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的童话

2024-09-27

童话的童话(精选12篇)

童话的童话 篇1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 大胆的幻想和离奇的情节深深地吸引着小读者的心灵, 它是小学生最喜欢的读物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是“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 确立了童话作为这一学段首选文体的地位。童话在新课程教材中也占有很大的内容分量。

但令人遗憾的是, 语文课堂中童话阅读对儿童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为什么会这样?笔者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发现, 童话教学存在着误区, 需要改进。

一、童话教学的现实误区

1. 说教流失了童话本真

对于童话的教学, 一些教师偏重了道德训诫和实用性解释, 忽视了从情感与审美体验的角度进行引导, 这样只会失去童话的本真。儿童在童话中寻找的是乐趣, 寻找的是生命的印证, 寻找的是父母所不能给予的爱抚, 而非生硬的“道理”。

案例一《两只小狮子》

师:同学们, 学完了《两只小狮子》, 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知道了我们要学习勤劳的狮子, 只有勤劳才能取得好成绩。

生:只有勤劳, 以后才能赚大钱。

过重地追求道理, 使得美好的童话黯然失色, 美妙的童心遭到破坏。教师往往用简单的教条、空洞的说教如“懂得谦虚”“不要骄傲”“珍惜时间”等作为童话教学的目标, 而忽视了学生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情感体验——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后所产生的对情境的再现, 对故事中人物的喜爱、同情和向往等美好的感情。这就限制了学生领会童话中的艺术形象的丰富性, 难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失去了童话的本真。

教材编写也出现类似问题。例如《小壁虎借尾巴》文后安排了一个拓展题:你还知道别的动物尾巴有什么用处?这样的编排直接把童话指向于知识的传授功能上;《从现在开始》中猴子让动物们“按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 当上了“万兽之王”, 故事本身的逻辑与现实世界对接不起来, 显得有些牵强附会。

童话阅读的方式应该是想象的, 不能一味地往理性分析的道路上走, 童话教学要让孩子沉浸在想象的境界里, 让孩子相信这就是真实的故事。不要轻易地把童话蕴含的“道理”拎出来让学生生硬地嚼。

2. 求实淡化了审美情趣

“儿童思维的最大特征是与原始思维相通的泛灵性”。在儿童眼里, 宇宙万物是有生命、有感情的。看见天上的月亮会联想一个传奇, 听到女巫会联系一种神奇。如果你告诉他这不是真的, 用“科学”来解释, 他们不一定听得懂, 也没有兴趣听。是儿童的精神世界造就了童话, 而童话又成为儿童的精神“乳汁”, 它润泽了儿童的精神世界, 给了童年成长的力量。

童话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故事, 它虽然是富有幻想的, 却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这种“现实性”导致了很多教师过分地“求实”, 而忽视了童话应有的审美价值和儿童天生的想象本性。

案例二《卖火柴的小女孩》

师:同学们, 去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样过的?

生:我们放鞭炮, 还有包饺子。

生: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然后看春节联欢晚会。

师:大年夜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 有鸡、有鸭、有鱼、有虾……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但在资本主义国家里的人民却过着悲惨的生活。有一个小女孩, 她在大年夜还要在街上卖火柴, 你们想知道她在街上卖火柴时发生了什么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教师将童话与现实牢牢对接起来, 课堂一开始, 学生的体验就围绕小女孩的可怜而展开。教师只顾及分析小女孩不幸遭遇所反映出来的生存困境, 而忽略了小女孩几次划火柴时产生的美妙幻想对于表达作品主题的深刻作用。这样忽视儿童想象的天性, 过分地求实, 把形美、意美、音美的童话文本变成了冷冰冰的现实, 置童话的诗意、幻想、快乐、游戏等特性于不顾, 忽视了童话审美特征, 背离了童话的审美情趣。

3. 牵强剥夺了儿童体验

儿童在童话欣赏中, 往往与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欢喜一起忧, 一起爱来一起恨, 这本是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的天然优势, 但在实际的文学欣赏活动中, 当孩子正读得投入而沉浸在美妙的童话世界里时, 有的教师却强硬地打断他们, 用成人的讲解和剖析代替儿童天真的欣赏, 牵着他们的鼻子走下去。

案例三《七颗钻石》

课文中水罐一共发生了几次变化?每一次都是怎么变的?第一次, 水罐由木的变成了银的,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水罐变化的次数是不是重点?笔者以为, 这篇童话的重点是故事的整体、故事的神奇和曲折, 还有背后蕴藏的内涵。课堂中教师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来找答案, 数课文中水罐变化的次数, 完全把学生牵引到一条“认知”的道路上。固然, 在教师的干预和引导下, 学生也领悟了“水罐是会变的, 变得很神奇, 是小姑娘的爱心让水罐有了神奇的变化”这样的主旨, 可零碎的剖析只能使学生机械地记下故事的情节和单独的词的意思, 难以有心灵的触动, 更难以获得美妙的审美情趣。教学始终徘徊于情节与内涵的边缘, 未能通过感知体验、拓展延伸等方式把学生的心灵引向美与善的美妙境界。

童话作品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儿童。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标准评判作品中的事件与人物, 对作品进行过多的理性分析和议论。因此, 教师要蹲下来,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童话, 陪伴着孩子们走进童话世界, 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 而不是硬拉着孩子的手把他们拖进自己所认为的“童话境界”。

二、童话教学的几个策略

1. 释放童心, 引发想象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 也是童话的灵魂, 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童年与童话有着天然的联系。

教学《从现在开始》, 可以从两个场面的想象中去体悟动物的形象。

片段一:大家听了议论纷纷, 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 只好天天熬夜。一个星期下来, 动物们都叫苦连天。

片段二:话音刚落, 大伙儿立刻欢呼起来。

两个片段中隐藏着丰富的想象空间。第一个片段中, 可以引导学生对动物们“叫苦连天”场面的想象, 用句式:“狮王啊, 我是, 自从猫头鹰当了大王, ”想象说话。

第二个片段, 可以引导学生对“欢呼”场面的想象去体会动物对猴子的拥护, 用句式“老狮王啊, 我是, 小猴子当上万兽之王后, 我又可以”想象说话。

两个句式训练, 通过鲜明的对比, 活化并丰富了故事形象, 让学生尽情徜徉于童话的世界里, 形成了强烈的认知冲突。通过想象, 既进行了言语训练, 又巧妙地联结了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心灵对话,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目标水到渠成。

几乎每一篇童话都为我们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白点, 我们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九色鹿》这篇童话, 课文中对国王斥责调达, 下令收兵说的话没有写, 是文章的空白点, 抓住文本的这一个空白点引导学生开展大胆想象;《称赞》, 引导学生想象小獾做的三张板凳的粗糙和做时的努力, 体会“称赞”的必要性;教学《去年的树》, 想象鸟儿寻找时的“眼神”, 对话时的“眼神”, 唱完歌回头时的“眼神”……

2. 感受形象, 呵护体验

要让学生真正获得思想启迪, 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充分想象中, 把握童话的形象, 要千方百计地让童话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站立起来、丰厚起来, 在形象体悟中接受熏陶和感染, 受到“润物细无声”般的教育。

《幸福是什么》末尾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教师很容易以这句话为发力点, 统整全文, 深究幸福的概念。其实四年级的学生对幸福的认识还是较表层的, 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局限, 即使能用言语表达出幸福的理解, 也是浮光掠影般的虚化的解释。我们可以在情节想象和人物形象的构建上做文章。

情节一:“过了十年……小井旁边的树苗已经长成了枝叶茂密的大树。小井周围有许多条小路, 还看得清人走过的脚印, 他们一定是到这里来喝水或者打水的。周围的沙地上还有小鸟的爪印, 草地上还有鹿和兔子跑过的痕迹。”

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十年后, 井给树苗、人、小鸟、鹿、兔子带来了“幸福”, 那么他们怎么取水?会说些什么?用描述性的语言 (如:井挖好后, 来了一只小鸟……) 说说这一个个场面。在想象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 学生在心目中有了三个牧童的形象, 也就自然地感悟“什么是幸福”这个抽象道理。

