒热饭”的现象, 可提高复习的效率。通过自主复习单的完成,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复习的意识, 便于促进学生在复习阶段养成主动复习的良好习惯。)
(二) 词语运用
1. 聚焦盘点ABB、AABB、ABCC的词语。
火辣辣 笑嘻嘻 兴冲冲 毛茸茸 勤勤恳恳
蹦蹦跳跳 可怜巴巴
2. 联系童话人物, 用好这些词语。
3. 小结:用上这些词语可以使童话故事里的人物更生动、更形象。
4. 积累同一类型的词语, 并选择一个造句, 描写人物的特点。
慢吞吞——奶奶做起事来, 总是慢吞吞的。
乐滋滋——今天我考了一百分, 心里乐滋滋的。
认认真真——上课时, 我总是认认真真地听讲。
议论纷纷——老师在上面讲课时, 总有一些同学在下面议论纷纷。
5. 同桌互相评价, 推荐好句。
(设计意图:不同学段对于ABB等类型的词语的掌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在已经积累的基础上, 能够创设语境, 学会运用是第二学段词语学习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童话故事中人物特点的描写, 灵活运用这些类型的词语, 可帮助提高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二、回顾课文, 理解童话特点
1. 围绕自主复习单, 小组交流最喜欢的童话人物, 并说说理由。
2. 教师小结:童话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超常的魔力, 还能像人一样说话。
3. 围绕童话人物, 朗读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 体会童话语言的丰富性。
(1) 巨人行为前后变化的句子。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 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 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2) 小木偶诉说“脑袋疼”的句子。
小木偶突然觉得脑袋很疼, 只好抱着脑袋蹲下来。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 笑嘻嘻地回答。
“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小木偶的头疼得越来越厉害了。现在, 他真希望自己还是一段没有脑袋的木头。
3. 小结:童话故事中的对话描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特点。
4. 再次出示童话故事, 小组交流童话故事的启示。
5. 梳理故事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小结童话故事的特点:得到启示。
1鸟儿睁大眼睛, 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 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 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就飞走了。
2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老木匠说得没错, 笑是很重要的。不过, 要是只会笑, 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6. 小结童话的特点:想象力丰富、故事引人入胜、给人有所启示。
(设计意图:单元导读中要求学生要“了解童话的内容, 品味童话的语言, 体会童话的特点”, 而童话的特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仍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结合课文内容, 以童话人物为线索, 进行小组合作, 运用“评价、朗读、说理”的学习方式自主梳理, 进而明晰童话的特点, 巩固对童话故事的理解。)
三、习作修改, 互相评价
1. 梳理自己写的童话内容, 填写表格。
2. 对照童话特点, 自我评价。
书写端正 ( ) 语句通顺 ( ) 好词佳句 ( )
想象丰富 ( ) 情节精彩 ( ) 有所启示 ( )
3. 修改自己编写的童话中的一个片段, 伙伴评价, 教师点评。
修改1 :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修改2 :童话故事中人物的想法
修改3 :童话故事中揭示的启发
低年级童话教学 篇10
但令人遗憾的是, 语文课堂中童话阅读对儿童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为什么会这样?笔者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发现, 童话教学存在着误区, 需要改进。
一、童话教学的现实误区
1. 说教流失了童话本真
对于童话的教学, 一些教师偏重了道德训诫和实用性解释, 忽视了从情感与审美体验的角度进行引导, 这样只会失去童话的本真。儿童在童话中寻找的是乐趣, 寻找的是生命的印证, 寻找的是父母所不能给予的爱抚, 而非生硬的“道理”。
案例一《两只小狮子》
师:同学们, 学完了《两只小狮子》, 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知道了我们要学习勤劳的狮子, 只有勤劳才能取得好成绩。
生:只有勤劳, 以后才能赚大钱。
过重地追求道理, 使得美好的童话黯然失色, 美妙的童心遭到破坏。教师往往用简单的教条、空洞的说教如“懂得谦虚”“不要骄傲”“珍惜时间”等作为童话教学的目标, 而忽视了学生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情感体验——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后所产生的对情境的再现, 对故事中人物的喜爱、同情和向往等美好的感情。这就限制了学生领会童话中的艺术形象的丰富性, 难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失去了童话的本真。
教材编写也出现类似问题。例如《小壁虎借尾巴》文后安排了一个拓展题:你还知道别的动物尾巴有什么用处?这样的编排直接把童话指向于知识的传授功能上;《从现在开始》中猴子让动物们“按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 当上了“万兽之王”, 故事本身的逻辑与现实世界对接不起来, 显得有些牵强附会。
童话阅读的方式应该是想象的, 不能一味地往理性分析的道路上走, 童话教学要让孩子沉浸在想象的境界里, 让孩子相信这就是真实的故事。不要轻易地把童话蕴含的“道理”拎出来让学生生硬地嚼。
2. 求实淡化了审美情趣
“儿童思维的最大特征是与原始思维相通的泛灵性”。在儿童眼里, 宇宙万物是有生命、有感情的。看见天上的月亮会联想一个传奇, 听到女巫会联系一种神奇。如果你告诉他这不是真的, 用“科学”来解释, 他们不一定听得懂, 也没有兴趣听。是儿童的精神世界造就了童话, 而童话又成为儿童的精神“乳汁”, 它润泽了儿童的精神世界, 给了童年成长的力量。
童话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故事, 它虽然是富有幻想的, 却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这种“现实性”导致了很多教师过分地“求实”, 而忽视了童话应有的审美价值和儿童天生的想象本性。
案例二《卖火柴的小女孩》
师:同学们, 去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样过的?
生:我们放鞭炮, 还有包饺子。
生: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然后看春节联欢晚会。
师:大年夜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 有鸡、有鸭、有鱼、有虾……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但在资本主义国家里的人民却过着悲惨的生活。有一个小女孩, 她在大年夜还要在街上卖火柴, 你们想知道她在街上卖火柴时发生了什么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教师将童话与现实牢牢对接起来, 课堂一开始, 学生的体验就围绕小女孩的可怜而展开。教师只顾及分析小女孩不幸遭遇所反映出来的生存困境, 而忽略了小女孩几次划火柴时产生的美妙幻想对于表达作品主题的深刻作用。这样忽视儿童想象的天性, 过分地求实, 把形美、意美、音美的童话文本变成了冷冰冰的现实, 置童话的诗意、幻想、快乐、游戏等特性于不顾, 忽视了童话审美特征, 背离了童话的审美情趣。
3. 牵强剥夺了儿童体验
儿童在童话欣赏中, 往往与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欢喜一起忧, 一起爱来一起恨, 这本是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的天然优势, 但在实际的文学欣赏活动中, 当孩子正读得投入而沉浸在美妙的童话世界里时, 有的教师却强硬地打断他们, 用成人的讲解和剖析代替儿童天真的欣赏, 牵着他们的鼻子走下去。
案例三《七颗钻石》
课文中水罐一共发生了几次变化?每一次都是怎么变的?第一次, 水罐由木的变成了银的,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水罐变化的次数是不是重点?笔者以为, 这篇童话的重点是故事的整体、故事的神奇和曲折, 还有背后蕴藏的内涵。课堂中教师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来找答案, 数课文中水罐变化的次数, 完全把学生牵引到一条“认知”的道路上。固然, 在教师的干预和引导下, 学生也领悟了“水罐是会变的, 变得很神奇, 是小姑娘的爱心让水罐有了神奇的变化”这样的主旨, 可零碎的剖析只能使学生机械地记下故事的情节和单独的词的意思, 难以有心灵的触动, 更难以获得美妙的审美情趣。教学始终徘徊于情节与内涵的边缘, 未能通过感知体验、拓展延伸等方式把学生的心灵引向美与善的美妙境界。
童话作品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儿童。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标准评判作品中的事件与人物, 对作品进行过多的理性分析和议论。因此, 教师要蹲下来,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童话, 陪伴着孩子们走进童话世界, 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 而不是硬拉着孩子的手把他们拖进自己所认为的“童话境界”。
二、童话教学的几个策略
1. 释放童心, 引发想象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 也是童话的灵魂, 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童年与童话有着天然的联系。
教学《从现在开始》, 可以从两个场面的想象中去体悟动物的形象。
片段一:大家听了议论纷纷, 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 只好天天熬夜。一个星期下来, 动物们都叫苦连天。
片段二:话音刚落, 大伙儿立刻欢呼起来。
两个片段中隐藏着丰富的想象空间。第一个片段中, 可以引导学生对动物们“叫苦连天”场面的想象, 用句式:“狮王啊, 我是, 自从猫头鹰当了大王, ”想象说话。
第二个片段, 可以引导学生对“欢呼”场面的想象去体会动物对猴子的拥护, 用句式“老狮王啊, 我是, 小猴子当上万兽之王后, 我又可以”想象说话。
两个句式训练, 通过鲜明的对比, 活化并丰富了故事形象, 让学生尽情徜徉于童话的世界里, 形成了强烈的认知冲突。通过想象, 既进行了言语训练, 又巧妙地联结了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心灵对话,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目标水到渠成。