情节二:三个青年谈论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引导学生想象练笔:他们三个人, 是怎么创造幸福的?怎么做的?选择其中一个, 写下来。学生想象得到驰骋, 体验得到彰显, 青年的形象得到树立, 深刻道理也具体化、形象化了。

仅仅记住“学会付出”“懂得谦虚”“珍惜时间”等道理并无多大意义, 如何把童话的情节和形象植入儿童的心中, 产生对童话形象与内心持久的共鸣, 才是重要的。就像《幸福是什么》这个童话, 儿童一旦想到幸福, 脑海就浮现出了三个牧童挖井、三个青年付出的情节和形象, 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

3. 多样训练, 顺应天性

儿童与成人不同, 由于他们年龄与审美经验的不足, 对文字的内涵往往难以把握, 这就需要我们设身处地为儿童着想, 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 用儿童喜爱的方式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以顺应儿童的天性, 感受文学的美妙。

(1) 朗读。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 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 读出狐狸的狡猾, 大灰狼的凶狠, 小白兔的活泼, 老牛的善良。例如《小马过河》, 文中共有九句问话, 其中有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 如果能把这些问句的语气通过角色朗读表达出来, 他们的语言能力就能得到提升。有的童话语言很有节奏感, 富于音乐性, 通过有滋有味的朗读, 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品味并实践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

(2) 听讲。童话的教学要整体关照, 出于整体、入于整体。听童话和讲童话是进入童话和走出童话较好的教学策略。

从童话的起源上讲, 最早流传于民间的童话就是成人为儿童编的、讲给儿童听的故事。这种口耳相传的传递方式, 正顺应他们的天性——哪一个儿童不喜欢依偎在妈妈身旁有滋有味地听故事呢?

童话故事表述上的突出特点就是故事结构完整, 而且大多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情节又离奇曲折, 所以它既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又便于学生记住故事的情节, 培养他们创造性复述故事的能力。比如《从现在开始》中猴子说的“让大家以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这句话, 已经直接道出了文本的思想内涵, 本身就有说教的意味, 不符合儿童的语系特点。为避免空洞的说教, 有教师请学生在狮子、猫头鹰、袋鼠、小猴子这四个形象中选择一个, 以选择对象的身份讲述故事, 通过这样的复述来丰富儿童心中的童话形象, 获得审美体验和受到思想的启迪。

(3) 表演。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最能满足儿童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在发展儿童的智能方面, “经验和接触是真正的导师” (卢梭) , 儿童对客体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因此, “演童话”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演”, 会促使儿童更主动地去理解文章, 把握形象, 充分感受到童话文学的形象美, 同时又在特有的情境之中进行了生动的言语训练。揣测表演技巧以及理解角色心理的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还能使儿童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 并学会欣赏自己, 感受成功。

(4) 改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复述童话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 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去改写童话。比如, 鼓励学生给童话改写结尾;更改人物的角色,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重新写童话。通过这样的写作锻炼,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

其次, 还可以让学生续编童话故事。《小壁虎借尾巴》课后的练习可以把“你还知道别的动物尾巴有什么用处?”这一问题改成“又一只小壁虎断尾了, 它会去跟哪些动物借尾巴, 动物们会怎么回答它呢?”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再次进行想象改写, 这样, 童话的味道就浓了。

童话教学的缺失, 实质上是教育的儿童精神的缺失, 是教师的童心的缺失。童话教学, 要求我们教师有一颗童心, 从儿童的心理需要出发, 还学生一个天然的、纯净的阅读童话环境, 把童话教成童话, 让儿童的童话阅读真的像“童话”般的美妙。

参考文献

[1]孙建江.飞翔的灵魂安徒生经典童话导读[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4.

[2]杨实诚.儿童文学美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4.

[3]李如密, 刘玉静.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9) :37-40.

[4]张厚琴.给阅读找个快乐的理由[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 (4) :42-43.

童话的童话 篇2

步入童话的世界 感受童话的魔力

徐翠玲

摘要:本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字母、单词、句型等英语教学中,运用童话故事的奇妙的想象、神奇的道具和动人的故事情节,介绍了几种有趣的教学活动,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字:活 兴趣 童话故事 英语教学 字母 单词 句型

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其中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我们时常在寻找小学英语课魅力的解码,想破解这个解码,一个字“活”。我们知道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要对英语感兴趣,还要真正能将学到的英语运用于实际,这些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要求老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去动脑筋思考、分析、归纳、运用英语,自己学习,自己创造,养成自学的好习惯,以促进终身学习。下面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中的体验,对如何运用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新思维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兴趣的引导,让英语教学步入童话的世界

在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我们所教的对象是一群活泼可爱,天真无暇的孩子,他们的理性思维尚未发育成熟,他们无法接受深奥、复杂的语法知识,这些会让他们更加糊涂、迷茫。他们的感性思维丰富,他们爱唱、爱跳、爱动、爱表现。他们喜欢富有神奇色彩的童话故事,孩子们总喜欢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快乐,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正义。孩子们希望自己也能拥有童话故事中,白雪公主般的美丽,魔镜的魔力,圣诞老人的智慧和法力。如果谁能满足他们的愿望,他们将是多么的开心。

笔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他们的强烈的愿望:当孩子们看了《白雪公主》的影片后,我开始教这个英语故事,故事很长,但是,孩子们专心地,绘声绘色地模仿,学得非常的快。从那以后我从孩子们身上,深深的感受到了童话的魔力,我也爱上了童话故事,我也和孩子们一起步入了童话的世界,去学习英语,感受童话故事的快乐和神奇。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有的扮演美丽的白雪公主,有的扮演魔法无边的魔镜,有的扮演可爱善良的小矮人,让他们带上面具,表演英语童话话剧效果棒极了!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

童话老人的“童话”生活 篇3

不久前的一天,在歌乐山某农家小院,人称老顽童的王守秾正用电子琴演奏《彩云追月》。“今天灯谜协会的朋友聚会,当然要表演节目。”王守秾是个“派对迷”——同学会、同事会、谜友会……日历上,他的周末聚会已排到了很久以后。

两年前,王守秾从广告上认识了DV,立刻爱上了这个可以随时记录影像的玩意儿。为此,他成了远近小有名气的摄影师,常有人请他拍摄聚会、婚礼。

“我这人浪漫,喜新厌旧。”王守秾自称凡新鲜事儿都感兴趣,可总是三分钟热情。几年前,老人喜欢上了猜灯谜,患白内障的他,竟在病床上整理出含3万余条灯谜的《谜海漫游》一书,现每月仍要参加一次谜协聚会。

在老人居住的小院樱桃树下,有座漂亮的小木屋。蓝色外墙上画着树林、云朵、绿地、向日葵及“白雪公主”。“四面墙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蓝色天花板象征天空。每天睁眼就能看到蓝天,真幸福。”站在自己设计、建造、装饰的小木屋前,老人很得意。“看童话、写童话、造童话小木屋是我多年的梦想。”

“生活的意义在于勇于尝试,不服老。”年过七旬的王守秾身体很棒,每天下午他总要到外面转几圈。谜友来访,趁大家猜谜,他溜出屋蹬几圈滑板车,骑摩托到大路上转一阵。“伸展了手脚,舒服!”

童话的另类分支——黑童话 篇4

在越来越接近成熟的路上,我不能否认童话依然能如小时候一样在某些时候救赎我,治愈我,我也依然对童话中描写的美好结局持有幻想和向往,但是这种渴望抵挡不住我愈发清晰地明白童话永远脱离于现实而存在。于是对童话的感觉慢慢淡了,终于学会在现实中残忍的自我治愈,调侃着童话中的完美结局,内心里深处却因为不能拥有而越加苍凉。才总算明白那句网络流行语: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说这句话的人真是明白透彻的一个人,把这世界看得那么明了。

2传统童话的黑暗元素

我始终认为,任何文学形式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黑童话的崛起也非偶然。严格意义上讲,童话从诞生之日起就充满着阴森黑暗的情节:白雪公主中的毒王后,红舞鞋中的跳舞而死的小女孩, 锡兵与跳舞小人中两位主人公在最后同时掉在火炉中,这些都可以看作是黑暗童话。只是不像现在的黑暗童话那样重口味罢了。

《西方另类史》里讲,在早先的时代, 儿童不像今天受到社会的呵护,更早让孩子们通晓世事的黑暗,才能让他们更早学会自我保护。

小红帽

我们熟知的这则故事的结局是一名樵夫杀死了凶恶的大灰狼,救出了小红帽。其实,最初的法语版本里,夏尔 • 佩罗笔下的结局并不美满。其中,那个富家姑娘询问大灰狼去她外婆家的路,狼给她指了条错误的道路,最后她不幸被吃。故事结束了,没有樵夫,没有外婆,只有大灰狼和小红帽。故事的寓意便是不要和陌生人讲话。

海的女儿

迪士尼版本的“海的女儿”是个不折不扣的弥天大谎:爱丽尔人鱼变成了人, 和艾利克王子结婚,奇妙的婚礼还在人和鱼族里进行。但是,在安徒生的最初版本里,人鱼目睹王子和公主结合,绝望地离开。魔咒中,只有用剪刀刺死王子,她才能获救。她没有照做,而是跃进大海,变成了泡沫。后来,安徒生对童话稍稍做了温和地修改,新的结尾中,她没有变成泡沫,而是成为了上帝的女儿,在天堂安息。可无论如何,她依然是死去了的。

3现代社会的黑色童话

且现实和童话本来就是两个世界,若传统童话表示的是理想,黑童话则表示现实,根本不必混为一谈。黑童话更像社会题材的短篇小说,恰与像糖果一样甜腻, 与充满美好、希望、色彩斑斓的传统童话相对。传统童话本来就是这个社会的一片清静之地,尽管不与现实相符,也不必赶尽杀绝。何况,儿童的教育根本少不了传统童话,儿童们需从中接受启蒙教育,这也是传统童话永远不能被取代的的重要作用之一。

此外,黑暗童话的主旨个人认为还是要弘扬美。这是种美是毁灭的,悲剧的。但是就像莎士比亚说的 :“悲剧使人情感丰富。”黑暗童话也是通过离奇,诡异的故事,让人感受到美。这也就是说它是对现实的肯定。是在我们成长之后同样对美还有追求。

4童话的另一种结局,不会只是黑童话

黑童话中作者献给大家的不一样的结局,让大家从另一种方向感受童话,颠覆传统童话固定的美好模式,给童话文学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引起一股新浪潮。然而我们须知道,童话的结局除了“幸福生活在一起”之外,并不仅仅只有黑童话。在这一点上《安徒生密码》给了我很好的解答。

《安徒生密码》给我的感觉概括说是: 初次听说不以为然,了解之后感动满满。 第一次听说这部剧时还以为跟其他的儿童剧一样,无非是一群成人儿童演员装扮成白雪公主小矮人灰姑娘后妈王子这类经典形象,唱唱跳跳地讲述着那些熟悉到麻木的童话故事,舞台上就像山寨版的迪士尼乐园。但偶然之下陪着弟弟观看之后,便觉得这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儿童剧这般简单。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编剧,都是自己的安徒生,当下里每一个或大或小郑重或随便的一个决定和选择,都会让故事有一个不一样的情节和结局。

和我一起在场馆里坐着的这群可爱的小孩子,他们有一天也会长大,那些对这个世界纯真的幻想早晚有一天会遇到现实世界的“黑童话”。王子公主不一定最终会走到一起,灰姑娘也不见得会有水晶鞋……但是我希望他们会明白,这个世界即使有再多的黑暗和阻碍,结局也是可以走向美好的,不是所有的童话都会变成黑童话,只要心怀勇气、智慧、善良和爱,黑童话的结局是可以打破的。

“心怀勇气、智慧、善良和爱。”送给小孩子们,也送给日渐成熟不再可爱幼稚的自己。

摘要:黑童话即黑色童话,是一种以童话的叙述手法为载体,表现黑暗、恐怖等内容的文学形式,与像糖果一样甜腻,与充满美好、希望、色彩斑斓的传统童话相对。黑童话绝不是乖孩子枕边书,更像是成年人的读物。透过美好的表象,光华下是一些腐烂变质了东西,如黑色一般,晦暗绝望。对现实世界有无声的控诉,也是对所谓的美好事物质疑。

小动物的童话故事 猴子的童话 篇5

丛林里住着一只爱做好事的小猴子可却经常被大家误会。

有一天,动物们在玩讲故事,有小熊,小鸡,和小猴。首先是小鸡讲故事,讲着讲着小鸡口袋里的玩具要掉下来了,小猴马上接着,却被小鸡误会成了要偷玩具。小鸡说你敢偷我的玩具,我再也不会和你玩了。小鸡和小象都走了,小猴伤心的回到了家。第二天,小猴问爸爸:到底怎么才能做好事呀?你只要看见别人怎么做好事你就知道了爸爸说。小猴心里想:难道爸爸是让我细心观察吗?突然,小猴听到有人喊救命,小猴马上跑到河水边,看到小鸡在水面上游来游去,小猴紧忙在找绳子。突然,小鸡已经在水里快沉下去了,小猴没有办法只好跳下水救小鸡了。小猴成功的吧小鸡救了上来,小鸡说:谢谢你,小猴,当初是我误会了你。小猴说:只要你觉得我是在做好事就可以了。我当然觉得你是在做好事小鸡说。

从此以后大家都消除了对小猴的误会,知道小猴是在做好事,小猴的爸爸妈妈也为他感到骄傲。

童话的童话 篇6

西方经济学认为,狼和兔子是可以和谐共存的,就实际而言,这只能是个童话。而很多经济学家出于利益目的,屈服于狼,以自身言论来迷惑兔子。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敢于反对狼的思想奴役,敢于为兔子指明方向,他们中的一个叫余斌。

作为当今中国第一位从学术逻辑上全盘否定西方经济学的人,余斌和他的学生们一直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予以研究,并对欺骗民众以谋得经济利益的人斗争着。这次他著此书的目的就是针对香港大学教授张五常的一些言论,向读者展现了西方经济学的学术思维的不严肃之处,巧妙地引入相关理论进行对比,让读者在会心的一笑中,领略辩证思维的乐趣和经济学理论的真谛。

你个人对张五常其人有着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和看法?

没有什么个人看法,他也不过是众多西方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我反对的是西方经济学家们的错误及荒谬经济理论,并不是哪个人。

这本书里你运用了很多童话故事作为例子,是什么灵感让你想到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这个其实跟张五常有关系,整个西方经济学,用马克思的话说,都只不过是儿童读物。他的很多书都有这种感觉,儿童读物就是童话。本来出书的时候我的学生说叫做“诡计”会更火,但自己想过以后我还是觉得叫童话比较好,可以更形象更生动,易于大众接受。

你认为现今中国正确的经济学思想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应该是马克思理论的一些东西,正确的经济发展要由正确的经济理论来引导,而西方的经济理论是错误的,是服务于上层社会的理论,我不相信它可以引导我们的社会走向经济发展的鼎盛。

你对张五常的十大狂言如何看法?比如“反对最低工资法和福利制度”,比如“贫富差距不严重,没有两极分化”等等。

这是站在他的立场上说的,他并不像他外表表现的那么有性格,我们有些踏实做学问的人是不能为上层服务的,那么为上层服务就要说他们爱听的话,这样才能拿到十几万的讲演费。利益驱使,可能有人要说是因为他出身问题,但我反对出身论,有些人出身是穷人一样会背叛自己的阶级。

以你的角度出发,如今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我觉得我现在是在吃老本,所谓的改革开放是世界在对中国开放,所以国货才能到美国到欧洲倾销。我反对生产关系决定论,一个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产生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比如中美建交,是毛泽东时代打下的基础,国内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都离不开文革之前开辟的公路、铁路以及工业设施等等。可以说近30年的发展有一半以上是依靠了先前的准备。

你希望读者从这本书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启事?