几乎每一篇童话都为我们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白点, 我们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九色鹿》这篇童话, 课文中对国王斥责调达, 下令收兵说的话没有写, 是文章的空白点, 抓住文本的这一个空白点引导学生开展大胆想象;《称赞》, 引导学生想象小獾做的三张板凳的粗糙和做时的努力, 体会“称赞”的必要性;教学《去年的树》, 想象鸟儿寻找时的“眼神”, 对话时的“眼神”, 唱完歌回头时的“眼神”……
2. 感受形象, 呵护体验
要让学生真正获得思想启迪, 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充分想象中, 把握童话的形象, 要千方百计地让童话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站立起来、丰厚起来, 在形象体悟中接受熏陶和感染, 受到“润物细无声”般的教育。
《幸福是什么》末尾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教师很容易以这句话为发力点, 统整全文, 深究幸福的概念。其实四年级的学生对幸福的认识还是较表层的, 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局限, 即使能用言语表达出幸福的理解, 也是浮光掠影般的虚化的解释。我们可以在情节想象和人物形象的构建上做文章。
情节一:“过了十年……小井旁边的树苗已经长成了枝叶茂密的大树。小井周围有许多条小路, 还看得清人走过的脚印, 他们一定是到这里来喝水或者打水的。周围的沙地上还有小鸟的爪印, 草地上还有鹿和兔子跑过的痕迹。”
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十年后, 井给树苗、人、小鸟、鹿、兔子带来了“幸福”, 那么他们怎么取水?会说些什么?用描述性的语言 (如:井挖好后, 来了一只小鸟……) 说说这一个个场面。在想象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 学生在心目中有了三个牧童的形象, 也就自然地感悟“什么是幸福”这个抽象道理。
情节二:三个青年谈论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引导学生想象练笔:他们三个人, 是怎么创造幸福的?怎么做的?选择其中一个, 写下来。学生想象得到驰骋, 体验得到彰显, 青年的形象得到树立, 深刻道理也具体化、形象化了。
仅仅记住“学会付出”“懂得谦虚”“珍惜时间”等道理并无多大意义, 如何把童话的情节和形象植入儿童的心中, 产生对童话形象与内心持久的共鸣, 才是重要的。就像《幸福是什么》这个童话, 儿童一旦想到幸福, 脑海就浮现出了三个牧童挖井、三个青年付出的情节和形象, 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
3. 多样训练, 顺应天性
儿童与成人不同, 由于他们年龄与审美经验的不足, 对文字的内涵往往难以把握, 这就需要我们设身处地为儿童着想, 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 用儿童喜爱的方式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以顺应儿童的天性, 感受文学的美妙。
(1) 朗读。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 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 读出狐狸的狡猾, 大灰狼的凶狠, 小白兔的活泼, 老牛的善良。例如《小马过河》, 文中共有九句问话, 其中有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 如果能把这些问句的语气通过角色朗读表达出来, 他们的语言能力就能得到提升。有的童话语言很有节奏感, 富于音乐性, 通过有滋有味的朗读, 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品味并实践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
(2) 听讲。童话的教学要整体关照, 出于整体、入于整体。听童话和讲童话是进入童话和走出童话较好的教学策略。
从童话的起源上讲, 最早流传于民间的童话就是成人为儿童编的、讲给儿童听的故事。这种口耳相传的传递方式, 正顺应他们的天性——哪一个儿童不喜欢依偎在妈妈身旁有滋有味地听故事呢?