我这一生对自己有两个定义:一是清洁工,清除人们前进道路上掩盖了正确方向的尘土,比如那些为大资本家服务的西方经济学家们,清除他们错误导向的学术理论,使人们不至于一叶障目;二是路标,指出经济发展的大致方向,不论通过的手段是什么,我只想指出这个正确的方向。如今的人们接触马克思的东西越来越少,所以我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马克思理论作为对比张的理论。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有马克思的理论作为比较,那些荒谬的东西就自然会被淘汰了。

BOOKS

唐骏日记

作者:唐骏 沈威风

如果你没听说过“唐骏”这个名字,那么你称得上是离群索居的隐士,无论是在电视、报纸上,还是在茶余饭后闲聊中,唐骏的故事都是最引人瞩目的话题。虽说IT领域总有讲不完的神话,从盖茨、乔布斯到柳传志、张朝阳,但唐骏绝对是最容易与你产生共鸣的那个。

听过唐骏谈话的人通常没办法将他与微软(中国)总裁、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这样的头衔挂上钩,因为他太过风趣、随意,乍看就一普通人。到大学演讲,他开场就说:“你们比我们那时候惨,我们傻,老师让我们学啥我们学啥,也不管有没有用;而你们现在明明知道没有用,却还要学,所以比较郁闷。”接受鲁豫采访,问他的哪个头衔最有含金量?他回答说,全国十大帅哥CEO,因为自己终于与时尚沾了边。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能从微软公司的数万员工中脱颖而出,入主盛大、并购新浪,创造一段段传奇。

传奇如何来创造?唐骏将这个答案并同自己30年的奋斗经历全部浓缩在这本262页《唐骏日记》之中。书中琐碎的记录了从常州老家的中学时代到北京邮电的大学生活,从日本的留学生涯到美国微软公司的打拼,以幽默的唐式语言、深邃的思想、精彩的点评为你打开了一扇成功之门。有人说:“成功不可复制”,但唐骏始终坚信:“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我要一双明星腿

作者:【韩】申贞爱

能像明星一样拥有一双纤长匀称的美腿是多少女人一生的梦想。梦想虽然美好,但现时却难尽如人愿,梨形身材、大象腿、粗脚腕、鸭屁股却让美丽与你擦肩而过。本书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向梦想的门。书中不但揭开造成你腿部肥胖的原因,还从饮食、坐姿、站姿以及内衣的选购等方面为你提供一整套瘦腿疗法。你无需浪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只要改变错误的生活习惯便可轻松地练就一双美腿。如果你再为橱窗里热裤而心动,就直接将它收入囊中,因为那时的你已经是拥有一双性感美腿了。

世界又热又平又挤

作者:【美】托马斯·弗里德曼

继《世界是平的》之后,《世界又热又平又挤》再次掀起全球问题的热议。本书中弗里德曼依然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全球变暖、能源匮乏、人口膨胀三大问题一股脑儿抛到了你的面前,并在你的脑袋里画上“如何解决”的大问号。但弗里德曼还算得上厚道,他在书中给你指明一条“绿赢”之路——从生产到生活,产品制造了多少,就要回收再利用多少,从而使世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圈。虽然这个想法有一点不切实际,但本书看待世界的另类视角绝对可以引发你对未来的全新思考。

廉价哲学

作者:洪晃

洪晃何许人也?章士钊的外孙女,章含之之女,陈凯歌之前妻。但即便没有这些耀眼的头衔,洪晃大胆出位言行也足够让你眼前一亮的了。“睡多少男人算值?零=白活,一=亏,二到三=传统,三到五=正常,五到十=够本……”就是她经典言论之一。

普希金童话诗中的童话特色浅析 篇7

关键词:普希金,童话诗,童话特色

一、引言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1](P321)。他的生命虽然只有短短的38年,然而他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领域却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他的作品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有‘俄罗斯文学之父’之称”[1](P321)。

在普希金的文学创作中,诗歌数量最大,影响也最大。其诗歌作品中,固然以抒情诗居多,然而他将民间传说、童话、童谣和抒情诗有机结合起来而创作的童话诗,同样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除1820年完成的轰动俄罗斯诗坛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外,此后的10年间,普希金又给人类留下了5部完整而珍贵的童话诗,即《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1830年)、《勇士和天鹅公主的故事》(1831年)、《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年)、《死公主和七勇士的故事》(1833年)、《金鸡的故事》(1834年)(本文所引用的诗题和诗句均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第四版《普希金童话》为蓝本,改写者,雨心)。

下面本文对普希金童话诗鲜明的童话色彩予以浅析。

二、鲜明的童话特色

童话诗,就其内容而言,首先应该是童话。因而它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童话的特点,即通过既完整而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生动鲜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透露出生活的哲理,以达到对儿童施行教育的目的。在表现手法上,则富于幻想、夸张色彩,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描写,生动浅显,通俗易懂,趣味性强[2](P242)。

从童话角度讲,普希金的童话诗具有以下三方面鲜明的特色。

1. 爱憎情感饱满而强烈

童话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儿童,而儿童对人和事的认识、理解往往只凭自己最直观的感觉,是表面的、肤浅的、感性的,不可能是理性的。他们阅读童话后的第一反应首先是某某是“好人”,某某是“坏蛋”。这是由他们那个年龄的喜好、知识、阅历等因素决定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因此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充满盎然的儿童情趣,传达儿童或美好的情感,或有趣的情致,或善良的愿望,或强烈的憎恶,从而激起他们心灵的共鸣。惟其这样,才能使儿童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对其进行思想和知识的教育。“对恶憎,对善爱,是《普希金童话诗》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3]。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诗人的每一首童话诗中,都塑造有儿童心目中所谓的“好人”和“坏人”。对前者,诗的字里行间总是透出热情的溢美之辞;而对后者,则充满了强烈的憎恶之情。正是由于普希金强烈分明的爱憎,其童话诗作总是“好人”赢得了胜利,而“坏人”则以失败或死亡而告终。如《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的巴尔达与神父,《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金鱼与老太婆等。不难想象,当小读者读到巴尔达在贪婪吝啬的神父脑门上弹了三下而使“老家伙变成了大傻瓜”时;读到贪得无厌、凶狠狂妄的老太婆“眼前还是原来那座小茅屋”,“面前还是那只破木盆”时;读到“突然她认出,这是鲁斯兰!于是美人投入了公爵的怀抱……”时,他们是怎样的兴高采烈,拍手叫好。小读者们便在潜移默化之中被灌输了何为善何为恶,以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是非观。

2. 幻想世界丰富而优美

儿童最富于幻想,这是由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决定的,因而童话必须富于幻想色彩。古今中外的童话作品,往往都是借动物、植物或仙幻世界的构思来反映人类社会,让小读者从那些奇异的童话世界里看到人和人的生活,受到启发,受到教育。[2](P242)普希金的童话诗中所描写的幻想世界尤其丰富而优美。在《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当神父听从了他老婆的诡计,让勤劳、善良的巴尔达去找小鬼讨债时,连巴尔达本人也“心里不由得犯了难”。此时,小读者们肯定也会替他捏一把汗。然而巴尔达并没有退缩,他“坐到大海边,一面搓着草绳一面思量”,只见“他把绳子的一头抛进大海,然后握住它使劲地搅动,于是一个老魔鬼从海里钻出来”。这一幻想,完全符合小读者的心里所想:他们多么希望此时有人帮“好人”巴尔达一把呀。之后,又连续几个回合,叙写了巴尔达和魔鬼们斗智斗勇:先是“老魔鬼哭丧着脸苦苦求情”,继而“差来的鬼怪钻出水面”,要和巴尔达“绕着大海跑一圈,看谁的腿长跑得快”。失败后,“老魔鬼又一次伤透了脑筋,这时巴尔达却又在大声鼓噪,使得整个大海东摇西晃,掀起了滚滚巨浪洪涛”。此时,“小鬼忽又钻出水面”,提出“任你随便选一个目标,谁把棍子仍得最远,谁就把全部年金拿走”。这一回,还未正式比赛,小鬼们就被巴尔达要把棍子扔到乌云上面的话给吓回去了。而巴尔达仍是穷追不舍,又“用绳子搅得魔鬼不得安宁”。他们终于求饶了,巴尔达却不答应了,提出比一比看谁能把那匹马高高举起。当然,还是巴尔达凭智慧赢得了胜利。就这样,来来往往数个回合,最终“魔鬼们围成一圈,只得凑足了满满一袋钱,还替巴尔达把袋子扛上肩”。这里的幻想描写,不仅使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而且让小读者们看到了“好人”遇到困难时总是有人帮,最终必定胜利的事实。再如,在《勇士和天鹅公主的故事》中,诗人这样写道:“海上有一个小岛,岛上有一座城堡,城中有宫殿和教堂,还有花园和楼房,有棵云杉长在花园中央。树下的水晶房间,一只温驯的松鼠住在里边,那小东西实在讨人喜欢。……这座岛上人人富裕,没有贫困没有哀伤。人民安居乐业,礼貌相让。”显然,这是诗人对美好理想和愿望的追求而产生的丰富想象,而让一个无比美好的世外桃源展现在小读者眼前。在表现形式上,诗人则采取了重叠反复的手法,把这一美好的岛国多次展现在小读者面前,就更加强烈地激励了小读者对这种理想王国和美好生活的渴求。这样,诗人就在小读者幼小的心灵里建造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国度,并使之不懈地去追求。

3. 故事情节离奇而曲折

众所周知,儿童不仅富于幻想,而且好奇心也很强。因此,童话既要有幻想,又要有极强的故事性,尤其是那些离奇而又曲折的故事情节,以紧紧抓住小读者的阅读心理,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普希金的童话诗作,既有短篇的,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又有长篇巨作,如《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无论是短篇抑或长篇巨作,其故事情节均离奇而曲折。上述提到的巴尔达和海里的魔鬼斗智斗勇的情节,既是幻想,情节又很离奇曲折,这是短篇。至于场面宏大的《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故事情节更是跌宕起伏,大起大落,极富变化,离奇而曲折的程度令人叫绝。这里,我们不妨以其耳熟能详的短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为例,来阐释这一观点。“从前有个老头儿带着他的老婆,住在那蓝色的大海边”。这是典型的童话故事的开头,平实而又自然。但是,当老头有一次下海撒网,网到一条金鱼又放归大海后,离奇曲折的故事便开始了。那情节轨迹是这样的:老头回家告知老太婆金鱼的事,她一听就骂,让老头向金鱼要一只洗衣盆———老头再次来到大海边,向金鱼提出请求———得到新洗衣盆后,老太婆骂得更凶,提出要一座木屋———老头第三次来到大海边,再次向金鱼提出请求———有了新木屋后,老太婆还是破口大骂,提出她要成为世袭的贵妇人,住进豪华的高楼大厦———老头第四次来到大海边,又一次向金鱼提出请求———住进金碧辉煌的高楼,成为贵妇人两个星期后,老太婆又提出要做至高无上的女王———老头迫于无奈,第五次来到大海边,再一次向金鱼提出请求———成为女王两个星期后,老太婆又提出要金鱼亲自为她服务———老头第六次来到大海边,又再次向小金鱼提出请求———老头回到家后,一切又恢复到原样。诗人通过这些曲曲折折的一个又一个离奇的情节,加之拟人化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笔锋直指当时的沙皇统治———当人民要求改善生活时,他都可以满足,但当人民要求拥有权力时,他非便不给,还将已经给予的统统收回,将人民重新打入地狱。因此,俄国人民不能指望沙皇让他们做国家的主人。小读者结合普希金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会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

三、结语

普希金是伟大的,普希金的童话诗作品是伟大的。从写作方法讲,它不仅具有鲜明的童话色彩,而且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发人深思,读后令人回味无穷。所以引导青少年阅读普希金的童话诗,不仅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而且可以对他们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崇高的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朱锡强, 陈传金, 张粉梅, 袁昌尧, 张忠民编写.外国历史大事纪年[M].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3, 第一版.

[2]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写.文学理论常用术语简释 (内部发行) [M].1979.4.

童话的童话 篇8

童话是美好的, 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 用荒诞、拟人、夸张等表现手法, 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与现实若即若离的虚拟的美好世界。童年不能没有童话, 人教版教材一直关注和引领着学生的童话阅读。一、二、三年级的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童话体裁, 但都以单元主题的形式编排在各个不同的单元里。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编者首次以童话文体为集合进行编制。笔者以为当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童话阅读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 我们可以让学生学关于童话阅读的知识和方法, 让学生能以更智慧和理性的视野体验童话的真善美。由此, 在引领学生阅读《去年的树》时, 我尝试让学生们学会用读懂童话文体的一般方法, 去读悟《去年的树》包蕴的那份美好, 让童话的语言感动学生, 让学生在对文字的敏感体验中享受童话的美丽。

鉴于上述思考, 在教学《去年的树》时, 笔者设计板块式教学, 选择以“阅读《去年的树》为例, 训练学生学会童话阅读”为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 学得童话阅读的一般方法:童话里有曲曲折折的情节, 童话里有奇奇怪怪的现象, 童话里有个性鲜明的形象, 童话里有善良美好的思想和情感。

【过程设计】

一、读出曲曲折折的童话情节

1.孩子们, 这节课我们继续阅读日本儿童作家新美南吉送给我们的童话———《去年的树》。谁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说童话的主要内容?

2.童话读起来很有味道, 首先往往是因为它有曲曲折折的童话情节。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曲线, 表示曲曲折折的童话情节。在每个转折点留下了一个方格, 每一个方格都表示童话的一个主要情节。比如, 第一个方格代表:鸟儿和大树是好朋友, 它天天唱歌给大树听。你可以用哪个词语归纳这部分的童话内容呢? (预设归纳为相聚)

3.其他几个方格都表示童话的情节, 你能学着像老师一样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归纳童话的关键情节吗?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讨论。提醒大家注意:先得把童话内容分成五部分, 然后想一想每一部分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归纳, 最后我们来交流。

4.学生交流。 (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 在教师的引领下预设完成下列童话内容情节发展图。)

5.小结:童话往往会有曲曲折折的童话情节, 读懂童话的第一步是要读出童话曲曲折折的情节。随着这些曲曲折折的童话情节, 我们的一颗心也跟着起起落落。这是童话阅读的享受, 是童话的美丽。

【设计意图:既然单元以童话文体为集体, 我们就有责任让学生了解童话文体的一般特点。不但要从整体上了解童话的主要内容, 还得引领学生能根据童话内容整理童话发展的曲折情节, 感受童话文体情节一波三折的特点。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采用以范例引路, 由扶到放的策略, 目的是训练理性解读童话, 整理童话思路的文体阅读能力。】

二、读品浮想联翩的童话内容

1.童话美啊, 这份美还在于能让我们读着童话的心会有许许多多丰富的感受和体验。请大家认认真真读读《去年的树》, 一边读一边品, 一边读一边体会, 读到让你觉得特别温暖的词句, 用横线画下来;读到让你觉得有些忧伤的词句, 请用波浪线画下来。然后我们来交流。

2.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先交流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特别温暖的句子。主要落实下列句子: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 天天给树唱歌。树呢, 天天听着鸟儿唱。

【设计意图:“大树和小鸟”的友情有现实的基础:鸟儿会站在树枝上栖息, 鸣叫;也有童话的夸张:树和鸟都并非人, 却能产生人类特有的感情———友情。童话用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夸张和白描的方法向读者描绘了一幅大树、小鸟和和美美在一起温馨而又诗意的画面。唤起学生的这份温暖体验, 让学生体验童话角色, 是促进学生进行童话审美享受的有效策略。】

3.组织学生交流在读的过程中让人感受到忧伤的句子。主要落实以下句子:

(1) 可是, 树不见了, 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 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 拉到山谷里去了。”

(2) 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门先生, 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 您知道吗?”