童话故事表述上的突出特点就是故事结构完整, 而且大多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情节又离奇曲折, 所以它既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又便于学生记住故事的情节, 培养他们创造性复述故事的能力。比如《从现在开始》中猴子说的“让大家以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这句话, 已经直接道出了文本的思想内涵, 本身就有说教的意味, 不符合儿童的语系特点。为避免空洞的说教, 有教师请学生在狮子、猫头鹰、袋鼠、小猴子这四个形象中选择一个, 以选择对象的身份讲述故事, 通过这样的复述来丰富儿童心中的童话形象, 获得审美体验和受到思想的启迪。
(3) 表演。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最能满足儿童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在发展儿童的智能方面, “经验和接触是真正的导师” (卢梭) , 儿童对客体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因此, “演童话”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演”, 会促使儿童更主动地去理解文章, 把握形象, 充分感受到童话文学的形象美, 同时又在特有的情境之中进行了生动的言语训练。揣测表演技巧以及理解角色心理的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还能使儿童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 并学会欣赏自己, 感受成功。
(4) 改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复述童话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 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去改写童话。比如, 鼓励学生给童话改写结尾;更改人物的角色,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重新写童话。通过这样的写作锻炼,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
其次, 还可以让学生续编童话故事。《小壁虎借尾巴》课后的练习可以把“你还知道别的动物尾巴有什么用处?”这一问题改成“又一只小壁虎断尾了, 它会去跟哪些动物借尾巴, 动物们会怎么回答它呢?”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再次进行想象改写, 这样, 童话的味道就浓了。
童话教学的缺失, 实质上是教育的儿童精神的缺失, 是教师的童心的缺失。童话教学, 要求我们教师有一颗童心, 从儿童的心理需要出发, 还学生一个天然的、纯净的阅读童话环境, 把童话教成童话, 让儿童的童话阅读真的像“童话”般的美妙。
参考文献
[1]孙建江.飞翔的灵魂安徒生经典童话导读[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4.
[2]杨实诚.儿童文学美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4.
[3]李如密, 刘玉静.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9) :37-40.
四年级:创编一个童话故事 篇11
特邀撰稿教师:江苏省兴化市实验小学 袁雨萌
要求:
展开想象的翅膀,为自己熟悉的卡通人物编个故事,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卡通人物,为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再为它编个故事。要通过语言、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注意语句要生动,内容要具体,把故事写清楚。
快乐导航:
同学们,要想把这个故事编得有意思,一定要通过各种描写方法,把这个卡通人物的特点表现出来。记住,同样是破案高手,黑猫警长和柯南就各有不同;同样是英雄人物,孙悟空和蝙蝠侠也各有特色。还有,故事的情节不要过于曲折,哪怕只讲一个情节,只要把这部分内容写具体,语言生动活泼一些,就能得到读者的喜爱哟!
写作小助手:
词语加油站:
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
眼疾手快 蹑手蹑脚 大步流星 身手敏捷 拳打脚踢
名言加油站:
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
——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家)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爱因斯坦(著名科学家)
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类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
——奥斯本(创造学之父)
星星和萤火虫
江苏省兴化市实验小学四年级 金成洋
天上白云边,小星星在一闪一闪。地上小河边,一群萤火虫在一亮一亮。
一只小萤火虫提着小灯笼,轻盈地穿梭在草丛中,准备去参加晚上在河边举行的舞会。突然,草丛中传来了“嘤嘤”的哭声。“是谁呀?谁在哭?”小萤火虫顺着哭声找了过去,原来,是一颗小星星在草丛里哭。
“小星星,怎么了,你为什么不在天上,怎么在这里?”小萤火虫问道。“我因为调皮闯了祸,怕被月亮妈妈惩罚,所以偷偷跑了出来,结果一不小心从天上掉了下来,现在回不了家了……”说完,小星星又伤心地哭起来。“别哭,我们来一起想办法。”小萤火虫安慰着小星星。“可如果回不了家,我就会变成石头的……”小星星又稀里哗啦地哭起来。怎么办?怎么办?有了! “小星星,我带你去找奶奶,她知道好多事情,而且会魔法,一定会有办法让你回家的!” “真的吗?太好了!”小星星开心极了。