大门回答说:“树么, 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 做成火柴, 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3) 鸟儿问女孩:“小姑娘, 请告诉我, 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 火柴点燃的火, 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以上句子的教学, 在学生自主交流“为什么会感受到淡淡的忧伤”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认认真真把句子读三遍, 试着去发现句子中的哪个很不起眼的字, 反复出现, 却强调了小鸟找不到朋友的那份忧伤。最后再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促进童话人物的忧伤体验。

【设计意图:此处为小鸟四处寻找好朋友大树过程中与树根、大门、小女孩的三次对话。对话推进了小鸟为履行诺言四处寻找朋友而不得的童话情节, 语言很朴实, 却弥漫着淡淡的忧伤和哀愁, 童话语言中“树不见了”“拉到山谷里去了”“卖掉了”中三个极简单的句末助词“了”, 非常形象地表达了逝去的伤感和无奈。由内容而句子而词语的品味, 目的是让学生在童话语言里感受童话的情绪, 体验简单的语言下的丰富感情, 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

4.小结:童话好玩、奇特, 童话里是一定藏着许多奇奇怪怪的事儿, 读着这些奇奇怪怪的事, 我们的想象会跟着飞起来, 我们的情绪也会跟着飞起来。这是童话的第二大魅力。

三、读懂个性鲜明的童话人物

1.童话里还会有些什么呢?童话在给我们无穷享受的时候, 一定会认识一个又一个可爱的、有趣的、让我们读后很难忘记的人物。这是童话的第三大魅力。那么在这个故事里, 你最忘不了谁? (小鸟)

2.是小鸟的哪些行为打动了你, 让你忘不了?请再认真读读童话找一找小鸟的行为, 想一想小鸟的行为打动你的原因, 然后交流。

学生在读文后, 主要落实以下句子:

(1)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2) 鸟儿向村子飞去。

以上两个句子的教学策略有二:一是想象“鸟儿向山谷里飞去”会碰到哪些困难, “向村子飞去”的时候会想些什么。二是与小鸟对话:小鸟, 小鸟, 山谷离这里很远, 一路上会飞得很辛苦, 请停下你扇动的翅膀吧;小鸟, 村子里的大树已经不再是去年的树了, 请停下你寻找的脚步吧!

【设计意图:童话语言的魅力在于表层的简单下却蕴藏着广阔的想象空间。两个简单的言说小鸟寻找朋友行为的句子里, 包含了小鸟对朋友的牵挂, 对友情的珍惜、对诺言的尊重, 以想象补充可能发生的情节, 以对话走进小鸟的心灵, 学生很容易发现小小生命里的那份大大的坚守诚信的高贵品质。】

(3) 鸟儿睁大眼睛, 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 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4) 唱完了歌, 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就飞走了。

以上两句引导学生以小鸟的身份, 感受两个“看”蕴含着的不同的心理活动。

3.此时, 如果要求你选择一个词语送给小鸟, 你想到了哪个词语?

4.小结:童话故事一定有一些很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读着童话, 认识这些童话里的人物形象, 那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童话形象的言行, 在反复诵读中想象童话形象, 丰满童话形象, 也在童话形象的阅读发现中, 学得阅读童话的一般方法。】

四、读悟真挚美好的童话味道

我们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最后老师还想告诉大家, 童话的第四大魅力是:每一篇童话都会有一些很美好的东西藏在文字里。请快速浏览《去年的树》, 你觉得在这个童话故事里藏着的什么东西是最美的?

生:我觉得小鸟与大树的真诚友情很美。

生:小鸟的诚信很美。

生:故事告诉我们没有友情的日子是忧伤的, 美好的生活需要友情。

生:美好的生活也需要诚信。

小结:同学们, 今天我们不仅仅读懂了《去年的树》, 还知道了一篇童话往往会有曲曲折折的情节, 会有奇奇怪怪的现象, 会有个性鲜明的形象。那么当我们拿到一篇童话故事的时候, 我们该怎样去读呢? (读出情节、读懂神奇、读出形象、读出思想。)

【设计意图:明确并强调童话的文体特点, 学会根据童话的文体特点进行童话阅读, 享受童话魅力。】

五、拓展课外阅读

童话的童话 篇9

关键词:童话,现代艺术,现代性

目前, 有关《童话镇》的论文大多注意到了其鲜明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特点, 将其对原童话的成功解构与重构定义为全新的后现代童话;然而通过对该剧叙事内容进行分析, 《童话镇》一剧在良好运用后现代叙事技法的基础上, 其实仍未逃脱传统的现代叙事主题。

本文从文本角度对《童话镇》进行分析, 从手法及内容方面剖析其叙事手法、主题及背后成因。

1 叙事手法的后现代主义

格林曾经说:“童话是神话残留的碎片, 反映了原始社会的许多社会文化信息。”剧集制作者另辟蹊径的选择了在童话这一“元叙事”文本基础上进行创作, 势必为观众带来全新的故事。而特殊的叙事基础也为剧集叙事手法中的后现代特征叙事元素提供了可能。

1.1 拼贴

拼贴是后现代艺术创作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手法, 是将各式各样成形的图像按照创作者的构思结合在一起, 构成一幅新的图案。

《童话镇》编剧同样将拼贴手法运用到剧集创作中, 把各种既成文本加以组合, 成功地运用了这一后现代的叙事技法。这里有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红帽、睡美人、匹诺曹、疯帽子和科学怪人。在这里, 白雪公主可以骑马射箭, 小红帽是狼人, 对于这些人物和故事我们似乎是耳熟能详的, 但在《童话镇》里他们将展现全新的形象。

《童话镇》几乎颠覆了人们对原本人物与叙事内容的所有认知, 经典童话人物被编剧对不同情节内容的拼贴变成了观众们眼中“最熟悉的陌生人”。例如, 编剧将灰姑娘和侏儒怪的故事进行了拼贴, 灰姑娘不是因为得到了仙女的帮助而能够参加王子的舞会, 而是和侏儒怪定下了交易, 用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换取参加舞会的机会 (拼贴侏儒怪原本故事中普通姑娘为了嫁给王子以自己未来第一个孩子为代价与侏儒怪交易情节) 。

这一技法在接下去的文本中被频繁征用, 仔细观察剧中人物可以得知, 剧中不同的童话故事人物及元素藉此技法进入“童话镇”, 在这里承担起重要程度不尽相同的叙事功能。

1.2 互文性

童话镇的成功原因之一也在于对互文技法的成熟运用, “引文文本之所以明白易懂, 是因为他们建立在任何时间发生于任何地方的根深蒂固的话语之上, 它们是已久的民间话语记忆的一部分。”[1]

《童话镇》剧集从一开始就在大量的使用互文技法, 其剧名《Once Upon A Time》即将观众拉入对话之中, 童话故事大多是从“很久很久以前” (Once upon a time) 开始, 这一功能将叙事从现在, 从读者、观众、或讲述者的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 带入童话世界, 基于一个熟悉的形式于剧集伊始为观众们制造了一个古老故事的假象, 而其后的平行同步发展的时空线索则通过大量互文文本的介入使得故事情节几乎淹没在了异文本的组合狂欢里。剧集中白雪公主在现实时空里不吃苹果, 原因就在于在童话世界中她曾经差点被苹果毒死, 而王后的化身镇长则在自家庭院中种了苹果树。

白雪公主等故事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文本, 叙事者们用全新的叙述结构了之前这种霸权, 它结构了以往叙述人的绝对权威, 改变了以往叙述人为主动, 接受者为被动的呆滞状态, 同一个童话文本 (元叙事) 有了全新的内涵。

2 叙事主题的现代性

可以说, 所有完全的后现代叙事在其颠覆意义的行为当中都包含着对另一个新的意义的探寻。因此, 像美国学者杰克·齐普斯所说的那样, 对经典童话叙事模式的后现代反叛不是简单地“将他们打碎的那些童话故事组合成新的整体”, 而是“使我们认识到还存在着结构和看待这些故事的不同方式”, 进而“提出能够改变我们生活的想象之道。”[2]

然而通过分析文本内容, 笔者发现, 《童话镇》运用后现代手法的背后其实并没有以一种新的意义来取代长期以来为主流意识形态所定义的意义, 众多文本碎片似乎成为吸引观众收看的一个亮点, 表层之下似乎很难搜集起一个共同的、新的意义。相反通过分析文本中主要人物形象可以发现, 《童话镇》其实为我们讲述的还是一个现代主义的童话故事。

本文对于《童话镇》叙事内容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剧集的人物内涵部分。作为串联起整部剧集的主人公, 艾玛是白雪公主与白马王子——这2个最经典的童话人物的女儿。艾玛作为主人公, 相当于所有救赎故事中的“the one” (救世主、超级英雄) 。这个“救世主”作为一名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是一个顽固不化的怀疑论者, 她一直都不相信自己是救世主, 只想过普通人的平淡生活。这样的形象被之前的研究者确定为“后现代主义的反英雄形象”[3], 而对于非英雄的定义, 国内外文学批评家很少涉及。

是否那些拥有着不属于英雄人物的性格弱点和能力缺陷的“英雄”形象就被定义为“反英雄”?此处需要将“反英雄”形象与“非英雄”形象进行区分。

英雄, 是很多故事不可或缺的形象。在现代主义之前, 重要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戏剧, 通常塑造的都是巨人或英雄。而后普通人开始成为文学作品的主人公。非英雄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人物形象, 文学创作中的主人公越来越接近“普通人”, 也越来越失去了文学创作中传统主人公的相关品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虽然西方的社会形势和精神氛围发生了变化, 但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未解决, 某些方面反而变得更激烈、更尖锐, 至此反英雄形象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朗曼二十世纪文学指南》对非英雄和反英雄的定义做出了一些比较精确的区分:“非英雄的概念不同于反英雄。前者指的是二十世纪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包括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中的人物形象;后者指的是后现代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反英雄是一个英雄原型。这个角色的性质或目的是与传统的英雄主义背道而驰的。”“反英雄不是宣扬广大, 尊严, 权利或英雄主义, 相反, 英雄是渺小的, 可耻的, 被动的, 无效的或者不诚实的。”

美国学者约瑟夫·坎贝尔曾在《千面英雄》中指出, 美国英雄叙事的模式就是:一个英雄从平常生活中走进一片超自然之疆域, 获得惊人能力, 迎接巨大挑战, 结束神秘之旅, 将福祉分享给人类。

因此, 从剧集叙事本身分析, 主人公艾玛的英雄事迹其实仍未逃脱现代叙述的范畴, 缺乏成为“救世主”的自觉与愿望的艾玛价值观本身并未抵抗社会, 其本质仍属于现代主义范畴内的“非英雄”形象。

3 没有消散的现代性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社会转入后现代历史阶段的起点。以金钱为第一衡量目标的文化制造商们自然也不会刻意选择一个带有极大风险性的表现主题, 美国进入了“后英雄时代”。

然而过度的娱乐性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削减着整个社会的深度。在后现代文化主潮的影响下, 大众传媒满足受众的感官要求放在第一, 刻意的选择和安排传播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甚至不惜断章取义抑或过度夸张。

实际上, 当今任何国家要获得充分的发展, 都必然要经历以实现人的主体性为目标的现代化运动。在这样的情况下, 一种现代性后现代性杂糅形式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样的辩证方式在美国英雄主义电影的传播过程中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诠释。一方面英雄主义作为一种没有消散的现代性有着极大的存在价值;另一方面, 超能英雄、动作英雄等英雄形象在很大程度是都借助了电影工业技术的进步, 昔日人们只能在脑海浮想的漫画情节变成了大银幕上的视觉奇观将观众们吸引到影院, 可以说正是后现代性的娱乐精神给了人们一个间接接受现代性的机会, 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美国当今社会文化现代性后现代性杂糅的复杂状态。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娜·威尔基·斯蒂布斯.互文性与少儿读者[M]//郭建玲, 等, 译.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8.

[2]杰克·齐普斯.作为神话的童话/作为童话的神话[M].赵霞, 译.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8.

童话的童话 篇10

课前研讨—————定位准确的童话教学目标

类不同,其美质有异,文体千变万化,阅读教学的目标亦随之改变,才能品出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

《我是什么》是人教版二上一篇课文 ,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文章脉络清晰,第一人称的写法令人倍感亲切。讲述了水是我们这个美丽可爱世界的源泉,是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云、雨、雪等等自然现象与水息息相关,可人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却很少想到与水相联系,并琢磨其中的变化规律和科学道理。文章以童话的情境中,用拟人的手法,朴实而生动的语言及精炼的结构讲述了水的变化、水的动态和水的性情,富于科学的启迪,又具有童话的趣味。

因此在设计时,以“我会”的拟人目标定位贯穿课堂,培养读者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启迪少年儿童的智慧,感受艺术的美感。针对这些课前的研讨,制定了适宜本篇童话的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三个字:灾害器

2.在童话情境中进行短语的转换练习,和排比句子的练说。背诵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

3.知道水在温和、暴躁、开心时所做的事情,感受水可爱的童话形象。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在童话情境,拟人的表现手法为线索,我设计了这样的片断教学:

小朋友,每当提起做过的好事,水娃娃可自豪了,可是他说也有许多坏事是他做的,他的心情就十分低落。

除了观照文体的特殊性, 教学童话时还应观照不同年段,不同文章,不同学情的差异,从而制定定位准确的教学目标。

课例实践—————寻找适宜的童话教学策略

传统童话都会有相对固定的叙事程式, 比如固定的开头,就像“从前……”或者是“很久,很久以前”,同时传统童话的故事情节发展常常采用重复性的叙事模式。比如《七颗钻石》中水罐5次神奇的变化,《小壁虎借尾巴》中,小壁虎分别向小鱼姐姐、老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棉花姑娘》中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青蛙给自己治病,最后七星瓢虫吃掉蚜虫的经过等等。有重复故事情节的童话在教材中还有许多。这样既定的重复,反映了这种童话文体口耳相传的特点,利用这些童话对孩子进行复述能力的训练,对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比较有效用的。发现童话文体言语表达的特殊性,关注故事情节,培养复述能力是童话教学应有的追求。

实践证明,有针对性运用训练的童话课堂教学,基于童话文体特点,课堂上出了童话的情趣,又有效培养了孩子阅读童话的能力,既有浓浓的语文味,又不乏语言思维的锻炼。

课后反思—————明晰应有的童话教学方向

一、童话教学需关注故事中的童趣

童话故事情节神奇,曲折,属于故事类的文体,针对这种文体的特殊性,我们需要关注其故事情节的完整性,不可随意分割故事。它的故事内容具有“幻想的”,“趣味的”,“童真的”特点。

一年级24篇童话故事,每一篇都站在童心处,以孩子的视角看世界,一切充满童趣:如摘不到花生的小松鼠———《小松鼠找花生》 ,找不到妈妈的蝌蚪———《小蝌蚪找妈妈》 ,妈妈鼓励孩子 学本领的———《 自己去吧》 , 对小蚂蚁 的爱心接力———《 夏夜多美》等等。童话中的主人公或观察自然,或体悟真情。在学习这些童话语言的过程中,应努力使孩子们获得情趣,喜悦,好奇心得到满足。

二、童话教学需关注不同学段的学情

童话集中安排在低段,是考虑七、八岁孩子的头脑还处在一个童话的世界里,童话自然是孩子们亲近的朋友。学习童话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像一年级《春雨的色彩》、《 棉花姑娘》、《风娃娃》、《 我是什么》这些科学童话都是结构简单,情节单纯,有趣,再如《夏夜多美》、《月亮的心愿》 、《小白兔和小灰兔》也是形象鲜明生动,语言浅显,“助人为乐,孝敬长辈,自己勤动手”这些情感体验都是以儿童熟悉的生活经验为主。

三、童话教学需关注其独特的教学价值

童话作为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 其直接功能就是审美,首要任务就是“好看”,可读性,学生在课堂内感受到童话的魅力后,应大量地推荐阅读使儿童快乐的书,洋溢着爱与情感的书,重在培养儿童对童话的兴趣,形成阅读童话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

童话的童话 篇11

比起电影事业,她的婚姻更是散发灿烂的光芒。在她获得奥斯卡影后桂冠的第二年,便嫁给了摩纳哥大公雷尼尔,成为最美丽的王妃。她的一生像是一个传奇,甚至连她的死也被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童话人生

1929年11月12日,格蕾丝•凯莉降生在美国费城一个富有的家庭里。她的父亲是奥运冠军也是千万富翁。家境的殷实和美丽的容貌使她的演艺生涯一帆风顺。金发碧眼的她是大导演希区柯克的御用女演员,曾主演了希区柯克的《后窗》、《捉贼记》等多部重要影片。虽然她一生只拍摄过11部电影,却曾两次获奥斯卡奖提名,并在1955年获封奥斯卡影后。次年,她和摩纳哥大公雷尼尔举行了全球瞩目的世纪婚礼,成为了摩纳哥的王妃。