小萤火虫带着小星星找到了奶奶。“奶奶,您快帮帮小星星吧,您一定有办法送他回家 。”奶奶看了看小星星,又看了看小萤火虫,对着小星星说:“孩子,对不起,我没有办法送你回家。”小星星听完后,失望地流下了眼泪。“不,奶奶,您一定有办法!求求您了,救救小星星吧,如果他回不了家,他就会变成石头的!”“想送小星星回家 ,不是没有办法,只是、只是……”奶奶支支吾吾的。这时,小星星不再那么一闪一闪的了。“奶奶,您快点说呀,求求您了!”小萤火虫看着小星星,着急地说。“不是没有办法,但是要用到你的小灯笼,可是孩子,你不能没有小灯笼呀!”“要用我的小灯笼?没了小灯笼,我怎么办?”小萤火虫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这时,小星星的光越来越弱,越来越弱。小萤火虫看着越来越虚弱的小星星,下定了决心:“奶奶,就用我的小灯笼吧,只要能救小星星,让他回家。”“孩子,你不后悔?” “我不后悔!”“好吧,真是个善良的孩子!”奶奶施起了魔法,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小星星回到了天上,小萤火虫不见了。
天上白云边,小星星在一闪一闪。他的旁边又多了一颗一闪一闪的小星星,他们在天空一起快乐地眨着眼睛。
指导老师 袁雨萌
点评:
小作者有一颗纯洁善良的童心,所以创造出小萤火虫这样美好的角色,它为了小星星的重新闪亮献出自己的小灯笼。读着这样的童话故事,让人心里充满了温暖和感动。小作者也有着出色的文字驾驭能力,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描写,表现出小星星的难过、虚弱,更表现出小萤火虫的善良、无私。习作的开头与结尾巧妙呼应,为故事营造了温馨美好的氛围。
教师介绍:
低年级童话教学 篇12
关键词:低年段儿童,语文,童话教学,阶梯式阅读
一、缘起
什么是童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童话一词的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辞海》中,童话的基本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经过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童性格的成长”。童话是一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它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借助奇特的想象力,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常规束缚,用浅显易懂、充满童趣色彩的语言文字,把平凡而普通的人类世界幻化成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境界。
德国著名童话作家威廉·豪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童话是个美丽可爱的仙女,是想象王国的大公主。”儿童阅读童话,在为童话中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吸引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社会生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作为一种从儿童视角出发进行创作的文学载体,童话不仅能够促进儿童美好心灵的形成和发展,还能够帮助儿童在不知不觉的阅读中,通过对童话世界的体验,结合自身的日常生活,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真正正地体会到童话中所蕴含的美好的精神品质。由此可见,童话在儿童世界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因此成为小学语文课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课文形式。在人教版的教科书中,尤其是在低段课文中所占篇幅尤为突出。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童话作为一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确实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材编写者的“青睐”。那么,童话在课文中所占比例如此之大,教师到底有没有教好童话呢?
二、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的现状与误区
语文课文选自不同的文学形式、不同的文学类型和不同的文学内容,其教学功能自然而然不大相径庭。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根据课文类型的不同以及课文内容的不同来恰当地定义课文的功能,进而恰当地选择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很多语文教师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因而在进行童话教学时,能够依据童话的语言特点和情节发展线索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然后,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却没有真正理解儿童的世界,忽视了对儿童的特点和需要的解读,使得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呈现了一种平面化的趋势与状态,教学无层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逢童话必演
童话具有较鲜明的故事情节,故事性强,人物形象立体生动,因此一上童话课,学生就显得很兴奋。许多老师在教学童话时,喜欢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使用恰当,表演确实是一种有效的童话教学策略,不仅符合了学生好奇、爱动的特点,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童话中的形象。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表演却仅仅只是作为一种热闹的形式。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童话的内涵,没有与童话的作者和主人公进行深入的交流,他们只是热闹地表演——课文怎么写,他们就怎么演,只追求表面的热闹和好看。尤其是在一些语文公开课中,表演只是一种作秀,学生只是将书上无声的文字“翻译”成有声的语言,却并没有融入其自己的感情,童话的想象和幻想也只是停留在作者的想象和幻想中,学生并没有因此得到想象力的锻炼和培养。
(二)人文占主导
我国几千年来的教育传统都注重“文以载道”的教育思想,而语文教学更是肩负着对学生真、善、美的思想道德教育。因为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自古以来就是“文以载道”的思想体系实践的体现。大部分童话,都蕴含着一些抽象的道理和道德观念,因而成人世界的道德原则让童话背负了太多知识传授和道德教育的使命。具体反映在童话教学中,就出现了以下两种过于强调教育功能、有失偏颇的行为。
很多语文教师认为在“每篇童话教学中,通过分析和挖掘都要‘告诉儿童一个道理’,完成道德训诫和思想教育的使命。”因此,在教学童话时,这些教师对每一篇童话都要深入挖掘,掘地三尺,“都要挖掘一个主题思想,都要挖掘出一个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都要让学生进行一次道德教育”。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与儿童的阅读习惯是相违背的,不仅破坏了童话在儿童心目中的美好滋味,长此以往,还会让学生养成讲“假大空”话的不良习惯。
(三)工具性过强
“语文作为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传承文化的工具,对它的掌握并臻于熟练始终不能脱离语言的工具性,因此学好语文非下苦功不可。脱离或忽略语言工具特点的语文课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很多童话教学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完成的学习任务无非就是认字、写字、背诵课文,偏重于对字词的讲解和对课文逐字逐句的分析。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训练:学生在这篇课文当中认识了哪些生字新词?通过这篇课文要对学生进行哪些听说读写的训练?教师站在成人的角度解读童话,对童话的肢解破坏了儿童视角中童话所蕴含的意境美和意蕴美。
三、阶梯式阅读教学的内涵
(一)什么是阶梯式阅读教学
阶梯式阅读教学是一种动态观点的分层阅读教学模式,是对阅读进行分步操作的一种形象比喻的说法。顾名思义,阶梯式阅读教学即层层递进,打破童话教学中平面化、无层次的僵局。教师在进行童话教学时,应呈现一种逐级上升、渐入佳境的教学状态,学生对童话的感知应从整体上接受童话,能够明白到底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并能从品读重要情节中上升到理解,汲取一个人物刻画的方法,包括语言特色、动作神态等,到最后能够将其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掌握一种方法。
(二)阶梯式阅读教学的作用
“阅读学习是学生学习新知、发展能力、丰富感情、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一个需要阅读主体的各种心理因素积极参与的复杂过程,是读者与作品和作者进行心理交流的过程,是沿着语言隧道进入作者心灵的过程。”阶梯式阅读教学费时少但却效率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童话是培养儿童语文素养最好的儿童文体之一。由此可见,在童话教学中采用阶梯式阅读将会事半功倍。
四、阶梯式阅读教学在童话教学中的实施
(一)第一阶梯——接纳,“读”懂童话
1. 初步感知童话。
兴趣是引导学生阅读的前提,当一个学生尤其是低段学生面对一篇童话时,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对这个童话产生好奇与兴趣,也许他们只能看到“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时的兴奋,但这就是他们阅读童话的乐趣所在。
2. 理清故事脉络。
当一篇童话呈现在儿童眼前时,教师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读童话:“这则童话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在原先单纯讲解字词以及逐字逐句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树立整体意识,即引导学生抓住筛选童话中的关键词句并加以整合串连,理清童话故事的发展脉络。因为只有在完整的童话故事中,学生才能真正地在内心深处与童话故事作品产生共鸣。
3. 品读重点情节。
童话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隶属于儿童文学的范畴。因此,在教学童话时,教师应该“用文学的眼光来审视童话——既要引导学生品读重要情节,又要防止片面的肢解童话。”
童话故事的一大特点便是情节曲折动人,其重点情节更是极具想象力、夸张且超越现实。因而,教师在教学童话时,应引导学生将重点从“质疑”“拷问”童话转移到品读重要情节,揣摩那些穿插着大量想象、拟人等极富表现力的段落。
《丑小鸭》是根据安徒生童话改编的一篇课文,教师在教学《丑小鸭》时,应重点抓住丑小鸭的遭遇,通过三至六自然段中的几个重点词,如“讨厌、欺负、讥笑、追赶、悄悄”等,引导学生体会丑小鸭的可怜。集中出示体现丑小鸭悲惨生活的词语,“学生在读中自然产生联想,不但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回顾,也是对丑小鸭所有苦难遭遇的总结。”继而回到故事中,了解丑小鸭有此遭遇的原因,感受丑小鸭的变化与坚持,在读中体会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之后高兴、惊讶的心情。在如此经过品读重要情节与整体把握全文之后,学生才能更加理解丑小鸭变为白天鹅的激动与兴奋。
(二)第二阶梯——汲取,“读”懂形象
1. 认识人物形象。
“在一切文艺作品中,童话形象最为自由和广泛,上自日月星辰,下至鸟兽虫鱼、花草木石,不论有生命还是无生命、有形还是无形、具体物质还是抽象概念,都可以通过‘人格化’,作为有语言行动、有思想性格的人物出现在童话中。另外,一些产生于人的想象,只存在于魔幻世界的意想同样也能成为童话的人物形象,比如精灵、海妖、神兽等。当然,童话中更多的是人,古人或今人、本国人或外国人、这个阶段或那个阶段的人。”
此时此刻,教师不应对人物形象进行“好坏之分”,而是引导学生认识并热爱每一个角色。的确,每个儿童都喜欢扮国王演英雄,都向往“真、善、美”的角色。但童话并不是只要这样的角色,更何况没有“恶”的对比,何来“美”的体现?因此,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角色都是童话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 进入角色内心。