与玛丽莲•梦露被看成上流社会男人们的附属品比起来,格蕾丝•凯莉似乎是一个有着完美人生的灰姑娘。而事实上,摩纳哥原来只是世界地图上的一个小点,当时知道这个面积只有1.5平方公里的小公国的人并不多,但自从这位好莱坞大明星跟雷尼尔大公结婚而成为摩纳哥王妃之后,这个位于法国东南方的地中海小国,总算在蒙特卡洛之外有了另一个可以向世人夸耀的地方。所以从实际上看来,并非摩纳哥成全了格蕾丝,而是格蕾丝成全了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王国。

在格蕾斯嫁入摩纳哥后,这个弹丸之国一夜间成为各路明星的汇聚地。尤其是每年3月份举行的玫瑰舞会,更是欧洲名流争相出席的社交沙龙。

扑朔迷离的死亡

事实上,格蕾丝与雷尼尔的婚姻更像是一次时尚和政治的成功结合,他们从中各得其所。至于爱情,到底有没有,是个谜。同样是个谜的,还有格蕾斯的死因。

1982年9月13日,格蕾丝带着二女儿斯蒂芬妮驾车经过一个U形急转弯时,翻进了路旁的深沟里。关于这一事件,长期以来流传着种种猜测。有人认为是她让二女儿违章开车,才导致这场灾难的,这使得斯蒂芬妮长期以来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下。另一种更加可怕的说法,则完全是希区柯克式的故事框架:格蕾丝•凯莉在被迫息影后,很长一段时间陷入了极度的空虚和痛苦之中。1982年,绝望中的格蕾丝加入了一个叫太阳圣殿教的组织,并缴纳了2000万瑞士法郎的会费。此后,这个邪教组织不断向她索取现金。当格蕾丝终于醒悟过来,责令他们还回骗取的钱财,并威胁要向外界披露他们的行径时,灾难降临了。凑巧的是,当时格蕾丝翻车的地方正是太阳圣殿教在法国的地盘。事发后,法国警察接到警告,威胁他们不要介入此事。于是法国警方未经任何调查,就在几分钟后将此车转移到了摩纳哥境内。更为奇怪的是,格蕾丝被送入摩纳哥一家医院后,医生竟未对她采

取任何抢救措施,反而在拖延了几个小时后才把她送入另一家医院。8个小时后,医生通知雷尼尔说,王妃没救了。

永远的时尚女王

与格蕾丝的美貌相比,她的时尚品位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她的烙印仍然深深地镶嵌在时尚界中。

据说就是她首创露出肩胛骨的魅力打扮,但跟奥黛丽•赫本的露肩打扮有所不同的是,格蕾丝身材更加丰满,女人味也更浓。因此,她也被人们奉为“天鹅绒女神”。格蕾丝在电影《后窗》里,演绎了宽肩位细腰小外套、大伞裙,露肩大V领连身印花大伞裙,薄荷绿三分袖套装裙,不夸张又不喧哗,至今仍是上世纪50年代上流社会名媛的象征。

1957年,身怀六甲的格蕾丝为躲避媒体镜头,以自己的爱马仕手袋遮掩微凸的腹部,那款包从此得名“凯莉包”,成了品牌的经典。其实格蕾丝向来是爱马仕的支持者,后来经过媒体炒作之后,该款提包声名大噪,爱马仕也经摩纳哥王室的许可,正式将那款手提包改名为“凯莉包”。“凯莉包”当时只有28厘米、32厘米和35厘米三种型号,1968年,“微型凯莉”面世。1980年,“凯丽包”系列中又增加了40厘米的新款。至今,“凯莉包”都是销路最好的手袋,价格非常昂贵,即使一只二手的也要3000美元左右。直到现在,看今年春夏爱马仕的T台秀,手袋、长裙、白手套,似乎仍有凯莉时代的风韵。

童话的童话 篇12

一、把握好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童话阅读接受心理

从小学生的阅读心理特征出发, 我们在童话教学中, 要加强对小学生直觉、品味、领悟的过程的教育。直觉, 即感知, 就是作品接受过程开始后的第一感觉、第一想法、第一体验, 这是阅读心理过程的第一阶段。品味是第二阶段, 品味就是品尝语言的滋味, 揣摩形象的意味, 在想象中对文本进行情感体验。领悟是阅读心理过程的第三阶段, 也是阅读审美的最高境界, 它把感知和品味的阅读结果重新联系起来。小学生的领悟相对成人而言, 只能是意会, 是一种若即若离、若隐若现的意识中的领悟, 往往是不全面的, 也许只是一点、一个方面, 但只要在教学中给予更多的肯定或引导, 就可以提高童话教学的有效性。

二、加强语言教育, 培养学生的语感

童话是一种具有很高语言艺术的文学样式, 其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情感、独特的艺术风格无不通过语言来呈现和表达。童话有着众多生动活泼的语言, 这些语言常和小学生的语言比较接近, 有利于小学生语言的获得。实践证明, 小学生常会在童话阅读中无意识地把握语言形式和规则, 语言能力因此也会逐步提高。童话语言不同于日常生活用语, 也不同于其他文体的语言, 它具有多义性, 其含义常会因为读者生活体验和想象力的不同而变得十分丰富。所以, 我们在童话教学中要注意着眼于童话语言的特质, 通过具有弹性、多义的阐述, 使小学生对语言具有丰富感受力和深入理解能力。童话语言以它优美、明快、自然、语言反复、象声词多、富于音乐美的特点, 为小学生语言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特定情境中的语言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从而提高小学童话教学效果。

如学习《乌鸦喝水》一文, 读“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 乌鸦就喝着水了”一句时, 学生怎么也读不出乌鸦那种欣喜的语气来, 这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表演哑剧《乌鸦喝水》。当表演者演到“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时, 同学们才真正体会到“水不多”“瓶口小”与一个一个小石子之间的关系。通过表演者的表演和同学们的仔细观察, 再让学生读课文, 就不愁语气读不出来了。小学生从语气中也感受到乌鸦是好不容易才喝到水的, 从而懂得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情, 不仅需要多动脑, 还要付出艰苦劳动的道理。

三、切合小学生天性, 在游戏娱乐中施教

小学生最本真的状态就是“游戏”, 在游戏这一情景中, 小学生自然而率真地存在着。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小学生对游戏的需要比对食物的需要更强烈, 小学生在游戏中永远洋溢着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真正的童话作品, 都洋溢着一种游戏精神, 这种游戏精神对小学生具有亲切感, 使得小学生读者对作品产生阅读的欲望。小学语文教师在童话教学中, 如果把一篇活泼有趣、富含游戏精神的童话作品也像一般文体的文章那样来分段, 一段一段地概括段落大意, 总结中心思想, 甚至要学生背诵段落大意、主题思想, 毫不考虑小学生的游戏天性, 童话的美肯定会荡然无存。为此,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利用表演进行童话教学, 小学生在表演童话的活动中, 获得了游戏的自由和快乐, 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 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童话, 很自然获得成长的智慧, 也就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游戏表演童话的方式多种多样, 最常见的就是演课本剧。例如在教《狐狸和乌鸦》一文, 我让学生熟读这篇童话,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然后分组表演课本剧, 组织大家进行评论, 老师在重点、难点上作必要的指导, 再引导学生讨论。

如对“狐狸想了想”一句, 老师提问“狐狸, 你在想什么?”狐狸对乌鸦说了三次话, 乌鸦有着不同的反应, 分别问“为什么?”这样就把乌鸦爱听奉承话这个重点分析清楚了, “乌鸦为什么会上狐狸的当”这个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提高童话类课文教学的课堂有效性很重要。只要我们走进童话放飞童心, 勤于思考, 勇于实践, 多种措施并举, 在提高童话类课文教学的课堂有效性上下足工夫, 我们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只要把握好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童话阅读接受心理, 加强语言教育, 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游戏娱乐中施教, 就会在提高童话类小学课文教学的课堂有效性上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童话,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邹小红.童话的文本特点及教学应对湖南教育.2007年2月

上一篇:电子负载仪设计下一篇:未来的发展