在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视线集中于童话中主要的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准备把握文本。当然,如果童话教学仅仅停留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上是不够的,童话的生命力和活力是得不到体现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立体的形象。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平面的文字中而不显得枯燥乏味,一个好方法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行课本剧的表演。与“作秀”式的表演要区分的是,此时的学生已对课文进行了局部和整体的分析,已经和文本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交流,也对课文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因而此时的角色扮演便多了一份真挚的情感。
同样是在《丑小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第一阶梯对故事情节发展已经了然于心,在此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小鸟对丑小鸭的讥笑和猎狗对丑小鸭的追赶,学生就能更好地传达他们对丑小鸭极度的厌恶,甚至是至亲的亲人——哥哥姐姐都讨厌它!学生所扮演的“丑小鸭”更能体会此时此刻“自己”的孤独无助。然而,当它蜕变成为美丽的白天鹅时,那种欣喜若狂也让学生尝到了执着与不懈追求的甜美滋味。
(三)第三阶梯——内化,“读”懂方法
1. 迁移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的生命力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之内,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了学生的发展,必须将学生的阅读扩展至课堂之外,让学生学会独立阅读。
从人教版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童话选文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教版教材后面有部分的选读课文正是童话题材,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在课堂中习得的童话的阅读方法迁移至课外,即在初步感知童话的基础上,理清故事发展的顺序脉络,抓重点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从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品味人物形象,进而当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依然能学会自己阅读童话故事。
2. 丰富故事枝节。
儿童喜欢听故事、说故事,不喜欢动笔写故事。而在童话教学中,教师首先就要做到让学生想说、愿意说,继而有话说、有内容说,这样才能为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文字打好坚实的基础。特级教师魏书生有一项发明创造:“话题口头作文法”。语文教师在进行童话教学时,可以将其借鉴过来,引导儿童进行童话的情境再创。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有一篇童话《从现在开始》,狮子想找一个动物接替他做“百兽之王”,轮流上任的猫头鹰和袋鼠都趾高气扬,却让百姓苦不堪言。教学时,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和改编,也许在学生的情境再创中,神气的猫头鹰也许会背着双手在树枝上来回走动,在对百姓讲话时也许时不时清一下喉咙。又或者,在他们的改编下,上任不久的小猴子遭到了不服气的猫头鹰和袋鼠的报复……这一切的一切,并不是课文上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却是学生从课文中获得的独特体验。
3. 创作童话作文。
传统的习作方法,一般都是老师布置一个题目或一个半命题作文,给学生规定好字数和时间之后,学生便在座位上“埋头苦写”。然后最后呈现出来的成果都是一些“假、大、空”话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
“童年应该是天真烂漫、丰富多彩的,我们不希望将来孩子长大后,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所写出的文字都是一样的。”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写作,恐怕还得借助童话的帮助。
语言是创设情境的最好方式,设计简单的几句导入语,便能将学生带入奇异的童话世界,引入童话作文的创作氛围之中。最简单的像: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神秘的原始森林……或者很多年以前,森林里有一座古老的宫殿……学生很快就会进入童话作文创作的情境之中,对照着课文的样子写写自己的童话跃跃欲试。
在创设好童话作文的写作氛围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明确童话中的“主人公”,即一个主要的人物形象,或美丽或善良,或丑陋或邪恶。也许在学生的笔下,美丽的公主却有着蛇蝎心肠,满脸伤疤的巫婆心地善良,无论哪种,对于教师而言,都是一种惊喜。
指导学生确定好童话创作的“主人公”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安排故事情节。教师可做适当点拨,即要将主动权置于学生手中,任由其天马行空的想象,等待稚嫩童言写就的美丽童话。相信学生在前两个阶梯的童话教学中,也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化故事的枝节。
五、结语
【低年级童话教学】推荐阅读:
四年级第三单元童话习作的教学设计11-04
童话作文 五年级童话故事作文05-09
四年级童话整合05-14
七年级童话作文09-25
四年级童话世界12-26
四年级童话寓言通用07-02
【热门】五年级童话作文07-27
五年级上册童话作文08-31
小学3年级童话作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